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后管理风险管理

2024-06-21

投后管理风险管理(通用7篇)

投后管理风险管理 篇1

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股公司投后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对参股公司的投后管理工作,提高参股公司整体运作水平,保

证其日常经营活动稳健发展,降低本公司投资风险,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参股公司是指由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

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出资且出资比例低于 50%、无实际控制权的公司。

第三条

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投资基金等合伙企业管理办法参照本制度

执行。

第二章 参股公司投后管理人员和机构

第四条

公司投资参股公司后可委任的董事、监事负责对参股公司日常经营活

动进行管理与监督;

第五条

投资部、财务部、内审部负责及时了解参股公司运营状况,并协助委

任董事、监事对参股公司实施经营决策和监督。

第三章 日常经营决策及监督

第六条

董事、监事对参股公司的经营决策及监督

(一)公司应根据参股公司章程,结合实际情况,向参股公司委派董事、监事,委派的董事、监事对参股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决策与监督。

(二)委任参股公司董事、监事为本公司的全权代表,代表公司参加参股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相关会议,依照法律法规及公司授权

范围,行使相应的职权、履行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三)委任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的职责范围

1、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应及时参加参股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相关会议,确保公司与参股公司之间各类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对方。

2、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在接到会议通知后,应仔细审阅会议材料,如有需表决的事项,应于接到会议通知后一日内将需表决事项提报本公司总经理办公

会提前审核、决策,重大事项经本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形成书面决议,一般事项可

以其他方式认可后,委任董事、监事按照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的决定履行表决程序。根

据本公司决策权限规定,相关表决事项需提交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批的,按相关

规定执行。

3、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应严格根据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的书面意见或

决定,代表公司在参股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相关会

议上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未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同意,不得擅自行使表决权。董

事、监事应在会议结束后及时将讨论、表决的结果向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汇报,并在会

议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有关会议议案、会议记录、经董事、监事签名的会议决议或

经各股东单位盖章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等会议资料转交给公司投资部存档。

4、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应及时跟进参股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或其他相关会议表决通过的重大事项的后续执行情况,并定期向本公

司总经理办公会报告。

5、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应积极参与投资企业的各项决策,及时了解、掌握被投资企业的运作动态和经营状况,监督参股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是

否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否存在侵害股东权益 的情况。

6、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应遵守公司和参股公司的章程以及相关规章

制度,忠实履行义务、切实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

(四)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应亲自出席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或其他相关会议。因故不能出席会议的,应当事先审阅会议材料,形成明确的书面意见,并经本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同意后,书面委托公司其他董事、监事代为

出席。

(五)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应与投资企业保持日常联系,督促其定

期(每月)向股东送交有关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告、业务经营活动报告等,若

发现参股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问题时,应及时向本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汇报。

(六)如需参股公司召开临时会议的,经本公司总经理办公会书面批准,公司委

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向参股公司提出召开临时会议的书面提议,书面提议中应

当载明下列事项:

1、会议议题;

2、提议的理由;

3、具体的提议内容;

4、提议会议召开的时间或者时限、地点和方式;

5、提议人的联系方式和提议日期等。

(七)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于每年结束后,应向本公司总经理

办公会提交参股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报告,对参股公司上一的经营状况及财

务状况、参股公司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并对参股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规

划、投资决策等提出建议。

第七条

投资部、内审部、财务部对参股公司经营状况的跟踪管理

(一)公司财务部应定期收集、分析、汇总参股公司的月度财务报告、财务

报告以及审计报告,月度财务报告应在次月 25 号之前收集完毕,报告应在年

度结束后 1 个月内收集完毕,审计报告应在结束后 4 个月内收集完毕。财务

部应在收到参股公司审计报告(以纸质版加盖公章方式),及其他相关报告(以

电子版方式)及时移交投资部归档管理。

(二)公司投资部在收到财务部提交的参股公司财务报告后,对各期财务报告进

行分析,同时要加强与参股公司相关人员的密切联系,动态掌握其财务经营状况、对

参股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展开风险评估,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分析、评估报告,并提

出改进建议,如参股公司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向公司管理层汇报。

(三)公司内审部等相关部门应每年至少一次到参股公司实地调研;如有特殊要

求,可对其进行专项审计;对参股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评

价,并形成相应的书面报告。

(四)公司投资部及财务部根据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的要求,及时收集与各参股公

司相关的国家政策、行业趋势、竞争格局、技术等行业信息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为公

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的尽职工作及公司的正确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第四章 重大事项管理

第八条

公司委任的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投资部和财务部应定期、不定期

与参股公司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参股公司有关重大事项的信息,并对重大事项

进项全面审核、分析,及时向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汇报。

第九条

重大事项范围

(一)需要由参股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表决的所有事项;

(二)参股公司内部机构、重要管理制度发生重大调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

人员等重要人员发生变化;

(三)参股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出现大幅下滑或者其种类、结构等发生

重大调整;

(四)参股公司出现投后经营亏损累计超过公司投资额的 20%以上的,或累计亏

损额达到 500 万以上;

(五)参股公司资金运转出现重大问题、资不抵债,或者不能及时归还银行或其

他相关机构借款;

(六)参股公司签订了重大合同(借贷、委托经营、受托经营、委托理财、赠予、承包、租赁等),对参股公司的经营管理有重大影响;

(七)参股企业经营方向、方式发生变化;发生重大的投资行为或者购置金额较

大的长期资产行为。

(八)参股企业及其下属子公司合并、分立、破产、解散、被收购和兼并。

(九)参股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

等,可能对投资企业的经营有显著影响。

(十)参股企业进入清算、破产状态。

(十一)参股公司被司法机关立案调查或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十二)参股公司出现其他影响公司利益的行为。

第十条

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参股公司的重大事项及时

做出决策,并形成明确的书面意见,必要时可提请参股公司召开临时会议。

第五章 档案管理

第十一条

公司投资参股公司后应归档文件包括:

(一)参股公司注册资本变更的验资报告;

(二)参股公司证照: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政府批准文件

等;

(三)参股公司的章程、规章制度;

(四)参股公司股权结构情况、组织结构情况;

(五)参股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记录、会议决议等

相关会议资料;

(六)参股公司的股权发生变更的相关证明或资料,如股权转让协议、出资证明

书、股东名册;

(七)参股公司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方针等;

(八)参股公司的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九)参股公司的各期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十)派驻各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的总结报告,内审部审计报告等;

(十一)其他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第十二条

派驻各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及公司相关部门应及时将收集的资料交

给投资部。

第十三条

投资部收到归档资料后,统一整理移交档案管理员,按各个参股公司

分类装订成册,并编制相应目录,便于日后查阅、跟踪管理和评估。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审批通过后生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八日

投后管理风险管理 篇2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按照传统的说法, 科学是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的“事实”和运用某种逻辑程序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的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物理学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认为, 观察的事实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们承认的宇宙模式, 但是, 在伽利略看来, 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这些事实, 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 科学问题起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中产生的困难。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在伽利略看来就是不断修正这些“宇宙模式”, 使之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这就是求真的过程。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 或者说, 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术与“管理之术”

致用是技术的目的, 技术问题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产生于人类实际的或潜在的需要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 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与现有条件不足以达到目标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是想出方案, 想方设法加入主观努力、技术思考和物质手段, 以便达到目标。因此, 与科学问题不同, 要解决人们在改造世界中产生的矛盾, 就需要从现存的东西推理到现时还不存在的东西 (如技术工具、解决方案等) , 而不仅仅是对现存的东西进行解释。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技术的目的就是“致用”, 通过管理技术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规则等来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 这可称之为“管理之术”。

并不是所有“管理之术”都来自于“管理之知”, 企业家的创新, 也很少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例如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丰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来都不像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而更像一种结合了经验、文化与灵感的混合物。从理论自身来看, 一些极为重要的管理理论, 其产生过程也没有遵循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 例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就更像是一个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管理哲学与“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关系中, 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并不全部都来自于作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学, 这阐明了德鲁克“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的逻辑基础, 然而, 是不是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 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 同时它也是东方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整体论, 但各种整体论所共识的基点是“非加性”, 即整体不是部分的加总。基于非加性, 当我们逐一清楚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管理, 再往下一层, 当我们弄清楚了SWOT、环境、目标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一个完整的计划, 换言之, 管理是一个整体。从“管理之知”的角度看, 管理不等于有关组织行为、战略、营销、财务知识的简单罗列;从“管理之术”的角度看, 管理并不是所有细碎的管理规则的叠加。

管理作为一个整体,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多种原因与结果关系共存, 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现象。在自然界中, 同样是适应自然界的水生环境, 自然界发明了几乎无限多的水生生物, 它们的身体结构存在无线差异。而在管理实践领域, 同样是适应市场竞争, 企业家们可以发明出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 它们绝不是某一领域知识或规则的简单叠加或复合。换言之, 当进入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环境里,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组织行为、战略等各个分支领域内的知识或规则的适用性。

另外, 在传统的管理科学中, 我们通常强调上行因果关系, 上行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从部分来解释整体, 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 因此, 整体的因果关系能够分解为部分之和。然而, 在整体论中, 还存在由整体到部分的下行因果关系, 例如, 在社会中人的行为受社会道德与规则的约束, 主要约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谓下行因果关系就是处于低层次的所有过程受到高层次规律的约束, 并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因此, 管理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 而非相反。

佛学意义上的“道”, 有几个含义, 其一指的是“能通”的意思, 即达到目的的途径, 例如通向天、人、阿修罗的是三善道, 通向地狱、恶鬼、畜生的是三恶道;其二指的是真理;其三指的是修行的方法。道家将“道”提升为万物的本体和来源, 这刚好符合整体论中的下行因果关系, “道”虽然难以精确说明, 但是,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其中有物, 其中有精”。从这个意义上, “管理之道”就是对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律性的理解, 它包括对管理的本源、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追问, 因此, 对“管理之道”的探寻属于管理哲学的范畴。

作为强还原论者的温伯格强调:你若想弄懂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那你就必须弄懂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是它们现在这个样子。现代物理学已经证实温伯格观点的错误性, 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具有内廪的特征, 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就是关于微观粒子不确定的极好表达。只不过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在常态下的统计现象, 才导致在宏观世界中我们经常感受不到那种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 复杂系统所揭示出的混沌、突变仍然经常提示我们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曾经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基石的物理学尚且如此, 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管理领域也理应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管理哲学虽然宏大, 虽然不体现为细节的“管理规则”或“管理知识”, 但管理哲学是直面管理实践的。因为“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面对的都是管理的某一部分, 现实中的管理者不可能只面对部分, 如同医生面对的不是心、肝、肺而是人的身体, 管理者天然面对的就是一个整体。因此, 作为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管理之道”与“管理之术”一样, 具有现实实践价值且随着管理者的级别越高实践价值越大, 因为越是高层管理者, 越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组织。

管理哲学视角下的“管理之道”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 因此从其表现形式来看, 肯定是区别于“中层理论”的一种“宏大理论”。“中层理论”与“宏大理论”的区别是著名社会科学默顿在1968年提出的。默顿对以社会学理论总体系为目标的“宏大理论”批判道:这种社会学一般理论足以囊括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组织和变迁的所有细节, 并且足以指导研究者注意经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熟和有害的信条, 我们还未准备好, 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 默顿的策略是: (1) 创立可推导出能够接受经验研究的假设的特殊理论; (2) 逐步地而非一蹴而就地发展概括化的概念体系, 既能够综合各种具体理论的概念体系。

然而, 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看, 若干“中层理论”的累积并不能形成一种掌握全局的综合性理论, 默顿关于逐步地“由中层理论建立宏大理论”的设想就普遍的社会科学而言并没有实现,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 还没有一种宏大理论是依靠不断地累积中层理论而实现起来的, 相反, 大量的中层理论假设是在已经存在和不断出现的宏大理论的启发下而建立的。这足以说明, 我们不能累加“管理之知”与“管理之术”而成“管理之道”, 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展开对“管理之道”的研究, 这就是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孙耀君,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吕力.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J].管理学报, 2011, (6) .

[3]吕力.中国管理哲学的恢复与重建[J].管理观察, 2010, (24) :28-29.

[4]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 2003.

[5]温伯格.自然本性与还原论[J].江向东, 黄艳华, 编译.现代物理知识, 2003, (5) :3-7.

[6]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 齐心,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投后管理 从懵懂到成熟 篇3

资本需深耕

潘德(化名)从事让人艳羡的职业——创投机构投资人,作为从业多年且任职高层的潘德来说,最近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便是,招聘“投后管理专员”。

潘德说,这个职位并不好招聘,“在中国,虽然呼吁了几年,但是投后管理稍显落后。”

虽然潘德所在的投资机构关于“投后管理专员”的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但潘德认为,“投后管理水平”很难用学历衡量,“更多的是靠资质”:最好主持过大区域内已投企业的后续服务跟踪工作;能够配合大区域内的分管合伙人、各省业务部负责人完善投后管理工作;能够定期汇报各负责区域内的已投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增值服务需求;能够配合投后管理部其他人员完成已投企业投后专项工作。

“既专业、沟通协调能力又要强,这样的人比较难找。”潘德说。

潘德所在的创投机构在全国创投机构排名中,相对靠前,即便如此,随着最近两年机构接二连三地募资,规模不断扩大,投后管理也越来越吃力。

“投后的项目甚至一度没人管理。”潘德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把募资投出去:在全国各地出差看项目、飞来飞去收集信息、谈判、向上级汇报、团队讨论、最终投资,整个人像陀螺一样旋转,一个项目忙完马上就忙下一个项目,“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投后管理”。

“坦率地说,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基金,管理费和投资回报两项收入基本已经为创投机构获取了相当高的收益,投后管理至多是锦上添花,过去重视得不够。”潘德说。2012年随着募资难度加大、创投机构间竞争日趋激烈,投后管理重要性不断彰显,这种情况将有所改变。

潘德说,在被投资企业的合约中,有的并没有约定投后管理的具体事项,也未指定明确的管理跟踪要求,“然而投后管理是不可忽视的,它绝不仅仅是持续的跟踪和监督,而是存在一个更宽泛的概念,那就是服务”。

不可否认,未来,创投机构的健康发展乃至在业界树立良好口碑都离不开投资人和管理团队的优质服务。

中国投资协会创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沈志群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继续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努力提高VC/PE行业从业人员从资本募集、项目决策到增值服务、股权退出等各方面的专业化水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减低投资风险,为投资人和被投企业创造更高效益。

设立“专职投后团队”成趋势

目前,募资、IPO和退出市场前景均不明朗,为应对投资环境变化,保证投资效率和投资资金安全,很多机构改变以往相对激进的策略,寻求其他路径准备“过冬”。清科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很多受访机构表示已经设立或者即将设立投后专职团队。

记者了解到,除却近四分之三受访机构表示已经设立专职投后管理团队外,13.6%的机构表示虽然目前没有投后管理团队,但计划设立;仅有11.9%的机构没有计划设立专职投后管理团队。谈及原因,VC/PE从业人员表示,在项目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为保证投资水平,投资机构更愿未雨绸缪,设立专门投后管理部门,以弥补前两年项目激增留下的投后管理服务欠缺问题。此前,随着创业板股票解禁越来越多,创投公司减持套现的数额不断扩大,已有一些大型投资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投后管理部门负责减持。

目前,活跃于中国市场中的VC/PE投资机构在负责项目投后管理的人员配置大致可分为两类:项目经理负责制和专门团队负责制。

项目经理负责制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项目负责人从项目初期即开始接触企业,对企业情况更为了解。采取这一策略的典型投资机构包括德同资本等。

2012年,预计会有更多的创投机构将投后管理这一职责独立出来,由专人负责。在一些投资人眼中,这一做法的优势在于投资项目负责人可以逐步淡出企业的后期培育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潜力项目的挖掘开发中去,劣势则在于项目在投后环节更换负责人,加大了被投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磨合成本。根据清科研究中心了解,包括中信产业基金、凯鹏华盈以及九鼎投资在内的多家机构采用这种专门团队负责制、组建了专门的投后管理团队。

单设投后管理团队,让创投机构的原团队更专注于项目甄选,这个趋势在2012年将愈加明显。投中集团首席执行官陈颉也表示,投后管理在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陈颉熟悉的一些基金都是在内部成立了一个强大的投后管理机制,“这是一件非常好、也非常必要的事情。”

有关研究机构预计,在设立专职投后管理团队成为趋势后,“机构内部职能将进一步细化”,在内部设立专职投资人关系管理部门及研究部门将会成为一个趋势。

从不成熟到成熟

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认为,投后管理的精耕细作将成为机构软实力的一种展现。

目前优质项目越来越稀缺,不少中小规模VC/PE机构在选择项目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僧多粥少”的现状困扰着投资人。除资金规模增长与业务领域的拓宽外,VC/PE机构开始日渐重视自身软实力的培养,投资后为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之一。

如果VC/PE不为企业做增值服务的话,一方面是对自己和投资人不负责任,有可能钱投进去却打了水漂;另一方面是对企业不负责任,多数企业并不仅仅需要VC/PE单纯做股东,更多的是需要VC/PE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有效增值,而这恰恰是VC/PE企业实力的体现,也是VC/PE投资价值所在——无论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还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最终不仅实现的是企业的利益,更会在股东和投资人利益上实现最大化。

只有服务于被投企业,以良好的投后管理增加VC/PE机构品牌的内涵和价值,才有可能在众多机构中脱颖而出。而上述中信产业基金、凯鹏华盈、弘毅、联想投资等机构的实践也表明,投后管理能力将是VC/PE未来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外VC/PE从上个世界60、70年代发展至今,之所以能长久不衰,关键因为VC/PE在投后管理上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潘德介绍说。

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相较外资机构,本土VC/PE机构在投后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很多机构一方面在应对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仍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尚未形成自己的机构文化。

清科研究中心注意到,市场中很多注重长远发展的本土机构已经意识到机构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着手规划实施。2012年或许正是机构修炼“内功”、理清自身长久发展思路的好时机。

中国创投业的投后管理正在经历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内在认识、外在需求等诸多因素驱动之下,2012年中国投后管理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企业风险管理之应收账款管理 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催收手段,改进措施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且风险具有双重性, 即风险与机遇并存, 风险既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 没有风险就没有机遇和成功。只是, 人们更关注的是风险的不利性。但是, 风险具有客观性, 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 在企业经营中, 一旦企业做出决策, 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 风险具有相对性, 同一事件, 对于甲企业来说, 可能风险很大, 对于乙企业来说, 风险可能很小。此外, 风险还具有收益性, 高风险往往伴有高收益, 因此, 正确识别风险, 分析风险, 及时应对或者规避风险, 确保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

在市场经济中, 多种类型的企业并存, 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赢得发展机遇, 企业用尽各种手段来抢占市场份额, 开展各种门类的促销活动。其中利用企业的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不采用商业信用销售的企业必然会使客户流失, 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 甚至还会使企业陷入危机, 败给竞争对手。因此, 为了生存与发展, 企业就不得不利用赊销等商业信用开展市场营销, 进而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管理非常重要, 管理得当, 可以扩大生产, 促进销售, 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旦管理不当, 就会使企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 进而使企业陷入危机。

全球领先的信用保险集团科法斯2015年3月4日发布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调查报告, 报道显示八成的中国企业在2014年录得逾期付款纪录。调查结果显示, 2014年中国整体付款形势颇为严峻。79.8%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 2014年曾遭遇客户拖欠, 这一比例虽较2013年有所降低, 但仍处于近三年来的高位。其中, 56.7%的受访企业表示, 过去一年中逾期金额有所抬升, 较前一年高出11.7%;19.6%的受访企业表示, 2014年平均逾期天数超过90天, 2013年仅有17.8%的企业表示遇到此情况持平。这个调查结果给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敲响警钟, 警示企业做好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认识不足

企业管理者为了履行受托责任, 在聘任期内做出成绩, 往往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而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包括赊销, 来扩大销售量, 提高企业利润。他们的主要思路是把产品卖出去, 有了市场就有了一切, 销售才是王道, 因而对此产生的应收账款回款认识不足。一旦以后期间应收账款被拖欠, 收不回来, 将大量资金沉积下来, 企业资金难以回笼, 形成大量的坏账、呆账, 有可能会使企业资金链断裂, 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二) 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

应收账款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近些年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额居高不下, 应收账款的账龄越来越长, 呆账、坏账问题日趋严重,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对应收账款没有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导致应收账款回款不力或形成实际损失。另外, 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用政策监督管理, 致使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庞大, 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不畅, 营运资金紧张, 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举步维艰。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

(一) 建立客户资料库, 合理设计信用政策

企业为了营销产品, 减少库存, 扩大市场占有率, 往往采用冒进的赊销手段, 没有全面的对客户进行深入调查、了解, 对往来客户的信用情况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对客户的财务状况没有及时掌握, 导致日后客户的信用不良拖欠账款或者无力偿还债务的事件发生。企业的客户一般是新老不断更替, 为了及时掌控应收账款的情况, 企业应指定专人对其进行管理, 建立客户档案, 及时更新客户信息, 对客户进行分析, 为合理设计信用政策提供依据。设计信用政策主要从信用标准、信用期和现金折扣三个方面入手, 在设计信用政策时, 信用标准可以参照“5C”系统。即客户的品德 (Character) 、能力 (Capacity) 、资本 (Capital) 、抵押品 (Collateral) 和条件 (Conditions) 等五个方面, 对不同信用标准的客户应区别对待, 划分等级, 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 采取相对宽松的信用政策, 信用额度可以适当放宽, 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 信用期可以尽量延长, 从而吸引客户, 扩大销售量。然而, 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 应及时进行沟通, 谨慎应对。现金折扣是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现金优惠。提供现金折扣可以提前收回货款从而缩短应收账款的平均收账期, 降低坏账风险。但现金折扣会增加财务费用, 影响损益, 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 企业是否实施现金折扣政策, 取决于提前收回的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否大于现金折扣成本

(二) 建立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台账

企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 应收账款管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 导致销售与核算分离, 部门之间的职责纽带脱节, 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回款责任落实不到人的严重后果。因此, 企业除了必须设置应收账款总账和明细账之外, 还应建立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台账, 对发生的每一笔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 主要方法:

1、账龄分析法。

(1) 会计记账时及时输入账龄。现在的会计软件系统功能一般都设有应收账款的账期, 会计在记账时及时输入具体的收账时间, 然后利用应收账款明细账, 按所需设置条件输出生成EXCEL文档, 利用EXCEL文档建立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台账, 进行账龄分析管理。如表3-1所示, 客户的信息一目了然, 管理层根据账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 及时采取措施, 降低坏账发生的机率。

(2) 建立应收账款账龄预警制度。对于应收账款账龄管理, 财务部门应设置专门岗位, 定期进行分析跟踪, 针对不同的欠款原因, 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一般而言, 账龄时间越长, 形成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对于超出60天的账龄, 应当引起管理层的密切关注, 协调各业务部门, 采取积极与客户进行沟通等有效措施, 尽快回笼资金。对于超出90天的账龄, 除了积极催款之外, 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 比如延缓或者停止发货等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

2、信用额度法。

企业根据不同的客户信用等级, 制定出具体的信用额度, 当应收账款超过一定额度时就要延缓或者停止发货, 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 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速度以及发生坏账的机率对企业的现金流有直接的影响, 应收账款监管不严, 回款不力将使企业现金流断裂, 陷入破产清算的危机。因此, 制定积极稳妥的催收制度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常设的催收手段有:

1、应收账款回款与业务提成挂钩。

企业的销售人员一般都实行效益工资, 销售的越多提成也就越多, 如果提成仅仅与销售挂钩, 对应收账款的回笼显然不利, 有时, 销售人员为了提高销售量, 对客户的信用情况不管不顾, 还会造成更多的应收账款被拖欠的情况。因此, 企业在制定对业务人员的销售激励制度时, 应收账款回款应当是被考虑的因素之一。以实际收到的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 销售人员不仅要负责销售, 而且还要负责收款, 即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资金回笼全程负责。这样, 销售人员在签订合同时就会有所顾忌, 不会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而盲目签订赊销合同, 避免不良账款的产生。

2、ABC函。

ABC函是被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催款制度。对于信用期在60天以内的客户, 一般由财务部门主管向对方的部门主管寄催收函, 即A函, 此函语气平和, 礼貌客气, 以催收为目的, 切忌态度强势, 以免失去这一市场。如果信用期超过90天, 则由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向对方的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寄催收函, 即B函, 此函也是以催收为目的, 但语气严肃, 向客户适当表明强硬立场, 并表示保留采取法律催收行为的权利。信用期超过120天, 由总经理向对方的总经理寄催收函, 即C函, 此函言词严厉, 直接陈述前面已做的努力, 并做最后的争取。同时, 与有关法律顾问商讨对策, 发挥律师的专业指导作用, 直至提出诉讼。当然, 在发函催收的过程中, 还要采取电话或传真催收、派人上门拜访面谈等。

3、法律手段。

采取法律手段催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一招, 对于无理由拒付货款、故意拖欠、还款无期等恶意拖欠行为, 企业应采用强而有力的法律手段进行还击。在采用法律手段进行催收之前, 企业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对应收款项与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认真核算, 如果成本大于效益或者持平, 则考虑放弃法律催收。对确实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催收的, 要与本企业的法律顾问商讨, 向对方发出催收律师函, 既做到“先礼后兵”, 又给对方施以法律责任的压力。同时, 及时收集对方资产的相关信息, 在诉讼过程中争取主动, 若判决生效后, 可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 提高判决执行的有效性。

(四) 应收账款的坏账处理

一般而言, 应收账款被拖欠的时间越长, 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就越小, 形成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 企业应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情况, 随时对应收账款回款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1、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进行估计, 如实反映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如果通过账龄分析 (如表4-1) 显示, 当企业应收账款的账龄开始延长, 或者过期账户所占比例逐步增长时, 那么就必须采取措施, 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 或者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 减少坏账损失。对于坏账, 则要严格审核、跟踪, 积极催收, 降低损失率。

2、给予适当的折让。

经过大量调查得知客户确实存在付款困难, 沟通之后, 可以给予适当的折让, 降低客户的付款压力, 增加资金回笼机率。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取收回剩余货物等方式来降低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改进策略

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将影响企业的营运资金, 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企业除了采取措施积极催收账款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针对应收账款而推出的各种融资手段, 筹措资金, 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应收账款融资方案。目前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如下:

(一) 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保理, 是指企业将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形成的应收账款转移给商业银行, 由商业银行为其提供贸易融资、应收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相关服务。应收账款保理能有效地规避应收账款的风险, 同时, 也降低筹集资金的成本,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 应收账款抵押借款

应收账款抵押借款就是利用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 从金融机构预先取得贷款, 以满足企业资金的紧急需求, 等到收到应收账款时, 再如数转交给金融机构。一旦发生坏帐, 金融机构有权向企业追索。

(三) 应收账款让售

应收账款让售, 是指企业经应收账款付款客户同意, 将应收账款让售给专业的财务公司或金融机构, 提前收取现金。财务公司或金融机构对售出应收账款的企业不再拥有追索权, 发生坏账时, 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这项业务有助于企业转嫁坏账风险, 但实收金额往往小于账面价值。

(四) 应收票据贴现

应收票据贴现, 是指企业以未到的应收票据, 通过背书手续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 商业银行按照贴现率自票据价值中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贴现息后, 将余额兑付给企业的筹资行为。应收票据贴现会损失贴现息, 但与银行贷款相比, 手续简单, 财务成本较低。

(五) 应收账款的池融资

应收账款的池融资, 是指企业将日常分散、小额的应收账款集合起来,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应收账款余额“池”, 并转让给银行, 银行在严格审核应收账款池的质量后, 按照应收账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融资的行为。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体系,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环节, 企业应把风险管理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体系, 把防范意识渗透到合体员工, 提高企业应对风险能力。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及时识别风险, 防范风险, 及时收回应收账款, 减少坏账损失。同时, 要加强对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控制, 定期对账、定期进行账龄分析, 专人负责跟踪, 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款率, 防止不作为行为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曹雪梅.对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看法.经济师, 2002 (12)

[2]吴亮, 熊钰峰.基于5Cs信用评估模板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研究.会计之友, 2011 (4)

[3]单利霞.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科技向导, 2011 (3)

[4]沈向光.如何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财会研究, 2006 (4)

[5]高立法.全面风险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年6月第2版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200例, 男131例, 女69例, 平均年龄 (57.3±10.6) 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 各1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方法, 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 主要有以下步骤。

1.2.1 创建风险控制小组

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创建风险控制小组,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在进行小组创建时, 应该以科室为单位, 之后创建管理结构, 最后形成风险监控体系。按照护理过程的一些常规职能, 对风险控制小组中的一些职能进行细化, 分别组成各个小组, 统一归护士长进行管理。此外, 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对所有小组成员开会, 在会议上总结近期出现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问题, 之后研究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避免再次出现风险事件。

1.2.2 分析隐藏风险的原因

(1) 管理方面的原因:只有对护理隐藏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准确评估, 最终才能够及时控制风险。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预测在进行护理时出现风险的每个环节, 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统计报表, 对发生风险的各个事件进行登记, 做好分类工作。当确定即将会出现风险的护理环节之后, 准确研究风险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出现风险的几率, 之后对相关数据以及资料进行有效分析后, 实施风险管理, 研究最优方法进行处理。 (2) 护理人员水平方面的原因:对于护理风险而言, 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护理人员具有的护理水平。一些护理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 没有非常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 没有对应该学习的护理技能加以重视, 并且提升自己的素质, 经常出现违反规定进行操作的现象, 以上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出现风险事件。 (3) 护理行为方面的原因: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都非常特殊, 针对的人员为患者, 导致临床行为非常危险, 如果患者的自身体质非常弱, 护理人员在寻找静脉穿刺点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以及其家属就会猜测是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较差, 最终导致出现了护患纠纷。 (4) 患者自身的原因: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要求患者自身必须要给予积极配合, 如果患者生活方式不规律、盲目就医、不能积极给予配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护理风险。与此同时, 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 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做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这样就导致信息不能够得到有效反馈, 增加了护理风险[1]。

1.2.3 风险管理方法

(1) 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与教育:培养护士能够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 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实例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 能够对护理风险有明确的认识。之后制定针对风险管理的计划, 有效开展风险管理。 (2) 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分析每个护士的自身特点, 之后依据特点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培训, 并且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缺点的护理人员, 应该重点对其进行全面培训。与此同时, 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3) 对护理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应该研究具体的措施来提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质量, 并在此基础上, 不断创新护理模式, 将风险管理涵盖的诸多内容细化, 有效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 (4) 对风险报告制度进行合理完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经常会发现将要出现或者是已存在的风险, 此时医疗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汇报工作, 并对此次风险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防止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人员在对A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违反操作概率显著低于B组, 并且护理合格率以及满意度等显著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当前在临床上,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起初, 应该将管理人员以往的风险管理观念进行转变,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总体质量, 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针对护理人员自身, 最为重要的就是转变观念, 防止出现隐瞒风险的情况发生, 当发现风险时, 可以及时上报, 这样就能够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详细分析, 防止风险事件再次出现。此外, 还需要创建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全面分析, 做好管理结果的分析总结工作, 为后续优质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保证护理工作的高效安全。

%

在本次的研究工作中, 对A组患者在进行护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实行风险管理, 成功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有效增加了医疗护理人员具有的风险意识以及自我的风险防控能力, 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够避免经常出现失误的情况, 将护理合格率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提高, 降低了护理投诉事件出现的概率[3]。

综上, 医院在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 实施风险管理, 最终获得的效果明显。通过研究具体的措施加强风险管理的手段之后, 有效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降低了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高效、安全,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了医院的快速发展, 显著提高了医院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玲, 吴月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5) :396-402.

[2]杨玉春.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 2011, 21 (7) :299-302.

投后管理风险管理 篇6

江苏联通公司建立了由公司管理层、内控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以及各相关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构成的涵盖省、地市公司的内控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重大问题和工作向公司管理层和委员会主任汇报并决策。

公司在内控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下, 按照集团公司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部署, 按照自身特点组成由专业部门、法律与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构建的全面风险管理三道风险防线。三道防线起到事前评估预警、事中风险管控、事后问题发现的不同作用, 在职责上既相互分离各有侧重、 又相互制约协同运作。

二、优化组织和人员配置, 推进风险管理工作全覆盖

为扎实推进风险管理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尝试“风险一体化” 管理模式, 进一步整合优化部门的人员配置, 将法律人员复用到风险管理工作, 形成有2名专职、4名兼职的风险管理工作团队。各级公司风险管理人员配置到位, 推进了风险管理工作在公司的全覆盖和在专业部门的纵深发展, 为公司防范经营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切实提高公司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 为有效动态的发挥风险管理的预警监督作用起到积极作用。

三、与经营管理紧密结合, 建立全面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逐步深化经营风险预警体系

江苏联通公司不断探索和创新风险管理工作, 形成了以公司风险目录为主要风险识别工具的全面风险评估、关键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的 “点线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方式, 既确保了风险管理的广度, 又拓展了风险管理的深度, 多层次、多角度、 全方位地为公司提供风险预警信息, 并不断促进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1.构建全面风险评估机制, 促进风险管控效果提升

将年度全面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风险管理的“面”。定期开展年度、中期等周期性风险评估工作, 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公司年度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贯穿全年各项风险管理工作。

全面风险评估工作采用风险目录评分法方式开展, 根据各级、各风险评估部门的评分结果, 综合计算风险数值、分析预判风险发生的成因、确定风险等级, 根据年度风险分值, 确定省级十大风险, 并以风险提示函的形式提示专业部门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策略, 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控措施, 并在年中、年末跟踪监督风险管控的成效, 以降低各类风险对公司经营发展的影响。

2.强化关键风险评估预警, 着力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将关键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风险管理的“线”。根据年度风险评估结果, 以影响公司发展、亟需规范的重点领域为切入点, 确定本年度重点管控的重大风险并作为关键风险评估工作内容。公司法律与风险管理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成立关键风险评估小组, 小组成员立足本部门的职能分工, 协同进行关键风险评估。梳理重大风险涉及的业务流程, 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还原生产场景, 通过调查访谈、实地验证、定量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查找风险点, 建立风险预警模型, 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和监督落实, 并设置相应的风险预警监督指标。

3.开展重点领域专项风险评估, 提高风险响应速度

将专项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 “点”。围绕公司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 以“点”为突破, 有针对性、 有重点地选择专题开展专项法律风险评估,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 以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的方式, 有效将风险管理工作向专业领域深度推进。

(二) 发挥内控管理优势, 跟踪问题整改, 有效进行风险的管控和监督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嵌入业务流程, 明确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和控制责任, 构建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规范, 并成为公司全员的行为准则。每年度, 根据公司管理要求、业务模式变化、系统上线及内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等情况, 组织财务、计划建设、市场、信息化、综合、 运维等6个专业组, 综合评估公司现有内控规范的健全性、适用性, 开展年度内控规范本地化工作。

将风险理念融于内控规范管理中, 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巡视、内控评审, 集团专项检查、专业线检查等发现的问题, 建立问题清单, 确定问题整改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从“问题导向”出发, 查找内控规范难以落实或执行不力的主、客观因素, 优化完善内控制度流程, 推动内部控制植入日常运营。监督跟进“问题清单” 的整改结果, 促进风险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实现端到端的闭环管理。

(三) 以法律各专项工作为抓手, 加强法律监督与风险管控互为渗透、 相互促进

在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中, 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优势, 以法律论证、合同管理、诉讼分析、规章制度梳理为载体, 构建法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1. 开展专项法律风险评估工作, 编制系列专业线法律风险防范指引

充分发挥一体化管理后专业团队的优势, 提升风险研判能力, 围绕公司管理层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专题开展专项法律风险评估,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进行系统分析论证, 对公司内部劳动用工、代理商、业务经营等纠纷多发的管理重点领域, 通过分析评估, 编制标准化、流程化的系列专业线法律风险防范指引, 从法律风险角度进行分析和风险预警。

2.以法律论证、合同管理、诉讼分析为载体, 构建法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实现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合作、 市场营销政策、广告、规章制度等的合法性审核, 法律论证工作重点向支撑一线业务发展延伸, 全力防范公司经营的合法性风险, 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以合同管理系统为抓手, 开展优化和完善流程、提升标准文本使用率和审核时效、合同履行后评估等“三提升”工作, 实现合同管理新常态。 进一步加强合同监督检查力度, 以合同管理为通道, 把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断融入到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

对全省已结案件进行分析, 梳理风险点, 对责任部门进行风险提示, 并启动问责程序, 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充分发挥诉讼案件的重要警示作用, 完善制度流程, 加强专业管理, 防控诉讼风险。以案件诉讼管理为重点, 建立“诉讼责任清单”和“结案评估清单”体系。进一步强化以案说法、以点带面的风险防范案例管理。 认真开展风险案例的分析工作, 深度挖掘案件信息价值、发布相关专业领域法律风险预警信息及管理建议。

四、完善公司风险内控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江苏联通公司通过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 以风险预警、风险跟踪、风险监督、风险培训宣贯等多元化方式, 努力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同时, 在全省全范围收集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风险事件, 编写风险案例, 剖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对企业的影响, 提出加强管控的建议。在公司OA上发布予以警示, 突出“以案为鉴”作用, 以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避免类似风险案例再次发生。

通过不断践行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 加强对江苏联通公司可能面临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 不断提升公司风险应对能力, 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树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 切实发挥风险管理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支撑作用。

摘要:江苏联通公司全面践行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思想, 结合自身特点, 以“互联网+”为思路, 构建以经营活动、风险内控和法律管理为核心的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在优化整合人员配置、发挥法律和内控管理优势, 将风险管理与江苏联通公司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对江苏联通公司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 建立风险预警模型, 动态风险提示监督, 使风险管理系统化、全局化、效益化。

投后管理风险管理 篇7

血透室作为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亦是高度危险的工作场所,其间必然存在生物、化学、物理或生理属性的对医务人员和患者乃至其家属造成感染和物理伤害在内的一些不安全事件的风险因素,故此,在血透室的管理中,充分掌握各类风险引因,控制透析的综合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 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概念

1.1 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一般定义

风险管理,即决定如何对待并规划项目风险的管理活动,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此项管理当中必然包含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对策,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避免。

质量控制,即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这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不断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形成环节上所有阶段内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预期的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

1.2 基于风险管理的质量控制

血透室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杜绝各类事故、减少差错、确保透析患者的安全,即在透析过程中对透析患者、医务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可能产生的各类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过程。血透室中的质量控制,即为达到一个稳定安全的透析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作业管理活动。基于风险管理的质量控制,即在监视过程中不断消除透析过程中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透析质量要求。

2 血透室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识别与控制

2.1 血透室中的风险因素

(1)人员因素。绝大部分医院血透室存在医护人员不足问题,相对于日渐增多的病患,医护人员的欠缺必然增加了有限的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与负荷,可能造成医护过程中的不安全问题;对于部分小规模血透室不能及时配备专职工程师,同时缺少对透析设备使用操作必要的专业知识,极可能发生使用中出现各类疏忽和错误,造成患者的伤害事故;部分小规模医院则由于总体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普遍偏低,临床工作中缺乏以病患为中心的意识,忽略工作中潜在法律问题,极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医患纠纷。

(2)患者因素。来源复杂的患者和各患者天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相对于比较稳定的治疗与护理模式,使得透析活动中会出现因为个体差异而产生的血压变化及各类综合并发症;部分病患难免在脱离医生和护士约束的情况下,出现违背医护人员治疗意志的活动,极可能因此引起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各类病变与突发异状,甚至引起医疗事故。

(3)设备因素。对于一些小规模血透室,难以避免的存在机器设备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包括水处理机的简陋与陈旧,直接影响了反渗水品质,从而影响透析质量;相对于大规模的高等级血透室,在透析机设备方面也会显出一定的滞后性,横向比较又缺乏专职工程师任职,各类急救设备的配置也不健全,因而对透析过程中的突发故障处理性差。

(4)环境因素。对于众多的血透室,难免出现个别血透室的设施与布局不尽合理,缺乏合理规划与明确划分的透析间、治疗室以及污染区等,增加了感染传播的途径。

(5)管理因素。日常管理活动中管理制度的欠缺与不完善及执行和实施的力度不到位;管理者与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欠缺;造成了医护工作中出现的各类大小问题不能及时反馈于管理者,使管理活动不能及时改进与更新,以适应现实的管理活动。

2.2 血透室风险识别与控制

(1)健全制度和明确职责。建立和完善血透室的各项工作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水处理机消毒保养制度和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等;明确各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权限,医生、护士、技师以及护工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在不越位的同时亦能相互协调。

(2)加强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血透室内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资质证书。护士须有省级医院血透室学习工作的经历,对于专职技师,亦需有设备生产厂家、代理商公司或者高等级医院血液透析室颁发的设备维修操作和调校管理的资质证书。

(3)规范操作和安全流程管理。严格按照管理中的流程执行各项操作,增加上机后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巡视环节,各种异常状况,及时发现予以处理;严格落实规定的各项消毒操作,杜绝感染事件发生。

(4)制定必要的透析紧急预案。贯彻预防为主的同时,成立必要的透析风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组员间相互协调,调动全科室乃至全院各相关科室相互监督,遇到危机及时上报,及时分析讨论,采取相应措施。

(5)完善环境安全管理。合理布局设施,明确隔离限制区、非限制区与半限制区,设立普通透析区和隔离透析区,严格控制病员家属进入。工作人员进入需更换专用鞋、服,鞋、服要定期清洁和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控,定时检测反渗水水质和室内空气质量,严防感染发生。

(6)增加安全意识教育和对患者的科普宣传。定时组织本科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掌握必要的风险事故紧急处理方法,对火灾、地震等灾害风险有一定的临场处理能力;对新老患者,普及血液透析原理及有关科普知识,遇到紧急情况,做好必要的解释与安抚工作。

(7)监督管理,落实制度。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和抽查科室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存在的差错和缺陷及时分析讨论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3 讨论

通过严格执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落实各项安全监管,注重从细微处控制各类风险因素和安全隐患,以避免各类不必要的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在提升血液透析质量本身的同时,也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娟紫.血透室的风险管理[J].现代医院,2008,(7):191.

[2]杨湘红.血透室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原医刊,2005,34(9):87-88.

[3]朱海晓,应丽丽.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J].当代医学,2008,2(2):35-36.

[4]李晓平.加强血透室护理安全的管理的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7):75-76.

[5]何彦,熊光星,曾为驰.血液透析机的维护与管理[].中国医疗设备,2011,26(7):80-81.

[6]李敏.浅谈血透室的护理质量管理[J].医学信息,2010,24(7):2060-2061.

[7]徐晓铃.浅谈血透室交叉感染的控制[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93-94.

[8]张玉静.浅议血透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医学信息,2010,24(8):2755-2756.

[9]刘建芬.浅谈血透室院内感染的预防[J].咸宁学院学报,2009,23(5):454.

上一篇:推优个人总结下一篇:法检系统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