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2024-12-03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通用12篇)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1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须穿清洁的工作服,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诊疗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患儿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类疾病可同室隔离,护理人员固定、诊疗用品专用,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前应加穿隔离衣,脱掉隔离衣以后方可接触其它患儿;

5.医务人员患有腹泻、呼吸道感染、皮肤有疖肿或破溃时,治愈前不得接触患儿。

6.母亲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时不得接触或母乳喂养新生儿;

7.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探视者不得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接触新生儿之前医务人员应指导探视者做好手卫生;

8.科室监控小组成员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疾病状况,一旦发现特殊感染情况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环境和物品管理制度

㈠空气: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天上、下午开窗通风各1次,每次30分钟。通风不良时可安装空气净化消毒器。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5%。

㈡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迹、霉斑;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

㈢地面:包括治疗室、储藏室、病房、走廊、卫生间、污物间等,每天1次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污染时随时擦拭。

㈣医疗器械: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按钮、操作面板,每天1次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㈤诊疗物品:包括治疗台、治疗车、药品柜、病历夹、床栏杆、床头柜、电话、门把手等,每天1次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雾化吸入器、呼吸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㈥床单元:患儿因出院、转科(院)、死亡等离开以后,应及时对床单元使 1

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㈦办公用品,包括电话听筒和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每天1次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㈧基本原则:

1.清洁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必须分区使用、清洁、消毒、晾干、保存,最好以不同颜色区分,清洁区为蓝色,污染区为红色;

2.物体表面清洁时抹布应一桌一抹一更换,禁止一桶水一抹布的清洁方式;拖布一次擦拭面积不得超过20m2,或者一病房一拖布;

3.清洁用具使用后先使用清洁剂清洗干净,再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10分钟以上,再使用清浩流动水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4.当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洗即可;当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当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天至少2次。

5.消毒时应遵循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如血迹、痰迹、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应清理污物,再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10分钟以上,再对整个区域进行有序的擦拭消毒;

6.每日清洁消毒应有序进行,从清洁区开始,再到污染区;

7.使用腐蚀性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一定时间后应尽快使用清水擦拭,避免对物品产生腐蚀;

8.清洁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剂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9.医务人员应按医疗废物分类要求丢弃废物于盛装容器内,病室和各工作间废物每天清理二次,垃圾袋满3/4时随时清理。

三、生活起居用品管理制度

㈠奶瓶、奶嘴做到一人一瓶一嘴,使用后清水冲洗干净,集中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后干燥贮存,24小时更换;

㈡新生儿使用布类,如毛巾、衣物、垫口巾等,一用一换,清洗晾干后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备用;

㈢床上用品,如枕套、床单、被套等,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 ㈣新生儿温箱、蓝光箱等,每日或一用一清水擦拭清洁;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按《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四、配奶区消毒管理制度

㈠工作人员管理

1.配奶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患者感染性疾病者在未治愈前不得参与配奶工作。

2.配奶工作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奶前应洗手,佩戴口罩、帽子。

㈡配奶用品管理

1.奶粉应保存于清洁干燥处,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注明启用时间,密闭存放;开启后保存时间根据说明书配制。

2.取用奶粉的勺子应干燥存放,不得存放在奶粉中。

3.配奶必须使用温开水进行配制。

4.奶具使用后,清水冲洗干净,集中送消毒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后干燥贮存,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没用使用完的应重新清洗消毒;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所用奶具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5.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洗消毒。

6.开水瓶每周彻底清洁去垢一次。

㈢配奶区环境管理

1.应保持空气清新、干燥,地面、墙面、天花板等清洁无尘。

2.每次配奶开始前及结束后,应清洁配奶操作台。

3.清洁拖把、抹布专室专用,配奶台抹布固定专用,每天更换消毒。

五、新生儿沐浴区消毒管理制度

㈠患者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㈡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配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㈢每日沐浴前、沐浴后沐浴区应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㈣沐浴区温度应保持在26~28℃,水温在38~40℃。

㈤新生儿淋浴用具每人一套,衣服、被服、浴巾、毛巾使用前应高压灭菌,并放专用柜内保管。

㈥使用中碘酒、酒精、石腊油等盛装瓶每周更换消毒。

㈦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沐浴方法遵照《新生儿沐浴流程》执行。

㈧保持洗婴台整洁,洗婴后立即清理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洗婴池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彻底刷洗。消毒后不可再在水池内清洗其他用物。

㈨电子称每天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㈩尿布和衣物用后不要随意抛在地上,以免污染地面,应分类集中于污衣袋和污物袋内。

六、隔离室消毒管理制度

㈠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根据隔离要求需要佩戴帽子、口罩、手套、隔离衣。一切诊疗、护理操作均按隔离要求。

㈡室内一切物品、器具必须专用,单独消毒灭菌,如奶具、听诊器、体温表、输液盘、治疗车等。

㈢需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物品,应单独用一容器盛装运送,不能于其他物品相混。

㈣用过的被服、衣物和产生废物均放入黄色隔离袋内,出隔离室再套一黄色袋,用双层袋包扎,并署名传染,分别送洗衣房、垃圾站处理。

㈤隔离的新生儿离室后,应对室内所用物品、器械、新生儿床、地面、空气等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七、感染暴发流行处置及控制措施

㈠科室发现感染流行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㈡立即对病人分区隔离,已感染患儿安置隔离室、新收患儿安置在一病区,与已暴露患儿分开安置,诊疗用品分开配置,一切诊疗、护理操作均按隔离要求执行,认真落实洗手制度。存在严重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㈢积极配合医开展流行调查。

㈣采样后,组织对室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床单位、医疗用品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㈤密切监测发病情况,如有新发病例及时报告。

八、消毒隔离监测

1、病室、配药室的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2、使用中碘酒、酒精,消毒的奶瓶、奶嘴每季度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

3、针对监测结果,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2

1 一般资料

2007年至2010年, 我院新生儿科收治出生至28d的新生儿共1256名, 其中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共346名, 占27.6%。本院产科出生新生儿1180名, 占94%;外来新生儿76名, 占6%。男婴842名, 占67%;女婴414名, 占33%。住院时间2~60d, 平均 (11±4) d。

2 方法

2.1 重视人的精细化管理

塑造精细化管理理念, 理念是根本, 理念转变主体是管理层和执行层, 推进精细化管理关键在人, 没有理念上的精细化, 管理便成空谈, 缺乏全员的参与, 精细化管理便失去的可行性[2]。 (1)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通过列举国内外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告知发生医院内感染暴发的危害性,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各类新出台文件的培训及考核, 警示告示的上墙等, 激发其规范意识。并注意培养科室院感监控小组成员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 提升其管理责任感, 使全体医护人员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 (2) 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管理:每季度对保洁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每月现场考核, 以强化保洁人员的院感管理意识, 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由于保洁人员文化程度低, 未受过专业培训, 工作存在盲目性, 缺乏科学的清洁卫生理念[3], 不了解正确配制消毒液浓度, 正确进行手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行反复耐心的讲解、示范和考核是关键, 并通过鼓励、反复督查等措施, 提高保洁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使执行卫生规范成为自觉行为, 严防因保洁人员工作疏忽带来的交叉感染。 (3) 重视对实习生、进修人员的管理:实习生及进修人员普遍存在医院感染知识不足, 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对医院感染危害性认识不足。上岗前做好院感知识教育, 确保其操作规范, 自我防护到位。 (4) 重视对患儿家属的管理:及时做好医患沟通工作, 严格探视制度, 一般情况不允许家属探视, 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2.2 重视病区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1) 布局合理:各室分开, 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感染性新生儿及免疫能力低下的新生儿分别单间隔离, 新生儿床间距≥1m, 严防交叉感染。 (2) 重视病室空气质量:开窗通风至少2次/d, 按时打开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湿式清扫地面, 每周一次清洗空调和消毒器的过滤网, 并做好记录。保证适宜的温湿度, 温度为足月新生儿22~26℃, 早产新生儿24~28℃, 湿度为55%~65%, 减少因空气质量不佳导致的新生儿呼吸系统感染。 (3) 重视病室内地面、物体表面及治疗用物的清洁消毒。每天对室内物表、台面、病历夹、地面等以清水擦拭, 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每月清洁一次。有血液等污染时及时去除污染, 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30min后清水擦净。开瓶器、振荡器、冰瓶等每天清洁, 恒温箱内水每4h更换。

2.3 重视新生儿用物的精细化管理

(1) 衣物的管理:与新生儿接触的衣服、垫被套、被套、洗澡用毛巾等均为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进行小包装灭菌, 逐个开包。箱单、被套每天更换, 遇污染立即更换。 (2) 奶瓶等的管理:使用生产许可证等批件齐全厂家提供的一次性奶瓶, 配奶用具一用一消毒。奶粉由医院统一规范采购, 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开启后注明开启时间, 密闭保存, 保存时间按说明书要求。取用奶粉的勺子不放入奶粉中保存, 使用后的奶瓶作医疗废弃物处理。 (3) 洗澡池的管理:隔离患儿和正常患儿的洗澡池分开。保持洗澡间的清洁, 洗澡池、水龙头、体重秤、打包台等所有台面保持清洁, 污染时及时消毒擦拭, 沐浴前后注意清洁洗澡池, 尤其重视澡池底部镂空阁板反面的清洁。洗澡毛巾及垫单一人一用。 (4) 保暖箱的管理:保暖箱每日清洁, 箱单一人一更换, 床垫每周更换一次并暴晒, 有污染随时更换[3]。保暖箱内每天更换无菌水。对连续使用者每周一次进行终末处理, 出院者及时终末处理, 将保暖箱移出病室后窗套、门套、密封圈均以25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清洗、晾干、备用, 水槽彻底清洗。 (5) 治疗用物的管理:采用一次性吸氧装置。吸痰管、吸氧管等一次性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 尿不湿由医院统一采购, 选用非接触式的沐浴液、洗发液、爽身粉, 眼药水、药膏一婴一用。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 每周更换1~2次, 遇污染立即更换, 听诊器等一用一消毒。

2.4 重视感染预防规范操作的精细化管理

(1) 工作人员管理:新生儿科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 建立健康档案, 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病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入室时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 更换专用工作鞋, 新生儿科固定工作人员着短袖工作服, 工作服每天清洗;临时进出人员更换隔离衣, 每周清洗3次, 减少因工作人员自身感染及服装污染导致的新生儿接触传播。 (2) 严格手卫生规范:对布局进行改建, 使新生儿科入口处、治疗室、处置间等各室都配有洗手池, 感应式水龙头, 洗手液, 擦手纸等手卫生用品, 每床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墙上张贴手卫生警示彩图, 提醒医护人员规范手卫生;提供流动热水, 以提高冬季夜班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医务人员手的带菌情况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关系, 是病原体的直接传播媒介, 因此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是一个重要的感染控制环节。 (3) 规范执行各项操作:严格无菌操作, 静脉输液现配现用;对留置静脉针者记录穿刺时间, 并加强观察, 2~3d更换穿刺部位, 对出汗多患儿严格交接班, 避免针眼处感染导致不良后果;对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婴确保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各项措施的落实, 并做好皮肤、口腔、眼部、脐部、臀部等处的基础护理。

2.5 重视监督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1) 认真做好消毒灭菌监测工作:定期对新生儿科空气消毒效果、工作人员手、物体及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灭菌物品消毒效果、使用中消毒液浓度、恒温箱内水、氧气湿化瓶内用水等进行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立即整改, 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 (2) 对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者及时组织全院会诊讨论, 积极采取隔离控制措施, 院感科加强督查, 及时将感染暴发苗头扼杀在萌芽中。 (3) 严格进行日常工作的督管和考核, 确保各项制度得到准确有效的执行, 及时纠偏, 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χ2值=4.695, P<0.05

3 结果

采用χ2检验, 实施精细化管理前 (2007~2008年) 和实施精细化管理后 (2009~2010年)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率有明显下降趋势, 结果见表1。

4 体会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管理模式, 可用“精、准、细、严”四字来概括。精即做精, 精益求精, 追求最好、最佳、最优, 不仅把质量做精, 也把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极致;准即准确, 准确的信息与决策, 准确的指令传递、执行与汇报, 准确的数据与计量, 准确的时间衔接;细即工作细化、服务细化、管理细化, 特别是执行细化。严即严格执行标准, 严格监管, 严格控制偏差[4]。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作为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管理者, 要深入临床一线, 关注细节, 善于发现问题, 通过对新生儿科人、环境、物体表面、治疗用物以及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的全程监控、强化考核、分析原因、及时整改, 不断降低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率, 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确保医疗安全, 确保患者满意。

摘要:目的 探索精细化管理在控制新生儿科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起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新理念, 从细节处对新生儿科的各项工作加强管理,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医院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率逐步降低, 有效提高医疗质量。结论 在新生儿科日常管理中, 重视并加强精细化管理, 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控制,新生儿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王君琴, 安莉.细节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淮海医药, 2009, 27 (4) :56.

[2]易利华, 程之红, 蒋祥虎, 等.医院精细化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64-65.

[3]许敬锦.对保洁人员掌握医院感染知识程度及个人防护现状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2 (7) :18.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游泳 ;交叉感染 ;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11-02

新生儿游泳能促进新生儿大脑发育,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由于新生儿是一特殊群体,因此预防与控制新生儿游泳室内交叉感染十分重要。

1 存在的隐患

1.1环境因素:新生儿游泳室相对面积较小,为了保持室内恒温, 需常年使用空调并保持室内密闭,通风不足(特别是冬季),室内潮湿易引发细菌滋生。

1.2物品因素:游泳颈圈不是一次性材料,虽然进行消毒也容易交叉感染。婴儿所使用粉扑、沐浴液、浴巾等基本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但听诊器不能一人一用,如消毒不及时则易交叉感染。

1.3医务人员因素:个别护理人员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病仍坚持工作,或者是接触新生儿前未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1.4操作流程因素:护士不了解新生儿出生时情况,给可能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婴儿游泳(如母亲为梅毒的新生儿);腹部脐贴使用不当引起脐部感染;游泳室管理不严,观看的家长过多等。

1.5安全因素:游泳池内水温过高或过低,游泳前未测体温,容易造成烫伤或着凉,诱发感染。

2 控制感染措施

2.1创造洁净舒适的空间环境:室内布局合理,便于按流程操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空气每日用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次一小时;空调定期清理消毒,抹布、地拖专室专用,地面、操作台、桌椅、婴儿床每日用500㎎/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周有固定卫生日彻底清扫。每月一次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细菌培养,并按Ⅱ类环境要求进行检查。如监测结果不合格,立即查明原因分析整改再进行采样培养直到合格为止。

2.2严格物品消毒管理:做到一人一池一水一袋,游泳结束后将袋弃去再用500㎎/L含氯消毒剂刷洗泳池。我室四个游泳池轮流使用,做到池池认真消毒。必须使用专业的游泳颈圈,有条件的一人一用,条件不足可用500㎎/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再用清水擦拭后晾干备用。传染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垃圾处理。

2.3严格医务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如患有感染性疾病不宜从事新生儿游泳工作[1],必须离开本室,待疾病恢复后方可从事此项工作。工作人员入室须穿工作衣,戴帽子。室内设有感应式洗手装置,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要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在给传染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操作前后除常规洗手外还要进行手部消毒。

2.4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游泳结束后将新生儿的防水脐贴取下,用“朗索”皮肤粘膜消毒液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人流过于集中,允许一名家长留在游泳室,其它人员可隔玻璃观看。

2.5树立护理安全意识: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游泳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对进入新生儿游泳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考核。游泳期间必须有专人全程监护,注意检查水温,游泳圈型号,严密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游泳。

3 讨论

新生兒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和无行为能力成为高危人群,因此搞好新生儿感染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应正确理解和认真执行医院消毒隔离措施,消除隐患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持续改进,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游泳室感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4

1.新生儿病房(室)应独立设置,布局合理,内设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隔离室、配奶间、沐浴室、治疗室等,各区划分明确,严格管理;病房(室)入口处设置缓冲区,内设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

2.工作人员如患上呼吸道感染应戴口罩,患肠炎、痢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暂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3.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90公分,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4.新生儿视病情洗澡,所用朴粉、油膏、沐浴液、浴布、治疗用品等,应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尿布宜柔软、清洁、消毒、勤洗勤换,保持臀部干燥。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清洁、通风、或消毒,水槽每日更换无菌水。温箱停用时,排气孔要定期擦拭、海绵干式保存。

6.配奶用具必须保持清洁,配奶时应实施无菌操作,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

7.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按Ⅱ类环境要求配备空气消毒装置,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桌面、床台、地面等处的清洁整齐,地面湿式清扫。

8.婴儿出院后终末消毒,更换垫子套、床围、被套、病床用消毒液擦拭,每周大扫除、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5

新生儿因其生理特点,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控制和降低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问题,是未来新生儿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我院新生儿病房重点加强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管理

合理的布局,流程设计是避免交叉感染的前提,我院新生儿科设有医疗区(新生儿病房、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室)、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等,实行无陪制度,病区设施与管理基本符合目前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床位设臵及人员配臵合理,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清洁。重视病房清洁、消毒,每天定时进行两次自然通风后空气净化器净化;地面湿式清扫每日至少两次,床头每天采取一床一巾,湿式清扫,每月对病区进行彻底清扫。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国内外均提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新生儿感染传播的关键。加强在岗人员的在职培训,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医护人员《消毒技术规范》的学习,一般诊疗物品,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吸引器、引流瓶、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暖箱、蓝光灯等。根据物品性能及其污染后危险程度,选择不同水平的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脐部和皮肤黏膜护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应用无创通气技术,缩短各种管道留臵时间,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3加强对医护人员洗手的监督与管理

从严格管理入手,新生儿病房特别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而不是穿隔离衣和戴帽子、口罩。

在新生儿病房尤其NICU中因医疗护理程序多,医护人员接触患儿的机会比其他病房多,因此,手卫生在新生儿医院感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率<60%,接触患者前进行手卫生的仅35.6%。在工作繁重的条件下,手卫生的依从性下降,也就增加了接触传播的机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提出了应严格执行的手卫生标准,并要求在5个关键时刻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应严格、自觉、主动地做好手卫生。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理念,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切记洗手最重要。

4提高对常见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处理能力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6

产妇姓名:住院号:配偶姓名 :

为进一步加强产科安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切实保障产妇、新生儿医疗安全和合法权益,根据陕西省卫生厅印发《加强产科安全管理十项规定》的通知,要求严禁在家属不在场情况下交接新生儿。新生儿交接时须三方签字确认,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如下规定:

1、产房新生儿交接时由家属、助产士、病房护士三方签字确认。

2、剖腹产新生儿由家属、助产士、病房护士三方签字确认。

3、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科治疗时由家属、助产士、新生儿科护士三方签字确认。

助产士签字:病区护士签字:

家属签字: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7

1危险因素分析

1.1新生儿发育特点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 表皮角化不成熟, 易于破损, 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脐带坏死组织有利于细菌繁殖;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菌血症易导致化脓性脑膜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黏附能力低于成人,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能力较差;免疫蛋白少;新生儿血清补体量和溶菌酶均较低, 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也明显低下。尤其是早产儿与低体重儿免疫功能更差,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更高[2]。

1.2侵入性诊疗操作随着医疗技术发展, 侵入性操作大量应用, 其虽有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但内腔难以清洗消毒及灭菌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如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吸痰、胃管的侵入性操作, 使呼吸道和黏膜的屏障功能下降;外周静脉中心置管、脐静脉插管增加了导管败血症的发生率。

1.3出生时感染胎儿通过产道时接触、吸入污染的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病原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时消毒不严格或有创胎儿监护及窒息复苏等均可导致胎儿感染[3]。

1.4环境因素受老旧建筑结构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病房布局流程不合理, 医务人员及陪护探视人员更衣不能真正做到, 洗手设施数量不足, 陪护探视人员较多, 室内通风设施不足导致空气不流通, 温湿度过高易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无配奶间、沐浴间等, 都增加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机会。

1.5住院时间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住院时间长短有关, 住院时间越长,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降低平均住院日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1.6抗菌药物与激素的应用抗菌药物与激素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 易导致菌群失调, 各种条件致病菌包括真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 增加了细菌耐药性, 同时易导致二重感染。

1.7医务人员、工勤人员相关制度执行不力医护人员配备不足, 工作量大, 加之部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淡薄, 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操作流程、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例如科室手消毒剂领用不足致手卫生依从性较低, 不能规范执行各项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指征, 干手设施缺失;工勤人员洗手正确率低, 洁具不能严格分区使用等, 都可能成为医院感染传播的媒介。

1.8科室不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室医院感染知识业务学习流于形式, 只为完成记录, 应付检查;科内院感质控扣分力度较小, 责任不到人, 不能真正起到督促作用;对家属及探视人员的防控常识宣教更是少之又少;科内医院感染监控专题讨论会落不到实处。

2预防与控制措施

2.1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应加强院感防控知识培训, 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院感考核与持续质量改进, 真正起到促进持续质量改进的作用。熟练掌握各项标准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并纳入质量考核, 洗手池上均张贴“七步洗手图示”, 每个床旁均安置手消毒剂, 同时指导患儿家属正确执行手卫生。诊疗活动中遵循标准预防, 保洁员严格执行保洁手套及洁具按区、按单元区分使用, 洁具每次使用后进行清洗、消毒、晾干备用。认真做好新生儿常规护理, 如口腔、眼部、脐部、臀部及会阴等的护理, 护理动作轻柔、仔细。

2.2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正确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 优先使用无创通气。吸痰、插胃管等操作动作应轻柔, 减少操作损伤, 避免反复插管, 缩短留置时间, 做好置管的护理。进行各项侵入性操作时,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尽量避免留置静脉导管。

2.3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管理。新生儿病房空气保持清新与流通, 每日适时通风, 不少于2次, 每次30 min, 同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物体表面和地面每日消毒擦拭1~2次, 遇污染及时清洁消毒处理。限制人员进出, 工作人员进入要换工作服、工作鞋, 探视人员进入穿隔离衣或清洁探视服。

2.4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与消毒效果监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每季度对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奶瓶、奶嘴、暖箱等进行微生物检测, 怀疑医院感染流行与上述环节有关时应立即进行监测, 并进行针对菌的定性检测[4]。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开展对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如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等。

2.5加强对新生儿用品管理, 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体温表、浴巾、吸痰管等。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清洗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洗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应每日清洁与消毒。新生儿的衣物被服保持清洁, 每日至少更换1次, 污染后及时更换。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 每例患儿使用后均要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蓝光箱或暖箱每周消毒1次, 用后终末消毒。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消毒, 呼吸机管路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处理[5]。

综上所述, 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是技术性、专业性、责任性很强的工作, 存在诸多环节和要点, 要重在过程管理、重在细节流程、重在落实执行。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害性, 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安全意识, 将医源性感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 以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及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久红.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 (2) :45-47.

[2]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26-134.

[3]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8-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08-01.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8

2008年4月的一天,张霞因羊水早破到青铜峡市某医院就诊,当晚生下小亮。当时医院的出生记录为“皮肤红润,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小亮出生后两天,张霞发现孩子出现黄疸便立即询问医生,被告之黄疸是正常生理现象。然而直到满月后,小亮的黄疸仍未褪去。此后张霞带着孩子辗转于多家医院医治,都没有起色。2010年7月,小亮被解放军某医院诊断为脑瘫,并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医生称小亮出生时由于产程过长导致缺氧,生理学黄疸转为病理性黄疸,造成体内胆红素过高,从而导致小儿脑瘫。这一诊断对于靠打工谋生的张霞夫妇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小亮出生后累计住院治疗长达300多天,前后已花费了15万元。

张霞夫妇到当时产子的医院讨要说法,但久久未果。2012年7月,张霞到青铜峡市法律援助中心寻求法律援助。援助律师受理此案后,一边耐心做好张霞夫妇的心理安抚工作,一边对小亮每次诊治的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和归纳,并赴北京、西安等地对小亮伤残情况进行鉴定、参加听证会。经鉴定,小亮出生的医院存在医疗过失。医院要求重新进行鉴定,2013年8月,经再次鉴定,小亮的伤残程度为3级,护理依赖程度为完全护理依赖。在与医院调解未果后,援助律师为小亮拟写了起诉状,将该医院诉至法庭。

之后,青铜峡市人民法院依法对该案进行审理,判决该医院赔偿小亮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生存期间护理费等各项损失,共计47万元。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9

各职能科、各学科、各科室: 根据省卫计委文件精神,为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接诊、转诊、管理工作,畅通绿色通道,提高危抢救成功率,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结合我院实际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xx 成 员:xx xx xx xx xx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主任由 xx 担任。

职责:负责对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转诊及管理工作的组织、人员、车辆调配和协调工作,保证产科绿色转诊通道的畅通。

二、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抢救专家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成 员:xxx xxx xxx xxx xxx 职责:负责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会诊和指导工作,组织转诊。

工作要求:妇产学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本科医护人员负责危重孕产妇常规接待、抢救及转诊工作。需要多科会诊、抢救的,应及时报医务科组织抢救、会诊。儿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本科医护人员负责危 重新生儿常规接待、抢救及转诊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各级各类人员要高度重视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转诊及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危急救绿色通道畅通。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保证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得到及时救治。对需转诊的孕产妇、新生儿要严格按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转诊制度》执行,做好各项工作,保证安全转运。对于不宜转运的孕产妇、新生儿,应立即请专家会诊,指导治疗。

3、加强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4、妇产科门诊要结合“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做好孕期保健监管工作,对高危孕产妇要严加管理,掌握相关资料,做好登记,指导正确就医,为危重孕产妇急救工作奠定基础,保障母婴安全。

5、全院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工作,保证参加抢救人员及时到位,设备、药品等完好无缺,规范操作,杜绝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由于救治不及时造成的意外事件发生,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附件:

1、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制度

2、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转诊制度

3、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制度

4、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转诊流程 附件 1 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制度

1、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救治或让孕产妇、新生儿自行转诊。

2、在医务科的组织协调下,负责疑难、危重、重症孕产妇、新生儿的会诊和抢救。相关科室及医护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

3、各科室包括收费、医技科室、临床科室等,必须畅通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保证随叫随到,及时处理、报告,先处置后办手续。

4、抢救工作务必组织有序,措施果断,及时有效。抢救中和抢救结束后由参加人员作好各项抢救记录。

5、抢救专家组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是否转诊。需要转诊的按《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转诊制度》做好逐级和预约转诊工作。对病情危重/特殊,本院无条件抢救,且病人可以运送时应尽早转院。

附件2 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转诊制度

1、对下级医院转来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必须优先予以安排、及时救治,并保障人员、车辆、通讯等需求,不得推诿。

2、对病情危重的孕产妇、新生儿,经病情评估,认为在当地确实无条件抢救,且病人可以运送时,征得家属同意应尽早转院。对于不宜转运的孕产妇,应立即请上级急救医院的专家会诊,指导治疗。

3、转诊前要提前联系或通知接收医院产房或妇产科重症病房,并简要叙述病情,便于接收。

4、转诊病人至少由熟悉病情的医生和护士各一名护送,携带必要的抢救物品及转送记录等相关资料,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送达后与接收医疗保健机构办理好相关转诊手续后方可离开。

5、转诊后,主管医师要随时向上级医院了解转诊病人治疗转归情况,积累经验,便于以后工作。

附件3 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制度

1、妇产科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接诊及出诊登记本,孕产妇急危重症抢救登记本,转运与反馈登记本,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业务培训登记本等做好工作台账。儿科建立急危重症新生儿接诊及出诊登记本,新生儿急危重症抢救登记本,转运与反馈登记本,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业务培训登记本等做好工作台账。

2、妇产科、儿科医师熟练掌握高危妊娠、新生儿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高危孕产妇、新生儿的识别及急危重症抢救知识,抢救药物、药理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抢救原则和基础知识。掌握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的基本技能,掌握静脉切开技术,心肺脑复苏,各种监护技术及其结果的识别,合理的输血输液,抢救药物的合理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转运途中抢救及监护技能等。

3、储备急救药品和血液制品:缩宫素、前列腺素类制剂、地塞米松、西地兰、罂粟碱、氨茶碱、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速尿、纳洛酮、硫酸镁、维生素 K1、止血芳酸、肝素、甘露醇、硫酸氢钠、地西泮、晶体液、杜冷丁等。药剂科保证急救药品的进购储备;妇产科储备同时抢救两人以上的急救药品;血液科保证储备急救用血。

4、急诊科建立与辖区内转诊单位的联系,明确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登记本。

5、接到急救电话,了解病情后迅速组成抢救小组,携带急救设备与药品,及时赶赴现场按就地就近抢救,尊重病人知情选择的原则实施抢救或转运。病人送达后立即由住院总医师负责组织抢救,抢救的同时报告科室领导及医务科或院领导。

6、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10

为提高全县孕产妇和新生儿应急救援水平,检验我院产科、儿科急诊急救综合实力和工作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治工作水平,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我院于2017年XX月XX日开展了全县孕产妇和新生儿应急演练,现将演练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为确保此次演练工作顺利开展,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召开工作部署会,组织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检验科、B超心电图科、宣传科等科室专家对演练方案初稿进行讨论、研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演练方案,同时按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建设要求合理设置,确保达到此次演练科的目的,保证此次演练效果。

二、开展应急演练情况。

XX日下午,我院危重孕产妇急和新生儿救演练正式开始,首先,病人家属向我院急救中心发出求救信号,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急救中心立即紧急调度,妇产科医生、助产护士接到指令后迅速随同救护车赶往急救现场并实行紧急救治。接到病人后,救护车返回医院并电话告知妇产科,由妇产科派急救护士推平车及氧气袋到住院部1楼等待,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送至妇产科抢救室进行抢救,医务科当即组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专家组进行大会诊,并迅速制定出抢救方案,在与家属沟通病情,签手术协议书后,将患者送往手术室急诊行剖宫产术,手术结束后,产妇因病情危重,急送往重症医学科危重孕产妇专用床继续抢救治疗,新生儿因重度窒息,儿科医护人员立即为其清理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吸痰、正压人工呼吸、行胸外按压后放入转运箱,转儿科新生儿监护室继续治疗,演练结束后,我院召开了2017年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应急演练工作总结会,认真总结此次演练的经验和不足,为做好今后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应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演练效果评价。

一是演练脚本设置切合实际,能体现出了我县目前的孕产妇抢救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应急预案启动后医院各科室接到通知后反应迅速,做到忙而不乱,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三是各科室配合密切、分工明确,能针对病人及时制定具体、有效的抢救措施;四是通过演练提高了我县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的工作水平,为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问题。

(一)业务知识不够熟练。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抢救流程、业务知识熟悉程度不够,对部分医疗器材操作程序不熟练。一是所有用品是之前就准备好的,真来病人抢救物品并非是伸手可得,如抽血管、病人手腕带,各科室人员需熟悉科室所有物品及抢救器械放置及使用;二是配药、输液、采血等操作均没有进行手卫生,B超检查探头没有进行消毒。

(二)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演练方案不够全面。一是护理人员操作是在医生口令下才执行,没有主动及预见性配合;二是抢救病人过程中,多数时候都没有体现出协助配合,都是各忙各的,甚至于给平车让道后没问情况;三是科室配合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抢救流程不完善、医护人员分工不够明确。

我院将认真总结本次培训的经验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理顺应急救治程序,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XXX县人民医院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27-02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的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也增加患者家长经济负担,影响预后。而且对于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讲同时给生命带来威胁,所以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前瞻性的采取护理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新生儿免疫机能不全,本身各系统发育未成熟,抵抗力低,生活能力弱,细菌很容易从皮肤、粘膜、脐带残端、呼吸道、消化道等处侵入新生儿体内而易发生医院感染。而且感染后不易局限,常扩散蔓延而发生败血症等,可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甚至威胁其生命,对生存质量及预后有直接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预防新生儿感染是很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母婴同室的1561例新生儿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每份原始记录,填写统计表格,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1.3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生儿住院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医院感染仍高达12.5% ,本文医院感染率1.02% ,原因为新生儿长期处于宫内的无菌环境,缺少各种微生物抗原的刺激,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统处在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对很多微生物缺乏抗定植能力而易发感染 ;同时新生儿无自理能力,全依赖医护人员及其家属,消毒隔离不严、手部污染是间接感染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其好发部位主要为皮肤、呼吸道,与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易擦伤,皮肤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利于病原菌的生长;本研究发现医院感染相关因素1.3.1低体重、Apgar低评分,原因为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抵抗力差,且生活护理完全依靠医护人员,容易受病原体的侵袭易发生感染;1.3.2母乳喂养医院感染发生率低,母乳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双歧因子等,且母乳无污染的危险 ;1.3.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长期使用抗生素反而使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增加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机会。

1.4护理管理措施

1.4.1新生儿室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有必要的隔离设备

1.4.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4.3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1.4.4对产妇进行卫生宣教

1.4.5母乳喂养护理

1.4.6各种危险因素的管理

1.4.7长期监测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结果

1561例新生兒中,发生医院感染16例,感染率为1.02%。其中呼吸道感染6例,占37.5%;皮肤脓疱疮7例,占43%;角膜炎2例,占12.5%;脐部感染1例,占6.25%。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3]一样,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对一般致病菌亦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新生儿无自理能力,主要依靠医护人员及其母亲或家属照顾,若消毒隔离不严,医护人员及其亲属手部污染可间接引起新生儿脓疱疮。

3讨论

新生儿感染以皮肤、呼吸道、角膜感染为主.所以在护理上应根据新生儿感染的特点, 重视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 完善管理措施,加强母婴同室的管理,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做好健康宣教,促进母乳喂养, 加强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加强新生儿护理,尤其是加强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针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可减少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佩芳,新生儿感染,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7.

[2] 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N].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28(6):526-527.

新生儿医院管理制度 篇12

1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管理因素

从已经公开报道的院感死亡案例就可以看出, 对院感的重视程度与院感的发生密切相关。

1.2 新生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科收治的多是病情较重的新生儿, 他们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尤其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 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 缺乏来自母体的抗体, IgG含量少, 对感染的抵抗力弱, 容易引起败血症[1,2]。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1.3 环境因素

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多, 医护人员多, 医技科室床边检查多, 使人员相对密集, 细菌密度增大;患儿使用呼吸机、雾化吸入等产生大量气溶胶颗粒, 这些气溶胶颗粒均成为悬浮在空气中的细菌载体, 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3]。

1.4 医源性因素[4]

1.4.1 侵入性操作

新生儿科患儿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如动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导尿管等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直接因素。曾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儿, 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儿。

1.4.2 使用大量抗生素

新生儿科部分感染患儿需大量、长时间、联合使用抗生素, 且使用抗生素的档次较高, 可使耐药菌株明显增多, 易造成菌群失调, 导致二重真菌感染。

2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对策

2.1 领导重视, 加强管理 医院、科室应该建立两级院感管理组织, 组织院感学习、检查、监督、考核。加强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 每月组织新生儿病房所有医护人员学习《重点部门医院感染控制指南》[5]、《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6]、医院感染科制定的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强化全体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严格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每月召开院感考核督察会议, 分析查找院感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并跟踪验证, 做到持续改进。

2.2 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 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 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 如存在严重隐患, 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 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2.3 患儿的基础护理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洗澡更衣1次。对病情较重, 不能洗澡的, 每天床旁擦拭, 保持皮肤清洁;保持脐部干燥, 防止脐部感染;每次喂奶后将患儿竖起, 轻拍背部, 防止溢奶、呛奶, 导致吸人性肺炎;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皮下脂肪少, 血管丰富, 容易散热致体温偏低, 要注意患儿的保暖, 室温维持在22~ 24 ℃, 相对湿度55 ~65% 。每次更换纸尿裤时均用温水洗净臀部及会阴部, 必要时涂鞣酸软膏, 防止红臀的发生;新生儿皮肤娇嫩, 对使用胶布、头贴、输液贴、电极片的, 揭掉时动作要轻柔、细心, 防止医源性损伤, 继发感染;每天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眼睛, 注意观察有无眼部分泌物, 有分泌物者, 请眼科会诊并及时处理。

2.4 新生儿使用物品、奶具消毒, 直接接触新生儿皮肤的内衣每天更换1次, 采用高压蒸气灭菌, 一次性床单每天更换1次, 被罩、被子、枕头等每天更换;所有纸巾、湿巾专人专用。

2.5 环境消毒 除层流病房外, 每间普通病房安装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1台, 进行空气消毒4次/d, 30 min/次, 以保证室内空气净化;地面、墙面、物体表面、门把手等使用有效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擦拭, 2~3次/d[7]。

2.6 进入新生儿病房必须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限制所有无关人员进入;患儿出院后实施终末消毒。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确保新生儿科环境符合标准。

2.7 仪器设备的消毒 所有仪器设备, 如新生儿培养箱、新生儿辐射保暖台、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婴儿车等使用有效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擦拭2~3次/d, 彻底清洁、消毒、保养1次/周, 特别是新生儿培养箱, 要拆卸所有零部件浸泡消毒, 浸泡后用无菌蒸馏水清洗, 干净布擦干备用。

2.8 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 所有医疗器械物品, 如氧气管、螺纹管、吸痰管、胃管、气管插管等全部采用一次性, 坚决杜绝一次性物品的重复使用;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活瓣等都送中心供应室消毒、灭菌, 原则上能高压蒸气灭菌的一律采用高压蒸气灭菌, 不能高压蒸气灭菌的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高效化学消毒剂消毒。

2.9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手部的清洁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做好手的消毒工作是控制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做各种操作前后必须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脱去手套后也必须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为方便操作需要, 在新生儿病房门口、所有治疗车上、每一个婴儿车床头操作台上均放置一瓶手消毒剂, 随时进行手消毒。1次/月对医护人员双手进行细菌学监测, 对不合格的标本认真查找原因, 限期整改, 直至合格。

2.10 发现特殊感染 (如气性坏疽、阮病毒、多重耐药菌株等) 或传染病患者, 要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 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同类病人可相对集中。所用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 不得交叉使用。

2.11 侵入性操作的管理 医护人员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要做好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的保护性隔离;吸痰时要戴一次性手套,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 动作要快而轻柔, 避免损伤气管黏膜。吸痰用具1人一套,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吸痰管1次一换, 不得重复使用;机械通气时, 特别注意气管插管要妥善固定, 避免导管滑动擦伤气管黏膜, 切勿过度频繁分离呼吸机与气管插管装置近端, 呼吸机连接管要保持最高位置, 严防管路内冷凝水倒入气道内;静脉留置针前要洗净穿刺部位的胎脂、蜕皮等, 严格消毒后再行穿刺, 一般留置时间建议2~3 d, 防止感染;留置胃管的患儿要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情况, 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口腔2次, 有鹅口疮的用1.4%碳酸氢钠溶液擦拭, 每次鼻饲前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鼻饲奶液在无菌缸内用一次性注射器配制, 保持新鲜, 温度适中, 避免肠道感染。

2.12 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每日各项操作先由早产婴开始, 隔离患儿最后接受治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6.

[2]陈继昌.实用早产儿管理与常见疾病诊治[M].第1版.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12.

[3]李承, 何克勤.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的分析及对策E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0) :43-44.

[4]黄美凌, 赵佩英, 陈力平.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监控与护理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 16 (2) :194.

[5]吴安华, 李六亿, 钟秀玲, 等.重点部门医院感染控制指南[M].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心, 2007:2-38.

[6]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

上一篇:中国式教育高二作文1350字下一篇:生活变化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