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通用11篇)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篇1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 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
算出该方的需水量 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 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 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5)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记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7)做好一般护理
3、针刺的注意事项
1)孕妇腰骶部、腹部及能引起宫缩的部位不宜针刺
2)对重要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针刺眼区、颈部、小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时,要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幅度和留针时
间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意外的原因,护理和预防措施
1)晕针
2)滞针
三、填空题或选择题
1.伊尹创造汤药,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2.《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
医学理论的基础。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4.东汉末年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首创猪胆汁灌肠法
5.三国时期 华佗 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麻醉剂 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了“五禽戏”用于养生保健
6.葛洪 《肘后备急方》
7.《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
8.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9.唐 孙思邈 《千金方》 首创葱管导尿术
10.唐 王焘 《外台秘要》
11.李杲 《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2.朱丹溪 《格致余论|》 创立了滋阴学说
13.齐德之 《外科精义》 首创护理专论
14.忽思慧 《饮膳正要》 营养学专书
15.李时珍 《本草纲目》
16.钱襄 中医护理专著 《侍疾要语》
17.叶天士 《温热论》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盛也”
18.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19.中医护理的原则:扶正祛邪、护病求本、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预防保健
20.扶正法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祛邪法用于单纯又邪而正虚不足者;先扶正后祛邪
法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先祛邪后扶正法用于邪盛而正虚不甚者;扶正祛邪并举用于正虚邪实
21.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22.患者喜动多属阳证,喜静多属阴证;患者卧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属
阴证、虚证,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患者卧时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多属寒证;患者坐而俯首,气短懒食,则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证
23.舌色鲜红,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尖红属心肺热盛;舌尖红属肝胆热盛;舌色绛而
润的为热入心包
24.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属虚证、寒证;
初起声音突然嘶哑,是感受风寒外邪,肺气不宣所致,属实证;就病逝引则多为精气内伤,肺燥津枯所致
25.咳嗽声重浊,鼻塞流涕是外感风寒;咳声不扬,痰稠色黄,咽干红痛是外感风热;干
咳无痰,咳声无力是肺燥伤阴或虚劳证;咳嗽顿作、呛吐,多见小儿百日咳
26.闻呃逆声高有力,暴发顿作,多是肝胃气火上逆,属实热之症;若闻呃逆低怯无力,断续不接,多属胃气虚弱且胃气不和;久病、重病阶段出现呃逆现象,属胃气将败之恶候
27.四时气候护理的基本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8.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诚挚体贴、一视同仁、因人施护
29.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饮食宜有节、饮食宜随和、饮食宜卫生、饮食宜清淡、合理烹
饪、三因制宜、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加强食后护理
30.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和陶瓷罐为佳 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
31.一般用井水、自来水、蒸馏水或纯净水 另外煎药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32.煎药火候 “先武后文”为原则
33.先煎(海蛤壳、牡蛎、珍珠母、水牛角、龟板、鳖甲、穿山甲、鹿角、生石膏、寒水
石、磁石、代赭石、附子、乌头、半夏、商陆、灶心土、糯稻根)
后下(薄荷、藿香、砂仁、豆蔻、沉香)
包煎(旋覆花、滑石、车前子、青黛、赤石脂)
另炖(人参、西洋参、鹿茸、犀角)
烊化(阿胶、龟板胶、鹿角胶)
磨汁(犀角、羚羊角)
冲服(三
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
泡服(番泻叶、胖大海、菊花)
34.中药用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35.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或上午服用;发汗透表要宜于午前服用;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
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
36.饭前服药:补益药、制酸药及部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饭后服药:消导药、抗风湿药
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定时服:平喘药、截疟药、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
温服:多数采用温服
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
37.熏洗时药液温度为50-70,浸浸泡时温度是38-43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篇2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哲学基础,教学
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首次将中医护理纳入考试科目, 足以见国家对中医护理的高度重视。[1]《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即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 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 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2]为了使这门起源古老的医学科学更好服务于社会, 一定要理解掌握其体系形成的基石即三大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为了提升中医护理学哲学基础的教学效果, 故对以往的传统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 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实践。
一、用医学史塑造中医的实用性价值,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现代医学护理的普及和影响力, 在医学生心中要树立除了现代医学的重要角色之外, 还有我们民族的中医学也是医学界之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根植这样的概念, 让学生有兴趣来进一步接受理解钻研中医护理学的理论, 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扁鹊治虢国太子尸厥, 孙思邈的葱管导尿术的病案, 华佗高龄长寿的秘诀五禽戏等养生保健的导引术等例子。这些体现中医在治疗和护理方面的“简、便、廉、验”及理论体系的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主动寻找古典医籍中的病案, 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且能对护理方法的选择和疗效上提出很多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日常生活体验, 强磁吸引制造兴趣
在三大哲学的教学中, 每一个哲学体系的讲解都是从起源、形成、内容、在医学中的应用逐层解析的。为了使每个哲学体系能充分掌握理解, 在讲形成的过程中, 比如在讲解阴阳学说时:先让同学闭目, 想象清晨独自站在一个山顶上, 等待东方的日出。在日出的那一刹那, 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眼前有了亮光, 脸颊感到了温暖, 周围的黑暗被挤到了你的后面。经过大家的视觉、感觉等综合之后, 我们理解了最早的最朴素的向光即为阳, 背光即为阴。再让大家睁眼看看周围的世界, 看看有阳光的地方有什么样的特征, 背光的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特征。这样阴阳的内涵就丰满了很多, 并且和自己有密切的关系, 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概念的。在讲到五行的知识时, 五行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从简单的事物原型就可以找到答案, 还可以用身边已知的很多事例来理解, 让学生知道五行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水域里水葫芦的引入, 但是最终形成的泛滥成灾, 就是一个相乘的例子;动物界的食物链, 就是一个相生又相克的例子。
三、多媒体教学海量信息, 满足多方信息需求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 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 在教学上, 它既能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 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互动方式。[3]多媒体教学有点很多,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以下几点优势。1.信息量大, 形式多样, 有图、文, 声、影等。能够满足现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 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以视听获知信息。如在讲五行之土时, 可以在PPT中插入长满庄稼的图片, 让同学通过联想获知土的特性。2.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观察。如上述例子, 把图片放出来, 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寻找与土有关的信息。3.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如在讲到金之时, 教师先启发同学思考金的古代用途, 然后逐一用实物展示, 再分心各种器物的作用就发掘出金的特性有变革, 改革之意。采用多媒体教学, 要求教师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来制作高质量课件, 并对知识点要加工塑造,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可以事半功倍。
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为理解夯实基础
美国学者认为只有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决策的前提下, 才可能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4]中医护理的理论体系形成基于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 而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一点一滴积累逐渐系统化。在形成过程中有很多的学者都有论述发展, 所以有必要涉猎古代有关的典籍和著作。其中与哲学有密切关系的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书籍。如在《论语》中有子在川上, 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体现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哲学观点;再如《孟子》中:“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中医的内容博大精深, 源于中医的理论基础哲学的深邃。所以要理解体会中医的哲学基础, 是学好中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爱民, 江澜, 符佳.中医护理教学之整体策略初探[J].职业教育, 2011, 29 (04) :104.
[2]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239.
[3]杨黎明, 杨磊.CAI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14) :570.
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 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基础护理;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1-01
护理的理念历来在中医中占有重要位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显示了护理在中医中的作用,按摩、针灸等传统中医方法在护理中的应用也显示了中医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作用。
1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健康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人的健康、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1]。护理也已经由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整体,以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为整体,以病人与社会及周围的环境为整体,即整体护理。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社会环境、心理等各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2]。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需要。中医护理能丰富优质护理内涵[3]。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尤其是预防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按摩、针灸等均有助于康复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真正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预防和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有自己的护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这种特色和优势更是发扬光大,中医药技术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认识到中医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重视中医知识的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基础。《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要求,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学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有中医护理的理念,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护理操作规程要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是在基础护理的教学中引入中医护理。护理院校的学生时期,是打好基础的时期,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提高理论基础,并将中西医护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两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促进社区医学与全科医学护理的发展。再次是要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与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在护理操作培训中,要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将中医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康复训练护理、饮食调护等护理方法融合在基础护理操作中。让护士正确理解预防与治疗的原则,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理解观察在护理中的作用,了解心理护理对治疗的作用,多于患者沟通,帮助病人克服负面情绪,“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既来之则安之”,使患者保持乐观、平静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在饮食调护中,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教会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对口舌生疮的患者,除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的外用药物外,还要嘱患者忌食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心火亢盛,心火上炎。同时在情志护理上,嘱患者不要有激动发怒等过激的情绪,以免火上加火,使病情加重或者拖延治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膳食护理,并且有时还可以代替药物的治疗[4]。尤其是在病人初愈,脾胃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时,应少食多餐,以促进病人的康复。第四是要将中医护理的知识融入基础护理实施。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可运用康复护理的理念,为病人进行背部和肢体按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在测量脉搏时,可利用脉象形成的原理,从脉搏的次数、节律、浮脉、沉脉、数脉、缓脉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等[5]。
3将中医护理的特色融入基础护理
在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各取所长,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如压疮护理时,在常规压疮护理的同时加用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效果,缩短疗程。如首先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可用浸泡中药红花、紫草、丹参的酒精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压疮发生后,可以用中药涂抹、清洗、TPD烤灯照射,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对风湿性关节炎、骨退化性病变等骨质疾病可通过药浴加按摩,过药液的有效成分刺激相关穴位,达到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祛邪扶正的作用。
总之,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精华。在辨证施护前对病人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在护理中综合分析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辨清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结合个体性别、年龄、体质及气候的变化,结合情志调节选择合理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药物薰洗等相应的护理技术进行疾病防治。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可以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增加基础护理效果,促进基础护理的发展,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疾病的能力,丰富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黎娟兰.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63-165.
[2]冯明英,熊玉华,黄琼芳.医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探[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382-383.
[3]陈超.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2-15.
[4]楊翔宇,成翼娟.护理质量评价中医院感染评价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1):29-31.
中医基础知识问答题1 篇4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何谓五脏六腑?答:心、肝、脾、肺、肾称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主升,喜躁恶湿。
6、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主皮毛。
7、肾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肾藏精,主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8、如何理解脾统血?答:脾主统血的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9、肾阴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答:肾阴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
10、肾阳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答: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
11、肾精的概念是什么?
答: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2、如何理解肾主水?
答:肾主水,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
13、如何理解“肝主藏血”?答: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14、如何理解“肝主疏泄”?
答: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15、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
答:上焦部位划分为横隔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中焦部位划分是指隔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下焦部位划分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膀胱。
16、上中下三焦各自生理功能如何?
答:上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故有“上焦如雾”的说法。中焦主要生理功能是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故说“中焦如沤”。下焦主要生理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并将肝肾精气命门原气都归于下焦,故说“下焦如渎,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17、血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何?答:血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8、血主要由什么组成?答: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19、气分为几种?答: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
20、气到主要生理功能如何?答: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21、何谓津液?答、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
22、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何?
答:津液主要生理功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如滋润皮毛肌肤眼鼻口等器官。充养、濡润各脏腑、骨髓、脑髓等作用。
23、气、血、津液之间的功能关系如何?
答: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运行全身。人体一切组织,脏腑是靠气的推动,血的营养,津液的濡润。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
24、气与血的生理关系如何?答:气与血的生理关系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地说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关系。
25、津液与血的生理关系如何?答:血和津液的生理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关系,它们都是液态样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都属于阴;两者为互生互补的关系。
26、何谓病机?答: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27、阴阳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有几个方面?答、阴阳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28、何谓阴阳失调?答: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阴阳消长失去了平衡协调,导致阴阳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为阴阳失调。
29、何谓正气?何谓邪气?答、正气是指人体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篇5
适用范围、作用及禁忌症
适用范围、作用
①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②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③促进肛肠疾患伤口的愈合。如外痔肿痛、肛旁脓肿、内痔脱出、痔疮发炎、痔切除或瘘管手术后。
④缓解妇科会阴部瘙痒、带下过多等症状。
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放:药液、薰洗盆(根据薰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操作程序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作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②根据薰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薰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③眼部薰洗时,将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薰腾,应用纱布蘸药液淋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④四肢部薰洗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中,患肢架在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薰腾,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在药液中泡洗。
⑤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中,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薰腾,待药液温度适宜时(38~43℃),拿去木盖,坐入盆中泡洗或用纱布淋洗。药液偏凉时,更换药液,每次薰洗20~30分钟,每天一次。
⑥薰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了解病人生理及心理感受。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协助病人卧床休息。
⑦薰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⑧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⑤ 操作程序
◆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
◆ 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
◆ 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常用的刮痧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 检查刮具的边缘是否光滑,如有缺损,应拒绝使用,以免划破皮肤。
◆ 手持刮板,蘸水或专用刮痧油,在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单一方向刮擦皮肤,不要来回刮。
◆ 刮痧过程中,应保持刮痧板的湿润。刮动数次干涩时,要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一般一个部位刮20次左右。
◆ 刮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和局部皮肤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的力度。
◆ 操作完毕,清洁局部皮肤或用手掌按摩,使其吸收效果更佳。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 篇6
1、异病同护 :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样的证候。而不同疾病只要出现证候相同,便可选用同一护理措施。称为异病同护。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把胡思乱想的杂念改变为静思专想,从而进入无思无想。
3、厥证 :是由于气机突然逆乱,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而引起,临床上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和暑厥之分。
4、色彩康复法 以五色配五脏情志的理论为指导,利用自然界有关颜色,让病人用眼观望,从而产生影响,以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
5、包煎 :绒毛类、粉末类药物(旋覆花、车前子、青黛、滑石等)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混浊,对消化道、咽喉产生不良刺激,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加入同煎。
6、寒因寒用
:只用寒性药物及寒凉法治疗和护理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7、意守
:就是把意念、思维、想法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
8、热熨法 :是将药物或其他物品加热后,在患病部位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湿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问答题
1、叙述晕针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预防。
表现: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
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令病人平卧,清醒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如已发生晕厥,可用指甲掐或针刺人中、素髎、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一般即可苏醒,若症状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其他抢救措施。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对饥饿、出大汗后、疲劳病人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针刺。同时对这些病人采取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在针刺和留针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神色,有头晕心慌时应停止操作或起针,让病人卧床休息以预防晕针。
2、叙述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⑴拔罐前应先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⑵根据所拔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体位应舒适并能持久。冬季要注意保暖,留罐时盖好衣被。⑶拔罐时要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不适宜拔罐。皮肤有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腹部及乳头部不宜拔罐。⑷拔罐时应根据所拔部位的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并应注意罐口是否平滑,无裂纹。⑸用火罐或水罐时应注意避免烧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后皮肤起泡时,小的水泡可敷以消毒纱布保护,防止擦破感染。水泡大时应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液体吸出,再用消毒纱布外敷预防感染。⑹高热抽搐的病人不宜应用拔火罐法。
3、叙述滞针原因、护理及预防。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使针不易拔出。
(2)行针时捻转提插幅度太大或向一个方向捻针,使肌肉纤维组织缠绕针身而滞针。(3)留针时间太长也会滞针。护理:(1)解除紧张情绪,嘱咐病人放松肌肉、按摩穴位四周,放松痉挛的肌肉。
(2)叩弹针柄,将针退出。
(3)在滞针穴位附近再刺一针,以解除痉挛,将针起出。因肌肉纤维缠绕针身之滞针,可轻轻将针向反方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再出针。
预防(1)对精神紧张的病人,应先做好解释,解除思想顾虑。
(2)操作方法要正确,防止针身缠绕肌肉纤维而滞针。
4、叙述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施灸的壮数,应先灸少而后灸多。
先灸艾炷小者,后灸艾炷大者。
灸法的补泻应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艾灸的补泻,即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2)施灸的禁忌: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禁灸。
颜面部、五官、大血管等处,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
5、叙述针刺的注意事项。
答:
1、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用强刺激。孕妇尽量不采用针刺法。
2、针刺时应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立即盖好衣被,以防感冒。
3、针刺时应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一个穴位使用一个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时应避开皮肤瘢痕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或有自发出血倾向者都不宜针刺。
5、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全身状态有无不良反应。
6、叙述汗法的概念与护理措施。
概念: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泻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微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措施:
1、服药后卧床盖被并进热饮,以助药力,要因季节、年龄、体质等区别对待,常以遍身微汗为宜。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若经上述处理仍无汗出,纵然体温不退,切不可冷敷与给冷饮,以致热邪不能外达而闭门留邪。可按医嘱再服发汗解表药一剂,再服热饮。但应防止汗出过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大汗不止,易致伤阴亡阳,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2、大汗不止时,暂时不要掀被更衣,注意避风寒,可用干毛巾铺垫于胸前背后,待汗出停止后再更衣换被,注意室内温度宜偏高,防止复发。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酸性和生冷食物。
4、服用解表发汗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的西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等,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
7、叙述刮痧法的注意事项。
1、体位要舒适,坚持时间长,并注意预防感冒。
2、俯伏坐位及坐位:多用于头部、颈部、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外侧部。仰靠坐位:胸、腹、下肢内侧、前侧部。
3、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及刮拭结果:出现痧痕,皮下微红色或紫红色充血瘀点。本次刮痧与前次刮痧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3-5次一个疗程。
4、刮后饮一杯温开水,休息15-20分钟。
5、如在刮痧的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刮痧,平卧或头低脚高位,给一杯糖水,重刮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用棱角轻刮人中。
6、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饮食上禁食生冷。
7、病情重、病灶深、体质好或疼痛性疾病,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病情轻、病灶浅、体质差、的病人宜选用补法;冬季或天气寒冷时刮痧时间宜稍长;夏季或天热时刮痧时间宜稍短。
8、叙述吐法的概念和护理。
概念: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措施:①药物采取二次分服,服第一次已吐者,需与医生联系,决定是否继续服第二次。②服药后仍不吐者,可用压舌板,手指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③呕吐不止者,根据催吐药的种类可分别用下列方法处理:服巴豆吐泻不止者,用冷粥解之,服藜芦呕吐者,用葱白汤解之,误服其它有毒物质呕吐不止者,用甘草,贯众,绿豆汤解之。④严重呕吐者,应观察病人脉象,血压,神志,呕吐物的量,性质等,并做记录。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输液以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⑤此类药对幼儿,年老体弱,心脏病,高血压,孕妇均慎用或忌用。⑥呕吐后暂不进食或给清淡素食,少食多餐,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9、叙述针刺时造成弯针的原因、护理及预防措施。
原因 1 留针过程中病人移动体位或意外碰撞、压迫而引起。
2操作者进针时用力过猛过快或选穴不准确,针下碰到坚硬组织。3滞针处理不当造成弯针。
护理 1出现弯针后,不要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2注意弯曲的方向,并顺着期方向将针退出。
3将病人移动的体位恢复原位,然后顺着针弯曲的方向将针退出,切忌用力捻转或抽拔,以免断针。
预防针刺前,1选择舒适的体位,留针期间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2术者手法要熟练,指力邀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3针刺部位和针柄避免外物碰压。
10、叙述中医康复护理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
原则: 总原则是调理阴阳平衡,尽量促进形神功能活动规复正常。(1)养生护理原则(2)综合护理原则(3)整体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来我院就诊病人200例, 年龄20岁~68岁。
1.2 方法
发放调查表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回收率100%。调查表自行设计,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病人对中医“治未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和是否认同中医护理服务。第二部分是对中医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 包括中药用药、饮食、生活起居、情志、康复、疾病预防、疾病护理以及常见的健康问题。
2 结果
就诊病人对中医“治未病”健康知识认知, 不了解105例, 比较了解65例, 非常了解30例, 分别占总人数的52.5%、32.5%、15.0%。就诊病人对中医护理服务是否认同选择中, 认同者112例占56.0%, 不认同者88例占44.0%。就诊病人对中医护理服务项目的需求见表1。
3 讨论
3.1 病人对中医“治未病”健康知识认知度低
调查显示, 病人不了解“治未病”中医健康知识者占52.5%, 说明来我院就诊病人对中医健康知识和中医护理服务项目缺乏了解。分析原因, 和宣传“治未病”中医健康知识力度欠缺、中医护理服务项目单一有关系。因此, 首先要加强“治未病”中医特色保健知识普及和宣传, 提高老百姓对中医“治未病”保护健康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其次可以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护理服务项目, 为病人提供中医药特色的“治未病”保健服务, 如:中医饮食调护、中医养生、中医康复、中医按摩等。
3.2 重视病人对中医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动向
表1显示, 就诊病人对需求项目的排序来看, 人们更需要提供日常生活中的保健知识, 如:饮食、生活起居、疾病的预防和按摩知识有较高的需求。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 拥有丰富的中医护理学知识, 根据不同的病人提出适合的、因人而异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如:提供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季节适合的饮食调理知识;提供个性化辨体食谱;提供中医有关起居有常、安卧有方、适当劳逸、消除不良情绪等内容的健康教育处方, 指导和教会病人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拔罐、刮痧等中医护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3 关注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主题:
“治未病——把握健康”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要求, “治未病”工作要加快建立服务提供体系, 推进科学技术研究, 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完善中医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 2005:1.
中医基础理论ABC 篇8
1.系统性:人体由九大系统组成,包括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而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关联的。系统性除自身系统外,还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变化规律,分为阴消阳长、重阳必阴、阳消阴长、重阴必阳四个步骤。在阴阳变化规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阴阳相互消长,二是阴阳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最早提出“元素五行论”思想的是蔡墨。五是自然界中五种物质、五种能量、五种气场,而‘五相互作用产生运动,称为‘行。五行生克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朴实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借助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演变,用以揭示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推广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4.脉象学:切脉诊治疾病是中国诊断学中一项独特方法。通过切脉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病变,早在《周礼》、《内经》等古籍中便有记载。在长期实践中,著名医学家扁鹊总结前人经验,创立了脉学。
5.藏象学:“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包括各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
6.经络学: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其形成,是以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层面。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等四个方面。
中西医的异同
中西医都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两个学术理论体系无论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均不同。
具体差异如下:
一是药物组分的不确定性。每剂中草药含有哪些成份,含量分别是多少,以及中药配比后在不同温度下,生成哪些新的成份,不得而知。而西药则是由确定的含量,如:阿司匹林,每片合50mg,根据病情服用几片均是确定。
二是治疗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当人体内某部位发现病变,西医通过手术,定点定位进行摘除。而中医治法是通过“系统”观点,诊治后确定病因,从脏腑和气血运行角度进行调理,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台疗过程—般起效快,而中医则时间长。
三是视角不同。如:“肾”,西医就是指肾脏,中医则指以肾为主的泌尿系统,主人体“水”的代谢。中医有“肾虚”(分为阳虚和阴虚)概念,西医则无此概念。中医通过组方用药,对脏腑进行调理,对“肾虚”这种亚健康状况有明显疗效。
另外,中医治疗还存在无意性。据报道一位美国人某一脏器出现问题,接受中医治疗,无意中把其它脏器原有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篇9
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营养膳食方面的护理,即调整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合理摄取食物等。
饮食调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使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护,能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
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
饮食调护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以达到恢复元气,疗疾去病,改善机体功能的目的。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即进食应定量、定时。
合理配膳:只有做到各种食物的合理调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均衡的营养,满足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饮食卫生:饮食宜新鲜,宜以熟食为主
饮食宜因人因时制宜:饮食调护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分别予以不同的调摄;由于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因
此人们应当在不同的季节根据饮食宜忌,合理选择调配不同的饮食。具体内容详见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进食宜缓、进食宜专致、进食宜乐
加强食后护理:食后漱口、食后摩腹、食后散步
食物的性味与功效
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
饮食调护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性味的食物进行调护,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饮食宜忌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篇10
中公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2016年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医疗护理备考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备考专业,顺利通过,一举入编!
一、冲脉的概念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
二、冲脉的结构
分支:与足少阴之大络同起于肾,向下从气街部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足趾。
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三、冲脉的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冲脉的病机
冲脉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之作用,冲脉气机升降失司,则气从少腹上冲,或呕吐,恶心,咳唾,吐血;冲脉起于胞中,冲脉气逆,则腹内拘急疼痛,胸脘攻痛,妊娠恶阻。“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能力及调节月经作用,冲脉虚衰,血海不足则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不孕,或初潮经迟,或绝经过早,少腹疼痛;血虚儒养功能减弱则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男子冲脉伤损则阴器不用;血海不足则发育不良,或须毛稀少,不能生育;舌淡,脉细弱为虚衰之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官网:http:///neimenggu/ 象。冲脉气结,气机失于调达则经行不畅,量少或愆期,或乳房胀痛,乳汁量少,或少腹积块,游走不定。
2016年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工作预计将于2016年4月份开展,届时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报名将于4月末开始,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5月末进行;面试将于6月末到7月进行;专业知识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积累,备考要掌握方式方法,抓重点和难点;即可在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专业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疗护理专业每日一练: 1.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使用的绝对禁忌症()。A.青光眼 B.重度高血压 C.怀孕 D.活动性肺结核 E.骨质疏松 【正确答案】D。
【中公解析】糖皮质激素会导致小梁网细胞功能和细胞外机制改变,房水外流通道阻力增加,诱导眼压升高,禁用于青黄眼。具抗休克作用,使血管扩张,禁用于重度高血压。可以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严重至畸,孕妇禁用。会导致蛋白质分解多,合成少,禁用于骨质疏松。
2.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是因为()。A.激动丘脑内侧的阿片受体
B.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二氧化碳张力的敏感性 C.激动中枢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D.激动脑干的阿片受体 【正确答案】B。
【中公解析】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吗啡导致呼吸抑制的原理是吗啡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从而引起呼吸减慢和呼吸麻痹。
3.滑车神经()。
A.纤维来自中脑上丘平面滑车神经核 B.出脑后左右越边,绕大脑脚至腹侧 C.含特殊的内脏运动纤维
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官网:http:///neimenggu/ D.含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斜肌 【正确答案】D。
【中公解析】为运动性神经,起于中脑的滑车神经核。该神经经眶上裂,支配上斜肌的运动。
4.有关脑脊液循环的描述,正确的是()。A.经第四脑室侧孔入静脉 B.经中脑水管入大脑大静脉 C.经侧脑室脉络丛入静脉 D.经蛛网膜粒入静脉 【正确答案】D。
【中公解析】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硬脑膜窦。
5.特殊内脏运动核不包括()。A.展神经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 C.面神经核 D.疑核
【正确答案】A。
【中公解析】特殊内脏运动核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面神经核,副神经核。6.掌深弓()。
A.桡、尺两动脉终支构成
B.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与掌浅弓吻合 C.位于指浅、深屈肌腱之间 D.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 【正确答案】D。
【中公解析】掌深弓位于诸指肌腱的深面,由桡动脉的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掌骨和骨间肌浅面,指屈肌腱与屈肌总腱鞘的深面,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1~2cm处,由弓的远侧缘发出3条掌心动脉,沿骨间掌侧肌下行。
中公教育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官网:http:///neimenggu/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篇11
【摘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学类专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大发展,有效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专业;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87-02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Basic Curriculums of Chinese Medicine
JIA YongsenTIAN ChunyuTIAN FulingMA HuixiaWU FanwuBAO Jutai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Outstanding teaching team is major premise for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promotion on educational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medicine (CM) majors development in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basic curriculums becomes much more important. Through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team, College of CM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on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promoting teaching level and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basic curriculums, teaching team, specialty, teaching resources
高校專业教学团队是指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 为完成某个教育教学目标而由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的少数在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起来的群体组织[1]。
中医学普通高等教育经过近六、七十年的发展,已日臻完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信息量大,知识面广,仅仅依靠教师个人力量,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因此,中医药院校越来越重视该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及相关高等教育的政策驱动下,我校中医学类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学基础课程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1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意义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学、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这些课程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等各专业的基础课,只有牢固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才能学好中医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成为合格的准临床工作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对促进课程体系优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我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课程和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建设核心队伍。具体建设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
2.1团队人才梯队建设教学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建设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度,老、中、青结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2.1.1团队基本结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1人。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人数占到55%;学历结构方面,博士研究生5人,其余6人为硕士研究生,到2016年,本教学团队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将达到60%以上。学缘结构是本教学团队的优势,成员分别毕业于国内不同的知名中医药高等院校(如图1),优秀的学缘结构可有力促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利于营造团结和谐、互助互进的教学氛围,避免同所高校毕业带来的“近亲繁殖”现象出现。
2.1.2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培养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加强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2]。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公开课制度、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价、教学文档和多媒体课件优质评比等活动。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新秀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具体要求。为提升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激励青年教师到相关高等院校攻读学位、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2.1.3团队“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3]。因此,专业教师应有医院临床工作的经历,安排教师到相关科室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支持教师利用我校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附属唐山中医医院等临床基地的技术条件,参与临床课题研究,提升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2团队对专业建设的贡献教学团队所服务的专业建设坚持与服务河北省、冀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紧跟医疗相关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原则,保证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通过率为目标,来不断修订更新培养方案。
近年来,本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2010年中医学专业在全国高等综合高校中率先通过了“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评估”;同年,我校中医学专业获批“河北省高等教育创新高地”;2011年,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2年,中西医临床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这些荣誉、成绩的取得,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起到了奠基和核心作用。
2.3团队对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中医高等院校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克服按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的惯性,建立突出临床技能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认真实践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课程设置方面,团队紧紧围绕“突出祖国医学特色,引导学生树立中医本位思维”的基础课程改革思路,开设了《中医思维学》、《中西比较医学概论》、《中国文化与中医》等特色课程。通过近五年来的教学评调查,新开课在学生中赢得了较高声誉。
合理设计教学评价项目与考核方法,紧跟“形成性评价”的高教新趋势。如中医诊断学考试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式考试法;中药学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现场辨识中药相结合;中医综合实验1和实验2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每次实验结束根据个人操作给出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以上这些举措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2.4团队对教学资源建设的示范作用本教学团队结合中医师、针灸推拿医师技术岗位技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团队成员均参与编写了符合中医发展规律和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实用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其中副主编2人,编委4人;编写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经选读》、《温病学》等。目前,这些教材均已在我校本科学生教学中使用,满足了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公开课程网站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着重加强专业群和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于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程;《温病学》、《中药学》等课程开设网络论坛,有关授课重点和难点讲授、答疑、考核等均实现了师生无缝交流;全部课程均在校内网站上建设了网络课程平台,增加了网络信息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结语
面对社会对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以国家和我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工程为契机,围绕我校“崇术重用、服务地方”办学指导思想和“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以培养高素質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通过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必将对提升中医学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孟静岩,马佐英,张国霞,等.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2009,17(8):718-720.
[2] 董秋梅,麻春杰,张亚军,等.中医内科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思路与实践[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367-369.
[3]王上增,郭会卿,李沛,等.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及规划[J].中外医疗,2011,12:177.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推荐阅读:
中医护理学基础题库06-05
中医护理基础06-08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试题07-17
中医护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06-13
中医护理06-29
中医护理路径07-16
中医护理技术07-19
内科中医护理10-16
中医整体护理10-16
中医辨证护理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