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家讲座

2024-08-24

高三专家讲座(通用6篇)

高三专家讲座 篇1

,.s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讲座

第四讲:“扫

读”

读” ——破解现代文阅读试题奥秘的基本手段

技法点拨

现代文阅读,除上海高考卷之外,其余的语文高考卷,第二大题选用的文本,有时是自然科技论文,有时是社会科学论文,其题型为客观题,4小题,12分;第五大题选用的文本,主要是散文(有时也选用微型小说),其题型为三道主观题、一道客观题,4小题,18分。两大题共30分,可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为了迅速正确地破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奥秘,学生应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扫读”与“对读”这两种基本的阅读手段。

一、扫读 1.何谓扫读 所谓“扫读”,是指对设置试题的文本的“初读”,也可叫“粗读”,即对文本的“扫描”。扫读时,应鸟瞰全篇,力求整体把握文本。因为整体把握文本后,就能自由地解答无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设置的题目。

2.扫读的方法 ⑴跳读,划要

“扫读”,一要快速,有时是“跳读”; 二要边读边“划要”,划要,就是在文本中划出能显示段落乃至全文要点的词句。

“扫读”应注意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A.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B.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

C.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

D.文中的概括句,包括全文的概括句,也包括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以及其他一些集中表现了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

E.文中的过渡句。过渡显示文章的层次脉络,常常也是中心句。

F.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标题,就可以尽快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在社科文与科技文中,那些表示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条件与结果、部分与全体、肯定与否定、或然与必然等词句都属关键的信息。阅读时,要敏锐地捕捉及时地用笔划出,便于做题时迅速发现试题在这些方面设置的“陷阱”。

在微型小说、记叙散文中,那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很可能就是显示主题的所在,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下面以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五大题所选文本为例对“划要”进行说明

报 秋 宗 璞

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帐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㈡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固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大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㈣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㈤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㈥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㈦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㈧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㈨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文中横线,显示了各段的要点。此即为“划要”。⑵合并,切分

通过“划要”把握各段的要点后,然后将意义联系最为紧密的自然段“合并”,从而将整个文本切分成几个部分。上文的第㈡、㈢、㈣、㈤自然段谈玉簪花,应合并到一块;第㈥、㈦、㈧、㈨自然段谈作者的感悟,应合并到一块。这样,文章就切分成三个部分:第㈠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㈡——㈤自然段段为第二部分,第㈥——㈨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⑶提要,概要 所谓“提要”,就是直接提取能够显示文本要点的句子。所谓“概要”,指的是文本中有时找不到能够显示其要点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本的要点。

对《报秋》可以如此提要、概要:

第一部分:猛见玉簪花现,顿觉时光飞逝。

第二部分颂扬了玉簪花精神。第㈡自然段:玉簪花,“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第㈢自然段:“死不了”都活不成。第㈣自然段:玉簪花蓬勃生长。第㈤自然段:玉簪花香警醒人们——秋来了。

第三部分是主要意思是:时光飞逝,应抓紧时间,领取生活。第㈥自然段:收获季节,我两手空空。第㈦自然段:兄长寄来“西江月”。第㈧自然段: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第㈨自然段:领取四季,领取生活。

全文托物言志,借玉簪花谈人生感悟:年华飞逝,应象玉簪花一般,抓紧时间,领取生活。

“扫读”时,开始求得法,逐渐加快速度,慢慢就会变得准确熟练。

通过“扫读”,应尽可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思路、结构、要点,为对读与解题作准备。

二、对读 1.何谓对读

完成扫读任务后,已对文本的大意有了了解,接着应进行“对读”。所谓“对读”,是指将题目(含题干与选项)与文本、选项与选项进行对照性的阅读,从而准确地解答习题。2.对读的方法 ⑴注意解题指向

对读时,应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那么,首先就应正确把握解题指向。例如,就《报秋》一文设置的第一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譬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第(1)问是“作者为什么吃惊”,重在回答“为什么”。第(2)问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怅然”,同样要求紧扣“为什么”回答,又特别强调“联系全文”。不了解解题的指向,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性阅读时,就会方向不明。此题的答案是:(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⑵锁定相关语区

弄清了解题的指向后,就应根据解题的需求,结合扫读所得,锁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例如,上文的第二题: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不超过12个字)

根据题干与扫读所得,解题时应将题目与文本的第三、四自然段对照起来阅读。因为写太阳花别名“死不了”都活不成(见第三自然段)为了衬托玉簪花生命力强(见第四自然段)。

⑶细心进行对照

无论将题目与文本进行对照,还是将选项与选项对照,都应倍加小型,万万不可马虎从事。请看上文的第四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3分)…………………………()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E

此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那么,B项似乎极有道理。但,仔细将选项与文本、将选项与“扫读”所得进行对照,可知“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只是第㈡自然段的内容,而本文的主旨是“珍惜时间,领取生活”。由此可知,B项错。F项,把叶子比喻为“绿波”是文中有的,但不是描写的重点,重点应是“绿波上的白帆”,而F项却夸大其辞,由此联想到“生活的长河”“广阔的空间感”“深邃的时间感”,延伸太虚夸。

解答科技文与社科文阅读试题时,“对读”时也应注意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

高考题中干扰项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换概念。

如,1997年22题A项:“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原文说:“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以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选项偷换为“化学物质的改变”。

B.因果倒置。

如,1999年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原文说:“当钙离子流进心细胞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选项将原因与结果倒置。

C.颠倒主次。

如,1998年25题C项:“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的最大危害。”原文说:“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后,那些‘表姐妹’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选项所说的“最大危害”却是“更难对付的害虫”,这就颠倒了主次。

D.改变范围。

如:1998年25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原文说:“转基因作物目前在社会上已经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这里只涉及到“棉花、玉米和西红柿”“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而选项却说“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这就改变了范围。

E.改换性质。

如,1998年25题D项:“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原文:“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选项说“增产并不是„„目的”,这就改换了原判断的性质。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1年北京安徽等省市春招试卷第二大题)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G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l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特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l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2.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ILE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②油耗低,功率大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根据本文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解析】

本题检测学生理解语言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扫读。在实际操作中,扫读时迅速划出要点,上文中划横线的词句即为此步骤中完成的任务。接着,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要点,把握文章层次。此文第一段为总说,第二段介绍环保组织的构想,第三段介绍对发动机的改进,第四段介绍对其他方面的改进,第五段总说效果。

然后进行对读。将第1题与文本对照,可知相关的阅读语区在原文第二段,相关的句子 为“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然后将选项与选项对照,可知正确的答案为B。

再看上文第2题。我们将题目中“②油耗低,功率大”与文本中第三段“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相对照,即可发现,文本对“油耗减半”的表述是“可能”,而题目中却将其当作了事实。再比较选项,可知应选C项,即有②的均应排除。

第3题只要对读文本,马上就可得出答案。选项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原文第三段末尾清楚地表述:“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据此,即可选D。

第1题答案为B。第2题答案为C。第3题答案为D。

训练平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除了浪漫故事和诗意,月球仅是一块既无空气和水,又无生命的顽石。然而,天文学家的一项计算机模拟计算却表明,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

地轴的方向是用所谓黄赤交角来表示的,这个角约为23.5度。地球由于自转,地球的赤道会鼓起一凸缘,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都会对此凸缘施加引力,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因此,作用在凸缘上的力是不断变化着的,使地轴的方向发生摆动。

有了月球,情况就大不一样,它不但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的引力微不足道,她还和太阳一起使地轴稳定地做每2600年一周的运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然而,这1.3度的变化也不是完全无害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冰川期可能就是这1.3度造成的。但是如果没有月球的稳定作用,那就更不得了。全球的环境还将会被破坏成一时期有剧烈的四季变化,一时期又会无季节可分,这样就不可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高度文明的生物了。这也可能就是火星上无生命存在的原因。因为火星目前自转轴的倾角为25度,可在0到60度间变化,而且它只有两个像摩天大楼那样大小的卫星,其引力不足抵消其它行星的影响。

据此,在宇宙间来寻找外星人的范围就大大减小。此外,月球正以每年约几厘米的速度在离我们远去,在10亿年后,它已经远到不能再控制地球的自转轴了,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1.文中“而且各行星也会随着其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变化自己的轨道”一句中,“其间”是指()A.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 B.各行星和月球之间

C.太阳、月球、其他诸行星和地球之间 D.月球和地球之间

2.根据文意,对“月球是人类起源的大功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月球能使其他各行星对地球凸缘失去引力。

B.因为月球能使地轴的方向不发生摆动,使黄赤交角变化不超过1.3度。

C.因为月球能减弱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并与太阳一起稳定了地球的转轴,使四季有序,从而使生物得以进化。D.因为月球能抵消太阳和其它各行星对地球凸缘施加的引力,使四季有序,从而使生物得以进化。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 A.火星上无生命存在完全是因为火星的自转轴的倾角比地球大。B.地球黄赤交角不稳定,会破坏地球的环境。

C.地球黄赤交角1.3度的变化对全球的环境不会产生影响。D.月球能控制地球的方向,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二)阅读《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基因奥秘》,完成习题。

由我国科学家精确绘制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今天发表在代表国际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今天上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刊于《自然》杂志的论文《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宣布,中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科学家们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这是迄今首次完成的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也为开发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提供了基础。以蓝天白云金色水稻为封面的本期《自然》杂志.同时也刊登了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第一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博士告诉记者,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大规模测序,绘制基因组完成图。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品种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间在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序列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提示两者之间一些亲缘和进化关系,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韩斌博士还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和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的10%。

B.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测序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是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C.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占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D.中国科学家对国际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这一任务的贡献率是10%。2.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一文所宣布的内容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经拼接后其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B.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C.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图,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D.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是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的。3。加点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指()7 A.开发了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

B.将鉴定出的这4658个基因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臵上。

C.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

D.完成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国际合作开发的计划,除中国科学家参加外,许多外国科学家也参与了这一计划,中国只是承担了这——计划中的部分任务。B.“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以部分地揭示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

C.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成果,可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D.研究人员对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所得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阅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写的《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完成试题。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臵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末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1.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思考,更有理想和洞察力的更完美的人。B.培养大批能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人。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D.能适应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兼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2.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3.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一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识的探索。

C.有些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初期虽未显示出实用性,但却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巨大作

用。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B.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应该日益增长,这种压力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教育。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

(一)【思路】首先扫读,把握要点。接着对读,准确作答。第1题检测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将“其间”放入原句,将原句放入文本,通过前词“太阳、月球和其它诸行星”,即可找到答案。第2题,对照文本第三段,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如,D项使用的“抵消”就不如C项的“减弱”准确。解答第3题,将选项与文本对照,可知A项中“完全是”的判断有误,C项“不会产生”与文本不符,D项“黄赤交角越小,生物进化越快”为无中生有。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C。第3题答案为B。

(二)【思路】

第一步,扫读,提取要点:

一、我国宣布,我科学家完成测序任务;

二、测序达到国际标准;

三、同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四、工作过程及工作意义。

第二步,对读。解答第1题,将选项与文本的第一段对照;将选项与选项比较,如B项的“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与C项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明显感到B项歪曲了原义。解答第2题,B项的表述为“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而相关语句为第二段“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可知该项表述有误。解答第3题,根据文本要点,根据该题题干,可知相关检索语区在第三段。解答第4题,根据扫读把握的要点,可迅速地在第四段检索到与B项相关的语句:“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文本的表述只是“有助于„„了解„„秘密”,而选项的表述却是“可以部分揭示„„秘密”。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B。第3题答案为C。第4题答案为B。

(三)【思路】

扫读,提要:

一、大学的压力;

二、大学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

三、大学应注重基础研究;

四、大学应加强合作。

对读,解题。解第1题,根据提要,对照文本,可知A项概括步完整,B项为无中生有,D项是应对第二个挑战。解第2题,题干中“同样的观点”在第三段开头,它指代的内容在上段,即作者对“最好的教育”的看法,A、B、C仅着眼于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人的培养,D项表述正确。解答第3题,A中“不应追求其实用性”绝对化,与文义不符;C中“显示”与文义不符;D项“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歪曲文义。第4题,A项推断不正确,仅有“跨学科专业学习”这一个条件,推断不出“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结论。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D。第3题答案为B。第4题答案为A。

高考专家给高三家长的七个忠告 篇2

诚然,高三对于很多学生来来说是个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辛苦,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我在某个班的黑板上方写着这样的六个字:苦心人,天不负。可是很多孩子并不理解这一年的重要性,依然故我,迟到、课上睡觉、不交作业、逃课等。

在高三这一年力,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让孩子过点“穷日子”

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

经济腾飞了,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无可厚非,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在他自身物质享受上太过奢侈。要不然,你把钱存起来,等孩子长大,有了正常的金钱观后再给他也不迟。

尤其是在高三这一年,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辛苦,所以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家长都一一满足。总怕在最关键的时候影响孩子的心情。

于是乎,孩子觉得不用辛苦考大学,也可以考父母生活的很好。

为了孩子的积极奋进;为了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孩子不饱暖思坏,你还是让孩子过点“穷日子”吧!

二、 让孩子体验挫折感

温室里的花朵是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捧在手里怕疼,放在地上怕飞的爱子观,孩子在家长万般呵护下长大,成长过程一帆风顺。这样的孩子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

家长们,你从幼儿时就要让孩子遭遇“挫折”,并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在高三期间会有数不清的考试,某一次考不好,或者某几次考不好,也不要担心,因为我们最看重的是最后一次。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失意,苦闷的时候,要好好开导,而不是一味的埋怨,挖苦等。

三、 让孩子适当受点委屈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社会就秩序混乱。家教不严,孩子则无法无天、任性、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哪怕孩子受点委屈,也不乏是育人的一种策略。这样的孩子,他领略过多种情感体验,逆反心理少、心理承受力强、心理健康。专家的说服教育,有时只是提供给家长的溺爱理论而已。

“黄金棍子出好人”,“打是亲,骂是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才是真理啊,不过要从小开始,并把握好“度”和“量”。

在高三这一年,不要凡事都要迁就孩子,孩子总要成长,生活总得继续,我们该怎样就怎样,也不要怕委屈了孩子。

四、 不要天天用“学习成绩”催孩子

“拔苗助长”的危害犹在耳畔,物极必反,孩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孩子勤奋、品性纯良,多发现他们的优点、特长、爱好才是关键。人人都上清华北大,那全国其它学校的那么多专业全都是低能无用?全国那么多技术工人都是歪种?

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家长以平和的心态对之,这恰是一种育人之道。

而有些家长却违背了这样的规律,天天逼迫孩子去上这个、那个的家教,总觉得上家教就能提高成绩,每天讨论的话题也都是关于学习、成绩。这样会使孩子厌烦而导致逆反的。

有句话说的很好:补课不如补心,将孩子的心态补好了,使学生内心深处自己想要学习,这比任何补课都要管用。

五、 不要钻进“钱眼”而弃子不顾

没有父母照管的“留守儿童”,或者父母不管不问的儿童,从性格、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行为心理等方面出问题者十之八九。

家长们,金钱不是万能的,下代人堕落则万万不能啊!少挣点钱,多用点时间管教子女,你才是生意场上一辈子的大赢家。

高三时个关键时期,希望家长能够牺牲一下自己的出差机会,吃饭喝酒的机会,多在家陪陪孩子,不要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更不要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喝酒打麻将。将家里弄得乌烟瘴气的,怎么学习啊?

六、 体育锻炼必不可少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

别忽视孩子体能的生长,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培养一二类体育爱好,孩子将受益终身。而培育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父母脸上才会真心的发出灿烂的笑容。

尤其是在高考阶段如果身体不好,那么你又在好的成绩,也体现不出来。

而且,劳逸结合是不变的真理。

七、 家长搞好后勤工作

高三英语冲刺讲座3 篇3

一、完型填空题型的特点

完型填空是一种立意新、要求高的综合语言测试题。它既是对学生的语言水平的考查,又是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近几年高考的完型填空题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短文内容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注重上下文暗示,首尾呼应。

2.语言符合考生认知水平,一般采用记叙文和议论文,虽然尽量避免选用专业性强的文章或议论文体,但难度系数逐年加大,生词量增多。

3.以逻辑选择填空为主,语法选择填空极少,而词义或短语辨析增多。

4.保留提问句。

5.由正确选择过渡到最佳选择。

6.以单词填空为主,词组和短语填空为辅。

7.词语用法填空减少,短语搭配有所增多。

20高考天津卷的“完型填空”选材与相似,仍为记叙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在参加3000米赛跑中的思想变化,倡导通过体育比赛锻炼意志、培养坚定的品格。 考生需要把握人物行为活动的进展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本题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整个大体难度适中

二.完形填空是一种具有一定难度的障碍性阅读理解题,要做好该题,必须具备:

1、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义和结构。

2、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3、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方面的知识。

4、基本的语法知识。

5、在特定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实践能力。

6、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 体裁专项突破

选做完形填空题的文章的体裁主要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夹叙夹议这四种,同学们如能明确英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夹叙夹议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色、与汉语相关文体的异同及各种体裁的答题要领,就能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

1、记叙文突破

记叙文体裁主要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某种情感的文章形式。近几年的高考完形填空题中的记叙文主要以叙事、记人为主,如幽默故事、童话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和新闻报道等。

记叙文是中学英语阅读材料中最常见的文体,其语言特点有:

1)、以一般过去时为主,其他时态为辅。

2)、广泛使用动词,特别是动态动词。

3)、适当运用直接引语。

解答记叙文体的完形填空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了解文章的结构形式。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知晓文章所记叙的几大要素。

(4)、弄清文章是以第几人称的视角展开记叙的。通常英语记叙文展开记叙的视角有两个: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就是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记叙,读者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亲切的态度和深厚的感情。用第三人称就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展开叙述,作者的语气客观,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读者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故事本身。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角度有助于我们走进作者的思维,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请看下面的例题:

As she waited at the edge of the ice for her music to start,. Peggy took a quick look at her father standing nearby with a group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He smiled at her. Then she 1._____ out at the audience, 2._____ to see her mother. These two, Alvert and Doris Flemint, had 3._____ all the way from California more than 2,000 miles away, to see their 4._____ compete in this sports meet in Cleveland, Ohio.

The music 5._____ and Peggy moved onto the ice, letting the music 6._____ her along into her turns, and she began skating with much 7._____ in herself. The cold fear she always had in the 8._____ seconds before skating onto the ice was 9._____. She was feeling the movement of the 10._____ and letting it carry her. She skated easily, 11._____ did some jumps, a final turn and her performance was 12._____.

The crowd loved it and cheered 13._____ she skated off the ice. “Nice job,” said one of the other 14._____. It was the remark that 15._____ came after a free-skating performance. But what should the 16._____ say? Standing beside her father, Peggy 17._____ for the scoring to be finished. On all sides were other young skaters, some waiting 18._____ alone, others with a parent. Shortly before 10 o’clock the results were 19._____. The new United States Women’s Figure Skating Champion was Peggy Fleming of Passdena, 20._____.

1.A.looked B. watched C. found D. stepped

2.A.failing B. looking forward C. wanting D. hoping

3.A.bicycled B. driven C. run D. walked

4.A.friend B. children C. son D. daughter

5.A.started B. played C. developed D. sang

6.A.allow B. set out C. carry D. support

7.A.thought B. belief C. success D. design

8.A.following B. last C. recent D. past

9.A.lost B. present C. strong D. gone

10.A.music B. fear C. ice D. audiences

11.A.so B. or C. before D. then

12.A.satisfied B. unsatisfactory C. finished D. welcome

13.A.because B. until C. before D. as

14.A.skaters B. parents C. judges D. parents

15.A.always B. seldom C. again D. hardly

16.A players B. audience C. judges D. parents

17.A.waited B. looked C. wished D. asked

18.A.comfortably B. hurriedly C. happily D. anxiously

19.A.cried out B. let out C. announced D. declared

20.A.England B. Cleveland C. Ohio D. California

2、议论文突破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见解或提出主张的说理性文章。议论文的目的不仅是客观的解释事物,还力图说服读者相信并接受某一观点。英语议论文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议论文,它涉及的范围要小得多。有人把英语中的议论文旧理解为论证文、推理文或辩论文,还有人直接将议论文归入到了说明文当中。但笔者认为就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而言,英语议论文与英语说明文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英语说明文主要是对提出的主题进行“说明”和“阐述”,并不进行正反评判和推理,也不强迫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而英语议论文主要是就某一主题,在摆出正反两方面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论证、推理辩论等手段,试图让读者最终接受作者对这一主题的某种观点。尽管有时也不一定非常明确的交待正反观点,但力图通过推理让读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始终是英语议论文的主要目的。

议论文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学术论文外,社论、评论、杂文,随感等都属议论文的范畴。

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议论文都是由论点(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被证明的对象、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是说明论点的理由和材料)和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这三个要素构成的,这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典型的议论文一般就由序论(提出问题,即what)、本论(分析问题,即why)和结论(解决问题,即how)三个部分构成,其具体的结构模式又有以下三种:

模式一:引言段(提出观点)--正方论点1(支持作者的观点的较弱论点)、正方论点2(支持作者的观点的较强论点)、正方论点3(支持作者观点的最强论点)--结论段(总结+解决方法,论断或建议)

在这种模式中,文章主体段(中间部分)的每一个部分论述一个论点,这些论点以其重要性按序排列,最有力、最重要的论点在最后面,以示强调。

模式二:引言段(提出观点)--反面意见(反方观点+作者的反驳)、正方论点1(支持作者观点的较弱论点)、正方论点2(支持作者观点的较强论点)、正方论点3(支持作者观点的最强论点)--结论段(总结+解决方法,论断或建议)

在这种模式中,文章立体段的一开始就提出对立方的反面意见及作者对这种意见的反驳,以后各部分仍分别陈述作者的不同论点。

模式三:引言段(提出观点)--反方观点1+进行反驳的正方论点、反方观点2+进行反驳的正方论点、反方观点3+进行反驳的正方论点--结论段(总结+解决方法,论断或建议)

在这种模式中,作者在文章主体段的每一部分都先提出一个反面观点,然后再进行反驳。

议论文有自己的语言个性,它不同于记叙文的生动形象,也不同于说明文的简明易懂。议论是对具体事物、事理作出的理论上分析与阐述,因此,它的语言自然客观的、抽象的、概括的。同时,它的语言也很准确,合乎逻辑。文中会较多地使用,诸如since(既然),now that(既然),therefore(因而),in that case(在那种情况下),so(所以),It follows that…(因而…),If…,we may conclude that …(如果……,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Should it be the case (如果是这样的话……),Idon’t want to…,but…(我并不想……),It is true that…,but…(诚然……但是……),Even if …(即使……)等有辩论和推理含义的连接和过渡词语与结构,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此外,作者的写作态度一般也较诚恳,在文章中通常使用的是与读者平等交流的语气,不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以势居人、逼人接受的感觉,在遣词造句方面多使用虚拟语气、让步状语从句和can, may, might, could, would, should等情态动词。

同学们在解答议论文体的完形填空时,首先要读懂第一节,尤其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这样就可以迅速找到文章所要论证的观点,进而理解全文的主旨大意。其次要用心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了解各个段落的功能,感受作者论证的过程。最后再循着作者的思路重读全文,推敲各空答案。

请看下面的例题:

Recently, a professor of philosophy(哲学)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written a book called Money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He has 1._____ that how we deal with money in our day to day life has more meaning than we usually 2._____. One of the exercises he has asked his students to do is to keep a 3_____ of every penny they spend for a week. From the 4._____ they spend their money, they can see what they really 5._____ in life.

The professor says our 6._____ with others often becomes clearly defined(明确) when money enters the picture. You 7._____ have wonderful friendship with somebody and you think that you are very good friends. But you will know him only when you ask him to lend you some 8._____. If he does, it brings something to the relationship that seems 9._____ than ever before. 10._____it can suddenly weaken the relationship if he doesn’t.

Since money is so important to us, we consider those who are 11._____ to be very important. The professor 12._____some rich people in researching his book.

Question: What is the most 13._____ thing you have discovered about being rich?

Answer: The most surprising thing is why people give me so much 14._____. I am nothing. I don’t know much. All I am is rich.

People just have an idea of making more and more money, but what is it 15._____? How much money do I need for any given 16._____ in my life? In his book, the professor uncovered an important 17._____ in modern society: to bring back the idea that the money is an instrument 18._____than the end. Money plays an important 19._____ in the material world, but 20._____ money to give happiness may be missing the meaning of life.

1.A.pointed B. studied C. discovered D. noticed

2.A.imagine B. think C. recognize D. plan

3.A.secrect B. diary C. promise D. record

4.A.way B. method C. opinion D. attitude

5.A.mean B. value C. get D. make

6.A.work B. friendship C. relation D. union

7.A.should B. must C. had to D. might

8.A.cars B. books C. rooms D. money

9.A.stronger B. weaker C. worse D. looser

10.A.But B. Otherwise C. And D. Then

11.A.rich B. poor C. helpful D. ordinary

12.A.saw B. interviewed C. questioned D. knew

13.A.puzzling B. disappointing C. surprising D. interesting

14.A.worry B. doubt C. hate D. respect

15.A.about B. against C. for D. at

16.A.achievemant B. result C. purpose D. success

17.A.need B. discovery C. lack D. event

18.A.better B. rather C. more D. less

19.A.action B. performance C. role D. trick

20.A.demanding B. hoping C. getting D. expecting

3、说明文突破

说明文是对事物的特征、本质、性能、状态,或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用途、原理等进行介绍、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所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事物,如仪器仪表、自然环境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如概念、原理、定律、规章等。它包括说明书、解说词、文献资料、图表等形式。尽管说明文中可能会掺有一些记述、描写或议论的成分,但说明文的最主要表达方式还是说明。必须说明的是与汉语说明文相比,英语说明文所涉及的范围似乎更大,在英语中,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客观事物、主观意识等宇宙间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说明文加以阐述说明,象the importance of being on time(准时的重要性)和the happiness of reading books(读书之乐)之类的话题,在汉语中似乎应该属于议论文的范围,但在英语中却一般列在说明文中。

与英语记叙文相比,英语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并不那么明显。但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一些语言现象在英语说明文中经常出现。

1)、多用现在时态。

2)、采用客观描述。

3)、遣词用字简炼、平实、确切。

解答说明文体裁的完形填空题是要着重把握这样两个方面:

(1)、弄清叙述的顺序。

(2)、了解说明文的种类。说明文依照内容展开方式可以分以下几类:

1过程说明文。这是用得最广的一种说明文,它又分为人为过程的说明文(给予指令或建议)和自然过程的说明文(提供信息和分析)两种,文章形式既有实用性较强的产品介绍,生活知识;也有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文;还有幽默风趣的科学小品等。过程说明文中的时态通常用一般现在时。

2实例说明文。它是用实例、事实来阐述特征过程、现象、观点的一种说明文。那些空洞的概念和高深的理论经过事实和例子的佐证立即就会变得具体明白、简单起来。

3比较(对比)说明文。它是运用比较和对比的手段来分析和说明事物的一种说明文。通过比较相似事物和对比相异事物,可以使事理更加明了。

4分类说明文。对于复杂事物,往往可以根据它的性质、形状、成因、功能等属性的差别,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分别进行说明。通过分类说明可以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了解。

5因果说明文。通过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阐明事物的性质或经过的文章称为因果说明文。在对有关因果关系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总是令人信服的。

6界说(定义)说明文。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清晰的概念。界说(定义)说明文中总是有一个定义句,其句式为被定义对象的所属类别+限制性定语。定义句中限制性定语越详细,定义就越精确,如A bat(蝙蝠)is a small mouse-like animal that flies at night and feeds on fruit and insects but is not a bird .因此,界说(定义)说明文既能使读者对被说明文的事物有一个明确的本质的了解,又能使读者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英文说明文的写作方式除了以上六种外,还有其他一些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六种方式是首先值得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篇说明文中,常常是以一种写作手法为法,同时辅以其他写作手法。有时,甚至会几种手法混用,并不分什么主次。

弄清了说明文的种类和不同,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进而达到迅速、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请看下面的例题。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things about the human mind is our ability to imagine the future. In our 1._____we can see what has not yet happened. For example, while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2._____a new place or country, we 3._____what it will be like. We predict( 预料) the 4._____ people will eat, dress and act. Of course, we do not always predict things 5._____. Things are often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way we 6._____them to be.

One of the 7._____ dreams in history is the dream of the German scientist, Kekule, who had been 8._____ to work out a very difficult problem in physics. He had 9._____and analysed(分析) the problem from every angle(角度) for days, but there 10._____ to be no way of 11._____ out the answer. Then one night he went to bed and dreamed. When he 12._____ up, he realized that he knew the answer. He had solved the problem in his 13._____.

The hypnotist(催眠者)sat in the chair opposite him and spoke 14._____: I want you to concentrate on my voice. Think about 15._____. You know nothing but my voice. And as you pay attention to my voice, your 16._____ will get heavier. Soon you’ll be asleep.

You will hear my voice and 17._____ my words, but your body will be asleep, your eyes are too heavy. You are 18._____ asleep, and when you wake up you will 19._____ nothing.

You will forget everything. Now I am going to 20._____ slowly from one to five.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1.A.brains B. senses C. minds D. sights

2.A.visiting B. seeking C. reaching D. discovering

3.A.imagine B. know C. feel D. guess

4.A.custom B. habit C. style D. way

5.A.quickly B. simply C. correctly D. neatly

6.A.required B. wished C. left D. expected

7.A.funny B. dull C. famous D. silly

8.A.managing B. trying C. thinking D. hoping

9.A.studied B. learned C. discussed D. researched

10.A.used B. ought C. seemed D. had

11.A. making B. finding C. turning D. letting

12.A.gave B. sat C. woke D. got

13.A.dream B. lesson C. research D. exercise

14.A.softly B. loudly C. slowly D. firmly

15.A.everything B. something C. nothing D. anything

16.A.eyes B. feet C. head D. body

17.A.believe B. repeat C. take D. understand

18.A.really B. extremely C. actually D. almost

19.A.accept B. remember C. hear D. receive

20.A.count B. say C. add D. speak

内容概要:本文讲述了人的大脑有预测未来的非凡能力,甚至在梦中有时也能解决一些难题。

答案简析:

1、选C。从前一句话中可以得到足够的启示。

2、选A。此处强调过程,另三个词系短暂动词,不能这样用。

3、选A。imagine表示一种心理描绘,与look forward to,predict 和expect 等词意相吻合。

4、选D。这里强调的是行为方式。此外,第6个空格前重现了类似的表达方式。

5、选C。情况经常与我们预计的不同,说明我们的预计不总是“正确的”。

6、选D。四个选项中只有expect与predict 同义。

7、选C。开普勒的梦不具有 funny,dull和silly的特征。

8、选B。从下文来看,已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而不是“想”、“希望”或“努力”去做。

9、选A。“研究”与“分析”是紧密相联的。study 此处意为“研究”。research作“研究”讲时,若接宾语,须加上介词on 或into。

10、选C。凭语感确定。

11、选B。find out 意为“弄清”、“找出”。其余三个词组不合文意。

12、选C。wake up“醒来”,符合情节发展的进程:睡觉--做梦--醒来。

13、选A。由前文可知,他是在“梦”中解决了难题。

14、选A。softly意为 gently and slowly,这是催眠者对催眠对象应该采用的方式。

15、选C。从前后句来看,催眠者希望他什么也不要想。

16、选A。从下文your eyes are too heavy一句中可得到暗示。

17、选D。听到并且“理解”合乎逻辑。

18、选D。almost asleep意为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从眼皮沉重,还有简单的思维活动来看,不能说是完全睡着了。

19、选B。这里的remember nothing等于下一句中的forget everything。

20、选A。后面列举的一、二、三、四、五这一串数字,表明“计数”已经开始。

4、夹叙夹议文突破

夹叙夹议就是一方面叙述某一事情,一方面又对此事加以分析与评论。这种表达方式中的叙与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叙”是“议”的基础,即议论不能脱离记叙,必须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是“叙”的渗透,即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且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解答夹叙夹议类完形填空题时,思维要有灵活性,要随着记叙与议论的转换,及时调整思维方式。

请看下面的例题。

Is the world really going mad? 1._____day I was sittng in a restaurant 2._____ a quick drink and a talk with a few friends when it suddenly 3._____ me that almost everyone in the restaurant was smoking. It wasn’t long 4._____ the whole room was 5._____ with smoke. I asked with an apology for 6._____ to open a window to stop myself 7._____!

Nowadays air pollution is something that hardly question any more. However, I still can’t walk down the street in any of the big cities without 8._____ that people are 9._____ the air pollution. It is time for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the world to introduce emission(废气排放) controls on all cars and 10._____ th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公共交通体系) to encourage people to 11._____ their cars at home. A friend of mine takes flying lesson each morning and it really makes him 12._____ when he climbs above the smog layer(烟雾) and looks down 13._____ it and thinks: “I’m breathing that!” This kind of 14._____ results from the bad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Waste things can 15._____ should, be treated properly. House building, road 16._____,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all earthmoving(or earth-reducing) operations and can change the balances of 17._____ created over millions of years. I would like to 18._____serious studies done on all these main works before they are built. Also, there should be 19._____ national parks set up to keep the most beautiful parts of our countries in their natural 20._____.

1.A.The other B. Another C. Every D. Each

2.A.asking for B. drinking C. having D. buying

3.A.seemed B. struck C. sank D. showed

4.A.ago B. after C. before D. now

5.A.full B. filled C. crowed D. parked

6.A.promise B. help C. suggestion D. permission

7.A.standing B. sitting C. talking D. dying

8.A.thinking B. persuading C. deciding D. learning

9.A.suffering B. dying C. walking D. standing

10.A.increase B. reduce C. improve D. raise

11.A.wash B. repair C. drive D. leave

12.A. sick B. tired C. foolish D. excited

13.A.on B. at C. from D. for

14.A.discussion B. question C. pollution D. operation

15.A.but B. yet C. still D. and

16.A.work B. construction C. building D. setting

17.A.life B. mind C. human being D. plants

18.A.see B. start C. enjoy D. pay

19.A.few B. any C. more D. no

20.A.situation B. states C. soils D. places

答案简析:

1、选A。the other day意为“几天前”,可以用作状语。

2、选C。四个选项中只有have可以同时后接a drink和a talk这样两个宾语。

3、选B。it 为形式主语,that从句为真主语从句,全句意为“餐馆里几乎每个人都在抽烟,此事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A、C不能接人,应予排除,show表示人为地展示给他人看,在此不合语境。

4、选C。it is not long before …是一个句型,表示没过多久就……,由此可以看出烟雾之大。

5、选B。根据意义和搭配不难选定。

6、选D。ask for permission意为“请求允许”,其他三个选项不合逻辑。

7、选D。这里有点夸张的味道,从句末的感叹号上也能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8、选A。这里的双重否定表示“一上街就自然地…”。B、C、D三项明显不合逻辑。

9、选A。从词语搭配角度考虑。

10、选C。只有真正地“改善了公共交通系统,才能使市民弃用私车”。

11、选D。目的就是要鼓励人们把车“停放”在家中。

12、选A。由于高空中的烟雾,作者朋友在上飞行课时自然会感到身体,尤其是眼睛不舒服,由作者朋友的心理活动I’m breathing that也可作出这种推断。

13、选B。在高处向下看物体应用look down at sth。

14、选C。空中的烟雾应该视作一种“污染”。

15、选B。此处为递进关系,表示“能且应该”,故用and。

16、选D。道路应用“建设(construction)”。building表示房屋的“建筑”,应排除。

17、选A。另三个选项不能概全。

18、选A。这里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愿望。

19、选C。作者意思是指要通过建公园来保护环境。根据意义不难排除另三个选项。

20、选B。保持自然状态以用states为好。

四.完型填空应试策略

由于完形填空重在考查学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答题时就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步骤,具体可分为以下三步:

1、通览全文,了解大意

2、综合考虑,逐项填空

3、复读检验,消除疏漏

完成所有空档后,还要再复读一遍短文,看看这时的短文行文是否流畅,意义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若有不合语感、题意或语言规范之处,应审慎调整答案,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例:(全国夏季高考题)

What is intelligence(智力)anyway? When I was in the army I 1_____an intelligence test that all soldiers took, and, against 2______of 100,scored 160.

I had an auto-repair man once, who, on these intelligence tests, could not 3_____ have scored more than 80.4_____, when anything went wrong with my car I hurried to him---and he always 5_____ it.

Well, then, suppose my auto-repair man 6_____ questions for some intelligence tests. By every one of them I’d prove myself a 7_____. In a word where I have to work with my 8_____,I’d do poorly.

Consider my auto-repair man 9_____.He had a habit of telling 10_____. One time he said,” Doc, a deaf-and-dumb(聋哑)man 11_____ some nails. Having entered a store, he put two fingers together on the counter and made 12_____ movements with the other hand. The clerk brought him a hammer. He 13_____ his head and pointed to the two fingers he was hammering. The clerk 14_____ him some nails. He picked out the right size and left. Well, Doc, the 15_____ man who came in was blind. He wanted scissors(剪刀).16_____ do you suppose he asked for them?” I lifted my right hand and made scissoring movements with my first two fingers. He burst out laughing and said, “Why, you fool, he used his 17_____ and asked for them. I’ve been 18_____ that 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but I knew 19_____ I’d catch you.” “Why is that?” I asked. “Because you are so goddamned educated, Doc. I knew you couldn’t be very 20_____.”

And I have an uneasy feeling he had something there.

1.A.failed B.wrote C.received D.chose

2.A.an average B.a total C.an exam D.a number

3.A.always B.possibly C.certainly D.frequently

4.A.Then B.Thus C.Therefore D.Yet

5.A.fixed B.checked C.drove D.changed

6.A.answered B.practised C.designed D.tried

7.A.teacher B.doctor C.winner D.fool

8.A.brains B.effort C.hands D.attention

9.A.again B.as usual C.too D.as well

10.A.lies B.jokes C.news D.tales

11.A.bought B.tested C.found D.needed

12.A.cutting B.hammering C.waving D.circling

13.A.nodded B.raised C.shook D.turned

14.A.brought B.packed C.sent D.sold

15.A.clever B.other C.right D.next

16.A.What B.How C.Who D.Which

17.A.imagination B.hand C.voice D.information

18.A.trying B.proving C.practising D.examining

19.A.for sure B.at once C.in fact D.right now

20.A.clear B.silly C.slow D.smart

答题分三步:

第一步,通览全文,了解大意。本文选用的是科幻、科普小说作家阿西莫夫自述的一段故事,体裁为夹叙夹议。短文大意为:博士智商很高,但却被修理工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智力问题给难住了,由此引出这样一个话题:到底什么是智力?

第二步,综合考虑,逐项填空。该完形填空题内容幽默风趣,文章结构严谨,信息相互依存,细节环环相扣。要答好它最好能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的主线。如:

2、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

3、句子内部的逻辑意义。

4、句子中的关键词。

5、句子前后词语的逻辑关系。

6、事件的先后顺序。

7、作者的态度。

8、词语的习惯搭配。

第三步,复读检验,消除疏漏。

五. 应试准备

事实表明:完形填空的解题能力是与一定量的实践练习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提高应试能力。训练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固定短语的积累

2.平时练习时注意方法的运用

3. 每天应该做一篇完型填空

1)、注意选用那些质量较高(以意义填空为主,与竞赛题特点相一致)的练习作为训练材料。

2)、注意在把握全文意义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各个空格的答案。要明确每道题的答题依据,即弄清根据文中什么信息确定了某一题的答案,可以将依据简要地记下来,也可将依据的信息与相关空格用线连起来。初始训练时,不一定光做标准的完形填空练习,可从缺词填空练起,看看自己能否仅仅根据上下文判定每空的答案。也可将标准完形填空题的选项部分用纸遮起来,逼着自己先通读全文,预测可能的答案,然后到选项中去验证自己预测的答案,如果预测的答案与某一选项完全相符,则可断定该选项就是答案。

3)、注意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的主旨大意和行文逻辑,培养对语言结构和语言情境的敏感性。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语言结构和语言情境的变化对答案的影响:

I did it .

A. myself B. yesterday C. carefully D. again

让我们再看看增加了某些情景的句子的情况:

She said I was not strong enough but I did it .

A. myself B. yesterday C. carefully D. again

再看下例:

Failure(失败)told me that I was not too careful then, so I did it to see the result.

A. myself B. yesterday C. carefully D. again

又如,如果语境是这样的: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The famous saying encouraged me. I did it _____.

A. myself B. yesterday C. carefully D. again

高三专家讲座 篇4

文/本报记者 黄丹彤

语文

评点老师:李月容(语文教研员)

“一模”情况:今年首推材料作文

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读写基本功不扎实,思维条理性和严密性较差。部分考生答卷时间不够。作文方面,有别以往“话题作文”今年首推材料作文形式,不少考生暴露出审题不准(有的考生把握不住题目所给出的材料含义,文章不能切合题意)、扣题不紧(文章游离主题,思维飘忽不定)、欠缺对问题思考过程和思想深度(多数文章只是写出观点,然后堆砌材料,没有很好地运用材料证明或表现观点)和思维条理性不强,字体书写不规范(不少文章东拉西扯,行文思路不清)等问题。

备考建议:提速纠错很重要

1.阅读训练:强化整体把握和思路梳理的训练。其中,必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训练难点。要养成借助语言标志圈画观点句、归纳段意的速读习惯。2.主观题的规范答题训练:注意规范答题思路和表述格式。如“赏析型”题目,一般步骤是:(1)写了什么?(2)怎样表现?(3)有什么效果?3.加强错别字纠错的指导:今年“一模”作文和语言表达两项考查增加了错别字扣分的要求,“错别字纠错工程”是高考多得分的必杀技。4.作文:(1)根据《广东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分类训练。(2)强化审题立意构思训练。建议利用堂上15分钟完成“作文三部构思训练”。所谓“三部”,指的是立意、开头、材料运用等三个部分。5.在试题阅读量增大,主观表述题增多等情况下,加强完卷速度训练十分必要。

数学

评点老师:陈镇民(数学教研员)

“一模”情况:高考难度逐年降低

1.“一模”从知识点层面和试题结构,都严格按照新课标范围命题,如在新大纲中,对解析几何的要求明显降低,并且在解析几何的教学要求上偏重于直线与圆的方程(要求“理解”,“掌握”),而对圆锥曲线,即使理科,除了掌握椭圆、抛物线的意义及简单性质外,其余只作了“了解”的要求。文、理科第20题就是这一背景的体现。

2.近3年广东高考数学卷在难度总体上逐年降低,全省平均分逐年提高,为了有利新课改顺利进行,预计广东高考数学卷难度还会进一步降低,基于这样考虑,“一模”试题在降低总体难度上作了较大努力。

3.薄弱环节:一方面学生对应用题训练不足,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如文科19题平均分为1.80分,得0分的学生总数为18745人;理科19题平均分为2.66分,是全卷平均分最差的一题。另一方面,计算能力比较薄弱,公式记忆不牢,对复杂式子和数据处理的手法不熟练都是造成运算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备考建议:大纲示例要认真消化

1.建议一定要把《考试大纲》吃透、抓准,对照考纲,及时查缺补漏。尤其是《考试大纲》中题型示例题目一定要认真消化。2.加强计算能力训练,提高运算准确率。首先应该熟练掌握定义、公式、定理和性质等,同时要重视公式、定理的使用范围,最好是同学们自己归纳小结,重要公式和定理考试前再记忆或者默写一次。3.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是新课标很强调的理念,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政治

评点老师:张云平(中学政治科长、政治教研员)

“一模”情况:未能从题中获取信息

1.不少学生不能从题目以各种形式呈现的材料中获取回答问题的信息。如第35题,不少学生没有立场或说理时不能自圆其说,只是站在辩论双方的“外围”评头论足。2.“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如第41题,不少学生不会将试题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表述,未能根据试题的具体材料和设问组织答案,脱离材料,漫无边际地瞎扯一通。3.有的学生不会准确运用所学原理观点组织答案,口头语言多,学科术语匮乏。有的学生作答不分段不分层。

备考建议:后期要注重应用能力

1.通过“一模”,寻找考生知识点、知识体系的漏洞。2.现阶段,对把高考试题的难度降下来,把平均分提上来已有共识,因此大纲里面的重点内容,也往往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必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3.后期复习要特别注重应用能力。训练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社会实际当中,试题的难度和学生高考成绩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这方面。

英语

评点老师:黄丽燕(中学英语科长、英语教研员)

“一模”情况: 单词拼写仍是大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单词拼写不过关,包括单词的不同形式,如过去分词、比较级等;对于比较复杂的时态运用能力较差,例如: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不能正确判断句子结构;书写不规范,包括大小写,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2.语篇能力有待加强:高考英语最显著改变是加强对考生语篇能力考查,要求学生从整体理解入手去分析句与句之间、语段与语段之间联系,也就是要把握语篇各部分间逻辑联系,“一模”发现相当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判断上下文句子之间关系,如用错连接词,错误使用复合句。

3.做题策略:对某些新题型的要求不清楚,例如:基础写作题不懂得整合信息;欠缺做题策略,如听力题中的预测策略。

备考建议:高考将加强对语篇能力考查

1.综合训练:重点包括:限时训练、做题策略、灵活处理难题、培养胆大心细的答题习惯和强化良好书写习惯等。2.强化专题:继续强化新课程高考4种新题型。3.重现难点:如:动词时态及复合句的运用等。4.分层指导:对较好生源学校:常规做法上做加法,例如:以阅读为中心,兼顾听力及写作。对较差生源学校:在常规做法上做减法,狠抓基础,包括单词记忆,词性转换归纳等;重点语法项目:句子结构;连接词运用;写作常见模式等,同时强化新题型的做题方法。

历史

评点老师:何琼(中学历史科长、历史教研员)

“一模”情况:未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本届选考历史科目学生整体素质比上一届略有降低,暴露问题比较多,集中体现在:1.基础知识不扎实。2.解答材料题能力不够。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丢掉基础分。3.运用历史史实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不够。4.审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本次阅卷中发现的一个非常典型问题,有些考生不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设问的基本含义,答非所问。

备考建议:对材料题要“特别关爱”

1.对于材料题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尤其对于高考试题和广州“一模”体现新命题思路的题目,要用心体会,反复揣摩。2.要总结不同类型主观题目的解题方法。尤其对于材料型题目、比较型题目、分析性题目、解决问题型题目,要选择代表性题目练习。3.要注意研究20高考试题中和“一模”试题中分层次评分的典型题例。明确阅卷中的给分过程,提高答题准确性。

物理

评点老师:

刘雄硕(中学物理科长、物理教研员)

“一模”情况:答题不够规范失分多

总体较好,选择题得分率偏低,数学运算能力不强。二是实验题得分偏低,表现为对基本仪器的使用不熟练。 三是答题不够规范,如:乱设字母符号;或者虽然解对,但最后答案没有用题目给定的已知量表示,因此被扣分等。

备考建议:不盲目搞“题海战术”

固本强基,追求效率,不盲目追求例题和练习题数量搞“题海战术”。具体应该加强基本概念的复习;加强对题目物理过程分析的训练;充分做好“一模”的评价和反馈。

化学

评点老师:

李南萍(中学化学科长、化学教研员)

“一模”分析:所有试题知识点不超纲

1.所有试题的知识落点不超纲;强调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2.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和化学学习能力:如反应条件控制的意识(如22、23②、26);定量实验控制试验误差的基本方法(如23①);从化学的视角看社会的经济生活(如25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24②)。

备考建议:精选题,多感悟,严表述

1.首选近3年各地高考试题(注意内容要符合《考试说明》要求),其他来源试题要慎用。2.学习如何从试题信息中提取实质性内容,认真地体会试题设问的角度,形成良好解题习惯。3.如何规范地答题是学生薄弱环节,下一阶段训练应完整解答试题,不能只停留在看看、想想的层次。

生物

评点老师:

钟阳(生物教研员)

“一模”分析:试卷结构改变难度增加

1.高考招生政策的变化引起报考生物x科生源整体质量下降。2.试卷结构改变导致难度增加。3.评卷发现,学生审题能力不足,不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双基”不扎实;另外,专业术语写错、答题不规范等也较常见。

备考建议:做一题会一类

建议不要滥做习题,而应精选习题,做好对常考、常错题的反思与归类,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要进行分层教学,考生应明确他在每一类题目上的目标要求,这样才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减少失分。

地理

评点老师:

许少星(中学地理科长、地理教研员)

“一模”情况:考生素质降低

广州高三地理x考生基本由大部分学校成绩中下等学生和扩招生组成。考生群体地理基本知识和能力较薄弱。备考建议:回归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

高三专家讲座 篇5

高考快来临了,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紧张的心态,那么你怎么把持好呢,不如来看看以下三条调解方法:

一、自信平和的心态很多考生一旦上考场,试题的难易程度很容易影响其答题心情。所以考生一定要有意识地调整心态,始终保持在一个自信、平和的状态。对于没见的过新情境题目,不要被表面现象吓住,不论试题如何新颖,答题所用的知识都来自教材,要相信自己平时的努力积累,把日常所学发挥到极致。考场上拼的就是心态。二、理清知识框架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同学们不要只顾埋头复习单个的知识点,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分配精力,从整体上将知识整理归纳、融会贯通,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知识框架上。在理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细化知识点,强化主干知识。在做题中查漏补缺及时修正知识框架,做到点面结合。做题要始终保持量与质的统一,做好错误记录,及时查漏补缺、纠错、熟悉热点话题、熟悉相关联的板块知识,理出万能答题术语,不断强化应试基本技能和方法。三、夯实基础要点人教学习网的特级教师仍然建议同学们多看课本,抓住每个章节的基础、核心知识,以及贯穿前后知识的主线内容,并注意通过做题和练习来落实知识要点。考生可以做一些综合性强的典型例题来带动相关知识点的复习。最后阶段要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对基础知识的检查要侧重理解和具体应用,还要把握知识结构和纵横联系。与此同时还要总结强化训练过程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梳理基础知识,整理常规题型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要珍惜自己养成的思维习惯和做题习惯;注重教材的主干知识,热点知识。

高三专家讲座 篇6

关键词:推荐系统;主题提取;评审专家推荐

1.引言

信息过载是各行各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如电子商务网站,需要针对每位用户的需要,在海量的商品信息中,判断出用户更倾向于要购买的商品;如公司的招聘人员,需要在大量的求职者中,识别有能力的求职者给予进行面试机会;如期刊的编辑需要面对庞大的评审专家库,识别出合适的评审专家来对投稿论文进行审稿。推荐系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过量的信息给人们所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并迅速扩展到其它领域。然而,目前关于推荐系统大多都应用到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以及数字图书馆等领域,而较少对评审专家推荐的研究,即根据投稿论文的研究特征来推荐合适的评审专家。

在学术环境下,同样也暴露出信息过载等问题,许多的科研成果需要依靠论文的形式来让其他同一领域的科研人员也了解到,这时期刊编辑部对于论文的评选应该更加细致认真,以防止投稿论文审稿工作分配不当导致出现偏差。然而若单纯的靠人工的遴选便会有许多弊端。比如:在选择上会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以及对于专家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等因素,这些都会导致有些真正有价值的论文没有及时发表从而导致学术领域的发展减缓。而且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仅依靠人去识别区分显然工作效率很低也浪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专家推荐系统应运而生,评审专家推荐系统使这份工作变得十分简单。

评审专家推荐系统能够针对投稿论文遴选出合适的审稿专家,该系统首先提取专家知识并分析投稿论文的研究内容,理解编辑需求,并为编辑推荐合适的评审专家。随着投稿论文的数量持续增长以及专家知识的扩散性,充分准确的理解专家知识对于编辑来说是十分困难,因此,能够自动分析专家知识,为投稿论文遴选出合适的审稿专家的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首先收集候选专家已发表的科技论文作为分析专家知识的基础,然后,分析投稿论文的研究内容,提取投稿论文的研究主题,最后,把专家推荐的问题建模成一个信息检索的问题,采用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 VSM)来计算投稿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专家知识的一个相关性和匹配度,并以此为依据为投稿论文推荐出特定的审稿专家。

2.相关研究

专家推荐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专家的选择以及专家特长的识别,从而基于专家的特长属性与查询条目的匹配相关性进行推荐。目前,就专家特长角度而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种是专家个人提供关于自身特长和经验的准确和综合的文档描述;另一种则是通过文章、Email交流以及学术论坛挖掘专家的特长信息;由于第一种方法主观性较高,所以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第二种角度出发对于专家特长识别进行研究。

基于主题信息的专家推荐主要是借助于关键词、作者的学科标签等信息为稿件遴选相关的专家。例如,刘一星[1]等学者把评审专家推荐的问题视为一个分类问题,该研究首先把投稿论文对应到相应类别中,再从该类别中寻找相关的专家对投稿论文进行评审。余峰[2]等学者首先把利用文本相似度的计算方法,首先把专家知识和投稿论文的研究内容向量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再利用相似度公式计算投稿论文与专家知识的相关性。巩军[3]等学者引入知识图的方法来为投稿论文推荐相关的评审专家,该研究首先把投稿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专家知识映射到反映知识相似性的知识地图中去,然后,计算投稿论文和候选专家在在知识地图的相关性距离为投稿论文遴选合适的专家。Gollapalli[4]等人通过ADT(Author- Document- Topic)以及主题模型建模工具,建立作者、文档以及主题之间的权重关系图,进而通过计算图和路径计算任何一对节点的相似度,进而发现在不一定具有合作作者关系的情况下,达到基于内容的专家发现,从而用以进行专家推荐。

3.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数据准备、数据预处理、计算专家与论文的匹配度以及专家推荐。

(1)数据准备:该部分主要收集两部分的数据:一个是专家库,其中包括专家的个人信息(隐私信息除外)比如名字、年龄、主要的成就等等,并遴选出专家被引量较高的几篇论文作为其代表作。另一方面就是投稿论文的数据库的建立,本研究从万方数据库中随机遴选出几篇论文作为投稿论文。

(2)数据预处理:从“万方数据库”中爬取专家发表的论文后,遴选出高被引的论文作为其知识的表示。另外,从“万方数据库”中随机遴选出投稿论文作为评审专家推荐算法的输入数据。本研究首先通过停用词表将常用词筛选出去,停用词表是人为的建立的常用语集合的一个文档,将常用词,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实际指代的词生成一个集合,形成一个停用词表。筛选出去之后会得到专家论文的词表以及投稿论文的词表,然后用TF- IDF算法分别计算每个词针对于专家知识和投稿论文研究内容的权重。

(3)计算专家与论文的匹配度以及专家推荐:利用空间向量模型计算投稿论文与专家适应的余弦相似性,并降序排列计算出的结果,排在最前面的专家就说明这些专家与投稿论文匹配度高,最后只需将论文送至这些专家然审阅。

3.2数据获取与数据预处理

数据获取主要是从“万方数据库”中获取专家姓名、专家的主题标签、专家发表的论文等数据。依据论文被引数来评价论文质量,遴选出专家被引量较高的几篇论文作为其代表作,将其作为提取专家知识、分析专家研究方向的基础。另一方面就是投稿论文的数据库的建立,本研究从万方数据库中随机遴选出几篇论文作为投稿论文,作为评审专家算法的输入。

nlc202309081715

数据获取后,需要对专家发表的论文以及专家主题关系词等信息进行分词操作。为了使计算机更好的理解语句的含义,我们应该把一句话变为一个个独立的词。我们知道,在英文的书写习惯中,空格是分隔词与词的主要标志。然而,在中文的行文习惯中,没有明顯的标志区分不同的词。因此,本研究需要首先对专家发表论文以及专家兴趣描述等数据进行分词处理。在这里,我们使用IK Analyzer作为分词工作,IK Analyzer是一个基于Java语言开源的中文分词工具。

3.3特征选择

这里介绍一个TF- 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算法,该算法是一种常用关键词遴选工具,TF- IDF算法的思想如果一个词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则说明该词对于该篇文章越重要;如果这个词在其它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很少,则认为此词或短语具有越高的区分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借助IF- IDF计算每个词的权重。

3.4评审专家知识与投稿论文相关性计算

本研究以投稿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专家知识的相关性为依据为投稿论文遴选出合适的评审专家。本研究引入向量空间模型(VSM, Vector Space Model)计算两者的相关性。VSM算法是借助于词表和遴选关键词的权值把投稿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专家知识表示为空间向量,并利用COS来计算两个向量的夹角,表示其相关性。第i位候选专Ei家与投稿论文S之间的相关性标记为:

4.结论

科研论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表现方式,是引领技术发表的指南针。因此,对论文发表流程的把控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关键。在论文的发表过程中,为其寻找特定的评审专家又是论文发表中关键的一环。因此,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审专家遴选与推荐方法。然而,目前关于推荐系统的大多都应用到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以及数字图书馆领域,而较少的对评审专家推荐的研究。为此,本研究首先从专家的研究兴趣描述、专家发表的论文以及相应的资料数据中挖掘专家知识并利用停用词表对无实际意义的词以及特殊符号进行剔除,并用IF- IDF为每个代表性的词计算权重,然后,计算投稿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专家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依据为投稿论文遴选出相关的专业。

但是,在专家推荐的过程中,仍有一些实际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例如,专家在其科研活动中发表多篇论文,但是并不是每一篇论文专家都能够以完全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该论文中去。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更应该首先遴选出专家的代表作,并以此为依据遴选出相关的专家。

参考文献

[1] 刘一星,梁山.基于改进ATSVM算法的评审专家自动推荐模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34-136.

[2] 余峰,余正涛,杨剑锋,郭剑毅,严馨.基于主题信息的项目评审专家推荐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4,06:201-205.

[3] 巩军,刘鲁.基于个人知识地图的专家推荐[J].管理学报,2011,09:1365-1371.

[4] Gollapalli S D, Mitra P, Giles C L. Ranking authors in digital libraries[C]//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ACM, 2011: 251-254.

上一篇:七年级下学期《工之侨献琴》教学设计示例下一篇:向女生表白的情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