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

2024-07-11

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通用8篇)

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 篇1

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 最近,我收到了一份很特别的离职申请书,说它特别,就是不像别人那样表达对公司无限感激、无限热爱而不得不无奈的离去,或者完全公事公办的态度不咸不淡的写着由于“家中有事”之类的原因离开。这个人明确地说明了自己的真实离职原因,而诚恳地向公司领导者提出了改进建议。详见下文:

离职申请

尊敬的各位领导:

本人于**年**月**日有幸到公司任职至今,感谢公司给我发展的平台,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分公司经理对我工作的认可与支持,更要感谢广大客户对我的认可,谢谢!但由于以下原因,本人申请辞去在管理岗位上的一切职务:

1.从进入公司至今,本人工资变动三次,每次都与公司承诺不一致;

2.由于本人从**岗转岗为城市经理就没有了十三薪;

3.在**城市任经理六个月,一直没有转正,发试用期工资,理由就是领导忙,没有时间安排转正答辩;

4.到省级公司任**工资下调。

所有这一切我觉得是对本人付出的不认可,不能体现出本人价值,故申请辞去一切职务!

另有两点个人意见如下:

一、公司制度要明确,加强岗前培训。从进入公司没有接收过一次任何岗前培训,包括对公司文化、制度的培训。

二、制度的制定不要压制人性。制度要有公司的特色、风格、性格,要体现出公司的“魂”——***总裁的精神!

申请人:***

时间:**年**月**日

这份离职申请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可以说,这个人有点不幸。

不幸之一:.入司时为外派员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派往分公司,后来又转岗为城市经理,由于公司对分公司员工当地化的政策,就需要在总部办理离职,与分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年底时发放“十三薪”,只能在分公司取得分公司的部分。即:在公司的工龄不能延续计算。其当年总部外派出勤近一年,偏赶上发放“十三薪”前申请转岗(晋升),造成损失。

但实际上,该员工对此有意见也说明公司的制度的疏漏,不能明确指明“十三薪”是否属于工资范畴,对在职员工必须发放。在随后的时间里,公司就对此进行了完善和解释:将“十三薪”改为“忠诚服务奖”即明确定义,忠诚服务奖:属于奖金范畴,公司管理人员参照上一考勤及绩效考核成绩计算并发放该项奖金。

发放范围:合同类型为管理类的人员,包括:

集团本部各中心管理人员;

各区域及分公司外派(不包括本地化员工及当地员工)管理人员,包括中国区总部管理人员;

投资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中国)**等管理人员。发放日期:每年四月份单独计发。

发放标准:以本月平均固定薪酬为标准计发。

实施细则

A本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管理人员,不享受忠诚服务奖

旷工累计达三天(含三天)以上者;

病假、事假、旷工累计达一个月(以30天为标准)以上者;

入司时间不满一年者;

员工在发放日期前提出离职或者过失、非过失解除劳动合同的;

月累计迟到/早退3次,年迟到/早退累计5次及以上;

公司处罚条款中明确规定扣除忠诚服务奖的管理人员;

因违反《工作纪律奖惩制度》或《隐形业务问题防治办法》,不享受忠诚服务奖的情况如下表所示(略)

不幸之二:成为城市经理之后,按照这一级别的管理人员的转正审批流程,一直需要总部的答辩委员会面试通过才可以。但是偏偏赶上公司业务模式进行调整期,领导都忙得不得了,后来还发生了高层离职的震动。导致其一直没有转正。可是他等不了了,又申请转岗转回了省级分公司做一个小主管。按照薪资标准当然会有所下调。但是就在其转回省级不久,公司即组织了答辩转正,同期的六位经理均获得了转正面试,并补发转正工资。

不幸之三:公司实行的是薪资保密制,也许在转岗之前,这个人并不了解公司的薪资体系。也没有人在其申请转岗的环节中为其指导薪资随着岗位的变化。还单纯的认为:薪资是和部分领导谈出来的。但其实这些环节上的很多人都没有权利去对工资结构进行界定和施加影响。这个人的第一次晋升,薪水是有比较大的上涨,但是由于试用期80%工资比较原岗位而言并未提高太多。而第二次的转岗,岗位就相对下调了,工资必然下降。

不幸之四:他来的这段时间公司的培训经理还没到位,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分公司的人被组织回总部参加三天的培训。但是这个人在的期间也组织过一次大型的,他也作为二级分公司的经理从大西北赶来了,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个近四十岁的男人,住宿等很多事情却需要他的省级经理出面与接待人员协调、交涉,自己躲在老领导的身后。说到底,还是性格太面了。有了问题不及时跟公司反应、沟通,只自己憋着。

公司要人性化管理,为员工着想是一方面,员工是不是也不能一味的要求公司要怎样怎样而应该有点耐心呢?很多事情在员工看来都是易如反掌的,领导一句话的事,可是真实的背景和影响因素却是盘根错节的。尚需时日和机会去调整。

由于公司在HR管理上的相对规范,公司的员工维权意识肯定比别的公司的员工要强些。可是这个人,走虽走了,却没有拿起法律的武器要求索回自己应得的转正工资差

额。作为HR,这是令我困惑的问题:按照HR的职业规范,似乎应该对其提醒有此权益,但是作为公司的HR,在对方没有提出此项要求的情况下,我也就当没事儿发生了。

可能有的HR看到这里会指责,拖延转正是不合法的事,为了给公司省不值一提的一点儿钱而影响公司声誉的事也是HR的失职和失策。可是,在公司内部审计猛于虎的情况下,会问你,员工没有仲裁,也没有跟公司要这个钱,你为什么要给这个钱?给你个隐性业务的帽子,罚你10%的月工资都不为过。那一切都是理想化的境界。我相信能做到这一步的公司并不多,能愿意为一个跟自己不相干的人去争取利益的HR也不多。忽然有一种感触:什么是权益?权益就是要靠个人自己争取的才能享受的应得权利和利益。你不争取,没有人会主动送给你。包括法制健全的西方国家也一样,民不举官不究。

说得有点远了,正象我曾经听过的流程优化培训课上老师说的,优秀的流程必然是结合着公司文化而制定的。(这种文化才是公司的真实文化,或者说潜文化而非显文化)而HR工作,在尽量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同时,也是必然地带有着公司管理文化的个性特点的。这种认识,也许能让我们HR人更心态平和地开展工作。

其实,从辞职申请中可以看出来,他对公司还是很有感情的,如果进行离职面谈的深度沟通,相信是可以挽留的。但是,在这个申请书上签字的两个领导地位的管理者均写着“尊重本人选择、同意离职”的批复。最后按照业务汇报线签批完,再到我这时,只能是遗憾和同情的看着他的离职申请和交接单。从这里也能看出来,HR工作中的离职管理还是空白。一方面,离职流程需要优化,一个人决定离开了,难道还有谁不同意就能强迫别人不走的么?这种离职申请的签批最多是在离职时间上能有所控制,而签字的人几乎都是同意!成了一项告知程序(告知一些业务负责人,我要走了)。另一方面,员工沟通的信息通道没有打开,离职面谈工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做,而现有人员的力量也不足以延伸过去。

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 篇2

关键词:离职员工,延续管理

员工流动,对企业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目前有许多企业,无论是国营的还是民营的,都存在员工非正常的高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许多管理者而言,员工离开企业“人走茶凉”,他们不再为企业创造财富,理所当然不再为企业所关注,离职员工也因此放弃了与企业的一切联系。然而,离职员工真的是“泼出去的水”,毫无价值吗?其实,流失的员工仍是企业重要的资源。如何对离职员工进行有效的延续管理呢?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正确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

1.1 用人机制僵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

企业核心员工一般是从工作中获得内部满足感的,他们希望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员工认为在原公司没有事业发展的空间,看不到公司的前景和自己的未来,工作缺乏挑战性,个人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他们就会重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寻找新发展环境。

1.2 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到位

有些公司的高层经常进行人事变动,企业也在不断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这样使得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经常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现有的团队不了解或不能接受的。由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员工感受不到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强烈的组织价值,核心员工只好选择离开企业,另谋发展。

1.3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如果待遇不公,收入未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他们通常会“弃旧从新,自谋出路”。除此之外,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如果企业无法满足核心员工的需要,他们也会选择离开。当然,公司的收入满足不了预期目标且缺乏公平的激励,而竞争对手能提供更有竞争性的报酬与工作条件,也是优秀人才流失的因素。

1.4 道不同,不相谋

企业的核心员工往往在公司中独当一面,在公司战略和运营方面会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管理思维及行为模式。当他们发现自己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这方面存在歧见、冲突而自己又坚持己见时,就会考虑选择离职。或者,他们感到与高层管理者的关系不和谐时,也会选择离职。

1.5 核心员工缺乏学习机会

为了和专业的发展保持一致,企业的核心员工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然而,在企业有学习和培训机会时,一些高层管理者常会以工作繁忙,离不开核心员工为由,不把这些机会给予核心员工,因此引起核心员工的离心离德。

2 充分认识离职员工的价值

(1)员工离职有种种理由,包括对企业的不满。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面谈,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与在职人员相比,即将离职的员工在谈及管理模式、工作环境和职位评价之类问题时,顾虑要少得多。通过面谈,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2)离职员工尽管离开了企业,但他们基本上还是在业内发展。通过加强与离职员工的联系,企业可以及时了解一些行业内的发展信息,从而把握发展机会。

(3)离职员工一般属于企业核心员工,他们具有丰富的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通过与他们进行交流,可以获得许多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改进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和建议。

(4)人才跳槽之后的经历对离职者而言是一段宝贵的财富,不同的环境和工作内容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让他们阅历随之增加。离职员工是企业未来再招聘的最合适人选,聘用一个熟悉本职工作的旧职员比招一个新手的成本要低得多,因为他原来就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能够顺畅地与公司管理层沟通,并且公司无需支付这些员工上岗前的培训费。

3 管理离职人员的几种途径

3.1 与离职员工真诚交流,获取离职的最真实信息

在正常的上下级管理中,管理者很难了解被管理者的心态和想法,但当被管理者决定辞职时,其在心态上已经与管理者平等,此时离职者能够真诚地讲出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如果管理者能够开诚布公地与离职者进行“最后”的谈话,就可以了解到离职人员对公司当前管理文化的评价,对公司工作环境以及内部人际关系的看法,对所在部门或公司层面需要改进的合理化建议,对离职后本岗位连续工作开展的建议,以及离职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找出管理存在的问题后,企业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3.2 与离职员工保持联系,重新营造新商机

企业应该建立完整的离职员工档案资料库,并不断地丰富员工的详细信息,经常与离职员工保持密切联系,把公司新的信息、新的发展战略及时告知离职员工,并随时了解离职员工在新公司的发展状况,尽可能让公司和离职员工成为知己。公司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联谊活动,邀请离职员工参加,让离职员工感到公司还在关注他们,保持一种归属感。

3.3 建立有效的返聘制度,为离职员工的回归创造条件

企业要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企业要重新修订人员招聘、培训、薪资标准、考核、升迁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返聘制度,为离职员工的回归创造条件。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名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至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而且,随着公司内“任务理念”的兴起,公司间的人员流动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吸引优秀员工却日益困难,因此再对曾经在公司内表现优异的离职员工紧闭大门毫无意义。企业应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吃回头草的千里马”。

3.4 对离职员工实行分类管理

并不是每一个离职员工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在进行离职员工关系管理时,既要考虑离职员工潜在的价值,又要考虑管理的成本,因此对离职员工最好是实行分类管理,对于那些确实具有比较大价值的离职员工,企业必须用诚心、真心来感动他们。

3.5 善待离职的员工

企业应该理性地去看待员工的流失。离职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企业在对待离职员工的态度上抱有成见,他们认为跳槽员工的“忠诚度”值得怀疑。因此,在员工决定离职时,有些企业会采取强行阻拦,甚至诋毁或贬损离职员工的人格。其实,员工跳槽离开公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对此我们应给予充分理解,除非是给企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或影响,否定一般不要去诋毁或贬损这些离职员工,因为企业这样做不但不能唤起员工的同情,反而让员工觉得企业很绝情。企业应自我反思,查找原因。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公平的福利待遇和一个任其发展的平台,那么企业就应该尊重员工离职的选择。企业既要允许员工离开,又要欢迎员工重返企业。

近年来,对离职员工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位,即“旧雇员关系主管”,专门负责保持与前雇员的联系和交流工作。其具体工作是:建立离职员工档案,邀请他们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告诉他们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内部管理情况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通过交流与沟通,这些离职员工不仅可以为原公司继续传递市场信息,提供合作机会,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供职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感受,对原公司的内部管理运作方式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离职员工最终变成了原公司的拥护者、客户或商业伙伴,他们继续为企业创造财富。因此,离职员工的延续管理将是未来人力资源的重要考核目标,将成为企业品牌塑造的一个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大千.如何对离职人员延续管理[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 (2):55-56.

从员工痛苦离职中得到的管理启示 篇3

不是改人之短,而是用人之长

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身优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相反,在别人的敦促和批评下,修正自己的错误,也无疑是一件令人懊恼甚至痛苦的事情。企业家当然希望员工可以尽快地修正自身的缺点,最终把员工打造成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你可曾想过,无论管理者的初衷如何,都会在员工心目中形成一个“你对我错”的刻板印象,最终在员工和企业之间造成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这种对立甚至对抗的关系中,员工不可能快乐。

由此笔者建议,企业家管理员工的最好方式不是修正员工的缺点,而是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优势。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同理,企业中的每位员工也都有他独特的优势与能力。但为何在我们的企业中总是缺少真正的人才,企业家也总是吹毛求疵地指责自己员工的缺点、错误呢?其实并不是企业缺少人才,而是因为企业家们缺少一只善于发现的眼睛,如果企业家总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人,无限放大一个人的缺点,那他就永远无法真正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最终不能人尽其才地发挥每位员工的价值。俗话说,“改人之短,不如用人之长”,就是这个道理。相信企业发挥每位员工优势所产生的效益要远远高于修正员工错误后得来的效益。

员工不只是执行者更是领导者

没有人愿意成为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一个零部件。相反,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彰显个性与创造的时代,那个“甘于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想法早已与现代人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目前企业里的新生代员工们,大多是彰显个人价值的80后、90后们,他们更需要在工作岗位中获得足以让他们发挥智慧,一展拳脚的空间。比如在日本丰田公司。每位年轻的员工都打扮得新潮时尚,他们阳光开朗。洒脱自信,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精神上的快乐和充实才能让他们极尽所能地施展智慧,创造效益。再如海底捞,正是那些普通的员工才最终创造了海底捞卓越的服务体系。

那么,怎样才能给员工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挥智慧的空间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给员工充分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因为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在亲身体验中,发挥主人翁意识,更会产生自我兼爱之的快乐。此外,让员工自己做决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自己做出的决策一定会产生最大的执行力。要知道,没有人愿意否定自己,反对自己,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是对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实行。

然而,决策与执行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企业把二者一分为二,一类人作决策,一类人作执行,就会产生决策容易,执行困难的窘境。由此笔者建议,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把员工当成执行者,更要把他们看作是决策者,甚至是领导者。

进步不是‘匿名化’而是“小团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本质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都会本能地追求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当人失去了关注度和认同感的时候,也就随之失去了中心感,失去了中心感,也就最终失去了安全感。现代人多有焦虑,就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匿名社会,普遍缺少关注度和认同感。

由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有必要给予员工足够、持续的关注度和认同感。首先,企业员工要建立起及时有效的沟通,沟通的方式既可以采取即时激励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举行颁奖仪式的方式来对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员工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肯定,但当员工做得不好的时候,企业管理者更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对员工的想法、希望乃至忧虑要多一些认同,少一些反对。此时,就需要企业不遗余力地消除“匿名化”,而是要精心打造“小团队”。诚然,“匿名化”常被看作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但笔者认为,企业管理中却是要反对“匿名化”的,最好是做到“去匿名化”,因为只有真正做到管理过程的公开透明,才能在员工之间消除猜忌与恐慌,打造一个和谐、顺畅的沟通环境。而“小团队”是相对于大团队而言的,显而易见,大团队管理成本高,且很难提高每位员工的关注度和认同感,相信精明的你一定可以作出孰是孰非的选择。

不要随意给员工贴标签

中国人历来有家长教育的做法,也更善于好为人师。在企业里,领导教育、培训员工随时随地都在不间断地进行着。这里便产生了一个让员工倍感痛苦的管理方式,那就是随意给员工定性、贴标签。正面的标签还好,负面的标签却总是让人感到痛苦。比如说:“你这个人不负责任”、“你这个人没有创新精神”等等。员工如果“有幸”被贴上类似的标签,就会在公司每位员工的心目中形成一个固定的形象和定位,以至于每当人们提起类似贬损之词时,曾被贴上固定标签的员工就会被不自然地对号入座。

换句话说,随意贴标签,行为中还蕴含着一个“自我预言的实现”的心理问题。即当给一个人贴上标签的时候,无论是你,还是他本人,都会在后续工作中寻找能够证实这个标签的行为,久而久之,你证明了你的看法,员工也真的成为那样一个人了。

如何正确对员工进行评价,可在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经典著作《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有关“解释风格”理论中找到答案。具体说来,笔者将它总结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普遍的还是特定的。比如“这次策划没创意”和“你缺少创意”,前者是特定的解释,后者是普遍的解释,显然后者让人难受。

第二个维度:永久的还是暂时的。比如“今天你失误了”和“你水平不行”,前者是暂时的。后者是永久的,同样后者让人难受。

第三个维度: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比如“你今天的处境太糟糕了”和“你缺少安全感”,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同样后者让人难受。

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 篇4

2010年5月,王某应聘到某医药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新药上市的质量检验。该公司每次新药上市前,均需王某出具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去年3月,王某向单位递交了辞职申请,即不再到单位上班。王某离职后,医药公司发现王某办公电脑上的大量质检报告丢失,使单位本该于当月上市的药品推迟了一个月才上市。医药公司遂向劳动仲裁部门提出申请,要求王某赔偿因药品推迟上市所造成的利润损失10万元。

案例解析:

仲裁部门审理后,驳回了医药公司的仲裁请求。《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劳动者辞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根据《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4条规定,劳动者违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并不包括销售利润的损失。因此,仲裁部门的裁决是有依据的。

案例2: 离职后诋毁原公司担侵权责还要赔偿?

2015年4月,市民姚某进入某装饰公司担任设计员一职,入职时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为期一年。但几个月后,姚某因与该装饰公司在工作中发生矛盾而离职,并随后在微博以及微信中发布了一篇离职感想,内容包括列出公司的种种罪状,指责某些部门就是一群傻子等一些言辞比较激烈的词句。姚某的朋友圈人数有100多人,随后就有人将该文章进行了转载。公司曾电话要求姚某立即删除相关内容,但姚某没有理睬,继续发布了一些针对该公司的侮辱性语言。为此,该装饰公司以其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解析:

姚某的朋友圈成员人数达100余人,已具备影响较大、传播速度较快的相应规模,姚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前述内容的行为,会致使公司名誉及名誉感均受到损害,应立即停止对原公司的名誉侵权行为,并在本地权威报纸刊登赔礼道歉声明,为该装饰公司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同时如果公司能提交相应证据,证明其确实因为姚某侵权导致的经济损害数额,姚某还应赔偿相应经济损失。

案例3:员工提出离职后要求补休婚假怎么处理?

员工提出离职后,跟部门主管提出休婚假,并未提交申请。在这种情况下: 1.若员工已休假,且未提供结婚证,如何处理此段未出勤日期? 2.若员工未休假,提出要求补休,是否该给予休假或折算工资?

案例解析:

员工离职后,口头向部门主管提出休婚假,并未提交书面申请的情况下,对该案例可分具体情形做如下处理:

第一,要看单位的规章制度,对婚假的请休程序和请休时间等是否有详细规定,如是否规定需提交书面申请,审批程序如何,是否部门主管批准即可,单位是否规定如领取结婚证多长时间内需提出休婚假申请,是否规定需提交结婚证明等。

第二,若员工仅口头向部门领导提出休婚假申请,未按单位规定提交结婚证明,部门领导也并未批准员工休假,则员工径行休婚假的行为应构成旷工,单位可依据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处理,如旷工期间扣发工资。另,如员工已提交书面离职申请,为减少矛盾,也可不完全依照单位规章制度处理该员工。但如果员工仅口头提出辞职,并未提交书面辞职信,单位可依据员工平时表现和其他方面,决定是否对员工依据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向员工书面告知;若员工未休假,仍然如前所述,如单位规章制度中规定请休婚假的期限,员工不符合,可以不批准。

案例4:员工离职单位居然索要进京落户损失?

2013年9月10日,25岁的金女士与北京北亚骨科医院签订劳动合同,约定担任医护部干事。签订合同前,2013年7月26日,双方曾签订《办理户口协议书》,约定为金女士落户后,金女士须到该院工作,且自报到之日起不得低于6年,工作未满6年离职,需要一次性偿还办理户口支付的12万元费用。

2015年1月12日,在该院工作不到2年,金女士便以父母希望回家发展为由,向医院提交辞呈。1个月后,金女士离职,随后向房山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医院支付工资7736元等,并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的手续。对此,北亚骨科医院提起反申请,要求金女士赔偿损失20万元。房山仲裁委裁决医院为金女士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手续,支付其工资5185元,并返还工作服、住宿押金600元。北亚骨科医院不服裁决结果,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解析:

本案中,医院为金女士办理了本市户口,双方签订《办理户口协议》,约定了服务期和违约金,由于该约定违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故原告以双方约定为依据要求被告金女士支付违约金,法院不予支持。医院向代理处缴纳的服务费为委托代理处管理其员工保险、档案等的管理费用,其中包括存档费,且该存档费系为其公司全体人员缴纳的存档费的总额,因金女士在职期间已经向医院足额支付了存档费,故关于医院主张该服务费系为被告金女士办理落户的花费缺乏事实依据,法院亦不予支持。医院未举出其他有效证据证明金女士给其造成损失,故关于原告北亚骨科医院要求被告赔偿原告损失二十万元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综上,房山法院判令北京北亚骨科医院为金女士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手续,支付其2015年1月至2月12日工资5185元,并返还其工作服、住宿押金600元。

案例5:被招聘人员无法提供离职证明,怎么办?

某高新技术企业招聘 1名资深售前技术工程师,经过人力资源部和售前技术部门的面试,双方一致认定候选人王先生是最佳人选。于是,人力资源部和王先生沟通了入职的工资,职位,报到时间等。3月15日,王先生如约报到。在提供相关资料的时候,王先生无法提供离职证明。用人部门张经理认为,现在人手紧张,应该尽快让候选人到岗。没有离职证明,也没有什么关系。人力资源部谢经理却担心,这样做可能会引起用工风险,但是人确实不好招。两人也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后来了解到,王先生上家公司因为不想他离职,所以一直没有开离职证明。请结合本案例分析,人力资源部应该怎么做?

案例解析:

本案例中,由于王先生无法提供离职证明,这样会存在用工风险,主要在于王先生是否和其他公司还有劳动合同关系。人力资源部可以通过和王先生沟通,确认王先生与上家公司并无劳资关系,可以通过背景调查的方式对辅助完成本工作。考虑到王先生的特殊情况,双方可以签订协议,说明无法出具离职证明的原因,并说明其应承担的责任。另外,王先生有权利向上家公司要求开具离职证明。完成上述工作后,人力资源部是可以录用王先生的。

案例6:离职员工被单位行政处分 请求撤销获法律支持

张某2011年入职甲单位,双方签订的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期限为2014年至2019年。2014年,张某提出辞职,双方产生纠纷。后经过劳动仲裁,仲裁委认定双方与2014年11月解除劳动合同。2015年6月,甲单位做出“关于给予张某同志行政警告处分的决定”。决定载明:张某在2014年工作期间长期不履行财务报销手续,给单位正常财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且2014年间旷工9天。按照单位管理办法,给予张某行政警告处分。张某不服,诉至当地法院,要求予以撤销。法院判决甲单位撤销处分决定。

案例解析:

张某于2011年入职甲单位,双方建立劳动关系。后张某提出辞职,经已经生效的仲裁裁决确认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时间为2014年11月。甲单位于2015年6月以张某在职期间存在工作疏失、旷工等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情形为由,对其作出行政警告处分的决定,该处罚决定时间系双方解除劳动关系之后,此行为不妥当。

案例7:员工没有离职到其他公司上班,人力资源部如何举证?

田某是深圳某公司的财务部经理。2011年5月,田某认为公司的年终奖发少了,于是私下应聘某港资企业财务总监,并被顺利录用。同时,田某给原公司提供了医院的检查证明,称自己脊椎受伤,要求休病假6个月。在病假期间可以拿到自己全额工资的60%。2011年,5-6月份,公司考虑到田某是公司中层,家庭条件差,足额发放了工资。2011年公司7月,公司发现此事,给港资企业举报,并要求解除与田某的劳动合同关系。港资企业认为这是个人行为,要求田某与原公司解除合同,并没有辞退他。公司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田某和港资企业给予经济补偿。请问,劳动仲裁时,人力资源部如何举证?

案例解析:

本案例中,因为田某的欺诈行为引起公司举报,但是并没获得港资企业的支持。在公司举证时,关键要证明田某在没有离职的情况下,到其他公司上班的证明。在仲裁答辩时,为获得仲裁委员会的支持,人力资源部应该提供以下的仲裁材料:①公司与田某的劳动合同,证明双方的“事实”劳动合同关系。②田某在2011年,5-6月份的考勤记录,工资发放单据,证明田某没有按时上班,公司的工资按时发放。③公司的《考勤管理办法》、《离职管理办法》、《奖惩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文件,及培训签收记录。根据国家劳动部文件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连带赔偿的份额应不低于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70%。向原用人单位赔偿下列损失:(1)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用人单位也好,员工也好,守规矩、讲信用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在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下,履行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案例8:职工离职后 单位不及时处理或担责

职工华某离职后,单位未对其作出任何处理决定,后华某以单位强迫自己离职为由要求经济补偿,单位终因提供不出处理决定,而被法院认定为双方系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华某自2014年6月1日起到济南某置业公司工作,2015年4月9日,华某进行了工作交接。华某在置业公司工作期间月平均工资为4334元。2015年6月22日,华某向济南市市中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要求置业公司支付经济补偿。仲裁委裁决后,置业公置业公司主张,华某系自动离职,所以单位不应支付经济补偿。而华某主张,单位先是通知他停工,后又对其降职降薪,自己才不得不离职。

案例解析:

法院审理后认为,如果华某自动离职不再到单位正常上班,置业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对华某负有管理义务,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而置业公司未能举证证明对华某作出过具体处理决定,故应认定系由置业公司提出与华某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华某于2014年6月1日到置业公司工作,2015年4月9日离职,故置业公司应支付华某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据此,法院判决:置业公司支付华某经济补偿4334元。

案例9:员工离职公司拒付补偿金保密费自愿竞业补偿强制?

小王2014年5月被一家光电产品的外资公司录用为研发经理,双方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其中约定小王的劳动报酬中含有每月800元的保密费。同时合同中也有一项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小王若从公司离职,两年内不得从事相关行业。2015年10月,小王向公司提出辞职,并于1个月后办理离职手续离开了公司。可就在今年3月,小王提起仲裁,要求原公司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仲裁委也支持了小王的请求。对此公司认为,其已经在每个月工资中以保密费的形式支付了作为竞业限制协议的补偿,小王要求再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理由不能成立,而且小王领取了在职期间的保密费,就应当承担解除合同后两年的竞业限制义务,故诉至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法院要求撤销仲裁裁决。那么,是不是保密费就是竞业限制补偿金? 案例解析:

支付了保密费就不用再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了呢?对此,法院审理后认定,保密费不是竞业限制的补偿金,二者并不矛盾,据此判令公司按照小王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按照合同约定补偿两年。法官庭后指出,保密费属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约定条款,可以支付,也可以不支付。而竞业限制约定是对劳动者择业权的限制,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就此给予劳动者相应的经济补偿。此外,保密费是劳动者在职期间发放的,竞业限制补偿金是在劳动者离职后发放。本案中,小王在职期间,公司向其支付的保密费不是竞业限制的补偿金,公司如果要小王履行约定的竞业限制义务,就需要向其另行支付经济补偿金。据此,法院作出了如上判决。

案例10:协商解除后离职时间到来前怀孕的,劳动合同能否如期解除?

员工小张2009年进入A外资企业,从事财务工作。2015年3月30日,A企业决定关闭工厂,与员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因企业停产后还需要一些财务清理工作,遂双方协商小张留任一年,双方劳动合同将在2016年4月1日解除,届时公司将按照约定的补偿方案给予经济补偿。在留任期间,小张怀孕,预产期在2016年6月。2016年4月,公司通知小张解除劳动合同,小张不同意,遂提起仲裁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1.2.协商解除后怀孕是否会导致协商解除无效? 员工是否有权撤销解除协议?

案例解析:

1.首先看《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其次看《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十条;通过我们检索的法律法规中发现,双方的解除协议并未违反前述强制性规定,而本案中,除员工举证证明有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情形外,我们不予推定。

2.如果符合重大误解及显失公平的情形,员工可以向人民法院诉请撤销该解除协议。

显失公平的认定需要两个要件: 1.显失公平的结果;

2.显失公平的结果由一方利用优势或对方没有经验导致。本案中,虽然员工怀孕后解除会影响其本人生育费用和津贴的领取,但是,是否构成显失公平的结果也有待商榷;更何况,该结果的发生并不是用人单位的利用其优势地位或员工没有经验造成的。因此,本案情况更不能构成显失公平。本案虽然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小张处于怀孕的状态,但是,基于双方签订的协商解除协议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没有无效或者可以撤销的法定情形,则协议有效。小张的仲裁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案例11:劳动者用假名入职离职时能要求补缴社保吗?

刘某于2005年10月以他人之名应聘到某公司工作,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11年3月,公司为员工办理银行卡发放工资手续时,因需要提供银行账户,刘某方变更为与身份证一致的真实名字,并继续在公司工作。2012年1月,公司为刘某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登记,但一直未缴费。2013年10月,刘某离职。几个月后,刘某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公司为其补缴工作期间的养老保险费。

2014年10月,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责令该公司为刘某补缴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司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辩称刘某曾使用虚假名字,基本养老保险费应从其变更为真实名字时起补缴。该地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经审查,作出了维持行政处理的决定。

案例解析:

本案中,刘某使用虚假名字应聘固然错误,但并不影响单位为其补缴社会保险费,理由如下:第一,刘某能以虚假之名应聘到公司工作,公司有失察之责。《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14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无合法证件的人员。这说明,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应当查验应聘人员证件。本案中,如果该公司在招用刘某时查看其身份证件,虚假用名的情况就不会出现。第二,刘某能长期以虚假名字在公司工作,公司有违法之因。法律对用人单位为员工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如果该公司按照法规规定及时为刘某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刘某所用假名将会被尽早发现。此时,公司可依法将其辞退或让其更正姓名,但公司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直到2012年1月才为2005年10月入职的刘某申请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刘某能长期以假名在该公司工作,并且一直未参加社会保险,与公司违法行为息息相关。

第三,发现刘某使用虚假名字后继续留用,公司有认可之意。刘某在2011年3月公司为其申办银行卡发放工资手续时,将虚假名字变更为与身份证一致的真实名字。此时,公司对其之前使用虚假名字已经知晓,但并未追究,而是继续留用,说明了公司对其行为的认可。而且刘某在公司工作期间,使用假名未对社会带来危害,未给公司造成损失,其行为应获得谅解。综合上述理由,公司理应承担刘某整个工作期间的补缴社保费责任。

案例12:返聘人员离职时是否有经济补偿金?

因年满60岁,我与公司终止劳动合同并领取养老保险金。但约半年后,公司鉴于技术工作需要将我长期返聘。直到近日,公司才提出让我真正离职。我虽对此没有意见,但以我已返聘5年为由,要求公司给予离职经济补偿金。而公司予以拒绝,理由是我领取养老保险金后返聘,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可享受离职经济补偿金的对象。请问:公司的理由成立吗?

案例解析: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即有权获取经济补偿的对象是劳动者,而这里的劳动者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人。《劳动合同法》第2条也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也就是说,只有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才能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对应的经济补偿。

与之对应,你能否获取经济补偿的关键,在于你与公司之间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性质各异。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等待遇所产生的法律关系。而劳务关系中,劳动提供者虽然可以获取劳动报酬,但不享受保险福利等待遇,也不属于用人单位成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因为你在“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之列,决定了你与公司之间当属劳务关系,不构成劳动关系,自然也就不能享受经济补偿金。

案例13:如何通过员工离职分析,做好入离职管理?

2012年7月,深圳某民营技术企业组织半年度工作会议,公司的工作报告显示,半年度人员离职率高达30%,其中:员工主动离职率70%,新员工离职率高达40%(试用期内离职人员),被动离职30%,(公司主动淘汰80%,未通过试用期20%)。离职人员的数据给大家很大的触动,人员的流动性高居不下,成为公司,各部门头疼的问题。此外,人员流失后,人员的招聘也是一个问题。经过管理层内部讨论,大家一致建议,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做好公司员工的离职分析,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针对性做好离职管理。这样才不会导致被动的局面,陷入招人,离职,再招人的恶性循环。请问如何通过员工离职分析,做好入离职管理?

案例解析:

本案例中,公司的人员流失率高,员工主动离职率高,试用期新员工离职率高,不断招人,离职,在招人的恶性循环。针对上述情况,公司可以通过离职面谈,离职交接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把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离职分析可以聚焦员工离职的原因针对典型性问题改善。

员工离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公司平台原因。

2、工资福利原因。

3、个人发展原因。

4、工作氛围原因。

5、其他原因(比如:个人改行,家庭原因,回老家等)。结合以上原因,针对性制定改善措施,包括:

1、公司提高竞争力,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让员工感觉公司发展前景。

2、提供员工良好的工作平台;

3、确保薪资,福利的市场竞争力,保持吸引力;

4、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5、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沟通、协调)等。

案例14:单位迁址三公里职工拒同迁 离职主张经济补偿被驳?

某公司原位于某市石板镇,杨某在该公司担任安装工。2010年12月,双方签订劳动合同,约定杨某工作地点在本市。今年初,因经营原因,该公司搬迁至该市陶家镇,两镇相邻,新旧厂址距离约3公里。杨某遂以厂址变更为由,自搬迁后未再回单位工作。请问,杨某可否主张经济补偿?

案例解析:

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已明确约定,杨某工作地点为本市。该公司虽将工厂迁至邻镇,但新址距原址仅3公里,且新、旧厂址均位于同一市内,属于杨某每日可以正常往返的地域范围。即便工厂迁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杨某上下班不便,但并未对双方订立合同的目的产生较大不利影响,故该公司不存在未按约提供劳动条件的情形,其迁址行为不构成违约,不符合支付经济补偿的条件。

案例15:事业编职工培训后离职 如何赔偿先从约定

刘某于2008年9月到兰陵县某医院工作。2013年2月,该医院公派刘某到外地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学习,并签订了医院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协议书。协议约定:刘某进修期满回医院必须工作满5年,否则应双倍退回医院支付的培训费。2013年8月培训结束后,刘某即回到医院继续工作。2014年6月,刘某调往临沂市某医院工作。办理调动手续时,刘某按照协议的约定双倍退还了医院支付的培训费。后刘某认为医院收取其双倍培训费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于2015年5月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请,要求医院返还多交纳的培训费用。

案例解析: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3号)第1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法函[2004]30号)中对上述规定作了进一步说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实体处理应当适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规定,但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劳动权利的内容在人事法律中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本案中,该医院是事业单位,刘某是在编职工,双方的争议应属人事争议,应优先适用人事法律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中规定,“受聘人员经聘用单位出资培训后解除聘用合同,对培训费用的补偿在聘用合同中有约定的,按照合同的约定补偿”。刘某向该医院支付双倍培训费,是基于双方签订的进修协议书,该协议书是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当事人应依约履行,刘某违反了双方对服务期的约定,应当依照约定支付违约金。综上,仲裁委裁决驳回了刘某的仲裁请求。

案例16:这到底是哪一种离职情形,是辞职还是辞退?

朱某是公司的主管,工作能力一般,与同事相处也不和谐。HR经理与其谈话,要求自动辞职,并且手写一份辞职申请书。朱某写完辞职申请书并且办理完毕离职手续后,非常后悔,认为自己被单位算计了。于是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单位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金。而公司称朱某是自己提出离职了,有辞职申请书为证。那么,朱某的离职到底是哪一种离职情形,是辞职还是辞退?

案例解析:

本案看似复杂,其实关键一点是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动议,劳动者同意了,双方属于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辞职申请书只是一个表象。本案既不是辞职,也不是辞退,而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进一步说,本案的关键在于举证。如果朱某能举证证明人力资源总监的谈话内容,则应认定为协商一致,如果不能举证,那么辞职申请书就具有强大证明力,足以证明是劳动者自动申请辞职的。

案例17:离职回家途中遇事故,能认定为工伤么?

某公司与一名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为其办理了离职手续。可是,该员工在离职当天下班回家途中被汽车撞伤。交通管理部门认定汽车驾驶员对于交通事故负有全部责任。该员工遂要求公司申请工伤认定。但是该公司认为,这名员工已经办理了离职手续,双方已经没有劳动关系,公司不应为其申报工伤。

案例解析:

劳动关系存续是工伤保险关系建立的基础。如果劳动者已经与用人单位结束了劳动关系,即使遭遇了法律规定的工伤情形,也不能被认定为工伤。但该职工在离职当日虽然已经与公司办理了离职手续,可双方的劳动关系依法应当于离职当日的24点结束。而且,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员工上下班应当包括员工 “首次上班和离职当日的下班”。所以,该公司的员工在离职当日下班回家遭遇了非因本人主要责任导致的交通事故,依法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案例18:员工提前离职,单位不发放年终奖就肯定违法吗?

某于2013年2月20日入职恒都律所,双方签订了自2013年2月20日起至2016年2月19日止的《律师聘用合同》。2013年10月17日,王某(乙方)与恒都律所(甲方)签订了《关于工资待遇的协议》,其中约定如下内容:“第三条:甲方将于2014年1月1日至1月31日之间,对于乙方的全年工作进行评定”,“第四条:如果乙方工作表现符合甲方发放奖金考核标准,甲方将根据乙方工作表现发放年终奖,并且不低于肆万陆仟元。年终奖的发放将按照律所/公司年终奖管理办法进行发放,即乙方如果在第一阶段年终奖发放后,第二阶段年终奖未发放期间辞职或被辞退,甲方将不支付第二阶段年终奖”,“第五条:如果乙方工作表现不符合甲方要求,甲方有权支付部分年终奖或不支付任何年终奖;如果乙方在年终奖评定之前辞职或者被辞退,将不发放年终奖。”

2013年12月2日,王某提出辞职,王某在《恒都员工离职登记表》中填写的离职原因为:“因个人不适应所里文化原因,提出离职。”王某认为该协议有关提前离职不发放年终奖的条款违反法律规定,故认为该协议部分无效。

案例解析:

已明确约定了年终奖的评定日期,同时约定乙方在年终奖评定之前辞职或者被辞退,将不发放年终奖。现邸建凯主张该约定无效,缺乏依据,法院不予支持。对于年终奖问题,因双方自愿签订的《关于工资待遇的协议》中明确约定恒都律所将于2014年1月1日至1月31日之间对邸建凯的全年工作进行评定,邸建凯在年终奖评定之前辞职,将不发放年终奖。而邸建凯在2013年12月2日提出辞职,故依照该协议,恒都律所有权不发放邸建凯年终奖。同时,双方约定的年终奖系根据邸建凯工作表现发放,如果邸建凯的工作表现不符合要求,恒都律所亦有权不支付年终奖。现邸建凯主张上述协议有关提前离职不发放年终奖的条款无效,依据不足,原审法院对邸建凯要求恒都律所支付年终奖及经济补偿金的诉讼请求未予支持,正确。

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条款应属无效条款。因此,关于年终奖的支付问题,在双方未约定的情况下,无论劳动者是否在年终奖发放前离职,用人单位均应支付。如果双方对此有约定,应考察该约定是否为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约定,如是,则应认定约定无效,用人单位还是应支付年终。

案例19:工作5天离职,公司借故不发工资,合理吗?

袁某年初入职上海某公司担任采购主管,双方口头约定了一个大概的工资数额。入职当天没有即时签订劳动合同,工作5天后,袁某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提出辞职并于当天离开了公司,但离职时公司未发放这5天上班的工资,袁某多次向公司索要,公司说袁某未进行实质性工作而仅从事了一些交接工作,且公司交给袁某的工作电脑中的信息资料都丢失了,要求袁某对此作出解释,而袁某一直没有给予解释和修复,所以不能支付其工资。袁某无奈提请仲裁,要求公司按入职时口头约定的5000元月工资标准支付5天上班的工资。对此,你怎么看?

案例解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公司是否应该支付袁某5天的劳动报酬?支付劳动报酬的具体标准如何确定?根据《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第十一条之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后,在试用、实习期期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在本案中,袁某实际为公司提供了正常劳动,该期间双方为事实劳动关系,公司关于袁某未进行实质性工作而仅从事了一些交接工作的理由缺乏依据。根据上海市关于实施《上海市劳动合同规定》若干问题的通知相关规定:劳动者平均月实得工资性收入难以确认的,双方可以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按同期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计算;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难以确认的,按本市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计算。结合本案,双方对试用期工资若不能协商一致,又无证据证明的话,只能按照上海市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标准来计算袁某的月工资,公司要以此为准支付袁某上班5天的工资。

案例20:职工离职单位未尽告知义务 被判支付失业金损失?

单位辞退职工后,未书面告知职工可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事宜,导致职工未能在法定时限内申请失业金,而被判决赔偿职工失业金损失。

2011年5月26日,刘先生与某电气公司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2014年5月14日,电气公司辞退刘先生,并出具了辞退通知书。2014年11月,刘先生去社保中心领取失业保险金,结果因超时无法领取,他为此诉诸法律。一审法院审理后,刘先生不服,诉至中级人民法院。

案例解析:

中院审理后认为,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15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电气公司与刘先生解除劳动关系后,未书面告知他依法享有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也未在法定期限内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送达职工名单,造成刘先生无法领取失业保险金。因此,电气公司应赔偿刘先生相应经济损失。据此,中院判决电气公司支付刘先生失业保险金损失4231.5元。

案例21: 半年前请辞半年后被解雇员工起诉公司获支持?

高某原是北京龙戴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其与公司签订了到期日为2013年3月25日的劳动合同。2015年3月22日,高某曾以生病休息为由向公司提出辞职,公司当时并未批复。一周后高某病愈,回公司正常上班。直至2015年9月17日,公司通知高某,称同意其离职申请,并解除了与他的劳动合同。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北京龙戴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解除行为系违法解除,公司应支付高某相关赔偿金。北京龙戴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不服判决,诉至北京一中院,请求依法改判。二审中,法官在调查核实案件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双方陈述将争议焦点归纳为:

一、龙戴特公司扣发高某2015年9月工资是否有依据?

二、双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是什么?是高某主动辞职还是龙戴特公司无故解除?

龙戴特公司当庭表示,“他自己没有撤回离职申请,而我们也只是延期批复了他的辞职申请,不应该支付赔偿金。”故认为公司批复辞职申请时间长短并不影响双方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行为的定性,因此认为该解除行为合法;而高某则表示,“没有撤回离职申请是因为在请辞之后并未离开公司,照常在工作,公司也都正常给付了工资。”因此认为龙戴特公司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解析: 北京一中院经审理认为:劳动者提出辞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无须征得单位同意。本案中,高某提出辞职后,龙戴特公司没有在一个月后与其办理离职手续。高某继续为龙戴特公司提供劳动,龙戴特公司支付其劳动报酬,应当视为双方对是否解除劳动关系重新协商一致,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故龙戴特公司于2015年9月无正当理由解除合同,构成违法解除。据此,北京一中院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22:用人单位提前办理离职手续,是否违法?

李某是某房地产地产公司员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从2008年1月1日起至2011年12月31日止。2011年11月29日,地产公司向李某发出了《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内容为:“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将于2011年12月31日到期,经公司研究决定,劳动期满后,不再与你续签,请于2011年12月20日前办理终止劳动合同的相关手续。” 李某于2011年12月14日办理离职交接手续。地产公司全额支付李某2011年12月的工资,当月社会保险费依法缴纳。李某认为,劳动合同在2011年12月31日才到期,而该公司于2011年11月29日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并于12月14日办理劳动合同解除手续,实质上属于劳动合同未到期而提前解除,据此向当地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该公司双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请问,李某的劳动仲裁申请能够得到支持吗?

案例解析:

李某的劳动仲裁申请不能够得到支持。地产公司于2011年11月29日向李某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明确劳动合同期满后不再续订的意思。双方虽于2011年12月14日提前办理终止劳动合同的相关手续,但地产公司全额支付李某2008年12月的工资,当月社会保险费依法缴纳,足以证明某地产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已充分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直至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属于期满不再续订而终止。地产公司没有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李某主张是地产公司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没有事实依据。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有时会因为需要,例如针对某些特定岗位的劳动者如财务、高级管理人员或其他掌握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人员等,要求提前办理离岗、交接手续,用人单位会履行相关劳动关系的义务和责任到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否则容易产生劳动争议。作为用人单位,应当在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时工作交接的内容、期限等程序,并在提前办理离职手续时向劳动者说明,避免劳动者误解而导致争议的发生。

案例23:新员工培训后离职,员工是否要补偿?

深圳某通信网络技术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招聘一批新员工做销售,负责公司的新产品市场推广和销售。公司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招聘到10名合适的员工。员工入职后,签订了劳动合同。为了让员工胜任销售岗位工作,公司组织了两周的新员工培训,安排专职人员对公司产品的技术原理,性能,销售话术,产品卖点等内容进行讲解。培训后,公司要求员工签订培训协议,同时约定培训的服务期和违约金。2个月后,5名员工提出离职,公司要求离职员工交付新员工培训的违约金。员工认为公司要求的培训违约金是违法的,自己不需要履行。请问,新员工培训后离职,员工是否要补偿?

案例解析:

本案例中,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是公司的责任和义务,不属“专业技术”培训,不能够根据《劳动合同法》约定违约责任和违约金。所以即使签订了培训协议,没有法律依据,也是一纸空文,发挥不了任何法律效力。

法律条款:《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知识点:培训协议,公司让员工参加专业技能,管理技能等培训,承担专项的培训费用,签订协议,约定双方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培训协议通常和服务协议挂钩,说明付费的标准和服务的年限等相关问题。公司为保护自身利益,一般在新员工入职后签订培训协议,员工在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公司承担培训相关费用,员工应遵守培训协议内容,违反培训协议,应承担违约责任。

案例24:离职后认定职业病可获赔? 阿华在工作中长期接触粉尘,辞职半年后,阿华经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诊断患有职业病,被认定为工伤伤残七级,阿华要求工厂赔偿无果后将其诉至法院。工厂认为,阿华辞职前每年的体检都显示其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在阿华患病期间,双方已不存在劳动关系,故工厂不应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法院经审理查明,阿华在该工厂工作长达15年,双方曾经存在劳动关系,且阿华被认定为工伤,因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遂判处工厂向阿华作出赔偿。

案例解析:

员工离职管理 篇5

南方网讯辞退员工,不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然而辞退员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又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辞退员工是人力资源经理必须处理,又是最难处理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很容

易引发劳动纠纷对簿公堂甚至威胁到个人安全,对公司正常运营造成很大的影响。

解除劳动合同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违法的辞退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情形:

1、辞退员工事实依据不充分;

2、辞退员工法律依据不准确;

3、辞退员工操作程序不合法。

上述三种违法的辞退,往往会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法律风险。

如何做到正确辞退员工,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试用期内不得随意辞退员工。要正确辞退试用期内的员工,必须把握“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原则;

2、辞退有过错的员工应有事实依据和制度依据;

3、辞退无过错的员工要提前通知和支付经济补偿金。针对种种问题,为使大家预先把握劳动合同订立、解除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员工在试用期间存在的法律

风险、企业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特邀请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

处室领导和资深专家主讲,课程设计包括政策法规要点讲解、典型案例分析、企业疑难问题现场解答等。1.试用期内不得随意辞退员工。

要正确辞退试用期内的员工,必须把握“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原则。用人单位首先要证明单位是否有“录用条件”,同时还得证明该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不知何为录用条件,或无法证明该录用条件就贸然辞退试用期内的员工,是用人单位在实践中的典型错误做法。维权意识强的员工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此时公司往往在管理上会陷入更加难堪的境地。

2.辞退有过错的员工应有事实依据和制度依据。

对于违纪的员工,用人单位并非可以一概辞退。劳动法规定必须是严重违纪的员工,用人单位方可辞退。因此,何谓严重违纪,对于

用人单位而言就至关重要了。单位在员工手册或者规章制度中最好对严重违纪的情形要有明确规定,并且注意保留员工严重违纪的事实依据。员工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单位也可随时辞退,但同样要注意举证尤其是对何谓“重大损害”的举证问题(最好还是有制度依据,在员工手册或者规章制度中对重大损害的标准作明确规定)。此外,员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被劳动教养的,单位也可以随时辞退。

3.辞退无过错的员工要提前通知和支付经济补偿金。

辞退无过错的员工仅限于以下情形: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辞退无过错的员工要提前30天书面通知员工本人,并根据其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

4.经济性裁员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履行法定程序。

离职员工管理 篇6

关于离职员工引发的争议不停甚嚣尘上。如Dell高管跳槽变乱、TCL高层团体跳槽变乱、微软前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跳槽至Google引发的竞业限制诉讼变乱、华为员工跳槽变乱等。

无论员工主动离职抑或被动离职,每每产生很多“秋后算账”的事变,之前双方休息干系履行期间的种种问题此时开始浮出水面,一旦处理不好,公司通常会堕入无停止的诉讼之中。

员工离职通常分两种,“主动”与“被动”之分。员工选择“炒公司鱿鱼”,用脚投票,属于主动;公司辞退、开除、裁减员工,选择“炒员工鱿鱼”,则属被动。

无论员工主动离职抑或被动离职,每每产生很多“秋后算账”的事变,之前双方休息干系履行期间的种种问题此时开始浮出水面,“辞职门”变乱一旦处理不好,公司通常堕入无停止的诉讼之中,负面抽象也一夜构成。

企业的管理者们越发清楚地了解到:后危机期间的离职员工管理,正日益成为企业消费谋划管理中的庞大问题!

离职离出本钱与风险

员工离职会增加人力资源本钱,招致企业利润流失与引发谋划风险,但是所谓的“丧失”与“风险”究竟有几多,却很少有管理者能够做到“心中无数”。

因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丧失至少包括以下五项:离职员工的更换本钱;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本钱;新老员产业绩差别的本钱;切合法定情形时须承担的提前通知期及工龄经济补偿本钱;离职管理本钱。

我们先来谈谈更换本钱。更换一名离职员工,至少要泯灭公司以下本钱:公司向外公布工作岗位空缺信息的用度,如在报纸、网络媒体上刊登招聘广告的用度等;录用新员工前的行政管理工夫本钱,通常包括接收请求信和候选人简历、挑选候选人、德律风预定面试工夫、配景观察等;入职面试和能力测评的本钱,这包括面试官的工夫本钱及种种能力本质测评的用度等;这还包括内部集会本钱、付出候选人的差旅和搬迁本钱等多项用度,这些用度对付公司来说更是不行小视。

根据美国劳工部(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的估计,更换一名普通跳槽员工的本钱约占员工全年人为支出的三分之一。另据美国管理协会(AMA)的陈诉,对技艺紧缺的岗位,更换一名跳槽员工的本钱要相当于其全年人为支出的1.5倍。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默克制药曾发明该公司员工离职的成真相当于员工年支出的1.5至2.5倍。

而新员工入职后,会产生对付新员工必要适应新工作所需接受的公司培训的本钱,包括内部导师(或有履历的老员工)辅导新员工的工夫本钱等。

某外资企业的HR经理表示,“每年我们对新员工的人均培训用度超过20万元,一旦他们跳槽,这些投入就全部打了水漂。若是节省培训用度,又不克不及餍足企业运营必要。”

在离职员工本钱的各要素中最容易被轻忽的是离职员工和更换者之间的业绩差别值。要是企业招到更良好的更换员工,企业的人员流动本钱将可以大大淘汰。反之,如所招聘到的更换人员不如老员工,则会加大流动本钱。

在员工主动离职及被动离职的一些情形下,公司还需向员工付出工龄的经济补偿金。而公司“炒员工鱿鱼”时,又需探求相关执法根据与制度根据、观察究竟、网络证据、履行相应法定程序等,这个历程,会泯灭管理人员少量工夫精神及公司资源。

除了上述可量化的直接经济丧失外,因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直接丧失及管理上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直接经济丧失。

比如一些紧张的中高层岗位的人员离职,大概会造成企业的技艺、履历和稀缺资源的流失,商业机密的泄露,增加潜在竞争对手等。

这其间的风险问题还包括:离职会招致动摇军心、引发团队凝集力降落、工作氛围恶化,严重的有大概招致团体歇工、上访、投诉、示威,无停止的休息争议和仲裁诉讼等„„

总之,离职是个风险活儿,能不让员工离职就少离职!

基于离职的执法误区

举行“离职员工管理”时,无论员工“主动离职”照旧“被动离职”,起首要遭遇“执法”这堵墙。但是,在这个历程中,很多企业管理者却每每犯下一些低级的错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常踏入一些糊涂的误区。

误区一:员工辞职需经单位答应。

曾有一公司掌门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我公司有一名员工,是公司的技艺骨干,但是,近来该员工却向公司提交了辞职陈诉。由于他是搞技艺的,脱离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无形的丧失。颠末公司管理层商量,决定不答应他的辞职陈诉。但是,该员工却说他提交的是辞职陈诉,属于休息者双方提前清除休息合同,这不同于辞职请求,因此公司没有答应权。请问,对付员工的辞职,企业究竟有没有答应权?”

很多用人单位以为,员工辞职,须失掉单位的答应才气生效;要是单位不答应员工的辞职,那么员工就得连续来下班,并且单位也可以以此为由不为员工办理相关退工手续。

这种了解是错误的。

休息合同的清除遵循的是法定准绳。《休息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划定,休息者提前三旬日以书面情势通知用人单位,可以清除休息合同。可见,休息者清除休息合同,只必要提前三旬日以书面情势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了,而非征得用人单位的赞同或答应。

误区二:员工违约,公司可以通过扣留档案、留置人为、奖金大概不办理退工手续等本领来制裁员工。

员工违约,企业要维权,杀手锏之一便是扣留员工的档案、人为、奖金、社保手续、退工手续等,试图“以恶制恶”,也有HR把它称之为“合法防卫”。殊不知,执法不认可企业的这种“合法防卫”举动。

请看如下案例:

一年前,某公司与应届结业生小李签订了休息合同。公司将小李的户口落入该公司团体户口。同时,公司出资5万元对小李做了专业技艺培训。双方在休息合同中约定:小李必须为公司办事5年,要是小李提前清除休息合同,应补偿违约金5万元。半年后,小李提出辞职。公司答应了小李的辞职,但要求付出违约金。小李不肯,公司于是不为小李办理退工手续,并且扣留了他的人事档案。一年后,小李提起休息争议仲裁,要求公司办理退工手续,转移人事档案。公司则提起反诉,要求小李付出违约金。

人性化与迷信的奇妙融合这个案子包含两个休息争议,一是员工告公司,要求公司办理退工手续和转出人事档案;二是公司反诉员工,要求员工补偿违约金。两个案子中,公司是胜诉照旧败诉呢?但是,现实产生的案例讯断是:两个争议,公司都败诉!

第一个诉讼干系,有关公司为离职员工办理退工手续和转移人事档案。

从现行《休息合同法》的划定来看,公司为辞职的员工办理退工手续,是公司的法定义务。员工辞职的义务便是提前一个月通知公司。只需员工这个义务履行了,满一个月之后的一定工夫内,公司必须给员工办理相关的退工手续。如《休息合同法》第五十条就明白划定:

“用人单位该当在清除大概停止休息合同时出具清除大概停止休息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休息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干系转移手续。”

第二个诉讼干系,公司提出反诉,要求员工付出违约金。

该反诉是否建立,起首取决于双方违约金及其他经济丧失的约定是否合法;其次要看员工是否构成违约;第三,还有一个仲裁时效的问题。

根据现行休息法的划定,双方有关办事期及违约金的约定是合法有用的。公司与员工约定了5年的办事期,员工只工作了半年,员工固然构成违约。这样看来,公司彷佛能够胜诉:有约定违约金,约定的违约金又是合法有用的,员工确实也违约了,根据是十分的明白,但是,最后的效果是公司仍然败诉了,原因是存在一个仲裁时效的问题。从公司的反诉来看,是产生在员工与公司休息合同清除后的一年后,而这超过了休息仲裁法划定的一年的仲裁时效。而针对员工向公司要退工单、档案、社保手续等休息争议,由于不属于经济性纠纷,而是属于人身性质的休息争议,涉及到员工宪法上的休息就业权,则不受仲裁时效的限制。因此,这个案子的终极效果是公司完全败诉。

误区三:赔钱就能裁员。

我与一位企业老总的对话很有代表性。

老总跟笔者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赔钱给员工也不克不及辞退他?”

笔者反问老总:“为什么要辞退这名员工?”

老总答复:“由于企业谋划效益不好,这名员工人为太高。”

笔者接着问:“这名员工跟你公司签了几年合同?合同限期还剩几多?你计划赔几多钱给他?”

老总答复:“我跟他签了三年合同,刚做了七个月。按我的理解,一年工龄赔一个月人为,他做了七个月,不到一年算他一年工龄;别的,我该当提前一个月通知他,好让他做好找工作的准备,所以我再赔他一个月人为。加起来,公司愿意补偿两个月人为给他。”

笔者接着问:“员工赞同吗?他要是赞同,你们签协议书,按协商清除休息合同来处理,没问题。”

老总说:“问题就在这。他不赞同。他要求公司补偿他剩余休息合同限期内的全部人为,一共是二十九个月的人为。这个要求太荒唐,公司不行能赞同。”

笔者笑了:“这就对了。现在的员工都喜好提这种要求。”

《休息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划定:用人单位违背本法划定清除大概停止休息合同,休息者要求连续履行休息合同的,用人单位该当连续履行;休息者不要求连续履行休息合同大概休息合同已经不克不及连续履行的,用人单位该当按照本法第八十七条划定付出补偿金。

《休息合同法》第八十七条划定:用人单位违背本法划定清除大概停止休息合同的,该当按照本法第四十七条划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休息者付出补偿金。

细致读完上下文,你会发明,企业有权付出双倍工龄补偿来违法清除员工休息合同的条件条件是:‘员工不要求连续履行休息合同大概休息合同已经不克不及连续履行’。

老总傻眼了:“那要是我就赔钱打他人为卡上把他开了,会是什么效果?”

笔者说:“这个员工很大概会仲裁把公司告了,要求公司恢复他的休息干系,摆设工作,同时要求公司补偿非法开除他期间的人为丧失。这个官司公司肯定是输的。”

老总苦末路了:“怎样办呢?岂非公司没有任何办法?”

笔者答复:“分析详细情况,找到执法根据。找不到执法根据的话,只有想办法协商清除休息合同„„”

这位老总的看法究竟上反映了理论当中比较广泛的两个误区,即“N+1”可以辞退员工的误区和“2N”可以辞退员工的误区。此中,所谓的“N”便是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年限,“1”是指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就付出员工一个月的人为,“2”是指两倍。

错误之处在于,不论“N+1”照旧“2N”,都是有条件的。当法定情形呈现时,用人单位可以以“N+1”或“2N”补偿的方式与员工提前清除休息合同,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用人单位都可以以这些方式提前清除与员工的休息合同。

中国目前的休息执法法规对付用人单位双方清除休息合同接纳的是严格的法定主义,非有法定条件、非经法定程序、非按法定顺序和法定补偿标准,裁员时都有大概构成巨大的执法风险。

人性化与迷信的奇妙融合执法是刚性的,要做好离职员工管理工作,光做到合法管理,还远远不够。离职员工管理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帮助企业预防、应对休息争议仲裁诉讼那么简略。

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做到:让员工心平气和、带着对企业的戴德之情脱离;最大限制地低落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或直接经济丧失;低落离职率,留住良好的员工„„

要做好离职员工管理工作,人性化与迷信化管理,必不行少。

看两个例子:

在惠普,有这样一个传统:对付那些无法挽留的良好员工,在员工离职时公司都会举办一个离职欢迎会。欢迎会一样平常由员工的直接上司召集,约请与该员工同级别的人到场,一方面增进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希望听离职者的真实感受,由于这个时候离职者语言是没有顾忌的,而上司和其他与会者也会很安然地面对这些问题。

在麦肯锡,会把离职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保存,同时将新的接洽方式以及职业变更信息全部输出到“前雇员干系数据库”,建立一个被称为“麦肯锡校友录”的混名册,员工离职被称为“结业”。麦肯锡一直与这些不乏CEO、投资专家、学者、当局官员在内的“结业生”保持着精良的干系,由于麦肯锡明白,这些身处各个领域的精英随时会为企业带来商机。

归纳起来,离职员工管理中的人性化与迷信化措施有:

1、重视离职面谈及办理离职手续历程中的人性化措施。

无论是“主动离职”照旧“被动离职”,与员工举行离职面谈都是须要的。处理好了,离职的后续历程大概变得更加顺利,处理不好,将为后续工作的进展带来阻碍。

收到员工离职信后,管理者必须在第一工夫相应,以表明公司对其离职的高度重视。在接到员工离职请求后的一段工夫内注意保密,由于有的员工并非真的想要脱离,还大概在相同后选择留下来。

离职面谈的主要目标包括请员工谈谈个人作出离职决定的原因和想法,对个人发展的思量和设想;了解员工对公司、主管和同事的评价,进一步确认离职的真实原因;善意提醒其应注意到的违约责任、附属协议和克制条款;关注员工的离职反应;就员工本人关注的问题举行解答和提供咨询,清除员工对公司的一些误解等。

无论是哪种原因招致的员工离职,面谈的重点起首都该当是肯定员工的“闪光点”及其对公司的业绩贡献,表达公司的谢谢。如为“主动离职”的,可相同其对公司的真实感受,表达公司将来与其连续合作的意愿;如为“被动离职”的,明白公司开除、辞退“对事不合错误人”的态度,建议其下一个职业发展规划,表达公司将来在条件合适时与其连续合作的意愿等。同时,对员工举行一定的生理辅导是须要的。

2、分清员工类别,有的放矢控制离职率,建立企业的留人机制。

并非全部的员工都要留用。对付那些绩效较差、不克不及餍足企业发展要求的员工,他们的离职对付企业来讲是比较有利的。但是,良好员工、焦点员工的离职,纵然是最低的离职率也大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丧失。

有用的人才留用机制就像管理流动的河道,其目标不是要制止河水流动,而是要控制水流的偏向和速度。员工离职的原因很多,有个人方面的原因,比如员工不适应企业的管理风格和文化氛围、职业疲倦、与上司或同事呈现抵牾、工作压力大、个人或家庭原因,也有构

造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薪酬福利缺少竞争力、缺少晋升机制、内部不公同等。而对付企业管理者来说,更紧张的是从构造的层面探求造成员工离职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接纳解决措施,有用地预防焦点员工流失。

通过事业机制留人(为员工发明更好的发展远景与配合发展计划,如提办事业发展建议;同等的晋升机会;转岗熬炼;外派发展机会;创业支持;发展愿景、培训与发展等)、薪资福利留人(薪酬福利对峙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的准绳)、情绪留人(迟滞的相同平台;员工关爱;得意度工程等)、企业文化留人等管理措施的完善,建立切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留人机制。

3、维护好与离职员工的干系。

公司可接纳的离职员工干系维护方式有:对离职员工的发展情况举行跟踪记录,构成一个离职员工信息库;定期与离职员工举行德律风、函件等接洽,见告公司新的发展信息;建立“司友会”或“离职员工博客”等相同渠道,传递公司最新业务发展与将来发展战略;每年定期约请离职员工到场企业的庆贺活动;对离职员工保举的业务公司要有相应的奖励,并构成制度;每逢离职员工的生日,以公司名义发短信或德律风问候等。

离职员工实在与退职员工、内部客户同样紧张,只需公司付出朴拙的高兴,有相当数目的离职员工都可以变成公司的附和者、客户或商业伙伴,连续为公司发明财富。

4、严把招聘关,将有明显跳槽倾向的候选人尽早挡在企业之外。

选准和选对人才,可以为企业带来十倍乃至百倍的报答。根据美国人力资源协会(SHRM)的观察,50%左右的候选人在应聘时都或多或少会掩饰自己的真真相况(包括以往的跳槽记录),所以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必须学会接纳一些有用的测评东西和招聘本领,选出既有能力,同时跳槽风险较低的良好候选人。

5、增强知识管理,通过制度来躲避技艺断层的风险。

占有关管理咨询机构观察,展开工作所需的焦点知识有70%存储于离职员工的脑壳里,要是不克不及有用转移,接任者工作的展开就会大受影响。

离职员工最紧张的价值是在公司期间发明的知识、建立的流程、发展的新技艺与要领、客户资源等。所以,企业应只管即便多的把离职员工大脑中的宝库挖掘与保存下来,做好离职员工知识的延续管理。

同时,在离职交代时,人力资源部应提前拟好离职员工知识传承“清单”,在交给离职员工的同时,让所在部分负责人或接任者与其确认“清单”的详细内容,并督促对方落实。除了知识传承“清单”外,人力资源部还要建立知识传递的流程与机制,推进业务部分一同把离职员工的知识尽大概多地掘客出来。

“流水的兵”走后该如何才气留下“铁打的营盘”?引入知识管理是现今很多企业的一个应对措施。例如明基,接纳知识管理体系(KM系统),使全部员工的工作文档、陈诉、模板、客户资料等通过 KM系统上传到公司资料库中,这就即是把员工的大脑留住,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后,弥补了大少数知识员工跳槽对公司造成的无形丧失,并把这种丧失降到最低。

知识型员工离职管理研究 篇7

一、知识型员工离职因素分析

员工的离职影响因素大体上可从社会经济因素、组织工作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图1) 。本章主要针对与知识型员工特征关系较直接的组织工作因素、个人主观因素来分析。

(一) 组织因素

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离职率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正略钧策近期最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中, 参与调研的企业涉及12个行业, 超过30个细分行业:其中IT、综合服务、制造业、医药医疗、消费品和能源化工行业, 占总样本量的70%。调研结果显示, 企业规模和离职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负相关性, 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 离职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表明企业规模越大, 保留员工长期工作的能力越强。同时, 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也与离职率息息相关, 良好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员工价值观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二) 工作因素

工作因素指工作性质或工作内容、薪酬待遇和个人成长机会等对于工作本身和员工相关的因素。包括工作性质因素、薪酬因素和员工成长机会因素等。

1、工作性质因素。

工作性质可分为工作的危险程度、工作的常规性与开创性、工作的难易程度 (知识技术含量) 、体力或脑力劳动等等。知识型员工本身是具有自主性、造性的群体, 并且他们的劳动成果大多是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 所以工作性质与知识型员工个人兴趣的匹配也至关重要。

2、薪酬因素。

薪酬主要是指工资、奖金等经济性报酬以及福利等非经济性报酬。只有当员工在企业的付出和体现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并在同行业中、与自己相同职位的薪酬水平达到一致, 同时, 员工的自我预期收益与实际薪酬又达到了相对平衡的关系, 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才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员工的成长机会因素。

员工的成长机会是指员工在未来获得晋升、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企业能否提供有利于员工发展的培训学习也对员工离职行为有影响, 因此, 企业所能提供的对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个人及主观因素

员工个人及其主观因素可以分为人口学因素、家庭因素和心理三个方面。其中, 人口学因素一般会对员工的离职产生间接影响, 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任期或工龄等;家庭因素在一定条件下, 也许会是员工离职的直接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对亲属的责任感。而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体价值观、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和员工对工作的心理预期的满意度, 而这些因素通常需要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导致离职。

二、知识型员工离职管理

本章在前文分析知识型员工离职因素的基础之上, 通过理解知识型员工的价值所在, 进而研究对知识型员工的离职进行系统的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离职前的预防管理、离职过程中的管理和离职后的开发管理, 并结合离职面谈工作, 为员工和企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一) 透彻理解知识型员工的价值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 离职知识员工都有其特定的价值。

首先, 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者通过了解知识型员工离职的原因, 针对员工反映的问题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文化理念、激励约束机制及发展战略等进行适时调整, 必然会促进企业提高其管理水平。

其次, 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由于知识型职员工大多会在离职后选择原企业的竞争对手作为他们的就业对象, 所以他们能够给企业传递宝贵的市场和技术信息。另外, 拥有固定关系网络的离职知识员工可以为企业带进新的客户或合作对象, 提供一些可能的合作机会。

再者, 离职员工是优质的人才储备, 回聘离职人员也可降低企业的雇佣成本, 西方很多企业对离职知识员工存在“再雇佣制度”。

(二) 离职知识型员工的系统管理

知识型员工离职管理就是以预防和减少企业知识员工的离职、改善企业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离职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为目标的系统性战略管理体系。离职管理体系应该包括离职前的预防管理、离职过程中的离职管理和离职后的开发管理的系统过程。

1、预防管理

预防管理是指在员工选择离职前, 从招聘员工开始、预防和减少知识员工的离职、规避企业风险为目的的管理活动。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各个职位的工作分析, 明确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 从而找到和职位相匹配的员工, 减少因能力不匹配而离开企业的可能。其次应在招聘过程中通过对应聘者个性、动机、需求、价值等方面的评估, 确定应聘者的动机和意愿、工作偏好和价值取向, 从而确定新进知识型员工与组织的耦合程度, 降低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率。另外, 新入职员工往往对自己和企业缺乏足够的了解, 有时会产生迷茫感, 这就要求公司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鼓励员工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后的继续深造, 强化终生教育的观念。当员工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结合起来时, 就可以大大降低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率。

2、离职过程管理

为做好企业离职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 知识员工离职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离职面谈机制, 并设计离职知识员工面谈记录卡CRC (Communication Records Card Of Leaving Employee) 。面谈记录卡是将所有的面谈内容用规范化的文件或表格形式将它们保存下来, 面谈机制是指当知识型员工想要离职时, 需提出申请, 并由其直接上级与人事经理一起对其进行面谈沟通的一种合理规章行程。在面谈的过程中, 通过记录面谈工作, 可以深入了解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

同时, 建立起离职员工的专属信息管理数据库, 在保留该员工过去的信息和永久联系方式的基础之上, 还应获取并更新新的信息资料, 如:新的工作单位、新的职位、新的联系方式等, 以便企业可以与员工保持联系, 也可以作为改进企业管理的统计来源。

最后成立专门的离职管理部门, 此来管理离职人员的相关事宜, 主要包括员工的离职申请、离职面谈、离职的薪酬结算、离职后的资料收集、征集离职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建议, 定期开展离职员工关系维持活动等。

3、开发管理

开发管理是指对离职知识员工价值的再开发管理。离职后的开发管理以离职前的预防管理为前提, 以离职过程管理为纽带, 以离职管理为基础, 以离职知识员工的开发利用为目标的管理过程。

(1) 建立回聘制度。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后, 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 仅替换成本就高达员工薪水的1.5倍, 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离职员工对原公司的业务流程、文化、以及管理机制都比较熟悉, 且该员工的曾经离职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新经验。通过回聘, 离职员工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从而增加该员工的忠诚度。

(2) 组织维系离职人员的活动。企业可以邀请离职人员参加企业组织的集体活动, 或定期组织专门的离职人员活动,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多种多样, 既可以是专门的感情联络活动, 也可以邀请业内的专业人士讨论某些专业的话题。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让离职人员感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 从而自觉自愿地为企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 2010年中国员工离职与招聘的调研报告[R].北京:2010.

[2]赵永亮, 张大强.如何进行离职员工关系管理[J].管理百科, 2004, (3) :27.

[3]大千, 如何对离职人员延续管理[J].中国商贸, 2005, (01) :26.

[4]凌文辁、方凌洛、白利刚,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 心理学报刊, 1999, 31 (3) :342-348

[5]戴文宁, 论离职员工对企业的价值[J].科技创业.2004, (7) :26-28.

[6]姜秀丽、石岩, 员工流动管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浅谈降低酒店员工离职倾向的方法 篇8

关键词:酒店员工;角色压力;离职倾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业的生意也日趋向上,从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0年中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和《2008年中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的数据可知。中国星级饭店的数量从2000年的6029家增加到2008年的14099家,增幅增长至134%,以平均1000多家的趋势逐年增长。虽然酒店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增长,但是居高不下的员工流失率和成本的增长也成为酒店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酒店员工的忠诚度相对较低。

二、酒店员工角色压力与离职倾向分析

(一)酒店员工角色模糊

角色模糊即个人在角色活动中,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正确把握或者判断的焦虑状态。酒店的经营管理主要受角色模糊的影响,在酒店,角色模糊的影响体现在:员工不了解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角色要求,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相对缺乏,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在酒店中缺乏有效的组织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权限;对工作进行再设计;职位分析不科学,没有让员工发挥各取所需的作用;对员工的管理没有体现民主的原则,工作岗位、工作场所、工作任务缺乏稳定性;不重视工作绩效反馈,对于岗位培训不到位;没有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以激励员工等等方面,都会导致酒店员工角色模糊。据研究发现“角色模糊、员工工作满意感、客户满意度”三者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由于管理层没有将重要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员工,因此员工不知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本职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情绪逐渐低落,进而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工作满意降低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客户的态度上,进而导致客户满意度低。

(二)酒店员工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在时间和空间是上,角色转化说导致的内外冲突,对于酒店行业而言,角色冲突直接体现就是服务组织外部和内部成员,当员工所认为顾客期望的与他们上级经理鼓励的工作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即员工从期望的角度凸显“不一致性”给集体或者个人带来的情感困惑和矛盾感。

员工个性无法满足不同的角色转化从而产生矛盾,服务人员在工作中时常碰到酒店或顾客对其要求与自我所崇尚的信念、坚守价值观、自我个性爱好相冲突的情况。例如有的员工崇尚平等、自由,所以他们坚持“顾客总是对的”这一信条,但这使其产生巨大压力。同时有时酒店定位的角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和员工的自尊、形象相冲突。因此服务人员面临较大的情感压力。角色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当员工无法满足管理者的要求时会自行离开本酒店。同时这一现象也会导致员工的辞职。

(三)酒店员工角色负担过重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在业务操作流程上是可以做到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就是这样的运作方式导致从业人员容易面对以下情况:一是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多角色的多个短任务或者任务总量不大但涉及多个角色和领域;二是短时间类连续放生多起在排任务询问事件;多任务被互相穿插打断,因为产生压力,更甚者完全超负荷。

三、降低离职倾向的途径

(一)完善薪资福利结构

对于薪酬福利的不满是直接导致酒店员工离职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离职率,酒店要不断的根据市场和企业变化调整及逐步完成薪资福利。一是建立“对内和对外分别具有公平性和竞争力”的合理、有效、公平薪酬体系,对内留住关键员工和提高工作效率,对外抵抗外部企业向本企业挖人的压力;二是“时刻变化、不断完善”,酒店的薪资福利不能一成不变,要时刻关注行业内企业的薪酬水平,确保自己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同行中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保证薪酬制度的公平性;三是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要使绩效和回报之间有紧密地联系,雇员的分配要体现公平性;四是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考核系统,使得员工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得到组织的肯定和认可,并能进行公平有效地进行绩效考核;五是薪酬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要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使酒店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

(二)减少关键人员离职发生

所以,关于关键人员的“留住”,主要是指怎样留住一个人才最有创造力、最有积极进取精神的那一段时间。因此对于酒店而言,需要减少其关键人员的离职率。因关键人员具有更强的层次性、更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所以要采用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有效激励机制,但同时又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尽量多的满足个人的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激励,重点激励的对象是人才最迫切的需要;二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有针对性的采用主导性激励手段,对企业核心人才要给予相应的激励资源;三是必须强调激励的有效性,使有限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从而降低无效投入,达到投入较少的资源却取得较大的激励效果的目的。

(三)加大培训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酒店人才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为了不被淘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酒店类员工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空间,学习深造的机会,企业的培训制度等。因此,酒店要注重企业培训和深造机会,加强培训力度,以保证企业拥有完善的培训机制,使得人们能获得良好的学历氛围和发展空间。因此,企业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学习机会让员工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和提高自身技能,对于员工而言,提供培训机会是一种福利同时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四)完善晋升通道及职业规划

职位晋升与职业成长是员工自我实现的一种需要,对于酒店而言,需要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晋升机会,以便可以满足员工的这种需求,主要包括技术专业类和管理类。这一策略针对的是职业成长度和晋升机会的结果。技术专业类:是指对于技术上偏向的员工,建立从低技术职称向高技术职称转变,同时建立高技术员工培养低技术员工的制度,并将此列为高技术员工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形成一个职业培训途径,同时对于不同的技术级别设立不同的技术培训项目,帮助技术人员在某一技术领域中不断学习和发展进步。管理类:是指对于偏向管理人员的技术人员,要提供管理岗位和机会,是他们逐步向管理岗位靠近,进而逐步转变职责,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论

酒店员工角色压力对于员工离职有着巨大影响,因此酒店主动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建立起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组建优秀团队,在企业内部营造“以人为主”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获得巨大推动力,从而获得员工信赖。(作者单位: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窦璐.职场友谊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以服务业为例[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06:73-82+91.

[2]窦璐.职场友谊、组织情感承诺与离职倾向:以酒店员工为例[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07:105-113.

[3]张颖超,付迎,袁国宏.酒店员工关系管理与员工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2,08:136-137.

[4]赵伟丽.员工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04:72-73.

上一篇:大班设计有趣的瓢虫教案反思下一篇:企业年度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