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评课稿

2024-08-2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评课稿(共11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评课稿 篇1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1)

列表假设。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②借助表格调整。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①假设——发现矛盾

②比较 与实际人数比 多出8人 少2人

③调整: 5-3=2(人)小: 8÷2=4(只)2÷2=1(只)

大:5—4=1(只)

5—1=4(只)

④检验 大船→小船 小船→大船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实录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8页例2,以及29页练一练、练习十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题主题图。

师:春光明媚,暖意融融,同学们相约到公园划船。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生:每船乘5人,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师:可以想到什么? 生:这个班一共有50人。师:怎么想的? 生:5×10=50人

师:现在把“每船乘5人”改成“大船乘5人,小船乘3人”,这时还是50人吗?

生:不能确定。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10只船中有大船也有小船,我们不知道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师:那可能是多少人呢?

生:如果都乘大船就是50人;如果都乘小船就是30人。师:如果……

生:如果9只小船1只大船,就是32人。

师:奇怪,刚才说可能乘30人,现在怎么又是32人了?人数怎么变多了? 生:因为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可以多乘2人,刚才10只小船乘30人,现在把1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乘2人,所以是32人。

师:照这样想下去,再用1只小船换成1只大船,人数会怎样? 生:人数又多2人。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也就是说,随着大船的增加,小船的减少,乘坐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师:反过来呢?

生:随着大船的减少,小船的增加,乘坐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师:乘坐的人数会一直多下去或或少下去吗? 生:不可能。

生:因为一共只有10只船,如果都乘大船,最多乘坐50人;如果都乘小船,最少乘坐30人。

师:一开始的人数是确定的,而现在人数不确定,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只有一种船的时候人数是确定的,现在有两种船,一种坐5人,一种坐3人,这里只告诉乘10只船,并没有说是大船还是小船。

师:是啊,乘坐的人数与大船、小船的只数有关系。到底他们租用的大船、小船有几只呢?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有42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指名读题。

师:这时候,大船、小船的只数能够确定吗?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具体乘坐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和同学交流一下,怎样得出问题的结果?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解题的?

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到实物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可以坐50人。比实际多坐了8人。

师:多坐了8人怎么办?

生:现在要想使乘坐的人数正好是42人,可以把其中的大船换成小船。(学生演示:把大船上的5人去掉2人,使之变成小船。一共换了4只小船,正好得到42人。)

师:解决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方法帮助我们思考。刚才我们假设10只都是大船,是否可以换一种假设?

生:也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师:谁可以像刚才一样,用画图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指名到实物投影上演示。

生: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这样一共可以乘坐30人,而实际是乘坐42人,少了12人,我们可以把每船增加2人。

师:为什么要每船增加2人?

生:因为现在少了12人,就需要把小船换成大船。大船是每船坐5人,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所以要把小船增加2人变成大船。

(学生在图上演示,其他学生一次报出乘坐的人数:32、34、36、38、40、42。)师:为什么不继续换下去?

生:现在已经是42人了,符合题目的条件。如果继续换下去,人数有多了。师:还有其它的假设吗? 生:……

师:也可以这样想,一共10只船,先假设有5只大船5只小船。把5只大船和5只小船的图贴到黑板上。(图略)师:谁能帮老师讲下去?

生:大船5只小船5只,一共乘坐40人,比实际的42人少了2人,只要把其中的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也就是42人。

师:还可以怎样假设?

生:可以假设有6只大船和4只小船。

师:可能存在第一次的假设就是正确答案的情况。你真幸运。生:可以假设9只大船和1只小船。生:……

师:如果假设有7只大船和5只小船,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题目提供的只有10只船,而你的假设里有12只船,不符合题目的条件。

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假设不是任意的,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师:如果我们的假设不是正确答案,怎么办?

生:如果不是正确答案,要看情况。要是人数多了,就把大船换成小船;要是人数少了,就把小船换成大船。

师:那又怎样知道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

生:先算出假设的人数,再与题目里的42人比较就知道了。师:也就是说换船的过程也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师:怎样知道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答案? 生:只要检验一下就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答案检验一下。(学生进行检验)师:谁能把自己的检验过程说一下? 生:大船一共乘坐的人数是6乘5得30人,小船一共乘坐的人数是3乘4得12人,30加12得42人,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合,所以6只大船和4只小船是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的验算抓住了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共有42人,可是我觉得还缺点什么?

生:我要补充一点,就是还要用6只大船加4只小船得10只船,这样验算才是成功的。

师:非常完整的补充。题目中有两个条件,那我们的验算就要使答案符合每一个条件,而不是1个条件。

三、归纳总结,提炼策略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被我们解决了。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问题的答案的?

生:题目中告诉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我们就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再通过替换,使人数符合正好乘坐42人这个条件。

师:这些方法都贯穿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假设。(教师板书:假设)我们可以先假设一个答案,如果这个答案不符合题中的条件,就要进行——调整,直至得到正确的答案。最后,还要进行——检验,看解决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题意。(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师:你认为在假设时要注意什么?调整和检验呢? 生:假设不是任意的,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生:调整也要根据条件进行。如果假设的人数多了,就要把大船换成小船;如果假设的人数少了,就要把小船换成大船。

生:检验时要使结果符合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师:像这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策略——假设。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略)2.完成“练一练”第2题。(略)3.完成“练一练”第1题。(略)

五、全课总结,内化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习了假设的策略。假设的策略一般是先假设,再调整,最后要检验。师:假设、调整与检验都要注意些什么?

生:假设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调整时要注意与题中的条件比较,检验要使答案符合每一个条件。

生:也可以通过计算使调整一下子就找到正确答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反思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习得,“不是由外部输入,而是在内部萌生”。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也就是说对于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在内部萌生”。本课,老师带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重视提前渗透。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其答案进行假设,然后通过调整逐步逼近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近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调整,是通过调整来“找”出答案。因此,对于假设策略的体验与感悟应该以调整为重点。而对于调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与生活接触较少,没有什么感性经验,如果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尝试解决,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课对于调整,设置了比较多的渗透,以帮助学生体验调整的策略。一开始,先出示了题目的一部分,让学生感受如果有大船也有小船,则10只船乘坐人数的不确定。接着通过几个问题“为什么人数不确定”“10只船可能乘坐多少人”“人数会一直多下去或一直少下去吗”让学生感受到人数的增减与大船、小船只数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为后面的假设与调整做了有力的铺垫,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2.强调过程体验。

对策略的体验要经历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丰富深刻。本课,在提出问题后,先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重点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考过程。或是从都是大船想起,或是从都是小船想起,或是从一部是大船一部分是小船想起,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想起,都让学生充分展示调整的过程。重点让学生结合直观图感受为什么要把大船换成小船,为什么要把小船换成大船,以及因为“换”带来的人数的变化等。充分展开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到调整的目标,调整的方向,调整的意义,进而形成策略。

3.及时归纳提炼。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重点让学生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假设策略的基本结构,就是假设→调整→检验;二是运用假设策略的注意事项,就是无论是假设、调整还是检验,都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虽然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假设策略的运用方法,能够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学生都真正掌握了假设策略的精髓。假设策略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是“鸡兔同笼”类的问题,而教材中提供的练习几乎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类似的问题,学生就算不甚理解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如果实际问题存在的情境稍微复杂一些,学生是否还能够选择假设的策略并正确运用?学生是否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假设的策略?学生是否能主动地自觉地使用假设的策略?这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策略的教学关键在“悟”,既要在操作层面上“悟”,也要在思想层面上“悟”;既要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策略的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评课

陈燕琦

今天,我评的是黄海妮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一课,本课是苏教六下的内容,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份数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难点是:能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份数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本课黄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在课的引入部分,黄老师直奔主题,春光明媚,暖意融融,同学们相约到公园划船。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每船乘5人,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师:可以想到什么?生:这个班一共有50人。然后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把“每船乘5人”改成“大船乘5人,小船乘3人”,这时还是50人吗?这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心弦,唤醒学生头脑中潜在的与假设有关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用一个虚线框框出假设法的部分,巧妙地揭示出“假设法”的概念,而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假设帮助我们解决了将两个未知的量转化成一个未知的量这个难题。引入部分,顺理成章揭示课题,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引导交流互动,探究策略

当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分析,整理条件和问题。问为什么想到用假设的策略呢?因为这里出现了两个未知的量,没有办法直接求出。

明确策略以后,那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整理这些条件和问题呢? 这时黄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实物图,同学们能不能借助实物图,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永远是学生不断探索的阵地。本节课,黄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假设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假设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我觉得这样的安排非常好,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三、巧妙设计板书,突破教学难点

假设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发生哪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小学生而言,难点是假设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黄老师采用让学生“画一画”,去体验、感悟,体现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黑板上进行相应的板书让学生理解了假设的过程和假设后容器数量的变化、总量的变化,使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对假设的理解与掌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之,黄老师这节课层次分明,由浅到难,思维严谨,非常感谢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乐学、会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更好的思考与实践。在黄老师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

林敬连老师

下面我就黄海妮老师执教的《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对于六年级孩子而言,假设法这一策略,或者是承载着这一策略的数学问题,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鸡兔同笼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奥数题中的典型问题,如今作为习题走进了小学数学教材,可想而知难度之大。要想使孩子掌握,只靠老师的讲解肯定是徒劳的。而黄老师设计活动单导学教学环节,很好的把握和处理了教学重难点。

1.多种尝试,体验策略。

在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先引导孩子理解题意:怎样租用10只船正好坐满?这10只船可能有哪些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环节给孩子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学过的策略探究新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思考后再在小组和全班进行探究、交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引导孩子提出不同的假设,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不仅让孩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使孩子在不断探索与交流中感受到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

2.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如何进行调整时本节课学习的难点,这里的调整孩子独立完成的难度比较高,所以在解决假设成同一种船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老师适时地引领孩子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问题的追问,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能获得成功,归纳出假设法解题的思路。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在接下来解决问题中,老师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孩子去研究、完成。这样,教师的引导探索和孩子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就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突破难点,掌握方法,体验成功。3.反思整理,提炼策略。

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不但要养成反思的意识,更要学会如何去进行反思,这样一种能力需要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反思与交流中才能得到培养。本课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初步的体验,这时通过引导孩子进行两个层次的反思整理,帮助孩子及时提炼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以及如何调整,十分有利于孩子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运用在《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课是再合适不过了。

用假设法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 篇2

例1 甲、乙两人共有800元钱,已知甲的比乙的多56元,乙有多少元?

分析与解 假设从800元中取出,这个 里面,既包含着甲的,也包含着乙的。如果我们把“甲的”换成“乙的与56元的和”,就得到:800元的等于“乙的 、乙的 、56元”这三部分的和。也就是说,800元的减去56元后就等于乙的(+ )。由此可以求出乙的钱数是:

(800€祝?6)€?+ )=320(元)

答:乙有320元。

例2 第二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共120人,甲班的和乙班的 共有17人。甲、乙两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 假设把乙班人数增加到,那么甲班人数的与乙班人数的之和应该是120人的 ,即120€?24(人)。24—17=7(人),这相差的7人对应着乙班人数的(—),所以

乙班人数为:(120€祝?7) €鳎ǎ?70(人)

甲班人数为:120—70=50(人)

答:甲、乙两班人数分别为50人和70人。

例3 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10天可以完成,中途乙因事停工3天,这样用了12天才完成任务。如果由乙单独加工这批零件,几天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 假设乙一天也没有停工,两人共做12天,就超过工作总量的€?2—1=。这就是说,乙工作3天就完成总量的,因此乙单独加工这批零件需要的天数是:3€?15(天)。综合算式为:

3€?€?2—1)=15(天)

答:乙单独加工这批零件15天才能完成。

练一练 某工程队3天修完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多24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少48米,第三天修了74米,这条公路全长是多少米?

间隔问题的评课稿 篇3

间隔问题的评课稿

今天教研室杨老师来校听见习老师课。对小张来说是一次小考。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课堂的条理是比较清楚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达到。在课堂上,张教师注重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学生对于间隔排列的三种规律能够准确的描述,并能运用这种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当然课堂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个问题时,直接就把这个问题抛出去了,导致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应该怎么问才有指向性,我想如果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问题来问,先问“你怎么知道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的?”因为学生刚才已经整理了数据,不难就会想到用数数,比出谁多谁少,然后教师再问“如何不去数,直接看图能看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吗?”引导学生理解一一对应,从而更好的理解“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我觉得整节课教师上的有些急,这是一节探索规律的课,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从而由学生抽象概括出规律,但是这节课教师扶持的`比较多,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探索,给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第三点在课堂的最后应该有小结,老师应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再一次明确今天所学的规律是什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评课稿 篇4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学生在学习了利用单幅线段图解决问题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画线段图收集和整理信息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问题。刘茜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准备充分,事先准备了多块小黑板。课始,她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接着出示一道复习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宽6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设计,符合学情,学生既复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也为新授打下了伏笔。接着,把复习题改为例题,例题的叙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因此,部分学生读题后会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独立画图梳理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状态,针对学生困难进行指导。刘老师首先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并在巡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一是图没有画完整;二是对增加部分的长度没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图的大小比例。通过“对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对画图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突破难点。

几点建议:

(1)教师语言要明确、有启发性。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2)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泉水的评课稿 篇5

《泉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字里行间透出泉水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美好心愿。本节课,陈老师很自然地引领孩子们走进泉水,感受泉水的快乐,分享泉水的幸福。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细细品味,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多种形式,有效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陈老师引领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诵读来识字,把理解词语与认识事物融为一体。如适时地用多媒体出现“瓦罐”、“杜鹃花”、“水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识事物来理解词语,从而也积累了词语。在理解“清脆”一词时,老师巧妙地借助鸟叫声,让学生感受“清脆”。还提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你还听到什么声音很清脆?”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清脆”一词的意思,又学会了运用这一词语。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本节课,陈老师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法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泉水说的话,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泉水的热情与助人为乐,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以感染。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课不要忘了表达,写作课不要忘了阅读。陈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泉水还会经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些什么?”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通过模仿迁移,二度开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合理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兴趣和写作能力。总之,这是一堂有着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陈老师能充分解读教材内容,紧扣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心灵对话,寓教于情,寓教于法,使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方法,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分享语文课的快乐。于永正老师说:“我们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中心,而忽略了攒钱——言语的积累。”他说:“人在12岁之前是记忆的黄金时间,一定要多读多背,甚至是死记多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注重言语的积累,其中有重叠词的积累,优美词语的积累,说的积累:比如大口大口、很多很多、很甜很甜、很清很清、很美很美、火红的杜鹃花等等。篇二:泉水评课稿

《泉水》评课稿 3月12日听了吴倩倩老师执教的课文《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让孩子们读着、品着,感受着泉水的快乐,分享着泉水的幸福,泉水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如泉水般浸润学生的心田。吴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细细品味,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扎实落实识字教学------随文识字

吴老师在本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自主识字的方法。自主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先让同学们自己读,然后请小老师领读,充分调动起学生们识字的兴趣,吴老师把“脆” “股”“鹃”拿出来让学生们观察发现其中的特点,还编了个顺口溜方便学生牢记和书写。然后又让学生们对比“很多”和“很多很多”在文字中体会泉水的特点。这样学生对生字也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记忆。

二、良好的教学机智驾驭课堂

课堂开始,吴老师想带领学生一起去听听泉水的声音,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在图画与音乐中初步感悟课文。吴老师教态很好,语言生动亲切。练习书写时吴老师不断强调写字姿势对学生常规加以监督指导。吴老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

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互动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依据课文语言特点,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本节课吴老师把训练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做到以读为本,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吴老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等,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吴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给了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要求,学生也有了一遍又一遍的收获。第一自然段读出泉水急切的心情。教师示范学生朗读,教师给了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泉水的几句话,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如,山里姐姐那一部分,教师当作姐姐,和学生对话,学生很快进入泉水的角色,热情地招呼姐姐“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体验,孩

子们的思维也活跃了吴老师紧扣课题。

四、根据课文特点,发挥想象

精读课文时,吴老师抓住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反复体味感悟,从而达到了一咏三叹之效。吴老师请小朋友默读课文,把泉水到过的地方用“----”划出来。然后出示课件:泉水来到--------------。学生回答得很好:来到山腰的水池,来到了静静的山谷,来到山城的果园,来到了山间的平地。师相机板书,再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结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泉水来到了山腰的水池,还有静静的山谷,还有山城的果园,还有山间的平地。”等学生回答完毕,项老师耐心地说:“你能用一个关联词连接使句子表达地更加清楚。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孩子们口语表单能力。这符合二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的确是表达上的缺陷,吴老师心中有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因生成而美丽。因此经吴老师这样一点拨,学生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表达规范的语言,使语言表达更具准确性,也知道规范的语言是多么重要。最后设计的延伸题,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泉水,你们流啊流,还会流到哪里啊?同桌商量商量。”一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比如泉水流到江河里,它看

见了小鱼,泉水说:“游吧,游吧,快点游到妈妈身边吧!”泉水流到田野里,它看见了油菜花,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你们要快点长大!”„„ 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

四、板书、媒体恰到好处,突破重难点

这篇课文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什么是天然水塔?”吴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出示多媒体图片(人工水塔)对比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有了直接的形象感官之后再理解“天然”二字,就容易多了。而且多媒体反复播放泉水的图片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知课文。

最后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课后拓展的资料,开放课堂,走出课本:积累诗词。真是一堂精彩又实在的课,泉水的清甜,泉水的快乐,奉献的美好相信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篇三:《泉水》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趵、疲、藻、攒”4个生字。正确读写“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的突泉的美丽 4.落实结构化预习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趵突泉的特点。

《泉水》评课稿

很高兴今天在一小听到这么多精彩的课。现在我重点来讲讲《泉水》这一课这节课。陈老师能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体验上,特别是语言的迁移运用上,设计了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有以下几点和大家探讨。

一、读中品味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陈老师能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齐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二、自主学习为主 陈老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互动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依据课文语言特点,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重视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陈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说话、写话练习,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里的语言。从而,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恰,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既上得扎扎实实,又有新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听了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一小浓浓的教研气氛,教师们浓浓的朝气!这是一种好现象,希望以后能多多向你们学习!篇四:泉水评课稿 一

《泉水》评课稿

闫鹏 今天我们共同观摩了一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泉水》,我们看到年轻有活力的阴老师,引领着可爱的孩子们徜徉在文本之中,泉水那无私奉献精神正如那孱孱涓流,流入每一个孩子心中。透过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我想与各位老师,分享以下四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首。第二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第三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快乐阅读为主。第四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培养习惯为本。

先来说第一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首。我们来翻开我们熟悉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在识字写字,阅读这两个板块中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喜欢”这两个字。及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的重要。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的时候,老师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来感悟泉水的热情,读的是有滋有味。第二点感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写字为重。我们都知道,低年级是孩子学习的起步阶段,识字写字又是语文的基础,那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的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在教学中突显这一重点,我们来回顾阴老师的课堂教学,他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然后阴老师又通过鼓励学生交流多样的识字方法,等等这些策略来提高当堂识字的效率。最后,通过开展识字游戏,用生字置换语境的方式,这样教学不仅显得扎实而有实效,还更甚重教给孩子识字写字的方法。

第三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快乐阅读为主。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富有童趣,那么,《泉水》这一课也正如此,在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阴老师不停的提问,没有看到老师繁琐的讲解,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营造快乐阅读的学习氛围。第四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培养习惯为本。众所周知,习惯成自然,所以作为低年级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习惯作为已任,加以重视。我们看到阴老师在课堂上,有对学生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有对学生进行写字习惯的培养,比如学生在临写“鹃”字的时候,老师提醒学生“要何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把字写的规范,端正。” 只要把习惯的培养落实在课堂上,就有助于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那么刚才就阴老师的课堂教学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所提出的几点感受,阴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还或多或少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提高。篇五:《泉水》教学设计及评课

《泉水》教案

刘娜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自读自悟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品词析句,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教学准备: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泉水的资料。2自主学习生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播放《泉水叮咚》的歌曲

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你知道它歌唱了什么

你了解泉水吗?来,请说一说。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泉水就是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许多江河湖泊都是由泉水汇聚而才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1.下面请同学打开书19页,看谁坐得正,端得直。

自读课文,重点读读你圈出的生字词。

(生自学)2.(出示生字)这就是这节课要学的生字,你认识吗? a.如果他读对了我们就跟读。(生边读,师边注音)b.不太熟练的同学自己再练练。c.男生一个女生一个。3.(去掉拼音)这些字你都认识了吗? a.同桌间互相检查一下吧。b.小小火车我来开。

4.a.下面我们只读生字,看谁反映快,来,抢读。b.太棒了,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字?小组交流一下吧!c.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脆:组词造句

缝:多音字的认识

结:多音字的认识

师:同学们记字的方法真多,我们再来读读。

小小浪花,我来翻。5.师:同学们的字都记住了,课文一定能读好。来,把书端起来,谁来熟练准确的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读文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感悟

(一)梳理问题:针对这篇课文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归纳总结:泉水流过 遇到 说

学生自学,读一读,画一画

(二)小组交流

(三)交流汇报:

师:好了,孩子们,大家讨论得真热烈,谁来把你的想法说说?

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生看着书说,教师出示课件(水池——姐姐——很多很多)

(2)用自己的话说说

(3)理解“天然水塔”:

a.刚才有同学问什么是天然水塔?你知道吗? b.生答

c.(课件出示,教师讲解)这是人造水塔,人们把水抽到高高的塔里,等到用的时候一拧水龙头水就流了出来。大自然在高高的山上储存着丰富的水资源,这些水会沿着山体顺流而下,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天然水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泉水的话: a.泉水有这么多的水,当然感到自豪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泉水的语言,体会一下泉水自豪的心情。谁来读?

b.1生读,生评价。

c.大家讨论、教师点拨:读出自豪、欢快、热情的语气。d.再有感情地朗读。

e.把自己当作泉水再读读。f.孩子们,你想想姐姐打水能有什么用呢?

老师来做山里的姐姐,你们是泉水。“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煮粥。” 生齐读。“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喝。”

生齐读

“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洗衣服。” 生齐读

谢谢你们这些热情的泉水。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1)谁来继续汇报?生汇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a.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b.我们来分角色读吧!

(4)a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泉水说自己像什么? b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c孩子们,你也能说一句什么像什么的句子吗?

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1)让我们看看四五段又告诉我们泉水流过哪里,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2)生汇报四五段。

(3)谁能像读前两个自然段那样有感情地朗读四五段?

(4)你能完整地说说泉水流过哪里,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a.生完整汇报

b.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式说说。

(四)拓展练习:

孩子们,这潺潺不断、清如明镜、甜似甘露、美同琴声的泉水它不停地流着,它欢快地流着,那它还会流到哪里?遇见谁?说了什么?

孩子们,泉水就这样一路流淌,一路欢畅,一路为大家做着那么多的事,你们想对泉水说什么?来,把老师当作泉水吧!

(生畅所欲言)

四、巩固提高

(一)小朋友们,其实你们不用感谢我,因为在帮助你们的同时我已经感到了快乐。我有一个小小要求你们能把课文再有感情地读给我听一听吗?

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小朋友们,你们把我读得太美了,可是你们以后还会记住我吗? 那你们用什么方式记住我呢?

(三)大家的方法可真多,我太高兴了。其实不仅你们喜欢我,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我呢!还写诗赞美我呢!对了,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

生齐背。

你们也可以通过找描写我的诗句的方法来记住我呀!

五、课后学习准备:

好了,小朋友们,课后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记住我这个泉水朋友吧!我们下节课见了!

浅谈低年级自主能力的培养

——《泉水》教后反思

刘娜

自主最浅显的字面意思就是自觉地、主动地。要让学生主动地学,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说得更准确点是保持孩子的这种兴趣。孩子刚入学时其实是很有学习兴趣的,别让太枯燥的教学把他们难倒了,吓住了。课程标准中不管是识字写字教学还是阅读写作教学,第一个词都是“喜欢”,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方法少,自主能力还很差,以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所以我更注重的是兴趣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是方法的指导,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处处碰壁,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有怎么会有兴趣呢?所以,这两点相辅相成,让爱

学和会学相结合,孩子就会自主了。

识字方面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到: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课前预习时能自主借助工具书读准这些字,并能主动扩词,发现多音字。3.能联系到学过的形近字。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教科书内外的生字词。5.小组交流时能解决自学时的困难。

具体做法:

一、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变老师要我认为我要认。鼓励他们读校园里的警示语、同学的名字、街道上的牌匾,动画片的滚动字幕??到校就展示:说说自己在哪里注意到了什么字,可以做成小卡片,也可以由学生说,老师来写。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热情的赞赏。

二、在课堂上多想方法让枯燥的识字有趣起来。如教“人”“八”“入”这三个形近字时,可以做手势,两根手指头就能解决问题。如识“好”和“妙”时编顺口溜“女子好,少女妙”,还有学生喜欢的编字谜法,如“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棉)”“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等。

三、探究、发现识字方法。引导学生从教材《学习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一些识字方法:数笔画、加一加、联想法、熟字换部法、组词法、造句法、分析形声字法等。同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应多加表扬。什么“雨”的四个点就好像是老天爷的眼泪;看见“虾”字再也不敢吃虾了,因为“虾”的左边是一个虫字旁。

阅读方面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到: 1.喜欢阅读,能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2.能想办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词。3.能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边读边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5.能在小组合作时合理分工,乐于表达,虚心倾听。

具体做法是:

我个人认为阅读很重要的就是找到感觉,为了帮学生找到感觉,我做了以下几点。

《0的认识》的评课稿 篇6

教师考虑到学生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

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热衷于学习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c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帮小动物排队的动画形式呈现,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活动;其二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交流(谈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0),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它东西表示“0”等,这些想一想,动一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认数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起点的理解中,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门、黑板等来了解“起点”,加深“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习这一内容(0的意义)。

总之,感到学生学得认真、轻松,对0表示没有,又表示起点的意义掌握的不错。

光影变幻的评课稿 篇7

这是一堂以绘画技能为主的立体造型的课,造型手段接近成人技法,但李老师运用简单、有趣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学的很轻松,在闯关的趣味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学过程安排巧妙合理。

首先从感知导入揭示课题,投影出示白纸条,问学生看到白纸想到什么?(一道光)看到光想到什么?(影)然后老师继续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层层递进,从学生了解并感兴趣的原发知识区域切入,自然的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一张纸条怎样看起来使它有光影效果?”这时学生上展示台试着使纸出现光影效果,同时教师在示范纸上把投影仪上出现的光影效果画出来,这样李老师就很巧妙的完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传授美术基本技能知识的这一重要环节。

紧接着。安排学生完成一个闯关游戏,在闯关中通过学生绘画提高了美术绘画技能和创造能力,最后通过孩子们对作品的分享,给孩子们展示作品的机会,提高了孩子的欣赏水品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专业素养高,专业术语丰富,课堂气氛张弛有度。

李老师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大量了美术熏陶,很多专业术语出现在她的课堂,例如:视觉感受,美术就是视觉语言;绘画除了点线面之外还有色彩也可以提高美术感受;有了明暗层次感更强立体感更强等等。

三、对教材二次开发。

课前进行了大量准备。李老师并不满足于教材提供的素材,在把握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抛开教材中的枯燥的写生,采用有趣的纸条转折产生的光影变化结合游戏连接,作品设计有从易到难的梯度提升来完成教于学。这些灵活的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与老师平时有意的生活积累也是分不开的。

四、课堂结构组织非常的紧凑有趣。

教育的最大成功就是引起学生们着迷般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内在潜能。李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李老师的“好!”“真棒!”“了不起!”等激励性语言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老师也没忽略美的形式的熏陶,例如:背景的复杂会喧宾夺主影响画面效果;光源多我们可以从情感出发等。

五、作业评价鼓励有创意。、

评价中将评价要点渗透给学生再经由学生之口传递给全体同学。真正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少年闰土的评课稿 篇8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抓住两段人物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鲁迅对闰土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用“勾勒法”描写自己的同学,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新时期讲议教学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勾勒”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她让学生练习描写自己的一位同学,要写出特点,请大家猜猜他是谁。这一教学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要描写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最熟悉的人,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将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章老师在课堂行进过程中,不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蔼的`表情,胸有成竹的神态感染了学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背景描写要与人物形象之间有关系,是为了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同时,描写时要选择最关键,最主要的特点来突出人物形象。总结方法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小短文,可以选择不修改,部分修改,重写,完成自己的短文。这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还折射出设计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不断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学生到了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知识。

语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学生在对“例子”的研读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在《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了人物形象描写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重要性。

潘老师能够抓住中心句,以读为本,学习四件稀奇事,从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她从“稀奇”一词入手,让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四件稀奇事,再理出哪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引导学生去读书,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在学习四件稀奇事后,学生对闰土的人物特点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教师就引导学生归纳闰土的人物特点。潘老师为了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情景,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对他生活的向往,反复读中心句,读中悟情,强化了训练重点。

少年闰土的评课稿 篇9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讲述的新鲜事。2、抓住“瓜地刺猹”口语化的表达,体会作者鲜活的文字,学习用聊天的方式读对话,感受闰土的见多识广以及“我”对闰土生活的羡慕向往。3、感受第一自然段“特写镜头”式的写法,仿写“雪地捕鸟”片段。4、激发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欲望。

围绕这个目标,黄老师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进行了语言实践。

一、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黄老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对“我”讲的几件新鲜事,其中就有概括方法的指导,同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她指导学生写回忆性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件事印象最深的画面,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写在开头。

二、关注课外拓展

黄老师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短暂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如黄老师建议孩子们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原文,并从中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把课内知识拓展到了课外,实现了大语文课堂教学。

三、关注学生

黄老师一直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自主朗读,没有强加,没有生硬,有的只是引导、感悟。对学生的夸奖,对学生的鼓励,一切都在以学生为本,是学生在自主思考,主动学习语文,同时也验证了一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关注启发点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节课,黄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黄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1)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怎么理解?

(2)而闰土呢?当我被束缚在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时候,他在什么样的地方?(再看小标题)你想到了什么词?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更像文中的“我”还是闰土?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在理解中又一次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练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会道歉的评课稿 篇10

教学设计于不经意中实施,细细揣摩却很有艺术性。教者通过一个看似无意实际上却精心预设的情境——碰掉学生放在桌上的书,先勾起孩子和老师亲切闲聊的交流天性,又和学生反串角色,让学生指明必须道歉到教会老师如何道歉,并引领学生评判怎样道歉听者最易接受,满足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学生在毫无斧凿痕迹的教学活动中涌现出的是纯净无瑕的童真,是和老师心心相印的和谐融洽。此口语交际教学可谓“天籁之美,相融之亲”,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谁也不觉得你是老师,你却成了真正的老师”。

“聊天”是一种境界。

“聊天”式的.课堂有闲话家常的感觉。江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与一年级小朋友进行对话的切入点,不深不浅,不浓不淡,从一个小小的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开始,小朋友显得轻松、积极,而老师成竹在胸,教学环节浑然一体。

“聊天”式的课堂有幽默风趣的感觉。幽默其实来自童言的天真。在江老师的课堂上,轻松的氛围更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即兴迸发,老师富有幽默感的点拨又为孩子的天真推波助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妙语连珠的精彩。

《梯形的面积》的评课稿 篇11

《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先出示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再出示梯形,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这个没学过的图形面积,接下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并无花样,但却是让我感到惊叹的一节课。

首先,惊叹于教师的沉着淡定,整节课教师几乎没有什么发言,除却必要的引导性语言,并无讲述,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交流,自己去争论,自己去归纳。我不得不想,教师该有多好的自信才能够这样完全将课堂留给学生。其次惊叹于学生的精彩争论,同学们机智的问答,大方的阐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质疑某某的其中一个观点”“我反驳你的表述”“我赞同某某的观点”等等在这样的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这样的课堂让我不禁反思,平常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如果能像本课老师一样,真正的放手,也许能拥有更精彩更真实的课堂!

上一篇:媒体宣传策划方案下一篇:高中生物老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