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诗词 清代卷

2024-11-07

八桂诗词 清代卷(通用6篇)

八桂诗词 清代卷 篇1

八桂诗词

忻城县清代卷

莫增清

搜集整理

莫宗诏

简介:莫宗诏(1649-----1714),字贞恪,号一轮。世袭忻城土县第十任土官。作品:

古风

独正山

芝邑危岩独正立,擎天一柱当中出。飘飘霖雨落银河,皎皎明星环系臂。黄鹄高翔止半腰,大鹏欲飞难舒翅。彩江如练被光辉,叠石峥嵘旁道侍。绝顶池开千叶莲,风回松鹤烟云织。采芝绮里作歌来,跨鹿仙翁徐按辔。草木森森长翠微,岗陵叠嶂宝珠翠。取之不尽用有余,谁识中含太极义。借问何如有此山,六鳌驾海扬波至。方壶员峤并崔巍,积翠流光无二致。

莫元相 简介:(1667-----1730),字绍基,号伯藩。世袭忻城土县第十四任土官。作品

古风

过斗二隘

峭壁层峦奇且怪,相传此处斗二隘。回环百里势临空,重叠千山多窒碍。霭霭浮云逼面生,青青林木张华盖。四时天气暗阴晴,万壑烟光迷远黛。鸟道羊肠去路艰,攀藤附葛行人惫。我来勒马驻高峰,剑气光芒侵上界 虎啸风生两腋间,鸟啼花落春常在。何须别地觅天台,耸翠如斯聊可爱。仰探碧落抹残霞,俯视群山皆下拜。五律

夏日登黄竹岩二首 凭眺俯层巅,风光满目前。山高多障日,岩窄半窥天。暑气林间尽,诗思醉里添。披襟一笑傲,万壑应相连。其二

爽气蒸幽谷,薰风连绮延。酒浇东井日,箭射火云天。细数莲花落,回瞻石笋县。芝城山信好,松竹两争妍。莫振国

简介:莫振国(1690-----1729)字文懿,号卓臣,世袭忻城土县第十五任土官。作品:

七律

游西山寺

西山胜迹自天开,著屐登临载酒来。雨润丹崖光似洗,风回松壑净无埃。追寻故址余仙栾,欲读残碑半土灰。坐对深林听鸟语,几回不禁意徘徊。

莫震

简介:莫震,原名欺,字子诚,又字芹陵,忻城县莫氏土司官族。住忻城县韦村(今忻城县安东乡桃源村维新屯)。作品:

七律

韦村

家在韦村西复西,左通山径右通溪。清流缭绕环门注,绿树浓荫翼瓦齐。秋霁观鱼吹浪跃,春阴听鸟对花啼。分明一幅闲人谱,留与诗翁作话题。五律

静而轩即事二首 筑室无规模,人呼逸士家。醉耽春色酒,病赏海棠花。案上书潦乱,阶前草蔓斜。穷通休问卜,吁叹复吁嗟。其二

自爱吾庐静,悠然了俗心。芝兰三径秀,杨柳两枝阴。夜读春秋传,闲弹霹雳琴。草堂迟日梦,不妄动微忱。五律

写怀

怨身无媚骨,多与俗情差。忿去沽村酒,闲来灌菊花。雄心难自减,身价在人加。倚钓江边立,西风拍浪沙。五律

自况

寒士原来苦,谁人笑子凉。足恭方是耻,衣敝又何妨。屏迹西山曲,潜身守故庄。不知机械事,心地自悠扬。五律

处世

处世存何道,惟凭一恕心。吾忧修德浅,人怕受恩深。高筑咸阳惨,张锥博浪阴。士能伸信义,千古贵知音。七律

韦村幽居 四围绿树绕山家,谁识幽居乐岁华。梦觉远闻牛背笛,醉余初试雨前茶。门无剥啄频敲句,地有宽闲宜种花。月上疏簾初饭后,邻翁相诣论桑麻。五律

村居

饶有林泉癖,春风上卧云。甘心居淡泊,清虑息纷纭。雨霁鸠呼妇,天阴鹿聚群。物群堪适意,坐对落红曛。五律

漫兴

小小黄茅屋,疏疏绿竹篱。蚁拖残蝶粉,燕拾落花泥。性淡精神豁,心贪志气低。欲为分舜蹠,须听五更鸡。五律

村居集古二首

小园吾所好,得尽养生年。柳密藏春鸟,梧高咽暮蝉。有人情泥泥,无客意渊渊。未负幽栖志,蓬门自乐天。其二

曲径青苔滑,空山碧水流。以闲为自在,归醉每无愁。洁白心谁识,奇姿寄托幽。家贫青史在,高枕卧书楼。七绝

幽居

家在韦村西复西,有山有水便幽栖。要知清梦游何处,不钓芦溪即柳溪。七绝

曹操

助恶群凶汉室微,奸雄曹贼逞淫威。华容遗憾逢关羽,偃月无情了一挥。词

忻城竹枝词二首 正月

正月邻村少妇来,彩江清水采青苔。姑姑煮熟黄花饭,盛在花篮待尔回。七月

七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邻鸡乍唱听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七律

和卢牧园寄怀原韵

自笑狂夫多野性,幽棲少与俗情通。心怀岂被邱明耻,皮相却惭子羽工。只谓时光流似箭,谁知天道曲如弓。酒阑人对歌残后,惊觉楼头五夜钟。七律

偶感

九月西风感客神,茅斋秋雨更频频。几多熊胆偏尝我,一片猪肝尚累人。惟有菊花同淡泊,却无苦竹共清贫。谁知冰冷原生性,不必矜怜是本真。

七律

寄怀兼呈卢牧园吴荔村黄光斗吴纯嘏 青梅煮酒论何如,性爱林泉志不虚。无限世机归学圃,几多身计在观鱼。琴鸣秋水知音歇,丹炼青山识味疏。沉醉高歌君忆否,醒来相感自今余。七律

感怀

谁谓男儿意气深,读书常自负商霖。春朝抚剑临风笑,秋夜烹茶对月斟。一县栽花空有志,十年树木枉劳心。小人女子原无赖,不遇钟期不鼓琴。七绝

慰友落第

文章憎命少人知,得失穷通自有时。寄语同侪休介意,一生不赋落花诗。五绝

黄山馆

乡村来课读,山馆任穷居。师傅原无学,儿童会念书。携锄勤种菜,弹铗妄思鱼。敢谓兰膏薄,多惭董仲舒。五绝

过洞庭湖

三日巴陵道,今朝过洞庭。浪翻千顷白,天接一痕青。舟似风中鸟,人如水上萍。四周空漠漠,何处认湘灵。五绝

登岳阳楼

岳阳从小慕,今日亦登楼。巨浪城头涌,长天槛外浮。琴书千里客,风雨一扁舟。回首乡关远,徘徊对碧流。五律

登黄鹤楼

万里登高阁,山河在眼中。人怀千古恨,鹤去一楼空。鹦鹉洲边月,梅花笛里风。我来频眺望,何必问仙翁。七律

登金山寺

远上金山一纵眸,江南江北了然收。地形铁甕开雄镇,屏影金陵扼要喉。两岸帆樯天际远,万家烟火镜中浮。静观世界浑如梦,才过扬州又润州。五绝

螟蛉

蜾蠃鸣窗下,谁怜七日辛。声声呼类我,何故不成人。五绝

怀金图

金固人人爱,怀来又密缝。人知都是小,天道恐难容。

莫云卿

简介:莫云卿,(1786-----1857),名子密,号梧庄,忻城县莫氏土司官族。住忻城县思练卜佑村(今忻城县思练镇梅岭村卜佑屯)。作品:

思练八景诗(七律组诗)农亭遗树

风暖云亭劝力农,偶来树下仰高踪。桑田税驾星初落,麦垄停旌露正浓。自昔苍生歌五桍,于今世泽享千钟。甘棠遗爱空陈迹,凭眺荒烟对古松。古寺鸣钟

梵殿何年结构成,寺钟鸣处古音清。上方楼迥秋霜冷,僻壤山空夜月明。韵绕松阴惊唳鹤,响流江上发长鲸。不堪梦醒风尘客,顿觉禅心枕畔生。玉女捧盘

玉女何年降彩鸾,浑如举案碧云端。孤峰历尽尘千仞,十指擎将露一盘。螺髻恰宜沾雨润,琼浆不怕受风干。若教王母乘云过,可奉炉香待八鸾。天马腾空

山形似马练江边,逐电追风势宛然。周穆好游留胜迹,王良善御不堪鞭。春风汗血桃花雨,绕日占鞍碧草烟。碟躞长空空有意,有人问齿不知年。双拱摇波

练水潆洄绕市过,架空双拱锁晴波。一弯缺月横遥浦,两道长虹跨碧河。春浪奔流分石柱,秋涛轻影动烟萝。往来稳步霜桥客,谁识翻澜脚下多。练江夜月

谁抛素练濯长江,涌出冰轮照水窗。龙女喜开金镜满,鲛人惊对玉盘双。光涵两岸浮青藻,彩散中流泻绿茳。露冷溪桥初罢钓,渔歌一曲谱新腔。玉屏积翠

不烦雕琢不丹青,四壁巉岩劈巨灵。泼墨淋漓山积翠,开窗排列玉为屏。水晶遥映层层透,云母浓拖面面荧。想着化工难着色,任从风雨作磨硎。文漂浮藻

山水钟灵泛醴泉,从知地脉透穷边。文生香藻波光远,味美琼浆玉色鲜。凿取无源长浩浩,临观有术识渊渊。泮林凭挹清流濯,荇洁芹芳信有田。古风

登凉梅山诗

一峰伏兮一峰起,千里奔腾势未已。陡然巨障倚天开,双峰争向丹霄指。异树奇花万万重,满山雪叶波摇蕊。疑有姑射仙人在,谁知梅萼横山嘴。阴阳界断绝昏晓,蹲踞回环十数里。一溪如带绕其麓,兴云作雨真灵傀。偶登绝顶放双眸,四望茫茫集悲喜。指点蓬莱未可攀,举首红轮近如咫。回瞩罗列四面山,或拱或揖或遥企。林壑涧泉一览收,叹至此山观止矣。登高抒啸赋白驹,想像幽人应在彼。振衣我欲御天风,云间访寻赤松子。

郑小谷

简介:郑小谷(1801-1872年),也叫郑献甫,自号“识字耕田夫”,广西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委白石村人,清代著名教育家、经学家、诗人、学者,广西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壮族历史文化名人,有“江南才子”和“两粤宗师”之称。与忻城莫土司交往甚厚。清道光二十六年农历十月初,应当时莫土司之邀请,郑小谷到忻城作客,先后游览翠屏山、黄竹岩等处风景,留下诗作。

作品:

古风

登翠屏山偶赋

万山当面遥升庭,一山隐背横张屏。衙斋仰卧见余髻,印床琴荐生奇青。初冬我作芝城游,袱被正宿兹山幽。鸦鬟闯户若窥客,蜡屐拾级疑登楼。左旋右折造当中,襟上浮岚浓着雾。榕根攫石龙爪张,藤杖挣空蛇尾长。但知石气不知土,风枝雨叶垂苍苍。眼前忽飞一疋练,方塘半亩当山悬。凭高万瓦数鱼鳞,水光直射游人面。回身更指苍崖巅,举手可弄青林烟。半云亭子不可见,天梯石栈空钩连。主人世袭百里侯,屏山卧治如枕头。客儿屐齿倘重到,请君为我先除道。

古风

游览黄竹岩偶成三首

策马出青林,搜岩得黄竹。洞前敞若堂,洞后深如屋。神工挟鬼斧,制作颇骇目。秀者花下垂,奇者菌旁突。卧者龙欲蜷,立者像疑蹴。润气杂清痕,含香都入骨。仄身且蟹行,触首或蛸伏,村氓作导师,一路争秉烛。

浅如房启蜂,深知谷盘蛇。通如磨旋蚁,塞如庐结蜗。辗转众巧间,脚手工爬沙。缱幽灵运屐,凿空张骞查。混沌一旦死,骨格森交加。石楼险难梯,石鼓低易挝。山面透山背,一线天光斜。惊顾各相视,银海疑生花。

烛明不觉午,烛暗乃如梦。咳唾忽有声,空中答者众。旁门接小径,坐困迷香洞。雉窜得新涂,螺旋仍旧哄。谁知优池穴,此迎更彼送。石柱此间撑,石田何处弄。喜见出自穴,方觉入于瓮.。一笑下山门,野色趁飞鞚。

古风 忻城署后伴云亭

一亭起山坳,两堵借石壁。苍藤如青虬,排髯作檐额。西北眺诸峰,萧然满秋色。凿空更寻幽,余光漏岩隙。嵌空作胸穿,坼裂惊掌擘。仰窥一线天。罗薜互如幂。携来蹑月梯,佐以踏云履。棕榈生其巅,细若三尺策。林扃樵子斧,叶覆幽人远。风景何燎燎,登下殊历历。市远人语嚣,云深鸟声寂。小息再凭栏,斜目淡将夕。塘镜照人面,厨烟明屋脊。山容郁不开,破笑似吹笛。远揽黄竹岚,近枕翠屏石。主人颇好事,装点有余力。曲径已通幽,危崖欲开塞。商量出好景,题傍倩闲客。后约樽前盟,昔游梦中忆。除道特重来,兹言果不食。

李维序

作者简介:李维序,字维亭,上林巷贤新兴村人。清道光丙午(1846)年举人。作品:

周安竹枝词(组诗)

洞里从来乏水田,杂粮先后种山边。南瓜包粟家家有,八口还堪度岁年。

傍崖筑室耸嶙嶒,板架区分上下层。置畜栖人称两便,经营结构擅殊能。

少年射猎碧山隈,日暮纷携野兽回。厨下烹调供饮馔,欢呼明月照残杯。

乡里纷纷雀鼠争,共永团局判分明。入门先馈茶偕酒,酬谢钱看事重轻。

马鬣崇封漫拟迁,讲求风水客纷然。可怜古墓无碑碣,满眼蓬篱谁氏轩。

不事诗书岁月过,喜偕少妇唱山歌。牧猪奴好摴蒲戏,嗜吸洋烟日益多。

少女勤劳习妇工,织成土锦绿兼红。于归栽成合欢被,文彩鸳鸯灿室中。

周安镇妖鹅石歌(叙事诗)

两石崛起山之阿,屹立相向何嵯峨。厥状非狮亦非象,伸头敛翼如生鹅。或言逸少书黄庭,道士取赠画一窠。笼回道上佚其二,西飞径从象郡过。至此幻化为巨石,历时久远成妖魔。雌雄相去数十丈,鸣声相应闻者多。每乘昏夜双双出,蹂躏田亩伤嘉禾。百里内外数受害,五谷不熟民

瘥。

田祖有神来驱逐,农夫痛恨无如何。连日乡人始聚议,誓歼妖孽休蹉跎。倩数石土举椎凿,雄鹅铲削归消磨。村人护雌不肯铲,亦应孤立同么麽。物怪既除民乐业,从此可谱丰年歌。确闻边陬有是事,聊为纪异非传讹。

刘乙照

作者简介:刘乙照,字莲卿,清贡生,武缘人。作品:

五律

泊兰甲渡

黑云堆绝壑,骤雨带涛翻。激石波争涌,维舟浪欲吞。艇移邻客扰,篷漏柁师喧。夜半茶烟冷,乡情谁与论。

高作梅

作者简介:高作梅,清同治元年任上林知县。作品:

五律

过罗墨渡

骇浪滔滔下,奔流俨浊河。巉岩排作岸,乱石激成波。风急看飞鹢,舟轻比泛螺。巨川谁共济,作楫望才多。

八桂诗词 清代卷 篇2

然而这部《图志》却出现了不少错误, 特别是第四编清代有关设治史实错误较多。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 确保志书质量, 避免以讹传讹, 本着存真求实的精神, 利用《黑龙江设治档案史料汇编》、《清实录黑龙江史料摘抄》特作以如下订误。

1.102页, 原文:“清代东北边外七镇为墨尔根、爱辉、卜奎、三姓、呼兰、海拉尔及宁古塔。”

按:清代东北边外七镇通常指瑷珲、墨尔根、卜奎、宁古塔、三姓、吉林乌拉、伯都讷。

2.104页, 宁古塔副都统。原文:“1676年 (康熙十五年) , 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船厂 (今吉林省吉林市) , 留协领萨布素镇守宁古塔城。1678年 (康熙十七年) 萨布素升任副都统, 正式设置副都统衙门。”

按: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早在顺治九年 (1652年) 沙尔虎达奉命驻防宁古塔旧城不久, 当地即已有梅勒章京衙署的建置, 隶于奉天昂邦章京, 是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的前身。顺治十年 (1653年) 改置昂邦章京后, 分设梅勒章京2员, 以为昂邦章京的助手。康熙元年 (1662年) , 在宁古塔昂邦章京易名为将军的同时, 梅勒章京也改称为副都统, 仍为2员;康熙十年 (1671年) 裁撤1员。康熙十五年 (1676年) , 将军衙门迁驻吉林后, 即留副都统1员镇守宁古塔一带, 是年三月壬子“升宁古塔协领席山为宁古塔副都统。” (《清圣祖实录》康熙十五年三月壬子条。) 这说明康熙十五年 (1676年)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已经正式建置。康熙十七年 (1678年) 萨布素升任副都统, 是在席山之后。

3.114页, 1~2行原文:“1729年 (雍正七年) , 清廷添设三姓副都统。”

按:据《清世宗实录》记载, 三姓副都统设立时间为雍正九年 (1731年) 。是年“十一月辛巳, 添设三姓地方副都统一员、佐领六员、防御四员、笔贴式二员、披甲八百名。从宁古塔将军常德请也。” (《清世宗实录》雍正九年十一月辛巳条) 。

4.115页5~6行、14~15行。原文:“1743年 (乾隆八年) , 呼伦贝尔副都统设置……1908年8月, 清廷批准, 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

按:呼伦贝尔副都统原为1743年 (乾隆八年) 设立的是副都统衔总管, 而不是副都统。光绪七年 (1881年) 才改设副都统。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九日, 黑龙江将军定安、齐齐哈尔副都统禄彭在向兵部户部奏请将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改设副都统的理由时指出:黑龙江将军“所属呼伦贝尔, 距省将及千里, 在西北极边, 东至吉勒奇克山三百六十里与布特哈接界, 西至因陈卡伦暨墨尔根哈玛尔山六百四十里, 南至索约勒济山五百八十里, 此两面均与喀尔喀蒙古接界, 沿边设有卡所十九处, 按月拨兵轮流坐守, 常川巡防。北至额尔固诺 (古纳) 河一带二百九十里, 处处与俄夷接壤, 沿边内外安设卡伦二十四处……所辖地面, 不但辽阔, 而三面与藩夷接界, 实属繁要之区。非品级较崇、通晓政体大员, 遇事恐难镇摄。又兼近日夷情狡诈, 时常越界, 诸多要求, 必须坚持条约善言理论, 始免滋起衅端。再, 呼伦贝尔所属五十牛录、额兵二千六百馀名、旗丁四千五百馀户, 向来星巨野处、游牧为生, 所有操防、镇抚, 一切在在均关紧要。” (《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 (光绪元年至七年) , 《黑龙江将军定安等为请呼伦贝尔改设副都统事咨兵部户部文》, 378-379页,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咨文进一步指出, 该处设有索伦总管二员、巴尔虎总管二员、厄鲁特总管一员, 均与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品秩相当, “似无表率之分, 诚恐遇有难事件, 碍于宪纲不免因循废弛。” (同前) 另外, 又因为近来地方公务日益增剧, 兼有中外交涉事件络绎不休, 凡事皆须临时开导, 权宜办理, 颇有鞭长莫及之虞, 副都统衔总管不敢擅自专权, 必须并请将军衙门然后办理, 不但延搁是日, 而且也容易被夷人讥诮。所以奏请将副都统衔总管一缺改为实任副都统。光绪七年正月初二日接到批回, 正式设立呼伦贝尔副都统。 (同前380页) 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五月二十日 (6月18日) 裁撤 (《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辰条。)

5.116页, 原文:“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 , 在金上京会宁府故址设置阿勒楚喀副都统。”

117页, 原文:“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 随着原驻拉林城 (今五常市拉林镇) 两员副都统移驻阿勒楚喀城一员, 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正式改称拉林副都统。”

按:阿勒楚喀副都统、拉林副都统, 最初为一个副都统, 称为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 始设于乾隆九年 (1744年) 。

雍正三年 (1725年) ,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吉林、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和统治, 抵御外来侵略, 在金上京会宁府旧址设置了阿勒楚喀协领衙门, 设副都统衔协领一员, 拨兵驻防。随着拉林、阿勒楚喀地区的开发, 垦地盖房等事日多,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 乾隆九年 (1744年) 三月辛亥于拉林设立了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 (《清高宗实录》乾隆九年三月辛亥条) , 增设左右二翼协领, 第一任副都统为巴尔品。七月丙申移驻满洲1 000户屯田, 并请于多欢、蒙古边卡各设一站, 每站壮丁各10名, 领催各1名。七月癸已铸给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印信及左右二翼协领。乾隆十年 (1745年) 镇守宁古塔将军巴灵阿奏请将阿勒楚喀原有佐领8员、防御2员、骁骑校8员、笔贴式2员, 各派一半移驻拉林, 并将阿勒楚喀原设协领一员移驻拉林 (同前, 乾隆十年三月乙酉条) 。

随着十几年的开发建设, 拉林、阿勒楚喀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新旧兵丁较前增多, 旧有副都统一员不足以资弹压, 故于同年添设副都统一员。至此, 拉林、阿勒楚喀分为两城, 各设副都统一员, 其中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协领1员, 佐领5员, 防御5员, 骁骑校6员;拉林副都统管辖协领1员, 佐领6员, 防御5员, 骁骑校7员 (《吉林通志》) 。由于两副都统驻扎分管, 相距百里, 文移会商, 诸多不便, 所以军机大臣议覆吉林将军奏请, 将该副都统2员按左右两翼管理, 各设协领1员, 佐领8员, 管兵406名, 再于拉林笔帖式4名内拨2名, 移驻阿勒楚喀, 即以阿勒楚喀协领旧署, 作为副都统衙门 (《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乙酉条) 。

乾隆三十四年 (1769年) , 清政府鉴于阿勒楚喀地方原来既有副都统1员, 足可兼辖拉林, 所以将拉林副都统员缺裁汰, 令阿勒楚喀副都统兼管 (同前, 乾隆三十四年正月辛丑条) 。

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 裁阿勒楚喀副都统, 于阿勒楚喀置阿城县。

6.118页, 关于呼兰厅、呼兰副都统与呼兰府的设治。有两段记述, 一是“1879年 (光绪五年) , 原呼兰厅升呼兰副都统……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 , 呼兰副都统改设呼兰府。”二是“呼兰副都统改设呼兰府后, 移治呼兰。”

按:这两处记述比较混乱, 记述不准确。关于呼兰设治始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甲辰 (1734年12月27日) 于呼兰设立城守尉一员, 副管二员 (《清世宗实录》雍正十二年十二月甲辰条。)

呼兰城守尉辖境东至都勒河1 080里许, 与黑龙江城搭界, 西至蒙古塘图屯110里与郭尔罗斯为邻, 南至松花江20里许与吉林阿勒楚喀隔江相望, 北至内兴安岭400里许与布特哈为邻。

咸丰末年, 随着蒙古尔山一带, 自绰罗河 (今巴彦、木兰县境内少陵河) 至蒙古尔山等处土地的开发, 佃民日众, 烟户渐繁, 旗民词讼、命盗各案不断增加, 催课督租事务倍忙。加之新开垦的荒原距离呼兰城约有200余里, 不仅有些鞭长莫及, 而且“编氓设甲, 听讼诘奸”又非武职 (指城守尉) 所长, 这就需要熟悉和深知民情法律的文职官员具体操办。同治元年八月十五日 (1862年9月8日) 经将军特普钦奏请, 分呼兰城东北境巴彦苏苏地方设立呼兰厅, 即为呼兰城守尉的派出机构, 添设理事同知一员, 管理赋课刑名、旗民交涉事件;巡检一员, 管理监狱捕务, 以佐同知。与呼兰城守尉分疆而治, 十一月初十日 (12月30日) 奏准, 十二月二十日 (1863年2月7日) 派官。因呼兰厅衙署未建, 初与城守尉同治呼兰, 是为黑龙江设立民官之始, 同治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1864年11月22日) 迁至巴彦苏苏中兴镇 (今巴彦县城) 。同治八年 (1869年) 又因地方辽阔, 稽查难周, 在巴彦苏苏设立了驻防旗营 (又称武营) , 派置委协领一员, 呼兰厅同知及巴彦苏苏武营委协领均归呼兰城守尉统辖。

光绪四年 (1878年) 十一月二十一日 (12月14日) 黑龙江将军丰绅奏请将呼兰城守尉改设为呼兰副都统。 (《清德宗实录》光绪四年十一月丙寅条。) 光绪五年 (1879年) 七月初一日正式改设呼兰副都统。 (《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 (光绪元年至七年) , 283-284页, 《兵部为呼兰改设副都统并加添官兵一事咨黑龙江将军文》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并将原驻在巴彦苏苏的现有委协领官兵全行移驻北团林子 (今绥化市) , 而于巴彦苏苏重新添设协领一员, 是为南路, 北团林子为北路, 呼兰为中路, 南、北、中三路及呼兰厅同知均归呼兰副都统节制。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正月二十二日 (2月9日) 裁撤呼兰副都统。 (《黑龙江省设治档案史料汇编》, 39-40页, 《黑龙江将军衙门为饬知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副都统奉旨裁撤札》。)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905年1月29日) 升呼兰厅为呼兰府, 移治呼兰, 于巴彦苏苏设立巴彦州;于大、小木兰达置木兰县;于双庙子置兰西县;于通肯置海伦直隶厅, 于柞树冈置青冈直隶厅。 (《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乙未条、十二月戊辰条。) 黑龙江行省的建立是由呼兰府开先声。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 (1906年2月15日) 裁撤呼兰副都统。 (《黑龙江将军衙门为饬知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副都统奉旨裁撤札》, 载自《黑龙江设治档案史料汇编》上39~40页。) 自此, 呼兰副都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7.120页, 通肯副都统设置时间。原文:“1899年通肯副都统清廷批准, 分设呼兰副都统辖区北部, 增设通肯副都统。”

按:此段一是语焉不详, 设立时间不准确。二是没有裁撤时间。通肯副都统设立, 始于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 , 是年七月己未, 钦差副都统衔查办事件大臣延茂在《为会奏江省垦务拟办大概情形摺》内奏请先将通肯一段划设旗屯, 克音、汤旺河、观音山三处无谕旗丁民户, 均准一律备交荒价, 领地纳租, 这一建议终于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随之派员进行实地勘查, 划设旗屯, 并设立了招垦行局, 具体负责招垦事宜。随着通肯等处“安置旗屯、纳租助饷”工作的开展派关设治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 三月二十四日黑龙江将军恩泽等在奏《通肯等处安置旗屯并添设副都统等官折》中指出:“通肯、克音、柞树冈、巴拜等四处荒段, 广袤逾千馀里……幅员辽阔, 马贼出没无常, 加以招民代垦, 四方认垦之户势如云集, 其中良莠难齐, 若非早议设官建治, 分别镇抚, 奸民盗匪乘隙扰害, 关系赋课, 实非浅鲜。伏查通肯居数段之中, 环境各数百里之遥, 核与呼兰辖境相等, 似应仿照呼兰衙门体制, 分别道里, 变通安设, 拟请于通肯设副都统一员, 居中坐镇, 并设左、右翼协领四员, 每员管理二旗, 设防御八员, 分隶八旗。” (《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 (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 , 262-263页, 《兵部为会议恩泽等奏通肯等处安置旗屯并添设副都统等官折奉旨允准事咨》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这一奏请于三月二十五日得到正式批准。通肯副都统是黑龙江设立最晚、存在时间最短的副都统, 自设立, 到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正月二十二日 (2月9日) 裁撤 (《黑龙江省设治档案史料汇编 (上) 》, 《黑龙江将军衙门为饬知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副都统奉旨裁撤札》, 39-40页。) , 仅存在八年时间。

8.127页, 兴东兵备道。记述语焉不详。原文:“1906年, 清政府在萝北兴东设立集于军政一体的‘黑龙江兴东分守绥兰海兵备道’。‘绥兰海’三字是指将原绥化、呼兰、海伦道府衙门迁移到萝北兴东, 故又称‘兴东兵备道’。”

按:欲介绍兴东兵备道必须先从绥兰海道兵备说起。兴东兵备道, 始称绥兰海兵备道,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905年1月29日) 设置。 (《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戊辰条。) 治绥化城 (今绥化市北林区) 。领绥化、呼兰二府, 海伦一直隶厅。兴东兵备道。始称绥兰海兵备道。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四日 (1906年3月8日) 改称兴东兵备道, 将道署迁至内兴安岭迤东之地 (今萝北县太平沟乡兴东村) 。 (同上, 光绪三十二年二月辛亥条。)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1908年6月21日) 析吉林省依兰府之大通、汤原二县来属。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总表·黑龙江省》, 114页,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0。)

该段最后又记述:“道府下除在萝北设直隶厅外, 还在乌云、车陆、春源三处设直隶厅, 并拟在鹤立冈设鹤岗县 (后因种种原因未遂) 。”

按:按照此段记述似说兴东兵备道下设立了萝北直隶厅, 另外又在乌云、车陆、春源三处设立了直隶厅, 而只是原拟在鹤立冈设立的鹤岗县因种种原因未能设成。其实所谓萝北直隶厅, 以及乌云、车陆、春源三直隶厅在清末均未设立。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2年6月29日, 经大总统核准, 于7月1日裁撤兴东道, 方将其改设为萝北厅设治局。1914年7月1日, 奉令将萝北厅设治局改为萝北县, 为二等县, 隶属黑河道。

9.130页, 龙江府。最后记述:“黑水直隶厅为齐齐哈尔副都统, 于1905年改设。”

按:齐齐哈尔副都统是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正月二十二日 (2月9日) , 由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请同呼兰、通肯、布特哈副都统一起裁撤的 (《黑龙江省设治档案史料汇编》, 39-40页, 《黑龙江将军衙门为饬知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副都统奉旨裁撤札》) 而黑水厅的设立经过是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904年12月27日) 黑龙江将军达桂等奏“江省属境辽阔。非添设地方各官。不足以资治理。拟在齐齐哈尔省城。设黑龙江分巡道一员。兼按察使衔。总司刑名。兼管驿传。设抚民同知一员。名曰黑水厅。”这一奏请于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905年1月29日) 得到正式批准。 (《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乙未条,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戊辰条。) 是为黑水厅设治之始。从中不难看出设黑水厅在前, 裁齐齐哈尔副都统在后, 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黑水厅不是由齐齐哈尔副都统改设。

10.131页。宾州府。开始记述:“1909年, 原宾州 (今宾县) 直隶厅府, 府治阿勒楚喀。”后面又记述“1880年 (光绪六年) 清政府在苇子沟地方添设宾州厅的抚民同知衙署……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 , 宾州厅奏升为宾州直隶厅。”

按: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881年1月25日) , 吉林将军铭安奏请于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东北境苇子沟 (即今宾州镇) 地方设置宾州厅。 (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设治史料汇编 (上) 》9页, 《吉林将军铭安为遵旨添设民官沥陈通筹各款折》) 光绪七年闰七月十六日 (1881年9月9日) 这一奏请方得到正式批准。 (《清德宗实录》光绪七年七月丙午条277页。)

宾州厅改为宾州直隶厅时间应是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1903年1月11日) 。

11.132页, 双城府。原文记述:“1882年末, 于双城堡置双城直隶厅, 设理事通判。”

按:双城设治, 始于光绪七年。是年七年十二月初九日, 吉林将军铭安在《续设民官, 请在吉林省城添设首道一缺》中奏于“双城厅添设抚民通判一缺。加理事同知衔。” (《清德宗实录》光绪七年十二月丁卯条。) 光绪八年正月二十八日 (1882年3月17日) 正式批准设立双城厅。 (王季平:《吉林历史编年 (上编) 》, 167页,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 从中不难看出双城直隶厅设于光绪八年初, 即1882年初, 而非1882年末。

12.134页, 黑河府。原文记述:“1909年, 清政府于大黑河屯设黑河府。”

按: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二日 (《清德宗实录》为五月甲辰, 即五月二十日)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到:“江省幅员辽阔, 亟应添设民官”。拟在黑龙江“添设爱珲、呼伦贝尔道员二缺, 黑河、满珠 (胪滨) 、佛山、嫩江知府四缺。”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 (1908年8月5日) 得到正式批准。 (《黑龙江设治史料汇编 (上) 》55页,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巡抚周树模为饬知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厅县办法折已奉准札》) 所以黑河府设立应为光绪三十年, 即1908年, 而非1909年。

13.134页, 讷河直隶厅。原文记述:“1910年11月, 清政府裁撤东布特哈总管, 于其驻地设置讷河直隶厅。”

按: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二日 (《清德宗实录》为五月甲辰, 即五月二十日)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道:“江省幅员辽阔, 亟应添设民官”, 拟在黑龙江“添设爱珲、呼伦贝尔道员二缺, 黑河、满珠 (胪滨) 、佛山、嫩江知府四缺, 爱珲、呼玛、漠河、呼伦、室韦、萝北、武兴、讷河、布西、甘南直隶厅同知十缺”。但讷河直隶厅系被列为缓设之缺 (《黑龙江设治史料汇编 (上) 》55页,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巡抚周树模为饬知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厅县办法折已奉准札》) 直到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1910年9月1日) , 裁撤东布特哈总管衙门, 八月初七日 (9月10日) 正式设立讷河直隶厅。 (《黑龙江设治档案史料汇编》下763页, 《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为奏设讷河直隶厅并以钟毓为试署同知折》) , 而讷河直隶厅的设立时间应该是1910年9月, 而非11月。

另外《图志》176页, 图97将边瑾写的《龙江吟》组诗误为瑷珲副都统姚福升所作。对此我在1997年曾专门撰文予以订正, 文章发表在《黑龙江档案》1997年第3期。

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 篇3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七夕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

(董乃斌《唐人七夕诗文论略》,《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清代涌现出的大批闺秀诗人以及当时发达的图书出版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地考察女儿们因为这一特殊的女儿节触动而生发的言说,与前代七夕诗文多出于男性文人之手不同,至少从生理角度看,这是属于女性的声音。

清道光年间黄秩模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

(下文简称《柳絮集》)

,该总集收录闺秀近两千人,诗八千余首,其中选录了58题与七夕有关的诗歌。七夕诗能被选家辑入总集,说明至少在选家看来这是闺秀写得较好的作品。此外更多的七夕诗词则散见于清代闺秀别集以及诗话中。不过,在这些知见的清代闺秀七夕诗词中,仅就构思立意来看,有不少并未跳出窠臼。

除了直接咏叹七夕牛女之间的欢情与离恨,较为别致的是构思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其一,针对七夕牛女相会这一传说,将天上与人间进行对比:牛女虽然一年一会,但这是定期的、延续的,因此充满期待与希望;而人间除了相见永无期的死别,还有一去经年、杳无信息的生离,令人绝望。例如,归懋仪《绣余续草》卷四《七夕次闺友韵》其一云“毕竟佳期天上准,人间良会易蹉跎”,孙采芙《丛笔轩遗稿》卷二《七夕忆外》其二云“侬家聚散常无定,不及双星会有期”,《柳絮集》卷四一沈淑兰《七夕》云“莫道一年只一度,已看天上胜人间”,《闺秀诗话》卷二载周亮工所娶王氏《七夕》云“一夕缠绵亿万年,犹胜人间白头死”,梁兰漪《畹香楼诗稿》卷一《七夕伤逝》云“一年一度巧相过,犹胜常离永别多。……当年绣户看牛女,此日空庭响薜萝”,佟佳氏《虚窗雅课初集》有《七夕》云“天上生离欢有日,人间死别会无由”,甘立媃《咏雪楼稿》卷三《七夕月下》其一云“知否世间多死别,年年今夕待如何”。

然而,类似的句子,前代已有不少。例如,唐代李商隐《七夕》有“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宋代沈遘《七夕》有“暂有生离无死别,一年一度尽何妨”,明代闺秀黄淑德《七夕》则有“时人莫讶经年隔,犹胜人间长别多”。

其二,针对牛女聚少离多,宣称只要两情不变,分离并不可怕,没有必要日日双飞双宿。例如,《柳絮集》卷一二文先谧《七夕》其一云“郎心如皦日,女意如银河。恩爱两不改,莫怨别离多”,其二则云“郎在河之东,女在河之西。耕织两不辍,羞学燕双栖”,诗中立意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宋代秦观《鹊桥仙》中著名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其二中的“羞”字却多少透着些女性受规训之后的腐气。

其三,针对七夕乞巧节俗,或调侃织女忙于和牛郎欢会,顾不上送巧;或怀疑织女尚不能自脱困境,定是无巧可送;或是反思巧不如拙,因此不必乞巧。第一类如《柳絮集》卷四九石峨《七夕》云“天孙欲叙终年别,那管人间乞巧儿”,徐映玉《南楼吟稿》中《七夕》云“一宵要话经年别,那得工夫送巧来”,钱孟钿《浣青诗草》中《鹊桥仙·七夕》云“盈盈隔岁一相逢,更那得、工夫赐巧”。第二类如《闺秀诗话》卷九载镇江王氏女《七夕》诗云“小仙果有无穷巧,一岁如何一见郎”,葛蕙生云“人间莫道天孙巧,银汉因缘无计通”,及周天娟云“阿侬总怪天孙拙,桥断犹须倩鹊填”。第三类如陈蕴莲《信芳阁诗草》卷一《乞巧》云“从今不乞天孙巧,乞得多时别恨多”,杨蕴辉《吟香室诗草》卷上《七夕》云“不须更乞天孙巧,巧似天孙恨更多”。

但类似调侃前代也有,例如唐代罗隐《七夕》云“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宋代朱淑真《七夕》云“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工夫赐巧丝”,元代赵孟《七夕诗》云“今宵自有经年约,何暇闲情送巧来”

(《古今图书集成》中载此诗作者为元代赵雍)

。而宋代沈遘《七夕有感》所说“匹妇投梭婿挽牛,思量乃是拙之尤。谋身未解离耕织,送巧争能应祷求”,以及陈师道《菩萨蛮·七夕》所说“经年谋一笑,岂解令人巧”,也开了怀疑织女是否有巧可送的先河。

其四,联类而及,借用其他神话元素加以烘染衬托。例如,《柳絮集》卷七吴绡《七夕》云“惟有月娥应最妒,半轮风露不胜秋”。

相似的构思,前人如宋代钱惟演《戊申年七夕五首》其二有“姮娥可是多猜忌,不驻琼轮放夜长”,宋代张耒《七夕歌》有“我言织女君勿叹,天地无穷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其五,干脆对神话传说及相关节俗予以解构。《柳絮集》卷九柴静仪《七夕》写道:“嘉会传今夕,瑶空事渺茫。钟情非帝女,好色岂仙郎。乌鹊秋无影,银河夜有光。穿针思乞巧,痴绝是吴娘。”该诗也被胡孝思辑入《本朝名媛诗钞》卷三,并加评语称赞该诗“七夕套语,扫除殆尽”。《柳絮集》卷一六乔若兰《七夕》也写道:“一庭虚白晚凉时,乞巧心情未免痴。天上何曾有男女,空教千古说相思。”此外,《柳絮集》卷一八杨李《邗江七夕》云“只知人世沉情海,不信天孙恋爱河”,曾懿《古欢室诗词集》卷三《七夕》其一云“星精何必待秋期,此事茫茫大可疑”,以及季兰韵《楚畹阁集》卷一〇《七夕即事联句十六韵》所云“星辰作合谈原妄,天帝贪财事可嘲”等,均对传说表示了质疑。

nlc202309090108

对牛女七夕相会大煞风景的怀疑,我们至少从杜甫《牵牛织女》中也能读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任何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在文学上的创造性,即所谓“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这种创辟有时候表现为新的文学题材、表现形式的开拓,面对“人少题诗在上头”的空白,先行者尽可以纵横驰骋,以“第一人”的身份为后人铭记。但竞争更激烈也更刺激的是针对同一题材,在表达主旨或表现形式上独辟蹊径,力压群芳。因此,随着七夕成为文学的传统题材,后来者若不想被淹没在众多同题之作中,就必须推陈出新

(张宏生《牛女故事与文学翻案》,《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如上所述,清代闺秀七夕诗词不仅与前代诗作在构思立意上多有相似之处,而且相互之间也多有雷同。但是,若考虑到众多相似的咏叹是出自女性之手,或不免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感,这些诗歌因此具有艺术之外的认识价值。

例如,就第一类构思立意而言,一般来说,男女离别之后,男性进入广阔的社会,会被更多事情分神,也拥有更多方式移情;而女性则困守闺中,除去操持家务,内闱中可以用来转移注意力的手段其实有限。因此,天上牛女的相会,带给独守空闺的女性的刺激理应会强于漂泊在外的男性。《柳絮集》卷二三王氏《七夕》所言“彼自有情逢此日,独怜无伴懒登楼”,说尽了闺秀内心的歆羡与自怜。这些因为牛女相会触发的对人间离别的感叹,饱含着闺秀的切身之感,与一些男性诗人主要是为了翻案出新恐怕是有很大不同的。另外,如果我们考虑到清代闺秀中有很大比例是寡妇,则反复申述的生离胜于死别,恰恰是因为其时女性生存现实的悲苦,七夕佳期成了她们不愿面对却又总是如期而至的一个残酷提醒。

如果进行更细致的考察,我们还会发现,清代闺秀七夕诗词在表面相袭的背后仍有翻新的努力以及女性特有的关注。

例如,同样是天上人间的对比,有的清代闺秀别出手眼。归懋仪《绣余续草》卷二《七夕和韵》其二云:“银河怅望两相怜,只隔形骸不隔缘。对面恍同千里远,人间却又羡天仙。”在这位著名的随园女弟子看来,牛女之间虽然隔着银河,但心灵是相通的,而人世间的夫妻,有多少是朝夕厮守却咫尺千里!相较之下,天仙之间的情缘真是令人羡慕。“对面恍同千里远”,道得此语,归懋仪或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吧。另外,也有闺秀试图反弹琵琶。《柳絮集》卷四三戴珊《七夕》云“莫羡天仙好,离情一样多”,李星池《澹香阁诗钞》附刻刘德仪《小幽篁馆》,中有《七夕》云 “解识天孙欢会少,人间莫恨别离多”。这类诗句,看似豁达,其实多是女性面对聚少离多的现实进行无奈的自我宽解。

又如,在不必乞巧这一问题上,前人如宋代杨朴《七夕诗》说“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以及宋代刘迎《七夕和韵应教》说“不须更乞蛛丝巧,久矣人间百巧穷”,大多是暗讽人世间巧诈百出,进而主张抱拙守志。而清代闺秀尤为关注的是,即使巧如织女,一样深受离别之苦,甚至是越巧则承受的离恨越多。另外,在传统七夕节俗中,女性穿针乞巧所祈求的主要是手巧,因为擅长女红能为女性在未来的婚姻、家庭中赢得更好的评价。但在清代闺秀的七夕诗里,所乞的“巧”由“手巧”被置换成“聪明”,她们感叹的是女性的聪明才华并不会带来幸福婚姻。例如,《柳絮集》卷三七许权《七夕词》写道:“我疑天孙知巧转近拙,东西隔断难飞跃。……不须乞巧向天孙,若赐巧来愁欲绝。君不见,东家力田妇,耕馌常相随,旦暮共苦乐,白首不分离。又不见,西邻有才女,夫婿上玉堂,终年不相见,怅望悲河梁。玉露无声夜清悄,盘中盼断蛛丝绕。不知巧思落谁家,只恐巧多人易老。寄语人间痴女儿,宁为其拙毋为巧。”而归懋仪《绣余续草》卷四《七夕次闺友韵》其二云“天孙已被聪明误,肯向人间送巧来”,以及《南湘室诗草》中姚倩《七夕》所说“频年悔乞天孙巧,为了聪明反惹愁”,则大有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我被聪明误一生”之意,寓无限感慨。不过,类似清代闺秀对女性拥有才华的反思,并不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回归与认同,而是以愤激之语表达对才女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背后是对“彩凤随鸦”现实的深深失望。

再如,《闺秀诗话》卷九载市贾胡姓妾本扬州绅女,自伤不偶,作《咏七夕》诗云:“百岁同心仅百天,也如人世恶因缘。上方可惜无精卫,尽把银河两岸填。”诗人想落天外,希望天上有填海的精卫将银河填平,使有情人永不相隔。绾合另一神话传说却又如此天衣无缝,真可谓奇思妙想,而其胸中块垒也从字里行间喷薄欲出。

此外,像姚淑《海棠居诗集》中《七夕》所言:“徘徊云汉间,终古织机杼。一年不得息,此夕渡河去。”一句“一年不得息”,表面上是同情织女,实则借怜人来自叹,诉说的是绝大部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操劳不已的辛酸,而“终古”二字,则隐隐指向数千年女性不变的命运。无尽感喟,尽在言外。而《柳絮集》卷五朱雪英《七夕闻纺绩虫声》说因为听见“虫吟如纺绩,繁响入高楼”而觉得“有意催刀尺,无心约女牛”,所塑造的闺人形象也是一个勤于纺绩、忙于家务的劳动妇女,充满现实理性精神。

除了上述翻新出奇,有些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还有意避开了人们熟知的牛女情事及乞巧节俗,转而抒写对亲人或闺中密友、文友的思念之情。这可视为对七夕诗词题材内容的进一步开拓。

通常,闺秀们因牛女相会,念及在外的丈夫,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想念,例如,席佩兰《长真阁集》卷一有《七夕寄外书》,其一云“焚香羞对双星拜,自觉帘前抱影孤”,而《柳絮集》卷三所收徐昭华《七夕忆外》及徐秀芳《七夕怀夫子作》等均属此类。不过,如前所述,由于七夕是女儿节,节日里家庭女性成员在一起举行各种传统节俗活动,而闺秀才女在寻常节俗活动之外,还可以彼此唱和联句,正如薛绍徽《黛韵楼诗集》卷三《张家园七夕会》所说“回忆少年期粉席,曝书楼上斗清吟”,而前引归懋仪诗,题目为“七夕次闺友韵”,可见即是闺中唱和之作。往昔节俗活动中热闹的家庭气氛以及文友间逞才斗思带来的心灵愉悦,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对亲人、对朋友思念的种子。例如,《柳絮集》卷二五王继藻《七夕》其一云“大家乞巧望牵牛,独我思亲动别愁”,其二复云“今夜思亲隔湘水,白云回首渺星河”,而卷八吴芸华《七夕怀蔡紫琼妹》则云“忆昔逢佳节,同穿月下针。……良辰犹似旧,雁字惜分襟”。

nlc202309090108

总体看来,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多为绝句小令,像《柳絮集》卷二一张

英《七夕吟》那样的长篇骚体诗极少,而且大多语言浅白如话。

其次,大部分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均不免“有句无篇”之憾。较为浑融的,如《柳絮集》卷三八赵同曜《七夕》写道:“拜罢双星后,穿针上画楼。一钩今夜月,万古此时秋。玉露闲阶湿,金风小院幽。更深人未卧,何处笛声愁?”虽然遣词仍有前人痕迹,但整首诗意境清幽,颇有风致。可惜像这样的七夕诗,在清代闺秀的创作中并不多见。

最后,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在构思立意上与前代及同时的诗人近似重复处多于创新处,甚至出现两个闺秀诗人所写诗句一字不差的情况。例如,《闺秀诗话》卷三载吴门张佚第五女凌仙《七夕》句云“人间一别成千古,莫怨仙家隔岁期”,与《柳絮集》卷一九张学象《七夕》中的诗句完全相同。出现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因为主观有意的抄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七夕这一题材经过历代的开掘,基本上已是题无剩蕴,后来者如果要写,就面临着陆机《文赋》中所说“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清代闺秀七夕诗词面临的窘境是整个清代诗歌在唐宋两大诗歌高峰之后所面临的窘境的一个典型个案与生动缩影。清代一些闺秀诗人在创作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譬如著名的闺秀诗人席佩兰在其《长真阁集》卷四中有《论诗绝句》,其三就感慨:“清思自觉出新裁,又被前人道过来。”类似的话语,清代男性文人则说过更多,布鲁姆所谓“影响的焦虑”,几乎成了这一代很多文人的共识,以下胪列二三:

李祖陶《国朝文录》辑有贺贻孙《水田居文录》,卷二《示儿一》自述甘苦云:“作诗乃极苦之境,极难之事……时年三十一矣,忽发愤为诗,殚竭心力,至忘寝食。每得一语,自矜创获,不知皆古人所已道者……”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鹤街诗稿序》自言:“阅历渐深,检点得意之作,大抵古人所已道。”纪昀不仅认为诗是如此,其他著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清代陈康祺在其《郎潜纪闻二笔》卷六“纪文达不轻著书之原因”条中说:“纪文达平生未尝著书,间为人作序记碑表之属,亦随即弃掷,未尝存稿。或以为言。公曰:‘吾自校理秘书,综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

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三《杂咏》其十六云:“偶得心造语,古人复我先。落笔辄自喜,博览翻爽然。著作积三箧,一朝俱弃捐。”

赵翼《瓯北集》卷四九《佳句》云:“古来佳句本无多,苦恨前人已说过。”

谢天枢《〈龙性堂诗话〉序》云:“诗至今日,几无可为之诗矣。吾所欲言,前人皆已言之;吾所矜为非我莫能言,昔之人固以为所已言而不足言。”

陈衍

《杂感十七首乙未年作》

其三云:“哦诗得好语,每为古人道。安知我前身,非即此诗老。”

当然,也有奋起抵抗的,例如延君寿《老生常谈》就说:“诗无新意,读之不能发人性灵。人每谓非不能作新语,生于古人后,已被其说尽了,更从何处说起。此皆隔靴搔痒,不肯深入,读书颟顸,以欺人自欺耳。果能得间而入,何患无新意?”问题是,如何方能得间,其实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清代闺秀的七夕诗创作,恰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了后人启示:若不深思,难有独辟蹊径的立意;而泛泛的人云亦云,也不可能令读者耳目一新,唯有结合自身特质,灌注特有关怀,能见出真性情的作品,才会是走出前代影响的新时代好作品。

六年级古诗词竞赛卷 篇4

1、若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应该说()。

2、每当月亮升起,你的心中会有一种美好的对幸福、团圆的一种向往,就会想起()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这两句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

4、汗代史学家、文学家()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 当“比”讲,它与()代诗人()写的《山行》中的()(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5、人们常用杜甫的()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6、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藏在哪里,我给你糖吃,给你银子,知道吗!可小英雄昂着都说我要像石灰一样:()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理。

7、《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8、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9、人们往往因悲伤而哭泣,可杜甫却高兴而哭,因为();表现杜甫万分激动的诗句是()

10、汶川地震让孩子们失去了学校,失去了亲人,如果我们要鼓励灾区的小朋友学会坚强,我们用《竹石》的:()来鼓励最好!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12、“____________________”,旅游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当我们欣赏着美如画卷的西湖景色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__________ __________,当我们来到枫叶似火的香山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呀!

14、反动派不让鲁迅发表革命文章,但革命的春天是关不住的,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只读有字之书,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蕴含事在人为,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的道理。

17、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在《七步诗 》写到: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8、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其中,李白被称为(),杜甫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抒发了()。我们还学过杜甫写景的诗《》。

19、面对人生中的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答)

20、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21、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八桂诗词 清代卷 篇5

《浣溪沙·一叶扁舟卷画帘》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

【前言】

《浣溪沙·一叶扁舟卷画帘》是宋朝词人黄庭坚的一首小词。该作寓情于景,情绪饱满,意趣昂然,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词家和书法大师热爱大自然的悠游自得的心境。应该是作者遭贬之前的作品。

【注释】

①浣溪沙: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扁舟:小船

【赏析】

上片写词人与老妻泛舟徜徉的野趣。

尽管是“一叶扁舟”,上面的设置却颇为清雅。词人卷起画帘,与老妻对坐。一面饮酒清谈,一面观赏着如画江山。“老妻学饮”句,雅兴溢于笔端。不用说,写诗填词,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了。“人传诗句满江南”一句,既道出了“清谈”的内容,又勾勒出了词人自信自豪的翩翩风度。

下片寓情于景,写归途的欢愉心情。

“林下猿垂窥涤砚”:垂,下挂、落下或向下俯身;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或在暗中察看的意思;涤砚,洗砚台。试想:一个或几个调皮的猴子,下挂或向下俯身,闪动着诡谲的小眼睛,在偷偷地窥伺着词人洗砚台的动作。这个镜头,很是生动传神,逗人喜爱。“岩前鹿卧看收帆”:靠岸了,收帆了,山岩前的小鹿,安闲地躺在那里,静静地观看着词人的一举一动,表现得饶有兴味。使人感到此情此景,难以言喻,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接着,词人舍舟登岸,惊起了岸边杜鹃一片“声乱”,激起了船边的一片漩涡“如环”。

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 篇6

本人有幸参加了2014年春季“名师八桂行”小学教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认真聆听了全国教育领导专家罗鸣亮、刘松等八位的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教学展示课。听着专家们的课及报告,使我觉得如沐春风,如浴春雨,感觉时间非常短暂。专家们全新的教学方式及教育理念,吹入我的脑海,沁入我的心田,使我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确实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张冬梅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让学生在陌生环境里布再感到紧张。刘松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幽默。他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罗鸣亮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图形比较,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对教材的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最喜欢刘松老师的教学课——轻松、幽默。刘松老师的教学课 “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谈话导入,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先练习合—分—合的句式,导入四则运算的法则。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

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2014年春“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平果县第二小学:黄鲜菊

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三、师生互动、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几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四、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授课的老师们所制作的部分课件都是用幻灯片制作的,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尤其是罗鸣亮老师的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两天学习,共听了12节课,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

参加2014年春“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平果县第二小学:黄鲜菊 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后附:会场图片及学分证书)

参加2014年春“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平果县第二小学:黄鲜菊

上图为2014年名师八桂行会场图片(正面)

上图为2014年名师八桂行会场图片(背面)

参加2014年春“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平果县第二小学:黄鲜菊

(上为2014年3月22日八桂名师培训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上为2014年3月23日八桂名师培训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上一篇:找工作历程和总结下一篇:大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