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十二五规划

2024-05-22

上城区十二五规划(共8篇)

上城区十二五规划 篇1

泉州市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支撑为基础的,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的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界全面结合为自身的特征,是一种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新型的产业集群,向大众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兴产业形态。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正成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渠道有两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二是通过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两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创新传统产业,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推动鲤城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主要优势

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功的地区比较,鲤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机遇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是国家、省、市大力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相比而言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土地,可以有效规避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能源匮乏、环境不堪重负的严峻局面。

文化优势。鲤城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鲤城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鲤城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鲤城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

区位优势。鲤城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泉州的中心城区,既是闽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阵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对海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必将越来越广泛,双方的交易额也会越来越大。

(二)发展基础

2008年以来,鲤城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区域空间局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优势。区委、区政府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区服务业规划(2008-2010)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中心”的目标,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加快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目前,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已正式出台,成功举办了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命名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单位”,中央电视台《大呈布雕》、《功夫动漫》和《提线木偶》专题片录制完成,营造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和澳商酒庄、蓝道(中国)广告等正式签约入驻我区创意产业园,丰富了鲤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利用华侨新村机电厂改造建设的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利用新华路泉州竹器厂改造建设的“T淘园”正在加紧建设中,择址于源和堂蜜饯厂旧厂址的源和创意产业园的源和创意会馆、当代艺术馆、越界咖啡等已建成营业,后续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功夫动漫公司投拍的全省首部闽南语动画片《蔡六》正在加紧制作中,视通光电在三维动漫游戏制作等方面取得积极突破,183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已初具规模,老城区创意产业集群正在起步。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广大在外创业的鲤商、企业家朋友和创意达人的重视,并有在我区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意向。为我区下阶段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相对劣势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区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如在行业氛围方面,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码娱乐等创意产业处于服务业的的高端领域,属于智力型、创意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思想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知识人才,此类人才对于所处创业环境的行业氛围较为在意,包括完善的行业交流平台、高水平的商务环境和行业扶持政策等。在这方面,鲤城区现有的条件还比较缺乏。在融资环境方面,对于创意产业企业,目前大多数还处在创业阶段,一方面资金较为缺乏,融资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知名创投公司在国内的分支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国内的投融资洽谈会,也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举办。为此,积极改善创意产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是鲤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创意产业人才方面,可以说,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和关键,离开人的创新创造,也就无所谓创意。而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已成为困扰鲤城众多企业的一大难题,很多企业只有将研发机构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才能较为顺利的招揽人才。只有较好的解决创意产业企业急需的人才问题,才能推动鲤城创意产业较快发展。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紧紧抓住当前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大转变”、“四个致力”发展战略,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确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创意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创意技术、创意园区和创意人才三个核心要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有机结合,致力构建“创意鲤城”。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把鲤城打造成“海西创意名城”,构建“创意鲤城”。第一阶段:2010-2012年,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启动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孕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创意产业。到2012年,力争使鲤城成为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第二阶段:2013-2015年,以创意设计产业为发展重点,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创意设计和动漫产业为主体的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鲤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鲤城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创意鲤城”。

(三)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要以“政府引导、主体多元,资源整合、重点突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汇聚人才、打造品牌”为总体思路,利用深厚的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与经济全面结合,着重在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时尚休闲、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和工艺美术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

1、创意设计和工艺美术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源和创意产业园中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工业设计、创意设计领军企业入驻鲤城,用创意和创新来引领行业竞争优势,提升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意水平。充分发挥鲤城区作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的品牌效应,按照“保护、创新、发展、繁荣”的原则,积极挖掘、开发、整合鲤城区民间工艺品资源,保护民间传统工艺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加快建设木偶头、锡雕、刻纸、花灯、木雕等传统工艺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传统工艺研发机构。

2、动漫游戏产业领域。积极扶持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优秀动漫游戏企业入驻。集中力量和优惠政策,力争将功夫动漫、视通光电等培育成规模大、品牌强、产业链完善、有较好产业引导能力和盈利机制的大型动漫游戏企业。

3、演艺娱乐产业领域。坚持内容创意优先发展,立足鲤城民族和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借鉴现代新型科技手段,对鲤城传统剧种、剧目、娱乐产品进行开拓性创新。积极发展一批大中型综合性演艺经营企业,建设“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满足不同需求的创意休闲娱乐设施;改造提升侨光电影院、“温陵南艺坊”等,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市场的演出品牌节目。

4、文化休闲旅游领域。树立“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的理念,深度挖掘、统筹规划鲤城历史文化资源,以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唐宋文化等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打造以中山路为主轴,以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等为核心的旅游“一线三片区”,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三、“十二五”期间鲤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布局

(一)在古城方面

要着重抓好“创意文化节”和“东西南北中”等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建设提升,打造古城文化创意产业“一核四片区”。

1、泉州创意文化节。要在成功举办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的基础上,继续办好包括广场(剧场)音乐表演、live house现场音乐、创意设计论坛、创意产业招商推介、创意产品市集等内容的创意文化节庆活动,力争打造成为泉州乃至海峡西岸重要的创意文化节庆品牌。同时,适时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创意文化演出,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消费品位。

2、古城中部核心区:以泉州创意文化宫和府文庙城市音乐广场为核心,集文化创作、展示、休闲娱乐、传媒、动漫、设计等多行业于一体,形式和内容领先的创意文化宫,以文化艺术价值主导,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周边现有的文化宫-府文庙、清净寺-关岳庙以及-后城旅游文化街等区域商务、旅游等综合价值快速提升,打造古城创意核心。

3、东片区:积极打造打造以美食街北拓项目——温陵商贸城为基地的时尚创业园,扶持美食街“183”艺术创意园和M9艺术工厂、一二堂创艺馆等发展壮大,打响名模坊、“西岸男孩”、宇翔唱片、美好生活馆等青年创意创业品牌,积极建设时尚休闲高端文化片区。

4、西片区:以源和创意产业园和泉州当代艺术馆为中心,带动龙头山片区改造项目和周边麻纺厂、粮油厂、面粉厂等旧厂房集群,联动T淘园创意产业园、新门街“名门时尚”一条街,打造泉州当代艺术和轻工产业品牌设计中心。

5、南片区:以侨光电影院改造为演艺秀场为中心,联动中山南路工艺民俗步行街,大力发展闽南民俗和海丝文化走街串巷体验游,打造以闽台文化和海丝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娱乐街区。

6、北片区:以六井孔音乐产业园为龙头,联动华侨新村餐饮酒吧群、泉州影剧院休闲广场,将片区内旧厂房、旧大厝改造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和创意休闲项目等,打造鲤城北部时尚文化休闲娱乐带。

(二)在新区方面

1、积极推动构建“魅力紫帽”。利用紫帽山周边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植入相应文化元素,重点实施闽南创意旅游生态园、苏姑夫人庙“孝亲文化园”、“爱情百心山”、杨阿苗古民居“家庭私藏馆”、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宿燕寺清修还愿道场等项目,将苏夫人姑庙、龙岭、安福寺、宿燕寺等环山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吸引游客到此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态文化区,打造以紫帽山为中心的江南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圈”,打造“魅力紫帽”。

2、积极规划建设“创意滨江”。规划建设好“笋江月、闽南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光明之船闽南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筹划建设地标性文化创意产业航母;积极策划晋江水上创意休闲旅游项目,打造“创意滨江”。

(三)“十二五”规划期间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1、泉州创意文化节:泉州创意文化节以音乐、创意的青春时尚动感魅力,以塑造创意文化、吸引市民参与、引领文化消费潮流、打造创意发展平台等为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招商会、广场音乐表演、创意设计论坛和创意产品市集等为主体,集文化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作、数字服务文化创意、建筑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于一体,聚焦民众对文化创意品牌的关注,提升文化创意品牌影响力,为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推广和招商奠定品牌基础。

2、泉州当代艺术馆。该项目将以泉州面粉厂、麻纺厂为核心,带动周边片区改造建设,邀请鲤城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先生和美国全球文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项目整体策划,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文化中心,成为古城21世纪的地标性建筑。泉州当代艺术馆建成后还将常态性展览全球一流艺术家的作品,经常性地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区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3、“泉州品牌园”。该项目将以源和创意产业园为核心,整合龙头山旧街区改造建设,辐射新门街新等,将以商业和会展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设计师工作室、产品展览、产品发布、行业会所、餐饮娱乐为一体,是创意的发源地,思想的交流地,成果的展示地,是品牌商品销售的集散地。入驻企业涉及到文化、建筑景观、服装、制鞋、箱包、茶叶、石雕、陶瓷、数码、电子等各个行业。在服务功能上,泉州品牌园将成为产品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国内外著名品牌文化和交流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国际权威流行趋势发布中心,行业人才培训中心、企业咨询服务中心等职能中心。

4、T淘园。该项目位于新华南路西侧,集横店影视城五星级影院、文艺中心、创意馆、明星酒吧、明星创意市集、餐饮中心等为一体,将“T淘园”打造成泉州青少年创意休闲品牌。

5、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该项目定位为商务休闲中心、文化休闲中心、餐饮休闲中心,将植入功夫茶茶艺展、福建茶文化展、禅茶品茗会、日本正统闲寂茶品茗交流活动、闽南音乐创作交流活动、六井孔寻根寻源活动等活动,打造“保护传统音乐艺术、开创新型商务休闲”为理念的高端商务休闲娱乐园和闽南商务精英阶层的精神会所。

6、侨光演艺秀场。充分利用侨光电影院优越的地理位置、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观、时间累积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内容消费的需求,对侨光电影院内部建筑空间进行现代化改造,植入时尚潮流的演艺节目,打造餐、饮、娱乐与一体的特色秀场。

7、创意文化宫:在泉州工人文化宫片区内规划建设集文化创作、展示、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复合传媒、动漫、设计、成长教育等多行业;形式和内容全面领先的“创意文化宫”。在创意文化宫中规划建设创意文化中心、创意文化办公中心、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地、名厨创意餐饮广场、文化创意广场、水上舞台等项目。

8、走街串巷体验游:泉州古街巷文化游以文庙为中心点,以开元寺和天后宫为两头,以中山路为纽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形成古街巷旅游片区。一是体验泉州历史、戏曲、民俗文化的鲤中古街巷群——该古街巷群包括以文庙为龙头,穿行中山中路、庄府巷、镇抚巷、通政巷、井亭巷、旧馆驿等,内含黄宗汉故居、叶贻根故居、起点画室、木偶剧团、定心塔、侍郎第、董杨祠堂、梨园剧团等历史文化看点,最后到达开元寺,成为体验泉州历史、戏曲宗教、民俗文化的绝佳古巷游路线。二是体验泉州海丝文化、闽台文化和传统小吃的临江古街巷群——以天后宫为地标向四周辐射,包含聚宝街、青龙巷、旧米铺巷、中山南路等旧街巷,并有李贽故居、明来远驿遗址、富美宫、海关口旱闸、水道等历史看点。

9、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生态园。该项目位于金龙街道曾林社区,将利用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将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规划布局“六区一带”,即“闽南文化演艺中心与展示区,宗教文化体验区,分时度假区,生态特色农庄区,原生山林氧吧区,户外运动休闲区,闽南文化长廊带”,将该生态园打造成为优秀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示范区。

10、苏夫人姑庙孝亲文化园。孝亲文化园是以孝亲文化为主题,利用苏夫人姑庙现有建筑、广场等基础设施,充分盘活固定资产、赋予现有建筑群以新的生命力,规划建设老年课堂、图书室、棋牌室、会议室、歌舞厅、戏台、健身房、乒乓球馆、台球馆、室内人造草皮门球场等场馆,配套老年特色餐饮、医疗保健等,适时举办慈孝文化节、孝星评选等文化活动,集生态旅游、山水养生、修身养心、文化活动、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将该文化园建设成为子女的尽孝平台,老年人的精神乐园。

11、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充分利用龙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保存了较丰富古民居的优势,采取红色旅游与农家乐、娱乐、文艺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年一代学习体验农耕文化,感受老一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既给青年一代提供了锻炼了身体的机会,又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四、实现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相融合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灵魂。创意与科技相互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一方面将极大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产业业态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将使高科技找到新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产品的市场空间。将创意与科技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创意与鲤城光伏太阳能、微波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使文化创意产业插上创新的翅膀,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拉动旅游业、拉动商贸服务业、拉动休闲娱乐业的目标。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首先是加快规划建设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鲤城老城区旧厂房、旧学校、旧街区等,加快规划建设古城“一核四片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创意文化节和江南新区“创意滨江”、“魅力紫帽”创意产业集聚带,积极扶持“183”艺术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其次是积极招商引资。依托“回归创业工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平台,向在外创业的泉籍、鲤籍商会组织和乡亲介绍鲤城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愿景,吸引在外鲤商积极投身创意产业。第三是积极吸引对接台湾创意产业。利用鲤城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加强与台湾在网游动漫、文化传媒、工业设计、规划设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对接;引进海峡东岸富有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实力和管理经验的策划、投资、运营、管理团队,提高鲤城传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链,开创“创意鲤城”新局面。

(三)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效益

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产品和服务既有品牌进行整体规划,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提升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增强主导产品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经济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应当促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融合,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企业及创意产品和品牌服务。

(四)强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首先是发掘创意人才。发掘创意人才可通过开展竞赛,使一批新人得以展现才华,脱颖而出;还可以在创意人才集聚的地区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设立办事处,负责发掘当地的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猎头公司”搜索、挖掘人才。其次是培养创意人才。要加强创意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人事部门和企业,针对实际需求开展创意人才的培养。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力争在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展资格认证,依托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如游戏美术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数码摄影技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第三是集聚创意人才。从软硬件等方面入手,为创意人才创造广博的发展空间,吸引人才集聚。制定出台关于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措施对创意人才进行支持和吸纳,极力创造人才洼地。

(五)落实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组织领导上,要充分发挥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的职能,负责研究、决策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实施和落实国家和地方性产业政策;调动街道基层组织的积极性,组织、协调、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投资项目;建立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在规划引导上,要研究和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各项政策,落实好《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完善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研发创新、人才激励、政府采购、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资金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区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上城区十二五规划 篇2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 直辖市建委 (建交委)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等, 我部制定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执行。

2013年4月3日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 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深圳、青岛、无锡等地开展了生态城区规划建设, 并启动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 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 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 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一) 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 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 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 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 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 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十二五”时期具体目标如下:

1. 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选择100个城市新建区域 (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 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

2. 政府投资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建设的保障性住房, 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 2014年起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 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 2015年起, 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4. 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 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 00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 000万平方米;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节能示范住宅40万套。

(二)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紧紧抓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以绿色建筑发展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抓手, 引导我国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低碳、生态、绿色转型;以绿色建筑发展与公益性和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旧城更新等惠及民生的实事工程相结合, 促进城镇人居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以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引领传统建筑业的改造提升, 占领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促进低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三) 发展战略

在理念导向上, 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理念, 以人为本, 以维护城乡生态安全、降低碳排放为立足点, 倡导因地制宜的理念, 优先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 充分利用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 倡导全生命周期理念, 全面考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运行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性能。在目标选取上, 发展绿色建筑与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同步, 促进技术进步与推动产业发展同步, 政策标准形成与推进过程同步。在推进策略上, 坚持先管住增量后改善存量, 先政府带头后市场推进, 先保障低收入人群后考虑其他群体, 先规划城区后设计建筑的思路。

(四) 发展路径

一是规模化推进。根据各地区气候、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 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 逐步推动先行地区和新建园区 (学校、医院、文化等园区) 的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二是新旧结合推进。将新建区域和旧城更新作为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新建区域的建设注重将绿色建筑的单项技术发展延伸至能源、交通、环境、建筑、景观等多项技术的集成化创新, 实现区域资源效率的整体提升。旧城更新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统筹规划进行老旧小区环境整治;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老旧建筑的抗震及节能改造。

三是梯度化推进。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充足、产业成熟的有利条件, 优先试点强制推广绿色建筑, 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中部地区结合自身条件, 划分重点区域发展绿色建筑。西部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 逐步向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过渡。

四是市场化、产业化推进。培育创新能力, 突破关键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开发应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装备、技术与产品, 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 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 培育绿色服务产业, 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 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在推动力方面, 由政府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推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 加大市场主体的融资力度, 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

五是系统化推进。统筹规划城乡布局, 结合城市和农村实际情况, 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更新改造中, 因地制宜纳入低碳、绿色和生态指标体系, 严格保护耕地、水资源、生态与环境, 改善城乡用地、用能、用水、用材结构, 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

二、重点任务

(一) 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 确定100个左右不小于1.5平方千米的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并及时评估和总结, 加快推广。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要切实从规划、标准、政策、技术、能力等方面, 加大力度, 创新机制, 全面推进。一是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制定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路径及相关措施。二是建立并完善适应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运行、监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以及参考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体系。四是加大激励力度, 形成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多样化的激励模式。进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专项监督检查, 纳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检查制度, 对各地绿色生态城区的实施效果进行督促检查。五是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扶持力度, 制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城市应制定生态战略, 开发指标体系, 实行绿色规划, 推动绿色建造, 加强监管评价。一是制定涵盖城乡统筹、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等内容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战略。二是建立法规和政策激励体系, 形成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环境。三是建立包括空间利用率、绿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色交通比例、材料和废弃物回用比例、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的绿色生态城区控制指标体系, 进而制定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指导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建设。四是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立项、规划、土地出让阶段, 将绿色技术相关要求作为项目批复的前置条件。五是完善绿色生态城区监管机制, 严格按照标准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六是建立绿色生态城区评估机制,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对各项措施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 确保建设效果, 指导后续建设。

(二) 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一是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 注重完善规划、土地、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等阶段的政策措施, 提高标准执行率, 确保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二是建立建筑用能、用水、用地、用材的计量和统计体系, 加强监管, 同时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等制度。三是抓好绿色建筑规划建设环节, 确保将绿色建筑指标和标准纳入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土地出让等环节中。四是注重运行管理, 确保绿色建筑综合效益。五是明确部门责任。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统筹负责绿色建筑的发展, 并会同发改、教育、卫生、商务和旅游等部门制定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医院、绿色宾馆的发展目标、政策、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 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建筑发展。

(三) 大力发展绿色农房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 完善村镇规划制度体系, 出台绿色生态村镇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制定并逐步实施村镇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 对小城镇、农村地区发展绿色建筑提出要求。继续实施绿色重点小城镇示范项目。编制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 指导地方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二是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各地开展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建设布局、污水垃圾处理、能源结构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确定地方村镇绿色生态发展重点区域。出台地方鼓励村镇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组织编制地方农房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和实施方案。三是市 (县) 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符合本地绿色生态发展要求的新农村规划。鼓励农民在新建和改建农房过程中按照地方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农房建设和改造。结合建材下乡, 组织农民在新建、改建农房过程中使用适用材料和技术。

(四)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产业

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培育相关设备和产品产业, 建立配套服务体系, 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应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 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重点支持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二是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化, 以产业基地为载体, 推广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绿色建材, 并培育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机械、电子装备等产业。三是加强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估、测评等企业和机构人员教育和培训。四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 积极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建筑体系, 加快形成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工业化建筑体系, 尽快完成住宅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标准的编制, 促进工业化和标准化体系的形成, 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 加快建设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 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 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对绿色建筑的住宅项目, 进行住宅性能评定。五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的一体化应用,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适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及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强制推广, 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绿色建筑的建设比例, 积极发展太阳能采暖等综合利用方式, 大力推进工业余热应用于居民采暖, 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六是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 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 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五) 着力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推动老旧城区的生态化更新改造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 加强指导和监督, 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既有居住、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标准及相关规范。三是设立专项补贴资金, 各地方财政应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予以支持, 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建筑节能服务模式,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 落实改造费用。四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编制地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作方案。五是推动城市旧城更新实现“三改三提升”, 改造老旧小区环境和安全措施, 提升环境质量和安全性, 改造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管网管线, 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改造老旧建筑的节能和抗震性能, 提升建筑的健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六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节能改造实施过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 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面监管, 确保节能改造工程的质量。七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节能改造中应大力推广应用适合本地区的新型节能技术、材料和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 强化目标责任

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将规划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地方, 将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地方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节能减排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责任追究。

(二) 完善法规和部门规章

一是健全、完善绿色建筑推广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引导和鼓励各地编制促进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 建立并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法规体系。三是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修订工作, 明确从规划阶段抓绿色建筑, 从设计、施工、运行和报废等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全寿命期监管。四是加强对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 依法推进绿色建筑。

(三)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一是加快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查办法》, 研究编制全国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二是引导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适合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指南、设备产品适用性评价指南、绿色建材推荐目录。三是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培育和提高地方开展评价标识的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四是制定配套的产品 (设备) 标准, 编制绿色建筑工程需要的定额项目。五是鼓励地方出台农房绿色建筑标准 (图集) 。

(四) 加强制度监管

实行以下十项制度:一是绿色建筑审查制度, 在城市规划审查中增加对绿色生态指标的审查内容, 对不符合要求的规划不予以批准, 在新建区域、建筑的立项审查中增加绿色生态指标的审查内容。二是建立绿色土地转让制度, 将可再生能源利用强度、再生水利用率、建筑材料回用率等涉及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转让的重要条件。三是绿色建筑设计专项审查制度,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审查, 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通过。四是施工的绿色许可制度, 对于不满足绿色建造要求的建筑不予颁发开工许可证。五是实行民用建筑绿色信息公示制度, 建设单位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 根据审核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把民用建筑的绿色性能以张贴、载明等方式予以明示。六是建立节水器具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强制推广制度, 不使用符合要求产品的项目, 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备案;对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及具备条件的建筑强制推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七是建立建筑的精装修制度, 对国家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项目实行精装修制度, 对未按要求实行精装修的绿色建筑不予颁发销售许可证。八是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 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 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 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 率先实行评价标识, 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九是建立建筑报废审批制度, 不符合条件的建筑不予拆除报废;需拆除报废的建筑, 所有权人、产权单位应提交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回用方案, 促进建筑垃圾再生回用。十是建立绿色建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全面培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评估、物业管理、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实行考证并持证上岗制度。

(五) 创新体制机制

规划期内要着重建立和完善如下体制与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能效交易机制。研究制定推进能效交易的实施意见, 研究制定能效交易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 指导和规范建筑领域能效交易。建立覆盖主要地区的建筑能效交易平台。积极与国外机构交流合作, 推进我国建筑能效交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积极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服务行为, 利用国家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为国家机关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三是推进供热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供热计量收费。建立健全供热计量工程监管机制, 实行闭合管理, 严格落实责任制。严把计量和温控装置质量, 要由供热企业在当地财政或者供热等部门监督下按照规定统一公开采购。全面落实两部制热价制度, 取消按面积收费。四是积极推动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制。要研究制定促进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的推进意见,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激励政策, 逐步建立鼓励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的长效机制。进行工程总承包的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工程总承包。五是加快培育和形成绿色建筑的测评标识体系。修订《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 对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效测评标识。指导和督促地方将能效测评作为验证建筑节能效果的基本手段以及获得示范资格、资金奖励的必要条件。加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力度, 完成国家及省两级能效测评机构体系建设。

(六) 强化技术产业支撑

一是国家设立绿色建筑领域的重大研究专项, 组织实施绿色建筑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二是加大绿色建筑领域科技平台建设, 同时建立华南、华东、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国家级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鼓励开展绿色建筑重点和难点技术的重大科技攻关。三是加快绿色建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检测、评估与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检测软件, 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技术标准、从事技术研究和推广、实施国际合作、组织培训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四是建立以企业为主, 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 国家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以绿色建筑相关企业为主体, 研究单位和高校积极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技术进步, 占领技术与产业的制高点。五是加快绿色建筑核心技术体系研究, 推动规模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包括突破建筑节能核心技术, 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开展住区环境质量控制和关键技术, 改善提升室内外环境品质;发展节水关键技术, 提升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品质;建立节能改造性能与施工协同技术, 推动建筑可持续改造;加强适用绿色技术集成研究, 推动低成本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加快绿色施工、预制装配技术研发, 推动绿色建造发展。六是加大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等产业化基地, 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七是定期发布技术、产品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目录, 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的优化和升级。八是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资金支持, 对于生产绿色环保产品的企业实施贷款贴息等政策。

(七) 完善经济激励政策

一是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资金补助基准为5 000万元, 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 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建筑法规、标准编制和支撑技术、能力、产业体系形成及示范工程。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资金运用方式, 放大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对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 (建筑面积, 下同) , 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绿色建筑定额, 据此作为政府投资的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投资预算额度, 对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项目给予快速立项的优惠。四是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 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 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五是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六是研究制定对经标识后的绿色建筑给予开发商容积率返还的优惠政策。

(八) 加强能力建设

一是大力扶持绿色建筑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发展, 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咨询服务。二是完善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机制, 奖励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建筑、新创意、新技术的因地制宜应用, 大力发展乡土绿色建筑。三是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拆除从业主体的资质准入, 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市场有序竞争。四是建立绿色建筑从业人员 (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管理等从业人员) 定期培训机制, 对绿色建筑现行政策、标准、新技术进行宣贯。五是加强高等学校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 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

(九) 开展宣传培训

上城区十二五规划 篇3

《规划》内容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表示,在产业化方向上,新闻出版总署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振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造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按照这一思路,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同时,蒋建国表示,伴随中国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品牌。

蒋建国指出,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关键时期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计划完成七大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规划》制定了八大措施来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这八大措施从产业指导思想、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相信能够确保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范卫平司长说,在规划主要措施上,突出了政策支持与引导,为规划的科学实施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的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版权规划》)。《版权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5年的版权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此次发布的《版权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版权工作的5年规划,制定《版权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近五年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上城区十二五规划 篇4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培养与发展文化产业,《 “十五”纲要》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十一五”纲要》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成功实践已为“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在“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中国勾画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发展路径和蓝图,主题是科学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我国产业发展过多的是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较低,经济增长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质的活力,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我们更多的还是依赖物质投入,这是应该转变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6:52:42,这应该立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很多都是服务业,它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和最具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和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机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补充。

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夫所说,“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已成为影响国际文化市场构成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负载着丰富的意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它同时又与市场相关,因此文化产业今后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机遇大于挑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理智科学地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发达国家都借此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大规模的转化新的战略资源,国家文化主权已具有新的形态和经济形态,我国文化安全形势愈加严峻。因此需要抓住“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国存在文化产业体制壁垒,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制;文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整体实力弱,对国际贸易准则不熟悉,受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冲击大。建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以龙头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我国文化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放宽市场准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积极稳妥的构筑国家文化发展的文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建设。”

一方面,我国文化有事业和产业之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规划在强调文化公益性事业特点的同时,又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相信这些政策,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高瞻远瞩,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将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整体、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从国际和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双重要求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内外统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十二五”规划 篇5

《建议》开篇没有确定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具体发展数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政府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置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首先要把发展内需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在“三驾马车”中,消费首次被排在第一位,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手段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除了要继续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外,“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同时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明确在特大城市中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要建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以保障粮食的长期安全;

通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在城乡之间分配的差距,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发展方面,除了重述“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提法和思路外,指出要加大西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的发展,发挥中部地区作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城镇化方面,要“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同时提出了对户籍改革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放宽落户条件。在城市建设规模上,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限制特大型城市的国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对外开放政策要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实现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内外经济均衡,减轻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和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以强化国内的粮食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

十二五规划 篇6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2012-2015年4年时间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通过承包、租赁、合作、补贴等方式新增有效种养殖土地10000亩,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都市农业发展园;农耕文化展示园;农家生活体验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滹沱广场服务区;农业科普示范区;农事农活体验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百果观赏采摘区;珍奇动物观赏区;运动健身活动区;生态湿地游览区;农家美食休闲区;木屋度假会务区;视屏开心农场、开心牧场。

二、项目进度:2012年至2013年,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相关系统建立、路网框架形成、环湖水系、部分绿化、农夫果园建设。

2013至2015年,形成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基本要求。完成生态餐厅建设、养生会馆、农业基地等。

三、一体两翼战略:公司以大吾乡现有山地、林地、耕地,拟建立28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十基地十农户 ”为主体,以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20余个科研所技术支撑翼;以石家庄国大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下属500家连锁店五大超市和其庞大高效的营销团队为市场依托翼。

四、以龙头带动为目的,建设中国有机农产品名牌基地,打造农产品高端品牌。公司经营宗旨:致富老区人民、保护生态环境、惠泽省会市民,打造一流现代农业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争取3-5年时间使基地群众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把基地农村建设成为“北方江南”特色风情小镇,使之成为全省一流、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农村小镇,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

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发布 篇7

我国能源科技发展迅猛, 但当前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针对这一现状,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能源科技发展目标, 即力争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 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 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上实现自主化, 部分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提升国际竞争力。

《规划》划分的4个重点技术领域是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发电与输配电、新能源。在这4个领域中, 确定了19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 提出了37项重大技术研发、24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34项重大示范工程和36个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课题。

到2015年, 在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 将完善复杂地质油气资源、煤炭及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探技术, 形成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在加工与转化方面, 要突破超重和超劣质原油加工关键技术, 实现炼油轻质油回收率达到80%;自主开发煤炭液化、气化、煤基多联产集成技术, 以及天然气、煤制气以及生物质制气净化技术等。在新能源领域, 要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 降低成本, 自主发展100MW级多种太阳能集成与并网运行技术;开发以木质纤维素生产乙醇、丁醇等生物燃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实施替代燃料乙醇技术工程示范。

《规划》同时提出了4个重点领域的2020年发展目标。如在加工与转化领域, 要开发加工重质、劣质原油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炼油技术, 实现炼油产品清洁化和功能化;开发新型气体加工分离技术和高效天然气吸附、贮氢等新型材料;开发煤炭气化、液化、煤基多联产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 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等。

视听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篇8

“十二五”规划提振行业信心

《规划》指出,未来5年,我国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平板电视(LCD)占彩电产量的比重达到95%以上。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这一比重为79%。

对此,西南证券家电行业研究员李辉认为,《规划》从政策上明确了黑电子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能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占比将不断提升,从而提振毛利率。

或许是受到《规划》出台的刺激,2月27日,金融行业A股市场黑电板块整体爆发,除TCL集团停牌之外,交易中的四川长虹、海信电器、深圳康佳纷纷上涨,其中,四川长虹和海信电器双双涨停,在港交所上市的彩电企业创维数码收盘时也上涨3.9%。此外,拥有LED业务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德豪润达也以涨停收盘。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提到,在规划期内,要推动建成5~10个应用特色鲜明、持续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培育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那么这2~3个年收入突破千亿的领军企业会是谁呢?

彩电企业任重道远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 Search发布的调查,三星电子2010年电视机的销售额高达259亿6900万美元(约合30万亿韩元),居世界首位。排名第二的是LG电子,销售额为166亿1300万美元。目前虽然海尔、海信、长虹、TCL、创维、康佳等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

某视听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视听产业中,彩电行业较有希望产生年销收入突破千亿元并实现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过要成为其中之一,国产彩电企业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企业需要有全球化战略。国内彩电企业要从原来的产品出口完成向品牌出口的过渡。在国内企业中,像联想、华为等都是国际化探索较为成功的,他们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彩电企业学习借鉴。另外,最近一些日系企业逐步淡出彩电制造业,也给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空间。

其次,要掌握核心显示技术及面板资源。液晶模组占了平板电视制造成本的60%到70%,显示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往往会导致彩电行业的洗牌。因此,彩电企业要做成世界级规模,离不开稳定的面板供应,更离不开显示技术保持全球领先的优势。

再次,要掌握智能电视技术标准。随着电视机产品逐步IT化和智能化,企業已经进入以专利和标准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时代。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也需要拥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才能把自身的技术转变为行业标准,才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以支撑生态系统的运转。目前,国内彩电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企业间形成合作,联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标准,更符合长远发展利益。

上一篇:国办通知要求开展征地拆迁制度规定落实情况检查下一篇:精选励志类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