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药学教学(精选9篇)
分子生药学教学 篇1
《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分子生物学成为21世纪药学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为适应当前药学高等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性和创新性要求,针对药学分子生物学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我们对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实际,设置具有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开放式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运用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法,尤其是将实验报告整理为小论文形式,作为成绩评定内容,既保证实验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作 者:安丽萍 王焕琦 刘德慧 韩笑 徐广宇 杜培革 作者单位:安丽萍,王焕琦,韩笑,徐广宇,杜培革(北华大学,药学院,吉林,吉林,13)
刘德慧(韶关学院,校医院,广东,韶关,51)
刊 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年,卷(期):2009“”(24)分类号:G52关键词:药学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分子生药学教学 篇2
药学分子生物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本科药学专业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 夯实基础的作用。药学的科研逐渐从传统的药物化学合成的模式转变为转化医学为主导的现代模式, 从而凸显出药学分子生物学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已经完成了两届留学生的药学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理论导入与案例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受到了留学生的普遍欢迎, 也积累了一些的教学经验。
一、药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药学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重大突破和理论发展都是基于实验, 并且发展突飞猛进, 理论更新甚至被推翻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留学生的教学, 我们直接使用国外教材《分子生物学 (第5版) 》, 并且在教学中加入前沿内容, 力求拓宽学生对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解。通过对两届留学生的教学, 发现一些问题:
(一) 学生只是满足于理论教材的学习, 对很多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在课堂小测试中, 发现仅有少量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知识点, 大部分学生只是依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完全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融入到其他的药学课程中, 使得其他课程中仍然要复习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二) 在教学中,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困难来源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发展的特殊性。因为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理论的发展都是众多实验成果的结果。不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结果分析, 会让学生学习时非常疲累。例如在学习DNA合成的方向时, 虽然教材中对于确定DNA合成方向的实验有着很好的解释说明, 但是发现留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理解比较困难, 缺乏实验操作的基础, 使得学生理不清逻辑关系, 需要花时间对于这个精妙的实验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小测试, 学生的反馈结果较好, 大部分能够理解这个知识点。
(三) 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从调查中发现, 学校留学生主要来源于印度、非洲以及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有些留学生的母语是法语或者阿拉伯语等, 英语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门外语;而有些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的留学生, 或多或少带有不同程度的口音, 使得教学中教师有时抓不住学生的反馈, 导致沟通出现了一些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更喜欢直接看ppt课件, 但是ppt课件只是列出了教学的要点, 留学生很难熟悉、理解和掌握药学分子生物学中纷繁复杂的内容。
(四) 课堂管理模式与国内学生具有较大差异。由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国的上课方式与中国的相比更为松散, 这使得留学生表现出缺乏课堂纪律观念, 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不喜欢的内容, 开小差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理论导入与案例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实践的成果
(一)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对于授课的青年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 保证教师能够与留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克服语言问题。进行充分的备课, 通过分析多种分子生物学原版教材, 针对不同教材中都重视的内容给予更多的课时进行讲解。在每节课前, 上课时所使用的实验案例和练习题提前发给学生, 方便学生进行预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和考试。
(二) 授课内容的重新编排。参考国外教材的编排设计, 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主要分成模块式教学, 通过案例由浅入深进行讲解。在内容设置上, 分为三个模块:
1.基础知识模块。通过众多的经典实验开始讲解以中心法则为主线的内容, 逐步将核酸的复制、转录、翻译和调控内容展开, 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思想和结果分析总结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知识点, 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并且对随后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方便实验教学的进行。例如在DNA复制过程中, 教师在内容中就会举出一些抗癌药物和染色试剂溴化乙锭的作用机理, 主要的机理就是插入到DNA的双链结构中, 干扰DNA复制的进行, 使细胞不能复制, 导致细胞的死亡。通过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将已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起来, 加深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一模块中, 留学生学习的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相对浅显易懂, 通过测试发现留学生对于这一模块内容掌握的程度较好。
2.药学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模块。其主要是对前面基础理论和实验的进一步展开, 将实验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进行讲解使学生将技术和理论串联起来。例如转录翻译这块内容, 基本理论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之后, 一些具体的内容更为枯燥复杂, 课堂中发现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度明显下降需要通过对相关实验技术进行讲解, 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在这一阶段中, 每节课给留学生布置作业, 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反馈, 方便教师对于教学进度的控制, 以及针对留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辅导和强化, 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分子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在这个模块中,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手段,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此时作为认知的主体, 通过双向互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 预先向学生布置课题, 学生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 对理论和技术有了理解, 然后带着问题检索文献, 书写报告, 并将报告的内容整理成ppt, 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然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进行复习回顾, 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很好地融入到药学中, 拓宽学生的知识和眼界。
(三) 教学手段的改进。在现代教学中, 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展示知识点, 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触到较多的信息。但是教学中现, 因为分子生物学的复杂性, 内容抽象, 相关的实验技术较难理解, 所以使用ppt课件将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出来, 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根据国外一些慕课教学视频, 有意识地将原理难懂、步骤繁琐的实验用动画表现出来;并且检索互联网上的资源, 下载实验操作视频, 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 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在课堂上, 以如何克隆基因作为案例进行教学, 首先选择合适的图片演示操作步骤, 针对每一个步骤, 讲解这个步骤设计的原因以及涉及到的失败原因, 讲解结束后将一个精心挑选的实验操作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 在播放过程中给学生指出每一个步骤的名称,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前二个模块的授课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并且在随后的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中, 减少了对于基础内容的讲解, 突出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培养目的。
(四) 多样化的考核和质量评价手段。由于留学生文化和所受教育的特点, 药学分子生物学采用了灵活的考核方法, 每一个模块在总成绩中都占有不同比例, 分别采取课堂小测试, 课后作业与报告, 课堂演讲以及考试成绩换算成总成绩的70%。并且因为留学生缺乏纪律观念, 考核中将总成绩的20%作为出勤情况统计, 这样能够提高留学生的上课出勤率, 迟到早退的现象大大减少;同时课堂提问和发言占总成绩的10%, 发现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明显增加, 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讨论中。这种多样化的考核可以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考核, 又可以督促留学生学习。
三、结语
从目前来看, 留学生教育相比国内学生的教育, 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很多针对国内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用来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就会水土不服。因此针对生源复杂的留学生以及药学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的特点, 需要总结出一套适合药学留学生培养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文祥, 张文昌.关于医学留学生预防医学课程全英语教学的探讨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2]李建恒, 管立, 黄增瑞, 李岩, 佘丹, 闫宏远, 李宝库, 刘智勤.药学教育中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实践[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3]张毅强, 师帅帅, 苏娇.PBL与LBL教学模式在药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4]刘超, 栾治东, 王顺, 肖建英.PBL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5
[5]刘玉成.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 2013
[6]易湛苗, 赵荣生.药学实践中的药学教育创新[J].中国药学杂志, 2014
浅谈分子生药学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分子生药学 教学建议 存在问题
【Abstract】The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is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which involved in multi discipline.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better construct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problems based on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teaching practices and curriculum of our colle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suggestions; problems
【基金项目】基金名称:利用叶绿体基因组超级条形码构建鼠尾草属亚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基金编号:NJZY1621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1-02
分子生药学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来研究生药的真伪、优劣和成分的一门科学,是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融合而成的前沿学科[1]。分子生物学不仅为生药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为其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分子生药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系统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天然药物化学、保护生物学以及药用植物育种学等基础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涉及到一些新技术和方法,因此授课难度较大,对于教学中的主要角色(学生和老师)的知识储备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2]。目前我校分子生药学课程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璐琦和肖培根主编的《分子生药学》本科系列教材,笔者通过授课实践和对该教材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初步的摸索,现总结如下:
1.实验课与理论课并行,突出重点与难点
实验课与理论课并行开展,结合学校现有的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尽量让学生熟悉分子生物学实验最基本仪器,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加直观地去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第二章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时,结合理论课,让学生进行PCR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PCR的基本步骤(包括变性、退火和延伸)和影响PCR主要因素(Mg2+、dNTP、酶、模版、引物、温度参数和循环次数),而且能锻炼了学生对于基本仪器(移液枪和离心机等)的使用和基本实验操作(液体配制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的熟悉。通过以上实验课与理论课并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对于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将网络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教学相长
分子生药学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应用基础学科。它不仅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更与很多其他基础学科关系紧密,例如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等,因此要求教师与学生掌握与了解多门专业课的基础知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师们都在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各样教学实践探索。而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例如,推荐学生利用中国大学慕课(MOOC)网络在线平台自主学习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药学等课程,并对有关问题与授课教师通过邮件即时沟通。此外,推荐国内及国际先进研究团队或相关专业网站,让学生能跟踪分子生药学方向最新研究内容。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士林课题组对于中药材的DNA条形码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其开发的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http://www.tcmbarcode.cn/china/)对于部分中草药的鉴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相关专业网站如下(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http : //www.ncbi.nlm.nih.gov)、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 (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database ,EMBL,www.ebi.ac.uk)、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DNA database of Japan,DDBJ,www.ddbj.nig.ac.jp)、http://www.boldsystems.org/。
3.开展文献阅读课,引入新技术新手段
生药鉴定是生药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最初主要依赖于药材的形态特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4种方法,但是以上4种方法在实际生药鉴定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生药准确鉴定变得越来越困难,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生药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通过阅读最新综述文献,来引领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历史,并对最前沿的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例如,通过阅读《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相关最新文献[3,4],了解生药鉴定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方向。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下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利用该技术在基因组水平解决生物学问题。植物药在基因组方向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如人参[5]、黑药花科华重楼[6]、小檗科十大功劳[7]等很多名贵药材的基因组已经进行测序,为该类植物及其近缘种的可持续利用、品质定向调控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本课程共16个课时,2个学分,主要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而本教材共包含8章,每章包含2-6节内容。因此,课时安排较少,未能够将重点内容讲透。另外,分子生药学开课3年来,一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未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迄今为止 ,全国已有30多所院校开设了本课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已将其设置为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必修课程,从根本上保证了课时和学生的重视度,旨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解决中药资源和中药鉴定突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最新技术和手段来解决生药的分子鉴定和中药道地药材的形成机制等。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将本课程设置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4.2 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为2008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璐琦等主编的《分子生药学》本科教材,其部分内容需要结合目前研究成果进行更新。例如在讲授到第三章第三节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时,仅仅介绍了叶绿体基因组、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部分常用片段,并未引入近几年来研究较热的利用全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信息来构建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框架的方法。此外,本章节未涉及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常规步骤,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法从总体上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一个了解。另外,本教材中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的应用仅仅介绍了两方面,一方面为药用植物的鉴定和分类,另一方面为新药用植物的寻找。若结合利用叶绿体基因组构建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的前沿内容,这里可以扩展为药用植物抗病性、基因型鉴定、转基因育种等。
参考文献:
[1]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2009(12):1101-1110.
[2]俞年军,戴敏, 谢冬梅等.《分子生药学》课程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5 (07):290-291.
[3]林小涵,刘志华,李卿等.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12): 442-446.
[4]倪梁红,赵志礼,米玛.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J].中药材,2015(9):1990-1994.
[5]殷金龙. 人参基因组测序和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研究 [D];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
[6]李晓娟, 杨振艳, 黄玉玲等. 药用植物华重楼(黑药花科)叶绿体全基因组研究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5 (06): 601-613.
分子生药学教学 篇4
在“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指导下,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药学专业英语课程是培养高素质药学类实用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课程。作者针对地方院校药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与实践经验,探讨本校在药学英语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意见,以提高药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药学英语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专业相关英文材料的能力,为本专业的语言交流打下坚实基础[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药行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掌握足够的药学英语知识相当重要。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提出: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达到英语四级或六级后,都必须修读应用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所以,药学专业英语对于药学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目前,全国大部分设有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此课程[2]。通过药学英语的学习,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医药人才能够阅读药学专业的英文文献、专利、国外药典、药品说明书等,能撰写相关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能参与药学专业的国际性学术交流等。药学英语教学不仅提高学生英文水平,更培养学生应用英文检索和收集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科研及其相关活动。
然而,在转型中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对于药学人才的培养更多关注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作为了解世界的工具——专业英语既未引起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又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使药学英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让学生真正受益,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本文针对本校药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探讨药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意见,力求提高药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地方院校药学英语教学现状
1.开课学期设置。
药学英语课程大部分开设在大三或大四,此时,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对英语的重视性有所降低,甚至很多学生在准备考研、实习或找工作,作为一门考查科目,大多数同学对药学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从而积极性也不高。
2.药学英语老师缺乏。
兼具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和英文教学能力的人才不足。目前,要么是大学英语部的老师担任药学英语任课老师,而这些老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要么是专业老师,但这些老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有所欠缺。
3.教学方法不合适。
目前的药学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大部分就是单一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听起来无趣,也没有多好的效果。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来到课堂。
二、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举措
1.合理安排药学英语的授课时间。
药学英语的时间安排最好是在大三,此时学生英文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药学英语的学习,既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对药学英语的理解,又可以通过学习药学英语复习巩固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鱼与熊掌兼得。此外,院校在相关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提倡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至少进行一定的专业英文教学培养,这样专业英语的学习便能贯通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应该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突出药学专业英语的特色。
医药学英语词汇很大部分来自于拉丁语、希腊语的词素,很多专业词汇利用它们作为前后缀。因此,在药学英语教学时,可结合一些前缀、后缀等进行理解,有助于掌握专业词汇[3]。许多药学专业词汇是由词缀、派生、复合等方式组成的,如果教授一些构词法的基本规律,就能够使记忆复杂单词的过程化繁为简。例如micro-(微小)是一个常见的词缀,通过它可以构成诸如像microorganism(微生物)、microenvironment(微环境)、microanatomy(显微解剖学)等专业词汇,学生甚至可通过前缀和熟悉的词干自行推测出专业词汇的含义。也可把单词归类,将属于一个系列的单词放在一起讲解。如gastritis(胃炎)、pulmonitis(肺炎)、myocarditis(心肌炎)、appendicitis(阑尾炎)、arthritis(关节炎)、bronchitis(支气管炎)等,有助于对比,加强记忆,加深理解。通过构词法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举一反三,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在熟悉了足够量的词缀与词根后,学生就可以逐步举一反三、自行剖析地记识单词,词汇容量将不断增加。
3.教学方法改革,调动学生对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国,文献报告研讨的教学模式多见于研究生阶段的汇报总结,而在本科生学习中比较少见。笔者在级、级和级学生的药学英语教学中尝试引入了文献报告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药学英语课程中的参与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其不但成为知识的接收者,而且成为知识的研究者,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与汇报,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想成功实施这种模式,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学生准备,由教师提供或协助学生选定目前科研前沿话题。因为本校没有开通外文数据库,所以笔者必须事先查找一些英文文献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或者学生有方法的`也可自行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做好充分的文献调研后,包括文献翻译及文献主要内容的提炼后,再准备好PPT进行英文的文献调研汇报。汇报后,报告人还可与其他学生围绕此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既锻炼了查找文献的水平,又培养了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也有小部分同学不太接受这种方式,觉得有难度,还需要继续对此种教学方法进行完善。除此之外,老师也可准备一些小短文,让学生做翻译训练,或者让学生试着用英文写一份英文的实验报告,为日后的应用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课堂上还可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当今社会的药学热点设定几个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之,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药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在高等院校,专门从事药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还是相当少的,小部分是教公共英语的老师,但更多是由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就存在一些问题,专业教师除非具有相当好的英文基础,否则不可能在词汇语法上面讲解得那么到位。因此,可适当组织英语、药学方面的资深老师进行培训辅导。这样,英语老师可以增加专业知识,专业老师可以提高英文能力,相互促进,从而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归国留学人员作为专业的药学英语老师,他们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5.可适当编写一些合适的药学英语教材。
结合学生当前和就业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教学内容。笔者选用的教材是史志祥主编的《药学英语》,该教材于出版,至今已有5年,因此知识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该教材由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产物、药剂学、药物分析、生物药剂、药典、药品说明书等多个方面的单元文章组成的,所描述的是该方面的概括性的介绍,其内容相对较简单,逻辑性强,学生易于学习,但同时存在内容单一、实用性不强等缺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讲解了药学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常见的前后缀、词组短语、句法特点等,以便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从而易于加深对专业文章的理解。另外,由于撰写毕业论文时需要撰写英文摘要,而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涉及专业英语写作(发表科研论文),但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补充了这一教学内容,对于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做好文献综述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开题报告格式怎么写?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意义开题报告问题的选择方式开题报告的写作四步骤开题报告写作流程的结构、摘要的写法、关键词的撰写、常用语法、时态(多用被动句)及常见的表达方式等进行了讲解并举例说明。通过这些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对英文摘要撰写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目前本校正在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其中有一个便是校本教材建设,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可适当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补充词汇与论文写作教学的内容,引入国外近期的文献,增加法律法规、药品说明书等英文教学与实践。
三、结语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5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理论 实践 合计 2 0 2
一、绪论 4 1 5
二、人体结构和功能 2 1 3
三、病因与病机 1 0 1
四、治疗与治法 2 0 2
五、中药基础知识 15 3 18
六、常用中药 14 7 21
七、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0 2 2
八、机 动 40 14 54 合 计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教学活动参单元 教学内容 参考教学 要求 考 理论 实践 2 了解
(一)中药药学发展简史 理论讲授
一、绪论
(二)中药药学的基本特点 熟悉 1.整体观念 2.辩论论治
(一)脏腑 理论讲授 1. 论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 五脏主要功能及表现 掌握 3. 六腑主要功能及表现 熟悉
二、人体结构与
(二)气 血 津液
功能 1. 气 血 津液的概论 2. 气 血 津液的作用及表现 掌握 3. 气 学 津液的来源组成 了解 实践:
1、人体各部分功能状熟练角色扮演 1 态及病证部位的判定 掌握 案例分析 2
(一)理论讲授 1.常见病因的种类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见病因的致病特点 熟悉
(二)病机
三、病因与病机 1.阴阳失衡 了解 2.邪正相争 1 实践:
2、常见病因的判定 学会 实践技能 1 治则(常用治法)理论讲授
1.治病求本
2.平衡阴阳 了解 3.扶正祛邪 4.因人 因时 因地制宜
四、治则与治法 2
(一)中药来源、采收、泡制理论讲授
及中药的性能 情景教学 1.中药来源与采收 了解 2.中药炮制的意义与中药制 剂的常见剂型
五、中药基础知 3.中药的性能 识
(二)中药应用禁忌与中药煎
服法 1.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掌握 与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2.中药汤剂的煎服法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掌握 2.幸凉解表药
(二)泻药药 1.攻下药 熟悉 2.润下药
(三)清热药 1.清热泻下药 2.清热解毒药
六、常用中药 3.清热燥湿药 4.清热解凉药 5.清虚解药
(四)祛风湿药 了解
(五)利水渗湿药
(六)芳香化湿药
(七)里气药 熟悉 1.行气药 2.降气药
(八)理气药 1.活血化於药 2.止血药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清热化痰药 2.温化寒痰药 3.止咳平喘药
(十)安神药、消食药、开窍了解 药
(十一)平肝息风药
(十二)补益药 掌握 1.补气药 2.补血药 3.补阴药 4.补阳药
(十三)收涩药 了解
(十四)驱虫药及其他 3 实践:
3、中药应对练习学会 技能实践 实践:
4、参考中药表本室和见习药用植物园
(一)解表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讨论 2.常用放药
掌握 多媒体演示
(二)泻下药 案例分析 1.概述 了解 2.常用药 熟悉 1 实践:
5、解表类和泻下类放学会 技能实践 剂的功效主治 2
(三)和解类、温里类 理论讲授 1. 概述 了解 讨论 2. 常用方药 熟悉 多媒体演示
(四)清热类 案例分析 1. 概述 了解 2. 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6、和解类、温里类、学会 技能实践 清热类方剂的功效主治
(五)补益类 理论讲授
1. 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 常用方药 熟悉(六)安神类、开窍类 1.概述 了解
七、常用方剂及2.常用方药 熟悉 1 中成药 实践:
7、补益类、安神类、学会 技能实践 开窍类方剂的功效主治 2
(七)理气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八)理血类
1、概述 了解
2、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8、理气类和理血类方学会 技能实践 剂的功效的主治 2
(九)祛湿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十)祛痰类
1、概述 了解
2、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9、祛湿类和祛痰类方学会 剂的功效主治 2
(十一)治风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十二)消导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10、治风类和消导类方学会 技能实践
七、常用方剂及剂的功效主治 2 中成药
(十三)驱虫类 理论讲授
1、概述 了解 案例分析
2、常用方药 熟悉
(十四)固涩类
1、概述 了解
2、常用方药 熟悉 1 实践:
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 篇6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便成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
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门基础、专业课程中实验课均占了较大比例,实验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教学中实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实验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
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
如何按照现代社会对药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传统的药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有利于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各药学院校都作了新的改革与尝试[2~4]。
广东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承担了药物制剂专业中药制剂方向本科学生的《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该课程设置的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80%。
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特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新药研究的意义、新药开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研室开展了开放性实验教学,使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改为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
实验教师只在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
生药学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篇7
1 更新教学内容,注入学科发展的新知识
生命科学将对科学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围绕全球从中药开发新药研究热点的兴起,生药研究特点将是多学科的紧密配合,以重组DNA,单克隆抗体技术为标志的生物技术将对生药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应用生物技术开展中药资源研究;应用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鉴定;应用交叉学科手段开展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都将是生药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等新知识。例如RFLP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等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文献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我们还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等新的文献报道收集并编写成生药学补充讲义,供学生使用,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不断深化,丰富和拓展了生药学的内涵和外延,推动了生药学的发展。《中国药典》上有定量标准的中药不足30%,只有全面提升和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才能生产出质量和疗效有保证的中药,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我们讲授每一味生药时都将最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新的提取手段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该味药的研究进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授课方式上,我们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相关药物或相关内容,运用鉴别比较并与其内涵理论体系相结合的方式讲授,突出生药鉴定,活性成分,药理功效等核心内容。注重《生药学》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基础》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将生药的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提取分离技术等中药研发系列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现代生药学的各项内容。因所设课程中没有安排中药学,生药学也以鉴定为主,学生所学的中药功效的应用知识很少。我们适当的增加了常用滋补、清热中药和传统方剂及其适应症的介绍,争取让学生多学一点中药的应用知识。我们将每一类生药都有代表性地选取几种,对其性味、功效、适应症、常见配伍和临床应用以及使用注意等作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中医药理论和用药知识,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以便日后在工作中可以更好的从事临床药学工作,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 增强学习兴趣,向教学科研型模式转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融汇贯通。在授课方法上,针对不同内容采用启发式、精讲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查阅文献、每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中药撰写读书报告、规定参考文献在15篇以上,近5年文献不少于50%。有的学生写中药提取的新技术;有的写中药的临床应用最新进展;也有写中药毒性的最新报道和配伍不当或剂量过大产生毒副作用的不良后果,如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还有的同学研究自己家乡的特产药材;有不少同学写了自己对某味中药的错误认识,通过学习如何纠正了这些错误认识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综述,参与老师的科研兴趣小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在学期间就能发表科研论文,为今后的毕业实习和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文献、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知识无处不在,学会了随时搜集身边的资料充实自己。从而使过去的教学模式逐渐过度到教学科研型模式。
3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生药学是连接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的桥梁。要搭好这座“桥”就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同时,同样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将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一体化,使学生马上可以验证课堂的内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注重与《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增加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开展综合性实验是对所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增加社会竞争力。综合实验使学生将中药的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提取分离技术等中药研发系列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现代生药学的各项内容。
近年来中药材的用量和价格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企业采购药材的数量和金额也随之不断上涨,药材的真伪及质量的优劣成为摆在药品生产企业面前的大事,没有大量优质药材做保证,企业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药品。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具有扎实生药学背景的人员为企业药材采购把关[1]。由于生药学具有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特点,所以在职位竞争中具有优秀药材鉴定能力的学生,相对具有较强的职位竞争能力。我们在授课时,特别注意显微鉴定特征与各伪品、代用品的异同点,培养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比观察认准正品,熟悉伪品和劣品,把好药材质量关,以保证药效。
4 制作课件,突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重要。注意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声资料是一种控制注意力的工具,而视觉的注意力要比听觉高得多,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2]。从生药的特点来看,其内容大多抽象复杂,而且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把所传递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抽象为具体。同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辅之以语言的有机结合,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路,加强记忆,发挥直观教学容易理解的优势,研制了《生药学》辅助教学课件,其内容包括了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其内容主要有绪论、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鉴定、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等,第二部分各论,按授课顺序包括根和根茎类生药、茎木类生药、皮类生药、叶类生药、花类生药、果实及种子类生药、全草类生药、菌藻类生药、树脂其它类生药、动物类生药、矿物类生药等。第三部分实验,包括全部的实验,每个实验均含有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作业、思考题。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和药材图片。该课件深入浅出地显示了生药学授课的全部理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演示形式多样,选择的范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学习和复习。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还参考了其它教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是贵重药材和主产地在国外的药材更适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容易掌握性状和显微特征,利于判别品种的真伪。使生药学的微观知识宏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间接知识直观化。以往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经常有记混的现象,使用课件后,弥补了这些不足,课件中除文字、彩色图谱还配有音乐,使同学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学和复习,避免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及厌学情绪。充分显示了现代化生药学教学的方法。即使第一次接触生药的学生也能很快地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将不断探讨和改革生药学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国外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生药的研究和资源开发的利用,更好的弘扬祖国中药宝贵的医学遗产。
参考文献
[1] 刘嵩,张永忠,杨曦亮,等.浅谈生药学教学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 1789~1790
分子生药学教学 篇8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专业英语 药学教育
药学英语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专业相关英文材料的能力,为本专业的语言交流打下坚实基础[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药行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掌握足够的药学英语知识相当重要。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提出: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达到英语四级或六级后,都必须修读应用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所以,药学专业英语对于药学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目前,全国大部分设有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此课程[2]。通过药学英语的学习,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医药人才能够阅读药学专业的英文文献、专利、国外药典、药品说明书等,能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能参与药学专业的国际性学术交流等。药学英语教学不仅提高学生英文水平,更培养学生应用英文检索和收集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科研及其相关活动。
然而,在转型中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对于药学人才的培养更多关注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作为了解世界的工具——专业英语既未引起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又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使药学英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让学生真正受益,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本文针对本校药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探讨药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意见,力求提高药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地方院校药学英语教学现状
1.开课学期设置。
药学英语课程大部分开设在大三或大四,此时,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对英语的重视性有所降低,甚至很多学生在准备考研、实习或找工作,作为一门考查科目,大多数同学对药学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从而积极性也不高。
2.药学英语老师缺乏。
兼具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和英文教学能力的人才不足。目前,要么是大学英语部的老师担任药学英语任课老师,而这些老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要么是专业老师,但这些老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有所欠缺。
3.教学方法不合适。
目前的药学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大部分就是单一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听起来无趣,也没有多好的效果。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来到课堂。
二、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举措
1.合理安排药学英语的授课时间。
药学英语的时间安排最好是在大三,此时学生英文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药学英语的学习,既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对药学英语的理解,又可以通过学习药学英语复习巩固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鱼与熊掌兼得。此外,院校在相关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提倡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至少进行一定的专业英文教学培养,这样专业英语的学习便能贯通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应该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突出药学专业英语的特色。
医药学英语词汇很大部分来自于拉丁语、希腊语的词素,很多专业词汇利用它们作为前后缀。因此,在药学英语教学时,可结合一些前缀、后缀等进行理解,有助于掌握专业词汇[3]。许多药学专业词汇是由词缀、派生、复合等方式组成的,如果教授一些构词法的基本规律,就能够使记忆复杂单词的过程化繁为简。例如micro-(微小)是一个常见的词缀,通过它可以构成诸如像microorganism(微生物)、microenvironment(微环境)、microanatomy(显微解剖学)等专业词汇,学生甚至可通过前缀和熟悉的词干自行推测出专业词汇的含义。也可把单词归类,将属于一个系列的单词放在一起讲解。如gastritis(胃炎)、pulmonitis(肺炎)、myocarditis(心肌炎)、appendicitis(阑尾炎)、arthritis(关节炎)、bronchitis(支气管炎)等,有助于对比,加强记忆,加深理解。通过构词法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举一反三,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在熟悉了足够量的词缀与词根后,学生就可以逐步举一反三、自行剖析地记识单词,词汇容量将不断增加。
3.教学方法改革,调动学生对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国,文献报告研讨的教学模式多见于研究生阶段的汇报总结,而在本科生学习中比较少见。笔者在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的药学英语教学中尝试引入了文献报告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药学英语课程中的参与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其不但成为知识的接收者,而且成为知识的研究者,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与汇报,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想成功实施这种模式,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学生准备,由教师提供或协助学生选定目前科研前沿话题。因为本校没有开通外文数据库,所以笔者必须事先查找一些英文文献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或者学生有方法的也可自行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文献。做好充分的文献调研后,包括文献翻译及文献主要内容的提炼后,再准备好PPT进行英文的文献调研汇报。汇报后,报告人还可与其他学生围绕此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既锻炼了查找文献的水平,又培养了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也有小部分同学不太接受这种方式,觉得有难度,还需要继续对此种教学方法进行完善。除此之外,老师也可准备一些小短文,让学生做翻译训练,或者让学生试着用英文写一份英文的实验报告,为日后的应用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课堂上还可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当今社会的药学热点设定几个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之,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药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在高等院校,专门从事药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还是相当少的,小部分是教公共英语的老师,但更多是由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就存在一些问题,专业教师除非具有相当好的英文基础,否则不可能在词汇语法上面讲解得那么到位。因此,可适当组织英语、药学方面的资深老师进行培训辅导。这样,英语老师可以增加专业知识,专业老师可以提高英文能力,相互促进,从而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归国留学人员作为专业的药学英语老师,他们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5.可适当编写一些合适的药学英语教材。
结合学生当前和就业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教学内容。笔者选用的教材是史志祥主编的《药学英语》,该教材于2011年出版,至今已有5年,因此知识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该教材由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产物、药剂学、药物分析、生物药剂、药典、药品说明书等多个方面的单元文章组成的,所描述的是该方面的概括性的介绍,其内容相对较简单,逻辑性强,学生易于学习,但同时存在内容单一、实用性不强等缺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讲解了药学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常见的前后缀、词组短语、句法特点等,以便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从而易于加深对专业文章的理解。另外,由于撰写毕业论文时需要撰写英文摘要,而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涉及专业英语写作(发表科研论文),但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补充了这一教学内容,对于英文论文的结构、摘要的写法、关键词的撰写、常用语法、时态(多用被动句)及常见的表达方式等进行了讲解并举例说明。通过这些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对英文摘要撰写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目前本校正在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其中有一个便是校本教材建设,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可适当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补充词汇与论文写作教学的内容,引入国外近期的文献,增加法律法规、药品说明书等英文教学与实践。
三、结语
药学专业英语教学对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态度,不断提高自信心,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从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学校还应该形成从上至下重视药学专业英语授课的学术氛围,从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到教师以至学生,都应该引起对药学专业英语的足够重视,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马素英,鲁振国,杨丽娟.对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319.
[2]范蕾,尹美芝,常福厚,韩瑞兰.浅谈药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提高[J].北方药学,2012,9(11):84.
分子生药学教学 篇9
(适用于药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药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实验三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测定
1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七
【分子生药学教学】推荐阅读:
2022年分子生药学暑期班06-20
分子中药学10-10
生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10-30
药学专业教学09-01
药学专业化学教学10-11
药学人才双语教学01-25
药学教学大纲05-17
药学实践教学体系05-19
情景教学的药学专业07-05
中药学教学团队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