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历程和总结(精选7篇)
找工作历程和总结 篇1
找工作历程和总结
找工作历程和总结
很久没写什么了,也不知道去写什么,最近就一直那样过来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知道终有一天大家都要离开了,而自己也要开始了新的征途。想想这几个月的经历,我真的感觉是不太容易,从去年就开始跑招聘会了,为了找到好的工作,我放弃了本已在做的工作,我想为什么我只能拿那样点钱,只是为了寻求更好一点的,前前后后我想跑了不下二十场招聘会,从几个人的公司到几十人的公司,到上千人的公司,到最终的万人集团,从小型私营,到中型私营,到最后的上市公司,国企,我都尝试过,从纳杰人才市场,汉口国际会展中心,光谷人才市场,洪山体院馆,湖北省人才市场,再到湖大,华科,武大,武科大,华科武昌分校这些都曾留下了我的身影,忘不了自己早上6点多点起床坐车去招聘会等待开门的情景,忘不了那样大的雨自己没打伞又舍不得放弃排了那样长时间的队伍,为了能进去投份简历我想也值了,毕竟一份简历就是播种了一个希望,一个期待。从当初的面试一个只有几个人公司的文员别人都要斟酌半天,到最后面试一个个大公司,别人会在面试完后给我一句肯定的完结语,我想我是成功了,至少我学会了在应聘中如何中展现自己,如何去让我的话得到对方的信服,去拿到对方的OFFER。作为一个不是名牌大学出来的我,我缺乏那种与武大,华科人竞争的勇气,正如别人所说,学校似乎决定了我们的出路,关系好像铸就了我们开始的起点。而我,没有学校的资本,也没有关系的庇护,我一遍遍问自己,难道不靠这两者,自己注定比别人差吗?武大的,华科的招聘会在去年我都不曾去过,因为我缺乏那种自信,因为我怕,怕遭到太多的拒绝,拒绝太多了也许就缺乏了勇气,正在我徘徊不进时,朋友关怀的电话过来了,“别参加那些社会招聘了,你没有优势的,那都是需要经验的”,朋友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诫我,一定要去参加校园招聘会,想想也是,为了找份工作,我花了不少钱,真是搞不懂,那些人才资源市场明明收了招聘方的钱,为什么还要收取我们这些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的钱,十块钱,进去一下,经常是投一份简历,失望的出来,也许是定势思维吧,看的出很多保险公司证劵公司不断地在招人,其实还是很有机会的,可是自己却从没兴趣,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啊,钱也花了,还没得成效,为什么不走校园招聘呢,公司正规,并且一般还是有规模的公司,为什么别人能行,为什么自己不行,难道自己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吗? “找准方向,找准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不要盲目,不要从众”,耳边的声音又想起了,虽然有时这样的话听多了有点烦躁,可是还得听,因为别人说的是正确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也许就是这个理吧,把自己定位好了,是不耽误你的。
因为别人的激励,自己的不断反省,今年3月来武汉后开始走人才市场招聘为辅,校园招聘为主这条路了,从武科大,再到武大,每次感觉都还比较顺利,也许是参加招聘会的机会多了,也许是有经验了,以前就连自我介绍,我都要反反复复的练习,背住,可也许就是因为太死了,到面试时总是在不停地回忆,回忆本上是怎么写的,导致很多时候都结结巴巴,而现在,打个腹稿,就可以接二连三,结合所应聘的岗位,公司说出来,也许这就是有经验了吧,在武科大的校园招聘会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回来的途中居然还有武科大的校园记者打电话说要采访我,真是受宠若惊。在这次招聘会中得到了世联地产的OFFER。
3月23日,我终于有了第一个OFFER,在世联地产的签约会上,拿着公司发给我的录取通知书,很漂亮,里面写着公司可以提供的福利,待遇等等,我拒绝了签约,心里是那样的不甘,好不容易有了这样一个进上市公司的机会,难道又要放弃,找工作那条路可不是那样好走的,可最终还是自信给了我力量,相信自己能行,我一遍一遍的告诫自己,人力资源部的都告诉我们这个机会难得,是以10比1的几率选出来的,可是我们有几个人还是没签,也许各自都有其他想法吧。有了机会,会给人一种自信,当时就有和几个没签约的一起去了武大招聘会,到时都两点多了,很多单位都离开了,进门就看见一家比较感兴趣的,还和我们专业有些关系,拓维信息系统,人事部的都起身要离开了,我告诉别人希望对方能给我两分钟时间,两分钟的陈述后我很高兴的看见他在我的简历上写了很多字,并且画了个勾,转了下再投了家广州的,广州山之化公司。
参加完招聘会,人也累的不行,经常是一天都没吃饭,赶了这场赶那场,还是很幸福,回家不久,就接到了拓维信息和山之化的复试通知,一般情况下投简历就会进行第一轮面试,拓维九点,山之化11点,一个在武大的外面的离得还比较远的大型酒店,一个在武汉大学教室里面,在拓维采用的是一种一对一面试,主要采用情景演练的方式,像搞小品那样,后来看拓维官网,才知道面我那个人还是拓维的董事,在面试中有个题目是“假如我要你请市里面的某个领导来参加活动,你怎么办”我按照思路说了下,说明预约啊等等,当然当我说到我去通知下某某领导时,面试官笑了,“通知,通知?!”他用了种开玩笑的语气说通知吗??我突然才发现自己放了个错误,作为下级,在一定程度上怎么能说去通知某人呢况且还是市里面的领导,然后我告诉他不好意思,一时疏忽,我应该怎么怎么说再把我自己的观点阐述了一遍,然后他点点头,我知道我补救的还是很快的,在面试中还是要多为自己的过错补救,当然没错误是最好的,然后他告诉我下午会有人通知我,我非常高兴,凭我多次面试的经验我知道我入选了,最后签约时看了下复试名单,30多个人,武汉理工的,华师的,财大的,江大的,最终选了五个人,我觉得还是比较幸运的。
拓维面完,就去了广州山之化,工资挺高,实习期间都差不多三千,可是想想离家太远,在一次次面试后虽然告知我拿到OFFER,4月6号去报到,可是最后还是拒绝了。也许我还是不是想独自离家太远,签约了算是完结了,自己内心也释然了。在拓维签约的回家路上就接到了青岛啤酒的三面通知,刚开始在学校搞了一面和二面(小组讨论)拒绝了对方,我想也累了吧,是该休息下了,福建英博雪津公司(世界500强),打电话说免费去总部福建复试,入住好运来温泉酒店,要不是天气不好,我想我也去了,旅游下也好啊,反正是公费。
事隔几天,江汉建筑公司,这个老国企,差不多半个多月了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再谈谈,他们招人力资源这块很重视,所以还得再考察下我,我也去了,在家窝着没事,还不如出去多见下人,还可以学到不少,何乐而不为呢?去了听了下办公室主任给我讲了下我应聘的职务在他们单位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招聘,培训,考核,档案管理,还包括各种公文的写作,他们是直接和市里面领导打交道的,而我这样一个人力资源部的,公文就应当全部由我来写了,由此可想而知,这个岗位真不简单。聊了聊,让我去对面一个办公室,我想假如我被录取,那么我当前坐的办公桌就应当是我的吧,对面是一个上次和我一个面试的一个文员正在上班,很热情。在里面写了下公文,做了套卷子,呵呵,真是受宠若惊,就我一个人,领导也很热情,看见我没水了,还主动帮我倒水,虽然我们不认识,面试也不是他搞的,但是我确实很开心,我想在这样一种富有关爱的团队中工作也是一种享受吧,至少他们没得领导的架子,懂得平易近人,不过最终因为我已经签约的原因并且认为在武汉我没有住处,可能是工资不是怎么高怕我最终承受不起,他们说更希望招武汉的,所以后来就不了了之。
三月考了武汉的事业单位,刚好那天和我报的那个邮政储蓄想冲突,两边都通知三月13号去考试,最终思量再三还是选择了事业单位,毕竟我交了100嘛,那个钱可不能打水漂,岗位是洪山区的老师,很幸运我笔试顺利通过,在最终通知我四月去面试时,因为要我带就业协议去审核我想我的已经签了,后来在网上搜了些资料看下当老师的利与弊,同时结合我爸爸的工作等等,我最终放弃了面试的机会,说实话后来想想当时也应该去试下的,毕竟事业单位可是个很好的差事,可当时却觉得男孩子也许需要多再外面闯荡几年,我不想太早的进入那种比较安逸的生活,还是想在外面多奋斗奋斗,同时那个打电话通知我的人叫我在半个小时内给他答复到底愿不愿意教书,他说现在就业压力大,我要是不上后来就好有人替代我,免得到时我又不去还没得人当替补,思考再三,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家人让我自己决定,说现在的路要自己去走了,也是的都老大不小了,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去决定的,所以后来我按照当初的想法放弃了暂时教师的这一光荣职业,当然也许今后我还是某一天还是会为了这个岗位努力争取的,当然这是后话。
4月3号左右,接到了中国箭牌的笔试通知,全国统一那天笔试,去了武汉大学参加考试,人很好估计有300多人笔试武汉大学考点,问了下很多人都冲着箭牌4400*15的薪资待遇去的,很难,说实话第一个体就不会,就像奥数一样,当然末尾还有几篇几页纸的英语阅读,一个小时完成,很多没做完,蒙的,后来很荣欣的是还通过了笔试,获得了面试通知,面试的地点在武汉大学1教5楼,他们很多人很正式,西装革履,也遇到了很多骑驴找马的人,坐在我前面的一个武汉大学新闻院的研究生就说那样的,她也签了长沙,一个月3K多。箭牌的人事很专业的一个女士,职业装,身材也很好,给人一种很正规很有涵养的印象,面试也是小组讨论,那个题目主要是针对什么市场的卖报纸的问题,写个方案,小组讨论,我们组从成本,策略,潜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五个人一组,有个武汉理工的,华农的,武大研究生,还有个武科大的,那个华农的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导,就开始以一个领导的身份进行分工,话很多,当然那时确实是需要话多,当然也要有理有据,我知道像箭牌这样全国只招80个人来说,那么表现最抢眼那个一般才可以进入三面,也就是英语面试,考虑到自己英语没有准备很久没看书,就有些后悔,其实应该把很多问题在面试前写清楚的这样英语面试也好有的放矢,有个准备,可是我实在不知道那些人会问那些题,会用到那些词汇,估计自己一旦踏入第三轮也可能被淘汰,反正在讨论中我们都成了绿叶那就这样下去吧,后来我在黑板上把那个外面组的小点核心写在了黑板上,可是由于以为只是板书,没注重那个格式和顺序,后来那个人问了下华农的顺序对吗,后来他又按照个人意思说了遍,有些后悔,不该去板书的,明明他们开始就是这样写的就是这样在草纸上写的,不过那个华农的很聪明,知道要他重新排序,意思就是现在有问题,他就按照自己想法说了遍,本来我也可以去挽救的,可以说下自己的观点,板书这样的原因,可是那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很沉默,只想离开。外面的雨很大,只想安静下。
后来一直没有想去找工作了,搞下论文看下书吧,没事还是喜欢看下武汉大学,武汉理工等其他学校的就业网信息,有适合自己的就投一份,因为来这些学校招聘的单位一般都是比较强的,在网上投了广州东莞邮政储蓄,河南洛阳中航锂电,TCL集团,九阳股份等,中航锂电打电话搞了个一面,问了很多问题,后来通知我去洛阳搞经理见面会,复试,考虑路途遥远就放弃了。TCL也与6月7号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专场招聘,感觉现在找工作的人很少了,所以也不是很挤,本来是没准备去的,通知9.30面试,我八点四十才起来,后来想想网上说月薪5000多,前半年,还是去早饭也没吃,赶到财大南湖校区都11点了,别人一面都结束了,本来想放弃了,可是后来想想自己从汉口那远来了还是去试试吧,跑到三楼去找了那个人事部的,两个年轻小伙,都戴着眼镜,一个稍微白净的给我作了一面无外乎也是问很多问题,当然这些对我来说还比较容易应对了,后来叫我下去等,在就搞了二面,也是小组讨论,刷了些人,到后来第二天的三面,又掉了几个,就这样我进入了TCL,TCL应该说还不错,培训很完善,雏鹰计划,飞鹰计划等,还有专门的导师。回家了好好考虑了下可能会放弃,首先,工资不透明,补贴也没说清楚;其次,转正后工资根据所分区域根据当地划分,和培训期间(2000底薪+3000左右补助)5000多形成强烈对比;再次,培训后在分配,也不知道要去哪,培训后定区定岗,没底。最后,五险一金,没得一金,一金我很看重,对于这样一个漂泊的人来说,不能一辈子漂泊房子很重要,我需要公司帮我分担房费。
心也该静下来了,从去年吃散伙饭就在奔波,总的来说今年比去年走运,总结了下找工作的经验:
第一,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岗位明确,在面试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所做的岗位有个熟悉的了解,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这个公司,这个岗位,在面试前都得有好的面对方式。
第二,了解面试公司的背景,发展史,当前的状态,企业文化,培训制度,当你们在聊天时或者说面试时时不时透露一些对公司的了解,会给人事部的人增加很大的印象,给自己添加印象分。
第三,不要紧张,从容以对,一般紧张的人第一轮一般都会淘汰,紧张就显得不自信,说话没条理,公司不愿意招个在正规场合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第四,团结协作,在很多面试中都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不要老去抢话,特别是自己还没想好的时候,往往这样会适得其反,往往枪打出头鸟,这样显得不和谐,在小组讨论中灵活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五,不抛弃,不放弃,如果真的喜欢某个岗位某个公司尽量去争取,即使你迟到了,第一轮被刷下来了也不要放弃。用好的心态,去争取第二次机会,找人事部的协商协商,一般都会给你再次的机会,这时就要好好把握,机会难得。
第六,在等待面试的时候,多和周边的人交流交流,疏通下自己的情绪,免得紧张,他们也是同学,有话题,聊得起来一般情况下。万一没得人和你聊可以打打电话和朋友缓解下,当然前提是紧张情况下,如果很平常,也就没有必要了。如果觉得自己学校很不满意的话,可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学校的,以免受打击,给自己带来莫名的压力,其实这种压力没必要的,很多公司注重能力,而非学校。
第七,面试过程中注视着对方的眼镜,不要低着头,面带微笑,显示自信一面,站起来离开时,如果是那种椅子可以把椅子往前面推下,显示注重细节。
第八,注重简历,简历上的经历要和自己的所求目标一致,熟悉简历上的内容,如果没有什么经历,伪造的那一定要想的周到全面,这个经历在什么情况下经历的,可以给你带来什么,在经历种发生什么都要提前想好,免得到时问问题时出现破绽。
不论怎么样,我想在这几个月中我收获不小,学会了如何交际,学会了如何让自己以一个平常的心和公司领导去交谈,去回答别人的提问,不再紧张,不在含糊其辞。其实先在想想还得感谢这样的应聘经历,它让我懂的了什么叫事半功倍,什么叫事倍功半,在一次次的面试中也让我学习到了不少,也许正如所说,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你就能成功,在面试中考官问的什么理论知识自己不知道,回来再查,什么问题自己答的不好,回来和朋友交流后为自己确定一个很好的答案,也就是这样的不断积累,才有了这样的结果,也许最后签约的公司不是特别好,但是从心底上自己也有了些许满足。
现在,同学都走了,上班了,开始了新的生活了,希望大家都有个好的前程,有机会相聚时希望大家都能青春依旧,都能寻到属于自己的梦。让梦想成为现实,也许这实现起来比较难,但是相信会成功的,因为我们活力四射的一群人。我很怀念一起在篮球场上奔波的身影,没有高低之分,有的是团结,乐趣,我也很荣欣,能够在大家的带动下参与篮球中去,让我现在也可以无所畏惧上场,当然技术还是不怎么样,怀念的东西很多,就把这些当成一种回忆吧。
我把这篇写了很久的东西从电脑上放到空间里面,希望自己把书啊什么的全部处理了而这些还在,好多年过去自己在蓦然回首,翻翻自己的空间,看下自己曾经找工作的历程,有很多艰辛,也有很多幸福,虽说现在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对不对,但是至少我会为我的选择去努力!生活需要浇灌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人需要经验的累积才能显得充实!
找工作历程和总结 篇2
我出生在山西省怀仁县吴家窑镇,也许是受家乡那种浓厚的武术氛围所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有幸结识本村老拳师李有德师傅,跟随他学习传统长拳,从此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招一式都是用泪水和汗水泡出来的。小时候的我,个性虽然顽皮,但对武术却情有独钟,我能坚持下来,完全是凭着对武术的挚爱和顽强的毅力,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为后来的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六十年代,我又结识山阴县罗庄村罗喜凡老拳师学习了八卦拳。通过习练,我对八卦拳的阴阳五行运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分为上八卦、中八卦与下八卦,上中下八卦又各分八路。拳趟路为直线一来一回,动作刚猛,朴实无华,强攻硬进。其古谱歌诀曰:“八卦本是绝艺拳,其中奥妙广无边;一式内中藏三手,进攻防守多变幻。学会卦拳打摇转,天下教师打一半;精通卦拳九仙图,十人见了九人赞(服)。崩打豁挑势难挡,劈砸抽留夺魁元;勾挂排跺来势猛,风神俏丽难分辨。手眼身法拳出众,历代拳术它占先,武术门中无价宝。”
我作为“知青”插队时又结识了怀仁县老拳师周实志师傅,随其学习了形意拳。形意拳的短打直进,最适宜在战阵中运用。形意拳中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之中,要争得闪转腾挪之地实属不易,只有直趟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势如黄河决堤。为了深得形意拳精髓,我下了不少苦功。
八十年代,大成拳拳师郭贵志师傅为传授大成拳,让我真切地感知了大成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深邃含义,领略了大成拳七大法门(站桩丶试力丶试声丶摩插步丶发力丶推手和散手)的神奇魅力。经过郭师傅的精心教导,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让我从众弟子中脱颖而出,深得郭师傅的赞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口号,我主动申请调入云冈矿工会,在工会领导的支持下,我发挥自己的武术特长,不计个人报酬,负责矿体协武术协会的工作。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十分荣幸地拜在杨振铎先生门下为徒,较为全面系统的学得了杨式传统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四十式杨式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杨式传统剑、四十二式太极剑等武技功夫,在层次上也得以深造和提高。
2006年7月,经陈正雷老师的指点,我转而潜心钻研太极。因为有了几十年的武术功底,再加上自己对太极的理解和感悟,渐渐练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让我渐次获得了太极带给我的乐趣和荣誉。
二、习武心得
自从学习太极拳开始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的练功历程,于习技练功的同时,还在不同场合从事武术教练工作。在此期间,我习研太极拳渐入佳境,感悟颇深。我认为,要学好太极拳,应有以下三个阶段的过程:
(一)学到手里。
进入太极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太极拳套路。其套路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动作有机协调地组合而成。一招一式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并非一味地摆臂举腿机械单调的重复运动,而是有严格要求的。如欲进预退,欲进犹退,欲退犹进,有进有退,迈步轻灵,着地沉实,前后左右,斜前乜后,踏罡步斗,等等。其动作或高或低,或虚或实,周身协调,太极之动非常之动等等,不可单纯追求最远、最强、最高,定要缓慢柔和地进行。
了解了太极拳的特点,对初学者首先是直观的,要动用自己的中枢神经影像,记忆领域,以致在大脑中建立初步印象。有了印象后,就要抬腿举臂地去模拟动作。开始可能不习惯,手脚不听使唤,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速度也慢不下来,重心移动不协调,总感到劲不顺。其实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次接触太极拳,必然会给大脑带来崭新的运动思维,从而产生新的运动逻辑,初学者一时还不能适应。为了适应,就必须全神贯注地苦练,其思维高度集中,大脑运动影像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势必导致大脑其他兴奋灶的抑制状态。此时此刻,你会忘记举手抬脚不协调,以及不好意思的羞涩感,你会忘记还有其它事情要做,甚至连原有身体不适感都会忘记。一些病痛,一时间也不觉得痛,或减缓了,或消失了。通过这个过程,使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得到了调整,精神得到了抚慰。对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这还是一个理疗过程。
有许多运动项目,由于运动激烈,心跳加快,负荷量不断增加,以致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而太极拳则不然,随着太极拳的不断进行,运动量不断增加,心跳会适应性地加快,血流量相应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改善了内环境原有的状况。不过血液循环的加快,不是激烈的涤荡,而是一般人都能在轻松学习的环境下所能承受得了的负荷。
(二)艺上身。
在第一阶段“学到手”的基础上,记住了套路,可独立比划下来。第二步就要反复强化,使套路由生疏到熟练,由熟练到流畅,由流畅向着自由过渡。这叫“艺上身”———动作精雕细刻的阶段。
这个阶段使动作更加规范,动作之间的衔接更加严谨,这是奔向自由的阶段。一切都从一练再练开始,同时还要用脑子去想。先辈们称之为“悟性”。有道是:“只练不想‘傻把式’,光说不练是‘嘴巴式’,又想又练才是‘真把式’”。
练拳要有“悟性”。悟性,就是用脑子去想动作,去想其中内涵、内在联系、章节上的“磨合”和前后的衔接。只要练后“悟”,“悟”后练,认真领会,仔细体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加以习练,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出现飞跃。
艺上身,就是“练”与“悟”相结合的结果。要不断地求索,从中领略并提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新的认识高度去加强动力定型,使肌肉得到锻炼,力量不断得到增强,关节韧带的活动幅度增大并更富有弹性;心血管系统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整个肌体的营养功能得到了改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运动性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之间更加协调,更加密切地配合。人体像一部十分精密的仪器,有条不紊地按正常程序运转着。这一切都是中枢神经协调调节的结果,正如平时说的“人练拳,拳练人”,习练太极拳,可使人的身心同步得到良好收益。
(三)化为己有。
在第二阶段“艺上身”的基础上,再持续不懈地精心磨炼,刻苦提高,必然会出现新的飞跃———进入“太极状态”,简称“太极状”,即出神入化的阶段。
一旦跨入“太极状”,身心进入了崭新境地。肢体在不断地运动着,周身上下协调配合得体,严格地按套路结构与顺序自然地进行着。太极拳练到这个程度时,就达到因收就屈,因伸就展,虚虚实实,任其自然。为什么达到“太极态”后,似乎不用想动作,就能按顺序流畅地完成套路呢?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是由于大脑皮质对动作的定型,有意识地控制逐渐减弱,以致到了最弱的程度,似乎感觉不到在有意识地支配。
三、传拳感悟
找工作历程和总结 篇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引进国外智力(以下简称“引智”),坚持“派出去”和“请进来”有机结合,通过聘请海外各类人才、选派人员出国(境)培训等方式,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科学技术、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
一、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智力的发展历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揭开了新时期引智事业的崭新篇章。30年来,引智工作经历了从注重引进外国专家和技术到强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是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全面开创、积极推进的时期。在开创和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形势,不失时机地提出利用外国智力的重要思想,作出利用外国智力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接受华裔学者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派遣留学生“要成千上万地派,不只派十个八个”,要结合“引进国外大型科研设备,同国外科研机构搞合作科研,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派人出国“进行技术培训”。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谈话明确提出了外国智力的概念和利用外国智力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内在联系,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和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扩大对外开放全局的高度,将引进国外智力确定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引智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目的和方式,构筑了新时期引智工作的基本框架,为引智拓展了新视野、开辟了新道路,同时开拓了对外开放新领域。谈话通篇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是党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指导引进国外智力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期引智事业蓬勃发展的宣言书。1983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姚依林同志任组长。以此为标志,引智事业进入全面开创、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引智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以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吸引华裔学者回国工作、选派工商企业人员出国(境)培训、聘请外国退休专家学者等方式组织实施引智项目,有效解决了现代化建设中经验不足、知识不足和人才不足的问题,以及能不能大胆利用外国智力的问题,为顺利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和加速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是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取得突破、蓬勃发展的时期。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这一时期,引智工作围绕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有益经验,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纵深发展,通过合作办学、利用跨国公司培训资源等方式培训人才,以吸引和聘请海外人才参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有力的海外智力支持。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不断创新、深入发展的时期。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召开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引进国外智力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强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要求“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这一时期,引智更加注重积极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不断完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引智格局,着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培训各类急需人才,示范推广重大引智成果,形成引智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海外智力支撑。
30年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重要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引智思想的创新发展、重大贡献和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引智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
二、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取得显著成就
改革開放成就新时期引智事业,引智事业为改革开放铸就辉煌;改革开放为引智工作提供广阔舞台,引智工作昭示改革开放形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引进国外智力从有限范围、领域、地域到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实现了引智发展格局和管理方式的跨越,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30年来,引智规模不断扩大。境外来华工作专家,由上世纪80年代末每年不足万人次到2007年当年达48万人次,其中2/3为外国专家,港澳台专家占1/3;出国(境)培训由每年600多人次到2007年近7万人次。30年来,从第一位“洋厂长”德国专家格里希,到日本著名水稻种植专家原正市等;从第一位国际著名数学家、美籍华人陈省身教授出任南开大学数学所所长,到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境外优秀专家积极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交流渠道不断拓展,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著名大学和民间团体,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的10多个外国专家组织,发展到遍及欧、美、亚、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99个。引智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侧重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工业、教育文化等领域和部门,发展到遍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引智地域日益宽广,由最初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等少数地区的局部示范扩展到今天的全国各地。引智主体日益多元化,由起初的政府主导到现在的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协同联动、竞相引智的局面。市场机制在国际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引智管理职能不断创新,由以项目为主的计划管理到以宏观指导、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为主的依法行政。
(二)引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构建和谐社会,从推进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在农业领域,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引进专家、派出培训和示范推广相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引智工程、“一村一品”、“千村引智示范”项目;引进水稻旱育稀植等国外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加拿大燕麦、以色列柿子椒、樱桃等优良品种,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的农业节水保水增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户安全储粮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日本著名水稻专家原正市20年60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总推广面积达2亿多亩,亩产提高了10%,降低成本约50元,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已在冀鲁豫陕等北方地区推广的美国渗灌技术,节水效率提高50%,增产幅度达30%-50%。联合国粮农组织安全储粮新式粮仓在川、湘等地应用,仅四川每年可减少因储备不当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亿斤。在工业领域,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软件和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国有大型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一些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典型工业引智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已在钢铁企业广泛运用的“溅渣护炉”技术,使得转炉炉龄大幅提高,由1200炉提升到1.5万炉,仅此一项全国累计效益超过1.2亿元。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在服务业领域,大力支持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第二,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做出新贡献。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海外智力西进工程、援疆工程、中部崛起工程、东部率先发展工程以及滨海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引智项目。加大对社会事业支持力度,实施“和谐之光”引智工程,制定《引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实施意见》,实施应急管理引智项目、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项目等。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引智工程,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引智项目实行倾斜。“智力拥军”和“引智扶贫”工作成为全国拥军和扶贫工作的新亮点。
第三,为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总体要求,实施自主创新引智工程,大力支持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和各地“高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通过引智培养重点学科带头人、科研管理人员和科技企业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引智还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产业升级。如,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300公里铁路动车组(CRH3)”项目,成功研制的世界最先进动车组技术,其中也凝聚着外国专家的智慧和汗水。
第四,为服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25年前邓小平利用外国智力思想开拓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引智也始终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引智始终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各项改革和发展事业提供服务。先后以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系、法律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领域为重点,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深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经验、方法和运行规则。2001年加入WTO,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为适应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新形势,通过聘请专家、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尽快熟悉WTO规则的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制定各类标准和规则,努力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开拓国外市场,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大力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例,连续组织国内人员出国培训,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机电产品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所占出口比重超过50%,显著提高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
第五,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不断打开新局面。围绕“三支队伍”建设和“两类人才”培养,实施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引智工程。通过出国(境)培训,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驾驭全局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创新能力,一些重点培训项目,如“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哈佛大学培训项目)、“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项目”、“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等在海内外均产生了广泛影响。与教育部、科学院合作加强重点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高校学科创新”(“111计划”)、“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项目”,支持创建一流大学和学科,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学科知识更新,培养适应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活跃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也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
基本经验
30年来引智工作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是在中央领导集体引智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广大引智工作者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取得的。它符合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符合中国特色引智工作发展的规律。
(一)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方向,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創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引进国外智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是中国特色的开创性事业。只有高举旗帜,充分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才能立足国情,趋利避害,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二)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发挥引智的独特作用和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大局。30年来,引智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大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战略的眼光,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宽视野想问题、办事情,坚持把引智工作放在大局中思考和谋划,在大局下行动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工作定位,才能大有作为。实践证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引智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握了这个根本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把引智工作融入到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互利共赢的改革开放战略以及和谐社会之中,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才能发挥引智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增强引智工作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前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海外智力支持。
(三)必须坚决贯彻“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紧密结合国际人才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和国内人才需求,实现引智效益的最大化。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人才竞争激烈,国内引智需求日趋多元化。只有认真研究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分布情况和结构特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贯彻上述方针,真正把握引智的着力点和重点对象,加强宏观调控,注重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不断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国外智力需求;做到注重效益,狠抓成果,强化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引智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必须与时俱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引智质量和效益的不竭源泉,找准突破口,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引智能力和水平。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智工作保持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的根本要求。30年来,引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领域,作为思想解放和创新的产物,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亮点,对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认真研究涉及引智工作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深刻把握引智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提出加强和改进引智工作思路和對策,才能不断提高引智的能力。
(五)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凝聚更多的国外优秀人才。
各国专家是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智力优势为我所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在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依法加强管理。30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加强引智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引智行政许可制度,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引智工作电子政务,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使引智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做到依法行政。同时建立以“友谊奖”为核心的多层次表彰激励体系,激发他们来华工作热情,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和合作。
(六)必须树立大局观念,协调各方,密切配合,形成引智工作合力。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涉及部门众多、服务领域宽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只有树立大局意识和观念,加强与经济社会各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注重服务,争取各方支持,才能充分整合资源和力量,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引智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引智的效能。
找工作历程和总结 篇4
从大三开始面试实习生,到大四正式的“沙场经验”还是积累了不少心得和体会,仅此在这里絮叨的说几句,各位觉得有用欢迎拿走,觉得无用也不用拍砖了。这篇总结版之后,会开几篇针对各个企业的面经,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先说说外资企业吧,因为觉得自己的英文竞争力还是不太够,所以基本上没有申请什么外资企业,就网申了个西安杨森,很久之后收到电面电话,=。=,攻其不备的电面很容易刷人,除非你有准备或者英文超牛。面试的话,外企比较注重个人能力,或者说综合素质,群面的话,切忌一言不发,或者寡言少语,只要你表现得不是特别强势,宁多勿少。
中资企业的话,各自爱好就五花八门了,本人最怕面试时问专业问题(的确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之前的准备工作那是比不可少的。有些企业面试全程一个专业问题都没问,而有些企业会专门设立一场专业面,根据企业各自喜好准备吧!平时专业知识底子很好的同学就不用太担心了,稍微差一点的,建议把以前的专业课的书再拿起了看看,以前做有笔记的话更好,直接看笔记好了。如果再差的话。。额,只有取巧加运气了,可以在面试前一天,将网上关于该企业的面经全部看一遍,记下以前面试官问的专业问题,每个企业对同一个专业问的专业问题侧重点不一样,如万科就喜欢问关于合并报表的(针对财会类专业),找到一个突破口,再去看看那部分专业知识,也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从面试形式上谈谈自己的心得吧:
笔试:
分两种,机试和纸质笔试,肯定纸质笔试成绩要比机试好的多;机试,每部分都要卡时间,大概15分钟15道题一部分,一共四部分。文字类的题还好,时间足够;可是数字分析推理的题目还得计算,时间真的是很紧,反正我是没有全部算出来做完过,到了后来只有胡乱选几个答案了事。纸质笔试,这个时间安排就可以灵活一些了,一般没有主观题的话,时间大概是45分钟到一小时,只要以前接触过企业笔试的人,时间把握上应该都不成问题。内容上,大致也分两种,行测和性格测试,有些企业会加入应用文写作和开放性问题;行测题方面,我建议大家可以买一本盗版的国考行测书翻翻,重点看看各部分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自己比较薄弱的部分可以多看看,会有很大提高的。性格测试的话,我建议做自己,不过如果你实在担心的话,可以笔试前查阅下企业的文化,根据它的文化来做选择。应用文写作和开放性问题,如果之前知道该企业笔试中会涉及此部分内容(历年笔试形式可以推测出),建议可以先准备下,至少知道怎么下手,找到突破口吧,免得到时候心慌。群面:
好像很多人都很怕群面,不知道如何表现。而且,群面似乎也是刷人最多的一面;当然有些企业例外(比如说世联地产,我那场群面,只刷了一个人,果然是海OFFER)。可能是我自己的性格原因,我从来不怕群面,相对于专业面来说,我简直就是喜欢群面;事实上,大四的机场面试,群面我一次都没有被刷过,所以我的心得还是有一定说服力吧?呵呵群面一般都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无论怎么变换都跳不出这个圈。即使叫无领导小组讨论,实际上都会自发产生一个LEADER的,而小组不出大问题的话,一般这个LEADER都会通过。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LEADER的,所以之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优势分析自己到底最适合什么。一场无领导小组讨论,有几个重要的角色,LEADER,TIMER,PRESENTER。这三个角色只要不出大错,是最容易进下一轮的。
LEADER,如果想做LEADER,首先一开始就得跳出来分配工作,但是口气一定得记住是询问口气,“我们现在先分下工,然后再开始,大家觉得怎样?”这样来开头。然后安排下各进程需要的时间,留有大概3分钟供PRESENTER理清思路。之后在正常讨论中,注意把握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提醒大家先从大局出发,先分几个大板块,大方向,再细化具体内容,千万不要一来就纠结于细节。然后适时发言,就可以了。
TIMER,一直觉得这个工作是最最轻松的,通过率也是非常高的。只要你带着手表(注意一定是手表,千万不要把你的手机拿出来计时,以前见过一个拿手机抢TIMER的,真的很无语,绝对是被刷的份)。根据在开始讨论之前定的各版块的时间,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讨论得忘情了,就忘了时间了,小组超时绝对是TIMER的责任。如果TIMER觉得自己的贡献似乎还是太小了,可以在中间发言1-2次,然后将自己全程记录的一些要点在最后3分钟交给PRESENTER(注意!这个动作一定得让面试官看到!但是表现要自然)
PRESENTER,讨论过程中发言1-2次,最重要的是记录,在最后时间可以将要点一一读出,问问大家有没有遗漏。我在群面中一般担任LEADER+PRESENTER的角色,其实这样很危险,会有AGGRESIVE的嫌疑,所以大家一定得把握个度。PRESENTER在讨论过程中,其实一直都在完善自己的思路,在纸上列出个大概的要点,然后根据要点丰富自己的语言,注意陈述时间,声音足够大,口齿清楚,不慌不忙,除非时间特别不够,最好不要像机关枪一样全程扫射。
其他人注意讨论过程中的发言,记下次数和自己哪些观点被最后陈述人采用。这样在面试官问及对团队的贡献时有依据。有些群面面试官是要参与的,最后会针对各队的成员问些问题,这个注意之前一定得有团队贡献,然后随机应变就好了。切忌慌乱,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都要保持微笑,回答语速保持正常,这点也是考验你的抗压能力的。
面试:
这部分的形式就比较多种多样了,一面有演讲的,有单面的,有笔试加面试的。。总之就是五花八门。但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性格问题,根据简历问问题,常规八大问,企业文化,对企业了解之类的。这部分一定的之前多看看面经,将以往面经中所被问及的问题抄下来。我一般准备的笔记顺序是:1.关于企业:成立时间,成立地点,现任领导人,最近所得荣誉(选1-2条),企业文化,企业慈善事业,企业产品、特点(有些企业不用);2.以往被问及的问题,专业问题;这部分一一抄下来,将自己准备的答案要点写在后面。税前看一遍,然后第二天在面试途中的车上再看一遍,就差不多了。重要的还是面试心态问题,反正这家不行还有下一家,千万别把这次面试看的太重,这样会好很多。
关于霸笔,霸面的问题
我是绝对支持霸笔,霸面的;即使不能成功,这也是对自己的胆量的挑战,以后面试的时候也不容易紧张。所以,如果有时间,完全可以去霸笔,霸面。霸笔的成功率最高,一般企业笔试有部分人是不会来的,到了那里跟HR表示你的诚意,HR一般就给笔试机会的;当然,RP像小月月的另当别论。霸面的话,一面的成功率也特别高,但是你得有耐心,一定得磨。有些企业是宣讲会没去,没现场投简历,就不给面试机会。首先,我先表示下,我特别特别鄙视这类企业的HR,简直是吃白饭的。。好了,说回来,霸这类企业的一面,诚意当然很重要,还得提及“宣讲会有课,所以没有来,后来得知其他人收到一面通知,知道没现场交简历就没机会;当时很后悔啊,早知道不去上课来这里了”,如果HR说并不是因为现场没交简历的原因,你可以接着表示可能自己在简历上竞争力稍次,但是自己的综合素质比较好,以求得面试机会。另,HR问及“不去上课”是怎么回事,千万不要傻兮兮的说逃课来,一定得说请假!你懂的。。二面的话,不建议去霸面,我霸过一次,长安福特马自
达,结果悲剧的发现,没有预约,根本厂门都进不去,苦等了2小时后,失败而归。(后来峰回路转,次日接到二面通知,才知道我本来就进了二面,只是还没通知到,娘啊~~~)因为我的二面霸的地点太特别,连HR都没见到;一般酒店二面的话,也可以去试试。不过得有心理准备,即使霸面成功,通过的机会也比较渺小。我有同学二面霸面成功,但是没有通过。
房地产发展历程总结 篇5
地
产
市
场
发
展
历
程
班级:08城建建筑一班 姓名:何非学号:08290020112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色是:与住房制度改革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强大推动力。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力地支持了住房制度改革。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式的房地产业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系统地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改革思路,对住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全过程进行了通盘的改革设计。从而拉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大幕。回顾我国房地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另一方面,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经历了一下五个时期:
第一,初步形成时期
也就是1978年到1991年。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是否了解,在1978年之前的20多年当中,其实我国是没有房地产业的,也没有房地产,有的只是建筑业。当时城镇住房是由国家统一建设,建好了之后不出售,而是由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学历和职务进行排队分配。分配之后的房子,国家只是象征性的收取比较低的租金,近乎无偿使用。在这种住房的体制下爆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投资是有去无回的,而且收的比较低的租金是不足以支付房屋日常使用和修缮的。在1980年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国务院提出了住房改革制度,也就是准许私人建房、买房、售房,不但是已经新建的商品房可以出售,已有的房子也可以出售。
也就是说从1978年到1991年期间,是房地产逐步形成的阶段。
第二,房地产过热时期
大家可以看到只有一年的时间,1992年到1993年,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对于我们现在的地产大腕有没有了解,比如潘石屹就是在1992年到1993年一年的时间掘了第一桶金,在海南和北海,那个地方是房地产热持续高涨的地方。随后在1993年底的时候,由于国家的一系列的宏观政策调控,把这个泡沫挤破了
第三,市场调整时期
经过了1993年,到我们整个市场的调整时间,就是1994年到1997年,1994年继续了1993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在1995年到1997年之间,国家继续执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1996年的时候,从我们的经济相对的短缺,已经发展到了经济相对过剩,职工下岗、企业倒闭的情况频繁的出现。在1997年的时候大家应该知道,1997年我们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
第四,市场萧条期
1994年到1997年是波动比较频繁的,应该说是房地产市场的箫条期。从1998年到2002年,我们出现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期,在这期间,国家把房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优惠的房贷政策和税收政策。
第五,宏观调控时期
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我们进入到了宏观调控时期,这几年我们清晰的感觉到土地政策的调整、税收政策的条件,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大力投入和建设。在2008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我们先遭遇了经济危机,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房价急剧回落,到2009年又上涨到了一个高点,2010年又频繁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尤其是从年初到4月底。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1990年到2008年整个利率变化的过程,大家就会看清整个房价的变化。1990年的时候,我们是历史上最高的利率水平,是年利率9.72%,这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们现在可能还觉得5.94%已经很高了,1990年最高是9.72%,中间有一次回落是2002年的5.04%,5.04%是我们目前最低点的利率。大家可以看到,2008年12月23号5.94%是我们延续到五年以上的基准利率。在去年的时候,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针对5.94%利率贷款打七折,利率基本上接近于公积金的贷款利率。所以目前我们享受到的利率应该说是历史追低值,现在是七折利率。但是目前很多银行首套房已经取消了这个折扣,我们再次申请的时候普遍变到了8.5折。那么8.5折的利率,5.94%的8.5折应该是5.049%,也是2002年的最低点。这是从1990年到2008年的利率变化水平。我们看一下北京商品房均价的走势,从2000年到2007年:2000年的4771一直上涨到2007年的14411,2008年我们的房地产均价在2万以上,今年接近3万。所以大家从这个房价的走势可以看出来,现在即使房价陷入了低谷,但再降也不可能降到1.4万均价的水平了。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从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我们的房价上涨的幅度是223%。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朱镕基总理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
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人们所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地降低利率,还有按揭门槛降低,当时首付只要30%、20%,有的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于是1999年至2003年为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期。2003年到达高峰,暴露出房价过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房地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收紧土地与信贷两个闸门,以调控供给为主。
2005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主要特征是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控,以调控需求为主。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2006年,成交量开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当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在下雪的时候,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却是一片艳阳天,房价涨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长三角,结果导致3月份调控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
2006年的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以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为主。目前的房地产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以投资主导向以消费主导转变、由短期投资向中长期投资转变、由以土地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由以增量市场为主向以存量市场为主转变、由普涨普跌现象向有涨有跌现象转变、由笼统市场向细分市场转变。
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篇6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黄金市场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冻结民间黄金买卖,鼓励黄金生产(1949-1978)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金银管理办法》,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195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组织群众生产黄金的指示》,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采取了诸如提高黄金收购价格、取消黄金生产课税、增加财政补贴等措施落实国务院指示,以此鼓励黄金生产。1963年初国家停止了对金、银饰品加工原料的供应,银行所收购的金、银饰品也不再对外销售。
2、统一管理,统购统配(1978-1993)
改革开放以后,冻结民间黄金买卖的管制政策开始出现松动。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铸造发行纪念币、投资性金银币。1982年我国放开了中断20多年的黄金饰品零售市场,中国金币总公司也从这年起开始发行著名的熊猫金币。在此阶段中,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和1984年1月发布《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对我国金银的生产、收购、配售、加工、使用、回收、进出口等提出明确的法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黄金市场价格,适时调整国内黄金价格,以此调节国内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
3、逐步市场化(1993-2001)
从1993年开始,黄金生产企业开始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统购统配”计划外的黄金交易破土而出,出现一些地方性的黄金交易市场。1999年12月28日,白银放开交易,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中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给中国黄金市场的放开打下了基础。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
4、全面市场化(2001-至今)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调整。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2003年4月,人民银行取消了黄金生产、加工、流通审批制,改为工商注册登记制,标志着黄金商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在现货交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至此我国黄金市场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
1、中国的黄金生产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金矿资源比较丰富,总保有储量超过四千吨,局世界第七位。中国最有名的山东的胶东金矿,产金量一度局世界第五位。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生产国,目前中国为世界第三大黄金生产国。
2、黄金消费大国
2006年消费量高达269.3吨,占世界黄金消费总量的9.23%。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量有望大幅增长至500吨。
3、黄金市场格局逐渐形成
目前,我国黄金市场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场内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以交易所为核心,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黄金现货和黄金期货两大场内交易市场。
4、黄金进口渠道不断放开
近年来,我国黄金进口量逐年增加,参与黄金进口业务的商业银行也从原先的四大国有银行逐步扩大到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我国具有黄金进口资格的商业银行已经达到12家,随着黄金进口的有序放开,国内对于黄金的实物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实物黄金的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
5、国内国际黄金市场联动性大大增强
具备代理黄金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国内黄金市场及国际黄金市场同时运作,国内投资者借此可以展开全天候的黄金市场交易。研究表明,国内黄金价格与国际黄金价格的偏离度非常小,内外市场的联动性大大增强。
调研目的与意义
1、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与有关法律制度,了解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2、走访长沙各个售卖黄金的专柜,了解目前黄金饰品的种类和大多数消费者的偏好,了解金价的行情及其波动,以及各个金店是否接受黄金的回收,如何进行黄金的回收,回收价格的多少,买卖差价;
3、通过去往各大银行、期货公司了解纸黄金、黄金期货、实物黄金的交易情况,黄金是否是大多数市民所愿意选择的投资渠道;
4、设计调查问卷,在河西与河东两大块区域发放问卷,了解长沙市民参与黄金交易的意愿,投资黄金的能力,参与黄金的交易风险意识及风险承受能力;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篇7
关键词自主建构;发现与创造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他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本文从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本学科特点针对课标中提出的让学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这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1让学生参与发现与创造的必要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即是在个体作为主体与数学知识作为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的一系列反映动作,在头脑中构建其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课堂讲解环环相扣。学生这个主体很少有时间思考问题,大多为被动接受,这就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学生由于“吃”了太多的新知识,又没有相应的“课堂运动”。必定难于消化,而数学问题的方法性又很强,如果学生不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创造的话,他很难真正的掌握和理解知识,难以长久的记住知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就倡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师则转换为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以及改进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互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方法。
2精心设计让学生参与发现和创造
新教材非常强调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去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探索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大有帮助。
例如“平均变化率”一课就可以尝试进行以下的设计:
问题1:已知某人身高与年龄的6组数据,6周岁时身高为120cm,12周岁时身高为152cm,15周岁时身高为176cm,你能告诉我对于从6周岁到12周岁与从12周岁到15周岁这两个时间段,哪一个时间段内此人身高长得更快些?
设问目的: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是他非常关心又感兴趣的话题。而通过他所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2:除表格数据以外,有没有更直观的方式能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快慢问题呢?
设问目的:是要学生自主探索其他的解决途径,将其引向图形。利用图形的陡峭与平缓来解决问题。
问题3:身高与年龄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设问目的:这里学生很容易回答相关关系,(他们刚学过统计)但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其身高和年龄的这种对应可以抽象成函数,由此将学生的思维从现实问题向数学问题过渡。在函数思想下,建立平均变化率的定义。
问题4:求从0岁到2岁的平均变化率?从2岁到6岁的平均变化率?从15岁到18岁的平均变化率?连同前面的两个时间段在内的五个时间段,哪一段平均变化率最大?哪一段平均变化率最小?这些值反馈给我们什么信息?
设问目的:这段练习除了可以让学生熟悉概念,还能让他们体会平均变化率为现实问题服务的能力,并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这一问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变化率在大区间上的刻画是粗糙的,而平均变化率在刻画什么图形时是精确刻画呢?由此引出一次函数的平均变化率问题。
问题5:对于y=2x+1在区间[1,3]上的平均变化率是多少?区间[-1,5]上呢?[m,n]?
一般地y=kx+b在区间[m,n]上的平均变化率为?
设问目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由具体的一次函数抽象出一般的一次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主要由这5个大问题组成,其中环环相扣,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和利用数学作为工具去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一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责任放任学生自由讨论,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方式不是直接的告知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问题。
3操作中的误区
提倡学生参与发现与创造,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是不容质疑的。在落实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弄清楚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新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并且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师生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教师在课堂上自然就应该突出学生活动。其实学生的参与本质是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活动只是形式,是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服务的,如果只顾课堂热闹,其结果就会出现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要学什么,学了什么,怎么用等等。其实在教学设计中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是要从低层次的数学知识学习设计活动开始,一直考虑到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策略以及数学意识学习的设计活动结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然后再通过活动的反思,体会出数学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