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2025-01-15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共10篇)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篇1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1)「内容提要」在公司制作为国有企业理想的制度模式选定之后,建立独立的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已成为决定公司规范运作和国企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应以代表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国家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表关系进行法理探析,建立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的理论模型,并对国有资产代表人的梯次结构和授权环节进行分析和设计,建立和加强国有资产代表人的监督制度。

「关键词」国有资产、代表人、二级结构、监督

在我国国有资产结构中,居于相当突出地位的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约占80%左右的比例。然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市场运作制度一直是困扰我国理论和实务界的难题。我们认为,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过程中,只有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代表问题入手,建立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才能解决国企公司化改制中的源头性权利与义务配置问题。

一、构建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的理论依据

我们认为,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及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它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任与代表关系,这一代表关系包括以下几大环节,即:(1)从原始真正所有主体→国家概括性代表主体。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是我国全体人民(法律上应为全体公民更为准确),由于全体人民无法直接行使所有权,故国家作为权力共同体概括性地、抽象地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这样全民所有就转化为国家所有。(2)从国家概括性代表主体→政府统一代表主体。由于国家作为权力共同体,本身也不能直接行使所有权,于是国家必须通过立法授权国务院或地方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3)从政府统一代表主体→自然人代表主体。即由政府代表主体以再授权或委派具体的自然人代表,通过自然人代表的意思表示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权能得以落实。

国家作为全民所有者的概括性代表,以出资人身份进行投资或参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出资人(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但企业本身并不与国家构成代表关系。国家作为出资人,其出资行为是一种设立或参与企业的行为,企业一旦设立成功,则依照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获得企业法人主体资格,依法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其中完整的经营自主权是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显然,对于这种权利,我们不能将之理解为企业在代表或代理出资人即国家行使经营权,正如我们不能认为企业是某一个股东的代表一样,企业经营本身不只是代表哪一个或哪一些股东进行经营。国家作为出资人(股东)所享有的权利不是直接表现于或寄托于所设立的企业,企业的经营权本身也不体现股东的具体权利。此时企业本身已成为出资人股权权利实现的请求对象。因此,目前我国理论和立法实践中盛行的国家授权给国有大型核心企业,由其代表国家持股或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是与国家作为出资人以及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相互矛盾的。在这里企业既是国家出资与权利请求对象,又是行使国家-出资人权利的股东代表,权利客体与权利主体混集一身,势必造成国家与企业身份的扭曲和关系的错位。

一般自然人股东之所以能使其股权到位而不至于虚置,在于股东不企望企业能代表自己或者把自己的权利授予企业,而是通过自己亲自或者委托他人代表自己,通过直接行使股权中的共益权,以内部参与权或获得企业内部机构的某一职位,或通过监督、建议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管理阶层,达到影响或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以期实现股权中的自益权,达到其出资增值的营利目的。同样,国家作为出资人,其股东的权利虽然不便由国家直接行使,但国家作为出资人,可通过委托或委任特定自然人为出资人代表来行使股东的权利,通过特定自然人对企业的内部参与,以使出资人的权利具体化为企业经营者之特定的经营、管理行为。足见,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实现,有赖于对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的具体的自然人代表的委任、派出、监管和制衡等相关制度安排以及具体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因此,设立国有资产代表人,建立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理顺国有资产代表人与作为出资人的国家之间的代表关系,是决定经营性国有资产之市场运行效率和安全的源头性制度环节。

所谓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是指以国有资产所有权行使的代表论为理论依据,把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督人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创设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和国有资产监管代表,由其分别行使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股东)和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应职能,以保证国有资产出资人主体到位、监管有力的新型国有资产经营、监管制度。创设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是国有资产所有权性质决定的,是法人制度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领域的具体运用,符合我国政治经济制度,适合于国有资产运行的现状。

1.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符合我国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特点。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虚拟属性,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一般自然人的所有权不同,不能通过其真正的所有人来行使,从而决定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在行使时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这种抽象性和间接性,如不明确具体的代表予以具体化,其具体的权能就无法转化为现实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享有与义务承担,创设国家所有权的制度目标也就会落空。再者,作为代表人民行使所有权的国家,依照法律取得所有者的资格,所有人委托他人代为行使权利,所有人依法有权委托代表人行使其经营权和监管权,(注:这里所说的经营权与我国特指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国家授与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的经营权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指企业经营者经营企业的全部权利的集合。)此乃所有权人之法定而不容质疑的权利,因此在国家不便直接行使其所有权时,委托特定自然人代表行使其具体权能是所有权理论所容许的。

2.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是法人制度在国有资产所有权领域的具体运用。法人作为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拟制的人格属性决定其本身不能直接表达其意思并从事具体的行为。法人的意思表示以及权利的行使是由法人的机关来实现的[2](、293),即由自然人组成的与法人的设立同时产生的形成法人的意志并指挥法人活动的领导机构来进行的。换言之,法人的意思最终必须通过法人机关的特定的自然人来行使。但法人机关本身并无独立的法律人格,不过是法人的内部机构,“法人的机关,为法人组织体之构成部分,故机关与法人的关系,为部分与全体的关系,此与代理关系不同。”[2](—145)作为法人机关成员之特定自然人与法人本身的关系,是一种职务、业务上的代表关系,法人机关中的特定自然人基于特定的能代表法人的岗位或职务所为的对外民事行为,应为代表行为,适用代表责任[3](—350)。同样,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国家,其意思表示和权利行使也具有与法人基本相同的属性,(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法学界将国家称为公法人。)国家以立法形式并通过具体的选任制度确定特定的自然人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之权能,该自然人则依法获得这一具有特定的职责和权利的代表人资格,即代表权资格,依法享有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经营、监管等方面的权利。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篇2

长期以来, 县市财政部门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独编列预算和进行管理, 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一起, 混收、混用、混管, 这种作法无法体现出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两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如何尽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以单独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状况,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再投资的有计划进行, 已成当务之急。因此, 现阶段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现实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的职能范围发生了较大的转换, 国有企业日益成为独立参与市场活动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从而相应要求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财政预算作为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保障国家发挥其职能的工具, 自然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而进行相应的改进, 使政府以不同身份行使的职能反映为预算上不同性质的收支, 就是要分别建立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政府负责对企业实行有效的产权制约、引导和监控, 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企业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法律责任。

2、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运营效益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设立, 有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本经营, 促进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与优化组合, 最大限度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 发挥国有资本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此外, 通过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还有助于对财政投资按其不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 克服过去在建设性预算条件下, 由于公益性投资与经营性投资不分而导致的财政对基础性设施投入不足问题, 促进国有资产运营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由于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所有者缺位”现象, 如产权界定时存在产权代表不确定, 产权交易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资产经营中所有者权益无保障等。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 可以抑制国有资产的流失, 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应有权益。

4、有利于公共财政预算框架体系的建立

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决算的全过程监控, 更有效地实行国有资产进退机制, 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通过人大监督, 真正为社会公众行使国有资产经营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搭建起一个信息平台。作为政府预算框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使政府预算的完整性不仅没有被肢解, 反而得到了加强。

5、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本经营的财务计划, 反映了计划期内国有资本的经营目标, 要按预算管理程序上报各级政府, 并在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产生法律效力, 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和责任的明确。

二、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基本情况

从2006年开始, 武穴市相继出台了《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暂行办法》、《武穴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 (试行) 》等政策性文件。2008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和《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借鉴外地经验, 武穴市初步建立了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考评等各种环节相结合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据统计, 武穴市现有控股企业12家, 控股资产达6202.86万元;参股企业4家, 参股资产达728.97万元;纯国有企业13家, 资产总数为1.60亿元。其中:工业企业11家, 农业企业3家, 粮食企业11家, 金融担保企业2家, 贸易企业2家, 按现行市场价值资产总额突破3.5亿元。2009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11764万元, 其中:利润收入500万元, 产权转让收入1126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为11464万元, 其中:制造业1186万元, 建筑业425万元, 商业流通事务1303万元, 其他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8000万元。

2、主要做法

根据《湖北省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湖北省财政厅《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 (财企[2008]16号) 等文件规定, 武穴市起草了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办法 (试行) , 落实了2009年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 明确了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工作分工、编制原则和具体内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编制和审批、预算的执行、预算职责分工和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 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一级企业) 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的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 (股份) 获得的股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股权转让净收入;国有独资企业清算净收入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 (股份) 分享的公司清算净收入;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 包括各级政府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追加资本的支出和购买企业国有股份等支出;费用性支出, 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支出;其他支出, 包括同级政府决定的重大工程支出, 补充社会保障经费支出等。主要作法是:一是建立了国有资产收益预决算制度。出台了《关于武穴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办法》, 使国有资本预算收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为做好国有资本金预算工作提供了前提。二是明确了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和预算主体。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为武穴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监管的企业 (以下简称市属企业) 。市财政局为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 负责编制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市国资局为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 (以下简称市级预算单位) , 负责编制本单位所监管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三是制订了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编制原则。第一, 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留有余地。第二, 效益优先。在强调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主张国有资产收益更多的投向能实现保值增值、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资本项目。第三、遵循国家和地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 减少国有资本退出领域的支出。四是规定了国有资产收益来源和使用范围。国有资产收益来源包括资本性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使用范围包括资本性支出、企业改革成本支出和其他支出。五是建立了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和留存收益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度初, 国有企业编制上一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报市国资局。国有独资企业按照市国资局的批复意见决定利润分配, 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分配方案提请股东大会审议批准, 国有产权代表按照市国资局的批复意见, 在股东大会上表达意见和行使表决权。六是建立了国有资产收益上缴责任制度。国有企业每年应上缴利润 (股利、红利) 在规定的时间内缴清。同时将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和考核结合起来, 凡未经批准欠缴利润或不按规定程序决定分配利润的, 年度内不享受财政各项扶持政策。

3、取得的成效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践, 带来了四大良好效应, 增强了企业责任意识, 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增强了宏观调控手段, 有效扶持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大的企业, 助推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通过国有资本金收缴和加大国有资本金投入, 提高了国有控股地位。一是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增强了担保公司的担保实力。全市50家企业累计获得担保融资达3.5亿元, 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下, 大大地缓解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使中小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 得到了稳步发展。二是扶持了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要是通过有偿、无偿、注入资本方式扶持科技创新发展性企业上市。三是增强了城投公司实力。为了搞好工业园区建设, 两年向城市投资公司注入资本金1亿元, 使城市投资公司的投融资平台得到了充分发挥。2009年, 该公司通过增强资本实力, 得到各家银行融资3亿元, 为全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奠定了发展基础。四是灵活运作了国有资本。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 将应交利润、应交国有股股利、股息并未作为重点, 更侧重资本运作, 选择适当时机增减国有股权 (股份) 。适时减持、增持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在资本运作、广济药业国有股权总体不变的情况下, 取得国有资本经营净收入2.84亿元, 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大大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有资本收益的构成问题

从理论上说, 国有资本收益应包括国有资本所有权的各种所得, 如税后利润, 股息和红利, 出售收入等。但是, 在实践中国有资本收益并不容易界定清楚。如对于垄断国有企业, 尤其是自然垄断企业, 其利润中哪些是垄断带来的?哪些是经营者良好经营带来的?垄断带来的利润应该全部归为国有资本收益, 而由经营者良好经营带来的利润, 则需要在经营者、职工和国家之间进行分配。两种利润混在一起, 经营者可能具有很大的机会主义动机攫取本属于国家的收益。

2、国有资本收益的性质问题

国有资本的所有者是全民, 其收益也必须归全民。但由于全民不能像股票持有者那样直接获得股票收益, 也不能在不满意企业绩效时“用脚投票”, 而只能依靠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间接受益, 因此, 国有资本收益必须纳入国库, 然后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才能回归于全民。这就是说, 国有资本收益属于国库收入, 这一性质必须明确, 否则, 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国有资产的滥用、流失和错误配置。而且, 国有资本收益不明, 其不合理使用还可能被披上合理化的外衣。

3、国有资本收益的使用问题

地方政府国资委只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或者代理人, 不是最终的所有者, 因此, 国资委不应具有国有资本收益使用的法定权利。国有资本收益的使用应由人大代表“用手投票”, 即人大代表有权就上一年度的国有资本收益使用情况和本年度的使用计划进行讨论, 并作出决议, 然后由财政部门和政府国资委负责实施。作为代理人, 地方政府国资委不能以任何理由直接截留国有资本收益。

4、国有资本收益的收取问题

国有资本收益留归企业使用已经实行了20多年, 具有相当的路径依赖性, 在收取时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或者因收益界定不清而不能完整地收上来。对此, 应在对国有资本收益进行严格、科学地界定的基础上, 建立规范化的收益收取程序和组织体系。一旦发现问题, 行为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四、对策及建议

1、预算编制坚持“四项原则”

一是效益优先的原则, 力求以最小的投入, 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二是综合平衡, 量入为出的原则, 积极稳健, 实事求是, 以收定支, 加强风险控制;三是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考虑当前利益, 又要兼顾长远目标, 要统筹兼顾, 科学决策;四是权、责、利对等的原则, 落实好预算执行单位及其负责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为出资人考核企业负责人业绩、选择企业负责人提供依据。

2、明确经营预算投入方向

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支出也主要用于社会公用事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是国有资本取得的投资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 主要用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 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一是要重点投入到国有企业的追加资本、增购股份等资本性支出, 扶优扶强, 促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支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资源战略投资等发展经费支出;三是支持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等改革经费支出。

3、维护好国家所有者权益

武穴市今后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企业税后利润和国有股东分得的股息和股利、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收益、国有产权转让、股权转让、清算等国有资本处置收入、公共预算中划转的、专门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资金、依法可以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其他项目。财政、国资应该站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高度, 努力做到不漏收、错收和少收。

4、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监管

一是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违者必纠;二是要规范账户设置、资产收支行为、对外投资活动, 严禁弄虚作假;三是要建立定期报表和不定期督查制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严格对企业经营者保值增值责任考核。要落实国有资本收益预算, 必须建立和完善保值增值责任考核办法, 要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实现利税、国有资本收益及上缴红利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并与企业经营者收入挂钩, 奖惩兑现, 增强责任感, 激发积极性, 以便做好过去一直游离在预算外的财政蛋糕。

5、制定相应配套措施

一是建立定期考核和评价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作为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与企业年薪制等收入分配政策挂钩,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认真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国资委要加大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宣传力度, 认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 特别是要及时培训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监事会成员和财务人员, 统一思想认识,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齐心协力搞好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三是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国资委、财政及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的监事会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资本投向和投入的指导和监管, 严格管理, 规范运作, 确保经营预算工作在政府统一监管下,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行。

企业年金理论

○任焕1

(1、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曲靖655001;

【摘要】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作者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 首次在业界提出了资源枯竭理念, 为采掘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抛砖引玉, 以期得到业界的批评和指正。

【关键词】企业年金理论探索创新资源枯竭

一、企业年金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

1、企业年金的概念

企业年金 (Enterprise pension) 是指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 旨在为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制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企业年金有不同的名称, 在美国有雇主养老金 (Employer’s Pension) , 欧洲有职业年金 (Occupational Pension) , 澳大利亚有超级年金 (Employer Annuity) , 智利有私营养老金 (Private Pension) , 香港有强积金等。

2、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发展

企业年金在中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 以2000年底《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的颁布到2004年5月1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颁布为界, 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企业年金试行阶段和企业年金全面推行阶段。第一,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1991]33号) , 该决定首次提出了“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这个阶段, 企业年金被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是我国企业年金的探索阶段。第二, 企业年金试点阶段。企业年金试点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的, 这是我国企业年金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以国务院42号文件的颁布为标志。2000年底, 国务院在《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 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 将我国企业年金定位为实行以参保人个人账户为基本形式, 基金积累制的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制度。第三, 企业年金全面推行阶段。200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这两项制度的出台, 构建了我国当前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 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推行企业年金制度。

二、企业年金理论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

摘要:所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是指反映政府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 即对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活动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的工具, 反映国有资本所有者与国有资本经营者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计划, 反映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活动, 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根本性重组, 确保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是当前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 通过预算真正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搭造起一个信息平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篇3

从一切权力归农会到一切权力归人民

1954年9月的一个早晨,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穿着连夜缝制的一身蓝色卡其布新衣,骑毛驴走了7个小时从村子到山西省长治县,坐敞篷车辗转到太原,又乘火车到北京,最后坐着柯罗莎大客车进入中南海。在那里,新中国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即将召开。

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大会。在它召开前的近一年,为了选出参会的1226名代表,我国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而在此之前的一个世纪当中,中国从未停止过对建立何种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的探索。鸦片战争以后,围绕着这个问题,各个阶级、各种社会势力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我国人民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长期经验和建国后5年的经验,并参照前苏联和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建立的。在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农民协会、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可以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毛泽东当时指出:“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惟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苏维埃地方政府暂行组织条例》,选举产生了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人民委员会。1934年1月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修正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其下设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这可以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的人民代表会议,都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从1949年到1954年我国经过各项社会改革、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的胜利,各地先后进行了选举,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会议的条件已成熟。

1954年9月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实际到会的121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至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的大地上从中央到地方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久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基本停开。

1978年底,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在决定把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这不仅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迎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第二个春天。

从1977年到1982年,地方各级人大工作也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和比较大的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所属各县、市人大都相继建立了常委会。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时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彭真代表宪法修改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彭真指出,新宪法将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这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总结了1954年以来的经验教训,系统全面地加强和完善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

适当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修改后的宪法将原来属于全国人大的一部分职权交由它的常委会行使,规定全国人大与常委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共同行使监督权。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并可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审查、批准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决定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等人选。

加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经常性工作,能得到更好处理。增设了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及时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还设有工作机构,各司其职。

恢复建立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设立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国家领导人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取消了领导职务终身制。规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

加强了地方政权的建设,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省、直辖市的人大和它的常委会有权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设立乡政权。

从此以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进入了全面恢复和不断发展阶段。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篇4

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条件

① 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抗击日军的同时,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三三制”,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解放战争中,在解放区农村建立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篇5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关于建立和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效,是摆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质量和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机关能否有效的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关系到“两个保证”的落实。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代表执行职务不够、发挥作用不够的问题,与宪法、法律的规定和广大选民寄予的厚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着人们对人大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影响着人大工作的开展和加强。许多同志当了一届代表,并不知道自己应当履行哪些权利和义务,有的代表在代表大会期间从不发言,很少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闭会期间也很少参加代表活动,不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关系,对于这种情况,没有人过问,更谈不上监督,甚至这样的代表还能连任几届。因此,加强对代表的监督,是当前做好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环节和当务之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主要是指对代表的工作、作风等进行检查、评定,并督促其改进的行为。这种权利属于政治权利之一。《代表法》第五章规定:“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它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这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要求代表必须接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是全体人民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同时,选举法、代表法也对代表接受选民的监督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使代表接受选民或原选区单位对代表进行监督有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它充分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使选民有可能派出自己的优秀代表人民进入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同时,又使选民或选举单位对代表行使监督权、罢免权,这样就保证了民主选举制度的真实、完善。

其次,人民与代表间社会主义本质关系决定了代表必须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我国的各级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是通过人大代表来实行的,代表的权力来自人民,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人大代表是否廉洁、是否公正,参政议政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功能和权威。人民有权监督代表的活动,才能保证代表是合格的、人民满意的代言人,才能使代表增强代表意识,不断提高履行代表职务的能力,按照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来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并始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样,就能防止、避免人大代表发生脱变,颠倒主仆关系,做出违背人民利益的事情。

再次,只有加强人民群众对代表的监督,才能使我国的政权始终置于全体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以保证其不至腐败变质,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对代表行职履责情况的监督,可以让代表增强责任感,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正确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实施对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好国家事务,管理好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从而使我国的政权始终置于全体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因此,加强对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情况的监督,提高人大代表和参政议政水平,对于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宪法和法律虽然对人大代表接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监督了规定,但究竟对人大代表在哪些方面进行监督,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监督等等,到目前为止,无论国家法律还是地方性法规,都没有成套的、详尽的规定。如何加强对代表的监督,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程序,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采取适当有力的方式,才能达到监督的实效和目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是加强对人大代表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

人大代表述职,就是人大代表向选民、选举单位口头或书面汇报执行职务的情况,回答他们对代表工作和活动的询问,并由选民或选举单位对代表的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督促代表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一活动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代表汇报的工作内容是执行代表职务的情况,包括代表大会期间和闭会以后的基本工作情况。从工作实际看,代表述职评议的优越性在于:

首先,建立和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健全和完善了我国目前的监督机制。我国目前地方存在的基本监督脉络是一府两院行使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权,各级人大监督一府两院,代表监督人大。而代表履行职责状况如何,缺乏必要的监督。这是我国当前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一个“空档”。代表联系着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进行监督,是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基础。组织开展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接受选民的评议,就是巩固和加强这个基础。因此,建立和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目前的监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建立和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有利于增强代表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加强与选民的联系。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代表一经产生,即参与集体行使职权,不受其他个人或组织的非法干预。而历史和现实表明,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将导致腐败──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是一种腐败,疏于职守,不理政事,也是一种腐败。代表定期或不定期的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是对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制约,对保证代表恪尽职守,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起积极作用:它能促使代表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和应做的工作,努力奋发,给述职创造条件,不致在任期中懈怠无为;同时,又是一种动力,能鞭策代表向选民负责,依法行使好职务。

再次,代表述职制度有利于广大选民加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人大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选民汇报工作,接受选民的监督,能够使选民认识到自己选出的代表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是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参政议政,就是自己间接参与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真正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这对于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人大意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和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是对加强对代表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代表述职,各级人大应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要注意做好宣传,提高选民对代表述职工作的认识,并进行积极地评议。人大常委会要把代表述职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广泛地进行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使广大选民和代表提高对代表述职工作的认识,增强对人大代表述职进行评议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使选民对明白对代表评议的内容:一是人大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参政议政的情况,包括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是否行使职权,是否有越权或滥用职权之行为,是否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同时,他们在闭会期间是否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否与人民群众全国各地密切的联系,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这是评议的重点。二是人大代表的道德品行,主要是人大代表是否有违法乱纪、以权谋私、品行不规等行为。三是注意多提建议、批评、意见。

2、要组织代表多开展一些积极有效的活动,增强代表述职的内容。代表有“职”可述,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要使代表述职工作开展好,人大常委会应加强对代表工作的领导,使代表工作级级专人管,层层专人抓。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可以根据代表的自身条件和特长,吸收代表参加工作活动,除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统一组织代表参加集体视察、检查、调查外,还要鼓励代表持证视察,邀请代表参加对人大任命干部的政绩考察。同时,还可以组织代表开展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具体活动,如代表“四学三争”、“五个一”活动等,增加代表活动的内容,保证代表有职可述。

3、要加强对代表述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确保述职实效。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和各选区要对人大代表一视同仁,不论是老代表还是新代表,城市代表还是农村代表都要规定定期向选民和选举单位述职,不应有例外。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放下架子,不搞特殊化,以普通代表的身份,主动到原选举单位和选民中述职,接受监督。如果领导干部不参加述职,做不到述职的普遍性,就会挫伤普通代表参加述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代表述职就会变成走过场,起不到任何实际的效果,人大的权威也会削弱。在述职中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应及时向代表反馈,督促其整改,并限期报告整改结果。对整改仍达不到要求及拒不落实整改意见者,可考虑对其依法予以罢免。

资产经营部管理制度 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司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和办公用品的管理,掌握其使用情况,确保公司财产不受损失,提高其使用效率,特制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控股公司)办公资产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控股公司范围内所有部门的办公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管理和办公用品管理。

(一)固定资产是指用于经营管理,行政办公的主要设备物品,单价在元以上,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办公用工具物品。特别规定办公室所用空调、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传真机、打印机、碎纸机均属办公固定资产范围内。

(二)低值易耗品为单位价值低于2000元,使用期在2年以下,不列入固定资产范畴内的各种工具、家具和物品。这里主要包括办公室所用电话、饮水机、书柜、桌椅、沙发及茶几、衣架等。

(三)办公用品指各办公部门所用日常消耗办公品。

第三条控股公司总裁办公室负责办公资产的实物管理,对控股公司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统一监管。办公资产不论其资金来源,均由总裁办负责其实物监管。

第四条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职责:

(一)拟定控股公司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管理和办公用品管

理办法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购入后,做好分类,统一编号,登记台账及卡片;做到账、物、卡相符。

(三)联合控股财务部进行定期盘点,统计各部门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情况,达到帐、卡、物相符。对丢失、损坏的要查明原因,划清责任,严重者给予处罚。

(四)每月定期统计控股公司各部门办公用品的使用需求情况,统一购办办公用品。

(五)严肃纪律,严禁出现擅自赠送、变卖、挪用办公资产的行为和恶意破坏办公资产的现象。

第五条办公资产使用部门责任:

(一)使用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办公资产的使用管理、保管及维护工作,要文明、节约使用,严禁出现恶意破坏现象。若物品出现故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修。

(二)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有保管责任,要防止其丢失、损坏,并配合办公资产定期盘点工作。

(三)办公资产的领用、调出、报废必须经主管部门及上级领导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挪用、报废,更不能自行外借和变卖。

第二章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管理

第六条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和盘点清查。

(一)办公资产的购置

1、办公资产的购置,各部门根据其部门的年度预算进行计划、分配。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购入,不论其资金来源,购置物品到货后,由资产使用部门持相关发票单据,到总裁办办理登记入账手续,填写《控股固定资产登记台帐》(附件一)或《控股低值易耗品登记台帐》(附件二),登记后,由总裁办负责人在发票单据上签字,方可履行相应的报销程序,相关财务部门未见到总裁办负责人签字,不得予以报销。

2、总裁办根据实物及台帐记录,填制办公资产登记卡加固于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之上,确定其上编号、分类、名称、类型及使用部门、使用人等信息与台帐、实物相符一致。

(二)办公资产的使用及管理

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有关部门要做好保管、使用和维护工作。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及时与责任部门联系、维修、上报。如出现由于不及时报修致使延时修复而造成的资产损失,将由资产使用人分摊部分经济损失。

(三)办公资产处置

办公资产的处置是指公司对各类实物资产在公司部门间进行转移管理及资产封存保管。

1、公司内部固定资产的调拨与转移,必须通过总裁办办理资产转移手续,填写《办公用品管理责任转移证明》(附件三)。同时由调出、调入部门的双方领导及经办人签字,由总裁办负责人签字后,办理转帐手续,进行帐、卡交接。

2、凡停用三个月以上的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使用部门需上报总裁办,填写《控股资产封存申请单》(附件四),后由总裁办封存、保管。已封存固定资产,如需使用,需填写《控股资产启封申请单》(附件五),后由总裁办执行启封,使用部门可继续使用。

(四)资产盘点清查

为了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由财务部协同总裁办进行资产盘点。于每年12月下旬对控股公司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进行年度清查、盘点,填写《控股固定资产盘点表》(附件六)或《控股低值易耗品盘点表》(附件七)以掌握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量,查明有无丢失、毁损或未列入帐的固定资产,保证账实相符。在清查时若发现固定资产缺失、毁损,要查明原因,由责任部门写出书面材料,报知上级领导及总裁办,待批复后,做相应的处理。

第三章办公用品管理

第七条控股公司各部门办公用品由总裁办每月统计控股各部门上报需求、汇总、统一采购。具体方法如下:

(一)控股总裁办于每月25日,将《办公用品采购需求表》(附件八)发放到控股各职能部门,各部门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本着节约原则,填报需求物品及规格数量,由部门主管负责人审核、签字。

(二)总裁办将于每月27日,收取各部门《办公用品采购需求表》,进行核对后,汇总控股公司办公用品需求总量,交付采购执行部门统一购买。

(三)总裁办将于次月5日,将各部门所需办公用品,根据上报需求物品及数量,发放到各办公室。各部门领取人确认物品后,填写《办公用品领取表》(附件九)。

(四)《办公用品采购需求表》中所注明的办公用品多为常规使用种类,如有特殊需求,请在其他项目栏中写明或提前通知总裁办所需物品。

第四章罚则

第八条对违反本办公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人员,将根据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给予相应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九条本办法如与其他有关公文规定出现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方面,以本办法为准。

第十条本办法由控股总裁办公室负责解释与修订。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篇7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措施

一、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

1.实现医院经管效益和效果目标的途径。医院内部控制通过实施职责分工、工作程序、传递流程、手续制度等手段, 确保医院内部各科室各司其职, 又互相协调和制约, 有效避免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弊端。

2.维护医院财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的手段。医院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可对财产物资的验收、保管、领用、清查、记录等环节加以控制, 杜绝浪费。

3.提高会计及其信息资料的可靠性的依据。会计记录及其它业务记录等资料是医院进行内部决策与外部决策的重要依据。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提高资料的信度和效度。

4.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利器。医院必须自觉接受国家的监督及遵守国家颁布的一整套财经法规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通过自我约束机制, 促进医院良性发展。

二、目前医院内部控制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仍处在“人管人”而不是“制度管人”的初级阶段;第二,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时效性和连贯性, 不符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业务处理的要求, 有待建立、完善或合理化;第三, 管理落后且缺乏预见性, 没有随着时代和自身业务的发展及时修订相应的处理程序和制度;第四, 内控制度执行力普遍不强, 甚至形同虚设, 如处理业务时, 常以强调灵活性为借口不按规定程序办理;第五, 内审部门的设立不科学, 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往往设置为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 难以作为;第六, 增加执行成本能够得到较好的运行效果, 但医院精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发展;第七, 由于建立内控制度是一个涉及不同的医院内部各个方面的大工程且财政部目前仅针对企业制订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 还未形成卫生系统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 因此缺少评价、监督机制使检查监督和评价流于形式。

三、有效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

1. 尽快建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

所谓不相容职务, 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 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时, 应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如规定审批人员不得记账, 银行印鉴不得由一个人保管等。同时需要规定定期轮换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

2. 建立并完善授权审批制度。

授权审批指的是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 必须经过规定的授权批准。医院内部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会计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方能体现授权审批制度的权威性。

3. 自上而下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

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职工的控制意识, 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同时医院内部控制又是一个涉及医院经济活动全方位的控制, 是一整套相互监督、制约、联系的控制方法, 医院各个层次的人员, 自上而下共同实施, 保证医院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4. 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健全有效评价体系。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 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目前, 卫生系统中较理想易行的模式就是建立医院最高领导负责下的独立的内审机构, 只有将其置于拥有最高决定权的机构之下, 才能真正确立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设立内审部门后, 医院应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情况, 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编写自我评价报告。医院内控制度的评价, 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一致性, 即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与本单位的总体目标是否一致, 各个控制环节是否紧密协作, 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做到相互配套;二是适应性, 即评价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是否得到遵循, 而非生搬硬套同一套模式;三是健全性, 即评价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全面建立, 是否符合基本原则;四是成本效益性, 即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评价的具体标准为:如果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其实施成本, 则该措施可行。

5. 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建立预算管理控制制度。

首先, 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呼唤建立科学、严密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系统控制主要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 从而进行控制, 如合规、合法地取得和填制内部原始凭;对凭证 (如材料验收单、入库单) 必须进行连续编号;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体权限和控制方法等。

其次,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医院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医院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比较分析未完成预算的原因, 并对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 及时分析、控制、调控预算差异, 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度, 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制。重大经济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 由院长办公会集体讨论通过并请职代会专门委员会表决通过, 形成内部文件, 从而减低决策风险, 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6. 建立和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用于开展各项医疗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一些尖端、精密的国产或进口的医院设备, 是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关键设施和得力助手。认真管理、高效使用固定资产是医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力保证。

因而, 在购置环节方面, 建立固定资产购置论证制度。在论证可行性之后, 应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为供货商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公开竞标减低采购成本, 以使医院能购到质优价廉的固定资产。同时也避免因固定资产购置而发生的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①张健.浅论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J].决策与信息, 2009.

②孙继红.浅谈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研究[J].魅力中国, 2009, 06.

③徐力新, 欧凡, 冯经尧.内部控制体系在医疗收费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9.

④耿建新, 宋常主编.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⑤王立彦.会计控制与信息系统[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篇8

问:什么是《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

答:《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是指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等,以年度报告和不定期报告的形式,集中反映境外中资企业在东道国(地区)投资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障碍和壁垒,供国内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参考,以便有关部门在全面跟踪了解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经营遇到的各类问题基础上,通过多双边机制,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的一项制度。

问:这项制度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其在境外遭遇的与投资相关的障碍和壁垒也逐步凸显,有的已直接影响我企业的正常经营,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从宏观上掌握、发布相关信息,以减少企业境外投资的盲目性,并协助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改善企业境外投资环境;其次,贸易调查已经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开拓国际市场、肃清贸易投资壁垒、维护本国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手段,是政府部门开展多双边磋商和谈判的内容之一。今年实施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赋予了商务部对有关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投资壁垒进行调查的职权,报告制度就是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商务部今年10月1日发布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明确要求有关核准机关今后在核准内容上主要从“国别(地区)投资环境、国别(地区)合理布局、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把握和核准。报告制度的建立正是配合上述规定出台的一项具体措施,为全面把握国别投资环境,实施科学核准提供重要依据。

问:哪些部门和机构是报告的主体?

答:各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境外中资企业或机构及其国内母体都可以是报告的主体。按报告制度的规定,其中各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应定期履行年度报告制度,而境外中资企业或其国内投资母体则可根据企业在境外投资经营活动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按自愿的原则,不定期提出报告;换言之,如果我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经营中没有实际遇到任何问题,就没有报告的必要。

问: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投资经营和服务贸易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障碍、风险和壁垒。该项制度给中国企业提供一个向我国政府部门反映投资所在国(地区)投资环境和有关问题的平台,如不利于外国投资的法律法规,在公共治安和安全、企业诚信、政府廉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它涉及到其投资环境的问题。

為了使报告制度对我“走出去”企业起到切实的保护作用,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商务部将定期公布有关报告内容,提醒企业规避投资风险。因此,相信此项制度的实施会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问:该项制度侧重报告东道国投资环境的“问题”,那么,“问题”报上来以后会有相应的解决机制吗?

答: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报告制度规定,商务部在接到报告后,对涉及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问题,将通过高层互访、双边经贸混委会及政府部门工作层双边磋商等渠道,帮助企业尽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涉及投资壁垒或服务贸易壁垒的问题,商务部可以立案进行投资壁垒调查。因此,为企业解决问题是该项制度的根本点。

问:报告制度都有哪些报送渠道和方式?

答:报告的方式是多样的,渠道也是畅通的。报告以书面和网上传输形式报送商务部(合作司、相关地区司、公平贸易局)。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篇9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人民通过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组织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三个方面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是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二是国家的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三是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原则。这三个方面揭示了人民与代表机关、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概括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对政权机关领导来实现。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可以更好地集中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便于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同时,党领导人民通过民主程序和有序政治参与履行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党的主张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实现根本途径上都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色优势,最重要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这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集中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坚持和完善人民大会制度,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因此,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实现形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有效地丰富和扩大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和内涵。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我国的宪法、法律和绝大数法规都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立法工作的重要举措,对法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实现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的前提条件,其原因在于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法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离开法,建设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就无从谈起。法的价值关键在于执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立法职能,突出其监督作用,确立法的权威性和唯法至上精神,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在法制化轨道上前进和发展,从而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开辟了法制化道路,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动力。因此,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是有机统一的,互相促进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坚持朝向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目标迈进。

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代表人制度 篇10

企业制度

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细胞。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物质基础,其地位和作用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先后采取了承包制、租赁制、利税分流、让权放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 年,国有企业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公司制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与运作规范的总和。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重要目标,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广西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与全国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基本相一致。2000年,广西启动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并选择108户企业作为试点单位。2004年广西新的国资监管体制建立以来,广西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壮大阶段,国有企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十一五”以来,广西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重点方面展开。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2008年以来,我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初步健全,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的产权制度要求,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国有产权代表,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二是以推进国有企业购并重组为中心任务逐步铺开。“十一五”以来,我区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和大公司、大集团集中,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批优势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范围、宽领域的资产重组。2007年将防城港务集团、钦州港务局、北海港三港合一组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公司。柳工集团收购上海鸿得利、柳州欧维姆,控股上海金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购并波兰HSW公司工程机械业务,收购首钢重汽42%股份。我区国有企业通过资源整合、重组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广西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点转移到多元化经济结构改造和实现公司资本证券化。但是,我区国有企业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国有企业改革进展不平衡,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依然是我区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任务。现代企业制度包括现代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为配合全区“学用政策”活动深入开展,现就现代企业制度有关法律、政策分述如下: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

产权亦称财产所有权,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出借权、转让权、用尽权、消费权和其他财产的权利。企业拥有由出资者出资形成的独立法人所有权,并取得由法律认定的企业法人地位,这种明晰的产权关系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产权制度改革等内容,其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推动国有企业保值增值,不断增强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是新的国资监督制度改革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一部产权管理方面法规。条例规定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股权转让,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同年,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管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程序、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批准程序和法律责任。

为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企业国有产权改革的意见》、《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办法》等,从法规和制度层面上规范了企业国有产权改革程序和收益管理;明确了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主体、受让主体、交易机构的条件,对产权转让范围、转让程序、转让方式、转让审批等作出详细规定;作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企业、国有参股公司进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定期分析和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状况;并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应当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

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是一部真正意义的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国家出资企业对其动产、不动产及其他财产享有法人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并对各类国家出资企业的合并、分离、改制、上市、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重大投资、提供大额担保、转让重大财产、分配利润、申请破产等系列重大事项作出了规定,尤其对企业改制、与关联方交易、国有资产转让、资产评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产监督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出资企业与履行出资人机构之间权利、义务界限。在这部法律中,除直接规定国家出资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外,还赋予了国家出资企业很多权利,其中赋予国有企业在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企业章程对企业法人财产设定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方式,企业改制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采取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等多种国有经济实现形式。恰当地行使这些权利,可以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归纳起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选择好产权改革模式。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结构,就会启动不同的产权改革程序。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非国有控股公司等三种国家出资方式,来确定其相应的产权改革模式。二是确定产权改革程序性要求。无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或者非国有控股公司,其产权改革的程序要求都是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规范,有较强的形式要求。三是做好备案登记。《物权法》出台后,产权登记是物权公示的重要形式,是将来资产转让前提条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和自治区出台这一系列关于企业国有产权的设定、转让、审批的规定,其目的就是建立企业法人产权制度,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产权交易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组织制度)

现代企业法人制度是指依照法律建立起来的使其人格化和获得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是人格化的法人,具有法人地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自主地对外开展活动。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企业法人制度,简言之,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在对所有者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支配企业的财产。

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先后经过了三次大的修改。这三次修改,彰显了《公司法》的私法自治理念,减少了行政干预,扩大了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公司法》详细规定了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体条件和程序要件,是国有企业改制成现代公司制法人企业的最基本法律依据。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由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相互制约组成的内部组织系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组织架构。良好的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筹集资本、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和股东大会制度,才能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提高竞争力。

依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国有企业改制方式有: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非国有资本控股的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非国有资本控股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改制为非国有资本控股的公司。国有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资本规模、主业性质、核心竞争力、可控资源、产业发展环境予以选择改制的方式,并建立其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有资产在企业中所占股份比例的不同,2005年底,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向自治区直属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派驻监事会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向自治区直属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派驻监事会实施方案。2010年,自治区国资委印发《关于开展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在部分企业试点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并提出相应指导意见,补充出台试点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制度就是指企业围绕生产经营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程序和环节而制定的各种规范。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企业的外部制度是指出资人为维护自身权益,防范投资风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等制定的制度规范。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制定了一些列国有企业管理方面的制度法规。

(一)战略规划管理。2007年,自治区国资委制定了《监管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主体、编制重点、主要内容、编制程序和对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日常管理等规范。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投资,长期发展,促进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提升企业核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风险投资管理。2007年,自治区国资委发布了《监管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风险投资事项的范围,风险投资的决定、核准、备案及问责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防范组织,规范了防范措施、防范程序,旨在把投资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融资管理。融资包括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公司)债券。2005年,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提高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目前,我区现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1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投向钢铁、机械、交通、港口、水电、化工、旅游、食品制造、商业零售等领域,促进了一批骨干企业、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2011年5月,自治区国资委与中国证监会广西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集团公司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的指导意见》,促进广西国有集团公司主业资产整体上市工作,推动更多国有企业进军资本市场。

2010年1月,自治区国资委出台了《监管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企业在建立健全债券发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和监控救济控制机制的前提下,按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及其它规定的程序申报发行。

(四)绩效管理。2008年,自治区国资委发布《监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对企业综合绩效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工作的组织、评价报告的制作、评价结果的发布等,要求客观公正,发挥绩效评价工作对企业的评判、诊断和引导作用。在对企业负责人经营绩效考核方面,2010年,自治区国资委发布《关于调整完善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有关政策的通知》,对企业基本指标增长较快企业负责人在年度考核中加分幅度较大,对增长较慢或没有增长的扣分幅度也大,拉大了考核成绩的距离,充分体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的考核原则。

(五)决策管理。对决策程序进行规范,是强化决策责任,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的必要措施。2010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对国有企业的“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自治区国资委及时制定了落实办法,下发了《监管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切实规范国有企业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和防范决策风险。2010年12月,自治区国资委印发了《关于规范自治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对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职务消费行为进行监督,并即将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以完善企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规范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行为。

(六)建立健全总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降低投资风险,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保障手段。总法律顾问制度是企业法制建设的核心,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权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2002年,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在国家重点企业正式试行。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了《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制定了《关于在国有重点企业加快推进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通知》,要求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设置企业总法律顾问,并明确了总法律顾问的七大职责: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统一协调处理企业决策、经营和管理中的法律事务;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并对相关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参与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企业法律事务机构;负责企业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组织建立企业法律顾问业务培训制度;对企业及下属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监督或者协助有关部门予以整改;指导下属单位法律事务工作,对下属单位法律事务负责人的任免提出建议;其它应当由企业总法律顾问履行的职责。随着这些文件的出台,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在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面推开。

自治区国资委也印发了一系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2005年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建设的通知》。2006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意见》,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法律事务机构和法律顾问制度。2007年自治区国资委开始在重点监管企业中推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并印发了《自治区国资委推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全面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2011年10月发布《关于印发<监管企业总法律制度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了监管企业实施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整改方案,要求2012年底前,资产总额达到20亿以上的监管企业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已经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上一篇:浅谈岗亭行业目前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概要下一篇:药品终端销售返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