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导入法的好处

2024-08-21

谈话导入法的好处(共4篇)

谈话导入法的好处 篇1

与学生家长谈话要恰到好处

水田小学杨先科

家访就是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这种沟通不是一种定式。需要预设好时间、地点、家访内容。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曾采取不同的家访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如:电话家访、家长来校交流、到学生家里家访。虽然采取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只有一个:努力让家长愿意和我们老师一起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家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被家访的学生要有很深的了解,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家访只是形式而已的想法。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样谈,如何针对心态层次不同的家长进行交谈。切不可漫无边际地闲聊,否则,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又耗费家长的热情,使家长对谈话失去兴趣。

其次,家访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要全面,谈话时,一般应让学生在场,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介绍他在学校的进步、他的优点和缺点、指出努力方向。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要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研究教育办法。特别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从爱心出发,以表扬为主,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对学生的缺点委婉地指出,通过表扬别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点来提醒家长,让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与欠缺,知道今后该朝那个方向努力。教师还要叮嘱家长不能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家访,使得学生感到教师和父母都是从爱护他出发的,因而易于接受教育。这样,不仅在家长面前给学生留了回旋的空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更使谈话的气氛更加活跃融洽。

再次,要尊重学生。在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告状、批评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或只提优点、撇开缺点。特别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从爱心出发,不要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一差皆差。应该从表扬其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使家长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向家长汇报时要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点滴的进步,不要当面告状,不能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特别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要告诉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学生。

另外,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家访过程中,老师的衣着、言谈举止都要体现一个老师的身份。家访中的语气要亲切,不要语调生硬。家访中偶尔会遇到极个别素质较低的家长。他们娇惯子女,放任自流,甚至对老师蛮不讲理。教师去家访,首先是客人的身份,不能针尖对锋芒,发生口角,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谈话要言简意赅,话不投机就适时告辞。

谈话导入法的好处 篇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祖先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许多寓言诙谐幽默,往往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将这些寓言故事作为哲学课堂的导入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将深奥的哲理变得浅显易懂,将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活泼生动,现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举例说明。

在讲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我用的是“死错了人”这个典故。说的是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学生笑)

设问:塾师为什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他犯了什么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这位塾师从本本出发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变通祭文, 当然要闹笑话。从哲学角度说,这就是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什么叫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呢? 很自然就引出要讲的课题。

讲述“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用的是“治驼背术”。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 ”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 , 至于你的死活 ,同我有啥相干? ”(学生听完笑)教师适时引导:这位治驼高手,眼中只有驼背,没有看到全身,这在哲学上就是犯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的错误,由此引入新课。

“愚人吃饼”的典故用在讲述“量变与质变”上 。有个人十分饥饿,走到一个店子里买煎饼吃,吃完了六个半,就认为饱了。于是这人非常后悔,给自己打了几个耳光,说:“我现在饱了,是由于吃了这半个饼的缘故。这样看来,前面六个饼是白吃了。如果早知这半个饼就能吃饱,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 ”(全班同学笑 )

教师作简要分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吃前面的饼,是处在量变阶段,不吃前面的饼,是不会有后面的质变发生的,即不可能感到饱的。那么,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引出新课。

又如,在导入“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新课时,我用的是“夫妻争饼”这个典故。故事说的是:一天晚上,夫妻二人争吃一块饼。两人约定玩木头人游戏,谁先动谁就输,饼即归另一人所有。两人坐定,一动不动。半夜时分,一贼入内。见有人,慌忙退逃。未闻有声,复入。试着偷拿一件东西,两人没反应,再拿,两人还是不动。于是,窃贼愈发胆大,开始翻箱倒柜,寻找贵重物品。夫妻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为了赢得那块饼,谁都不出声。直至窃贼拿走家中最后一件物品,妻子再也忍不住了,大叫:“抓小偷”。丈夫则拍手称快:“你先动,你输啦,饼归我啦! ”(全班爆笑)

设问:你能说说夫妻二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夫妻二人为争一块饼而弃整个家财不顾, 着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在哲学上我们就叫做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善于抓重点,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先以“疑人偷斧”导入;用“幼女配老翁”导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凿壁移痛”导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等。可以说,整本哲学课本上下来,每节课几乎都是用寓言导入,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大大提高学生上政治课的兴趣。

寓言导入用得好,对整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要把导言设计好,还需花费一番工夫,应该考虑如下问题。

1.选择寓言 要有明确的 目的。设计导言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因此,每种导言都从明确目的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 最终达到理解教材和识记教材的目的。没有明确目的,单纯为图新颖而乱搬乱用,显然不可取。

2.设计寓言导 言要考虑适 用性。设计导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教师设计导入新课的导言时,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对于所选择的寓言要做到具体、简捷,尽可能地用少量的语言说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使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同时,设计导言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前提与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因此,在联系旧知识内容时应该充分体现与新的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如果忽略这点,使导言与本节的内容脱节,那么不管导言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设计导言时,要考虑一堂课的整体,使导言服从整体。导言只是一节课的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使导言与课堂教学整体分开, 那么即使是再好的导言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3.选择寓言时要考虑对学生有启发性。导言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运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言导入新课,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达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相连,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解决, 这就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导言能否引导学生积极 思维 , 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就是这一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4.选择寓言要有趣 味性。设计导言要做到引人入胜 ,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单调枯燥的厌倦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则所学内容是不会保留在学生的记忆中的,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精心选择寓言,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导言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 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开头,它并不是教学的全过程。有了良好的开端,并不意味着教学全过程都好,所以还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认真研究,才能使教学获得满意效果。

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谈话法的探索 篇3

【关键词】政治课谈话法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有多法。为改变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尝试运用了谈话法的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谈话法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是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大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也主张答辩来教育指导学生寻找真理,《论语·侍坐章》记述的就是孔子和学生的谈话记录。

谈话法授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发现的信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重新安排,并进一步组织或转换,使它和原有的认识融合起来。其具体含义是教师在有关的内容教学时,运用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一步一步去推敲,去理解和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

(一)谈话法的作用

首先,通过谈话可以直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能够及时提出一些补充问题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和开拓他们的思路。如在职业道德一节的讲解中,可以用各种生动的案例来润色课堂。

其次,谈话法易于使学生保持注意力和较持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师生谈话,方向性强,故而能引起学生自觉思考。教师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如讲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时代主题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目前局部战争从未间断,为什么不会导致世界大战?发展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再次,谈话法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通过谈话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谈话内容是由教师设计的,这样,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把要进行的思想教育渗透在谈话的过程中。如在讲商品与商品经济的时候,教师就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不能像某些人一样为了金钱不顾一切,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是,由于谈话法需要较多的教学时间和不适用于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谈话法的,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法律基础知识》中讲民法的民事主体的两个概念时还是应该以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主。

(二)运用谈话法的注意点

第一,强调重点和难点

谈话法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师生开展双边活动,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一节课自始至终谈话,不一定能启发思维,保持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应根据教学目的,注意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来选择谈话中心,提出一个包括有主要问题和严格逻辑顺序的谈话提纲,做到重点突出,解决问题明确。谈话要能打动人心,发疑要击中要害,避免提出与教学目的无关或对达到教学目的帮助不大的问题。如在讲我国的民族中提出:我国有哪56个民族,显然对于政治课教学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具有较高的针对性

谈话中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谈话内容要先易后难,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梯度分明。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使他们不感到高不可攀,又要有一定难度、深度和跨度,要善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节提问。例如,当大多数学生回答不了时,教师要适当启发、给予提示,把一个难题重新设计为几个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理解接受。如讲对外技术交流时,首先提出对外技术交流的含义是什么?知道对外技术交流包括引进技术和出口技术两个方面。然后引导学生弄清引进先进技术的内涵,再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引进先进技术?这样,引导学生将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推进到一个深层次。

第三,具有思考性和推理性

谈话中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特别是要注意谈话中的每一个问题或一系列问题,都应当有较高的思考性和推理性,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任务感,引导学生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和科学的结论,所以,提出的问题繁简适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避免带有暗示性。比如要注意不要提出只需要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简单答案的问题。

第四,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谈话的对象要普遍,不要局限于少数几个学生。要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而且回答问题时可以一个学生回答,可以大家互相补充,也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要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应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指定专人回答,并随时指定其它学生补充或纠正。如讲到增强自律能力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老师: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诱惑?

学生甲:金钱的诱惑、荣誉的诱惑、好烟好酒的诱惑

老师:还有补充的吗?

学生乙:舒适工作生活环境的诱惑、电脑的诱惑

学生丙:游戏机的诱惑、毒品的诱惑

学生丁:理想职业的诱惑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还有譬如偶像明星的诱惑、异性的诱惑等等。

第五,要重视总结

每一问题谈话结束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进行简要、明确的总结,把大家讨论的意见,加以归纳、分析、总结。表明态度,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及时评价,要表扬那些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谈话的质量。如讲完价值规律后,可以总结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过程,即

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

其一,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其他学生处于旁听,交往范围小,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谈话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是随教师谈的内容转的,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谈话时教师的提问一般是激发起学生的记忆表现,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基础或生活经验,则不宜用谈话法。

因此,如何改进谈话的内容和加强课堂组织,启动学生更好地参与谈话,将谈话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这是一种颇具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谈话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呈现出新型多样的形式。谈话法在课堂上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课后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建立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参考资料】

[1] 黄宝军《高中生物学教学,如何运用好谈话法》,中国学术期刊,2008年1月.

[2] 钟启泉、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于洋 编著. 如何体现你的素质 [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4] 况建华《对课堂教学谈话法的思考》,2008年5月.

[5] 沈宇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新课改教育研.

谈话导入法的好处 篇4

【关键词】数学;新课;导入法;设计与运用

一、实例导入法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如,在讲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可这样导入:“王某想在甲、乙、丙三村的附近开一家商店,为了使三个村到所开商店的距离相等,你能帮王某找准这个位置吗?”如果我们将三个村抽象成a、b、c三个点,商店位于p点,如何求作点p,使pa=pb=pc呢?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的一点到其它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

二、联想导入法

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找到与新知识的“契合点”,把相关概念“植入”原知识,启发学生“联想”。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老师可先给出一个“多项式乘法”的板演练习题,由学生板演得到:

(3x y-5)(3x-y 5)

=[3x(y-5)][3x-(y-5)]

=9x2-(y-5)2

=9x2-y2 10y-25

老师分析:等式是两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了多项式9x2-y2 10y-25,如何将它化为两个(或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呢?

三、典故导入法

通过讲述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有趣性的典故,使之产生好奇心,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个尚书叫杨损,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不相上下,所以负责提升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杨损将两个小官吏召来后,当众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强盗在商讨如何分赃.他们说,如果每人分6匹布,则余5匹;每人分7匹布,则少8匹.试问共有几个强盗?几匹布?”其中一名官吏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13人,布匹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官吏也心服口服。同学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算出答案的吗?

四、兴趣导入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老师可与学生做一个“猜边游戏”,让学生画出几个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量出直角边的长度,之后老师故作神秘地说:“我不用量,就能猜出同学们画的三角形斜边的长度,不信,谁来试试?”接下来,学生们不服气地一连向老师说了几组数,均能轻松地回答正确。顿时,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其中的窍门,老师说:“我也没什么窍门,学好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会比老师更快地算出答案。”

五、实验导入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来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后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又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时,为每位同学发一根80cm长的软铁丝,请学生们弯成一个长方形,看谁弯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再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准备十多根长度不等的小木条,叫几位学生上来,随意拿起三根木条,有的学生能将三根木条组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感到惊奇,并思考任意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

六、歌曲导入法

在课堂上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给学生以激情和遐想,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在讲“列代数式”时,老师可导入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接着唱诵时,老师作如下引导:“像这样唱下去,一辈子也唱不完,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其中一般性地规律,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七、问题导入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时, 通过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引导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如,在讲解“圆周角”时,老师事先准备一张画好一个圆(但无圆心),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的找出这个圆的圆心?”但学生们回答,都需要尺规,这时,老师指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有解了。

八、悬念导入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做到“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如,在讲解《等式性质》时,老师说:从前有只狡猾的狐狸,总喜欢戏弄人.有一天它遇见了老虎,对老虎说:“大王,我发现3和8一样大,你看有一个等式8x+3=5x+3,8x+3-3=5x+3-3,即8x=5x,所以5=2”。老虎瞪大了眼睛,听傻了。同学们,能帮助老虎弄明白其中的奥妙吗?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解,太“悬”学生望而生畏,均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关于税务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谋划参考下一篇:镇政法综治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