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作文

2024-05-19

如何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作文(共15篇)

如何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作文 篇1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安全意识

加强幼儿小班的安全工作管理是保证幼儿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那么,对于小班幼儿,如何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呢?

一.日常渗透,提高认识

小班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缺乏和经验的不足,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为此,通过谈话、贴标记、讲故事、看图片、判断对错、以及看电教课件等帮助幼儿了解各环节中容易发生的危险,使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然后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教师进一步加强指导,落实于行动。通过这些活动,小朋友们都懂得了怎么做。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什么是 “危险”动作,还会主动指出或向老师告状。他们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二.模拟演练,丰富经验。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说得到却做不到,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真正碰到问题却把知道的丢在脑后。为此,家长配合老师演练模拟“陌生人”,并准备了糖果、小玩具、遥控飞机、手枪等幼儿感兴趣的道具。通过演练,老师、家长告诉幼儿: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一定不要上当,出现了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知识。

三.家长配合,培养意识。

当前,“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进行具体指导,因此除了在幼儿园做好工作,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支持。我们通过家长早送、晚接孩子的时间,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知识。如家中的一些危险物品:炉子、热水瓶等的安全防护方法;摔伤后用手紧压伤口止血;父母出门在外孩子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等。这些知识家长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上网和孩子一起观看安全教育图片、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图书、图片对孩子进行教育,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安全标记贴在家中帮助孩子认识。家长还充分利用接送孩子途中或和孩子一起外出到公共场所的机会,帮助孩子认识一些交通标记、安全标记,引导孩子注意遵守规则,提高安全意识。

总之,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安全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

建院幼儿园 小一班

如何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作文 篇2

一是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安全教育。美国教育家布罗菲等提出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目标是“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我们通过为幼儿创设浅显易懂的环境促使他们接受安全教育的知识, 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如室外活动场地改成塑胶场地, 室内地面做成PVC或木质地板, 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带领幼儿一起设计安全标志并贴在适当的地方:盥洗室里贴“当心滑倒”的标志、电源插座旁贴“小心触电”的标志等, 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注重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果我们一直用说教的方法和幼儿讲安全, 也许幼儿会感到厌倦, 但如果用游戏的方式, 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安全知识, 还不容易遗忘。例如:玩警察叔叔的游戏时, 家里的娃娃在马路上被汽车撞倒了, 这时要打110报警, 打120叫救护车, 送娃娃到医院给娃娃检查伤势和包扎。类似这样的游戏做得多了, 幼儿也就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常识。

三是在随机教育中对幼儿渗透安全意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安全教育的好时机, 要抓住机会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 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育方式, 如吃饭时不说话、不玩耍, 以防噎着、烫伤, 玩玩具时不相互甩、抛、扔, 自由活动时不攀爬栏杆、窗户, 玩滑梯时不倒滑, 等等。

四是在情境表演中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所以对幼儿进行枯燥的安全教育不一定有效, 他们更乐于接受情境化的表演。例如, 我们设计了一则活动“马路上的对与错”, 通过表演, 教育幼儿走路要走人行道, 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红灯停、绿灯行, 等车要在站台上, 上下车要排队等一些交通安全常识。

五是多媒体介入优化幼儿的安全意识。电教媒体画面形象、生动、直观, 容易被幼儿理解, 同时又非常吸引幼儿。电教媒体辅助幼儿的安全教育, 架起了安全教育的“桥梁”, 比其他教育手段更有优势。当幼儿看到课件、电视新闻里幼儿因玩水、玩火、玩电不慎造成伤害时, 都害怕得缩起了头、耸起了肩膀, 并纷纷议论:“哇, 大火把整个房子都烧了, 太可怕了!”“我不会游泳, 如果掉进水里怎么办?”“插头电线都不能随便摸, 会放电的。”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教育, 幼儿都能很快地接受。

六是家园共育深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幼儿安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园互动, 共育幼苗。为此, 我们通过各种机会向家长宣传幼儿安全教育的意义及家庭中需要同步配合的事项。同时, 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通过会议、家校路路通、家园联系栏等告知家长, 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 让幼儿在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会一些基本的安全自护本领。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安全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篇3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如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花花绿绿的药品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豆而吃进肚里。杯里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烫伤。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呢?首先要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教师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倒一杯热水、拿来一些药品,请幼儿讨论一下,从而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在讨论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琳琳说:“杯里冒着热气,一定非常烫,不能马上喝。”童童说:“用手摸摸杯的外面,如果烫手就不能喝。”琪琪说:“喝水的时候,也应该先吹一吹,先小口小口地喝,就不会烫着了。”当教师拿来花花绿绿的药品时,开始幼儿真的以为是巧克力豆,纷纷问教师:“真的是巧克力吗?真的能吃吗?”教师和小木偶一起进行情境表演,小木偶将药粒喝下,不一会开始肚子疼,幼儿马上意识到药是不能随便吃的,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在幼儿园应请教师帮忙吃药,在家应请爸爸妈妈帮忙。

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那么就应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悲剧的发生。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一次,笔者发现幼儿常常在室内乱跑,发生相撞的事情,于是与幼儿进行商量,我们决定在室内布置一些安全标记,提醒幼儿注意。但幼儿不了解安全标记,我们就从认识安全标记入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班内的电视机及电门上张贴了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在活动区,我们还开设了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

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如为了让幼儿了解户外活动时的自我保护方法,我们设计了“小猪笨笨”。幼儿看到贴满创可贴的小猪,通过观看图片,大胆想象小猪受伤的原因,并说出怎样做才不会受伤。开始幼儿看到满身贴着创可贴的小猪时都哈哈大笑,但一会就被情节吸引了,都开动脑筋想小猪怎样受伤的,从而掌握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方法。如万一摔到,要用手撑一下,以免摔伤脸;滑滑梯时要扶好扶手。在活动中,教师还请幼儿进行模仿,怎样用双手“撑住地”,怎样是“抓紧”,使幼儿学会怎样进行游戏。

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学会如何安全地游戏,并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通过直觉体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幼儿可以自由地奔跑,进行游戏,可以说是快乐的天堂。但有时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往往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但是光有这种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及时贴剪了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了教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了,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里磕着过。”以后在活动时,幼儿看到这些大眼睛,就自然引起了注意,减少了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体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4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你怎么理解“责任”、“责任意识”?

2、你认为责任意识在自主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责任教育包涵哪些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对于责任教育,您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参加初中群关于责任意识的讨论,今天的讨论题目很好,在我们的自主化实验中,我们八自教育就有一个重要内容——责任自

知,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责任自知教育才能够进行下去。

我看了老师们今天的讨论,大家发言很不错,主题也很集中,尤其是“理想教室10条”,收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对咱们极有收获的。

在老师们的讨论基础上,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责任自知教育,必须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教育,老师们大多说要从小开始,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要引用名言警句……我觉得这些都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责任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然后是怎么教育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失去教育的方向。我认为,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

认为,责任,首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是一种道德的承载,是一种内心的忠诚,是一种纯粹的坚守,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完美追求,是一种无可推脱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几点:

1、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3、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的态度;

4、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使命感;

5、培养孩子公德意识;

6、培养孩子忠诚的性格;

7、培养孩子坚守的品质;

8、提倡做事情精益求精。

9、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这些都是责任教育的内容。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样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够不备课,我们必须首先对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琢磨和研究,明白所教内容的具体内涵,才能够给学生明白的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思考都不清楚,教育的内容都不明白,关是说什么方法,那样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我对大家提第一个要求,深入理解责任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白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这个内容的教育。

一定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采取知识性理解教育和行动活动操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能够偏废。以前,我们老把德育当课程教育,一说德育,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恹恹欲睡,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当然不好。可是,现在又完全相反,认为德育就是做,不是说,结果,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需要。做了之后仍然不明白。让学生摸索,是我们的教育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能够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啊,老师之所以需要,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要给学生以点拨。所以,德育教育,责任自知教育,一定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办法去做,一是明白事理,深化、细化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事理。二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

孩子在具体行动中明白责任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责任,明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且,这些最好是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这样效果才好。说和做,两者不可偏废。

三、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和韧性。任何教育,不要只做一次就算了,教育是农业,不能够急功近利,如果幻想一个教育内容,只要进行一次就能够解决百病,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把他们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要穿越孩子的整个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现在提倡穿越,小说作家经常穿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提一个德育要穿越到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中去,实现德育的生命价值,这才是长远的德育教育观念。所以,我们的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穿越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四、把握责任教育的度。推责和担责,这一直是孩子心灵的两个对立矛盾,始终存在,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同时,又要让孩子学会有限担责,不要让责任成为善良孩子的枷锁,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负担。责任塑造的是美好生活,但是,如果责任变成一种一辈子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样的责任教育也是失败的。有限担责,有限责任,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掌握的度。过分夸大责任的重要性和义务性,过分夸大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量力而行、尽力做好,这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把握的度。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责任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有限责任,学会有效担责。

如何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篇5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习惯于凡事都为孩子考虑的周全细致,认为宝宝永远都需要自己悉心照顾。但是在孩子3岁以后,孩子会经常要求“自己来”,并拒绝家长的帮助,这对于孩子来讲并非坏事。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自己来”标志着宝宝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从教育的角度讲,“自己来”有益于宝宝独立自理的培养及自信心的培养。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把宝宝的意向“自己来”变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长发展呢?

1、更新爱的观念,改变爱的方式,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宝宝,培养宝宝自理的能力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为其今后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爱的观念和方式往往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宝宝的疼爱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些父母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宝宝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宝宝的依赖性,使其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改变爱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宝宝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

2、确定适当范围,支持宝宝“自己来”。凡是宝宝能自己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宝宝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洒到桌上;2岁左右的宝宝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这样既可锻炼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宝宝自理的能力。

3、耐心指导,教会技能。由于宝宝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父母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宝宝“自己来”的技能,帮助宝宝进步、成功,从而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势必导致宝宝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4、经常提醒,持之以恒。许多事情宝宝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宝宝的兴趣广泛却并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要使宝宝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必须靠父母的帮助和督促。经常提醒宝宝按时去做该做的事,如“该洗脸了”“该洗手了”等。若宝宝不愿自己做时则可说:“妈妈知道宝宝很能干,一定会做的。”或说:“宝宝上次做得那么好,今天一定做得更好。”以此来强化爸爸妈妈的指令,激励宝宝持之以恒,以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另外,当宝宝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时,父母应看着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废或不负责任地乱做一气。事情做完后应及时评价,特别应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宝宝愿意自己来做的事情确属其力不能及时,要耐心讲清道理,让宝宝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制止。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 孙雪莲

教育是知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变量”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可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学开始,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现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分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的告诉获得。“发现”具有主动性,其中不但有探索、有假设、有推想、有判断、有想象、有结论,而且还有评价,有矫正、有检验、因此,它又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老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着重分析学生:“这个现象自己能看得到吗?”“这个规律自己能发现吗?”“这个公式自己能推导吗?”“这个结论自己能归纳吗?”……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将告诉的范围尽可能缩小,将供学生探索发现的材料充分开发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学生出题老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就迅速报出了学生的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对老师的判断速度十分惊讶,急于探求其中的奥秘注意力十分集中,此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使学生不但深刻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为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3.独立探究,发展思维

创新性的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同时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获取新知。

如:学习百以内笔算加法,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出示例1:34+25,让学生利用刚复习的旧知识,自己用竖式把例1做出来。学生做完后我问:你是怎样列竖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学生回答:“因为计算时要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所以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我说:“你们说得很好,计算时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一个学生回答:“我是从个位算起的,个位上5+4得9,在个位上写9,十位上3+2得5,是5个十,在十位上写5”另一个学生说:“我先算的十位,再算个位也得59”我说:“有的同学先算个位,有的同学先算十位,结果教相同,先算哪一位好呢?我们再算一道题。”出示例2:35+27,学生做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应先算什么,因为个位上5+7得12,算十位时应加上这个十,如果不算出个位,不知道个位上是不是满十,十位上的数就不能确定。”其他同学也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时,我们师生共同总结笔算法则。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带着问题大胆探究,使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合作研讨,激活思维

“合作研讨”教学方式,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成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主体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分组讨论,能使集体的智慧摩擦;碰撞在切磋中提高,又有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敢去闯一闯知识的“禁区”。

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前后的笔算:800÷400为8÷4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着重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偷快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教师要带着微笑面向全体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学生,用积极的教态感染学生,真正改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如何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作文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1.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 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 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 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其实, 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 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 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我们教师只要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 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因此,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匮乏, 我们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他们实验技能之外, 还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为他们将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着想。

二、关于培养学生安全和环保意识几点建议

1. 加大实验改革力度应当从教材入手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 从我国现行化学教材来看, 学生实验的编写一般是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等几部分组成。我认为应当适当增加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美国的化学实验教材《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该书所有实验的编写均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安全、步骤、处理方法、问题等几方面组成, 编者极尽详细的要求安全措施及回收处理方法, 如果我们的教材中也能补充这样的要求, 再加以教师的引导, 实验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该书的实验编排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实验的思路, 首先搞明原理、目的, 选择实验用品, 而后就要全面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其次才是步骤, 回收处理。而我们的思路一般是目的原理→实验用品→步骤→结论, 而忽略安全和环保。我认为《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我们指出了这一思路中明显的漏洞, 应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和重视。

2. 教师当“从我做起”言传身教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 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 因此, 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 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 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2) 合理使用反例。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 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 以加深学生印象。如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 只要条件允许, 装置设计合理, 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3) 严格监督,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 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 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 安全要求外, 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 增强防范意识, 培养自救能力。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 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3. 从“环保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应立足教材, 常规教学中多渗透环保教育, 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很多, 教师应准确把握, 妥善利用,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 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 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 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 开展研究性学习, 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 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 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另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从自身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3) 教师应关注环保方面的有关知识, 能够及时准确地把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获取安全环保知识;还可通过办板报、竞赛等活动, 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所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深入的课题, 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 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 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快速健康发展, 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 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是每位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作文 篇8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题材;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努力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教材与生活联系,挖掘安全教育题材

(一)有毒物质安全事故的预防。2011年11月讯淄川的一对母子用煤炉取暖,煤气中毒。好在母子被煤烟呛醒后及时报警,派出所民警采取了及时救助,才没发生意外事故。

煤气中毒即CO中毒。在学习《碳的氧化物》时,分析CO毒性的形成原因,人体吸入CO,在肺部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了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人因缺氧而中毒。提醒学生用煤火取暖,一定要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一旦CO达到总体积的0.02%即会出现中毒现象。

2010年10月,四川海螺沟发生食物中毒,正是因为厨师误把亚硝酸钠当成食盐,造成食物中毒,酿成1人死亡42人入院的悲剧。

误食亚硝酸钠会中毒的原因是人体中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血红蛋白转变成不能携带氧的三价铁的血红蛋白。造成人体缺氧中毒。此外,亚硝酸钠还是致癌物质。因此,误食亚硝酸钠对健康的危害很大。亚硝酸钠溶液显碱性,食盐水显中性,可用PH试纸区别,腌制食品也会产生亚硝酸钠但一个月后就安全了。

体温计破裂汞泄露,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汞中毒。1支体温计汞含量约1.4~2.0g,破碎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使一间15m2、3m高的房间空气汞的浓度达到22.2mg/m^3。我国规定的汞在室内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1mg/m^3。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用硫粉,可家里一般没有硫粉。可用物理办法将其收集,比如用纸折一个槽,再比如用空眼药水的塑料软瓶将其吸走。还有就是注意通风,因汞蒸气密度大,开门比开窗更好。

(二)易燃易爆物安全事故的预防

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装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是因为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的操作规定。实验中打开塞装锌粒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教师要引导学生:所有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只要在它们的爆炸极限内均可发生爆炸,出现安全事故。

2011年11月西安市一肉夹馍小吃店,液化气罐泄漏引发爆炸,冲击波伤及路边公交站候车人员和行人。此次爆炸造成7人死亡,31人受伤。生活中常用到天然气、液化气、煤气,应养成用后随手关闭阀门的好习惯,一旦发现有燃气泄漏应及时开窗通风,并避免明火。在加油站严禁烟火也是这个原因。

(三)其他化学安全事故预防

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课题时,教师要谨慎演示浓硫酸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实验。它能从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脱去水分。如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通过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的鸡爪让学生明白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时最好戴护目镜。如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在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用强酸、强碱来对人体进行毁容犯罪,大家要注意防范。

使用CO2灭火器时,在室外,应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同时也不要忽视CO2的危害,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达到1%会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达到4-5%会使人感到气喘、眩晕,达到10%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需要对学生提醒:若要钻山洞,进地窖,要做灯火实验。夜间不在森林里行走,这些地方二氧化碳浓度大,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正确处理突发事故

随着社会对学校安全的关注,城乡各中小学紧紧围绕“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这一活动主题,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例如,请来消防人员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并进行灭火演练;组织观看校园安全教育录像、安全主题班会;各班设定安全委员、举办安全教育手抄报和观摩活动等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营造师生人人讲安全、处处都安全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校园的安全防范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在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中组织学生讨论火灾中如何逃生:先要辩明是自己房间的上下左右哪个方位起火,再决定逃生路线,以免误入“火口”。如果发现门窗、通道、楼梯已被烟火封住,但还可能冲出时,可向头部和身上淋些水,或用湿毛巾、被单将头蒙住,用湿毛毯、棉被将身体裹好,冲出险区。如楼的窗外有雨水管、流水管,可以利用这些攀援而下;也可用结实的绳索,或将床单、窗帘撕成条,拧成绳接好,一头拴在窗框或床架上,然后缓缓而下。若距地面太高,可下到无危险楼层时,将所经过的窗户玻璃踢碎,进入后再从那里下楼。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主要内容 篇9

(一)灾难自救的意识

1、随时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

2、保持理智和清醒。

3、正确判断,果断决策。

4、忍痛坚持自救。

(二)暴力、意外事故的规避意识

1、与人为善

2、防止树大招风

3、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4、加强居住安全

5、注意夜间安全

6、警惕周围情况

7、熟悉相关生活常识

(三)建立日常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或是情感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它来自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引导学生积累社会知识,特别是社会复杂性和阴暗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生活常识。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遇惊不乱、急中生智、减少无谓的烦恼。

(四)提高中小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是人生之本”、“善待生命,珍惜健康”。生命教育的实施,我们要在总体上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生命是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既需要作科学的研究,也需要作人文的解读。

2、认识与体验相结合。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3、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生命教育既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目标,也有防止禁止毒品、防止性传播疾病、防止自杀和各类事故等的预防性目标,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篇10

吴聪

所谓估算是指计算、测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的一种估计方法。为了大概地判断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而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办法,估算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的推断。

估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做事的计划性;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提高学生判断、选择的能力,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版《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1培养学生对估算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再加以引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和调动。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六第6题蜜蜂采蜜(连线)时,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计算开时始,孩子们认真埋头用竖式笔算。我很快就完成了连线,孩子们一个个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在孩子们惊叹之余,我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如:56×39先利用估算把39看成40,56看成55,得出积的近似值大概在2200左右,再用两个因数末尾的数字相乘,6×9得到积的末位是4,而题目中只有2184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就能很快判断出结果。这样降低了计算的难度,节省了时间,让学生发现捷径,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愉快和轻松中学习知识,对学习变得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把握时机,给孩子们展示了做比较大小题目时,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如:48×32○1894利用估算把48想成50,50×32是1600,由于把48估大了,32没变,所以实际的结果肯定比1600小,由此可判断出48×321894,让孩子们从中学会举一反三, 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正确的估算方法能提高解题速度,减少繁琐的计算,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估算意识。

2在生活情境中感知估算的作用并增强估算意识。

孩子们在估算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教师也常常为了计算的准确性,往往忽略了对估算意识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孩子们在生活中用估算解决的具体情境。如购物付钱、购买门票、租车租船等问题,当孩子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一般都想到准确计算,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的。

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时,刚好学校组织本年级的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这个契机,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校组织本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年级一共有215人参加,现在准备了5辆大巴车,每辆可坐39人,请你们帮老师想一想,准备5辆这样的车够吗?

让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 39×5=195(人),5辆车一共可以坐195人,学生有215人,195<215,所以不够。

生2:我觉得不够。因为每辆车子可以坐39人,也就是大约可以坐40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39×5≈200(人), 200<215,所以不够。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师:想一想那种方法更快?

生:用估算的方法快得多。

师:我们用估算的方法立刻就知道5辆车是不够的。

用孩子们生活中的场景来引入,选择他们身边熟悉的素材,因为求得的结果不需要是准确值,所以可以用估算来解决。使他们感受到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快又方便,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能主动探索新知并解决问题。这些自创情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亲近感,真正感悟到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多创设一些需要用估算知识来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孩子们不断地感受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体验活动,以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3培养先估再算、先估再验的估算的`意识。

估算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一种良好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才能自觉地注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如果是单纯的数的计算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一定的区间内,即为正确。计算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估计,然后再进行计算。其实,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不需要学生用笔算检查错误。如计算235÷15的商,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所以商应该是两位数,如果商是一位数或三位数,不用笔算检验,那么就可以直接判断出结果错误。针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来说,要给予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并非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越接近越好,只要合理就行。如:一件衣服34元,买13件这样的衣服需要带多少钱?这道题在估算的时候,如果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就不行,这样两个数都估小了,导致所带的钱不够。这时可以选择把其中的一个数估大,或者把两个数都估大,这样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相符合。教学中,教师要作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如果我们长期注意在计算中培养学生先估再算、先估再验的习惯,让学生尝到估算的好处,将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也有利于养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学生的估算意识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培养,教师要有意识给学生创造估算的机会,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检查计算结果,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估算的必要性,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将估算成为一种意识并自觉地进行应用。

如何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突发事件

一、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关系到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以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逃离危险。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预先做好安全准备,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悲剧。

二、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的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灾害下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现实世界中,人类时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果我们不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自保能力,就会处于极大的危险中。而小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更需要学习关于面对自然灾害时如何逃生的理论知识,并且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校首先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将复杂的自然灾害理论知识以相对简单的方式教给他们,让他们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特点,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逃生知识和技能。比如说,学校要让小学生掌握有关地震、防火等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演习,训练小学生在面对地震和火灾的时候,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有序地撤离危险地带。

2.社会环境下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自然灾害,社会上的危险更加花样繁多。比如,拐卖儿童、安全事故等。学校和教师要教育小学生警惕陌生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遇到有危险或者不确定的事件及时向家长或者教师反映,寻求帮助。另外,要求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菌的侵袭。具体来讲,小学生在校外游玩的时候,最好要有家长陪伴,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言语,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面对诱惑和威胁的时候,要及时向家长或者教师反映。比如,小学生在校外遇到被人勒索钱财的时候,要以保护自己为前提,先作出妥协,不能一味抵抗。事后要及时向师长报告并寻求帮助。

学校和教师对小学生实施必要的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对于保证他们健康、安全成长有重要意义。校方要从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两个主要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措施的教育,增强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实验小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

一、对创新意识有正确的认识

合情合理的一些发现或者是特别的观察视角都有利于得出创新的观点。创新不在于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人提出过, 解决过, 关键还是看自己解决的方法是不是新颖高效。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深入挖掘, 把社会热点, 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一些观点看法引申到课堂知识当中, 融会贯通的去学习教材中的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

创新思维是隐藏在主体思维中的思维形式, 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社会的创新发展很重要。学生心里的健康和思维的自由是创造活动的条件。要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出一些新的观点,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必须克服传统课堂当中的一些模式。教师是课的主角, 而学生就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模式只发挥了老师的创造性, 但却制约了学生创造理解能力。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要改变以前, 利用新的教学手段, 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 打造出双向表达的互动学习效果, 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让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 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进而使学生开始乐于发表见解, 帮助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学生难免会出现服从意识, 形成依赖性, 导致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 这时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 以温和亲切的姿态, 打开学生的心灵和思维, 尊重、理解学生, 建立和谐的、良好的班级氛围, 使学生真正能够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懂得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同学要及时予以表扬或鼓励, 让班级同学能够争相学习,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驱动下, 尤其是对小学生这个思维发散能力比较强的群体来说, 营造一个活泼向上的课堂氛围, 就能使学生展开想象力, 使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

三、激发智慧, 鼓励发言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标注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在解答学生问题时要耐心和热情, 使学生把提出疑问当作一种乐趣, 在解答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 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感觉, 进而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训练中, 教师要把握“上不封顶”的原则, 一方面在掌握程度上越为熟练越好,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设限, 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 调动思维积极性。同学之间促进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 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 对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形成帮扶制, 使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形成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质疑才能让其思考更深入, 让学习热情被带动, 开始主动学习, 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意识。

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

在创新思想当中, 充满着人不断进取的一种精神和力量。在科学知识当中, 积累了许多人的智慧和经验。这些经验体现了人类的机智。同时, 这些又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刻认知, 对后世人们起着引导作用。这些需要我们利用自己的智力因素去挖掘开发, 为我们所用。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反对死记硬背, 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让他们不仅了解知识的表面, 还要深入研究知识的内涵, 深入探究, 打开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主动要求学生自由思考。教师要对教材重新认知, 从中挖掘出可创新的知识点, 创设适于创新的课堂情境, 喜欢提出问题, 引导思考, 让学生客观的评价事物, 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运用, 使学生愿意思考, 开发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这么说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过程,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发现与解决的共同作用, 这样才能将创新意识深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一方面, 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靠老师的正确指导。在教学中要注重方式方法, 尤其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要尽可能的挖掘, 使学生反复思索, 掌握思考方式。对于表现优秀的同学要予以及时的表扬, 使其他学生愿意向优秀同学学习。另一方面, 同学间的相互帮助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源泉。班级同学是一个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每一个同学身边的其他人都会对自己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善用这种影响。利用同学间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动大家思维的同时, 也有利于打造良好班风。

六、创新也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传统中, 教师一直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 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这样做, 学生被动学习, 会没有兴趣, 积极性会不高。因此, 教师就要把教学观念改变, 实施创新教学。这时, 就需要教师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但又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让学生带有兴趣的去探索。教师在课堂上, 把新学到的知识要迁移拓展到现实生活应用当中, 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接触社会, 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这样, 学生的个性充分表现, 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增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光有语言的激发还不够, 还需借助一些现代教育的手段, 让学生能更直观, 更清晰的认知。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采用电视教学, 展示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材料, 把这些材料加以整合, 组织, 这样可以对学生开阔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如何培养语文意识 篇13

——《慈母情深》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精彩的课堂教学,潇洒的大师风采,让我受益匪浅。

综观整个课堂的教学,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精彩的课堂,如一幅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的国画,让人赏心悦目。课堂教学的精彩,不仅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用语言文字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章的灵魂,它们在文中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涵深意。抓住这些词句设计教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所昭示的人文价值——慈母情之深„„教学中,王崧舟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那深厚的慈母情怀,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鼻子一酸”的情感主线,成为导引学生解读的切入点,并恰当地链接了学生的质疑:“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感悟人物情感。这一切,在我脑海中定格的是如何培养语文意识。

语文是读的,是品的,是悟的,语文能力也在读中、品中、悟中慢慢接触语言材料中形成的。作为语文老师,更应时时思考:如何想法设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浓厚兴趣,而不是抱怨他们语文眼光,文字直觉太差。毕竟读文字是读者自我判断、选择、反思、批判和创造的吸收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思想、情操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自己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理解、想象、抒怀的结果。

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清楚地明白:言语教学永远应该是语文教学之根。我们提倡人文性并不是不要工具性,离开了工具性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言语现象,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注意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有意识帮助学生开始构建或更新他们的言语世界,慢慢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眼光、文字直觉。

如何培养交通安全意识的作文 篇14

2009-10-28 09:44:15 作者: 来源:铁岭县蔡牛中学 文字大小:【大】【中】【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允许提问、鼓励质疑、让学生创新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提问时,正是他们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只简单地说一句:“不许插嘴”或置之不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小绵羊”,还谈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在一次有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时,组织了一个活动“让我猜猜看,非洲为啥缺粮”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活动,通过一番猜想后,同学们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同学的猜想是教材中讲到的,而有一位学生的猜测是“战争”,教科书中未提及,但事实上该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发生的战争也冲击了该区粮食的生产。我对这个勇于质疑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个学生感到很愉快,学习兴趣大增。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去激发自己的探知欲望,从而扩大阅读面,关心国家,关注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觉地产生和提高。

二、提倡对话,鼓励争辩,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发表和自由参与,大胆质疑,并展开激烈争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通过对话、争辩,让学生学会探索、批判、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设计一些辩论活动,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争论中弄明白的问题,将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的疑问,会激励他们不断观察、思考、读课外书或查阅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这样做会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宽容“错误”,提倡“求异”,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难免有错误,因此,教师应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笔者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的问题,乍听起来似乎是错的,但换个角度思考,也不无道理。对这样的学生不能一概否定,应当多加指导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教学中,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地方保护,只讲发展速度不讲经济效益,偷税漏税骗税、非法侵占耕地、台独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对策,都有惊人的收获。这种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个体情绪、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比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方面的学习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论事,而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多给予他们思想上的鼓励,有进步及时表扬。要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调动学生个体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一些操作情境。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图形”、“自制图表”、“续写故事”、“编排导演”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透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如设计新奇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等,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篇15

1. 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因素

意识是指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各种锻炼方法、形式等内容的观念的总和。就学生而言,体育意识是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形成的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通过判断、推理形成体育观念,并用这种观念指导自己进行各种活动的理性认识过程。

1.1 学生自身因素。

体育意识是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慢慢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现阶段,我国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业压力仍然很大,很多学生依然没有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也挤不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不能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社会的进步、文明等离不开体育。而有些学生参与运动完全是对运动产生兴趣,不是因理解了体育的价值而参与运动。这样的兴趣是不持久的,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会放弃体育活动,不可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1.2 体育教师的因素。

体育老师是学生的指引者,是学生体育兴趣、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正确认真地指导学生,使学生锻炼时不盲目,在运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运动损伤。运动技术掌握不好学生就会厌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讲究教学艺术,要从简单到复杂,多采用鼓励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时候,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运动技术的讲授,而忽视体育思想、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体育观念的淡薄。表现为老师在的时候认真锻炼,老师不在的时候就不进行体育锻炼,没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1.3 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家长、班主任和学校对体育的态度影响。很多家长在面对体育的时候往往比较排斥,不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这样就使学生的体育热情被打消,使他们不能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由于高考的原因,很多老师和家长把体育抛到一边,他们认为学习文化课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家长甚至排斥体育活动,认为体育活动让学生产生疲劳,影响学生的学习精力,所以极力反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就使学生树立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妨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2. 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学生处在人生的起点,由于学校、社会逐渐对体育的重视,使他们体育锻炼与实践的机会逐渐增多,体育意识不知不觉中增强。那么学生阶段的体育意识有哪些特点呢?

2.1 有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这种意识不强,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我国,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多,而学校生活中,体育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长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会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生活上和锻炼上形成一定的规律。

2.2 体育意识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体育运动的时候,男生喜欢激烈的、对抗性的运动,因为在这些运动中,他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真我风采,展现自己的健美身姿,体现自己的运动价值。而女生则喜欢柔和、优美、协调、趣味性的体育运动,她们希望通过运动塑造优美的体型,所以在体操、健美操等项目中可以随时见到女生的身影。

2.3 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参与体育的动机也更趋合理。

现阶段,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增进交往成为男女学生参加体育的主要动机,在动机的促使下,他们对体育锻炼有了更高的热情,认为参与体育可以给他们社交、身心健康、学习等很多方面带来好处。例如,通过体育锻炼,学生感受青春的美好,增强意志,锻炼身体,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缓解繁重课业下的学习压力,增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特别是参与意识比较淡薄。

究其原因,是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对体育的片面意见。当前,各种媒体都对体育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但是媒体常常把体育作为文化产业或者娱乐手段进行宣传,认为体育是一种娱乐活动。很多学生重欣赏,轻参与,没有锻炼计划,对体育测试也是搞突击,旨在应付考试,从而造成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学生受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不重视,更谈不上体育意识的培养。

3. 如何培养体育意识

3.1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经被新型的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型的、娱乐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所代替。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不良局面,教师要有更多的权力去选择教材,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并发展,例如“快乐式教学模式”、“音乐舞蹈进课堂”、“娱乐式体育教学模式”“成功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体育老师开拓了新的局面。随着新思想的教学模式的出现,相信学生会改变原来的体育思想,对体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3.2 体育教学要把快乐还给学生。

体育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好体育,有了爱好才能培养学生运动的特长,有了爱好与特长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真正使学校体育起到“终身体育”的作用。没有吸引力的老师称不上是个好老师,教师要在培养学生体育爱好、兴趣方面下工夫,要以身作则,平时要多加强思想教育,要加强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要把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体育的最终目标。

3.3 把体育意识的培养贯彻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中很多教育环节都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例如,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外训练、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习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只有对体育的意义、作用真正了解了,学生才会重视体育。研究表明,只有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才会有浓厚的体育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具有牢固性,不会因为客观原因而削弱,它会随着学生参与运动的增多而产生更积极的态度。

3.4 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学校体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重视文化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而要提高体育意识就必须提高体育能力。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人的健康,更是提高体育能力的基础条件。

3.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是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在教学中,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媒体逐渐应用于各学科,在体育课堂上多媒体也发挥了作用,体育教学方法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它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从而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整合使用便呈现出多样性。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使他们喜欢体育、热爱体育。

3.6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了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要想尽一切办法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大宣传。宣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可以进行各种体育讲座,健康知识讲座,开辟体育知识小窗口,收看体育新闻和体育比赛等。这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体育观念。

3.7 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学校体育设施是实现学生体育锻炼的根本,没有基本的体育设施,学生就没法进行体育活动,更谈不上体育意识的培养。所以,学校在体育设施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体育场地的建设。场地器材缺乏的学校,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传统特色或者民族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4. 结语

体育意识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培养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会受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而老师则要消除种种不良的影响,把学生领向正确的方向。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仅要在思想上引导,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更客观、主动地参与体育,建立体育的正确认识、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天毅.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4) .

[2]朱雅萍.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体育习惯[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1) .

上一篇: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论述摘编:一切为了人民下一篇:民居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