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共8篇)
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 篇1
乙肝两对半检查临床意义
北京海文医院肝病科蒋国红 治疗肝病专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乙肝两对半检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乙肝两对半检查是检查人体是否感染有乙肝病毒或者检查体内乙肝抗体情况的重要的检查项目,北京海文医院肝病治疗中心专家对乙肝两对半检查临床意义介绍如下:
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物质,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只是病毒存在的标志,因此HBsAg呈阳性说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
②乙肝表面抗体(HBsAb):是机体对应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能够杀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因此HBsAb呈阳性说明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病毒已经消失或逐渐消失,已经产生对乙肝 病毒的免疫能力。
③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留下的模板物质,阳性说明病毒在人体复制活跃数量多传染性强。
④e抗体(HBeAb):机体针对e抗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呈阳性说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如果持续阳性时间过长说明可能因为病毒基因变异。
⑤核心抗体(HBcAb):是病毒既往感染或急性肝炎的标志,机体针对病毒内壳遗传物质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有时要结合病毒DNA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专家还指出,在乙肝两对半检查中,会出现很多的组合,有些是病毒感染者,而有些是健康人。所以,当在检查乙肝两对半之后,若是出现异常,就一定要去专业的肝病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根据病情的发展制定对应的方案。
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 篇2
关键词:ELISA法,乙肝两对半,分析
我国是乙肝大国[1]。乙肝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因乙肝病毒(HBV)感染致病。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激发机体自身免疫,损害患者肝脏功能,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乙型肝炎具有传播途径多,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乙肝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乙肝两对半即HBsAb、HBeAb、HBeAg、HBsAg、HBcAb。它是HBV血清学检测的重要标志物,对乙肝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820例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体检者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820例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45例,女性475例;年龄23~72岁,平均(44.6±7.2)岁。健康体检者接受的检查包括:乙肝两对半、血脂、尿常规、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丙肝、HIV、梅毒等。重点分析体检者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
1.2 检测方法
嘱受检者检查前空腹12 h,于清晨抽取3~5 mL静脉血,分离血清,备用。严格按乙肝两对半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2]。我们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每次检验时,均严格进行室内质控,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 评价标准
HBsAg阳性代表乙肝病毒感染。抗HBs阳性代表已产生抗体。标志物均呈阴性代表无抗体产生,亦无感染。HBsAg阳性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小二阳:抗HBc阳性,抗HBsAg阳性[3]。小三阳:抗HB阳性,抗HBe阳性,HBsAg阳性[4]。大三阳:抗HBc阳性,HBeAg阳性,HBsAg呈阳性[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应用t检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体检者乙肝病毒的携带率
本研究820例受检者中,72例受检者HBsAg呈阳性,占8.78%;312例受检者抗HBs呈阳性,占38.05%。436例受检者全部标志物都显示阴性,占53.17%。
2.2 分析乙肝阳性结果
对HBsAg阳性的72例体检者进行血清标记发现,大三阳34例(47.22%),小三阳28例(38.89%),小二阳10例(13.89%)。
2.3 性别及年龄的差异
本研究72例HBsAg呈阳性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对比不同性别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概率,P>0.05,χ2=0.93,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对比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发病情况,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也是公认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病毒性肝炎。乙肝属慢性传染性疾病。HBV的致病机制:HBV侵入人体肝细胞后,它本身并不致病,HBV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继而引发免疫清除过程,致使机体肝脏细胞受损,损害患者肝功能。乙肝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肝癌,肝硬化,肝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现今,随社会的不断进步,乙肝疫苗的普及率也不断增长。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人群依然十分庞大。据统计[5],全球有3.5亿HBV感染者,每年有1000万人因乙肝相关疾病死亡。我国是乙肝大国。城市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等原因增加了乙肝的感染及传播机会。临床上,HBV的感染往往呈区域性。沿海地区HBV感染率高于内陆地区。乙肝区域性传播的原因可能为: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开放性高,人口流动性大,人口密度大,且沿海地区部分居民有生食海鲜的习惯等。以上这些原因,均促进了肝炎病毒的传播。10年前,我国新生儿就开始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强制性),可有效控制乙肝病毒传播,减低乙肝的发病率。
本研究中,在我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820例体检者中,72例HBsAg呈阳性(8.78%)。该结果与我国HBsAg携带水平基本相符。此外,312例受检者抗HBs呈阳性,占38.05%。436例(53.17%)受检者五项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属HBV易感人群。此类受检者需加强疫苗预防。故而,我们建议在乙肝高发区,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力度普及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后,若未产生相应抗体,应在医师指导下及时补种。本研究,对HBsAg阳性的72例体检者进行血清标记发现,大三阳34例(47.22%),小三阳28例(38.89%),小二阳10例(13.89%)。
大三阳往往提示患者体内病毒较为活跃,具有强传染性。乙肝两对半检查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适合大样本普查。它是筛查及诊断乙肝的重要方法。此外,检验者认真严谨、规范操作,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前提。
综上所述,乙肝两对半检查,是乙肝诊断、预防及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临床检验中,检验者应认真严谨、规范操作,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尹永贞.1028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的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42):73-74.
[2]陈愉.6 937名新生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8):5951-5952.
[3]赵远怀,向际兵,罗乐平,等.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3311.
[4]于亚波.入学新生5188例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媒体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0):1581-1582.
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乙肝病毒;PreS1抗原;乙肝两对半;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78-02
我国是乙肝大国,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其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8%;全国现患慢性肝炎病人超过2000万例,鉴于人们对病毒性肝炎越来越重视,在健康体检中常常将乙肝两对半作为首选筛查项目。随着实验诊断学的发展,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指标不断得到发展完善,PreS1作为一项新的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也越来越被临床重视;本研究我们将所有健康体检者和门诊送检病人作乙肝两对半检验将除五项标记物全为阴性外的所有血清标本进行PreS1测定,评价PreS1作为一项乙肝病毒新的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流性病学调查的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健康体检和门诊送检病人通过ELASE方法测定HBV,除五项标志物全为阴性的标本共计580份,将他们分成5组;分别是大三阳(在表中及下文中称HBeAg阳性)、小三阳(在表中及下文中称HBeAg阴性)、单纯HBsAg阳性、单纯HBsAb阳性、单纯HBcAb阳性。其分布见表1,所有受检者者均采集静脉血,血清经分离后及时检验,或分装于高压灭菌的1.5mL Eppendorf管,于-20℃冻存。
1.2 方法
1.2.1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检测
采用深圳月亮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IASE立可读一步法试剂盒,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及阴阳性判断标准进行编程,其中,HBsAg,HBsAb,HBeAg为夹心法,HBeAb为竞争抑制法,HBcAb为中和抑制法。运用MIC-518酶标仪进行检测判读,每次实验都加作室内质控,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1.2.2 PreS1抗原测定
按照上海复星长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ELISA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方式进行编程,该实验为两步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以固相化的人工化学合成的前S1蛋白21~47aa肽进行免疫制备前S1蛋白单抗捕获标本中的乙肝前S1抗原,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抗PreS1单抗为二抗来检测PreS1抗原,同样采用酶标仪进行检测判读。
2 结果
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的PreS1抗原是由PreS1基因编码的外壳表面抗原蛋白成分之一,与HBV的组装、分泌和入侵肝细胞密切相关,可作为乙肝病毒活动性复制的指标。PreS1抗原的持续存在表明病毒复制和病毒颗粒存在。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在HBeAg阳性组PreS1检出率高于HBeAg阴性组总符合率61%,表明PreS1抗原与HBeAg存在密切相关。说明两者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由于HBeAg是HBV复制和传染的指标,本研究显示两者有很好的阳性符合率。由于HBeAg是HBV复制和传染的指标,因此可以把Pres1作为判断HBV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标志。
目前,国内检测HBsAg绝大多数应用ELISA中双抗体夹心双位点一步法,当标本中HBsAg含量过高时,会因钩状效应出现而引起假阴性。由于HBVM检测所用的试剂为一步法,抗原抗体反应会产生“钩状效应”而产生假阴性结果,PreS1抗原检测是两步法,避免了“钩状效应”的产生,同时检测HBVM、PreS1能够起到相互提示作用,最大程度减少假阴性结果的产生。
在单纯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中检测到PreS1阳性的可以看出PreS1不仅是HBV复制的标志,而且乙型肝炎病毒还是早期感染的标志,在HBV感染早期即可以检出。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受检者血清中,部分HBeAg阴性,但PreS1为阳性,可见,HBeAg阴性并不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的完全终止或病毒血症的消失,所以对于HBeAg阴性而HBsAg阳性的标本,应该检测PreS1抗原,来判断是否存在HBV感染或复制。PreS1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4 综述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项目主要是HBV-M(即乙肝五项,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目的是诊断患者的感染状况,病毒复制情况,病程预后和药物疗效的观察等。PreS1抗原的检测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弥补和加强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
(1)Pre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在转氨酶升高前即可查出,提示可作为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
(2)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1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PreS1抗原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此指标比HBeAg阴转、HBsAb阳转指标提示要早)。
(3)HBeAb(+)慢性乙型肝炎约占慢性乙肝的30%~50%,检测PreS1抗原,提示病毒在机体内继续复制,此类患者更容易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加查PreS1抗原,弥补了因HBeAg缺失造成的诊断和治疗困难。
(4)HBV无症状携带者中有一定比例的HBeAb(+)者,加查PreS1抗原(+)提示病毒在体内还较活跃。病毒并没有清除,肝脏还有潜在的病理损伤。
(5)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加查PreS1抗原可作为治疗前的患者筛查和治疗后的疗效判断,尤其对HBeAb(+)的慢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排查也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将乙肝两对半检验和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相结合,可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HBV无症状携带者和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诊疗过程甚至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单桂秋,李秋生,肖韶英.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107-108.
[2] Hu WG, Wei J, Yang XX. Expression of overlapping PreS1 fragment recombinant protei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mmunogenic domains in HBsAg PreS1 region[J].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04, 36(6): 397-404.
[3] Jin ZZ, Li MH, Wang YS. Binding site of hepatitis B virus preS1 region to the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of human liver[J]. J Med Yanbian Univ, 2002(3):157-160.
[4] 闵福援,孙桂珍,王健.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4):224-226.
怎么看懂乙肝检查报告 篇4
如何看懂乙肝检查报告
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患者已感染乙肝病毒,但并不能说明病毒是否正在复制、病情是轻是重、是急性还是慢性等情况。
表面抗体(抗-HBs)阳性:乙肝五项的意义中抗-HBs阳性说明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已经产生了针对病毒的防护免疫力,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了;或人体注射乙肝疫苗后发生了免疫应答,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e抗原(HBeAg)阳性:乙肝五项的意义中e抗原阳性提示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HBV)复制活跃,有病毒血症,血液有很高的传染性,但不说明病情是轻是重。
e抗体(HBeAb)阳性:e抗体的出现有2种很不相同的情况:乙肝病毒(HBVDNA)阴性,表示乙肝病毒低复制或不复制,处于感染的恢复期;乙肝病毒(HBVDNA)阳性,并可能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或时高时低的情况,是“小三阳”的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和e抗体(HBeAb)阳性是因为患者体内发生了病毒变异,故“小三阳”的慢性肝炎病人容易复发。
乙肝检查要注意什么
检查前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如果过度熬夜和疲劳,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检查前要空腹:虽然乙肝五项检查与肝功能检查具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空腹饮食上没有肝功能那么的严格,不过,从原理上来说,乙肝患者进行五项检查最好要空腹,以免影响结果。
检查前饮食控制:检查前24小时内不要饮食,尤其是高脂肪、高糖、油腻等食物。
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血液标本采自2013年1-12月共收到乙肝两对半检查人员3 540例, 男1 892例, 女1 648例, 年龄30~80岁, 平均年龄49岁。
1.2 方法
本组所有受检者的乙肝两对半检测均采用ELISA法, 受检者在接受体检时取其空腹静脉血约3ml, 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沉淀获得血清。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使用ELISA试剂。检验仪器:瑞士帝肯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由仪器自动读出。每次实验严格按照SOP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每批次均做室内质控, 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2 结果
3 540例乙肝两对半检测各种模式见表1。
3 540例乙肝两对半的受检者中, 共发现13种血清学模式, HBsAg阳性共403例, 占11.38%, 抗-HBs阳性共2230例, 占62.99%, 所有标志物均显示阴性共792例, 占22.37%。抗-Hbe、抗-HBc阳性占1.05%, 抗-HBc阳性占2.57%。本组403例HBsAg阳性者中, 男211例, 女192例, 经χ2检验, P>0.05, 表明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乙肝病毒的攻击器官为肝脏, 一旦感染则会长期危害人体健康, 并造成多器官损害。我国是乙肝病毒携带大国, 尽管数十年前我国已开始普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但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数量在我国仍是相当庞大的数字[1]。我国199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管理, 本组对象年龄为30~80岁, 因而可以推断本组分析的HBsAg阳性结果是本地区乙肝疫苗接种之前乙肝血清标志物分部的客观情况。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1) 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成人暴露于HBV后在血中首先出现的是HBsAg。在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体内含有一定的量, 就能中和HBsAg。 (2) 核心抗体:血清中的抗-HBc出现于HBsAg后3~5周, 当时抗-HBs尚未出现, HBsAg已消失, 只检出抗-HBc, 此阶段称为窗口期。低水平HBV感染时, 血清中可出现单独抗-HBc阳性。 (3) e抗原与e抗体:HBeAg一般见于HBsAg阳性血清, 是乙肝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乙肝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其起病缓慢, 多无症状, 病毒携带者较多, 且传播途径较广, 可引起急性、慢性、迁延性、活动性肝炎、肝衰竭, 出现肝衰竭者死亡率高。本文结果表明, 本组检测者中HBsAg阳性有403例, 占11.38%, 其中“1, 3, 5阳”有16例, 占3.97%, “1, 4, 5阳”有330例, 占81.89%, “1, 5阳”有33例, 占8.19%, 抗-HBe、抗-HBc阳性占1.05%, 抗-HBc阳性占2.57%, 还可见其他少见模式。充分提示乙肝两对半对乙肝病毒的检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故只有两对半检测结果全阴或抗-HBs阳性才能作为供血者, 防止乙肝病毒传染给受血者。HBsAg阳性、隐匿性肝炎者用过的注射器也应该严格消毒, 以免传染给别人[2]。对于乙肝高发地区应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乙肝两对半的检测, 一旦发现感染应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治疗与控制, 对于健康人群则应加大接种乙肝疫苗的宣传, 以达到预防乙肝病毒传染的目的。
随着人们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医源性感染造成的医疗纠纷也在逐年增多, 而输血和手术前乙肝两对半的检测, 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入院前的状况, 而且检测的结果还能提醒医务人员, 在进行手术和侵入性治疗时做好防护措施[3]。对阳性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使用过程中用过的器皿、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及焚烧处理, 可以避免在诊疗过程中的医源性感染[4]。在本文中还发现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 另1例是肝功能出现酶胆分离的患者, 入院时两对半的检测结果是HBeAb、HBcAb阳性, 经治疗, 随着病情的好转, 患者HBsAg s/co出现阳性且滴度随之越来越高, 一旦遇到医疗纠纷时, 才能为举证提供依据。为了区分患者感染途径, 避免医院内感染, 同时对患者也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医疗纠纷以及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输血及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麻文清, 杨光会.大理市健康人群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J].现代养生, 2009, 9 (1) :45-46.
[2]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33.
[3]罗皓, 杨溪霖.患者输血及手术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6 (10) :706-707.
“乙肝两对半”阴阳性之临床意义 篇6
HBsAg
HBsAg,出现于患者血清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可持续存在,此时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复制HBsAg。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称为HBsAg携带者,小部分人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绝大多数HBV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肝炎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疫苗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
抗HBs
急性乙肝病人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護性免疫作用。10mlu/m1抗HBs为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者,血中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分,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HBeAg阳性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其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HBsAg(-)、抗HBs(+)、HBeAg(+)的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HBsAg的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抗HBe
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HBs不同。
总抗HBc和抗HBcIgM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抗HBc,总抗HBc包括抗HBcIgM、IgG等。抗HBcIgM在肝炎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的恢复,抗HBcIgM滴度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常表明有慢性化倾向。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抗HBcIgM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HBV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乙肝“两对半”检测的误区
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 篇7
【摘要】人群中的HBV感染普遍存在,我院多年来使用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今年,我们对ELISA法和免疫层析法(GICA)测定乙肝两对半的血清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少数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免疫层析法测定呈现阴性结果(实际为假阴性)。虽然这种情况的比率只有1.25%,但是仍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免疫层析法的准确度、灵敏度也受到临床医学的广泛重视。免疫层析法能否代替ELISA法也成为检验医学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乙肝二对半;酶联吸附法;免疫层析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我们将免疫层析法和ELISA法试剂同时检测同一个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的试验,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2008年3月1日~2008年9月10日期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依次选取2000份患者空腹抽取的静脉非抗凝血3~5ml,2000转/min离心5min,留取血清备用。
1.2 试剂和仪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两对半)酶联免疫法体外诊断试剂盒为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免疫层析法试剂盒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产品。
仪器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anthos fluido自动洗板机,安图2010酶标仪。
1.3 方法:2000份血清标本同时用ELiSA法和GICA法平行检测乙肝二对半,均严格按操作说明进行操作.对于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标本,再次应用ELiSA法进行2孔重复测定后确认为阴性;对于用ELiSA法检测为阳性,而GICA法检测为阴性的血清标本,再用ELiSA法进行2孔以上复查,进一步确认是否为阳性。其中任意一孔s/co≥2.1即可确定为阳性,而GICA法阴性的血清标本同样经过2次复查后才可确认为阴性。
2 结果
本次研究检测的2000份血清标本中,ELiSA法检测出HBsAg阳性的血清236份,阳性率为11.8%,GICA法检测出HBsAg阳性的血清有219份,阳性率为10.95%,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的血清标本1764份。GICA法有17份血清标本漏检,二者检测符合率为98.75%。GICA法血清标本漏检率为1.25%。
这说明在检测HBsAg中,GICA法较ELiSA法敏感性低,容易造成假阴性结果。在检测乙肝两对半时其它项目的结果如下:
ELiSA法检测出HBsAb阳性768份,阳性率384%;GICA 法检测HBsAb阳性707份,阳性率为35.35%,两者符合率为96.95%。ELiSA法检测出HBeAg阳性76份,阳性率38%,GICA法检测出HBeAg阳性81份,阳性率为45%,二者符合率为99.75%。ELiSA法检测出HBeAb阳性93份,阳性率为4.6%,GICA法检测出HBeAb阳性99份,阳性率为499%,二者符合率为99.85%;ELiSA法检测出HBcAb阳性318份,阳性率为15.9%,GICA法检测出HBcAb阳性333份,阳性率16.65%,二者符合率99.25%。
由此可见,ELiSA法和GICA法在检测乙肝二对半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下是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报告,见表1。
3 讨论
免疫层析法和ELiSA法均属于免疫学检测范畴,方法特异,敏感度好,尤其是固相载体酶免技术与胶体金技术等的结合,使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适于家庭及床旁检测的快速试剂盒,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自我保健和临床的快速诊断[1]。然而,有报道称GICA的敏感度低于ELiSA法[2]。应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HBsAg的临界值血清为1ng/ml和5ng/ml,GICA均为阴性,ELiSA均为阳性。两者符合率为9000%[2]。低于其它文献[3]报道的98.8%的符合率。又有报道称GICA的敏感度可达1ng/ml[4]。本组两种方法检测HBsAg的符合率为98.75%,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9894%)[5]。尽管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较高,GICA还是有漏检存在。在17份HBsAg阳性的漏检标本中,有一份血清是S/CO=208的强阳性标本。其它16份标本S/CO值均小于4。这是一份非常明显的HBsAg漏检标本,所以,GICA还是有漏检存在的,漏检率为1.25%,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06%)[5]。另外,本次在HBsAb、HBeAg、HBeAb、HBcAb四项的对照研究中,GICA法和ELiSA法相比较,既存在ELiSA法检测阳性,而GICA法检测为阴性的现象,也存在着ELiSA法检测为阴性而GICA法检测为阳性的现象。所以,在应用ELiSA法和GICA法同时检测HBsAb、HBeAg、HBeAb和HBcAb时,两种方法确实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GICA方法有其局限性,是不能代替ELiSA法的,也不能用于献血人员筛查。GICA五连扳可用于大规模普查人群乙肝感染情况,也适于临床急症标本等快速检测需要。尤其适于标本量少的一些个体医院和个体诊所的初筛实验。随着医疗节奏的逐渐加快,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GICA法与ELiSA法之间的显著差异。在我院,对于ELISA检测HBsAg阳性的标本,再用免疫层析五连板复查。有效地保证了两对半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方便了工作。
随着免疫学及免疫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乙肝两对半诊断实验不论是方法学还是临床应用,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特别是在临床普及以及结果可比性方面,我们期待着尽快改善GICA法的局限性,缩小ELiSA法和GICA法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王兰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
[2] 王健,闵福援.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113-115
[3] 骆铁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不宜用于献血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16(5):267
[4] 陈向阳.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ELiSA检测HBsAg的比较[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16(5):305
[5] 王良玲.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ELiSA法检测HBsAg结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569
作者单位:113006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1
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均系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
就诊的已检测乙型肝炎相关标志物及进行了HBV-DNA检测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HBV-M阳性者共1 170例, 其中男936例, 女234例, 年龄16~80岁。
1.2 检测仪器
1.2.1 Roche LightCycler 1.5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仪。
1.2.2 BIO-TEK ELX800全自动酶标仪。
1.3 检测方法和试剂
1.3.1 乙型肝炎相关标志物检测: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 检测, 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按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检测。
1.3.2 HBV-DNA定量分析: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 法检测, 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按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根据HBV血清标志物选择4组, 各组的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用实际检测值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HBV-DNA阳性率显著性检验, 采用两样本均数的配对t检验比较定量检测结果。
2 结果
2.1 1 17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标本中, ELISA法检测HBV-M将标志物阳性模式4组中阳性253例, 乙型肝炎肝标志物阳性模式及阳性率见表1。
2.2 HBV-DNA定量测定结果1 170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中标志物阳性者, 336例HBV-DNA阳性, 834例阴性。阳性最低定量检测结果为1.33E+03IU/ml, 最高定量检测结果为8.79E+08IU/mL, HBV-DNA定量测定与乙肝六项检测结果的关系见表2。
3 讨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不仅具有普通PCR的高灵敏性, 而且由于荧光探针的应用使其定量结果更为准确。由于通过光电传导系统以直接探测PCR扩增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获得定量结果, 所以还具有DNA杂交的高特异性和光谱的高精确性。
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是临床诊断HBV感染的传统手段, 它检测的是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 近年来PreS1Ag测定的临床应用亦是十分重要, 弥补了因病毒变异和其他原因造成假阴性结果。而荧光定量PCR检测则可以准确的反映出HBV-DNA的复制水平、病程变化和治疗恢复情况等。本文选取1 170例乙肝病毒感染的4种病毒感染阳性模式。在大三阳、小三阳等组分别增加了Pre-S1Ag检验, 使得乙型肝炎病毒的检验更科学、准确、可靠。在同时进行的HBV-DNA检验中发现, 增加了Pre-S1Ag检验的各组HBV-DN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1 170例乙肝病毒感染的4种病毒感染阳性模式中HBV-DNA阳性336例, 总检出率为28.7%。
结果表明, PCR与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与复制, 在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各期, 多种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模式中都有一定的HBV-DNA检出率, 由于DNA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 如果仅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作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传染性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在体内复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选择乙肝相关标志物检测的同时结合HBV-DNA的FQ-PCR检测为临床提供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判断以及指导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HBV-DNA的检验结果与乙肝六项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 检测1 170例已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的HBV-DNA, 同时选取乙肝六项检验结果中的4种病毒感染模式进行相关性探讨。结果:小三阳前S1组与大三阳前S1组及大三阳组, 阳性检出率及定量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小三阳组HBV-DNA阳性检出率及定量检测结果均低于小三阳前S1组、大三阳前S1组及大三阳组, 其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均有HBV复制的可能, 因此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应同时结合HBV-D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以提高检出率, 避免漏诊。为临床HBV感染复制、传染性的判断以及抗病毒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判定依据。
关键词:乙肝六项,HBV-M,HBV-DNA,荧光定量PCR
参考文献
[1]李金明.实时荧光PCR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7-19, 198.
[2]何萍, 胡如华, 杨莉琼, 等.乙型肝炎两对半模式与乙型肝炎核酸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下半月, 2008, 3 (6) :45-46.
[3]韩学吉, 许顺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共存与HBVDNA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7) :3456-3457, 3459.
[4]潘大虎, 宋绪梅, 翟海燕, 等.乙肝病毒感染540例的HBV-DNA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9) :125-126.
【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推荐阅读:
乙肝两对半结果分析06-13
乙肝三系统检查结果分析08-08
关于乙肝探究性学习报告总结06-28
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自查报告07-04
乙肝歧视01-17
乙肝检测05-19
慢性乙肝07-12
乙肝患者09-12
乙肝垂直传播06-09
抗乙肝病毒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