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风险管理

2024-07-11

手术风险管理(精选12篇)

手术风险管理 篇1

产时胎儿手术(intrapartum fetal operation,IFO)是指在胎儿娩出过程中及娩出后立即进行的缺陷矫正的手术,包括胎盘支持的IFO(operation on placental support,OOPS)、子宫外产时处理(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和断脐后产房外科手术3种类型[1]。随着产前诊断技术、母胎医学和新生儿诊疗水平整体的提高,各种胎儿医学手术的开展和经验的积累,IFO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正在不断的提高。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合作默契的多学科联合诊治团队、准确的产前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安全而有效的母胎麻醉及监护和母儿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 多学科联合诊治

多学科联合诊治是IFO成功的基础,贯穿整个IFO的围手术期管理。从准确的产前诊断开始,到妊娠期病情的评估监测,再到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最后新生儿期再评估和处理,需要胎儿影像学、产科学、胎儿学、遗传学、新生儿学、小儿外科学、麻醉学、护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多学科联合诊治帮助母亲和胎儿能得到一个安全和成功的结局。

参加IFO的产科团队包括:产科医生2~3名、麻醉医生2名、超声科医生1名、洗手护士1名和巡回护士2名。儿科团队包括:小儿外科医生2名、小儿耳鼻喉科医生1名、儿科麻醉医生1名、新生儿内科医生1名,新生儿内科护士1名、洗手护士1名和巡回护士1名,还要有一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并且具备良好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团队内儿科和母胎医学专家建立的诊疗原则和合作关系决定了手术成败。

2 产前诊断

准确的产前诊断是开展IFO的前提。对于可能纳入IFO的病例,要进行严格的产前诊断,包括详细的B超结构大畸形筛查、系统的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胎儿磁共振和胎儿染色体检查。IFO的主要适应证是存在气道梗阻,出生后如果不能有效建立气道并行手术矫正则胎儿不能存活。因此,产前首先需通过详细的B超检查行结构大畸形筛查,排除其他严重的胎儿结构畸形,并联合胎儿磁共振了解胎儿畸形的类型、严重程度、气道异常的情况。其次,所有的病例均应行胎儿染色体检查,如果发现严重的染色体异常和(或)严重的、多发的、预后不良的大结构畸形,应建议孕妇及家属终止妊娠。最后,通过系统的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监测胎儿心胸比例、脐静脉及静脉导管血流、三尖瓣返流、胎儿水肿情况(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皮肤厚度、胎盘厚度及羊水量),以评估胎儿心功能情况,决定分娩及IFO时机。

3 术前准备

整个手术团队之间的术前计划和沟通是IFO成功的关键,包括制订手术方案、模拟演练、病情告知、术前评估等。参加手术的团队在手术前再次讨论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并准备手术房间及相应的器械;通过模拟演练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任务;术前由产科医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共同与孕妇及家属谈话,充分告知手术流程、手术方案、手术可能的风险及相应处理措施、术后新生儿进一步诊治方案和随访时间、内容[2]。术前评估包括:手术的知情同意、病史、体格检查、诊断实验结果、过敏史、孕妇的基本生命体征、胎盘的位置及剖宫产切口的选择。术前准备还包括术前给予孕妇吲哚美辛50 mg纳肛,以保持术中子宫松弛,维持子宫-胎盘的灌注。

IFO通常在具有2个手术台的手术间进行,其中1个手术台为母亲进行剖宫产使用,另1个则为新生儿进行手术以及复苏使用。由于OOPS手术胎儿脱离母体以后并不断脐带,而脐带长度有限,故新生儿手术台必须紧靠母体手术台。手术室除常规配备无菌新生儿复苏台,还需配备一些专门针对IFO的设备和器械,包括温羊水循环系统、辐射保暖的早产婴儿保育箱、胎儿监护设备、B超和无菌气管插管等。麻醉机应配备儿科麻醉插管、气囊和监护设备。

4 母胎麻醉及监护

IFO麻醉的最显著特点是必须同时关注母体和胎儿两个个体的安全和镇痛,因此麻醉的关键点包括:(1)有效的母胎麻醉、镇痛及安全;(2)适度的子宫松弛;(3)保持子宫-胎盘灌注;(4)预防母胎心血管衰竭[3]。

4.1 母体麻醉

母体麻醉要求进行全身麻醉,需静脉联合应用硫喷妥钠(5 mg/kg)、琥珀胆碱(2 mg/kg)、芬太尼(1~2 mg/kg)快速诱导,之后立即气管插管,静脉滴注维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IFO吸入性麻醉剂的给药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将地氟烷、异氟烷或七氟烷等与氧气混合,维持其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在0.5 MAC,在行母体手术切口前将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增加到2 MAC。有时需使用子宫收缩抑制剂作为松弛子宫的辅助治疗,如吲哚美辛、利托君、阿托西班或硝酸甘油。此外维持子宫容积对于阻止子宫收缩也很重要,可以通过阻止胎儿完全分娩和温的平衡液补充羊水达到这一目的,同时避免脐带受压。麻醉技术的第二个关键阶段就在夹闭脐带、终止IFO之前。在这个阶段,手术医师和麻醉团队需协作,重点防止子宫收缩乏力和产后出血。吸入性麻醉剂减量到0.5 MAC或完全停止给药以使子宫张力恢复正常。开始缝合皮肤时,停止使用吸入性麻醉剂,改用100%氧气。用格隆溴铵(10 mg/kg)和新斯的明(0.7 mg/kg)恢复母体肌张力,待自主呼吸出现后拔出气管插管[4]。

4.2胎儿麻醉

胎儿麻醉主要通过麻醉剂经胎盘弥散发挥作用,不过大约需要1个小时才能达到孕妇麻醉水平的70%。因此,在胎儿手术之前,可用一种由10~20 mg/kg芬太尼、20 mg/kg阿托品和0.2 mg/kg维库溴铵配置的混合制剂对胎儿进行肌内注射以增强麻醉效果,起到镇痛的作用。

4.3 母儿监护

IFO期间密切的母胎监护是为了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孕妇的监护包括侵入性动脉血压监测,还有心电监护、脉搏血氧监测和潮气末CO2浓度监测。常用的胎儿监护措施有:(1)胎儿动脉氧饱和度,通过一个固定在胎儿手上的反射性脉搏血氧检测仪来监测,可同时监测胎心率。正常胎儿动脉氧饱和度是60%~70%,但一般40%以上的氧饱和度就表明胎儿氧供充足。(2)胎儿超声心动图,可监护胎儿心血管功能。通过监测胎儿心脏功能参数,如射血分数、血流量、心肌收缩力、心率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如心脏充盈不足、心动过缓、心肌收缩力下降、动脉导管收缩和房室间瓣膜功能不良等问题。(3)有创的方法如胎儿动静脉置管直接监测胎儿的血流动力学及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生化检测等[5]。

5 母儿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5.1 母体并发症

IFO最严重的母体并发症是由于使子宫放松和维持子宫胎盘血流而导致的出血量增加,严重情况下可能增加子宫切除的风险[6]。其次,增加再次妊娠时剖宫产的风险。因此术中需密切观察母体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出血量,并做到以下几点可尽量减少母体出血量:(1)术前需再次B超检查明确胎盘位置,尽量避开胎盘取子宫下段横切口。(2)术中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充分沟通,断脐后立即调整麻醉深度,停用子宫平滑肌松弛剂。(3)断脐后立即使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如前列腺素、缩宫素等。(4)术中维持孕妇血压下降不超过基础血压的10%,需使用缩血管药物如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抵消因吸入高浓度麻醉剂所致的低血压以维持母体正常血压。(5)任何影响子宫胎盘循环的因素都会导致胎儿或母体出现危险状态,此时必须立即终止EXIT手术。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医生将娩出胎儿和脐带并结扎脐带。儿科团队将对新生儿进行急救,并转移到相邻的手术台。

5.2胎儿并发症

最严重的胎儿并发症是气道建立失败,导致胎儿死亡。因此需准备应对所有可能的气道挑战的应急计划,绝不能觉得仅仅只要一个直接的喉镜检查和气管插管,就能建立一个有效的胎儿气道[7]。此外,由于胎儿孕龄小,能够提供隔热层的皮下脂肪很少且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加上胎儿皮肤的长时间暴露,胎儿的体温会显著下降。低体温导致的氧需求量增加,胎儿面临着缺氧和酸中毒的风险。因此,手术医生只娩出胎儿头部和手术部位,尽量使胎儿其余部位保留在子宫内,直到气道建立。

IFO使可能发生气道梗阻胎儿的存活机会最大化,并使潜在的、损失惨重的紧急状况转化为可控制的局面。虽然存在着一些母儿并发症的威胁,但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的累积,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正在不断提高,IFO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刘婧一.产时胎儿手术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31(9):799-802.

[2]熊钰,沈淳,李笑天,等.胎儿颈部肿块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探讨:附4例病例报道[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8):400-405.

[3]Pornswan N,Alexander AV,Anne B.Update in fetal anesthesia for the 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procedure[J].International Anesthesiology Clinics,2012,50(4):26-40.

[4]Bouchard S,Johnson MP,Flake AW,et al.The EXIT procedure:experience and outcome in 31 cases[J].J Pediatr Surg,2002,37(6):418-426.

[5]陈新忠,鲁惠顺,应志强.胎儿手术的麻醉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28(6):520-522.

[6]Debora F,Lourdes A.The 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procedure for fetal head and neck masses[J].AORN Journal,2009,90(5):661-672.

[7]Jennifer B,Timothy M,Crombleholme TM.Perinatal management of infant tumors and the promise of fetal surgery[J].Hematology and Oncology,2013,25(1):31-39.

手术风险管理 篇2

5S在手术室的首要功能是让手术物品摆放规范化,手术间标识一目了然、物品摆放整齐、每间手术间摆放统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寻找物品。

5S最难是素养阶段,需要发动全体成员的热情、聪明才智,只有良好的科室文化才能坚持5S成果。

手术室每天100多台手术,手术量大、台次多,据朱玲珠护士长介绍,护士不太计较时间得失,会帮忙分台做,不分彼此。

台州医院手术室就像一个家,让我留下很深印象。只有一个护士长,但通过护士分工,如“大管家”、“二管家”、“姨娘团”等亲情味的管理模式,将科室管理有序。

开展“秘密天使”,关爱在身边。通过抓阄的形式,大家各自找到关爱对象。“秘密天使”暗中为自己关爱的对象服务,关心她帮助她。每个季度在科内公开投票评选,得票最多的前三名护士和前两名工友,成为“爱心天使”,将他们照片上墙,增强荣誉感、工作积极性,也增加家的感觉。

开展“好习惯之星“活动。每天寻找身边的护士、护工具备的好习惯,每个季度在这些好习惯里随机抽取五个,参照标准,由大家票选出最符合此习惯的5个人,当选为“好习惯之星”,将他们照片上墙,增强工作积极性。如好习惯分别是“提前15分钟洗手,物品准备充足”、“术后手术间整理规范到位,物品归位”。。还有 “更衣室文明行动”,在更衣室内宣传标语“卫生的环境需要文明的你”、“行动彰显素质、细节决定文明”,同时护士会提醒规范各物件放置,养成好习惯。

“大管家”,手术室的器械班护士,实行竞聘上岗,轮岗制,周期一年。分管手术室的二级库,各类高值耗材、特殊器械等,工作职责是科室各种物资的申领、手术物品准备。择期手术由手术医生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该手术所需耗材的名称及型号,器械班护士于手术前1天下午,将每个手术间所需耗材分别放置并登记数量。手术当天该手术间的巡回护士与器械班护士核对其无误后带到手术间。每天手术结束后,由巡回护士把所剩耗材与器械班护士核对交接,避免耗材的遗失。同时安排竞聘上岗的最优护工协助“大管家”、二级库的5S管理。

色彩管理手术器械包。对各个科室进行色彩区分,淡蓝色代表普外科,橘黄色代表泌尿科„,用对应色彩的小标签进行标示器械包,清晰明了。同时,标上各类手术器械包现存的数量,并根据实际工作所需的器械包情况进行补份。提高清点、拿取器械包的便捷性。

手术室标识清晰。手术室前台墙壁有手术室平面图,方便职工出入,不会走错通道误入清洁区、无菌区,避免医源性感染。

仪器操作流程化、图示化。对科室里的仪器进行操作梳理、规范,并示图表达,张贴在仪器上。连实习生能自学操作这台机器,工作质量提高。

手术室相关规定的电子、口头宣教相结合。手术室录制手术室相关规定等宣教内容,在家属等待区的电脑上播放,让家属能静下来仔细听,不懂时才问护士、护工,不仅家属满意,护士、护工工作效率提高、咨询工作量减少。

朱护士长设计的手术麻醉信息系统能网络监控、及时有效处理手术室安全信息。如医生首台到达时间、划刀时间、病人术前准备缺陷问题、术前标识以及核对环节缺陷、快切标本的转送时间;方便数据准确收集,加快流程。

手术室标本条码化管理。送检标本都附条码化标签,上面有详细的患者信息及标本部位,输入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管理,减少差错,并能明确核查者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术前准备室细节也很多。护士制作爱心形状的温馨提醒牌,挂在等待快切病人,工友识别方便,避免将未手术病人送回病房,消除安全隐患;为消除恐惧,给小患儿看动画片,并给幼儿发一张可爱的卡通贴贴纸作为表扬,上学的儿童制作一张勇敢宝贝奖状。手术室里有各种分享会,及时发现科内存在的潜在问题,分享手术室的优良传统,共同提高科室的医疗质量。

“护士宝典”分享:手术室护士分为心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神经外科五大专科组,相对专业固定。每一个专科护士把平时工作经验、专科手术的护理要求整理成文字,提供给每一位护士分享,《手术室护理常规》有46个专科疾病的护理科目,包括心脏、骨科、妇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耳鼻咽喉科、甲状腺乳腺外科等等,每个专科内容包括疾病的应用解剖、适应症、用物准备、麻醉、体位、手术步骤及配合和注意事项、相关图片等等,有的还包括手术医生的用材习惯和爱好、手术习惯。在科室里相互分享交流,便于年青护士成长、医生配合。

科室合理化建议分享会:开展“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征集活动,被采纳建议者上台分享自己合理化建议的内容,然后科室成员根据其建议在提高安全医疗、工作方便、为科室带来的效益等方面评估投票,年终与考核奖励。

手术隐患差错分享会: 鼓励护士将工作中碰到的隐患勇敢地讲述分享,并以此为鉴,如手术飞针、手术部位核查、器械遗失、压疮等隐患。印象较深刻的一例,一个骨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发生的隐患,病人采取的是侧卧位,医生用骨盆固定器卡在大腿“髂前上棘”的位置防止移位,护士发现离“髂前上棘”2-3厘米处是股动脉,这种体位容易压迫股动脉造成下肢缺血性坏死。发现这个安全隐患后,及时调整固定体位。通过分享,发现了存于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护士分别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整改和分享,从制度上、流程上、管理上杜绝隐患。

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探讨 篇3

建立术前信任关系,做好心理疏导。

生活习惯指导:①饮食习惯:术前加强营养,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促进和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②适应性训练: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部分患者术前要教会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基础准备:①配血为术中及术后输血做准备,做药物过敏试验为用药做准备。②胃肠道准备:术前1~2天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有的手术尚须清洁肠道如术前2~3天口服链霉素粉、甘露醇清肠等。

器官功能的改善:术前3~4周心力衰竭得到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个月后才能手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21.3/13.1kPa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5.6~11.2mmol/L;改善呼吸功能障碍,术前控制感染、控制咳嗽等;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时改善肝肾功能。

完善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术前签字:严格按程序做好术前签字,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术后的基本要求:①体位:术后选择患者舒适及利于活动且不影响手术效果的体位,全麻术后而患者尚未清醒时应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蛛网膜下腔麻醉应平卧12小时,以防脑脊液外渗致头痛。休克患者以平卧位或下肢抬高20°,腹部术后常用半卧位以减小腹壁张力。②保持各种管道畅通及掌握引流物拔出的时间:留置的各种引流管应保持引流通畅,避免管道扭曲,阻塞,并妥善固定于床边,站立时应将固定的引流管松开,并用别针别在患者上衣下缘或裤子上,并注意观察引流的量、性质,准确记录。引流物拔出时间:乳胶片术后1~2天,烟卷术后2~5天,引流管根据引流液多少而决定时间如T管留置≥14天等。③术后饮食时间:局麻手术如无特殊不适,手术后可进饮食;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术后肛门排气后,可进饮,如无不适可进流质、正常饮食。全麻患者清醒后胃肠反应消失即可进食。而胃肠手术患者一般需禁食24~48小时,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逐步恢复饮食,一般术后5~6天进半流质,7~9天恢复普通饮食。但避免使用奶类及糖类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腹胀,术后的合理进食,对手术创伤的恢复极为重要,可提高病人的抵抗力,有利于患者康复。④及早下床活动:在病情、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时及早下床活动,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防止发生肠梗阻及肠黏连;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静脉炎,促进身体康复。

术后正常生理反应:①疼痛:术后24小时内最为剧烈,2~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尽量不使用止痛药。②发热:术后3天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升高幅度在1.0℃左右,一般≤38℃。③胃肠反应:恶心、呕吐、呃逆多为麻醉反应,或术中刺激所致。④腹胀:术后短期内肠蠕动末恢复所致,若病情允许,可及早进行翻身、活动下肢等,及早下床活动。⑤尿潴留:可采取听流水声,轻轻按摩下腹部,热敷下腹部等方法,刺激膀胱括约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病情允许时,可坐起或站立排尿,如术后6~8小时尚未排尿,应留置尿管1~2天。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切口感染:原因有无菌技术不严、操作技巧不当如止血不彻底或渗出物污染。判断:术后3~4天切口疼痛加重或减轻后加重,伴有体温升高,可见切口红肿或破动感。处理:加强切口护理,必要时拆除缝线,通畅引流。

切口裂开:原因有感染;营养不良,组织生长力差;缝合技术有缺陷如组织对合不全;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等。判断:切口裂开常发生在术后2~14天。患者感觉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可见肠管或网膜脱出,大量粉红色液体从切口流出。处理:切口完全裂开应立即进行减张缝合术。预防在于掌握缝合技巧,控制腹压如止咳、及时处理腹胀等。

应激性溃疡:原因有创伤、手术致胃黏膜缺血性损伤;判断:术后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抗休克、纠正低血容量和低氧血症;有效的胃肠减压;药物控制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21℃的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洗胃等;其他如三腔二囊管压迫、胃镜止血、电灼止血等;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术后出血: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脱落、凝血机制障碍等;切口敷料被血液渗湿应打开敷料,必要时拆除缝线检查切口,查找出血点。术后急性大出血的判断: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大量呕血、便血、引流管中不断有大量鲜血流出、尿量每小时<25ml、中心静脉压<0.49kPa等时排除凝血机制障碍后应立即二次手术,查找出血原因,彻底治疗。

肺不张:原因有老年人长期吸烟,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判断:术后早期发热、呼吸、心率加快和典型的肺部体征。处理: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

术后重症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心搏骤停:原因有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严重的低血钾、心脏因素等。判断:心跳停止。处理:争分夺秒进行复苏术。

急性肝功能衰竭:原因有肝脏缺血、胆红素负荷增加、腹腔内感染、膈下感染、严重肝损伤(含肝切除)等。判断:黄疸、神智异常、出血、腹水、80%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靠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有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缺氧的因素;阻塞肾小管的因素如肌红蛋白大量增加、脂肪栓塞等。判断:术后患者每小时尿量<17ml或24小时尿量<400ml或补足血容量3小时以后仍每小时尿量<17ml,甚至24小时尿量<100ml。处理:禁止使用损害肾功能的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护心肺功能,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透析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原因有任何促进凝血或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因素。判断:呼吸困难、休克、多系统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处理: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和促血小板凝集药物;肝肾功能维护;抗凝药物应用如肝素、潘生丁等;补充凝血因子;溶栓治疗。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原因有脓毒血症、缺氧等。判断:有诱发病因,进行性呼吸困难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常规氧疗缺氧症状不缓解,排除急、慢性肺部疾患和左心衰竭;辅助检查有明确的体征。处理:控制感染,消除肺间质水肿,早期应用大量激素,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机械通气。

外科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仅注重手术过程是远不够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探讨围手术期的内容发现,围手术期管理极为复杂,需要医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建立和重视围手术期理论体系,保证手术成功,促进外科患者康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主编.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3 阎汉荣,主编.普通外科临床借鉴.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手术风险管理 篇4

1 一般资料

我院洁净手术室于2006年8月投入使用, 至2009年12月4年间共收治特殊感染患者38例。术前创面细菌培养有铜绿假单胞菌的29例, 经痰培养有铜绿假单胞菌的4例, 可疑患者术后确诊的有3例, 气性坏疽1例, 怀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1例。年龄5岁~83岁, 其中烧伤清创植皮术25例, 各部位脓肿病灶清除术7例, 肢体坏死截肢术6例。我们按相关方法处理后, 手术间、物体表面、空气细菌培养达洁净手术室要求, 保证了其他手术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具体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2 具体方法

2.1 术前准备

2.1.1 手术间准备:

当接到手术通知单时, 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准备, 将患者安置在手术室一端的净化级别为十万级的感染手术间。为减少物品的污染及便于术后的终末消毒, 将手术间与本手术无关的物品、仪器一律搬至室外, 所有壁柜的门封好, 以减少污染范围, 术前30 min开启层流净化系统, 并在手术间门口挂上醒目的“感染手术、禁止参观”的标志牌, 择期手术安排要避开手术高峰期。

2.1.2 人员准备:

术前与相关科室的主管医生沟通, 要求将参加此手术的人员降至最少, 凡参加手术的人员必须无皮肤破损与创伤, 取得理解与合作。安排内巡回与外巡回各1名, 内巡回护士不得离开手术间, 需要出手术间的工作均由外巡回完成, 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戴好口罩、帽子、手套, 穿好隔离衣, 再加2双鞋套和手套 (上台医生护士戴2副手套) 。手术日晨请病房护士为患者更换新的病员服, 重新更换伤口敷料, 将伤口覆盖, 减少污染, 接送护理人员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 穿好隔离衣。

2.1.3 物品准备:

根据通知单注明的手术名称及医生的特殊要求准备好器械、敷料、布类 (尽量用一次性) 、药品、手套和一次性物品等。备物尽量齐全, 但也不可过多。手术床及接患者推车用一次性床单铺好, 小棉被也用一次性被套套好, 接患者时用1张一次性床单将患者整个包裹起来。将患者移至手术床后, 平车挂上感染标志牌固定在手术间, 术后统一处理。

2.2 术中管理:

严格限制手术间人数, 与此手术无关的人员禁止参观, 手术过程中手术间人员不能任意外出, 进入手术间的器械物品不能任意拿出。术中使用的敷料、引流液、冲洗液、切除组织等应集中放置于无渗漏的袋或容器中, 尽量减少周围环境和工作人员的污染, 如有血液污染巡回护士应及时擦净, 防止扩散。

2.3 术后处理

2.3.1 工作人员的处理:

手术间人员脱去手术衣或隔离衣、一次性衣服、手套、鞋套、口罩、帽子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 做好隔离标示集中处理, 在手术间门口更换外巡回护士准备好的清洁鞋、口罩、帽子方可外出。

2.3.2 手术器械的处理:

术毕在手术间将器械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刷洗器械, 然后用备好的清水清洗、干净布类擦干, 放于巡回护士铺好的未被污染的台布上包好内层包布。整个打包过程都在手术间内完成, 到手术间门口再由外巡回护士加包一块干净夹单, 包好后送供应室高压灭菌2次, 然后再用清水彻底刷洗、擦干、上油, 再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备用。

2.3.3 污物的处理:

所有敷料、一次性布类、一次性物品及消毒地面、物体表面时使用的报废布单等用不渗漏袋严密包裹, 再由外巡回护士在手术室门口套一干净的黄色医用垃圾袋封口, 并明显标示为特殊感染, 立即送焚烧。送检的标本用专用的标本袋装好并用10%甲醛固定, 再用干净袋子装好封口, 立即送检, 防止污染环境。引流液、冲洗液等污染液体内加入含氯消毒液, 使混合液内有效氯达2 000 mg/L, 搅拌均匀后静置30 min, 然后倒入污水道 (污水道有特殊处理装置) 。

2.3.4 物体表面及空气的处理:

保洁员进入手术间要求穿隔离衣, 戴手套、口罩、帽子、2副鞋套。物体表面如手术床、器械车、推车、无影灯、吸引器、电刀、墙壁、门等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墙壁要求擦到2.5 m以上, 擦拭顺序为先干净后污染。手术间内污染物品送出后, 封闭手术间, 空调系统持续开放8 h以上, 8 h以后要求做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 合格后再按常规擦拭物体表面及地面, 然后撤去标示, 开放手术间[2]。

3 体会

3.1 特殊感染患者手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给医护工作者及其他患者带来威胁[3]。手术室是一个特殊场所, 接触面大, 患者周转快, 因此遇到特殊感染的患者必须高度重视, 积极采取隔离措施, 防止感染扩散, 避免造成暴发性流行。

3.2 特殊感染手术需要安排技术熟练且经过专门培训的经验丰富的护士参加。要求术前用物尽量齐全且不能太多, 以减少开门次数, 避免空气污染,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3 我们认为所有污物在手术间先处理再封口, 在门口再与另一护士一起套干净黄色医用垃圾袋, 并做明显标示, 避免污染扩散, 这是确保其他手术患者及工作人员安全的关键。

3.4 与患者接触体位配件等不方便消毒处理的物品尽量用一次性床单包好,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3.5 手术后整理手术间和打扫卫生都应该在空调系统运行中进行, 而且打扫卫生一定要按先后顺序, 先擦干净的, 再擦污染的, 最后擦严重污染的, 每个细节都不能遗漏,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导致感染流行。

参考文献

[1]徐秀华, 殷大奎, 于宗和, 等.临床医院感染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87-872.

[2]张文红.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医院感染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98.

手术管理制度 篇5

二、手术部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墙体表面擦拭高度为2-2.5m;工作区域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三、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

四、术前30min打开空调机组,提高空气的洁净度,保证手术质量。

接台手术前应自净30min。急诊手术在接到手术通知单时先开放空调机组然后再做其他术前准备。感染手术与非感染手术、有菌和无菌手术分室进行,如不能分室进行原则上先阴性后阳性、先无菌后有菌。

五、接台手术处理:接台手术人员在两台手术之间按要求再次洗手、消毒手臂及更换无菌手术衣、手套等,两台手术之间,做好空气净化消毒、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

六、手术器械及物品:一用一灭菌,原则上耐高温、耐湿物品首选高压蒸汽灭菌方法。对于不能耐高温首选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在使用前严格检查日期、签名、化学指示卡并判断灭菌效果,以保证手术物品灭菌质量。

七、对感染和特异性感染等手术,所用的.器械、敷料等用物要有严格消毒处理措施。不得与其他敷料混合,并有标记。手术后手术间地面和空气严密消毒。

八、手术室洗手、护士铺台、刷手、穿隔离衣、戴手套和手术配合均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九、巡回护士进行各种治疗注射、拿放无菌物品。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十、工作人员熟悉各种消毒液的浓度及使用方法,可根据其效能定期检测。

十一、经常启盖的无菌盒,每周重复消毒灭菌,固定的敷料包、器械包,过期应新灭菌。

手术风险管理 篇6

【摘要】 目的:探讨泌尿科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泌尿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90例,针对手术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前后护理风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老年人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前,由于各种引流管导致的风险事件有14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仅出现2起引流管风险事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跌倒、坠床、烫伤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数大大降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泌尿科老年手术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确保患者得到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 老年手术患者;护理;风险管理

作为医院重要管理程序之一的护理风险管理,重点是有效识别、准确评价医院护理工作中实际存在以及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的控制护理风险事件出现,同时将由于护理风险因素对患者及医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我院泌尿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实施泌尿外科手术的老年人患者90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十分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本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方案的老年人患者90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15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5.6±1.5岁。1.2 方法1.2.1分析方法 对所选取的90例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其中主要包括由于引流管的脱管、感染以及堵塞所导致的潜在风险,跌倒、坠床以及烫伤所导致的护理风险,并发症潜在风险等方面,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风险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2.2 护理风险管理 (1)对于实施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而言,大部分需要导尿管或者是膀胱造瘘管等引流管,而这些可能出现脱落、感染或者是堵塞等意外。对此,护理工作人员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2)实施泌尿手术的老年人群体,行动受到一定的制约,再加上年龄较大,自理能力有所降低,感觉的灵敏性程度减弱,在手术后期间出现跌倒、坠床或者烫伤的情况比较普遍,护理过程中要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手术后老年人患者的看护;(3)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抵抗力普遍较低,再加上实施泌尿手术后卧床时间加长,活动量减少,比较容易引发手术并发症,比较常见的有肺部感染。便秘以及压疮等,对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和锻炼,并对其饮食进行科学指导,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使患者对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有全面的了解。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法进行组间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各种风险发生情况详见下表所示。

表2-1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情况对比

通过上述表格中相关数据不难看出,对本组接受泌尿科手术治疗的老年人患者而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前,由于各种引流管导致的风险事件有14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仅出现2起引流管风险事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跌倒、坠床、烫伤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数大大降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重要管理程序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准确识别并评价护理过程中现实存在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力求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限度,避免对患者及医院造成不利影响[1]。本院泌尿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实施泌尿外科手术的老年人患者90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前,由于各种引流管导致的风险事件有14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仅出现2起引流管风险事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跌倒、坠床、烫伤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数大大降低,效果十分显著。

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是①技术水平低。很大一部分在于护士的业务不熟练、专业知识缺乏或操作规程不正确,只是单纯地去应付工作,这样就很容易给病人造成技术性风险。②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护士在护理实践中,她们更多的去想怎样帮助病人解决目前影响患者健康疾病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一些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2]。例如护士值班时常常因为负责多位病人的管理,输液时更换液体就可使护士忙碌不停,所以护理记录出现做了不记、多做少记、记录不及时等情况,反映护士对护理行为的法律性缺乏足够认识,护理操作未履行对病人的告知义务或告知过度,无意中剥夺和损害病人健康权、知情同意权等,从而导致不良后果。③缺少沟通。由于护士与病人缺少沟通,再加上自身素质差异,态度生硬、不沟通,如在输液时,没有把药品的注意事项向患者家属阐明,造成不良后果等。④规章制度不落实。护理常规、规范、制度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总结,是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行为准则。因此,护士在操作时,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等级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等,如果护士的护理行为不能按制度进行,管理者组织管理不严,均可引发差错事故的风险。⑤管理不严。管理者组织管理不严,护理工作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护理流程不科学或过于复杂,操作过程中自查、他查不足,护士长检查不及时等,这些都会造成护理风险问题[3]。

所以有些環节要严格的把握,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比如尿常规检查及置留尿管插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其中医生的手,操作所用的器械设备都应进行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导尿过程中动作轻柔,操作准确,尽量一次成功,避免损伤尿道。对老年患者应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提高其抵抗力;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多饮水,来达到冲洗尿路的目的[4]。对需要置留导管的患者,应该密切观察。首先选择正确的导尿管,一般选用质地柔软,引流装置低于膀胱的导管,并根据个体差异来选择粗细,以免导管不适或尿液逆流引发膀胱感染;其次严格掌握导尿指征,缩短尿管留置时间;然后文中可以看出膀胱冲洗不能减少感染,所以患者尽量少做膀胱冲洗。总之,严格掌握导尿的适应症,缩短置留尿的时间,加强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

手术风险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42例心脏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82例, 女60例, 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A组 (92例) 和B组 (50例) , 其中, A组为<65岁患者, B组为≥65岁患者, 135例择期手术, 5例限期手术, 2例急诊手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首先对患者的合并症状进行了解, 根据其合并症状对其进行不同的术前准备。如患者合并高血压, 则对患者进行降压, 保持患者血压略高于正常水平, 有效防止术后发生低血压;如患者合并糖尿病, 则首先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并定时监测患者血糖, 控制血糖为7.2~8.4 mmol/L;如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 则术前给予平喘、解痉治疗, 避免发生呼吸道痉挛;如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 则将其血细胞比容维持到25%~30%。

1.2.2 麻醉方式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静脉麻醉、吸入复合麻醉, 建立体外循环;术前, 将连续心排血量 (CCO) 导管、中心静脉压导管以及Swan-ganz导管插入到患者颈内静脉中, 对肺动脉压进行监测, 使用血液标本对患者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进行测量;手术治疗过程中, 对血氧饱和度、动脉血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1.2.3 手术处理

如患者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 则将一侧乳内静脉或者两侧乳内动脉、大隐静脉作为备用, 阻断主动脉后, 在其根部使用冷血含钾停搏液进行灌注, 并注意将体外循环灌注压维持到60~8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如患者采取瓣膜置换术治疗, 则运用中度低温和中度血液进行稀释;术后使用肝素, 并将患者送往重症监护病房, 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生命体征、经皮氧饱和度等进行持续监测, 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确保患者清醒且血流动力学、呼吸指标稳定后, 将气管导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

A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长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的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率对比

B组患者发生2例心律失常, 5例肺部感染, 3例术后出血, 4例伤口感染, 2例脑血管意外, 1例急性心力衰竭, 6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 并发症率为46.0%;A组患者发生1例心律失常, 3例伤口感染, 2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 并发症率为6.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研究表明[2], 与年轻患者相比, 老年患者心脏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但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高于仅采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因此, 采取心脏手术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通常情况下, 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心脏手术治疗时, 术中会对其给予有效处理, 如缩短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转机时间, 减少体外循环给机体带来的损伤, 需要合理控制血液稀释度, 并有效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稳定, 另外, 还要注重保护肾、脑、肺等重要脏器, 进而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此外, 适当提高术中灌注压与术后的平均动脉压, 进而能够有效保证脑、肾、心等器官的血流灌注, 将灌注压控制为65~70 mm Hg, 确保其和老年人正常水平相接近[3]。

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身体机能较差, 术后并发症率要高于年轻患者。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B组患者的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A组, 且术后并发症率高于A组。老年患者的呼吸系统机能和免疫机能已经衰退, 且受到合并COPD等因素影响, 给术前患者的呼吸道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术后不易咳出痰液, 提高了肺部感染率。因此, 要注重对老年患者进行呼吸道处理, 术前, 指导患者进行咳嗽、排痰锻炼, 术后保证供氧的充足, 且确定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 及早拔掉导管, 协助患者排痰。另外, 体外循环持续时间长、心功能不全、术后心排量低以及灌注压等均是体外循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 如术前患者存在以上危险因素, 要首先注重改善心脏功能, 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器官灌注量的充足, 进而避免损伤靶器官;术后观察患者尿量, 进而对肾脏损伤进行有效预防。

虽然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差、合并症多, 但只要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 就能够有效降低心脏手术风险。 (1) 术前:要对老年心脏手术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2) 术中:注重保护患者心肌;另外, 为防止发生重要器官缺血的情况, 在允许范围内尽量缩短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和心脏手术时间, 并适量提高术中灌注压;此外, 护理人员要仔细认真操作, 选择合适的麻醉、手术方式。 (3) 术后: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等[4]。

综上所述, 为有效降低老年心脏手术患者风险, 需要对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并有效处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文灿, 陶选, 江威霖, 等.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及风险分析.安徽医药, 2012, 16 (12) :1840-1842.

[2]王越, 侴伟平, 葛春林.合并心血管病高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处理.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1, 31 (1) :11-16.

[3]唐胜平, 李强, 郑斯聚.冠脉支架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 32 (1) :86-90.

手术风险管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12月行白内障手术6301例6323 (眼) , 年龄3个月~103岁。全身麻醉手术162例, 表面麻醉手术6161例。日高峰手术量为109台, 手术时间集中在10Am~2Pm。手术最短时间8min, 最长时间30min。

1.2 护理安全管理

1.2.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护理与法律法规有密切的关系, 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和较强的法律观念是做好手术室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 树立"安全第一, 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加强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等, 增强手术室护士知法、守法、依法,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

1.2.2 加强业务学习

制定白内障各种手术方式配合的工作指引。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白内障手术的步骤及手术部位的解剖特点, 白内障超声乳化机、手术显微镜的操作流程, 各种手术物品的特点及用途, 制定详细的手术配合工作指引, 使护士在工作中有制度可依。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专科理论、相关学科疾病知识的学习, 了解国内外手术室专业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1.2.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手术室的核心制度, 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六查"、"十二对"、"五到位"。六查:接患者时查、患者进手术间时查、滴表面麻醉药时查、术野皮肤消毒前查、手术开始时查、手术结束时查。十二对: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眼别、手术医生、药物过敏史、人工晶体测量结果。五到位:急救药物品、所需物品药品、超声乳化机、人工晶体、氧气。

1.2.4 合理调配护理人员

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合理调配护理人员, 采用组长负责制, 各类职称、各层次护理人员合理搭配。手术室全天开放, 但白内障手术集中在10:30Am~3Pm, 而且手术量大, 手术室采用弹性排班, 打破传统的排班方法, 除了中班 (8Am~3Pm) 外, 还增加了10:30Am~17:30Pm的班次, 保证了中午繁忙时段有足够的护理人员, 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

1.2.5 手术环境的管理

手术室布局合理, 符合洁、污分开的要求。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限制参观人数, 患上呼吸道感染、面部、颈部、手部感染者不可进入手术间。患者进入手术室必须使用手术交换车, 以保持手术间的洁净度, 防止污染源传播。手术间的回风口每天擦拭清洁一次, 空调的新风入口过滤网及低效过滤网每周清洁一次。洁净手术间利用至少三级空气过滤的空气洁净技术措施, 达到对手术间的消毒灭菌及清除空气中的微粒, 使空气、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的手等的细菌菌落总数符合卫生标准。定期监测洁净手术间的细菌浓度、压力、风量和洁净度级别。一般温度控制在20℃~25℃, 湿度控制在40%~60%。

1.2.6 手术物品的管理

手术器械的清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3]。一般手术器械的清洗程序是:术毕立即用1:200的朗索医用多酶低泡清洗剂浸泡5min, 然后清水冲洗干净, 上油, 烘干后立即打包。超声乳化灌注管、超声手柄、I/A手柄用后及时用加压纯净水冲洗干净, 再用氧气吹干。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对于耐高温、高压、耐湿物品用高压蒸气灭菌, 它具有高效、方便、快速、安全、经济等特点;对于不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采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定期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并记录。

一次性物品严格按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医院的制度进行管理, 使用时查看物品的外包装是否完好, 检查灭菌效果、灭菌日期、有效期, 使用后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分类处理, 不得重复使用。

1.2.7 无菌技术管理

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措施之一[3]。手术人员要执行严格有效的洗手制度, 洗手方法分为三步: (1) 从取液器中取用3-5ml3M爱护佳洗手液涂抹双手至前臂肘上皮肤30s, 流动水冲洗干净; (2) 再取3-5ml3M爱护佳洗手液彻底揉擦双手至前臂肘上皮肤2min; (3) 用水彻底冲洗干净, 无菌毛巾擦干。洗手人员手带菌数5cfu/m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手术用品需两人核对消毒灭菌效果方可使用, 如疑污染立即更换。接台手术需更换手术大衣、手套。

1.2.8 患者的安全管理

白内障手术大部分患者是老年人, 手术室地面要保持干净清洁, 防止患者滑倒跌倒。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病的患者, 术中予吸氧, 必要时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手术进程及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2 结果

6323例手术顺利完成, 无出现并发症, 无出现跌倒坠床等意外情况, 术后无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护理安全与患者的生命安危休戚相关。白内障手术是复明手术, 如何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及手术室的感染控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关键。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手术物品手术环境的管理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

由于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 因此加强对该人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老年患者与跌倒直接相关的原因有:年龄与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动作不当等。对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跌倒危险性的评估并做好防范措施, 保持手术室环境的清洁、干燥, 防滑倒。由于老年患者反应比较慢, 要防止坠床的发生, 从而保证手术的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对白内障手术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回顾总结2009年7月至12月6323例白内障手术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结果6323例手术顺利完成, 无出现并发症, 无出现跌倒坠床等意外情况, 术后无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手术物品手术环境的管理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

关键词:手术室,白内障手术,护理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49.

[2]闫荔, 赵国良, 赵萍.洁净手术部的感染控制管理对策.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5) :618-619.

手术风险管理 篇9

1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不限手术例数”及“无节假日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

我们起草了“无节假日手术承诺书”并向全院承诺, 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规章制度。采取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及对策。

1.1 建立安全核查制度

首先手术室工人携带手术通知单到病房接病人时仔细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部位等项目 (小儿、昏迷、老年病人, 应与其家人反复核实口述内容) , 防止接错。病人进入手术间后, 由巡回护士、麻醉师、主刀医师共同核对, 三者分别在麻醉实施前, 手术开始前和病人离开手术室前共同根据核查表内容进行核对, 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

1.2 设立护士查找缺陷本

针对护士在工作中易出现或存在的问题, 我院设立护士提出问题本, 由护士长把关, 发现问题, 以书面形式记录, 在此本上, 提出解决办法, 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发表意见, 避免在繁忙的工作中可能发生新的差错甚至事故, 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总结积累翔实的经验。

1.3 设置主班护士

由护师以上人员轮流担任, 协助护士长做好和参与手术室管理工作, 在节假日期间负责择期、急症病人的手术安排、术后器械清点打包以及各种特殊器械物品的准备工作, 发现遗漏及时补充, 充分合理安排好人员配合各科的手术, 即培养年轻护士,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1.4 增设器械清点打包组

在院领导及护理部指导下, 通过与供应室的协调配合, 成立器械清点打包组。器械护士负责清洗器械, 打包组人员负责术后手术器械的打包、清点数量以及器械保养, 保证接台手术及时开台, 缩短了病人等候时间, 减少了器械丢失, 保证了器械的使用完好率。

1.5 建立相对专科护士

根据我院情况, 制定了《手术室相对专科化管理规则》, 每个手术间安排3名护士, 共同负责本间贵重仪器的保管, 同时做好室内各种固定物品的清点登记工作, 检查固定物品数量, 督促工人做好室间清洁卫生工作, 从而充分提高了手术配合熟练程度, 保证室间物品的完好、室间的清洁等。

1.6 严格落实操作规程, 增强安全观念

护士长经常检查制度落实情况, 把好环节质量关, 确保护理安全。不断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让每个护士充分认识到护士工作中每项操作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稍有大意都可铸成大错, 甚至危及生命。

2 强化管理, 注意人才培养

“从不限手术例数”及“无节假日手术”开展后, 我们一直坚持对护士实行岗前培训, 合格上岗、定期考核, 培养护士“一专多能”。随着外科新技术、大型手术的开展, 骨科的膝关节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椎管固定术、眼科玻璃体切割手术等, 手术越来越多, 需要有专科护士的密切配合手术才能顺利完成。因此, 我们要求专科护士不仅要有过硬的手术室护理经验, 还要有迅速掌握新技术的技能, 我们采用每周进行业务讲课、利用晨会进行技术指导、走出去到上级医院学习参观等多种措施进行培训和提高, 熟练地配合新手术及疑难手术的开展, 在科内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增加了护士的信心, 也提高了整体素质及技术水平。

3 排班科学合理化

为了高效完成每日繁忙的十几台手术 (高达50台) , 保证无差错的发生,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12间手术室, 对35名护士在工作中进行了合理的调配, 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实行弹性排班制, 即使加班加点, 也决不耽误手术。

通过“不限制每日手术例数”及“无节假日手术”, 促进了手术室新型管理模式的建立, 缓冲了手术科室与手术室之间的矛盾。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 笔者认为, 手术室也应该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配备足够的人才及先进的设备, 为手术室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手术室连台手术安全管理及护理 篇10

1 与连台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

1.1 人员安排的合理性与手术配合存在差距

手术室护士由于高强度的工作性质, 决定了其必须处于应激性强和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并要集中精力地持续工作。这样极易致手术室护士身心疲惫、体力不支、反应迟钝、思想不集中, 使患者的手术安全得不到保障[2]。

1.2 核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责任心不强

由于手术台次的增多, 也因连台手术使医务人员情绪烦躁, 而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经常催促护士进行连台手术的相关术前准备, 致使巡回护士将工作流程简化, 核对不全面, 容易发生护理差错。

1.3 手术室环境管理因素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普遍薄弱, 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对院感知识掌握不全面, 且连台手术期间, 人员多、流动性强;术后间隔时间达不到手术间的自净要求, 往往成为切口感染的隐患。

1.4 术前物品的准备及检查

由于连台手术时间紧迫, 医生为了尽快衔接好手术时间, 经常催促而造成手术室护士慌乱, 不能仔细检查各种手术器械, 特别是腔镜、显微、骨科小件等特殊器械等细小环节, 造成器械的细小零件遗留在患者体腔内。

1.5 电刀的使用

连台手术的术前准备时间仓促, 但术前准备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 往往不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及可能造成电刀烧伤等情况。

2 安全管理对策

2.1 合理弹性排班

在排班时护士长应根据护理人员的层级进行适当的人员配对, 这样既能发挥老护士的才干也能培养和提高新护士的工作能力。根据手术量弹性排班, 使工作人员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保证患者的安全。

2.2 严格执行术前手术核查制度

手术室护士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接患者进手术间时, 按当天手术通知单、患者病历和腕带, 认真核对患者的所有信息。医生进入手术室后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麻醉师方可进行麻醉, 切皮前由器械护士核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并再次与麻醉师及手术医生进行三方核查后方可进行手术。

2.3 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

严格遵守工作流程, 控制人员量。合理安排手术, 遵循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每台手术手术护士必须备齐所有用物, 不能频繁出入手术间。如为无菌手术或感染手术应增加外巡回护士, 控制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以减少手术感染机会。

2.4 加强器械物品的检查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必须保证高度的责任心, 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 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须3次唱点器械、敷料, 即手术前、关闭手术切口前、手术结束时, 清点器械、敷料, 并在护理单上签全名。

2.5 安全使用电刀

据患者具体身体情况及手术部位, 将负极板放置肌肉丰富、无瘢痕、少毛的部位。负极板粘贴处应避开皮肤消毒区, 安全与皮肤接触, 手术结束还要检查负极板粘贴部位的皮肤情况。

3 小结

手术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而扎实的业务技术, 在连台手术中始终要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 按照工作流程做好各项准备,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事故发生, 从而确保手术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雷彩玉.手术室连台手术安全管理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1 (6) :170-171.

手术室护理管理体会 篇11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3-02

1存在问题及分析

工作压力大手术的护理配合是细致的脑力和体力的结合,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大、枯燥、琐碎,易导致不良的心理状态,紧张焦虑等。对最佳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很大,如手术时,注意力分散、疲劳、烦躁。节假日,护理工作人员少,急症手术多、重、急。这些都是易发差错事故的原因。

1.1管理因素。《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给医疗行业特别是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量高尖技术用于临床;手术病人年龄放宽,病情重而复杂,更要求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原来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难以适应现代手术室的管理。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比如:术前洗手方法多,不按程序洗手,甚至违反无菌操作规程,可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增加,护士培训不到位,不会使用新的仪器设备,工作不到位,缺乏责任心,手术开始前不知仪器设备是否良好使用延误手术。

1.2操作方面。手术体位安置方向有误,体位安置不当导致压伤。约束带过紧或上肢过度外展,造成神经压迫。衬垫不当影响病人循环、呼吸。术中仪器使用不当,准备时未试机,临时故障,电凝器电极固定不牢,造成脱落或污染。电凝器不能直接与病人皮肤相接触,也不能放在潮湿的地方,以免造成电灼伤。器械准备不全、用物与手术所需不符,器械性能不佳、陈旧,钳端夹持不紧,刀、剪、针不锐,结扎线不牢,吸引管道堵塞不适。

1.3技术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室各种先进设备的大量使用,各专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各种腔镜手术开展及多器官联合移植获得成功。手术室护理工作复杂程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如果护士业务知识缺乏或经验不足,医护沟通不够,与医生配合差。

1.4接错病人。特别是病人术前紧张及应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话,易发生接错或错放手术间。

1.5手术体位安置方向有误。体位安置不当导致压疮发生,约束带过紧或两上肢过度外展造成神经受压,衬垫不当影响病人循环呼吸。

1.6清点物品有误。术前、关闭体腔前后,器械、敷料、缝针等清点有误,操作不当导致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器械完好性被疏忽。自动腹撑螺丝短缺或传递前忽略检查,导致心中无底。

1.7用药方面。输血输液查对时有误,药物摆放有错,标识不清导致误用。手术病人护送不当,护送途中发生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病人坠床,术后病人X线片、CT片等贵重物品遗失,给日后医疗纠纷埋下了一根导火线。

1.8手术病人护送不当、护送途中发生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病人坠床,術后病人X片、CT片、手术衣裤等用物遗漏。

2管理措施

2.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度保障、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加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为了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医院组织学习了《侵权责任法》并人人通过考核。科内不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结合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实例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引导科内护士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自律性和慎独精神,强化责任心,从而降低了护理职业风险,既维护了患者的健康和合法权益,又保护了自己。

2.2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障完善系统的操作规程是建立质量管理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

2.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根据手术大小以护理人员的能力、专业特点,安排工作,做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4规范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手术病人病案的一部分,是具有法律依据的举证材料,它记录了病人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工作,因此记录应严谨、字迹清晰、医护一致、严禁涂改、避免漏记、误记,要保证记录内容的客观、及时、真实、完整、准确性。无菌包灭菌指示卡、植入性产品标签均必须粘贴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并注明文字说明。这样增加了手术室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避免了举证倒置困难。

总而言之,手术室护理安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其次要注意护士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和新护士的岗位培训及带教工作。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新护士来说是工作行动指南,一根离不开的拐仗,每个人都必须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遵循操作规程。通过护理人员不断强化法律意识,严格按常规做好本职工作,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约束自己,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潜在的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保证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21-322

[2]阎光惠.实施人性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6):28-29

[3]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28

[4]郭玉洁,盂萌,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索[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1317-1319

[5]贺吉群.手术室实施整体护理中安全盲点的分析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3,9(77):116

手术风险管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开展的50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子宫切除、胆囊切除术, 男21例, 女29例, 年龄23~45岁。包括11例子宫肌瘤和7例子宫纵隔, 9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9例胆囊结石和8例胆绞痛。手术最长历时2小时, 最短30分钟。术中出血100~200mL,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回访患者满意度为95%, 2例子宫切除患者感染, 1例胆囊切除者主诉上肢酸痛, 药物干预后痊愈[1]。

2 腹腔镜手术的护理风险

2.1 护理风险

腹腔镜手术程序复杂, 气腹和患者体位的变化均能够引起病理生理的改变, 导致手术麻醉的复杂化。行腹腔镜手术, 难以掌握内脏的损伤程度, 且不易确定手术失血量。手术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因此术前难以估计手术时间。当手术视野备皮不到位时极易引起戳孔处甚至是腹腔感染。手术室内室温的变化对患者影响较大, 温度过低时术后上呼吸道易发生感染。低温下机体耗氧量增加, 体内二氧化碳增多, 造成低氧血症和乳酸性中毒, 尤其是一些CO2排泄功能障碍的患者, 手术中非常容易发生CO2滞留。目前, 腹腔镜气腹的常规方法是向腹内通入CO2, 在未正式穿刺之前给予高流量CO2会引发气胸, 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或心包气肿。气栓也是腹腔镜中较少见但后果最危险的一类并发症, 在与子宫镜联合使用时发病率高。此类并发症是呼吸和循环障碍的高危因素, 也是食道压力增大, 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2]。

2.2 手术器械风险

手术器械质量直接决定着手术的质量, 而目前腹腔手术器械清点不慎严格, 超声刀、血管闭合器刀头等部件和关节螺丝容易脱落残留体内。限于手术视野, 电刀、冷光源光束伤害手术区域皮肤、脏器的风险较高。除此之外, 器械消毒、灭菌也是手术护理风险之一[3]。

2.3 体位护理风险

妇科、外盆科腹腔镜手术一般采用头低脚高位, 上腹手术则多采用头高脚低位, 手术中常因过度显露上腹、下腹或盆腔造成患者神经损伤。头低仰卧体位容易因腹腔压力过高造成胃内容物返流误吸, 引起吸入性肺炎;头低脚高时间过长会引起颈部、水肿、面部充血, 角膜干燥。头高脚底时间过长则会引发耳出血。患者体位或膈肌上抬是肺脏通气量重新分布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通气血流失调的主要因素。体位的突然改变可导致臂丛神经、坐骨神经、气管等损伤。

3 风险的防范

3.1 护理风险防范

护士配合医师认真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谨慎操作, 尽量准确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术野备皮时要注意皮肤的清洁, 以免污物感染患处。术前行气腹穿刺时, 洗手护士当及时递上抽有生理盐水的针筒配合医师判断气腹针的位置, 并协助医师妥善固定穿刺器, 防止穿刺期脱落引发气肿, 巡回护士在开始充气时要缓慢, 密切注意速率低于1L/min。气栓最好在早起确诊处理, 以降低气栓的大小和后遗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要避免手术末期气栓的发生。一旦发生气胸, 要立即停止给予气体, 调整通气设备, 纠正低氧血症, 患者呼气末给予正压通气。一般情况下, 气胸在排气后30~60min内均可逐渐缓解。若是先天性肺泡肥大引起的气胸, 则禁止进行呼气末正压通气, 必须采用胸腔穿刺的方式缓解[4]。

3.2 器械护理风险防范

腹腔镜器械应有专门的护士保管, 每日由专人负责清洁保养。术前要调试好腹腔镜并准备好镜面防雾液。每台器械在使用前后均记录在案, 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设备的问题, 一旦出现异常要进行维修。手术器械消毒统一按照医院内器械消毒规范, 定期清洗灭菌。腹腔镜的电切刀、电凝功率要根据体位的变化而安置。要注意绝缘胶的保养, 不得出现老化、破损, 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冷光源机器摆放在通风仪器上, 不得放置其它物品影响机器散热, 手术间歇期要将光源亮度降至最低。

3.3 体位护理风险的防范

腹腔镜手术体位应当以便于术者操作为原则, 且不能影响麻醉效果, 同时器械摆放应当不影响其它器械。如果患者取截石位, 要避免髋关节外展、外旋时对坐骨神经的过度牵拉, 以免造成神经损伤。术中小腿的摆放也要根据体位而变化, 同时也要注意器械的不慎掉落砸伤小腿, 损伤腓神经。头低足高体位在腹腔气腹穿刺成功后进行摆放, 手术结束后使患者肢体平放。肩垫和双臂固定也应适当, 否则会导致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特殊体位在麻醉后要与麻醉医师一同安排, 手术结束后逐步恢复患者的正常生理体位。恢复时, 应当遵守固定的程序, 如双侧肢体抬高时, 术后要逐侧恢复, 避免回心血量的迅速升高, 引发心功能损伤;患者手臂应放在自然位置上, 局部关节处要加用固定物。优于头低位时眼角膜暴露时间过长会过度干燥, 因此要用油纱覆盖, 随时观察颈脉怒张的状况[5]。

手术室护理手术效果的基本保证, 充分了解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的风险因素, 能够有效改善手术效果, 提高手术质量。唯有正确的认识护理室风险, 做好防范工作, 才可杜绝风险的发生, 保证手术的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的手术室护理潜存的风险与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的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术中患者出现的护理风险和采取的预防措施。结果 腹腔镜手术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护理风险, 手术器械风险以及体位护理风险。结论 腹腔镜手术存在潜在的风险, 采用相应对策不仅可降低风险, 同时可预防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护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廖立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J].当代医学, 2012, 18 (1) :12-13.

[2]孙红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3) :1226-1226.

[3]王晓琴, 刘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风险及手术室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 (7) :646~646.

[4]丁小萍.探讨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7) :3585-3586..

上一篇:家谱档案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