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思考-高中作文

2024-10-06

学作思考-高中作文(共8篇)

学作思考-高中作文 篇1

1、深入挖掘,探究主题

作文写作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提升高中生写作质量和水平尤为重要。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写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深入挖掘题干内容,探究主题。深入挖掘,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需要摆脱传统学习方式中的浅层理解、而是需要透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以及命题作文等写作要求掌握这些“要求”背后蕴藏的真正含义。这样有助于防止自己的写作立意脱离轨道,在考场作文写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失误,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质量和水平,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讲解写作技巧,让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的技巧。在写作技巧中,较为重要的技巧是分析题干与扣题。深入挖掘题干内涵、探究主题是在应试教育下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使全文写作内容与自己设定的题目息息相关,并在写作形式上扣一下标题。这样可以使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避免出现跑题、文不贴题等情况。

例如,2015 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对于这道命题作文,学生在分析时需要抓住“英雄”和“一天”这两个关键词,同时思考这个命题作文的文体形式是议论文、抒情散文还是记叙文。学生通过分析题干内容可以得出“英雄”的范围主要限定在了历史人物上,而命题形式也比较适合记叙文,同时在这“一天”中,需要体现“我”与英雄的交流,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并进行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另外,学生在分析这道命题作文时还需要关注字数、书写要求以及标点符号等细节问题。

2、全面思考,更新角度

多角度立意是高中作文教学较为提倡的一种写作技能。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更新自己的思考角度多角度立意,保持立意的“新颖”“准确”与“深刻”。在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忽略了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在分析优秀作文肯定该立意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讲解不同立意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高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生只会中规中矩,采取保守策略,在写作时不求新、不求深刻只求稳定。在这种观念下写出的文章只会千篇一律,使阅卷老师出现审美疲劳,不会取得较高的成绩。所以,为了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漏洞,现阶段的作文教学需要格外重视对高中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帮助高中生学会多角度立意。只有这样,高中生才能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物”,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质量。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提炼关键词的技能,一个材料作文里有很多关键词,大部分情况下一部分关键词代表一种立意,另一部分关键词则表达了另一种观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词分类,并通过分类明确自己的立意方向,以此达到全面思考,更新角度的教学目标。

3、关注生活,表达感情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只有生活化的作文素材才能打动阅卷教师,打动读者的心。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生活化的素材为自己的作文增添生机,并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只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文章。“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有的人认为生活是悲喜交加的,自己在悲喜交加的过程中感悟了人生真谛;有的人认为生活是不易的,只有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人还认为生活是多彩的,自己每一天都在幸福中醒来,又在幸福中睡去。所以,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高中生只有静下心来,关注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看到寻常人看不到的风采,感悟寻常人无法感悟的人生。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思考 篇2

1、深入挖掘,探究主题

作文写作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提升高中生写作质量和水平尤为重要。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写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深入挖掘题干内容,探究主题。深入挖掘,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需要摆脱传统学习方式中的浅层理解、而是需要透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以及命题作文等写作要求掌握这些“要求”背后蕴藏的真正含义。这样有助于防止自己的写作立意脱离轨道,在考场作文写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失误,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质量和水平,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讲解写作技巧,让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的技巧。在写作技巧中,较为重要的技巧是分析题干与扣题。深入挖掘题干内涵、探究主题是在应试教育下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使全文写作内容与自己设定的题目息息相关,并在写作形式上扣一下标题。这样可以使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避免出现跑题、文不贴题等情况。

例如,2015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对于这道命题作文,学生在分析时需要抓住“英雄”和“一天”这两个关键词,同时思考这个命题作文的文体形式是议论文、抒情散文还是记叙文。学生通过分析题干内容可以得出“英雄”的范围主要限定在了历史人物上,而命题形式也比较适合记叙文,同时在这“一天”中,需要体现“我”与英雄的交流,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并进行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另外,学生在分析这道命题作文时还需要关注字数、书写要求以及标点符号等细节问题。

2、全面思考,更新角度

多角度立意是高中作文教学较为提倡的一种写作技能。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更新自己的思考角度多角度立意,保持立意的“新颖”“准确”与“深刻”。在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忽略了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在分析优秀作文肯定该立意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讲解不同立意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高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生只会中规中矩,采取保守策略,在写作时不求新、不求深刻只求稳定。在这种观念下写出的文章只会千篇一律,使阅卷老师出现审美疲劳,不会取得较高的成绩。所以,为了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漏洞,现阶段的作文教学需要格外重视对高中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帮助高中生学会多角度立意。只有这样,高中生才能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物”,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质量。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提炼关键词的技能,一个材料作文里有很多关键词,大部分情况下一部分关键词代表一种立意,另一部分关键词则表达了另一种观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词分类,并通过分类明确自己的立意方向,以此达到全面思考,更新角度的教学目标。

3、关注生活,表达感情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只有生活化的作文素材才能打动阅卷教师,打动读者的心。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生活化的素材为自己的作文增添生机,并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只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文章。“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有的人认为生活是悲喜交加的,自己在悲喜交加的过程中感悟了人生真谛;有的人认为生活是不易的,只有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人还认为生活是多彩的,自己每一天都在幸福中醒来,又在幸福中睡去。所以,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高中生只有静下心来,关注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看到寻常人看不到的风采,感悟寻常人无法感悟的人生。

通过对高中作文教学方式的探讨,我们看到了一些传统作文教学的局限,也看到了当下作文教学的未来。语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并通过努力帮助高中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质量和水平,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高中作文有效性教学思考 篇3

一、营造积极自觉的写作气氛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自觉的写作意识,让他们乐于写作。营造自觉积极的写作气氛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借助这种气氛,调动学生乐学勤学,乐写勤写,一方面能使作文教学有效地开展,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如何营造自觉积极的写作气氛呢?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起初,学生对于写作总是盲目的、被动的,不知道老师要求自己作文是为何,不明确写作与“我”的密切关系,没有写的欲望,缺乏写的意愿。因此,我们要导入引路,要启发感染。

1. 向学生渗透表达价值的道理和理论思想。

把握时机向学生传授一些表达价值的道理,树立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理念。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1)写作源于人的自我宣泄,愉悦或郁闷、幸福或悲苦、得志或失意都需要吐露心外。倾诉是最好的宣泄,而言语表达是最充分最尽情的倾诉方式。(2)写作倾吐心声,可以让人轻快舒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 培养学生艰苦勤奋的写作精神、顽强的写作意志。

写作是复杂艰苦的活动,我们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帮助他们克服怕苦畏难的情绪。可借助古今中外名家艰苦顽强的写作动人事迹来感染、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品质,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曹雪芹、巴尔扎克、伏契克等人的故事,使他们受到启发感染,提高觉悟,由怕写到愿写,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由应付写作到认真写作,由有始无终地写到持之以恒地写。

(二)调动学生的写作行为。

我们要把学生引入充满乐趣的写作园地,让他们热爱写作,从而自觉积极地去观察、感受、思考和表现生活。这需要诱导。诱导的方式有:(1)美味阅读,带领学生进行丰富有趣的阅读,品味语言,领会旨趣,鉴赏艺术,获得美的享受,诱发其写作激情;(2)聊叙引导。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谈聊叙,选准某个主题,和学生交流,拨动学生的思想感情之弦,唤起其写作的欲望;(3)同题领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写不容忽视。教师加入到学生同题写作行列,并且和学生共同分享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树立其写作的信心;(4)范文读评。在命题作文训练中,适时地借助一两篇优秀范文印发给学生朗读并评析,对激发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写好作文的欲望能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注重激励,突出学生的写作成果。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其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某一事物的见解。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写作成果,建立激励机制,能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写作,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激励措施:选编优秀作文集;在同班学生之间,或在同年级与其他班开展作文竞赛;把优秀的作文印发给全校学生,向各级各类中学生报刊杂志推荐发表;设立写作奖,对每年度水平较高的个人作文专集给予适当奖励;办文学小刊物,每月一期,发表优秀文章,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的措施可激发其表现欲,增强其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身的成长经历

很多时候,老师总是抱怨学生作文老套,内容淡薄,套话废话连篇,简直是无病呻吟。而学生写作时也感到很困惑,拿到作文题,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为了应付,于是搜肠刮肚,胡编乱造,甚至上网搜索,拼凑八百字了事。这种局面的形成,不能只责怪学生,我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往往过多地传授、训练写作技巧,教学生如何布局谋篇、如何立论、如何运用素材等。高中作文教学当然要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因为在学生今后的人生中,议论文毕竟是应用最广泛,对学生来说最实用的文体。而在写作中,议论文也是最好操作的一种文体,不像记叙文,仅仅靠艰苦的训练还不够,需要一定的天赋和素养,才能写好。但是这种技巧训练的作文教学,造成大多学生只会机械写作,很多学生只学会堆砌素材,失去了写作的灵感,失去写作的乐趣。那么如何突破这种局面呢?我们不仅仅应教会学生写作技巧,还应教会学生写什么,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就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现实生活的素材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让学生多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胆地写出对这些事实的认识和自己的评价,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和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思辨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对生活的表象进行挖掘、提炼,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其本质,引导他们对待生活具有慧眼,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这样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无羁无绊,写出个性鲜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挚的习作来。

(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历程,抒写独具性灵的文章。

每个人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其经历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构成了个人精彩而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的成长也会充满各具特性、独具个性,会有起伏波澜,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生活美、人性美的表现。我们不能围着高考转,应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的追求,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抒发自己的性灵,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方式

简单的每周一次大作文,这样的训练效果极其有限,而且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需要采取灵活的写作训练方式。

(一)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

我们应该把高中作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全盘考虑。要做好每个阶段训练的内容和重点。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周期,在高一高二,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关注现实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交叉训练。高一第一学期,因为学生认识事物,洞悉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应以引导学生写自身的成长历程为主,以引导学生写社会现实材料为辅。在高一第二学期,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理性和深刻,我们可以增加学生关注现实的题材。高二级应该以这两个方面并重进行训练。在高二第二学期,要适当增加对考场作文的技巧训练,比如作文的思路、结构安排。因为高中生最终都要面对高考。在高三,引导学生把考场作文的技巧与高一高二训练的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轻松面对高考作文,提高语文成绩。

(二)训练的形式要丰富多样灵活。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作文训练的形式过于单一,即每周让学生写一篇大作文。这样的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负担,而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导致学生厌恶写作。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大作文和小作文交叉训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即每两周一周写大作文,一周写小作文。大作文培养学生在构思、安排结构思路等方面的能力。小作文安排可以灵活,可以让学生写周记、写生活片段、写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可以印发一些时事热点,让学生写类时评之类的小作文)等。篇幅一般不要太长,三百字左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范文的示范功能。

优秀的范文对学生的写作能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应重视范文对学生写作的引导作用。学生对生活都会有一定的感悟,往往不会如何表达这些思想情感。教师可选取部分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先模仿写作,然后过渡到自主写作。如何选择范文呢?(1)在教材上选取适合学生的作品。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的优秀作品,但是教材的选编考虑的对象比较广泛,面对的是一个省,甚至是全国高中学生,学生的层次不同、水平不一,教材无法满足个性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教材上选取部分学生能够模仿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写作。(2)选取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高考作文中不乏优秀作品,因为是同龄人的作品,学生容易理解、认同和接受,并引起共鸣。这些优秀的作文在构思、结构安排、表达方式、生活场景的描写、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见解及评论的角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一面,学生也最易模仿。(3)选取优秀的时评类文章。各类报刊上会有一些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这些时事评论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分析问题透彻,让学生多读这类作品,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社会问题,提高其洞察社会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分析、思考、评论社会问题的角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写类时评类文章的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作文评价机制

(一)制定合理得法的评改规则。

对于作文评改,叶圣陶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我想学生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传统的做法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吗?现在我们也已渐渐地认识到帮学生承担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弊多利少。许多教师提出把作文评改权还给学生,并设计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方法,作文评改由学生自己执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解放,从此可以多花些精力探索教学。但这不是一件放之任之可以不理的事,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丢的,反而应更加积极引导,制定出合理得法评改规则。所谓合理得法是指评改权是学生的,评改的行动在学生,但教师亦身在其中,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改的能力,完成改的过程。遵循“合理得法”四字原则,我们采取了“梯级定时面对面评改”和“同级评改”的作文评改方式。“梯级定时面对面评改”是指结合写作训练,将学生的写作水平分层,高一阶层帮低一阶层的学生对面批改,最高层的由教师改。“同级评改”是指同一阶层的学生交差评改。学生的评改过程则重于语法,最后教师从整体上评价作文的思想技艺,引导拨高。

(二)尝试建立的“成长记录”式的评价。

这里的“评价”,指的是对一定时间 (如一学年,一学期甚至一次作文训练) 的作文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评估,它建立在每一次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反映作文教学的累积效果。对学生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节作文课、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发展进行考查,所考查的内容分为写作的兴趣、写作习惯、写作能力 (立意、结构、题材、语言) 等方面,看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对于学生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而写作能力方面则可以通过教师的评分予以反映,也可以让学生在每一次作文课之后进行自我评估并作记录。

(三)采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

我们对老师的评价往往理解为要对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但是在作文评价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客观,另一方面要带有一定的鼓励性。当学生看到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总是比较低,或给自己的评分一直不高时,也许会丧失作文的信心,从而讨厌写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评价当作是一种激励的机制,一方面要客观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好的地方,对其做得较好的地方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感觉自己作文在进步。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起到评价的最佳作用。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技巧 效率 发散思维

作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的就是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的作文写得要么呆板无趣,没有自己创新的观点,要么凭空臆造,缺少真情实感。因此,在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时事,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写作表述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1.巧拟标题,抢抓先机。文章标题起得好就犹如画龙点睛,因此标题又称文章之“龙眼”。如何拟好标题是学生在写作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各种范文标题归纳出拟标题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成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再深入地分析各个方法的运用条件,适合怎样的环境,在平时训练中帮助学生熟练拟题。

2.美化开头,先声夺人。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作文开头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当堂拟题,限时让学生完成一段开头,然后收集起来分析问题。具体可以通过课文《咬文嚼字》来举例,朱光潜通过列举郭沫若的事例来引出观点,这里告诉学生引用名人或者众所周知的事例,或是诗词,或是著名的文章,用在开头中增色不少,同时自然引出下文,吸引读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开头,将人物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交代清楚,自然说出月光散步的原因,同时也将读者带入下文,随着他一道悄悄出了门去。

3.漂亮收尾,环节齐全。豹尾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结尾简洁明了、强劲有力,往往首尾呼应或留有余味,需要经得起推敲。而学生在写作时容易虎头蛇尾,时间不够或者是写到后面就随便了。首先需要训练学生把握好写作各部分的时间分配,写开头的时候就应打好腹稿,该如何漂亮地收尾。在教完结尾的几种基本方法后,还需要多训练,以融会贯通,当写到结尾时,仔细斟酌该运用哪种方式来表现。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都需要精炼语言,做到字字珠玑。

二、提升作文教学效率

在如今学校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不能完整地消化老师教的知识。问题出在课下,在作文课后往往没有监督,学生也没有反馈。提高效率的重要一环就是讲授过的要确保学生吸收到。要布置练习查看学生吸收效果,根据结果进行课程安排,还要安排每周练习保持住这个效果。而且作文教授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要变成专题讲演来分析。如今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学生写,老师改,这个模式的弊端非常大。首先这个“改”,老师批阅作文量大,自然无法每一篇都给出中肯的批语。当然有的老师一丝不苟,每一篇文章都认真批改,但是那样一来,老师确实将文章的质量改高了,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往往还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学生在拿到被批改的文章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改,最多记得几个错别字如何改正,这样的批改就没了效果。可以选择分小组批改或是同学互改,可以讨论交换意见,共同进步,然后老师再将暴露出的问题统一进行评改,要让学生养成改作文的习惯,改到满意之后再与老师交流。

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作文写作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性材料,可以让学生记诵或是仿写,例如《荷塘月色》中那一段荷花描写。反复地操练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对各种方法地讲解结合课文,使学生自己能找出着力点来吸收。比如在讲解替换比较法时,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拿来主义》一句中的“捧”“挂”,可以让学生分别替换别的词来做比较。这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能渗透语言训练。老师可以设计情境或是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赏析课外读物以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强化造句和修辞手法的训练。

四、培养创新性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改变角色,让学生有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建立一个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发散思维的前提是生活视野要广。在训练前期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涉猎一些书籍、报纸,看新闻,看有深度的电视节目,然后写自己的观点或评论。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内涵,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拿到话题时,透过表面看本质,在人生、社会的大背景下思考话题,选取合适的主题加以深入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创新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跳出条框想问题,思维活跃了,有了想象空间,自然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可以续写剧本,如课文《雷雨(节选)》,或编创超越时空的传奇故事,如《贾宝玉夜访曹雪芹》。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地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给出一个话题,让同学们写出关于它所有能想到的东西,这个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拿到作文题时快速立意。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思考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模式普遍较为单一,教师过于强调向学生传授作文写作技巧,很少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的写作兴趣低下,甚至有的学生非常害怕、恐惧作文。就目前高中生作文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言之无文、缺乏情感的问题,作文风格千篇一律,很少看到学生自己的观点。新时期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仅应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应该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于作文写作而言亦是如此。对于高中作文写作过程来说,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表现:譬如在观察生活、认知生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对身边的事物以及事情进行单独思考,拥有自身的观点和认识;在作文主体内容编撰过程中,能够主动的进行全面考虑,合理的对文章框架进行构思,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身最真实的感受;在文章初步完成之后,学生自己可以主动的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反复的阅读和修改,对文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和修改,以期更好地提升自我的写作水平。应该可以说这些都需要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

二、转变作文教学的方法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其教学方法各有优劣,应该因材施教,转变传统的灌输方法。本文认为比较适宜、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特点后,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应将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布置的作文题目也应尽可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师可以以“珍惜生命”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分组,相互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教师再点几个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营造作文写作的情境性

通常情况下,就是需要教师按照作文教学的主题设置出相关的写作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设置的艺术情境中,让学生自身对于作文情境的真实感受,强化写作的感知能力,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写作的灵感。营造良好轻松的情境,在一定层面上对于缓解学生对于作文的抵触情绪也起到一定的正面效果,进而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当然营造情境的方法非常多样化,具体来看,譬如在具体实践中感知情境,运用语言阐述看到的情境等等。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生动性以及把控性,把具体的实物以及录像进行有效的融合,使作文情境表现效果更佳。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写作离不开阅读,这也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就是教材中的文章,能够选入教材里的文章,就有一定的可读性。这些文章又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的部分就由我带着学生学习;略读的部分,我在今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由学生自已来讲。我把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同学们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来讲课。同学们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就会积极地准备,他们有向我借参考书的,有自己上网查资料的,想尽一切办法把他自己要讲的内容备好。看着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很欣慰,大大地表扬了他们,并给予了他们很多鼓励。尤其让我欣慰的是,借我参考书的那位同学,并不是完全按照参考书上来讲的,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有些想法还很稚嫩,但是已经相当不错了。说明了他们是动过脑子的,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首战告捷,我想以后继续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让学生快乐地享受作文课堂

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只有这样,讲堂才会真正变为学堂,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享受课堂。”学生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尊重的空间,信任的空间,隐秘的空间,顽皮的空间。这样学生的个体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大胆质疑。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塞也早就明确提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的满足”,在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启动思维,钻研问题,驰骋想象,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语文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改变角色,让学生有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建立一个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发散思维的前提是生活视野要广。在训练前期,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涉猎一些书籍、报纸,看新闻,看有深度的电视节目,然后写自己的观点或评论,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内涵,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拿到话题时,透过表面看本质,在人生、社会的大背景下思考话题,选取合适的主题加以深入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创新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跳出条框想问题,思维活跃了,有了想象空间自然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可以续写小说,如课文《雷雨(节选)》,或编创超越时空的传奇故事,如《贾宝玉夜访曹雪芹》。对一个问题多角度的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给出一个话题,让同学们写出关于它所有能想到的东西,这个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拿到作文题时快速立意。

四、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

高中作文相对于初中作文而言,更加有深度,而且广度更广。就近几年学生的高考作文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比较空洞,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新意。在高考紧张的考试氛围下,想要创作出一篇优秀作文,并不仅仅是要靠灵感,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平时的积累,只有自己肚子里面有货,才可以在看到题目时能够文思泉涌,思考问题时也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应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文章布局和结构、文字的表达方法。可以在阅读文章后布置一次随堂练习,让学生将自己刚刚阅读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读者》《最小说》《小小说》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杂志、书籍,并且要求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留意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自己觉得非常精彩的语句、段落,并做好笔记,慢慢积累写作素材。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因不同的学生千变万化。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是要培养学生作文应试的能力,更要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家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2]吴俊.浅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策略——以阿坝州地区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3]汪雪华.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究[J].才智,2013(29).

关于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6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言之有物、有情、有理、有文采, 打动人心的鲜活文章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应该从以下方面下工夫。

一、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写不好?为什么内容空洞?就是缺少感受生活的意识, 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有些学生的文章, 并没有堆砌很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件, 而是谈身边小事, 抒发真挚感情, 反而特别能打动人。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观察过生活, 写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 从平凡小事中彰显人性美, 这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所写文章才会有内容、有色彩、有感情。我激励学生把眼、耳、鼻、舌、口的窗户统统打开, 让五种官能一齐向世界开放, 把它们从生活中获取的各种信息汇集到大脑中, 经过综合加工, 构成一幅形、声、色、味、触俱全的立体画面。我经常提醒学生, 生活是美好的, 有很多真善美, 如来自父母、老师、长辈、同学、朋友、陌生人的爱护和关心令我们感动, 只要我们捕捉下这些生活中的故事和细节, 细致地记叙、描写出来, 怀着感恩之心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做到详略得当, 就是一篇情真意切的记叙文。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文学作品是影响人的心灵的有力手段。”读书正如饮食, 饮食养育身体, 读书养育精神。由此可见, 阅读书籍是发展思维和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写好作文, 写出有思想有力量有文化有品位的文章, 就必须多读书, 读好书, 读有文化含量有思想力量的书。没有广泛的阅读, 很难培养写作能力。

高中生大多经历的都是相对简单、纯净的校园生活, 不可能有非常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 除非进行大量的阅读, 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和思想视野。写读书笔记, 坚持有条理地模仿借鉴写作训练, 可丰富个体人文思想的积淀, 进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我的做法是给学生安排阅读课, 给学生推荐阅读内容, 学生人人有摘抄本。学生在阅读课上静心阅读, 认真做摘抄笔记。像必修课本“名著导读”中的篇目, 每年的高考高分作文, 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和颁奖词, 每年的热点人物和新闻及相关评论, 《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 都是学生的阅读内容。经过一定时间的打磨, 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提高, 并最终在阅读、写作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三、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做到讲练结合。

虽然真正好的作品不是教出来, 而是靠自己用心体会出来的, 但是, 作文毕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语文老师必须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这样讲练结合,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专题的形式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如指导学生选取角度, 确定立意, 如何拟定题目, 如何安排层次结构, 重点训练文章主体部分用小标题;用段首中心句领起段落、串接全文;一段一个中心, 形成排比段;先叙述、描写, 接着用一段话抒情概括或者先用一段话抒情概括, 然后展开叙述、描写等几种结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写出文体特征突出的作文, 重点训练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 兼顾书信、演讲稿、日记、小小说、童话和寓言等文体。

这些指导很受学生欢迎, 很多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觉得作文有“章”可循, 有趣多了, 好写多了。

四、引导学生确立体裁意识, 并与学生共建写作模型。

要求学生将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牢记于心中, 游刃于笔端, 了解各种体裁的特点, 做到*写什么像什么, 并且找准自己擅长的体裁, 为来年应考做准备。这一点对高三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至关重要。高考作文文体不限, 给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写作才情的平台, 并不是要把文章写成四不像。试想一个中学生连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不会写, 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学生将文章写得不伦不类的原因是受新概念作文、网络作文及散文倾向越来越突出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因此, 我认为高三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需要规范。以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体裁为例。写记叙文时不仅记叙的要素要齐备, 而且要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把哲理性的思索隐含在生动具体的描述之中, 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的主题, 高三学生不能像初中生写记叙文那样肤浅, 深度不够。写议论文时就要在“议论”上下工夫, “议”要议得实在, 不能说空话、套话, 要议得合理, 讲究论证方法:或举例, 或对比或综合运用这种论证方法, 议论时应注意几点:事例不能过多, 两三个即可, 要典型;对所举事例不能具体描写、叙述过长, 只能评述、分析, 这种评述分析当然要紧扣观点;说理过程中要议得辩证, 忌简单化、绝对化, 论述某一事物时不要忘记事物的另一面及其发展、变化。

高三学生对各种文体都要了然于胸, 当然, 找准自己擅长的一两种文体,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也是相当不错的。以当下比较流行的材料作文与话题作为例, 可以和学生共建写作模型, 比如有学生不清楚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如果老师一味地只讲二者的区别, 效果显然不好。可以这样做:先印发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若干篇, 让学生仔细阅读, 自己体会, 进行比较, 然后从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这样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这时可以和学生共建材料作文的模型, 就是古人作诗时的思路:起、承、转、合, 或者说是引—议—联—结, 这其实是一致的, 让学生明白材料作文结构模型的要求比话题作文严格些, 这一点仅是以材料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定的体裁, 反复训练, 甚至不妨形成自己的模式和套路, 不断强化提高, 最终写成令人满意的文章。

学作思考-高中作文 篇7

一、引导学生创新理顺所给材料的关系

这应当说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所在,没有对材料与材料之间关系的理顺,没有创造性的感悟,要想写出具备创新和创造意识的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就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来说,所给的材料和要求虽然还保持着苏派的特点,但突破和创新也还是有的。所给的材料说的是一群探险者的行为,如果学生不去思考探险者行为与那蝴蝶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未能真正领悟点燃之蜡烛给予蝴蝶的相关影响,那么学生要想写出颇有见地的文章是完全不可能的。分析江苏省今年的给材料作文,不难看出是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悟出环境保护的道理,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所以,学生在考场上必须做出这样的思考:探险者生怕脚步会惊动这些小精灵,但点燃的蜡烛却使其畏烛远去,可见蜡烛的影响非同小可。我们的学生如果联系到现实社会中的许多行为,哪怕是一些看似轻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够体悟到命题者赋予蜡烛、蝴蝶、探险者的喻义,即把蜡烛看作是一些刺激物,把探险者看作外来影响的势力,再联系当今社会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对一些群体的影响,其表现的主题则会更加鲜明,且富有创新创造的意蕴,学生则可以写出充满人文情怀、生态大爱的力作来。笔者草就此文正是批阅试卷的紧张时刻,可以预见类似于2007年一考生以怀想比天还大、比天还亲的农民父亲之大作还是会被阅卷教师诸多慧眼发现的。因此,给材料作文给我们这样的导向已不是一两年了,教师在平素的作文教学中要精心思考学生创新解读所给材料的策略。

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所给材料与现实的联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生完成给材料作文的灵魂。虽然所给材料仅仅是简短的一百多个文字,但它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如今人们已把目光集中到诸多给材料作文的研究和训练上,但无论是教师自身的研究也好,学生的训练也罢,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慧眼,把材料和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现在的学生在小学时应当都读过《苹果里的五角星》,那小孩能够在苹果里切出五角星,也许是一种偶然,无论是切前还是切时我们完全可以武断一点说,小孩子根本没有思量所谓的创新和创造的诸多问题,但事实上孩子不循规蹈矩的切法却体现出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而且就是这一简单的切法使得孩子获得了创新创造的乐趣。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去进行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小孩子切苹果与当今许多生活的联系,而这联系要体现创新。如何去体现创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孩子切苹果与当今社会的现象做出大胆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思考,当学生能够对小孩子切苹果与一些社会现实做出联系性方面的超常规的思考时,他们的心智也就得到了充分而又理想的发展。这是我们学生的精神产品,也是学生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精神发展了,所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是当今人们所热烈追捧的,人心所向的东西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美的追求。小孩子切苹果是一种创新,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离不开创新,给材料作文的真谛需要学生去创新也应当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三、引导学生创新运用给材料作文的表达语言

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思考 篇8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章内容空洞无物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视、网络等各种社交媒体都带给我们新的生活体验和视听享受。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本应相对宽阔一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生整天被困于题海之中,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的轨迹就是学校——宿舍——食堂这样的三点一线。因此只要老师布置写作文,学生的作文内容总是重复以前用过的陈谷子烂芝麻。爱因斯坦、霍金、居里夫人的事例似乎可以在任何一篇文章中使用,在这样的作文里,天空永远是蓝的,冬天永远是冷的,默默奉献的永远都只是蜡烛和春蚕,文章内容毫无新意可言。此外,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语言干瘪无味。

(二)作文教学指导模式化

教师都知道作文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因此为了学生能在考试中得高分,教师们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番“研究”,将作文中所涉及到的话题、材料及中心思想等都套入相应的模式,将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表达的写法详细地教给学生。开头是“题记”,结尾是“后记”,中间是排比论述,例子是李白、陶渊明,屈原。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建立的模式去“填补空白”,害怕学生“出格”。如此,学生的作文就如同工厂加工后的零件一样,选材一致,结构相同,感悟相似,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教师对这样的作文却很满意。从而,对于作文中重要的因素,如语言积累、生活感悟、情感体验等,被搁置忽略不管,作文只是一种“纯工具训练”。[1]教师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却不知“作文有法,但无定法”,两者的道理是相通的。

(三)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

从学生学习写作的经历来看,他们从小学开始学习写作,一直到高中毕业,进行了长达八九年的写作训练,然而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每次的作文课,每当老师开始布置作文的时候,学生就开始唉声叹气,两节课的时间用来发呆、走神,或者做其他与写作无关的事情。于是下课铃响了作文却还没写好,有的学生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交上一篇作文,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不交作文。由于作文教学的无序性,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没有创作的欲望,审题片面,题材老套,思维逻辑混乱,文体意识淡薄,写作文就是为了凑字数。如此,学生的作文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二、高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它的负面影响又客观地存在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现行的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成了单纯获取分数的工具,应试成了作文教学的唯一出发点。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说假话”“说空话”,作文教学在观念上和实践上陷入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并逐步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应试的教育氛围里,学生作为人已经变成了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逐步形成思维惰性,为作文而作文,成了造“文”的机器。翻开学生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教师的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的“自我”可怜地待在人性最偏僻的角落里,无人问津。

(二)学生自身积累不足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由于它不像数学化学那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可以让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语文特别是作文不是很重视,一部分家长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在学校里,阅读与教材无关的书甚至会被老师没收或撕毁。他们认为课外书是与学习无关的书,读了课外书会使学习成绩下降。此外由于繁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都是欠缺的,这些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题材积累的不足、文学素养的贫乏,从而不能写出好的文章。

(三)作文批改、讲评方式单一

在作文批改上,常常以教师一人批改为主,有的教师要教两个班级,所以作文批改的工作量很大,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去认真地阅读学生的作文,而只是写上一个简单的“阅”字,这样教师自然就不能真正看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因此作文的讲评课自然而然地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教师讲评时往往很简单,老生常谈,流于形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学生只能成为被点评的对象,不能有效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因此当学生拿到被老师批阅过的作文后,既没有修改的意识和习惯,也不知具体该怎样修改,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对于作文当然也是敷衍了事。

三、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素材积累的越多,学生的肚里才有“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故事,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学会认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小事。学校还可以在春天的时候组织学生去春游踏青,在夏天的时候去夏令营,秋天的时候去爬山登高,冬天的时候去踏雪寻梅,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如2015年两会、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明星吸毒事件、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和新兴的电视节目如《最强大脑》《开讲啦》等等,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状态。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素材进行练笔,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写作题材拓展了,学生自然“有米下锅”,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

(二)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源泉之一。”[2]它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借鉴。写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表现,它们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但在现实教学中,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很少有时间来阅读,他们获得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语文教材。叶老的语文教材观认为“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它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的例子,更是写作方法的例子、审美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如哪些文章论证了恒心毅力,哪些作品中的人物有人格魅力。一些经典课文如《药》《荷花淀》《守财奴》《雷雨》等,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要把握人物的特点,抓好修饰语的运用,为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的关键所在。这样既能立足阅读分析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学生的写作固然需要从语文课本中积累素材,但作文要保持新颖,用到的素材就要与众不同,这就需要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从课外书籍中去汲取营养。教师平时要向学生多推荐阅读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让学生摘抄优美的语句、经典的诗词、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做读书笔记,谈读书体会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以此扩大学生的积累,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师生的共写共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能只有一桶水,而是更需要有“长流水”,水量足且不断地“添水”“换水”使之成为“活水”,教师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教学生写作文,首先自己要会写作文并且能够写得很好。教师可以反问自己:能不能就自己出的作文题写上一篇,能不能根据一道作文题说出多种构思?如果这些都能做到,那么指导学生的作文才能不费力气。因此,教师平时要多读教育理论著作,多写教研论文,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多些“下水作文”,有了切身的写作体验,教师才能够感受作文的难易程度,判断是否适合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避免指导的盲目性。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当做范文来读,但这里的示范,更多的是一种行动上的示范,教师通过自身的参与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传统的作文批改都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笔者以为“自改——互改——再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首先是自改,即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此次的作文题提供评改的要求,让每位学生根据评分要求来批改自己的作文,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互改,即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为什么要互改呢?因为我们常常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改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而通过相互修改作文这一环节,就能弥补其中的不足,而且给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最后是再改,即教师的再评价。教师既评学生的作文,又对学生的点评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知道了“学情”并为下一次的作文指导积累了经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多给学生以鼓励,因人而异地给每位学生的作文做出点评。

四、结语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作文教学显得那么急功近利。教师为了让学生得高分,进名校,已经将作文教学模式化。学生在这种模式化的作文教学下,思想僵化,无话可写。然而写作是一条漫长的心路,从选材、构思、写作成篇,需要运用到多种能力,如:观察、分析、想象、表达等。它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因此作文教学的过程是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过程,也是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它不应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教师要真正体现出教学的主导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写作素养,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让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真正品尝到写作的乐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寻找出路,寻求方法,如此高中作文教学定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从而使作文教学真正能够为学生服务。

注释:

[1]冯述田,荀华莉.呼唤“真情作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0,(10):49.

[2]潘国胜.以读导写,开启写作智慧[J].中学语文教学,2010,(8):74.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于漪.中学作文教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王栋生.读书形成的经验也是写作的经验[J].中学语文教学,2010,(5).

[4]刘玉超.优化中学作文教学初探[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0,(2).

[5]周杰,徐升.高中生作文如何创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7).

[6]万春.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

[7]程永超.关于高中“主体式”作文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9).

[8]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3).

上一篇:我善良的伙伴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泡绿豆芽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