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车辆技术鉴定书

2024-10-09

事故车辆技术鉴定书(共8篇)

事故车辆技术鉴定书 篇1

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GA/T643-2006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的要求 …………………………………………………1 5 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方法 ………………………………1 5.1 汽车与汽车正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2 5.2 汽车与汽车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2 5.3 汽车与汽车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2 5.4 摩托车与汽车车身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3 5.5 汽车与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3 5.6 汽车与自行车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3 5.7 汽车与行人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4 5.8 路外坠车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4 5.9 汽车撞固定物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常用基础公式速查表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计算方法 ………8 参考文献 ……………………………………………………………………………15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石河子市公安交通科研所、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浙江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标、张爱红、张彦辉、袁泉、赵斌、王长君、崔小平、王界茂、史占彪。

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的要求,给出了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的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派或委托的专业技术人员、鉴定机构对车辆行驶速度的技术鉴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a40 交通事故案卷文书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纵滑附着系数 adhesion coefficient for longitudinal slippage 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在路面上纵向滑移时的附着系数。3.2 横滑附着系数 adhesion coefficient for transverse slippage 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在路面上横向滑移时的附着系数。3.3 有效碰撞速度 equivalent collision speed 从交通事故车辆发生碰撞至各车达到相同速度时各车辆所产生的速度变化。3.4 制动协调时间 brake harmony time

5.3.5 汽车与汽车直角侧面碰撞类型车辆碰撞前的瞬时速度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3的推荐计算方法。

图3 汽车与汽车直角侧面碰撞示意图

5.4 摩托车与汽车车身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5.4.1 摩托车与汽车车身侧面碰撞示意图见图4。

5.4.2 根据汽车从碰撞地点至停止地点的滑移距离,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汽车碰撞后的瞬时速度。

5.4.3 汽车碰撞后侧向运动状态有改变时,可以根据摩托车与汽车行驶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定理方程式,计算出两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5.4.4 如汽车或摩托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车或摩托车碰撞前有滑移痕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5.4.5 汽车碰撞后侧向运动状态有改变时,摩托车撞击汽车侧面类型车辆碰撞前的瞬时速度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4的推荐计算方法;根据摩托车轴距减少量计算摩托车碰撞轿车侧面时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5的推荐计算方法。

图4 摩托车与汽车车身侧面碰撞示意图

5.5 汽车与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侧面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5.5.1 汽车与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侧面碰撞示意图见图5。

5.5.2 根据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汽车、驾驶人或乘坐人碰撞后的移动距离,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各自碰撞后的瞬时速度。

5.5.3 根据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与汽车行驶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定理方程式,计算出两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5.5.4 如汽车或二轮摩托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车或二轮摩托车碰撞前有滑移痕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5.5.5 汽车与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质心侧面碰撞类型车辆碰撞前的瞬时速度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6的推荐计算方法;汽车与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质心的前侧侧面碰撞类型车辆碰撞前的瞬时速度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7的推荐计算方法。

图5 汽车与二轮摩托车或自行车侧面碰撞示意图

5.6 汽车与自行车追尾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5.6.1 汽车与自行车追尾碰撞示意图见图6。

5.6.2 根据自行车、汽车、骑车人碰撞后的移动距离,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各自碰撞后的瞬时速度。

5.6.3 依据汽车行驶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定理关系式,计算出汽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5.6.4 如汽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车碰撞前有滑移痕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5.6.5 汽车与自行车追尾碰撞类型车辆碰撞前的瞬时速度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8的推荐计算方法。

图6 汽车与自行车追尾碰撞示意图

5.7 汽车与行人碰撞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5.7.1 汽车与行人碰撞示意图见图7。

5.7.2 汽车撞行人时,行人对汽车的影响较小,可根据汽车碰撞后的滑移距离或滚动距离,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汽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5.7.3 如碰撞后行人被抛出,可近似认为汽车行驶速度等于人体被抛出速度。可根据碰撞后人体被抛出的距离,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人体被抛出的速度,即汽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5.7.4 如汽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车碰撞前有滑移痕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5.7.5 碰撞后行人被抛出时,汽车与行人碰撞类型车辆碰撞前的瞬时速度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9的推荐计算方法。

图7 汽车与行人碰撞示意图

5.8 路外坠车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5.8.1 汽车路外坠车示意图见图8。

5.8.2 汽车从悬崖上或陡坡上坠落时,以一定的初速度冲出路外,并沿抛物线轨迹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落地。

5.8.3 根据汽车坠落后的移动距离和悬崖或陡坡高度,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汽车坠落前的瞬时速度。5.8.4 如汽车坠落前无滑移痕迹,则坠落前的瞬时速度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车坠落前有滑移痕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5.8.5 汽车第一落地点为坡底时,路外坠车类型汽车坠落前的瞬时速度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10的推荐计算方法。

图8 汽车路外坠车示意图

5.9 汽车碰撞固定物类型车辆行驶速度计算 5.9.1 汽车碰撞固定物示意图见图9。

5.9.2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汽车碰撞前的瞬时速度。

5.9.3 如汽车碰撞前无滑移痕迹,则碰撞前的瞬时速度可视为等于车辆行驶速度;如汽车碰撞前有滑移痕迹,则进一步根据滑移距离计算出车辆行驶速度。

5.9.4 轿车碰撞固定物类型碰撞前的瞬时速度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11的推荐计算方法。5.9.5 汽车碰撞障碍物后翻车,可根据翻车车身在地面上的滑移距离计算翻车前的瞬时车速,参见附录b表b.1中12的推荐计算方法;汽车翻滚或跳跃前的瞬时车速计算可以参见附录b表b.1中13的推荐计算方法。

图9 汽车碰撞固定物示意图

附录a(资料附录)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常用公式速查表 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常用公式如表a1所示 表a1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鉴定常用基础公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计算方法

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推荐使用公式如表b.1所示。表b.1 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计算推荐使用公式表

表b.1(续)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计算推荐使用公式表 序号典型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推荐计算方法

表b.1(续)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计算推荐使用公式表

表b.1(续)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计算推荐使用公式表

表b.1(续)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事故前瞬时速度计算推荐使用公式表

事故车辆技术鉴定书 篇2

关键词:车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实际应用

一、车辆轮胎检验鉴定技术的主要类型分析

(一)车胎痕迹自动识别技术

外国发达国家针对自身国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构建了完善而强大的车辆信息数据库,运用数据库和案件处理系统即可实现对交通事故的高效处理。在国内,该项技术的起步较晚,因此其研究和运用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较为落后,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在获取交通事故现场轮胎痕迹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措施,可构建出留下痕迹车辆轮胎的模型,进而实现进一步的车辆识别和鉴定。

(二)车胎痕迹比较检验鉴定技术

在交通事故车辆轮胎痕迹鉴定中,比较鉴定是一种常用方法,在具体鉴定的过程中,鉴定人员综合运用特征测量法、物质分析法等方法,以统一认定原理为依据,对事故现场中车辆和嫌疑车辆的轮胎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汽车各项特征,在符合同一认定条件的前提下,就车胎痕迹位置、作用方式等对现场车辆是否与嫌疑车辆车胎痕迹相吻合进行分析,进而提高车辆轮胎检验鉴定的准确定和效率性。

(三)车辆轮胎爆胎检验鉴定技术

对于车辆的爆胎鉴定,也是分析事故原因的重要手段。车辆轮胎保障可以分为自然性爆胎、碰撞性爆胎、人为性破坏爆胎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爆胎,现场所遗留的痕迹也有所区别。首先,自然性爆胎其爆破口会呈现出开放性的撕裂痕迹,破口大且不整齐,轮胎的胶层、带速层、帘布层等破裂形态各异。车辆在行驶中,轮胎自然性爆胎,车辋接触地面,形成条状划痕,且会留下轮胎碎片。其次,碰撞性爆胎,破口细长,形状规则,由于碰撞发生后,车辆将不再是高速行驶的状态,因此车辋和胎壁与地面的摩擦和碾压痕迹较少,现场不会留下轮胎碎片,但坡口周围会留下刮痕和泥沙和油漆等,且在碰撞中,翼子板等部位会出现变形等。最后,人为性破坏导致的爆胎带有人为的痕迹,但是轮胎仍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被挤压破坏的,因此其坡口与被路面尖锐物体刺破相似,事故现场会留下轮胎碎片,断口表面也会留下泥沙。

(四)车辆轮胎痕迹显示技术

交通事故现场状况复杂,轮胎痕迹大多是不同客体上的灰尘或橡胶颗粒加层痕迹,承载痕迹客体的表面也较为多样,导致轮胎痕迹检验鉴定的难度。传统的轮胎痕迹显示技术已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近些年来血指纹、特种照相技术、潜在指纹、灰尘指纹显现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二、常见车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技术在交通事故中的应用分析

(一)车辆轮胎爆胎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在许多情况下,车辆轮胎都有可能发生爆胎,由于车辆爆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本质上来讲属于意外事故。换而言之,车辆爆胎会导致汽车失控,与其他车辆相撞导致意外事故。但是在某些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员违规驾驶导致车辆碰撞引发爆胎,则属于交通事故,两者时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通过轮胎检验技术分析导致事故的原因,对于破解案情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某处交通事故中,一小型轿车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发生交通事故,车毁人亡。相关部门对车辆轮胎爆破原因进行鉴定。分析发现,该车前侧轮胎外胎有一“L”形贯穿破损,约为3x4CM2,表面遗留着明显的碰撞痕迹,胎体无脱层现象,胎体帘线断裂,这些痕迹都充分表明车辆是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被异物撞击后导致爆胎。

(二)车辆轮胎花纹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过程

在交通事故中,肇事车辆必然会在现场留下各种类型的痕迹,在作用力、造型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承受客体上必然留下不同的形态特征,同时由于作用力、造型等因素的区别,所留下的痕迹也有有所区别。根据轮胎所留下痕迹,可提高相关部门车辆鉴定的效率,具体可以从轮胎所留下痕迹的花纹、宽度等方面来分析。

三、结语

我国对于车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技术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仍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我们应加强科研力度,不断促使新技术的发展运用,为提高我国交通事故处理和侦破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师可,廖文俊,张志勇.利用轮胎痕迹鉴定判别肇事逃逸车辆的案例分析[J].科技展望,2014(08).

事故车辆技术鉴定书 篇3

关键词:机动车;轮胎;痕迹检验;刑事案件

前言

随着我国逐年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也使得在刑事犯罪案件中车辆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地面轮胎划痕作为在犯案现场中最常用、并且最有用的痕迹物证之一。有效地证明了案件的真实情况,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涉案车型。相关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运用此来更好的侦办有车辆痕迹的刑事案件。

一、车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技术的概论

(一)理论基础

(1)痕迹检验的同一认定:通过受审查客体与客体的某一些特性而留在案件现场车辆、人体以及道路上的痕迹,以判断二者是否出自同一客体。同一性认定也是在痕迹检验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方法。

(2)种类特性:在相同的条件下某一类客体上反映呈现的,而且不会出现在其他类别的客体上,即某一种客体上共同具有的特征总和。

(二)特定性概述

汽车的轮胎是承担和传递制动力、转向力、牵引力以及地面的反作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行驶汽车的时候,与客体接触的轮胎上便会留下相应的颜色、轮胎花纹、纹理的宽度、深度以及密度等痕迹。

(1)轮胎宽度:轮胎的截面宽度是作为轮胎痕迹检验时的宽度特性,虽然轮胎痕迹中与地面接触的痕迹与轮胎本身的宽度并非一致,这与车辆的负荷,轮胎的制动状态和气压等一些因素都有关系。但是各类不同的车辆的截面宽度都有其标准的配置型号,都是能够确定的。

(2)轮胎花纹:轮胎表面的纹路在设计中由于车辆的用途及速度不同,以及其适应的道路和其他的技术要求的不同,车辆轮胎的胎面花纹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轮胎痕迹检验时,利用轮胎的胎面花纹的特征,是可以推断出相应的车辆型号的。

(3)轮胎磨损:不同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使用方式都不一样,轮胎的磨损便也有所不同。轮胎的磨损特征是更加重要轮胎痕迹检验特征,是能够直接认定事故现场的轮胎痕迹是否出自嫌疑车辆的轮胎。此中轮胎磨损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①轮胎胎面花纹的磨损,包括了混合花纹、横向花纹、胎肩部凸起花纹、块状花纹以及棱边上面等所形成的磨损;②轮胎胎面在行驶过程中所形成的裂口和沟痕等;③轮胎胎面在行驶过程中所形成的小孔、小洞以及主体部分的缺失等。

二、目前主要的检验方法

在轮胎痕迹的检验方法中,有特征测量法、特征对照法、以及物质分析法和比较检验法。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检验方法。

特征测量法、物质分析法、以及特征对照法都是作为比较检验法的手段,通过对嫌疑车辆和事故现场的痕迹的特征的测量及对照,再通过现场物质和车辆轮胎上的物质的分析,才能得出事故现场和嫌疑车辆的相关数据,再对此数据进行比较检验。

比较检验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嫌疑车辆的轮胎胎面痕迹与事故现场遗留的车辆轮胎痕迹进行比较,通过其痕迹的位置,作用方式等进而得到是否与事故现场的车辆轮胎痕迹吻合的结果,以判定嫌疑车辆是否为事故车辆。

三、关于自动识别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车辆轮胎的痕迹的检验中,使用自动识别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了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加之由于在不同的轮胎胎面的花纹以及宽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自动识别技术能够更容易识别出车辆轮胎的胎面痕迹。但是我国目前的自动识别技术都还停留在初步发展的阶段,虽然能够根据轮胎痕迹得以判断车辆行驶方向和速度,以及判断事故的碰撞点和轮胎痕迹的分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然需要抓紧建立起肇事案件的侦破系统,以及关于车辆型号、汽车部件等汽车资料,以及肇事车辆的肇事情况的数据库。才能更快速的处理犯罪案件,并有效地提升破案率。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显示技术

在车辆轮胎痕迹的交通事故现场中,轮胎的胎面痕迹大多是灰尘或者橡胶颗粒加层的痕迹,使得客体表面和轮胎胎面现实轮胎痕迹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目前的显示技术不能够很好的处理这类问题。因此,因借鉴其他的显示成像以及图片处理的技术,研发出能更好的满足车辆轮胎痕迹检测要求的显示技术。

(二)建立数据库

从国外的交通事故案件的侦破经验分析,建立车辆轮胎痕迹的数据库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办案速度和准确率的。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对轮胎痕迹数据库的建立,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轮胎痕迹技术的发展和有效应用。因此,急需建立车辆轮胎痕迹数据库,对车辆行驶、车型参数、车辆轮胎特性、轮胎花纹特征等的集中处理分析。才能更好的促使车辆轮胎痕迹的检测技术的发展。

(三)自动识别技术

车辆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技术,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只有更持续不断的发展自动识别技术才能更有效率的处理交通事故。车辆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更快速的,准确率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特点。

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运用:①人T神经网络技术;②小波理论;③模糊识别技术;④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等确定了不同条件下的车辆轮胎痕迹网像的处理算法,从而建立起车辆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模型以及自动识别的查询平台。

五、总结

在降低犯罪事件发生率的同时,对于已发生的犯罪活动,对其的及时处理是当务之急。而在刑事案件的处理中,对现场的遗留痕迹进行分析,以科学的技术发掘更多的线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车辆的轮胎痕迹则是在破案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证据之一。目前我国就车辆轮胎痕迹主要集中在对痕迹的特征、形成痕迹的条件的研究。对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技术才刚刚起步,还需抓紧发展,得以拉近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实现对交通事故处理的高效化。

道路交通事故车辆技术检验报告 篇4

办案单位:蓬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提交检验的车辆型号:车号:川RCC851 提交检验的车辆发动机号车架号:

检验的时间:2013年8月12日

要求检验的内容:制动系、转向系、悬挂及传动装置、灯光及雨刮 检验人姓名:赵强民单位:精艺汽修厂职称:总检

周建平精艺汽修厂总检

检验方法及步骤:在精艺汽修厂内,对该车作静动态检验如下:

一、静态检验

(1)制动系:该车为真空助力液压制动装置。各部齐全完好,连接可靠,各制动管道、制动分泵无漏油现象,真空助力有效。各制动毂与摩擦片的间隙符合要求,制动踏板轻便灵活,无卡滞现象,制动油杯油面为4/5油杯,符合技术要求。

(2)该车装有机械式驻车制动装置,各部齐全完好,驻车地四扣有效。

(3)转向系:该车为液压助力转向装置,各部位安装齐全、完好、液压系统不漏油,各部位连接可靠,球头不松旷,销帽齐全,止锁有效,方向盘传动量符合技术要求。

(4)传动及悬挂:各部位安装齐全、完好、无变形、无断裂。

(5)灯光及雨刮:各部位齐全、完好、有效。

(6)该车因事故右前杠及大灯有擦挂痕迹。

二、动态检验

(1)该车在精艺汽车修理厂内,晴天、平整水泥地面上,车速为25kh/h,紧 急制动,四轮均有拖印,两前轮为1.8米,两后轮为2.5米,且无单边现象。

(2)转向轻便宜灵活,无卡滞现象,方向盘传动量为5度

(3)传动及悬挂:无松旷、行驶无异响声。

三、经检测该车碰撞前符合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检验单位:精艺汽修厂检验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篇5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用四种责任对医疗事故进行界定,这四种责任分别是: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那么,下面是办法的详细内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确保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有序进行,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

第三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级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争议的再次鉴定工作。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以下简称医学会)可以设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和日常工作。

第四条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二章专家库的建立

第五条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应当依据学科专业组名录设置学科专业组。医学会可以根据本地区医疗工作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际,对本专家库学科专业组设立予以适当增减和调整。

第六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成为专家库候选人:

(一)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

(三)健康状况能够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符合前款(一)、(三)项规定条件并具备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进入本专家库。负责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进入本专家库。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同级的医药卫生专业学会应当按照医学会要求,推荐专家库成员候选人;符合条件的个人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也可以直接向组建专家库的医学会申请。医学会对专家库成员候选人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聘任,并发给中华医学会统一格式的聘书。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有义务受聘进入专家库。

第八条专家库成员聘用期为4年。在聘用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专家库成员所在单位及时报告医学会,医学会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

(二)变更受聘单位或被解聘的;

(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受刑事处罚的;

(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聘用期满需继续聘用的,由医学会重新审核、聘用。

第三章鉴定的提起

第九条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共同书面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书面移交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十一条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的,应当由涉及的所有医疗机构与患者共同委托其中任何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只可以向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第四章鉴定的受理

第十二条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8条规定提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医学会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医学会应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不予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医学会提出鉴定申请的;

(二)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已经受理的;

(三)医疗事故争议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判决的;

(四)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司法机关委托的除外);

(五)非法行医造成患者身体健康损害的;

(六)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按规定缴纳鉴定费。

第十五条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鉴定费。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中止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一)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的;

(二)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

(三)拒绝缴纳鉴定费的;

(四)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专家鉴定组的组成

第十七条医学会应当根据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专家鉴定组组成人数应为3人以上单数。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其中主要学科专业的专家不得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二分之一。

第十八条医学会应当提前通知双方当事人,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从专家库相关学科专业组中随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

第十九条医学会主持双方当事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前,应当将专家库相关学科专业组中专家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告知双方当事人。

第二十条当事人要求专家库成员回避的,应当说明理由。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应当将回避的专家名单撤出,并经当事人签字确认后记录在案:

(一)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第二十一条医学会对当事人准备抽取的专家进行随机编号,并主持双方当事人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专家编号,最后一个专家由医学会随机抽取。双方当事人还应当按照上款规定的方法各自随机抽取一个专家作为候补。涉及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由双方当事人各自随机抽取一名法医参加鉴定组。

第二十二条随机抽取结束后,医学会当场向双方当事人公布所抽取的专家鉴定组成员和候补成员的编号并记录在案。

第二十三条现有专家库成员不能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医学会应当向双方当事人说明,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专家库成员不能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可以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

第二十四条从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抽取的专家无法到场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以函件的方式提出鉴定意见。

第二十五条专家鉴定组成员确定后,在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由医学会对封存的病历资料启封。

第二十六条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妥善保管鉴定材料,保护患者的隐私,保守有关秘密。

第六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二十七条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第二十八条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和其他相关组织、个人进行调查取证,进行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2人。调查取证结束后,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应当在有关文书上签字。如调查对象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九条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将鉴定的时间、地点、要求等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要求参加鉴定。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双方当事人每一方人数不超过3人。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的,不影响鉴定的进行。

第三十条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书面通知专家鉴定组成员。专家鉴定组成员接到医学会通知后认为自己应当回避的,应当于接到通知时及时提出书面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于接到通知时及时书面告知医学会。

第三十一条专家鉴定组成员因回避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医学会应当通知相关学科专业组候补成员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鉴定组成员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能及时告知医学会不能参加鉴定或虽告知但医学会无法按规定组成专家鉴定组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延期进行。

第三十二条专家鉴定组组长由专家鉴定组成员推选产生,也可以由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及的主要学科专家中具有最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担任。

第三十三条鉴定由专家鉴定组组长主持,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双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陈述意见和理由。陈述顺序先患方,后医疗机构;

(二)专家鉴定组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提问,当事人应当如实回答。必要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现场医学检查;

(三)双方当事人退场;

(四)专家鉴定组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陈述及答辩等进行讨论;

(五)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应当予以注明。

第三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医学会应当及时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送达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对符合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的,直接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三十五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二)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医学会的调查材料;

(三)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四)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五)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六)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七)医疗事故等级;

(八)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经鉴定为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应当包括上款(四)至(八)项内容;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应当在鉴定结论中说明理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格式由中华医学会统一制定。

第三十六条专家鉴定组应当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

(一)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二)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三)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四)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第三十七条医学会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的工作人员,应如实记录鉴定会过程和专家的意见。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拒绝配合,无法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终止本次鉴定,由医学会告知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共同委托鉴定的双方当事人,说明不能鉴定的原因。

第三十九条医学会对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认为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或者鉴定程序不符合规定,需要重新鉴定的,应当重新组织鉴定。重新鉴定时不得收取鉴定费。如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不符合规定的,应当重新抽取专家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重新鉴定。如鉴定的程序不符合规定而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符合规定的,可以由原专家鉴定组进行重新鉴定。

第四十条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时,应当以最后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作为处理依据。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无异议,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应当及时将收到的鉴定材料中的病历资料原件等退还当事人,并保留有关复印件。当事人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应当及时将收到的鉴定材料移送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

第四十三条医学会应当将专家鉴定组成员签名的鉴定结论、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文稿和复印或者复制的有关病历资料等存档,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0年。

第四十四条在受理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后至专家鉴定组作出鉴定结论前,双方当事人或者一方当事人提出停止鉴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终止。

第四十五条医学会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情况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必要时,对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商请中华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事故车辆技术鉴定书 篇6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流程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本院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托工作,提高办案效率,根据最高院证据规则和省高院关于审理医疗事故案件指导意见,结合本院工作实际,作出以下规定:

第一条各业务庭、人民法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向审判管理办公室提交医疗事故争议技术鉴定委托书,由审判管理办公室向东莞市医学会提交医疗事故争议技术鉴定委托书。

第二条医疗事故争议技术鉴定委托书上填写的委托

单位及申请鉴定人的资料必须准确清楚,简要陈述医疗过程,重点陈述双方当事人争议的要点及鉴定要求。

第三条东莞市医学会一般自收到鉴定委托书五日内

决定是否受理,特殊情形延长五日。决定受理的,向法院发出受理通知书、缴费通知书和提交材料清单。决定不受理的,发出不受理通知书并注明不受理的理由。

第四条审判管理办公室在收到医学会的通知后,在三日内通知承办人,承办人通知双方当事人在十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和答辩状、参加鉴定事项的当事人或代理人权限情况。原则上要求当事人提交原件,如提交复印件的,应出示原件并经法院核对,法院在核 1

对后的复印件每页上加盖“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的章印及庭章。书面陈述和答辩状的每页底部要标注页码,并有当事人的签名或加盖骑缝章。当事人的代理委托书中应清楚注明具有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相关事项的代理权限。

第五条没有产生或无法取得清单上材料,当事人应进行书面说明。当事人因客观情况限期内无法取得相关材料的,可以向法院书面申请延期举证。

第六条举证期满后,各业务庭、人民法庭应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在证据交换过程中,由双方当事人对证据的真实性发表意见,审判人员对当事人无异议的证据记录在卷,对有异议的证据,记载异议的理由,并限期当事人提供反驳证据。

第七条对于存在涂改情况或其他疑点的材料,可由双方当事人作出是否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说明,如果需要专业医疗知识判断是否影响鉴定结论的,先移交给医学会,由专家判断。如专家判断属于关键词语或重要数据的涂改,可能影响鉴定结论的,则中止鉴定,将违反规范行为在中止通知中写明并通知法院,由法院决定是否进行笔迹司法鉴定,待鉴定结论出来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下一步程序。如专家判断涂改的内容与鉴定的焦点问题无关,鉴定继续进行。

第八条对于封存的病历材料,应由法院先行解封并经当事人质证后,再将原件或核对后的复印件移交给医学会。

对于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一般无须提交实物给医学会,但必须提交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第九条法庭收集齐材料后向审判管理办公室移交材

料,审判管理办公室经初步审查后,如发现不符合条件的,直接退回给承办人;符合条件的在十五日内将材料移交给医学会,医学会审核鉴定材料后,如发现不齐全时,向审判管理办公室发出补交材料函,审判管理办公室在三日内通知承办人,承办人应通知当事人在十五日内按鉴定要求补交材料。

第十条鉴定材料齐全后,医学会即通知法院通知当事人在七日内缴交鉴定费。

第十一条医学会在收齐法院移交的材料后,按其程序开展鉴定工作。

医学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参加抽签,如当事人未到场,由法院以书面方式再次通知当事人,如当事人仍未到场,视为其拒绝配合鉴定,终止鉴定。经医学会书面通知当事人参加鉴定会的,如当事人未到场,不影响鉴定工作的进行。

第十二条审判管理办公室在收到医学会的鉴定书后,应在五日内返还给承办人;医学会退回鉴定材料后,审判管理办公室也应在五日内将材料返还给承办人。

第十三条当事人对东莞市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

定结论不服,需要重新鉴定的,各业务庭、人民法庭需向审判管理办公室提交医疗事故争议技术委托书、重新鉴定申请书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复印件,由审判管理办公室提交给省医学会。

第十四条

事故车辆技术鉴定书 篇7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要达到公平、公正,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客观公正的证据支持,不仅需要一套合理的制度设计,更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其健康有序的运转。因此,加强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规范管理,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事故鉴定监督体制,对鉴定组织和鉴定人的技术能力、鉴定行为和鉴定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是及时、有效、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的关键之举。本文针对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存在的问题,从内外两个维度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监督机制的构建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

1 外部监督机制

1.1 切实推行鉴定专家出庭质证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在本质上是明确医院责任的技术证明,属于证据的一种。依照相关证据规则的规定,任何证据包括鉴定结论都不具备预定的证明力,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否则不得作为定案证据。然而,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都未明确规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负有出庭质证的义务。然而,在医疗纠纷诉讼中,法院要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出庭,往往遭到拒绝,鉴定专家出庭作证的比例非常小。这导致法官在审判时无非确定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从而影响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终医院和患者都无法接受。

从鉴定的组成成员上看,大部分鉴定专家都来自于临床实务的一线人员,他们往往会与被鉴定的医疗机构或个人有业务往来,并且又是同行,甚至可能是以往的同窗同学,同时鉴于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和医疗行为的复杂,如果标准过于严格,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专家对被鉴定人往往持着宽仁的态度,况且他们又不需要承担履行出庭质证的法律责任,缺乏严格的外力监督,在客观上就容易产生偏袒医疗机构的后果。比如,根据南京医学会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南京医学会2004年~2006年共受理483例医疗事故鉴定,其中仅44例构成医疗事故,事故率仅为9%。而其中300多例案件由于当事人不服委托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医疗过错鉴定,其80%的医疗事故鉴定被推翻[1]。这样的数据不得不让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公正和客观产生怀疑。

针对司法鉴定,相关法规规定司法鉴定人员必须出庭作证,回答鉴定中的技术性问题,否则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这样的制度设计极大的增强了司法鉴定人员的责任感,确保了司法鉴定的公正。而医疗事故鉴定涉及技术性和专业性更强的医学知识,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出庭作证可以帮助法官明晰医疗技术疑问,并在外在程序上督促和监督鉴定人员,保证鉴定结论做到公平、公正,树立医疗事故鉴定的权威性。

1.2 赋予患方程序参与权

由于鉴定人与被鉴定医疗机构或医师有着某种“天然”关联,使患方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果要真正地实现医疗事故鉴定的公开、公正、公平,这就必须赋予患方一定的程序参与权,实现多元化监督途径。在司法鉴定领域,一些省市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重庆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司法鉴定条例第27条中明确规定,“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可以向鉴定机构核实送鉴材料,了解鉴定事项、申请鉴定人回避、发表与鉴定有关材料的意见。”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过去实行司法鉴定的保密制度条件下,司法鉴定“暗箱操作”,不利于保障司法鉴定的质量。当事人在不能充分参与司法鉴定以及未能很好地保障其知情权的状况下,作出的鉴定结论必然缺乏足够的公信力[2]。

尽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排除患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致鉴定人垄断鉴定活动的话语权。通过立法赋予患者程序介入权,充分了解鉴定事项,享有申请鉴定人回避的权利,发表与鉴定材料有关的意见。让患方适时的参与到鉴定过程中,有效监督医疗事故鉴定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医疗事故鉴定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增加鉴定结论的公信力。

1.3 强化鉴定人法律责任

在法律帝国中奉行一条准则:有过错,有责任。行为主体在主观上存有故意或过失,客观上其所实施的行为造成损害,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在鉴定过程中,如果鉴定人存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鉴定行为,导致鉴定结果不真实,从而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那么鉴定人必须承担其相应的法律责任。明确且严格的法律责任可以在外力上督促鉴定人公正、客观的从事鉴定活动,保障鉴定结论的真实、有效。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事故鉴定采用集体鉴定模式,即以专家鉴定组的名义出具鉴定书,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这在形式上规避了鉴定人的法律责任。在集体鉴定模式下鉴定人的违规行为或违法鉴定可以规避法律的处罚,同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医疗事故鉴定人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就容易导致鉴定人缺乏为鉴定结论负个人责任的心理警戒线,使过错与责任相背离。

我国《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条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停止执业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2)具有本办法第二十九规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严重后果的;(3)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4)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非法定事由拒绝出庭作证的;(5)故意做虚假鉴定的;(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一条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其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行为的司法鉴定人追偿。在司法鉴定框架内明确规定了鉴定人的法律责任,为确定医疗事故鉴定人法律责任提供了很好的制度蓝本。合理的责任体系能保证鉴定活动的正常运行,有效规范鉴定人的鉴定行为,实现鉴定结论的公平、公正。

2 内部质量监控

对医疗事故鉴定的内部监督主要体现在对医疗事故鉴定的鉴定质量的监控。质量就是生命。医疗事故鉴定的内部质量监控直接关系到鉴定结论的公正与否,关系到医患纠纷能否合理解决。医疗事故鉴定可以引入ISO9001:2000质量认证标准,完善质量管理,对影响鉴定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监控,使鉴定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查[3]。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实现医疗事故鉴定的自我建设、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

2.1 文档管理规范

文件管理是指对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进行规范管理控制,即对文件的编制、审批、发布、标识、发放、修改、作废等进行管理。合理的文件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起到有效规范和约束鉴定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鉴定材料的管理和归档,可以妥善的保存相关书面资料,确保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能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翔实的证据支持。

2.1.1 完备的质量管理文件。

针对医疗事故鉴定,医学会应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司法机构及质量监督部门,制定具体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对质量的承诺,并确保得到全部鉴定人员的认可和执行。质量管理文件具体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文件。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鉴定类型、范围和鉴定量相适应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文件,规范和明确了鉴定人员的具体鉴定行为,是构建鉴定质量监督的前提条件。

2.1.2 鉴定材料的管理制度。

鉴定材料包括鉴定资料和检验材料,即相关的书证资料和检验报告等。医学会应对鉴定材料实施有效管理,对鉴定资料和检验材料的接收、标识、传递、保存、处置进行记录和控制,确保鉴定材料的完好状态。针对一些复杂的案件,还应当对鉴定的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包括笔记、录音、录像、图片等。记录内容应客观、准确、完整、清晰,并包含足够的信息,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可追溯性。

2.1.3 鉴定材料归档要求。

医疗事故鉴定应当建立并有效实施档案管理制度,鉴定文书及鉴定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材料应当及时整理归档。实行鉴定档案专人负责制。在日常工作中,医学会可以指定专人负责鉴定材料的立卷和鉴定档案的管理,立卷人要在鉴定过程中妥善保管送鉴材料,鉴定结束后将鉴定文书、鉴定材料归类整理、排列,然后按照医疗事故鉴定档案管理要求和鉴定程序,逐项建立医疗事故鉴定档案[4]。

2.2 鉴定过程的质量监控

过程是指一组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的活动[5]。医疗事故鉴定活动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过程,通过对鉴定过程的控制来确保鉴定质量,是实现鉴定内部监督的关键。

2.2.1 鉴前材料审查。

根据质量标准,鉴定过程的质量监控包括对医患双方的鉴定要求进行有效评审,充分了解双方争议的焦点。同时,对被鉴定人的有关情况进行鉴前材料梳理、归类;起草鉴定方案,方案应当包含鉴定请求、简要案情、受理依据、拟定鉴定人和鉴定时间等。充分的鉴前准备能有效的指导具体鉴定行为,提高鉴定效率,确保得出优质的鉴定结论。

2.2.2 鉴定过程应实时记录。

为了实现鉴定结果的可追溯性,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包括检查、询问、讨论、提出鉴定意见及案例讨论分析等每一个环节,同时每个鉴定人的鉴定意见都要进行实时记录,记录采取笔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进行,记录的内容应当真实、客观、准确、完整、清晰。最后,每个鉴定人都要在文本记录上签名,记录的文本或者音像载体应当妥善保存。

2.2.3 鉴定结论质量控制。

根据质量规范的要求,对鉴定结论的质量要严格控制。结合《司法鉴定文书规范》要求和医疗行业的专业特点,必须准确、客观地报告鉴定结果,出具鉴定文书。医疗事故鉴定报告是鉴定工作的最终产品,应当对鉴定报告产生过程的各环节,包括案例分析、判断评定、结果论证等进行控制。对于医疗事故鉴定应当实行鉴定报告的复核制度。鉴定报告在正式签发前,应由相关领域的医学专家作为复核人根据有关文书规范要求和质量管理要求对鉴定报告的论证和表述等实体和形式两方面内容进行复核,以确保所出具的鉴定报告格式统一,表述规范,数据可靠,结论明确。

2.3 定期评估机制

为了更好的实现医疗事故鉴定的内部质量控制,医学会可以会同有关专业机构对医疗事故鉴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及鉴定过程进行定期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及有效性、工作量和类型的变化、鉴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能力验证的结果、投诉处理工作、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情况。通过定期评估机制,对鉴定活动构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及鉴定活动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在这一过程中,医疗事故鉴定的定期评估应特别强调对鉴定人进行能力考核和测评。因为鉴定结论的公正、准确、真实主要决定性因素是鉴定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对鉴定人的评测,通过盲样检测、专家评估、能力验证活动等评估鉴定人的技术和专业判断能力。通过医疗事故鉴定评估机制的运作,可以及时掌握现行的质量体系是否持续适应内外部变化的要求;所制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仍对各项鉴定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的;鉴定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鉴定人员的素质是否达标。定期评估机制是医疗事故鉴定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3 结 语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为了解决医患纠纷,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诊疗行为进行专业地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鉴定人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鉴定对象则指向更为专业的问题以及鉴定证据天然而生的“科学”属性,这些专业性使得鉴定结论从形成之初到最后的审查判断都不可避免的落入精英话语中[2]。医疗事故鉴定也因此被比喻为有效解决医疗纠纷的“拦路虎”。为了使医疗事故鉴定回归科学,具有公信力,必须加强对医疗事故鉴定的监督。

从外部监督和内部质量监控两个维度入手,构建医疗事故鉴定的监督体系,加强对鉴定行为、鉴定人员素质和鉴定结论质量的监督和控制,从而确保医疗事故鉴定的公平、公正,为解决医患纠纷提供科学、客观的证据,这也是合理解决医患纠纷的应有之意。

摘要:医疗事故鉴定是解决医患纠纷的一个必经环节。现阶段,医疗事故鉴定存在诸多缺陷,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鉴定行为。文章从外部监督和内部质量监控两个维度着手构建一套医疗事故鉴定监督制度,为处理医患纠纷提供科学、公正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监督,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邢学毅: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59.

[2]张栋:论司法鉴定的法律监督[J].桂林:社会科学家,2009;5:93.

[3]我国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试点10月1日正式启动,[EB/OL]中国质量报.(08-10-08)[2009-10-12].http://www.jxzj.gov.cn/info/content.asp?id=19960

[4]刘颖,王兆宁:谈司法鉴定机构的内部质量控制[J].中国司法鉴定,2008;2:17

出借车辆涉事故车主责任如何定 篇8

2010年我买了一辆车,但是在2013年交强险到期的时候,我忘了为我的这辆车续保交强险。2013年11月份,我朋友小潘有事借用我的车,小潘驾驶该车沿浦东新区上浦西路行驶时,分别撞击沿上浦西路由西往东行驶从左绕越路南侧由小李逆向停放的小货车和小刘驾驶的电动三轮车,使小刘受伤。这起事故经交警队认定,由小潘负事故的主要责任,小李负事故的次要责任,小刘没有责任。经核实,小李驾驶的车辆在Z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

后小刘就他所造成的损失,起诉小李和Z保险公司,以及我和我的朋友小潘。法院判决Z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赔偿小刘的损失8万余元。Z保险公司在赔偿完毕后,认为我是车主,应当投保交强险而未投保,据此要求我在交强险限额内承担一半的责任,即4万余元。后法院判决我承担4万余元。对此,我很困惑,为什么我的车未投保交强险也需要承担一半的费用?Z公司已经赔偿小刘,为什么仍然可以要求我承担一半的费用?

求助人:小王

A:小王,你好!

交强险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险。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因此,你作为车辆的所有人,应当为你的车辆投保交强险。

根据2012年12月2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的规定:“未依法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也就是说,因你未投保交强险,你本人需要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医疗费项下:10000元;死亡/伤残赔偿项下:110000元;财产损失:2000元)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是多车事故(两车以上事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受害人的损失超出各交强险责任限额之和,则各保险公司均应在各自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损失未超出各机动车交强险责任限额之和,各保险公司均应按照其责任限额与责任限额之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以上的规定,如果小刘的损失是8万余元,而你的车系机动车,应当投保交强险,则两份交强险限额之和为244000元,按照你应承担8万余元的二分之一,即4万余元。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多辆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其中部分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当事人请求先由已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保险公司就超出其应承担的部分向未投保交强险的投保义务人或者侵权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条款制定的本意是为了使受害人的赔偿得到实现。在本案中,因你未投保交强险,小刘请求先由小李驾驶车辆的Z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法院支持了小刘的主张。在Z保险公司赔偿后,其向你行使追偿权,要求你承担4万余元的责任是可以得到法院支持的。

Q2:艾律师,您好!

2014年5月,我一个亲戚小刘称他去郊区自驾游,想借我的车开。小刘之前一直在学车,但是我不知道是否已考取驾驶证。小刘在驾车出游的路上,不小心撞到小王,小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后本起交通事故经认定,小刘因无证驾驶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小王无责任。后小王的家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车辆投保的保险公司,要求其在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范围内承担责任,并要求小刘和我在超出保险限额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后经法院审查,小王的各项损失已达100万余元,我的保险限额不够,法院判决对于超出保险限额的部分,由小刘承担全部责任,判决我对于超出保险限额的部分承担30%的补充赔偿责任。请问法院这样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求助人:小李

A:小李,你好!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也即自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后,车主对于受害人的损失,按过错承担赔偿责任。

那么,该种过错如何界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并适用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确定其相应的赔偿责任:(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机动车存在缺陷,且该缺陷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之一的;(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因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驾驶机动车的;(四)其他应当认定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

该条界定了四种车主需承担责任的过错,其中第(二)款:“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为其中的一种情形。也即你在将车借给小刘时,应当检查其是否持有驾驶证,若无驾驶证,则不应将你的车借给他开。小刘无证驾驶机动车辆将受害人撞死,你作为车辆的车主,应当承担过错赔偿责任,法院判决你在超出保险限额的部分,对小王的各项损失承担30%的补充赔偿责任则是依据该條款的规定。

所以,即便依据现有法律规定,车主对于借用或租赁的车辆无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仅需承担过错赔偿责任,但在借用或租赁车辆时,车主仍应确定车辆是否存在隐患,并应审核借用人的资质,以及驾驶员是否存在饮酒或吸毒等情形,也即借用或租赁仍需谨慎。

法律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条 以挂靠形式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当事人请求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九条 未依法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投保义务人和侵权人不是同一人,当事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和侵权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一条 多辆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损失超出各机动车交强险责任限额之和的,由各保险公司在各自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损失未超出各机动车交强险责任限额之和,当事人请求由各保险公司按照其责任限额与责任限额之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依法分别投保交强险的牵引车和挂车连接使用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当事人请求由各保险公司在各自的责任限额范围内平均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多辆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其中部分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当事人请求先由已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保险公司就超出其应承担的部分向未投保交强险的投保义务人或者侵权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上一篇:医保门诊检查记录下一篇:小升初学生简历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