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2024-09-25

提升物理教学效果(精选8篇)

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篇1

善用激励法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易小伟·江西省于都中学

摘要:由于物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的原因,就是本身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理论比较晦涩难懂,并且和初中物理学科梯度跨得太大,导致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理论方法难于掌握,并且时常在学习中遇到障碍,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下降,最终会失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甚至是一点激情都无法再度地提起。所以我们物理教师们除了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得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手段和手法,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更有兴趣地来学习这门趣味十足但又有些“晦涩难懂”的学科。关键词:激励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学科在高中阶段是一门系统性强,知识理论体系化,并且知识结构严谨,理论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科。在一门具有这么些特征的学科教学中,高中学生在长达三年的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障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利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以不断的激励,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自信,能对物理学科始终如一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地在科学的道路上勇于攀登。

下面,我就我个人总结的一些物理教学中的激励方法行文如下:

1、榜样法

给我们的学生树立旗帜和榜样,最有效和直接的就是以科学家为榜样,进行人文教育。科学家们的学说给人类文明留下了巨大的财富,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心路历程也同样给人类文明留下了巨大的财富。不管什么物理教材还是其他的相关科学书籍中都具有大量的科学家的事迹,象安培、牛顿、爱 因斯坦……这些科学家的求学经历和探索科学的道路都是持久而且艰辛的。这些科学大家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全身心地扑在研究领域里,象力学大师牛顿还在科学研究中传出流芳千古的苹果佳话。我们的物理教材在“阅读材料”中还介绍过一些有代表性的科学大家——如哥白尼为科学献身,死在十字架上;伽利略为科学拥有光明被教会禁锢,甚至不能言语;研究天体运动的第谷和开普勒,在天体运动的研究中历经了两代人的努力,终成大气;安培研究电学理论废寝忘食;富兰克林在研究自然电时不惜以生命换取科学的发现……首先我们教师就得多学、多掌握这方面的材料,我们可以阅读物理科学家的传记,组织开发这些相关的教学素材。我们现在有比较好的条件可以利用,我们有通畅及时的网络资源,我们有丰富的科学资料库,我们还有设备先进的教学硬件,我们可以多渠道的给我们的学生树立爱好科学,勇于探索的榜样。用好这些人文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以事业为重、淡薄名利、无畏逆境、无私奉献等优秀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是可以在学生中激起共鸣的,也很容易在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2、行为激励法

主要是通过鼓励表扬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来激励学生不断上进而进行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行为是我们进行激励教育的又一大重要资源。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方式的亮点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有成功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比如课堂踊跃发言,敢于将个人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能够及时的请教老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喜欢动手操作;对所开设的实验能够质疑,并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做法;在解决问题中有新思路、新主张等等。做为物理教师我们都要及时的发现,要在第 一时间给予学生表扬、夸奖,不要吝啬我们的夸奖语,我们的每一个赞赏都可能成为一个学生成功的源头。

3、实验探究法

实验是我们物理学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之一,我们的理论基础就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实验是我们物理学的学科支柱。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我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另外科学实验和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的精神的就好的教学途径。我们要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精神、统筹手段和目标观念。另外我们还能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推进感情交流。事实上这一切的学生参与,教师亲临指导或和学生共同完成某一实验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莫大的激励,和同学协作过的同学会有吸纳包容别人的优点;和老师一起完成过实验的学生会和别人相处的更自信,更默契。比如说我们亲自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在学生中相成一种亲和力;鼓励大家团结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使学生形成一股凝聚力。又如在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等,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学生自己的探索和观察,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盲从权威等品质,并经过一次次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到“只有创新才有价值”。

4、学科渗透法

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方法会让学生对学科产生强有力的吸引作用。并且由于对某一学科原有的兴趣会在迁移中发生衍生效应,进而对其个人感觉无趣的学科备感新鲜而激发兴趣。很多的物理学重大的发现就是在其他的学科的研究中发掘出来的,这些物理学科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比如我们的力学跟数学有着极大的联系;我们的热学和原子物理跟化学有着扯不 断的联系;我们物理中的电磁学,光学跟工程理论,生活实际联系异常紧密,物理学还有无比丰富的物理学史,一不物理史就是一部世界革命的战斗史,每一个物理学的大发现就是一声历史前进的号角。而作为物理理论界的很多的物理的精神领袖们本身既是科学家又是一个多学科造诣皆深的学者。象牛顿数学就了得,微积分就是牛顿在研究物理学的时候遇到问题而进而研究出来的。学科渗透法的利用要求教师有较高较全的知识面,同时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在教学内容涉及到其它学科时要及时地进行交叉渗透。但可以说这种教学中在老师趣味的讲解中,在老师博闻感染下,无形中就对我们的学生有中激励与启示作用。

在新课程中提出的“STS”教育,也蕴涵着学科交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我们的教育任务中就有这么一个目标,因为这么一种方法确实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手段,何乐而不为呢!

做为物理学的教学中,一个由于受到物理学本身学科特点的要求,另外我们现在的学生确实吃苦能力要更差些,还有时下教育界和家庭社会的系列因素的作用,我们的学生似乎对物理学习特别表现出更大的困难,需要教师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的激励我们的学生能够始终如一地对我们的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我们的物理教学才能上一个台阶。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理的各种教育学方法吧,一个目的,就是要尽量地让我们的学生爱学物理,有兴趣学物理,能学好物理。

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篇2

二、教学方法应用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的, 我们采取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教学方案。整体教学组织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教学法进行, 融任务驱动、小组讨论、视频演示、角色互换、现场答辩等具体教学方法于教学组织实施的各环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下达任务单, 提供任务作业标准、任务作业程序及步骤说明书, 让学生在学中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理论知识及增强技能。完成任务后教师检验考核学生, 同时, 学生要反馈教学质量。所有项目完成后, 改变传统、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并以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 推行开放式考核, 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

三、教学组织实施

在改革过程中, 以学生自觉性为前提, 能动性为基础, 教师以引导、指导为主要手段, 在教学组织中要准备大量的指导性资料, 包括课程标准、项目教学任务单、项目作业标准及工艺流程、考核评定标准等。教学组织实施以六步教学法为主线。

1. 资讯———任务下达。

教师描述的学习目标为基础, 下达任务书, 布置具体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施工方案, 以汇报ppt、编制施工方案说明书和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模拟实施。引导学生以互动空间为平台多渠道收集学习资料。

2. 计划———编制任务书步骤。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读项目任务书, 提炼整合资讯阶段收集的相关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 合理分配任务, 制定完成本任务的工作计划。

3. 决策———确定施工方案。

据收集的资料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确定基础施工的安全作业要求、施工流程、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以此制定施工方案, 确定一目标。赏识教育已是现代教育中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还有益于保护学生成长的天赋, 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 让学生快乐学习。

编制施工方案说明书的要点提纲。

4. 实施———现场模拟技术交底研讨会。

以组为单位按照计划完成“以制定基础施工方案”为主导的汇报ppt和施工方案说明书, 形成方案成果, 以“现场模拟技术交底讨论会”为平台, 组织三个小组分别以施工技术员、业主负责人、施工监理员的角色汇报各自的方案成果、对对方的方案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建议。以此循环进行角色互换。

5. 检查———依据施工规范评定。

组织小组成员依据基础施工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要求, 针对各自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 完成自评报告。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综合小组成员的自检报告和整合汇报答辩过程中各小组建议完善施工方案。

6. 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方案成果并总结。

按照教师设计的评价项目即基本知识技能水平评价、方案设计能力评价、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工作态度评价、项目完成情况演示评价, 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主导,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即通过角色互换, 现场模拟的教学方式强化专业能力目标的实现,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利于专业资料的整理归档, 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也暴露出专业教学资源缺乏、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能力培养要求等缺陷, 建议通过有效整合教学资料, 利用现有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桥隧工实作训练的实训设备, 完善教学实施场所的设备配备等方式予以改进。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方案, 通过设置哪些模拟训练项目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以及如何完善评价体系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今后改进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 2006, (08) .

[2]郝超, 蒋庆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 2005, (21) .

[4]姜晨光, 姜忠平, 王纪明, 潘吉仁, 彭建国.东海大桥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构建的初步设想[A].中国测绘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综合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5]范励修, 张均任.现行道路工程标准体系[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

一、课前赏识, 共同投入

鼓励学生在实践困难中积极探索和体会, 通过在实践冲突中的道德约束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与提升, 符合思想品德课程体系标准。因而依据思想品德标准, 每一门课都有“探究乐园”、“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课前笔者主要针对“探究园”, 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制作小品、角色扮演等。但是现实生活中轻描淡写的布置一般起不到好的效果, 绝大部分同学不会参与。笔者这样开展的:每学期讲新课之前, 我都先给学生上一节主题班会, 主题有“相信自己, 我很重要”、“我很棒, 我一定行”等激励自己的活动内容, 即是运用心理学上的“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首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正所谓“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布置探究内容之前, 告诉他们奖励的办法,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同时笔者主动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 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 对他们的工作及时的给以肯定。这样, 得到表扬的学生更加主动, 没得到表扬的学生在努力争取老师的赏识。这样既能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 又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堂赏识, 实现自我

课堂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 掌握知识要点的重要时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和激励, 这是作为人最深刻的思想动机。激励对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唤醒人在沉睡中的意志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受过激励的人其能力的发挥是受激励之前的好几倍。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不断地赏识激励学生去不断努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主动参与学习。得到充分地赏识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被充分信任和鼓舞, 带着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不断地追求真善美, 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那么怎样在课堂赏识学生呢?

1.在教学中信任、爱护自己的学生, 为学生的成绩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向学生学习。作为人, 不仅仅具有生理安全需求, 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需求, 那就是: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集体的肯定性评价, 同时, 这些需求也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因而, 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候, 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给予学生信任的关怀和鼓励。赏识教育给学生发展的重要机会, 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鼓舞了学生不断改进自我, 克服自身的缺陷和弱点, 让学生更加意识到了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会不断地努力, 从而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和自爱。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 就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许多情境教学, 如模拟情境、竞赛情境、问题情境、视听情境等都能了解学生的需求, 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 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需求, 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让他们充分展示才华, 并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 更好地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2.在课堂中要尽量展示学生课前准备的“作品”, 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分享自己成果的乐趣。每个人都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让自我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 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成功与喜悦。因而, 教师要善于扑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学生身上的亮点不断地表扬和欣赏, 不断地激励学生好好发扬,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认可的喜悦, 以及自己的优点所在, 让其更加树立了学习必胜的自信。同时, 教师要不断地肯定学生的优点, 强化其优点, 对其缺点“点到为止”, 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和能力的提升。分享学生的优点和亮点, 分享他们的成果,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 要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 课前的奖励办法在课堂兑现等,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因他的成功和努力而感到高兴, 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课堂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 给予信任和希望。课堂上常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或答非所问的现象, 这时候, 教师要心平气和地鼓励学生, 给以学生自信和信任, 相信学生通过努力肯定可以回答问题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 不能急于求成, 不断地提示学生, 激励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 在一次“同课异构”比赛中, 笔者去河南岸中学上课, 叫到他们班平时最沉默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结果那位同学很害怕地站着但没回答问题, 于是笔者很温和地说:“同学们, 她已经很棒了, 正在努力地思考着, 我们耐心地等着。”不出所料, 她终于开口说话了。此时笔者首先表扬她:“你今天表现很棒, 大家听到你甜美的声音。”然后才带领同学们去分析她回答的对与否。因此, 面对学生未能掌握牢记的知识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 分析未能掌握知识点的原因,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给予学生自信和信任, 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 要利用多种教育方式来提醒学生, 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时, 教师要及时了解原因, 帮助其度过苦难, 挺过挫折, 鼓励其与困难和挫折斗争, 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自信, 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很关心自己的, 在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下, 相信自己一定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 教师要不断地发现这类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及时表扬, 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这样, 这类学生在期望目标的激励下, 会不断地改进自我, 心中都有一盏希望之灯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和努力。让欣赏和激励学生的赏识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及每个学生身上。

三、课后赏识, 共同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 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 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使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中提到现代教育应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 给学生广阔的天地, 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课后的赏识能鼓励学生持续发展, 同时, 教师也能更快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达到师生共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笔者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

1.续课堂展示, 激发学生的持久的兴趣和参与度。课堂未展示完的学生“作品”, 适当在课后充分展示。例如:张贴的张贴在学习栏中、收集成小册子, 登在校刊上等;要表演的可在眼保健操期间或在班会课上继续。这些都是对学生劳动的赏识,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开展课外活动, 实现社会价值。“相信自己, 我很重要”在这环节就能很好地体现。笔者主动带领学生共同探究, 践行教材的“实践与评价”环节, 即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当笔者讲到《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章节时, 要求学生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手工制作, 最后选出有创意的作品在学校展览。今年笔者还带领九年级的学生调查“三栋镇居民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 写调查报告, 评选出有建设性的报告文件上交给镇政府参阅。同时, 把学生的这些成果记入“中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

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篇3

体育教学;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7.0;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06-02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其目的是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实效,让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优化教学策略,就应该从教育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和师生教学行为的形成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构建积极上进、和谐团结的教学氛围策略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氛围。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氛围的刺激,使师生双方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灵感迸发,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效课堂。要构建这种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努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淡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痕迹,注重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和非语言沟通等等。其次,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对学生有一颗真挚的充满关爱的心灵,因为关爱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再次,教师自身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要使体育教学高效,体育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真正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体育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并指导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体育学习策略,学会学习,以利于有效体育教学价值量度的提升。

3.评价学生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激励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氛围。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看来,大多数人会在别人的激励中做得更好。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激励性语言就尤为重要。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不足,看到他们努力之后的那些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笔者认为,只要体育教师用心去经营,做好以上三点,就能构建出严肃认真、宽与严、热与冷、张与弛的有机统一的积极向上而又团结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愉快地教与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过程策略

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而要使我们的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设计、教法选择、资源运用等方面多下功夫。这个方面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

1.教学设计要合理

我们大多数老师对每堂课都认真做了准备,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教学效果依然不是很好。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没有适当的目标。体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这个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多少?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是多少?这些内容的掌握需要学生付出多大的努力?原因之二是缺乏整体意识。很多教师只思考每节课单一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对学期或学年进行整体设计。体育教师应在学期之始就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根据难易程度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学得各项运动技能,并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2.教学方法灵活机动

教学方法的选取和教学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教师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那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体育教师要学会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在运用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创新。比如我们常用的“比赛法”,可以在运用“比赛法”时适当做些调整,比如调整比赛的规则,调整评分方法等,巧妙的变化能使常用的方法永远如新。总之,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也不必遵循某种固定模式,方是教学的上层境界。

3.巧用游戏激活课堂

体育游戏将枯燥的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和具体的游戏情节、角色、规则,能够提高练习兴趣,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教育性、量力性特征,最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练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那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一要有目的性,游戏不能纯粹为了有趣,它必须为教学的目标服务,能够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标;二是要有趣味性,体育教师除了组织传统的体育游戏,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或者是将传统游戏进行组合,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要有竞赛性,在游戏中教师要控制动作的强度和密度。恰当地选择和设计游戏类型,掌握运用游戏的技巧,做到有目的、有趣味、有激情,就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实施“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论。“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个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运动技巧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实施教学时不能完全“同等对待”。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实施“差异教学”“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篇4

摘 要:地理学科集中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性,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微课以其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短暂而精彩的多媒体视频解决了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微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有效教学

微课的应用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的新教育理念,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微课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所授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地理微课除了具有一般微课的特点,如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之外,地理微课还有它特有的一些性质,这些特性无一不显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微课可解释重难点、导入新知识、复习已学知识、整合基本技能、渗透情感、提高解题能力等。那么,如何将微课和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开场白精心设计,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创设情境,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对《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都十分熟悉的《小苹果》这首歌曲来实施微课导入,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本首改编的歌曲中,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及特点等情况详细地介绍了出来,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接受,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可以借助于幻灯片来制作行政区划记忆法,如故事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通过微课来让学生学习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记忆方法;在课程伊始,学生就能够清晰了解新课程的内容,掌握重难点。一系列的实践研究表明,将微课导入运用到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学生好奇心得到激发,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凸显重难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部分重难点问题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依然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且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微课给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促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感染力得到增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要引导学生掌握“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可能仅仅形成模糊印象。此时教师出于对多种降水形式的考虑,包括雨、雪等,应通过短视频、图片资料以及Flash动画等微课形式,向学生展示南北方的降水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为何会形成这种降水差异”为引入点,对降水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再如以地球运动为例,本章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地球运动,因此,就可以借助于地球运动的Flash动画制作微课,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以及光热等方面的知识详细讲解;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的生动和形象,课堂气氛活跃,知识难度降低,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加深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三、强化知识拓展,实现层次化教学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故而要求地理微课能够全面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由于学习任务的有限性,总存在部分学生优先完成任务、剩余时间浪费的不利现象,不利于高教学效率的维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结合学生个性与章节知识点,制作具有拓展性的微课资源,对于优先完成任务者可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对下一章节内容进行预习,也可了解本章节内容的延伸知识,确保学习效率。地理知识需要反复的记忆,那么课后也可以运用微课来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如在对《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学习时,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无法对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简称以及轮廓等知识点全面记忆和掌握,并且在记忆的过程中,学生还往往会觉得比较枯燥,失去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微课制作省级行政区划拼图游戏,课后任意时间内,学生借助于电脑,在轻松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就可以不断巩固学习知识点,加深了记忆。

四、利用微课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让学生用最充分的情感去感知新知识。例如在对海陆变迁进行学习时,可以将我国南海部分岛开展填海造陆的新闻给加入微课中,以便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出现海陆变迁这种现象,且对人类活动会造成什么影响,以便对社会大事积极关注;在南极洲方面的知识学习中,可以将一些谚语或者成语等加入微课中,如在对南极洲冰层形成原因进行讲解时,就可以采用我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名言;在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资源短缺的紧迫性,可以加入一幅幅的漫画或者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掌握课堂知识,还能够升华情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形式,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并且通过反复播放来巩固知识。实践研究表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希望未来的微课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价值,让我们步入微课的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篇5

一、踏步走调队形

在进行课堂项目的练习之前,教师往往需要讲解、示范动作。而这个环节结束后学生的队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变得不整齐。于是,我采用“踏步走”,学生齐呼“1——2——1”踏步走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学生在踏步走的同时,前后左右环顾四周,主动调整队形,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队形,同时也不会影响课堂的气氛。

二、踏步走促放松

在身体素质练习后或激烈的比赛于游戏后,许多学生总喜欢蹲下或坐在地上。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再猛烈地站起来,往往会因脑部暂时性供血不足而导致胸闷、呕吐、眼黑、眩晕等情况的发生。对于心脏不好的学生来说,这个动作非常危险。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说,蹲下或者坐于地上属于消极性放松,学生便放弃了积极性放松的机会。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提醒学生,积极性放松比消极性放松更容易消除疲劳,但是每次还是有些学生习惯性地蹲下或坐下。后来,我就采用“踏步走”这个方法,不过放慢了踏步走的.节奏,并引导学生加上适当柔和的协调呼吸以及上肢放松环节。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让学生积极放松的难题,轻松又易行。

三、踏步走止争端

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篇6

本文来自:http://

[摘 要]法学本科课程《经济法》采用案例教学具有现实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经济法案例教学可以采取课堂、模拟法庭、法庭观摩、课外研讨、法律诊所、辩论等教学形式。为提高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应该采取选择适当的案例教学形式、选取典型教学案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改革考试方法等措施。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疑、引趣、启发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部门法教学之中。作为保障经济建设最为重要的法律制度——经济法的教学更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经济法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训练学生法律思维和法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法学本科生法律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经济法学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课堂案例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基本渠道。经济法课堂案例教学往往与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进行,讲求案例与理论的相关性与融合性。经济法课堂案例教学中,一般采取先讲授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针对案例远用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实现法律知识与具体案例的有机结合,让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实现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训练学生法律能力的双重目的。

(二)模拟法庭案例教学

这种案例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的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经济法模拟法庭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经济法律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经济法案例中不同法律职业者的任务,以案件事实为基础,以经济法律规范和法理为依据担任好各类法律职业者的角色。

(三)法庭观摩案例教学

这种案例教学方式指以增强学生对经济法律的直观认知与培养经济法程序意识为目的,在取得法院的同意下,教师带领学生观摩经济法审判活动。其与模拟法庭教学具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化抽象为直观而进行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是作为经济法案例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法庭观摩中则是作为案例审判活动的旁观者,法庭观摩要比模拟审判教学简单和容易,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司法活动的直观感受和经济法律知识的理解。

(四)课外案例研讨式教学 这种案例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让学生在课外就经济法案例独立进行研究性分析,撰写出案例研究报告或者研究论文,教师就研究成果进行指导和点评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法律分析能力,而且能锻炼其法律学术研究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一般来说,对中、高年级本科生采用这种经济法案例教学方式比较恰当。

(五)法律诊所案例教学

诊所法律教育是国外法学教育普遍采取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法律执业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和处理一个个复杂的法律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法律操作能力。法律诊所教育是培养法学本科生法律实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经济法课程来说,利用法律诊所的形式让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法律问题,使他们的法律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案例辩论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经济法案例为基础,根据对案例的不同见解,把学生分成两方或多方,就案例进行辩论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经济法案例教学讲求通过辩论的形式来分析案例和辩明案例正确法律解决途径,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这种经济法案例教学的运用要求选取争议大、疑点多,具有较强的可辩性的案例。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运用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一)准备阶段

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对教师来说,主要是选取合适的案例和联系好案例教学相关司法机关。选取案例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搜集和选取恰当案例是教师准备的第一步,要求教师在广泛搜集经济法案例和联系好司法机关的基础上,根据典型性、相关性、趣味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基本要求,选取好经济法教学案例。第二步,要求教师对选取好的经济法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预测学生案例和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好利用案例锻炼和培养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基本方案。对学生来说,准备工作主要体现在依照教师布置,对教学的经济法案例进行充分预习,熟悉案情,带着问题到案例教学现场,为讨论和发表见解做好准备。为帮助学生提高准备效果,可以让学生针对教师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准备,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施阶段

在经济法案例教学实施阶段,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经济法案例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与讨论案例问题的形式实现其参与;而模拟法庭案例教学中,可让学生扮演各种法律职业者角色的方式实现其参与性;法庭观摩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观摩后就案例发表看法,撰写感受的方式实现其参与性;案例研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研究活动发挥其参与性;法律诊所案例教学中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案件,寻求法律解决途径的方式发挥其积极性;而辩论式案例教学则让学生站在案例处理不同意见的双方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在经济法案例教学实施阶段,组织好案例的讨论是关键,讨论程序一般安排在学生对案例的熟悉、思考后。在讨论中,要注意组织好讨论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围绕焦点、争议问题开展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注意把讨论的不同见解进行归纳和及时点评,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讨论。

(三)总结阶段

这是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延伸阶段,是案例教学后,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案例教学的总结阶段,主要包括教师对案例教学中学生表现的总体评价,应表扬那些积极参与者,而对于不积极的学生给予批评和单独交谈,通过总结,教给学生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另外还包括教师在案例教学后,让学生以课后感的形式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要求他们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激励和督促学生进一步重视案例教学,增强其参与案例教学的主动性。

三、经济法学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

当前,案例教学逐渐成为法学本科课程《经济法》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经济法案例教学活动都是恰当和高效。有时也会出现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因此,评价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有其必要性。通过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案例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信任和互动,从而达到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就如何评价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情况

学生参与既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评价其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生参与情况可从学生参与人数比例、参与方式、教学现场活跃程度、学生讨论问题积极性等进行总体评价。笔者认为,如果学生缺乏参与或者参与程度不高,这样的经济法案例教学肯定是低效的。

(二)学生法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法律操作能力,是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评价其效果的核心指标。学生法律操作能力包括法律思维基本能力、法律语言规范使用能力、法律关系分析能力、法律处理对策能力和法律程序操作能力等。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的任务。通过各种有效形式,让学生参与案例处理而逐步形成法律操作能力。

(三)学生法律研究能力

法律研究能力相对于法律操作能力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法律能力。这种能力是高级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在解决案例法律权利义务之争中,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当前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形成法学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利用案例教学形式训练学生法律研究能力,能激发学生探索法律问题的兴趣,对于培养法律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项指标中,法律操作能力是核心指标,学生参与情况是基础性指标,法律研究能力是提高性指标。在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具体评价中,应坚持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达到公正评价教学效果的目标。

四、提高经济法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从总体来说,国内经济法案例教学已经普遍开展,但仍处于一个发展与探索的阶段,目前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还是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状态,这显然难以达到法学职业化的培养目标。我们应在重视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其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经济法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根据经济法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案例教学形式 目前,经济法案例教学普遍采取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对实现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综合训练和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而模拟法庭、庭审观摩和辩论等教学方式,有利于综合训练和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但这些教学方式组织难度高,运用比较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可见,经济法案例教学,不能采取单一的方式,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目标,选取恰当的案例教学方式。

(二)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原则,选取好经济法教学案例

好的教学案例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案例的选取应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将知识传授、法律能力培养和吸引学生参与三者相结合。经济法课程可以通过选取名人案例、本地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环境或经历的案例和新近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经济法案例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法律分析和操作能力,以增强其毕业后法律职业适应能力。因此,学生是经济法案例教学的主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也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案例预习、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发表感想等形式充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对于参与不够的学生采取点名、谈话等督促其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案例教学中受益,从而全面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经济法案例教学的立体化

教师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录音录像机,借助现代电化教学媒体,拓展教学空间,将经济法典型案例和经济法知识、理论直观传递给学生。如利用电脑多媒体再现案例情境,可以使单调、枯燥和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生动起来。

(五)改革经济法课程考试方式,将参与案例教学活动作为考核形式之一

改革传统经济法课程考试只重书面考试的状况,实行书面考试与口头考试、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作为其口头考试、平时考核的基本形式。如以学生发言的次数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对于积极发言和发言质量高的学生实行加分。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的动力,起到活跃案例教学现场和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作用。注释:

【1】张鸿浩.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119, 121.

【2】顾正祥.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67. 【3】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3):191.

优化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篇7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石。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 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 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及“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学生往往喜欢哪位老师, 也就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在课堂上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 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 教师应努力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 把真诚的话语、尊重的感觉、和蔼的微笑传递给学生, 用真爱赢得学生的信任, 在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协调、和谐、通畅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从而创造出一种学生学习情绪饱满、精神高涨、听课认真、思考积极的和谐课堂气氛。例如, 教师在课堂提问或组织课堂活动时, 机会要尽量均等, 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 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 教师要环视学生, 不要只看好学生, 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 或者只看后进学生, 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 要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志向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 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 从而变得生气勃勃, 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二、恰当使用评价手段

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 对课堂气氛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 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 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增强, 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学习积极性会渐渐提高, 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 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 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自信心会下降。因此, 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提出不同要求, 使后进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 好的学生更好。例如, 教师提问时, 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 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 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 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 教师也不可以粗暴指责, 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的提示, 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 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发挥主导作用, 突出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 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兴趣的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师要研究学生, 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垄断课堂, 教师当演员, 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 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 教师越教越吃力, 学生越学越没劲, 最终, 学习兴趣被湮没, 学习动机被窒息。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 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贴近他们的生活, 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而不仅仅是参与者。例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 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 给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 运用英语, 突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四、善用机智掌控课堂

没有控制就没有教学艺术, 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 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控制。一是对偶发事件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偶发事件, 机智果断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是优化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手段。教师要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当偶发事件出现时, 作为这个课堂教学的掌舵人, 应因势利导, 以变应变, 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在处理偶发事件时, 教师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不要激化矛盾, 要“冷处理”为主, 切忌造成师生情绪上的对立。二是教师的自我控制。教师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人物。当教师一踏入学校和教室, 他就应该把个人的所有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 因为在学校里他整个人是属于教育的, 他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语言、教态和行为, 主动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改进演示实验提升教学效果 篇8

本文从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分析出发,探讨了传统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基本原则;并通过演示实验的改进实例,说明通过演示实验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演示实验是连接科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桥梁,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科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演示实验也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

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充分,思想上不够重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课前演示实验准备不充分或演示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材中所给出的部分演示实验也存在着实验不易成功、实验稳定性差、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装置复杂等问题。

二、改进演示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改进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凸显实验现象、修正原有实验的缺陷等,这些改进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主要原则包括:1.应有利于加强演示实验的便利性,尽可能简化实验装置,以突出实验重点;2.应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观察性,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可观察性较强的实验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3.应有利于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有趣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应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环保性。

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步骤进行测量,结果学生所测的盐水密度各组之间相差很大,这时可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我们该如何减少实验误差?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可怎样改进?”又如,讲到人体中的毛细血管时,笔者提出了问题:“你根据毛细血管的概念分析它应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有什么意义?”这样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在习题讲解中各层次提问的具体运用

上述三个层次的提问也可以在一道练习题中体现。如在讲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浅层次提问)(1)王强小组采用图1所示的方案测电功率,这种测量方法叫做。

生:伏安法。

师:(中层次提问)(2)测量时发现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灯都不亮,电流表示数始终为0,电压表示数约为6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实验中所用灯泡的额定电压U0=3.8V)

图1图2

图3图4

师:(高层次提问)(3)如果只有一只伏特表或安培表,又该如何来设计实验方案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通过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最终拿出了分别用伏特表或安培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的电路图(如图3)。

教师选择学生用安培表测电功率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其中电源电压未知,电阻R的阻值已知,让学生描述实验步骤)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解决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我们唯有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方能百战百胜。

参考文献

[1] 朱序来.课堂提问艺术与教学效果[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3).

[2] 曾兴友.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中学生物学,2007(8):32-33.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

初中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实验教学是实现科学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实际的操作,展示科学规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而直观的教学方法。

本文从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分析出发,探讨了传统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基本原则;并通过演示实验的改进实例,说明通过演示实验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演示实验是连接科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桥梁,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科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演示实验也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

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充分,思想上不够重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课前演示实验准备不充分或演示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材中所给出的部分演示实验也存在着实验不易成功、实验稳定性差、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装置复杂等问题。

二、改进演示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改进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凸显实验现象、修正原有实验的缺陷等,这些改进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主要原则包括:1.应有利于加强演示实验的便利性,尽可能简化实验装置,以突出实验重点;2.应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观察性,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可观察性较强的实验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3.应有利于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有趣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应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环保性。

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步骤进行测量,结果学生所测的盐水密度各组之间相差很大,这时可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我们该如何减少实验误差?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可怎样改进?”又如,讲到人体中的毛细血管时,笔者提出了问题:“你根据毛细血管的概念分析它应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有什么意义?”这样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在习题讲解中各层次提问的具体运用

上述三个层次的提问也可以在一道练习题中体现。如在讲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浅层次提问)(1)王强小组采用图1所示的方案测电功率,这种测量方法叫做。

生:伏安法。

师:(中层次提问)(2)测量时发现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灯都不亮,电流表示数始终为0,电压表示数约为6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实验中所用灯泡的额定电压U0=3.8V)

图1图2

图3图4

师:(高层次提问)(3)如果只有一只伏特表或安培表,又该如何来设计实验方案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通过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最终拿出了分别用伏特表或安培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的电路图(如图3)。

教师选择学生用安培表测电功率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其中电源电压未知,电阻R的阻值已知,让学生描述实验步骤)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解决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我们唯有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方能百战百胜。

参考文献

[1] 朱序来.课堂提问艺术与教学效果[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3).

[2] 曾兴友.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中学生物学,2007(8):32-33.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

初中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实验教学是实现科学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实际的操作,展示科学规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而直观的教学方法。

本文从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分析出发,探讨了传统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基本原则;并通过演示实验的改进实例,说明通过演示实验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演示实验是连接科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桥梁,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科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演示实验也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

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充分,思想上不够重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课前演示实验准备不充分或演示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材中所给出的部分演示实验也存在着实验不易成功、实验稳定性差、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装置复杂等问题。

二、改进演示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改进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凸显实验现象、修正原有实验的缺陷等,这些改进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主要原则包括:1.应有利于加强演示实验的便利性,尽可能简化实验装置,以突出实验重点;2.应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观察性,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可观察性较强的实验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3.应有利于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有趣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应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环保性。

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步骤进行测量,结果学生所测的盐水密度各组之间相差很大,这时可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我们该如何减少实验误差?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可怎样改进?”又如,讲到人体中的毛细血管时,笔者提出了问题:“你根据毛细血管的概念分析它应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有什么意义?”这样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在习题讲解中各层次提问的具体运用

上述三个层次的提问也可以在一道练习题中体现。如在讲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浅层次提问)(1)王强小组采用图1所示的方案测电功率,这种测量方法叫做。

生:伏安法。

师:(中层次提问)(2)测量时发现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灯都不亮,电流表示数始终为0,电压表示数约为6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2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实验中所用灯泡的额定电压U0=3.8V)

图1图2

图3图4

师:(高层次提问)(3)如果只有一只伏特表或安培表,又该如何来设计实验方案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通过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最终拿出了分别用伏特表或安培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的电路图(如图3)。

教师选择学生用安培表测电功率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其中电源电压未知,电阻R的阻值已知,让学生描述实验步骤)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解决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我们唯有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方能百战百胜。

参考文献

[1] 朱序来.课堂提问艺术与教学效果[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3).

[2] 曾兴友.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中学生物学,2007(8):32-33.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西方音乐史考试题下一篇:小学三八妇女节活动总结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