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2025-01-09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通用12篇)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篇1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在全球快速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各级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应用过程中,各类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出现,政府网站被“黑”案例时有发生,2013年全国被篡改的网页也达到96729个。面对网络信息安全岌岌可危,中国已将信息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由于各个层面的信息安全风险不断暴露,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己经成为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目前针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研究已经逐渐赠多,但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进行系统梳理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角度,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研究进行了客观的定量的分析与总结。

本次实施检索的时间是2014年8月10日,检索词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到1458条相关文献,再剔除2004年之前的文献,共得到128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1]。

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文献特征分析

1、文献增长规律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表1列出了2004年至2013年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文献的详细数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1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文献大致呈上升趋势,只有2007年和2011年偏低。2013年时文献达到181篇,证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已经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

2、作者分析

在检索到的1289篇文献中,通过考查著者发文信息,再经人工过滤筛选,最终按发文量排序整理统计出著者分布情况。此处仅列出发文4篇以上的著者情况,见表2。

从发文量排名来看,何振为最高,共发文20篇。何振,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湘潭大学社科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档案学、图书馆学等专业硕士生导师[2]。发文量排在第二的是罗贤春老师,现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两位老师的文章主要研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问题。与其他的学科领域相比较,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非常少,作者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同时还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是远远不够成熟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并能够进行持续性的研究。

3、作者单位分析

分析所有文献的著者单位,按单位发文量排序,此处仅列出前8名,详见表3。明显可以看出,发文单位基本上集中分布在高等院校,表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主要力量来自高校。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电子科技大学达到60篇,其次是湘潭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研究在地区分布上是不平衡的,这和西部大环境较落后、高等院校较少、科研人才较匮乏有关,也同电子政务在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关,我国要加强对西部及偏远地区的重视,加大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在全国范围内和谐健康的发展。

4、文献来源

通过对文献出版来源的考查,对来源刊物进行载文量排序,此处仅列出前20名,详见表4[3]。其中《电子政务》排名第一,总共76篇,从刊物名称可以看出,该刊物主要针对电子政务。通览前20名可以看出,出版来源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及计算机方面的刊物,与政务信息公开、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向吻合。其中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和各大院校,说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在各方面领域息息相关。

5、学科类别分析

根据学科类别分析,按载文量排序,此处仅列出前7名,详见表5。文献明显集中在“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其次为“计算机”和“互联网”类别,在“信息经济”、“政治学”、“新闻与传媒”也有较大的载文量。由此证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主要属于行政类,涉及计算机应用,但也与其他学科有相关联系。

三、研究总结

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文献数据为基础,以数据库所载1289篇论文为样本,从科学、客观、定量的角度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文献进行特征分析。总结出以下观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进入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领域,很多期刊非常重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研究,但是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问题:作者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持续而深入的开展研究;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研究在地区分布上是不平衡的,在西部以及更偏远省份的研究论文很少甚至没有,我国需要加大对西部及偏远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在研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时,不应只考虑行政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应进行跨学科、融入多学科知识的研究方法[4]。

在整个电子政务的构建中,信息安全一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信息能够准确无误的传达,政府网站能够确保安全,电子政务才能把政府决策切实的贯彻下去,企业和广大民众的情况才能及时的反映到政府部门。建立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证我国政府信息安全运行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情[5]。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篇2

1999-2008年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从研究论文、研究著作、研究作者等方面对1999-2008年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并预测了未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趋势.

作 者:丁学淑 DING Xue-shu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江西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年,卷(期):200939(4)分类号:G350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文献计量分析

环境保护档案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篇3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以题名=环境保护 and 题名 = 档案 or 题名 = 环保档案 (精确匹配)检索到的223篇结果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这223篇文献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地分析。由于中国知网检索系统的限制,这里仅对排名前40位的数据进行分析。

1 作者分布情况

从作者分布情况看,作者实际发表文献数量与占比情况,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文章数量。这里Nmax=6,所以M=0.749√6=0.749*2.449=1.83,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作者候选人。中国知网检索提供的前40位作者中,最多发表文献6篇,最少发表1篇,平均发表文献2.25篇,合计发表文献90篇,占全部文献的40.36%。这些作者中,发表2篇以上的29位是环保档案研究核心作者。

按照洛特卡定律,写一篇文章的作者占全部作者的6为左右。如果考虑0%来推算1983年至今的作者总数。经过推算,全部223篇文献的作者应当在134位左右,加上合著因素,实际作者数量应当超过150位。

从前40名作者所在机构看,多数来自环保行政管理部门,40位作者中18位来自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39篇;9位来自环境监测站,发表文献18篇;6位来自研究机构,发表文献16篇;3位来自高校,发表文献9篇;2位来自事业机构,发表文献5篇;1位来自企业,发表文献1篇;1位来自其他,发表文献2篇。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作者是环保档案研究的主体。

2 作者分布

从样本文献的机构分布看,文献机构分布情况,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机构候选单位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机构文章数量。这里Nmax=7,所以M=0.749√7=0.749*2.645=1.98,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机构候选单位。

从上中可见,中国知网检索提供的前40个机构最多发表文献7篇,最少发表1篇,平均发表文献2.35篇,合计发表文献94篇,占全部文献的10.32%。上述这些机构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30个机构是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

从前40位机构的类型看,多数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40位作者所在机构中22个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46篇;5个为环境监测站,发表文献15篇;4个为高校,发表文献12篇;3个为研究机构,发表文献10篇;2个为事业机构,发表文献5篇;2个为企业,发表文献2篇;2个为其他,发表文献4篇。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是环保档案研究的主体。

3 文献来源分布

从文献期刊的来源分布看,发表2篇以上文献的报刊共有38种。38种报刊中发表文献最多的12篇,最少发表2篇,平均发表文献4.03篇,合计发表文献153篇,占全部文献的68.61%,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报刊。

发表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有2种,分别是《黑龙江环境通报》《山东环境》,38种报刊中档案学期刊有15种,发表文献69篇,占30.94%。其中,档案学核心期刊7种,发表文献37篇,占16.59%。环境期刊17种,发表文献66篇,占29.6%。其他期刊6种,发表文献18篇,占8.07%。

按照布拉德福定律,所有期刊可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约为74篇)。38种期刊发表的文章大致是全部文献量的2/3,1~10位的10种期刊(74篇)处于核心区之内,11~35种期刊(73篇)处于相关区。

4 结语

我国楸树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维普咨询网》、《万方数据》。以“楸树”为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在线检索, 检索的论文刊登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31日, 搜索到的文献总数为1086篇, 将检索得到的所有文献数据导入到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 利用该软件的工具菜单中的查找重复题录命令将重复下载的文献删除, 并将检索到的“核桃楸树”等无关数据剔除, 共检索得到有关楸树的研究文献695篇,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从论文总量的变化趋势、核心作者群、期刊分布、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4]。

2 结果与分析

2.1 楸树研究文献的类型

检索结果显示, 楸树研究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期刊文献、专利和学位论文3种, 其中期刊文献613篇, 专利12项, 学位论文70篇, 研究结果主体以期刊文献形式呈现, 其文献量占文献总量的88.2%。

2.2 楸树研究期刊文献产出量的时间分布

文献产出量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 期刊文献发文量的时间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研究动向的发展速度, 是评价研究进展的1个重要指标。由楸树研究期刊产出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可知 (图1) , 截至2014年12月31日, 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楸树研究文献共613篇, 最早见刊的研究是1963年;1963~1979年, 我国楸树研究较少, 17a间楸树相关研究文献仅有12篇, 占文献总量的1.95%;1980年开始, 楸树文献产出量有小幅提高, 说明我国科技工作人员对楸树的研究逐渐重视;1980~1990年, 楸树论文产出较为稳定, 平均每年8~9篇;而1991~1996年产出量有所提高, 平均每年在12篇左右;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文献产出量从2005年开始快速增长, 于2005~2014年10a间, 总刊载了374篇楸树相关研究文献, 占历年发文总量的61.01%, 表明该阶段是楸树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年平均产出37篇) 。

2.3 载文期刊分析

对楸树研究的全部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发表楸树相关研究的期刊共有173种, 表1列出了载文数量排在前15位的期刊, 其中《河南林业科技》载文量处于最多, 占楸树研究文献分布总量的9.14%。

2.4 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赖斯提出的公式M=0.749 (Nmax) 1/2进行核心作者分析 (Nmax为最高产作者的论文篇数) 。由表2可知, 最高产作者发文量为61篇, 由公式求得M=5.85, 即发文量大于5.85篇的作者都称得上是核心作者。我国楸树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 共发文384篇, 为楸树研究较高产、活跃的群体。在这些作者中, 发文量最多的是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王军辉研究员, 共发文61篇。

2.5 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对613篇楸树研究期刊文献的第1署名单位进行统计发现 (表3) , 多数成果来源于农林高校和省级科研院所, 发文量最多的第1署名单位为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38篇) , 其次是南京林业大学 (28篇)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则发表了26篇。

2.6 研究方向

对国内613篇楸树文献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发现 (表4) ,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繁育技术研究、种质资源介绍与利用研究、生长发育研究、栽培及造林技术研究等11个方面 (表4) 。这表明, 楸树研究方向类型多样, 涉及面较宽, 其中以繁育技术方面涉文量最多, 载文量占刊文总量的比率达23%。

3 小结

近50a来, 尤其是2005~2014年10a间, 我国学者在楸树繁育技术、种质资源研究、生长发育研究、栽培及造林技术、生理生化研究、病虫害研究、遗传育种、品种选育与应用、抗性研究及碳汇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相当数量的文献报道, 说明我国科技部门对楸树这一优良乡土树种的价值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多个科研机构对楸树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升华。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学者尤其重视良种选育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着力于繁育技术方面的研究, 因而该方面报道的文献量也相对较多。此外, 国家“十二五”以来, 我国林业部门尤其重视乡土树种种质基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及新品系创制等工作, 因而有关楸树种质资源研究与良种 (品种) 选育等方面的报道也不断增多。

参考文献

[1]杨玉珍, 王顺财, 彭方仁等.我国楸树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策略[J].林业科技开发, 2006, 20 (3) :4-7.

[2]郭明.“木王”—楸树[J].中国农展, 2001 (10) :32-33.

[3]乔勇进, 夏阳, 梁慧敏等.试论楸树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发展前景[J].防护林科技, 2003, 4 (57) :23-24.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篇5

本文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关注焦点,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方法与技术。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知识载体,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

知识图谱通过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

本文采用 SAT13.2文献计量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 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以及 SPSS17.0 数据分析软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 CNKI 中国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分别以“大学生信息素养” “大学生信息素质”为主题、篇名和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从 1997 年至 2014 年(检索时间为 2014 年 10 月 20 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共发表3208 篇文献。去除其中各类新闻通讯稿件、会议纪要等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并经过去重处理后筛选出与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 2789 篇。

二、数据分析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从图 1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 1997 年公开发表,此后到 2008 年,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 年开始出现下降,2010 年又开始回升,2011 年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98-2000 年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 2001-2006 年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 784 篇,占发文总量的 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 96.31%.第三阶段是 2007-2014 年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 “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 1975 篇,占发文总量的 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 2.5 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 2789 篇论文发表在 833 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

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 “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

统计与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 SAT13.2 软件统计分析,可知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 318 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文献检索课” “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 3 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

通过 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图 2 直观地反映出,“大学生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和 “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 “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

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 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 《大学图书馆学报》的 《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 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 10 的文章中有 8 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 2 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 3 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 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洛特卡定律揭示了科学文献的作者与所着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某一研究领域,写 n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部作者数量的 60% 左右。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发文数量为 1 篇的作者(2656 人)占全部作者数量 3073 人的 86.37% ,比洛特卡定律所给的标准高出26.37%,这表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写 1 篇论文数量的作者过多; 写 2-7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417 人)只占写 1 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5.7%,明显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比例标准,这种趋势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形成。普赖斯定律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作者加以阐释: 在同一领域中,只有发表论文在 M 篇(M = 0.749(Nmax)1 /2,式中 Nmax 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的作者的论文数)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多产作者,即核心作者。数据显示,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7 篇,代入公式可得 M = 1.98,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相关文章 2 篇。据此可知,该领域共有 417 位 “核心作者”.但是,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应约为该领域全部论文数量的 50% 左右。

而这 417 位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4.28%,明显低于普赖斯定律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合作情况

论文合着情况能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方法、人力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分析 2789 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作者,笔者发现: 独着篇数为 2122 篇,占文献总数的 76.08%;2 人合着篇数为 409 篇,占文献总数的14.66%;3 人合着篇数为 173 篇,占文献总数的 6.20%;4 人及以上合着篇数为 85 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 3.06%.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结果讨论

对 1997-2014 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来源期刊、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作者五个维度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进展情况。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与 2007、2008 年的发文数量相比,2010 年后的论文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每年在 200 篇以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表在核心期刊(含 CSSCI)论文的数量(见图)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期刊分布范围有待拓展

对来源期刊的分析表明,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内,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和教育领域的紧密关系,但是也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没有与其他学科较好地融合,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以及 “国外与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这几个方面,而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偏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核心作者群尚未有效形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发文 1 篇的作者较多且与发文 2 篇的作者总量相差较大的现象表明: 该领域多数学者只是瞬时性研究,缺乏持续的研究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团队。研究结果还表明,发文 2 篇是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高质量研究的突破口,发文 1 篇的作者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争取跨过 2 篇的 “拐点”从而扩大核心作者群体。此外,在保证研究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特别是强化核心作者辐射带头作用的发挥,提升整体科研能力,加强科研队伍高水平建设。

(五)合作研究亟须加强

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还主要在图书情报和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缺乏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多人合作、跨学科合作、跨部门合作明显偏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更是极度欠缺,因此合作研究是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篇6

〔关键词〕高校门户网站;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082-05

校园门户网站建设在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提出,刚开始是从企业门户网站建设的形式以一种称之为“college.com”的企业电子商务模式被提出来的,这种模式一开始便以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形式向高校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而受到广泛欢迎,并且这种模式在高校内部管理效率、内外服务潜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也为高校管理者所青睐[1]。近年来互联网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给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宣传带来新的方式,各高校加强对门户网站建设的重视在推进内容提供和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中国高校的门户网站建设已初见成效[2]。在2011年底统计的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中,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名列前茅。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其他相关机构联系的便捷性也可以让校外人员更深入的了解学校,同时为校内师生提供便利。在信息化的时代中,高校对门户网站的建设也是学校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近九年来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统计,以此了解当前对我国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现状,寻求高校门户网站的发展方向,为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作为统计来源,从中筛选文献样本。搜索2003-2011年间,以“高校门户网站”、“大学网络影响力”和“大学网络链接分析”为主题的文献,共有305条记录。笔者对所有文章进行浏览分析,对科技成果、报道、重复文献以及不属于研究范围的文献进行了筛选,删除了50条记录。最终选择25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

本文选用EXCEL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年代分布、文献作者分布、文献期刊分布、文献内容分布、应用频次分析等方面对目标文献进行分析。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文献年代分布

通过对文献发表的年代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可以清楚的看到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发展速度以及开始受关注的时间段。图1显示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2003-2011年有关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3-2011年间,相关文献载文量呈总体上升趋势。其载文量分别为:2篇、6篇、9篇、12篇、11篇、26篇、55篇、60篇和74篇。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不同于其他传统研究领域,它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起步较晚,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

图1 年载文量柱状图

表1更清楚的显示了各年度载文量以及年度载文量占总文献的百分比。从表1可以发现,2009年的年载文量比2008年增加了11.37%,超过了2008年文献发表篇数占总数的百分比,这个变化说明从2009年开始,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开始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截止到2012年6月,有34篇相关文献发表,其中属于研究范围内的有32篇,可以预测在2012年对该课题的研究会进一步加深。但是,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同其他研究课题相比,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起步较晚。

2.2 文献作者情况统计

发文量是衡量作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在本学科研究中造诣较深、获得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带头人[3]。2003-2011年间,作者发表论文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有1人发表了7篇文章,1人发表了6篇文章,3人各自发表了3篇文章,16人各自发表了2篇文章,其余的作者均各自发表1篇文章。

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高产作者定律,发表论文数为m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计算公式为m=0.794为×(nmax)0.5,试中nmax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4]。由表2可以知道发文量最多的作者论文数为nmax=7,由公式可得,校园门户网站核心作者的发文量为m=0.794×70.5,即核心作者的发文量m应为2.1篇以上,我们取m=3。发表3篇论文的作者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我们统计了5名核心作者,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研究高校门户网站的核心作者中发文量较高的作者为武汉大学的邱均平和华南农业大学的吴茵茵,其发文量分别为7篇和6篇,说明这两位作者是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有较多相关的学术成果。从作者单位来看,核心作者均来自于高校,说明对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研究任务主要是由高校承担的。从作者单位所在的地区来看,湖北省和广东省所占的核心作者较多。湖北省武汉市和广东省广州市都是高校集中的区域,汇集了各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因此也较为容易出成果。另外,在统计中,核心作者以外的作者都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作者所在地区也相对集中在高校较多的城市,除上述两个城市以外,北京和上海地区也是作者较为集中的地区。

从研究的所有样本来说,文献作者的所在单位统计如表4所示: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有关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文献作者主要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这种情况是符合现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科研的最主要单位,他们有着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学生和先进的研究技术,是我国科研事业的顶梁柱。从表中可以看出武汉大学有12篇相关文献,电子科技大学有9篇相关文献,在对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两所学校都是国家部属综合性重点院校,有着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同时也获得了国家更多的支持,因此在对该课题的研究中,有着较为丰富的成果。

2.3 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文献源分布结果符合科技文献的集中——分散规律,即少部分文献集中在少量刊物中,大部分文献分散在大量刊物中[5]。从文献所发表的期刊来源可以初步分析出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从表5可以看出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评价与管理》,然后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科技信息》和《情报杂志》。从发表期刊来看,现阶段对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方面和技术层面的研究。

从文献期刊来源来看,关于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文论发表的期刊相对比较分散。《评价与管理》是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8篇。紧随其后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科技信息》和《情报杂志》,分别发表了5篇相关文献。《电脑知识与技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现代情报》分别发表了4篇相关文献。从统计结果来看,80.77%的杂志载文量在3篇以下,其中有七成左右的杂志载文量为1篇,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长尾分布。即载文量为3篇以上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献只占文献总量的13.73%,而载文量较少的期刊所发表的文献总数却是非常可观的,因而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如图2所示。图2表示了部分期刊的载文量情况,由于刊登一篇相关文献的杂志很多,因此形成了一个长尾分布。

2.4 文献内容分析

对文献期刊来源分布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对于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和技术层面。通过对

图2 期刊载文量分布图

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的研究相关文献的研究方向,找到当前该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从表6可以看到,以“高校”、“高校门户网站”、“网站”和“门户网站”作为关键词的文章较多。其中,以“高校”为关键词的有28篇,以“高校门户网站”为关键词的有15篇,以“网站”为关键词的有10篇、以“门户网站”为关键词的有10篇。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看,文献主要集中研究高校门户网站、网站的评价、网络影响力等方面。笔者粗略浏览了这部分文献,文献作者主要从教育理论方面和技术实践两方面来研究相关课题。具体关键词出现频率如表6所示:

除了对中文关键词进行分析以外,还可以对文献所涉及的学科类别进行研究。部分学科类别所涉及的文献篇数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文献所涉及的学科类别中,高等教育、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是文献涉及的最主要的领域。这个统计结果也再一次证明了在高校门户网站研究中,教育领域和技术层面的研究是最主要的,并且在技术层面的研究文献和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了基本对等的局面。这种情况说明了近几年我国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然将为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技术环境,与此同时,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数字化办公也必将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5 研究获得资助情况分析

高校门户网站研究课题所受基金的资助情况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受到基金资助的文章共有23篇,占总文献量的9.02%。其中,有8篇文章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篇文章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篇文章受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资助,2篇文章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其余6篇文章受省级相关基金的资助。从受基金资助文献占总文献量的比率来看,非常小的。该课题同其他课题的受基金资助情况相比也是相当少的。这种情况说明对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还没有大面积的受到政府的关注,现在所进行的研究大多数都是研究者个人或者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情况虽然不利于对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发展,但是也说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6 文献下载频次分析

Web下载频次是该文献上网以来在统计年被下载(包括全文浏览、转存和打印)的总频次,反映了该文献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6]。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应用文献被引用频次如表9所示:

从文献下载频次来看,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陈艳玲的《我国高校网站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下载频次是最多的,有1 075次。这篇文章为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高校门户网站本来就是一个提供便捷的工具,网站对高校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对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多关注网站与高校发展的关系,例如这篇文章研究了高校门户网站对教育文化建设的关系。另外,张洋的《网络影响因子研究综述》和邱均平;陈敬全;段宇锋的《中国大学网站链接分析及网络影响因子探讨》体现了“网络影响因子”是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 结论与展望

自20世纪末美国提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的问题以来,我国专家对此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从文献搜索的结果来看,从2001年开始有关于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文献发表,到2011年相关文献发表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的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对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应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校门户网站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者范围广泛。从分析的结果来看,研究者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构建了从教育部到学校、学校与学校和校园内部的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了信息的沟通和资源的共享[7]。全国范围内对高校门户网站的关注,有利于各高校利用高校门户网站加强与其他高校和部门的联系,信息及时的传递和共享将大大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

(2)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除了少数作者以外,大部分文献作者发文量均不多,尤其是有很大一部分作者的发文量只有1篇,这说明大部分作者在这个领域没有深入的研究。其次,也表现在所发表文献受基金资助的情况上,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和其他研究相比,受基金资助的情况并不理想,这说明大部分研究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研究的团体,政府还没有意识到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重要性。

(3)发展前景好。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研究虽然不是一个流行的研究方面,但是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少学者在教育领域、技术层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开始研究高校门户网站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系,例如陈艳玲的《我国高校网站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这就将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从宏观领域转向了微观领域。

通过对现有研究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校门户网站研究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

(1)拓展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队伍。高校门户网站研究的文献成果相对较少,该课题的专家也较少,要发挥现有专家的带头作用,代领一批新的专家学者,形成研究团队,提高研究实力。另外,也要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例如专题研讨会议,加强各地方研究者间的沟通与合作。

(2)加强与国外高校的经验与技术合作。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园门户网站建设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很多国家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我国学者在研究高校门户网站时,可以多与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优势,并结合高校的自身情况完善本校的门户网站建设。

(3)加深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研究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发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8]。我国高校门户网站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格局与风格,如何运用门户网站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才是门户网站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菊兰.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电子政务,2008,(1):100-103.

[2]刘欢,卢蓓蓉.中美高校门户网站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6-8.

[3]于静.1989-2003年竞争情报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3,(9):21-23.

[4]孙延囡,张秀梅.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1,(S1):57-61.

[5]乔振.社会网络在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0,(S1):8-10,46.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9)[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7]林帝浣,增海表,关伟豪.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273-275.

[8]罗拥华.论信息化教育与高校网络建设[J].企业家天地,2006,(12):115-116.

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篇7

1.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成果概述。2015 年5 月中旬,笔者键入中国知网(CNKI),使用高级检索以主题“民生”并含“档案”,以发表时间从开始年限“无限”到截至年限“2014-12-30 日”,检索出2986 条文献。按来源数据库分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28 篇,特色期刊244 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6 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79 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78 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538 篇,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3 篇。按发表年度分组:2014 年(355 篇),2013 年(482 篇),2012 年(374 篇),2011 年(331 篇),2010 年(368 篇),2009 年(445 篇),2008 年(477 篇),2007 年(95 篇),2006 年(7 篇),2005 年(6篇),2004 年(4 篇),2003 年(7 篇),2002 年(3 篇),2001年(1 篇),2000 年(1 篇),1999 年(1 篇),1998 年(4 篇),1997 年(2 篇),1995 年(4 篇),1994 年(1 篇),1993 年(1篇),1992 年(5 篇),1991 年(3 篇),1990 年(1 篇),1987年(2 篇),1986 年(2 篇),1983(1),1981 年(1 篇),1958年(1 篇)[1]见知网。各类不同文献载体的研究成果数量统计见表1。

从以上统计,我们看出民生档案相关文献成规模涌现始于2007 年,仅2007 年发表的文献量就比之前几十年的总和还要多。追根溯源,这缘于党对民生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自十六大以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2007 年10 月15 日召开的十七大更是高扬民生主题,彰显以民为本理念,表明了党对民生问题上升到新的高度。国家档案局从我国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实际、档案走向社会的程度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需要出发,2007 年12 月29 日印发的 《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这一顺应时代要求,建设中国特色档案事业的重大举措。即“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 月1 日起施行,也促使了民生档案的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从本质上看,它的出现顺应了党和政府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需要[2]20。

民生档案研究文献成规模地出现,使其步入档案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从表1 可以看出,报纸和会议文献发挥了集中宣传造势的作用,民生档案文献在2008、2009 年达到了史前高峰,但随即2010、2011、2012、2013、2014 年又呈递减回落态势。博硕士论文经历了2007—2011 年的“成长期”,2012 年至今的“相对成熟期”,未来将迎来民生档案研究的“成熟期”。期刊论文自2008 年数量一直稳步成规模发展,其论文数量占文献总量的65%,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将期刊论文作为民生档案研究文献的重点。

2.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期刊论文计量分析。(1)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期刊论文数量分析。民生档案研究文献成规模出现始于2007年,笔者以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所列)为例,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统计这些期刊2007—2014年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篇数及期刊总载文量。

从表2 中可以看出,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篇数自2007 年8年来在《浙江档案》发表125 篇,所占比例最高,为3.81%,年平均约15 篇;《档案学研究》发表6 篇,所占比例最低,为0.54%,年平均约近1 篇;《兰台世界》所载民生档案为主题论文286篇,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1.26%,年平均为36篇。由此看出,自2007年起,约6成核心期刊每期发表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1篇以上。目前我国“非公务利用档案的需求逐步攀升,公民个人为学术研究以及解决财产继承、经济纠纷、婚姻关系、学历资历证明、工作调动、劳动保险等问题查阅档案的越来越多”[3]12。正是群众对民生档案有迫切需求,促使档案专业人员通过不断研究探索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期刊论文的作者。据统计,截至2014 年底,在我国期刊上发表4 篇以上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作者共8 人[4]见知网,具体详见表3。

上述作者基本上是省(市)档案局(馆)的工作人员或院(校)档案馆工作人员,进一步从他们撰文的内容和体裁进行分析,八九成作者从自身岗位出发,以工作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索。这也说明目前民生档案作者群的现状,以实践部门或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档案理论界工作者介入有限。

(3)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被下载频次分析。截至2014 年我国已发表的以“民生档案”为主题1929 篇论文中,按被引用次数排序前8 名论文被引频次为136 次,平均每篇被引用17 次。其中,《档案服务民生:理念与模式》一文6 年间被其他研究者引用27 次,为目前被引用频次最高的论文。被引频次排序前8 名的论文详见表4。

论文被引用,说明同行(研究者)对论文的认同,反映了其在理论研究领域颇具参考价值。论文被下载,说明论文对读者有借鉴意义,指导读者应用到具体实践工作中。因此,我们将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论文下载频次进行统计。

截至2014 年底,我国已发表的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1929 篇论文中,按被下载次数排序前8 名论文被下载频次为4193 次,平均每篇被下载524 次。被读者下载频次最高的论文为《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及利用》,被下载732 次。被下载频次排序前8 名的论文详见表5。

通过表4 和表5 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被引频次最高的8 篇论文与被下载频次最高的8 篇论文有5 篇是一致的。从论文的主题内容看,主要涉及有关民生档案的基本概念解析、民生档案的范围界定、民生档案的管理与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等问题。一方面说明,这些论文是目前民生档案研究应用领域的精品力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说明,对民生问题相关的民生档案的研究探索还有待加强,以便更好地解决民众在利用民生档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对实践部门广泛开展民生档案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我国民生档案研究文献述评。通过以上对我国现阶段“民生档案”文献的计量统计与分析,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近年来,民生档案受到档案界普遍关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发文刊物、发文作者群等因素我们看到这种关注度在实践部门较高,在学术界而言是比较低的。有学者指出,“从学术概念上分析,严格地说民生档案不算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因而对其内涵的研究显得不那么十分必要,我们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到研究民生档案的外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民生档案工作,以及如何满足民众需要等实践层面上来”[5]23。从这点来说,民生档案研究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其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根本性转变。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调整,要求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研究“要本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积极指导建立民生档案”[6]第一版。在研究层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上更加深入,发挥档案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

其三,目前民生档案研究“核心著者群”初具雏形,如李广都、何文丽等都在自己研究或工作的领域笔耕不辍,不断为民生档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添篇加页。但从研究起点上看,有关民生档案主题的文章出现时间较晚,专业研究队伍的数量、结构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EB/OL].[2015-05-28].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scdb&action=scdbsearch&db_opt=SCDB;

[2]曹航,宗培岭.民生档案的概念解析与价值指向[J].档案管理,2009(2).

[3]冯惠玲.开放: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J].档案学通讯,2004(4).

[4]中国知网[EB/OL].[2015-05-28].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 Prefix=CJFQ 2015-05-28

[5]欧阳琳,彭海艳.两型社会建设中民生档案工作的问题与策略[J].档案学研究,2010(1).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篇8

学术期刊在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为评价科研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发展水平。开展针对国外相关领域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单独、专门性的研究有利于研究者透过这一特定刊物的历史沿革、发文情况、国际影响力以及关注热点的变化等情况所呈现出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来指导国内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文章选取国际上图书情报领域内享有盛誉的英国J DOC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来探析其发展路径,在总结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图情领域期刊的建设之道。

1文献来源与检索

《文献资料工作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简称J DOC)创刊于1945年的英国,最初由MCB UP Ltd出版发行,从1980年开始改由创办于1967年的Emerald (爱墨瑞得)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且被英国专门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pecial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Bureaux)吸收为会员刊物。

笔者于2013年10月13日进行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检索,在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中以SO=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为检索式,时间跨度选择 “所有年份”,数据库选择系统默认形式,然后实施检索,共检出3748条记录,并将检出的3748条记录作为研究样本。

2文献计量分析

2.1 J DOC文献计量分析

(1)文献时间分布。J DOC到目前为止已出版69卷,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其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重要评论等文献类型共计3748条记录,其中1945- 1964年可以认为是J DOC的探索起步阶段,20年间累积发文251篇,年均发文量为12.55篇;1965-197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发文量急剧上升,这10年共计发文657篇,年均发文65.7篇;1975年至今可以认为是稳定阶段,累积发文2771篇,年均发文71.05篇。

(2)文献作者分布。自创刊以来共有2007位作者在J DOC中至少发表过1篇文章。J DOC高产作者中历年发文累积量大于等于20篇的作者中,发文累积量最多的是来自伦敦城市大学的BAWDEN D(89篇), 其次是来自挪威大学的Line MB(81篇)。可以看出,以上15位作者共同构成了J DOC的核心研究人群,在推动该期刊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献类型分布。对J DOC而言,共涉及15种文献类型,其中J DOC所涉及文献类型中排前3名的依次是书评(1985篇)、论文(1283篇)以及信件(209篇),其余文献类型还有编辑材料、笔记、参考书目、文件、会议摘要等。

2.2 J DOC引文分析

2.2.1 J DOC整体引文分析

(1)J DOC整体被引情况。在检索文献后对所检文献进行了整体引文分析,通过所创建的引文报告可得到J DOC历年发文的被引频次共计17878次,去除自引后被引频次共计15715次,每篇文献平均被引4.77次,其中施引文献为9957篇,去除自引后施引文献为9059篇。得出J DOC历年发文被引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发文被引频次呈逐渐上升趋势,当到达一定被引频次后便呈持续稳定态势。

(2)高被引作者分析。学术期刊的核心研究人群一般可以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来综合衡量。前文已经进行了高产作者的累积发文量统计,在创建引文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高被引作者的统计,得到高被引文章和高被引作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高被引作者不仅仅包括高被引文章的被引频次,还应该包括该作者所发其他文章的被引频次情况。

2.2.2 J DOC综合评价

(1)J DOC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情况。参考JCR中“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2011年) 和谷歌学术搜索中“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的收录情况(JCR收录83种,谷歌学术收录20种),同时依据期刊历年发文内容和不同版本排名情况,将31种期刊作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处理,其中J DOC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8。

(2)J DOC评价指标分析。期刊引用报告(JCR)利用发文数量(total articles)、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以及引用半衰期(citing half-life) 等定量指标对所收录的期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定量测度。2011年在“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类别中共收录83种期刊,根据影响因子排序,J DOC位列第29位,其中H5指数来源于谷歌学术搜索中“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分类的统计指标数据,SJR数据来源于SCOPUS数据库中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的统计数据。

3 J DOC发展对国内图情类期刊建设与研究的启示

通过基于文献计量对J DOC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从默默无闻的地方期刊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其中有许多值得国内图书情报学界借鉴的地方。

3.1发文数量与文献质量的协调

J DOC历年共计发文3748篇(年均发文仅有54.32篇),被引频次共计17878次(去除自引后被引频次共计15715次,每篇文献平均被引4.77次),然而国内同领域部分期刊盲目追求发文数量,许多刊出的文献被引频次过低或者从未被引用过。文献数量越多不代表文献质量就越好,文献数量越少也不代表文献质量就不好。

3.2文献类型的多样化趋势

J DOC历年发文一共涉及15种文献类型,其中书评(1985篇)、论文(1283篇)以及信件(209篇),其余文献类型还有编辑材料、笔记、参考书目、文件、会大多数是学术论文,文献类型极其单调,极少数期刊如《图书馆杂志》设有“悦读时空”专栏、刊载书评文章。要走出“学术期刊一定要刊载学术论文”这样一个思维误区,提升期刊的包容度,适当增加其他文献类型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实现期刊文献类型的多样化。

3.3构建期刊的核心作者群体

档案工作体制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篇9

一、文献年度发表情况

从样本的发表年度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分布在自1981年以来的34年间。最高为年23篇,最低为年1篇,平均每年发表文献7篇。34年间有4年没有文献发表,这4年将整个档案工作体制研究分割为三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只有一年,甚至不能够算做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9年,这15年间文献发表数量均在平均值下,年发表文献的数量在2~6区间波动,基本上属于低位运行。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到2014年,14年间大总分年度发表的文献数量在平均值以上。2003年至2010年区间文献量较第二阶段有明显增加,研究活跃度明显提高,整个研究上了一个台阶。2011年后,文献量激增,研究活跃程度达到了顶峰。从文献的年度趋势上看,文献量增加较快的年份,大都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也与国家档案工作体制改革与调整相关。

二、文献研究层次情况

从样本的研究层次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来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及其他4大类9个不同层次。按大类分社会 科学180篇、占85.7% ; 自然科学11篇、占5.2%;文化1篇、占0.5%;其他18篇、占8.6%。档案工作体制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但也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

从文献的具体研究层次看,略为偏重于理论性研究。实践性的研究占比数量与理论性研究相差无几。

三、文献的作者情况

从样本的作者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仅以第一作者计,涉及193位作者。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作者有8人,占作者数的4.15%;发表文献17篇,占全部文献的8.1%。这8位作者中魏震声3篇,郭子岩、肖文建、刘亚静、窦晓光、方新德、李兆明、罗军各2篇。发表1篇文献的作者有:隋智芹、吴双英、王徐球、张旭霞、王岳岚等。总比超过95%。与洛特卡定律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相差甚远。研究缺少有组织性与系统性。研究还没有核心作者,更没有核心作者群出现。在210篇文献中,2人以上合著的文献32篇,占全部文献的15.24%,合著率相对比较高。其中3人合著的8篇,2人合著的24篇。

四、文献的机构情况

从样本的机构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仅以第一机构计,涉及186个机构。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机构有14个,占机构数的7.53%;发表文献38篇,占全部文献的18.1%。这14个机构中中国人民大学6篇,安徽大学4篇,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各3篇,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上海市档案局、黑龙江省大庆市人事局、上海大学、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商洛学院、北京大学、湘潭大学各2篇。其中大学占比数量最高。

发表1篇文献的有:海南大学、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管理局、黑龙江省哈伊高速公路管理处等。在全部机构中高校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五、文献的关键词使用情况

从样本的关键词情况看,210篇样本文献中使用2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有31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档案管理(38次),其次是改 革、管理体 制(21次),随后是体 制(16)、档案管理体制(15),体制改革(13),档案(9),企业档案、人事档案(7),企业(6),企业档案管理、模式(5),管理、思考、建议(2)问题、创新、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分析、管理方法、信息化、新时期、市场经济、特点、机构改革、高校、方向、制度改革、方法与对策(2)。除了上述热词之外,文献还使用了:网络化、影响及对策、托管方案、文化事业机构、发展演变、体制调整、实践、转型期、城建联合档案管理模式等词。

六、结论

综上所述,1981年以来“档案工作体制”或者“档案管理体制”文献从量上反映出如下特点:

1、研究前中期活跃度较低,后期活跃度高,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相关

1999年前年发表文献的数量多 在2~6篇区间小幅 波动,2003年至2010年区间文献量较1999年前有明显增加,研究活跃度明显提高。2011年后,文献量激增,研究活跃程度达到了顶峰。从文献的年度趋势上看,文献量增加较快的年份,大都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也与国家档案工作体制改革与调整相关。

2、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大体相当

从文献的具体研究层次看,理论性研究文献只略多于实践性研究文献,二者占比数量相差无几。表明“档案工作体制”或者“档案管理体制”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这一点从文献作者及机构中高校作者与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作者人数大体相当也能够得到印证。

3、研究主题集中,高质量成果较少

微机电系统文献计量分析 篇10

微机电系统(MEMS)是伴随着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和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它是以微电子、微机械加工技术为基础,研究、设计、加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机械,包括微结构元器件、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系统等。MEMS由于尺度小、集成度高、功能灵活强大,使人类的操作、加工能力延伸到微米级空间,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精密机械、生物医学、环境保护、通信以及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同时作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竞相争夺的技术制高点之一[1~5]。

1 SCI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选择SCI-Expanded数据库,利用关键词对全球科研人员发表的MEMS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数据采集时间为2011年1月21日,共检索到文献6677篇。检索过程中,并未限定文献类型,以下统称为“论文”。利用Thomson Reuters集团开发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工具——TDA开展文献计量分析。

1.1 年度分布分析

如图1所示,MEMS领域的研究论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微纳制造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已有作者和新作者的数量对比中,也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每年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投身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同样地,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MEMS领域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增多,体现在新关键词数量的快速增长。

1.2 重点国家/地区分析

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地区如图2所示,美国以2503篇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位居第二的日本,将近是后者的4倍。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美国在MEMS领域的科研活动相当活跃,并且具有相当强大的研究实力。中国以547篇的数量位居第三,接下来依次为德国(457篇)、韩国(392篇)。我国的台湾地区以337篇的数量排在第六位。这10个国家/地区的论文数量为5855篇,占全部总数的87.7%,这表明微纳制造技术研究相对集中在这10个国家/地区。

分析各个国家/地区的论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美国一直处于优势领先地位。2000年,美国的论文数量为91篇,大约是是排在第二位的日本(33篇)的3倍;到了2009年,美国的论文数量增长至256篇,此时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103篇),尽管差距缩短至2.5倍强,但美国在MEMS领域的优势地位短期内还是很难超越的。而中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正在赶上并超越日本。

从论文被引用情况来看,美国的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均排在第一,且远高于随后的国家;篇均被引次数低于匈牙利和瑞士,位居第三;论文被引率排名第四(前三位是丹麦、巴西和瑞士)。日本的总被引次数位列第二,H指数排在第三位(德国第二),篇均被引次数和论文被引率分别位列十一和廿一。匈牙利的论文总数尽管只排在第卅八位,但篇均被引次数则高居榜首,论文被引率位列第七。虽然中国论文数量位居第三,但总被引次数、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论文被引率分别为第四、第五、第廿六和廿八位,这表明,我国的论文尽管已经在数量上处于领先,但更要在质量上获得大的提高。

1.3 重点机构分析

如图4所示,从论文数量上来看,排在第一至三位的一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0篇)、麻省理工学院(140篇)、桑迪亚国家实验室(138篇)。中国科学院(未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127篇位居第四位。这十家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差别并不大。从国别分布来看,这10家机构中有5家来自美国、2家来自新加坡,中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各1家。这也表明美国在MEMS领域具备相当强大的研究能力。

从论文被引用情况来看,尽管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数量较为领先,但总被引次数、H指数分别为第九、第十三。总被引次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佐治亚理工学院;H指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前20所机构中,篇均被引次数位列前三的依次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

1.4 重点期刊分析

本次分析的6677篇论文共涉及992种期刊。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微机电系统杂志》(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2005-2009五年期影响因子为2.790)的发文量最多,有444篇;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同样位居首位,篇均被引次数则排在第三。Elsevier的《传感器与执行器A:物理》(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2005-2009五年期影响因子为1.737)以319篇位居论文数量第二位,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同样位居第二,篇均被引次数则排在第四。英国物理学会的《微机械与微工程杂志》(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2005-2009五年期影响因子为2.473)的论文数量仅比排在第二的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少6篇,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同样位居第三,篇均被引次数排在第六。

1.5 重点作者与论文分析

本次分析的6677篇论文共涉及1.5万多名作者。单从论文数量来看,东京大学Fujita Hiroyuki教授近年来发表了MEMS领域的论文49篇,位居第一。从总被引次数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工程系Maboudian Roya教授遥遥领先位列第二的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工程科学系的Lee Gwo Bin教授。

MEMS领域被引次数超过300的论文,共有13篇。其中,佐治亚理工学院Akyildiz,I F的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论文被引2120次,位居首位,遥遥领先其他论文。这13篇论文中,有9篇产自美国的高校和企业,日本、中国、德国和瑞士则各有1篇。

1.6 重点研究方向分析

利用Aureka软件对SCI论文的总体研究布局进行了分析,如图5所示。薄膜、微加工、封装、传感器等是MEMS领域的研究热点(白色区域);键合技术、执行器、光衰减器等也是研究的热点领域。

2 结束语

根据文献计量分析,当前MEMS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微流体系统、微机械加工技术、封装等。从调研结果看,微机电系统的确是微纳制造领域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方向之一,其产业化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10年11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行的MEMS Executive Congress上,市场研究机构i Suppli和Yole Développement均指出,2010年MEMS芯片市场将逾70亿美元[6]。

从SCI文献计量来看,尽管中科院位列单一机构发文数量第三,但中科院在MEMS技术的研究上存在较大差距。美国具有绝对领先的实力,MEMS的三个标志性成果分别为数字微镜、静电微马达和微加速度计,均由美国发明;日本的研究水平也处于我国之上。

发展我国MEMS,需要规划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部署前瞻性研究;通过官产学研合作以及国际合作提高我国MEMS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产业链的交流与互动,建设相关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孟光,张文明.微机电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崔铮.微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Ahmed Busnaina.Nanomanufacturing Handbook[M].Florida:CRC Press,2007.

[4]BIS.Government takes action to grow advance dmanufacturing[OL].[2010-12-10].http://nds.coi.gov.uk/content/Detail.aspx?ReleaseID=417003&NewsAreaID=2.

[5]王琪民,刘明侯,秦丰华.微机电系统工程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经济 文献计量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概念和技术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量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传输整合,這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被正式纳入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经济现实发生的这种深刻变化要求理论做出相应说明,近30多年来,大量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很多,以往综述性文章多以研究样本为依据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三类进行一些特定研究问题的评论[2-4],单纯针对国内文献的计量研究较少。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 中经济和管理学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论文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该主题研究论文的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建立高频共现词表,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绘制了研究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归纳其研究重点和热点,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研究参考。

根据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关键词,笔者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制造业、信息化、IT产业为检索关键词,以CNKI全文数据库中的经济与管理类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搜索时间范围为1990年至2012年初。剔除其中非研究类文章,共有6644篇论文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结合中文数据,笔者采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开发的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对文献的作者、年代、标题、关键词进行统计,在进行关键词统计之前,对一些实际意义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并以关键词为基本单元生成共词矩阵,然后利用SPSS和UCINET软件对关键词共词矩阵进行分析。

1 文献年代分布及增长规律

对文献进行年代分布统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发展速度、研究增长规模以及研究深度。本次检索到的有用文献为6 644篇,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对其进行分年汇总,得到关于文献发表时间的分布,如表1所示:

为了更加直观地比较每年的发文量,根据表1绘制文献增长曲线,如图1、图2所示。横坐标都表示年份,图1中纵坐标表示当年的文献发表数量,图2中纵坐标表示累计文献发表数量。

由图1和图2可知,1990至1992年期间,CNKI的核心期刊上几乎没有关于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学术论文,1994年核心论文数量超过100篇,2006年的发文量最大达到了740篇,2008年起维持在500篇左右,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阶段,因此关于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为进一步探索该领域文献累积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用线性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进行增长曲线拟合,发现幂函数拟合效果较好。该领域文献的增长速度快于直线增长,呈现较快且稳定的增长趋势。

2 作者分析

作者是文献的另一个重要的外部特征,作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领域的研究水平,作者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领域的研究深度。

2.1高产作者统计

高产作者是指在一个研究领域内研究成果比较多的作者,表2列出发文在8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及其研究领域。

2.2核心作者统计

关于核心作者的评定,普赖斯曾指出杰出科学家中最低产的那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等于最高产科学家发表论文数平方根的0.749倍[5]。按照这一原则并取整,在本研究领域发文5篇或5篇以上作者都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经统计共有139位,占作者总人数的1.69%,累计发文量占总数的9.13%。用普赖斯计算方法确定的核心作者数量之所以非常大,是因为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多,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泛,该领域的作者较多。

2.3 作者单位统计

表3对排名前20位的单位发文量进行了统计。

3 期刊统计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和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期刊上,国内管理学与经济学权威期刊的发文量统计如表4。

4 主题词内容分析

4.1 研究热点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化处理,将词义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最后选取72个词频大于等于40的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从表 5 可知,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文献的内容较为广泛,这些关键词所属学科各不相同,表明该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应用范围广。

4.2 知识图谱分析

两个关键词如果多次一同出现在一篇文章中,表明此对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密切,对上述关键词形成的共词矩阵进行分析,共词矩阵中的数值越大,代表此对关键词一起出现的频率越大[6]。对共词矩阵进行处理,得到相异矩阵。

其中, 是关键词I和关键词J共同出现的次数, 是关键词I出现的次数, 是关键词J出现的次数, 是相异矩阵。应用SPSS软件对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如图4所示:

图4中,关键词之间的相对位置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将以上高频关键词依据聚类分为4个知识群,分别对应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主要研究的4个方面:

知识群1: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研究。由关键词“信息网络”、“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资源”、“国民经济信息化”、“经济增长”、“传统产业”、“产业结构”等构成,主要进行信息技术、信息化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研究,如信息化是否推动经济增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等。其中“传统产业”、“国民经济”、“经济增长”等关键词处于中心位置,说明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知识群2:信息产业相关研究。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第二个方面是信息产业的相关研究,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技术创新”、“IT产业”等关键词,且“IT产业”这一关键词位于知识群2的中心,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的位置较近,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知识群3: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创新研究。该部分由关键词“知识管理”、“产业集群”、“对策研究”、“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等构成,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特别是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等对信息技术依赖比较大的行业。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需吸纳信息技术,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以促进其发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等关键词位于知识群3的核心,说明在该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一个研究热点。

知识群4: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指标体系”、“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发展”、“创新”等关键词是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既包括衡量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包括衡量行业信息化水平(如制造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如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关键词又反映了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其中,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是信息技术评价的研究重点。

知识图谱中知识群之间的距离也具有一定意义,因此图4还反映出如下信息:知识群1主要是针对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独立;知识群2和知识群4侧重于产业层面,知识群3研究侧重于微观层面,深入到企业内部。知识群3与知识群2、知识群4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知识群2中的信息产业与知识群4中的农业、制造业、中小企业都涉及到知识群3中的管理模式研究、竞争力研究、组织结构研究等,一方面说明了知识群2、3、4的相对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群3是知识群2和知识群4之研究的微观层面。由于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其他应用行业之间是相平行的,因此知识群2和知识群4的距离相对较远。

4.3 关键词网络分析

依据高频词汇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情况,用UCINET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见图5。图5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以及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强弱绘制而成的,某一关键词若与之连接的关键词越多,说明其地位越重要(图中关联边所取阈值为关键词共同出现次数在60次以上)。

依据共引词网络还可进行网络密度和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的比值关系,可用于判断共引词矩阵中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网络密度越大,表明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7]。本文共词矩阵整体网络密度为0.603,超过了50%,表明领域研究中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节点的中心性是衡量关键词所处的地位的重要程度,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节点中心性分为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等。度数中心度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该值越大,则说明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都比较大,处于网络的中心,本文中“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化水平”、“信息服务业”的中心度很高。

综上分析,“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化水平”、“信息服务业”是本领域的研究核心。企业信息化研究是所有相关研究中最为广泛的一部分,属于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研究角度主要是现状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和信息化管理展开,属于微观层面,与图谱分析中的知识群3和知识群4相对应。在关键词网络图中,信息化建设也处于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环境、信息化發展、信息化水平等关键词都有直接的联系,表明企业和行业层面中信息化建设研究是研究热点。信息系统是企业或政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最为普遍的方式,信息系统运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图5中信息系统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对策等关键词都有直接联系,信息系统研究对应于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群3,另一个核心是信息资源,它与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传统产业的联系比较紧密,并且在研究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关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该领域关键词相互联系的纽带,主要与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群1相对应。

5 结 语

本文依据CNKI中经济和管理学数据库,采用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文献发表特点,并应用共引词分析的方法,对该领域的高频词进行分类汇总,绘制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和构建关键词网络,总结我国信息技术与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要问题,实现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可视化,主要结论有:

?本领域的快速研究期从2000年开始到2008年,2008年发文量达到740篇,2008年之后有所下降,2008年至2012年初维持在500篇左右,通过累积发文量拟合曲线,发现幂函数曲线更能拟合该学科论文的增长规律,有效地反映了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的迅速增长性与稳定性。

?作者研究方向稳定。发文前20位作者为:靖继鹏、倪明、姜爱林、金建、毕新华、郭东强、曾楚宏、乌家培、娄策群、林丹明、谢康、陈禹、毕克新、吕斌、郑建明、杨周南、谢阳群、刘文云、俞立平、陈曙、刘凤勤、左美云、阎小培和杨京英。

?核心作者不突出。用普赖斯计算方法确定的核心作者数量经统计共有139位,占作者总人数的1.69%,累计发文量占总数的9.13%,该领域的研究文献众多,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因此核心作者不突出。

?根据文中绘制的知识图谱,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主要分为4部分——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研究、信息产业相关研究、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创新研究、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根据关键词网络,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Melville N, Kraemer K, Gurbaxani V. Revi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J]. MIS Quarterly,2004,28(2):283–322.

[2] 石建勋,吴平,关于信息技术投资的生产率悖论及其争议[J]. 经济学动态,2007(12):72-77.

[3] 荆林波,冯永晟,信息通讯技术、生产率悖论与各国经济增长[J]. 经济学动态,2010(6):93-97.

[4] 齐晓云,毕婷,周志永,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述评[J]. 情报科学,2012(3):476-480.

[5] 钟文娟. 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2(2):2-3.

[6] 蒋颖. 1995-2004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共词分析[J].情报学报,2006(4):8-12.

[7] 殷辉,陈劲. 我国物流学科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20):2-3

[8]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红历,女,1974年生,副教授,博士,发表论文 12篇。

周 勤,男,1972年生,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8篇。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篇12

本研究运用文献信息学常规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学术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检索资源,以篇名“教研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76篇文献,剔除人物事迹介绍和专访、会议与活动报道、经验介绍、领导讲话等,确定了192篇关于“教研员”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2012年12月31日)。为比较全面了解研究基本情况,文献计量以发表时间、研究主要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分布、文献期刊类别与地区分布、基金项目为主要计量分析内容,使用计算机进行相关统计。现将有关结果介绍分析如下。

一、文献发表时间

关于“教研员”研究的文献最早出现在1964年,由青岛教育局教研室撰写的《组织教研员适当兼课》一文。[1]在1964~2012共26年中没有研究文献记载。1964~1980年、1981~1985年、1991~1994年各1篇,1986~1990年2篇。1964~1994年31年间发表文章仅有5篇文献。1995~2000年15篇、2001~2005年30篇、2006~2010年92篇、2011~2012年50篇。1995~2012年18年间发表文章187篇,占文章总数的97.4%是前31年来的37.4倍。如图1所示,从1990年以来文献发表时间及数量分布趋势分析可知:我国教育界对“教研员”的研究从1995年(5篇)起较为系统全面,且主要集中在新世纪以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达到高峰期。以下分析以1995年~2012年间187篇文献为主要研究文献。

二、文献研究内容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采取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文章篇名的核心词进行提炼,粗略考察分类;二是在187篇文献中再次遴选研究样本121篇(占64.7%)系统分析。1964~1994年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教研员队伍建设[2]、教研员工作方式方法[3],共有5篇文献。对1995年~2012年(187篇)文献归类后发现研究者主要围绕“应干什么”“该怎么干”“干好的条件”研究“教研员”。文献计量后发现,“教研员”应该干什么(职能作用、功能定位及与教师专业发展)64篇占34.2%、“教研员”应该具备什么(能力与素质提高)31篇占16.58%、“教研员”应怎样提高(专业发展与自身建设、管理)34篇占18.18%、“教研员”怎样才能干好(工作方式方法及听评课与教学评价)45篇占24.06%,成为“教研员”相关研究相对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研究者把“教研员”研究置于如何推动学校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从教研员角色定位、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教学评价、推动校本教研等方面展开研究,参与研究对象不断扩大,既有个案分析,又有理性思辨,研究视域相对比较宽,研究方法趋向多样与综合。说明教育界对“教研员”问题研究的关注伴随我国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研究内容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同时,对“教研员”应是什么、如何选拔、怎样评价相关研究文献较少。统计结果如表1。

三、文献发表期刊

187篇文献发表在75种以教育类为主的期刊杂志上,每种期刊平均刊载2.5篇。刊载1篇文章的期刊43种占57.3%,2篇文章13种占17.3%,3篇文章6种占8%,4篇及以上13种,占期刊总数17.3%,共刊载文章97篇,占文献总数的51.2%。《当代教育论坛》等4种刊物发表文章4篇、《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等3种刊物5篇、《教育理论与实践》6篇、《教育科学论坛》8篇、《上海教育科研》10篇。《中小学教师培训》《科学咨询》《人民教育》发表的文章较多。《上海教育科研》还于2009年组织学者、专家专题讨论教研员专业发展问题,关注教研员的专业发展。[4]《人民教育》也于2011年开辟“教研员专业成长系列谈”专栏。刊载文章4篇及以上期刊统计结果如表2。

四、文献研究地区

187篇文献的发表之地分布在27个地区,占我国行政区域的79.4%,平均发表文章6.9篇。安徽等6个地区各1篇、广东等3个地区各2篇、贵州等5个地区各3篇、北京等3个地区各6篇;黑龙江、四川各8篇;吉林10篇、山东12篇、江苏13篇、辽宁14篇;湖北、浙江各15篇;重庆19篇、上海20篇。除了有8篇文章发表地不详外,各地区发表数量在1~20篇不等,呈现不均衡性,有17个地区发表文章数量低于平均数,占地区总数63%。发表文章数量位于前三位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浙江等4个地区,占地区总数的14.8%,共发表文章69篇,占文献总数的36.9%。1995~2012年地区发表文章数量统计如表3。

五、文献研究机构及人员

通过查阅187篇文献,根据第一作者所在的单位性质和名称,将研究机构分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培训中心、发展中心)、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院校、教研室(研究室)、研究所、教科所、研究中心、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教育局)等类型。统计后发现:文章作者所在机构类型分布不均衡,各地区的教研室(研究室、研究所、教科所、研究中心)、高等院校、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院位居前三,发表文章数量111篇,占总数的59.4%,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的机构数量不多。由于第一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力最大,统计后发现:文献以1位研究者居多,独著146篇、2人合著30篇、3人合著9篇、4人合著2篇;高等院校位居第一,共有18所高校37名研究者参与,发表3篇及以上文章的高校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3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4篇、浙江师范大学6篇、湖北师范学院8篇,占高校文献总数56.8%。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非教育局教研室):山东2人,浙江、山西各1人;来自中小学教师:重庆、上海各2人,浙江、陕西、山东、辽宁、江苏、甘肃、福建、安徽各1人。统计结果如表4。

六、文献基金项目

187篇文献中有9个基金项目,研究成果18个,占文献总数9.6%,统计结果如表5。进一步分析原文献发现: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取得9项研究成果,占总数50%。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9项占50%,“教研员”角色定位研究2项占11%,湖北省体育“教研员”队伍的现状调查研究、选拔与考评机制研究各1项,“教研员”专业指导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科研能力结构研究各1项,“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研究1项,教研员概念研究、教研员评课研究各1项,均占5.5%。

成果发表时间均在2008年以来。2008年4项、2009年1项、2011年3项、2012年10项。研究地区主要有:广东、四川、上海、广西、黑龙江、北京、重庆各1项,湖北2项;承担的研究机构主要有:高等院校(北京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各1项、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项)5项、教育学院(黑龙江)、教师进修学校(重庆荣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州)、教研室(四川达县)各1项。

七、分析讨论

(一)文献计量的可信度分析。

研究检索资源为中国知网期刊总库,该总库收录的期刊文献资源全面,检索方式使用“篇名”检索,且检索时间不限。尽管关于“教研员”研究还可能分布在本次检索文献以外,但从研究的角度,以“篇名”教研员的文献更能体现“教研员”研究的专题性和针对性,对研究的贡献力最大。同时,在分析具体研究内容时,又在研究样本中遴选了121篇文章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价值。因此,研究文献的计量统计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二)文献整体研究的特点分析。

综合来看,“教研员”研究伴随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与时俱进。发挥“教研员”作用,落实课程目标,推进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研究者基本的研究立场,研究的出发点源于研究者对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理解的不断丰富,研究的内容始终围绕我国教研员“如何”或“怎样”才能扮演好不同教改背景下的“多重角色”为中心,表达出研究者“只有教研员工作定位准确、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共同意愿,体现了研究者对“教研员”勇于担当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良好意愿和不断进取精神的殷切关照。

(三)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关于教研员“多重角色”的扮演,研究者多以“……员”和“……者”来描述,如,研究员、服务员、研究者、指导者、服务者、社会工作者等。再在……员”与“……者”前面加上专业、教师、教学、理念等限定性与期待性的词语,“教研员”便被赋予了“多重角色”,并在教研制度建设、教研员队伍建设与评价、教研工作内容、方式与方法转变等提出建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1.参与研究的涉及面不够宽泛。

研究主体以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为主,教研员参与研究不多;教育行政管理者以及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则更少。统计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等专业人员构成“教研员”研究的主体,而教研员工作“服务”与“指导”的对象参与研究的很少(教育行政部门仅4人,中小学教师仅12人),研究群体的代表性不够宽泛。

2.教研员的层次性研究不够分明。

我国教研员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层次性;不同教育阶段的层次性;“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受重视程度与履职自由度的层次性;教研员自身素质的层次性;教育发展的层次性均很强,整齐划一的“多重角色”设定,难以达成共识。如,有的教研员对“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就有疑虑[5]。

3.缺乏履职实践的行动研究。

多数研究者是以“随感而发”的形式在做“研究”,罗列教研员“实然”的现象与问题,推演出应然的“景观”,意向性多于可行性,设计性多于操作性,模糊性多于精确性,难免使教研员面对“多重角色”担当“望而却步”和“不知所措”,其根源可能由于理论思辨性的“教研员”角色定位研究凌驾于实践性的行动研究过多,共识性不强。

4.关于学科教研员的针对性研究较少。

1995年以来的文献中涉及的具体学科“教研员”研究比较少,关于体育教研员的研究共有9篇文献,其中8篇源于湖北,化学、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教研员研究各1篇。相对于我国中小学教研员按“1人对1学科”的人员配备,针对具体学科“教研员”的有关研究在建国以来的60多年里没有覆盖全部学科,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学科覆盖面也不够广泛。

(四)“教研员”研究的期待。

“教研员”研究要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角色创新与继承相和谐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与深化研究、指导、服务“多重角色”,关键点在于统一思想认识,出发点在于有效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落脚点在于全面提升教研员素质,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完成育人目标。

1.加强统合各方意愿的综合研究。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门研究人员、省及市县三级教研员、教育行政人员、学校教师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利益和需要的诉求不同。“教研员”研究要统合各方面力量,加强区域性横向和纵向的合作研究,适应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情和教研工作面临的实际。

2.突出教研员实践性的案例研究。

目前教研员职责履行中“因循守旧”的角色担当情况比较突出,也是研究者积极倡导教研员角色转换或变革的主要原因。增强“多重角色”的自我认同,需要加强新角色的实践、演练与体验研究,以生动的案例研究,促进教研员感悟、领会和认同新角色,完成角色转变。

3.重视教研员行政角色担当研究。

研究者普遍对教研员的“行政角色担当”怀有排斥的心理,甚至建议教研机构去行政化,取消教研室的行政级别[6]。我国教研员具有专业与行政的双重职能,且专业职能受行政职能领导。[7]研究教研员“行政角色担当”既是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种教研工作的需要,也是服务教育行政决策、落实国家课改方针的需要。

4.加快教研员角色履职评价研究。

目前鲜有“教研员”评价系统研究。评价具有导向和认定作用、诊断和咨询作用,有利于教研员改善教研行为。今后要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评价的刚性,又要兼顾评价的柔性;既要强调评价客体的多方面性,又要兼顾评价的科学性和目的性,反映教研员角色履行的真实现状,对其“多重角色”行为效果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青岛教育局教研室.组织教研员适当兼课[J].人民教育,1964,(10).

[2]郭振华,咸喜良.加强教育学院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的举措和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5):36.

[3]谭峰.略论教研员的工作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1986,(10):2.

[4]李丽桦,张肇丰.新时期教研员专业发展问题的讨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8,(8):9~13.

[5]翟立安.教研员担当“专业的课程领导者”?—与崔允漷教授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10,(2):52~53.

[6]王培峰.教研员职能转变的定位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2):81~84.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下一篇:保险业的电子商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