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责任书制度(共8篇)
目标责任书制度 篇1
马路中心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度
为进一步落实十二项育人制度,强化校园安全工作管理,严格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确保师生员工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特制定“学生安全全员目标责任”制度。
一、建立学生安全工作领导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班级安全工作小组”,加强安全工作的领导、检查和落实。
二、建立学生安全全员分工管理责任制
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从领导到每位教师,都签订责任书。
根据“一岗双责”,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安全工作。学校的各环节、场所、午休都分配给具体人员。
三、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
学校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校园安全排查小组和级部安全排查小组定期对校园安全进行排查上报;
成立以安保干部为组长的安全整改小组,对校园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四、上下学安全对学生及家长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保证学生的交通安全。
五、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由安保干部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确保不出现安全问题。
六、做好防意外事故安全预案及演练
学校成立防意外事故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园防意外事故实施预案;成立安全演练指挥小组,定期对师生进行防震、防火等安全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及逃生能力。
七、消防安全工作制度
学校成立消防安全工作小组,定期对学校重点部位进行消防检查,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八、大型活动备案、申报制度
学校举行的各种校内常规性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要将申请连同安全预案上报教管办,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九、加强校舍安全管理
学校有校舍安全管理员,建立校舍安全管理档案,将校舍安全排查包到每一位教师,定期排查,加强校舍安全管理。
十、落实领导带班、值班教师值班工作
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每天要领导带班、值班教师值班、门卫人员认真检查和巡查,做好交接班,详细记录值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报告。
十一、建立安全信息上报制度
学校成立安全信息报告工作小组,有安全信息员及时将安全信息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鼓励教师、学生对所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举报,并对举报者进行奖励。
十二、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
学校开设安全课,利用安全课、法制讲座、墙报、主题班会、应急演练等形式对师生进行防火、防震、防暴力、防雷电以及食品、交通、传染病等各方面的安全教育。
每班设立安全信息员,及时将班级内安全信息上报班主任,班主任上报学校安全信息员。
十三、考核评价
1、学校对各安全责任人实行考核评价。
2、由学生和家长代表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每学期在期中前后各组织一次满意度测评,评价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并让家长提出建议。
十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给予表彰奖励,对于玩忽职守,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导致安全事故的,要根据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对于工作不到位、管理疏漏、渎职等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移交司法机关,按法律规定,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标责任书制度 篇2
一责任教育的兴起
责任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 美国提出“责任公民”概念, 其内涵主要是指每个公民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责任, 具有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在德国, 《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日本也不例外, 其《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 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 爱好真理和正义, 尊重个人价值, 注重劳动和责任, 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这些国家都将“责任”这一素质视为国民教育的目标。
在中国, 责任教育首先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胡卫在1994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他主持的“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中, 将“学会负责”作为总结报告的题目。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状的考察, 指出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就是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 突出表现在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片面强调自我价值, 而缺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从而提出以“学会负责”作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中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的目的。宗秋荣在1998年第8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一文, 该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中中国家庭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 提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三个“学会”, 即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负责。并且指出, 之所以强调学会负责, 是因为我们孩子责任感的匮竭。
随后, 责任教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10月, 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2005年9月19日,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4周年、第3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 《人民日报》发表长篇评论《论责任》, 文中把责任作为道德的基本元素, 指出“官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都以责任为基础, 为前提”。
2011年11月, 中共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 提出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作为上海倡导的四大价值取向, 把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二责任与责任人格
研究责任教育, 首要的问题是要清楚何谓责任。在对责任的研究中, 中国学界对责任的概念使用与界定并不一致。经常使用的概念除“责任”一词外, 还包括“责任意识”“责任观”“责任感”“责任心”等相近的概念和词语。不同的学科领域因侧重研究的维度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 如哲学、伦理学多使用“责任”, 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多使用“责任心”“责任感”, 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多使用“责任意识”“责任观”。
1. 责任的界定
“责任”是一个现代词汇, 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没有“责任”一词。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责任”一词有三重含义: (1) 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 (2) 分内应做之事; (3) 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 因而应承担的过失。这一解释侧重外在规定性, 强调责任是对人的行为的规定与约束。学者多以此为基础来理解, 使得从外在规定性的角度认识责任一度成为主流。
近年来, 对责任的研究越来越向内在规定性深化, 并展开为人的知、情、意、行的多层面考察与整合。如陈芬认为:“责任如果没有被责任主体意识到, 那么它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要求。从个体发生的角度分析, 责任感在每个人身上都要经过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具有自律性的责任感的人, 能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选择和决定行为, 他从内心里感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 自己是自己的主体, 那种曾似乎压抑人、束缚人的外在力量, 反而成为主体尽职尽责的巨大推动力。”从他律与自律两个层面分析责任, 并强调后者的重要意义。
宋晔更加明确地突出责任的内在性:“责任在今天, 常被用于指某种外加于人的职责, 但本真意义的责任乃是自愿行为, 是个体对他人或社会要求的积极‘响应’, 所以‘有责任感’就是能够且随时准备做出‘响应’的一种稳定素质, 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虽然在诸多情况下表现为对外在要求的响应, 但是这种响应成为一种自觉时, 它就不是强制的, 而是自由自觉、自主自律的, 这种自觉是顺应了人的共生性, 或者说是人共生性的自然要求及其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她还从人的知、情、意、行的整体来理解责任的内涵, 认为:“责任不仅是一种意识, 也是一种理性和行动。”
综上所述, 对责任含义的界定有两个路向:一是从外在规定性的层面, 核心主张是认为责任是对人的约束与规定;二是从自我规定性的视角, 侧重探究人的意识、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责任概念的多义性一方面说明责任内涵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为其整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况志华、叶浩生在对中西方学界对责任及其纷繁的近似概念分析、概括后, 提出“责任概念的整合”, 全面地指出了责任是“一种内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体系”“个体对行为、事件及其结果的主观体验”“情感体验会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经过整合, 责任的内涵完整地体现了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2. 责任人格的内涵
从字面理解, 责任人格即是具有责任品性的人格。人格即自我的统一性, 体现为知情意行的统一, 个体存在与意义的统一, 实践与交往的统一。责任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品性, 既包含外界条件对主体的客观要求, 又体现为主体对这种要求的理解、认识、感受并最终转化成行动。责任人格即是个体在实践中, 通过对责任的意识与感受, 表现为自觉履行责任的态度与行动, 并不断在实践中建构自我认同。责任人格的提出, 也意味着对我们而言, 更加重要的不是社会对公民提出什么样的责任, 而是这些责任从何而来, 以及怎样为我们所接受、内化和自觉履行。
责任人格是责任教育的目标。“责任观教育, 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 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 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
三责任人格培育的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责任是主体的实践活动。没有主体就没有责任。主体性有两个基本的含义, 一是指完全依赖主体感觉的主观性;二是指主体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主动性 (或者一种积极状态) 。一个负责任的行为, 它既是主体自觉自愿做出的, 也是主体主动选择后的结果。
责任的主体一定具有独立人格, 如果是主体, 但人格不独立, 也不会有责任。外在的要求, 只有被主体认识到, 才能在主体意识中形成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这种具体的规定, 为主体所体认, 从而转化为内在的责任, 只有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才能做到。主体之所以能够承担责任, 是由于其具有独立的人格。
主体性对于责任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在责任人格培育中, 我们应当让学生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参与到社会情境中, 与其平等地交流与对话, 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判断与选择并感受、体验与领悟其中的责任。
2. 实践性原则
作为主体的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人的主体性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存在。实践是责任的来源与目的。责任来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 其目的是明确人的交往尺度而达到自由。责任与实践相伴而生, 在普遍存在的社会联系中, 人们只有履行责任, 社会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其中的个体才能发展。
遵循实践性原则, 责任人格的培育必须更多地将学生置入社会交往中, 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与外在世界的密切关联, 关注自己周围生活情境中责任的具体性、多样性与复杂性, 从而避免空洞、单调的理论说教。
3. 层递性原则
人格是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动态过程, 责任人格因人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意志的磨砺而呈现不同的水平和程度。同情是责任的初始状态, 它是因生命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而自然生发的。与具体的领域或职业相对应的责任是程度较高的责任。它清楚地意识到外在限制性, 克服自身欲求而遵守角色规范。当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等一切自身之外的存在一致时, 他不再会感到自己责任行为的限制、约束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时, 就达到责任与自由的统一, 这是具有高度理性与自觉后的境界。
遵循层递性原则, 在责任人格的培育中, 就不能不顾对象而千篇一律。对小学生, 其责任要求不能成人化、理想化。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 除培养其生命责任、家庭责任外, 还需侧重培育其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与全球责任。总之, 对责任人格的培育要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摘要:责任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界的重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更是明确提出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作为上海市倡导的四大价值取向。本文基于责任概念的丰富内涵, 提出“责任人格”概念并初步探索责任人格培育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责任人格,责任教育,人格培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选编.教育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62
[2]胡卫.学会负责——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选择目标[J].教育研究, 1994 (2)
[3]宗秋荣.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J].教育研究, 1998 (8) :54~59
[4]陈芬.论责任及责任感的培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999 (1)
[5]宋晔.“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3)
[6]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3~14
[7]丁泗.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8]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60
目标责任书制度 篇3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分配
一、完善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应考虑的价值目标
证明责任和证明责任分配理论是民事证明法中的核心问题。而民事证据又是民事诉讼中的“脊梁”。因此,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要符合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保证民事诉讼价值目标得以执行,为民事诉讼服务。具体的说,应考虑诉讼公正,诉讼效率和诉讼效益三大目标。
诉讼公正包含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个方面,这是现代诉讼理论中公正的应有之义。尽管我们不主张程序法是实体法的工具的理论,但我们不否认实体公正是民事诉讼的重要价值。首先,要通过诉讼程序和民事证据的运用查明案件事实,更好地实现实体法的规范。证明责任是一个兼跨程序法和实体法的“两栖”问题,证明责任分配的如果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实体法立法目的的实现。因此,在决定证明责任分配时,就需要了解和把握实体法上的每一项法律制度和权力的立法宗旨和价值取向。其次,民事诉讼通过确定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分配,促使当事人提供证据,从而查明案件事实,使裁判总体上接近于客观事实。因此合理的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理所当然地应便于最大限度地发现案件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应有利于真实地再现案件事实而不能为此设置障碍。所以掌握、接近或者有收集证据的方便条件的一方显然较不掌握证据的、或不便于收集证据的一方更有能力提供充分证据,所以正常情况下应由他们承担证明责任。同时,当法庭调查和辩论已经终结,而法官仍然未能对争议的事实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心证时,就必须依照证明责任规范作出裁判。对于这类裁判,法院是无从判断各个裁判中认定的事实是否于客观事实相符。但是,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虽然无法保证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大致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却可以增加案件在总体上接近客观真实的比例。为此,当统计资料或生活经验表明通常情况下争议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远远超出了其不存在的或存在的可能,由主张其不存在或存在的一方承担证明责任,在事实最终真伪不明时判决承担证明责任的一方败诉,至少在概率统计的意义上,这种判决更接近客观事实。这就是实体公正对证明责任分配的要求。
程序公正是诉讼程序自身的价值要求,我们在设计任何程序性制度时都要充分考虑程序公正。我们认为程序公正是比实体公正更为重要的价值要求,在实体公正无法衡量时,程序公正就是唯一可循的实现公正的途径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只要诉讼程序是公正的,那么严格按照这一程序得出的诉讼结果就应视为是公正的。程序公正在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中就体现在保证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被告诉讼地位平等是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也是构成程序公正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证明责任分配应充分考虑原被告诉讼地位平等的价值要求,是原被告承担的败诉风险大致均衡。首先要坚持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性原则,这代表了基本的公正观念;其次证明责任分配要考虑公平的因素,将证明责任交付给有能力的一方;再次要遵守“诚实信用”这一帝王原则,使之在证明责任分配中得到体现。
公正和效率向来是难舍难分的一对矛盾。尤其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更需要兼顾两者。在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社会,是司法解决的高效率的标志之一,诉讼效率也就成为考察、衡量诉讼制度的重要尺度。证据提出与认定在诉讼过程中快捷与否,证明责任的分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了诉讼的节奏,决定着证明过程的加速或延缓。一件原本复杂的案件,可以通过证明责任分配确定原本难以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判决简便化。因此证明责任的分配必须简便易行,实际上,诉讼效率与诉讼公正在一定意义上是统一的,“迟到的正义为非正义”这一古老法谚就说明了效率对公正(正义)的重要性。同样地,证明责任分配在充分考虑实现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同时,自然地也就实现了诉讼的效益。
二、完善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尽管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研究中,证明责任的问题一直都颇受重视,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在证明责任分配这一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目前的实践又要求使证明责任的分配做到有法可依。因此,立法者考查整体法律因素,明确地制定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性标准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各国在规定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方式上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德国式、法国模式、和美国模式。
我国大部分学者主张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作为构建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理论基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律要件分类说它自身具有的超乎其他学说的安定性和统一性,不仅和我国实践中已有的一些证据规定相吻合,而且也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载量权,承载了当事人的接受性,从而进一步地节约了诉讼资源,提高了诉讼效益,这无疑是非常契合于我国目前的司法境况的。
第一,该学说是分配证明责任各种学说中最为成熟的理论。它适合于采用民法典的国家,并在德国、日本经受了长时期的实践检验,被司法实务证明具有一定的妥当性。从渊源来看,我国实际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最早追溯到清末的立法运动,那时清朝政府迫于国内外的政治压力,大量模仿制定了西方国家的现代法律体系。尤其是民事诉讼律草案的制定还聘请了日本民事诉讼法学家参加,日本学者借此将证明责任理论介绍到了中国,对后世的民事诉讼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在诉讼体制、审判模式、法律思维、实体法的体系和结构等方面接近于德国和日本,法律渊源上的一脉相承,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它。这种一脉相承在实体法上就表现为我国的实体法规范基本与大陆法系的实体法规范相同,这就为我们采纳法律要件分类说提供了实体法上的基础。
第二,该学说已经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有相当多的学者都认为我国应当采取法律要件分类说,如李浩教授就我国证明责任的分配提出的主张是:(1)凡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只需对产生该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事实负举证责任,不必对不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的举证责任由对方当事人负担。(2)凡是主张原来存在的权利或法律关系已经或者应当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只需就存在变更或消灭或法律关系的事实负举证责任,不必进一步对不存在阻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这类事实的存在亦由对方当事人主张并负举证责任。显然,这些主张是法律要件分类说的翻版。
第三,该学说在我国亦有一定司法实践基础。法律要件分类说对于我国司法实务界也产生显著的影响,已有不少法官在审判事务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它分配证明责任,我国的证明责任分配立法中也有很多是依据法律要件分类说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在1992年7月制定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而“倒置”是针对按法律要件说分配举证责任产生的“正置”的结果而言的,因此它间接说明最高人民法院在分配证明责任时实际上采用了法律要件分类说。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规定》第五条“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并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有代理权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可见,该规定与法律要件分类说很大的类似,虽然仅仅是关于合同纠纷的规定,却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第四,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作为一般原则,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它与其他学说相比,证明责任的分配更为规范、明确、易操作,法律留给法官的自由裁量的范围并不太大。法律要件分类说的这一特点对于防止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随意裁判的现象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司法的信任度和司法裁判对社会的说服力,因为在具体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中,如果法官的裁量权过大,一方面可能造成司法的腐敗,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当事人因客观原因导致的败诉转变为对司法的不满,而法律要件分类说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问题。
按照法律要件分类说,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则应当是:(1)凡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只需对产生权利或法律关系的特别要件事实(如订立合同、设立遗嘱、存在构成侵权责任的要件事实)负举证责任,阻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如欺诈、胁迫且损害国家利益等)则作为一般要件事实,由否认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2)凡主张已发生的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只需就存在变更或消灭权利的特别要件事实(如变更合同的补充协议、修改遗嘱、债务的免除等)负举证责任,妨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一般要件事实由否认变更或消灭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我国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现状并没有突破法律要件分类说所给出的分配原则,没有能够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应该说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体系还处在一个逐渐完善,逐渐构建的过程中。我国的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提出证据的主体选择的仍然是“以法官依职权收集和调查证据为主,当事人举证为辅”的方式。尤其是民事诉讼法以及有关的法律在证据制度方面规定得十分简单,进而导致在具体的民事案件中,一些基本的证据规则仍然缺乏。
[参考文献]
[1]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0.
[2]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3]毕学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
[4]谭兵.民事诉讼法学[M].法律出版社,1997.
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制度 篇4
为确保项目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达到责任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对目标考核结果做到奖优罚劣,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项目经理对月考核结果真实性负责,根据所对应的考核分数为依据,分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良,80分以上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
二、达到优良等级的奖励100~300元。达不到合格等级的,罚款200元;连续三次达不到合格等级的管理人员除经济处罚外,将采取下岗处理措施。
蓟县房产公司综合楼项目部
2008年8月10日
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 篇5
一、考核内容
1、签定目标任务书。
2、局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3、临时工作。
二、考核程序
各部门依据工作要点的工作任务和临时工作要求,月末考核前填写《考核进度表》,说明工作完成情况、遗留情况和下月工作要点,并将政务信息、考勤记录以及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评估等考核材料经主管局长审批后送至办公室。办公室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分类汇总,并依据考核标准确定分值后,呈报局长办公会议,通过后通报全局。
三、考核办法
1、对目标责任的考核采取年计划、月考核的办法进行。年计划就是按照局年度工作计划和渭南市局各项目标责任分解落实至各股室单位,并签定目标责任书。月考核就是每月对各股室目标责任书的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进行考核打分。
2、考核标准采取百分制进行考核。其中《目标任务书》的完成情况(占50分);本局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占20分);股室、基层单位工作评价(占10分);各级领导和部门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占20分)。
《学习制度执行情况》(占10分):学习无计划、无时间记载的扣1分;组织的政治、业务及环保法律法规考核测试,每次有1人以上不及格的扣2分,3人以上不及格的扣5分。
《考勤制度》执行情况(占5分):事假月累计超过3天,每人每次扣除0.5分;迟到一次者,每人每次扣0.1分;旷工1天者,每人每次扣1分。事假累计超过20天每人每次扣2分。
《机关卫生制度》执行情况(占5分):每月连续2次以上卫生考核评比或检查排名全局末位的扣2分;累计3次以上的扣3分。临时工作包括各类信访件、政务督办件以及省市环保部门、市委、市政府及局领导临时安排的各种事项。未按规定时限完成的每件次扣5分。
3、督查考核依据月工作要点逐月进行。每月三日前,各股室、单位根据各自的目标责任书安排当月工作,所安排的每项工作必须提出具体的完成指标,并按50分制的要求核定每项工作的分值。每月末两日内,各股室、单位根据当月工作情况填写考核进度表,办公室依据评分标准核定分值,年末按照每月的考核分值累加,算出月平均分值,综合加减分情况,最后列出名次。
4、公示考核结果。每月末考核结束后,办公室对各股室、各单位的考核结果进行公开和公示。
四、加减分项目
1、信息报送。业务股室和基层单位,每月必须完成一篇信息报送任务,每缺少一次扣除当月总分2分。每超额完成一篇增加当月总分1分。
2、荣获奖项。全年综合工作获得国家、省、渭南市、韩城市、局表彰的单位或牵头股室,依据正式文件或证书、奖牌、锦旗,年终总评时,分别在月平均分值上增加10、5、2、1、0.5分;单项工作获得国家、省、渭南市、韩城市、局表彰的单位或牵头股室,依据正式文件或证书、奖牌、锦旗,年终总评时,分别在月平均分值上增加5、3、1、0.5、0.3分。如所获奖项为二等奖、三等奖,以该分值的80%、60%计分。
3、股室和单位有违反6条禁令的人员,年终考评时,每人次扣减所属股室、单位年度总分20分。
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制度 篇6
一、依据公司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进行考核。包括:伤亡事故的控制、安全达标、文明施工三个方面:
二、按专业管理进行目标责任分解。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支护与模板工程、“三宝”及“四口”防护、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外用电梯、塔吊、起重吊装、施工机具等十个方面的管理做到专人专项,责任明确;
三、公司安技部每季度对项目经理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考核一次;项目经理根据公司制定的责任制对其项目部各职能人员分管的安全责任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四、对被考核人达到目标要求和考核成绩达到优良的每月奖励50元;达到合格的不奖不罚;对达不到目标和考核成绩不合格的要罚个人当月效益工资的20%;
五、对考核结果记录在《安全责任制考核表》上,考核兑现情况记录在《安全考核兑现表》上。
项目经理岗位责任制
一.负责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控制、全方位的管理。包括“三大控制”(进度控制、管理控制、成本控制),“两种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一个协调”(组织协调)。
二.认真贯彻《建筑法》,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施工规范,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思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不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三.加强对施工队的组织领导和施工管理。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
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进度计划,向施工队下达任务书,确保行动有序,工期合理。
五.熟悉图纸,掌握工程结构的基本构造,受力概念设计意识,严格按图施工。做到服从设计、尊重监理、服务用户、信守合同。六.经常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各种隐患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控制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七.加强劳动力、物资、技术的管理和高度,不断解决矛盾、员的技术水平。
八.自觉接受公司各职能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共同配合搞好施工管理。排除一切有碍生产的不良因素,进行动态平衡,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九.坚持原则,严格管理,不循私情,遵守纪律,发现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降低质量标准或违章作业,野蛮施工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要采取果断措施,责令停工整顿。
施工队队长岗位责任制
一.在项目经理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队的生产施工活动。二.掌握本队施工人员的思想动态、做好政治思想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不发生违法违纪事例。
三.认真做好现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按平面作业图要求布置好作业区、生活区、物料区,做到道路畅通,文明施工,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四.掌握一定的施工组织程序、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计划,保证施工进度。
五.熟悉图纸、掌握工程结构的基本构造、受力概念、设计意识,严格按图施工。
六.认真贯彻《建筑法》,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施工规范,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不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七.严格报告材料试验的规定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规定,做到不偷工减料、不合格材料不准使用、不野蛮施工、不违章作业。八.负责协调本队施工人员和机具、物料的调配,做好衔接和施工管理,保证施工有序。
九.贯彻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本队情况制定必要的补充规定。
十.自觉接受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检查中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共同配合搞好施工管理。
施工工长岗位责任制
一.掌握工程结构的基本构造、受力概念、设计意识。
二.掌握常用建筑的测量和制图方法,承担图纸会审和向二人交底工作,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签订任务单。三.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施工规范,保证工程质量。
四.掌握一定的施工组织程序和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计划,保证施工进度。
五.具有一般施工机具设备知识,对施工中的塔吊、龙门架、脚手架、缆风绳等设置的稳定性具有鉴别的能力,保证安全。六.经常深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消除隐患不发生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七.发生不能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项目经理如实报告。八.认真填写施工日制志一切有关资料。
水电工长岗位责任制
一.熟悉图纸,参加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工作,提出图纸中不明确问题,做好交底记录。
二.根据施工计划,安排水、电生产,督促检查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材料消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负责对水、电施工人员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质量安全交底,认真做好记录。
四.配合施工工长研究解决有关水、电工种与其他工种的配合施工问题,保证工序衔接。
五.做好水电隐蔽工程的验收,并及时填写各种技术资料、办理竣工验收工作。
六.根据施工现场的需要,安排架设安装水电线路及各种机具的电气安装检修工作,监督检查施工现场,严格遵守《临时安全用电的规定》。
七.经常深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消除隐患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八.认真填写施工日志及一切有关资料。
技术员岗位责任制
一.协助项目经理、工长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负责施工放线、技术交底、定位测量、施工中的技术问题等工作。
三.定期检查工程技术的实施情况,做好指导性工作。四.负责做好施工的进度计划表的填写工作。五.做好技术交底。
质量员岗位责任制
一.负责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检查把关保证工程质量。二.协助施工人员搞好自检、互检,经常分析工程质量状况,随时掌握施工班组和单项工程的质量动态。
三.收集、整理各分项工程和各工种操作质量的原始记录,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填报各种质量报表,建立质量档案。
四.按国家质量评定标准和施工规范要求,及时办理工程质量的实测和评定。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有权责令修整、返工、停工。
五.当好“三员”,即:质量检查员、“质量第一”的宣传员、技术操作的辅导员。
六.掌握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方法计算、分析和应用。
七.自觉接受公司质检员有业务指导,对提出的质量问题及时向施工人员传达,进行整改。
八.坚持原则,正确反映质量情况,大胆行使质量检查员的权限,积极协助领导开好质量评定分析会,当好全面质量管理的参谋。
安全员岗位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上级下达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规范、规程,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二.协助领导做好班前安全交底和班后安全检查,交接班应有安全内容。
三.协助领导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活动,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施工人员遵章守纪。四.负责对新职工进场后的岗位安全教育,建议领导在一定期限内指定专人对其监护和指导。五.做好施工中巡回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不能解决的立即报告;发现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或违章作业的应予以纠正,不听劝阻可令其停止工作。
六.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要保护现场,立即上报,轻伤事故在24小时内上报。
七.协助领导组织抢险队,负责防火、防盗、防汛和自然灾害,保护财产,减少损失。
资料员岗位责任制
一.负责工种技术资料的汇集、分类、整理。做到汇集完整、分类清楚、整理有序、不缺项,保证资料完整。
二.根据工程进度,认真填写资料,做到真实可靠,如实反应工程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工种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填报资料要做到字迹清晰、工整、内容完整规范,不准有涂改、破坏或无关的字迹。
四.配合试验室以测试数据核实填报资料的正确性,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五.资料保管做到防潮、防火、防盗、防虫蛀、防鼠咬,保证资料不丢失、损坏;工程竣工后按要求进行立卷、归档。
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要模范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领导本组安全作业。二.认真执行安全交底,有权拒绝违章指挥。
三.班前要对所用的机械、设备、防护用具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改进措施。四.组织班组安全活动日,开好班前安全生产会。五.发生互伤事故立即向工程负责人报告。
材料员岗位责任制
一.熟悉常用建筑材料、构件、配件及制品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能、标准和用途。
二.各种材料进场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化验单等资料是否齐全。资料不全或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场。
三.严格执行建材试验规定,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四.加强物资保管,严格区分施工用料,不合格材料,边角废料分类存放,不准混杂。
五.做好物资的防潮、防锈、防火、防腐、防盗、防损变形工作。保证物资质量标准,确保工种质量。六.按工程进度和部位做好材料的领、退和登记。
七.严格按设计要求发料,如发生代用需经设计、建设单位或监理签证,未经签证不准发料。
八.因错发施工材料或因保管不当改变材质造成影响工程质量要承担责任。
电工岗位责任制
一.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工具进行详细检查,不能迁就,熟练掌握各项电气性能。
二.线路上禁止带负荷接电或断电,一般禁止带电作业,如必须带电作业时,应切实遵守有关带电作业的规定。三.检查装机带电部位或电缆,电线上是否放置或搭挂任何物体。
四.检查塔机各带电部位是否安全,如有危险应安置危险标志,防止别人接触或运用。
五.带电工作必须站在干燥木板的绝缘物上,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身体任何部分不得与周围接地物体接触。六.塔机使用保险丝的额定电流与其负荷容量相适应,禁止用其它金属代替保险丝。
七.有人触电,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急救。
八.现场的线路及各种机械的线路,应定期检查,有破损的应及时修理或更换,以防漏电伤人。
九.塔机所配属电机要逐台测试,绝缘电阻值不得小于0.5欧,以防漏电伤人。
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目标 篇7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行政权力的机关, 依法拥有行政权和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政府实现其职能需要有充足的经济资源作保证。为此, 需要有相应的体系对政府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耗费的资源、取得的成效加以监督和报告, 以如实反映各级政府和部门履行政府职责和实现政府职能的情况, 监督、评价政府工作,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府职责配备, 建立高效的政府, 实现政府的政治效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在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并不会因为他们处于政治市场中就会改变其在经济市场中表现出的“经济人”特性, 相反, 这种“经济人”特性将使他们受到权力、职位、社会名望及其相关物质利的驱使, 从而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有可能使公共选择的结果偏离公共目标, 所设置的公共机构不能够代表公众利益, 不能发挥应有的公共职能。依据公共选择理论, 为了防止或尽量减少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以牺牲委托人利益而做出有利于自身最优福利实现的公共选择, 有必要形成一种机制、利用一种手段对政府的公共选择以及运行中资源的耗费、公共选择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和报告, 使政府行为和政府目标受制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便于人民监督和评价, 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分歧, 使政府职能和目标以及政府的公共选择达到帕累托 (Pareto) 最优。因此, 建立廉洁、勤政、透明、高效的政府离不开规范、有效的国家审计的核算和监督, 有效的国家审计是廉洁和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控制的基础, 中外理论界和政界普遍认为构建健全而透明的有效界定受托治理责任的国家审计是良好的公共治理的基石。
由此看来, 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Public 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 ,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不断得以发展的。自从1983年9月15日我国建立国家审计制度以来, 关于国家审计目标的讨论, 一直成为国家审计的学术界与实务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国家审计目标 (National Audit Objective) 是国家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预期效果。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在整个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它是研究国家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审计规范和审计报告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业务, 并提出了合规、真实和效益的三大审计目标, 但是, 就研究现状来说, 审计、会计界在“国家审计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分歧, 或者存在研究空白。本文拟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阐述国家审计目标的内涵及实质。
二、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目标:一致性考量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在于形成有利于政府资源合理利用的责权利明确的良好布局, 而这有赖于相应的政府会计体系和预算机制, 而对会计及预算机制进行评估和监督, 国家审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监督体制。在民主国家里政府是通过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 政府事实上是接受人民的委托治理国家, 政府的受托责任是一种广泛的受托责任。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 作为代理人的政府与委托人 (国家立法机构或全公民、选民等) 目标的部分不一致性及信息不对称性就导致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和逆向选择 (ReverseSelect) 。它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作为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以匹配其获得的报酬;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作为代理人做出的经济决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委托人 (国家或全体公民等) 的利益。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组织能否可靠地界定受托责任, 当受托人的代理责任能够清晰、准确、及时地加以界定并奖罚分明时, 相应的委托代理风险就会大幅度降低。
审计缘起于私有制的产生和“两权分离”的出现, 它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维系和发展实施的一种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的产权本质也是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源。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 委托人的范围不断扩大, 并将代理人也包含于利益相关者之中。此时, 为了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冲突, 因而提出了审计利益协调论。实际上, 审计仍然是受利益相关者之托进行审计。可见, 审计本质的利益协调论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现实回应, 它仅仅是受托责任论发展的高级形式。因此, 审计目标就是在会计的基础上“再次”认定和解除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
国家审计目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审计机关 (SNAI) 若干时期的总体职责与预期效果, 它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发展的。根据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理论和国家审计关系理论, 公共资金 (或公共资源) 的委托者、受托者和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关系链。国家审计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保证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履行, 并向委托者报告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并保证国家审计报告等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这是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的审计责任之所在。
三、新型的国家审计目标:突出受托经济责任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不同于企业的经营受托责任, 它源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建立。根据受托客体的不同, 公共受托责任包括公共权力受托责任和公共资源受托责任, 其中, 公共资源受托责任是国家审计赖以存在的基石。换言之,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对国家审计产生了需求。
贯穿于国家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国家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 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什么叫公共受托经济责任?1985年5月, 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 给其赋予如下的定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 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人员, 由于其资源或资金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提供, 由此便产生了与这些提供资源或资金有关方面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由此可见, 在国际上,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营企事业单位, 只要存在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 就必须要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就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以保证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显而易见, 国家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紧密相联的。
在我国, 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社会财富归全民所有, 并不等于人民亲自去经营管理, 而是将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 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托给人民选举出来的各级政府去经营管理, 各级政府也可以将公共财产委托给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受托经营管理者去经营管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 是各级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年度预算所反映的人民意志去经营管理。这时,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同级人民政府便发生了公共财产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各级政府在接受人民委托后, 不言而喻应对人民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这就必须按委托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 完成人民的委托, 并向人民报告其执行结果。各级政府是否切实地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并不是由各级政府自己说了算数, 而必须由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公正地对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做出评价, 进而确定或解除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因此,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我国政府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可以说, 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意识强, 政府审计工作就容易进行, 政府审计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薄弱, 或缺乏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 政府审计工作就很难进行, 政府审计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但是一切审计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 而且是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
摘要:国家审计目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审计机关若干时期的总体职责与预期效果, 它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发展的。根据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理论和国家审计关系理论, 公共资金 (或公共资源) 的委托者、受托者和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关系链。国家审计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保证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履行, 并向委托者报告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关键词: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目标,基本缘起,一致性,受托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蔡春著.审计理论结构研究.西南财大出版社, 1994
[2].王瑜.受托责任·协调·独立—审计本质的新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6 (5)
建立目标责任机制,激发组织活力 篇8
忙忙碌碌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作为企业经营者的老板依旧满怀激情的组织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但一想到企业以往的情况,又不免对战略目标能否落实心存疑问。每年战略目标制定之后,执行起来总是不到位,有些事情即便是自己亲自抓,推动起来也很难,有时候对企业甚至有种失控的感觉;各个部门平时看上去都很忙,但一年下来盘点工作,好像都是在重复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和处理一些临时的紧急事务,而在企业管理上却没有任何进步;事无巨细都需要老板拍板,各级人员都在等待上级命令行事,如果没有上级指示,就无事可做。是不是执行力的问题?尝试过组织拓展训练,开展执行力培训,除了热闹一阵子,也没感到有什么实际效果;是不是人的问题?也尝试过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试图引发“鲶鱼效应”改变现状,可是在最初的一段热情期过后,职业经理人也“泯然众人矣”。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从上到下都失去了活力?如何才能够做到上下一心,奋勇争先,积极主动的执行好企业的每一个战略举措?
目标责任机制,即根据企业总体战略规划,将企业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分解,将具体的目标任务逐层落实到各业务模块的分管领导、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同时要求各级人员制定保证措施,并对目标的完成承担相应责任,通过目标责任的约束,实现各级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控制并努力达成工作目标的一套管理机制。正是因为目标责任机制的缺失,导致企业经营目标和责任的压力集中在企业最高层,甚至老板一个人身上,经常是老板一个人在摇旗呐喊,下属却按兵不动,整支队伍看起来像一群“绵羊”。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将帮助同样一支队伍从无力的“绵羊”变成勇猛的“狮子”。
目标责任机制,作为一种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游戏规则。下面这则小故事,有助于理解什么是机制:
僧多粥少,寺院里的和尚为了如何把粥分得公平绞尽脑汁。一开始他们选出一个大家信得过的和尚掌勺分粥,掌勺和尚开始时尽心尽职,可时间一长,掌勺和尚便利用掌勺之便,总要为自己多分一勺。大家认为不妥,有人便建议每人一天轮流掌勺,众和尚同意,但不久后,问题又出来了,掌勺者都感到自己掌勺机会不易,于是掌勺时都为自己多分一勺。后来大家凑在一起,定了一个规矩,掌勺和尚每次分粥,只能最后取自己那一份,且推举一个和尚专司监督之职。
目标责任机制通过目标的分解和责任的下沉,使企业中的每个部门和个人都承担起企业的经营管理任务,同时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将目标的完成情况与每个人的薪酬挂钩,从而将企业中每个人的做事方式从老板驱动,转变成为机制驱动、目标驱动、自我驱动;从人管人,转变成为制度管人。
建立目标责任机制,需要遵循“三步骤,三保障”,三步骤即目标制定和分解、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业绩回顾与评价,三保障即组织保障、权责体系保障、绩效文化保障。
目标制定和分解,责任下沉
目标制定和分解的目的在于使各级人员的努力方向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一致,从而保障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目标制定和分解的过程,也是将目标转化为可实施的方案和手段的过程。经过分解后的目标,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能够切实落在每一个月、每一天、每个人身上的具体的工作任务。
目标制定是目标分解的前提,而目标分解是目标制定得以落实的必需手段,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往往目标制定和分解的过程要经历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过程。即首先自下而上的收集内外部环境信息和经营情况信息,对下一个时期的经营情况作出预测,初步提出总体目标,企业最高领导层参考以上信息,结合对行业和企业本身发展趋势的判断,确定企业总体目标。然后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企业最高领导层根据企业总体目标,提出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措施,并将这些措施下达到各职能部门、经营单元或事业部,形成各职能部门、经营单元或事业部的目标;各职能部门、经营单元或事业部再将自己的目标进行分解,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并作为下一级单位的目标下达下去;如此直到将目标分解到具体的个人。最后,将每一个层级员工的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自下而上的进行汇总,从而形成公司整体的目标体系。
笔者最近服务过的一家企业,其借咨询项目开展之机,明确了2012年总体战略目标,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并对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在其营销部门,全年工作确定为完成公司产品全部产能产量的销售,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建立和优化营销管理体系三大任务,并将此三大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分别下达到各销售处、市场管理处、物流处等二级部门。在其运营管理部门,全年工作确定为落实组织绩效考核、推动流程管理体系、开展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三大任务,并同样分解到了部门各主要负责人和主管人员。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很多企业将目标无法落实归咎于执行力或者人的问题,却忽略了好的执行力和人的积极主动性都需要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激发和维持。“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者多劳,但多劳不能多得,甚至干得多错的多,被领导骂得也越多。有句话说的好:对做的不好的员工不惩罚,就相当于惩罚了做得好的员工。长久下来,谁也不愿意多干,就形成了人人遇事退缩,谁也不肯承担责任的局面。
绩效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相对公平的业绩评价体系,将责任与利益统一起来。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必然是建立在对企业经营目标和工作重点的共识之上的,使员工个人的业绩及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绩效管理体系紧密承接企业目标管理体系,对所有员工提出明确的期望和要求,并对员工行为的结果给出具体的衡量标准。绩效管理的工具有很多,例如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KPI),360°打分,EVA经济价值评估等,但无论选择哪一种,其本质都是选择若干因素对整个组织、团队或个人的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价,衡量其对企业的贡献,据此形成的评价结果,即绩效考核结果,成为对员工进行薪酬分配、晋升调动、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正是因为绩效考核结果能够对员工的薪酬、职位、培训机会等产生重要影响,能够使员工产生向上的驱动力,主动追求责任的承担和目标的达成。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遵循如下步骤:第一,明确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牵头部门,由其负责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绩效考核运行管理;第二,审视现有的薪酬结构,根据绩效管理需要做出调整,打破过去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第三,选择适合的绩效管理工具;第四,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和分解的结果,选择对企业中每一层级员工进行绩效评价的因素和评价标准,并考虑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第五,开展绩效管理体系沟通,倡导绩效为王的企业文化,准备绩效管理体系的导入;第六,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
同样以笔者最近服务过的这家企业为例,其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成立运营管理部牵头开展组织绩效考核和流程管理体系落实推动相关工作。结合新的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公司高层、中层和基层员工,根据职能和岗位的不同,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薪酬结构,其薪酬中的浮动部分与其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例如,对其分管某一产品营销工作的营销部副部长,其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如表1。
业绩回顾与评价
业绩回顾与评价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的最后一环,却是保障目标责任机制能够切实落地执行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缺少了对企业业绩情况的定期评价,缺少了对目标实现程度的不断回顾,缺少了对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刻检查,缺少了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任何的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都将流于形式。
nlc202309021129
从公司层面来看,通过绩效分析,找出企业在执行战略举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弱点和不足,采取措施加以改进;通过定期的业绩回顾,检讨企业运行机制中的制度缺陷、操作中的缺点及其他需要改进的事项,不断完善机制运作;另外,经常的回顾和评价有利于企业不断审视战略目标及其保障体系的合理性,能够及时抓住各类战略机会,规避战略风险,平衡各项业务发展,做到随需而变。
从员工的层面上来看,业绩回顾与评价对员工的执行情况进行合理评价,按劳付酬,形成良好的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同时通过绩效反馈和绩效沟通,协助员工解决执行力障碍。绩效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员工回答“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我做了之后会得到什么,做不到会损失什么?”,同时通过对企业整体经营成果和员工个人绩效结果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和反馈,回答“我实际做到了什么程度?我想要提升工作绩效,应该做哪些努力?”的问题,从而促使其不断提升胜任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整体业绩。
仍以上述企业为例,为保障企业各项目标的落实,从公司层面和部门层面分别设置了业绩回顾和评价“时钟”。营销部要求下属各销售处每周召开周例会,各客户经理提交周报,回顾一周之内客户提货和回款的实际数量,与计划数量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出下一周的改进计划;回顾一周之内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重要信息的收集和掌握情况;回顾一周之内合同履行情况、客户信用控制情况及其他客户服务情况,优化工作方法,在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业务风险。营销部每月召开部门级的经营分析会,同时对客户经理进行月度考核。公司每季度召开公司级的经营分析会,检查公司总体营销战略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营销策略的季度调整,同时对营销部整体进行季度考核。
目标责任机制的建立之后,还要通过以下三方面保障该机制的有效运行:
第一,明确牵头部门,建立组织保障。无论是进行目标制定和分解,还是制定业绩评价标准、绩效考核指标和组织考核,均需要有人牵头来做,而这些事务性的工作是不可能由老板亲自完成的。目标责任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可以作为一项职能,分配到某一个部门,由其承担此项工作,并享有相应的组织权和考核权。
第二,重视绩效结果运用,使目标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形成绩效管理的闭环,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威慑力和驱动力。
第三,倡导业绩为王的企业文化,统一思想认识。职位不会因为资历或者某种特殊关系而轻易得来,公司可以给予机会,但必须通过过硬的业绩证明自己能够胜任。一切凭业绩说话,能者上,庸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