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通用8篇)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孙岫)
调查:天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想要给孩子最好的。问题:这里有四样东西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只允许为您的孩子选择其中一样,您选哪一样?
1、健康
2、美貌
3、财富
4、地位
是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了。可是怎样就叫“健康”呢?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概念是: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关于心理健康,又有五个维度的标志: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环境适应良好。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有近20%心理健康状况为“较差”、“差”;青少年人群中,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底。本应该“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充满活力的初高中生,竟然是我国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人群!而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排在首位的竟是亲子关系质量——这是需要我们“严重关切”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心理效应,希望对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改善亲子关系有所帮助。
一、小红花的强化效应
【案例】小宝两岁多上幼儿园,开始都是自己吃饭穿衣,自己刷牙洗脸,有时还抢着帮妈妈倒垃圾。但渐渐地,小宝做事不再那么积极、主动了。妈妈开始有意让他自己整理床铺,洗自己的小衣物,自己搞乱的东西自己收好。前两天积极性还蛮高,但过了几天就不愿意做了,还说爸爸不做他也不做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主动做事,主要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的表现。从主动要做到不愿意再做,不是成年人的“变懒”,而是对所做的事情不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了。
两三岁的小孩子已经能逐渐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分清楚,特别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人生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喜欢尝试一切新鲜的东西,比如自己吃饭刷牙扣扣子系鞋带,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情会说“不”,比如拒绝在客人面前表演,不按父母的要求和人打招呼等等。这个时候,父母不可以用强制、粗暴的方式地对待孩子,也不能随便迁就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孩子赖在商场的某个货柜面前不走,用大哭或躺在地上打滚来要挟你,你为了自己的面子满足了他的要求,那是不负责任的纵容!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开始丰富起来,已经开始学习理解别人的情绪,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反应,比如,他能看出爸爸妈妈脸上的表情,知道爸爸妈妈是高兴还是恼怒,会有意做一些讨父母喜欢的事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你就为孩子情商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个时候是开始培养孩子劳动意识的好时机,也是发展亲子感情的好时机。爸爸妈妈分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在吃饭前摆凳子,拿自己的小饭碗,夏天的时候让他们洗自己的小衣服,没洗干净不要紧,关键是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向父母表达爱心的机会。
上面那个案例我给出的建议是:
1、通过表扬(在长辈、来客、老师、同龄伙伴面前表扬)强化孩子“做”的行为;
2、接纳孩子“不愿意做”的事实,对他的情绪给予理解;
3、伺机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孩子说“爸爸不做他也不做”时,告诉孩子“爸爸工作很辛苦,要帮爸爸分担一些事情”,让孩子学会体贴父母;
4、制定合适的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关于强化效应
幼儿园老师用贴红五星、发小红花等方式表扬和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得到表扬和奖励的小朋友都会很高兴,而且接下来都会努力做得更加好。驯兽师在训练大象、老虎、海豚、鹦鹉等动物时,动物完成了特定的动作,就给它们食物,这些动物得到了食物的鼓励,就更加努力地完成驯兽师规定的动作,时间久了,这些动物就被训练成了出色的杂技表演者了。幼儿园老师和驯兽师都是运用了强化的原理。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些行为的后果使得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斯金纳把小白鼠关在一个装置特殊的箱子里,箱子里有一个杠杆,每按压一次杠杆,就会有食物出来。一开始,小白鼠在无意之间触碰了杠杆,得到了食物,它尝到了甜头以后,更加频繁地触碰杠杆,以不断地获得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强化,而食物就是强化物。
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在行为之后给予奖励,目的是增加行为,比如小宝宝咿呀学语,得到妈妈的亲吻和赞扬,他就更加努力地学习说话。负强化也是为了增加行为,所不同的是在行为之后撤销某种厌恶的刺激,比如,小白鼠在迅速拉动绳子时可以避免电击的折磨,它很快就会学会拉绳子。另外,如果有些后果会使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这些后果叫惩罚。负强化和惩罚常常是一起使用的。【举例】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小强不好好吃饭,妈妈命令他放下碗筷,到一边站着。全家人都不理小强,各人继续吃饭。一会儿,小强说:“我不闹了,以后要好好吃饭。”于是,妈妈答应了他,让他重新坐到原来的座位吃饭。——不让吃饭是惩罚,站在一边看全家人吃饭是负强化物,小强的正确表态是认可行为的出现,不再让他站着是撤去负强化物。妈妈是先采用惩罚,再用负强化,小强表示“要好好吃饭”,妈妈让他回到座位上吃饭——这又是正强化。
学校老师的“罚抄写”也是一种负强化。还有,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同时强调如果不遵守纪律就会被惩处的事例,孩子们为了免受厌恶刺激——惩罚,就会好好地遵守纪律。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误用负强化。比如孩子玩耍结束后,玩具满屋子都是,妈妈看不下去,就把玩具整理好收拾起来。这里妈妈为了逃避厌恶刺激——满屋子乱扔的玩具——而收拾玩具。妈妈的行为奖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乱扔玩具、玩完后不收拾的恶习,使孩子今后还是在玩完后不收拾玩具,并且有可能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妈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告诉孩子要自己收拾玩具,并放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会培养起儿童讲秩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有不少家庭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什么都可以不做,连自己的鞋袜衣服都可以不洗,自己的房间都可以不收拾,从生活上的依赖习惯进一步发展成人格上的不能独立,不愿担当,缺少责任意识,将来在事业上将很难有什么创造。
二、点石成金的期望效应
这个著名的实验因为归功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以也称“罗森塔尔效应”。其实,罗森塔尔提供给老师的所谓“高智商”学生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由于罗森塔尔在教师心目中有很高权威,老师们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因而对他指出的那些“高智商”的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老师们始终把这些孩子放在心上,在教学中把他们作为聪明的孩子对待,这些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这份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要求,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最终真的成了优秀的学生。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最早是在老鼠身上发现这个现象的,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验,发现A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后来他又把这种效应拓展到人的身上,发现不论是在人还是在动物身上,期望都能发挥作用。
【故事】“罗森塔尔效应”还有另一个名称,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非常善于雕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凭借自己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为这个雕像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也许我们不能把神话故事当真,可是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事例。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事例】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他父亲一边向妻子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下巴,面带微笑地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是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机会的男孩。”
继母的一番话让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就是凭着继母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强大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为在继母到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都认定他就是一个坏男孩,但是继母就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的生命。
日常运用中,期待效应被简单归结为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近年来提倡的“赏识教育”就是以期望效应为理论基础的。赏识教育中有一句话——“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处于人生初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对于自己是“好”是“坏”的认知全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获得。因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某些地方做的“好”,给予鼓励赞美,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儿童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并且更加努力地去验证家长们的期望;如果家长总是批评孩子,认为孩子无能,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而放弃努力,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多么糟糕!
期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和期望,告诉孩子,他们是有能力的,让孩子增强对自己的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从我接触的案例看,家长朋友有两个需要特别警醒的地方:一是“期望的表达”——期望孩子成为“好孩子”,也知道孩子有许多优点,但是对孩子说的都是他的“不足”!二是“期望的视野”——大多局限于孩子的功课,只要功课好其他可以“忽略不计”。一位犯罪心理学家点评前不久网络热议的药家鑫案说:药家鑫的社会情感和性格有严重缺陷,他的父母花费那么多钱培养一个弹钢琴的儿子,结果他只有技能,没有情感;任何技能、知识、学历,只有在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价值。还有,不能仅仅是对孩子有期望对自己没有期望。有一个人问大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大师问他影印过文件没有?
他说影印过。大师问:“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大家说:改什么?)大师的建议是: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这是打了一个比方: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现实生活中,影印文件时发现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是可以修改原稿重新影印的;但是家庭教育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所以,如果“有错”,需要“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
三、从小步到大步——登门槛效应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呢?
【故事】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有一个穷人来到富人家的厨房,厨娘呵斥道:“滚开!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我只要进去再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厨娘认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来了。这个可怜的穷人烤干了他的衣服,又请求厨娘给他一只小锅,说他要用来“煮一点石头汤喝”。厨娘觉得奇怪,想看看穷人怎样用石头煮汤,就答应了。穷人到路边捡了一块石头,洗洗干净就放到了锅里煮起来。“你总得放一些盐吧!”厨娘说,她给了穷人一点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也放到穷人的石头汤里。最后,那个可怜的人把石头从汤里捞出来扔回路边,美美地喝上了一锅肉汤。这是《伊索寓言》里《石头汤的故事》,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家的分析:一般来说,人们会拒绝一些难以做到的或者违背自己意愿的要求,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人们一旦对某个微小的要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同意接受之后,为了给人“先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就如同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
【案例】有一个学生英语考试得了58分,可是这个不及格的成绩竟得到家长的表扬。
家长是这样对孩子说的:“首先我看到你这个58分来之不易,你是从两个月前的38分提高上来的,我亲眼看到了你日日夜夜的刻苦攻读。两个月英语提高20分,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二是58分虽然属于不及格,但是你距离及格仅仅差2分了,下次考试我相信你一定不仅能够及格,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位家长未必知道什么“登门槛效应”,但是他很智慧,他的智慧表现在首先接纳孩子的不及格成绩58分,不仅没有批评责骂孩子反而表扬鼓励孩子,这在一般家长是很难做到的;更难得的是,家长进一步说出了表扬鼓励孩子的理由:一是因为孩子两个月来“日日夜夜的刻苦攻读”,二是孩子比原有成绩有了明显提高,58分得来不易;还有一点尤其值得肯定,这位家长对孩子说的:“58分虽然属于不及格,但是你距离及格仅仅差2分,下次考试我相信你一定不仅能够及格,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进步充满信心,相信孩子内心一定因此充满了成长的力量。这就是“登门槛效应”。
【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的时候物理成绩很差,有一次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很有办法,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这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一次考试考了28分。老师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又觉得没有理由,因为28分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想了一个“怪招”,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 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只有这个同学剩下了20分。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全班同学:“我们班哪一位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从此就喜欢上了物理,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好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差大伤脑筋,是不是可以学习运用“登门槛效应”来改善孩子的学习状况呢?不要对孩子一下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稍稍有一点小进步的要求,当孩子达到这样的要求时,再鼓励他达到更高一些的要求,这样孩子容易接受,同时也会在自己的不断进步中产生信心。关键是家长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在群里看见一位网友讲寂静法师的故事,和各位分享—— 一位佛友对寂静法师说出自己的困惑: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经也念了,好事也做了,但我的命运还是没有改变啊!
寂静法师向他提出一个要求,要给他五百块钱。这人表示:师父的钱我哪敢要啊!寂静法师说: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的。
这人很爽快,说:师父,您要办什么,我绝对帮你办好!寂静法师说:你帮我买一辆汽车。
这人惊呼道:师父,五百块钱到哪里能买到汽车啊?!寂静法师说:你知道五百块钱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点,就要得到很多呢。【测验】(以1—5逐一标明以下“问题”行为的程度——1最轻,5最重)
1、不喜欢与人交往;
2、爱发脾气;
3、会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伴;
4、上学常常迟到;
5、爱和老师顶嘴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五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是“递减”的,也就是说,“不喜欢与人交往”的问题最值得引起关注。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家长懂得一点心理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和各位家长朋友讨论的这些心理学效应,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家长朋友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 还包括心理健康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就必须做到心身兼顾, 使学生的健康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还处于萌芽时、塑造前期, 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对事物良莠的分辨能力差, 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弱, 但他们对事物接受及模仿能力和欲望却相当强。在这一对强与弱的矛盾下, 如何给他们及时、有效、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基于上述因素, 中小学阶段正是品行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 如何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 预防心理疾病, 避免心理问题的困扰, 学校、社区与家庭这三者的功能和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2. 学校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
当前的中小学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 中央的素质教育精神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高, 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大多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的现象。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 体罚、心罚学生,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 被教师所嫌弃, 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教师关注的不公平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教师过于严厉是学生产生退缩心理的重要因素, 教师蛮横粗野是学生逆反心理的推动力量。
3. 社区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
学生就读于学校, 栖身于家庭, 嬉戏于社区, 青少年学生是社区中很大的一个群体, 他们精力旺盛, 可塑性强, 情感易冲动, 容易受到在影视录像、杂志、小说、电子游戏、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 这些在满足了其好奇心的同时, 也无形中损害了身心健康。同一社区的孩子接触频繁, 彼此熟悉, 年龄较小的孩子容易受到一些大龄孩子的影响, 社区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 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 一味地模仿, 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4. 家庭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 家庭的和睦与否、经济收入的多寡, 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常表现在多种形式上, 如有部分家长的不健康行为和不良嗜好成为孩子学习仿效的对象, 有的父母嗜赌好酒;有的父母关系不和, 时常吵架, 这些都会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可高, 当子女没达到时, 就予以责备和训斥, 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当小孩遇事不开心时, 父母不闻不问, 不与其进行感情交流, 解其心结;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 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以上这些家庭的因素, 都可能成为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目前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1.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上认识不足
社区坚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没有什么很大关系, 关键在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是否得当;家庭则错误地认为孩子从入学的那天起, 学校就对孩子的教育负有全部的责任, 家庭只提供其生活所需;而学校则强调学生不在学校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责任在于家庭和社区。学生没有发生问题则可相安无事, 一有问题则相互推诿, 从而激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2. 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着时间上的脱节现象
学生在学校接受到学校老师的教育, 而回到家庭和社区就有可能处于教育的盲区, 特别多见一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学生在寒暑假这一时段, 如果不能得到社区及家庭的适当教育和管理, 学生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所污染。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听话, 一回到家里, 一进入社区就判若两人, 出现了言行举止的离经叛道现象, 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说与家庭的教育和社区的氛围有极大的关系。
3.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由于三方均处于信息孤岛状态, 彼此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 使学生在各个场所的心理问题不能全面真实地得到反映, 形成三方各自片面的认识, 这样, 既不利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促进措施, 也不利于三方协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预防、教育及处理。即使单方面进行了教育和辅导, 也不能得到问题处理后学生心理情况的全面及时反馈。
4. 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之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协同性差的问题
由于三方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 对学生的状态限于自己所见, 因此, 在行为上常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 不能实现三方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互补, 既不能利用好各自所占有资源优势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力作用, 也不能形成对一些心理问题全方位、有梯度、渐进式性的教育作用。
三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
1. 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达成共识
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充分明白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做好社区的宣传工作、做好家庭的沟通工作, 做好学校的重视工作, 使其各自认识到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责任, 并督促其在各自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觉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的连续性既包括学生放学在家, 在学校上课, 到社区休息娱乐, 这一天时间上周而复始, 也包括学生的寒暑假与正常开学这一学年上时段上的循环反复, 还包括从小学入学之初到中学毕业之日这一跨度较大的时间范畴。以学期为单位的各时段均有其占主要地位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及中学一年级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学生的适应问题, 寒暑假期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污染及惰化的问题, 而毕业班主要集中在升学的压力问题, 平常时段多以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压力问题和人际交往为常见心理问题。只有善于把握时间段学生的心理问题, 实行分阶段、不间断、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才能起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有的放矢。
3.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空间上的完整性
学校、社区与家庭都是构成社会的一个组织单元, 其教育的功能健全与否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说尤为重要。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学生食宿于家庭, 玩乐于社区, 受教育于学校, 这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都负有提供学生能得到心理教育的环境和措施,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责任。要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化, 在社区得到净化, 在家庭心受到感化。
4.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功能上的互补性
社区要承担起家庭、学校以外社区的那一部分责任, 社区侧重于社区环境的净化, 堵截污染源是防治中小学生受污染的有效方法。社区应提供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释放的各种健康场所, 但又要有力遏制其同外界不良环境的接触。而学校的功能在于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如何战胜困难, 帮助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 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专、兼职心理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家庭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提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 让其适当参加劳动, 体会父母的艰辛。家长期望值不宜过高, 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和孩子进行经常性的、广泛的沟通, 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鼓励与同伴交往, 这样有助于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品质。
5.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信息上的互通性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共同推进的责任, 三方之间应就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磋商与沟通, 建立长效机制, 这便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管理和系统教育, 防止新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和现有问题学生的恶化, 并对现有问题学生共同采取及时必要有效的措施, 使其尽早恢复健康。
6. 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行动上的协作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三方在行动上的协作, 单方面的行动对学生的作用由于受到地域、时间以及资源上的限制, 很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作用。只有加强三方之间的协作, 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 形成合力,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协同效应。
学校、社区与家庭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形成三方联动机制, 形成协同效应。三者相互协调, 共同推进, 充分发挥各自的时间、空间及资源优势, 以科学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心理品质, 为学生求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摘要: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同学校、社区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心理健康对中小学成长的作用为出发点, 分析了当前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及不足之处, 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学校、社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学校,社区,家庭,心理健康,中小学生
参考文献
[1]焦玉萍、杜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9) :129
[2]张功.社区心理卫生综述[J].前沿, 2003 (10) :170
浅谈孩子在家庭中的心理教育 篇3
【关键词】家庭;心理;健康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体魄。而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程度是关系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与前提
人的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奠基。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已趋于弱化,也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炼,作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值得担心和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将成为家长面临的重任。那么将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发展,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电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带手机进校园,课间聊QQ,逃学上网吧等不良现象已不再是偶尔发生的了,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再有就是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很多农村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矛盾极端化、过分地追求金钱、权利、地位等悲剧愈演愈烈。在诸多家庭因素的影响之下,大多数孩子都出想了内向,自卑,脾气急躁、交往不良、厌学、自以为是等心理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家长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关爱,富有亲情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成为孩子的表率,如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搞好领里关系,为人处世做到心胸豁达,乐观,向上,从而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熏陶,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了解孩子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因为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信任孩子
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失去对家长的信任。
二、家长行为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和动力
开展好家庭教育,必须破解一些家长行为,让孩子成长的更好。
世界上肯定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同的思想指导出不同的教育行为,即使大方向上一致,细节上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追着孩子喂饭,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自作主张为孩子选报专业等等,这些行为都被父母美其名曰“都是为你好!”强权教育的确能培养出百依百顺、亦步亦趋的孩子,但是缺乏主见,不能独立思考的孩子是你想要的吗?专家建议:
①父母对孩子而言,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主宰不了孩子。
②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
③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应遵循的原则:要影响,不要灌输;要引导,不要教导;要推荐,不要推销;要唤醒,不要征服。
④若要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
⑤孩子的人生道路要自己走,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由自己选择,他的命运也要由他决定。很多时候,很多妈妈喜欢用暴风骤雨般的打骂方式教育孩子,看似帮助孩子改掉了坏毛病,其实伤害了孩子的小小心灵,她们都不清楚,甚至也不在乎。因为,她们只看到了眼前,只顾得了自己风风火火的个性,却忘记了面对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就是一颗等待的耐心。
三、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更多的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别让孩子在成长中泛滥
当孩子们玩耍的时候,有的家长总会担心他们出危险,于是不由自主地提醒他们或制止他们。孩子们对大人的情绪不可能视而不见,于是不得不停下来观察大人的脸色,或换一种新的玩法——既能满足大人的要求,又能让自己继续玩下去。在这个调整或暂停的过程中,孩子们由主动的游戏变成了被动的听从,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养成听命的习惯,而且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每一个家长,都在协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但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有几位真正尊重过孩子的这些本能?可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不被接纳”、“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经验,那么有朝一日,环境中发生的事需要他们要通过这些情绪对待时,他们又如何处理这些来自幼时的经验?
有一位父亲听老师说:“你的孩子把别的孩子打伤了。”于是他不由分说地跑到学校把孩子拉回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暴打。是的,他当然有权处罚他的孩子。可同时,孩子的情绪被迫压抑,他甚至没有机会解释。而这位父亲只是因为自己的观念里有一种“反正打人就是不对,你不能给我惹祸”,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静静地听一下孩子的理由。他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不自觉地以自己为核心,而不可能换位思考,去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去理解和化解。于是我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问问这位班主任老师,你的孩子和那个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难道是你的孩子对所有的小朋友都是这样吗?”可这位老师,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也是将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不去处理同学之间的问题,甚至连冲突的理由都不去问一下——这种处理,全在相互推卸责任。那么,这个孩子没有得到大人的尊重,更没有机会解释,当然在他幼小的心目中,会得出“我肯定不会得到理解”的经验。那么长大后,他会为自己辩护吗?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人会尊重自己吗?会倾听自己的声音吗?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4
[日期:2007-10-20] 来源:转载作者:杜益杰 [字体:大 中 小]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不良表现,如逃学、偷盗、剐钱、欺小凌弱、打架斗殴、外宿不归„„通过家访了解,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他们有的是因父母离异、判刑、死亡、失踪或寄养等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玩世不恭、品行不良的恶习,给学校教育带来较多的问题。据我们去年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属父母离婚的家庭学生有60人,父或母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或母违法犯罪被判刑、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中的学生有3人,合计103人,占全校学生的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全校单亲家庭学生的40%。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婚,母改嫁出走,随父生活。但父与一吸毒女同居,对儿子的学习、生活很少管,稍不遂意就打骂,其奶奶要想管也无能力。该生对其父行为很反感,也很抵触,混日子,对什么事抱无所谓态度。经常逃学、打架、欺负小同学,搜小同学身上的钱。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恶作剧,弄得班上不安宁,老师拿他头痛。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忍受不了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而其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所以也是经常逃学,在社会上同一些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在外野歇。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父亲杀掉。还有一个学生因违反纪律,一老师当着全班学生说他:“你再这样下去不改,将来就会像你父亲那样去劳改”。从此后,他对这老师教的课不听,作业不做,还经常逃学„„。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是学校教育中值得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校特组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其成员由党支部书记、校长、副校长、班主任、思品课教师等10人组成,聘请州教科所、市教科培训中心四位专家为顾问。
本实验课题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是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调查研究和开展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探索教育对策,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为搞好课题研究,课题组狠抓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课题实验。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年幼的心灵中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都会存在一定障碍。要能正确疏导他们,减少和排除心理障碍,就得用心理教育理论来指导。
根据课题三年实施方案,我们首先对全体单亲家庭学生开展调查(走访、问卷、谈话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人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家庭是否和睦情况等)。学生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的教育行为(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还是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芽你对学校有何要求等,并建立了个人实验档案。
单亲家庭子女,得到的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它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也能得到爱的关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课题组确定具有代表性20名单亲家孩
子作为实验的首批帮辅对象,由每个课题组老师交两个单亲学生朋友,并拟定帮辅计划,开展个案追踪。通过谈心、走访、娱乐、辅导、排扰解难等活动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用崇高的师爱去抚平他们心中创伤。为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这20个同学及他们的家长,于正月十四到泸山烈士陵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联谊活动。家长委员会主任、东城办事处书记来了,课题组的老师全都来了,受邀的大部分家长、学生也来了。在联欢活动上,课题组长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及这次活动的目的后,东城办事处徐书记代表地方党委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学生提出要求,也表示要将青少年教育问题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动员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接着以“击鼓传花”方式表演节目: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了。下来课题组的老师与结队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进行了合影留念。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他们是这样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长听说后感到懊悔。
州教科所的专家顾问还到学校为老师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还经常请市进修校的心理学教师到校作心理健康报告,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作法制报告,对师生启发教育大。每个课题组老师经常同帮辅对象在一起谈心,也建立了感情,学生有什么想法也愿与老师摆谈。在老师的帮助下,大部分同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中包含着老师不少心血,每个课题组老师感受深刻,写下了《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容忽视》、《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初探》、《浅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建立道德信念是单亲子女成长的一条途径》等十五篇论文,有十四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州、市、校论文奖。
通过一年来课题实验,我们有下列体会:
1、单亲家庭子女得不到完整家庭父母之爱,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无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去谈,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班上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多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师爱、同学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还要明确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要求他们。没有严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知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和多些亲近。
3、对于单亲学生的家庭,要不厌其烦地走访联系,宣传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发《家
长教育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家长明确父母的责任,多为孩子想想。用家长好的教育方法,典型事例,启发帮助教育不当的家长改变体罚和粗暴的方法,同学校的教育方法取得一致,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他们当父母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4、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作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配合教育下,加上学生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也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的还多次被评为校、市级三好学生,甚至被评为市十佳少先队员,这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和推广。
5、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除。
6、从目前来看,单亲家庭子女人数成发展趋势,已成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中部分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造成他们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学校教育不当造成逆反心理;加之社会上不健康文艺作品不良影响,游戏室、录像厅、OK厅的诱惑腐蚀;极少数坏人的教唆,干了一些不道德、违法,甚至犯罪之事,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政府、对学校,对监护人都有要求,都有责任关心帮助和教育未成年健康成长。为解决这些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取得社会各方面支持,在整个社区中应由党委政府牵头,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机关、学校积极参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为他们创设健康的环境,引导他们走出不幸的圈子,茁壮成长。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单亲家庭已占很大的比例。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教育不当引发出来的青年犯罪等等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可见,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及教育应提上日程,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其正确的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自卑型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
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
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舍予同学,小时聪明灵活,读小学时父母闹别扭,延续有五六年,在这几年中,好心的邻居总是把舍予带到自家与孩子一道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舍予同学与双亲之间拉开了距离,失去了家庭对他的正面引导,而在同学家里做作业又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直到高中,父母虽然合好如初,然而在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却难以抚平,负面影响明显,上课从不发言,想说而忸怩作态,初中时看过不少不健康的图书、画片,玩过黄色电游,并且临摹,由于家长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上了高中还在受到这些影响,不时对同学有下流的小动作,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渺茫型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
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单亲家庭已占很大的比例。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教育不当引发出来的青年犯罪等等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可见,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及教育应提上日程,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其正确的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自卑型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
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
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舍予同学,小时聪明灵活,读小学时父母闹别扭,延续有五六年,在这几年中,好心的邻居总是把舍予带到自家与孩子一道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舍予同学与双亲之间拉开了距离,失去了家庭对他的正面引导,而在同学家里做作业又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直到高中,父母虽然合好如初,然而在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却难以抚平,负面影响明显,上课从不发言,想说而忸怩作态,初中时看过不少不健康的图书、画片,玩过黄色电游,并且临摹,由于家长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上了高中还在受到这些影响,不时对同学有下流的小动作,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渺茫型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
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独尊型
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
有的学生不但不叫继父母,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叫。这类学生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是思想教育的重头。
逆反型
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不完全由家庭产生,但父母离异,放松管教而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决不可低估,老师、家长和社会应对这些感情特困户重点扶贫,采取有效方法,对症下药,使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钦师附小
章雪梅
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这些大都与家庭教育有关。
摘要: 最为一名有很深的工作经验的班主任而言,学校不算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所学校,而家庭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能否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都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种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种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种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和为人的收获。怎样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关。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来谈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一位教育权威人士说得好: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它“起于母胎,终于坟墓”。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谁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想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替代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培育优秀儿女的目的,那是天真的幻想。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而它具有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特别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可以对学校教育效果较弱的方面,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进行弥补。如果说现代人必须在教育中生存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便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重大作用。
二、父母良好的素质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马卡连柯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性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语、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工作作风对子女影响很大。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言行,子女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相反,家长的言行不正,孩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工作学习,在各方面给孩子做出表率。因为身教优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有许多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扮演教育子女的角色,阻碍了家教作用的发挥。现在许多国家正在采用各种形式提高父母的素质。例如,德国设有“双亲学校”,对父母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在美国则利用演讲、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对父母进行辅导,并通过建立“父母行为量表”来进行家庭教育研究;在台湾,对父母的教育已列入成人教育行列,注重利用各种条件和形式来培养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能力与方式,并且已经开始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系统规划家庭教育课程,安排青年学子修习“职前”的家庭教育科目。我们除了应继续发挥我国已有的独特、有效经验的作用外,还应该正确对待这些新时期关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从而更好地提高父母的素质。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过分显权威,缺少对孩子的尊重
身为家长,肩负教育子女的重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是很有必要的。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和前提,家长越有权威,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结果越有深刻性和持久性。试想一下,家长在孩子面前唯唯诺诺,还有什么教育可言?但是,家长的权威是有限度的,绝不能表现为不切实际的高高在上和刚愎自用。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过分的显示权威,唯我独尊,要求孩子唯命是从,若有违背,轻者责骂,重者体罚。它表现为: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随意吆喝,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个人活动,左右孩子的发展(如升学、就业等)。这些做法不仅导致教育失效,还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进取的积极性。
(二)“松”、“严”失度,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同样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多数家长都是从严治教,但往往“严”过了头,限制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其结果得不偿失。也有家长因对孩子的溺爱或自身懒散的原因,对孩子管教不严,松松垮垮,任由孩子自我膨胀甚至胡作非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有的家长平日里对孩子的言行熟视无睹,一旦心血来潮又严加管教,随意性极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察言观色,练就了一套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的“本领”。等到“伪装”被揭穿时,不良行为已养成,教育的难度又增加了。
(三)“言传”多于“身教”,缺乏教育的示范作用。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言传”来完成,还通过“身教”在受教育者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的示范功能。据了解,多数家长手中的“尺子”只对人不对己,是用来约束和衡量子女的,在自己身上没有作用。因为在社会上跌爬滚打,不少家长已养成了这样那样的陋习。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就会明确的规定不许如何如何!子女们开始时自然是照样执行,但不久就发现父母却在犯着类似的错误(比如:粗暴的对待他人、说脏话谎话、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他们心中原本已架起的衡量是非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并且,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其子女会“斗胆地去实践”一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极易模仿的对象,是孩子评判是非的活标本。父母言行不一致的作法不仅有损自身形象,往往还会事与愿违的推动孩子向错误的边缘迈进。
(四)溺爱与盲目乐观,导致发展动力的缩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奋斗目标并不断地实现,不但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育目的,也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的信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机制。激励的目的得以实现,是因为它调动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发展动力。这种源于孩子内心的动力,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遗憾的是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开发与利用。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对孩子现状的盲目乐观,导致了发展动力的严重“缩水”。一些家长对子女宠爱过渡,对孩子无限度的娇惯,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暴躁的性格。这些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父母怕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凡事都替孩子动手完成。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怪习性、怪性格。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则无所适从,在集体中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显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弱点。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当前状况盲目乐观,看到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捡了芝麻当西瓜,认为自己的孩子了不起,常为此夸耀孩子。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在虚荣心日渐增强的同时,还失去了攀登另一高峰的勇气和力量,并且缺乏面对失败的承受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即使没有遭遇到失败,也会如方仲永一般,最终只落个“泯然众人焉”的下场。
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将会不同。据一份调查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外因。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家庭当中,父母亲应着重从正面对子女进行教育,如:激励教育。可选用古往今来的众多英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从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从具体的人物入手,用讲故事或选用身边发生的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让孩子基本懂得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懂得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否则,将会遭到周围及社会的厌恶和谴责。做父母的还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如语言习惯、劳动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说话要有礼貌、讲究个人卫生、主动做家务等。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讲清危害,达到避免孩子模仿的目的。家庭生活并不是封闭的,社会上各种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家庭中,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反面信息,公共场所一些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等,家长应对孩子讲清这些行为给社会、给他人、最终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区分是非,懂得利弊,达到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未来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可以说抓好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将会使个人、家庭、社会受益无穷。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老年透析患者,家庭健康教育,透析效果,生存质量
随着社会老龄化, 进入终末肾衰竭的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 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也呈快速增长趋势[1]。然而老年人由于年龄及身体机能等因素的影响, 健康教育的效果往往不佳, 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为了提高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医患关系, 家庭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 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 血液透析年限为6个月~6年, 其中男性患者34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为60~91岁, 平均年龄66.6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高血压肾病13例、糖尿病肾病11例。每周进行血液透析2~3次, 每次4 h。
将5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 高血压肾病7例, 糖尿病肾病5例, 年龄为60~89岁。观察组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 高血压肾病6例, 糖尿病肾病6例, 每组25人, 男性17例, 女性8例, 年龄为61~9岁。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家庭健康教育, 观察记录患者的透析效果并分析结果。
1.2.1常规健康教育安排基础医疗知识丰厚, 临床护理经验丰富, 具有良好的与患者沟通技巧的护士, 通过口头讲解、图文宣传、电话随访等多种方式向患者传授血液透析的基本知识、血液透析的治疗流程、血管通路的建立及自我维护、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症状及预防、血液透析用药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发应、血液透析的营养要求及饮食原则。
1.2.2加强家庭健康教育①向患者家属宣传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让家属了解到良好的家庭支持对于老年患者在心理及生理方面维持稳定的状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②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行动不便、机能退化, 无收入来源, 很大一部分患者需依赖家人生活, 因此家人的知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老年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根据患者家属不同层次的受教育程度, 有针对性地宣教透析相关知识, 提高其对透析治疗与疾病的认知。③要求家属要关心患者, 时常倾听他们的心事, 让他们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从而消除心中的恐惧和焦虑及担心。④向家属发放饮食护理手册, 提供食物中各类成分含量表, 制定个人饮食计划,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蛋白饮食, 如鸡蛋、牛奶、虾等。适量脂肪, 适当补充水溶性维生素。改善其营养状况的同时避免高钠、高钾、高磷食物摄人。⑤指导家属控制患者的水分的摄入, 比如少吃太咸的食物;每日饮水量置于固定容器中, 分次饮用;药物尽量一起服用, 减少服药时的喝水量;口渴时用梅子、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⑥指导家属准备日记本、笔、血压计、秤, 教会家属使用血压计, 每日测量血压、体重并记录。以便于医护人员查看和计算。有长期导管的患者指导家属衣服上装拉链, 以便于护理和操作。⑦由主管护士定期召开专题讲座及讨论会, 为家属强化透析相关知识解决家属在为患者提供家庭护理时所遇到的困难, 分享不同的家庭护理经验。
1.3透析效果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 (心衰、出血、感染、高血压、低血压、高钾等) 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跌倒的发生率、内瘘的使用时间、动脉内瘘血流量及患者对保护内瘘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统一的护理质量考察标准,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整。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脱水量、内瘘使用时间、血流量、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脱水量、血流量、内瘘使用时间[4]、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0.05) , 见表1。
3讨论
3.1家庭健康教育的意义通过加强老年血液病患者健康教育, 让家庭成员参与, 通过家庭成员督促, 让老年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家庭给老年患者的温暖胜过任何良药, 家庭的支持让老年患者的舒适度和依从性得到最佳状态[5]。本研究表明我们在老年血透患者中加强家庭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意义, 值得提倡。
3.2加强家庭健康教育提高了护理满意度鼓励家庭成员参加到老年血透患者健康教育中来, 因家庭成员较年轻, 文化程度较高, 易于沟通交流, 通过护士和家庭成员的紧密联系, 及时向其反馈老年患者情绪和病情变化[6]。告之需注意的问题, 让家属感同深受, 从生活及身心帮助老年患者, 让其以最佳状态接受透析治疗。通过加强家庭健康教育, 护士满意度调查达到100%。
3.3家庭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嘱依从性通过家庭健康教育改善了老年血透患者漏服、误服药物现象, 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患者通过合理安排饮食, 限制水的摄入[7], 控制好体重, 保证充足睡眠与休息, 适当规律运动, 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避免各种感染。观察组老年血透患者的脱水量明显减少, 血流量充足, 内瘘使用时间明显延长, 各种远期并发症明显降低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4小结
随着现代人口老龄化, 老年血透患者也越来越多。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文化水平较低, 接受能力较差, 对医护人员存有抵触感[8], 依从性差, 因而影响透析质量。通过加强家庭健康教育后, 患者得到了家属的支持与鼓励, 积极地配合家庭护理, 按时进行规律透析治疗, 正确服用药物, 合理饮食, 严格控制水钠摄入, 积极进行血管通路的自我维护,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透析效果较之前的常规健康教育有了明显的改善[9]。综上所述, 家庭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透析患者透析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要继续加强老年透析患者的家庭健康教育,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改善透析效果, 提高老年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574.
[2]贺孟萍.健康教育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6, 12 (15) :1378.
[3]易媚, 毛平.加强老年透析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的透析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7) :168-169
[4]宗斌华, 张甜甜, 岳菊三.健康教育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9) :14-15.
[5]周华, 刘立, 吴洁如, 等.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学杂志, 2010, 6 (6) :753-754.
[6]朱菊琴.58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健康宣教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 2011, 31 (4) :307.
[7]刘舜华.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4) :606-607.
[8]肖月丽, 高少波, 王娟, 等.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9) :1838-1839.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8
思考:改变孩子,家长必须先改变
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作用重大。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在咨询过程中却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家庭环境或家教方法不当导致的。
每一个品行优异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家庭团队。每一个出现成长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孩子,一般都与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成绩下滑严重、不上学、不遵守校纪班规、打架、网瘾等等,家长往往会找孩子的原因,找学校的责任,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是家庭塑造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教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从孩子身上就能看到家长的影子,从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举止就能大概猜到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家长首先必须改变。
另外,从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成长期,极易激发亲子矛盾。不愉快的亲子关系会内耗学生的精力,影响学习效率。和谐的亲子关系带来的安全感、爱和信任会变成孩子学习的动力。因此,改变教育还必须从改变亲子关系开始。
基于这种考虑,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支持带动下,学校家委会开始酝酿“关注心理健康,改善亲子关系”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开始从关注孩子健康心理入手,全面展开家委会工作。
实践:关注问题,沟通从心开始
家长委员会是参与班级、年级和学校管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经常在班级活动中摇旗呐喊,为班主任或学校工作出谋划策。无疑,他们也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家委会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委员代表建议学校关注某些学生的撒谎问题。会后,心理辅导老师对全校师生做了调查,并总结出学生撒谎的原因,如:“我说真话,爸爸会打我,妈妈会骂我,打骂都不舒服,所以不能说真话。”“我特别想要某些东西或特别想做某件事,父母却不愿意和我平等交流,只好出此下策了。”“父母根本不懂我,还经常训斥我,我只有投其所好,编谎话让他们开心。”“父母思想太过时了,代沟太大了,有时只有撒谎才能满足我正当的需求。”……
原来,孩子出现撒谎行为,家长竟然就是诱因。当家长要求过高时,当孩子犯错时,当家长态度粗暴时,孩子为求自保,不得不选择了撒谎。在家委会会议上,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们交流,并提出建议:“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能明白孩子撒谎很多时候是家长‘逼’出来的。只有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言谈举止,消除逼迫孩子撒谎的环境,才能避免孩子撒谎。”
一次,学校要求交250元书本费,一个高一男生却向妈妈要了350元,把100元当作自己的零花钱。妈妈知道后很气愤,狠狠批评了孩子,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后来,在参加了关于“撒谎”主题的心理辅导交流后,这位妈妈冷静下来,和儿子展开了真诚的谈话。妈妈说:“首先,妈妈向你道歉。我希望我们母子能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作为朋友,应该给你一个安全的环境。其实,撒谎是一件无奈且不舒服的事……妈妈希望以后你有任何想法都和我商量,不要撒谎。妈妈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儿子哭了,向妈妈道歉,母子关系得到了改善。
一位高一男生谈恋爱,被妈妈发现后引发了一场“风暴”——全校纷纷扬扬的议论,导致孩子成绩下滑,亲子关系恶化。这位妈妈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心理辅导老师提出建议:一是理解、尊重孩子的感情,告诉孩子,内心真实的情感是美好的;二是帮助孩子确立高中奋斗的目标,让孩子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三是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温暖,因为许多孩子恋爱是一种感情补偿,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孩子温暖、安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环境,孩子就会向外寻找——“外”包括异性、不良团体等。因此,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首先构建健康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后来,这位妈妈认真反省,改变了错误的家教方法,陪伴孩子从“恋爱”状态顺利过渡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不能仅仅依靠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后的诊断治疗,采取补救措施,更要时刻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为此,学校家委会依托家长学校平台,组织家长来校集中学习,并选择针对性的学习主题。针对高一新生家长的学习时间安排在每学年的9月开学前一个星期的晚上。学习主题包括:校史校情介绍、初高中学生与家长的角色转变、高中学法指导、家庭教育的技巧等。
除了高一新生家长集中学习外,家长委员会每学期都会组织1—2次家长学校课堂,一般在开学、期中或期末召开。家长学习的主题内容主要由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组织策划。除了常规主题外,每学期还有侧重点。如: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高一上学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高一下学期);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高二上学期);做孩子学习上的参谋(高二下学期);帮孩子确定人生目标(高三上学期);和孩子共渡高考难关(高三下学期)。目前,家长集中学习的活动已经纳入学校的传统教育项目中,并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好评,甚至吸引了不少校外的家长慕名前来。
深化:从校本教材开发到心理网站建设
依托家长学校的讲座每个学期只能举办1-2次,如何长效地保证家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弥补高中阶段家长教育指导的不足,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编写了十几万字的校本教材《和孩子一起成长》。教材以学校真实的案例,让家长了解高中学习和生活的特点,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有效地实现家校合作。
校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亲子关系培养、同伴交往训练、青春期问题指导、男女生交往问题、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高中学习指导、高考指导等共36讲,包含了高中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
以校本教材为基础,学校网站的“心理之窗”栏目专门开辟了 “怡心文苑”“典型问题”“心理课堂”三个子栏目,共同助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由心理辅导老师及有经验的班主任汇聚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并集中回答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另外,网站设立了“知心姐姐心理援助活动室”,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老师和志愿者担任心理辅导员,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和抚慰。“心理之窗”构建起学生、家长和心理辅导老师交流的良好平台,成为了校园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为一所省级重点高中,高考竞争很激烈,很多学生对考试产生了焦虑和恐惧心理,甚至出现强迫症和考试焦虑症。为此,心理辅导中心在“心理之窗”栏目的子栏目“典型问题”里注重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并提出切实的建议:“考试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找到薄弱的知识点,并及时对该知识点进行巩固。考试是让我们查漏补缺,让我们反思和总结,这才是考试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学习成绩波动起伏是正常的。一次考试考得好,不代表下一次还肯定考得好,所以不需要得意。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它把你的问题考出来了,所以也不需要沮丧难过。胜不骄败不馁,平和淡定最好……”这看似简单的建议点击率却很高,从家长的反馈来看,孩子的考试焦虑减轻了,家长也舒缓了情绪。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家庭呼唤心理健康教育12-21
重组家庭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01-03
心理呵护家庭教育05-21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教育01-02
心理专家谈早期家庭教育07-03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08-28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08-29
家庭教育与孩子心理素质关系11-17
初中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05-18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