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的生活案例

2024-07-31

内容分析法的生活案例(共8篇)

内容分析法的生活案例 篇1

内容违法的合同无效案例分析

金融三班魏微1043317

●案情

王小姐是某著名外企的职员,她工作认真努力,业绩也十分出色,但却由于王小姐和同属本公司的一职员结婚,而收到公司的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书,公司以合同中禁止同公司同事间恋爱、结婚的合同条款为由,要求解聘王小姐。

●案情分析

公司与王小姐的劳动合同中约定:合同期内不得与同公司员工有恋爱或婚姻关系。而她的确在合同期内和同公司员工恋爱结婚,从表面上看,王小姐的做法是一种违约行为,但是该合同条款违反了法律规定是无效条款。

1.<<宪法>>中规定,婚姻自由,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2.在<<婚姻法>>中也有具体规定:男女双发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切完全自由元,就有权结婚,确立夫妻关系,任何组织或个人都 不得干预。否则,要受到行政处分或法律制裁。

3.<<民法通则>> 也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所以,公民有权自己做主决定其婚姻状况,即是否恋爱、结婚,以及和谁恋爱、结婚等,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强制和干涉。个别公司、企业利用所谓的合同“规定”擅自限制企业员工的恋爱、结婚对象,以解雇为要挟迫使员工放弃自己的婚恋自由,有违我国法律。

该合同条款,是对王小姐婚姻自由权的干涉和侵犯,是违法的,不能因为是双方自愿签订的二改变其违法性质。根据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条款是无效条款,对合同双方没有法律约束力。

综上所述,该合同条款无效,企业单方解除王小姐劳动合同的理由不能够成立,企业应依法继续履行与王小姐订立的劳动合同。

内容分析法的生活案例 篇2

一、专业群的内涵

目前有关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涵说法不一, 其大致有以下几种:专业群是指对有共同行业背景、共同知识基础、共同资源优势, 为达到特定目标而组建的一组专业, 专业群中至少应涵盖三个以上的专业, 其中要有一个核心专业;所谓专业群, 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 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

很显然, 我们不能够把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简单地等同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目录, 更不能把其混同于高职院校专业的课程设置, 其应该是一个包含了共同行业背景、共同知识基础、共同资源优势多个专业的优化组合, 如一个专业群内的各个专业至少应该有共享得教学资源、师资配备、校内外实训基地等。

二、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 以强化重点或龙头专业为特色,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扩大专业建设的效能、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双师-通用型”教师团队及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提高高职院校得办学效益。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容应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内的专业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作过程具有关联性、技术领域相近性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性, 反映在人才培养时所讲授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所以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 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构建, 如我校质量检测与管理系在多年办建质量检测类专业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质量检测类专业群的“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课程体系。我校质量检测类专业群搭建了知识能力“双平台”、专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三模块”和实施“五阶段”专业能力培养过程。

知识能力“双平台”包括基础知识平台、基本能力平台:①“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 搭建起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平台;②“基本能力平台”:通过学习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微生物学、化学检验技能训练、食品应用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专业基础课程, 搭建起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基础平台。

建立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三模块”包括专业能力教育模块、素质拓展教育模块、能力拓展教育模块:①专业能力教育模块:通过学习肉品、面制品、乳品及饮料、冷冻食品加工等工艺类课程, 以及学习食品添加剂应用、食品理化检验及管理技术、食品卫生检测、食品感官评价、食品质量认证、食品质量管理技术、食源性疾病防范于控制等专业课程, 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②素质拓展教育模块: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 学习饮食与健康、餐饮文化、摄影摄像、形象设计和礼仪、应用文写作等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③能力拓展教育模块:通过开设“食品企业生产运营”、“实验室建设管理”、“食品药品企业认证与管理”等课程组, 让学生选择学习其中一个课程组, 使学生学习和了解行业相关知识与技能, 拓展专业和创业能力。

实施了“五阶段”专业能力培养过程——职业体验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顶岗入职实训培养、顶岗锻炼培养、就业磨合培养:①职业体验培养:在第一学年过后的暑期, 结合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用工需求以及本届学生毕业后预期的就业企业和岗位, 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检测部门参加生产、服务工作, 进行职业体验, 了解行业情况;②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在第一到第四学期, 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实习等环节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③入职实训培养:在第五学期, 针对工作岗位的关键技术和常规技术, 开展3周的专业实训, 通过反复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取得入职本专业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 达到培养目标要求;④顶岗锻炼培养:第五学期后半段, 相对集中、分组安排学生到食品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企业、检测部门等, 顶岗工作, 进一步锻炼和整合自己的专业技能;⑤就业磨合培养:第六学期全学期, 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去向, 选择企业和本行业其他单位, 入职顶岗, 进行就业实习。

在“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基础上,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后期, 一般是在学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以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可能性或需要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定岗学习, 学生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 较好地解决了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和同一个班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开始出奇的短时间内的“扎堆”就业现象。

2.专业群的建设定位、建设与发展

专业群内的专业建设定位要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依据“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要依据人才培养来定位。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状况, 是专业群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开展行业发展状况深度调研工作及时、深入、真实地了解掌握行业的现状, 分析判断行业发展趋势及规律, 建立行业发展、企业经营与专业建设、就业导向之间互动、共振的良性机制, 促进行业、企业发展规律与学校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协调相融, 适时调整办学方略, 深化专业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及毕业生就业质量, 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专业群内专业建设时要强化专业类集群, 要考虑专业类群的相关性, 必须实现专业群内部的专业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内的专业发展方面, 一要做“优”传统专业, 对传统专业要适当稳定规模, 要整合, 办出品牌, 办出形象;二要做“强”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对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要从加强内涵建设入手, 数量和质量都要上台阶;三要有“拓展”, 专业建设和发展是动态的, 高职院校要发展, 就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进行专业拓展, 壮大专业群规模。

3.专业群的特色化建设

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 要以产学结合为纽带, 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化专业群建设。不要贪大求洋, 在专业群方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模式、师资团队建设、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 形成较大的比较优势和特色, 及时宣传与交流研究成果, 扩大高职院校自身社会影响力。

三、专业群的构建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组织行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资深教师等, 共同研讨、构建公共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技能教育模块, 素质拓展教育模块、能力拓展教育模块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密切追踪科技进步和企业创新成果的应用,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注重在能力提高基础上的素质提升, 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构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以专业群为基础, 以课程为核心, 以内容、方法、路径为关键, 在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加大技术标准、课程库、资源素材库、项目库等为基本内容的建设与集成, 建成集教师教学、学生在线学习、社会化专业培训于一体的专业教学服务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对于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等课程, 学校要协调组建, 构建公共基础教育资源平台, 供高职院校内部所有专业的学生享用。

3.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以教学内容为核心, 推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4.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通过考察、培训、组织研讨等多种途径, 加强专业群带头人培养, 在理念、思路、境界、意识等方面具有职业教育专家的素质。以培养青年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重点, 采取代职顶岗等多种措施, 加强“双师”素质培养。聘请行业企业有影响的成功人士, 组建专兼结合的团队, 直接参与专业群建设活动和教学活动, 在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的基础上, 探索形成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构建校内外可共享的教学基地

进一步利用各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 加大投入,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梳理实验室功能定位, 整合各类资源, 规划发展方向, 建立专业群共享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校企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对实验室与基地的管理, 充分发挥实验室与基地的效能。

四、结语

我国2004年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 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 分设19个大类, 下设78个二级类, 共532种专业。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是, 具体到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来确定的, 各院校专业群内专业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必要必须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各个高职学院的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形成, 关系到高职院校自己怎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其对于高职学院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积淀、办学条件和特色, 结合自身的行业背景与区位优势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几个优势专业群, 特别是要将专业群内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 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 使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一所高职学院不可能把自己现有的所有专业都办成龙斗或特色专业, 必须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努力使自己的优势专业群办出特色, 使提升高职院校品牌优势与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致谢:在本课题的调研与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校领导和学校发展规划办刘建铭主任的大力支持, 在此谨表真挚的谢意。

摘要:通过分析我校质量检测类专业群办学的实际及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 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内容及其构建的若干方法, 试图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王天行.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4) .

[2]单嵩麟, 潘立本.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9) .

[3]陈林杰.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6) .

[4]赵巧娥, 苏小林, 武晓冬等.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3) .

[5]步莎莎.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结构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教学内容”的分析及要素案例 篇3

摘要:本文简介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并从知识背景、地位功能、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资源五个方面对教学内容的要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背景;要素;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3(S)-0023-3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其组织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学的内容,这里面除了有知识的成分,还有技能训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教材内容,但又主要来源于教材内容。因此,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必须要对教学内容作一深入的分析。本文结合《电动势》的教学案例就如何分析教学内容及要素作一论述。

1 知识背景分析

教师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与这一课有关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规定,明确本节课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该学什么;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以及这部分知识在社会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如针对《电动势》这节课的教学,根据课标规定的“知道”、“了解”等行为动词,我们可以明确本节课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识记层次的能力培养。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可按如下问题串思考展开:①学生已具备哪些跟本节知识有关的背景知识或信息?它们对本节的学习有哪些帮助?②怎样从功能关系上来理解电源的作用?③用比值法定义电源电动势,其值说明什么?④如何让学生对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有所体验?

对知识背景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教材本身的知识层面,更要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已有的过程与方法、心理情感等因素。《电动势》这节课的知识背景分析见下表所示:

2 地位功能分析

《电动势》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二节内容。“恒定电流”是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是电路分析及电子线路学习的基础,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因此,学好本单元知识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教材第一节先介绍“电流与电源”,第一节知识相对比较基础,如电流、电压、电流方向、电流定义式等内容,在初中已有所涉及。教学中只需结合电场的观点,从更本质的场的角度来认识电流的形成机制即可。但电动势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材又是从能量观点来阐述电动势的意义,从而使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广,学生理解困难。同时,电动势概念又是学习和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和关键。整节内容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前后知识体系和结构上更和谐统一。可以说《电动势》是承前启后,连接前后知识的桥梁,教学中应努力利用物理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情景,增强科学探究氛围。

3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有依据科学的目标进行组织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统性。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或者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学生应掌握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培养方面的,或者是情感态度方面的。在《电动势》这节课的教学中,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规定所要达到的要求为:①基本要求:从能量角度理解电源的作用;知道电动势是描述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及其定义式;了解电源内阻的概念;知道电动势和内阻是电源的重要参数。②发展要求:知道电动势定义式中,E跟W和q无关;会用电动势定义式进行简单计算。即通过新课教学,学生要记住电源有二个重要参量,并记住电动势的表达式;通过实验演示、类比、小组讨论等手段感受电源中的非静电力作用,能叙述电源的作用及其内部能量转化问题。确立教学目标,见下表所示:

4 教材处理分析

教科书是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代表的是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也不应该唯教材论,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尝试编写教材。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是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电动势》内容中教材按以下线索呈现: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用抽水机抽水事例类比电动势——定义电动势——内阻——科学漫步(生活中的电池)。按教材来实施教学有以下难度:①学生对电源内部存在非静电力缺乏感性认识。②即便采用抽水机作类比学生也难理解电动势的含义。③教材直接给出电动势定义式,而学生可能会产生“为何如此定义”这类疑问。因此,在教学内容分析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逻辑关系重新优化组合。我在教学中增设了几个环节(情景):①展示干电池的内部结构。②用原电池实验模拟电池内部的非静电力作用。③用不同电源的非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电荷量的关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来比较不同电源电动势的大小?④演示电源内阻对外电路影响的实验。

5 教学资源分析

合理的教学资源,应该有其明确的目的和作用,应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和克服思维障碍;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等。

在《电动势》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实验性、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创设教学情景。情景①:课

题引入小实验:“音乐贺卡供电研究”(电容器放电与干电池供电对比实验)。如图1所示,通过对比实验提出关键性问题:为什么电容器不能持续供电?而干电池能持续供电?情景②:如图2所示,为了增强对非静电力的感性认识,可增加用原电池模拟电源内部非静电力作用的演示实验。情景③:利用多媒体形象模拟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做功。情景④:如图3所示,演示电源内阻对外电路影响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电键逐个闭合,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电源不但有电动势,而且有内阻;同时,实验现象在学生的认知上产生震憾,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内容分析是教师备课、实施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学而有效地把握各分析要素,方能使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真正达到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课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3]张军朋.物理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0

创业理财综合案例分析内容提1 篇4

创业理财综合案例分析的目的: 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创业理财的基本模式、创业企业的商务模式、创业企业的利润管理、创业企业如何编制和使用财务报告对新创业企业进行业绩评价。通过运用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对创业企业实施本-量-利分析、资本预算决策分析、经营管理定量分析。通过案例进行分析,着重培养学生学术道德、调研方法、课题研究方法、论文规范等基本能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创新视野,为培养学生创新及创业素质提供实训平台。

1.选择一家你感兴趣的企业

2.分析企业创业背景和历程

3.分析企业的生命周期

4.基于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企业的融资策略

5.分析企业商业模式的构成成分

6.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

7.分析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8.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

9. 分析新创业企业的股票结构和资本结构,计算企业价值

10.11.

12.13.

生活中创新思维案例分析 篇5

大家看过美国的大片《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一个致命的思维错误。它错误错在哪儿呢,它认为船造得越大就越不会沉,越不会翻船,是船都有可能沉。当然我这里要补充一下,有两种情况下一般船它不会沉。一种情况这个船造得挺大,大得跟那个水塘一样大,它就不会沉了,是吧,不会翻船了。第二,这个船呢。有一次国际上有一个海战,甲方打乙方,打这艘船,再怎么打,打无数个炮弹都有了,就是打不沉。什么原因?它搁浅了,它搁浅了不会沉吧。一般讲是船都会沉的,所以《泰坦尼克号》它犯了个致命的缺点错误,认为船造得越大就不会沉。在这个思维前提错误的情况下,所以必要的救生艇救生衣它没带够的。你看翻船了,倾斜了,沉船了。救生艇救生衣不够,望冰山的望远镜没带的,肉眼看到冰山了,方向转不过来。因为它认为船不会沉,它这个思维前提,这是个前提。所以我们说,创新思维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

内容分析法的生活案例 篇6

从人类教育的出现,课程也就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改新。而现在,我们更需要在教育领域中的丰富经验对课程进行改革,这不仅是教师的需求,也是未来的要求,更是孩子们所不能缺少的。未来时代,特别需要具体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人,而人是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动因。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以人的全面的和谐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宗旨,课程改革具体应该怎样做?作者以“股票、债券、保险”教学公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创新设计思路,课堂形式活泼,深入学生内心。

本课采用商品推介会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即股票组,债券组,保险组。让学生融入一个情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在这个推介环节中会尽自己所能,使客人接受自己的业务,所以,在课上一些学生说话的表情模拟逼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另外,以这样一种形式出现也考虑到知识容量偏大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节课的时间是比较紧的,而且学生不喜欢那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另外,本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业务是一种生存本领,学生在这样一个虚拟的情景现场能够去感受竞争的残酷性,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好知识的积极性。当然,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集体,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要有全局意识,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互动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人的感受力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在课堂,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不同主体针对某些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就前人留下的一些成果发表意见,所以,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教师不能在唱独角戏。更多的,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导演者。比如,在本课堂上,我充当的是现场推介会的解说员或者说是主持人。而在会上的主角才是同学们。学生心中的老师就没有那么严肃了,而是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这样的感觉多美妙啊。另外有了互动,学生会尝试着让自己做的更好,上这节课前,几乎每个同学都进行了预习,这种主动性是不多见的。同时,在课堂上,我们也感受到了学生语言的幽默。这会加深同学对一些知识点的记忆,而且也增添了课堂的娱乐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整合教学资源,寻找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共鸣的切入点。

现在教学资源来源越来越广泛了,教师在寻找教学资源的同时,有时候会认为,只要能满足我教的需要就可以了,其实是不对的,不仅考虑自己的教,更应考虑学生的学。学的是知识的积累,是能力的提高,是情感的升华,是态度的转变,故而,材料必须满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共鸣的需求。我在本课中就选择了一个动漫,以生活中的意外为题材,具有真实感,这个情景让学生明白了,在意外发生了以后应该找谁,同时能感受到困难时受到关怀的温暖。

灵活操控课堂,灵活引导学生。

课堂是动态的,那就意味着很多想法是在课堂碰撞产生的,这是课堂知识的生长点,但是,如果任其发展,而没有调控的话,必然偏离教学目标,因此,必须灵活操控课堂,灵活引导学生。比如在“股票、债券、保险”公开课上,我让学生设计一套投资方案,有一个学生问材料主人翁的儿子结婚了没有,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结了,你想怎么设计,如果没结婚,你又想怎么设计,而另外一个学生,也同样想在这样一个问题纠缠,我却不给机会,把两种情况总结成,投资时,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开支情况。这种态度既启发学生思考,又不至于发生起哄。效果不错。

一节课的细节往往能体现很多理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时代的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全面而又和谐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谈到素质教育,但目前我国有的学校仍注重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搞好那学生的素质就高,他就是最棒的,以成绩作为测定标准,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因为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而让学生自己产生自卑,使学习不能全面发展。而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在教学中要以情境教学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意而言之,进行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自我,千年大业教育为本,我们要不断的发展教育,根据科技发展,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人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就是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升华了情感,能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就是时间的操控上要求比较高,就本节课程而言,节奏稍微快了点

内容分析法的生活案例 篇7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 知识员工 (1)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主导力量, 而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绩效 (袁媛和王乃苗, 2006) 和生活品质, 因此, 关注和提高知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要想提升知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首先要对其工作生活质量的现状做出评价, 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这就必须要有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然而, 目前国内外学者这方面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QWL内容维度或指标进行整理和总结, 并结合案例公司问卷调查来构建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促进人们对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同时也为企业更好地开展工作生活质量运动提供支持。

一、知识员工QW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知识员工QW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先对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QWL内容维度或指标进行总结归纳, 得出具有代表性的QWL评价指标, 再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 将文献中出现频数较高的前20个指标作为QWL的评价指标, 然后依据这些指标编制问卷调查表,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知识员工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得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维度及指标的权重。

(一) QWL评价指标的确定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 (1972–2008年) 中所涉及的QWL内容维度或指标进行总结归纳, 得出具有代表性的QWL评价指标, 如表1所示。

本文选取表1中频数较高的前20个指标作为知识员工QWL的评价指标, 并参考卿涛 (2007) 等人提出的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TES&P结构模型, 将这些指标划归为3个维度, 即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如表2所示。

为便于在问卷调查中知识员工更好地理解以上各维度和指标, 本文对此做出了较为具体的定义和说明。

工作任务维度是指员工在从事该项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时对工作或任务在QWL角度的满意度。它所包含的专业相关性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或完成的任务与员工专业特长的相符程度;工作变化性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或完成的任务的非重复与不确定的程度;工作挑战性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或完成的任务对员工具有的适当难度与完成后的满足感;参与决策是指员工从事工作或完成任务时对决策, 尤其是重大决策的参与程度;工作反馈是指对员工劳动成果评价的透明度;自我实现是指员工自身价值观的实现程度;薪资福利是指员工得到的经济报酬以及员工对报酬的满意度。

工作环境维度是指员工从事该项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时所处的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它所包含的人际关系是指组织内上下级、平级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管理风格是指组织的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是注重结果或者是注重过程, 是更关心员工还是更关心工作;相互尊重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程度;规章制度是指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程度与执行程度;健康安全的环境是指组织的工作环境是否考虑到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以及人身安全;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是指在该组织的环境中工作是否有利于员工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荣誉感是指在该组织中工作是否能给员工带来尊严和荣誉感;归属感是指组织是否能给员工带来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公平是指组织内部的绩效考核、晋升招募、奖酬机制是否公平;民主监督及工会是指组织内是否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或工会以及这些机构所起的作用如何。

社会环境维度是指组织在社会大环境下, 由于组织与社会价值观的一致程度或组织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而对员工QWL产生的影响。它所包含的工作与休闲的关系是指工作在时间、空间以及经济上对休闲生活的影响;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是指工作与家庭在时间、精力上占用的比例是否适当, 工作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程度;企业被社会的认可是指组织的价值观是否与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 是否有利于扩展员工的社交层面。

(二)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调查问卷的编制采用成对比较法分别对QWL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维度和指标做两两比较, 详见附录1。问卷调查于2008年5-7月实施, 共发放问卷324份, 收回有效问卷236份。本文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问卷数据的统计, 并构建判断矩阵, 然后用Matlab2006进行矩阵运算, 为保证运算的相对精确, 本研究中数据保留四位小数。最后根据AHP的原理, 利用λmax与n之差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 其中, R.I.为一组随成对比较矩阵的阶数n而变化的常数, 那么当C.R.≤0.1时, 比较矩阵一致性程度是可以接受的。这里, 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得出前文中QWL评价指标体系中3个维度的权重, 并且求出各维度所包含的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3个维度统计数据的算数平均, 得到QWL评价指标体系中3个维度的比较矩阵, 如表3所示。

运用Matlab2006对上面的矩阵进行分析, 其最大特征值为:λmax1=tbmax1=3.0266, 与之对应的特征向量为:tbvector1=[0.67790.68050.2782]T,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 得到各维度的权重向量:tbvector1&apos;=[0.4142 0.4158 0.1700]T, 即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权重分别是0.4142、0.4158和0.1700。

另外, , 当n=3时查表得R.I.=0.52, 则, 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因此, 由其所评估的QWL各维度权重的信度良好, 可以作为QWL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的权重使用。

同理, 可以求出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3个维度所包含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如表4、表5、表6所示。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对统计数据的计算, 本文构建出知识员工QWL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二、知识员工QWL评价方法

鉴于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涵盖3个层次、3个维度和20个具体指标, 本文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多目标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对其QWL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 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 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其实施步骤为:

1.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

2.通过讨论, 确定系统评价指标集F, F= (f1, f2, …, fn) , 确定每一评价指标的评价尺度集E, E= (e1, e2, …, em) ;

3.通过层次分析法之类的方法或根据专家们的经验,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 (w1, w2, …, wn) ;

4.构造隶属度矩阵Rk:通过调查问卷计算评价结果的百分比, 得出隶属度矩阵Rk;

5.计算综合评价向量Sk= (s1k, s2k, …, smk) :Sk=W·Rk;

6.计算综合评分S=E·SkT, 得到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值, 该值即可反映出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高低。

三、案例应用分析

(一) 案例公司简介

BSIET公司是由某集团相对控股、经营者团队持股、技术管理骨干参股的国际型工程公司, 注册资本15000万元。现有员工1100余人, 其中高工及教授级高工400余人。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冶金、建筑、房地产、市政、环境等领域的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以及相关设备成套, 具有涉外经营权和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办企、科技兴企, 以“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为企业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以诚取信”的经营理念, 以“求实、创新、自强”为企业精神, 展现了“团结自信, 敬业有为”的员工形象。由此可以看出, 该公司绝大多数员工属于知识型员工, 符合本文研究的范畴。

(二) 问卷调查与QWL评价

问卷调查于2009年3-4月实施,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60份。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见附录2。本文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的各评价值与有效问卷总数 (160) 相比, 即可得到QWL隶属度矩阵Rk的数值, 详见附录2粗体数值, 这里所设定的评价尺度集E= (0.2 0.4 0.6 0.8 1) 。按照多目标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的操作步骤, 由知识员工QWL评价指标体系的底层向顶层逐步展开。

1.知识员工QWL最底层指标集的综合评价。由附录2可得到工作任务维度 (X1) 中“专业相关性 (X11) ”指标的隶属度矩阵R11= (0.08125 0.0625 0.09375 0.06875 0.69375) , 因此, 对于这一指标的综合评价值为:

同理可计算出工作任务维度的其它指标的综合评价值为:S12=0.4825, S13=0.3588, S14=0.5775, S15=0.6475, S16=0.6787, S17=0.7275。按同样的计算方法, 也可以得出工作环境维度 (X2) 和社会环境维度 (X3) 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值:S21=0.8525, S22=0.775, S23=0.875, S24=0.8037, S25=0.81, S26=0.66, S27=0.7575, S28=0.77, S29=0.6863, S210=0.51, S31=0.6275, S32=0.6987, S33=0.7313。

2.知识员工QWL第二层指标集的综合评价。由最底层指标集的隶属度矩阵我们可以得到第二层各指标集的隶属度矩阵, 结合各指标所占该维度的权重即可算出该维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值。由附录2可知, 工作任务维度 (X1) 的隶属度矩阵为:

其权重向量由表4可知:

则顶层指标集隶属度矩阵的第一个行向量为:

因此, 工作任务维度的综合评价值为:S1=E·R1T=0.6489。

同理可得, 顶层指标集隶属度矩阵的第二和第三个行向量为:

工作环境维度和社会环境维度的综合评价值为:S2=E·R2T=0.7653, S3=E·R3T=0.6894。

3. 知识员工QWL的总体评价。由以上结果可知, QWL的隶属度矩阵为:

其权重向量为:W= (0.4142 0.4158 0.1700) , 则其综合评价向量为:R=W·R&apos;= (0.0653 0.1192 0.2575 0.3255 0.2286) , 因此, QWL综合评价值为:S=E·RT=0.7042。

四、结论与讨论

BSIET公司知识员工QWL的总体评价结果表明:有6.53%的受访者认为公司的QWL总体看来很差, 有11.92%的受访者认为公司的QWL总体看来较差, 有25.75%的受访者认为公司的QWL总体看来一般, 有32.55%的受访者认为公司的QWL总体看来较好, 而有22.86%的受访者认为公司的QWL总体看来很好。该公司的QWL综合评价值为0.7042, 略高于本文认可的达标值 (0.7) , 这表明该公司知识员工的QWL总体水平虽然达标, 但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从QWL具体评价过程可以看出, 该公司知识员工QWL工作环境维度的综合评价值 (0.7653) 高于达标值 (0.7) , 这说明公司在工作环境的建设方面比较有成效。进一步由工作环境维度的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来看, 相互尊重、人际关系、健康安全的环境、规章制度、管理风格、归属感和荣誉感等7项评价值均高于达标值, 尤其是相互尊重和人际关系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而公平、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和民主监督及工会等3项指标偏低, 拉低了工作环境维度的评价值, 其中, 民主监督及工会的评价值 (0.51) 显著低于达标值。对此, 本文认为工会既然是劳动者结社建立的组织, 劳动者加入工会, 显然是期望工会能够代表自己发出声音, 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我国工会对基层劳动者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不强, 劳动者加入工会, 很难实现其结社的目的。虽然新的劳动合同法已经颁布并开始实施, 我国工会也曾经努力建立和运作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为特征的企业内部平衡劳动关系维权机制, 工会也在维护企业内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多数企业中, 由于种种体制原因, 劳动关系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所有者和管理者手中, 工会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依附性, 无法发挥相应的维权作用, 形成企业内资强劳弱的格局,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

除工作环境维度之外, 该公司知识员工QWL工作任务维度的评价值 (0.6489) 和社会环境维度的评价值 (0.6894) 均低于达标值 (0.7) , 这说明公司在工作内容本身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着不足。进一步由工作任务维度的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来看, 只有专业相关性和薪资福利的评价值高于达标值, 其他5项指标的评价值均低于达标值, 尤其是工作变化性和工作挑战性这两项指标的评价值 (分别是0.4825、0.3588) 均显著低于达标值。对此, 本文认为造成这些指标值偏低的原因在于BSIET公司的国有性质及其保守、求稳等管理和处事风格。为此, 本文建议采用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鼓励参与决策等措施来提升公司知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另外, 从社会环境维度的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来看, 除企业被社会的认可指标的评价值高于达标值外, 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和工作与休闲的关系这两项指标的评价值均低于达标值, 这说明目前知识员工普遍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大, 他们不得不放弃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工作。然而, 这种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话, 它会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员工的QWL, 从而也会降低员工的个人绩效乃至企业的绩效。因此, 本文建议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如实施带薪休假、开展企业—家庭联谊会等来进行改善。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力求科学严谨, 但因一些主客观限制因素, 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 对于QWL评价指标的选取。本研究仅以文献中出现的频数来确定, 没有结合企业访谈, 也没有对所选取的指标做科学的论证, 这可能会对QWL的客观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二, 由于调查对象对QWL各维度指标的理解和感知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可能会存在较大的随机性, 这也可能会对QWL的客观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完善QWL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对QWL的维度划分及其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做科学合理的论证, 形成能充分反映知识员工QWL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通过评价指标的实际应用, 指导企业开展QWL运动, 同时亦利用实践的效果和经验来进一步完善QWL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1:

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调查表

我们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选取了与工作生活质量有关的20项指标, 请根据您在工作生活中的体会, 对这20项指标的成对比较进行打分。打分方法如下:将某行的指标与各列的指标进行比较, 如果您认为行指标比列指标对您的影响程度更强, 则在对应的方格内打正分, 对您影响程度越强分值越高 (1~9) , 反之亦然 (-9~-1) 。

教育案例研究的价值、程序及内容 篇8

案例 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研究

20世纪初以来,案例研究思想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案例研究再度进入兴盛时期。将案例研究的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在我国,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研究成为众多教师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教育案例及案例研究的价值也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并推动我国教育研究的深化和变革。教育案例是教师个人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像医生拥有医案,律师拥有法律案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一样,教师也应通过案例研究从多种多样的教育案例中获取个人化的教育知识与教学策略,积累特定教学情境下的教育经验,从而提高个体教育决策和行动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于“案例”的界定众说纷纭[1-5],但总的来讲,“案例”表现出三个特征。(1)案例是在课堂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案例完全是真实的,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或课堂生活中,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杜撰出来的产品,杜撰出来的故事不能称之为案例。(2)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具有戏剧性冲突,应该包含问题、矛盾、对立、冲突,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它所描述的教学事件往往包含教师与学生的典型思想、行为和观念,能够反映某一类教育现象或活动的本质属性,涵括某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而为人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人们解决同样的或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3)案例是对教育事件进行的情境化、整体化、动态化的描述。案例不应抽象介绍和简要说明事件的总体特征,而应详尽、细致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境、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事件的具体细节以及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案例的叙述能够反映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能生动地揭示和呈现出人物的动机、态度、情感、思想、需要等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认为,“案例”就是对课堂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包含有问题或冲突的典型性事件所作的情景性描述。

所谓案例研究,就是把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真实典型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些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揭示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解决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是以思辨研究为主,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远离了课堂生活,研究者很少关注和记录优秀的教育案例和教师的教学实践,造成了教育研究脱离实践的困境。因此,将案例研究这一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大力倡导案例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形成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活动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教育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典型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点一个略有口吃的同学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个男生遭到了哄笑。一般教师的处理方式是说“没关系,你先下去,下次有机会,再好好准备一下”,而这位教师则让全班同学都趴在桌上,不看他,只用耳朵听,教师本人则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从而非常好地应对这种场面,化解了尴尬的处境。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特定的、不确定的、运用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瞬间反应不仅可以让学生终身难忘,而且可以给其他教师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激发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性的机智。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案例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源泉,是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对教师的研究从关注教育外显行为向关注教师的内隐认知过程转变,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主题。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和决策判断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规则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这便把教育案例知识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类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分类系统。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案例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的教育案例,从中获取教育的隐性知识和教学的实践策略,吸收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从而,提高自身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2.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形成个人化教育理论

一个好的教育案例不仅揭示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结果,而且包含有研究者对案例的理性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可以为教育理论提供理论假设的来源,研究者可以根据大量教育案例建立相应的理论假设,进行教育建模,这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学者乔伊斯和韦尔通过对80多种教学理论、实践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写出了著名的《教育模式》一书。

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反思,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探讨,通过促使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某些方面,从而发现某些问题域,并澄清有关问题。当案例研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时,反思就会成为常规性工作,这就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化水平。案例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沟通。教师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可以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问题的多样性。教育案例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促使个体经验公开化,促使教师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形成案例?等等。教育案例经过教师的多角度解读、分析、讨论和归纳,可以把其中内隐的价值观念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提升出来,转化成表达教学理念的显性知识和个人化教育理论。

3.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针对个体的课堂生活进行研究和反思

根据内隐知识论的观点,内隐的知识与实际经验、技能有关,是一种情境化的个人经验和策略,这种经验与策略往往隐藏在教学实践之中,无法剥离,难以像原理性知识一样存在于书本之中而被人接受。教师要合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需要同时运用这两类知识。教育案例通过创设一种真实的课堂生活,帮助教师建构一种与教学事件有关的情境性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并使这些知识与原理性知识或教学法理论联系起来,以便他们日后在处理新的、类似的课堂事件时能够有机地整合这两类知识。

案例研究把真实的课堂生活引入到教育研究之中,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开展教育研究。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都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如果要了解个体和社会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他们置于丰富、复杂、变化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考察,就必须直接面对生活体验本身。“现象学的阐释学”代表海德格尔强调一种“无成见的”、“无前设的”和“面对事实本身”的思维态度。他提出“理解”首先不是一套社会科学的方法,而是常理世界的本体生活模式,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也就意味着生活体验是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的源头活水。为此,教师应视自身为一个研究工具,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了解师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其对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记录真实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故事,追寻其中的教育问题,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

1.记录、收集和整理案例研究资料

在确定了教育研究的选题后,就应关注和积累典型的教育实例,收集详尽的、真实的、有内涵的案例资料。课堂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养成一种职业的敏感性,关注课堂生活,关注课堂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关注,教师会发现在每个平常的教育现象中都隐藏着深刻的教育规律,每一个日常的教学行为习惯中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如同牛顿从“苹果坠地”现象中研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的理论一样,我们也能从日常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重要的教育规律。案例研究的关键,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眼光、洞察力及较强的思辨能力,善于捕捉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具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同时,教师对于搜集的案例资料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使零碎散乱的信息变得系统、清晰、完整,以利于深入分析和后续研究。在整理和归纳这些案例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发现造成各种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明确究竟是在哪个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并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同一个教学情境,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往往与个人的思考水平有关。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便需要研究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一双“慧眼”。

2.对案例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

围绕案例研究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反思,重在探究问题或现象的原因,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成为制定解决问题策略的依据。这里的理性分析,不是针对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探讨,而是对整体的课堂生活作深入反思和理性分析,是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层面出发揭示教育案例的价值与意义。对案例研究资料的分析可以按照以下两种角度展开:第一,“主观-客观”。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比如,对一名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既需要从主观上探讨个性、动机、情感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也要从客观上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对其成长起到的作用。这样,就能全面客观地把握问题或现象的实质,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第二,理论审视。研究者的理论功底往往决定案例分析的深度,只有联系相关的教育理论对案例不断进行思辨和分析,才能从中抽取问题的本质。通过查阅教育理论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寻求教育案例及其行动策略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教育案例,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学理性和说服力。案例分析中,最关键的是对教师解决问题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成功的策略和失败的策略各自都具有其借鉴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类似问题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3.从案例研究资料中提升个人化理论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应该对案例事实进行理论上的发掘和深刻的反思,从中提升出个人化教育理论,彰显案例研究的理论价值。教育案例是以教育情境作为基础,并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教育理论蕴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中建构理论的一种重要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案例研究之中。研究者首先通过现状描述和背景介绍全面呈现案例形成发展的复杂过程,然后,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自下而上地建构出个人化理论。从案例研究资料中发掘出个人化教育理论,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素养。也正是基于此,案例研究超越了一般的故事或新闻报道。研究者在撰写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出个人化的教育理论,并提出实用性的建议,极大地增进了案例的应用价值。

4.在教研组内召开案例研讨会

案例研究可以采用集体研讨的方法,可以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一般来说,撰写教育案例要经过“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定期召开案例研讨会,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采取的对策是些什么。这便会促使参与讨论的教师进一步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我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等等。这种做法,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

撰写案例要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生动,防止“八股化”倾向,案例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格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案例大致会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案例标题

案例总是有标题的,案例要借助标题反映研究或事件的主题。一般可以把具体的教育事件作为案例标题,也可以把事件中所包含的研究主题确立为标题。比如,《作文课上寻“范进”》这一标题就是写明了教师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进行作文课教学这一事件[6];《换位思考给学生一个台阶下》这一标题就揭示出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个别差异,教师应该了解发展困难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并及时给予教育帮助[7]。事件性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主题性标题有利于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应客观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说明研究的主题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案例中的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案例的叙述也应依托在一定的背景之上。有的教师非常关注教育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他们习惯于记录教育事件,但忽略了背景的描述,实际上,背景的描述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会有很大差异。通过阐明实际背景,读者可以完整地把握事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并对案例中的人物及其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判。

3.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描述在特定的课堂生活中产生的特殊问题、现象及其解决过程,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与一般的事例不同,教育案例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研究应阐明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解决中出现了哪些反复和挫折、问题解决有哪些成效。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把问题与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给读者一种问题的现场感和情境感,使其通过分析能够确定问题所在。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案例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者应该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具体地加以描绘,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对课堂问答的实录,也可以是故事化的叙述。但是,案例研究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自编或杜撰,而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课堂生活。当然,真实的课堂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教师尚未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在选择此类问题作为案例时,应把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和具体策略也罗列其中,供读者参考。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研究的关键,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反思和解读。案例分析的过程是研究者对自己或他人解决问题的做法和想法进行再分析和再提炼,综合分析和讨论课堂中解决特殊问题的特定方法,概括和梳理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这便极大地促进研究者对教育行为开展系统深入的反思,提升其教育智慧,形成教学机智和教育艺术。案例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用理论对描述的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权衡问题解决的利弊得失,反思问题解决中存在的失误或引发的新问题,尝试提出避免新问题的措施,该问题的解决对解决同类问题带来的启示。案例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反对使用“空话”和“套话”,研究者只需要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剖析,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结构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形式均可。

案例研究是一种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教师身处教学一线,最容易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收集、整理、撰写教育案例,给予科学理性的分析,对于开展教育研究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教育案例研究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创造。

参考文献

[1] 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1(8).

[2] 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1(3).

[3] 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4] 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张家军,靳玉勒.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1).

[6] 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肃清流毒学习心得下一篇:网店营销推广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