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刘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2024-10-14

东刘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精选10篇)

东刘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篇1

东刘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我校将新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列为学校教科研工作重点。以张扬个性 发展潜能 构筑理想课堂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平台,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

一、健全管理机制 1.组织机构的建设。

为保证新教育实验有序开展,我们建立了新教育实验组织机构,由教科室成员和教研组长组成领导小组和核心工作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时文仲

组员:李俊义

刘涛

韩银侠 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组长:李俊义

组员:韩英 郭超

刘宏宇

王颖

谢文萍

刘东敏

张宏雨 2.规章制度的完善

为保证新教育实验规范管理,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规章制度,同时,将新教育实验列为教科研工作重点,在原有新教育实验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研究制度。将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情况与青年教师的考评相结合。

二、强化校本培训

尚美教育的研究,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业务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高度。我们深知尚美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未来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素养。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我们制定了三年校本培训规划,并开始落实,有序、务实地开展了暑期校本培训和培训规划,重点从课改理念的更新、教材钻研的方法、说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1.学习提高

为了保障新教育实验课题的研究健康发展,学校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学习,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阅读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第二,利用校本培训的机会,进行通识培训,指导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更新教育理念;第三,积极参与各级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本学期我们除了校本教研以外,积极参加教育局教研室、教育学会组织的各项研讨活动和各教研区的教研活动。同时,学校还拿出专门经费,组织教师参加了“现代与经典”报告会、全国小语课堂教学大赛活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2.教学交流

为深入研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加强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教师之间经常性开展随堂听课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认真上好教研课,做到每一节课有主题,有创新,有研讨,有反思,有收获。提高了课堂教学研讨的实效性。3.主题研讨

为帮助教师紧扣主题开展科研实践,我们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交流;二是努力建设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本学期,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和“优化课堂教学氛围”进行了两次专题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帮助大家理清了认识,提高了技能。4.构建个性化课堂

为帮助教师不断发展个性化课堂,我们加强了个性化课堂的研究力度,实验期间做到人人拥有专题,个个参与实践。

一、是落实学科课题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以语数外学科为基础,分别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了本学科的研究主题(语文:培养学生自主感悟探究的学习能力。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同时要求各个课题小组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实践、有反思、有成果。规范课题研究的程序,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重结果,更重过程。

二、是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不仅关注教法,更加关注学法。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不仅评价教师的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从时间的安排,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检测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力求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

三、是切实开展个性课堂研讨活动。结合每年一度的“探微杯”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我们明确要求教师在展示课堂教学风采时,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堂个性,追求特色课堂,做到人人不同,人人都好。

五、研究成效

通过新教育实验,研究《张扬个性 发展潜能 构筑理想课堂》,我校形成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达成了新教育实验的预期目标,即“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从宏观角度来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研究,完善了学校的办学思想,调整了学校的发展思路。1.更新办学理念。在新教育实验“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的思想感召下,我们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办学思想。

2.确立了学校的发展方向。通过参加新教育实验,我们调整了学校的发展思路,由质量立校转向科研兴校。

(二)通过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促进了有效课堂的建设。

1.教师的素质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确立了科学的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2.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营造“艺术”的课堂成为大家每一节课的目标。

3.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面发展了教师的说、写、演、画诸方面的才艺。

4.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浓厚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工作步入正规。

5.全面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同时,我们同时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通过研究,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2.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提升,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极大的进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每一个同学必备的基本技能。

构筑理想课堂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立足学校特色建设,进一步以尚美教育为目标,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的有机融合的研究,努力构建尚美的课堂。

东刘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篇2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忽视倾向。

目前的基础教育中, 以素质教育为先, 而德育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忽略德育教育的素质教育, 犹如离水之鱼。某些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强调相关学科的重要性, 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进而忽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近年来, 少年犯罪率普遍升高, 究其原因, 问题就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一最简单却又最重要的环节, 同样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深思的环节。

2. 教学研究流于形式, 教学课程安排未得到有效落实。

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研配备,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难以深入地开展起来。尽管许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地标明了德育课程的设置,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日程中, 德育课程却常被挪作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之用。同时, 任课老师对德育课程也鲜有相应研究, 对课程的把握不够。

3. 德育工作的方法趋于简单。

由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 对德育教育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少于其他学科, 对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研究, 对社会发展缺乏长足的认识, 更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认识。总之, 缺乏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腐蚀这一课题的研究。故而, 多数时候, 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流于说教、流于喊口号的形式, 没有对学生的终身教育负责, 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4. 缺乏人本认识, 思想意识模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 同样在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 理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 就要求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中去, 德育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更是教育工作中的第一阵地。试想, 德育作为人生教育的第一步、第一环, 如果缺乏, 我们的学生会心智健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有言为证:人若无德, 与禽兽何异?我们的教育成果绝不是培养一批有才无德的后继者, 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交托于谁呢?总而言之, 我们的德育教育忽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

5. 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

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 主要停留在把学生的有限信息和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 机械地要求家长予以配合, 没有很好地让家长扮演家庭教师的角色, 忽略了家长角色的重要性, 从而大大减弱了学校和家庭的整合资源教育优势。进而, 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学生的教育, 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 导致教育观念上的偏差, 以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通, 教师家访不充分, 教师、家长双方了解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 降低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 殊不知“孟母三迁”的另一层含义, 正在于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6. 学生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现今的学生, 多是独生子女, 生长于优越的家庭, 缺乏对具体社会细节、生活细节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关心他人、互帮互助方面, 表现不积极;二是攀比思想严重, 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 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二、对于德育工作的思考

1.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重点应巩固管理干部在教育队伍中的引领作用。“上梁不正下梁歪, 中梁不正垮下来”, 身处德育工作一线的工作者,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 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 进行合理配置, 造就“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将合适的干部人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组织学习相关的德育工作研究理论, 做到理清、理顺, 研究切实可行的德育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德育教育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须知优秀的德育教师理应成为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典范。提高业务能力, 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绩效评比,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业务水平的高下, 直接决定德育工作的实效, 也直接决定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2. 创建德育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德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应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德育工作的督导操作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 倡导“会诊式"的评估方法。每次教学检查评估结束后, 要负责任地向社会、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 向被评估学校提出德育工作、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 并定期检查改进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接受群众监督, 以期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指导力度。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学科的建设, 创设王牌学科, 提高德育学科教师的待遇。建议学校相关部门, 对全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并依据方案, 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 以此作为德育教师、班主任晋职、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将责任落实到人。

3. 改进对学生的道德评价。

以往我们看待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 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 如若真实考评学生的道德水平, 须仔细考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是否与成绩相符, 所谓“行胜于言”就证明了一点。因此, 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 不能以试卷成绩为唯一参照, 而应综合学生的思想水平、日常言行、德育知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积极推广成长记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 同时辅以传统的评价方式, 形成学生自评为主, 同学互评, 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估机制。通过动态、灵活的评价,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1. 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第三次世界革命的急先锋, 悄然地降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网络同样可以进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如何积极地利用它的积极影响, 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发挥优势作用, 是德育工作者所应深加思索的。反之, 如果学生为网络的消极作用所影响, 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如上网成瘾、利用网络犯罪等。

因此,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 构建德育教学的信息平台、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有效开展网上德育教学, 打造符合时代特征、适合本土教学、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新型德育教育课程。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 建立德育教育课程观的新导向。

首先,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活德育观。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于行动、在于实践, 而不仅止于言传身教。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 简单地将道德知识的传授等同于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就如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就是道德。”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 因而德育教育应是活泼、富予实践内涵的。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教育, 只能是无源之水。

其次, 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为人本教育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应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 融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去,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态德育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理念, 教育学生遵循生态规范, 懂得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念出发, 通过一系列实在的体验活动, 提高生态智慧和生态道德能力, 养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和有机联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既与学校教育有关, 又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因此应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加以整合, 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理解的同时, 学校还应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解释、推广全面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应如何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相衔接, 成为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言传身教, 扮演积极角色, 与孩子平等相处, 尊重孩子, 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 使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共同深化德育教育,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在教育实践中, 高质量地注入人本内涵, 领悟德育的真谛, 才是真正探索学生德育教学的光明之路。

摘要: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课程设置陈旧、观念传统、模式老套等问题, 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力。因此,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 倡导生活德育观、人本德育观、生态德育观, 已刻不容缓。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科学发展的真谛融汇到小学德育工作中去, 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德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封平.加强学校生态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6, (1) .

[2]李下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N].南方日报, 2001.

[3]周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功能观试析.教育研究, 1990, (12) .

[4]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7, (1) , 1999.6, (2) .

东刘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教育;工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创新方案,希望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一、加强目标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每堂课上都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新课改后,小学高年级语文在目标设计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指导,以及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通过语文课本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应用语文课本中内容的感染作用。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可以设计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要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会读,会写,并且要会对生字进行简单的应用,对课文的含义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能力目标: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课文中的生词。(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目标,小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一篇课文让孩子意识到环保、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远比第一个知识目标的意义更大。所以,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这句话,让学生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提高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细设计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张扬个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创新上的意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定性思维,创新意识经常被牢牢的压死。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使这种被动教学方式被打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培养下,能够得到提升。而这一切开展都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因为许多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教育中,还需注重实践。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合理的转换为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实践,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彰显自我的才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而且可以充实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通过《养花》一课,学生将会懂得一些关于养花的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实践,那么不久后学生将会将掌握的知识都忘掉,因此,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养自己喜欢的花,这样不就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书本中的知识,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张扬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个性会影响人的内隐活动和外显行为。个性也被人们称为心理行为上的动力源泉。在小学生阶段,个性能够使学生沿着一个积极的目标进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快速的转变为创新能力。

三、拓展知识,创新解疑

语文课本毕竟只是一个语文教学的示范本,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显然存在很多不足。在进行课本学习结束后,应当让学生对类似的文章阅读进行扩展。类似的文章的选取应当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些高深的文章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同时拓展的文章和课文之间应当具有相同点,便于学生对文章中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知识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例如,在完成《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相应的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灰姑娘》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大声阅读,更深一层的了解童话故事的含义。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生字、字义等,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在自我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进行标注,然后会有“亲友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留有7-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黑板上提出自己在自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作为遇到困难学生的“亲友团”,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存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工作要在多个方面体现,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加上适当的知识拓展,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流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抒发自身的情感,实现语文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齐.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陈雪.PBL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4]陈艳玲.小学高年级语文多样化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东刘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 篇4

主题:我劳动、我光荣、我自理、我能干

4月30日下午,东刘小学开展了以“我劳动、我光荣、我自理、我能干”为主题的少先队主题活动,孩子们竞相展示自己的生活劳动技能,体验劳动带来的光荣与快乐。

各年级分项活动,一年级的同学们开展系鞋带比赛,二年级的同学们开展穿衣服比赛,三年级的同学们开展整书包比赛,四年级同学们开展扫地比赛,五年级的同学们开展叠衬衣比赛,六年级的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一方面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回馈父母学会感恩。

东刘小学少先队

东刘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篇5

1、学校要有理念支撑和规划设计

青岛19中校长讲,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来支撑,没有理念,就没有思想,就没有发展方向,学校发展就没有了主线,就会失去活力。在此,就要思考我们是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我们秉承“做好人、求真知、做奉献”的校训,引领师生在三五年内朝着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品牌学校这样一个共同的愿景,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精神需要放在首位,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好校长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思想哪里来?学习中来,实践中来,反思中来。因此我们要做“书香型”、“务实型”“研究型”领导,不能做“酒香型”“浮夸型”“做官型”“甩手型”领导。

2、学校领导要把教师专业成长和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

领导要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关注专业发展和精神需要(青岛四位校长都能做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人们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就成为教师最关注的事情了。比如一位老师得到同事和领导赞杨的话,心情会高兴好长时间,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非常高的时候,比请老师吃顿大餐都兴奋。因此我们领导,不要动辄就拿奖金来激励,在日常工作中,要淡化教师的物质关注,否则教师的工作一切都会与奖金奖品挂钩,不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那些职业境界低的教师,每项工作都会带有功利性,1

都是为了不扣分而育人,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就不好,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人都是理性的,功利性的育人效果不会触及人的内心深处,不会触及人的灵魂。

莱西校长认识到,教师兴,学校兴,学校发展要靠教师的发展。她所在的小学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都不高,但要想打造一流学校,就只好让教师走近名师,向名师学习;走出学校,向名校学习;给教师请进专家,让教师聆听专家的教诲,向专家学习;领导带教师出去磨课,直到教师的课上得高效为止,向兄弟学校的同仁学习;每学期全体老师共读一本书,进行读书交流会,他们向书本学习;每个教师人人都承担一个教学或管理上的小课题,向科研要质量;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进行反思,写一篇反思性论文,他们在反思中成长,狠抓教师的三字一画,普通话、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教师在基本功训练中,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这样,他们的教师专业得到了充分发展,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们都认为,学习、研究、磨课是对自己最大的福利。老师们都很自信,只有自信的老师,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学生。

每项工作中脱颖而出的教师(课堂大赛、论文反思、读书交流、课题研究、育人能手等获奖的教师),大头照片上墙,照片下面是老师们的教育格言和人生格言。用这种方式进行精神激励,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远远比奖品和奖金的影响持久。

为此,我们领导平时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精神需要,淡化物质激励。

3、学校领导是校园里行走的文化符号。

(四位校长为例)。领导要实行道德领导,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道德的方式对待教师,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领导要实行文化领导,引导教师阅读,进行文化思考,丰富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领导要实行学术领导,以丰厚的学术造诣,引领教师进行学生管理研究,高效课堂研究,提升教师的学术修养;领导要实行智慧领导,以大智慧,创设生动、丰富的情境,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水平。总之,领导不是以权力形成权威,而是以人格魅力、学术魅力、文化魅力赢得师生的尊重和爱戴。为此,我们领导要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加强学习和研究,让自己的管理充满智慧。

4、继续引领教师搞好分组座位合作学习

青岛28中的“和谐互动”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的教学方式,师傅与徒弟捆绑式考核,已经使他们的成绩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不仅成绩好,而且合作意识非常强,使教学与德育达到了最佳结合。我们学校四人一小组,八人一大组教学和管理模式,再继续深入地搞下去,也会取得很好的收获。28中的教学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教学改革。起初,时红霞老师由于自己的胳膊疼,手不能写字,每堂课让全班学生一帮一结对子,两人互学互助,教师只做适当的帮助和点拨引导,结果全年级成绩时老师所带的两个班第一第二,由此,数学组长让时红霞老师介绍经验,然后号召全数学组老师实施两人结对子和谐互助学习,结果整个年级数学成绩高于其他学校很多,后来其它各学科都学习这种结对子方法,又加上专家引领,各学科都创设了自己学科的5步10环节教学模式,形成了青岛28中的教学特色。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向28中学习。

结合我校目前高一的分组座位,我们将继续研究课堂教学,发现像时红

霞老师那样的执着于教改的教师,继续鼓励教师打造适合我们自己学情和学科的教学模式,我们也会走成功的。

5、让每个师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青岛28中校长李志刚和莱西的刘校长非常有智慧,他们的管理智慧在于他能让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即使哪个老师能力和教学水平很差,他也能让那些老师感到通过努力“我能行”。他们不厌其烦地鼓励教师学习和磨课,每个教师家庭有了困难,校长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对待老师,莱西学校有个老师患病住院,校长安排学校教师每天轮班在医院值班伺候这一位老师,让老师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大家庭,让教师从思想上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校长以人为本、爱师如家人的做法,让每个教职工都感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成员,都非常重要,因此工作起来都能以忘我的精神出现,青岛的四位校长口头语“我们家的老师,我们家的学生”。如果我们平时,对待能力差、职业境界低的教师有偏见,或教师家里有了困难置之不理,教师就不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就会感到他在这个单位并不重要,会感到心凉。工作起来就可能患得患失,应付了事。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各种文体活动,演讲赛、演唱赛、鼓号队演奏展览、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社会实践活动、元旦晚会等,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让师生都感到校园是他们工作的精神家园、生活的乐园。青岛28中的感恩教育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三毕业典礼,校长策划了一个感恩教育的场面,在操场上,每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相对而坐,有三个环节:第一是听着《父亲》和《母亲》这两首歌曲,学校统一号令:请同学们给家长鞠躬,没有统一的号

令让学生站起来,学生不允许站起来,就一直的鞠躬状,这时候,有些家长向前搀扶孩子,孩子也不动,这样的场面非常感人,家长心里都热乎乎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与家长拥抱,拥抱的时候,每个孩子至少给家长说10句感谢的话,说不完不松开;第三个环节:给家长读预先写的《致父母的一封信》。这三个环节下来,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李志刚校长还讲,他让每个在28中就读的学生,在入校时哭一次,在离校时哭一次,这一“哭”,却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提升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度、满意度,提升了学校的口碑,我听后,对28中这种做法非常赞成。我们学校的演讲比赛,感恩活动以及红歌比赛,古诗词吟诵会,也大大丰富了校园生活,起到了很好的育人作用,但我们的活动,家长参与的太少。

7、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四所学校的每座楼、每块绿地、每条路、每项活动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三风一训办学理念的形成,让每个教职工都成了股民,办学理念的股份制,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的愿景成了每个教职工共同努力的方向。艺术满天星、各种标兵、各种进步之星、教坛新秀镶嵌在宣传栏里,时时激励着每个师生向上,向善。

东刘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篇6

一、凝聚力量, 共同发展

1. 完善组织架构,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专委会经过一段时间组织架构调整, 按小学、中学、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4个层面, 组成4个协作研究会。这种组织架构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现状, 也便于相互之间沟通和交流。目前, 小学协作研究会和幼儿教育协作研究会坚持长期参加活动的团体会员单位保持在5 0 0家左右;中学协作研究会和特殊教育协作研究会的团体会员学校也得到长足发展, 影响遍及全国2 0多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组织架构初步完善之后, 建立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工作模式, 改变传统的工作习惯和模式, 是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也是专委会工作发展的需要和亮点。目前, 中学协作研究会、小学协作研究会都建立了网站;中学协作研究会组织出版了电子刊物;幼儿教育协作研究会开展全国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作品评比活动, 将获奖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等上传到网上, 评比结果也在网上公布, 为广大会员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学习和分享成果的机会。今后, 专委会还将协助各协作研究会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王晓芜

2. 坚持活动引领, 营造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 坚持组织开展活动, 为会员单位和广大教师营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成为专委会工作的一个特色。

小学协作研究会坚持一年一度的“三优”评选活动, 到2 0 0 9年已经举办了2 0届。每次评比活动都能涌现出一批“三优”作品, 借此推动会员学校的资源建设。幼儿教育协作研究会成功举办了3届全国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作品评比活动, 包括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活动实录、多媒体教学软件、教育主题网站 (含个人教育博客)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4类。仅2 0 0 9年的评比活动就收到各会员单位报送的参评作品达1, 3 6 0件。中央电化教育馆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协作研究会优秀教学课例与教学课件评比活动, 2 0 0 9年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教学课例和课件评比活动”的成果, 纳入到“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之中, 共2 3 4件作品参评。其中, 获奖作品的特教学校教师同普通学校教师一样, 在第1 1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颁奖大会”上接受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颁奖和表彰。中学协作研究会也组织了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3. 增强分享意识, 推进普遍发展

小学协作研究会在2 0年的发展历程中, 在各个不同的时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以往, 受出版传播手段的局限, 成果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从2 0 0 7年天津年会开始, 小学协作研究会将一批科研成果和“三优”评选活动形成的优秀作品, 集结出版, 收到很好的反响。

幼儿协作研究会从初创之年起, 就开始策划为会员创设宣传窗口, 把年会评比的优秀成果及时通过业内杂志发表, 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特殊教育协作研究会针对特殊教育领域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 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 组织优质资源为特教学校服务。特教协作研究会的负责人主动联系并协助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开发, 江苏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对相关特教学校给予资金补贴的办法, 既很好地配合了电教系统的业务工作, 又推动了特教学校优质资源的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地区通过课题立项等办法, 引导特教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提高了特教资源的建设质量, 取得较好效果。

二、面向基层, 不断创新

2 0多年前, 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山东青州召开部分地区电教实验工作交流座谈会, 与会1 2个省市 (自治区) 小学的代表倡议并成立小学协作研究会。小学协作研究会长期不断地坚持组织协作研究会的各项活动, 为推进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抓住机遇, 迎难而上

2 0多年前, 电化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 特别是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等先进的电化教育手段在中小学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从当时的发展情况来看, 小学应用的普遍性和应用的效果要好于中学。

当时, 北京宏庙小学及时抓住开展电化教育的机遇, 从鼓励教师动手制作教学幻灯片到创办宏庙幻灯制片厂, 一步步走来, 积累资金和经验, 带动了宏庙小学电化教育整体装备上台阶。全国还有一大批小学也同样抓住了机遇, 将电化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学校在跃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后, 敏锐地意识到需要有更多的机会交流研究, 取长补短, 力求不断提高。这些志同道合的学校聚到了一起, 由北京宏庙小学牵头, 成立了小学协作研究会。他们抓住机遇, 赢得先机, 迎难而上, 没有经验就集思广益创造经验, 没有条件就努力开拓创造条件。小学协作研究会的发展为专委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 协作意识, 奉献精神

如何广泛吸引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的参与?小学协作研究会的答案就是要发挥骨干会员学校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引领意识, 还有一大批团体会员的骨干校长和电教教师的奉献精神。正是由于这些骨干学校校长、教师的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才迎来小学协作研究会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大发展。

2 0年来, 小学协作研究会的年会都是骨干学校争着主办, 其他学校齐心协作支持。这样的接力赛, 从东到西, 从南到北, 年复一年, 年会办到哪里, 影响就扩大到哪里, 年会的效果就会在主办学校的所在地产生良好效应。各骨干学校把主办年会既当成一种荣誉, 更当做是推进自身工作、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和大事。小学协作研究会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引领意识和奉献精神, 难能可贵。

3. 坚持特色, 不断创新

小学协作研究会重视坚持特色和不断创新。坚持开展的“三优”评比活动, 年年有变化, 年年有新意, 年年有发展, 做到以活动求发展、带发展、促发展。小学协作研究会还重视研究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效果, 使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了既坚持特色, 又不断创新, 让教师满意, 让学校满意, 让参与者满意, 形成了小学协作研究会的活动特色, 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成果, 促进了会员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会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 专家引领, 骨干先行

小学协作研究会在实践中, 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支适用、好用、管用的专家队伍。这些专家来自学校、结合实际、贴近实践, 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各地小学会员学校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 能够从专家的视角帮助设计、指导和评价小学协作研究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也能够在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实践证明, 推进群众性学术团队的活动, 需要贴近实际的专家指导和引领, 以便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也能够避免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或脱离实际的引导。

小学协作研究会坚持“专家引领研究、骨干会员小学先行、通过研究和活动促进提高”的方法和经验, 值得提倡。

三、打造交流平台, 共享优质资源

从初期较为分散的自发合作, 到今天有组织的集约协作;从优秀的课件和课例的交流, 到有规模的主题活动和较大范围的互动, 特别是网络化的发展, 交流的空间不断增大, 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专委会在新形势下的功能定位以及工作重点和方式, 更好地发挥团体的作用。

当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经验、新案例、新观念、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层出不穷, 日新月异, 这就更加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特征和发展的协作交流的平台。我所讲的协作交流平台有两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作为学术性群众团体在组织以及活动形式上的协作。例如, 目前专委会已有的4个协作研究会在各自的领域开展交流互动活动, 为广大会员单位和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现、交流和分享应用经验的平台。

第二层涵义则是指在工作方式和组织方式上, 也要适时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广大会员学校和一线教师搭建一个协作交流平台, 即专委会的网站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环境中, 开展远程的交流与合作, 分享成果与资源, 组织沟通与活动等。会员学校或会员个人可以及时地在网络世界里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以较为经济的手段实现较高频率的交互, 促进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繁荣, 实现专委会团体组织平台的最大价值。

专委会网站平台仍在不断进行功能改善, 今后可以采用通行证、积分制等办法, 为广大会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专委会的会员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用、好用、可用, 而更看重有探索、有创新、有特色的资源。因此, 要努力将各个协作研究会在各类活动中的优秀成果或优质资源, 在网络平台上予以展示和交流, 做到资源随时建、随时用, 大家建、大家用。

专委会的日常工作、会员之间的多向交流都应努力实现网络化。我们强调在信息化平台环境下的协作交流, 缩小空间的差异, 减少距离的隔阂, 力争把专委会的网络平台共同建设成为一个重点面向所有会员学校、会员教师的网络社区, 实现面向每一个会员学校、每一位会员教师的发展, 促进不同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四、坚持32字方针, 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

在过去的一年, 专委会以及4个协作研究会, 在“协作共赢”的主题思想指导下, 本着“集思广益, 做出特色;倡导协作, 共同发展;加强服务, 奉献爱心;注重调研, 推进创新”的3 2字方针, 建立适合网络化社会发展的新型协作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坚持。

集思广益, 做出特色在活动的设计、组织、效果、影响与宣传等方面, 要善于集思广益、卓有成效地做出特色。特色不光是体现在活动形式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成果上, 通过成果形式反映出协作研究会的特色活动或特色项目。

倡导协作, 共同发展协会是群众性社团组织, 重在提倡协作, 提倡共同发展, 有协作才有作为。通过项目的协作、课题研究的协作、活动的协作、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活动的协作、网络平台的交流协作等, 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加强服务, 奉献爱心协会可以把事情做大, 也可以先从小事做起。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我们如何做好服务。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是中学协作研究会的理事长。唐校长毫无保留地将学校的丰富资源和先行探索者的经验与成果, 将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教育改革成果奉献给大家, 与大家分享, 影响和带动了一批学校, 对于促进不同地区会员学校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幼儿协作研究会开局发展势头很好, 组织的“四优联评”活动, 各地幼儿园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特教协作研究会秘书处借助特教协作研究会这个平台, 联合江苏省电教馆本着为残疾孩子奉献一份爱心的情谊, 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了受到特教学校欢迎的资源建设工作。

注重调研, 推进创新老办法和老套路不能适应新现象和新问题, 只有不断创新才是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要特别注意新形势下的需求变化、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发展动向。专委会活动的内容、交流的形式、评比的方式等, 都要有所变化, 推动创新。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 专委会工作也要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新影响。

创新小学科学教育 篇7

一、老师教学内容的创新

结合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达到知识体系的创新。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要能自如地驾驭课堂,首先就要备好课、讲好课。而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着眼于讲哪课就备哪课,对于小学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每个年级要达到什么要求,每节课要使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和能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此,在教学中应先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找出本册知识与前面各册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结合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综合式的迁移教学。再在同一册知识中,找出各课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教学。在科学课中,特别是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知识联系相当紧密,教学时找准其中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相当重要。

自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断变化的,这为学生了解未知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很多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往往视而不见或不愿深究,原因是许多学生不会观察,即使观察到也不愿解释、不会解释。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观念的形成。因此,科学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睁开眼睛去发现身边的自然变化,去对比、分析自然现象,去归纳自然规律。

二、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用科学发明史启迪学生

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及发明创造,因为每一个发明创造,每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信息,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知道发明创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们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人都能做个发明家。

2.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

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后者是在开发人的可能性、自我潜在能力的意义上的创造力,是从事对他人并不新、而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活动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重新发现概念、规律,自己制作模型,都是创造型活动,都能达到开发“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能想会问的习惯。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外界某种因素的剌激,创设问题情境正是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外部因素。“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想和问的机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解,是极其可贵的,教师应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给学生能想会问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多想、敢于质疑、大胆发问,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

4.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它在创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前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科学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5.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按常规、大胆设想、从同一信息来源、沿着不同方向变化,产生为数众多的输出,以探索尽可能多的答案的思维形式。在科学课教学中,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种方法。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实现的,必须改变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增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比例,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加野外考察、实验操作、模型制作、推理想象、专题讨论、小论文、小老师授课等活动形式,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老师教学评价的创新

真正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必须转换老师教学评价制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再不能仅仅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业绩,这样只能导致科学教育重返科学知识教育的老路,学生考试成绩只能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一个参考。更重要的应对教师的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能力等方面做综合评定,对评定成绩一般的教师一定要给予相应的督促指导,对评定成绩较差的科学教师,要停课学习。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破除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等的做法,校长要督促科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遵循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时机全程化的原则灵活进行。在评价内容上,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在评价形式上,要突破单一的纸笔考试,可以采取综合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既可以是学生的书面作品,也可以是产品制作、发明成果;在评价类型上,要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也注重学生平时科学兴趣和态度的养成。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对许多问题都有了一定的探究,形成了初步见解,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观察和个人观点坐在我们面前的,他们活跃的思维方式及灵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往往被超越。尽管他们的看法有错误、疏漏、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却是形成科学概念的起点。作为科学课教师不能忽略这些知识、经验的存在。要拿出智橄和勇气,综合把握课堂里的各种信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的聪明才智要鼓励、要采纳;对学生的一知半解不能简单地呵斥或嘲笑,要引导他们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探索,亲自发现自己己有经验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不一致以及矛盾冲突的地方,心服口服地修正自己的认识,主动接受科学的观念。这样得到的知识能力比我们强行灌输的掌握的更好。

浅谈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元素,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又因为其独特的功能,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纵观近年国内教育改革,小学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景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模式,也收到了较大的效果。但从教育的本质、功能、机制去认真分析,不难看出这些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局部和表面。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一、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必须首先从儿童抓起。小学要给一个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小学基础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正在影响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使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适合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模式

素质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通常称为“三发展”教育:“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通过五个操作变量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一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设计素质个性化的教育目标体系。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科学素质;学会关心,提高道德素质;学会创造,提高审美素质;学会服务,提高劳动素质;学会多媒体,提高身心素质;学会做现代人,提高生活素质;以现代化公民素质为导向,培养学生主体性个性品质,即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独特性、和谐性。

二是以学科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改革学科课程、建设活动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和校本活动课程。

三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规范是:①变革传统的教师职能观和教师行为模式,正确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②变革传统的学生观和学生行为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③改革教学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调控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班集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体系。其操作规范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集体目标,有效建立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②建构班集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体系,开发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身心素质潜能。③组织交往,优化班集体的人际结构,使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认可。④指导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使集体中每个成员都担当重要的角色。⑤以集体主义为导向,使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五是教育模式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仅仅考试获取高分,为此在教育模式的改变上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课程结构上作调整,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可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习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创新是指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并获取新的經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其核心是知识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同时也涉及制度、管理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为主,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面对21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更新的意识:一是形成一种教育改造的意识,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为现代办学模式;二是需要一种相对独立的发展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真正相对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得以自主发展;三是需要一种开放的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四是需要一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意识,教育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五是需要一种有差异的发展意识,促使教育发展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真正的联系。六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源泉,好奇心是学生求新,求异的动力。创新精神和兴趣好奇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又产生无穷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引导学生兴趣爱好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动力。七是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学校和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为学生营造先进、科学、完备、开放的物质环境,学校可设立科技小发明室、小制作室,提供学生们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材料,配备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购买丰富的图书,根据学生的需求开放学校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室,图书馆的资料室等,通过营造创新教育的物质环境,保证学生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在新时期的教育创新体系中,创新教育理念是灵魂,创新教育制度是保障,创新教育技术是手段,创新校本课程是核心。有了这些教育的超前意识,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历史赋予人类教育的使命,也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云裳. 中小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7-10-24.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析 篇9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技巧, 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只要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 学生就会迸发出极大的激情, 积极投入创造之中。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 (指科学事业) 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精神状态相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于深思熟虑的意向和计划, 而是直接来自于激情。 ”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迷恋是激发学生对创造产生追求和兴趣的根本原因, 也是为创造提供动力的源泉, 是创造的真正核心所在。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信心, 让他们有“我能行”的坚强意念。 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动学生的创造性, 并为他们的创造指明方向。 过去, 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 对非智力因素关注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一教学上的缺陷, 注重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顽强意志, 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以宽广的心胸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创新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方法的指导。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样, 创造也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人类存在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础和必要条件, 没有创造人类就无法进步, 也无法推动时代的发展, 获取更好的生存条件与生命质量。 创造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精神和物质都高度发展的世界,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中, 如果学生不会创造, 就很难在社会立足, 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调查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想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除了要在专业知识领域具备相当多的知识外, 还要具有灵活的思维, 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性的技能。 学生的创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 二者缺一不可。 创造是学生智力与个性的综合体现, 能够良好地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学, 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 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学习类型主要的区别就是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行为, 笔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策略,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引导,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将知识的要点告诉学生, 使他们激发思维, 大胆想象。 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思维,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 有的学生学得较好、较快,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的学生学得较慢, 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教师就要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 如对课内的生字和新词进行学习时, 笔者会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 想一想这个字或词应该怎样学习, 怎样才能记得牢。 有些学生说要预习, 教师讲的时候就能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说要与上下文结合来记等。 笔者抓住有效时机, 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肯定, 并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详细介绍给其他同学。 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只要学生主动思维, 积极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程度就会随之加深。

(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实物的文章,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相同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 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 如学习《葡萄沟》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了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申挂在绿叶底下, 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五光十色, 美丽极了。 ”这句话, 笔者就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了葡萄园,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对葡萄进行观察。 观察结束后, 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葡萄成熟的情景描述出来, 并对文章重点句、段进行仿写。 在模仿文章的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就变得更加轻松, 他们也积极投入了学习之中。

(二) 为学生创设情境

小学生受年龄影响缺乏自制力, 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入手, 引导学生语文习惯的形成。

例如, 在组织学习《称象》一文时, 笔者一改传统的预习课文的上法, 而是先提出疑问:如何才能把这么大的象称出体重? 要求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各种方案, 只要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即完成任务。 当学生自由想象, 开动脑筋, 全班四十多名学生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十多种答案, 显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乐学、会学和要学。

又如, 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只丑小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 让学生想象一下丑小鸭还可以是什么样的。 教师接着引导:“假如你是那只丑小鸭, 请你们想一想其他鸭子、小鸟、小朋友会怎样对待它? ”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了对丑小鸭的责骂与侮辱。教师又讲, 你们现在就是丑小鸭, 请你们想象一下它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吧, 并将它表演出来。 闻听此言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边说边表演, 教师再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体会到了丑小鸭的伤心,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篇10

一、营造创新性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我再讲五年级上册《圆》这一节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概念以及面积的求法公式,我会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课件运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创新性教学中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譬如我在讲《认识分数》这一节时,先用多媒体教学,用flash动画把分数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知识,这说明形象直观的动画和自己动手的成果比课本上的枯燥概念要好理解很多。

三、创新性的解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这两道题的理解进行解答,有的同学质疑这题根本就是条件不足,题本身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多年的学习生活已经造成了他们思维的固化,就像第一题,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周长为24cm,那么只要长宽之和为12cm(一般长>宽)即可,所以长宽可以是任意数,这都可以构成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经过我的提示,同学们恍然大悟,面对第二道题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样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2]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付德明.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4]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2013(18)

上一篇:企业个人党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点点聚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