商业规章制度

2024-07-23

商业规章制度(精选10篇)

商业规章制度 篇1

一、部门本职:负责商铺运营管理工作。

二、主要职能:根据公司制定的经营业内及招商进度针对已签订租赁合同的业主商铺和公司自有商铺进行后续运营管理。

1、拟定营运管理文件及经营商户相关的营运指导准则。

2、对项目周边已有商业项目的业内品牌调整情况及新开商业项目业内品牌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

3、对项目周边商业的促销活动信息的收集,及时对本商业项目的促销活动进行调整。

4、及时反馈市场最新动态及竞争对手营运情况。

5、根据公司业内方针和营运管理标准推进商铺的门头及装修形象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6、推进已签订租赁合同的商铺在确定时间节点内进场装修。

7、根据商业版块制定的经营业内和商户形象标准对已签订租赁合同的商户提供装修标准并对商户提供的门头及内场装修图纸(效果图等)进行审核。

8、定期与招商部协商分析商铺招商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商户调整建议和底商形象活动建议。

9、负责商户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商户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协调好公司与商户的关系。

10、随时了解经营信息和业主、经营户的经营动态,做好已租赁商铺的经营业主建档工作。

11、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做好经营商户进场、装修、调整、退场工作。

12、对营运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突发事件做出相应的预案,并对营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建议处理办法。

13、负责组织部门内员工的培训、考核工作。努力做好人员工作绩效的评估及士气与绩效的提高。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有战斗力营运团队。

14、完成上级领导交派的其他工作任务。

商业规章制度 篇2

一、市场准入监管

1. 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不是商业银行越多越好, 监管当局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机构, 一定要考虑一国或一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设立商业银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环境结合起来。不然, 会导致银行业的恶性竞争, 引发金融危机, 反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

2. 符合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 符合商业银行合理布局、公平竞争的原则。

我国金融业发展政策和方向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必须遵循这一要求, 当前我国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社区银行, 扩大引进外资银行, 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合理布局就是要求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时应考虑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商业银行的数量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机构多一些, 经济欠发达地区少一些;公平竞争原则, 设立商业锒行机构要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避免行业垄断;要求商业银行机构依法台规经营和开展有序竞争, 避免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同业利益和同业形象。

3. 符合最低资本金及股权结构和股东资格要求。

具有任职资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定比例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

4. 符合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要求。

在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中, 要求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科学、民主、高教的决策体制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约束机制。要求有完善的内控制度, 主要包括:统一、严格的业务标准、程序及相应的制度;统一、科学的授权、授信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系统;独立、高效的内部稽核审计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及信息管理系统;重要业务岗位的监督、制约机制。

5. 符合经济核算的要求, 确定的综合经营计划和预期财务指标水平比较合理。

综合经营计划应对未来大部分业务的市场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业务策略。

6. 符合商业银行营业场所的要求。

商业银行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且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保卫防盗、防抢和消防设施, 以及开展各项业务的必要设施, 确保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业务营运监管

1. 业务营运监管的主要内容

(1) 资本充足性。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适当的贷款评估和资产分类方法以及相应的会计准则。恰当地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就意昧着必须准确评估商业银行的贷款组合、拥有资产或其他表外资产业务, 并对其资产组合进行分类, 保证提取足够的呆账准备金。

(2) 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最重要的依据, 商业银行经营出问题往往是从资产质量恶化开始的, 然后才是相应收益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因此.监管当局把资产质量作为最重要的监管内容。一是保证银行的信贷职能建立在稳健原则之上的, 建立并保持信贷政策和贷款审批、管理程序方面的文件规定;二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的单项信贷、资产分类和提取呆账准备金政策进行定期检查, 评估这些政策和实际资产质量是否相适应;三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有问题的信贷和回收逾期贷款的程序进行关注, 在提供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 还应对担保的可靠性、抵押品的质量进行连续的评估和监测;四是限制对单一贷款人和关联企业的风险, 防止风险集中。

(3) 流动性。流动性比例的监控必须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流动性越高, 说明商业银行掌握的低收益资产就多, 资产的盈利性也就越差, 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

(4) 盈利能力。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 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盈利, 股东才能分得股息和红利, 银行才能提取积累, 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和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支出水平。对盈利能力的监管, 主要关注商业银行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的不审慎行为, 主要盈利不实。应付利息计提不足, 表内应收未收利息长期挂账;果账损失和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核销;呆账准备金计提不足;营业费用成本占比过高。上述现象的长期存在, 将极大地损害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

(5) 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是监管当局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效率性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行为准则的规范性。因此.监管当局在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同时, 必须要求商业银行贯彻“内控优先”的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授信的内部控制;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存款及柜台业务的内部控制;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会计的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纠正。

2. 业务营运监营的方式

(1) 非现场监管。具体操作方式是在商业银行本外币并表的基础上, 对商业银行日常业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搜集、整理、分析, 对比监控各项比率指标和审慎经营的要求, 监控业务经营状况和动态变化,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 要求商业银行迅速解决。

(2) 现场检查。监管当局指派专人或进入商业银行实地检查。一是专项检查:对暴露或掌握的风险隐患和问题, 监管当局要安排专人进行专项重点检查, 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其纠正。二是全面检查:即常规检查, 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包括资产质量、贷款风险、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水平和日常业务操作等进行定期全面检查。

对现场检查后, 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纠正的情况, 进行后续跟踪监督。这样有利于强化现场检查的敷果和作用。

(3) 监管报告。监管报告应对照监管目标和监管依据, 对某一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价。一是对商业银行机构总体状况的评价。商业银行机构的偿付能力是否可以满足其日常经营活动中正常及特别流动性的需求, 业务经营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稳健。二是对商业银行具体的监管进行评价。有无违规经营行为, 不良资产状况是否真实, 呆账准备金提取是否足额, 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是否满意, 内部控制和管理是否到位, 以及其他的漏洞和不足。三是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商业银行机构管理层有何经营策略、资本规划、时下设想、经济环境及市场竞争情况。四是监管机构针对银行机构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拟采取的监管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是推进银行业的改革开放, 健全体系;加强金融监管, 整顿金融秩序, 促进体系稳定;不断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和促进金融稳定的同时, 初步实现了本外币业务、表内外业务、境内外业务并表监管, 完成了从合规性监管到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的转变, 风险监管已基本贯穿到监管的全过程。

摘要: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是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实现商业银行运行最优而制定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的是要尽量消除银行业竞争与运行中的违规与风险, 促进商业银行实现高速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和业务营运监管的制度安排及主要内容等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安排,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马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3]甘当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4]黄宪, 等.银行管理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商标制度与商业伦理博弈 篇3

一、世纪iPad商标权案件回顾

苹果与唯冠商标权之争可追溯到2000年,在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唯冠国际集团台北子公司注册了iPad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集团大陆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册了iPad中国商标,并将该商标应用于自主研发的液晶显示器等电子产品,而当时的苹果公司并未推出iPad平板电脑产品。

2006年,苹果公司开始推广iPad手机,并计划推出苹果电脑。在进入欧洲市场时才发现iPad商标归唯冠公司所有,为了保持品牌的全球一致性,苹果在英国设立一家名为IP的中介公司。2009年8月,IP公司员工Jonathan找到了唯冠英国子公司员工Timothy Lo,表示希望购买唯冠拥有的全部iPad商标。Timothy Lo告诉Jonathan:我们在欧盟成员国和下列国家针对iPad有商标,越南、墨西哥、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这件事已经达到需要你和我们中国同事直接沟通的阶段,我同事的名字是麦世宏,他负责我们法务部,这封电子邮件也同时抄送给他,从现在起请你们直接沟通。2009年10月22日,自称自己是唯冠法务部成员Hui Yuan的人通过深圳唯冠的邮箱系统给Jonathan发邮件,要求继续谈判并表示愿意接受3.5万英镑的报价。2009年12月1日,IP公司将iPad所有商标包括深圳唯冠注册的两个iPad商标发邮件给唯冠确认,Hui Yuan确认了“附件为所有已注册国家的证书副本”,同时表示交易费用支付给台湾唯冠。同月,台湾唯冠出具授权书,同意并授权麦世宏代为签署商标转让协议,该授权书有唯冠国际董事主席和首席执行官杨荣山的盖章和台湾唯冠的盖章,但只有麦世宏一个人的签名。2009年12月23日,台湾唯冠跟IP公司签署协议,协议的签署人为麦世宏和IP公司的一个董事。至此,苹果支付了3.5万英镑,从唯冠国际手中买下全球10个iPad商标。然而,由于商标权转让合同上没有“深圳唯冠”的盖章、也没有“深圳唯冠”的签名授权,事后杨荣山自称知道已卖掉台湾唯冠持有的iPad商标(除中国外全球其他国家),但不知道卖掉了深圳唯冠注册的iPad中国商标,而且没有看到自己在转让合同也没有签字,中国内地iPad商标权仍在深圳唯冠的手中。2012年4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iPad商标纠纷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回应表示,根据我国《商标法》的有关规定,目前深圳唯冠仍然是iPad商标的合法注册人,这一表态让苹果在赔偿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

2010年4月3日iPad产品开始在美国向公众销售,2010年9月16日开始在中国销售iPad。2010年6月,苹果在深圳中院起诉深圳唯冠,要求确认苹果对深圳唯冠iPad商标权的合法拥有权。然而,2011年12月5日深圳中院作出苹果败诉的判决。苹果不服继续向广东省高院上诉,二审于2012年2月29日开庭。2011年3月,深证唯冠向北京市西城区工商局提出投诉,认为iPad商标没有转让,深圳唯冠是iPad商标权人,苹果在中国大陆销售iPad属于侵权销售。

二、iPad商标权案件质证焦点

广东省高院审理中双方质证焦点有二:第一,苹果和IP公司与台湾唯冠签署的商标交易合同是否对深圳唯冠具有约束力。第二,商标交易过程中,台湾唯冠对深圳唯冠是否构成隐名代理。对此,双方律师展开了连番交锋质证。

针对第一个焦点,苹果方面认为,一审判决存在诸多错误之处,并在一审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邮件往来即为合同”和“商标集体交易”等主张,IP公司当初的交易经手人也作为证人出庭。苹果认为,Hui Yuan与IP公司通过大量电子邮件往来,就商标买卖范围、价款达成一致,已构成合同法规定的邀约承诺。这也表明台湾唯冠与IP公司签订的交易合同,对深圳唯冠具有约束力。IP公司向唯冠购买iPad商标的交易属于集体交易,其拟购买的是唯冠集团在全球持有的全部iPad商标,Hui Yuan在回复中承诺转让的也是全部商标。唯冠方面认为,2009年12月23日,台湾唯冠与IP公司就8个国家共10个iPad商标达成转让协议,对价为3.5万英镑,该协议的签署人为唯冠公司麦世宏和IP公司的董事Haydnwood,但交易中的10个商标并不完全属于台湾唯冠,其中在中国大陆的两个商标(注册号分别为1590557和1682310)由深圳唯冠于2001年注册并持有。Hui Yuan使用了深圳唯冠的邮箱,但洽谈的却是台湾唯冠的事情,有违常理,邮箱本身只是企业业务往来便利的工具,不能被认为是法律上获得授权的证明。Hui Yuan在邮件中有清晰的提示:除非有另行证明或授权,邮件的内容不能代表公司的立场。IP公司在邮件中也曾多次作出“要求签署书面协议”“准备书面协议”“准备了简单协议,要求授权签署”等表述,因此将邮件往来内容视为合同违背事实。深圳中院的一审判决认为,深圳唯冠与台湾唯冠是不同的独立法人单位,授权订立商标转让合同以及最终订立合同的只有台湾唯冠,因此驳回了苹果和IP公司对深证唯冠的诉求。

针对第二个焦点,苹果方面认为,台湾唯冠签订的书面协议适用于深圳唯冠,依据民法通则规定,合同涉及两个以上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与债务按份承担,深圳唯冠作为代表,谈判时回复的是集体承诺,因此,深圳唯冠对其申请的两个商标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杨荣山批示签呈报告不仅是对台湾唯冠商标进行处理,而且包含了深圳唯冠申请的两个商标,隐名代理在合同事实上非常清楚。唯冠方面认为,间接代理是指委托人不愿意披露自己的信息而由代理人进行代理行为。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规定,商标转让必须签订书面协议并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只能采用实名制,因此不可能通过间接代理形式将深圳唯冠的商标由台湾唯冠转让给IP公司。并且,中国法律没有集体交易的制度规定,企业集团不能订立合同,只有集团中的子公司才具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为子公司的台北唯冠,不能给同是子公司的深圳唯冠设定合同义务。

三、商标制度与商业伦理博弈论

如果二审维持原判,苹果将退出中国市场或更改iPad商标,苹果公司能否抢在iPad3发布前解决在中国内地遭遇的商标权纠纷案?一旦苹果将iPad产品与iPad商标切割开,唯冠注册的iPad商标将失去市场价值,对于唯冠而言最优选择就是把手中商标权以双方能接受的最高价格转让给苹果。因此,双方都有谈判的资本,尽管苹果在庭上几番直言,唯冠是在恶意诉讼、敲诈勒索、讹诈,而唯冠亦大声控诉苹果以大欺小,搞不正当竞争,但双方和解可能性还是十之八九。事实亦是如此,历经两年之久的iPad商标权案最终以6000万美元的赔偿和解。

对于苹果而言,其所犯的本质错误是忽视了不同法律文化间的冲突,外国公司必须谨慎确定商标战略,尊重中国本土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苹果应该咨询中国专业代理机构或中国律师而不是通过英国律师进行商标权转让,这是苹果及苹果律师的疏忽和粗心,没有合法的商标权而强行进入中国市场,使得苹果iPad商标和解赔偿额成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知识产权司法案例中的最高的。

深圳唯冠早在2009年就已资不抵债,债务总额约为4亿美元。目前深圳唯冠已停止生产经营,遣散工人,仅保留几名财务、安保等留守人员配合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苹果推出平板电脑iPad风靡全球后,深圳唯冠及其债权人显然意识到在中国大陆拥有iPad商标的价值,其价值可通过审理iPad商标权纠纷案得以实现,于是上演了讹诈取利的“碰瓷儿”闹剧,虽获得了赔偿,却沦丧了有利于人类和谐发展的商业精神与道德,虽胜尤败。

治理商业贿赂保障制度 篇4

1、举报受理制度。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对举报信件和电话反映的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并负责办理。

2、案件登记制度。对群众举报配水、收费及工程建设商业贿赂方面的来信、来访认真受理,热情接待并如实填写《商业贿赂举报登记表》。

3、保护举报人制度。办公室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对举报人姓名、举报内容、案件调查情况、调查结果要严格保密。

4、案件专人负责办理制度。案件由治贿领导小组组具体受理。案件的办案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办案人员接到交办案件后,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和取证。是否需要立案由领导小组审议决定。对上级机关转办、交办的配水、收费领域商业贿赂举报案件,应按《信访条例》的要求办理。

5、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专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处理重要问题,及时对各阶段工作进行部署、协调和指导。

6、信息通报和案件协查制度。及时汇集单位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好的做法、典型案例等信息并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发布;和上级部门建立治理商业贿赂信息通报及案件协查机制。

商业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篇5

衡阳共创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财务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加强衡阳共创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商业公司)的财

务管理,规范商业公司的各项财务管理行为,保证商业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商业公司的发展,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公司所属各项目。

三、商业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一)租金收支管理

(二)固定资产和返租房产租金的管理;

(三)物业有偿服务管理费的管理

(四)流动资金和专用资金的管理

(五)资金分配的管理;

(六)财务收支汇总平衡

四、商业公司财务管理任务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

(二)加强资产管理,保障商业公司资产安全完整。

五、商业公司财务部门人员配备

(一)主办会计3人,由集团公司委派,实行财务项目负责制,步行前线、湘南汽配城、共创家世界各配备一人。

(二)收款人员3人,由商业公司委派,步行前线、湘南汽配城、共创家世界各配备一人。收款员的工资费用由各项目分别承担。

六、商业公司财务部门主要职责

(一)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

1、负责监督各项目资金收取情况,及时核对银行存款、应收(付)款凭

证、应收(付)票据,做到帐款、票据账目清楚;

2、定期或不定期到项目检查、核对在营席位分布情况,并及时记录检查

结果;

3、及时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负责会计凭证的装订、归档与管理;

4、掌握税收政策,负责公司各项税收的申报、缴纳、年检及办理其他税

务事项;

5、组织编制财务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

6、定期于每周一、周四收集各项目支出和费用报销单据,审核其是否合法、准确,是否超出同期预算,对超预算的支出项目不予审核,通过

审核的单据于次日代理上报审批手续。

7、严格遵循财务规章制度、财务管理规定和办法的要求,办理财务收支

业务及其他财会业务;

8、及时处理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收款人员的岗位职责

1、遵守公司制定的财务人员管理细则,做好本职工作;

2、及时办理所管项目各项费用的收缴,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3、当天收缴的款项,须下午4:30分之前送存公司指定银行账户,并编制

资金日报表交主办会计,当天下午4:30分以后收缴的款项,于次日上

午9:00以前送存银行;

4、及时统计所管项目各项费用交收资料,按月编制费用收缴情况月报表

报项目主办会计;

5、对于变动的资料数据应及时修改与存储,做到随时变动,随时记录,随时修改,随时存档;

6、严禁从当天的营业收款中支取现金;

7、主动与会计和银行对帐,做到两帐相符,账目日清日结;

8、及时处理公司领导、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会计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财务开支审批程序

(一)审批权限:项目单笔报账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日常费用,由项目负责

人审批;单笔报账金额在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须报事业部领导

审批;单笔报账金额在50000元以上的,须报集团公司领导审批;

(二)费用(单笔报账金额5000元以下)报销流程:经手人填单→证明人签

字→项目财务审核→项目内控专员审核→项目负责人审批;

(三)费用(单笔业务金额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报销流程:经手人填

单→证明人签字→项目财务审核→项目内控专员审核→项目负责人审

核→商管部负责人审核→事业部领导审批;

(四)费用(单笔业务金额50000元及以上)报销流程:经手人填单→证明人

签字→项目财务审核→项目内控专员审核→项目负责人审核→商管部

负责人审核→事业部领导审核→集团公司领导审批;

(五)物资报销流程:经手人填单→物资管理部门验收登记→内控部价格审核

→项目财务审核→项目负责人审核→商管部负责人审核→事业部领导

审批;

(六)各项目于每周一、周四将完成签核流程的报销单据统一交项目财务,由

项目财务集中呈交主管领导审批,八、财务开支审批要点

(一)开支是否合理、合规、真实;

(二)单据是否合法,数量、金额是否准确,报销附件明细清晰;

(三)是否完备了必要的手续,如:资产购置是否经过批准,资产是否经过验

收等,办理财务手续的基础要件是否齐全,如原始业务单据等;

(四)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和开支标准的规定以及有关文件的精神;

(五)是否符合有关经济合同或协议的约定。

九、对审批权限中未能涉及的具体事项,财务人员应做出符合常理的专业性判断,交由具有类似或相近事项审批权限的领导审批,并要保持一致性原则。

十、货币资金管理

(一)银行存款管理

银行户头必须按国家规定开立和使用,仅供公司收支结算使用,不得出

借银行户头给外单位或个人使用,不得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账套现。

(二)货币资金收支信息反馈

财务部是货币资金收支信息集中、反馈的职能部门。其它职能部门凡涉

及货币资金的收支信息,必须及时反馈到财务部。对外签署的涉及款项收付的合同或协议,应向财务部提交一份原件,以便根据有关合同、协议办理手

续。无有效合同、协议的,财务部有权拒绝办理。

(三)项目的货币资金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项目的各项收入全部存入公司统一的银行存款基本帐户,银行存款基本

帐户由公司财务部集中统一管理。各项目经营所需资金由公司财务部按各项

目收支情况拨付使用。

(四)款项支出须有可靠依据,并符合以下原则:

1、支出项目必须按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2、收到的资产必须经过检查验收;

3、有关货物的价格、金额、付款条件等经过审核无误。

(五)备用金的管理

1、根据业务情况,确定各项目备用金借支限额为人民币壹万元整,用于

日常费用的开支,2、备用金的借支由项目负责人申请

3、借支期限为一个会计,即12月31日前必须还清;

(六)应收账款管理

1、应收账款必须凭已审合同或协议设立,会计按业务发生单位名称设立

明细账,并在摘要中注明我方经办人姓名和往来内容,不得以其他名

称等其他形式设立明细户头;

2、各项目应在每月月末提供一份商户在营席位分布表给财务部备查;

3、财务部要按月编制客户往来对账单并制定客户访问计划,会同内控部

有关人员到客户现场去核对其应收款。根据现场核对情况填列抽样调

查表留存备查,发现席位分布不实情况及时上报;

4、财务部应每季向公司领导和各项目通报应收账款情况,督促催收。对

逾期未收回的款项,要求有关人员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追索。对于已

采取多种措施,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向上级领导汇报;

5、收款人员每月负责落实应收余额并与会计核对,收款人员应及时将收

到的现金存入公司指定银行账户,逾期未交又无正当理由,应加收5%的滞纳金,且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复息,收现未交者,一经查处,处以一倍罚款,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七)预付账款管理

1、预付款是指款先付货后到的经济业务,具有一定的风险,具体有如下

几种情况;

(1)在有合同的前提下,按合同约定支付的分期款项、订金、定金等,依

合同约定条款按付款审批程序审批;

(2)无合同而确需预付的,如突发性的事件、应急材料等。应在付款申请

单注明原因,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方能支付;

2、往来单位的收付须通过往来户头转账处理。

(八)应付账款管理

1、账务部审核应付账款付款时,应对照合同等仔细复核,并同预付货款

及应收账款等全部债权一起清理结算,防止重复付款;

2、摘要栏应注明经办人,出现借方余额应及时查明原因;

3、往来单位的收付须通过往来户头转账处理。

十一、营业收入管理

(一)公司应按照国家会计制度和集团有关制度的规定,正确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严禁收入不入账或收入长期挂账而不结账转销售等隐瞒、截

留营业收入,切实按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结算当期利润;

(二)严禁转移营业收入、设置小金库或为个人谋取利益;

(三)开票(发票)人员应审查所收款项是否符合招商政策的约定,核实后

方可开票;

(四 财务部应根据销货发票(预收收据)等据以收款入账,对逾期未收到的货款,应督促各项目催收。

十二、各项目对外使用票据的统一管理

1、应正确使用发票,不得转借、转让发票,不得填写大头小尾的发票,不

得代开发票;

2、发票应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的内容应该真实反映

经济业务,未发生经营业务的一律不得开具发票;

3、发票及收据的填写必须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并应按号码顺序逐次填写,各联次内容保持一致;

4、财务人员负责对发票实行专人管理,并妥善保管,防止丢失、被盗。如

因保管不善,遗失发票及收据,造成的后果由发票保管人负责;

5、财务人员负责对收据进行专人管理,并设立收据购、领、存登记簿,建

立收据核销制度;

6、发票丢失应立即向主管税务机关和集团报告,并登报予以公告;

7、会计人员须凭合法的发票入账,凡与公司成本费用资产有关的支出,均

应索取合法发票。

十三、本制度由公司财务部制定、修改,报集团公司批准后实施。

十四、本制度由公司财务部负责解释。

十五、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衡阳共创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 篇6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资金分配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资金的风险缺乏严密、科学的控制管理,没有建立和严格实施国际银行业普遍遵循的统一的授权授信制度,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对同一客户分头授信,对本外币分割授信,对贷款、贴现、承兑、担保、信用证等分散授信。结果造成信用证项下大量垫款和损失;银行不能了解和控制对单一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风险过度集中;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使各商业银行蒙受重大损失;给银行自身及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我国银行业推行统一授信刻不容缓。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各行应立即根据《指引》的要求,从本行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信贷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制定本行的统一授信制度及实施细则;同时要修改和制定有关业务规章,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组织结构作出相应调整。

各行在推行统一授信制度、深化信贷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加强内控与改善金融服务,注意安全与提高服务效率的关系,在加强对信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各行应将根据《指引》制定的统一授信制度及实施办法,以及相关的业务规章制度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中国人民银行将组织力量对各行制定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城市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问题,由人民银行各分行部署。

中国人民银行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日 附件

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试行)

(银发〔1999〕31号)

第一条 为在商业银行推行统一授信制度,在加强对信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在我国建立审慎高效的现代银行制度,根据《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统一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对单一法人客户或地区统一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加以集中统一控制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贷款、贸易融资(如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贴现、承兑、信用证、保函、担保等表内外信用发放形式的本外币统一综合授信。

第三条 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单一法人客户的风险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的能够和愿意承担的风险总量。银行对该客户提供的各类信用余额之和不得超过该客户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

第四条 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要做到四个方面的统一:

(一)授信主体的统一。商业银行应确定一个管理部门或委员会统一审核批准对客户的授信,不能由不同部门分别对同一或不同客户,不同部门分别对同一或不同信贷品种进行授信。

(二)授信形式的统一。商业银行对同一客户不同形式的信用发放都应置于该客户的最高授信限额以内,即要做到表内业务授信与表外业务授信统一,对表内的贷款业务、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贴现等业务和表外的信用证、保函、承兑等信用发放业务进行一揽子授信。

(三)不同币种授信的统一,要做到本外币授信的统一,将对本币业务的授信和外币业务的授信置于同一授信额度之下。

(四)授信对象的统一。商业银行授信的对象是法人,不允许商业银行在一个营业机构或系统内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支公司客户授信。

第五条 商业银行对每一个法人客户都应确定一个最高授信额度。商业银行在确定对法人客户的最高授信额度的同时,应根据风险程度获得相应的担保。

第六条 对由多个法人组成的集团公司客户、尤其是跨国集团公司客户,商业银行应确定一个对该集团客户的总体最高授信额度,银行全系统对该集团各个法人设定的最高授信额度之和不得超过总体最高授信额度。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及时掌握最高授信额度的执行情况,对最高授信额度的执行情况进行集中控制和监测,不允许有擅自超越授信额度办理业务的情况。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情况,适时审慎调整最高风险控制限额。但额度一旦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应相对稳定,银行不应随意向上调整额度。

第九条 商业银行应设计科学的风险分析评估模型或方法,以确定对某一客户的最高授信限额。风险分析、评估模型应定性与定量标准相结合。定性标准应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客户的风险状况。包括客户的财务状况、发展前景、信誉状况、授信项目的具体情况、提供的抵押担保情况。

(二)银行的风险状况。包括对银行的授权、目前的资产质量状况、资金来源或资本充足程度、银行当前的财务状况。对银行自身风险状况的分析在银团贷款或大型项目贷款时尤其重要。

(三)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包括客户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市场所占份额、国家风险等。

(四)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资源条件等。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统一授信管理制度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有利于科学决策和风险控制。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审贷分离原则,保证授信额度审批部门与执行部门相互独立,形成健全的内部制约机制。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统一授信审核、批准部门与执行部门要分清责任、协调运作。

最高授信额度确定后,各种具体授信形式的发放仍应由信贷管理部门逐笔审批,授信额度执行部门如国际业务部门,主要负责授信形式发放的业务操作和相应的风险防范及处置。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确定统一授信的审批程序,审批程序应规范、透明,包括信息收集、核实,授信审核、审批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设置专门部门进行管理,保证内部管理信息的充分流动,保证管理层能够随时了解授信额度的执行情况、客户的风险状况,保证统一授信管理的有效性。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适当的信用授权制度。商业银行确定最高授信限额,应保证在规定的授权范围之内。商业银行应建立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的系统,以精确地确定授信的最高限额。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应重视统一授信的管理方式,严格监督客户最高授信额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应对风险的发生负最终责任。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围绕统一授信制度,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建设,制定统一授信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业务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制定的统一授信管理办法和制度应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内部应加强对最高授信额度和授权制定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超越授权和授信额度开展业务的行为,应进行严肃处理。

第十九条 第二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统一授信管理方式的监督,重点审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对没有实行统一授信管理方式的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情况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一)停办部分现有业务;

(二)不予批准新的授信业务;

(三)根据风险状况对资本充足率作相应调整。

第二十一条 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城市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制度研究 篇7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薪酬管理

一、以岗定薪, 按照工作性质确定岗位收入, 逐步实现分配的内部公平

所谓“以岗定薪”, 就是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 确定它的薪酬标准, 通俗一点说, 就是“干什么活, 拿什么钱”。

对于国有银行来说,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行员等级工资制, 未能体现职位本身的价值因素, 使那些从事复杂程度高、专业要求高、工作压力大、价值贡献大的职位的员工产生了很大的失落感和不公平感, 未能有效起到激励约束的作用;而对于一些市场价值高的职位, 还会造成在岗人员的大量流失;同时, 如果对工作相对简单、从业者市场替代性高的职位给付较高的薪酬, 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 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职级和资历定薪酬”的办法, 逐步向“以岗定薪”的方式过渡。

二、真正建立薪酬与业绩相结合的薪酬制度

以绩效薪酬为主, 一方面必须大幅度的提高绩效薪酬的比重, 如花旗集团高管人员的绩效薪酬比例高达95%以上, 基本薪酬仅3-5%。另一方面, 绩效薪酬必须真正与其工作绩效相联系, 有奖有惩, 而目前中国一些商业银行中许多奖金名义上为绩效工资, 实际上却为额外的一块固定收入, 只增不减, 与业绩基本无关, 或关系甚小。这样的绩效薪酬很难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

三、构建科学的业绩考评指标体系

在以绩效薪酬为主体的薪酬激励机制中, 必须建立有效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实施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 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是绩效考核实施的时间还不长, 考核方案对各个环节的设计和把握还不能完全适应自身实际;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各级管理者对考核方法和考核技巧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中“为发奖金而考核”、“为考核而考核”等观念非常普遍。这些问题使得银行员工绩效与努力不一致, 薪酬与绩效评估结果的依存度低, 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效果。因此, 商业银行的业绩考评工作应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业绩考评工作的经验, 同时结合自身实际, 尽快全面采用以效益指标为主的业绩考评体系, 逐步建立一套指标科学、操作规范、技术先进、制度完善的业绩考评运作机制, 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在业绩考评体系构建中, 最为关键的是业绩考评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目标值的确定。

四、薪酬水平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因素

薪酬水平反映了人力资本的使用成本。中国商业银行目前较低的薪酬水平虽然使中国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优势, 但它却使中国商业银行在与外资商业银行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人才的竞争是赢得整个竞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十几年来, 中国商业银行,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量流失, 相对较低的薪酬水平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中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合理的薪酬水平是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 在外资和股份制银行相对较高的薪酬水平的影响下, 国有银行过低的薪酬水平也导致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 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心理失衡, 在得不到更多合法薪酬收入的情况下, 出工不出力, 大肆追求非薪酬享受, 甚至不惜以权谋私, 非法侵吞银行和客户资产的案件不断发生。因此, 薪酬水平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因素。

五、调整薪酬结构, 注重长期激励

在当前中国股票期权制度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针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长期激励普遍缺乏的状况, 对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包括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原国有商业银行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 薪酬激励机制改革的方向是引入股权激励的薪酬分配模式。即对现行薪酬制度进行改革, 逐步引入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持股 (包括直接持股、干股、限制股票、虚拟股票、期股、延期支付等) 和股票期权的薪酬激励机制, 将银行经营管理者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银行经营业绩好坏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利益共同体。

六、提高高管人员薪酬信息的透明度

目前, 我国非上市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薪酬信息基本上是保密的。而上市公司也只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在年报里面披露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薪酬总额和区间, 而对每一个高管人员的具体薪酬数量、结构和奖励原因等信息均无披露。显然是不利于投资者和公众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水平、与业绩联系的情况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建议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增加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健、郭少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191-192.[1]孙健、郭少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191-192.

关于商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探究 篇8

关键词:商业信用;商业诚实信用原则;信用自律;信用中介

一、商业信用特征和意义

民法原则里,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为“帝王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商业信用在社会信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征:①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的商品资本和经营过程的货币资本。②商业信用是人格信用与财产信用的有机统一。③商业信用具有依附性和预期性。④商业信用具有强烈的行业、规模特征。商业信用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高度相关,同时受到外部信用环境的制约,表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1]。

在商事活动中,遵循商业信用原则,可以极大程度降低交易双方为交易所作的前期准备成本;同时对诸如维护商业秘密等后续保障行为也有极大价值。如范健所述;“依外观主义,法律行为完成之后,出于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原则上表意人不得以意思表示瑕疵为由主张行为之撤销或无效。”[2]另外,商业信用原则要求交易当事人信息披露真实有效且公开公正,自然可以促使最终实现公平的交易结果。

二、我国商业信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首先,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缺乏有效的自律机制。目前来看,企业欺诈、隐瞒、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频频发生。贷款方拖欠银行的贷款,经济活动主体偷、逃、骗税的现象随处可见。合同履行率较低,相互拖欠的资金总量巨大。此外,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企业包装上市后披露虚假信息行为屡见不鲜;

其次,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征信系统结构零散。我国目前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严重滞后,现有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对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的需求。

另外,商业信用法律制度不健全,对失信惩罚力度不够。在民法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做了相关规定。在经济法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有关信用的规定。在商法领域,我国已经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商业信用相关立法仍然滞后。比如,我国目前尚缺乏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三、国外商业信用法律制度

从国外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比较重视商业信用的建设,但具体措施和手段各异。美国采用以市场为主导的征信模式,德国则采用公共征信模式。可以看到,完善的信用制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商业信用制度建设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美国的信用立法有两个特点:①商业信用立法完善。美国的商业信用立法主要采用的是专门立法。基本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共有17项,信用领域出现的专门问题都有相应的法律与之对应。②监管机构设置层级化。美国并没有专门设置信用管理机构,其信用管理的执法部门是美联邦贸易委员会。对于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的执法机构是联邦储备委员会。

德国的商业信用法律制度的特点是:①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德國采用公共模式、市场模式、会员制模式。三种模式相辅相成,发挥巨大的调节作用。②广泛的信用服务范围。包括企业的资信调查与评估、外贸和内贸服务中的信用保险、商账追收以及资产保理。

四、促进商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措施

1.采用商业信用专门立法

完善信用立法,要加大对商务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惩罚力度。尽快出台《征信法》、《期货法》等法律,以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对规范市场失信行为作出相关规定,并对《刑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现有法律相应部分进行一定的修订,使失信者认识到失信行为的代价。运用多种方式,完善综合信用体系,成就有效鼓励守信者、有力惩戒失信者的商务氛围。

2.诚信档案分类监管

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进行联网,建立信用数据库,记录诚信档案。随时抽查,发现失信行为应该给予惩罚。可以在网站、报纸等媒体上宣传,减少对其的优惠政策,确定适当的执法机构。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商业信用具有地域上以及行业上的差异,因此不能笼统的确立一个执法机构来监管信用制度的建设。可以试行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统一行使权力,并且在各地区以行业协会为主力共同监管信用建设。

3.广泛发展商业信用服务

受市场结构复杂,市场信息分布不对称以及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企业往往通过中介结构帮助他们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因此,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可以发展商业信用服务机构。例如,设立资信调查与评估公司,为其他公司交易提供信用报告,提供信用风险分析,帮助企业因为信息不对成造成的耗费大量成本,保证交易效率。另外,立法设立信用保险制度。

五、结论

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有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保障交易安全,维护交易公平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市场企业信用缺失将会影响我国社会稳定,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强化信用观念,建立企业信用自律机制;公开商业信用,发展商业信用中介机构;完善商业信用法律体系,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多管齐下,相信一定能够为商业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快捷的交易环境。

参考文献:

[1]关伟,李清桐,张敏,《我国商业信用现状研究》,《中国物价》2014年3月,第84页

[2]范健,王建文,《商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作者简介:

郭丽丽,延边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农村商业银行印章管理制度 篇9

印章是**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商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明确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凭证和工具,印章的管理应做到分散管理、相互制约。为明确使用人与管理人员的责权,特制定本制度。

一、印章名称:**农商行印章主要指:公章、法人私章、合同章、财务章、收付章及各职能部门章。

二、各类印章管理的范畴:

印章的管理涉及范畴:刻印、使用、废止、更换。

三、各类印章的具体管理制度:

1、刻印:印章的刻制,由**农商行总部负责刻制后交相关部门备案,并从刻制之日起执行相关使用制度。

2、使用:任何部门在启用印章前,均需办理领取手续,接受相应的责权告知,签定《印章领用交接登记簿》并备案。(已经开始使用的需自通知当日补办理领取手续)

3、保管

**农商行行政公章:由综合部总经理保管,各支行、分理处行政公章分别由支行行长、分理处主任保管;**农商行其他专用章由相关部门保管,各支行、分理处其他印章由各支行、分理处会计或经各支行行长、分理处主任授权的人员保管;

法人私章:法人私章由出纳或经法人授权的专人保管,使用时须经法人许可后方可盖章。

4、废止、更换:

废止或缴销的印章应由保管人员填写《废止申请单》,并呈 1

**农商行董事长核准后统一废止或缴销。

遗失印章时应由印章保管人员填写《废止申请单》,并呈**农商行董事长核准后,签批遗失处理及处罚办法后,交由主管部门按批示处理,并登报申明。

更换印章时应由印章保管人员填写《印章更换申请单》,申请新的印章。

5、印章保管人的责权范畴:

职能部门印章保管人对印章具有独立使用权力,同时负全部使用责任。

行政公章的保管人无独立使用权力,但具有监督及允许使用权力,因此公章的保管人对公章的使用结果负主要责任。

财务章的保管人无独立使用权力,但具有监督及允许使用权力,因此财务章的保管人对财务章的使用结果负主要责任。

法人私章的保管人既是保管者又是使用者,但其无独立使用权力,须经法人授权同意后方可使用,否则负全部责任。

严禁公章、合同章、法人私章独立带离单位使用,因此保管人如遇需带公章、合同章外出办事使用时,需与办事人一同前往或指派代表一同前往。如遇要办理工商等年检等事务,需将表格带回单位盖章。

**农商行领导,因异地执行重大项目或完成重要业务,需要携带公司印章出差的,须经**农商行董事长审批并及时归还。

如遇个人需开具个人相关证明,需**农商行董事长签批后方能使用,但如涉及到个人经济担保与证明时,原则上一律不予证明,其不良结果由签批人与保管人以情节共同负责。

所有印章的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印章使用章程,做好申请和

2使用登记。印章只适用于与**农商行相关业务,不得从事有损**农商行利益之行为。

印章使用申请人及管理负责人要严格按照上述规定申请使用印章,如出现问题,后果自负。造成重大损失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本制度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

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篇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Ⅹ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本行”风险管理体系,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有效防范各 类风险,确保安全稳健运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文件适用于本行所有部门、机构和岗位。

第三条本文中的风险是指本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不确定 性因素的影响,使本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件风险主要包括战 略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科技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等。

第四条风险管理是指本行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合理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本行设定可承受 风险水平的科学管理方法。

第二章风险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风险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 过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部门及岗位和所有操作环节。

(二)适应性原则。风险管理与机构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 风险水平相适应,并根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

险管理目标。

(三)独立性原则。风险管理的机构、人员和报告路线应单独 设置,对业务职能予以制衡。(四)融合发展原则。风险管理应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以风 险管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确保本行价值的长期提高。

第三章风险类别和定义

第六条战略风险是指由于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方案和对 策对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影响企业发展方向、企 业文化、生存能力、企业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第七条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履约或履约 意愿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第八条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 提供融资,即当本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 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带来损失的可能。

第九条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 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本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第十条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 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 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十一条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 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第十二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本行运用过程中,由 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 声誉等风险。第十三条合规风险是指本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 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十四条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 者外部法律事件而导致风险敞口的可能性。

第四章风险管理的分工和职责 第十五条风险管理分工

(一)本行董事会负责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 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审 定本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关联交易的管理。董事会 下设审计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并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 况实施评价。

(二)本行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的履 行情况;监督风险制度的实施,督促被认定的风险薄弱环节得到及 时整改。

(三)本行经营管理层是本行风险管理的执行主体,对董事会 负责,负责实施董事会通过的经营策略和方针。经营管理层下设风 险管理委员会,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协助经营管理层管理、控制和 监督本行风险。

(四)本行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 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经营管理层下设的风险管 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为第三道防线。(五)本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是本行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部 门,负责组织建立和实施本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并与业务部门保持 独立。

(六)本行实行风险条线管理。具体分工如下:业务管理部为 信用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为流动性风险、操作风 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资金业务部门为市场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 部门;综合办公部门为声誉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 门为信息科技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为战 略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的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各条线风险管 理部门应指定人员具体负责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工作,确 保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控制。

(七)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是本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本机构和本部门风险管理的曰常工作,对本机构和本部门的风

险管理负责。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八)本行各部门、分支机构设立风险督导员,负责对本部门、分支机构和条线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风险管理职责分工(一)董事会职责

1.决定整体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限额和重大风险管 理制度;

2.确保本行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审慎经营,明确风险偏好并 设定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3.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方案;

4.确保经营管理层釆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 险,并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评价;

5.组织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充分性与有效性。(二)监事会职责

1.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职责;

2.监督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是否履行了风险管理职责; 3.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检查;

4.要求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纠正其损害机构整体利益 的行为并监督执行。

(三)董事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委员会职责

1.审议批准本行的合规与风险管理框架,制订本行的风险战略 和风险管理基本政策、合规政策;

2.审议批准本行的风险容忍度指标; 3.监督经营管理层风险控制情况;

4.定期审阅全行风险状况报告,评估本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出完善本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5.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确立本行的关联方,接受一般关联交 易备案,审查审批重大关联交易,控制关联交易风险;

6.检查、监督本行关联交易的控制情况以及董事、高管人员、关联人执行本行关联交易控制制度的情况,并向董事会汇报; 7.审核关联方和关联交易信息及披露; 8.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宜等。(四)经营管理层职责

1.执行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制定覆盖 全部业务和管理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

2.推动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机制,釆取 适当的规避风险、缓释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散风险的方法和措施;

3.提出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方案,保证风险管理的 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履行;

4.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改进; 5.按照董事会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状况、釆取 的管理措施以及风险管理长短期规划等情况。

(五)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

1.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审定本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基本制度项下的各类政策、制度和流程;

2.审定本行各类经营风险识别、计算、衡量方法,以及各类经 营风险限额及向业务条线分配风险资本的方法;

3.审议审批全辖新业务开发、新服务创新;

4.审定风险等级为中等以上的风险事件的控制方案及重大纠 正及预防措施;

5.审定本行各类资产核心风险分类标准,审议审批各类资产风 险分类结果; 6.审议审批本行不良资产诉讼,抵债资产取得、处置方案; 7.审议审批聘请或更换本行常年法律顾问; 8.审议本行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和经营风险报告等;

9.监督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政策、制度、流程及决策的落实情况; 10.经营层授权的其他事宜。(六)合规与风险管理部职责

1.负责对各类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 2.拟订或组织拟订风险管理的政策和制度;

3.组织对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4.牵头制定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控和缓释方法; 5.对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根据风险报告制度进行报告;6.负责对战略风险、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管理;

7.负责战略风险、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 别、评估、监测和报告;

8.负责制定中等以下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 施、组织制定中等以上各类风险控制措施。

(七)业务管理部职责

1.负责对本行信用风险进行条线管理; 2.负责组织制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信用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信用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八)财务管理部职责

1.负责对本行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进行条线管理; 2.负责组织制定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

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

(九)资金运管部职责:

2.负责组织制定市场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市场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流动性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十)综合办公室职责

1.负责对本行声誉风险进行条线管理; 2.负责组织制定声誉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声誉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声誉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十一)科技信息部职责

1.负责对本行信息科技风险进行条线管理; 2.负责组织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3.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的收集、汇总、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4.负责制定中等以下信息科技风险控制措施并跟踪实施。(十二)稽核部职责 1.对风险管理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 2.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性、可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实施评。

(十三)风险督导员职责

1.负责推动本部门、分支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及风险政

策、制度在本部门、机构的传导,协助编制本部门、条线的风险管 理制度、操作流程;

2.负责协助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培训和宣传;

3.负责对本部门、分支机构实施风险审查,并为本部门、分支 机构、业务条线在市场拓展、业务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风险管理、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技术与信息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

4.负责对本部门、条线、分支机构日常各项工作活动中的各类 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收集、识别和上报各种违规事件、风险隐 患等信息;

5.负责监督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并对控制措施和风险情况 进行持续监测和报告;

6.组织本部门、条线、分支机构各岗位员工实施风险排查。定 期分析评价本部门、条线、分支机构面临的风险状况,提出风险管 理控制的建议和意见,及时编制上报风险报告;

7.根据风险管理工作要求须承担的其他职责。第五章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第十七条风险识别和评估 1.本行应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已开展和拟开展的 业务风险予以充分识别和评估,强化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完善报 告机制,有效管理风险。

2.本行各部门、分支机构应根据风险识别程序和方法,对经营 管理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主动的识别,分析风险来源,确定风险的影响范围。

3.本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各部门、分支机构全面系 统持续地收集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各类风险信息,及时进行识别 与评估。

4.本行应当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 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 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5.本行应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 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在进行风险策略分析时,应当充分吸收 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本行经营带 来重大损失。

6.本行在开办新业务、开发新产品或设立新机构时,应事先充 分识别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与影响,由业务、合规与风险等相关部 门进行会商或会签。对决定开展的业务,应当事先制定明确的风险 管理政策和制度。

7.本行应逐步建立整体风险评估的工作模式和各类风险评估 模块的联系机制,优化改进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主 要风险的评估体系。

第十八条风险计量

1.本行应当通过对风险进行量化估计,掌握自身的风险状况,确定各种风险对本行的影响大小,并由此判断本行对这些风险的承 受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选取恰当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 风险的目的。

2.本行应建立适合本行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逐步开 发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农户的评级打分卡,完善资产风险分类制 度。逐步釆用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计量方法管理信用风险。

第十九条风险监测

1.本行应当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主要风险进行持续的 监测,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变化发展情况,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及时 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包括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残留风险和新 增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分析,釆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2.本行应当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 变动,判断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临界值。对达到 关注水平或超过临界值的,釆用调整授信政策、优化组合结构,资 产证券化等方法,达到控制、分散、转移信用风险的效果,或在风 险演变成危机时釆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十条风险报告

1.本行风险报告实行双线报告制度。各部门、分支机构员工发 现各类风险事项后,应及时向其所在单位负责人和合规督导员报 告;合规督导员应及时向本部门、本机构负责人和业务条线风险管 理部门报告;各部门、分支机构负责人应及时向业务条线风险管理 部门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应及时向 分管领导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应向本 行经营管理层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经营管理层应向本行董事会 和上级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及监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各报告单位可 以越级上报。

2.本行风险报告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二种。

1)综合报告:是指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报告期内各 类风险与内控状况撰写的综合性报告。综合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 容:辖内各类风险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分类风险状况及变化原因 分析;风险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2)专题报告:是指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发生(或潜在)的重大风险事项与内控隐患所作出的专题性风险报告。专题报告应 反映以下主要内容:重大风险事项描述(事由、时间、状况等); 发展趋势及风险因素分析;已釆取和拟釆取的应对措施。

第二十一条风险控制

1.本行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性质,合理确定风险应 对策略,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实现预期的风险溢价,从而实现经 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经营目标。

2.本行针对自身特点选择灵活的风险缓释策略,创新风险缓释 方式,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逐步建立完善贷款风险评估与定价机制。

3.本行应综合运用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补偿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 效控制。

4.本行应加强综合风险关联性管理,逐步探索釆取资产管理组 合、银(社)团贷款等有效方式分散风险,严格控制授信集中度,明确行业风险限额,严格防范过度授信和集中授信风险。

5.本行应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基 于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决定债券投资业务的品种、交易范围、交易 限额、交易方向和方式等。确定总体限额与本行的存款规模、涉农 贷款规模和资本水平相挂钩的政策,并每年根据新增存款、涉农贷 款增量予以调整。

6.本行应完善资产保护机制,充分关注法律风险,研究完善土 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的法律保障,对抵押 担保物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对不良贷款积极釆取资产保全措施。

7.本行应系统梳理各项业务活动,合理设置前、中、后台,完 善业务流程,制定操作手册,清晰划分各流程环节的岗位职责、风 险要点、操作规范、合规要求,强化岗位相互约束与制衡,坚持关 键岗位人员的轮岗轮调和强制性休假制度。

8.本行应建立科学严密的分级授权管理体系。以书面方式确定 对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岗位和工作人员 的授权,避免存在管理盲点与空白。对于转授权,应结合本单位人 员配置和工作特点,以书面方式做出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严禁越权 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应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权限设置、授权检查和规 范化管理来防止超授权风险,凡发现被授权人有越权行为的,将按 有关处理规定予以处理。

9.本行各部门、分支机构应确保业务、财务和其他管理信息完 整、真实、准确和及时。完善交叉核对与对账制度,加强与客户、同业之间及本行内部业务台账与会计账之间的对账,规定对账频 率、对账对象和可参与人员等要求。对现金、有价证券等有形资产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盘点。加强未达账项和差错处理的环节控制,记 账岗位和对账岗位必须严格分开。建立事后监督机制,实施事后集 中监督制度。

10.本行应建立合规检查制度。应对各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经 营管理的主要领域、层面、环节和关键点的合规性进行检查,确保 经营活动符合外部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内部程序。

第二十二条考核问责

1.本行建立包含收益和风险在内的风险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设 置评价指标,逐步开展经济资本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绩效,提升经 营管理水平。

2.本行应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考核机制,设定合理 的考核范围、内容、标准和方法,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考核纳入 经营管理综合考核之中,考核结果与员工奖惩激励挂钩。

3.本行应建立贯穿各个业务领域以及对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 日常行为的问责制度。各业务条线要根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要 求,对各项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违规行为及造成风险 损失的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各项 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三条风险管理文化

1.风险管理应植根于本行的企业文化,并作为董事会战略决策 和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业务条线的负责人及员工日常 工作的核心。

2.本行应建立风险为本的企业文化,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稳健审慎的价值观念,制定高标准的员工行为准则与职业操守,规 划企业文化渗透方案,并在本单位推行实施。本行高级管理人员应 率先垂范并引导全体员工参与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并通过激励约 束、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播与渗透。

3.本行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管理与配置人力 资源,实施主要风险岗位人员准入与退出管理制度。

4.本行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培训计划,加强对 员工从业知识、风险管理要求及道德思想方面的培训,强化案件警 示作用。

5.本行应建立员工长效激励机制,以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为导 向,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风险、发展与效益平衡的激励制度,从源头上遏止经营人员为追求自身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偏离机构长期目标的短期行为。第二十四条监督与评价

1.本行应建立独立、专业的内部审计体系。对风险管理各个组 成部分和环节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性、可 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实施评价。

2.本行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应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聘 请外部中介机构审计,并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 有效性。

3.本行应重视监管部门的风险检查评估与监管评级结果,依据 监管意见认真改进,并按要求向监管部门报送整改报告。

4.本行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应定期对风险管理状况组织开展自 我评估,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发现风险管理的缺陷。评估应定 期持续进行,当经营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重新评估。

上一篇:语文科论文《高效率早读,准备好了吗?》下一篇:公司持续改进工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