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2024-09-28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精选8篇)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篇1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出处:PLCopen China for efficiency in automation(PLCopen 中国组织)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英文为Programmable Controller,在二十实际七十至八十年代一直简称为PC。由于到90年代,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也简称为PC;加之可编程序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太大,所以美国AB公司首次将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为了方便,仍简称PLC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有人把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的系统称为PCS可编程序控制系统,强调可编程序控制器生产厂商向人们提供的已是完整的系统了。

PLC的发展和市场情况

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土改可编程序控制器,满足了GM公司装配线的要求。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第五代PLC产品了。

在以改变几何形状和机械性能为特征的制造工业和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为特征的过程工业中,除了以连续量为主的反馈控制外,特别在制造工业中存在了大量的开关量为主的开环的顺序控制,它按照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号按照时序动作;另外还有与顺序、时序无关的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以及大量的开关量、脉冲量、计时、计数器、模拟量的越限报警等状态量为主的——离散量的数据采集监视。由于这些控制和监视的要求,所以PLC发展成了取代继电器线路和进行顺序控制为主的产品。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PLC、DCS与IPC三足鼎立之势,还有其它的单回路智能式调节器等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百分比。

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由于PLC 人机联系处理模拟能力和网络方面功能的进步,挤占了一部分DCS的市场(过程控制)并逐渐垄断了污水处理等行业,但是由于工业PC(IPC)的出现,特别是近年来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IPC和FCS也挤占了一部分PLC市场,所以近年来PLC增长速度总的说是渐缓。目前全世界有200多厂家生产300多品种PLC产品,主要应用在汽车(23%)、粮食加工(16.4%)、化学/制药(14.6%)、金属/矿山(11.5%)、纸浆/造纸(11.3%)等行业。

国内PLC生产厂约三十家,但没有形成颇具规模的生产能力和名牌产品,还有一部分是以仿制、来件组装或“贴牌”方式生产,因此可以说PLC在我国未形成制造产业。作为原理、技术和工艺均无尖端技术难度的产品,只要努力,是能形成制造产业的。

在PLC应用方面,我国是很活跃的,近年来每年约新投入10万台套PLC产品,年销售额30亿人民币,应用的行业也很广。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在机械加工及生产线方面的应用,还需要加大投入。

我国市场上流行的有如下几家PLC产品:

施耐德公司,包括早期天津仪表厂引进莫迪康公司的产品,目前有Quantum、Premium、Momentum等产品;

罗克韦尔公司(包括AB公司)PLC产品,目前有SLC、Micro Logix、Control Logix等产品;

西门子公司的产品,目前有SIMATIC S7-400/300/200系列产品;

GE公司的产品;日本欧姆龙、三菱、富士、松下等公司产品。

PLC的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不仅在我国,即使在工业发达的日本也有调查表明,PLC配套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比例占42%,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尚有24%。所以说,需要应用PLC的场合还很多,在我国就更是如此了。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我国大中型企业还要大力发展CIMS,在机械制造厂要形成FMS柔性制造系统,PLC是基础,所以PLC市场是广阔的。PLC具有稳定可靠、价格便宜、功能齐全、应用灵活方便、操作维护方便的优点,这是它能持久的占有市场的根本原因,我们下面重点阐述几个问题,并研究其发展趋势。

PLC的硬件和软件

PLC在90年代已经形成微、些 中、大、巨型多种PLC。按I/O点数分,可分为:微型PLC: 32 I/O

小型PLC: 256 I/O

中型PLC:1024 I/O

大型PLC:4096 I/O

巨型PLC:8195 I/O(注:近年来有单机支持300回路和65000点I/O的大型系统)

对应中型PLC以上,均采用16位~32位CPU,微、小型PLC原采用8位CPU,现在根据通讯等方面要求,有的也改用16位~32位CPU。由于I/O 64点以下PLC销售额占整个PLC的47%,64点~256点的占31%,合计位整个PLC销售额的78%,所以对微、小型PLC应多加研究。

PLC控制器本身的硬件采用积木式结构,各厂家产品结构大同小异。以日本欧姆龙C200HE为例,为总线模板框式结构,基本框架(CPU母板)上装有CPU模板,其它槽位装有I/O模板;如果I/O模板多时,可由CPU母板经I/O扩展电缆连接I/O扩展母板,在其上装I/O模板;另一种方法是配备远程I/O从站等。这些都说明了PLC厂家将硬件各部件均向用户开发,便于用户选用,配置成规模不等的PLC,而且这种硬件配置的开放性,为制造商、分销商(代理商)、系统集成商、最终用户带来很多方便,为营销供应链带来很大便利,这是一大成功经验。

PLC内的I/O模板,除一般的DI/DO、AD/DA模板外,还发展了一系列特殊功能的I/O模板,这为PLC用于各行各业打开了出路,如用于条形码识别的ASCII/BASIC模板,用于反馈控制的PID模板,用于运行控制、机械加工的高速计数模板、单轴位置控制模板、双轴位置控制模板、凸轮定位器模板、射频识别接口模板等,这在以后还会有很大发展。另外在输入、输出的相关元件、强干扰场合的输入、输出电隔离、地隔离等方面也会更加完善。

PLC中的CPU与存储器配合,完成控制功能。它与DCS系统处理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系统不同,采用快速的巡回扫描周期,一般为0.1~0.2秒,更快的则选用50毫秒或更小的消灭周期。它是一个数字采样控制系统。

为了完成控制策略,为了替代继电器,使用户等完成类似继电器线路的控制系统梯形图,而编制了一套控制算法功能块(或子程序),称为指令系统,固化在存贮器ROM中,用户在编制应用程序时可以调用。指令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基本指令和扩展指令。细分一般PLC的指令系统有:基本指令、定时器/计数器指令、移位指令、传送指令、比较指令、转换指令、BCD运算指令、二进制运算指令、增量/减量指令、逻辑运算指令、特殊运算指令等,这些指令多是类似汇编语言。另外PLC还提高了充足的计时器、计数器、内部继电器、寄存器及存贮区等内部资源,为编程带来极大方便。

由于各PLC厂家产品在指令系统上的差异及编程方法上用户要求不同,近年来IEC制订了基于Windows的编程语言标准IEC61131-3(注:1993年IEC颁布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国际标准IEC1131),它规定了指令表(IL)、梯形图(LD)、顺序功能图(SFC)、功能块图(FBD)、结构化文本(ST)五种编程语言。这包括了文本化编程(IL、ST)和图形编程(LD、FBD)两个方面,而SFC则在两类编程

语言中均可使用。IEC技术委员会(TC65)进来开展了IEC61499项目,将IEC61131-3进行了扩展,它是针对通过通信网络互联的模块化分布系统的体系结构的标准,将对IEC61131-3有所改善。这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可编程序逻辑控制装置在高层次上走向开放性的标准化文件,是PLC发展的一大趋势。

PLC的网络及发展趋势

一个或若干PLC与PC机联出系统,PC机起到原编程器及人机界面操作站的作用,这20世纪90年代的新潮流,这样为系统集成带来了商机,同时编程软件和人机界面软件(监控软件或称组态软件)及软件接口(或称驱动软件)也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PLC厂家在原来CPU模板上提供物理层RS232/422/485接口的基础,逐渐增加了各种通讯接口,而且提供完整的通讯网络。由于近来数据通讯技术发展很快,用户对开放性要求很强烈,现场总线技术及以太网技术也同步发展,所以PLC构成的PCS系统比DCS的开放性所处的现状稍好一些。

目前罗克韦尔AB公司已形成了多层结构体系,即Ether Net、Control Net、Device Net及Asi等现场总线(原DH+网也可兼容)。西门子公司在Profibus-DP通讯网络及Profibus-FMS网络以外,提出了S7 Routing网络,即Profibus-DP和Industrial Enternet两层结构。网络还在发展,我国应已积极的姿态投入其中。

2001年我国机械工业成为工业发展新亮点,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7.15%,汽车产量为世界前10位,机床产量为世界第5位。机械工业利润增长33.35%,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六成多。出口同样出现可喜的增长。现在机械工业提出要实施网络化,对这一点,PLC从业人员应有清醒的认识,应对网络化的开放性、网络构成的性能/价格比和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上特别下功夫。

网络向上连是互联网问题,向下连是现场总线问题,另外现有网络能否用以太网“e网到底”方式、网络采用客户器/服务器方式、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生产者/消费者方式、接口软件采用OPC方式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落实。PLC与智能MCC马达控制中心、与数控机床配套的NC/CNC数控设备,以及与其它运行控制系统、电控设备、变频器和软起动器等连成系统;PLC要与DCS分工合作,充当DCS的远程I/O站等;PLC要与IPC分工合作,除用IPC作人机界面外,作软件PLC的I/O部件也是可行的;此外还有PLC与紧急停车安全系统(ESD,Emergency Shut Down Systems)的关系、与立体仓库、机器人、CAD/CAM等等都要处理好关系。总之,PLC要兼容各种新技术,使PLC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脑”。

PLC的应用领域是宽阔的,还有许多领域急待开拓,如用于海关过境车辆认证(深圳盐田)、自动售药小(若干中药店)在我国已有实例。另外,在离散事件冬天系统中,如公路网交通流(车辆计数、乘客计数及停留时间计量)、物流系统、柔行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及一切非标准随服务系统中,均可以采用PLC,进而建模和采取对策并优化。PLC的前途一片美好,一切悲观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至于技术进步,PLC与其它技术融合以至消失,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篇2

1 国内外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发展沿革

近20年来,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考察,笔者了解到,西方国家对桥梁防水问题十分重视,均有相关的规范和技术规程。上述各国的相关规范、规程明确规定,城市和公路桥梁必须设置桥面防水层;并从结构类型、面层材料、防水技术、施工方法、设计年限、使用性能、维修费用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

譬如,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丹麦、美国堪萨斯州就开始在钢筋混凝土桥上采用原始的防水层。到了上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大规模开展公路和城市桥梁建设,其桥面防水层亦得到广泛的应用。欧洲上世纪70年代将防水粘结层应用在桥面铺装上。德国在欧洲起步较早,上世纪60年代即开始采用防水层,初期在混凝土桥面板上采用冷底子油铺沥青卷材,并于80年代采用热熔APP改性沥青卷材作防水层。而英国1965年开始强制在钢筋混凝土桥上设置防水层。

1979年,美国联邦总审计长呈送国会的报告中指出,桥梁防水体系主要是保证混凝土耐久性,并认为设置防水层费用与效益比为1:2.75。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加拿大、美国近半数的省州和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制定了桥面防水材料标准和相关的设计施工规范。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混凝土桥面防水的研究相对滞后,桥面防水层设置不很明确。如《公路桥涵设计规范》(1961版)1041条:“钢筋混凝土桥的桥面上应否设置防水层和设置哪一种防水层(防水混凝土、粉粒式或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铺装、沥青贴式防水层),应根据桥梁结构类型跨径大小、当地气候条件和设置的必要性等具体情况而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曾出现过使用油毡、沥青之类防水材料。《公路桥涵设计规范》(1974版)1.33条规定:“钢筋混凝土桥面与铺装之间是否应设防水层,应视当地气温、雨量、桥梁结构和桥面铺装的型式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而定。简支梁桥可采用与桥面一次浇注的防水性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在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下可不设防水层。桥面在主梁受负弯矩作用处应设置防水层。”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和公路桥梁相关技术规范中对桥梁桥面防水的要求,也只是提及一般采用桥面柔性铺装防水系统,其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主要参照建筑屋面及地下工程等,尚未形成一套适合于评价和选用桥梁桥面柔性铺装防水材料的试验手段和性能指标。譬如,《公路桥涵设计规范》(1989版)1.7.4条规定:“钢筋混凝土桥面板与铺装层之间是否要设置防水层,应视当地的气温、雨量、桥梁结构和桥面铺装的型式等具体情况确定。防水性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下可不设防水层,但桥面在主梁受负弯矩作用处应设置防水层。”而当时的防水层,主要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三油二布涂料、沥青油毡等材料。由于我国当时大多数城市桥梁不做防水或防水设防措施不力,造成桥梁出现桥面渗水、钢筋锈蚀、铺装层剥落、碱骨料反应、钢筋锈蚀而引起的混凝土胀裂等严重损坏问题,严重影响了桥梁的耐久性和正常使用寿命,以及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不少桥梁工程采用了新型防水卷材和阳离子乳化沥青涂料等防水材料,逐渐从单纯的屋面建筑防水材料发展到道桥专用防水材料。特别是进入90年代开始(北京从首都机场开始),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引入我国,由于其性能优良,逐渐发展成一种专用的“道桥专用防水卷材”。此后,道桥专用防水卷材相继在北京三环、四环和五环等城市立交桥梁中得到推广应用,其他省市也借鉴此做法。与此同时,聚合物改性沥青涂料也因其具有优良的耐热、耐腐性能和较好的粘结性能,在南方地区广泛采用,例如上海南浦大桥等。近20年来,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层的主要材料。

2 桥面防水设计理念的突破

2.1 国内现有桥梁损坏案例分析

1)北京市二环路立交桥梁

2002年北京市二环路改造时,曾对全线46座桥梁进行普查、检测。这些上世纪80—90年代修建的桥梁最长服务年限仅23年,大部分已出现了桥面破损、凹凸不平、排水不畅、栏杆隔离带的混凝土剥落等病害。某些桥梁由于排水口和伸缩缝的破坏,水流渗透了附近的盖梁墩柱,梁端混凝土遭到破坏,主梁大多数出现水迹和石灰质冻结覆盖物。统计资料表明:(1)对主梁检测,混凝土开裂超过0.2~0.3 mm的20座,占43%;(2)钢筋中度锈蚀的6座,占13%;(3)钢筋严重锈蚀,引起主梁开裂变形,建议更换主梁重建的2座,占5%。以上现象都是防水、排水不当造成的。

2)北方城市某立交桥梁A

北方城市某立交桥梁A为1980年修建,1999年改建,使用期不到20年。改建时经权威部门检测:(1)上部结构:主梁漏水、出现白斑,主横梁交叉开裂严重,伸缩缝漏水,牛腿酥裂。(2)下部结构:墩顶有竖向裂缝,根部受融雪侵蚀,横向有裂缝。(3)损坏等级:III级(损坏比较严重,需要补强),承载力旧桥折算系数0.85,结论:此桥“整体上不能长期使用”。

3)北方城市某立交桥梁B

1984年修建,1998年改建,期间共经历14年。经检测存在如下问题:(1)上部结构钢筋锈蚀、漏水,高强螺栓及垫圈生锈,削弱连接强度。(2)下部盖梁出现病态,表面腐蚀;水流经过之处,混凝土沿钢筋纵向出现裂缝,宽度0.2~2 mm;表面白色沉积外漏,碳化深度23~30 mm,含碱量5.2~14.6(超过2~3倍)。以上现象是由于盐水腐蚀和北方寒冷地区冻融所致。结论为:拆除重建。

从以上国内城市桥梁损坏的实例可以看出,桥面防水、排水的极端重要性。

2.2 对德国桥面防水工程的调研

通过专题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外桥梁由于桥面防水层设置不利造成损坏的例子也很多。譬如德国总结出由于人为和自然界的7种原因造成桥梁破坏,导致桥梁必须翻修,此涉及的费用是初始设计新桥的10倍。为了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德国人的经验是必须堵截水源,桥面“防水”、“排水”是重要的技术内容。因此德国ZTV-BEL-B和DIN工业标准,针对不同的路面材料和桥梁基面,规定可以采用专用的SBS改性沥青卷材(适合铺设温度为150~160℃的沥青混凝土或沥青玛王帝脂碎石混合料),或APP改性沥青卷材(适合铺设温度240~250℃的沥青粗集料路面材料)辅以环氧树脂基层处理剂(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层处理材料略有不同)。德国联邦政府对桥面防水的严格控制,对生产企业的特许制等措施,保证了桥面防水质量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2.3 桥梁设计桥面防水层的依据

据统计,上世纪50~70年代建造的桥梁,70%的城市桥梁在使用20~30年后就成为危桥,而且有水的部位损坏十分严重,因而水是影响桥梁耐久性的主要原因。桥梁桥面设计防水层的技术依据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水对钢筋和混凝土的腐蚀:水渗入混凝土裂缝后,由于水中含有大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此类酸性化合物加速了碳化、酸化的过程。除冰盐氯离子的作用,会引起钢筋表面的腐蚀反应,使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保护层剥离,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

2)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水进入混凝土微孔中,在正负温度交替作用下,形成反复的冰胀压力,致使混凝土疲劳破坏,影响寿命。对于非冰冻地区,干湿交替水的作用也具有破坏作用:潮湿时水化物进入混凝土孔隙中生成的盐类溶液,当环境变干燥后浓度不断增加,最后饱和结晶产生晶体压力使混凝土破坏。

3)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这是混凝土的“癌症”,水的存在,加上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和活性骨料,三者既是这种“癌症”的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生成硅钙胶凝体后,因吸收水分使混凝土异常膨胀,破坏成粉末,无法修补。

基于实践经验和事故教训,在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呼吁和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市桥梁设计通用规范》(2008版)9.2.1条规定:“桥面铺装应设防水层”,这在我国城市桥梁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亦反映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桥梁桥面防水技术在设计理念上的突破。

3 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发展中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

3.1 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的新问题

从本世纪开始,北京市许多桥梁桥面防水层在使用中相继出现了新的问题,如防水卷材“错动”现象,桥面防水涂料的“酥裂”等等。首先是2000年5月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站楼2号桥拐弯道处,桥面沥青铺装出现多道严重的垂直裂缝。其次是2002年8月,北京西四环、复兴路、紫竹院、丰台高架桥等处出现局部桥面铺装开裂、防水层错动现象,开裂位置都在重车道(外侧),或桥面下坡处,时间在高温、雨季前后。最后是2003年5月发生在刚施工完不到一年的北京六环路上,多座桥面发生裂缝,其规律、情况和北京四环路出现的问题相似。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发生了桥面防水层病害事故,如南方某城市一座城市桥梁,为全长1 000 m的特大桥,2003年9月施工完成,次年4~5月份,由于防水层的问题引起桥面铺装全部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 000万元。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外因:水平荷载较大,有问题的路段超载较严重,且多为下坡区;

2)内因:(1)施工,混凝土基面平整度、粗糙度、干燥度、粘结度都很差,卷材接头铺设方法不对,抢工期、热熔施工加热温度不到位。(2)设计,防水层局部相互连接差,桥面渗水排除措施不当等。

3.2 应对措施

上述一系列桥梁桥面铺装层事故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工程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工程界一致呼吁要规范设计和施工,提高法制意识。因此2004年初,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国家建材工业防水材料质检中心的建议下,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向原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申请编制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以规范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高桥面防水工程质量。

《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2010版),全面反映和吸收了近些年来我国城市桥梁桥面防水技术在设计理念、防水材料和施工方面的创新成果。该《规程》明确了设置桥面防水层的原则;揭示了城市桥梁桥面防水的特点,以及《规程》适用的范围;规定了防水等级的划分。特别是对城市桥梁防水层材料选定作出了基本规定,明确了防水层的适用范围;并诠释了桥面防水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明确了该《规程》与其他规范、法规的关系。上述这些设计思想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城市桥梁桥面防水技术在设计理念上的创新成果。

3.3 桥梁桥面防水材料的选用问题

3.3.1 桥面防水的特点

桥面防水材料的选用应该考虑桥面防水的特点。从桥梁使用条件、施工条件和震动“疲劳”作用来分析,桥面防水具有如下特点:

1)使用条件:桥梁处于动态的工作状态,行车荷载行使时,除竖直向压力外,还有水平方向的制动力、离心力及下坡时轮载的水平分力作用到桥面上,当防水层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时,要求防水层具有较大的抗剪性能。

2)施工条件:桥面防水层上有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其施工时要进行高温摊铺、压路机碾压,因此要求防水层有耐高温的能力和对压路机局部承压抗硌破的能力。

3)震动“疲劳”作用:桥面受车辆活载周期性反复作用,桥面板结构的应力、变形、裂缝都是周期性反复变化的,在混凝土的裂缝边缘,会有“应力集中”现象,会使裂缝扩大和增加,造成“裂缝累积的损伤”,这就是混凝土的“疲劳”作用,它决定了防水层的选择不同于静载为主(如屋面、普通地下工程)的其他结构。

鉴于桥梁桥面防水工程的特殊性,在设计选用防水材料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沥青混凝土铺装面层:应采用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此类桥面铺装占90%以上。

2)水泥混凝土铺装面层:宜采用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等刚性防水。

3)其他考虑因素:(1)桥梁结构型式,坡度、刚度、平面型式;(2)环境条件、施工条件,有效温度、温度梯度、高温耐热、低温柔度、施工温度;(3)材料性能的相容性。

3.3.2 桥面防水层用防水卷材与防水涂料性能对比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在城市桥梁防水层中采用防水卷材还是防水涂料,或者采用其他的防水方式,近年来也不尽统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相关规范作为强制性条文已明确规定:“混凝土桥面铺装内应设防水层。桥面系统应有完善的防水、排水系统。”图1对防水卷材与防水涂料在桥梁桥面系统各构造层次中的适用性作了对比。

3.4 桥梁桥面防水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一些防水材料生产企业研制开发了适合我国道桥专用的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其主要材料是以多种橡胶复合对沥青改性,涂膜干燥后保持橡胶的弹性,耐高温达180℃,低温可达-40℃,延伸率大于800%,能经受桥面长期荷载积水抗压要求,防止渗水对桥梁结构的损坏,确保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根据施工的要求,若干企业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施工设备,亦促进了城市桥梁桥面防水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发展。

4 展望和结语

城市桥梁桥面防水与建筑屋面防水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其特殊的动荷载及不利的外部工作环境,而桥梁防水是否处理好,将直接影响到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近年来,围绕着新型防水卷材、桥面防水层厚度、结构细部构造设计和施工以及桥面防水层特殊部位的处理等研究正在抓紧进行,并有了新的进展;同时,在防水涂料的研究上,本着节能和环保的理念,不断研究出新的产品。

今后,桥梁防水工程界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完善我国城市桥梁防水技术的标准规范体系和适用防水材料的研究两个方面。其中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包括:1)具有良好的耐热、耐寒性能,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2)具有良好的粘结性、抗剪切性和抗疲劳性的产品;3)能使桥梁防水材料与桥梁主梁混凝土找平层、桥面铺装间具有可靠的联接的配套产品;4)能满足防水施工工艺简单、造价适中、运输和储存方便的要求,确保桥面防水质量要求的产品。

展望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前景,在21世纪第2个10年中,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港珠澳特大桥和超大型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等一大批现代桥梁的陆续兴建为标志,我国将续写桥梁建设更加辉煌的篇章。我们应进一步关注城市桥梁桥面防水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发展趋势,发挥科研、材料、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桥梁防水工程的技术水平,以促进城市桥梁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向世界桥梁建设强国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穆祥纯.城市桥梁结构防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C]//第十五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穆祥纯.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和桥梁结构防水技术的发展[J].中国建筑防水,2004(6):15-20.

[3]穆祥纯.城市桥梁结构安全度和耐久性问题的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长沙: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穆祥纯.我国城市桥梁工程事故案例及其风险评价的对策研究[J].特种结构,2007(4):54-58.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篇3

理财登记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一)理财登记系统建设

中央结算公司于2010年3月和银监会创新部共同完成《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研究》课题,后期在银监会领导及创新部的具体指导下,开始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以下简称理财登记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系统自2012年11月正式开始建设,2013年1月在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汇丰银行四家银行试点运行。2013年6月17日,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发〔2013〕167号),标志着理财登记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线,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集中登记工作正式开始。

理财登记系统对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分别从产品端和投资端对产品申报、发行募集、投资交易和终止清算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关键信息进行全流程登记,由产品报告系统、产品登记系统、权益登记系统、统计监测系统、从业人员登记系统组成。

(二)理财登记系统运行情况

运行三年来,理财登记系统不断完善和升级,运行平稳、效率较高、方便实用,未发生任何系统事故。截至2016年6月末,有631家商业银行、银监会8个部室、全国36个银监局在理财登记系统注册,并实现与系统的专线联网。系统累计登记了自2011年以来的92万只理财产品信息,自2013年以来的421.46万亿元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信息,195.25万只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信息,以及2014年以来的1166.58万条理财产品资产交易信息,成为银行业理财业务的大数据库。

(三)理财登记系统的效用

2015年1月12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北京银监局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减少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的作用和效能。以理财监管为例,对理财业务的监管,近期会里推出了一个理财产品登记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一目了然地查到所有理财产品的各个要素,可以有效节约监管资源。

1.服务理财业务监管

一是系统实现了理财产品银行报告、监管审阅流程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了从产品分散登记到全国集中登记,从纸质报告、线下审阅到电子化报告、线上审阅,从手工办理到系统自动办理的重大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是实现了从产品端到投资端的全面登记,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通过涵盖产品端和投资端的全流程登记,监管机构可在线查看管辖范围内所有产品的详细情况,并根据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是建立了银行理财市场集中数据库,实现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大数据分析。理财登记系统的明细数据为监管机构开展理财业务监管、引导理财业务发展转型乃至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持。

2.服务理财业务健康规范发展

一是有利于理财行业规范发展。系统通过对理财业务中各类概念、数据的准确定义,制定并发布标准化的理财登记“数据元”,可使理财业务在产品设计、销售管理、投资运作上更加规范、统一、透明;通过对理财登记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及时、准确展现行业发展动态,为行业协作打下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为市场开展理财业务创新提供技术平台。

二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监管要求,一般个人类产品只有报告通过且获得登记编码后才可正式发售,且银行须在产品销售文本中公布登记编码,投资者可据此在中国理财网(www.chinawealth.com.cn)进行产品合规性查询。该披露机制实现了多个机构自行披露信息到全国集中披露信息的重大转变,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并控制产品发行端的合规风险,防止“飞单”产生。

三是有利于银行内部业务管理。全面、规范、详实的信息登记要求将促使银行实现高效、规范的内部信息管理,从而为其防范业务风险打下基础;基于登记基础,系统可为银行提供理财估值、绩效评价等服务,提高银行理财业务在全国各行业资产管理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理财登记系统的应用

1.理财统计分析

基于理财登记系统的大数据库,经银监会创新部同意,中央结算公司完成并对外发布了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2013年以来的年报、半年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共有100余家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对年报和半年报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同时,每月理财市场的统计月报以及部分专题研究报告也为监管部门及时掌握理财市场的运行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2.理财风险监测

系统多样化的风险监测指标将实现对理财行业性风险、单个机构风险、单个产品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为银监会等主管部门管控风险、制定政策提供支持。

3.理财信息披露

中国理财网是经银监会同意建立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集中披露门户网站,集中提供理财信息披露、产品合规性查询、理财研究资讯和投资者教育等服务。网站自2013年底上线以来运行平稳,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5年最高日访客数超15000人次,最高日页访问量超30万次。

理财托管机制的建设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托管,银监会多次强调独立第三方托管制度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明确提出“建立独立的托管机制”。经财政部、银监会同意,中央结算公司发起设立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16年8月26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在北京召开座谈会。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座谈会上指出,成立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加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服务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和银行理财服务社会的需要。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银行业监管平台、理财市场中介服务平台、投资者教育平台,为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nlc202309081938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专门从事银行理财第三方托管业务,具备了独立性、规范性、效率高等特点。

(一)独立性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银监会指定的理财第三方托管机构,与理财产品管理人无利益冲突、无关联关系,客观、中立、独立的身份有助于保证托管业务的公允性,确保客户资产安全和业务信息保密。

(二)规范性

理财托管系统由账户管理系统、资金系统、核算系统、清算系统、投资监督系统和信息披露系统六大子系统组成,再加上现有的中国理财网、理财资产估值系统等技术平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可通过系统全面、规范履行各项托管人职责,树立行业标杆。

(三)效率高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可通过系统全面对接资产管理人、交易前台和结算后台机构,实现全程系统化的数据和指令的传输与处理,有效提高业务效率。通过理财登记系统与理财托管系统的数据交互,可以确保登记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亦为理财产品管理人减轻登记工作量。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创新工作

(一)业务背景

为落实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缩短企业融资链条”、“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和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丰富直接融资工具”等政策要求,以及银监会提出的“按照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原则推动理财业务创新”、“探索理财业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新模式”等工作部署,经监管指导、市场推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创新应运而生。

(二)业务特点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一种标准化投资载体,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直接以企业融资为资金投向,在指定机构统一托管、在合格投资者间公开交易、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是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方式和投资范围对客户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特殊目的载体,是投资标准化金融工具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的业务特点有:一是有利于全面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信誉、专业和桥梁优势,引导银行由间接融资主体向直接融资平台转型;二是实现企业资金需求和社会资金直接对接,促进直接融资;三是实现了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化,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四是建立了全程信息披露和公开簿记发行机制,透明度较高;五是实现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公开报价和转让,有利于银行盘活资产、提高流动性;六是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提供每日第三方估值,有利于资产的公允定价和风险的客观计量;七是实现了注册发行、信息披露、报价转让和付息兑付的系统化、一体化,业务效率较高;八是以注册制、市场化为核心,建立了涵盖全业务流程的基本制度。

(三)业务进展

中央结算公司建立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全面支持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登记、托管、转让、结算、付息兑付、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截至2016年9月30日,共有27家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发行了390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行金额近1400亿元。此外,共有44家银行开立了161个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工具托管账户。

经过三年的发展,该项业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支持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如制造业、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资金投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地区覆盖面较广。

二是创新了融资方式,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可交易、可估值、信息透明的标准化金融资产,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直接融资方式,推进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建设。

三是提高了融资效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有助于实现“去通道、去链条、去杠杆”的目标,且注册流程简便、发行方式灵活,有利于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引导了理财转型,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具有动态管理、组合投资、信息透明等特征,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散、化解期限错配,将产品风险和收益有效地传递给投资者。

五是契合了投资需求,丰富了投资者的理财选择。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央结算公司将在银监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为独立运营实体,不断丰富完善多位一体的理财基础设施架构。

(一)持续加强理财登记系统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理财登记系统直联接口的开发、推广工作,全面提高登记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是加快推进理财权益登记子系统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工作,为服务理财业务监管和理财产品转让、质押等相关业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本着为银行提供更多服务的原则,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二)持续完善理财大数据应用

一是为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机构提供定制研究分析报告,深入挖掘理财产品收益期限特征、投资资产结构、风险收益水平等,为决策制定提供支持。二是建立完善理财风险监控机制,通过系统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测,辅助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三是建立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关指标,研发收益率曲线,促进理财市场形成公开、透明的定价标准。四是开展银行理财业务评价和银行理财产品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的投资参考。

(三)持续做好理财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

中国理财网将进一步完善信息资讯体系、丰富信息披露内容、拓展网站服务功能、提升网站用户体验,利用信息权威、专业、全面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信息服务,打造“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良好市场环境。

(四)促进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业务规范性和效率。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落实国家重点区域战略(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切实支持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三是打造产品特色、开展业务创新,通过对融资主体、融资用途、含权方式的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匹配融资企业多种不同的合理融资需求。四是引导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进一步推广开放式净值型产品。

(五)持续推进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工作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将尽快研究制定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业务规范和实施方案,提供高标准、高效率的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服务,以真正实现风险隔离,保障投资者权益。

总之,我们将继续秉承“为中国金融市场提供安全、高效、专业的基础服务”这一使命,以“建成金融理财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总体目标,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运作、高质量服务”的工作要求,秉承“客观公正、安全可信”的企业理念,全力做好银行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银行业理财监管平台、理财业务的中介服务和创新平台、理财教育培训基地,为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专业、全面的服务,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柜台市场部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篇4

国信托业峰会”召开前夕,应中国信托业协会副会长王丽娟女士邀请,公司董事长翁先定先生亲自执笔,写成《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前中国信托业的历史源起、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诸方面进行了回顾、解读和展望,并对信托业自身定位及制度设计提出独到见解。文结合了翁先定董事长20余年的金融及信托行业工作经验,全文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可谓是对目前新闻传媒对信托行业舆论上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一文在2010年中国信托业峰会期间获得强烈反响。信托业协会方面曾专门致电,请求将此文公开刊出。经2月6日在《金融时报》发表,后获“中国金融网”、“中国经济网”、“金融界”、“中金在线”、“和讯网”、“中国网”等主华信托乃至整个行业的中长期发展都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全文转载,以供我司员工学习交流。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

2010年12月07日 06:52来源: 金融时报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命运也必将烙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深烙印。

与过

国信托业已走过的历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学客观评价中国信托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业的功与过是原生性的。信托业诞生的年代中国没有财富阶层,没有要素市场,没有私有财产。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催生了中国信托业务,而国内金融制度满足不了需求。但是为什么恰恰选择了信托业而不是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组织呢?是信托制度的特殊理论和法律意义上应该是资本市场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石。如果说传统银行从事的金融业务属于自营性资金业务,那么,其余代理性信托制度基础上的。因此,信托制度在英国发源时最初是以个人财产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安排,以后随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推广已逐域。当时的中国现代金融业刚刚起步,信托平台可以承载改革开放对金融制度配套要求的所有希望。因此,信托引入中国成为历史的赋予了信托业的历史使命,在这种背景下,信托业无市场基础、从业人员无职业化训练、监管机构缺乏监管理论与实际,可以说信托家庭无教、政府也无能管理”的环境中,在成长中产生问题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认识信托业的功过是非,片面指责信托业业的功大于过。信托业的“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信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金融创新的母体。从资机构类型无一不是发展于信托平台而随着市场扩大、业务成熟后逐步独立于母体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与机构的。二是引进外资。80年外商业贷款大部分是由信托引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项目的设备是由信托以租赁方式引入的。三是筹集建设资金。在改革开放初期,融尤其是计划外的市场经济组织的需求银行更难以满足,信托在筹措资金、促进金融资金市场形成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四是培育现代金国资本市场及现代金融业建立与发展的人才培养是在信托平台上完成的。到今天为止,资本市场的高级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在信托何方

信托业正处在重生的征途上。信托公司路在何方的答案可能要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信托公司是否还有独立的路可走,也就是能否找营模式;二是路在哪里,实际上就是信托公司的目标市场或者说业务范围怎么定。

司是否有独立的路可走,应该说各个方面在认知上有较大差距。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类。一类认为信托发展前景广阔,既能混业经营,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信托业已走到尽头,它既与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有交叉,又充当银行规避监管的通道,信托功能完全可以由其他机国仍然有路可走。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中国金融制度的计划经济特点并未消失,在其他要素市场高度市场化甚至过度市场化的同时理为主,存在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只有信托公司在产品创新自主定价定量方面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在这种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贷款及公募股票及债券市场之外,存在着巨大的民间市场化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市场,这个私募性民间资金市场是信托公司的广阔天地底市场化,信托公司的历史责任就尚未完成。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尚处于高速成长中,市场需求巨大。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市场仍然第一代创业企业家退休潮的来临,中国金融业将步入财富管理黄金时代。金融市场细化,金融产品创新将继续,在此过程中,具有天三是中国金融业仍以分业管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界限相对严格,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为信托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业务定位

司业务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排他性业务,也可以称为主营业务;另一个是兼营业务,可以与多类机构共享。

要就信托主营业务的界定提供一些建议。

营业务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从私募金融市场业务服务商的角度定位;另一个是从信托制度衍生的金融服务功能来定位。私募市场金融服务商的定位。按照中国金融市场的管理理论,资金经营及信用管理属国家统一管理的特许业务,一般工商企业不得经上主要由银行经营,资本市场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基金主要由证券公司、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授权经营。但是对于私募性质的货尚未介入。挂牌金融机构也只有信托公司、典当行,其中信托公司是主要服务提供商。私募金融市场按资金市场可细分为两大类,一募性投行业务。主体包括民营、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公开发行债券、股票及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转而通过以是固定收益方式、股权投资及夹层融资,融资成本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另一类是为资金所有者提供投资及理财服务的私募性资产管人机构。其服务需求为追求比银行存款及公募性金融产品更高回报或更为安全或流动性更强的资产组合。这种私募性质的金融市场,于既无明确的合法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法规,民间借贷掮客、担保公司、私募基金、典当公司都介入其中,导致市严重影响到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随着第一代创富阶层的退休,个人投资能力的提高,私募性金融市场将继续扩大和发展。近年来信了主力地位。但由于在政策法规层面尚无足够的政策依据,信托公司在这个市场的业务拓展受到了严格限制,难以满足市场的客观需如,证监会正在确定合伙制PE的统一管理办法,一旦明确下来,信托公司又面临被驱逐的危险。还有像诺亚这样的非持牌机构可以财服务,而信托公司却在销售上被捆住手脚。

自身优势决定它是私募金融市场的最佳服务商。既然信托公司已成为私募金融市场的领导者,而信托公司服务介入又对分流投资渠道金融秩序有重要作用,那么,通过必要的政策将信托公司定位为私募金融市场的排他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不仅对信托业的发展具有现完善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篇5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面向新千年的20世纪的情报学“经济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报经济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被纳入到“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更为宽阔的范围内加以研究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情报学的“经济学”研究从围绕某一主题零散地开展研究,如情报的经济问题[12][13]、情报市场[14][15]、情报产业[16]、情报商品[17]等等,发展到体系化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如相应地正式出现了以“情报经济学”命名的理论著作[18](以上举例均指国内的研究情况,不涉及国外的情况,以下举例与此相同),这是一次飞跃。现在又由情报经济学的系统化研究发展到站在信息这样一个新高度,在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更为宽阔的视野内系统化地研究情报经济学[19],则又是一次飞跃。在实践工作中,“情报”与“信息”是难以绝对区分开的,而“情报”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知识信息,一种情报信息,因此将“情报经济学”纳入到“信息经济学”中进行研究,这表明了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的向前推进与发展。情报经济学在信息经济学中的定位是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分支学科,具体地讲,就是信息经济学是以一切有关信息转换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而情报经济

学则仅仅只是其中的有关“知识与情报传输系统的经济研究”[20],或者说,仅仅是其中的有关“知识信息服务的经济研究”[21]。当前情报经济学已经很少单独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而是更多地将它纳入或者说融入信息经济学中,以信息经济为对象予以研究。对于这一点,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曾经流行于图书情报界的情报经济学之所以会销声匿迹,其原因就在于情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不能成立的;情报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是同一门学科,二者具有同一性;这是由于两门学科共一个英文学名因而在学术界造成的学科分类混乱现象[22]。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情报经济学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而被纳入到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进行研究,并不能否定情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存在的事实,二者不是同一学科[23]。实际上,情报经济学的发展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作为其上位类学科的信息经济学的影响,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也同时促使情报经济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方面不断得以拓展和创新。对于由情报经济学拓展演化而来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有研究者从经济行为中的信息活动、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和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社会信息化这5个方面对信息经济学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归纳,描绘了经过20世纪的大发展,面向21世纪的信息经济学的新景观,指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信息经济学带有浓厚的信息学(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色彩,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经济学则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味道了”[24]。总的说来,20世纪情报学视野中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其涉足领域主要围绕着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营销、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效益、信息投资、信息工作经济管理、宏观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信息经纪人等主题而深入展开[25][26]。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篇6

作者:王红星(****洛阳市委党校,河南 洛阳 471003)

发布时间: 2008-10-7 摘要: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后发展既面临重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未来展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入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民营的关键决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的,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民营经济30年发展历程回顾

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营经济起步于个体经济,成长于私营经济,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国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1992年。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性时期,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鼓励和支持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力的补充,时代在发展,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内的城乡个体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力的补充。1988年4月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于私营经济的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同年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管理条例》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目标,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营补充多种经营成份长期共同存在。

第二个阶段,1992年-2002年。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作用,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呈快车道,真正的融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的阶段,并明确的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的这一突破,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制度的保障,注入了强力的动力。

第三个阶段,2002年至今个体经营户以及平等经济,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毫不动摇的鼓励和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放缓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市场竞争中,相互的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平等保护人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革除体制障碍促进科技私营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国人大十一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目前,党和国家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正在基本地形成,不断地完善。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7年我国共有私营企业515万户,个体工商户2741.5万户,私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1%,成为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私营企业注册资本93873元比2002年增加了69117元,增长279%,个体工商户之间数额为7350.7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568.7亿元,增长94%,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从2002年的490亿元增加2007年的4000亿元,五年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52%。

二、中国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是经济增长方面。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重要的力量,目前国有控股经济之外的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45%,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整个面目是70-80%来源于民营经济;二是在就业方面,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的渠道,其就业量占全国非农就业的80%的左右,至2007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亿多,实际的从业人员接近2亿人;三是在自主创业方面,近几年来我国自主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85%以上是民营经济。我国民营经济企业目前已经有在5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企业占70%以上;四是税收方面,民营经济逐步的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的来源,2007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4775亿元,增长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95.6%,个体户税收总额1484.2亿元,在对外贸易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2007年全国私营企业为3476亿元,高于全国增长的45.8%,占全国进出口比重的15.8%,其中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的27.6%。

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分析民营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的力量,数百家国家级、数千家省级的龙头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他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100多万家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也是民营企业,他们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主力军,在增加居民财富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增加重要的原因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2441万家募集资金2.7万,涉及家庭人口8000余万人,全国有510万家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投资1357万人,涉及家庭人口4000万人,再加上民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有许多人家庭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让更多的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和收入。

在重点社会公益方面,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供应慈善事业的重要的发展目标。2007年参与中国光彩事业的有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捐赠总额累计为1180亿。

三、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展望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后发展既面临重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说前30年的中国民营经济处于第一次创业阶段,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依靠主要是改革开放正确的推动,今后的中国民营经济进入第二次创业的阶段,解决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依靠的必然是科学发展观。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的特点,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同时民营企业平均生存期较短,企业基础设施较低,人才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更加的趋于完善,同时市场的问题、融资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存在民营经济今后发展诸多的困惑。民营经济一般起步于家族企业体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同时许多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股权结构没有完善,所有权、经营权尚未分离。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决策和风险提高。

对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清醒全面地认识到,首先是发展的问题,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由于发展带来的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其次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世界经济史表明在一个国家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产生资源紧缺,生产成本上升,传统产业中环境保护的保护限制,新兴产业中的科技附加值少的低端产品淘汰的现象。表面是产业转移的国际性区域性经济性的发展,最后强调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要把我国的生产落后搞上来,也不是要脱离实际,仅仅求成,而是坚持把它作为进行决策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为了落实这个发展观,制定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把握世界发展的新规律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民营企业要把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以世界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眼光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着力的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观的挑战和机遇,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

一是坚持发展不动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重大的战略表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七大以非公有制经济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在积极的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国务院关于努力支持引导私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真正的落到实处。充分的表明党和政府积极致力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的观点是每次国家宏观调控都把民营经济发挥到实体。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阻碍了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全局的实践的发展,在国家发展观集体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不是不要民营经济,而是让民营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关闭以铲除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努力走科技含量高、资源环境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发展道路,要解决同时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么样发展问题实践证明在发展困难时期,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动力最强。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的企业观,因此企业不能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而要把经济利润和社会责任和统一作为发展的根本追求,机遇产品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大部分企业增加社会财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大善,既要讲小善,我们也要讲大善大善和小善要统一起来,而大善与小善的统一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要求牢固树立内部员工共享的观念,通过建设全体员工认同个性,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培养吸引各类人才。通过实施有关劳动法主动员工培训,落实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最终通过促进企业发展建立工资增长正常机制,努力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落实发展。

三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体系,改善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研发价值高,节能好,效益显著的民营新特产,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最终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增强技术竞争的优势,不断的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针对发展资源短缺的问题要开发和推广解决替代、循环利用、治理污染的先进使用技术,建设科学和能源资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的引进。适合企业开放高效的管理模式,建立规范的管理结构,使内部管理不断的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运营效率管理水平。参考文献

[1]邵伟生.民营经济30年回顾[J].人民论坛.2008-01-15.

plc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篇7

1950年,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制定了会计研究公报第40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ARB40),并提出了三项标准来判断是否采用权益结合法。1957年,CAP对ARB40进行第一次修订,发布了第48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ARB48)。以上两个公告对权益结合法使用标准的描述由于存在概括性太强的缺点,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第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以下简称APB16),对ARB40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对于APB16,理论界存在不同评价,美国会计信息使用者意见也较大。为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6年重新开始讨论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问题,并在1999年发布的草案中建议:取消权益结合法;将商誉最大摊销年限缩短至20年并进入损益表,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由于这两点建议将会对企业并购后的财务业绩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取消权益结合法遭到了企业界的强烈抵制。这些反对意见引起了美国国会的关注,国会为此举行了两次听证会。FASB认为会计准则虽然具有行为影响,但作为公共政策应该保持中立,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取消权益结合法与中立性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为制定出既适用于国内合并,又适用于跨国合并会计处理与报告的会计准则,提升企业间有关合并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开展了分三个阶段完成制定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项目,并于2001年6月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S F A S141)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以下简称SFAS142),替代了APB16、APB17和SFAS38号《购入企业购置前的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2007年12月,FASB又对SFAS141进行了修订,旨在提高报告主体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二、美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变化

(一)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

修订后的SFAS141规定,所有2001年6月30日后开始的合并,都应该使用新的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而不再使用权益结合法。FASB认为实质上所有的企业合并都是购并,因此,所有的企业合并都应该同购买其他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一样处理一—以交换价值为基础。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它否定了权益结合法存在的基本假设,即否定了所谓权益结合的思想。但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在换股合并时,到底谁是购买方?谁是被购买方?FASB认为,在决定合并双方谁是购买方时,所有相关的因素都应考虑。特别是拥有合并后的企业的投票权的多少、董事会和高层主管的构成,以及是哪一个企业得到了并购所负担的溢价。

(二)商誉的确认、计量和核算

在制定企业合并准则的过程中,对合并产生的商誉的处理,在实践中产生了四种方法:立即注销法、永久保留法、系统摊销法、逐年重估法。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用减值测试替代传统的系统摊销,即商誉不必进行摊销,但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测试。

IAS22(1993)、IAS22(1998)规定,商誉一般按直线法摊销,摊销年限应根据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的最佳估计年限来确定,最长不超过20年。在APB17中,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被认为是具有有限使用寿命的耗减性资产,因此采用了对其进行摊销的做法,并规定40年的最大摊销年限;对商誉价值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在摊销之余,还要按照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计量可能的减值。2001年以前的FASB也要求商誉按直线法摊销,摊销期最长不超过40年。SFAS141的发布改变了商誉摊销必须计入费用的规定,允许企业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将减值部分计入费用。

那么,如何反映商誉的价值变动呢?SFAS142在不确认商誉增值的同时,要求对商誉价值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将可能的减值计入当期损益表中单独列示。报告单元是FASB新提出的一个概念。较以前的做法相比,修订后SFAS141在为计量减值而划分商誉所属单位时,采纳了一种更整体的观点,更好地体现了商誉的本质。

2005年,IASB-FASB发布的企业合并意见征求稿中规定,商誉是不可单独辨认和确认的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在数量上等于合并日被并方的整体公允价值与被并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控股合并方式下,当存在少数股权时,应分别确认属于控股方的商誉和属于少数股权的商誉。IASB-FASB认为,初始确认后,商誉不再摊销。每个会计期末,合并方依据SFAS142和IAS36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三)关于负商誉的确认、计量和核算

FASB关于负商誉的传统处理是按公允价值的比例冲减除长期有价证券之外的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这些资产的价值减少到零后仍有余额,则应作为非常收益确认。

2005年6月,IASB-FASB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当合并方的合并成本小于被并方整体的公允价值中属于合并方的份额时,首先要对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作为合并对价的现金、非现金资产或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如果复核结果表明所确定的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恰当的,则首先冲减已确认的商誉的价值;如果商誉的价值不足冲减,将余额确认为合并收益。

修订后的FAS141中规定,负商誉应按比例冲减购入企业的可辨认的长期非货币性资产,但递延所得税资产、通过销售被处置的资产及与养老金有关的资产除外。如果资产已冲减至零,则剩余的金额应按APB第30号意见书的要求确认为非常利得。如果企业购并涉及或有支付协议,且或有事项发生时,有可能确认被购买企业的一项额外成本要素,则购买企业还须将最大或有支付中的较小金额确认为一项负债。

关于购买商誉和负商誉的新的会计处理将同样影响到长期投资的权益法中去。

(四)其他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修订后的FAS141在购买法技术处理最主要的特点是,尽可能在购买日将外购商誉中可以单独辨认的部分确认为无形资产。规定如果企业合并时取得的一项无形资产源自合同或法律权利,不管这项合同或法律权利是否可转移,是否可与被购企业、其他权利或义务分离,都应与商誉分别确认;如果企业合并时取得的一项无形资产并非源自合同或法律权利,只有在其可与被购买的其他资产分离,即可与被购买企业分开,并可销售、转让、许可转让、出租或者交换等情况下才可以与商誉分别确认;如果一项资产不能单独但可与相关合同的资产或负债一并销售、转让、许可转让、出租或者交换的,也应单独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

对于修订前完成的采用购买法处理的企业合并,修订后的SFAS141要求按照上述标准重新检查当初合并时记载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当初合并时记载的商誉中包含有符合上述标准的无形资产,则应将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单独确认。

修订SFAS141的目的是尽力从中分离出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以增加会计的信息含量,减少商誉资产的不可单独辨认所带来的模糊性。同时也反映了在商誉数额及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重加大的情况下,重视这些资产的研究的趋势。

(五)少数股权的确认和计量

APB16关于购买法下少数股权的确认与计量,与合并方采用的合并理论有关。母公司理论下,少数股东权益被视为普通负债,属于少数股权的资产、负债按账面价值加以确认和计量,子公司本期净收益中属于少数股权的部分,在合并报表中作费用处理;经济实体理论下,对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一视同仁。SFAS141取消少数股权会计处理的备选方法,全面要求被购企业的少数股权以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金额的股权份额列报。FASB于2005年6月30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同样要求少数股东权益按公允价值反映。

三、对美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展望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IASC改组后,美国在IASB及其他机构中占据了“主发言人”的地位。在制定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过程中,IASB和FASB开展了分三个阶段完成的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前两个阶段已经完成,在拟合作的第三阶段,主要探讨由单独的主体或业务集合而形成合营的企业合并、涉及同一控制下主体或业务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与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合作,进一步探讨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主体的企业合并如何使用收购法。笔者认为他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合作,能够开发出一套既适用于国内合并,又适用于跨国合并会计处理与报告的会计准则,提升企业间有关合并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论档案的发展历程和进化 篇8

【关键词】演变过程;历史发展;档案管理

一、档案的演变过程与历史发展

我国最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历史档案,称为“甲骨档案”

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三皇五帝”时代,相传就出现了档案这种物体。“三皇”时代称档案为“三坟”,”五帝”称档案为“五典”,商朝称为“册”,商代典册,属于殷王言论和行事的记录,是商朝后期的历史档案。西周时期,档案被称为“中”。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册”、“典”称呼外,更多地开始使用“简牍”、“简策”。秦汉时期称档案为“典籍”、“图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称档案为“文书”、“公文”。先秦时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文化不发达,档案(文)和著述(献)不分,融为一体,两汉时期以孔子的“六经”作为先秦的档案史料和史书。魏晋以后,尤其是到了唐代,随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史家们逐渐将档案(文)和著述(献)分开,单称档案为“文卷”、“文案”、“案卷”、“案牍”、“文牍”和“薄书”等等。宋朝在沿用以上许多称呼的同时,开始较多地使用“案牍”、“文牍”等称呼。明代的档案事物名称,与汉唐以来的称谓一脉相承,主要有“文书”、“案牍”、“文案”、“文卷”、“案卷”等。清代,大批汉人被吸收进政府官衙服务。在这种满汉文化的整合中,人们逐渐将满文的“档”和汉文的“案”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档案”一词。

90年代以来,档案开放成为时代主流趋势之一。开放档案是我国档案利用工作史上一次划时代性质的革命,它彻底揭开了蒙在档案之睥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扩展了档案利用工作的领域。

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的载体种类也日益增多,出现了大量的以胶片、磁性材料以及光盘为载体的胶片档案、音响档案、磁性档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的形成、管理、保护及提供利用都产生巨大的变化,无纸化办公已经进入到我们工作中,这样的新型档案载体介质、形成规律、管理的工作流程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维护要求等都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截然不同。新型的档案管理模式应该多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传统的管理与信息现代化结合起来,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融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有线电视、无线通讯系统一体化等功能为一体,为档案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数字化档案带来的优势

档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记录的是历史,是曾经发生的种种,和我们都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因此要保护好各类档案,也需要有人力及物力的付出,档案的管理工作看上去容易,实则也很繁杂,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以及非常耐心地工作态度,最最重要的是工作量的巨大,以及档案文件带来的纸张以及占地空间的浪费,是非常不环保的,查阅起来也是非常麻烦的。

自从有了数字档案管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很多优势:

1.提高了办公工作效率,可以随时进行归档,减少了纸张以及占地空间的浪费,查阅简便快捷、信息准确,缩短了查阅的时间。

2.提高了经济效益,节省了人力以及物力费用,减少了办公管理费用的支出,避免了反复复印纸张造成的纸张的浪费。

3.对档案原件起到了长效的保护作用,避免了因各种因素造成的纸类文件的损毁,使得原件更加安全,也防止了部分纸质文件篡改的行为。

4.数字档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共享平台,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方便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得信息量能够更多,收集的资料更全面。

5.减少了人力物力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使得这项工作变得轻松,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工作强度,查阅准确率得到很大提升。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在各类工作高效化的当下,我们也应该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过去的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节奏,也无法跟上快节奏工作的步伐。高效、高产、快速是我们的主导,档案工作也不能落后,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

2.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希望档案工作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加快捷有效的为人民服务,才不会和社会脱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以及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优势,将数字档案运用进去,使得这项工作也能发挥出真正优势,使得发挥其作用,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及高效的信息。

3.数字化档案管理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应该加强学习,提升我们平日的工作效率,使得此项工作更加完善,使得数字化档案工作彰显出更多的优势。

四、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只有保管档案如此简单,其涉及到很多的专业,

政策和机密的问题,对于档案的保管工作,政府应给与多方位的支持,使我们的信息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1.思想认识不到位,档案意识淡薄。上到领导下到具体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相当淡薄,对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掌握甚少,虽然有些单位组织过相应的学习及培训,但是也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对档案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2.档案管理人员变动较为频繁,业务素质不高,制约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专职的,大部分是党政机关办公室人员,由于没有时间去整理大量的档案资料,有时就只为了应付,部分考虑岗位人员时选择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甚至还有些老弱病残人员,将档案的岗位作为“过渡岗”。因此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就不高,档案工作就管不好。

3.制度不严,管理不规范,认为档案工作不是重要的工作,建设经济才是主要的,使档案工作处于松弛状态,无人问津。虽然有的单位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严,执行起来难,无法开展有效的、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

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及教育活动,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档案的利用价值作用,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

2.健全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从收集、归档到移交都要有档案室统一管理,做好日常保管、借阅工作,建立管理考核制度,手续严格,管理规范有序。

3.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乐于奉献,要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科技技术,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基本技能。

六、结束语

上一篇:家长会后老师感言下一篇:我平安我健康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