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学笔记

2024-10-13

技术美学笔记(精选6篇)

技术美学笔记 篇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学原理》2012版

主要参考书:

《现代传播美学》 曾耀农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年6月第一版

《新编美学教程》 王一川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上海 《美学基础》 孟唐林 窦俊霞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2月 北京 《美学漫话》宗白华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12月 武汉 《美学》(法)于斯曼著 商务印书馆 1995年12月 北京

《实用美学》彭明福 朱云才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年重庆

《图说美学》常宏著 华文出版社 2009年 北京

《广告美学》赵会霞著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北京

《美学其实很好玩》陈韵鹦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年 长沙 绪论

为什么开设此课

“美”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审美”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美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何谓“美学” ? 此“美”非彼美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原意为“感性”“感觉”。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将其译作“美学”。

关于“美学”内涵的两种观点:

研究“美好”的学问,侧重哲学、伦理学;

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某种愉悦感受的规律。侧重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更侧重人文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

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基本问题  美本身  审美心理  艺术

 美学中的“语言”。

 美学的学习方法  呈多元化趋势

1、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2、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在审美实践中培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3、学习美学理论要学习美学史,加深对美学知识的理解。

4、学习美学要学习审美文化,为审美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 特点:

 虽然也运用概念,但更注重把握形象;  抽象与具象相结合。 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

一、“美”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 “真善美”是人们的永恒追求。 陶冶情操,拥有梦想。由本能走向“人性”。

二、“审美”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

 价值观导向,规范社会行为。

三、提高对“美”的鉴赏力。

 第一章美学

第一节、美学传统与当代

一、西来的美学

美学为何产生于西方?

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 美的特征:

1、形象性

2、文化性

3、社会性

4、新颖性 

二、“二传手”式的中国美学

 中国现代美学的三大来源:日本、西欧、前苏联  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 

 第二节美学的主要观点及流派

1、本质论美学

 “美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 代表人物:柏拉图  柏拉图谈美

 事物总存在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本质。

 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它的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 苏格拉底谈美

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无人自愿为恶。

 目的论

 “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它要达到的目的适应性。”  案例:道德总是为人的本质需求服务。 方法论

 金汤勺 未必适用。

 案例:歌曲《我和你》《山楂树之恋》  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2、神学美学  美自天成

 美是“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加上色彩的赏心悦目。”(奥古斯丁) 美的赏心悦目终究来源于唯一的造物主——上帝。 事物间存在着客观的“关系”,如比例、对称、秩序等。 案例:“毕达哥拉斯学派”  毕达哥拉斯学派

 西方最早涉及美的定义。 美是数的关系的和谐。

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黄金分割:

1:0·618或1·618:1  美的人体比例符合黄金分割。 英雄(神)的人体比例。 神学美学的积极作用

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其独特的“肌理”,需要“完整的”接受。 现代科学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未超过10%。

 神学美学的消极作用  人并非“无所作为”。 讨论:“无为而治” 

3、认识论美学

 产生于17-19世纪的欧洲,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17世纪欧洲哲学出现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的统治的潮流。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先有美的概念,后有美的体验。如“丰腴”与“骨感美”。 认识论美学有如下几种形态:

 经验主义美学、理性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科学美学和生命美学。 案例:

4、语言论美学

 强调“语言”对美的引导作用。

 在此“语言”不仅是狭义的语音符号,而且扩展到非语音符号,如绘画、建筑、雕塑、香水、广告、时装等。

5、文化论美学

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

 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角度对审美问题进行研究。

 任何艺术都不过是包罗万象的符号系统——文化的一种形态而已。 强调欣赏是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公众阅读行为。 案例: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异同  第二章 审美体验及其类型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特别是心理学的发展,对美的本质的探求日益让位于对美的体验的研究,出现了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审美心理学的趋势。

 第一节 审美体验

一、审美的形成与发展

 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鉴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是外物的形式契合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 审美是特殊的瞬间性人生经历,代表着人生意义的瞬间形成。 审美体验的含义

 审美体验是发生在瞬间的直觉。 审美体验是对生命理想形象的顿悟。 审美体验是个体的亲历感兴。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 日常体验与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集中、凝练和理想化。日常体验是构成审美体验的不竭源泉。

 案例: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案例

 某法国航空公司的平面广告

 “舒适的旅行,犹如晨露般的沁人心脾。”

 广告内容是一片巨大的叶子和一滴同样大的露珠,而飞机小的好象一支刚出生的小蜻蜓。

 “平和的天空,犹如坐禅入定后的安详。”

 画面是一个健康的女人的漆盖和手,而飞机被锁定在食指和大拇指之间。

二、审美的特征  直觉性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不是别的,而是应用生理学。”——尼采

“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佛洛伊德

 历构性

审美体验受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审美的共性与差异

时代性——“燕瘦环肥”。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

民族性——“岁寒三友”。松、竹、梅

个体性——

 超越性 超功利性 超现实性

 案例:《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第二节审美类型

一、优美和崇高

 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是最浅显、极易被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式。 优美——和谐、柔性的美。

 柏拉图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不同因素的和谐统一。 亚里士多德把美的一般形式明确的规定为秩序、匀称和大小。 优美的美学特征:一般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阴柔的美。 如:“光滑”、“渐变”、“不露棱角”、“颜色鲜亮而不强烈”。 安格尔名作:泉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 ·晏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诗僧志南 崇高——又称“壮美”,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

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天之生人,不是让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朗基努斯《论崇高》 崇高的美学特征:

是惊心动魄,而非玲珑雅致。

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惧怕,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案例:烟花

博克认为:丑与崇高之间有某种一致性。案例:斯德哥尔摩症 崇高的美有赖距离感 案例:距离产生美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崇高分为两类:

数量的——主要涉及体积,如大海、高山、金字塔等 案例:钱塘江大潮,蔚为壮观。力量的——指人的勇气和尊严

案例:屠格涅夫笔下的麻雀对猎狗的抗争。对崇高美学特征的运用: 哥特式教堂 雕像《大卫》 故宫太和殿内景 崇高美的作用: 激励人的潜质,提升人的境界。

案例:中国达人——无臂钢琴家刘伟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案例:“鹰和松式的美”,“莺与柳式的美”——朱光潜 父爱,母爱。——笔者

二、悲剧感和喜剧感

悲剧的鼻祖——《酒神颂》

悲剧的真正起源已经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起源于古希腊酒神祭祀。在祭祀中,合唱队会表演歌舞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

约公元前534年左右,被后人尊为希腊悲剧之祖的狄斯比斯把酒神颂中合唱歌的赞歌和悲歌改写成对话式的台词,这是希腊悲剧的雏形。”《酒神颂》发展到後来,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悲剧的形式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体。悲剧感的根源 命运说——古典

偶然中之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过失说——亚里士多德 案例:《俄狄浦斯王》 对立说——黑格尔 案例:《安提戈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亲情PK国法 悲剧感的本质

两难说——追求理想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悲剧性快感理论——痛并快乐着 人的动物本能 悲剧感的审美功用 认知作用 教育作用

鼓舞作用——悲剧充满了崇高感——悲壮 案例1 电视剧《胡雪岩》片尾曲“去者”

人鬼天地万金似慷慨/浮生若梦安载道/唯苦心良在/红颜依惜挥去还复来/生死命注休怨早/殇情暗徘徊

无奈何青春逝去/无奈何江山真易改/情意无价亦无保/ 天降仇敌忾/无奈何路回星移/无奈何时运他人宰/钟鸣鼎食散一朝/空守昨日财 山水迷离流花低雾霭/夙愿扁舟寒江钓/风掠须发白 案例2 歌曲《:我所爱的让我流泪 》

让我多情又让我伤悲/爱上你加一倍/寒风吹散了最后的枯叶/心都碎/连爱你都不会纠缠苦追/一场大雨下得下得都不退/我收拾好了心情残缺/远走高飞/呜咽/想不起你是我的谁/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逼着眼眶的泪/我想我们的爱飞了/没有甚么我无所谓/顶多再孤单一夜/原本应该的完美/就差那么一点点/我所爱的居然让我流泪/背着我满腔满肺苦水/珍惜/真心/还不是一滩水/我的爱怎会如此苦味/眼前的路竟如此漆黑/再会/幸会/我要飞

案例3 歌曲《望春风》

谁说女人心难猜/欠个人来爱/花开当折直需摘/青春最可爱/自己买花自己戴/爱恨多自在/只为人生不重来/何不放开怀 喜剧感

古希腊喜剧源于宗教活动。阿里斯多芬创作了《蛙》等作品,被称为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触及当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描述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他在《蛙》一剧中提出,推崇一个诗人的标准,要看他是否为国家教好人民。

喜剧性的本质 人为何发“笑”

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化为虚无的感情。案例:啤酒的泡沫是如何装进去的? 喜剧感的美学特征

基本内容: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 虽丑陋而不致人痛恨 基本手法:夸张——常态与特例的巨大冲突。案例:《皇帝的新衣》

美感特质:笑——认认真真地做傻(错)事 喜剧性美感的类型 机智 讽刺 幽默 案例:

“用笑的方式哭”

一辆没有驾驶员的面包车从坡道上滑行而下,撞了一辆宝马,车主瞪大了眼睛说:“狗日的高科技,真正的无人驾驶。” 《疯狂的石头》 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天下无贼》

 “我很忙,现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疯狂的石头》  悲剧与喜剧

 悲剧——用错误的方法追求正确的结果。 喜剧——虽丑陋而不致人痛恨  正义的力量遭遇挫折——悲剧  非正义的力量遭遇挫折——喜剧 

三、自然美  自然美的形成  “自然的人格化”  自然美的发展

 致用——洞穴壁画、古玉

 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畅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洞穴壁画  自然美的构成  原始风光  人为景观  自然美的要素  形状美  色彩美  声响美  流动美  人文美 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 下江陵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自然审美的意义

 强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 培养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 陶冶人的高雅情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四川乐山大佛

四、社会美 人的美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美的核心。

社会美的含义: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美的核心。社会美的特征:

1、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

2、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于内容美。

3、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社会美的分类

人的美

社会生活美

社会环境美

1、人的美 人的外形美

“远看身材,近看相貌,细看眼睛,再看风度。” 人的气质美 人的服饰美

是指着装和修饰的美。

着装的美:

服装美不等于着装美。着装美要求适用、合身、协调、规范。修饰的美:

人的外在美离不开一定的修饰。化妆成为人类美化自身的一种重要手段。佩戴饰物对人体也有美化作用。人的内在美

人的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生观和人生理想、品德和心态、知识和智慧等方面。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是人的内在美的核心;良好的品德和心态是人的内在美的重要内容;较多的知识和智慧是人的内在美不可缺的。

人的内在美也要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内在美具体表现在行为美、语言美、表情美等方面。

案例:雷锋及其雷锋精神

2、社会生活美 生产劳动美

创造的美。主要包括劳动方式美、劳动过程美、劳动技巧美、劳动产品美等。

科学技术美

智慧的美。科学成果美具有抽象性、理智性,是一种内在的美。

日常生活美——家庭、饮食、居室环境、旅游等 社会变革美——暴力革命/和平演变

案例:中东四国政治转型 案例:《7点新闻报道》

五、艺术美

是艺术本体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是艺术主体创造出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第二自然”。“第二自然”——主观审美与客观真实的融合。

是创作主体见之于客观,作用于客体的对象化产物,即艺术生产主体按照预期目的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具体成果。 艺术美的特征:

1、艺术创作的新颖性。

 与众不同才能出类拔萃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 浓缩的都是精华

3、艺术作品的情感性。

4、艺术形态的持久性。

 艺术美的作用  启迪认知功能, 交流情感功能, 愉悦娱乐功能, 感化教育,陶冶情操功能, 自由创造()功能。

 作品欣赏

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 原名: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出自音乐剧《艾薇塔》(Evita)剧情内容是描述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贝隆从一个受尽社会歧视的私生女到权倾阿根廷的主政者的传奇一生。

 摇滚bo yellow  第三章 审美媒介 第一节审美沟通

 语言沟通六要素:  发信人(Addresser) 收信人(Addressee) 语境(Context) 信息(Message) 触媒(Contact) 代码(Code) 案例:《红楼梦》第23回

 主要内容:元春省亲后,贾府继续完善大观园的工程,元春下谕令众姐妹及宝玉住进大观园。宝玉住进大观园后的一天,在沁芳闸桥边读《会真记》(即西厢记),恰巧被在此葬花的黛玉遇见,两个人共读西厢,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读完西厢后,偶然听到从梨香院传来的曲子声,其中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子,黛玉感慨缠绵,点头自叹,眼中落泪,如醉如痴,“原来戏中也有好句子。”

 第二节审美媒介

一、从媒介到审美媒介

 媒介(media)原指一种使两个个体发生关系的中间人或中介物。     媒质,也称介质,是指物体系统在其间存在或物理过程。媒体,指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系统

媒介,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审美媒介 传播形式:

听觉传播——语言、音乐等

视觉传播——文字、绘画、工艺品等 听觉+视觉传播——戏剧、电影、电视等 媒体的分类:

核心媒体(core media)边缘媒体(peripheral media)区域媒体(urban media)

二、审美媒介及其演变 工艺媒介 口语媒介 如:劳动号子 案例:《大路歌》 文字媒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手工印刷媒介  现代大众传媒  报刊、图书  广播  电影  电视  展览  网络媒介

 第三节审美媒介文化

一、审美媒介的作用

 接触与情境——审美媒介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审美本身。 案例1:歌曲《情人山》  案例2:汉字与书法  案例3:网络虚拟世界

 主导与叠合——审美活动的多重选择  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媒介与非主流媒介  案例:名著改编影视剧

 媒介的变化——世界的演化与文明的变迁

 媒介是人的器官的延伸,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拓展。 案例1:说书——广播小说——影视剧

个人魅力——团队精神

二、媒介共生与多态竞争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美媒介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生产的格局,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变迁。 口说文化与文字文化

 案例:中国传统社会口说文化与文字文化并

行不悖;

报刊与“白话文”

简化汉字与汉字拉丁化

汉字输入法

 文字与影像

 案例1:视听与阅读

 19世纪初人类发明了无线广播。

 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是欧美广播媒体的黄金年代。 我国广播媒体的黄金年代是50年代到60年代。 1936年电视事业诞生于英国。

 二战以后,电视业兴起,20世纪下半叶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大众传媒,同时成为最吸引的审美媒介。

 据统计,一个普通美国人平均每天看四小时电视,这他(她)到65岁时已在电视机前坐了9年。

 互联网的崛起。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 传媒专家预测,互联网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媒体。 案例:电子书

 印刷媒体和电讯媒体的功能作用

 印刷媒体是通过文字和图案作用于人的视觉达到传播目的。

特点是宣传时间长久、便于查询和存留,具有自身重复宣传功能。

电波媒体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广泛、适应性强、感染力强。

三、媒介变迁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 媒介传播文化,媒介影响文化。 文化艺术走向产业化

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

 第四章 门类艺术与美学  艺术门类

 表演艺术——表现性的、动态艺术,如音乐、舞蹈。

 造型艺术——再现性的、静态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书法等。 语言艺术——兼有表现性和再现性,如文学。

 综合艺术——再现性的、动态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实用艺术

 第一节表演艺术的美

一、表演艺术的含义

 音乐是典型的表情艺术。

 音乐表现情感是概括的、宽泛的,因此,音乐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朦胧的、不确定的,有的音乐并没有明确的现实内容或情感内涵。这给表演者和欣赏者留有进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也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不同理解甚至曲解。

 音乐是声音运动的时间艺术。

 音乐的构成: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统称音乐语言。 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 音乐的材料——声音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激情的语言”。表情性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舞蹈

 舞蹈是人体造型的时空艺术。 表现性是舞蹈的本质属性。

 表演性是舞蹈赖以存在的基础。

 舞蹈三要素: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

二、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和表现性

 再现性艺术——以模仿、叙述生活为主要功能,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 表现性艺术——以抒发内在的情感体验为目的,着重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2.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属性,是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 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会引起生理节奏的变化。 节奏被认为是“音乐的生命”。

 舞蹈的特质是在动作的节奏的调整。

 韵律是在节奏基础上的变化,给节奏一定的情调贯穿则形成韵律。3.过程性和流动性

 过程性——三维空间与时间轴  流动性——转瞬即逝,不可凝固。

 音乐与舞蹈的差异——“歌主声,舞主形。”  听觉比视觉更具观念性,“音乐不传心情而示心迹。”(钱钟书) 心理学显示,人类大脑的表象记忆90%来自视觉器官,因此舞蹈比音乐更具明晰性。

三、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

1.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情绪陶冶功能

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2.具有娱乐身心,促成身心和谐的功能

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用某些旋律、节奏可以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的和谐。

 “乐行而志清”(荀子)

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阮籍)3.具有协调群体关系,培养群体意识的功能。

 案例:集体舞、交际舞 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美

一、造型艺术的含义

 运用可感的物质材料和色彩、线条、构图等表现手段,以塑造空间静态形象反映生活或表情达意的艺术。

 造型艺术在空间中展开,作用于人的视觉,呈静态,因而又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

1、绘画 

2、雕塑

 雕塑形象的高度概括性。

3、建筑 

4、书法艺术 

5、工艺品  九龙大玉海

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具有形象直观性

 以形表意

 “绘画所要做的事一般不是造成使人可用肉眼去看的东西,而要造成既是本身具体化而又使人可用心眼去看的东西。”(黑格尔) 案例:“踏花归来马蹄香” 

2、具有瞬间永固性

 案例:古希腊雕塑《拉孔奥》  赏析:罗丹的《青铜时代》 

3、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

三、造型艺术的审美功能

1、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2、挖掘美,凝固美。

3、既养眼又实用

 花式肥皂

 第三节语言艺术的美

一、语言艺术的含义

 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审美介质塑造形象或情境来表情达意,反映生活的艺术。 诗歌  小说  散文  文学剧本

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丰富的想象力

 形象创造和形象感受都依赖于想象力。 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审美体验。

2、叙事和抒情兼长

 《兵车行》  《琵琶行》  《高老头》

3、语言结构和话语情境多样

 “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高尔基) 语言有四种功能:传达意义(内容),传达情感,传达态度(语调),传达意向(目的)。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4、情与理相生相容

 思想性  哲理性

 案例:元曲《山坡羊·叹世》(陈草庵)

**是怕,唇舌休挂,鹤长凫短天生下。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蠢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三、语言艺术的审美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 记载历史,反映社会。 孔子评价《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赫尔岑)

2、特殊的思想道德涵养

 “劝善惩恶”,引导受众的价值取向。 案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社会责任与市场价值

3、语言美和写作示范

 案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求新求异不相师  第四节综合艺术的美

一、综合艺术的含义

 含义:以演员创作角色为主,包含多种艺术元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

 包括:戏剧、电影、电视等。 与个别艺术的区别:

 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用所有方法解决一种问题。 特点:

 时空再造性与演员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以解构、调换、压缩、延长、重组等方式再造时空。 以演员创作角色为主,常常决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主角的名气成为票房的“集结号”或“毒药”。)

二、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  戏剧艺术

 戏剧是指借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媒介来传达和感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 它依赖剧本,与文学有关。有舞台布景,与绘画有关。有配乐,与音乐有关。

 它主要是靠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性。人物动作冲突构成戏剧情节,情节的发展显示戏剧性。 影视艺术

 电影是指凭借一定程序的镜头组接(蒙太奇)构成的视觉形象去传达和感觉审美经验的艺术。

 蒙太奇是法语“结构”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对现实过程的重新组合,创造出特殊的效果。

电影以视觉画面,再现着现实,又以视觉形象揭示着人物内心生活,具有极大的主观自由性。

 课堂讨论:

 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二者在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上的异同。

 电视剧与电影在创作上的异同。

三、佳作赏析

 《少年派》与《一九四二》 第五章美的欣赏与创造 第一节 美感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进行观照所得到的感受。

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二、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 ——瞬间感受到。

2、愉悦性 

3、情感性 

4、功利性

三、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 美感的差异性:

1、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

2、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

3、审美能力方面的差异。

4、审美趣味方面的差异。

5、审美心境方面的差异。 美感的共同性:

1、美感的时代共同性。

2、美感的民族共同性。

3、美感的阶层共同性。

4、共同美感——普遍性。

 美感随着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审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

 第二节美的欣赏

一、美的欣赏的基本条件

 客观条件——物质手段。

 主观条件:生理反应与情感反应密切联系。

1、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视、听被认为是主要的审美感官。

2、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想象、理解、领悟。

3、要有正确的审美观 

4、要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

二、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 

1、官能的欣赏 

2、情感的欣赏 

3、理性的欣赏

 美的欣赏的三个阶段也是美的欣赏的三个层次。

 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并不能截然分开,三者处在同一个审美对象中,彼此渗透交融和反复重叠,具有交错复杂的关系。 思考题:如何欣赏法国米勒的油画《拾穗者》。 第三节美的创造

一、创造美的意义

1、美化生活      

2、审美教育 

3、精神追求

二、美的创造的基本原则

1、合规律性原则

 各种美的形态和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体现其审美特征的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也是进行美的创造应该遵守的。

 合规律性原则就是应该遵循形式美的规律,按照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对比、和谐等要求进行美的创造。

2、合目的性原则

 合目的性要求美的创造中包含着审美需要和审美价值。

 美的创造不仅要符合规律性,而且要符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不为实用所动,唤起人心理与精神的成长。

 案例:从前,有个国王带兵打仗并带头冲锋陷阵,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的箭射中脸部而翻身落马,因此,他的左眼瞎了,左腿跛了。一天,他让画院的画师们进宫看清他的模样,给他画一幅肖像,对画得好的给予重赏。假如你是画师,你将如何画?

总复习题

何谓“美学”? 此“美”非彼美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原意为“感性”“感觉”。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将其译作“美学”。

关于“美学”内涵的两种观点:

研究“美好”的学问,侧重哲学、伦理学;

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某种愉悦感受的规律。侧重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美 如何创造美 如何审美 何谓“优美”?何谓“崇高”?优美与崇高有何异同?

什么是“喜剧”?什么是“悲剧”?各自的审美功能是什么?

语言沟通的六要素是什么?发信人(Addresser)收信人(Addressee)语境(Context)信息(Message)触媒(Contact)代码(Code)案例:《红楼梦》第23回 主要内容:元春省亲后,贾府继续完善大观园的工程,元春下谕令众姐妹及宝玉住进大观园。宝玉住进大观园后的一天,在沁芳闸桥边读《会真记》(即西厢记),恰巧被在此葬花的黛玉遇见,两个人共读西厢,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读完西厢后,偶然听到从梨香院传来的曲子声,其中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子,黛玉感慨缠绵,点头自叹,眼中落泪,如醉如痴,“原来戏中也有好句子。”

书法的三大要素是什么?结构/用笔/章法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是意向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社会美”包含哪些内容?     社会美的分类

人的美

社会生活美

社会环境美

生产劳动美

创造的美。主要包括劳动方式美、劳动过程美、劳动技巧美、劳动产品美等。

科学技术美

智慧的美。科学成果美具有抽象性、理智性,是一种内在的美。

日常生活美——家庭、饮食、居室环境、旅游等 社会变革美——暴力革命/和平演变

技术美学笔记 篇2

本文将 《阅微草堂笔记》 中的情感故事分为三类:一种是异性之情。第二种是同性之情。第三种则是“反理”之情。这三情的故事之中, 有着大量的栩栩如生对于人物体态、声色与言语的身体描写, 尤其是小说中人物身体的形态语言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由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作为出发, 进一步发展与延伸, 微探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于人物身体的描写的精妙与丰富, 领略中国古代文学身体美学独特的魅力。

人的身体形象, 不管是否符合时代社会认可或者令自身满意, 这都是一种审美的镜像。当人物以个体独特的身体形象出现时, 他已经是现实、镜像、理想和本质的多重体现, 从而展现作品互相依存、斗争、换位和交杂的复杂深厚的思想内蕴。于 《阅微草堂笔记》 中审视个体身体之美丑, 体现在从衣饰到头饰, 从言谈举止到步容身姿, 亦或品茶进食到云雨之情, 都极力地体现着个人情感的变化, 于身体动态的张力之中, 将“三情”点染得酣畅淋漓。

《阅微草堂笔记》 中遵循其笔记“志怪与志人”的双重写法, 从平淡处见传奇。婚恋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描写人鬼婚恋的作品比较突出, 粗略有二十余则。由这特殊的形式传达普天下男女男欢女爱、伉俪情深之貌, 为本文之一情。写此情时, 纪昀更是细致地刻画人物的一颦一笑, 一喜一悲, 将人物的身体美学与情感内蕴相互结合, 产生通润圆熟而又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卷四 《滦阳消夏录四》 有一则这样叙述到, “京师有媪能视鬼, 尝告人曰:昨于某家见一鬼……娶者入, 秉火前行。避立墙隅, 乃翘首望妇。吾携妇出, 回顾, 见其远远随至娶者家, 为门尉所阻, 稽颡哀乞, 乃得入, 则匿墙隅, 望妇行礼, 凝立如醉状。妇入房, 稍稍近窗而窥, 至灭烛就寝, 尚不去, 为中溜神所驱, 乃狼狈出。仍至妇家, 妇留一儿在家, 闻儿索母啼, 趋出环绕儿四周, 以两手相搓作无可奈何状。俄嫂出挞儿一掌, 更顿足拊心, 遥作切齿状。媪视之不忍, 乃径归。不知其后何如也。”此则故事中叙述了一个死后的丈夫的鬼魂“凝立如醉状”, 因割舍不下妻儿及家人、紧紧跟随, 日夜相伴的感人故事。

20世纪90年代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 中强调“身体美学”这一概念, 他认为“身体美学有三个基本分支:第一个是”分析的身体美学”, 它是身体美学的描述性与理论性的分支, 主要解释身体感知与身体训练的本质及身体在我们认识世界与构建世界的作用;第二个分支是一些改善身体的特殊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批评的实用的身体美学;第三是通过实践提升和改良身体自我, 从身体训练实践出发, 从而产生的实践的身体美学。

在纪昀的笔下, 中国古典小说的张力也印证了身体美学的延伸。他对这个丈夫的鬼魂着重用笔, “染必侧耳窗外窃听”这样的举动真可谓一片痴心, “后见媒妁至妇房, 愕然惊起, 张手左右顾。后闻议不成, 稍有喜色。”这样患得患失的表情与动作, 完全让人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乃狼狈出”与“遥作切齿状”这恰恰也契合了舒斯特曼提出的“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受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

通过前文, 可以理解为宏观艺术下的文学创作, 同时也是“一门致力于提高对作为感性审美欣赏和创造性自我塑造基地的身体的理解、利用和经验的学问”。

《阅微草堂笔记中》 一共二千多则, 涉及同性恋 (本文仅讨论男性之间) 的有三十多处, 这与明末清初同性恋风气的方兴未艾是分不开的。实际上也是清代大夫文人间“男色”风气的曲折反映, 也为文本增添了几分神秘幽缈。同性之情, 为本文研究之二情。

追溯根源也有学者施晔在 《明清的同性恋现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反映》 也曾对其做过论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同性恋”的史料记载始于商代, 到了明清两代进入极盛期, 成为当时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布衣的爱情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成为士大夫阶层生活方式之一种, 甚至成为当时婚姻家庭制度的补充形式, 同性恋这一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而中国古代的同性恋人物从帝王名士到平民倡优, 构成了古代中国一个暧昧的人群。”

卷二十 《滦阳续录二》, 托人狐之间喻同性之爱, “其邻县一生, 故家子也。少年佻达, 颇渔猎男色。……童年约十四五, 衣履破敝, 而眉目极姣好。试挑与言, 自吹火煮茗不甚答。渐与谐笑, 微似解意, 忽乘间悄语曰:“此地密迩祖母房, 雪晴当亲至公家乞赏也。”生大喜慰, 解绣囊玉玦赠之。亦羞涩而受。软语良久, 乃掩门持灯去。生与仆倚壁倦憩, 不觉昏睡。比醒, 则屋已不见, 乃坐人家墓柏下, 狐裘貂冠, 衣裤靴袜, 俱己褫无寸缕矣。裸露雪中, 寒不可忍。二马亦不知所在。幸仆衣未褫, 乃脱其敝裘蔽上体, 蹩躠而归, 诡言遇盗。俄二马识途自归。已尽剪其尾鬣。衣冠则得于溷中, 并狼藉污秽, 灼然非盗。无可置词, 仆始具泄其情状。乃知轻薄招侮, 为狐所戏也。”

如此意境, 人惑于狐仙变身的美貌童子, 如何不心神向往, 不能自已呢?古希腊诗人斯特拉顿也曾十分“露骨”地称颂少年之美, 十二岁的男孩惹人喜爱;但是他长到十三岁就变得更美了;十四岁时少年的爱之花更加芬芳馥郁;而十五岁更增添不少魅力;十六岁则是尽善尽美的年纪。同是对美貌少年的钦慕如出一辙。

暂且不论纪昀在理性笔法下对同性恋的态度, 情爱永远是文学艺术再创造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 都体现了人们对浪漫爱情和美满婚恋的向往, 这样的情感也是自古皆有, 不是压抑和潜藏就能遁形的, 同性之爱亦然, 对感情的追求, 也是值得被尊重的。舒斯特曼也认为, “身体美学本质上并不关注身体, 而是关注身体的意识和中介, 关注具体化的精神”。

纪昀在晚年创作 《阅微草堂笔记》, 绝非偶然。当时正值乾嘉学术发展的鼎盛期, 纪昀时任 《四库全书》 的总篡官, 博雅通达的他于学术和创作之间游刃有余, 对程朱理学的态度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

可以看到, 《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思想越过经、史、集的叙事传统, 落脚在了子部。子部的特点, 亦是有以精简的叙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知识的类别单元, 它超然于儒家的旨趣, 文本拥有了有别于其他三部类的被赋予了虚构的权利。同时, 一个有理趣会思考的人, 肯定不会随意全盘接受宋明理学, 相反, 他借手中之笔, 对“存天理, 灭人欲”的荒谬与虚伪, 给予了猛烈的批评。此为本文论说的第三种情, “反理”之情, 它体现了作为肉体与精神合二为一的生命整体对自我的美学关照。

卷十一 《槐西杂志一》 有则节录如下, 卷十一 《槐西杂志·二》载:交河一节妇建坊, 亲串毕集。有表姊妹自幼相谑者, 戏问曰:“汝今白首完贞矣, 不知此四十馀年中, 花朝月夕, 曾一动心乎?”节妇曰:“人非草木, 岂得无情。但觉礼不可逾, 义不可负, 能自制不行耳。”……梅序论之曰:“佛戒意恶, 是铲除根本工夫, 非上流人不能也。常人胶胶扰扰, 何念不生?但有所畏而不敢为, 抑亦贤矣。此妇子孙, 颇讳此语。余亦不敢举其氏族。然其光明磊落, 如白日青天, 所谓皎然不自欺也, 又何必讳之!”

身体与心灵互相依存, 互相融合, 才能得出对个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融合贯通, 才能得出较高层次的审美与生活的双重体悟, 甚至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再如卷二十三 《滦阳续录五》中有则故事, 纪昀在开头就名言:“饮食男女, 人生之欲存焉”, “若痴儿呆女, 情有所钟, 实非大悖于礼者, 似不必苛以深文。”然后讲了一对曾被主人开玩笑时互相指配给对方的奴婢, 因在庭院相遇相视一笑不巧被主人撞见, 而“笑容未敛”的情况下, 便大斥他们为“淫奔”, 还直接杖责, 几乎“创几殆”。后又故意拖延二人婚期, 两人因感情不顺又遭百般刁难, 先后而亡。甚至两家人提出合葬的要求, 主人却以不符合礼法而拒绝。

技术美学笔记 篇3

【关键词】《金色笔记》 隐喻 美学价值 文体效应

《金色笔记》的概况

多丽丝·莱辛1962年发表《金色笔记》,获得巨大成功并奠定她在西方文学的地位。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她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开路先锋,认为她具有似火的热情及想象力,敢于对于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提出质疑。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正义、战争、道德、理想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将小说的结构形式空间化,利用物理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的叙事功能,利用隐喻的表现方式对于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隐喻及其本质

近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者们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隐喻涉及范围很广,日常语言文化、科学经济领域、社会生活、文学作品等无不囊括其中。它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小说文本分析中,因此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研究格外受到关注。作为语言的化妆师,隐喻可以使语言具有无限美感,这是隐喻的语言修饰功能。隐喻无时无刻不在,具有广泛存在性。使用隐喻可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以及主题得到渲染,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小说中隐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文体风格、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学价值等。

《金色笔记》中的隐喻表现

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多处运用隐喻来表现小说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笔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析小说文本,洞察人物情感,感受美学价值。

1.水的隐喻

水是万物之源,只有在水的滋养下,万物才能够得以存活,得以生长。古语“上善若水” 就给予了无私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水高度的评价。小说中,作者也有一段关于水的描写,但是不是出现在安娜的实际生活中的,而是出现在安娜的梦境中。在断断续续的关于梦境中水的描写中,作者利用水的意象隐喻表现出安娜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开始时安娜感觉这水深不可测,这深不可测的水代表着安娜初期的写作灵感也是如此深不可测、源源不断、取之不竭。安娜《战争边缘》获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其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的体现。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安娜又感觉到那水只是浅浅的一层,这就意味着安娜的写作灵感枯竭了。后期,安娜患上了写作障碍症,梦境中安娜脚踩动污浊的空气竭力想往上飞,表现出安娜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力想走出精神的困顿时期。水是万物之源,安娜也不例外,是靠着水的滋养活下去的,安娜没有放弃,她用四种颜色的笔记本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进,表现出深层次的含义。

2.推巨石上山的隐喻

《金色笔记》中,有一段关于推巨石上山的描写。这段取材于荷马史诗的故事讲述的是足智多谋的西西弗斯因其行为触犯天神,因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天神们要求其推巨石上山,每当西西弗斯快要将巨石推至山顶时,巨石就会从山顶自然滚落,之前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又需要重新开始推巨石上山。在无限的循环往复中,西西弗斯就做着这一件事情,没有意义,永无止境,但是他还是一直重复着。这段对于推巨石上山的描写出现在安娜与索尔的对话之中的,通过此隐喻表现出安娜对于人生及未来的一个思考。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文体效应

隐喻在小说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单独出现的,而是代表了文章的一种文体效应,通过分析文中隐喻,读者对于作者的文体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深了对于隐喻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深层含义。

《金色笔记》中,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出现在文章中,同时作者还将这种隐喻的使用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中。四色笔记本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表达,并作为故事主线贯穿全文。而文中对于水、老虎、推石头上山的隐喻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感情。在对文中隐喻的理解上,读者不仅仅要考虑到隐喻表现出来的隐喻含义,同时也要将隐喻以及隐喻的含义放在一起,二者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全新的意义,这种第三方内容的表达是其他表现手法所无法达到的,所以说隐喻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体效应,对于增强文本的渲染情感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个由文字构筑起来的虚拟世界。作者选择合适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有价值的故事。所以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时,借用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解读作品,对于了解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尤其是进而感悟文章通过隐喻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有重要意义。

1.隐喻深化主题之美

隐喻不仅使得文章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同时对于小说主题具有强烈的深化之美。小说中,作者利用推巨石上山的隐喻来表现安娜坚持不懈的精神。借助此种非常规化的表现方式,作者将原本不相关的事物通过隐喻的表现方式联系起来,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通过这种隐喻的表现,使得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深化与发展。作为一种现实与想象结合的表达方式,隐喻不仅能使得文章主题表达更为透彻,而且通过隐喻传递出一种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与文章的主题思想相一致。《金色笔记》中多处的隐喻表达深刻透彻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呈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隐喻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深化主题之美。

2.隐喻含蓄凝练之美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广泛使用保障了作品的连续性。通过隐喻对于文章进行再创作,表现出含蓄而凝练之美,能够将读者带入作者的想象空间之中。本体与喻体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通过隐喻的使用将本体与喻体联合起来,表达出一种含蓄的美,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会使得文章的主题思想变得模糊,同时还会使得文章表现出一种凝练之美。小说中有一段关于理查与马莉恩婚姻的隐喻描写,用地狱映射婚姻,这是对于透析婚姻实质,洞察人物关系有启示作用。婚姻的变化生动灵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语言极富形象性,表现出朦胧之美,这就充分体现了隐喻的美学价值。

3.隐喻情感渲染之美

在小说人物塑造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最为困难。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能够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此时,隐喻就成为最好的表现工具。使用隐喻可以使得人物感情得到最好的诠释,将那些难以表达的感情具体化,传递给读者。《金色笔记》中在对于安娜感情的描述中,作者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直接描述安娜感情的变化,而是利用胃囊隐喻的表达巧妙地表现安娜内心情感变化。隐喻借助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进行感情的渲染,可以让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结语

《金色笔记》的成功吸引了更多人开始对其进行专业的探讨,其中隐喻的成功运用对于增强文章主题,渲染人物感情,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文中隐喻所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有助于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亮.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以《金色笔记》为例[J].芒种,2013,02:15.

[2]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06,30 .

[3]樊晓君.《金色笔记》的空间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05,01.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篇4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读书笔记 篇5

《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篇6

【关键词】中国建筑美学;形式美;中西差异;未来发展

0 引言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其实美一直都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然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建筑则是对美最好的诠释。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对建筑之美则有不同的看法与总结。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1 建筑中的形式美

1.1 对称与均衡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是采用对称布局的形式,这种现象很难用功能的因素去解释。如故宫所采用的严格对称的布局形式,沿着中轴线两侧成双成对的排列建筑DD东边放一个殿,西边也放一个殿;东边设一个门,西边也设一个门,于是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气氛。而功能要求必须采用这种形式?这很难解释。不仅古代的建筑这样,今天的建筑大多亦是如此。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DD希望获得庄重、雄伟的气氛。这也是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的体现。

1.2 韵律与节奏

韵律原本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以往一些美学家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和人类本能的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

1.3 调和与对比

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认为缺乏对比的东西会使人感到单调,但若果过分强调对比以至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则可能造成混乱,只有将对比与调和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达到多样与统一。对比和调和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

1.4 比例与和谐

在建筑中比例与和谐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个建筑没有了比例,整个建筑就失去了美感,在最早的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黄金分割比的关系,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应该遵循黄金分割比,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很多建筑都遵循黄金分割比。就如凯旋门的建设,整个建筑的体量关系完全符合黄金分割比。

2 中国建筑美学特点

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筑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其中汉族的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的主流。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1 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它的伦事价值密切相关

建筑的审美标准不仅要求使人感官愉悦,更重要的是恰当地表现形象本身所包涵的伦理的、政治的内容。

2.2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内容和工程实践

中国建筑的形式美首先是它的群体美、序列美。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即使是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体量也都体现了封建家族中尊卑、长幼、内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级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

2.3 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甚于单纯的造型美观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序列设计和环境气氛,获得巨大的审美效果,对世界建筑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的明清宫殿,在长达3.5公里的笔直的中轴线上布置了20多座殿宇楼阁,组成10多个不同气氛的空间,通过节奏的变化,取得了雄伟、震慑的浓重气氛。天坛以苍翠的松柏林海为基调,将洁白的圆丘和湛蓝的祈年殿衬托得突入晴空,形象极为圣洁肃穆。为了深化环境意境,还很重视运用象征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拟、匾联题字等,激发人的联想。

3 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

3.1 建筑用材上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3.2 建筑造型上的差异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DD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3.3 表达的伦理意识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

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

4 未来的发展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上一篇:父爱亮丽的风景线作文下一篇:服装表演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