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通用12篇)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1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并能主动欣赏部分名家的作品。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教学重点:怎样通过社会背景、作者背景来赏析名家作品。授课过程;一.组织教学
按中学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学生听讲情绪。二.讲授新课
人物画在中国画艺术中,是最早成熟的一个画科,两汉、晋唐、五代期间,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宋、元以来才日渐为山水所替代,但人物画仍在若干方面变化发展,产生了很多成就卓著的大画家。㈠﹒中国画的分类
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工笔、写意 ㈡﹒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1﹒人物画的早期发展——战国
例图详解:《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
※ 请同学们想一想,战国时期的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什么?
——以墨线勾描为主,线条细劲有力,用色简单,人物比例匀称,仪态肃穆。2﹒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特点
①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更加强对人物神情的刻画,即所谓“传神”也。② 运用均匀细腻的线条,有“春蚕吐丝”及“游丝”描之称,是其线条的集中表现。例图详解:《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用笔如“春蚕吐丝”、“春云行空,流水行地”
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3﹒人物画的成熟期——唐代
①初唐: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的传统,而且还不
断地吸收了边区各族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不断向新的方向探
求并发展。
※阎立本:初唐画家,出身贵族,官至宰相。他的画注重人物心理和
精神状态的刻画,其线条能根据不同物体质感,变化力度
和速度,后人评价称:“阎立本则六法皆备,万象不失”。
例图详解:《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②盛唐:是人物画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期人物画的发展和宗教画
有密切的联系,一般的人物画家在宗教画方面也常常有显著
的成就。盛唐的画风一变初唐细润风格而为雄健宏伟的气魄,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广泛而长远的影响。
※吴道子:盛唐大画家,《唐朝名画录》称其“凡画人物、佛像、鬼 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于世”。创造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带当风”的艺术效果。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例图详解:《壁画》
③ 晚唐:这一时期仕女画极为流行,并大大推动了贵族美术的发展,其他以贵族宴饮游乐及文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较为普遍。沉郁、深刻、委婉抒情是晚唐人物画的美学特征。
※张萱:擅长画妇女和婴儿,他的人物创作多半是描写宫廷妇女的闲
散娱乐生活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形似,而且传神,能
确切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
例图详解:《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 ※周昉:初学张萱,后加以变化和发展,创造出“丰厚为体”、“衣
纹劲简,彩色柔丽”的风格。例图详解:《簪花仕女图》 4﹒人物画的承前启后——五代
※周文矩:擅长画人物、仕女,他的画师法周昉而略有变革,常用颤
掣的笔调画衣纹,给人以简率自然之感。他作画在题材内
容上着重表现现实人物,并着意思想情感的揭示。
例图详解:《琉璃堂人物图》
※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宫廷画院的画家,擅长画人物。《韩 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例图详解:《韩熙载夜宴图》——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宴散。三﹒小结
㈠﹒战国时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㈡﹒两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进一步提高阶段
《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㈢﹒唐朝是人物画的成熟阶段
《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簪花仕女图》等 ㈣﹒五代是人物画的承前启后阶段
《琉璃堂人物图》、《韩熙载夜宴图》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2
一
隐逸一开始是一些有文化修养的人由于对社会不满对政治不满而又无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济世平乱, 于是就采取了一种逃避的处理方法。这些个性清高的知识分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些隐逸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观念不断传播, 更多的文人采取了这种处世方式。与隐逸思想密不可分的是道家、儒家、禅宗思想, 这三家思想在隐逸思想的建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逸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一种文化,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文化, 这种审美文化又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等众多方面。
隐逸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崇尚自然、柔弱处世, 隐逸思想表现在人格精神上, 是一种以追求精神自由和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为最高境界的思想, 也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思想, 因为这种对于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是文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无可奈何造成的。隐逸思想表现在行为上, 就是文人消极被动地逃避和抛弃现实。
隐逸思想是由多家思想建构起来的, 其中道家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但是用儒家思想中的“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的言论概括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更加确切。在古代真正完全隐居的隐士是很少的, 因为一旦完全隐居, 与时世一点联系都没有, 那么这些人的一切都不会为人所知。我们现在所知晓的隐逸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画坛文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几类文人表现出来的:一是隐居但是不全隐的隐士 (如黄公望、倪瓒) , 二是隐居于都市园林的文人 (如苏轼、米芾) , 三是有隐逸思想并推崇隐逸思想的文人或仕人 (如董其昌) 。由于在思想上接受了隐逸思想, 他们的思想意识都比较偏爱淡泊、柔弱的风格, 而这也直接反映在他们的绘画及文艺作品中。
二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山水花鸟画的巨大成就下显得黯然失色许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 如自然题材更易于表现画家追求自由的心灵, 而人物题材却很难表现自然;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是线条, 线条在人物的造型上虽有优势, 但难以达到中国古代画家表情达意的要求;对社会政治的不满使得画家对现实失去信心, 而不再关注社会人文, 转向自然。多种因素使得大批的画家进行山水花鸟画的创作, 而进行人物画的却少之又少。虽然如此, 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画画家身上看出隐逸思想的影响。
(一)
李公麟是继吴道子之后的一位有卓越成就的人物画家, 也是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潘天寿先生认为:“李公麟即为当时白描人物之魁首。”李公麟早年曾做官, 后隐居于龙眠山, 专于绘画, 参悟佛道, 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交往甚密。李公麟继承了吴道子的“淡装”风格, 继而创“白描”画法, 只用线条不加赋彩的画法, 重在以线条表达人物的神情与气韵。李公麟先是以画马而闻名的, 但受佛家禅学的影响, 转为专心于人物释道画。李公麟画人物往往不拘泥于人物的外形, 而是自己观察外物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灵, 从而处处显出禅宗对于主观内心的关注, 如他自己所说:“吾作画, 如骚人赋诗, 咏吟表情而已……”“绘画不是为了‘象形’而是要抒情, 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被李公麟摆在艺术创作首位”。李公麟的不求形的观点和当时苏轼的文人画思想相合。但李公麟毕竟还是继承吴道子而来, 又是画人物画, 与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相比显得文人气不足, 还带有院体画严谨的气息, 从他的《维摩诘图》等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出。李公麟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于工整中显出洒脱、飘逸之文人气, 使作品率真简易。李公麟的作品《西园雅集图》描绘的是一些文人聚集于西园作画吟诗论道的场面。且不论该情景是是否作者虚拟的, 该画都鲜明地表现出了当时文人闲居的悠然状态, 和作者对这种状态的推崇。可以说李公麟不仅继承了吴道子的传统精神与技法, 更重要的是他接受了文人画之风, 开创了宋代人物画的平易简淡的风格。
(二)
梁楷早年是师李公麟、武宗元一派的精细人物画的, 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梁楷本性豪放旷达, 后来参禅, 深得禅宗旨趣, 进而开始追求一种淋漓潇洒的大写意画风。传统的中国人物画都是以线勾出造型结构, 而后赋以色彩, 水墨表现依附于用笔, 强调了线条的韵味。而在梁楷的泼墨人物画中, 精致的线条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豪放淋漓的笔墨, 强调了水墨的韵味。梁楷生活的宋代正是文人画发展壮大的上升期, 提倡淡、简, 他的泼墨人物画就显示出了文人画尚简的倾向, 他把前人用以表现山水花鸟的笔墨形式用于表现人物, 意在写神, 有意简化淡化人物的造型。“梁楷, 东平相义之后, 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 师贾师古。描写飘逸, 青出于蓝。……院人见其精妙之笔, 无不敬伏。但传于世者皆草草, 谓之减笔” (《图绘宝鉴》)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之减不仅体现在其笔墨的使用上, 还表现在其所画的人物形象上。就其代表性作品《泼墨仙人图》来说, 画中刻画了一个缩头耸肩、半醉半醒、袒胸露乳、步履蹒跚的仙人形象。这一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丑陋的, 而在梁楷画中却是一个不受世俗束缚、潇洒、悠闲自得的快乐的形象, 这也正是禅宗人生哲学中超越现实直达人心自由境界的表现。到南宋后期, 便出现了许多以禅宗散圣为题材的人物画作品, 这些画中的任务多为衣衫褴褛、形象疯癫的人物, 这是依禅宗的审美取向而作的作品。
(三)
陈洪绶是明清之际以人物画驰名于世的画家, 他一生身世坎坷, 但坎坷的经历却激发了他的艺术激情, 并使他的艺术作品具有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陈洪绶青年时, 明王朝内忧外患日甚一日, 心怀天下的陈洪绶希望自己可以救世报国, 便进京以求取功名, 但由于朝廷的昏庸, 陈洪绶的抱负一次次落空。不幸的遭遇使他形成了愤事不羁的个性, 而同时陈洪绶又是一个刚正不阿、拥有淡泊宁静的胸襟的人。在绘画方面陈洪绶幼年时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 是个天才画家, 十岁时就拜孙杖、蓝英为师, 十几岁时就有人购买他的作品, 后来与蓝英、吴彬、丁云鹏三人并称“明末四大怪杰”。陈洪绶从小就迷恋晋唐的艺术, 对古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专心研究仔细临摹, 对李公麟尤其崇高, 对其作品更是了然于胸。他对古人的学习不是停留在模仿阶段, 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他师古人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品质, 不拘于成法, 在继承的同时又突破前人, 开创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热爱传统、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中, 陈洪绶建构了自己的“高古奇骇”的画风。“陈洪绶的高古境界, 是返朴归真的思想境界, 是老子庄子所谓复朴、素朴、纯素、法天贵真的境界”。他的这种画风主要表现在他的奇特的人物造型, 还有沉稳洒脱的人物线条。他的人物造型十分夸张, 面部和形体都失掉正常的比例, 加长的面部、头大身小的形象都是陈洪绶突破传统而得的。在陈洪绶的《归去来图》中, 陶渊明的形象就因与众不同的比例而显得超跋洒脱, 既不失其孤高、虚静、澹泊的隐逸气质, 又显得神态怡然。陈洪绶人物画的线条更是奇绝千古。他的衣纹的勾勒大都成弧线, 圆润飘逸, 对晋唐古画的深刻研习使得陈洪绶的线条中显出超人的功底。线条时而流畅飘逸, 时而苍老古拙, 又都能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人物的外在风貌和内在气质。在《归去来图》中, 陶渊明的衣纹突出了陶渊明的超凡脱俗、清高孤傲的人物性情。陈洪绶还有一些艺术水平很高的版画作品流传于世, 如《九歌人物图》《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等。他的版画作品多是刚硬的线条, 粗壮有力, 显示出浓重的金石气。无论是人物画还是版画, 陈洪绶的艺术始终贯穿着高古的气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对于现实的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过程和他本人的淡泊的心境。
三
中国古代人物画变迁研究 篇3
关键词:古代人物画;演变;审美;艺术风格
中国的人物画三代以前就有了,“殷王武丁图像以求傅说于版筑之中,可知三代的人物画已略具规模”,自汉代起,中国古代人物画逐渐兴盛。陈师曾把人物画分成三类:伦理人物画、宗教人物画、赏玩人物画,这种分类也见证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变迁。
1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人物画的产生和成熟都早于其他两门画科。最早的人物画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内壁所绘: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口中还衔着鱼,头发挽成三角形的髻,现在看来其造型虽简单质朴,但是也是先祖们对于当时形象及生活的记录。
现在已知最早的人物画作品则是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两幅作品均是以墨线勾勒,然后平涂设色,由此可以说这是早期工笔线描画的雏形。
秦汉时期,出土了大量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都表现出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而且主要以人物画为主。比较有据可循的像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以夸耀墓主生前生活为主题的帛画,基本以写实为主,表现上也承袭战国的绘画传统,以“墨线”为骨,有平涂,有渲染,反映出汉代的绘画水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人物画重要的发展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表现内容。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第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人物画的种类也较前代丰富:历史人物画、肖像画、风俗人物画、宗教画等,人物画中的审美功能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出来。
直至隋唐,人物画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史上的成熟时期。隋唐的人物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其他画科的发展,人物画里还添了山水、草木、楼台、亭阁做配景,盛唐时期人物画尤为兴盛。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靡一时,其他画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的作品也大量产生。人物画大师迭出,名作频现,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如璀璨的明星照亮人物画的星空。尤以吴道子的成就最为突出,吴道子变更了高古游丝描的笔法,创造了兰叶描,于是他的“线”后世称为“吴带当风”;他还改变了着色方法,改浓重的颜色为淡色,叫作“吴装”。同时,各种壁画、石窟造像、泥塑等也多以人物为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更加倾向于审美功能的呈现。
五代两宋是人物画的深入发展时期,周文矩、顾闳中、贯休、石恪、李公麟、梁楷等人物画家使得人物画坛异彩纷呈。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开始注重主人公个性的表达,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特别是对主人公“醉情声色”的刻画十分到位。从表现技法上说,造型、用笔、设色也都十分精妙。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又是另一种表现,这是运用粗阔的笔势与有浓淡的水墨所做的写意画,表现了诗仙李白浪漫不羁的气度,这又是一种大胆的变革,梁楷也成为后世写意人物画的鼻祖。
元代因政治的转变和文人画的兴盛而导致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博兴,人物画不再作为主流画科叱咤画坛,同时人物画的“传神论”这一审美准则逐渐被“写意论”所取代,人物画也彻底转向愉悦心灵的审美功能,人物画成了画家表达主观情感的媒介,已重在表现笔墨的趣味。
2 中国古代人物画变迁
2.1 绘画功能的变迁——从宣传教化到审美怡情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总结绘画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早期就有文献记载,孔子见到尧舜桀纣的画像,会表现出喜或恶的表情;汉代皇帝就喜欢把功臣绘于宫殿中,以教化民众;著名的《女史箴图》也是以妇德进行劝奉,绘画理论上有曹植的“鉴戒说”等;而到唐代,从《步辇图》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可以看到人物画除了表现现实生活,教化民众,更多出了几分审美功能;进入宋元,从《泼墨仙人图》到《李仙像》,都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个性描绘,绘画的审美功能日渐突出;明清更是如此,《秋风执扇图》《和合二仙图》分别表现了不同的审美风格,也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从此人物画的审美功能就大大显现出来。
2.2 绘画题材的变迁——从王侯将相到文人市井
在封建社会早期,绘画的题材多为王侯将相。文献载,汉宣帝就曾画霍光、张世安、刘德、苏武等十一功臣于麒麟阁;现在有据可循的作品,唐代的《历代帝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些都是描绘王宫贵族的,包括五代《重屏会棋图》,也是对上层统治者生活的描绘;进入宋元,人物画《西园雅集图》《十八学士图》《货郎图》可以看到文人及普通市民的身影了,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更加繁荣,表现普通市民的作品也不断增多,《王蜀宫妓图》《童子礼佛图》《乔元之三好图》都是描绘普通大众的人物作品,从作品的数量上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人物画普通民众的作品明显占主流。
2.3 绘画审美追求的变迁——从厚涂重彩到略施淡彩
绘画审美追求上的变迁,历经整个中国古代绘画,从现存的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来看,魏晋时期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到《北齐校书图》,再到唐代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捣练图》《挥扇仕女图》,都是精彩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人物描绘精致写实,色彩鲜艳明丽;直到五代的《宫中图》开始出现工笔淡彩人物作品,中国古代人物画开始慢慢有了不同的面貌;北宋的《朝元仙仗图》就已经出现了白描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文人画的逐渐兴盛,人物画的色彩也变得越来越简淡,元代《消夏图》《人马图卷》,明清时期的《夔龙补衮图》《乾隆是一是二图》,色彩也越来越趋于简淡清雅,画家们也以文人画的审美来对待人物画。
2.4 绘画艺术风格的变迁——从工笔写实到水墨写意
中国写实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写实并不像西方写实绘画那样严谨,在再现对象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早期的古代人物画还是以工笔写实为主,顾恺之的“传神论”也一直成为古代人物画的品评准则之一,从绘画作品中来研究,《步辇图》设色浓丽,人物五官刻画逼真,典型的工笔写实绘画《韩熙载夜宴图》亦是典型代表;直到《二祖调心图》的出现,打破了工笔写实的艺术表现方式,石恪以极简约的水墨形式进行描绘,开水墨写意之先河。南宋《泼墨仙人图》《老子图》《布袋和尚图》用笔简练概括,墨色浓淡相宜,别有一番趣味。元代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以“传神写照”为美学追求的作品越来越少,转而“逸品”的地位提高,水墨写意的作品开始层出不穷,《雪夜访戴图》《騎驴图》《捧花老人图》都是水墨写意画的代表作。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到明清时期水墨写意画的比重越来越高。
3 结语
中国古代人物画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呈现给了我们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我们在了解古代人物画发展历程的同时,还应立足当代,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能够有所借鉴,以期为人物画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中华书局,2014.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0.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4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授课学校:天津市
趣并自觉主动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初步了解中国画以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追求目标。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直观讲授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古代绘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理解古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艺术特征
2、教学难点:感受古代中国画追求“传神写照”的艺术目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电教屏幕投影设备、教材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2分钟铃响过,教师播放音乐,屏幕展示马克思的格言“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此环节设臵目的是让学生平稳心神,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铃响,师生互相行礼。
2、情智时光,导入新课
教师请学生大声朗读马克思名言,因而提问:如果想得到艺术享受,必须拥有艺术修养,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多读书,经常参观画展等。)教师:大家都回答的非常好。但是还不确切,如果只停留在多读书、多听音乐会和多看艺术展的“多”的层面,傻听傻看,走马观花是培养不出艺术修养的。一定要做到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感受内在的韵味和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然后了解艺术特色和分析艺术特征,最后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通过这样的艺术欣赏鉴赏过程,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有的同学会问拥有艺术修养有什么用,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它对在座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你们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拥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充分地使其感情、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身心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然而,艺术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多欣赏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了解、分析和评判它们,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走入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世界,教师板书课题——古代中国人物画。
教师:谁告诉我,怎样在欣赏过程中获得艺术享受。
学生回答:感受艺术韵味、了解艺术特色、分析艺术特征和评判艺术价值。(此环节目的是落实情智时光,为新课讲授设臵欣赏线索。)
3、比较分析,激趣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为大家留了一个课后思考题,即通过比较蒙娜丽莎和陈洪绶仕女图两张画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来说说中西古典绘画的艺术特色。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蒙娜丽莎—— 逼真
陈洪绶仕女图—— 不真实,不逼真 教师:这种逼真的视觉效果反映了西方古典绘画属于哪种艺术特色?咱们在初中美术欣赏教材中学过的,还记得起来吗?
学生回想并回答——写实或称具象
教师:那这种追求不逼真的视觉效果的艺术特色叫什么呢?
学生会想并回答——写意或称意象
教师展示两幅以白菜为内容题材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中西绘画的艺术特征。
学生观察、比较回答:西方绘画——光影造型 中国画—— 线造型
教师展示人物御龙帛画并说: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是举世瞩目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画就已确立以“线造型”为基础的艺术特征形式,并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教师展示两幅《李白行吟图》,请学生欣赏、观察并分析线条的不同及其原因。
教师小结:古代人物画家按照所绘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和题材内容,特别是画家创作时的心境,施笔是所用线条会呈现出粗细、颜色深浅、干湿的形态变化的不同,以此也就形成不同的韵味和审美情态。
教师屏幕再次展示中西古典绘画并说及艺术特色。教师展示山水、花鸟和人物图片,并说:有的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线条对于表现山水和花鸟这样的题材是很适合的,山川的气势,花鸟的生机灵动都可以被线条万般变化表现的气韵生动跃然纸上。可是对于人物这一题材内容就不太恰当。到底我国古代人物画家追求的是什么呢?是不是我国古代画家人物造型基本功不行呢?就像有的当代画家基本功不行就抽象了呢?
下面,我将通过一张画来谈谈我国古代人物画家对“求真写实”理解,进而大家一起来分析他们对于人物画的艺术追求目标。这幅画就是《韩熙载夜宴图》。
教师屏幕展示《韩熙载夜宴图》长卷图片,以故事为导引,介绍《韩熙载夜宴图》背景知识。
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
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韩熙载夜宴图》全画由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个情节段落组成。(1)
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教师提问: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为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指出画面中穿黄色袈裟的和尚,虽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方向,为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人物身份与所处场景的尴尬都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3)
教师再次展示五个段落中韩熙载的表情图片,与学生分析出夜宴的主人公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为求自保而纵情声色的矛盾心理。
5、对比区别《最后的晚餐》和《韩熙载夜宴图》,作为课后拓展。五.全课总结
古代中国人物画强调形神兼备,在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特定环境关系的同时,更为注重人物的神态、气质和内心的刻画。“传神写照”是人物画追求的目标。以线造型是古代中国画主要的艺术特征,线条以单纯而复杂的性格见长,既有塑造人物的真实生动之美,又具有自身的行动之美,它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表现语言。
六、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可以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
七、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故事 篇5
曹操儿子众多,唯独最爱这个曹冲。因为曹冲很聪明,五六岁的时候就有成年人的智力了。除了聪明,曹冲还很仁义,心地很善良。
话说有一次仓库里的马鞍被老鼠咬烂了,由于当时刑罚很严,负责看管的小吏害怕,打算去自首。
曹冲知道后就说:“三天之后你再去自首吧。”曹冲用刀把自己衣服戳烂,弄的像老鼠咬过一样,到曹操跟前,装作忧心忡忡的样子。
曹操很纳闷,问他为啥不开心。
曹冲说:“有人说衣服被老鼠咬过,主人不吉祥。我衣服被老鼠咬了,所以不开心。”
曹操说:“那都是瞎说的,不必担心。”
没多会,小吏来报告马鞍被老鼠咬了的事,曹操哈哈一笑说:“我儿子衣服尚且会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因此并不责备。
高考作文中国古代人物精选素材 篇6
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胡雪岩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分析: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往往善于利用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胡雪岩的一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话题:“知与不知”“谦虚”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7
关键词:人物画,传神,主体,兴趣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涵养美感, 丰富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 培养人文精神, 完善人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 高考压力、设备条件等) , 美术学科往往被习惯性地称为“小学科”“副科”。因此, 学生对美术课很不感兴趣。往往是台上的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 台下的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这种单一的讲授教学方式使课堂常常陷入一种烦闷、缺乏朝气的尴尬状态。面对严峻的现状, 怎样使美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达到“有效教学”并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美术学科的任务呢? 我在《中国古代人物画》鉴赏这一节作了些探索、尝试。
一、调整内容, 突出重点
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画科。这一章节理论性很强。要学会鉴赏中国古代人物画, 首先要领悟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传神论”。中国绘画美学的传神论, 强调以形传神。传神是目的, 写形是手段。这种美学观念体现在传统人物画的造型上, 形成一种主客体融和无间的意象艺术精神和审美特色。写形为传神, 形可以是“不似之似”, 或在“似与不似之间”, 甚至可以“遗形取神”; 也可以极似, “似”与“不似”均离不开观念和形式语言的处理。凭学生已有的知识还不能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此外, 这一节内容多, 年代跨度大, 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展开介绍有一定难度。为此, 我在内容的侧重点上进行了调整, 把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缩短, 略讲一下, 避免学生厌烦, 另外在课程内容顺序上也进行调整, 把古代人物画的分类, 技法摆到前面上, 而把人物画的特点放在后讲。
二、教师下水, 示范指导
讲绘画技法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拿出了课前我自己画的两张有代表性的工笔画和写意画。课本上的作品固然是经典, 但是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听说是老师自己画的,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 很想看看老师的画画水平, 部分活跃的同学还要求到台上细看。然后, 我就边介绍课本知识, 边演示技法, 也请有兴趣的学生上来画。这样一下子把全班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他们说在宣纸上作画的感觉非常的奇妙。
三、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学生完全进入角色, 就为下面的作品欣赏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此时, 我邀请4位同学到黑板上临摹课本上4个不同角色的人物进行审美创作体验, 其他同学认真阅读课本, 感受、分析、评价作品。4人一组, 集体讨论、交流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创作理念, 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 时间10分钟。10分钟之后, 由台下的同学对台上的同学进行小组集体评议。这一环节是课堂的关键, 学生的兴趣达到了极点, 课堂气氛活跃, 争论较为激烈。第一个同学临的是唐代阎立本《古帝王图卷》中的晋武帝司马炎。我先问大家这位同学画的好不好。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什么地方好呢? 什么地方又不好呢? 我分别请下面的小组代表来评议。有的小组说好, 因为表情画的像; 有的小组说不好, 因为形画的不准; 其他小组有认同的有否定的。总之, 没有一个同学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或者做它作业的。绝对的统一, 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使其产生沮丧的情绪, 丧失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他们七嘴八舌评议之声中, 我并没有否定他们的评价, 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自主的给这四位同学打了分。然后, 就有同学问为什么打这么高, 又为什么打那么低了之类的问题。而我则欲擒故纵, 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四、补充故事, 拓宽视野
经典的绘画连接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我经常以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故事之中配有旋律优美、节奏清晰的中国古典音乐, 营造一种宁静、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据说当年江宁的瓦棺寺刚刚建成, 在开光之前, 众僧设会求助施舍捐款, 豪门望族的捐款最多也没有超过十万钱的, 人称“三绝”的六朝著名画家顾恺之竟张口认了百万钱的捐款。人民知道顾恺之的财力有限, 都以为他只是说说大话而已。顾恺之却很认真, 他要寺僧们为他准备一堵墙, 便关起门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墙上画了一幅维摩诘的像。当画到点眼睛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 他对寺僧们说: 第一天来观看的须捐钱十万, 第二天五万, 第三天则可以随意布施。当大门打开, 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呈现在眼前时, 捐钱观画的人纷至沓来, 顷刻间便捐得钱百万, 轰动一时。接下来, 还没等我说, 反应快的学生便开始喊了起来, 高分的同学眼睛画得好。于是, 我趁机总结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 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 即“传神”。“传神之难在目, 传神写形都在阿堵中”, “阿堵”即“眼睛”, 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的故事, 我们可以知道顾恺之的画形神兼备, 最后落在眼睛上。画得好的同学是因为 他们抓住了最能体 现人物神情的———眼睛。“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正是此意。
在此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 加深对“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的理解, 我还选取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进行欣赏, 并提示学生把作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作品意蕴的活动, 观察与感受画中主人公韩熙载眼神、手势、身姿, 特别是眼睛的造型等, 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 化抽象为具象。对作品中主人韩熙载有志不得伸的特殊心理是如何表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 要求学生详析“以形写神”在每一段中的运用, 体现在那些人物上。使得学生真正地理解画面的“形神兼备”手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 探究创新。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8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时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互为一体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人民不希望战争,但人民支持正义统一的战争来达到结束非正义战争的目的,像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产,因而也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使秦朝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曹操统一北方,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
二、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
全面的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不足,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当时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他们。如康熙皇帝在维护边疆统一方面无可否认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主流。但大兴文字狱则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对促进国家的好建议无法发表出来,这也无疑阻碍了经济更快发展,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他的过失。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即前功后过的如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推行开明的政策,善于用人,使封建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后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国忠、宠爱杨贵妃,导致政治腐败,出现“安史之乱”,封建社会从此由盛而衰。我们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评价更恰如其分。
3.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
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如隋炀帝虽过大于功,但在开凿大运河这件事上,当时确有加重人民负担、徭役过重的现象,但从长远观点来看,它的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也成为闻名世界的一项伟大工程。他三次派人去流求(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4.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观点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说起加速或延缓、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如隋炀帝的残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经济发展,从而引起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他的统治,也使唐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是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诸葛亮的孙刘联合抗操的建议在赤壁之战中,阻碍了国家统一。秦始皇采取了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康熙皇帝评定内乱和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巩固了边疆统一。当然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广大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全面分析,一分为二。历史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要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评价,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给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进入历史误区,才能给增强学习信心和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城中学)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9
六.孙膑
身残志锐的智慧化身
【获奖名片】才志双全
【评价】
1.在艰难里,他从不放弃,用锐利的智慧打开一道道尘封的门,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道道曙光。庞涓的迫害止不住他才华的释放,膑脚之痛停不了他追求的脚步。孙膑,你的大智大勇,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指明灯。
2.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淬练过,被人世的无情锻造过,但是,只能让他越挫越勇。他用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中华文化有了围魏救赵的传奇。
【颁奖辞】
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品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的传说。
【事迹】
孙膑是春秋时期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干,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设计陷害他。孙膑忍受被剜去膝盖骨的酷刑之苦,用才智感动了齐使,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到齐国。孙膑隐居在田忌幕下时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后于“田忌赛马”后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成为齐国的军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在这场战役中,孙膑运用非凡的才智屡出妙计,最终使得魏军大败,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赵救魏”的光辉战例。后来孙膑又在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之时与庞涓斗智,使庞涓死于万箭中。孙膑因战出名,世世代代也相传他的兵法。
七.关羽
骁勇赤胆的忠义巨人
【获奖名片】忠义双全 为世虎臣
【评价】
1.在天下大乱之时,你奋勇而起,追随刘备,为兴复汉室,贡献一生。关云长,你是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
2.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武艺吓破曹军胆,忠义敢为万夫雄。你的勇敢热血,是中华民族赤胆忠心的魂,永远不屈屹立!你的执着信念,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将不灭永生!
【颁奖词】
智勇兼备,勇猛善战,你是武将中的神话。
万人之敌,忠义双全,你是人臣中的传奇。
手握青龙偃月刀,大喝一声,威震中华。
【事迹】
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关羽从不忘记自己的道义,对兄弟不弃不离。中平元年,刘备组织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就在其中。他们桃园结义,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随刘备,不辞辛苦,随身守护。
关羽智勇双全。与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为护得皇嫂周全,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救援。当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则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大破敌军,威震华夏。
他忠义两全,为报曹操恩义,放他败走华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刘备的天下大业,用自己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叙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八.岳飞
中原大地的雄狮
【获奖名片】爱国英雄
【评价】
1.身为一名庶民,他铭记“精忠报国”的志向;身为一国将领,他写下“抗金英雄”的传奇。他虽然为佞臣所害,死于一场政治斗争,但岳王庙前松柏常青,岳王英明永存。
2. 凌云壮志,铁骨铮铮,面对敌人你勇敢地站起来,久经沙场,英勇杀敌。流言、罪名、怀疑、间离……什么都无法抹去你的赤胆忠心、爱国情怀!
【颁奖词】
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一代名将,精忠报国。他用沥泉神矛撑起半壁江山,他用热血赤诚铸就不败神话。他是奔跃在中原大地上的不败雄狮。
【事迹】
岳飞是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汉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贫力学。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准则,果断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他组建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大破金兀术,声势日隆,军威益壮。然而昏庸的`皇帝在小人的谗言中对岳飞起了疑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一代忠将竟成为“帝国的敌人”。在《满江红》的歌声中,岳飞及儿子岳云被害于**亭……
岳飞虽被奸佞小人所害,但他的大智大勇与坚定的爱国报国之心,永远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九.霍去病
横空出世的热血青年
【获奖名片】戎马一生 为国建勋
【评价】
1.强大的敌人没有退却他的步伐,他为国愤然杀敌;成功的名利没有遮住他的双眼,他依然视国难为己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是旷世英雄。
2.他凭借着一腔血气骁勇,将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杀敌,以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打了一场场漂亮的战役。他是汉军中的一代楷模。
【颁奖词】
眼中的冷漠是对匈奴的无畏,心中的热火是对国家的守护。直到今天热血撞你心壁的声音依旧可辨,你马踏匈奴的绝世风采依然清晰。我们为你对国家的热情而倾倒,为你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感动!
【事迹】
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的侵扰。匈奴几乎把以农耕为生的汉王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面对匈奴的侵犯,年仅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率八千精骑,直冲敌营,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后又两次率兵北征,对匈奴进行大围剿。他的惊奇出世让匈奴人闻风丧胆。汉武帝为他建造的豪华府第直到完工他都未去看一眼,并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志。他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度过了戎马一生。
十.苏武
茫茫大漠中最坚韧的守望者
【获奖名片】坚韧守望
【评价】
1.十九年如一日,他牧羊于大漠,孤独与寂寞伴他左右,但他从没想过屈服。富贵对于他恰似过眼云烟,忠心对于他才是永恒无限。他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2.时间没有磨灭他的气节,孤独没有打败他的信念。他用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铸造了一段不朽,他用心中对祖国的忠诚激励了无数后人。
【颁奖词】
持一支旌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游走于沙漠败草之中。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气,用执著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你的忠心成为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事迹】
面对大汉与匈奴关系日益紧张的形势,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从虞常谋反私会张胜,到虞常兵变失败,毫不知情的苏武硬是被牵扯进去。但他为不失气节、不玷辱使命选择自刎。被救活后,卫律的威逼利诱都不能改变他的信念。在大窑中嚼着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在北海边,他牧着等待生小羊的羝羊,没有粮食。他取野鼠所储存的果实充饥,但手中日夜拿着汉廷的符节,即使节上的牦牛毛全部脱落也没有放下。他对大汉的忠贞令人感动,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须发尽白地回到大汉。
★ 古代十大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
★ 中考经典作文素材积累
★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 初中语文人物作文素材积累
★ 中考作文人物素材
★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立志
★ 中考热点素材积累:逆境
★ 中考素材积累:广州风格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10
郑成功从小就聪明好学,见多识广。皇帝十分赏识,封郑成功为招讨大将军。
后来,清军攻入了福建,眼看就要危在旦夕了,郑成功的父亲无可奈何地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听了,顿时火冒三丈,一个人独自和志同道合的人在水上组织起一支抗清大军,郑成功几次突袭都未成功,正当他垂头丧气、心有余而力不足,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位名叫何斌的人向他倾诉了台湾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生活。他们受荷兰侵略者的逼迫,天天被拳打脚踢。郑成功听了,十分生气,心想:可恶!荷兰人也太坏了吧!把台湾侵占,哼,简直痴心妄想。于是,他义正词严地对侵略者说:“台湾及我国领土,不可让人侵略,如今我限你们马上撤出!”
1661年3月,郑成功凭着自己不畏艰难的勇气顶着风浪,准备和侵略者决一死战!他机智聪明,把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侵略者气急败坏却又无计可施,只好签字投降,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台湾人民欢呼雀跃,他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篇11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主讲教师:杨国学 朱瑜章 授课班级:00级1班
01级1、2班
授课时间:01-02学年第一学期
02-03学年第1学期
课时计划:54课时
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001、8
目录
教 学 前 言................................................................................................3 第一编
先秦文学..............................................................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
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上古神话..........................................................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诗经》..........................................................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诗经》概说..................................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关于“楚辞”..................................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离 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 学 前 言
(1课时)
一、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意义:
1、传承文明,继承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奠定基础;
2、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打下精神的底子;
3、为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力。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1、历代作家、作品、风格、流派;
2、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前代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后代文学对前代文学的传承,——形成“史”的框架。
3、文学史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史离不开作品作基础,而作品要从史的角度去理解。教学中文学史和作品二者的比例:先秦文学约为40:60,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约为50:50,元代以后文学约为60:40。
四、关于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
(一)教学。多年来,古代文学的教学大体上有两种模式:
1、以文献的考据为主,重原始资料的考证、阐释;
2、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
拟在教学中尝试着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对文史哲一体的作品要注重文献的考据和文意的阐释;对纯文学作品,要突出艺术鉴赏。同时尝试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课堂讲授为主,兼以讨论课、自学课的形式。
(二)研究。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对没有定论的问题要交给学生讨论。同时经常出示研究论题,介绍资料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写好年度论文。
(三)学习。八个字: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所谓“只管耕耘”,就是要多读作品,多背诵作品,多读一些相关的研修书(教材后面所列),尤其是要多背诵一些名家名篇。诵读,这是学习古代文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舍此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可走。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没有“拿来”,就没有吸收、消化、继承、发展。而领悟和理解只能建立在“拿来”的基础上。
所谓“不问收获”,就是说不要时时处处抱着功利和实用的眼光去学这门课,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过去功利主义、经济主义、实用主义的狭隘教育观中解脱出来,从浮躁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要静下心来,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要培养一种高雅的书卷气;还要有精神投入,感情投入,要把自己燃烧进去,不要隔岸观火;要用心去感受那些古代精英们的大智大慧的头脑,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混沌的心灵开化了,精神境界升华了,言谈举止文明了,思想成熟了,写作时文思通畅了,这就是收获。所以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不在眼前,而在以后和将来。
五、教材介绍(与其它教材比较):
《中国文学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六、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共6章30节内容,54课时。具体教学安排见“教学日志”。
七、布置本学期的背诵篇目(在作品选上标记)和研修书目(见文学史后面所列)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主讲教师:朱瑜章 党万生 授课班级:01级1、2班
02级1、2班
授课时间:02-03学年第2学期
03-04学年第2学期
课时计划:24课时
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003、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目
录
第二编
秦汉文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秦代文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汉代文学总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汉代说理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贾谊的政论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汉代其他论说散文概说...............................................................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司马迁与《史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史家之绝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无韵之离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汉代赋体文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东汉抒情小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两汉乐府诗...................................................................................................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汉乐府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 两汉文人诗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篇12
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例
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例2: 蝉 虞世南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例3: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作业:
阅读《名师领航》
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例
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例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例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即:本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长干曲》 附1:《点绛唇》见第二页。附2:长干曲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业:
1、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2、《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2题。补充资料: 附1:
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 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恋恋不舍 附2:
简析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附3: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励志人物05-26
中国古代孝顺的人物故事08-21
《中国古代壁画》教案07-29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11-13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08-08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教案06-13
中国古代科学08-27
中国古代文化11-25
中国古代文学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