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责任保险条款

2024-10-2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雇主责任保险条款(精选8篇)

雇主责任保险条款 篇1

XX保险公司

雇主责任保险条款

总则

第一条 本保险合同由保险条款、投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以及批单组成。凡涉及本保险合同的约定,均应采用书面形式。

第二条 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保险合同自书面约定的保险起始日起生效。若投保人未及时足额缴纳保险费,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均可投保本保险,均可作为本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

第四条 本保险合同所称工作人员,是指与被保险人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年满十六周岁的劳动者及其它按国家规定和法定途径审批的劳动者。

保险责任

第五条 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因下列情形导致伤残或死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四)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

(七)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八)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

(九)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现工作岗位后旧伤复发;

(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对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诉讼费用以及事先经保险人书面同意支付的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以下简称“法律费用”),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也负责赔偿。

责任免除

第七条 下列原因造成的损失、费用和责任,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一)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其代表的故意行为和重大过失行为;

(二)战争、敌对行动、军事行为、武装冲突、罢工、骚乱、暴动、恐怖活动;

(三)核辐射、核爆炸、核污染及其他放射性污染;

(四)行政行为或司法行为;

(五)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犯罪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六)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受酒精、毒品、管制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伤亡的;

(七)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无驾驶证驾驶,所驾车型与驾驶证准驾车型不符,或驾驶证未按规定审验,或驾驶证审验不合格的;

(八)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自残或者自杀的;

(九)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因投保时已患有的疾病发作或分

1娩、流产导致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第八条 下列损失、费用和责任,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一)被保险人应该承担的合同责任,但无合同存在时仍然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不在此限;

(二)被保险人的承包商或分包商的工作人员遭受的伤害;

(三)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发生的伤亡;

(四)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未取得国家规定特种作业工种操作证情况下进行特种作业工种操作所造成的其自身或其他工作人员的伤亡;

(五)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因保险合同列明情形之外原因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罚款、罚金及惩罚性赔偿;

(七)精神损害赔偿;

(八)被保险人及其工作人员的间接损失;

(九)本保险合同中载明的免赔额或按本保险合同载明的免赔率计算的免赔额。

第九条 其他不属于本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费用和责任,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责任限额与免赔额(率)

第十条 责任限额包括每人伤亡责任限额、每人医疗费用责任限额、每次事故责任限额、法律费用责任限额及累计责任限额,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协商确定,并在保险合同中载明。

第十一条 每次事故免赔额(率)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协商确定,并在保险合同中载明。

保险期间

第十二条 除另有约定外,保险期间为一年,以保险单载明的起讫时间为准。

保险费

第十三条

(一)每人伤亡责任限额为工资收入一定倍数的,保险人根据投保人在投保时书面提供的在本保险合同有效期内支付给工作人员的预估工资总额计算预付保险费。在本保险合同期限届满后,投保人/被保险人应提供本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数,保险人据此计算实际保险费,预付保险费多退少补。

被保险人必须将每一工作人员的姓名以及工资妥为记录,并同意保险人随时查阅。

(二)每人伤亡责任限额为确定金额的,保险人按照以下公式计算保险费:

保险费=投保人数×(每人伤亡责任限额×伤亡费率+每人医疗费用限额×医疗费用费率)

保险人义务

第十四条 本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第十五条 保险人按照第二十五条的约定,认为被保险人提供的有关索赔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补充提供。

第十六条 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被保险人完整提供保险人所要求的其所能提供的有关证明和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核定。

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保险金的协议后十日内,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本保险合同对赔偿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保险金的义务。保险人依照前款的规定作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三日内向被保险人发出拒绝赔偿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保险人自收到赔偿保险金的请求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六十日内,对属于保险责任的、但其赔偿保险金的数额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可以确定的数额先予支付;保险人最终确定赔偿的数额后,应当支付相应的差额。

投保人、被保险人义务

第十八条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但应当退还保险费。

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第十九条 除另有约定外,投保人应当在保险合同成立时交清保险费。投保人未及时足额缴纳保险费,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追究投保人的违约责任。

第二十条 被保险人应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加强管理,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尽力避免或减少责任事故的发生。

保险人可以对被保险人遵守前款约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的书面建议,投保人、被保险人应该认真付诸实施。

投保人、被保险人未按照约定履行上述安全义务的,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

第二十一条 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被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被保险人未履行前款约定的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知道工作人员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应该:

(一)尽力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防止或减少损失,否则,对因此扩大的损失,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在48小时内通知保险人,并书面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损失情况;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及时通知,致使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难以确定的,保险人对无法确定的部分,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保险人通过其他途径已经及时知道或者应当及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的除外;

(三)保护事故现场,允许并且协助保险人进行事故调查。对于拒绝或者妨碍保险人进行事故调查导致无法确定事故原因或核实损失情况的,保险人对无法确定或核实的部分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被保险人收到工作人员的损害赔偿请求时,应立即通知保险人。未经保险人书面同意,被保险人对工作人员及其代理人作出的任何承诺、拒绝、出价、约定、付款或赔偿,保险人不受其约束。对于被保险人自行承诺或支付的赔偿金额,保险人有权重新核定,不属于本保险责任范围或超出应赔偿限额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在处理索赔过程中,保险人有权自行处理由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的任何索赔案件,被保险人有义务向保险人提供其所能提供的资料和协助。

第二十四条 被保险人获悉可能发生诉讼、仲裁时,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人;接到法院传票或其他法律文书后,应将其副本及时送交保险人。保险人有权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处理有关诉讼或仲裁事宜,被保险人应提供有关文件,并给予必要的协助。

对因未及时提供上述通知或必要协助导致扩大的损失,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第二十五条 被保险人请求赔偿时,应向保险人提供下列证明和资料:

(一)保险单正本、被保险人或其代表填具的索赔申请书;

(二)工作人员或其代理人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的相关证明和资料;

(三)工作人员与被保险人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事故证明书;

(三)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证明、就诊病历、诊断证明、医疗收据、用药清单、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法出具的伤残鉴定报告、公安机关或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书等有关证明和资料;

(五)被保险人与工作人员签订的赔偿协议书或和解书;经判决或仲裁的,应提供判决书或裁决书;

(六)投保人、被保险人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其他证明和资料。

被保险人未履行前款约定的索赔材料提供义务,导致保险人无法核实损失情况的,保险人对无法核实部分不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处理

第二十六条 保险人的赔偿以下列方式之一确定的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为基础:

(一)被保险人和向其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工作人员或者代理人协商并经保险人确认;

(二)仲裁机构裁决;

(三)人民法院判决;

(四)保险人认可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七条 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遭受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工作人员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

第二十八条 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工作人员人身伤亡,保险人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

(一)对于每次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人在每次事故责任限额内计算赔偿,因同一原因同时导致被保险人多名工作人员伤残或死亡的,视为一次保险事故。保险人对每一工作人员人身伤亡的赔偿金额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

1、死亡:在保险单约定的每人伤亡责任限额内据实赔偿;

2、伤残:

A.永久丧失全部或部分工作能力:依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伤残程度证明,在保险合同所附伤残赔偿比例表规定的百分比乘以每人伤亡责任限额的数额内据实赔偿,其中包括评定伤残等级前的误工补助,该误工补助按以下B款确定的方法计算。

B.经保险人认可的医疗机构证明,暂时丧失工作能力超过五天(不包括五天)的,在超过5天的治疗期间,每人/天按当地政府公布的最低生活标准赔偿误工补助,以医疗期满及确定伤残程度先发生者为限,最长不超过365天。

3、医疗费用:保险人在保险单约定的每人医疗费用责任限额内据实赔偿。除紧急抢救外,受伤工作人员均应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院或保险人认可的医疗机构就诊。被保险人承担的诊疗项目、药品使用、住院服务、辅助器具(限于辅助日常生活及生产劳动之必需并采用国内市场的普及型产品)配置费用及护理费,保险人均在按照国家工伤保险待遇规定的标准计算。

在保险期间内,保险人对每个工作人员无论一次或多次的累计死亡、伤残赔偿金额(不包括任何医疗费用)不超过保险单载明的每人伤亡责任限额;保险人对每个工作人员无论一次或多次的累计医疗费赔偿金额不超过保险单载明的每人医疗费用责任限额。

(二)在依据本条第(一)项计算的基础上,保险人在扣除每次事故免赔额(率)后进行赔偿;

(三)在保险期间内,保险人对多次事故损失的累计赔偿金额不超过累计责任(赔偿)限额。

第二十九条 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对每次事故法律费用的赔偿金额,保险人在第二十八条计算的赔偿金额以外另行计算,但最高不超过保险单载明法律费用责任限额的25%,在保险期间内保险人对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法律费用累计金额不超过保险单载明的法律费用责任限额。

第三十条 保险人按照投保时被保险人提供的工作人员名单或在保险期间经保险人书面批改确认的变更后工作人员名单承担赔偿责任。被保险人对名单范围以外的工作人承担的赔偿责任,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经保险人同意按约定人数投保的,如发生保险事故时被保险人的工作人员人数多于投保时人数或经批改后的人数,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载明的人数与实际人数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投保时和保险期间内,投保人应当如实向保险人说明与本保险合同保险责任有关的其他保险合同(包括工伤保险)的情况。

发生保险事故后,如被保险人遭受工伤的工作人员已参保工伤保险,则不论工作人员是否已从工伤保险基金获得赔偿,保险人不负责赔偿应由工伤保险基金赔偿的各项费用和补偿。

发生保险事故时,如果被保险人的损失在有相同保障的其他保险项下也能够获得赔偿,则本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责任限额与其他保险合同及本合同的责任限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其他保险人应承担的赔偿金额,本保险人不负责垫付。若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导致保险人多支付赔偿金的,保险人有权向被保险人追回多支付的部分。

第三十二条 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应由有关责任方负责赔偿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有关责任方请求赔偿的权利,被保险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必要的文件和所知道的有关情况。

被保险人已经从有关责任方取得赔偿的,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可以相应扣减被保险人已从有关责任方取得的赔偿金额。

保险事故发生后,在保险人未赔偿保险金之前,被保险人放弃对有关责任方请求赔偿权利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被保险人未经保险人同意放弃对有关责任方请求赔偿权利的,该行为无效;由于被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致使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的,保险人可以扣减或者要求返还相应的保险金。

第三十三条 被保险人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争议处理和法律适用

第三十四条 因履行本保险合同发生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保险单载明的仲裁机构仲裁;保险单未载明仲裁机构且争议发生后未达成仲裁协议的,依法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五条 本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

其他事项

第三十六条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责任,也不退还保险费。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伪造、变造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的部分不承担赔偿责任。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有上述三项行为之一,致使保险人支付赔款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

第三十七条 保险责任开始前,投保人要求解除保险合同的,应当向保险人支付相当于保险费5%的退保手续费,保险人应当退还剩余部分保险费;保险人要求解除保险合同的,不得向投保人收取手续费并应退还已收取的保险费。

保险责任开始后,投保人要求解除保险合同的,自通知保险人之日起,保险合同解除,保险人按照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期间按短期费率计收保险费,并退还剩余部分保险费;保险人要求解除保险合同的,应提前十五日向投保人发出解约通知书,保险人按照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期间与保险期间的日比例计收保险费,并退还剩余部分保险费,但保险责任开始后退还保险费最高不超过原总保费的95%。

第三十八条 释义

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该事故发生的时间即为保险事故发生的时间。

附录1:短期费率表

附录2:伤亡赔偿比例表

雇主责任保险条款 篇2

雇主责任的含义,通常可以分两种情况来理解,一是指雇主为雇员对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承担代负责任;二是指雇主对在营业活动中给雇员造成的侵害所负的民事责任。后者通常由《劳动法》等法律规范予以调整和保障。本文的“雇主责任”是从第一种意义上来使用的,即雇主为雇员对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承担代负责任。

1 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雇员)利用雇佣人(雇主)提供的条件,在雇佣人的指示和监督下,以自身的技能为雇佣人提供劳务,并由雇佣人提供报酬的法律关系。

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客体,而雇佣关系则归民法调整。我国现行《劳动法》第2条明确把“用人单位”限定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五种组织。”劳动关系则是指这些单位和个人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的,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 职务行为的界定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容易判断受雇人的行为是不是属于执行职务的行为,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要做出这种判断却异常困难与复杂,不易把握,在此情况下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判断标准和学说。

主观说。行为人的主观意思表示判断行为的性质。(1)雇主意志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职务行为,应当以雇主的意思表示为准。(2)受雇人意志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职务行为,应当以雇员的意思表示为准,执行职务的范围应以受雇人的行为是为了雇主的利益所为为标准,凡不是为雇主的利益所为的行为就不是执行职务的行为。

客观说。应该以受雇人的行为外观为标准,而不考虑雇主与受雇人的主观意思,如果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与依雇主指示办事的事件要求相一致,就应当认为是执行职务的范围。尽管主观意志说在实际适用中也是根据客观性来判断的,不是根据当事人的明示意思来判断的。

综合标准说。这种学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前两种学说的综合,即在认定执行职务的范围应考虑各种综合因素,根据这些综合标准,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和可贵的意见,学者们一般认为,区分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标准不是单一孤立的,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 界定职务行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雇员的侵权行为是否属于其职务范围以内的行为,除了上述的几种学说标准以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即从侵权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目的与利益等方面来判断雇员的行为是否是职务范围内的行为。

3.1 与雇主的工作是否具有牵连关系

一般来讲,雇员实施侵权行为的时间、地点,是决定其侵权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的重要因素。雇员的行为仅仅在雇主授权的服务或活动期间发生,雇员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职务范围内的行为,雇主才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同样,雇员的行为如果是在雇员的服务或工作场所之内实施的,则此种行为可以看作是其服务范围内的行为,雇主就应当承担责任。但是,此种规则不应绝对化。

这当中有两种情况需要分析:第一,雇员在工作时间或工作场所以外所实施的侵权行为,并不一定都会被认定为非职务内的侵权行为。例如,雇员甲因自己的工作任务没有完成而在工作时间以外加班,雇员甲在此期间实施的侵权行为,应认定为职务范围内的行为。也就是说,尽管雇主对雇员的工作或是服务期限作了限制,而雇员却超出这种限制从事服务工作,是为了雇主的利益,即从事此种雇主限制的服务工作同雇主的利益和雇员的职务又具有合理的关联性,那么雇主应对雇员在没有批准的工作期限内所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雇员是在放假期间未经允许而擅自进入工作场所并实施了侵权行为,则雇主就不承担侵权责任。第二,雇员在工作或服务期间内或工作地点内所实施的行为并非一定会认定为职务内的侵权行为。比如,在工作期间,雇员甲遇到了和自己曾经有过矛盾的乙,甲出于报复乙的目的,把乙打伤。此时,甲的侵权行为虽然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但因其行为与职务无内在的合理联系性,故不应属于职务范围内的行为。甲的雇主对此不应承担责任。这当中还有一种情况,如果雇员甲报复乙的手段不是靠拳头,而是借用自己的职务机会去报复乙,使乙遭受损失,此时,甲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职务范围内的行为,显然,因为甲的行为与职务由内在的牵连关系,甲的雇主要对甲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3.2 被禁止的行为

被禁止的行为是指雇主明确禁止其雇员从事的某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雇员违反了此种禁止而从事这种行为,则雇员的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其职务范围内的行为呢?英国的判例法是这样规定的,对于雇员的行为违反雇主明令禁止的时候,总的原则是:如果雇主所做的禁止行为是有关雇员从事职务活动范围方面的禁止,则雇员违反此种禁止的行为属于雇员职务范围以外的行为,雇主不承担责任;反之,如果雇主所做的禁止是有关雇员职务范围内的行为方式方面的禁止,则此种禁止的违反仍然使其雇主就此行为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可见,在此要对禁止做具体的区分,依情况而定,要看雇主所做的禁止是关于哪方面的禁止。只有雇员违反来雇主在职务范围方面的行为所做出的那些禁止才能让雇主承担责任。

综上所述,关于职务行为的界定,不能只凭借某一个固定的标准去加以判定,而应以综合标准说为基本的原则,并综合其他各种因素去考虑。特别是在具体的案件中,既要考虑增加被害人的求偿机会,又要考虑避免过分加重雇主的负担,使这两项原则达到最大的调和,以此最大限度地达到社会公平,这也正是侵权法之立法用意所在。

摘要:雇主责任中职务侵权行为的界定是关系雇主责任成立与否的关键,只要把职务行为界定清楚,雇主责任中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雇主责任,职务行为,界定

参考文献

[1]肖燕.试论雇主转承责任.政治与法律,1992,(02).

[2]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版.

浅议雇主责任中的责任承担形式 篇3

关键词:雇主责任;无过错责任;追偿权

一、 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雇主责任的概念

雇主责任指在雇佣关系中雇员在雇主的指引监督下,履行因雇佣关系产生的职责时因故意或过失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由雇主承担责任的一种侵权责任形式。最早可在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找到雇主责任的雏形:“家属或奴隶因私犯而造成损害的,家长、家主负赔偿之责任,或把他们交被害人处理。”①此后,雇主责任的适用范围经历了由广到窄再到广的发展过程。今天,一般认为雇主责任的适用范围是雇员在雇佣过程中实施的所有侵权行为。②

(二)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

各地区在立法上对雇主责任中采用了不同的归责原则:

1.德国、日本民法典采用的是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只要雇主能证明其在选任、监督方面不存在过错,雇主就可以免除责任。然而,在企业内部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雇主想要以其尽了选任、管理义务为由作抗辩显得越来越容易。为了弥补过错推定归责原则的这一缺陷,在实务上德国采取通过其他立法来限定雇主责任的免除。日本更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雇主的无过错抗辩几乎得不到法院的认可。③

2.我国台湾地区采用过错责任与衡平责任相结合的归责原则。在承认雇主可以通过自证无过错而免责的基础上,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允许法官在受害人申请时,根据受害人与雇主的经济情况酌情要求雇主承担部分或全部的赔偿。这就使得雇主实际上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

3.《法国民法典》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是指,不管雇主在雇佣过程中是否存在选任或监督上的过失,均需要对雇员在雇佣过程中对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无过错责任更符合侵权责任法填补损害的功能,更能保护受害者请求权的实现,而且简化了审判过程中的举证环节。不管是采用过错推定责任还是过错责任与衡平责任相结合的归责原则,在实务中得出的结果都与采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殊途同归。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因为没有规定雇主尽到选任、监督义务可以免责,因此认为我国采用的也是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④

二、 雇主责任外部承担的形式

(一) 雇主与雇员之间承担连带责任

《德国民法典》及我国台湾地区雇主与雇员均是侵权责任的义务主体。受害人可以以雇主为被告也可以以雇员为被告。但雇主与雇员承担连带责任,有违侵权责任法中连带责任的产生要求。从客观上雇主与雇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侵权行为,主观上雇主与雇员之间也没有共同侵权的故意。如果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共同侵权行为与共同的故意,那雇主承担的就不是替代的雇主责任而是自己的侵权责任了。

(二)雇主与雇员之间成立不真正连带责任

这是法国司法中所采用的雇主责任外部承担形式。在此形式下雇主与雇员均可以作为被告。受害人完全可以只起诉雇员,此时雇员不得向雇主主张求偿权。若受害人仅起诉雇主,雇主可向雇员主张求偿权。⑤虽然《法国民法典》对雇主责任采用的是无过错归责原则,但毕竟侵权行为是雇员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而且无过错归责原则目的只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而不是要追究雇主的责任,因此,当受害人向雇员提出赔偿要求且雇员具有赔偿能力时,理应接受受害人的诉讼请求。但在实务上,受害人偏向于以具有经济优势的雇主作为被告,以使自己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 由雇主来单独对外承担责任的形式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我国采用的是由雇主单独对外承担责任的形式。有学者认为雇主责任的义务主体不是作为加害人的雇员而只能是加害人的雇主,雇主才是实体上的当事人即责任人和诉讼法上的当事人。⑥尽管采取单独对外承担责任的形式,受害人仍然享有选择权,可以根据雇主责任主张雇主为赔偿义务主体,也可以根据一般侵权责任主张雇员为赔偿义务主体。

三、 雇主责任中的内部承担

综上,我《侵权责任法》中的雇主责任是一项给予受害人高度保护,赋予雇主高度责任的一项侵权责任。通过规定无过错的归责原则使得雇主在雇员存在侵权行为时都必须先向受害人承担责任。而且雇主为雇主责任中的唯一义务人,这样不仅使雇主不能以无过错为由规避责任,也不能通过受害人的选择来规避责任。雇员的职务侵权行为切切实实地落到了雇主的头上,受害人的权益也得到了更确实的保护。

然而,如只着重对受害人的保护而忽视对雇主权益的保护、在对雇主赋予高度的责任却不对雇主的事后救济作出规范,对雇主是不公平的。故在雇主承担了责任以后,应当允许其对雇员追偿。尽管我国《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雇主在承担责任后可向雇员行使追偿权,但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雇主还是可以根据其他法规或与雇员达成协议来实现对雇员的追偿。

(一) 雇员侵权行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的规定,雇员应当对自己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侵权行为承担最终责任。雇主责任只是对雇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侵权行为的一种替代责任,只是基于法律规定对受害人权益的一种保障。雇主对雇员此侵权行为的承担不应视为雇主在雇佣过程中的合理成本。

然而在此情况下,雇主的追偿也不一定是完全的,应依具体情况而定:1.雇主不存在过错时,雇主可向存在故意的雇员全部追偿;雇员存在重大过错时,应视具体情况确定追偿额。2.雇主存在过错时,追偿权的行使应限于以雇员应承担的部分,雇主与雇员之间适用过失相抵原则,雇主对其过错应承担责任的部分不享有追偿权。

(二) 雇员侵权行为存在轻过失

依报偿理论,雇主对雇员在履行职责中因轻过失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承担,是雇主基于利用雇员而获取更大利润的合理对价。此时雇主不得以雇员存在过失为由向雇员形式追偿权。雇主基于雇员的轻过失只是雇主组织瑕疵的衍生物,为雇主的经营行为吸收,雇员可从赔偿责任中解放出来。⑦

四、 雇主追偿权的行使应与国情结合

根据我国雇佣用工的一般情况,大部分受雇人员都是来自于文化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人群。这类雇员本来从事的职业往往都是那些危险性大且广泛涉及公众面的工种,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影响,这类雇员比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雇员来说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而引起侵权行为。这类雇员的收入水平处于社会收入层次的低位,如果任由雇主行使追偿权,就会使此类雇员不堪重负。赋予雇主追偿权目的在于使雇主雇员间的利益一致和平衡,使雇主责任的规制更加符合侵权责任法的立法精神,故雇主在行使追偿权时必然受到限制。⑧(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国锋:《有关雇主责任的几个问题》[J],政府法制,2001 年第 1 期

[2]梁艳:《雇员侵权的雇主责任》[D],吉林大学,2010年

[3]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M],法律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第 222页

[4]奚晓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 245 页

[5]郭小刚:《雇主责任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白木仁:《雇主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班天可:《雇主责任的规则原则与劳动者解放》[J],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雇主责任险索赔指引 篇4

保单号:被保险人:

请及时收集、提供下述已勾选材料:

□1.出险通知书

□2.索赔申请书

□3.第一现场和受损财产照片

□4.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情况报告

□5.损失是因被保险人经营业务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证明材料

□6.在册雇员名单

□7.病历复印件、医疗费收据及住院医药明细清单

□8.如需索赔误工费,请提供考勤卡、由伤者本人签名的当月实发工资复印件

□9.如赔案涉及伤残者,请提供劳动部门或县级以上医院的伤残鉴定证明

□10如赔案涉及死亡赔偿,请提供死亡证明以及户口注销证明

□11.赔款收据

□12.赔付协议书

□13.权益转让书(保险事故涉及第三者责任的赔案)

□14.相关法律诉讼资料

□15其他保险人认为必要的资料

本指引意在协助被保险人准备索赔资料,以期进一步推进赔案工作,不代表我司对本 事故是否构成保单责任有任何明示或默示的承认。

案件经办人及联系方式:

姓名:电话:

雇主责任保险条款 篇5

[案由]

申诉人:陈某,男,35岁,汉,系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七组村民。

被诉人:王某,系某某市某某区从事个体经营的城镇居民。

1996年2月11日,因为被诉人与申诉人就后者在前者作坊上班时负伤致残事件的善后处理达不成协议,向当地某某市某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其依法承担工伤责任。

[调查核实情况]

被诉人王某系××市××区从事个体经营的城镇居民,1994年4月14日到申诉人陈某家,请其帮工;4月20日陈某正式上班;5月29日申诉人为追求生产数量,认为自己操作过同等设备,技术娴熟,用手代替钳子工作,下午三时在加工彩花轮产品时,被60克油压塑成形机压伤手掌,当即送往医院,经13天住院治疗,左手掌第2、3、4、5指皮色黑、恶臭,于1994年6月10日被迫做左掌截除术。同年7月1日本人要求出院,左手拇指残留,第2至第5指及相连手掌掌骨缺损。出院后,由于伤情没有完全恢复,陈某又为治伤用去医药费6618.78元,并于1995年12月22日经××市中级人民法院技术鉴定为六级伤残,陈某要求报销其医药费、鉴定费。雇主以在1994年7月4日经申诉人所在村村干部出面,双方已达成协议为由,拒绝报销。1995年12月29日和1996年1月3日,申诉人所在村村干部刘某出面,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王某辩称:陈某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非正式劳动关系,临时试用39天,属本人违反其制订的安全操作规程,用手代替钳子工作,导致左手压伤,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属于他本人的过错,并非王某侵权行为;况且他出院后,于1994年7月4日由陆某所在村村干部陈某等人出面,在征得本人口头同意和家属未表示异议的前提下,自愿达成了“由王某承担住院期间的治疗费、住院费共计12700元,日后不再承担经济责任的协议”,双方权利义务已依法终止,不存在再报医药费和发工资;而且事隔一年零八个月,才提出申诉,已超过法律规定可以申诉仲裁时效,再次拒绝对陈某给予任何形式的经济补偿。1996年2月11日适逢当地人民法院进行义务法律咨询,才得知可以各仲裁机构申诉。

[分析意见]

这是一起因工伤待遇而引起的劳动争议,争议涉及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1.申诉人陈某是雇主被诉人王某正式请用的帮工,没有根据《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其责任主要在雇工王某,但在事实上存在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劳动关系。陈某在1994年4月20日上岗操作时,认为自己在一年前,已操作过同类设备,技术熟练,用手指操作,雇主对其雇工这种违章作业行为从未制止,双方都有一定责任,同年5月29日下午发生事故后,雇主亦承认为工伤事故。工伤法律责任实行无过错归属原则,雇主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①及其《实施细则草案》②规定,承担陈某因工负伤的全部诊费、药费、住院费、住院时的膳食费、营养费、护理费与就医路费,并在医疗期间工资照发。因工致残终结后,陈某被鉴定为六级伤残,应属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还应一次性支付陈某生活补助费、雇主王某未按上述规定给予陈某相应的工伤待遇,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此外,按照《劳动法》及其配套规章规定,对王某招用员工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工伤的,除按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25%的赔偿费用。1994年7月4日王某与陈某达成的陈某工伤事故口头协议,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限定,按照《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无效,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虽然申诉人与被诉人的口头协议不是正式劳动合同,但是涉及劳动保险福利待遇享有,应当作劳动合同性看待,受《劳动法》及相关行政法规限制,当是无疑。

《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申诉时效,即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而“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本案陈某是一位农村村民,1994年7月1日伤口拆线,病情并未完全恢复,由于农忙季节,陈某爱人不能再在医院护理,本人要求出院的,雇主只付清了陈某住院期间的治疗费、住院费,陈某并不知道还享受何种待遇。后因陈某身体明显不好,继续治疗花费的医药太多,在无法承受时,才提出报销的。1995年12月29日和1996年1月3日,经村干部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无效,碰到法院咨询时才得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所以,申诉人陈某知道其权利侵害之日,应从接受法院义务咨询之日起开始,不应从侵权行为终结之日起计算。因此,劳动争议委员会受理此案是在申诉时效之内。

[调查结果]

1.被诉人同意报销申诉人医疗费6618.78元(原已由被诉人承担的12700元应由被诉人负担);

2.被诉人同意支付申诉人因工致残治疗期间工资1200元;

雇主责任保险条款 篇6

司机应当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的规定,司机已经涉嫌交通肇事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承担方面,雇主有部分过错,司机有主要过错,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只是对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和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两种特殊侵权如何承担责任作出规定,并没有对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雇主损害如何承担责任作出规定。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雇主损害不属于特殊侵权,应当按照一般侵权的归责原则,由司机对雇主的损失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同时,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条“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司机不得以已经承担刑事责任为由,要求免除民事责任。你们可以要求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损失,具体数额要根据实际凭据来计算。

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 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试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之保险条款 篇7

随着步入工业化发展关键阶段, 我国突发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 环境风险隐患不断集聚, 对我国公众人身、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具备分散转移企业经营风险、落实环境损害赔偿、预防和化解环境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功能, 是新时期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必要举措。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历了起步、停滞、发展等阶段, 特别是2013年《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布和2015年新环保法明确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来再度高涨, 但不可否认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正面临着实施难、操作难的实践困境。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操作之直接依据, 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健全、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乃是我国摆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困境之必然要求。

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概述

2.1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概念及特征分析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是责任保险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特殊类型, 其法律关系的产生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的签订为前提和依据。按照合同法理论, 合同内容通过合同条款予以固定和表现, 因此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是用以固定和表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权利义务关系, 将投保人与保险人就保险权利义务关系之协议内容条理化、系统化的法律形式, 是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可操作性依据, 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为例, 一般包括总则、保险责任、责任免除、责任限额与免赔额、保险期间和追溯期、保险人义务、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义务、赔偿处理、争议处理、其他事项等条款内容, 并具备以下特征:首先, 就其性质而言,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一般为格式条款, 即除特殊情况外, 保险条款先由保险人单方制定, 经监管部门审批, 投保人只能对其表示接受与否, 即同意保险条款并购买保险或不同意保险条款并拒绝购买保险, 即使提出变更某些内容要求, 也只能采纳保险人事先准备的附加条款。其次, 就其制定主体而言,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一般由保险人即保险公司单方制定, 这是导致我国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再次, 就其制定原则而言, 应遵循依法、公平、自愿、诚实信用、协商一致等基本原则。最后, 就其效力而言,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具备合同相对属性, 仅约束投保人、被保险人及保险人等合同主体, 不具有普遍的强制性约束力。

2.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核心条款———保险责任条款分析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责任条款可谓保险条款之核心, 其对承保风险、保险标的、保险责任范围作出直接限定, 是判断企业所发生污染事故是否属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是否承担环境污染保险责任的直接依据。纵观人保财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平安财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太保财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 不难发现具有极其相似性, 因此本文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为例对保险责任条款进行分析。其第三条规定:“在保险期间或本保险合同载明的追溯期内, 被保险人在本保险合同列明的保险地址内, 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由于突发的意外事故或安全生产事故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泄露、溢出、渗漏, 且被县级以上 (含县级) 环境保护部门认定为环境污染责任事故, 造成承保区域内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或直接财产损失, 由受害人在保险期间内首次向被保险人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 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本保险合同所指‘承保区域’是指保险地址外围一公里以内的范围”, 据此可对实践中环境污染保险责任做出以下判断:第一, 承保风险是突发性、偶发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 需具备县级以上 (含县级) 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环境污染责任事故认定;第二, 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对保险地址外围1km以内第三人应依法承担的人身、财产损害赔偿责任。实践中也常常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设计不科学、不合理而围绕“企业发生事故是否为承保风险事故, 保险公司是否承担保险责任”产生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之责任争端和纠纷。

3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困境

3.1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困境之表现

1991年我国大连等五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但以失败而告终;2007年至今, 国家先后出台《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有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律法规,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度高涨, 2014年试点省市增加至22个, 投保企业增长至近5000个, 然而, 据环保部2015 年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名单显示近4000家投保企业仅覆盖17省份, 证明当前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业正面临发展瓶颈和实践困境, 其中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企业投保内在动力严重不足、积极性不高。各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普遍出现企业参保率非常低的困境, 大多参保企业是基于国家强制责任保险之法律约束或受政府相关政策影响使然, 而自愿参保企业严重不足, 大量环境风险较高、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尚未投保。二是相关保险责任争议较多, 保险理赔实践操作困难。如投保人与保险人往往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认定、环境污染保险责任范围产生争议, 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操作困难, 阻碍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3.2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困境之原因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陷入实践困境, 由诸多因素造成, 如起步晚、经验不足, 缺乏完备法律规范指引和保障, 缺少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激励和扶持, 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 但究其根源应为当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特别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本身设计不能激发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积极性以及不利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的实践操作。例如, 保险合同采用格式条款, 由保险人单方制定, 作为经济理性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使得保险条款难以保证投保人、保险人利益之平衡, 难以满足投保人的利益需要。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将“承保区域”限定于保险地址外围一公里以内的范围, 显然不能满足投保人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际需求。无论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等国内污染事故, 还是印度博帕尔污染事件、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福岛核泄漏事故等他国污染事故, 都证实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具有损害范围广泛特征, 特别是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损害一般会超过保险地址外围一公里的范围。该条款对环境污染保险责任范围的限制, 难以发挥保险分散企业风险的功能, 同时博弈于高额保费与低额赔偿之间, 影响了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积极性。其次, 上文提及三大保险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极其相似, 保险条款同质化现象严重, 使得不同行业不同风险企业适用同一保险条款, 难以体现不同环境风险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不同利益需要, 保险条款设计不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再次, 保险条款缺乏有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的释义, 也没有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具体类型, 或者说没有对所承保风险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细化, 不仅造成保险人与投保人因约定不明发生争议, 也造成保险市场因保险品种单一不能满足环境风险企业需求而难以发展。最后, 保险责任条款要求保险事故需经环保机关作出环境污染责任事故认定以及要求被保险人提交国家环保部门污染事故认定书, 但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事故认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尚未明确, 如实践中环保局因投保企业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而作出行政处罚并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企业与保险公司易就该行政处罚决定书能否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事故认定或能否作为企业发生保险事故证据发生争议。而且, 有别于道路交通事故, 一些发生小事故企业将博弈于环保部门追责和保险公司理赔之间, 为避免环境事故行政处罚而不愿向环保部门申请认定, 放弃向保险公司要求理赔的机会, 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率低;此外, 因《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突发环境事件60日的最长调查期限并且不包括污染损害评估所需时间, 环保部门环境污染责任事故认定不可预期, 导致企业因缺乏事故认定而不能及时获得理赔以及受害人不能及时获得有效赔偿, 违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设立的初衷。

4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之设计

合理设计和规范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是激励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积极性, 平衡企业与保险公司双方利益, 解决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困境的不可不缺的重要举措。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作为生态领域中特殊的保险合同, 既要遵循合同法有关一般合同和保险法有关保险合同的订立规则, 也要考虑环境污染事故赔偿责任的特殊性, 设计出符合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需要的保险合同条款。据此,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强化平等、公平、协商一致的制定原则

要提高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积极性, 首先要转变企业在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中的被动地位, 增强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因此, 在订立保险合同时, 应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对保险条款进行协商, 对于保险事故类型及其认定、保险标的、责任范围、承包区域等特殊事项应由双方根据企业环境风险实际状况和特点作出特殊约定, 维护双方的公平利益, 克服保险条款由保险人单方拟定、格式化、同质化的缺陷和弊端。此外, 为平衡企业与保险公司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中的利益, 可借鉴德国环境责任保险条款制定模式即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并公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般条款》, 当事人可选择使用,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双方实际需要另行作出不同约定。特别是对于保险责任范围的约定, 应充分尊重双方的意思自治, 根据企业潜在风险以及可能造成损害状况, 由双方在公平原则下就承保区域的大小、承保损失的范围共同设计。

4.2 明确保险人的特殊说明义务

《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应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的义务。因此, 为解决实践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困境, 在订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时, 保险人除对免责条款作出特殊说明外, 仍应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标的、保险事故、保险责任条款等关系环境污染保险责任的事项作出特殊的提醒、注意或说明, 例如对于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污染责任事故认定问题。实践中, 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为例, 并没有对环境污染责任事故认定作出特殊提醒, 而导致投保企业在申请保险理赔时因缺乏环境污染责任事故认定不能获得及时赔付, 最终影响投保企业续保的积极性。

4.3 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类型及其认定

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为例, 实践中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一般在保险责任条款中采用“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由于突发的意外事故或安全生产事故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泄露、溢出、渗漏造成第三人人身、财产损失, 且被县级以上 (含县级) 环境保护部门认定为环境污染责任事故”的条款模式作出相似性、笼统性约定, 导致是否属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之判定困难。因此, 为了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争议, 增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的可操作性, 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设计时, 应以独立的保险事故条款严格界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之涵义, 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类型和风险评估结果由保险合同双方约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具体类型, 据此设计不同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险种, 以及不同的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期间、免责事由及免赔额等条款。此外, 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认定要求问题, 应由双方根据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和简化理赔手续及程序的原则对认定主体、认定形式、认定内容等事项作出特别约定, 根据认定不能的事由和后果合理分配责任。

4.4 化解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争议

上文揭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争议发生之困境, 其实质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之争议, 究其原因在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的抽象性、概括性, 因此条款解释成为解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争议之必要, 除设计当事人协商、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等争议解决途径条款外, 还需明确和强化条款解释的规则, 即法院或仲裁机构在所作法律裁判中应根据《保险法》第30条和《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解释。此外, 应尊重双方在保险合同中明确表达的真实意思, 适用保险市场的习惯做法;应当运用保险市场所要求的特定的科学含义, 使用统一的、特定的行业标准。因此, 可赋予保险行业协会对争议保险条款的解释权利, 在投保人与保险人对保险条款发生争议时可由保险行业协会作出统一解释。

5 结语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正面临实践困境。合理设计、统一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实乃必要举措, 转变投保人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定中的被动地位, 提高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积极性;明确界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事故涵义、类型及认定等内容, 减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争议, 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率, 才能使得企业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博弈中自愿投保, 从而充分有效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防范环境风险、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维护公众权益、保障环境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摘要: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为例, 分析了作为内生因素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之现状, 指出了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保险责任条款设计不合理、保险条款多争议等弊端, 表明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是我国当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之重任。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责任保险,保险条款,环境污染事故

参考文献

[1]翟建华.保险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37~38.

[2]竺效.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

[3]陈方淑.理念与制度的调适:环境责任保险之社会化进路探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3.

[4]白江.论德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传统、创新与发展[J].东方法学, 2015 (2) :135.

[5]中国科技网.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难, 2015年全国投保企业减[EB/OL].[2016-01-06].http://www.wokeji.com/gaoxinqu/gxly/nyhb/201512/t20151228_2092695.shtml.

雇主责任保险条款 篇8

摘 要 雇佣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雇员在从事雇佣工作时造成他人伤害的纠纷时有发生。雇主责任在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作为一项完整的制度出现,但其法条的规定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产生了冲突和矛盾,且关于雇用期间的认定规则模糊。我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遵循雇主责任的法理,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注意协调侵权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关系,并考虑相关的认定雇佣期间标准。

关键词 雇主责任 追偿权 雇佣期间 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在劳动关系领域里已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在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领域以外,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劳动用工。不论是劳动合同形式的用工关系,还是劳务合同形式的用工关系,都是通过使用他人的劳动获得利益;同时,因为使用他人的劳动而使雇主事业的范围扩大或者活动范围的增大,也使得其人第三人收到损害的机会大大地提高了。对无辜的受害人给予公平的救济,正式民法理论,法治社会最基本的观念。

一、雇主责任概述

所谓“雇主责任”是指雇员在执行雇佣事务的过程中致人损害的情况下,由其雇主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一般侵权的情况下,行为人需要对自己的不法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对他人的行为承担后果为例外。雇主责任最早是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上是作为特殊的侵权行为以对待的。随后,于2003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的《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雇主责任作了规定,明确了雇主必须对其雇员的行为负责。

(一)各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雇主责任的立法模式

英美法中称雇主责任为替代责任,是指个人或者公司替为其工作的雇员在工作过程中致别人损害时承担责任,尽管该个人或者公司并没有实际侵害他人的权益。其法理基础在于某人通过他人来实现其自己的利益时应该对他人的行为负责。德国民法则认为:使用他人,应该就他人于使用关系中实施了工作范围内的加害行为负责。无论雇员是故意还是过失,乃至构成犯罪,也是为了雇佣工作,为了雇主的利益,应当由雇主来承担责任。雇主因雇员的行为而获得了利益,由其对于在高危行业中,雇主将极度危险的工作交给雇员来完成,理应对雇员在完成此工作中出现的对于第三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88条规定:I.受雇人因执行职务,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由雇用人与行为人连带负损害赔偿责任,但选任受雇人及监督职务之执行已尽相当注意,或纵加以相当之注意仍不免发生损害时,雇用人不负赔偿责任。II.被害人依前书之规定不能受损害赔偿时,法院因其申请,得斟酌雇用人与被害人之经济情况,令雇用人为全部或者一部分之赔偿。III.雇用人赔偿时,对于侵权行为之受害人,有求偿权[1]。可以看出来,我国台湾地区规定的雇主责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雇主承担的是一种选任或者监督上的过错的责任,其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而非无过错责任原则。二、在法律技术上采取了举证责任的倒置,即由雇主就选任上无过失承担举证责任。三、出于公共政策的考虑,当雇主举证成功免责的时候,允许受害人向法院申请雇主适当补偿损害。四、在雇主赔偿受害人损失后,对于实施侵权行为的受雇人,享有求偿权。是故虽然台湾地区的法律并没有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是通过举证责任的倒置,以及对受害人的衡平的补救手段,令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实际上已经十分倾向于无过错责任原则。

(二)我国对雇主责任的规定

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专门设了第四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来专门规定雇主责任,其中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我们可以看出来新的《侵权责任法》中对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让雇主这个非侵权人承担原来属于侵权人(受雇人)的责任的理由主要有:1.根据“权益与风险相统一”理论,受雇人从事的在职务范围内的工作是为雇主创造利益,但是这里所说的利益应包括但不限于最终达到盈利的后果,哪怕最后受雇人并没有为雇主创造利益,但只要是为了雇主的利益而实施的职务行为,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理解为雇主受益的行为。既然雇主在受雇人的职务行为中受益,那么因此种职务行为所产生的损害的风险亦应该由雇主承担,这才符合“权益与风险相统一”的理论。2.出于对社会公共政策的考虑,规定雇主的替代责任必将使雇主在选任受雇人的时候更加小心谨慎,并且对于自己选任的受雇人更加负责任地监督。雇主为了防止侵权的发生,有可能会购买保险,从而将风险分散,这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3.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受雇人的经济实力都不及雇主,允许受害人向雇主主张损害赔偿,为受害争取多一种选择,有益于受害人更加充分地获得赔偿。当然,在雇主赔偿受害人损失后,对于实施侵权行为的受害人,享有求偿权,这亦是符合公平原则的。

二、我国雇主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追偿权的规定与部门法冲突

新的侵权法三十四条中没有对雇主承担侵权责任以后的追偿权作进一步的规定。同时,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对于追偿权的问题做过相关的规定,如,《律师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律师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律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以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的律师追偿。”《物权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以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若依据以上法律,雇主是可以对雇员行使追偿权的。但是,若依据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佣的人员在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可以看出来,对于雇主是否能向雇员进行追偿,民事诉讼法与新的侵权法的规定存在冲突的地方。

(二)雇佣期间认定标准含糊

新的侵权责任法中出现了诸如“用人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工作任务”等之前并没有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出现的概念。在此《解释》中,是以“雇主”、“雇员”、“从事雇佣活动”来对雇主责任进行界定。那么问题就在于本条中的用人单位具体应该是指那些;工作人员又包括哪些人;除了正式员工,是否也包括临时员工等。“执行工作任务”具体又包含怎么样的概念?实践中,关于雇员的侵权行为是否属于雇佣期间往往都存在着重大的争议,尤其是和本职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得侵权行为是否属于雇佣期间的问题,也是困扰着我们侵权法实施和适用的难点问题之一。如何认定雇佣期间,是我们谈论雇主责任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新的侵权法并没有对此作进一步的规定。

三、我国雇主责任制度完善的建议

(一)明确雇主责任的主体的只有雇主

解决追偿权冲突的途径是在进一步规定雇主责任的主体只有雇主,而不是雇员和雇主。我们可以将雇主责任的承担问题分成三个部分,即对外的承担问题、内部责任的承担和雇主追偿权问题、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问题。并以此明确雇主责任的主体。

1.外部责任的承担。当雇员的行为构成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时,雇主则需要对雇员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外部责任的主体也只有雇主,受害人应向雇主主张权利。雇主责任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受害人的赔偿如何由雇主来承担,在雇员的诉讼地位上,由于往往雇员与雇主的关系密切,处于诉讼的需要,可以考虑将雇员列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2.内部责任的承担。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了,在雇主为雇员的职务行为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以后,允许雇主对于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雇员进行追偿,这就是我们所要谈论的内部责任。雇主和雇员存在雇佣关系,是雇主为雇员的职务行为承担责任的前提,对于这里的雇佣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雇主选任监督他人提供劳务并支付一定报酬的合同关系。雇主选任雇员为其提供劳务,雇员提供劳务换取劳动报酬,各自按照合同履行义务。

3.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问题。《侵权责任法》第三章专门规定了受害人故意和与有过失的情形。当然,若雇员对于受害人享有抗辩事由,如:存在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过错等规定的情形。这些抗辩理所应当可以为雇主援引。

(二)明确“雇佣期间”等概念

首先,本条中的“用人单位”应该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也包括个体经济组织等。其次“工作人员”既包括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也应当包括临时在单位的员工[2]。最后,对于侵权法中却没有明确的“执行工作任务”的标准。从目前最高法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来看,第九条的第二款“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是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得,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即,即使是发生在工作时间内,但其行为与工作无关,用人单位也不承担责任,《解释》采取客观说,但以授权范围作为基本的判断标志。在授权范围内所为行为固然属于职务行为,即使超出授权范围,擅自行为或者违反禁止性规定,但是行为本身表见为履行职务或者客观上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对受害人而言即属于职务行为,雇主应承担替代责任[3]。

结合世界各国的立法例,笔者认为应依据以下的标准来对是否属于雇佣期间进行判断。(1)是否是为了雇主的利益标准。若雇员的行为是完全为了雇主的利益,那么一般就可以认定雇主责任成立。(2)紧密联系工作标准。若雇员的行为由于雇佣关系引发的,与雇佣密切相关,那么也可以认定为雇佣期间。如:利用工作的便利进行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活动。(3)雇主责任推定标准。在是否是雇用期间存在疑问的时候,可以推定存在于雇佣期间,由雇主来证明该行为并不是发生在雇佣期间。毕竟法律应该更加倾向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替代责任的设计并不是为了免除侵权者本人的责任,只是通过让雇主承担责任从而确保受害人获得实际有效的赔偿[4]。”

四、结语

雇主责任出现在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作为一项完整的制度出现,但其法条的规定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明显产生了冲突和矛盾,且关于雇用期间的认定规则模糊。我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遵循雇主责任的法理,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注意协调侵权法和民事的关系,统一规定雇主责任承担的主体只有雇主,并从雇主利益标准、紧密联系标准、雇主责任推定标准三个方面来考虑相关的认定雇佣期间标准。雇主责任在新的侵权责任法中的规定略显粗糙,其雇用期间的问题、追偿权等的问题有待日后进一步出台司法解释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60.

[3]陈现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关联精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面试心得体会:面试那些事儿下一篇:荥阳市“强力四抓”强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