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2024-07-04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精选10篇)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1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武威六中周化昌

一本好书,只要你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定能找到与你心灵共振的绝妙之处。拿到吴非老师的这本《致青年教师》,我很激动。当我在梦想的路上摸爬滚打陷入迷茫的时候,它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

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课堂有你更有学生,不保留学生的检讨书,珍视我们的专业,欣赏同行。简单的文字,让我明白,作为教师要有胸襟,包容学生,包容同行,包容自己。面对麻木的学生,在班会教育课上,宁愿让他们面对你的眼泪感到惊愕或尴尬,也不要他们就那样木然地面对人间的一切,就让你的热泪流出来,融化他们的冷漠,温暖他们的幼小心灵。这是感染和感化,并非软弱和无能。

让学生追求诗意的生活,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字眼,很心动。吴非老师说:“诗也许是梦,梦也许又是明天的诗。”可是时下的教育似乎并不愿让孩子们做梦,一切都要讲究“实惠”,讲究考名牌大学、高薪高职高物质水平的生活!青年教师真的要听听前辈的建议——不要急。不能让孩子们一口吃成胖子,更不能剥夺他们梦想的权利。“填鸭式”的教育早已成为过往,我始终相信,只要孩子们自己想学了,用心地享受每一个过程,就一定能把幸运和快乐留在身边。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歌声、有大山、有彩虹、1

还有梦。

吴非老师总是将教育比作诗,教师就如同有梦有理想的诗人一样。他说只有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出真正的人。“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青少年时代,人对世界真正开始产生兴趣,在这个阶段他所受的教育,将决定他的一生。他需要诗,需要梦;他有幻想,有志向„„正因为如此,青少年需要有梦想的教师,我们要做有梦想的教师。对于这点,我毫不担忧。因为,现在的我就在梦想的路上一直走着。有梦想作基石,我的教师之路,会从幻想到理想,会从职业到事业,会从挥洒情感到燃烧思想。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现代青年教师接受的教育完整,视野广阔,现代意识强,同时,我们也身处极具挑战的环境,各种社会思潮和无数的物质诱惑让我们心难自安,面对我们的职业使命,青年教师还需一份“沉潜”。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青年教师刚刚完成从生到师的转变,教育教学经验欠缺,需要我们从基本工作做起,勤问苦学,点滴积累,才能有所成就。吴非老师说:像青年教师这样的年龄,要敢制订十年计划,沉潜十年,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要老想“出人头地”。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很美好,但不能操之过急,只有慢慢地从实践中得到经验,分析取舍,精炼总结,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的财富,才能有的放矢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尊重客观规律的辛勤耕耘,没有功利意识的沉潜,才能使我们走得更远。长期沉潜,做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才会促进教学质量、育人质量的提高,使自己的工作日臻完善,使自己成为富有经验、专家型的教师。沉潜包含着一种沉心静气、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它意味着将生命的内核与精义沉浸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要勇于“沉潜”,有计划地不断学习,不断积淀,从而塑造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在沉潜基础上的腾飞。

品读《致青年教师》,就如吴非老师坐在我的对面,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以一位老教师的身份现身说法,与我促膝谈心,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教学的苦恼,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看着这些温暖的、充满爱与悲悯的文字,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因为在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一种炽热如火的情怀和一颗年轻跳动、充满梦想的心。很感叹吴老师的良苦用心,很感叹他的字字珠玑,很感叹他的《致青年教师》。“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 这句话既没有在书的序中出现,也没有被选入本辑扉页的“三甲”,而是在一个角落里藏着。我发现了它,它震动了我。

当然,如果真的想“贡献”,那首先要丰实自己的粮仓。学习,从每一刻起都不算晚。还有,将每学期工作计划中的“为教育事业作

出更大贡献”,细细研磨、研碎吧,均匀地撒在计划的每一个步骤中,真心地去“贡献”!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2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来说都是最直观的教育。只要教师在, 教育就时刻存在。

敬畏职业, 有益学生一生成长。吴非老师认为, 教师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因为教师“工作中的任何不慎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真地对待这门职业, 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用自己内心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吴非老师的学生认为, 是高中的人文教育让她理智地看待社会。而教师对学生的恶意折磨是违背教育规律、有失师德的行为, 会荼毒学生心灵。有敬畏感的教师必会兢兢业业地工作, 慎重地做出某一个教育决定, 为学生在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做有益的事。

尊重学生,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十多年前的学生感慨吴非老师“不以成绩评论学生”。对此, 吴非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了这种认识, 才会尊重学生。如在“怎样和学生谈话”一节中, 令人叫绝的是这样的谈话:“我叫王栋生 (吴非老师原名) , 你叫什么?”在问学生姓名之前, 先向学生介绍自己, 我想, 这也是极少教师能做到的。试想, 一个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在第一次面对新生时, 这样谈话给学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平等!其实, 尊重学生的教师必会自觉地“改造教育语言”, 在交谈中必会自觉地蹲下身子, “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所以才有对需要教育的学生做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邀请。在教学方面, 吴非老师认为, “随意地干预学生写作, 随意地讲评学生作文, 有可能对学生心灵和他的写作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建议教师评讲作文时应先问学生:“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他认为, 尊重学生也是暗示学生重视自己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诸如此类的细节, 会给学生以做人的尊严,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他人。

遵守常规, 让学生学会规范。吴非老师认为,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要尊重常识, 遵守常识。在师道尊严日渐式微的今天, 吴非老师仍要提醒人们遵守教育伦理。教师拖堂, 会影响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课间纠缠不休, 会影响教师下一堂的上课;迟到的学生随手把雨衣交给教师, 是极端自私的表现……他“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 事实上是在规矩上以身示范, 因为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 不能对学生的不端行为熟视无睹。遵守常规, 是教师的“身教”。教师是要正气凛然的, 是要让心灵麻木的学生向他们学习的。

常说“故事”, 激活学生的思想。吴非老师引导学生想校园当年的种树人, 让学生“所有的眼睛都在闪亮”;他会把山区来信的往事说给后来的学生听, 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工作“是面对那一双双睁大了的眼睛”;他会在教学中插说孙叔骜埋两头蛇的故事, 因为他认为当时是“信手可得”的“教育机会”。教师有意识地随机说“故事”, 对学生是最自然的、最好的教育。这些教育素材,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做个有心人, 平时注意积累, 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有故事。常说故事的教师会被学生认为有“料”, 往往会启发学生思考人生, 也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 就是应该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 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发挥教育功能。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14-2

一、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2007年9月份我来到丹阳五中,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成长期内,我一直循着“有效教学”的理念,认真备课,虚心向老教师请教,逐渐站稳讲台。2010—2013年,我先后多次获得丹阳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镇江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镇江市首届教坛新秀称号。正是基于我在历史学科上的优异表现,2013年3月份经学校推荐,我参加丹阳市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功竞赛并获得第一名,从此开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下缘分。2013年5月份,我代表丹阳市参加镇江市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功竞赛,再次斩获高中组第一名并获得参加2013年江苏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功竞赛的资格。

2013年5月28日上午,丹阳市首届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市教师发展中心隆重举行。开班仪式由市教师发展中心综合研训处狄留芬主任主持。市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王先进代表教师发展中心表示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培训班同时聘请丹阳六中赵守拙老师为培训班兼职教师,并聘请我和徐闽老师担任本期培训班的正、副班长,以协助培训班班主任侯建成老师完成相关培训任务。

2013年7月2日我参加丹阳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员培训,镇江市一中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王生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讲座,丹阳市第五中学教科室副主任、特级教师丁双六教授做了《青年教师教科研成长例谈》讲座,镇江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赵春生主任参加培训活动,并做重要讲话。培训活动中,我开设了《丹阳石头“会说话”》示范课。

2013年7月份我参加在扬州举行的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标培训,聆听了南通大学张建平教授《综合实践活动不同课型的有效教学》;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严建国老师的《漫谈“问卷调查”》;拿到了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万伟博士的《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一书。这些理论和实践都让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参加省综合实践基本功竞赛做了很好铺垫。

当我获得参赛资格之后,我深深明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首先,由于我在历史学科上优异的表现才获得学校的推荐。其次,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陌生领域,我敢于探索,有计划地进行赛前准备,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二、细节决定成败,常思常戒

在镇江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赵春声老师和地理特级教师侯建成老师的指导下,我首先熟悉了省基本功竞赛的流程和各个项目的权重,共有理论考试(分值25%)、教学设计(分值20%)、课件制作(分值10%)、课堂教学(分值20%)、粉笔字(分值5%),即兴演讲(分值10%)、才艺展示(分值10%)七大环节。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分值设置,我重点准备理论知识、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在理论知识的准备中,我重点突破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理念和课型。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以“光盘行动”为模拟课题,立足选题指导课和方法指导课的课型,实战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的书写,课件的制作。在行程安排上我和赵春声老师12月1日下午出发乘坐大巴于晚上7点半入住赣榆国际大酒店。提前入住让我们避开了雾霾的干扰,赢得平稳的心态和良好的状态。

三、赛出自信,博出精彩,收获友谊

由于天气关系,原定于1号中午开始的比赛一直被推迟。下午赛事组委会召开了发布会,会后选手熟悉场地和比赛顺序和规则,并进行了抽签,我是甲组T号,教学、演讲、才艺分别是11号、3号、25号。

在熟悉试场的时候,选手间开始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在了解中我探知来参赛的绝非等闲之辈,很多人都有后援团,也带来大量的助赛设备。

两天半的比赛日程,对于我们任何一位选手而言都是紧张而激烈的。为了充分利用好比赛的空闲时间,那三个晚上我都只睡了五个小时。

第一天晚上一个半小时的理论考试(分值25%),七道大题,时间很紧。我快速浏览题目后,根据分值和难易程度,调整了自己的答题顺序,铃声一响我刚好写完。晚上9点回到宾馆后,我根据镇江市教研员的建议,对第二天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和规划。

第二天进行教学设计(分值20%)与课件制作(分值10%)、课堂教学(分值20%)、粉笔字(分值5%),即兴演讲(分值10%)四个环节的考核,我印象深刻的项目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我下午13点半进入机房,16点55分结束,17点05分到教室进行课堂教学。一共有两个素材包“健康问题”和“幸福指数”,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内容丰富。凭借第一感觉我果断选择主题“幸福中学生”,确立课型为方法论指导——问卷调查的设计。我用了2个小时进行PPT制作,1个小时进行教学设计的编排。最后半小时我按照教学设计流程逐一熟悉教学设计:活动背景、活动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从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方面体现过程与方法,并着眼于课堂细节,注重了过渡语的衔接。PPT的制作,图文并茂,色彩和谐,简洁大方。面对专家进行教学展示时,我拿出平时历史教学中培养出的功底,自我感觉良好。走下讲台,我就暗示自己:不错,继续努力。

吃过晚饭,我们开始粉笔字测试,每人一块小黑板,几只粉笔,一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10分钟内书写完毕,可能是由于紧张的情绪,粉笔断了几次,最后时刻幸运地纠正了一个错别字。在赛后的交流中我才得知很多选手都是自带优质粉笔,很遗憾,自己还是没有做到未雨绸缪,全面准备。

在即兴演讲环节,我是3号,我抽到的是“我的教育观”,原以为即兴演讲是自己的长处,所以并未像其他选手一样准备很多素材。再则,由于组委会没有给我们准备笔和纸,使得我在匆忙之中走上讲台,脑海之中一片空白。凭借自己不错的应变能力,我把我的教育观的升华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相联系,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信奉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念入手,阐述自身教育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确,由于准备不充分,5分钟我只用了3分半钟。走下舞台我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看了其他选手的演讲展示,我觉察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盲目自信,没有准备素材、纸和笔;面对大赛和专家还是有紧张的情绪,导致发挥受到限制。

第三天,才艺展示,经过两天的激烈赛程,才艺展示更像是选手们的汇报演出,很多选手的展示别出心裁,有绘画和书法;相声和小品、二人转、朗诵、舞蹈、弹唱等,更有创意者把茶艺也搬上舞台,都是有备而来。在才艺展示中,我以“情”动人,以父爱为主题,配乐朗诵和歌唱展示。

四、感悟、感动、感谢

通过这场比赛,我看到了自己与其他选手的差距,更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教学的瓶颈。

首先,缺乏思考力。在理论考试的开放性试题上,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展示中,在即兴演讲乃至综合才艺的编排上,我都有些忐忑乃至不安,总觉得自己的思考力不够,没有灵感,没有创新。单纯的知识记忆,在真正考试来临时便忘得一干二净了。由此联想到我的历史教学,也要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思考力从哪里来?阅读和思考教育理论书籍,关注课程改革的动态发展,提高对周围的人和事等对象的敏感度,联系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形成自己的评价,有机会就多练笔,坚持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

思考力不是靠短暂的突击集训就能达到的,需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进行点滴的积累。同样,基本功的提高也是如此。

其次,课程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最后,教学基本功差强人意。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基本功竞赛中,选手完全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比拼,这完全是靠平时教学的历练。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教学基本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新形势需要教师练就新的教学基本功。如,解读教材的基本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等。

12月4日当最后一个比赛项目结束之后,我似乎对成绩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是觉得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比赛结果出来后,我马上打电话给朱满华副校长、侯特、史主任和历史教研组同事,分享喜讯。我的成绩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一路走来,首先候特引领我走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候特不仅给了我课程理念的指导,还充分给予我展示的机会。为了我能更好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帮我争取在扬州的培训学习机会;多次对我进行基本功竞赛各个项目的培训和指导。在他的关心指导下我增加自信,熟悉课程,为成绩的取得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让我感动的是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支持。为了保证我的备赛时间,备课组的同事主动承担起我的教学任务,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去。高二年级部的领导朱满华副校长和史主任帮我安排好班级管理工作,并一再叮嘱不要有后顾之忧,放开手去比赛。

压力生成动力、动力使我充实、充实让我收获。我很感谢人生中有这样一次的机会,在大赛中能够品味这种紧张与快乐交集,压力与幸福并存这段丰盈的人生经历。一路走来,要感谢省教育厅能够组织这样公平公正的比赛,感谢省中小学教研室、连云港市教科研中心、海头中学的周密组织,感谢大赛组委会的辛勤付出,感谢我所在学校——丹阳市第五中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与支持!大家的鼓励让我坚持不懈地走到最后。

读致加西亚的信有感 篇4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公司发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该书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麦金莱总统急需求得与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阿瑟•瓦格纳上校对总统说:“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3个星期之后,他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将军。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使我受益非浅,虽然书中所写的都是10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但好像就发生在今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感到要成就事业,做好工作,必须有很多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这是事业的需要,同样也是个人的需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中需要的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像阿尔伯特•哈伯德讲的态度决定一切。有人满足于平庸的现状,也有人自强不息。你正在走向成功是因为你下定决心要成功。你可以选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选择努力拼搏、发愤图强的生活方式。关键是要做出决定,然后采取行动,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你已经对成功充满信心,那么我相信,你就是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现在不少有“才华与能力”的人,整天抱怨社会不公平。不知当他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不幸”会找上身来?

我觉得人生真正的不幸就是那些对自己、对社会不负责,工作态度不端正的人,有些人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应该被重视,被重用,不愿意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绕着走,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缺乏忠诚的敬业精神的人,是不会把信送到的,同样也是不会做好工作并享受美好生活。

罗文中尉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忠于职守、履行承诺、敬业、主动的品质,这种主动性与忠诚,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将永远值得人们学习与标榜。这本书之所以能畅销不衰,风靡世界,正是它倡导了这种对工作的忠诚与敬业的理念,我希望自己和我的同事们都能成为把信及时送到的人,特别是我们军工系统,特别需要这种送信的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在解读这部畅销书的时候,我们还应注意其中的另一个侧面,即麦金莱总统对军事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的绝对信任,以及阿瑟•瓦格纳上校对罗文中尉的了解和绝对信任。这就足以解释罗文中尉为什么能够毫不迟疑地接受并且不讲任何条件地去完成这个极其艰巨的任务的原因了。因此,我们在阅读中,既不能单纯地站在“领导”的角度,一味地指责干部如何的“推委、消极”,而是要想着如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罗文中尉的“敬业、忠诚、勤奋,尤其是主动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培养,靠良好的用人氛围;也不能单纯地站在干部的角度,只是议论、抱怨,而是要时时牢记自己为档案事业,是不是尽职尽责了。

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就是鱼与水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

损的相互依赖,相互滋润的关系。如果真正地树立了这种客观、辨证、科学的干群关系,那么每一个领导,都可能成为在关键时刻能够充分相信自己的员工,而没有丝毫的忧郁与怀疑的“麦金莱”,每一个员工也完全可能变成敬业、忠诚、勤奋,主动的“罗文”。

我理解这本书不只是一首英雄的赞歌,更是一本励志佳作。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环境,每个人都要在自己所处的工作和生活轨迹中努力地、主动地做好自己的事。作为领导,要学会如何慧眼识人,如何廉洁、公正、宽容;作为员工,要学会如何磨练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难,使自己尽量具有罗文式的敬业、忠诚、勤奋和主动性。所以《致加西亚的信》不单单是员工的励志宝典,也是领导识才用人的醒目教材,这是《致加西亚的信》的精髓所在,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义所在。如果我们都能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致加西亚的信》,我们的社会将会因此变得更和谐、富足;我们的航空事业将会因此发展得更好、更快;我们的生活将会因此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压力成型厂

袁小宁

青年教师听课有感 篇5

2012年3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红桥区小学“名师教学风采”系列专场展示活动,共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课堂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两位老师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听了杨老师的《杨氏之子》一课,更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航向。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个人对《杨氏之子》这一课的收获吧。

杨老师的《杨氏之子》这一课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汉语言文化的无限魅力,并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课堂充满着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语句的韵律美及表达的丰富多彩。杨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简明的板书,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流畅地分析讲解,充满期待与真诚善意的微笑,无不凸现出语文教师的魅力。首先通过学习单元导读,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的方法。让学生对于学习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题目导入,指导学生理解“氏”,给出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课文理解字义,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古文的氛围;同时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为学生铺设台阶。

这节课杨老师深入挖掘了教材,重点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读,读出义、读出停顿、读出情,通过读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通过想象丰富自己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上,我们分明看到了学生在教师富有艺术的引领中淋漓尽致的表现,老师的妙语连珠,学生的精彩发言,尽显了生本课堂的特点。引导学生对“甚聪惠”进行解读,让“甚聪惠”成为本课的主题。学生理解了“聪”和“惠”,明白了杨氏之子是怎样的“聪”和“惠”。尤其是在课堂期间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用了“甚聪惠”,让我觉得杨老师真是将课文与课堂、学生深深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和学生模拟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以轻松愉悦的方式理解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从“应声答曰”中让学生理解到了“不假思索”;从“未闻”中悟到了话中

拐了个弯的委婉„„一个“善听”、一个“会说”,巧妙地刻画了杨氏之子的聪慧,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顿时眼前豁然开朗。最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再度转移到单元导读中学到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实践真正的将学习方法融汇于心,真正的落实、成为自己的东西。这些巧妙的技巧让我无不深深钦佩,同时也深知自己的差距还有很多。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6

翻开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里面没有纯理论的枯燥的知识,每一辑都是吴非老师一生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的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多么美好而令人感慨的画面,这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的一种向往,也是我对教育的憧憬和期待。

这本书是吴老师多年来在教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感悟,是他对教育细节的深度思考,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能引起我的反思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希望今后能够践行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知道这本书吴非老师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他也因此左眼失明、提前退休,成为他的告别讲台之作。据我所知,吴非老师是个重承诺的人,答应别人的事总要尽力尽快地去完成,为了还“文字债”,他每天笔耕不辍,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这本书吴非老师从构思、写作到修改、校对,历时数载。可以想象,他在这本书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眼力!读着这本书以及了解吴非老师写作背后的故事,让我对吴非老师格外地敬佩和尊重。书放在我手边已经很久了,不知为什么总舍不得读这本书,就怕很快读完了,这种感觉既矛盾又奇妙。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有时忍不住地笑起来,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尊严的捍卫而击掌;有时又不禁悲伤,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和学生的那份真实而又沉甸甸的爱而感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接受一次心灵洗礼、一次爱与善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和赞美,这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揭示!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引起最大共鸣的是这几篇文章:

第一,《你为什么不快乐》。教师是一个神圣而意义非凡的职业,说到小处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未来,说到大处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行业有风险,从教需谨慎。在当今社会,能非常地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它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青年教师已经不多了,好多教师选择这个职业的目的已经不再单纯,实际一点为了钱,为了生活,再功利一点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能尽快评职称,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谁能理直气壮,脸不红心不加速地说为了学生,想成为他们的引路人?所以这篇文章不仅引起我的反思,也让我产生共鸣,因为我真的只想好好地做一位引路人,所以再累再忙我也很快乐,因为我喜欢学生、喜欢这份职业。

第二,《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这件事也是我这个0岁的新教师最希望能够做到的事,也是最需要好好研究和琢磨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自己的三尺讲台,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幻想着每天学生都在期待我的课快点到来又慢点结束,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会有幻想变为现实的一天,但是看了这篇文章引起我反思的是不仅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没错,生动和幽默知识呈现方式是能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和兴趣,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培养学生从心底、从本质去爱上这门学科。

第三,《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感触,现在的学生听到“中午来一下办公室”夸张一点就觉得是灾难来临、世界末日,当一个学生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后我经常听到学生之间在互相调侃说“祝你好运、活着回来!”我觉得很难过,也许教师的本意只是希望学生能将这部分知识订正并掌握,但是学生不理解。所以有时候教育的方法不对,结果也会不尽人意。因此改造教育语言,目的远不止是表示师生平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也学到待人接物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温和、没有压力和负担的环境,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就应该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学生在不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你!

第四,《等一会,让他把话说完》。好的教育除了智慧,人格魅力、专业能力外,还需要耐心,也许你是急性子,但是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等待,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中,多给孩子一点自由时间、一点思考的时间,你想让学生的成绩有进步,不要急,慢慢来,让他发誓下次要考到什么成绩或者单单责备他也许只会带来负效应,等待他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一个习惯的养成要有一段过程,一门功课成绩的提高要有时间,一个学生的成长要有好多年,只有我们意识到一点,才能更加地宽容自己的学生。

第五,《需要有“劳动”这门课》。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也许早已忘了何时真正地劳动过,当你看到食堂吃饭时学生的饭碗里有多少剩饭剩菜时,才明白现在的学生已经无法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即使很多学校开展“光盘”行动,但是有多少学生光盘了呢?而且现在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食堂里的盛饭工作和碗筷的洗涤工作都是由保洁工代劳了,学生只要完成吃饭这一过程就行了,完全看不到学生自己劳动的影子了,而且很多家长给学生灌输“不好好学习,就沦为清洁工和环卫工人的命运”,因此我们的学生已经忽视正是因为清洁工和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才有美丽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劳动是最光荣的,职业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往往这些人是最朴实无华、最可爱的人。现在,许多孩子从小不接触农作物,不劳动,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开设劳动课或者社团课,让孩子适当参加一些义务劳动,适时的带孩子到农田里去走走,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自己探索、思考、并从中获取知识。这学期我们学校正好有很好的条件,我们通过社团课带领学生去一起种植蔬菜,并经常带学生去除草、施肥,等果实成熟再一起去农田里收获,学生便知道了蔬菜的生长过程,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便深刻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就不用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自觉得养成了节约习惯。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7

一、巧妙切入,使枝条发芽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选手们都能像“标准”所要求的,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活动经验出发,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问题情境,并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归结起来,大概有下列几种:

选手甲:多媒体展示通州风景图片、选举活动场景、交通信号灯设置依据、江苏省二胎政策出台背景,与学生共同感受数据的重要,感受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提出下列问题: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怎么调查?

选手乙:我想知道你班有多少同学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你用什么方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选手丙:某电视台想对我们班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进行调查,有五档电视节目入围,分别是“最强大脑”“NBA赛场”“我是歌手”“舌尖上的中国”和“一站到底”。

问题1你觉得全班同学最喜欢的节目是哪一个?

问题2你觉得如何在班级中开展调查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上述三个问题情境都是“统计调查”这节内容很好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都具有下列三个特点:一是学生熟悉,并且简单明了;二是尽管简明,但不影响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的数学本质,直指探究问题的中心;三是找准了本节课的切入点、出发点,有利于问题的深入探究。而三个选手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切入又各有特点:选手甲,从更大层面上让学生首先接触统计,使学生知道要获得数据需要调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统计调查”这个数学王国里。选手乙用“征解”的形式,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选手丙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基于“探究活动”这个大系统而设计的,在这个系统中体现了由远及近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可表述为“大致———精致———一致”的认识方法。问题1是让学生基于合情推理思维得到一个“大致”的预测结论,问题2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数学化”处理,是更加注重数学逻辑、数学理性的更高层次的论证,使结论更加“精致”。如果按这种思维方式探究下去,这节课还应该有一个基于“问题1”的“大致”结论与基于“问题2”的“精致”结论的一个吻合程度的反思过程,这就是“大致”结论与“精致”结论是否“一致”的过程,基于反思的“一致”最能体现统计这个数学领域的教育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的问题情境,既为学生探究统计调查问题提供了一个枝条发芽的条件,也为学生解决统计调查问题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时空。

二、层层递进,促知识生长

有价值的、高效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层层递进、论证步步为营、收获粒粒归仓的学习“场”,并在这独具魅力的场景中生长出一个个明晰的“生长节”,形成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知识烙印”。

找准了“统计调查”这个内容的切入点,选手们都能让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统计的初步知识”和七年级学习过的“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最具价值的数学思考,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选手A在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后,采用下列问题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问题1如果要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你认为首先要做什么?请你试着设计相应的问卷。

问题2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欢课外书籍的差异,以上问卷是否合理?若不合理,你认为这问卷中还要添加哪些内容?

(现场下发问卷并按要求完成,根据问卷得到调查的数据)

问题3从上述数据中你能直接看出全班同学喜欢课外书籍的情况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问题4为了更加直观地表述上面的数据,你又打算怎么做?

问题5通过上述活动,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这种设计是基于让学生体验统计全过程的一个有质量的教学思考。具体地说,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确定调查问题和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统计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思索,逐步调整,直至形成新的活动经验。这一过程也是从所要探究的问题出发,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地让学生形成新知识的生长节的优化过程。上述的思维活动还可以认为是一个“是‘道’非‘术’”的过程。“道”是摈弃细节,是高屋建瓴,是“大智慧”,是一个“从头到尾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术”是追随细节,是注重技巧,是“小聪明”,是一个“从中间往后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打工仔”的思维方法。数学教学应摈弃在细枝末节上玩弄“小聪明”的做法,要敢于在“真水无香”“大道无术”的至高境界中追求“大智慧”。可喜的是,绝大部分选手都能运用上述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来彰显数学的教育价值,这也说明初中数学教学已进入了一个以第八次课程改革为标志的崭新时代。

上述教学活动,如果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可谓是各环节衔接流畅,紧密相扣,知识之间过渡自然,紧紧吸引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的转换与结网,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除了在“大智慧”上做文章,不少选手还在“如何让学生在统计调查中获取真实的数据”上,下功夫做文章。例如,选手B提出“举手示意的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彰显统计学的理性价值。

三、彰显本质,让花朵静放

由于这节课是“统计与概率”这个领域中的第一节课,又是学生在小学里基本学习过的知识,所以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很难。这样,就很可能教不出新意,学生也学不到新知,甚至会在活动中“去数学化”,呈现不出“数学”味来,更谈不上展开数学思维了。

令人欣慰的是,选手们都能从本内容中挖掘出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来引领学生思考数学、理解数学。例如,选手1在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好调查问卷”时揭示“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指出当一级分类不能解决问题时,要考虑用二级分类来设计问卷。选手2在引导学生“用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时,将问题聚焦到“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是由它的圆心角所决定的”,以此来凸显这个活动环节的数学本质。选手3在引导学生“将问卷中的数据转化成表格中的数据”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讨论出现的“A,B,C……”这种符号有别于过去传统意义上学习过的“1,2,3……”这些数据,使学生明了也可以把这些符号称之为数据,这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的延伸,也是“符号化”思想存在的知识形态。

更难能可贵的是选手们能根据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展开探究性活动。例如,选手4在学生用电脑计算各项目的百分比时,出现其和不为100%这一生成性资源,便引导学生在“电脑”与“人脑”中穿越,又一次彰显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幽默的教学风格。

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适时地引导学生“玩数学”,揭示数学的本质,还是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数学活动,其根本都在为学生创设思维时空,静静地等待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数学思维之花静静地开放。

有感于青年教师赛课 篇8

——有感于青年教师风采大赛 为了给新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加快成长的步伐,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日前,中山区英语学科青年教师风采大赛拉开战幕。作为评委之一,我有幸聆听了七位中山区新生代英语教师的课。

应该说,在此次大赛中,这群年轻教师们所展现出来的活力,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丁娜老师教学机智,稳而不乱;胡明坤老师富有激情,干练利落;李鑫老师心灵手巧,神采飞扬;王兴颖老师内秀优雅,极有思想;高月老师秀气温柔,淡定有序;张莹莹老师年轻活泼,极具朝气;李茵老师大气沉着,稳扎稳打。当她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庞跳跃在我们面前时,也让我们这些“老”教师们不由地慨叹,岁月之无情!

课堂,就是教师的阵地。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无论是对新师,还是于老手,都将是永恒的话题。谈不上指点,只想抛出几个看点,与同行探讨切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话题

每模块皆有话题,每堂课必须有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偏离话题,且同时由学生的学情与教师个人对课的理解而定。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把各种知识点分散到每模块,再把每单元的知识点落实到每一课,在避免重复劳动的同时,忌流于蜻蜓点水。教学需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不必要在一堂课上挖空

心思求全责备。回首观课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走进“面面俱到”的误区。以课为例,本课的话题是发明,时态为一般过去时。但我们在研究把握全册教材时会发现,本册书是以一般过去时贯彻始终。也就是说,过去时态在之前之后的模块教学中,我们需要反复“打磨”,因此,不必在本课教学中作为重头戏,演来演去。新课的导入,采取开门见山、直切主题为好,时态练习的复习导入不易过多。英语教师需要的基本功

优秀的老师应该有人文关怀,有创新意识,有课堂智慧。教坛新秀以“新”字当头,兼具激情、敏锐、开拓、活力等特质。但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我们更是一个特殊群体,因为我们教给孩子们的是——语言。纵观参赛七名选手的课堂表现,多多少少都存在夹带方言、平翘舌不分、发音不准确的现象,这样的现状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听、说、读、写是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实也是一个英语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要善于倾听,要生动表达,要表情朗读,要端正书写。回顾赛课过程,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得要领,由于紧张,老师自身有口误,学生的有些失误也没有及时发现,只笼统的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词单一;部分老师翘舌音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语音语调略显平淡无高潮;至于板书方面,部分老师忽视了板书提纲挈领的重要性,内容缺乏,当堂书写的内容过少,排版缺乏美观、条理,希望以后加以注意。阅读教学到底是什么

跟随着区教研员,我们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已然有了一定的理解,且在不断地探索其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对于阅读教学的目的,我有着比较粗浅的认识,我的理解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就如侯老师对阅读课过程模式的梳理分解,我们看这七节课,新教师对阅读课过程的设计把握还是理解不够。比如,有的老师边读边讲解,将课文拆分的缺乏整体性;有的老师对词汇的导出和讲解,费时费力,过分讲求悬念;有的老师步骤大颠倒,让各种读的目的,如正音、细节理解等,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有感 篇9

如何具体规划:第一个十年;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做优秀、骨干、特级还是名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要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资本的积累。因此,做好每一天,干好每一天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第二个十年;反省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是否可效,即使成功过的也有很多的不足,对不足的地方反思调整。前十年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付出的比别人多,但到第二个十年付出就不一定要比别人多,但收获却会比别人多。前十年的积累恰好是一笔财富。第三个十年为黄金时期。前二十年积累了很多东西,是休息的时候,多花时间在小孩身上。当别人懈怠的时候你不用再去拚命,就可以做一颗长青树。比别人多做一点点,你就会成功。我们对荣誉的态度是没得到就想追求,得到之后就看个人的境界。有个会在功劳薄上睡大觉面有人会不断的反思进步。

王老师为我们指出了年青老师容易出现的误区;即认为简单地与学生打成一片,认为就可以了。但这最多只能说是合格。到关键时刻,学生不会站在你这一边。太跟学生打成一片了,他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因此和学生要有一定的距离。工作差不多到一年了,我在这方面确实有些疑惑,平时与我能说到一块的学生反到考试时成绩非常差,这时再对他们批评收效甚微。如何具体地去做:

第一、职业道德方面;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谦虚谨慎,勤奋上进。王老师以她自己的经历定义了这几个字。来的最早,走得最晚;为公室多做事,少说话,特别是我们年青人,说错话易惹麻烦;经常听课虚心学习;定教辅资料最多;要在自己的专业立足,必须静下心来学习,抛下我们年青人的浮躁,钻研教材。要成为20%的优秀者就需要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正如查尔斯所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是人们不愿去做,但又不得不去做,这就叫责任”。师德的重要性,但丁做了诠释:“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是很难用知识去弥补”。

第二、教学工作方面1、精益求精,改革创新。年青老师容易犯的错,一节课重点不突出,学生什么都听,什么都不懂,今天讲,明天忘,这确实也是我自己面临的问题。老埋怨学生记不下来,一个问题讲好多遍,学生还是重复错。这就需要去思考,一节课应重点讲的是哪两点做到心里有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一包到底。最近上复习课,老觉得学生精神状态不佳,这不能怪学生,老是重复一们的模式,正如我们在听一两个小时的报告一样,容易走神。为会考发了大量的习题,有时来不及做一遍,学生问到时竟答不出实有些

难堪。王老师的说到她自己是如何把基础知识重头到尾梳理一次,我才顿悟到自己也需要认真过一遍,只有在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信手拈来,胸有成足让学生信服。

2、深入研究,勇于实践

王老师说到她在上差班的课时,为避免学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她让学生点课,上学生感兴趣的课。这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当前,课改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把课改的精神形式带进课堂。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特别是课堂驾驭能力,要做到可放可收。尽管在自己的这两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有过不断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给一个话题给学生探讨,但对学生的回答却很难做出评价。不实践永远不会有感悟。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自己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所得,把新课改的精神用在我的历史课堂。3、承受别人的不理解

有感于一位中学青年教师自杀 篇10

(一)我是5月4日这一天看到《燕赵晚报》上的这一消息的,“馆陶县县第一中学的一名高三年级老师赵某于4月27日晚服毒身亡。”

这一天是青年节,是93年前中国青年掀开中国新篇章的日子,在这样一天,我知道了一个几乎和我同龄的青年教师结束自己生命的消息。

我惊讶于前几天的“破皮鞋”“毒胶囊”,我对这个生命的逝去竟然没有“惊讶”。

你体会不到老师的处境,自然也就不会理解我的平静。

(二)我在这则消息的结尾还看到了“馆陶县第一中学教学秩序井然,赵某意外死亡一事没有对学生们的学习造成影响。”

这句话让我颇为纠结。

一个生命的失去就这样的悄无声息。我们是该为这个学校“维稳”工作得力、学生安心学习而庆幸,还是该为死亡都激不起涟漪的现实而悲哀?

我想起了鲁迅纪念刘和珍的话:“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想到这样的话,我觉得后背一阵发冷,我无话可说。

(三)同情与怜悯更多是因为那个可怜的两岁的孩子,那个将要和孩子面对冷酷现实的年轻妈妈,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可怜老人。

如果这个老师是一个单身,那么会不会离开的更加“悄无声息”?

伴随这同情与怜悯的还有责备,责备这个人可以如此轻率地解脱自己而把担子压在亲人的身上,责备一个年轻生命对自己的不珍惜。可是面对这个已经逝去的生命,我实在是责备不起来,或者该责备的应该另有人在。

(四)这样的事情我很遗憾,但我们在追究责任和推卸责任的时候似乎都忘了问一问:你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你落下了心里的太阳?你为什么放弃了留恋,放弃了如山的父爱?你为什么推开了依靠,推开了如水的爱情?你为什么割舍了温暖,割舍了港湾一样的家?为什么拒绝了未来,拒绝了美好的理想?你的天空是在什么时候暗下来的?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收入的微薄就放弃了所有?

你有着我们从未知晓的秘密。我们再找不到答案!

(五)在你的那间办公室里,你最后看到的是什么?同时疲惫的表情还是成堆的需要批改的作业?往日的成绩单还是常规检查的扣分条?

如果我是你的同事,事情还会出现吗?我可以在哪一个环节上点亮一个火把,给你一点灯火,一点温暖!

我无法假设!我甚至觉得无能为力,谁能告诉我哪一张笑脸下面隐藏着绝望?

赵老师走了,甚至都没有一个离开的背影,我从不认识他。

可是,可是谁曾经真正认识这个人?谁真正该好好再认识他、再了解他?

(六)不出事情的时候,所有人关心的是成绩;

出了事情的时候,所有人关心的是责任;

不出事情的时候,所有人表现的是有意无意的轻视甚至忽视;

出了事情的时候,所有人表现的是夸张的紧张与无厘头的恐慌。

老师不是超人,可对老师的要求呢?底线是奉献,上限是高尚。

你需要全心全意,你必须包治百病,你需要见微知著,你还要乐此不疲——无论你的心情如何,压力如何。

非常态的工作已经成为常态,非常态的生活已经成为常态,非常态的心理呢?

(七)每一次都是这样,出于爱的目的人的总是比不上看热闹甚至幸灾乐祸的得多。

(八)压力之下,“不出事”似乎一下子成了最高级别的任务和家长们最高的期待,应该是这样吗?那些“没出事”的平稳是不是真的没事?没出事的是不是真的皆大欢喜?抑或者是不是有人的宁愿冒着“出事”的风险也要追求所谓“辉煌”?

(九)现实是,层层压力最后落在的都是班主任的身上,家长的期许,学校的要求,社会的关注,青春期的问题,纪律的心理的成绩的生活的,层层累积,累积如山,可是,谁又在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班主任是否真的可以永不“出事儿”?

(十)如果我的班里“出了事”呢?

我博客里的那溢美之词,那家长的无限认可,那领导的赏识肯定,是不是也将统统归于无有?我是不是一样也会被千夫所指?无论如何,毕竟人命比天大,所以,我以前所有的努力都理所应当地归于无效,我以前的良苦用心都注定换不回一份谅解。

我实在无话可说。

想到最后,我忽然一身冷汗。

乌鸦嘴!!

(十一)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创造简单的小幸福,在充满压力和抱怨的日子中保持心的平和;

用爱和包容创造出的繁重工作中的坦然,用细致的呵护换回心灵与心灵相通的感动;

然后,又借这样的幸福、平和、快乐和感动,来冲淡因为劳累和压力带来的痛苦。

这一杯苦咖啡,需要你耐心的品味。

你要去等苦尽甘来的一刻,你要有能力化苦为甜,或者以苦为甜,甘之如饴。

我的兄弟姐妹,请学会爱自己,学会幸福自己,请学会传递爱与幸福!

教给孩子们幸福的最好的办法不是讲道理,而是把自己变成幸福生活的榜样!

(十二)所有的困难都不是极限,再大的困难前面都可以加一个“更”字;

多久的坚持都不是极限,多久的坚持前面都可以加一个“再”字。

(十三)小时候,幸福是一件实物;长大后幸福是一种状态;然后,现在,我发现,幸福既不是实物,也不是状态,它是一种领悟。

我的抛下了所有烦恼的兄弟,你不知道你抛下的还有所有的幸福的可能。你不是输给生活的压力,你输给了你自己!

你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思考活着的意义,应该启迪我更好地领悟压力之下幸福的真谛。

(十四)已逝者,一路走好!

上一篇:“七一”讲话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十天突破雅思写作g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