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案例分析(共13篇)
小班的案例分析 篇1
小班的案例分析:老师,我不睡觉 案例背景:
子涯是幼儿园小班的新生。由于妈妈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的原因,子涯基本上白天都跟着外婆,过分的溺爱、依恋,造成子涯独特的性格。案例描述:
哎,周子涯小朋友又没有睡着,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天来到幼儿园,子涯表现的中规中矩没哭也没闹,但一到午睡时,他就紧皱眉头,老师问他原因,他就嚎啕大哭,哭声如雷声,惊天动地,又手舞足蹈、拳打脚踢。搞得老师手足无措,只能带他到教室外散步,他总是马上安然无恙微笑了。我总会提醒他好多次,试图让他能够睡着,避免午后疲劳,可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和家长也反映过,可是家长的态度是(可能就是孩子的想法):他不想睡就不要勉强他睡,只要不影响其他的幼儿。第二天,我想也许可以照着家长的意思试试,于是,今天我走到子涯小朋友的身边,对她说:“宝贝,今天你可以不睡,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影响别人,可以吗?”他兴奋的告诉我:“可以,老师你真好。”他送给了我灿烂的微笑,我同样也回应了他微笑。
以后的几天,周子涯小朋友都会主动的告诉我:“老师,我不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 案例分析: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所谓“打盹儿”,就是短时间的睡眠,多指午睡。无疑,午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然而,很显然,午睡对于我们班上的这位宝宝来说是“不来电”的,我也曾想不顾孩子的想法,逼迫他入睡,但这样的念头很快被打消了,因为我不想因为我的疏忽,造成一个不健康的幼儿。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子涯存在午睡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他们依恋的父母及亲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以自我以中心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儿园和陌生的集体生活。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心理失去平衡,从而感到焦急、不安、不愉快,产生分离焦虑。案例措施:
为使幼儿克服午睡障碍,除了家园结合,消除幼儿生理疾病外,针对儿童的心理,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开展快乐的游戏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熟悉老师、小朋友、班集体和幼儿园
(一)“我坐上了小火车”活动。活动目标是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减轻其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具体做法是:教师亲切接待幼儿的家长,欢迎小朋友来乘坐班里的一列小火车。当幼儿选择一节喜欢的空车厢并插上车票后(车票是幼儿自选的,贴有小动物的卡片),表示幼儿已经上车了。司机(老师扮演)可以带他去玩,发给他一个有趣的玩具,送他到喜欢的活动区玩。离园时教师告诉幼儿,欢迎他明天再来乘坐小火车。
(二)“我的一块小天地”活动。活动目标是使幼儿感到他是幼儿园的小主人,减轻不安感。具体做法是:教师亲切地告诉幼儿,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水杯,毛巾和座位。然后,教师发给幼儿一套和车票上图案一样的卡片,贴在幼儿选中的水杯格、毛巾架和桌子旁,贴好后把幼儿的日常用品放在那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他的小天地,提醒幼儿记住自己的标记,不要拿错东西或放错地方。
(三)“认识老师”活动。活动目标是消除幼儿对老师的陌生感和戒备心,使幼儿喜欢、亲近教师。具体做法是:请幼儿看三位老师表演的木偶戏,然后,玩游戏“猜猜我是谁”,猜戴××面具和是×老师。猜对后,老师和小朋友握握手,摸摸头或拍拍肩。
(四)“生日快乐”活动。活动目标是促使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共同游戏、友好相处的情感。具体做法是:请幼儿欣赏布置好的生日快乐的墙面,介绍代表×月份的花和图片,然后做“过生日”游戏。老师出示代表某月份的花,那个月出生的小朋友便扮演寿星吹蜡烛,其他小朋友为他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最后,寿星向每个小朋友道谢,小朋友们依次说:"祝××生日快乐。
二、为幼儿创设和谐、愉快的午睡环境,克服幼儿睡前的焦虑心理
(一)为幼儿解决睡前准备工作的困难。两岁半左右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有限,我便及时地给予帮助,提醒或帮助幼儿睡前小便,解决脱衣、铺被等困难。
(二)用愉快的情感来感染幼儿。放优美、平和的音乐,用音乐舒缓和旋律来感染幼儿,潜移默化地稳定幼儿的情绪。
(三)满足幼儿有的需要。幼儿渴望大人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靠着成人。幼儿午睡时我常常扮演幼儿家长的角色,轻轻拍着爱哭的幼儿入睡,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老师喜欢我,老师和妈妈一样好,从而信任、喜欢和亲近老师,产生愉快和情感,哭闹也就随即停止。
(四)用移情的方法来消除幼儿午睡的焦虑。幼儿的情感纯洁而真挚,对可爱的小狗、小猫和小兔等动物很喜爱而且乐于模仿。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在幼儿的床上贴上他们喜爱的小动物图片,告诉他们这是××小动物的家,请他们扮演小动物在家中睡觉。孩子们觉得有趣、好玩,便学着乖巧的小动物睡着了。案例反思:
通过近一个多星期努力,我终于使幼儿克服了午睡障碍,哭闹现象没有了,午睡室成了幼儿健康成长的温馨摇篮。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我想我应该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于是我得到了孩子灿烂的微笑与信任。虽然幼儿每天生理睡眠的时间较长,我们也提倡午睡,这样对幼儿的发育成长是很有益的。但是幼儿的健康状态应该从个体的生理角度来评判,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睡不睡午觉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应该顺其自然。强迫午睡反而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对其成长不利。
小班的案例分析 篇2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 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对于幼儿来说, 其价值不应仅仅满足于快乐上, 而应该在满足快乐的同时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尽量将教学活动游戏化, 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 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 从时间、空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等几方面, 将幼儿的经验整合在一起, 让幼儿能在游戏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但是,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 他们的语言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比较差, 参与能力也不高, 在游戏中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因此, 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 早上入园的时间参差不齐, 通常也会比中大班的幼儿晚。所以, 在晨间活动时经常会带部分幼儿先做一些游戏活动, 这次是请先入园的幼儿玩雪花片, 幼儿发挥自己想像, 任意搭建各种玩具, 如飞机, 汽车等。正当大家玩得兴起时, 突然, 多多大声地哭起来:“老师, 奕奕把我的飞机抢走了……”此时, 只见奕奕把两快红色的雪花片紧紧地拽在怀里。经了解, 原来, 多多是用红色的雪花片搭飞机的, 而且只剩下最后两快就成型了。
案例二:“小白兔”的游戏一直是我们班小朋友最爱的游戏。在上课之前, 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时, 当教师念到儿歌中“小白兔白又白, 小白兔跳一跳, 跳到草地吃青草时……”就听见璠璠在那里大声哭闹:“老师, 朵朵打我。”经了解后发现, 原来是朵朵在游戏中抢了璠璠的“青草”。她们都哭闹着说:“所有的青草都是我的。”
三、案例分析
1.家长的过分保护,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独生子女, 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事事家长包办代替, 以至于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加上现在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许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要依赖家长去完成, 特别表现在他们不愿尝试新鲜事物, 不敢大胆表现自我, 家长的过多保护, 家长常常不愿孩子直面困难, 导致孩子行为上的依赖, 缺乏独立性。同时随着家庭居住环境的变化, 使孩子接触同伴和外界环境的机会减少。幼儿在面对矛盾时, 充分暴露了幼儿霸道任性的性格特点,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2.儿童在解决矛盾冲突问题时存在空白, 缺乏解决能力
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总是难免的。究其原因, 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种需求又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如自己想玩的玩具没有得到;自己想加入别人的游戏却得不到认可, 等等。然而, 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 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 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是事事都让着她, 当在家发生矛盾时, 成人往往会说:“弟弟 (妹妹) 比你们小, 你们应该都让着她。”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觉得什么都是我应该先得到的, 不管是谁都应该让着我。根本不知道在面对问题时该如何去解决。
3.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小班幼儿, 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 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 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 缺乏合作意识, 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 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四、应对措施
1.了解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 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
儿童心理学认为, 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 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上。冲突不仅有助于提高认知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假如幼儿在生活中一点冲突都没有, 这对幼儿的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冲突太多, 又会导致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那么, 作为教师就应该认识到, 小班的幼儿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做事情, 很少采纳别人的意见, 要求他们与人分享和给予更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当某些幼儿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 他们就会常常表现出过激的行为。那么, 此时就应该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 并给孩子一定的空间, 让他们考虑应如何协商解决问题。
2.适度地利用“自然后果法”, 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解决矛盾冲突
法国教育家卢梭根据自然教育的原理, 提出自然后果法, 即对儿童的过失, 不去责备和惩罚, 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 使儿童自食其果, 从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在幼儿的矛盾冲突中, 适当利用“自然后果法”, 使儿童明白其危害, 并下决心不再重犯, 效果明显。针对案例一中多多和奕奕两个人都想得到红色雪花片, 最后两个人开始争吵直到活动结束了, 谁也没完成他们各自的作品, 最后只能扫兴地离开。对于此类事件, 我没有急于上前去指手画脚, 而是采取“自然后果法”, 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让幼儿自己体验到没有玩成游戏的不快, 继而再引导全班幼儿进行讨论, “两个人都想搭的时候应怎样做?”结果, 没有完成作品的多多和奕奕都说:“应该轮流玩, 不能吵闹, 更不能争抢。”由此, 在下次游戏中, 他们便自觉主动地进行轮流等待游戏, 因为他们已经亲身体验了没玩成心爱的游戏的伤心与不快。实践证明, 适度地利用“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 比教师像个法官似地去“判决”的方法所产生效果对幼儿的教育影响要深刻得多。
3.家园共同配合, 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当前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 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法不当而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家长要在家中创设良好的氛围, 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 做到言传身教, 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当遇到问题时, 要巧妙地去引导孩子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有些家长当看到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就想方设法帮他解决。可见, 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意识, 改变家长的观念。我们要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家长工作, 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伙伴。当然, 教师也应该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去引导幼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要从根本上帮助幼儿解决矛盾冲突, 就应该教会幼儿学会避免、解决矛盾冲突, 我们教师要尽量地引导幼儿宽容待人, 理解他人。
小班的案例分析 篇3
这首乐曲活泼欢快,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教师用小猴子爬树、吃香蕉、挠痒痒、听见脚步声迅速躲藏等一系列动作与音乐相匹配,幼儿易于接受。小班的幼儿很喜欢这种有情节游戏性的韵律活动,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了与同伴挠痒痒游戏的快乐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幼儿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听到咚咚两声鼓声静止不动,然后再跑回家。对小班幼儿来说倾听出音乐的中信号作出相应快速的反应,是对幼儿自控力是一个挑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边玩挠痒痒边倾听音乐,听到音乐的信号后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2.能遵守游戏规则,并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幼儿围坐成半圆形;幼儿对猴子形象、动作、习性已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感知经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情境,引入课题
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一群顽皮的小猴子。有一天,这群猴子们肚子饿的咕咕直叫,它们来到了一片果园,看到树上结了好多又黄又大的香蕉,它们噌噌爬上了树吃香蕉,吃的真开心!
二、欣赏小猴爬树的音乐
师:现在就请你们听一听这群顽皮的小猴爬树的音乐吧!
三、随音乐玩小猴爬树的游戏
1.教师用情境化的语言带幼儿练习爬树,摘香蕉,吃香蕉的动作。
2.带领幼儿完整随音乐做动作。
四、玩挠痒痒游戏
1.教师示范挠痒痒,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观察:在什么时候挠痒痒的?
2.随音乐练习挠痒痒的动作。
3.幼儿结伴玩挠痒痒的游戏。
五、幼儿随音乐玩爬树,挠痒痒的游戏
六、完整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倾听“咚——咚——”的鼓声
1.引发幼儿讨论;“猜猜,谁来了?小猴子该怎么办?”
2.引导幼儿练习“不动——迅速跑回家”的动作。
七、完整游戏
【案例分析】
(一)本活动的教育理论支持
小班音乐游戏《顽皮的小猴》多元教学策略的应用。
(二)为有意义的学习提供支架
引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在顽皮的小猴这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采取这个策略,教师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加上动作的导入为幼儿提供一种学习的支架,因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宜的为他提供媒介,也就是抓手,那我们在大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幼儿来说语言和动作的媒介是有效的帮助幼儿感知音乐和表达音乐的工具。等到幼儿对此熟练之后教师要随机的退出,引导幼儿大胆的想象进行适宜的创编。这就是在教学中的变式。
(三)引导幼儿主动的体验游戏的快乐,增加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学习
幼儿主观的体验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来源,真正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精神。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
1.审美感动(生活经验的唤起,享受和操作过程的流畅感);《顽皮小猴》这节活动的创想完全来源于孩子,当时我带小班我发现小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挠痒痒的游戏,同伴之间,小朋友和老师之间都很喜欢,当我又问幼儿哪个小动物最喜欢挠痒痒?小朋友告诉我是小猴子。之后我就和我们的团队自己找音乐,制作音乐,设计游戏的玩法,和教学的过程。可以说这节活动设计来源于孩子,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又采取为幼儿构建支架,降低幼儿学习的难度,以保证学习过程中的流畅性。
2.人际支持(特别是情感的互相满足),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尤为重要,挠痒痒这一相互嬉戏的动作,幼儿之间,师幼之间通过肌肤的接触,互相逗乐,形成了互相之间的信赖和取悦的积极交流的情感。
3.自我调控(包括自由选择,自我管理,自我掌控,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感)因为是游戏所以就要有游戏规则,听到咚咚两声鼓声,就要赶紧跑回家,否则就要被抓走,幼儿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控制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被抓走,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幼儿初步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掌控,最后获得游戏成功,提升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教学评析】
这节小班音乐教学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真正的是从幼儿的兴趣点生成而来的,是教师对幼儿兴趣点的捕捉,归纳和提炼的过程。音乐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制作而成的,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一遍遍的试教再修改音乐,再试教……最后到音乐的定稿,教学设计的完成。整节教学活动教师运用了为幼儿提供支架的形式,减轻幼儿学习的难度,为幼儿的攀登式的学习提供了抓手,幼儿觉得又有趣又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对于每一次幼儿的回答和大胆的表现教师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幼儿在这种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幼儿自我的管理能力得到发展,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和成功!
小班案例分析 篇4
情节描述: 一天自由活动时,涛涛哭着跑过来告诉我说:“花花咬她的手指头。”只见涛涛手上有一个深深地齿痕,别的小朋友看到涛涛哭了,也纷纷用手指起花花来,个别小朋友都跑过去要把花花拉到我这边来,可是她拼命的在往回拽……
评价分析:花花小朋友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但是就是自由的一个女孩子,很自私,每次玩积木她都会把自己的篮子里装得满满,其他的时候也是这样,只要是这种情况她就从来也不会让自己吃亏,如果真是抢不过了,她就打,就咬,此类事情发生过很多事情,对她批评以后几天会有所好转,可是过几天又恢复原状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常与起家长沟通,才发现原来她在家里也是这样的,在家里是老二,所以家里的人都是事事依着她,让着她,才使她养成了自私的心理。
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向他们宣传幼教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我们应该和家长多交流,更加全方面的了解孩子,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第三,教师应该在平常幼儿园时通过许多小细节及时纠正幼儿的这些小错误。
所思所悟:其实这类事情在幼儿园时有发生,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的 淳化县马家村幼儿园:姚粉宁 我们应该多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比如说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游戏的目的,幼儿必须勇敢,顽强,果断,机智,团结协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活动内容来促进其自我控制力的发展。同时也应该让幼儿学会判断,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而不应该怎么做。同时家园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是家长认识到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家长更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给孩子做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模仿父母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小班的案例分析 篇5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与反思:穿反鞋子的孩子
案例描述:
每天中午午睡以后,有好多孩子把鞋子穿反了,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左右这样的方位词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他们还不能理解和分辨,我经常琢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案件分析:
这天,我忽然发现几乎每个孩子的鞋子都有搭袢,翘着的搭袢看上去还真像两个小耳朵,我灵机一动说:“请小朋友摸摸自己的小耳朵,它们在身子的中间还是两边?”“两边。”“你们的鞋子也有小耳朵,不信摸摸看,翘起的搭袢就是它的耳朵,小耳朵如果长到鞋子中间就说明你把鞋子穿反了。”嘿„„这一招真灵!许多孩子马上就能判断自己有没有把鞋子穿反,自此以后,我班的孩子很少有穿反鞋子的了。
案件反思:
小班自主游戏案例分析 篇6
甜甜一听,赶紧喊道:“别着急,你需要什么告诉我,我来帮你拿。把你买东西的篮子给我,我给你装好。”“我要买丝瓜、韭菜,还要买点草莓……”爸爸马旭一边催促一边说出自己想要买的东西,一阵紧张安排后,老板甜甜递过篮子对爸爸马旭说:“你要的东西我都装好了,快回家烧饭吧。”爸爸马旭拎起篮子就回家了。可不一会他又返回了便利店,“老板,我要的豆腐干怎么没有给我呀?”“我给你了呀!在篮子里呢。你找一找啊!”“没有。”“给了……”两个孩子就这样争执起来。
不一会儿,妈妈晴晴来了说:“我看见豆腐干在篮子底下。”妈妈说完拉起爸爸的手两个人回家了。弄得甜甜愣愣地看着这爸爸和妈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便利店没有顾客来光顾,甜甜便很没精神地在一旁边玩耍起来。
中职数控专业小班化教学分析 篇7
一、小班化教学理论依据
所谓小班化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对教学规模进行缩减, 这是表面上的意思, 其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仅停留于教学规模, 而主要是以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为目的。
(一) 中职院校学生特质
1. 中职院校的学生,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总体来看, 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较差, 且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能力的不足。另外,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参差不齐的。许多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 或者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差而进入中职院校学习, 自我不认同, 容易产生很大的自卑心理, 自认为是别人眼中的“差生”, 给他们的心理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学习基础差, 进行专业的科学理论学习和研究存在一定不足, 因此, 中职院校的学生向动手能力方向发展是最为合适的。在数控专业教学中, 进行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与中职院校的教学机制十分吻合。
2.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以往的中职教育还停留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 其中必定有一部分是十分优秀的, 其学习积极性高, 动手能力强, 思维比较活跃, 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对这部分学生形成重视。由于小班化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能够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 因此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课程实践操作特点
学校的许多课程都是实践操作课, 在进行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活动中, 首要前提是安全。在有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学习, 不断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规范操作动作, 提升实践水平。数控专业的一些课程是操作难度比较大的实践操作课, 不但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 对教师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操作流程有着十分熟练的掌握,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巡视, 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正常, 一旦发现问题, 应该立即制止, 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小班化教学模式实施
传统的中职教学, 一般采取分科教学到单科结业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中,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度远远不够, 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小班化教学模式通常坚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步骤, 实现大规模的训练与小训练相结合。在中职院校的数控专业中, 每个不同的训练步骤都有专门的实训车间, 不利于人数多的大班教学。从这个方面来说, 小班化教学更为专业。可以采取十人一组进行分组, 分别进行不同步骤的实训, 并加强基础技能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很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了, 且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为深刻, 教学效果更佳, 也更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而言, 为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最大效果, 需要以下几点的配合:
(一)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由于中职院校的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积极性不强, 因此,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 加强课堂上的趣味性, 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数控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教学载体, 如利用象棋进行加工程序的编制。当象棋完成教学任务之后, 可以赠送给学生, 提升学生兴趣。
(二) 引入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教学结束后, 如果能对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进一步的深刻评估, 能够最大化地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提升教学效果。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比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实践操作的熟练度进行打分, 并且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总之, 小班化教学是中职院校中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 培养专业水准高、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素养也应该不断提升, 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郝素军.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小班的案例分析 篇8
一、小班“娃娃家”游戏的现状分析
通过在日常教学中多次观摩“娃娃家”游戏的情况,针对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1.游戏环境较单一。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教学方法。而自主游戏中,“娃娃家”是孩子们每天争着抢着要玩的游戏区域。小班的孩子很稚嫩,他们的经验仅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而未高于生活。虽然在班级中,我们为孩子们设有三个娃娃家,在一定程度上尽量满足孩子们对游戏的需要,但是依然太过于单一,三个娃娃家只是名字不同,整体布局一致,没有从孩子的个体发展需求考虑,适当地调整游戏环境。
2.材料比例不适当。
在材料的提供上,很多老师主张家长资源的利用,从孩子的身边收集相关游戏材料,随意地投放,导致游戏材料的大小比例失调,影响了整个游戏的顺利开展。比如,游戏中的餐具和相应的食物之间的搭配,经常会出现菜太大放不进锅、碗等情况,影响了“娃娃家”游戏的正常进行。
3.角色分配欠均衡。
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大多数的幼儿在选择游戏角色时更喜欢当爸爸、妈妈,而不是宝宝。究其原因,如果选择当爸爸或者妈妈,就可以在游戏中负责烧菜、整理家务等多种活动,而且可以玩娃娃家里的所有玩具和其他摆件。相反,如果选择当宝宝这个角色,就只能被其他人照顾,坐在一边,活动相对较少。由于幼儿这一心理的存在,使得在游戏角色的分配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冲突,而且很多小朋友在游戏中扮演了爸爸妈妈之后,就只专注于玩玩具,而忽视了与其他游戏者的互动与交流,导致游戏中人物角色之间的交流较少,游戏情节发展单一。
4.游戏情节缺深入。
小班娃娃家的情节内容主要包括:烧饭、吃饭、照顾娃娃、打电话、过生日、照相、烫衣服、看电视等。在观察中发现,小班幼儿的游戏情节大都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是一些生活家务的操练行为,孩子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的水平。如:做妈妈的孩子都会在厨房为小宝宝和客人们做饭吃。在做饭过程中小班的幼儿知道要先洗菜,然后切菜,最后才能放入锅中炒菜。还有些孩子,则是独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和其他小朋友没有交流,会自言自语:这是小宝宝的床,小宝宝在睡觉等等。
二、探寻小班“娃娃家”游戏的调整策略
1.营造家庭式游戏环境,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小班小朋友刚刚离开家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同伴,心理上大都有一定的焦虑,进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心理。为此,幼儿园可以利用“娃娃家”的游戏,营造一种家庭式的游戏环境,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温馨的游戏环境中,调整不良的情绪,并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在教室中布置一些餐桌椅、布娃娃、模型床等等。利用各种新奇的游戏玩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另外,根据季节、话题内容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游戏布局,与幼儿的动态发展相协调,更能促进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与积极性。
2.提供温馨式游戏材料,满足幼儿游戏需求。
小班的孩子喜欢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物品,所以在创设小班娃娃家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的颜色来装饰。比如用红色和黄色的材料来做娃娃家的窗帘,用有小动物形象的纸包装娃娃家的电器,还可以在客厅或者卧室投放一些可爱的动物玩偶。小班的游戏材料要足够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品种少一些,但是数量要足够多。教师可以根据游戏的需求,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如用牛奶箱子制作煤气灶、电视机、饮水机、冰箱、油烟机等。还可以用一些五颜六色的布来制作一些仿真食物,如包子、饺子、粽子、烧卖等。还能用旧床单来制作娃娃家的小抱枕、小床单、小被子、小枕头等。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适合娃娃家的材料来幼儿园。更换时可以和幼儿一起来更换,与幼儿一起创设温馨的游戏环境。
3.采取自主式角色选择,给予幼儿多种体验。
在选择角色时,我们应该把权力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这样一来,也许会出现几个孩子选同一个角色。发生这样的情况,老师依然把权力交给孩子们,引导他们自己去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时,有的幼儿想到的办法是:今天我来当爸爸,明天你来当爸爸。还有幼儿想到的办法是:我们可以轮流当爸爸,你当一会儿,我当一会儿。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解决角色选择的问题,还能加强与其他幼儿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
4.开展渗透式主题游戏,拓展幼儿生活经验。
“娃娃家”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促进其发展的游戏。那么,怎样更好地促进游戏的深入开展?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将主题活动内容有效地渗透到游戏中,引导幼儿深入游戏情节,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如:在小班主题活动“冬天”中,教师可以将冬天的元素渗透到娃娃家中,幼儿就可以有目的地围绕冬天去展开游戏情节,为游戏中的宝宝穿上棉衣、为娃娃家选择取暖用品、给娃娃家布置冬天的环境等。
小班的案例分析 篇9
1.让幼儿初步认识马兰的特征及作用,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让幼儿初步学会拣干净马兰和拌马兰的技能,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马兰 调味品 一盘拌马兰 马兰馅汤团 剪刀
箩筐 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 请幼儿品尝拌马兰,引出主题。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盘菜,请大家品尝,然后猜一猜这是什么菜?
二 认识马兰
1.认识马兰的特征及作用。
刚才小朋友告诉我吃的是马兰,谁能说说春天的马兰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马兰的外型特征,教师把幼儿的回答作简单的小结)
那马兰在什么地方有呢?(引导幼儿说出马兰是一种野菜,不需要种植,田野里到处都有,他的生命力很强。)
马兰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出马兰的实用性和药用性,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2. 学习拣马兰
马兰是一种野菜,田野中还有许多野菜。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几种野菜。请小朋友在这些野菜中找到马兰,把他拣干净,拣的时候注意:要先找对马兰,然后左手拿住马兰,右手拿住剪刀,把马兰的根和黄叶去掉。拣干净的放到箩筐里。(幼儿动手拣,老师指导)
3. 学做拌马兰。(事先准备好调味品和小碗)
我们挑了很多的马兰,现在我们来作一盘拌马兰吧!老师负责把马兰过水,小朋友负责拌马兰。拌好了请大家品尝,好吗!
三 结束部分
小班的案例分析 篇10
关键词 幼儿角色游戏 社会行为 缘起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27-02
一、缘起
在区教研室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加强了“角色游戏”的指导,围绕着“家庭小管家”“合作小伙伴”这样的游戏理念,我们在有限的教室里巧妙利用教室的空间,合理布局,创设出了以“小社会”为主题的角色游戏。目的在于通过幼儿自主参与具体、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使其道德水平能真实提高并积极变化,做一名有着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小公民。
二、案例描述
(一)“建筑工地”中本能的合作与自我中心
今天是第一次玩角色游戏,“建筑工地”建构区提供的材料是彩色泡沫积木,形状矩正,颜色鲜艳,但是比较轻巧,稳固性差。王子瑞、张扬、谢羽杰参加了建构区,三个孩子第一次玩这种积木,特别兴奋,把积木拿起来直扔,根本不知道这是可以进行建构的。在老师进行了干预示范后,三个人很快找到了兴趣,张扬是单独一个人玩,而王子瑞与谢羽杰很自然地进行了合作游戏,合作的两个人很快就把大部分的积木搭到了自己的建构中,而独自一人玩的张扬能拿到的积木越来越少,但是他依然在投入地搭着。很快所有积木都被他们三个人搭完了,王子瑞走到张扬这边,先是看了几眼,然后提起右脚一踢,张扬的建构全倒了。
(二)“娃娃家”中的不会收归现象
崔熙萌和田镕祯来到“娃娃家”卧室,他们的角色分别是爸爸和妈妈。明确分工后,两人开始了游戏,妈妈在照顾宝宝,爸爸在冲牛奶。可过了一会儿,当我再次来到“娃娃家”时,宝宝被扔在了地上,妈妈却代替了宝宝睡在了小床上。爸爸则在一边拿着毛绒玩具自顾自地玩。不一会,韩廷浩也加入了“娃娃家”,这时两个男孩子彼此就像找到知己了一样,开始拿着“娃娃家”里的毛绒玩具乱抛。到游戏结束时,“娃娃家”的玩具被扔得一地,娃娃横七竖八地躺在床上,也没有人收拾。
(三)“美食屋”中的分享行为
左雨婷特别喜欢“美食屋”厨房里的厨师工作,这次她是拉着好朋友茗茗一起来的,两个人戴上厨师帽后,立刻像模像样地工作了起来。左雨婷拿来了一次性的饭盒,把切开的水果一片一片摆在了饭盒里,一会儿,所有的饭盒里都摆满了水果。这时,她拿了其中一个装着西瓜的饭盒走到正在炉子上煮水饺的茗茗旁边说“茗茗,我请你吃西瓜吧。”茗茗回头看了一眼,对着雨婷手里的饭盒假裝“啊呜、啊呜”地吃了两口,又继续煮水饺了。看到我正在一边看着她,小姑娘立刻走到我这边,请我吃西瓜,我吃了两口后,立刻竖起大拇指“雨婷切的西瓜真甜,愿意去送给更多的好朋友分享吗?”左雨婷开心地点着头,拿着一盆西瓜又请“涂丫丫”动手区里的朋友品尝了。
(四)游戏讲评中的互帮互助
一次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在黄黄家,爸爸楠楠突然说“娃娃生病了!娃娃生病了!”抱着娃娃坐在小床上嘀咕,旁边的小朋友没有听到,没人理睬他,而他一直很苦恼的皱着眉头。就这样他得一个创意就这样停止了,在游戏结束后,把这现象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了一下,“娃娃生病了,爸爸该做什么呢?”“去医院!”小朋友们都大声这样说,“可是我们没有医院呀!”妍妍轻声的冒出这样一句话,“那可怎么办呢,宝宝会越来越严重的。”“那就买点药给宝宝吃。”平时能言善道的婷婷说,“去哪买药呢?”“医院”小朋友齐声这样回答,问题又回到了医院上,“除了医院能买到要,还有哪里也可以买到药呢?”……想了很久,小朋友们都说不出来,正当老师想要说的时候,突然小杰大声喊“药店”,“我们也没有药店呀!”老师继续提出疑问,“超市里!”“我们的超市有药卖么?”“没有!”“那怎么办?”“从家里带来!” “小朋友们可以把平时的药瓶子、盒子带来幼儿园放在超市里卖,开设一个药品专柜。”于是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然后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生病的时候,爸爸除了要带宝宝去医院看病,买药,在家里要怎么照顾你们呢?”“叫我多多喝水!”“头上放毛巾。”“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楠楠把问题解决了。”
三、简析
案例(一)中王子瑞是个聪明但也很调皮的孩子。在和小朋友的游戏中,本能的与同伴产生了合作的关系,玩得比较投入并且从中感受到了这个积木的乐趣,但是他也喜欢耍点小聪明,在发现自己的积木不够了的时候,非常蛮横地推了别人的积木来求得自己的目的。小班幼儿自制力差,易冲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加上家庭教育的因素,在行为上都比较自私,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行为。
案例(二)说明小班幼儿还缺乏角色意识,他们的兴趣还停留在玩的过程中,只满足自己摆弄道具,自言自语地独自玩耍。而不知道娃娃家的角色应担负的职责,缺少一定的游戏经验。特别对小班孩子来说,对于物品的正确使用、归类摆放是有一定困难的。这种游戏规则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
案例(三)说明当幼儿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老师应及时采取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四、反思与措施
通过上述案例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小班的幼儿正处在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结交朋友、参加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的阶段,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现代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至关重要并意义深远的。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在角色游戏中的挖掘培养小公民意识的教育价值呢?
(一)合理布局,创设游戏,满足交往与实践
小班幼儿刚入园,对集体生活比较陌生表现出自私、不守规则,而角色游戏是幼儿适应环境的最好方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我们在教室里创设了的“娃娃家”“糖果屋”“建筑工地”“游乐园”“小书吧”等一系列以“小社会”为主题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从最初的自顾自游戏到分角色游戏,再到能协商角色分工这样的不同游戏阶段慢慢学会考虑同伴的感受,维系与同伴的关系,缓解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满足幼儿交往与实践的需求。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二)通过游戏评价分享经验,转化外在行为
游戏的讲评是指导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讲评,可以使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游戏情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游戏经验,并不断更新游戏主题,增加游戏中的材料,产生新的规则,激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的愿望。《纲要》的教育评价部分指出:“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他们愉快、成功的经历成了老师可以利用的评价资源,同时将这些好办法进行迁移。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各种正面和负面的行为,融入到游戏评价中,如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孩子之间关爱、分享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而每一次的矛盾冲突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又使幼儿积累了交往的经验,从而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在各种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感受中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戴雪芳.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例谈[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6.
小班的案例分析 篇11
一、课堂教育改革——“传帮带”小班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 大学生学习主要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大学生活空间是比较自由的空间, 会产生自我松懈的现象, 对于一些上课内容比较乏味的课, 他们就会逃课。鉴于这种情况的日益泛滥, 教育改革必须要提到日程中来, 倡导尊重与发展和谐全面的个性教学, 突出尊重具有特殊倾向、志向、需求的学生个性教学, 所以小班教学就应运而生。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我们采用的是“传帮带”小班教学方法。教师先小班教一部分学生, 然后这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再去教其余的学生。“传帮带”小班教学为高职生创造了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教育。众多学科 (心理学、生理学、 人类学等) 研究早已表明,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 所以在需求、潜能、能倾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差异, 而传统教育忽视或者抹杀这种差异, 千方百计地在“缩小”这种差异, 力求培养出同一标准的学生, 殊不知, 这与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相背离。教育也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主观能动性, 它是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资源和动力,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应他们的教育与能力锻炼, 让学生各有所长, 符合社会、企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再次, 传统课堂教学“讲授法、一言堂”现象较多,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差。这是我们目前教学要改革的一种现象, 而“传帮带”小班课堂教学模式恰恰颠覆了这种模式。老师着重于指导、点拨、纠正与归纳错误, 上课讲的少, 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学生管理学生, 能互相带动, 互相促进,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堂氛围很好,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所以“传帮带”小班教学是适合社会与学生发展需要的。
二、“传帮带”小班教学授课效果好的原因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课堂积极性, 教师也尽力地按这一要求在执行, 但是《酿酒分析与检验》 课堂教学中, 学生动手实验的效果仍然不尽人意。进行“传帮带”小班化教学后, 在课堂动手实验方面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学生爱动手操作了, 其原因在于“传帮带”小班教学有优于大班教学的时间与资源, 更易于实施“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加强合作学习。根据学生们的“智能基础”进行分组, 既可以使学生们学会各自需求的知识, 也可以使学生们在交流、沟通中取长补短, 所以,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帮带”小班教学的优势, 又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而且又能提高学生的社会性素质。小班教学人数减少, 学生分成活动小组, 互相分工协作, 每组同学都有自己的实验任务, 教师又有学生的协助, 授课老师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实验指导, 这样就有更多时间去指导学生做好课堂实验;原来老师计划做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从而增加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课堂实验效果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实验效果的提高反过来又能提高了理论课的成绩, 因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托的。2011级与2012级考试成绩分布图如下。
从2011级与2012级的成绩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酿酒分析与检验》专业课进行小班教学后, 2012级的成绩明显高于大班教学的2011级, 这说明进行“传帮带”小班教学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酿酒分析与检验》实验 (实训) 课教学质量的思路
1.“传帮带”小班课堂教学模式要注重的教学理念。 (1) 学生主动自主学习。高效“传帮带”小班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导者发挥其主动学习态度, 教师只能作为引导者。而且在大学期间, 学生不应再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 而是要以课本为基础, 利用图书馆这个平台, 学习更多的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面深而广。 (2) 学生合作。团队合作精神也是“传帮带”小班教学模式注重培养的理念。目前社会上、生活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所以学生应该具有团队合作的思想, 合作起来学会发挥大家的力量去完成目标任务。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团队合作才有力量, 这不但能高质量地完成目标任务,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互相借鉴与学习, 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小班学生人数较少, 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教学任务, 保证其能很开心地完成任务, 并学习他人的长处, 吸取他人的优点, 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 从而完善、提升自己。 (3) 知识深度。“传帮带”小班教学对问题的研究程度比大班教学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传帮带”小班教学由于师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交流沟通,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 根据认知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对那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有兴趣的部分进行仔细讲解, 因此小班教学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 (4) 师生情感。“传帮带”小班的高效课堂更注重班级学习氛围与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是“传帮带”小班课堂教学的基石。“传帮带”小班化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间交流, 从而使同学间、师生间产生纯真的友情。实验证明, 当师生关系相处融洽后, 一切问题都能解决的。我自己感触也很深, 只要教师诚心关爱学生, 即使是学困生, 他也会被感化。2012级黄酒酿造班在我刚上课时, 就有逃课的学生, 但一段时间后, 逃课的人基本上就没有了, 这归因于师生间的情感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2.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师资素质是教育品质提升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因为实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成绩, 必须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培养。实施“传帮带”小班教学更要提升教师自身技能, “传帮带”小班教学学生人数合理降低后, 老师在上课时的工作任务会相应减少, 但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操能力的要求会增加。好学的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教师一般情况下都要能对答如流, 所以实验与实训课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 否则很难胜任。由于高职学校学科的特殊性, 我们更要外聘校外高技能人才担任实验指导教师, 参于到实验教学中来。
3.改革《酿酒分析与检验》课堂教学项目。传统教学的实验项目以服务于理论教学为目的, 大多以传统的验证性、经典性的项目为主来开设实验项目。《酿酒分析与检验》专业课平时课堂中做的实验要符合黄酒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所学的技能要适应企业的需要,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验项目, 必须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要有创新意识, 以提高《酿酒分析与检验》实验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当然这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技术等条件来决定。
4.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在小班教学中, 我认为考核评价要注重两点。 (1) “过程性评价”来取代“最终评价” (只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 , 评价对象涉及面要广, 不但要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且还要评价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 (比如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素养、潜能等方面) , 这种“过程性评价”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改变传统的评价主体, 学生与老师都参与评价。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中去, 学生既可自评, 也可互评, 总之应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主。经过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价, 才能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
总之, 对专业课实验 (实训) 教学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而“传帮带”小班化实验 (实训) 课课堂改革是学校与学生“双赢”之路, 它能使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提升操作技能, 它是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关欣.大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小班教学[J].华章, 2013, (29) :202
小班美术测查分析 篇12
本学期我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主要以涂色、添画为主,手工、玩彩泥为辅,孩子们的绘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的也越加浓厚。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创作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学中将作画技巧慢慢渗透给孩子,提升他们对色彩及线条的运用能力,让孩子敢于画出心中的画,同时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本学期,幼儿的涂色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涂色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将游戏活动与美术活动相结合,让美术课更加生动、有趣。
一、充分发挥美术活动中游戏形式,促进幼儿兴趣与能力培养在小班美术活动目标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
孩子们喜欢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游戏是培养幼儿各种活动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得更主动、更投入。比如:在线条练习中,一味地让孩子进行描边练习,他们会感到枯燥。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失去兴趣,东张西望。针对这种情况,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建议孩子们和我一起玩大雨小雨的游戏。一只只小手拿起了自己喜爱的笔,嘴上发出“哗啦哗啦”的大雨声,小手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滑动,留下了一条条直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景中进行了造型艺术中的基本元素—线条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我建议画大雨小雨,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画出了长线、短线的线条。
二、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使用各种美工材料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美术活动涉及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幼儿喜欢操作使用这些材料。因为,对幼儿来说,尝试、使用这些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好奇心所致的探索行为与游戏活动。因此,本学期我们为孩子们投放了更广泛、更丰富的美工材料,让孩子们在动动玩玩中,充分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得到锻炼与发展。幼儿对鲜艳的颜色是很敏感的。因此,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色彩鲜艳、多样化的材料。如:各种彩纸、彩泥、广告色、棉签等等,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美术游戏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并利用折、染、撕、画、粘贴等活动形式发展孩子的小肌肉的灵活性及准确性,增强幼儿手眼协调性。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作品中了解到孩子的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发展情况。
孩子们很喜欢玩泥,不断地尝试着揉圆球、搓长条、压扁、捏边、塑造等,而这些游戏性的操作行为都能锻炼儿童手的小肌肉能力。孩子们还很喜欢用模子压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孩子们看着那些自己制作出的作品,对玩泥更有了兴趣。
三、充分理解和接纳幼儿美术行为的游戏性,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对孩子来说很多问题都是游戏性的活动,画画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游戏。因此,对于他们的作品,用画得象不象来评价是不科学的,教师一定不要轻易说谁画得不好,这种做法很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也经常提醒自己避免对孩子的这种不科学的评价。鼓励孩子的想象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样孩子会对美工活动更有兴趣,能为其今后形成良好的作画兴趣与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班案例 篇13
背景:
开学了,宝宝们有的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也增加了宝宝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通过教学活动让他们知道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让他们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宝宝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鱼儿、杰杰”
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子。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师:“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我就变成这样子了,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呀?”
幼:“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师:“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师:“那我们小朋友幼:“不要”
师:“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我思考: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为此,我在想是否可以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通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还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师:“小朋友们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给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教师同时出示高兴表情的指偶)师:“小朋友们,现在我的手指怎么样了呀?”
幼:“笑了,变干净,变漂亮了”
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给他洗澡了”我给予幼儿肯定、赞许。
分析:鼓励孩子自主的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比教师“单程式”灌输知识经验给孩子的发展更为有益。难受的手指,高兴的手指通过指偶比较,这是直接的视觉感知。提供生动的教具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干净漂亮的手指
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孩子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小手指,说说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净,漂不漂亮?”
幼:“不干净,不漂亮,干净,漂亮”教师在此时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将发现的个案拿出来评析。并通过这个环节提醒帮助孩子纠正吮吸手指的习惯。
分析:幼儿讨论得很积极,也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见。通过个案引导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来。反思:
综合上述案例,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两点反思:
1.把握教育时机,提供教育引导
【小班的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小班游戏案例09-03
小班语言讲述案例08-26
小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11-04
小班化英语教学案例10-16
幼儿园小班进餐案例05-18
小班化教学案例之《窗》05-08
小班美劳课教案案例09-23
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05-26
王效香小班化英语教学案例07-12
个案分析小班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