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人道主义的现实性品格管见--读《论语》

2025-01-1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孔子仁学人道主义的现实性品格管见--读《论语》(精选3篇)

孔子仁学人道主义的现实性品格管见--读《论语》 篇1

浅谈《论语》“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作者:黎勇

【摘要】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仁”字在里仁篇中总共出现了15次。在不同的对话场景、语境下, 针对不同的弟子, 孔子对仁做了不同的解释、说明和阐发, 但始终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强调仁的情境性,也并不必然导致对它自身核心价值的迷失与消解。本文主要来简要论述孔子在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它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意义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仁” 学思想是孔子建构的十分完整的思想体系,包含了精湛丰富的思想内容,代表了孔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真正价值。

一、《论语》中的仁

《论语》讲“仁”的地方很多,有些讲到“仁”的话是针对提出问题的人的具体情况说的,有时不免强调了某一方面。《论语》中讲到“仁”最清楚的是孔子答复颜渊问“仁”的一段话。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意思是说,“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具体条目是,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由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孔子论“仁”的深刻具体性内涵,是远远超过前人的。不仅如此,把“仁”上升为“仁”学思想,全面系统地讲述并身体力行的,当然属孔子了。关于“仁”的含义。孔子说“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那么具备哪些具体的特点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呢?《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就是说,一个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待人要宽厚些,百姓不怨恨,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这是孔子对“仁”的又一诠释,这是从古之“君子”的角度,来谈仁的内涵的。

“仁”的多重含义还包括“礼”的内容。《子路篇》中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为什么说这里的“礼”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呢?因为在《宪问篇》里,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里的君子之“仁”,自然是指包括在孔子的“仁”的含义之中,也即体现在上面的“礼”中,那么“礼”即成为“仁”的内容之一方面。尤其是上面所引用的《颜渊篇》中,颜渊问“仁”的条目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更印证了“仁”的内涵之丰富性。

“仁”的思想包括孝悌的内容。《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想,这段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却是孔子“仁”的思想之一方面的体现。

二、《里仁篇》中的仁 “仁“在《里仁篇》中)“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1],知者利仁”。孔子的意思是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困境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人安于仁,<因为他只有实行仁德才心安;> 聪明人利于仁,<因为他认识到实行仁德对自己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子曰:“里仁为美[2]。择不处仁,焉得知?”这里讲的仁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4],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有钱和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到哪里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在吃完一餐饭的时间都不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5];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着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6]。”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从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所提及到的“仁”主要是指的仁德,而仁德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就是就是指的一个人的道德。但是在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的滑坡到了一个如此严重的地步,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所知晓的,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讲到“中国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到了一个何等严重的地步”,这是一个领导人的担忧,也是一个民族的倒退。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发生的各种事件,如“小月月事件”、“南京彭宇案”以及接二连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等都折射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社会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为了金钱、权力、美女等各种个人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置国家安危和人民生命健康于不顾。在这样一个糟糕的社会道德背景下,如果大家再不用行动来弥补道德的缺失,那我中华民族只怕是落山的太阳。那么下面笔者主要来谈谈孔子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里仁篇》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里的仁主要是从环境的角度来阐述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受的影响也大不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环境对我们十分重要,但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的恶化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的中庸之美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尤其是现代人在对环境资源问题上一定要把握好度,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的和谐社会。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里的仁主要是指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很容易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如金钱、美女、权力等。正如孔子所说要真正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生境界在今天这样的功利社会怕很不容易啊。今天,人们每天在网络、报刊、电视、杂志等各种媒体上都可以看见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贪污腐败现象、食品安全事件、强奸抢劫暴力事件等犯罪行为的发生。试问是什么导致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人们对物质的过于追求,是人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老祖宗的东西大家不能丢,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里的仁主要是指事物双方是对立的、矛盾的。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其实,孔老人家在这不仅仅是教导人们事物是出于对立统一之中的哲学辩证关系,而是要让我们学会一种方法论。即事物对立统一的时候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在今天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政治、科技,还是文化都发展迅速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各种选择,如就业、学习、工作等。但是,人们在面对这么多的机会时,往往会迷茫和不知所措,从而错失良机,与成功无缘。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在选择就业时就东挑西拣、眼高手低,最后导致自己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不说,反而为社会增加财政负担,领着失业金。《里仁篇》教导我们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去抉择人生的价值,和实现人生的目标。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里的仁主要是要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立志、坚持自己的信念。今天,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要做到时刻保持一种清醒和自我的状态是不容易的。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言论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去转载和捏造一些为了吸引眼球的不堪事实,最后导致信息失真。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损失。孔子说:“假如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孔子教诲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清醒和矢志不渝的信仰。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里的仁主要强调人们在对待富贵与贫贱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我们大家都在追求的,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达到富贵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样就有失君子之风。同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也不会久远。反之,如果一个人为了摆脱贫贱而做出有损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的事业是不道德的行为。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法商家一味的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置国家安危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最近在网上出现的毒馒头、毒胶囊、假猪耳朵等食品安全事件,都折射出了在很多人在利益的趋驱使下变得那么的无耻和不择手段。《里仁篇》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着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在这里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同样,在今天这样一个看似安定团结的社会中,一个人要做到真正的仁德是几乎不那么可能,但是,并不是我们不能达到这样的仁德境界我们就不去朝那个方向努力。其实,在这里我认为孔圣人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努力和认真程度,同时,更多的是鼓励我们大家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即便是就像仁德一样,我们不能保证能百分百的做到,但是至少我们努力了,我们无怨无悔。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确,尤其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摆在国人的面前,道德冷漠、道德滑坡、道德无知等。现在很多行业的职业道德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有些医院以药养医,有些医生收受红包;有些歌唱演员对口形假唱;有些教师教学时课上不讲、课外讲;有些媒体利欲熏心制作虚假广告,赚取眼球炒作假新闻;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等等。烟草行业的个别员工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悖于“两个至上”价值观,有损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现象。细究起来,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工作人员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平时轻视自己的人格,不用个人品德来约束自己,面对各种职业道德守则,仍我行我素,以个人为中心,丧失了一名员工的职业操守,是很可耻、可悲的事情。因此,无论是提高社会公德、加强职业道德和弘扬家庭美德,都离不开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具体的个体抓起,重视个人品德教育,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本文主要从《论语》<里仁篇>的教育作用来进论述它的现实意义,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使命,正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得的不同的文化冲击。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既要适应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又要走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步履维艰,却一步步日益繁荣。为了祖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提高自我修养。

尾注:本文中的《论语》原文均来自《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2]里,这里活用为动词,居住。

[3]恶乎:恶,音wū,何处;“恶乎”即“于何处”。[4]违,离开。[5]尚,超过 [6]仁,同“人”。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杨伯峻 [M](中华书局)1958年

【2】《<论语中>的仁之为道》余治平[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0 卷第4 期

【3】《德性之“仁”与规范之“仁”——简论早期儒家的“仁”说及其现代价值》田文军

【4】《论<论语>中的成仁思想》陈殿青[J] 琼州学院学报 第14 卷第4 期 2007 年8 月

作者简介:黎勇 生于1987年11月——系安顺学院政史与法律系 09政本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现在意义 篇2

仁,首先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关系上,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农耕时代,血缘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在孔子看来,入则孝,出则悌,这是人们需要去做的。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去爱,又怎么能去爱大众,社会,国家。这一点,我认为和老子的思想中行德行道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道家和儒家,都以仁爱行善作为人最基本的底线,不能不说,即使从全世界的文化来看,华夏文明无疑是最能代表社会最高理想境界的!

一个人不关要有爱,更要去爱,孔子把它称作行善。在儒家中,人性的看法基本上被看做两种,一是本善,这就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一直坚守自己,世界上又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得贪婪,自私与罪恶。所以,孔子在教学的后期,更倾向于第二者,向善!但我们得注意一点,向善和行善需要引导,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当一个团队或者群体的领导者行善时,其余成员会更随之,孔子把这一现象称作人性向善的共同趋向。所以,立志行仁向善,是从真诚觉悟了内心向善力量的开始,积极主动的要求自己去为善,这样的仁行,是由内而外的,不是为了热河外在目的,只是为了我该不该这么做。

放眼现在,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互相纠葛的社会矛盾,还有最影响世界和平的民族种族冲突,各式各样的矛盾,其实在孔子看来都能用仁去解决,和谐社会的提倡也是基于如此。

谈孔子仁学中的德作文 篇3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变更,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但孔子“德”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观念中,“闻道”难,“知德”不易。《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既然说“知德者鲜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畴当作一个高、难、深的学问看待的`。“德”字在《尚书》中频繁出现,至春秋时代使用仍相当普遍。但孔子认为,真正“知德者”很少,这就说明,孔子之所谓“德”与当时该字的普遍使用义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义,当从“德”字的造字意义和使用含义的变迁谈起。

日子在不经意间流过,人生就在希望与失望之中完成了蜕变。人到中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一个“悟”字,浓缩了人生的万语千言。“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苦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新教师法心得体会下一篇:励志教育活动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