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登记制度

2024-08-10

实验室登记制度(精选13篇)

实验室登记制度 篇1

实验室使用登记制度

一、申请使用设备的人员或借用实验室场地进行实验的人员(以下称“申请人”)进入实验室进行试验必须提前填写申请表(见附件),申请人只能是学校在职教职工,学生做试验时应由导师提出申请。离退休教职工以及非本校教职工(本校其他学校或校外单位)申请试验时,必须和本学校教职工(合作人)联合提交申请。实验室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试验内容,如发现与申请表不符,将要求申请人立即终止试验,并通报全校。

二、申请人在进行实验前需参加使用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单独操作。

三、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登记和培训情况,安排申请人进行试验的时间和场地,原则上,先申请者优先使用。

四、在进入实验室前,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向申请人当面清点交付钥匙和相关设备及配件,并签订安全责任书;进行实验期间,申请人应保证所在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完好、整洁、安全,并填写设备使用日志,说明设备状态;实验完成后,申请人需及时向实验室管理人员向当面清点归还钥匙和相关设备及配件,并结算试验费用。借用和归还的移交过程中应保证设备完好性。

五、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借用人及时通知实验室相关责任人员,并积极配合实验室恢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同时如实填写维修记录,维修完成后应进行验收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六、如果在借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人为原因导致设备需要维修,由申请人负责维修;其他情况,由实验室统一负责维修。

七、对不服从管理或不缴纳相关费用的教职工或研究生,实验室根据情况进行记录,实验室管理人员可进行提醒、警告、通报甚至取消试验资格;申请人必须有良好的记录。

八、特殊贡献人员(大型仪器设备技术负责人、试验申请评审专家等)享受优惠试验条件时同样需要遵守此规定。

实验室登记制度 篇2

土地登记可以从其字面上理解为将土地记录在册。西方学者霍格(J.E.Hogg)认为:“土地登记者,乃地产转移时所旅行之法律行为[1]。”也有学者把土地登记简单定义为不动产登记是指土地及其建筑改良的所有权和其他各项权利的登记[2]。更多学者认为土地登记指土地登记机关将土地权利人依法取得、变更、灭失的各项土地权力、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依法记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3]。

在新颁布的《土地登记办法》中对土地登记作出了科学定义。土地登记,是指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以及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权利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公示的行为。

根据土地登记发展的进程、登记的要点及登记机关对登记审查的态度,世界上大致有三种制度类型:契据登记制(也称法国登记制)、权利登记制(也称德国登记制)和托伦斯登记制。契据登记制其要点是土地权利的取得或变更,经当事人订立契约即可发生效力,并无公信力。但若不经过登记则不能对抗第三人。也就表明了登记机关仅仅是给予登记无需对其进行实质审核,契据登记制是一种公开登记并进行变更登记,以权利人为标准编制体现其人本性。权利登记制规定土地权利的取得与变更,必须由登记机关按照法定的登记程序与形式进行实质的审核,确认权利的得失与变更后才能生效。所以这种登记制度下当事人订立的契约是没有法定效力的,更不能对抗第三人。这种土地登记也是公开登记,但不进行变更登记,是以不动产为标准编制的。托伦斯登记制则主张以权利证书替代契据,从而保证权力可靠,且便于转移,无强制性。登记后不可推翻,进行实质审查具有公信性、力。最大的特点是授予土地所有权证书。登记机关负有赔偿责任[4]。

二、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

1、我国土地登记历史沿革

我国早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黄帝、大禹时即有平水土,划九州,辨土质,定田等,制赋则的记载,已开创先河。秦始皇曾大规模清查地籍,商鞅还在秦国推行了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改革。提出了“算地”和“定分”的主张。对土地进行全面的调查核算并确认土地所有权。这些实际上都是土地登记的内容。宋代的经界法,方田法与现今的调查、确权、登记、发证十分相似。还有元代的经界法,明代的鱼鳞图册更是现今的图簿册的雏形。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1914年成立“经界局”;1922年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1930年6月30日公布《土地法》,该法第二编专门规定土地登记内容,如,明确要对土地及其定着物的权利进行登记和变更登记,登记的具体土地权利;土地权利在登记程序进行中发生争议由土地裁判所裁判等。

我们的党也十分重视土地问题,在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提出了土地问题;1927年中共“五大”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1928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井岗山土地法》。1947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颁布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开始建立以土地清查、地权登记发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籍管理体系;1953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82年5月,决定农业部下设土地管理局,开始在不同类型的县开展了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工作试点工作;1986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公布,明确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登记、发证规定;1986年8月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设立了地籍管理司等职能司室,统一管理城乡地籍工作,新的土地登记制度开始构建。1998年4月8日,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国土资源部,内设地籍管理司,组织指导土地登记是其重要职能之一。1998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统计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土地登记持证上岗制度、土地证书定期查验制度、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土地登记代理制度等在内的土地登记工作制度。土地登记工作开始向法制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我国现行的土地登记制度

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兼具权利登记制度和托伦斯登记制度的特点,偏重于权利登记制度。其主要特点为:

(1)登记的强制性。

土地权利的取得和变更若不办理登记就不具有效力,土地登记是土地权利变更生效的必要条件,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利的取得、变更、丧失只有到土地登记机关登记后,才产生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中的第十二条规定: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5]。

(2)登记的不可推翻性。

已登记的土地权利具有不可推翻的效力,受到法律保护,对善意第三人取得的土地权利不可推翻,可以不予返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3)登记审核的实质性。

土地登记机关对提出的土地登记申请,不仅要审查申请所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而且还要对所申请登记的权利或权利变动事项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能否成立进行审查。在《土地登记办法》中第二章中对申请人所要提交的申请资料等做出了明确规定[6]。

(4)登记的公信性。

我国的土地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经权利人提出申请,并按照法律规定的一系列程序完成,接受实质性的审核后,土地权利一经登记是具有不可推翻的法律效力,具有绝对的公信力。

(5)登记簿的编成采取物的编成主义。

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土地登记簿是按物编成的,即以土地为标准,按宗地号为顺序编成。按人编成主要体现在土地归户卡上。

(6)授予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证书。

土地登记机关将土地权利和权利变动事项登记到土地登记簿上后,还要向土地权利人颁发土地权利证书,主要有《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作为由土地权利人持有的享有该土地权利的法律凭证。土地进行登记后可以公开查询。

(7)登记的动态性。

土地登记不仅包括初始登记,也包括土地的变更登记。

(8)土地登记不包括地上的建筑物和附着物。

土地登记的标的物仅限于最狭义的土地,不包括地面上的房屋和其他建筑物、附着物。这主要是由我国目前地政、房政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分别管理的体制决定的。

3、《土地登记办法》出台的重大意义

《土地登记办法》的出台对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土地登记法规的不断完善,对明晰土地产权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该办法对原规则进行了细化,使土地登记操作流程更完善、便民、高效、规范。体现了国家的民主治国和依法治国思想。并且对土地登记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约束,规范了土地登记流程,建立了素质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高了土地登记的质量,保证登记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建议

1、把土地登记推向市场。

土地登记代理人可以大量的节省办证人的时间和精力,土地登记中介机构也开始崭露头角。土地登记代理人不仅减轻了土地权利人的负担,更为市场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重视土地登记中介机构的作用,发挥市场功能。这不仅仅能为土地权利人更好的服务,为活跃土地市场注入新空气,更能促进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行政。另外还要对土地登记代理人进行规范培训,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全面普及土地登记的电子化操作。

我国土地登记可公开查询,全面采取电子介质进行存储,减少了图簿册等存放空间,便于管理和翻阅,更方便土地权利人查询。进一步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土地登记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严星, 林增杰.地籍管理 (修订本) [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

[2]任明春.世界各国的土地登记制度[J].世界农业, 1992, (03) .

[3]叶公强.地籍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用)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张松孝, 樊宝银.西方土地登记制度介绍[J].中国房地产, 1994, (07)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8, 9.

实验室登记制度 篇3

【关键词】 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预告登记;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59-01

1 我国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简介

商品房预售是我国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产物,它与现房买卖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中两种主要的房屋销售形式。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将建设中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给买受人,并由买受人支付定金或者房屋价款的行为。

为规范、引导房屋交易的合法有序进行,规范、治理房屋交易市场的有序竞争,防止同一房屋被数次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均对房屋交易程序与交易过程作出严格规定,其中,与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相关的规定有: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第二款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开发企业应当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预售人应当在签订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国家之所以要对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售要求进行房屋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其原因主要为:第一,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管理;第二,我国对不动产物权的变更采登记要件主义,即须经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方发生法律效力。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由于其还不具备办理房屋产权转让的条件,购买人即使缴纳了购房全款,其对所购房屋也仅享有债权上的请求权。

2 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简介

2007年3月6日颁布、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其第20条规定了动产的预告登记制度,“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预告登记制度最早起源于普鲁士法所设定的异议登记,后该项制度被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在其民法中继受,并成为民法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预告登记是与本登记相对应的一项特殊的不动产登记,是为保全一项以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目的的请求权的不动产登记。目的在于保障将来不动产物权变动顺利实现。

预告登记制度的本质是保障登记权利人实现其期待的物权目的,而实现这种保障的方式则是限制登记义务人对其不动产物权在预告登记期间的处分。现今,我国房价上涨速度迅猛,出卖人在“一物二卖”中所赚取的利润空间常常大大高于违约金,因此,为谋取更大利益,出卖方常不惜冒着违约的风险。对于买方,即使通过违约责任使销售者承担了责任,但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的其他间接损失却往往被忽略。《物权法》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自然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之权,然而现实中比比皆是的“一物二卖”甚至“一物数卖”却正是因为理论与实践中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意义的分离使得众多的债权人利益无法得到真正的保护。这样的结果,既是对民法诚实信用原则与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践踏,也给在交易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带来极大的交易风险。

3 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究竟是否为预告登记制度的思考

通过上述对两种登记制度的简介知,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是政府对商品房交易市场进行规制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为保障购买者如期顺利买得房屋的保障措施。而预告登记制度是为保障权利人对未来物权的顺利取得。可见,两种制度确实有目的利益的相似之处,也正因此,不少人就此认为即使《物权法》还未颁布,在我国的不动产相关立法中也依旧有预告登记制度的身影,这个身影就是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笔者对此并不赞成并对此问题有如下思考。

第一,“登记”是否须强制而为在两种制度中截然不同。预告登记制度中,登记是双方在合同中预先约定的,若没有进行预告登记的约定,则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承受者一方无权要求出让者一方与自己为预告登记。对此,《房屋登记办法》中已有明确规定。

第二,两种登记中的登记对象截然不同。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是商品房预售人将商品房预售合同进行登记备案,即登记的是预售合同,进一步言,即是对预售房屋的交易的初始凭证进行登记;而预告登记制度中所登记的是登记权利人对未来物权变动的请求权。

第三,两种登记中所涉及的登记范围截然不同。预告登记制度所涉及的登记范围远比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的范围广。依《物權法》的规定,预告登记制度不仅适用于房屋买卖,还适用于其他的不动产物权变动中。另依《房屋登记办法》的相关规定可知,不仅现房以及现房抵押适用预告登记制度,期房与期房抵押同样适用预告登记;相比之下,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所涉范围就十分有限,其只适用于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售,别无其他。

第四,对两种制度中登记义务违反的责任结果不同。由于预告登记制度是因当事人约定而发生,因此,如果有进行预告登记的约定而一方拒不履行登记,其行为是对合同义务的违反,承担的是合同违约责任,适用有关的民事责任理论;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是在我国还没有不动产登记法并且有关不动产管理秩序相对较乱的时期出台的一项制度,因此,该项制度不可避免的带有较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例如,我国《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开发企业在预售商品房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房地产管理部门处以罚款。…”可见,合同备案与否导致的更多的是行政责任,并且交易实践中对于此类问题也多通过行政程序解决。

4 总结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物权法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和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又是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组成部分,两种制度在表面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就其本质,依然是俩各种不同类型与不同性质的制度。深入探讨二者的区别对完善我国的登记制度有重要意义。

げ慰嘉南:

[1] [德]曼弗雷德•沃而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

[2] 王锦村:《土地法实用》,台湾:五南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3] 常鹏翱:《比较法视野中的预告登记》,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卷

[4] 房少坤、吕杰:《创设预告登记制度的几个问题》,载于《法学家》2003年第四季

门卫出入登记制度 篇4

为了加强学校门卫工作的管理,确保学校安全,根据教育局关于学校门卫实行登记制度和来访人员佩戴“访客证”的若干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门卫保安或工作人员须严格执行门卫登记制度。

〔1〕任何来访人员进校,都必须填写《访客单》,门卫工作人员须先与被访部门或老师电话联系,获准后方进入学校访问。

〔2〕若遇被访人员不在校,应向来访人员做好“谢绝来访”的解释工作。〔3〕教师上课期间不接受访问。若遇被访老师正在上课,应让来访人员等待老师下课〔期间可让来访人员在传达室等候〕。

〔4〕禁止来访人员直接找学生。若遇来访人员〔含家长〕找学生的,应电话联系班主任或部门领导。遇送学习等物品的,请家长注明学生就读的班级和姓名,由门卫设法转交,也可与学生的班主任或老师联系,让该生自己到门卫室领取。

2、来访人员访问结束离校时,门卫保安或工作人员应向来访人员收取由被访人员签字的《访客单》,情况正常方可让其离开学校〔若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校领导〕。

3、《访客单》应妥善保管,并定期将使用过的《访客单》交保卫股保存或处置。

4、做好本校教职工〔含临时工〕的出勤记录,包括教工上下班以及中途离校与返校的时间。并定期将出勤记录交人事干部存档。

5、工作人员因上卫生间等短时离开工作岗位,须锁好学校大门和能进出的边门,并随身携带好钥匙。

6、遇学校组织重大活动如考试等,原则上不接受访问〔特殊情况先请示校领导〕。

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篇5

1、门诊各科室在发现新诊断的肿瘤病例时,负责诊治的医师应立即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

2、住院科室诊治医师在检查入院患者病史时应注意在门诊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已经报告,对未报告者应立即补报。对住院后才确诊的肿瘤病例及时填写报告卡。

3、若发现过去报告有误,需要更正时,应按新的诊断另行报告。

4、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通过定期查阅医院病历系统以发现漏报的病例,及时督促补报。

5、公共卫生科要与院内的病理、检验、B超、放射等诊断部门定期联系,核对记录,防止肿瘤病例特别是门诊病例的漏报。

住宿登记制度 篇6

1、办理旅客住宿应严格验证登记,登记信息要即时输入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验证登记须“三清三核对”。“三清”:字迹清;登记项目清(无漏登);证件查验清。“三核对”:核对证件照片和旅客本人是否一致,证件年龄和旅客实际年龄是否相符;核对证件印章和期限,确定证件是否有效;核对是否系通缉协查嫌疑人员。

2、严格执行《坚持文明、理性、平和执法完善实名登记确保运行质量的八条规定》。

3、使用公安机关规定内容的住宿登记单,住宿登记单装订成册,保管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美国不动产登记制度 篇7

登记不动产权的变动是公示物权变动一种手段, 有助于保护交易安全, 防止一房多卖的情况发生。购买人在决定买房屋之前, 可以去房屋登记机关查阅该房屋是否拥有完整的产权, 是否被抵押或者约定有其他的限制条款。不动产登记主要有两个基本功能。第一, 它保护已进行房屋登记的所有人。例如, 在文章开头的情形中, 如果B购买了A的房产并立即进行了房产登记, 则CD再购买A的房屋产权将不发生变动, 物权不发生变动即所有权仍然属于B, CD对A只是合同有效,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债权的法律关系, 没有物权的法律关系。先进行房屋登记的B拥有对该房屋的所有权, 拥有对抗后购买人CD的权利, 因为B首先进行了对该房屋的登记, 誰先进行不动产登记誰就有对该不动产的优先购买权。第二, 登记制度保护新的购买人。同样在上述的情形中, 购买人CD在决定购买房屋交付对价前, 调查该房屋的产权是否完整, 则能避免损失。如果在先购买人B购买了该房屋并进行登记, 则CD可以在房屋登记机关查询到该房屋的产权情况是已被过户给B, 则CD不会再购买该房屋。如果在先购买人B只是交付对价没有进行房屋登记, 则CD可以以善意第三人的身份购买该房屋, 再适用不动产登记优先的原则判定誰为真正的房屋所有权人。因此, 不动产登记是不动产的权属状态起到公示作用, 是对财产关系的确立, 登记行为一旦作出, 申请人即得到法律保护。

美国的第一部登记法于1640 年诞生于马萨诸塞殖民地, 要求对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不动产抵押、抵押品的转让、抵押契约的清偿和置留物的归还等都必须进行登记。

在美国, 不动产登记称为契据登记。契据登记体系有三大类型, 竞赛型登记法 ( race act) 、通知型登记法 ( notice act) 和通知———竞赛型登记法 ( notice - race act) 。全美国各州都采纳这三种类型中的一种登记法。

在实行竞赛主义登记法 ( Race Statutes) 的州, (1) 假如文章开头的案情是发生在美国的情况下, 如果B未将契据进行登记, A一物三卖的场合, 若在后购买人C抢先将契据进行了登记, 则在先的购买人B不能对抗在后的购买人C, 不论在后购买人是否对AB的交易知情, 即不论C是否为善意购买人, C只要抢先将契据进行了登记则C拥有对房屋的产权。

在实行注意主义登记法 ( Notice Statutes) 的州, 若发生上文所述之一物三卖, 次购买人C只有为善意第三人, 不知道先前AB买卖房屋交易的存在, 才能有效取得产权, 即使次购买人C没有将契据进行登记, 也可以对抗在先的购买人。但是若C购买人事前已经得知AB的房屋交易, 则即使C将契据进行登记, 仍然不能对抗在先的购买人。在这里, “最后一个善意购买人”取得优先权。

在实行顺序- 注意主义登记法 ( Race - Notice Statutes) 的州, 若发生上文所述之一物三卖, 次购买人C不仅需要是善意第三人, 对先前未登记的产权不知情, 而且还需要完成契据登记。即C不能知悉AB有房屋交易, 而且C支付对价后抢先完成了契据登记, 才能对抗在先的购买人B和在后的购买人D。若在第一段的案情中适用美国法, A在将房屋产权转让给B, 假如B要去登记A与B之间的契据, B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呢?

美国契据登记的程序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 B应该将契据或者其他文件先在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第二, B持有的契据或者其他文件是法律规定可以进行登记的某种文件, 例如合同, 判决书, 契据等。假如B在2013 年X县登记的第100 个文件, 该契据文号很可能是“2013 - 0100”。然后登记员对整套契据进行复制, 要求A在复印件上签名, 将原件归还给登记申请人A, 再将复制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归档, (2) 最后给文件编排索引, 则完成了整个登记程序。

参考文献

[1]泰勒·马蒂斯.登记法:不合时宜的信赖[J].不动产遗嘱检验与信托期刊.

[4]Joseph William Singer, Property Law:Rul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3rd ed., New York:Aspen Publishers, 2002.

浅谈预告登记制度探究 篇8

关键词:预告登记制度;商品房;物权法

一、预告登记的性质

目前在国内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关于其法律性质,究竟是一种物权或仅为一种债权保全手段,甚有争论。预告登记是介于债权和物权之间,兼具两者的性质,在现行法上为其定性实有困难,可认为系于房地产登记簿上公示,以保全对不动产物权之请求权为目的,具有若干物权效力的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预告登记的权利是一种具有物权性质的债权,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准物权。第三种观点认为:预告登记的性质是使被登记的请求权具有确保将来只发生该请求权所期待的法律结果,其实质是限制现时登记的权利人处分其权利。从各国法律规定来看,预告登记使登记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请求权具备了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即具备了物权的排他效力。因此,预告登记是债权被物权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经过预告登记的不动产,债权人对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请求权可以对抗第三人。

二、预告登记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预告登记制度的立法例遵循的是法典式与特别法式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基本法(《物权法》)中对预告登记制度进行原则性规定,并且在特别法(《房屋登记办法》)中对预告登记的详细内容予以细化,这种立法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简洁性,又不失可操作性。

另外,一些地方性法规早在《物权法》预告登记制度颁布之前,就已经对房屋预告登记制度作出了规定。例如《南京市城镇房屋权属登记条例》第29条,2002年《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2005年《天津市房地产登记条例》和2007年《广州市城镇房屋登记管理办法》等等。通过基本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这三个层面的法律对于预告登记制度的规范,说明我国已经从体制上建立了预告登记制度。

(二)实际操作情况

1.预告登记制度

目前,我国的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等地区的地方立法对于预告登记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其他地区来说,目前购房者办理产权登记时需进行“发放产权证”和“保留产权档案”这两项内容,其中的“保留产权档案”一项即具有“登记”性质,只不过旧登记办法未建立“房屋登记簿”。新办法实施后,行政部门就要建立“房屋登记簿”,将购房者写进登记簿,并详细记录房产自然情况、位置、所有权人及权属转移等信息。

2.预售登记制度

另外,作为房地产登记的一个部分,我国设立了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和《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10条都对预售登记作出规定。其目的是通过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对开发商预售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我国预售登记备案制度,并未明确该预售登记的效力和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没有赋予购房人申请登记的权利。因此,不能有效发挥预防“一房二卖”等房屋买卖纠纷的作用。

三、我国预售登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

(一)预告登记制度的保护请求权范围不明晰

根据《物权法》第20条以及《房屋登记办法》第67条规定:当事人预购商品房、以预购商品房设定抵押以及房屋所有权转让、抵押可以申请房屋预告登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预告登记请求权的范围权限定在买卖和抵押房屋的协议,而对变更、消灭或赠与及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请求权等是否能够进行预告登记没有规定。根据物权法定原则,没有规定就不能适用预告登记制度。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为了保全给予或取消土地上的某项权利,对土地抵押权的请求权或变更此种权利的内容的请求权,或者是为了保全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请求权时并没有进行预告登记,同样对债权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利条件,笔者认为这些权利也应该在土地登记簿中进行登记。因而我国物权法预告登记所保全的请求权不能仅限定在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的协议,应根据物权交易安全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扩大。

(二)预告登记制度的发生方式缺失

关于预告登记的产生原因及申请程序。我国物权法只规定当事人可以按照约定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但如果约定不成,如何处理,在国外有相应的假处分制度。假处分是法院为保全某项请求权而做出的有临时效力的指令,我国诉讼法中没有假处分制度,假处分类似于我国司法中的保全措施,可类推适用。笔者认为可增加规定由请求权人向法院申请,经由法院的保全裁定进行预告登记。另外,将预告登记条款写进《房地产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里,防止购房者因为不了解预告登记,使得预告登记制度的实施受到影响,而如果将预告登记制度写入房地产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中,提醒购房者这项权利,将使预告登记制度的发挥应有作用。

(三)预告登记薄的公开化

《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中都将预告登记作为预售房屋的一项重要内容,证明房屋所有权人,因此,对于预告登记薄应当公开化,允许购房者查询,购房者也要养成去登记机关查询房屋登记状况的习惯。但是据笔者了解,目前房屋权属登记薄只允许房屋产权证上面的登记人进行查询,其他人员无权查询,这给购房者带来很大的麻烦,不利于房地產交易的安全稳定,因此按照《房屋登记办法》的要求,登记机关要为查询人提供方便。另外,此次《房屋登记办法》可谓采用前瞻立法方式,规定可以采用纸介质,也可以采用电子介质进行登记,并且采用电子介质的,应当有唯一、确定的纸介质转化形式,并应当定期异地备份。笔者认为,房地产交易权属登记中心应该建立所在地区的房地产交易信息网,使普通市民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房屋权属信息,方便买卖。

参考文献:

[1]房绍坤,吕杰.创设预告登记制度的几个问题[J].《法学家》,2003年4期.

宿舍出入登记制度 篇9

凡在洪一学校公寓楼住宿的学生,进出学生宿舍楼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登记制度。

一、学生公寓学生上课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回寝室。

二、住宿生放学吃饭时不得带饭进寝室。

三、上课期间学生回寝室须门卫登记方可入内。

四、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寝室或留宿。

五、特殊情况外来人员(包括家长)进寝室必须经值周教师同意方可入内。

六、退寝人员须经班主任同意后方可搬行李物品离寝。

七、病假同学须凭班主任批准的请假条进宿舍休息。

死亡病例登记制度 篇10

1、急诊科、住院部要建立死亡病例登记薄。

2、死亡病例登记薄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就诊日期,疾病诊断,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基本内容。

3、卫生院各科室要有指定人员负责死亡病例的登记、管理和资料保管。

4、负责死亡病例登记的人员要认真填写死亡病例登记簿,做到填写完整、准确、及时。

5、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响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

6、死亡病例要及时上报卫生院传染病管理科进行网络直报。

7、登记报告责任人要高度负责,对登记报告中出现迟报、误报现象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研究 篇11

【关键词】商品房预售;预告登记;对抗效力

一、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概述

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指为了保全一项以将来发生的商品房物权变动为目的的请求权而为的登记。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都采用该制度,使债权获得对抗物权的效力,从而保障商品房购买者的利益。商品房预售与商品房现售相对应,是指开发商将正在建设中的或者已建成但不具有交付条件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给买受人。该制度缓解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减少了投资风险。但同时由于买受人只是享受对商品房的期待权,购买楼花离交付尚有很长时日,这就为开发商一物二卖或者先卖后抵押留下了空间。根据传统民法理论,物权相对于债权具有优先性,所以当开发商将建好的商品房再次卖与第三人并移转了所有权时,购买楼花者不得以其债权对抗后者的物权。另外,当开发商在出售楼花后又设定抵押权时,楼花购买者也不得以其债权对抗后手的抵押权。但依照如此逻辑,对商品房预售中的买受人来说甚是不利。为了保护商品房预售中的买受人,大陆法系国家首先设计出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通过预告登记从而赋予购买楼花者的债权得以产生对抗效力,未经其同意,任何对商品房的处分行为都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二、商品房预告登记的效力

公示公信效力是任何登记制度本身所内在的效力,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也不例外。债权本是相对人之间产生的请求相对方履行的相对权,因而无需登记。但由于法律的特殊规定使得基于商品房预售合同取得的债权得以通过登记来取得公示公信效力。由于公示,所以推定所有人都得以知晓商品房上的债权存在,从而使其具有公信力。对抗效力是基于公示公信效力衍生的效力。由于商品房预告登记使得买受人的债权具有了公示公信力,以阻却第三人主张善意不知的可能性,从而任何人欲购买或在商品房上设定物权都会因知晓债权的存在而放弃该打算,否则其处分行为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三、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制度和预告登记制度

《房地产管理办法》第44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四)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当事人以商品房预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当事人约定以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生效条件的,从其约定,但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除外。”

根据以上条文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房预售合同需向县级以上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对于这个登记的性质和效力,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登记是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生效要件,非经登记合同不生效。但此种观点支持者不多,逐渐有被淘汰之势,而且司法解释也明确指出,当事人以商品房预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此处条文中所称“预售登记”就是大陆法系的“预告登记”制度。但无论从《房地产管理办法》还是相关的司法解释来看,都没有赋予“预售登记”以对抗效力,而“预告登记”最重要的效力就是可以对抗之后发生的物权变动。可见,这只是主张引进“预告登记”制度的学者们的主观愿望,并不是立法者的本意。第三种观点认为,此处的“预售登记”具有登记备案的性质,其本身并非合同的生效要件,也不具备“预告登记”的效力,而是一种行政义务。其存在仅仅是作为管理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手段,为国家征收税费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便利。无论从立法背景还是条文意思来看,第三种观点无疑最具有说服力。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没有建立大陆法系的预告登记制度。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仅仅是为行政管理提供便利的手段而已。也正是因为没有建立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使得在商品房预售市场上充斥了欺诈和风险。开发商一房二卖,前买受人不能以预售合同对抗后手已取得所有权的买受人,而只能向开发商主张微薄的违约金。而开发商将商品房转售的差价远远要高于支付的违约金。

四、《物权法》中的预告登记制度

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呼吁,新出台的《物权法》在不动产登记一节中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物权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这是对预告登记制度的一个概括性的规定,是立法的重大进步。首先,该条在术语表述上和国际接轨,采用了大陆法系通行的“预告登记”的概念,而不是“预售登记备案”等惹人争议的表述。同时,其适用虽然主要针对房屋买卖,但还包括其他不动产物权。其次,由于《物权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这就改变了由来已久的商品房登记要在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时登记的局面。但同时,在具体规定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的法律、行政法规出台前,仍由原登记部门进行登记。可以说该条明确了今后登记制度的趋势。再次,该条再次重申了是否登记取决于当事人的约定。预告登记并非强制登记,若未登记不影响预售合同的生效,只是不发生预告登记的效力。最后,该条明确了预告登记的对抗效力,即“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一方面,预告登记的合同债权具有了物权的对抗效力,可以对抗后手未经其权利人同意的物权变动,从而保障了商品房预售中买受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区分了债权效力和物权变动的效力。条文中称“不发生物权效力”,即出卖人未经预告登记权利人同意而处分该不动产的,其与后手买受人之间的债权合意有效而物权变动无效,后手买受人可以依据生效的买卖合同而追究出卖人的违约责任,要求其赔偿履行利益,而非债权合同无效以至后手买受人仅能追究出卖人的缔约过失责任,要求其赔偿信赖利益。

五、预告登记的预售合同的对抗力

(1)预告登记后的预售合同与建筑工程优先权。理论界对于预告登记后的预售合同和建筑工程优先权究竟哪个更加具有优先效力一直争论不下。主张预售合同优先的学者认为,建筑工程优先权的成立不以登记为要件,所以不宜为买受人所知,若建筑工程优先权可以对抗预售合同的话,无疑使买受人陷于其无从得知的不测之中。同时,商品房买卖关系到买受人的生存利益,从价值判断上也应该优于考虑。而且相关的司法解释也明确了,“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和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主张建筑工程优先权优先的学者认为,建筑工程优先权是一种法定优先权,故而不以登记为必要,但在行使上类比留置权,因而具有优先性。而且,建筑工程优先权关系到建筑工程款的实现,这关系到农民工的权益,与购房者相比,农民工更处于弱势地位。笔者赞同建筑工程优先权可以对抗预售合同。首先,建筑工程优先权是一种法定优先权,故而其行使具有顺位上的优先性;其次,由于开发商只有投入资金达工程总投资的25%以上才可以进行预售,所以建筑工程债权一般是优先成立于预售合同债权的;再次,建筑工程债权的实现关系到农民工的利益保护,关系到社会稳定,因而更具有实现的紧迫性;最后,若建筑工程债权可以对抗预售合同的话,承建人为了尽可能的实现自己的债权会尽量将楼房建成以更好的进行拍卖,否则,承建人缺乏继续投入资金的动力,从而使工程变成烂尾楼。预售合同中的债权人也可以行使涤除权以保护自己的期待物权。至于上述的司法解释,其于2002年出台,而当时预告登记制度尚未建立,显然不能称之为肯定预告登记后的预售合同可以对抗建筑工程优先权,而且从条文的表述上来看,其更多的是针对商品房现售而非预售。(2)预告登记后的预售合同与预告登记前设立的抵押权。预告登记前设立的抵押权虽然是意定抵押权,但这并不影响其对抗预售合同的效力。在正在建造中的商品房上设立抵押权可以有两种途径:其一,针对现存的正在建造中的未完工的房屋设定抵押权,只不过此种抵押应视为动产抵押,经登记得以对抗第三人。所以当抵押权人于预告登记之前在未完工的商品房上设立抵押权并登记时,抵押权可以对抗预售合同。其之所以可以对抗预售合同是因为,抵押权的设定在预告登记之前,商品房预售合同中的买受人可以通过查阅登记簿的途径了解到标的物上的其他权利。所以,在有充分的途径来了解风险的情况下,商品房的购买人应当承担这种风险。若未登记,则抵押权人的抵押权即便在预告登记之前设立也不得对抗购买人。其二,对以后的商品房设立抵押权。由于商品房尚未建成,所以抵押权人需将其抵押合同进行预告登记,以获得对抗效力。由于预告登记制度的适用范围不仅在于商品房买卖,还及于其他不动产物权协议,所以也可以对抵押合同进行预告登记。这样,预告登记在先的抵押合同当然可以对抗预告登记在后的预售合同。当然,此种抵押合同若未登记则不可以对抗预售合同。(3)预告登记后的预售合同和预告登记后设立的抵押权。由于商品房预售合同已经过预告登记,从而具备了公示公信力。任何人都有了解其上存在权利的可能,因此抵押权人这时要自负其抵押权不能对抗预售合同的风险。虽然在预售合同进行预告登记后,抵押权依然可以按照上述两种方法设立,但无论是否登记,其都由于成立于预售合同之后而无法与之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房预售合同的预告登记主要对抗的即是成立于其后的物权变动,包括所有权的移转和抵押权的设立。

六、结论

商品房预售有利于减少房产建设的资金,提高效率,但同时也会给交易安全提供隐患。预告登记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为保障商品房预售的交易安全,特别是购买人利益的一种制度设计。经过预告登记的预售合同具有公示公信力和对抗力。但其对抗力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主要对抗的预告登记后发生的物权变动,使之不发生物权效力而非不发生一切效力。后买受人可以根据生效的债权合同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其履行利益。

参考文献

[1]刘武元.《房地产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7(1)

[2]武家国.《房地产法新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1(1)

[3]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9(1)

[4]杨承志.《“楼花”炒卖风险防范》.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9(1)

[5]雷兰.《商品房预售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8(1)

[6]余洋,吴海邦.《试论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载于《财经界》.2007(5)

关于公证抵押登记制度的探讨 篇12

关键词:公证抵押,登记制度,物权制度

一、我国公证抵押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登记程序的启动主体缺乏合理性

我国政府就动产抵押登记程序启动问题推行双方申请主义模式, 即动产抵押双方必须置于抵押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尽管双方申请主义模式具有一系列优势, 但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具体体现在下述方面:

1.

为维护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实行动产抵押登记, 双方申请主义模式背景下, 一旦抵押人申请动产抵押登记行为不规范, 以致抵押登记时间推迟, 从而给予抵押权人带来利益损失风险。

2.

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是动产抵押登记的重要功能, 通常情况下, 抵押人委托抵押权人向抵押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 即登记申请工作仅需一方便可完成, 而双方申请主义模式下, 需要由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均置于抵押登记机构开展登记申请行为, 以致登记成本大大增加, 严重违背了动产抵押登记预期目标。

3.

在抵押人未提出抵押登记申请的状况下, 抵押登记机构将不予办理动产抵押登记, 登记生效主义模式背景下动产抵押权不具备法律效应, 而登记对抗主义模式下动产抵押权不具备对抗第三人的权利, 由此以来将出现动产抵押登记请求权相关问题。

(二) 实质审查制与私法自治理念不相符

动产抵押登记机构未依照私法自治理念对抵押物开展实质审查活动。一般而言, 动产抵押人与动产抵押权人依据民法自愿原则签订抵押合同, 而动产抵押登记机构不具备干涉动产抵押双方签订抵押合同的权利。即在抵押合同签订之前, 抵押权人应准确了解抵押标的物的权属关系与价值, 如果让动产抵押登记机构负责审查抵押标的物的权属关系与价值, 将明显违背了私法自治理念。除此之外, 抵押权人在签订抵押合同前还需要掌握抵押人是否享有抵押标的物的所有权、抵押标的物的价值是否超过债务人负担的债务等问题。若抵押权人在未准确了解上述信息的情况下贸然签订抵押合同, 则一切损失均由抵押权人独自承担。

另外, 动产抵押登记机构通过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将动产抵押相关问题予以记录, 之后对外公示, 以起到维护第三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作用。由此可见, 动产抵押登记机构仅起到公示作用, 并非抵押合同的当事人, 所以不应参与到抵押标的物的权属关系与价值审查活动中, 否则将违背私法自治理念。

(三) 动产抵押登记内容复杂多样

截止当前, 国内《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已实行声明登记制, 而《动抵押登记办法》规定之外的动产仍以文件登记制为主。文件登记制虽能够促使交易第三人准确掌握动产抵押物权属关系与价值状况, 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第三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积极效应, 但因动产抵押登记内容复杂多样, 以致文件登记制逊于声明登记制。

第一, 若对动产抵押登记内容全面详细记录, 极易损害到当事人的部分个人隐私权。

第二, 一定程度下, 动产抵押登记内容详细性与当事人商业秘密的保护程度呈现负相关性, 即动产抵押登记内容越详细, 则当事人暴漏的商业秘密越多;反之动产抵押登记内容越粗略, 则当事人暴漏的商业秘密越少, 因此若想维护当事人商业秘密不被泄露, 应采用声明登记制, 事先要求动产抵押登记机构粗略的登记动产抵押相关内容。实际上, 采用文件登记制会让当事人更多的商业秘密泄露出来, 严重损害到当事人合法利益, 给予当事人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三, 实践表明, 登记信息错误率与登记内容的数量多少、复杂性程度有关, 即登记内容数量越多, 复杂性程度越高, 不仅会导致登记信息错误率上升, 而且还给动产抵押登记机构带来巨大的工作负担, 导致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

二、应对我国公证抵押登记制度存在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 采取当事人自愿选择的方式来设定抵押权

因为在与动产抵押相关的各种登记制度里面, 标的物得动产被当成抵押其可替代性十分高, 但是“登记”作为公示方法来说, 与“占有”所具备的特定化功能不同, 不能对动产中没有实施特定化的进行抵押权的设定, 所以说在对抵押物进行描述时, 一定要确保一定范围内抵押物的可识别性。在美国有这样的规定在动产担保法里, 对于抵押物, 抵押权有一项必要的要求就是描述抵押物, 同时这也是融资报告中包含的内容。这种要求关系着抵押利益于某项动产之上建立, 也就等同于设定抵押权。若抵押合同没有采取控制或者占有的办法进行表现, 而采取的确认方式表现, 那么就要适当的进行抵押物的表述, 才能将抵押权利建立在该抵押物上。这时所要求的描述是能够对其所描述物进行合理识别的。

由此可见, 在进行描述动产抵押物时, 标准仅为能够识别即可, 并没有其他的特殊规定。在台湾以及日本的立法里面, 为了能够使登记很难对动产抵押物进行特定化得到弥补, 实施了一种识别方法“同一性”, 就是公示化时对标的物张贴或打刻标签。笔者认为, 这种公示方法是一种过分暴露隐私的方法, 因此不应该将这种方法强制执行, 而应该采取当事人自愿选择的方式来实施。

(二) 采用单方申请主义模式启动动产抵押登记程序

国内所采取的单方申请主义, 相比较于双方申请主义与实际更合适一些。第一, 抵押权人在申请动产抵押的登记方面与抵押人相比, 其积极性与动力要更强一些, 因为登记申请这一行为的及时进行, 对抵押权所生成的与第三人对抗的效力十分有利, 在动产抵押方面单方申请主义可以提高其效率。第二, 对于进行动产抵押的当事人来说, 单方申请主义使其实践过程变得省时省力。第三, 单方申请模式的采用, 可以将理论与实务全都存在争议的抵押登记请求权避开。登记机关在提出单方申请以后, 将确认通知书发送至各当事人, 抵押权人在此时可以对是否进行登记动产抵押进行再一次的确认, 并且双方当事人同时可以对其中罗列的信息进行核对与确认, 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 并且予以纠正, 保证抵押登记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三) 构建动产抵押电子登记与查询系统

构建抵押登记系统, 在登记在抵押登记系统里面的动产抵押信息, 在形式审查制度中是以抵押权人的登记申请为准。换言之, 对于登记部门来说, 不需要对合同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查, 也不用对登记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只要运用软件对登记信息变动的部分进行技术性控制, 对所登记信息变动的部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进行审查就可以了。比如说不能将债务人录入这项空出, 不能出现录入形式有关的错误等。

如果是由于抵押权人所进行的登记申请出现问题, 导致登记系统里面的信息与现实不符, 那么责任的承担者就应该是抵押权人, 在这里动产抵押登记部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是由于登记的工作人员或者是系统出现失误引起的抵押权人的损失, 则由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承担赔偿的责任。但是因为动产抵押登记涉及的面比较广, 所以应该规定一个赔偿单笔损失的最高限额, 以免登记部门负担不了过于重大的赔偿责任。这也对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减少错误发生的几率, 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 要对登记系统加强维护, 及时升级换代登记软件。

三、结论

综上所研究可以得到的结论为, 第一在登记内容上, 全面采用声明登记制, 化繁为简;其次, 在登记机关上, 建立起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登记机关的统一登记制;第二, 在登记程序上, 宜采用单方申请主义模式启动程序及采用形式审查制代替实质审查制;最后, 构建动产抵押电子登记与查询系统以实现抵押信息的互联、共享。另外, 针对动产浮动抵押不同于一般动产抵押的特殊性, 应对其做出具体的特别规定。

参考文献

[1]李锦双.论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的若干法律问题[J].企业导报.2013 (04) .

[2]余建涛.办理房产买卖合同公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04) .

[3]王英明.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4) .

[4]刘红军.论我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的完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 (03) .

[5]潘浩.<物权法>与<担保法>有关抵押权内容的比较[J].中国公证, 2007 (06) .

[6]陈云.浅议动产抵押权登记对抗主义的不合理性[J].宜春学院学报, 2008 (03) .

[7]姚辉, 李继彤.如何利用物权法避免银行业务风险[J].辽宁经济, 2007 (09) .

登记管理制度 篇13

2、专职管理教师负责远程教育资源按学科分类、编制目录,负责对资源库的管理。

3、学科教研组要定期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广泛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4、建立教师使用登记制,逐步将教师每学期应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纳入考核指标。

5、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登记制。

6、定期收集远程教育资源和应用效果的意见反馈。

7、定期向上反馈改进远程教育资源的意见。

8、学生使用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

9、学生进入多功能教室上课要按序就座,在室内保持肃静,禁止喧哗、走动、打闹,下课要有秩序离室。

10、注意室内卫生,不准带东西进入室内吃,不准乱丢纸屑、杂物,不准在桌椅墙壁乱刻乱画。

11、爱护室内设备,不准随便改变设备的位置,要按照管理人员要求进行操作,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照价赔偿。

12、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应及时切断电源,报告教师处理。

13、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得随便启用软盘,并不准把非本室软盘放入软驱内。

14、用机完毕,应按规程关闭机器设备,教师应整理检查室内设备的位置,关好窗,锁好门。如失职造成损失,照价赔偿并且追究事故责任。

15、远程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接收工作人员职责

16、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调试和IP资料下载、编制、刻录等技术。

17、通过卫星接收远程教育资源时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18、管理和使用好远程教育的设施设备,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表册。

19、负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下载、处理、刻录工作。

上一篇:思想汇报奥运精神下一篇:第一次杀鸡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