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器械的环节管理

2024-08-05

手术器械的环节管理(精选10篇)

手术器械的环节管理 篇1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年均手术量达8 000余例。手术器械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手术进展的速度, 影响到手术操作的精准度, 所以, 加强对手术器械的管理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 微创手术广泛开展,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保健意识越来越高, 各种新型的医疗材料不断应用于临床, 所以常常会使用到一部分外来器械。为了更好地满足手术需求, 保证手术器械清洗效果和灭菌质量, 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保证医疗护理的安全, 我院手术室于2008年对各类手术器械的环节管理作出一些改制。现报告如下。

1 基础器械管理

1.1 专人管理

由护士长任命高年资、责任心强、精通业务的主管护师为器械管理护士, 器械管理护士每日根据不同手术进行器械准备。无菌器械管理:无菌器械存放于无菌敷料室, 按各专科分类放于无菌器械架上, 基数固定, 标识清楚, 便于取用[1]。无菌物品取放原则:左放右取、上放下取, 并按日期先后顺序取用。管理护士每日负责对无菌敷料室内的器械数量进行早晚2次清点核对, 保证无丢失、无过期。

1.2 科室建立借物登记本, 严格借物登记

科室器械一般不准外借, 如遇抢救病人等特殊情况时必须经护士长同意后方可外借, 外借时认真做好登记, 双方当事人签名, 并在次日晨会上交班, 由器械室护士负责督促及时归还。

1.3 器械明细卡和签名卡的使用

每个器械包内均有器械名称、数量明细卡, 手术前, 由器械护士提前20min上台按器械明细卡检查整理器械, 包括器械上的螺丝等小物件, 然后由巡回护士与其进行唱点, 并逐个进行登记;关闭切口前后及缝合皮肤前后按操作常规再次严格认真逐项清点核对。手术后器械护士对器械进行初洗后, 放入各自的塑封签名卡并打包。在接下来供应室运送、清洗整个过程中, 签名卡与器械明细卡一直随着该包器械, 一旦发现器械丢失及时查找丢失环节, 追查责任人, 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器械明细卡和签名卡的使用, 有效避免了以往包内器械丢失责任人不清、无处查找的局面, 明显降低了器械丢失的频率, 节约了资源。

1.4 术后器械回收、清洗及灭菌

供应室有1名手术室护士专门负责手术室器械的检查打包。手术器械由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共同清点核对无误后, 由器械护士进行初洗, 然后再次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在手术器械使用情况登记本上登记签名, 并将塑封签名卡片放入器械包中打包, 然后由供应室专职人员通过专用电梯回收后, 将此包器械全部放入清洗篮中直接进行全自动清洗-检查-打包-灭菌-送回手术室无菌敷料室。如有器械的丢失或损坏可根据塑封签名卡直接追溯责任人, 及时进行查找, 直到包内器械齐全完好。术后器械回收后不必进行二次清点, 减少了污染环节, 简化了器械清洗、灭菌运送流程, 提高了手术器械的循环使用率, 同时也节约了人力资源。

2 内镜器械的管理

2.1 内镜器械的管理设施

随着内镜手术的不断增加, 器械的清洗、灭菌也逐渐成为工作中的重点, 为此我院购置了内镜器械清洗槽、全自动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气枪、封口机、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内镜专用贮存柜及使用推车等, 全套设施齐全, 使用安全方便。

2.2 内镜器械的清洗

内镜器械因其柄长而精细, 关节灵活细小极易损坏, 所以在清洗时要认真细致, 动作轻柔, 避免受压和碰撞, 以免损坏。手术完毕由内镜器械管理护士专人清洗, 能拆卸的部分全部拆开, 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流程:流动水冲洗-超声洗涤 (加酶洗) -刷洗-高压水枪冲洗-再清洗-上润滑剂-气枪烘干。清洗时易遗失的小部件应置于小盒或纱布袋内清洗, 防止遗失。

2.3 内镜器械的灭菌与贮存

清洗后的内镜器械装入等离子专用包装袋内密封后放入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内灭菌, 根据器械数量或种类选择灭菌循环, 灭菌合格后放入专用贮存柜内备用。术前根据手术种类选择相应的内镜器械放到内镜专用推车上推入手术间, 防止碰摔引起器械损坏[2]。内镜器械的精细化管理保证了术中的高效使用, 减少资源浪费。

3 外来器械管理

3.1 外来器械的接收、清洗、灭菌

由于外来器械流动性较大且主要属于植入性器械, 所以做好外来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尤为重要。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 按特殊材料使用同意书向设备科申请手术全套器械, 设备科由专人负责通知器械厂家或经销商备货, 并在手术前1d将所需器械及相关资料送到设备科。设备科专职人员检验合格后填写清单, 签名确认, 然后送至供应室, 与手术室器械管理人进行交接登记签名。手术室器械管理人负责将器械交于供应室专人按流程进行初洗-酶洗-漂洗-烘干-上油, 再次检查、核对, 用统一规格篮打包, 并在包布外注明该包器械的手术名称、术者姓名, 然后根据厂家所提供的器械性能指标选择合适温度的高压蒸气灭菌方式, 待灭菌合格后由供应室工作人员经专用电梯送到手术室, 放入保险柜专柜保存。

3.2 外来器械去向

手术完毕由跟台器械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3人对外来器械再次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 进行初洗, 再经供应室上机清洗后由跟台器械师进行清点、登记后带走。

4 传染病手术及特殊感染手术器械的处理

传染病手术或特殊感染手术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 而且在清洗时要加强清洗人员的个人防护, 包括戴手套、口罩, 穿防护围裙, 在可能发生液体喷溅时需戴防护眼罩或面罩。

特殊感染病人用后的器械, 基础和外来器械都可使用1 000mg/L~2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先浸泡30min后冲洗, 然后按正常流程初洗-酶洗-漂洗-烘干-上油, 打包灭菌备用;内镜器械用2%的戊二醛浸泡30min后同样按上述流程处理, 打包灭菌备用。

5 小结

通过对各类器械管理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及时解决了器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减少了器械的丢失和耗损, 节约了资源, 降低了手术器械交接清点环节引起的污染, 减少了因清洗不彻底而引发的感染, 提高了手术器械使用寿命, 保证了手术器械的有效性能, 最大限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摘要:通过施行手术器械专人管理及手—供一体化管理模式, 加强对手术室各种器械的规范化管理, 并通过使用器械明细卡和签名卡, 使手术器械管理环节达到精细化, 以减少器械丢失、节约资源、降低手术器械交接清点环节引起的污染、减少因清洗不彻底而引发的感染、提高手术器械使用寿命。

关键词:手术室,手术器械,环节管理

参考文献

[1]梅娜, 张琳娟.浅谈手术部的物资管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3C) :827.

[2]杨文丽.浅谈手术室器械管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7C) :1891.

手术器械的环节管理 篇2

扬州市中医院手术室

徐娟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手术已进入微创时代。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科室,成为多种疾病诊断治疗的常规方法。如何对腔镜仪器与器械进行正确的保养和管理,延长腔镜器械的使用。成为手术室护士必须掌握的护理技术,现将腔镜仪器管理和器械保养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1.仪器管理

1.1 熟练仪器操作

腔镜专科护士应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充分了解仪器的性能及常规操作步骤,以及常见的仪器小故障的排除方法。严禁非专业人员盲目操作使用。新进的设备应先组织科室业务学习,由厂家讲解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1.2合理摆放仪器

我院是在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腔镜仪器有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胆道镜、鼻内窥镜、电切镜、输尿管镜等,根据管理系统目的性、层次性的特点,将腔镜仪器分别摆放在统一设置的移动车上,定点放置于专科手术房间内,放置区有防尘、防潮设施,每台移动车的右上角贴有一个醒目的标牌,做到了仪器设备相对固定,既方便操作,又便于管理。如腹腔镜则可分别放置显示屏、摄像机、气腹机、冷光源;鼻内镜则可放置显示屏、摄像机、冷光源、动力系统。总之仪器设置摆放要整齐有序。

1.3仪器统一调配与保管

系统化管理打破了分科室管理的概念,对一些使用率低的仪器设备,由内镜仪器负责人根据手术需要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每次使用后,巡回护士负责仪器的清洁保养工作,并在登记本上记录使用情况、使用者姓名,仪器物归原处。内镜仪器负责人每周定期检查仪器运转情况,为防止零件遗失,做到“三查”(即准备消毒灭菌前查,使用前查,清洁后查),发现问题,及时请专业人员维修,及时补充,以保证手术正常开展。

2.器械管理 2.1 器械摆放

将各类内镜及器械分类放置于特制的不锈钢储存柜内,放置时注意镜头、光缆的保护、严禁受压,光缆、导线类应盘旋,严禁成角,防止光纤折断或转动轴内的纱网断裂。此柜长120 cm、宽50 cm、高192 cm,分5层,使用此柜既节省占地面积,又能够分门别类地摆放器械和腔镜附件,每层还贴有特制标牌,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还可以防止器械混放。储存柜由内镜负责人每周清洁消毒一次。2.2 器械发放

将每个摄像头盖、光纤线尾端和观察镜的尾端分别用数字标号,一旦出现问题便于查找,也便于管理。内镜负责人每天准备次日手术所需的消毒器械,并由其发放,配合腔镜手术的巡回护士领取准备好的器械,两人共同核对消毒器械的名称、数量和灭菌效果(包括外包装有无破损,包装内、外指示卡,带变色情况及有效期等),核实无误后并登记签字。2.3内镜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为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凡穿破黏膜的内镜及器械,应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2.3.1 清洗是消毒和灭菌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清洗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到下一步消毒效果,进而影响医疗质量和病人医疗安全。[1]通过清洗可以去除器械99%的病原体,手术完毕应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器械的表面血迹,将各部件拆卸,各阀门打开,管腔用高压水枪冲洗→多酶溶液中浸泡10 min,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流动水下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压缩空气吹干,再整框浸入1:200的润滑剂内10分钟,取出后放置打包台晾干、打包;准备进行灭菌处理。如有特异性感染及其他传染病人所用的腔镜器械应先浸泡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

器械清洗刷的处理:器械刷不容忽视,刷洗器械的刷子使用后,应先在清洗后同器械一起用多酶清洗剂浸泡10分钟,然后用清水刷洗,条件许可则应高压灭菌或干燥放入清洁加盖的盒内,切勿把刷子放在水龙头下方、旁边或挂在附近墙上而造成交叉感染。

2.3.2 灭菌

当前腔镜灭菌的方法最安全最可靠的是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与传统的灭菌方法相比较具有灭菌效果确切、快速、安全等优点,也有效地减少对腔镜的损坏。由专人负责管理低温灭菌器,将腔镜器械放置在设有稳固器械安全摆放锐性器械的内镜器械盒内,包装成一个包,包装外注明使用腔镜器械的手术名称、灭菌时间及有效期。

2.3.3 做好登记工作

我科设有内镜手术使用登记本。内容有手术日期、内镜名称、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前,由手术医生与巡回护士两人共同核对消毒器械,无误后,签字。巡回护士做好登记工作,护士长定期检查监督。3.小结

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结构复杂,各部件之间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关系,操作程序过失往往直接破损仪器性能,影响其寿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手术室护士平时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的培训,并由专人负责;需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及时总结仪器发生故障的原因,积累维护仪器的经验,确保仪器性能完好,保证手术的正常使用。

对腔镜仪器进行系统化管理,腔镜器械进行定期保养后,手术医生满意度明显提高,设备、器械准备完好率也明显提高,加强了手术室护士对腔镜器械的责任心,延长了腔镜器械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胸腔镜影像手术的配合及器械管理 篇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5-01

胸腔镜手术在国外开展已有多年,开始仅为一种检查手段,直到八十年代由于电子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胸腔镜才成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近几年国内胸腔镜手术也有突破性发展。我院自1997年开始,使用电视胸腔镜外科技术实施胸科手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107例手术配合及器械管理总结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95例,女性12例,年龄14—78岁,其中自发性气胸80例,外伤性血气胸11例,肺叶肿块7例,脓胸2例,结核性胸膜炎纤维板剥除5例,贲门失迟缓症1例,纵隔肿瘤1例。术前检查显示病人均无开胸手术禁忌症。

2术前准备

2.1病人准备。了解患者病史及各项检查指标,评估病人情况。做好心里护理,获得病人信任,向病人解释手术目的及手术方法,消除患者恐惧心里。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同时检查手术区域皮肤准备情况。

2.2物品准备。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手术间应固定在装配遮光设备的较大无菌手术间。术前一天应对胸腔镜全套设备,包括电视监视系统、摄像机、冷光源、电凝器进行全面调试,所需器械进行检查灭菌备用。

3手术配合

3.1洗手护士配合。

3.1.1洗手护士提前洗手,将胸腔镜器械和常规胸科手术器械整理好,和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好器械、敷料、缝针等。

3.1.2协助医生常规消毒铺单后,固定好各类导线、光导纤维、吸引器等。镜头蘸碘伏备用。

3.1.3配合医生放置套管进行手术,切口第一孔置于腋中线第七肋间,第二、第三孔的选择以胸腔镜探查后定。洗手护士应密切注意电视屏幕,及时准确传递器械,胸腔镜器械都比较长,传递时要注意保护好,防止污染。及时清除器械上血迹及凝固碳化组织,切割缝合器装置正确,钉子完整。

3.1.4做好应急措施,遇到特殊情况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能立即开胸手术。我院在手术开展初期,曾经发生一例处理胸顶部粘连时,电钩误伤胸膜顶,损伤左锁骨上动脉,导致大出血,由于护士准备充分,迅速开胸直视下止血,为医生抢救赢得了时间,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3.2巡回护士配合。

3.2.1巡回护士于手术前再次检查电源及机器设备装置是否完善和准确。施行胸腔镜手术,因仪器较大,巡回护士必须注意术前的整体布局和仪器的摆放,充分保证手术者和助手能清晰地直视显示屏幕,便于手术操作。

3.2.2在患者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麻醉后,取90度健侧卧位。电凝负极板粘贴于患者大腿上,患侧手臂悬吊麻醉架上,以充分暴露手术野,身体各部位保护好,防止接触金属部件烫伤。

3.2.3手术部位铺巾后,与洗手护士一起连接并调试好胸腔镜系统,术中随时观察确保仪器正常运转,术毕按顺序关闭电源,冷光源关闭电源后待机器内散热扇停止运转,方可拔出电源插座。

4器械的保养与管理

4.1胸腔镜属精密贵重仪器,手术完毕,所用器械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残留物质,擦干后置于酶洗液中浸泡10分钟,彻底清洗胸腔镜器械各部件,可拆开部分必须拆开清洗,并用超声清洗5分钟。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官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擦干、刷洗时注意防止划伤镜面。

4.2冷光源镜头,禁止碰撞,光纤维应直放或自然弯曲成弧度,不能折成锐角,以免折断,主机使用后擦拭干净,冷却后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并有专人保管。

5体会

5.1胸腔镜手术它具有安全实用,手术切口小,生理干扰小,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止痛药的用量显著低于开胸手术治疗[1]。胸腔镜手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仪器、器械能否正常使用,因此手术护士必须熟悉器械的名称与性能及組装方法,以便在术中能够熟练操作,主动配合。

5.2巡回护士应严密观察手术进展,随时做好开胸手术的一切准备,以备必要时能及时转为开胸手术,手术结束后胸腔镜设备也不能立即撤去,待麻醉师再次鼓肺,观察胸引管内无严重漏气或出血再撤去。

参考文献

手术器械的环节管理 篇4

关键词:外来手术器械,质量管理,环节,控制

外来手术器械主要指厂家临时带到手术室使用的器械, 如各种钢板、人工关节及安装工具, 脊柱内固定器械等。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骨外科学的不断进步, 与之配套的手术材料、手术器械也日新月异。由于这类器械价格昂贵, 一般医院不作为常规配备, 有需要时都是临时向器械公司租借使用。据调查显示, 100%的公司将器械提供给2所以上的医院交叉使用[1]。因此, 这些外来手术器械经常在多所医院之间频繁流动, 术前1 d有时甚至是术前半天才由公司业务员送达医院, 给医院的手术器械规范化管理带来困难, 也为患者的手术安全带来隐患。为了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 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我院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对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全程细化管理, 对器械在院内的各个流通环节加强监督和控制,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有效避免了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我院共计租借外来手术器械进行手术104例, 其中男69例, 女35例, 年龄20岁~90岁;手术种类包括四肢创伤、腰胸椎、膝髋关节置换手术等, 无1例发生器械错送、漏送和相关医疗纠纷。

2 环节控制

2.1 准入环节

由设备科把关, 要求提供产品的合格证、进口注册证等卫生部门要求的相关证件, 留存至设备科备案。设备科定期听取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和手术医生对器械的使用反馈, 对反馈不佳、存在隐患的器械公司及时终止合作。

2.2 接收环节

术前2 d由骨科主任依据手术所需与相应器械商联系, 外来手术器械送达医院后, 首先在设备科登记备案, 登记结束后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在外来手术器械清点前立即与手术室护士和手术主刀医生沟通, 确认手术器械和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 以免出现器械送错现象的发生 (以前曾经出现过左上肢骨折器械错送成右上肢骨折器械, 导致手术的延误) 。消毒供应中心有专人对租借器械进行接收清点, 对照器械核对单查对器械的洁净度、性能、数量等, 并在核对单上标注患者姓名、床号、手术医生姓名等信息, 核对完毕后在专门的登记本上进行登记, 双方签字确认。对不符合要求的器械坚决拒绝接收, 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

2.3 清洗环节

器械的清洗质量管理是确保无菌物品质量的关键[2]。外来手术器械一般结构复杂、不规则, 清洗比较困难。污洗间护士根据外来手术器械的污染程度、不同材质、形状等进行分类, 按照产品不同的清洗要求, 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对于可拆卸的器械在器械商的指导下进行拆卸后再清洗, 污染严重、结构复杂和关节处利用不同规格的刷子和高压水枪反复刷洗后再按标准程序用清洗机进行清洗。有资料表明, 器械盛器清洗质量不过关[3], 必须同时对器械盛器用手工进行清洗。清洗结束后做好器械清洗记录。

2.4 检查、包装环节

清洗完毕后的外来器械, 由检查包装区的工作人员按照器械质量标准对器械进行检查。配备器械时应依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在公司业务员的指导下, 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 已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装配好的器械包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 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 手术植入物和器械分开单独包装;包内放置第5类化学指示卡, 硬质容器包装时, 化学指示卡对角放置, 多层器械盒包装时, 化学指示卡分层对角放置;包装不宜过紧或过松;超大、超重的外来器械必须拆分包装, 包外标识完整清晰具有可追溯性。

2.5 灭菌环节

外来手术器械正确清洗、消毒、包装之后,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装载。有植入物的手术器械包或有大型手术器械的器械包, 均适当调整灭菌参数, 延长灭菌时间至10 min, 延长干燥时间, 灭菌结束后至少冷却30 min以上方可移动。必须同批次放入生物监测指示剂进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合格后, 方可发放。紧急情况时, 可在生物PCD中加入第5类化学指示物, 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 生物监测的结果及时通报使用部门。密切观察并记录灭菌器的各项运行参数和监测结果, 存档3年备查。

2.6 保存、发放环节

灭菌后的器械包暂时保存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存放间备用, 生物监测合格后密闭运送至手术室, 紧急发放的器械包必须登记发放时间, 由手术室签字确认后才可发放。

2.7 手术室使用环节

手术配合人员术前必须进行系统培训, 全面掌握器械及工具的结构、原理、作用、使用方法等。由手术室对跟台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把关, 严禁无证上岗。定期召集跟台人员完成手术室部分的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手术室有关制度、术中无菌要求、术后器械的清洗消毒处理要求等, 中途不得频繁更换跟台人员。手术时, 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器械, 详细做好有关文件记录, 详细登记器械的品名、规格、生产企业、产品注册号、生产日期、产品批次等, 记录随病历一起保存[4]。内固定物使用后, 需按规定保留1式2份的产品标签, 1份附于手术同意书背后, 1份附于器械商提供的植入性医用材料登记表上, 一旦术后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或出现医疗纠纷, 便于事后追溯, 作为法律原件证据。

2.8 回收环节

手术结束后, 有跟台人员的手术器械严格督促跟台人员在手术室清洗间按标准流程清洗后取走。无跟台人员的器械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 对非传染性患者使用的器械按照清洗—消毒的程序处理, 传染患者使用的器械采取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处理后由器械商取走。

2.9 监督环节

医院感染科依据《医院感染管理条例》和《医院消毒规范》进行全程的监督和指导, 感染专职人员不定期对外来手术器械的各环节进行抽查和现场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现场反馈并督促整改。

3 讨论

医院外来手术器械管理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科室、多环节、多人参与, 科室部门之间相互协调, 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器械供应质量, 影响患者的手术安全。外来手术器械在各个医院循环使用虽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但在实际使用中应加强外来手术器械每个环节的管理, 包括器械的准入、接收、清洗、灭菌及术中术后的管理, 以保证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避免因为器械的相关不合格因素引发医疗纠纷, 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葆华, 易小梅, 詹德群, 等.医院使用租赁手术器械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8) :896.

[2]魏静蓉, 李斌, 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7) ;1048-1050.

[3]杨秀菊, 苏春勤.租用器械清洗质量剖析与环节质量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8) :929.

手术器械的环节管理 篇5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 一体化管理 手术室器械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58-02

消毒供应室是生产和供应消毒灭菌物品的科室,该科室工作的核心就是控制医院的感染。而在手术当中,手术器械的管理和消毒处理都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1]。而ISO国际质量管理的要求是无缺陷的管理,强调的是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对过程的控制,因此对于手术室的器械,必须在清洗、灭菌、包装和发放等各个环节都具备规范的、高效率的管理流程[2]。本研究将一体化管理运用于手术室器械的处理当中,旨在为手术室的器械管理找到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共18名,年龄在27岁-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11.8)岁。8名护理人员中有4例为中专学历,2名为大专学历,2名名为本科学历。其中,1名为护士,4名为护师,2名为主管护师。工人有11名,其中消毒师傅3人,运送工人2名,将实施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前的采样数据结果及感染发生率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后的相关数据作为观察组。

1.2 方法

在实施一体化管理前,所有护理人员均使用常规手术室器械的消毒措施。在实施一体化管理后,手术室器械处理过程如下:统一管理手术器械,减少尘埃和不必要的走动;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医护人员应处于气流的上风侧;在手术室的缓冲区必须设置明显的屏障和隔离标志,保证手术区域的封闭状态;在手术结束后,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使用专用电梯将污染的手术物品和器械进行转运,并由专人负责清洗和消毒,在包装后进行记录;再通过运输车将消毒包装完毕的无菌物品和器械运送至手术室。

1.3 评价指标

将手术开始前和结束时的手术器械、物体表面的采样结果以及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开始前和结束时的手术器械、物体表面的采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目前对于医院感染的控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是急诊患者和外科治疗的重要场所,其物品和器械的消毒质量将严重影响手术的治疗,而且与患者的康复和医院的医疗水平都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控制医院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之一[3]。有研究发现,在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器械上的细菌和手术室空气中游离悬浮的细菌都會通过各种途径附着于患者手术的创面或黏膜上,使患者极易发生术后感染,不但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影响患者创口的愈合,降低预后,因此必须重视手术室器械的处理[4]。在本次研究中,将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运用于手术室的器械处理过程中,研究的结果证明,在实施了一体化管理后,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时手术器械和物体表面的采样结果更优,患者的术后感染力为0.0%。通过一体化管理,可以针对不同的感染源进行手术室的管理,不但能够减少医护人员更换衣物和来回走动引起的空气流动,而且能够减少细菌和尘埃的流动。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保证手术环境的良好,不但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在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当中,手术后所有的物品和器械都会进行消毒和处理,这样保证了手术室空气的清洁度,而且降低了手术室中细菌的数量。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中,清洗、消毒、包装、运送都属于手术室器械的处理环节,通过一体化管理,避免了环节衔接处可能出现的感染,保证了消毒处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提高了器械消毒的质量。此外,在一体化管理中,实施的是标准化管理的流程,护理人员都经过了相关的培训,降低了主观因素造成的感染,使整个消毒处理的过程都存在质量控制,从而保证了消毒的效果,有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器械处理过程中使用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物体表面和器械的消毒效果,同时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瑞芬,刘学英,刘素哲等.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的利与弊[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1):89-90.

[2] 陈兰芳.消毒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在手术室器械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4,(6):1404-1406.

[3] 马慧罗,王晓娟,孔祥越等.手术室器械、敷料与供应室一体化管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84-85.

手术器械的环节管理 篇6

“以科学监管理念统领药监工作”对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经济的科学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们切实履行医疗器械产品从研制、生产、销售到使用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监管职责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监管呈现出共同的趋势,即在强化上市前审批的同时,更加重视产品上市后的监管。在当前这个历史阶段,有必要重新研究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在整个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执行能力,为保障公众用械的安全有效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006年5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医疗界存在5大“怪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医疗设备常“带病”工作,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少医院忽视对医疗器械的维护、维修,导致:

·呼吸机、起搏除颤器等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突然发生故障;

·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机停转;

·手术中麻醉机失灵,患者苏醒;

·内窥镜手术进行时,器械断裂;

·婴儿培养箱温度过高,婴儿死亡;

·电刀漏电,致使病人死亡;

……

这些器械事故的发生是很惨痛的教训,他危害到用户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上市后在用医疗器械暴露出的安全性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了在用医疗器械摸底抽查检验,抽验发现医疗机构在用器械的合格率普遍偏低,表明在用医疗器械的质量状况令人堪忧。各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普遍存在着:(1)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不熟悉;(2)医院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和设施,在用器械缺少维护、维修和定期检测,无法保证其安全有效性;(3)部分设备超期使用,“带病”工作;(4)在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目前,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医疗器械处于政府强大的质量监管之下,而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成为其中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在用医疗器械缺乏监管主要表现在:

(1)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目前实行的医疗器械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尤其是医疗机构在用设备使用方面的管理在法规中涉及的条款欠全面,疏漏较多。由于无法可依,导致监管部门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难以到位,对发现的问题也无法进行处理。

(2)医院不重视在用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及检测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维修工作尚未程序化。医院设备维修多仅限于被动维修,较少进行预防性维修。医院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和设施,通常能解决的只是漏电断电等常规问题,对设备的有关技术指标能否达到设计要求无能为力,只要设备不出现故障,只能听之任之,根本无法保证其安全有效性。

根据2003年浙江省一份调查统计数据,只有不到10%的医院开展设备预防维修,少于5%医院配备医疗检测设备和工具。

(3)监督缺乏技术支持,监管工作难以到位

目前,全国具备设备检测条件的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不多,绝大多数基层执法部门不具备检验检测能力;同时,没有建立起一套从生产到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行之有效的检测模式,因而监管工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导致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大都停留在控制产品的合法性这个法规层面上。

(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不落实

医院使用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实际上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医院多自行处理,不上报。不良事件报告率低下,导致部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和蔓延,影响了医疗质量和信誉,使在用医疗器械暴露出的安全性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鉴于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

2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对策建议

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保证医院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我们认为可以从监管的角度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解放思想,重视在用器械的监管工作

医院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是一项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等多方支持配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人员培训机制、设置相应的技术支持机构,但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这项工作。

对于监管环节,要认识到医疗器械设计制造只是医疗器械整个寿命周期中很短的一段;相比之下,直接施用于人体的医疗器械临床阶段,占医疗器械整个寿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真正发挥作用的阶段,才应该是整个医疗器械的监管重点,才是提高医疗安全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将使用环节的监管放到和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更为重要的位置。为此:

(1)从“法”的高度制定在用医疗器械的“周期检查”制度;

(2)监管部门建立和健全相对应的机构实施监督检查;

(3)指导使用单位对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实施日常监管和事故报告。

(2)明确医院对于在用医疗器械是第一责任人

对于使用环节,要明确医院对于在用医疗器械是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合格的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医院以后,医院成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于使用环节发生的医疗器械事故,使用单位负有主要责任。促使医院重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熟悉和执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促使医院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纳入医疗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体工作之中。

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监管,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性,不仅是避免对患者以及医务人员造成损害,保障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器械完好率、使用率,延长器械使用寿命,增加医院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监管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将两者的利益统一起来,真正重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

(3)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使在用医疗器械监管有章可循

监管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以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前提。目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欠缺和不足已很难适应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要求,应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2007年9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对涉及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都进行了规定,全方位加强了医疗器械的监管力度,并且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召回、追溯管理等制度也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尽管如此,我们还需要针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存在的漏洞,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采购、日常管理、使用、以及跟踪随访、不良事件报告等方面的事项,从而使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监管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

(4)加强医疗机构在用器械管理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

首先,要以《条例》为依据,监督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储存、养护、使用、不良事件报告、质量追踪、二手设备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整个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医疗器械管理档案的建设,督促医院对大中型医疗器械建立完整的档案,实行“户籍”式管理。各医疗机构要将较大型医疗器械的基本情况上报到监管部门建立在用设备备案档案,并且每年定期将该设备使用、检测、维修保养、出现医疗事故或不良事件等情况上报监管部门。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兼职人员并配备最必要的基本检测设备,负责在用医疗器械的定期维修、维护、校准,并做好记录。在临床使用医疗器械时,应对医疗器械质量状况进行常规检查,确保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5)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针对在用医疗器械质量监管的需要,有必要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包括检测机构的设置、检测人力配备和检测设备的配备。根据《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归口产品检验能力达到100%,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市场常规产品检验能力达到95%以上。既要立足的当前,又要谋划长远,切实为监管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保证有能力实现对在用医疗器械的抽查检验和定期检验。

同时,要组织制定在用医疗器械质量考核的检测标准体系,并将检测标准制成手册下发到基层,使检测有据可依。

还要组织检测机构开展对在用医疗器械检测的技术服务。帮助医疗机构建立一定的检测能力,以满足医疗机构在用仪器自检的需要;帮助医疗机构开展法律法规和检测技术标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

(6)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

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网络,加大对不良事件的监督力度,促使医疗机构认真落实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发挥监管职能作用,逐步推行召回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同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率。使患者、使用者和其他相关人群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从而真正实现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

内镜手术器械的清洗和管理 篇7

1 加强理论培训以及制定相关制度

根据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我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操作流程, 护理人员严格执行, 熟悉掌握清洗剂使用及注意事项, 懂得个人防护的意义。由手术室设1~2名人员, 给予内镜清洗、灭菌和使用方法的知识培训。

2 清洗流程

2.1 工作人员的防护

在清洗消毒内镜前, 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包括工作服, 防渗漏围裙, 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帽子, 穿防护鞋, 防止液体喷溅到眼、口、耳、鼻、脚等暴露部位。

2.2 清洗的必要工具和设备

配备各种型号的细毛刷、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高压气枪、纯化水、纱布、棉棒、50 m L注射器、计时器、干燥设备、通风设备等。

2.3 清洗

(1) 下台的腔镜器械首先由手术室护士进行保湿处理后由专人回收供应室, 操作人员进行预处理。立即使用流动水彻底清洗, 除去血液、黏液等残留物, 彻底拆卸———做到可拆卸单位最小化, 拆下来的零配件要小心保管, 防止遗失。对于有管腔的器械, 必须进行管腔内壁的刷洗;关节部需要使用软毛刷进行刷洗;外壁需要使用软毛刷、纱布或者海绵球进行清洗;对于无法拆卸的物件一定要加强清洗其管道、关节和齿纹;刷洗镜子时避免划伤镜面, 并放置稳妥处。洗后将器械沥干, 管腔类用高压气枪吹干。

(2) 超声机加酶清洗。配制多酶清洗液, 将沥干的各部件 (除镜子外) 放入超声机内, 利用酶催化作用使器械中残留血液、体液及组织残留物等溶解、松动;然后利用超声振动直接作用于被溶解的血液、体液等污垢, 将其松解、粉碎成小颗粒。超声清洗机内清洗5 min~10 min, 多酶清洗液一用一更换。

(3) 超声机洗后的器械在流动水下进行漂洗, 最好利用纯化水, 管腔需要使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干净, 漂洗时使用热水效果更好。钛夹钳使用注射器对冲洗管道进行反复冲、吸, 才可以达到最佳清洗效果。

(4) 上油。漂洗过的器械浸泡在1∶10器械润滑剂中2 min。

(5) 干燥。用气枪吹干管腔内或在50℃器械烘干箱干燥30 min, 耐高温的器械首选高压蒸汽灭菌。

(6) 对于腔镜器械的附件如光源线、单极线、超声刀及线清水擦洗, 再用75°酒精擦洗后干燥处理, 低温灭菌器灭菌。

3 器械的管理

3.1 内镜清洗灭菌后应做好登记工作, 登记的内容应包

括使用患者的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工作人员的签名。

3.2 器械清洗前后检查轴关节活动是否灵活, 功能是否

完好;器械要定期保养, 长期未用的器械要重新上油, 注意螺丝的松紧, 一些小物件比如戳卡的橡胶封帽、橡胶垫片, 一定要有备用。

3.3 除每批对灭菌器械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外, 每月由我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对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并登记。

4 体会

在清洗内镜手术器械过程中防止污染物干燥凝固应做好保湿, 这一步是保证清洗效果的重要因素[1]。管腔的刷洗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应当选择尺寸与长度均合适的刷子进行刷洗[1]。绝不能只依赖先进的清洗设备、清洁剂达到清洁的目的, 清洗前的手工刷洗程序必不可少。器械的清洗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 供应室工作人员不应因有消毒和灭菌而忽视清洗环节, 彻底清洗器械污渍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2]。

参考文献

[1]李铁军.腹腔镜器械清洗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8) :1639-1640.

外来手术器械的质量管理 篇8

1 外来手术器械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器械的清洗、消毒问题

手术室的器械都是由专人清洗保养, 所有器械都要经过去污、清洗、烘干、上油、高压消毒灭菌的过程。外来手术器械由于不是专业人员清洗保养, 很难按上述步骤进行清洗、消毒, 经常出现器械清洗不彻底, 器械上残留有血迹、组织物或器械盒中有灰尘等。

1.2 质量问题

外来手术器械大部分用于骨科手术, 一套外来手术器械经常在多家医院使用, 使用频率极高、周转快, 手术中器械损坏未及时补充或器械不配套、内固定装置松动、扭曲、变形、配件丢失等, 使手术时间延长, 甚至影响手术效果, 给病人造成很大痛苦。

1.3 灭菌时间的随意性

由于器械在各大医院流动, 供应商几乎不能做到提前1 d把器械送来供应室灭菌。手术室接收外来器械后, 没有充分的时间彻底清洗, 直接包装灭菌, 而清洗质量是保证灭菌效果的前提, 造成器械灭菌效果得不到保证。

2 管理对策

2.1 制订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与接收流程

①供应商必须将外来手术器械连同器械的物品清单一式2份于术前1 d送至手术室。手术室专人负责检查是否是医院统一招标的合法器械, 并建立器械核对卡片。双方共同清点、查对器械数量、检查器械的性能、清洁度, 登记确认后, 采用全自动器械清洗消毒器进行规范化清洗, 器械在清洗器内自动完成清洗、消毒、上油等过程, 有效减少了致病微生物及化学药品对清洗人员的潜存危害。②为杜绝运输途中器械被污染, 规定不允许使用非本院灭菌的器械, 无论供应商所提供的器械是否经过灭菌, 均应重新清洗后再灭菌。检查器械清洁度时, 如肉眼发现器械不清洁, 则告知供应商重新清洗干净, 否则拒收, 以杜绝供应商对器械清洗的依赖性, 给往后的清洗带来困难。

2.2 检查、包装

手术室护士把清洗后的器械进行检查、包装。包装时将植入物和非植入物器械分开包装, 对于超重、超大的器械, 应拆分、分层包装, 每一层放一块棉布, 以利水分吸收。对于细小的或特殊的器械采用专用的盒子单独包装, 严禁受压, 包装好的器械包外挂标志牌、标志内容包括供应商名称、器械名称、使用医生姓名、植入物名称等。

2.3 手术室与供应室的交接

手术室护士将包装好的器械连同物品清单送入供应室, 与供应室消毒员交接并登记供应商名称、器械名称、植入物名称、器械送到的时间, 双方签名。灭菌后的器械发放时, 记录发放的时间, 双方签名。

2.4 高压蒸汽灭菌的要求

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包装时, 要求包内放入第5类化学指示卡, 化学指示卡应放在硬质容器的角落或至少是两个对角或最隐蔽部位以检测外来器械高压灭菌状态。器械包外粘贴高压灭菌指示胶带, 用于蒸汽灭菌效果的包外化学监测。灭菌物品之间留有空间以实现物品完全灭菌, 有植入物的外来器械每炉要做生物监测, 结果合格后才能放行。

2.5 急用器械的处理

急用器械时手术室或临床使用科室应与供应室做好沟通, 凡是急用的外来手术器械应进行拆分、打小包装, 尽量不要盒装包装, 如必须使用盒装包装应在盒的底垫一块棉布以利于吸水。紧急情况下, 不用等生物监测结果出来放行, 是属于特例, 但要记录紧急放行的原因、使用的科室、使用医生、病人、供应商等记录在案, 发生问题时便于追踪。

2.6 外来手术器械使用完毕的处理

外来手术器械使用完毕要严格按照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初步清洗, 如为传染性病人用过的器械则用含氯消毒净2 000 mg/L浸泡1 h后再初步清洗, 由供应商清点后放进密封箱内及时取走, 并在登记本上共同签名。

3 小结

外来手术器械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将器械纳入标准化管理流程, 由专业的人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 并对器械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监测, 避免了以往器械清洗不彻底, 甚至有组织物的现象, 保证了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及灭菌质量, 使外来器械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有效地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保证了手术质量。同时器械在各个医院循环使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医院对器械进行清洗、灭菌和管理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也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手术器械、敷料包管理的体会 篇9

关键词:手术器械敷料包,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

我院为三级综合性医院, 床位有1600张, 手术间十数间, 每天平均手术量约为35~45台, 连台手术很多, 使用手术器械频繁, 敷料包 (包括剖腹单包、手术衣包等) 使用率更多。过去传统的方法是由手术室护士清洗消毒器械, 然后打包送往供应室灭菌, 敷料包也是洗涤后, 手术室护士自己打包, 往往造成棉絮四处飞, 器械清洗不彻底, 护士手术台上紧张, 手术台下繁忙的景象, 造成手术护士身心疲惫、力不从心, 而器械包和敷料包不能及时送往供应室灭菌, 影响手术使用, 浪费人力物力。近几年来, 笔者对器械包、敷料包的管理深有体会, 现报道如下。

1 手术器械包的管理

手术器械是各种手术操作时使用的最基本的工具, 任何一台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手术器械。手术器械种类繁多, 价格昂贵, 易耗易损易锈易丢, 使用率高, 不易清洗, 且污垢血迹易滞留在器械的管腔和关节缝隙中, 若不是专业人员及专门的机器清洗是很难清洗干净的。

1.1 方法

手术台护士做完手术后清点器械数量、完好性、清洗干净后, 由负责手术器械包的护士用器械筐或手术器械车送往供应室;供应室人员接收后清点分类, 由专有机器清洗消毒, 贵重精细器械手工清洗, 消毒干燥后, 交予手术器械包专业人员打包、灭菌后。供应室人员送往手术室, 交给专管手术器械包的护士接收清点后, 放入器械柜内, 按时间顺序分类放置备用。

1.2 环境标准化

手术室-供应室均采用空气层流净化装置, 保证手术器械存放、手术器械包装等区域的洁净度, 建筑材料及设备符合要求, 窗户紧闭, 贮存柜、工作台及地面清洁, 光线充足, 湿度保持在35%~50%, 每日湿式擦拭2次。

1.3 管理人员及包装人员的培训

手术器械包管理人员及包装人员要责任心强, 经过正确规范化培训;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化作业, 取用手术包时按照手术室规定戴帽子、口罩, 换衣、裤、鞋;每日清点核对, 不允许带入手机及其它与手术无关的物品。包装人员进入区域前按照规定着装, 对需包装的手术器械进行分类检查, 核对数量, 检查其完好性。配包时, 一人摆放, 一人核对, 检查化学指示卡是否放入, 3M胶带的名称与包内容物是否相符。包装内如发现有不合格器械或缺少器械时应暂不合包, 立即查找原因, 及时弥补, 然后登记在每日工作登记术上, 灭菌后送往手术室。手术室器械管理护士接收时检查包装是否松紧适宜, 有无湿包, 外包布有无破损、污垢等, 指示胶带的名称与手术包名称卡是否相符, 灭菌锅号、锅次、日期、有效期、责任打包者是否正确。

2 手术敷料包的管理

手术敷料包括包布、治疗巾、加台单、剖腹单、手术衣、洗手衣等, 是做手术时辅助用物, 大多不为人们所重视, 用完后交由洗涤部门处理, 然后再送到手术室, 由手术室护士打包, 下次手术再重复使用, 造成很多隐患, 易发生手术感染。

2.1 现在的方法

手术上台的护士做完手术后清点纱布块和所有的敷料, 交由专管人员送往洗涤部门, 专业人员清洗消毒后, 送往供应室, 供应室专有人员核对数量, 检查质量后打包灭菌, 再送到手术室, 手术室专管敷料护士清点数量, 核对后放入手术敷料间的敷料柜内, 分类摆放, 按照日期顺序放置备用。

2.2 环境建筑布局

敷料包应和手术器械包同等存放条件。许多人重视手术器械包, 而忽视敷料包, 殊不知敷料包也是手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各种标准要求, 空气净化层流装置, 灭菌后的敷料放入无菌物品贮存柜内或存放架内, 应距地面20~25cm, 离墙5~10cm, 距天花板50cm。

2.3 人员培训

手术室-供应室护士要定期培训,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取用无菌敷料包时着装整齐, 严格控制人员进出, 每日进行湿式擦拭和清洁, 温度20℃~25℃, 相对湿度≤60%, 各项细菌检测指标 (空气物品/表面, 工作人员的手) 按照院内控制感染各项标准, 取用前要先洗手, 规范着装。

2.4 包装流程

敷料包集中供应室包装, 改变了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室内进行包装的工作流程, 用过的手术敷料由洗涤部门洗净消毒后直接送至供应室敷料包装间, 由供应室专门人员打包灭菌, 再由供应室人员用专用的灭菌物品车把敷料送至手术室无菌物品存放间。

3 体会

3.1 保障手术时敷料包的需求。

3.2 控制院内感染, 器械、敷料包管理合理规范。

3.3 提高手术室-供应室护士的专业素质, 实施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

管理, 资源共享, 确保消毒灭菌的全过程控制, 加强对手术器械的管理保养。

规范手术室器械管理的体会 篇10

1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手术室的器械管理标准

手术室无菌器械由原来的一人管理改为专科、专人管理。

1.1 专人管理

过去我们根据每周排班顺序安排不同的人管理器械, 由于每人只管理较短时间, 故经常发生器械损坏、丢失、没有及时消毒等相对可以避免的情况, 现在由护士长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有选择的任命年资相对较高、业务熟练、基本功扎实, 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敬业心的主管护师为器械室护士, 同时要求她们要熟练掌握每种器械的名称、用途、使用及保养方法, 其根据不同手术对手术器械进行客观调整。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器械管理要规范:无菌器械存放于无菌器械室, 按各专业分类设置器械专柜, 分科放置, 贴醒目标签, 摆放要整齐有序, 做到一目了然。最大限度做到每日清洁、清点。架上无菌器械要严格注明消菌日期, 按照消毒先后的时间顺序依次排放, 使用时先用远期, 后用近期, 防止器械过期反复消毒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及浪费。 (2) 我们在器械包内设器械物品基数卡, 便于清点, 避免丢失。器械包外要注明器械名称、操作者、消毒日期。专人负责对无菌器械进行管理, 每日核对无菌器械数目, 了解消毒时间, 检查有无过期, 及时消毒。 (3) 每日与专科组长联系, 及时了解手术对于器械的需求, 如需用特殊器械时, 器械室护士负责从器械室拿取器械, 清点种类、数量, 并设器械基数卡, 一起打包消毒使用, 并做好登记, 及时准备。 (4) 器械一旦出现磨损、损坏或丢失等情况时, 要及时报告护士长, 需要填报损单批报, 同时写明损坏及丢失原因, 如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坏或丢失, 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按相关规定给予赔偿, 同时根据手术需求及时增减手术器械, 以免影响手术。

1.2 专科管理

手术室根据不同科室要求, 设立了相应的专科小组, 指定专科护士, 专科护士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手术情况, 并根据专科手术需求、手术医师需求及时反馈手术器械使用情况。负责督促检查手术器械的使用与消毒。

1.3 术后器械处理

不仅在术前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器械, 术后更要仔细清点, 器械使用后, 应彻底清除器械上的污迹、血迹, (需拆开清洗的一定要拆开清洗、手术中沾有血迹之器械, 用湿布擦拭。器械归位置于器械盘内, 以湿布覆盖, 防止致病原之散播。) 然后超声波酶清洗, 上器械油。并将器械及时送至清洗室, 此时需要清洗室护士负责接收、核对, 并登记手术器械名称、器械包的使用者姓名、交器械时间及两人签名。器械归位前, 检查器械配件是否齐全, 轴节是否灵活, 咬合是否紧密, 螺丝是否松动, 剪、凿是否锐利等, 防止细小零件、螺丝丢失, 按器械卡数目再次清点, 并打包消毒, 如有破损及时更换, 以确保手术器械完好。同时要求清洗室护士每日严格检查使用的和接收的器械包数目以及包内物物是否一致, 如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当日必需查出原因, 并及时弥补, 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给予一定的处罚。

2 具体手术器械本的使用

在原有的手术器械本的基础上, 以《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之各专科手术器械为依据, 结合临床手术专家医师的意见, 制定出更完善的各专科常见手术的手术器械本。对于器械包内的器械做一些必要的增减, 护士以此为依据进行各类专科手术包的器械准备工作, 并要求相关护理人员熟练了解各种手术器械包内的器械种类、数量, 在使用前后要及时、认真、仔细查对, 并做好登记, 签名, 落实到个人, 给予必要的奖惩, 此举极大的降低器械丢失的可能性。

3 定期组织学习定期考核, 加强新老护士对器械仪器的学习

对于新引进的先进仪器和设备, 使用前请专业人员上课讲解和实际操作, 并要求每个护士必须掌握使用方法, 并定期进行考核。同时要求护士经常对于器械的使用及维护情况, 说出自己的心得, 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对于可行的建议及时采纳, 并给以相应的奖励。

加强术中对医师使用器械情况的监督, 特别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年轻医师出现的不适当操作, 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并定期组织相关医师进行实际操作, 极大降低器械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不必要损坏。

建立严格奖罚制度:护士长定期对于器械使用保养情况进行清点总结工作, 了解其使用情况。对于保管保养好的护理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对于经常丢失损坏器械的人员不仅需要赔偿, 还需给予一定处罚。对于定期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 不仅极大的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缓解了医护之间的紧张关系, 我院外科医师的满意度从2003年的80.5%提高到现在的96.5%, 缓解了医护之间经常因手术器械不足或欠缺而造成的矛盾。

4 结论

4.1 加强管理后使器械使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不仅器械损坏及丢

失情况有明显减少, 不当使用造成的损坏率明显降低, 而且节省了人力资源:手术室器械集中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表现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上越来越熟练, 极大的减短手术时间, 不仅为患者减少了痛苦, 减轻手术器械的过度磨损, 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手术数量, 在没有增加人员的基础上, 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缓解了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不足的压力[1]。由于我们实行了专科管理, 使得较多的护理人员参与到管理队伍当中, 不但培养了手术室护士的管理水平, 而且极大的激发出其工作热情, 使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 也就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减少了感染:

手术室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这就表明手术室在院内感染控制上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预防和控制感染是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而手术器械在手术室感染环节上也发挥重要的角色, 我院对于手术室器械集中管理, 规范操作, 全自动清洗机的使用, 使器械清洗更加干净、彻底, 减少了因器械伤害引起的感染机会[2], 同时器械集中管理从根本上减少了手术进行中巡回护士出手术间的机会, 相应的减少了其从无菌区进入清洁去的次数, 极大的降低了手术室存在的感染隐患。

4.3 降低损耗, 增加经济效益:

手术室器械统一管理, 使器械能够合理利用, 节约了成本, 而且可以进行更多的手术, 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各专科器械充分利用, 减少了闲置和不必要的添置。由于器械的集中管理、专人管理, 能及时发现器械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解决, 使器械使用率达到最高, 减少了器械因过期而重复消毒的次数, 延长了器械使用寿命, 有效地控制和利用了医疗资源, 杜绝设备器械因闲置导致报废的现象[3], 减少了耗损和支出, 为医院和科室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4.4 器械的集中管理可以使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和

精力去学习手术方面的新业务及新技术, 更好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手术室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准确掌握新知识, 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培养独立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 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才能更好地配合医师开展新技术, 保证每台手术的顺利进行, 进而能保证手术的质量, 极大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李新明, 丁小容, 刘凤玲.手术室经济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22) :17.

[2]高岚, 刘春玲, 赵素玲.手术器械的保养与管理[J].包头医学, 1998, 22 (2) :75.

上一篇:短节段伤椎固定下一篇:血清免疫性不孕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