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果产业现状与竞争力分析论文(精选5篇)
山东省水果产业现状与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1
2.1 竞争优势
2.1.1 水果风味独特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使得山东水果具有不同于其他产区的独特品质与风味。烟台苹果以其“肉质松脆、汁多爽口”的特点, 畅销国内外;蒙阴蜜桃以其“果肉细腻、汁甜味香”的特点享誉大江南北;沾化冬枣以其“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甘甜清香、营养丰富”而被誉为“天下奇果”。
2.1.2 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2016年, 山东以占全国5.0%的面积, 贡献了9.5%的.水果产量, 666.7m平均单产1 764 kg, 是全国平均单产的1.9倍;苹果单产2 165 kg, 是全国平均单产的1.7倍;以苹果为代表的水果出口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2016年鲜苹果出口55.2×10t, 出口额6.18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的41.7%和42.6%。
2.1.3 产业化水平较高
全省现有各类果品分级包装流水线800余条, 年处理能力超450×10t;果品贮藏能力480×10t, 其中气调贮藏120×10t;登记在册的各类果品专业批发市场64个, 年流通量500×10t[5]。
2.1.4 品牌号召力强
山东是最早引进栽培西洋苹果、欧洲大樱桃的地区, 是我国现代果业生产的发祥地,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传统名品, 如烟台苹果、莱阳梨、峄城石榴、无棣金丝小枣、大泽山葡萄、曹州柿饼等, 在消费者中拥有众多的拥趸。
2.1.5 现代果园发展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 山东出台了“水果产业振兴规划”, 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果产业项目”, 先后投入财政资金3.8亿元, 建设各类现代栽培模式示范园近7千公顷, 带动全省新发展苹果矮化集约栽培果园4万公顷, 同时示范推广了生态栽培模式、果园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果园的集约化、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近几十年来, 我国和世界的水果种植规模、产量快速增加。2016年全国水果面积12 981.5×10hm, 产量1.81×10t, 面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分别较1978年增加5.8倍和26.5倍,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3%和9.3%;至间, 我国水果产量增加1.04×10t, 占世界同期水果增加量的51.2%;20我国苹果、桃、梨和红枣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50.6%、59.5%、71.3%和49.6%, 人均水果占有量121.9 kg, 是同期世界人均水果占有量 (不含中国) 86.5 kg的1.4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今后水果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表1 我国主要水果世界占比及人均占有情况
2.2.2 生产成本持续攀升
据山东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抽样调查, 666.7m苹果生产成本由20的5 440元增加至2016年的6 843元;雇工价格由年的60元/天增长至2016年的140元/天 (图3、图4) 。
2.2.3 生产效益降低
以主栽树种苹果为例, 2010年以来, 苹果生产效益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据山东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调查, 2016年山东苹果666.7m纯收益4 517元, 较、2014年、分别下降633元、5 075、3 819元;成本收益率 (收益/成本) 66.01%, 再创历史新低 (图5、图6) 。
图3 2010—2016年山东苹果生产成本变化
图4 2010—2016年山东苹果生产雇工价格变化
图5 2010—2016年山东苹果生产666.7m2收益变化
2.2.4 经营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规模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经营分散的直接后果一方面是生产效率低下, 果农既要生产又要销售、既要懂施肥又要懂植保、会修剪;一方面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2.5 动力强的企业和品牌较少
相对于影响力较大的区域公用品牌, 山东缺少带动力、影响力强的企业和品牌, 很多地区优势明显的水果产品长期以贴牌销售或供应原料为主, 难以形成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图6 2010—2016年山东苹果成本收益率变化
2.2.6 基础设施落后, 装备水平低
大多数果园立地条件差,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果园机械化水平不高, 效率低下。
2.2.7 观念与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
传统的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观念仍大有市场;如何将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质量安全、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统筹规划紧密结合的措施还不够到位;因地、因树精准施肥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 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等现象仍然突出。
3 发展对策
3.1 创新组织方式和服务模式, 提升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培育新型社会化综合服务体或专业化的生产服务组织, 开展果园托管、半托管或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是既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 又适应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服务方式, 值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广。各地出现了以单户经营为基础成立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和公司组建技术服务队等诸多成功的运作模式, 要通过政策、资金、培训等提升这类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力与市场号召力。
3.2 鼓励发展新业态, 延伸产业链条
重视地方特色优势树种 (品种) 的发展, 将城市近郊果业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区分开来, “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 探索产业与旅游休闲业有机结合, 与生态绿化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管理水平、投入水平、生产模式, 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开展差异化生产、精准化营销。努力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占得先机。
3.3 大力推广现代栽培模式,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二十多年前推广的以苹果乔化密植早期丰产为代表的栽培模式, 在果品市场供应短缺时代, 对于提高果园早期产量、满足市场需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和市场形势。实践证明, 以省工省力、便于机械化操作为主要特点的矮砧集约高效栽培, 是适应目前果品生产形势的新模式, 应该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3.4 继续推进老劣及郁闭果园的更新改造
按市场规则淘汰管理不善的老龄低产低效果园。在苹果郁闭果园改造行动的基础上, 按照“三改三减” (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减密度、减化肥、减农药) 的技术要求, 继续做好适龄郁闭果园的改造工作, 腾出人工和机械作业的空间, 以适应下一步逐步提升机械化率、改善果品质量、提升产业效益的要求。
3.5 研发推广与新型栽培模式相匹配的关键栽培技术
加大省力简约化栽培管理技术及果园需肥机理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力度;完善配套技术措施, 从改善果园土壤质量入手, 大力推广果园生草、壁蜂授粉、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减施等与现代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技术体系;加大物联网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对果实免套袋、定向促花等技术进行研发攻关;做好高标准水果种苗繁育技术的研发工作, 进一步夯实果业发展基础[6]。
3.6 注重品牌创立与推广, 进一步提高山东果品的市场形象
作为品质和信用的载体, 品牌是产业成熟的标志, 一个有影响力品牌的树立, 需要十年、几十年的信誉积累。要加大公用品牌培育力度, 着力培育市场影响大、信誉好的企业品牌。引导生产者树立生态、绿色发展理念, 种 (地) 养 (地) 结合, 量入为出, 着力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经营者守信经营, 精准营销, 维护好水果区域公用品牌, 做强企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统计年鉴 ()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山东省农村统计年鉴 (1990—2012)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山东省统计年鉴 (—)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王志刚, 于彩云, 马明兴, 等.山东省桃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落叶果树, 2015, 47 (2) :16-18.
[5]张开春, 闫国华, 张晓明, 等.中国甜樱桃的栽培历史、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落叶果树, 2017, 49 (6) :1-5.
[6]赵瑞雪, 崔秀峰, 于国合.桃品质提升技术集成[J].落叶果树, 2016, 48 (1) :50-51.
山东省水果产业现状与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2
1 研究综述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产业结构及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研究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产业结构优化测度领域, 各方学者大都是从两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是产业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 第二是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分析原因并提出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李健等[1]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分别得出三次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陈兆友[2]运用Chou突变点检验和干预模型对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得出FDI对福建省产业结构存在干预作用;李琳等[3]运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对湖南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等层面进行分析;张耀光等[4]运用三次产业结构中心轨迹的动态变化对海南岛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谢兰云等[5]对我国区域R&D强度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得出我国各省份R&D强度的差异与其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赵玉林等[6]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研究, 并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特点、动因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从山东省实际出发, 采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进行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偏离份额模型作为国内外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较为成熟的模型之一, 以其数据全面性和分析结果详实性颇受国内外学者青睐。国外学者在偏离份额模型发展与演变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Nazara和Hewings[7]首次创新性地引入空间结构变量并提出空间偏离份额拓展模型;Mayor等[8]将区域的经济增长分解为偏离分量和份额分量;Austim[9]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分析新西兰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现状, 得出新西兰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资源的制约;Matías等[10]同时提出地理变量和经济变量来表示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国内学者也引入偏离份额模型来研究国内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鲁奇等[11]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系统研究了河南省五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徐缓等[12]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对新疆两时段的工业结构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刁培莲等[13]运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2000—2009年武汉市以湖北省为背景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王健[14]采用偏离-份额技术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李丽萍等[15]运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2001—2008年间湖北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曹卫东等[16]运用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研究;于良等[17]通过区位熵法和偏离份额模型分别了分析枣庄市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并进行对比印证。
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从国家或某一大区角度考虑研究区域时间点的状态, 忽略了产业结构在研究阶段期间内的演进变化和邻近区域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 邻近区域对研究区域的影响要比国家的影响要大。基于现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山东省的实际现状, 本文以山东省邻近地区作为参照, 采取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山东省2002—2011年10年间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模型 (Shift-share Method, 简称SSM) 是一种用特定变量 (如经济增长) 来研究区域在某时段产业结构的方法。此模型把研究区域某时段的经济变化分为国家增长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偏离分量3个分量, 它们分别可用于分析衡量区域的政策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度及产业的竞争力等。本文同时考虑了国家和邻近区域对研究区域的影响, 采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 将研究区域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分为国家增长分量、邻近-国家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邻近竞争偏离分量, 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2.1 变量设定
本文把研究总期限设定为T, 每一个细分时段设定为t, t=0, 1, 2, …, T-1。变量的下标i代表研究的产业, 上标t代表时期。G和g分别表示国家和研究区域的生产总值, Gi和gi则分别代表国家和研究区域第i产业的生产总值[7]。Δgit+1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第t+1期相对于第t期的生产总值的变化值, 即Δgit+1=git+1-git。
2.2 动态偏离分析空间拓展模型
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是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邻近区域因素对研究区域的影响。设定研究区域为j, 邻近区域为k, Wjk为研究区域j和邻近区域k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将邻近区域第i产业的GDP增长率记为, 也称为第i产业的空间增长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i
其中0≤wjk≤1, 且, n是邻近区域k的个数;gikt+1和gtik是第t期和第t+1期邻近区域k的第i产业的生产总值, 则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空间模型的一般公式为:
式 (2) 中, 。gti*Rt+1是国家增长分量, 指的是研究区域第i产业第t期的产出水平按照国家所有产业第t+1期的增长速度发展一个时段所增加的量;是指按照邻近区域第i产业t+1期的实际增长率与全国所有产业增长率的差值发展所增加的量, 称为邻近—国家结构偏离分量, 简称空间结构分量, 它反映了邻近区域i产业在该时段产业结构的合理度, 该值为正, 说明邻近区域第i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增长速度, 鉴于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 邻近区域第i产业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该值为负则说明邻近区域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拖后的负面影响;是指按照第t+1期的研究区域第i产业实际增长率与邻近区域该产业实际增长率的差值发展所增加的量, 称之为区域—邻近竞争偏离分量, 简称空间竞争分量, 它反映了研究区域第i产业在该时段相对竞争力的强弱, 其值为正表明研究区域第i产业超过邻近区域该产业的发展, 具有产业竞争力, 其值为负则表示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将式 (2) 等式右边的第一项移到等式左边, 则变换为下式:
式 (3) 等号左边是实际增长与国家增长分量的差, 称之为总偏离 (Gross Shift) , 等于右边的空间结构分量与空间竞争分量两项之和。偏离份额模型可根据空间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对总偏离的贡献大小, 判断是哪种力量对总偏离起着主导作用。
3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
选取2002—2011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 以邻近区域为参照, 分析山东省各产业空间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的偏离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
3.1 邻近区域的确定和数据的初步处理
产业集群是一种空间集聚现象, 空间集聚既能节约运输成本又能增强企业间直接的交流, 进行更加迅速、准确的信息传递。本文主要研究空间上邻近区域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对促进山东省与邻近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互补提供理论支持。山东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 北接河北省, 西邻河南省, 南靠安徽省和江苏省, 因此在地理上与山东省有公共边界的4个地区为具有空间作用的邻近区域。
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来自于200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及邻近4省份的统计年鉴。由于区域空间和时间的差异, 名义GDP无法完全体现研究区域和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及关系, 因此, 本文将2002—2011年各地区各产业的数据进行处理, 按照国民生产总值指数 (上年=100) , 计算出每年各产业的实际不变价GDP, 这样能剔除因通货膨胀长期趋势带来GDP的增长量。具体公式推演过程如下:
3.2 空间作用强度系数及空间增长率的分析
邻近区域由地理位置确定, 空间作用强度则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密切相关。由于各地区空间上人口数量差异较大, 所以本文以人均GDP来计算研究区域与邻近区域的空间强度系数Wjk。Boarent认为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似度与二者之间的作用强度成正比, 设Xj、Xk分别为研究区域j和邻近区域k的经济变量, Wjk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将研究区域山东省及邻近区域2002年人均GDP代入式 (Ⅴ) , 空间强度系数表如表1所示。
将各地区的空间强度系数及相关数据代入式 (Ⅰ) , 得出数据如表2所示。
3.3 结果分析
将2002—2011年山东省各产业GDP、全国GDP和邻近4区域各产业GDP代入空间拓展模型公式 (2) , 计算结果见表3所示。
3.3.1 第一产业增长情况
2002—2011年, 山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75亿元, 低于按照全国GDP增长速度计算的国家分量, 总偏离年均为-129.73亿元, 说明山东省第一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低于全国第一产业的平均水平。山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量最高点出现在2004年, 高达101.28亿元, 后期呈波动趋势, 由此得出山东省第一产业发展不稳定。
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和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均为负值, 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年均-131.66亿元, 先后呈现出升-降-升-降-升的波动状态, 说明邻近区域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速度, 邻近区域第一产业结构劣势不仅未能对山东省第一产业整体发展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相反还有一定的拖后影响, 尤其在2006年, 结构偏离分量低至-188.48亿元, 说明2006年山东省第一产业产值受邻近区域的拖后影响很大;竞争偏离分量为1.93亿元, 说明山东省第一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高于邻近区域的空间增长速度, 其产业相对于邻近区域于竞争优势地位。第一产业空间竞争偏离分量一直在0值附近徘徊, 2009年之后3年全部为负, 说明这10年间, 邻近区域对山东省第一产业的作用波动不定。2003年竞争偏离分量最小, 这一年产业竞争劣势给山东省第一产业带来负面影响比较大, 高达-33.54亿元;2004年情况则截然相反, 竞争偏离分量达到最大值, 此年产业竞争优势给山东省第一产业带来了28.59亿元的增长。
3.3.2 第二产业增长情况
综合研究期限10年来看, 山东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总偏离和结构分量均为正值, 分别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相应指标值, 说明邻近区域第二产业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002—2011年, 山东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 396.25亿元, 高于按全国增长水平计算的国家分量, 且呈直线上升趋势, 2008年稍有回落除外, 说明山东省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很快, 发展势头良好。其中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和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对总偏离的贡献率分别为83% (311.77/374.07) 和17% (62.30/374.07) 。
2002—2011年期间, 第二产业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呈现升-降-升-降-升的趋势, 2007年达到最低点-136.41亿元, 即2007年邻近区域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 对山东省第二产业的发展起着拖后的负面影响。但2009年山东省第二产业空间结构偏离分量达到最高612.89亿元, 邻近区域第二产业结构优势比较大, 产业增长速度快, 对山东省起着积极、正面的影响。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在2002年达到最低值-103.55亿元, 说明山东省在该年空间竞争劣势比较大, 但2003—2007年, 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均为正值, 且比同时期第一、第三产业的相应指标要高, 说明山东省在这五年内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大。空间偏离分量与2007年达到最高, 给山东省的经济带来了295.60亿元的增长。
3.3.3 第三产业增长情况
总体看来, 山东省第三产业在2002—2011年间, 实际增长平均达到789.93亿元, 呈直线增长趋势, 高于按照国家增长速度计算的国家分量, 其总偏离为148.72亿元。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和空间竞争偏离分量也同为正值, 对总偏离的贡献率分别为70% (104.20/148.72) 和30% (44.52/148.72) 。
年度情况, 2002—2011年间, 第三产业空间结构偏离分量除2007年以外, 始终保持为正值, 呈现升-降-升-降的M型波动变化, 2007年为负值, 说明邻近区域第三产业对山东省有负面影响。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在2003年、2004年和2009年为负值, 分别为-29.92亿元、-49.95亿元和-122.85亿元, 说明与邻近区域相比, 山东省在这三年竞争力较弱, 阻碍了第三产业经济增长, 此外其他年份都处于竞争优势,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4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Shift-share分析
Shift-share图是在系统分析研究期间内区域产业结构偏离程度的基础上绘制的, 可以使结论更加直观, 明确各产业部门属于何种类型。图1是产业优势分析, 以总偏离分量为横坐标, 以份额分量为纵坐标, 反映各产业在总增量和增长优势方面的诸多类型。图2是产业偏离分析, 用结构偏离分量为纵坐标, 用竞争偏离分量为横坐标, 反映各产业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18]。
通过图1产业优势分析图可以得出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位于S2象限, 表明二者是具有产业优势的增长部门;第一产业位于S4象限, 表明第一产业虽是增长部门但不具有产业优势。通过图2产业偏离分量分析图可以得出, 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原有基础和竞争力很强, 但第一产业原有基础较差但竞争力较小。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系统分析, 结论表明:山东省第一产业发展呈增长态势, 但竞争优势很小,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 竞争优势相对第一产业较大;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对总偏离的贡献比较大, 说明邻近区域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邻近区域第一产业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产生正面的带动作用;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均为正, 说明山东省在研究期间内三次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 其中第一产业竞争优势最小, 第二产业竞争优势最大, 第三产业次之, 但数据显示竞争优势又呈缩小趋势, 并且波动很大。因此, 山东省应加大力度调整第一产业, 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效率, 提高空间产业竞争力, 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借力蓝黄, 打造核心竞争力。2009—2011年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省一定要以蓝黄两区作为龙头, 引领整个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其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必然会对山东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将对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尤其是海洋科技、旅游业、服务业等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19]。
(2)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竞争力。空间模型结果显示, 山东省在研究期间内第一产业的结构分量全部为负值, 说明第一产业明显受邻近区域的拖后影响, 因此山东省应在借助邻近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地区高效生态产业, 提高空间产业竞争力。山东省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很大, 应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可持续发展, 发挥第二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另外山东省第三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但优势又呈缩小趋势, 因此山东省需要借助国家“蓝黄战略”优化产业结构, 发挥自身海岸线较长、海洋资源丰富等优势, 积极发展海水养殖、海洋科技、旅游、金融等服务业[20]。
(3) 推动第一产业集约化与产业化。结论显示山东省第一产业呈增长态势, 但竞争优势比较小。针对此研究结果, 山东省应加大力度推动第一产业生产的集约化与产业化, 引导鼓励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保持第一产业增长态势的前提下, 提高竞争优势。
(4) 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促进高层次发展。空间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第二产业增长态势明显, 且竞争优势大, 因此山东省应注重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以高新技术代替产能, 加快第二产业的转型步伐, 实现高层次发展。
(5)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表明山东省第三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但优势呈缩小趋势, 因此山东省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 充分发挥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服务功能。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改造传统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 逐步发挥其经济服务功能来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摘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系统分析偏离份额模型演变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要素, 应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山东省2002—2011年10年间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竞争力进行横纵向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邻近区域而言, 山东省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产业竞争优势较大。山东省应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和旅游业, 保持第二、三产业的优势;同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打造核心竞争力。
山东省水果产业现状与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3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因子分析等方法,以“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初步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模型,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选取的31个省市的各项数据的浓缩处理,提取出了4个公因子,根据各因子得分进行单独排序,得出了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在产业效益及创新规模因子中排名第4,在文化需求及创新能力因子、文化生产因子中分别排名24,在产业规模及消费因子中排名25。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增强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建议,进一步提升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实现文化强省过程中的分量和比重,为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关键词: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 因子分析;竟争力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5-0034-06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expert interview,factor analysis,etc,the authors defined the basic model for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 and structur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the basis of Diamond Model Theory.By analysing and compressing the massive data of 31 provinces,they ectracted and sorted 4 common factors on their levels,then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 of Shandong Province ranks 4th in the factors of industrial benefit and innovation;ranks 24th in the factors of cultural needs,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duction;ranks 25th in the factors of industrial-scale and consumption,and gave suggestions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dustry should be raised so as to bring changes to the sports-cultur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factor analysis;conpetitiveness
在低碳经济普遍被关注的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愈发重要[1]。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的竞争力。一个国家或省市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于其总体形象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人们对体育文化多样化需求逐步提高,为体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2011年、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情况下体育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涵和魅力,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在国家着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理应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通过其产业竞争力体现出来,即可以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国内文化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文化交融中的竞争力,进而维护和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安全发展。[2]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31卷第5期
2015年10月 刘凤虎,等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No.5 2015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热潮下,山东作为文化大省,逐步加大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提出了重点打造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十大文化产业[3]。山东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如吴氏太极拳、崂山道教武术、临清潭腿等。如何才能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把山东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逐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准确、全面、客观的的评估和定位,才能清晰的看到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优势资源要巩固,短板和劣势要加以发展和提高,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山东省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而提升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论著、期刊以及对CNKI、维普、万方以及 Ebsco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为“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民资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文献起止年限为2000年1 月至2015 年2 月,以关键词为检索条件总计得到有效文献近30篇,参考其中文献12篇。针对本研究的问题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研读,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参考相关资料,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模型的构成,在借鉴其他研究者指标选择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34位民族传统体育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内专家,并对其进行访谈,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和经验选择等指标筛选方法,从30个原始指标中最终选取了20个指标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相关联指标体系。
1.3 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19.0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在检验后提取公因子、计算因子得分并排序,以对山东省民资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
2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2.1 产业发展优势
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战略背景下,山东省政府基于自身发展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产业资金保障、产业基地申报管理等方面共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最新提出了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旨在打造体系健全、产业涵盖面广的体育产业新格局。有国家层面和省政府的利好政策做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山东境内有着丰富的资源。截止到目前,共有十个县市先后被评选为 “全国武术之乡”, 武术之乡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巨大的品牌价值及附加的经济价值将会对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传统武术独具特色,代表性拳种如螳螂拳、查拳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的武术产业以数量众多的民营武术学校为主,在全国起步较早,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郓城宋江武术学校、莱州中华武校获得2010-2013年“全国十杰武校”荣誉,体现了上述两所武校在全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是山东武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能助推武术产业乃至当地经济快速发展[4]。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东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借助于水浒文化资源,开发打造了水浒好汉城、水浒影视城、水泊梁山景区,形成了水浒品牌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相当的经济效益。在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活动方面,山东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潍坊国际风筝节”两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节日,是国内较早成功运用“文体搭台,经济唱戏”发展理念的典范。[5]
2.2 产业发展不足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业、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咨询业、民族传统体育服装业、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业等,涵盖范围较广。经访谈得知,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武术、旅游等产业为主,其他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的开发还较薄弱,有些市场还未涉足,因此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提高。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投入做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目前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部门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资金参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比例还不高,限制了拓展空间和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体育文化产业形成的巨大市场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偏小。以健身培训市场为例,在山东各城市的健身俱乐部或高端健身会所,主要以跆拳道、力量训练、形体健美为主,习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数较少,产业规模还有待提高。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模型的构建
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目前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以“钻石模型”为依据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6]。“钻石模型”理论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以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钻石“可以是一家工厂或者企业,也可以是某一行业或产业,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行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的表现等四个基本决定要素构成,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和机遇。
本研究以钻石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借鉴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按照科学性、特殊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把需求因素、文化生产因素、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相关文化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四个因素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本因素(如图1所示)。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依据上述模型选取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30个,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对30个原始指标的专家打分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0.25认为专家协同程度较高可信,P<0.05认为专家意见可信度高,选取得分达到总分70%以上的20个指标,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相关联指标。
图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模型
表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相关联指标
4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4.1 本研究涉及省市的选取
体育产业或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它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的繁荣也会加速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7]。单纯把经济因素作为选取依据,应该会挑选经济实力相近或相差不大的的省市进行分析比较,无形之中就会把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省市排除在外。因此,为了全面呈现全国各省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从本研究样本的完整性和研究意义考虑,最终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4.2 数据来源
本课题的原始指标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体育年鉴》《2014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他省市2014年统计年鉴、专项调查研究报告及期刊、图书、硕博论文等。
4.3 数据处理和检验
原始指标数据单位不统一,数据的量纲不同,需对表1中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经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相关系数都大于0.3,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存在信息上的重叠,进一步确认了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8]。KMO 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0.750,Sig.(P值)=0.000<0.05)说明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4.4 提取公因子进行因子旋转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默认标准提取了4个共公因子(见表2)。一般来说,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即表明这些主成分包括了全部指标所具有的主要信息,因此本研究中20个变量的总变异可以由这4个因子进行解释。[9]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第一个公因子在 X10、X12、X18、X19、X15、X9、X13、X7这八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体育文化产业总产值、体育文化产业利润总额、邮电业务总量、电话用户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体育文化产业增加值、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情况、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效益和创新方面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产业效益及创新规模因子。[10]
第二个公因子在X16、X14、X1、X20、X2、X3、X6这七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体育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需求方面的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文化需求及创新能力因子。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a
提取方法 :主成分。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 5 次迭代后收敛。
第三个公因子在 X8、X5、X17这三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体育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产方面的能力,将其命名为文化生产因子。
第四个公因子在X11、X4这两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体育文化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规模和消费方面的能力,将其命名为产业规模及消费因子。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我们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4.5 根据因子得分排序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上述因子分析提取出的四个公因子的得分,将31个省市样本分别就四个因子进行得分的排序,详见表4。
图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4 31个省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得分排序
由表4可知,在第一因子中,山东省排在前列,位于第4名;在第二和第三因子中,排在24名;在第四因子中,排在25名,均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早在2014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体育产业之前,山东省就已提出了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省、体育强省的目标,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并提出了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虽然在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但从第一因子中相关指标看,产业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处于前列,且省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方面也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因此在产业效益及创新规模因子中山东仅次于广东、北京、江苏等经济强省,这也符合人们对于山东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心理预期。在文化需求及创新能力因子和文化生产因子中,山东省的得分较低,均处于24名,和第一因子的排名相差较大。从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山东和北京、浙江等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说明在体育文化的生产、需求、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山东的发展还较薄弱。在产业规模和消费因子中,山东省排在第25位,和第二第三因子的排名相当。由此说明,山东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人均生产总值落后于经济总量,制约了人均消费性支出,使得体育文化产业规模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不够大,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等的消费支出和其他省市相比还较低,市场发展空间还有待开发。
5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重视传统武术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政府可以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传承人的资金扶持[11]。整理其他特色传统武术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武术之乡“资源,运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增强开发、投入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之乡比赛、传统武术比赛,引导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参与武术,进行武术锻炼,真正激活武术消费市场。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齐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或节庆活动,增加山东省在全国及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此带动整个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
5.2 认真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外延范围,根据山东省实际发展情况和自身特色,确定好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扩大产业的广度,增加产业规模,重视产业效益的提高,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链,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在目前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体育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引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企业做强做精,增强其在全国的竞争力。
5.3 在当前国家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除了正常的健身娱乐需求功能,更应该重视无形价值的宣传,刺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需求,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新的消费热点,如适当引导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关注,进一步成为潜消费人群,最终为其“买单”。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战略中的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实现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2]
参考文献:
[1]Feng Bing.Study on Development Path of Shandong Sport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J].Energy Procedia,2011(5):879-883.
[2]张世威,袁 革,陈邦权.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25-129.
[3]李 蕾,高 平,郑雪燕.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4(9):88-90.
[4]应孜.第十一届全运会与山东武术产业推广模式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6(4):8-10.
[5]马永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齐鲁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2):70-72.
[6]汪晓琳,胡安义.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49-57.
[7]朱洁.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基于我国东部各地区的分析[D].宁波:宁波大学,2011.
[8]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李文静.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徐 萍.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1(3):77-80.
[11]刘军,蔡贺.我国西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47-49.
山东省水果产业现状与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4
第一章 2011-2014年世界绣花机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2011-2014年世界绣花机行业发展概述
一、世界绣花机市场供给分析
二、世界绣花机需求分析
三、世界电脑绣花机技术分析
第二节2011-2014年世界绣花机行业主要国家运行动态分析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日本
第三节 2014-2020年世界绣花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章2011-2014年世界绣花机顶尖品牌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德国百福绣花机
一、企业概况
二、2011-2014年企业产品市场运营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德国蔡斯克
一、企业概况
二、2011-2014年企业产品市场运营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日本田岛
一、企业概况
二、2011-2014年企业产品市场运营分析
三、田岛机械(中国)有限公司企业财务数据分析
第四节 日本百灵达
一、企业概况
二、2011-2014年企业产品市场运营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五节 日本兄弟
一、企业概况
二、2011-2014年企业产品市场运营分析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章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二、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三、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六、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第二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绣花机标准分析
二、纺织机械政策分析
三、进出口政策分析
第三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行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绣花机行业特点分析
二、中国绣花机行业技术分析
三、中国绣花机价格分析
四、浣东街道绣花机出口回暖
五、国产绣花机如雨后春笋
第二节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一、效率更高
二、混合机型日渐成熟
三、操作方式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四、高科技运用更广泛
五、扩展功能,向其他机种延伸
第三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第五章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市场供需态势分析
第一节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市场供给分析
一、绣花机供给情况分析
二、国产绣花机占据全球产量比例分析
三、电脑绣花机供给分析
第二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市场需求分析
一、绣花机整体需求分析
二、绣花机需求特点分析
三、影响绣花机需求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章 2011-2014年中国缝纫机械制造行业主要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2011-2014年4月中国缝纫机械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增长分析
二、从业人数增长分析
三、资产规模增长分析
第二节2014年4月中国缝纫机械制造行业结构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1、不同类型分析
2、不同所有制分析
二、销售收入结构分析
1、不同类型分析
2、不同所有制分析
第三节2011-2014年4月中国缝纫机械制造行业产值分析
一、产成品增长分析
二、工业销售产值分析
三、出口·交货值分析
第四节2011-2014年4月中国缝纫机械制造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一、销售成本分析
二、费用分析
第五节2011-2014年4月中国缝纫机械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一、主要盈利指标分析
二、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第六章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进出口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进口数据分析
一、进口数量分析(84479020)
二、进口金额分析
第二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出口数据分析
一、出口数量分析
二、出口金额分析
第三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进出口平均单价分析
第四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进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一、进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二、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第八章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区域集中度
二、市场集中度
第二节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行业竞争方式分析
一、产品竞争
二、价格竞争
三、品牌竞争
第三节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企业提升竞争力策略分析
第九章 2011-2014年中国绣花机优势企业竞争力分析(企业可自选)
第一节 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中兵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百灵达刺绣机械(南通)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武汉北方天鸟佳美电脑绣花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五节 江门展艺电脑机械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六节 江西祥宏实业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七节 田岛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八节 浙江新思路实业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九节 佛山伸势达特殊精密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十节 杭州经纬电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十章2011-2014年中国针织机械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2011-2014年中国针织机械发展现状分析
一、针织机械的分类
二、中国针织机械工业概述
三、2011-2014年针织机械进出口状况
四、以先进技术促进针织设备发展
五、针织机械高档设备需求旺盛
六、中国针织机械的发展着力点
第二节2011-2014年中国针织机械产品开发状况分析
一、电脑提花圆纬机
二、电脑自动横机
三、高速特里科经编机
第三节2011-2014年中国针织机械及其技术发展分析
一、纬编圆型针织技术与机械
二、纬编平型针织技术与机械
三、经编针织技术与机械
第十一章 2011-2014年中国服装纺织行业整体运行新形势透析
第一节 2011-2014年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简况
一、中国服装行业信息化情况及出路解析
二、2011-2014年服装业代理加盟商面对的难题
三、2011-2014年中国服装企业发展机遇及转型分析
第二节 2011-2014年中国纺织服装业升级问题研究
一、纺织服装业驱动力和产业升级分析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挑战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升级的策略
第三节2011-2014年我国服装市场需求分析
一、纺织服装内销的新终端分析
二、纺织服装业需求增长情况
三、年全国服装市场变化趋势
第十二章 2014-2020年中国绣花机行业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4-2020年中国绣花机行业环境预测
一、绣花机技术方向分析
二、绣花机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三、缝纫机械制造行业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4-2020年中国绣花机行业市场发展预测分析
一、绣花机市场供给预测分析
二、绣花机产品需求预测分析
三、绣花机进出口预测分析
第三节 2014-2020年中国绣花机市场盈利预测分析
第十三章 2014-2020年中国绣花机行业投机机会及风险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4-2020年中国绣花机行业投资机会
一、中国绣花机行业主要领域投资机会
二、中国绣花机行业出口市场投资机会
三、中国绣花机行业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
第二节 2014-2020年中国绣花机行业投资风险展望
一、宏观调控风险
二、行业竞争风险
三、供需波动风险
四、技术创新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山东第三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5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 随着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 不少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对第三产业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区域性研究, 主要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展开。
首先是国家层面研究。彭志龙 (2001) 通过与相近发展水平国家统计数据相比较, 指出中国现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与同等经济水平的国家相比,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黄京鸿等 (2001) 根据199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并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吴玉鸣 (2000) 构建衡量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 采用定量的因子分析法评估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高低, 并对各个省市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非均衡差异评估分析, 得出应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构建和培育各具特色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和方向的结论。
相对国家层面的研究, 具体到某个省份或地区的研究较为丰富, 根据研究内容可大致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对总体发展现状、问题的研究。如陈晓霞 (2002) 对广州市海珠区的第三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上官鸣 (2003) 对陕西省、宿鹏 (2004) 对济南市第三产业的分析等。苏波 (2008) 对深圳市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深圳市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阐述了深圳市第三产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与某一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如何金耿 (1999) 对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与江苏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赵农华 (2002)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上海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以及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予以实证分析等。
三是针对第三产业内部某一特征分析。阎小培, 姚一民 (1997) 分析了广州市区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的特征, 宋璐等 (2003) 就山东省第三产业劳动就业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卢希悦 (2006) 强调创新思维在山东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是侧重评价指标的选取研究。蔡方, 孙文祥 (2003) 构建了第三产业各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天津和上海两市为例, 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 发现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 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会造成不同影响。
由上述综述可以看出, 关于山东省第三产业现状研究并不完善, 尤其是量化分析。对此, 我们借鉴吴玉鸣 (2000) 的作法, 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能够体现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 并根据指标值的情况对山东各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针对相关问题对山东第三产业发展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二、山东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指标分析
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能从单一指标上进行衡量, 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等, 这样缺乏系统性和公正性。影响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和地区经济总量有关系, 又和当地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环境状况密不可分, 而研究也不可能包含全部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相关分析时, 需要从这些影响因素中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指标, 建立衡量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资料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2005) 。
通过对表3中各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各指标得分和综合得分的分析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经济总量发展不平衡
第一个指标是经济总量指标, 在这个指标上得分越高, 表示该城市总体经济规模越大。青岛、烟台排在前第两位, 而这两城市的GDP也排在前两位, 因此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青岛以海尔、海信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工业总产值走在全省前列;济南作为省会城市, 工业基础雄厚、人员流动比较大, 对传统第三产业需求较大, 从而带动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排名第三;潍坊、淄博、威海、济宁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莱芜、聊城、菏泽经济总量指标得分较低, 工业基础薄弱。从得分整体情况来看, 最高分青岛与最低分菏泽相差3.686分, 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南、潍坊、淄博、威海、济宁7个城市, 且有6个城市处于半岛城市圈中, 而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有10个, 这些都反映出山东整体经济规模发展不平衡, 沿海城市比非沿海城市经济活跃, 东部城市较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快。
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矛盾突出
第二个指标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指标, 得分越高表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越优。根据得分情况可以将城市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得分大于1的城市, 有东营、烟台两个;第二类是得分大于0小于1的城市, 有威海、滨州、济宁、日照四个;第三类是得分小于0大于-1的城市, 有枣庄、莱芜、淄博、德州、潍坊、青岛、临沂、聊城、菏泽十个;第四类是得分小于-1的城市, 有泰安、济南两个。从得分情况来看, 东营和烟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比较合理, 有12个城市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济南得分最低;而在经济总量指标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中, 只有烟台结构效益保持优势, 说明山东工业较发达城市的第三产业普遍存在内部结构制约问题。
3.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差异较大
第三个指标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 得分越高表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越快。东营、济南发展速度比较快, 莱芜发展速度最慢。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有密切关系, 由于城市容量等基础条件的制约, 总量基数比较大的城市, 发展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从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青岛、烟台、潍坊、淄博、威海等经济总量指标得分较高的城市增长速度明显缓慢;相反经济总量得分较低的城市如聊城、菏泽等增长速度就比较快。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是反映一个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的重要标志, 健康的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必要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快慢也表明一个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大小。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主要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按照边际消费原理, 增加同一单位收入, 穷人比富人消费更多, 因此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基点, 鼓励消费信贷, 实施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城乡公共服务产品建设的财政政策。
4. 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由东到西依次减弱
综合指标是综合了前面三个公因子的信息, 是对一个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从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况来看, 呈现出由东到西发展水平逐步减弱趋势。综合指标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城市有青岛、东营、烟台、济南、济宁、淄博、威海、潍坊八个城市, 其中青岛、东营、烟台得分大于0.9, 属于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另外九个城市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菏泽、莱芜最低 (得分小于-0.85) , 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严重偏低。按照山东区位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淄博、东营、济南八大城市;西部地区包括滨州、德州、济宁、枣庄、临沂、泰安、莱芜九个城市。根据这种划分, 综合因子得分在东西部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八个城市中东部有七个;东部城市平均得分值为0.44375, 西部平均得分值为-0.3944, 东西部之间差距为0.8182, 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差距, 必将影响山东整体经济发展。
三、山东发展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
由上面分析可知, 山东各地市之间第三产业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内部结构和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城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第三产业发展道路。
1. 加强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
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没有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 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从各指标之间的比较来看, 综合指标得分基本和经济总量指标是正相关关系, 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和工业化保持一种协同关系, 符合三次产业发展规律;综合指标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城市中, 只有东营的经济总量指标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其余都在平均水平以上;综合指标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城市, 经济总量指标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但是东营综合指标得分1.03, 排名第2, 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 位居全省前列, 而经济总量指标得分-0.14378, 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说明要提高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必须提高当地的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
2. 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有支撑作用, 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山东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阶段, 第三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该阶段需要的水平, 第三产业供求矛盾仍很突出, 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传统行业基本满足需求, 新兴行业整体上供小于求。加强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服务作用,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服务功能, 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与工业发展阶段的需要相配套, 切不可盲目追求发展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 注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整体优化与升级。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现阶段占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各城市应该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 重点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引导其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3.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
由于各城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不同层次的第三产业。根据综合指标得分分析, 青岛、东营和烟台是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 (得分>0.9) , 这三个城市应该重视信息和知识在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通过科技知识创新实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次发达城市是第三产业综合得分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城市, 包括济南、济宁、淄博、威海、潍坊五个城市, 这些城市工业基础比较好, 经济总量比较大, 分列第三到七位, 都处在工业结构急需优化升级的阶段。他们应该在保持第二产业高质量增长同时, 积极发展与之配套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综合得分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九个城市工业基础大都比较薄弱, 分列第九到十七位。这些城市大都工业化程度比较低,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 经济发展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城市化进程缓慢, 农业比重较大, 工业技术含量不高, 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些城市应该转变思想,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大力发展传统第三产业, 促进第一产业向高级化迈进;发展商贸物流业、农林牧渔高技术服务业, 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加快工业化进程, 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摘要:依据系统性、导向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四项原则, 从第三产业发展总量、速度、结构和效益四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各地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最后针对山东各地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
【山东省水果产业现状与竞争力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山东省蓝莓产业现状及展望01-23
山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08-17
山东经济发展力分析论文12-17
山东蔬菜产业12-16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12-14
山东旅游文化产业10-16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交收细则12-02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12-17
山东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