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工作制度(共8篇)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篇1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情信息工作,推进舆情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制定本制度。
一、舆情信息责任制度
1、办公室负责全区舆情信息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并负责向市委宣传部报送舆情信息。
2、各科站所舆情信息直报点负责本单位的舆情信息工作,明确舆情信息工作的责任人,保障舆情信息工作顺利开展。
3、信息员负责本单位舆情信息的收集、采写和报送工作。信息员应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信息意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能力。
二、舆情信息报送制度
1、、报送舆情信息应客观、真实、全面、准确,注重时效。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应在事发后2小时内报送发生情况,并随时跟踪报送社会反映情况,不得迟报、漏报和错报。
2、报送舆情信息常态化,全年报送舆情信息数量不得少于10篇。
3、一般性思想反映、工作动态由信息员直接报送。重大舆情信息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送,舆情分析报告经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同意后报送。
三、舆情信息分析制度
1、区委宣传部不定期召开舆情信息分析会、社会舆情联席会等,交流工作情况,分析舆情态势,研究应对措施,并形成分析报告。
2、各乡、街道每季度上报一份综合舆情分析报告,并根据需要及时上报专题舆情分析报告。
3、区直相关单位每半年报送一份舆情分析报告。
四、舆情信息通报考评制度
1、局每季度公布一次舆情信息报送及采用情况,在全局范围内进行通报。
2、每年对全区舆情信息工作进行一次考评。根据各单位报送舆情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采用情况、领导重视程度、人员配备情况等进行考评,评选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若干。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篇2
1舆情关注走势分析
通过对网络文本进行预分析,以 “异地结报”、“补助”、“大病保险”、“目录调整”和“医保整合”为医保/新农合舆情监测的主题,运用专家咨询和语义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主题的关键词(见表1)。
从2015年3月3日0时开始,到3月17日0时结束,以24小时为一个采集周期,从全网4208个站点上共监测到与医保/新农合有关的信息共23764条,其中来自主流媒体3931条,博客论坛1789条,微博微信5816条,其他地方性媒体12228条。各主题关注度走势见图1。
在两会开始预热之际,已有不少媒体吹风、委员代表发声,对医保/新农合异地结算、大病保险等问题表示关注。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引发舆论热潮,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报告所涉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 “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大到所有省份”,各路媒体与网民纷纷发表分析评论,对医保/新农合的各个主题发表看法和意见,因此形成了5日-6日的舆论高峰。
8日下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做客中国政府网,就总理报告中出现的卫生计生内容进行解读,其中涉及到对新农合即时结报试点、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大病保险等大热点问题。
9日进行了政协医卫界联组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被要求回应分级诊疗、基层医疗机构的定位、“三保合一”等医改热点问题的发言时,以一声长叹开头,触动了舆论的敏感神经, 引发热议。
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胡晓义应邀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回答了中外记者有关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提问,包括“三保合一”、医保异地结报、公费医疗改革等问题。
受这3次事件影响,媒体关注在8日-10日形成一股高潮。
11日为两会休息日,众多医药卫生界代表委员接受媒体专访或主动发声,加之金融保险、医疗健康等相关行业网站和地方媒体对医保/新农合政策进行解读和报道转载,使12日又出现了一次媒体关注高潮。
后期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将尘肺病、 孕产检、出生筛查、抗癌药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建议引起媒体关注。
2舆情主题关注度分析
对“医保/新农合”舆情进行主题拆分,从不同消息来源上进行分析(见图2)。从内容来看,大病保险获得了各类消息源的最高关注度,尤其是在博客论坛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声渠道中均超过了半数。这可能与大众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还存在担忧,对大病保险的期望值很高。财政补助在各类消息源中受关注程度变化不大,总体上处于关注热点第二位。 而异地结报在不同消息源中受关注程度差别很大:主流媒体对其关注程度甚至与财政补助持平,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异地报销一直都是看病就医的一个痛点所在; 但博客论坛和微博微信对此关注程度比例反而不是太高,尤其是微博微信,关注比例甚至不到10%,这提示在网民眼中看来,能够看得上病可能比报销便利更为重要。医保整合和医保目录调整的关注比例低于其余3个主题。
3主流媒体观点倾向性分析
通过文本挖掘、聚类分析以及阅读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主流媒体对各省的新农合政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报道,特别是在推广大病保险,加强对重大疾病的保障方面的措施,媒体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推行跨省结报能够切实、及时地落实跨省就医,给人民带来便利。与此同时,媒体还认为居民的幸福感与新农合这一类的民生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还有媒体分析政策促进保险业发展,未来商业保险将与新农合、城镇居民保险等一起为人民提供医疗保障,见图3。
3.1新农合惠民新政策
许多媒体报道了全国各省市发布新政策完善新农合补偿比例和机制,确保新农合切实符合人民利益。一些省份将提高新农合筹资额度,增加大病补偿病种,推行“零起付”并提高报销上限, 推进分级诊疗,医疗资源下沉,严格核定门诊和住院支出比例,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而针对大病保障的政策最受媒体关注。新华网特别评论称,这些政策中,提高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水平,是一件大得民心的好事。如何把好事办好办实,还需要政策层面的具体细化。期待有关方面积极探索大病保障制度的实现路径,早实施,早落实,尽早让大病患者沐浴到政策的阳光,从此不再因为疾病陷入绝望的困境。
3.2落实跨省就医
有媒体认为,跨省就医及时结报将较大程度地提高参合农民异地就医结报的便捷性,使新农合制度更有效地适应当前农民异地务工、异地安置等人口流动性的经济社会形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有利于强化新农合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符合法律的规定。 同时,媒体强调,实现跨省就医需要拿出魄力和勇气,要尽早落实,要兼顾公平与简便。
3.3给人民增加幸福感
有媒体认为以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为抓手,能让人民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新农合作为一项民生工程, 帮助解决人民就医的实际问题,让人民实际地有所“获得”,让百姓“病有所医”,减轻人民“负担”,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3.4政策促进保险业发展
新农合的新政策加强大病保障的同时,媒体分析认为,商业健康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借助政策的“东风”得以大力发展。有了保险公司的参与,人民可以更有效率地获得医疗报销。媒体强调,目前我国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主要由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来解决。如果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来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则能够实现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有机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 从而有效增加医疗保障供给、降低老百姓看病个人承担费用比例,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4代表委员观点倾向性分析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针对新农合相关的提案、建议以及个人观点主要包括将更多药品、病种、检查纳入新农合中,呼吁尽快实现三保合一,保险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呼吁完善基层医疗。 代表委员们认为,基层医疗面临着人才流失和硬件不足的问题,而尘肺病这些特殊的职业病应该纳入新农合中。代表们还指出,户籍壁垒阻碍三保合一。这些观点中,呼吁将更多的药品、病种纳入新农合中的观点获得的关注最大,见图4。
4.1将更多药品、病种纳入新农合中
受“陆勇代购抗癌药”事件的影响,许多代表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抗癌救命药应该纳入医保中。还有代表特别强调,尘肺病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病,农民工患者占了90%,将尘肺病纳入新农合中是十分必要的。
4.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代表们在两会中提出发展保险业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服务。除发展多样化的商业养老健康保险业外,推进保险机构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统筹层次上经办新农合等各类医保服务。积极推动大病保险全面铺开。
4.3尽快实现三保合一
农工党建议由本届政府完成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整合,形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将每年基本医保资金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科学合理地测算从基本医保当中提出用于大病保险资金的比例,遴选100种左右重大疾病进行保险,在报销基本医疗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保障。医药界政协委员同时表示,由于长期存在的户籍壁垒限制,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医保衔接上的问题,阻碍了三保合一。
4.4完善基层医疗机制
许多代表在两会中指出,基层医疗还面临着人才匮乏、硬件设施不完善、落后等问题需要解决。对于县级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要从补偿机制、债务化解、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西部地区予以倾斜。与此同时,加强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点的指导, 给予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摘要:以医疗保险/新农合为主题,运用主题追踪方法,在2015年“两会”期间对全网4208个站点进行舆情实时监测,以舆情关注度、媒体报道、两会代表委员提议、网民主要观点为主要分析维度,从主流媒体观点、两会代表委员观点和网民观点三方面入手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汇总、过滤和分析,反映了近期社会公众对我国新农合制度改革的基本感知状况,为医改决策提供社情民意的参考。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舆情信息收集内容 舆情信息收集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表现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突然聚集,围坐、请愿、上访或是冲击党政权力机关,非法集会游行,引起群众围观滋事,造成交通阻塞,停工停课,少数还伴有聚众械斗、打、砸、抢等行为,表现形式激烈。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者网民报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1.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任何信息都被公众广为关注,一旦有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聚合”。在网络论坛, 当个人意见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网民迅速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1]
二、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络舆情,就要认识到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一个工程,要有统计、统战、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安全防范机制中承担着尤为特殊的职责。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纵观每一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虽然活动规模、活动形式、事件过程各不相同,但纵观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过程,其基本组成要素由人、载体、事三个方面构成。同样,我们在研究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收集事件的情报信息,为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做好准备。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三方面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性、可采集性和可量化的特点。
人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网络舆情的基础。人是突发性事件的主体,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反映的舆情证明,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是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与国家的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正常化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反映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 “问题状态”。正常的舆情状况通常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与“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由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予以协调和解决。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出现滞后和不适应,使舆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出现部分的激化。所以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领袖”的文化程度、年龄程度、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异质”(恐怖分子、法轮功分子、报复社会分子、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等) 等人的关注要做到信息及时收集、及时更新。
载体是指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1、电子公告板(BBS);2、即时通讯(IM);3、电子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4、博客(Blog)、维基(Wiki);5、微博。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本类、图片类、网络视频类、黑客和网络暴力行为类。舆情类情报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它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等,公安机关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于及时发现的舆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大局。
事是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外在因素,是突发的和难以预见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呈现的这种 “问题状态” ,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调节冲突方式
的变化。就公安机关而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应收集的内容包括:(1)社会各界对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反映;(2)聚众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非法集合、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重特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事故类信息;(3)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影响社会安宁稳定的大事件类信息。
三、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方式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量海量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工收集的方法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即快速准确收集原始舆情信息。[2]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因网络舆情的演化和扩散而短时间内在现实中触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将这类事件的情报收集方式分成及时收集和系统收集。
1. 及时收集
及时收集是指公安情报部门根据决策部门、上级机关部署,在社会转型期围绕特定任务,组织情报专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对敏感点进行发现、热点预警和爆发点,一段时间内收集相关情报信息。例如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物价飞涨时期,,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宣传散播不利于政府的信息,导致民众和政府的交流机制瘫痪,或是导致民愤,公安机关就这一专题进行及时的舆情收集,为上级机关做好必要的情报收集,避免发生突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
2. 系统收集
系统收集是指就是公安情报部门组织各警种、各部门根据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某些专题长期、系统收集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情报信息资源库。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影响面大,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参考,不能准确全面获得最新信息,任由事态发展,而不加以判断处理,后果将会变得非常严峻。因此,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萌发初期,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毅.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舆情信息工作资料 篇4
二、网络(基层)舆情的写法
(一)网络(基层)舆情的收集途径
网络(基层)舆情收集的主要途径是新闻网站、评论网站、新闻跟帖、博客、微博、网上访谈等。
(二)网络(基层)舆情报送邮件标题规范
单位名称+日期+舆情类别(网络/基层)+(条数)
例:叙永镇9月11日网络舆情(8条)教育局9月12日基层舆情(7条)
(三)网络(基层)舆情常用标题
常用开头:网民热议、网民认为、网民建议、网民呼吁、网民质疑等
例:网友热议: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多点关怀网友呼吁:动车温州追尾事故,直面公众质疑需要彻底
网民质问:月饼征税,老百姓的传统还要过吗? 网民认为:菜刀实名制其实是治标不治本
(二)网络舆情写作实例
步骤1:收集舆情:通过对网络的搜看,我们在“观点中国”网站找到一评论文章,标题是《“新解释”激发婚姻新思维》。
评论文章原文:
“新解释”激发婚姻新思维
最高人民法院8月12日发布《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于13日起正式实施。新解释共有19条,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明确了婚前买房归买房者个人,婚后一方父母给子女买房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8月13日东方早报)
这个认定,用形象的话讲,就是父母给儿子买房,儿媳没有份,换言之父母给女儿买房,也没有女婿的份。一些人认为这对女方不公平,这个说法其实经不过推敲。不是你花钱买的东西当然不属于你,就像你花钱买的东西当然不属于他人一样。新的婚姻法解释是与《物权法》相互呼应,更加保护合法的公民私有财产,同时遏制一些打着婚姻的旗号企图不劳而获的扭曲婚姻。
还有人认为新解释是还没结婚就已在考虑离婚,批评婚姻法解释充当了“第三者”,这个说法也是片面之词。凡事有前因后果,处事分来龙去脉,新解释不会导致离婚,更不会怂恿离婚,它的作用恰是一旦发生离婚,可以有效保护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剪不断理还乱的财产纠纷而给本已受伤的心灵伤口上撒盐。这种做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新的婚姻法解释,不仅是界定了婚姻双方的财产归属,更深远的意义是东风化雨,使婚姻价值观、女性择偶观、生育观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对女孩们来说,与其要求“男方有房”不如自己“努力买房”,此前女性把“男方有房”当成结婚前提,可现在“靠婚吃婚”靠不住了,女人自已有房才最保险,是更好的选择。对一些心心念念想让女儿嫁个有钱人的父母而言,新解释也是清醒剂:嫁个富二代,如果感情不好,离婚后女儿也沾不了光,没准还逼得女儿连离婚的勇气都没有。与其生活在空中楼阁,为什么不鼓励女儿找个情投意合的男人,一起奋斗、买房,这样才踏实,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物质意义上的家。
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释,将激发婚姻新思维,为修复被房子挤压得变形的婚恋观提供了机遇,让不再为房子而结婚有了可能。如果今天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此事的价值,那么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能深切地领悟到它的里程碑意义。
步骤2:将评论文章修改为网络舆情
网民认为:《婚姻法》“新解释”激发婚姻新思维
据8月13日《东方早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8月12日发布《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于13日起正式实施。新解释共有19条,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明确了婚前买房归买房者个人,婚后一方父母给子女买房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对此,引发网民热议。
网民指出:新的婚姻法解释是与《物权法》相互呼应,更加保护合法的公民私有财产,同时遏制一些打着婚姻的旗号企图不劳而获的扭曲婚姻。
网民认为:新解释不会导致离婚,更不会怂恿离婚,它的作用恰是一旦发生离婚,可以有效保护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这种做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网民认为:新的婚姻法解释,不仅是界定了婚姻双方的财产归属,更深远的意义是东风化雨,使婚姻价值观、女性择偶观、生育观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对女孩们来说,与其要求“男方有房”不如自己“努力买房”,此前女性把“男方有房”当成结婚前提,可现在“靠婚吃婚”靠不住了,女人自已有房才最保险,是更好的选择。对一些心心念念想让女儿嫁个有钱人的父母而言,新解释也是清醒剂。
网民认为: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释,将激发婚姻新思维,为修复被房子挤压得变形的婚恋观提供了机遇,让不再为房子而结婚有了可能。如果今天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此事的价值,那么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能深切地领悟到它的里程碑意义。
注:将上面网络舆情里面的“网民”换为“群众”或“干群”,就可成为一篇基层舆情
三、舆情内参的写法
问题建议类:《我县民族村寨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经验总结类:《我县“一事一议”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四难题》;期盼呼吁类《我县基层干群对新合医疗有三盼》等。
例文一:我县基层群众对农村致富信息有四盼
一盼投资小,见效快的“种、养、加”项目信息。农民群众的流动资金量小,用于投资的钱很有限,加上长期从事种植、养殖业,对外界商业投资的信息了解较少。希望能够获得投资小、见效快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信息。
二盼优质适宜的良种、高效化肥、生物农药信息。在高科技时代,农民深知要想获得高产,良种是基础和关键,肥效是保障,希望多用生物农药维护生态环境。
三盼高效新型的实用技术信息。随着新生代农民的诞生,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广大农民希望有更多的农村实用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
四盼投资引资信息。一些富裕农户,苦于没有好的资源,闲钱不能增值。他们希望能将自己宽裕的钱用于投资好的项目而不断增值;有的农户有好的项目却缺资金,希望两者能结合互补,吸引外资让有钱的农户能有好项目投资,有好项目的农户能得到资金的补助。
例文二:叙永县扩能技改煤矿档案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矿产资源开发在我县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矿企业扩大产
能规模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扩大产能规模的重要保障。建立规范的企业档案工作是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基础。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煤炭企业扩能技改工作领导组,加强了对全县扩能技改煤炭企业的组织协调,同时加强了全县扩能技改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我县规划的20个扩能技改项目煤炭企业,均为民营小型企业,分布在南面乡镇。其中,震东乡境内9个、后山镇境内6个、营山乡境内2个、两河镇境内2个,落卜镇境内1个。产能规模在3万吨/年至9万吨/年。通过本次技改扩能产能规模将提高到9万吨/年至15万吨/年。
我县扩能技改煤矿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局限性问题及成因。民营小型企业经营业主变换频繁。企业经营决策、管理主要靠粗浅的感性经验,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成分极为有限。企业遭遇生产经营风险概率高,抗风险能力脆弱。我县民营煤炭企业经营业主和管理层大多满足于现状,对扩能技改向企业提出的全面要求认识茫然,对扩能技改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进入的新阶段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和技术手段。因此,从客观方面分析,企业决策、管理层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环境中的历练还处于初始阶段,企业管理素质还很稚嫩、自我扩张和发展潜能明显不足。从主观方面分析,企业决策、管理层基本没有自觉的档案意识,甚至不了解档案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实质内容,更不清楚档案的功能和作用,没有从建立企业档案工作中受益的体验,所以,缺乏建立档案工作、规范、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将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重要手段的理性认识基础。于是,部分企业决策、管理层对扩能技改项目档案工作建立、规范和验收,速度缓慢、力度不够、效率不高。
2、表象问题及成因。煤炭企业是能源企业。能源光环往往遮蔽了企业管理素质存在问题的严峻性。国家和我省出台工程项目档案整理规范和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不仅仅指向明确地规范、完善了企业档案工作,更通过规范档案工作这一技术手段,全面检验和整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助推企业强能扩张。但是我县规划的20个扩能技改项目煤炭企业,在企业档案工作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通过上述档案这面镜子,不难发现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粗放、低效、自律性差、风险点较多的问题。从现象方面看,这些扩能技改项目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扩能技改项目工程各环节没有依法理顺。而从我们指导的扩能技改煤矿企业来看,技改项目产生的各类应归档文件材料日常管理比较混乱、没有依照国家和我省出台工程项目档案整理规范及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明确划分管理责任,责任不落实、收集不完整。技改项目前期文件(立项、审批、招投标、勘察、设计以及工程准备过程中形成的文件)、项目施工文件(至竣工时形成的反映建筑、安装过程和项目真实面貌的文件)、项目竣工图、项目监理文件以及项目竣工验收等文件技术资料形成不完全规范,日常管理零乱,严重的有材料缺项、失真的现象。如有的企业项目工程监理日记,没有日期,而且每页监理日记记载的温湿度基本相同。这就暴露出监理环节流于形式的安全隐患。同时,企业决策、管理层对哪些文件技术资料属于技改项目档案收集范围,头脑中没有概念,基本没有自觉收集管理意识,对日常各类归档文件材料管理明显失控,对县级档案部门指导收集、整理的技改项目档案的功能作用认识还很肤浅。那么,对项目档案管理更高层次上的要求,如规划落实好企业各类档案库房、确定职责明确的各类文件技术材料管理人员、档案整理、保管利用人员,及时解决档案工作经费以及档案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着管理不落实、管理缺位的现象。种种状况表明,技改前,本次规划的20个扩能技改项目煤矿企业事实上没有真正
建立企业档案工作,没有形成企业档案工作起码的制度和秩序。档案对于企业安全生产、产值利润的贡献没有展示出来。
扩能技改项目在给这些企业提供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向这些企业提出了全面整改、脱胎换骨的紧迫任务。因此,为整体推进叙永县扩能技改煤矿档案工作规范化有以下建议:
1、要在企业内部着力营造发展档案工作的有利环境。素质比黄金更珍贵。我县技改扩能煤矿企业决策、管理层要全面、深刻地分析企业档案工作区别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档案工作更加突出的、直接的地位,充分认识建立和规范档案工作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扩大再生产、抗御发展风险、降低能耗、依法实现产值、利润增加的重要作用,真正将建立和规范企业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素质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企业永恒不变的一项经营策略。
2、要将建立和规范企业档案工作的过程与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贯穿于企业发展始终。当前,我县技改扩能煤矿企业决策、管理层一要全面、深入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家和我省出台工程项目档案整理规范和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深刻领会项目建设档案规范性文件明确的指向性,在规范企业档案工作的同时,更要看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作用。在认识层面上,必须超出企业档案工作本身。把企业档案工作视为疗治企业安全隐患和经营风险的药方。二要将档案工作关口前移。按照国家和我省出台工程项目档案整理规范和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将建立和规范企业档案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生产营销各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应归档文件技术资料的形成要做到规范、真实、日常管理规范、有序、尽可能收集完整。为此,企业要形成一个从决策、管理中枢辐射每一个生产、营销环节的文件、档案资料管理网络,每一个文件、档案资料管理岗位的管理行为要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相互渗透、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要切实转变档案工作事后打扫战场的传统格局,要将企业档案工作作为智能信息伺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捆绑于、跟踪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每一个文件、档案资料管理岗位人员的配备,同等对待文件、档案资料管理岗位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支持力度,加强档案工作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档案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绩效考核,推动档案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步发展。
3、县级档案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指导工作,县扩能技改领导组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档案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持力度。县级档案行政部门在抓好扩能技改项目档案整理指导、验收的同时,重在要着眼于企业最核心的目标:安全、产值、利润,引导企业认识和分析档案工作与核心目标的关系。要坚决改变就档案而谈档案、做档案、管档案的传统局限性做法,要引导企业与档案指导部门产生共鸣,产生建立、规范并不断完善企业档案工作的自觉愿望,唯此,企业档案工作才有最深厚的发展环境和动力源泉。县扩能技改领导组相关成员单位要继续加大对档案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持力度,尽可能为档案行政部门履行职能创造有利条件。
四、网络阅评文章的写法
阅评提示要求:最近省上推出了一篇文章《刘奇葆:不要让市民在城市里“看海”》,作为刘书记系列文章之一,请各乡镇、各部门舆情员积极撰写网评。阅评文章报送邮箱:xcbbgsyq@126.com
例文:不要让市民在城市里“看海”,折射出城市建筑的新观点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说,最近几年,城市内涝频频发生,社会广泛关注,是我国各地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些城市因为一场暴雨造成城区大面积积水、交通瘫痪。在城市里“看海”,成了网络流行语,许多地方年年防涝年年涝。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重大的功能缺陷,重“地上”不重“地下”,地下排水排污管网建设滞后,投入严重不足。刘奇葆要求各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既重“地上”也要重“地下”,提高地下管网建设的标准,增强城市应对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要让市民在城市里“看海”。
刘奇葆书记的讲话,折射出政府对城市建筑的新观点,有些城市搞建设,只看表面漂亮,到处都是水泥硬化,有些城市的水池、河流都进行了水泥硬化,道路就更不用说了,造成了雨天水流不到地底下而地面大面积积水,而一到晴天由于地底下没有水又造成干旱。近几年为什么旱灾、洪灾这么多,与城市的硬化不无关系。
余姚市宣传舆情信息工作考核办法 篇5
余宣 „2011‟22 号
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关于印发 《全市宣传舆情信息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委,市直宣传文化部门党组织:
现将《全市宣传舆情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
2011年4月12日
全市宣传舆情信息工作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完善宣传舆情信息工作机制,提高全市宣传舆情信息工作整体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需要,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范围
乡镇街道党委、市宣传文化部门和市委宣传部各科室的宣传舆情信息工作。
二、考核内容
(一)宣传工作方面的信息
1、工作交流。反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新载体、新进展和创新活动及实践经验。
2、调查研究。有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调研和工作思考。
3、领导讲话。有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领导讲话。
(二)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
4、社会阶层对党和政府重要会议、重大决策的反映。
5、社会阶层对国际、国内以及全省的政治、经济局势和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
6、干部群众对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的反映。
7、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和社会阶层思
想变化趋势。
8、社团及宗教组织的发展趋势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9、宣传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余姚宣传在线”方面的信息
10、反映本地本部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等工作动态类的简讯。
三、考核方法
1、目标任务。详见附件《2011宣传舆情信息工作目标分》。
2、计分办法。
①工作信息被《余姚宣传信息》和部有关专项工作简报录用的,每篇计15分;被市委办公室或宁波市委宣传部录用的,每篇计30分;被省委宣传部录用的,每篇计60分;被中宣部录用的,每篇计120分。上述综合录用的均减半计分。
②调研文章被《余姚宣传信息》录用的,每篇计30分,被宁波市委宣传部录用的,每篇计60分。
③舆情信息被省委宣传部转报中宣部的,每篇计10分;被省委宣传部单篇录用的,每篇计40分;被中宣部单篇采用的,每篇计80分。上述综合录用的均减半计分。
④图片、文字信息被余姚宣传在线“宣传动态”录用的,每篇计8分,综合录用的减半计分;工作思考被余姚宣传在线“工
作参阅”录用的,每篇计30分。
⑤所报信息有领导批示的,依照相应等次加倍计分。
⑥每报送一篇工作信息计报送分2分;每报送一篇舆情信息、宣传快讯计报送分1分。
⑦余姚宣传在线网站“连线基层”栏目每上传一条计1分;浙江省宣传系统网络交流平台上每上传一条计2分。
3、通报奖励。市委宣传部办公室每个月通报各单位宣传舆情信息录用情况和积分成绩。宣传舆情信息工作列入宣传思想工作考核内容,并对信息工作成绩显著的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坚持把宣传舆情信息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协调,确保宣传舆情信息更好地服务大局,在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围绕中心,开拓创新,积极反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信息,充分反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调研成果,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
3、完善机制,提高质量。要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信息工作制度,形成评优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信息员多写时效强、内容新、立意深的信息,多报具有前瞻性、特色性、启示性的信息,努力提高宣传舆情信息工作水平。
附件:
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2011年宣传舆情信息工作目标分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篇6
各党委、工委、总支,机关工委所属各党支部:
为了及时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动态,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服务,现就进一步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进一步增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前,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频繁流动,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在这样新的复杂情况下,执好政、掌好权、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需要及时全面地掌握社情民意。加强舆情工作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佐证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是知民意、解民忧、晓民情,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因此,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改进创新,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区通过建队伍、抓培训、强素质,使舆情信息工作呈现出了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势头,为领导决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但与上级的工作要求相比,与区委工作需要相比,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乡镇和部门对舆情信息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认为舆情信息工作可干可不干,网络未建立、人员未配备,还存在迟报、漏报甚至不报舆情信息的情况。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依然存在严重的思想认识偏差,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认为上报反映真实情况的舆情信息会损害单位形象,影响考核和升迁,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舆情信息工作,以致于事前疏于管理、懒于预防,经常性引发舆情热点事件,事后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给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二是舆情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从当前报送信息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数量少,有些单位甚至多年不报一条信息;另一方面是对路的信息更少。报送的信息大多是反映成绩的工作信息,真正能说透真实情况、有分析有研究、有思考有建议,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信息少之又少;三是舆情信息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工作还没能有效地开展起来。部分基层舆情信息员信息意识和敏锐性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重大事故、灾情或疫情,不能及时反映上来,有的紧急信息虽然报上来了,但内容简单、情况不清,有时存在有头无尾的现象,发生问题的原因及处理结果没有后续反映。特别是对网络上的舆情关注不及时,不能分门别类地加以汇集、研判和上报,不能运用妥当的方法和网络语言技巧处理网络舆情,用正确的观点引导网络舆论;四是舆情信息服务决策的功能发挥的还很不够。部分单位上报的舆情信息缺乏深入地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分析问题空洞无物,办法措施脱离实际,对策建议华而不实,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全局出发,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充实舆情信息员力量,健全舆情工作网络,改进薄弱环节,推动舆情信息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把握规律,突出重点,准确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原则和范围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的社会舆情信息,一是关于热点关注的信息,即社会各界和网民对国家及社会重大事件及民生问题的热议,党和国家以及省、市、区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重大理论的舆情信息,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重大任务和各地重要活动的舆情信息,国际国内特别是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大案件、突发性事件的舆情信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的舆情信息;二是关于网议肃州的信息,即境内外网站所发网民对肃州区重大事件、重要问题等正反方面的看法和议论,重点要关注人民网甘肃视窗、新华网甘肃频道、每日甘肃、中国甘肃网、中国酒泉网、酒泉在线、酒嘉视窗、酒泉生活网等网站有关肃州区的信息;三是关于新论摘编的信息,即主要编发各网站或报刊上刊发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思想理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四是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动态方面的信息,即主要反映宣传思想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或某一方面的重大突破,以及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新做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做法和意见、建议等,所收集的范围涵盖思想理论、文化体制改革、“三贴近”、“三下乡”、外宣、舆论引导、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内容;五是关于网络舆论阶段性热点的信息,即对一段时间内的网络舆情热点进行盘点以及对一个时期互联网上比较集中的舆论热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和上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国的“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各类社会矛盾不时显现。人们对反腐倡廉、贫富差距、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住房价格、假冒伪劣、环境保护、失业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安全等问题反应强烈。要密切关注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注重收集分析围绕这些问题出现的新动态,以及对社会各阶层思想产生的影响,把握群众心态、掌握社会情绪,提出舆论引导和做好工作的对策建议,及时有效地做好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舆情报送。
三、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不断拓展舆情信息工作的内容和渠道
一要拓宽舆情信息报送内容。各乡镇、各部门、各社区既要报送工作信息,又要报送社会舆情、网上舆情,尤其要突出社会舆情信息的报送;既要报送成绩经验类信息,更要报送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类信息。既要把各自的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和成绩及时报上来,还要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多报送对领导决策有用、对解决问题有助、对引导社会热点有益的舆情信息。
二要切实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抓住舆情中的“热点”和工作中的“关键点”,报送上级部门和领导想知道、想让上级部门和领导知道的信息。要充分发挥专兼职舆情信息员的作用,把信息触角延伸到广大群众中,掌握干部群众的真实思想状况,及时报送真实、鲜活、生动的信息。要全面把握舆情信息的状况和态势,分析原因背景,剖析利弊得失,进行深度分析。要围绕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各单位工作进展和工作难点,围绕干部群众对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迫切要求,加强研究探索,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意见建议。
三要注重研究网络舆情,努力掌握新媒体舆情动态。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对社会舆论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加强新媒体舆情的研究、收集和报送工作,越来越成为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掌握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深入分析新媒体传播形态和传播规律。把握新媒体同传统媒体、新媒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深入分析新技术新业务的使用主体、影响人群以及对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作用。在加强互联网、论坛、跟帖等网络传播渠道舆情收集的同时,切实加大对手机短信彩信、博客、播客、维客、即时通讯、微博等新载体舆情动态的收集报送。
四、强化措施,创新机制,不断提高舆情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要加强对舆情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对舆情信息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决定这项工作做的好与不好的关键。各乡镇、部门、社区领导要牢固树立掌控社会舆情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的观念,把舆情信息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总体工作部署,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同考评;区委明确提出,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舆情信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把舆情信息工作切实抓在手上,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行动上切实加强起来,认真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每个单位要确定一至两名同志为舆情信息员,具体负责本地、本单位舆情信息的组织、协调和上下联络工作。同时,要在全区宣传思想战线推行舆情信息全员责任制,将舆情信息工作任务落实到全体干部的头上,努力形成全区宣传思想战线和党政部门、乡镇社区齐抓共管舆情信息工作新局面。
二要加强舆情信息队伍建设。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强,知识密集,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各单位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信息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区委宣传部要对各单位的舆情信息员重新摸底建档,并把舆情信息员的培训列入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培训的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信息工作者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各单位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舆情信息员的工作条件,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培养使用上多关心、多支持舆情信息工作人员。
三要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建设。各单位要针对舆情信息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舆情汇集、分析、研判、上报制度,健全完善信息需求通报制度、定期检查考核制度、信息通报制度、网络信息员制度、舆情信息工作保障和激励约束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考核标准,对信息报送、采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加大引导、督促、检查力度,依靠制度保障舆情信息工作灵敏高效、科学有序地发展,促进舆情信息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各乡镇、部门、社区每年至少要向区委宣传部报送6篇高质量的舆情信息,此项指标已作为各单位目标责任书的考核指标之一,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同考核,对完不成报送任务的单位,考核是将扣除相应的分值,决不姑息迁就。此外,对因瞒报、漏报重大社会舆情,引发舆情事件的单位,要追究单位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并层层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取消评优树模的资格,年终考核时一律不能评为优秀格次。
四要为舆情信息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单位要大力支持舆情信息工作人员实事求是、全面真实地反映情况,特别是要支持报“忧”的信息,即使对于一些由于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偏差、纰漏,也不要轻易“上纲上线”。要经常了解和关心舆情信息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状况,多沟通、多交流、多谈心,加强政治上的引导和指导,不断增强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要创造条件,让舆情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列席有关会议,阅读有关内部文件和资料,帮助组织协调重大调研活动,多提供下基层调研的机会等,尽其所能鼓励帮助舆情信息工作人员做好舆情信息的汇集、研判、处理、上报工作。
附:舆情信息员登记表
舆情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篇7
每当国家及公司发生一些重要事件, 网站便成为广大民众进行互动的有效途径。尽管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 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 辱骂、攻击, 甚至制造谣言, 混淆视听, 激起民众的不满与愤怒。一旦恶意网络舆情聚集, 往往被不明真相的网民一再放大, 将给公司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危及公司的权威和公信力。
二、项目实现背景及来源
兰州石化公司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把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窗口和制定政策的相关依据。但在舆情的管理中, 舆情的上报、发送、指定答复责任部门的方式落后, 没有很好地借助信息化的平台, 各部门、单位没有专人负责, 舆情上报、答复时间较滞后, 为公司了解民意、制定相关政策带来一定困难。
为了实现舆情信息管理的规范化, 提出开发信息化的《舆情信息平台》软件。通过现有的服务器和公司内部网络, 实现公司所有机关处室、直属单位、二级单位及下属企业通过网络按照软件设置流程及时、规范的对网络舆情进行上报、等级划分、审批、分发及答复, 确保网络舆情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 并对舆情信息进行归档备案。
三、舆情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
3.1系统的体系结构。舆情信息平台的技术架构, 采用三层架构的形式, 即:数据访问层, 业务逻辑层, 界面表现层, 这3层架构同时引用一个通用的类库。命名空间:ZDHSolution (顶层命名空间) DAL (数据访问层类库) BLL (业务逻辑层类库) WEB (用户界面层) FrameworkControls (服务器控件类库) Common (通用类库) 。
3.2系统功能模块。通过与公司相关部门多次调研, 舆情信息平台总体功能包括:基础数据子模块, 系统维护子模块、信息编辑子模块, 舆情信息研判子模块、舆情信息分配子模块, 回复查询子模块。
四、结束语
通过实行网络舆情监控, 能够了解舆论动向, 从而制定应对的策略, 并及时采取措施。因此, 网络舆情监控对于了解社情民意, 缓解舆论压力, 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正确导向, 减少冲突, 从而降低了维稳工作成本。总之, 通过该系统的使用, 在公司社区网站管理的规范化、准确性以及及时性等方面都可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兰州石化制字 (2007) 6号, 信息化建设[S].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 篇8
关键词:社交网络;高校舆情;演变规律;舆情引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手机微博、微信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内广为流行。新的社交网络提供的便捷服务使得用户更具自主性、互动性,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媒体受众,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网络中,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和分享者。使用社交网络的大学生人数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调查目前超过80%的大学生拥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其中30%的学生每天至少花半小时用于该类网站,社交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近期的很多高校突发事件,是由网络上的讨论聚集成焦点而引发的,它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校园的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密切关注各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妥善引导舆情的发展,对于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交网络的新特点
社交网络,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即社交网络服务,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于1967年创立的“六度空间理论”,也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人数不会超过六个”。当今流行的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服务的理论基础都是“六度空间理论”。社交网络起源于校园,有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就诞生在高校。据统计,使用社交网络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用户较多,其中大学生占绝大多数。现今流行的社交网络,多数是在原有网络服务基础上加上SNS功能,如腾讯,原本QQ使用广泛,朋友圈、微信随即在大学生群体中就有了相当广泛的普及率。近年来,社交网站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际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是现实人际关系的延伸还是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交网站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娱乐消遣的重要媒介平台。
社交网络是在传统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网络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1)真实性。与传统网站相比,社交网站一般要求实名制,利用真实身份与他人互动交流,好友通过熟人圈建立,好友的好友,熟人的熟人建立连带关系,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人人网官方去年底公布有2.2亿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有大约190个好友,并且80%用户在人人网留下了真实资料,社交网站的核心资源是人际关系网。国内主要SNS网站用户填写的真实头像率、真实居住地率高达91.3%与94.2%,加之SNS网站的实名注册,可见SNS的社交关系是具有真实性的。(2)舆论空间的开放性。相比于校园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存在着“把关人”,网络舆论空间没有围墙,没有“守门人”,网络舆论参与主体可以不分男女老幼,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自由出入,而且还表现在探讨主题的多样性、随机性与多变性等。信息会伴随着人际关系进行传播,研究人际关系实际上也在某个层面上研究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扩散过程。(3)即时互动性。信息传递及时且高度共享,网络舆论空间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不仅极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间,而且有效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甚至能够促进有关决策的制定和改变。(4)形式多样化。用户可通过发布状态、日志、照片、视频等,将现实中的话题在网络上进行迁移并促成话题的快速传播,SNS为舆情的形成与发酵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环境,大学生更加青睐选择;相对于微博,SNS在同样具有碎片化的表述优势的同时,媒介展现更加多元丰富;相对于博客,其社交性更强、更新速率更快。
二、高校舆情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析
1.高校舆情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形成过程
舆情形成过程一般包括:时间的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个人情绪态度和意见形成,网上互动讨论,公众舆情的形成和表达等过程。
SNS网站的存在基础是其用户之间互相交叉联系的各种关系,从一个用户出发,顺着这些关系节点深度爬行会获得海量的人际关系网。在对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六度空间”实际上低估了社交网络中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之近。我们对人人网内上海交通大学用户的好友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任何两个独立用户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1.82,也就是1.8度。在社交网站上面发布的一条消息,可能会通过作者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不断扩散开来。舆论事件一旦形成社会热点,便会冲击各大社会网络,各类热门社交网站均可成为校园各类舆情内容的来源。
社会舆论热点通过社交网站走进了虚拟的大学校园网络,作为思维活跃、易于情绪化和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他们无疑是接受和传播网络舆情的主力军。由于社交网络的特性,舆情信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由点到点,再由点及面,速度成级数增长,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网络热议和扩散的过程,更是客观事实与网民认知胶着的传播过程。在社会舆情进入校园网络之初,校园网民群体会对信息有筛选的过程。一般来说,涉及校园的话题诸如高校政策、就业实习等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或者国家、民族和政治相关的内容较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经过滤,保留下来的信息则会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由此推动社会热点向校园热点转化。一旦成为校园舆论热点,还可能体现出很强的延展性,带动相关话题的讨论。
社交网络人际关系强大复杂,影响面极大。加上学生在网上与网民进行交流,网下与现实社会中的朋友进行交流。网上的意见与网下的意见以及现实存在的客观事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新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另外,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更增加了舆情信息的复杂性。
网络舆情最终形成为某种群体性的公众态度和公众意见,此时网络舆情不代表某个学生,而是一群学生或者是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态度。经过反复讨论,学生意见暂时统一为一个相对一致的公众意见,也有可能被部分“意见领袖”带领下或推动下集聚成网络舆情。
2.高校舆情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演变规律
高校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就会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事件发展和时间推移,网民关注的焦点会随之变化,可能从这个问题的讨论转向事件相关的其他问题的讨论。挖掘讨论主题有利于分析事件发展态势,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社交网络下,网络舆情常常是由舆情中心以扇形向周围辐射,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舆情环境。虽然学生群体是相对单纯的舆情群体,但学生的背后是与社会有着各种联系的各式家庭,而且大学生本身便是以后网络世界的主导者,是网络舆情事件的发起人也是推动者,以其为主体的舆情的形成及传播与其他的舆情群体相比较波及面更广,辐射力更强。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对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不能忽视。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学生的意见和态度会因事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特别是针对于一些因管理的疏忽而导致的一些行为,学生的态度会因学校对于这些事情的处理过程而不断发生变化。当然,有些时候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可能并不一定与这个事情有直接关系,而是处于一种观望和起哄的状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学生可能就不会再关注这个问题而转向其他问题,还有的学生可能随着自己其他相关利益的变化而放弃继续关注这个舆情主题。由此可见,舆情的变化规律也同样是复杂多样的。
如复旦大学投毒案,2013年4月15日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当天此话题就引发众多媒体和网络上热烈讨论,相关微博超过4000条,而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的微博成为15日、16日热度极高的热点微博,其中16日相关微博超过14.7万条。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逐步回落。案件发生后,有人马上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清华大学的铊中毒案,又掀起了另一波舆论高潮。可见舆情的变化规律是复杂多变的。
3.网络同辈群体规律
社交网站上聚集了数量或多或少的爱好一致的同学,他们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表达各自的看法与意愿,在和同辈人的互动中尝试扮演社会角色,获得他人的点评,以满足交往、安全、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这就是网络同辈群体。
与传统社会化同辈群体相比,网络同辈群体爱好一致,地域不限,群体中的关系基本平等,是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同辈群体中有信息和情感的交流,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融洽;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根据网络同辈群体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将高校大学生划分为一个网络同辈群体进行研究。
4.高校网络舆情结束过程的规律
网络舆情,就像它的发生一样,也会有它的结束。网络舆情在结束的过程中一般会表现出以下一些规律:(1)网络舆情会随着事件的结束而结束。当事件得到学校主管部门的妥善处理后或者公众的视角从事件转向了主管部门,此时学生的舆情对象转移到针对主管部门管理行为的舆情。(2)舆情的方向和程度发生了变化,出现不利于学校稳定的舆情后,如果学校的处置行为得当,学生的舆情就可能由反对变为接受或认同。(3)新热点的出现导致舆情的结束,或者事件热度的降低,进而舆情自然走向结束。(4)舆情结束时,在人的记忆中会产生累积效应,前一时期舆情会影响到以后的事件。比如,学生因某一事件对学校的态度和意见而形成的舆情会因学校具体的妥善处理而消失,但是对学校在管理方面的一些态度意见会在他们的思想中留下影响,以后学校再发生什么样的事件,也会使他们立即联想到前一时期的事情,并可能渗透到这一时期的意见和态度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科学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方法,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社交网络的演变规律进行高校舆情引导
1.建立“链式”管理体系,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网络观。
整合资源,健全管理机构,是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基础。高校可考虑整合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保卫部、网络中心、后勤管理处等部门的舆情工作功能,建立学校官方统一的非正式舆情管理机构。
各院系建立舆情工作网络,确定专门人员承担网络舆情工作职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同学关系。通过介入社交网络,对学校日常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定期报送,深入学生,实时了解学生网络舆论热点。高校中的每位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应该能够熟练使用腾讯软件,并且应当和学生互相建立朋友关系,这样既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网络沟通,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由心理咨询教师、有威望的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构成专兼职舆情引导队伍,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讲求引导艺术,研究宣传的方式、方法,做到合情合理,把引导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学校也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咨询室。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鼓励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加深对人际交往的认识,纠正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偏差,指导大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方法。
团结大学生意见领袖及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领军人。大学生意见领袖本身就代表学生的意见,他们在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重点关注和培养一批大学生意见领袖,尝试由他们组建信息员队伍、网评员队伍等,可使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事半功倍。
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学校的管理者结合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双重渠道,第一时间把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处理方式通报给学生,扩大正能量的舆论传播力。
2.大力加强社交网络平台监督管理
为有效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高校应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投入保障,联合各部门,将各种优势力量集中起来,积极探索舆论网站建设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不断开拓网络舆论工作新局面。
加强网站的审查,全面掌握了各种网站的性质,运用智能型自动控制、过滤软件系统过滤屏幕上出现的敏感文字和不良网站,这种强制性的控制方法能够极为有效地杜绝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言论。
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网络监控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全面加强校园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搜索、监控和处理。
采取上网人员实名登记、在校学生虚拟身份管理、重点论坛管理等一系列制度,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按主题自动分类汇聚,识别负面报道和不良言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跟踪舆情信息,分析舆情信息发展趋势,对各类主题、各种倾向性言论形成自动摘要,对负面报道和不良言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自动报警,生成统计报告等。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增强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运用科学方法预测和分析信息,准确预测,确定危机预测结果,提前介入,提前处理敏感信息、有害信息,及时化解舆情危机,加强监督和疏导工作。
四、总结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与交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我们只有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社交网络的特征和功能,分析高校舆情信息在社交网络平台的特征和演变规律,才能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积极作用,进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载体。
参考文献:
[1]刘天韵,孟庆红.浅谈社交网络下的教育教学活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5(15):137-138.
[2]齐勇.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8):165-166.
[3]姚敏.浅谈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应对[J].现代阅读,2011(4):5-6.
[4]姜开达,孙强.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分析[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sns_12216/20130226/
t20130226_907741.shtml.
【舆情信息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舆情信息工作12-10
舆情信息报送工作01-12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12-01
舆情信息收集10-24
政府舆情信息06-25
网络舆情信息11-13
舆情信息员07-21
舆情信息写作示例08-13
网络舆情信息简报模板08-11
网络舆情敏感信息资料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