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精选13篇)
血管性 篇1
随着老年人身体协调性的不断下降以及饮食方面的不注意,很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如果不早日加以治疗,很可能造成一些病变,导致老年痴呆情况的发生。
其中血管性老年痴呆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分类,它是由于各种位置的原因掺杂在一起导致老人的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
老年痴呆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过程,而血管性老年痴呆是老年痴呆的一种类型,那么,血管性老年痴呆的护理有哪些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专家来为大家介绍下老年痴呆的护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近年来,老年痴呆患者的自伤、自杀事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类是心理脆弱,丧失自理能力,不愿给家人增加负担,寻求一死了之,另一类是病态表现,由于脑组织受损及退化,患者在抑郁、幻觉或妄想的支配下,发生自我伤害事件。因此,护理人员应仔细评估和及时发现患者的自伤倾向,给予严密观察和全面照顾。
其次,是要防止走失:老年痴呆患者因记忆功能受损,老年痴呆的护理是尤其是中、重度痴呆患者,定向力出现障碍,应避免其单独外出均是血管性痴呆的护理注意事项。同时,建议家属在患者衣兜内放置卡片,写明患者姓名、疾病、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号码等,一旦发生患者迷路,容易被人发现送回。
最后,要防止跌伤:血管性老年痴呆多伴有锥体外系统病变,出现共济失调,患者站立、行走困难,易发生跌倒、摔伤等,加之老年人骨质疏松,极易骨折。因此,要保护好患者的安全,上下楼梯、外出散步一定要有人陪伴和扶持,以免发生跌倒。这是老年痴呆的护理之一。
血管性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 (诊断均符合2004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 上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记忆力、计算、定向等方面认知障碍, 本组患者中男46例, 女54例, 平均年龄68.9岁。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 上述患者无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中男50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6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分析两组不同年龄段 (<60岁、60~69岁、70~79岁、80~89岁) 患者分布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梗死部位、损伤半球 (左半球、右半球、双侧半球) 及梗死面积 (腔隙性、大面积、一般损伤) , 以上分析均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段病例分布情况
观察组中<60岁、60~69岁、70~79岁、80~89岁患者分别为10例、22例、56例、12例。对照组患者中<60岁、60~69岁、70~79岁、80~89岁患者分别为30例、22例、33例、15例。观察组中70~79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梗死面积、损伤半球、梗死部位比较观察组患者中腔隙性、大面积、一般损伤分别为52例、6例、42例;对照组患者中腔隙性、大面积、一般损伤分别为12例、1例、87例;观察组患者中腔隙性梗死面积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左半球、右半球、双侧半球损伤分别为14例、20例、66例;对照组患者中左半球、右半球、双侧半球损伤分别为30例、48例、22例;观察组中双侧半球损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损伤部位中基底节损伤、白质损伤、脑干损伤、脑叶损伤、丘脑损伤分别为66例、56例、24例、46例、20例;对照组患者中基底节损伤、白质损伤、脑干损伤、脑叶损伤、丘脑损伤分别为44例、55例、22例、44例、21例;观察组基底节损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在脑血管病变基础上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可从轻度的认知障碍发展到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较高, 且患者的年龄越高,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3,4], 本研究结果显示, 70~79岁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越高;观察组脑梗死面积中腔隙性损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说明腔隙性损伤更容易发展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本文中, 观察组双侧半球损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基底节损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上述结果显示, 年龄大、腔隙性梗死、双侧半球损伤、基底节部位损伤等因素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涂秋云, 杨霞, 丁斌蓉.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18 (1) :3576-3579.
[2]卢晓航, 陈丹娜.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现代预防医学, 2011, 1 (2) :148-150.
[3]王宏艳.轻度认知障碍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3 (3) :281-284.
血管性头痛等 篇3
方一疏肝化淤汤 药物组成 柴胡、郁金、栀子、川芎、当归、桃仁、白芷、红花各10克,牛膝15克,细辛3克,全蝎6克。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15日为引疗程,可用2~个疗程。顽固病症可用5~个疗程。
适应病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祖国医学中“头痛”、“偏头痛”的范畴。头痛多呈胀痛或跳痛,重时可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头晕、视物模糊、畏光等症。疼痛多位于一侧颞部,亦可出现全头疼痛,具有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特点。
方二 川芎皂角汤
药物组成川芎30~50克,丹参40克,红花10克,茯苓20克,皂角各15克,细辛3克,天竺黄、党参、白术、白芍各20克,桔梗、泽泻、全蝎各12克,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证加减运用:若淤血重则加三七、血竭、赤芍;痰浊较重则加橘红、制南星;疼痛剧烈加蜈蚣;兼见肾虚加山萸肉、沙苑子、枸杞;血虚加当归、黄芪。此外,还可根据头痛部位,选用一些不同的引经药,有提高疗效的作用。如前额眉棱骨之阳明经头痛加白芷;头两侧连于耳部之少阳经头痛加柴胡、黄芩;巅顶连于目系之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头后部下连于项背之太阳经头痛加葛根等。
适应病证血管性头痛及其他顽固性头痛。
肾积水
武进忠
方一 猪苓汤
药物组成猪苓、泽泻、滑石各15克,茯苓20克,阿胶6克(烊冲)。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 肾积水。临床表现:水便不利色黄或血尿,大便稍稀,腰痛不能坐、立、转动,咳喘少痰,恶心,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方二 温肾利水汤
药物组成 制附子、桂枝、党参、枳实各10克,川断、仙灵脾、黄精、黄芪、牛膝各15克,车前子20克。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肾积水。
方三 补肾益气通淋汤
药物组成菟丝子、枸杞子、泽泻、白术、甘草各10克,瞿麦、滑石、海金沙各15克,金钱草、黄芪各30克,党参、知母、车前子(包煎)、山药、篇蓄各20克,茯苓10克,芒硝(冲服)、干姜各6克。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适应病证 泌尿系结石并肾积水。
病案举隅 本病初起多实热,治疗多宜宣通清利。病程日久,则多见虚象,或实中挟虚,故治宜兼用补法,以扶正祛邪为主,故以补肾益气,利湿清下焦热为法。诸药合用,补肾益气,宣通清利。
盆腔炎
李涛军
方一 参连汤
药物组成丹参30克,连翘24克,丹皮、苏木各15克,香附、车前子(包煎)、鸡肉金、川楝子各12克,川芎、炒小茴香各9克。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月经干净后2~3天开始服药,10天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输卵管阻塞者,18天为1疗程。
适应病证盆腔炎。
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发热者加柴胡12g,黄芩12g,去小茴香;冷痛者加乌药12g;黄带多者加苡米30g,鱼腥草15g,包块者加牡蛎30g、浙贝母12g;输卵管阻塞者加皂刺12g,王不留行12g,炮山甲12g。
方二 薏苡附子败酱汤
药物组成薏苡仁、败酱草、益母草各30克,制香附、白芍各15克,熟附片10克,当归6克,琥珀1克,山甲粉1克(后2味随汤刮艮,经期勿用)
制剂用法 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分早、晚2次服。连续服药4周为1疗程,可连服1~3个疗程。
适应病证慢性盆腔炎。
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寒凝重者加乌药、肉桂、小茴香;湿热重者加蒲公英、红藤、连翘;气虚者加黄芪、白术;输卵管积水加泽泻、茯苓皮;腹痛甚者加玄胡、川楝子。
鼻出血
夏式宁
方一加味玉女煎
药物组成生石膏40克,生地20克,牛膝10克,知母、黄芩各6克,麦冬、旱莲草、小蓟各15克。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3日为1疗程。3日后用旱莲草汁冲服白芨粉,连服半月巩固疗效。
适应病证鼻出血
方二鼻衄汤
药物组成 白茅根30克,大蓟、小蓟、仙鹤草、血余炭各15克,藕节、蒲黄炭、川牛膝、白芨、丹皮各10克,甘草3克。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鼻出血。鼻衄多为肺热、胃热、肝火引起鼻部血络损伤
方三 疏风凉血汤
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黄芩、栀子、白茅根、丹皮、旱莲草、杏仁、薄荷(后下)各6克。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7天为1疗程。
血管突出怎么治 篇4
服药的方法:一般煎药要用砂锅或搪瓷锅煎煮,将中药放人锅内,加清水浸泡20~30min,上火煮沸后改文火20min左右,分头煎和二煎,两煎合在一起共300~500ml。早、晚饭后1h,各服150~250ml。坚持服中药治疗,不要随意中断,一般中药治疗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要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服药后一定要观察病情及舌、脉的变化,以便辨证加减药物,取得最佳的疗效。
因为静脉炎而导致血管突出,并且已经发病,如果患处感觉到红肿疼痛,可以进行湿敷来缓解症状,当然最好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尤其是要排出细菌性结膜炎的可能性,可以进行病菌培养实验,如果静脉炎已经出现了脓性液体分泌物,则可以选择脓液做病菌培养。
血管外科健康教育 篇5
一、PICC导管健康教育
二、大肠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三、大咯血栓塞治疗的健康教育
四、急性动脉栓塞健康教育
五、乳腺癌根治术健康教育
六、胃癌手术治疗健康教育
七、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健康教育
八、下肢深静脉血栓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健康教育
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教育
十、血管损伤病人的健康教育
十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健康教育
十二、血栓性浅静脉炎健康教育
十三、胰腺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十四、肿瘤化疗的常见毒性反应健康教育
十五、肿瘤介入治疗健康教育
一、PICC导管健康教育
一、概念
PICC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一根细而柔软可弯曲的导管,它从肘部或上臂静脉置入,最终到达上腔静脉。
二、健康教育
二、大肠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一、概念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及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二、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大肠癌病人往往对治疗有许多顾虑,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而巨大费用也给患者造成困扰,因此要关心体贴病人,指导病人及家属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进展,以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2、饮食指导:术后指导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勿选择坚硬、产气多的食物。避免食用可致便秘的食物。
3、休息和活动指导:指导病人规律生活,注意休息,参加适量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4、造口护理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造口护理及造口袋的使用,正确使用人工肛门袋,包括其选择及安放,清洁,替换等。
5、出院指导:每3-6个月定期门诊复查,行化、放疗的病人,要定期检查血常规,当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时,应及时暂停化、放疗。
三、大咯血栓塞治疗的健康教育
一、概念
咯血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大咯血死亡率高。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二、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嘱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加重病情。
2、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进食冷食物诱发咳嗽。
3、休息与活动指导:小量咯血者以静卧休息为主,大咯血病人绝对卧床休息,行介入手术后患者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4、出院指导:定期复查,再次出现咯血和缺氧症状要及时就诊。
四、急性动脉栓塞健康教育
一、概念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心端大动脉壁脱落,被血流冲向远侧,停留在直径小于栓子的动脉内,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的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
二、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鼓励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2、饮食指导:以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为宜。
3、休息和活动指导:让病人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此外,还要避免久站或久坐。坚持戒烟,穿宽松的衣裤和鞋袜。
4、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物,服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粘膜及牙龈情况,每1-2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5、出院指导:出院后3-6个月到门诊复查彩超,以了解血管通畅程度。
五、乳腺癌根治术健康教育
一、概念
乳腺癌多发于40-60岁的妇女。其发病主要与雌激素改变和紊乱有密切关系,另外与遗传、生育、哺乳、高脂肪饮食也有关。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乳房内出现无痛性肿块,质硬。
二、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癌肿的信心和进行心理治疗。既要向病人讲解手术效果也要告诉病人手术不足,使病人有充分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治疗。
2、术前指导(1)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2)妊娠期和哺乳病人,应立即终止妊娠和断乳。(3)乳癌根治术,切除组织多,手术创面大等,要求病人心肺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进行。(4)术野皮肤准备
3、术后指导(1)饮食①要求多样化且富含营养。②忌高脂肪食物。(2)体位①术后6小时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②术后患脂制动3天。(3)手术后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因肿瘤患者的高血凝状态使患者易于发生深静脉血栓。(4)行根治切除术后需用胸带或绷带加压包扎,使皮瓣或植皮与胸壁紧贴,利于愈合。(5)术后伤口置负压引流。
4、患肢的护理:手术后即给予抬高患侧上肢,并保持内收状态。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24h开始活动腕关节,卧床期间练习伸指、握拳、屈腕、屈肘运动;3-5天可练习摸对侧肩和同侧耳;5-7天可练习肩关节抬高运动。引流管拔除后进行肩关节爬墙运动,逐日递增。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双肩高度需尽量保持一致,以免影响体形。
5、出院指导:
(1)坚持锻炼,如上肢旋转,后伸,轻度扩胸运动等,1-3次∕日,循序渐进。(2)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人,要进行抗癌药物全身治疗。(3)根治术后5年必须避免妊娠
(4)定期复查。一般术后6个月内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查一次。(5)自我乳房检查。
六、胃癌手术治疗健康教育
一、概念
胃癌是世界上,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别位于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胃癌病因尚不明确,但已知与胃的良性慢性疾病和粘膜上皮在反复炎性刺激和修复过程中,再生上皮易受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
二、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对病人家属讲明病情,取得配合,建立良好的治疗气氛,配合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
2、术前指导:
(1)饮食指导:应吃富于营养,易消化、无刺激的少渣软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2)休息和活动指导:保证足够的睡眠,减少体力消耗,适当运动,如散步,避免劳累。(3)胃肠道准备:①合并幽门梗阻者,轻者可进流质,重者禁食,每晚用300-500ml温生理盐水洗胃。②术前晚灌肠。③术日晨留置胃管。④注意大便颜色,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术后指导
(1)饮食指导:应养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的饮食卫生习惯。少吃过冷、过烫、过辣及油煎炸食物。同时应注意少量多餐、干稀分食、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2)体位与活动:术后血压平稳,病人清醒后取半卧位,利于引流液体及呼吸。(3)胃管护理指导①妥善固定胃管,勿扭曲或随意拔出,保持引流通畅。②正常时,术后24小时内可从胃管内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胃液,一般不超过300-600ml,量逐渐减少,且自行停止,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③术后24-48小时,若胃液逐渐减少,色正常,肠蠕动恢复,肛管排气时,则可拔出胃管。(4)并发症的护理指导:①倾倒综合症护理②吻合口瘘护理(5)需进行化、放疗者分别护理。
4、出院指导
(1)饮食:要有规律,术后一个月内要少食多餐,宜选择易消化,无刺激,少渣饮食,以后逐渐恢复正常。(2)活动和休息:出院后一个月内仍需休息,但可自理生活,2个月后参加轻劳动,3个月后可据自己情况从事轻便工作。(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4)遵医嘱定期复查。
七、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健康教育
一、概念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指单纯涉及隐静脉和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或久坐少动的人。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隆起和迂曲;早期患肢肿胀、疼痛、酸胀和沉重感;后期小腿下段皮肤出现皮炎、湿疹、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等营养障碍性病变。
二、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血管壁弹性。
2、非手术治疗病人应坚持长期穿弹力袜,术后要继续穿弹力袜1~3个月。
3、平时应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久站久坐,坐时避免双膝交叉过久休息时抬高患肢。
4、避免引起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的因素,如便秘、肥胖、长时间站立、穿紧身衣物等。
八、下肢深静脉血栓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健
康教育
一、概念
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指在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做一切口,将腔静脉滤器通过特殊的输送器放入腔静脉指定的部位,能阻挡血流中3㎜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又不影响静脉回流,从而达到预防肺动脉栓塞的目的。
二、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让病人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应对,充分重视。
2、饮食指导:进低脂、多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行为指导:病人绝对禁烟,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适当活动、避免久站久坐、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咳嗽而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用药指导:指导病人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观察有无出血。
5、出院指导:术后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教育
一、概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出现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
二、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让病人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应对,充分重视。
2、行为指导:告诫病人要绝对戒烟,指导病人正确穿弹力袜。根据患肢情况,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时间行走及久站,当患肢肿胀不适时要及时就医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3、饮食指导:进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可促进循环,增进废物排泄,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4、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牙龈等有无出血。每周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四项。
5、出院指导:出院后3-6个月到门诊复查,告知病人本病有后遗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可能,若出现下肢肿胀,平卧或抬高患肢仍无明显消退时应及时就诊。
十、血管损伤病人的健康教育
一、概念
在血管损伤中,四肢血管损伤多于颈部、胸部和腹部大血管,四肢致残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血管损伤的急救护理常规,才能有效配合医生做好急救工作。
二、健康教育
1、行为指导 在伤口愈合前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练。
2、出院指导 出院后1—2个月到医院行血管彩超检查,了解血管通畅情况,不适随诊。
十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健康教育
一、概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动脉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引起患肢远侧段缺血性病变。常见症状为疼痛、肢体发凉、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溃疡和坏死。
二、健康教育
1、行为指导 绝对禁烟;保护患肢,避免外伤,穿合脚舒适的鞋袜。改善居家环境,创造干净、舒适的居家场所,避免寒冷、潮湿的刺激。冬天注意保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做足背屈伸运动。
2、用药指导 遵医嘱继续服用抗血小板及血管扩张药
3、出院指导 出院后3-6个月到门诊复查,了解患肢血运。
十二、血栓性浅静脉炎健康教育
一、概念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发生于浅表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继发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性病变。
二、健康教育
1、行为指导 指导病人继续使用弹性绷带或弹力袜护腿3个月,休息时抬高患肢,坚持做足背屈伸运动。避免久站、久做、长期负重等。
2、饮食指导 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出院指导 出院后3—6个月到医院复查,患肢有溃疡要继续换药处理。
十三、胰腺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一、概念
二、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术后须禁食,待排气拔除胃管后开始进食流质,以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饮食要求营养丰富、易消化。勿进食过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2、行为指导:禁烟、酒,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自我防护,避免感冒。
怎样使血管软化呢 篇6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血管壁就会硬化脆弱,容易形成血管出血,怎么能改善血管的状态呢?
如果只是预防心脑血管那么就简单一点,可以长期吃点深海鱼油胶丸和卵磷脂胶丸,而且两者配合一起吃更好,可以软化血管。
医生说,市场上有许多软化血管的药,但真正可以软化血管的药一种也没有,市场上所有软化血管的药充其量是可能延缓血管。
况且,你就算找到了,也未必对症,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还是要慎重考虑比较好,
所以 建议食疗。
可以软化血管的食物:
黑木耳:黑木耳加冰糖,能降血压和防止血管.黑木耳经常和蒜,葱一起食用,可缓解冠状动脉粥样。
香菇:含有一种核酸类物质,可抑制胆固醇的产生,并可防止动脉和血管变脆,因而香菇对防治有积极作用。
蜂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K,B2,B6,胡萝卜素,能改善冠状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血管。
枣:含有相当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P,维生素P能防止出血性。
核桃:含有丰富的磷,可营养脑神经,还含有大量亚油酸,可防治动脉。
茄子:含有维生素P,其中以紫茄子含量最高.维生素P能增强毛细血管弹性,因此,对防治,动脉粥样有较好作用。
番茄:含有维生素P,可保护血管,能防治。
白薯:属于多糖与蛋白质的混合物,多吃可减少胆固醇的含量,对防治血管很有利。
玉米:含有大量亚油酸,维生素E等,能防止血管。
血管性痴呆76例临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中, 男61例, 女15例;年龄68岁~93岁;合并高血压病68例, 糖尿病25例, 高脂血症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要点[2]的标准,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曾经或同时患脑血管病,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68例, 出血性脑血管病8例。
1.2 痴呆的诊断标准
①至少在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中有2种能力发生障碍。②至少在认识才能 (计算、抽象概念、判断力、综合能力) 中有1种发生障碍。③至少在下列范畴中有1种发生障碍:工作能力、与家属及同辈之间的良好的联系能力、社交能力。④至少有下列大脑功能障碍的1个指证:CT扫描有大脑萎缩;异常脑电图[3]。
1.3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定位征:中枢性面舌瘫21例 (27.6%) , 偏瘫48例 (63.2%) , 偏身感觉障碍50例 (65.8%) , 肌张力增高49例 (64.5%) , 锥体束征63例 (82.9%) , 假性球麻痹41例 (53.9%) , 失语26例 (34.2%) 。认知功能障碍表现:记忆力障碍76例 (100.0%) , 计算力减退76例 (100.0%) , 定向力障碍37例 (48.7%) , 表情淡漠59例 (77.6%) , 行为异常11例 (14.5%) 。所有患者均有头晕、头痛症状。
1.4 影像学检查
76例所有患者均做过头部CT或MRI检查, 脑萎缩 (以皮质萎缩为主) 、白质萎缩、脑梗死灶 (多发性为主) 以及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为其主要表现。其中脑萎缩76例 (100.0%) , 白质疏松69例 (90.8%) , 脑梗死68例 (89.5%) [单灶梗死11例 (16.2%) , 2个以上多灶梗死57例 (83.8%) , 其中腔隙性梗死22例], 脑出血6例 (7.9%) ,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2.6%) 。分析CT、MRI表现:病灶多显示在双侧基底节区、脑皮质区。病灶周围可见局限性脑萎缩。
2 讨 论
脑血管病变是VD的基础, 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和脑梗死, 当梗死脑组织容积超过 (80~150) mL时, 临床即可出现痴呆表现[1]。本文病例89.5%为脑梗死, 其中83.8%为多灶性梗死, 符合此结论。患者多为多次反复发生的脑梗死或1次严重的脑卒中, 本文收集的单灶脑梗死病例即为单次、面积较大的脑卒中。
随着脑卒中患病率的增高, VD的发生率亦逐渐升高, 本组收集的VD患者占同期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的28%, 应高度重视。目前对VD的危险因素了解还不清楚, 但脑卒中是痴呆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是不争的事实, 伴有卒中患者的痴呆患病率比同龄人群预计的要高得多[4]。其次, 年龄、卒中合并失语及文化程度低等可能易导致痴呆。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 失语后与外界交流减少, 所接受信息减少, 加之文化程度低, 逐渐出现痴呆表现。影像学检查100%均有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 提示VD与此有关。
梗死面积以及梗死灶的数目、范围是决定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5], 本文病例多灶性脑梗死占脑梗死者的83.8%。梗死灶部位以基底节区及皮质区为主, 这些区域集中了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大量神经核团及神经纤维, 故易发生痴呆。基底节区核与核之间、各核与皮层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联系, 许多纤维与记忆及认知功能有关, 如受破坏即可出现痴呆。智能活动有赖于大脑皮层结构的完整性, 皮层梗死可损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视空间技能、操作认知能力而导致痴呆。
V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以认识、记忆、语言、情感、性格等方面的表现为主, 呈慢性持续性表现, 而非一过性表现。除不同程度智能障碍外,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与其脑卒中病灶部位、面积等有关。脑卒中的治疗是VD治疗很关键的一步, 维持适当血压水平可改善认知功能, 收缩压保持 (135~150) mmHg (1 mmHg=0.133 kPa) 左右。改善脑循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脑保护治疗以及改善脑代谢治疗等一一做到后, 不是治疗的终结, 后期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能力及语言训练常可收到好的疗效, 尽可能让患者参与一定的社交活动, 多与外界接触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3.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19.
[4]高旭光.卒中病理生理、诊断及其治疗[M].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07.
血管性阳痿能治好吗 篇8
河南张女士:我结婚多年,但最近半年来爱人出现阳痿的症状,在药店买了壮阳药服用。但吃了不但没有“壮阳”的效果,他反而觉得很困,就连性生活的心思都没有。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血管性阳痿。请问血管性阳痿能不能治好?
性博士:引起勃起功能障碍(即阳痿)的病因较多,如精神心理、药物、外伤、神经、血管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等。临床上,勃起功能障碍主要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随着临床诊断和检测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全身代谢性、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发病率的增加,器质性勃起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血管性勃起障碍(包括静脉型和动脉型器质性勃起障碍)的问题。
因此,一旦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必须规范检查,明确病因,而不是盲目滥用补肾壮阳药物,以免延误或加重病情。建议行性激素水平测定、阴茎海绵体试验或造影、多普勒阴茎动脉血流测定明确问题所在。如果检查确诊为静脉漏型勃起障碍的问题,则须行阴茎背深、背浅静脉或(和)阴茎脚静脉结扎术;若检查确定为阴茎动脉供血不良引起的动脉型勃起障碍,则建议口服精力沛胶囊、盖雄丸、昔多芬等药物治疗,一般需要3~6个月左右即可治愈。部分患者同时需行精神心理方面检查,排除精神心理因素对性功能的直接影响,必要时行精神心理方面的咨询和药物治疗干预,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心血管内科实习方法 篇9
一、本学科研究范围及进展
㈠、学科研究范围
心血管内科是研究心脏及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和其他与心血管相关问题的学科。它包括心血管系统解剖学、心血管系统生理学、心血管系统病理学、心血管系统诊断学、心血管系统药理学及心血管系统治疗学等。
㈡、本学科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及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技术和水平及防治效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高血压病方面,遗传因素及钠盐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在冠心病方面,内皮细胞损伤及平滑肌细胞的移动与增生和载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对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在引起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使长期应用小剂量阿斯匹林预防再梗塞及不稳定心绞痛发生心肌梗塞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采取了经静脉及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疗法或紧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使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肌梗塞范围显著缩小,死亡率显著下降。心肌电生理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复杂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介入心脏病学的开展更是使心血管内科的治疗方法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应用可以改变冠心病的自然病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应用可以非开胸治疗二尖瓣狭窄,射频消融的应用可以替代既往复杂的外科手术才能治疗的预激综合征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此外,射频消融在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性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在心肌病的研究方面,病毒性心肌炎及慢性病毒感染与扩张性心肌病的关系也得到了证实。
㈢、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心血管疾病是一个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将会进一步增加。对高血压、冠心病的预防研究工作将需要更大的投入和重视。高血压病的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应当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急性心肌梗塞的预防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问题也将是冠心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此外,介入性心脏病学这一新兴学科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二、本学科的特点及实习方法
㈠、本学科的特点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形态及功能的完整与人体其他器官的功能的维持密切相关。同其他学科一样,心血管内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心血管疾
病急危症多变化快,需要在短期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药物治疗复杂,需要对心血管药物全面准确的掌握;对其他系统器官影响大,需要了解其在其他器官的相应表现;辅助检查多,需要掌握有关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向量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及其他有关实验室检查等;操作多,需要反复实践及掌握。
㈡、本学科的实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心血管内科的实习应掌握病史的采集及正确的体格检查和了解心电图的记录和阅读、胸部X线的阅读、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其他各种实验室检查的判断等。
病史的正确采集可以取得重要的诊断线索,是利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断目的的方法。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和心慌、昏厥和头晕、乏力、咯血、紫绀及水肿等。对其症状的询问应尽可能的详尽,以提供最多的资料信息。如胸痛的询问应包括以下各项:①部位:起源部位及放射部位等;②性质:隐痛、压迫样痛或绞痛等;③程度:严重程度、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等;④胸痛的缓解和复发:发生时间,与活动和情绪的关系及缓解方法等;⑤诱因:造成胸痛加剧和减轻的因素等;⑥胸痛的伴随症状:焦虑、出汗、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⑦对各种特殊治疗药物的反应:如对硝酸甘油的反应等。
心血管系统用药总结 篇10
卡托普利不能用于肾功能不全者
利尿剂:常单独用于抗轻度高血压,也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尤适于伴心衰、浮肿患者。代表药有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寿比山、钠催离)。长期使用此类药易致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及血液中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性欲减退等并发症,故一般在医生指导下间断使用。
β受体阻滞剂——广泛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尤适于年轻的高血压病人及治疗劳力型心绞痛,但不宜于伴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因能减少胰岛素分泌、干扰糖代谢)。代表药普奈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可、博苏)、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卡维地洛(金络、络德)。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对原发性、肾性高血压症有很好疗效,能改善糖及脂质代谢、防治心功能不全、逆转心室肥大,常用于伴心室肥大、心衰、糖尿病、高血脂症、老年中、重度高血压。但不宜于肾功能不全,肾动脉狭窄、妊娠等高血压患者,代表药有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开搏通)、依那普利(怡那林、悦宁定)、培哚普利(雅施达)、苯那普利(洛丁新)、福辛普利(蒙诺)、雷米普利(瑞秦)等。
钙拮抗剂——适合于各型高血压,尤适于重症高血压伴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肾脏病变的患者。代表药为硝苯地平(心痛定、拜新同(即拜心痛)、地尔硫(恬尔心)、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波依定)、拉西地平(乐息平、司乐平)、尼群地平等。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篇11
【关键词】VD;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91-02
VD主要是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其次各种类型的炎症性脑血管性疾病,包括非特异性血管炎,以及结核、梅毒、真菌、寄生虫等均可成为脑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在少数情况下,也可由心跳骤停,全脑缺血缺氧引起。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有必要做出阐述。
一,发病机制
1,脑血管损害的研究
绝大多数研究证实,脑血管病是卒中后痴呆的基本原因,认为近一半的卒中后痴呆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病所致,要害性梗死、腔隙状态、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遗传性淀粉样变性脑出血等脑血管损害都可能是导致痴呆的血管性因素。
2,脑白质异常的研究
脑白质异常主要指病变位于脑白质,特别是脑室周围的深部白质区受缺血影响而导致的缺血性脱髓鞘改变。正常的神经功能取决于轴索髓鞘的完整,而脑白质异常可能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当白质疏松达10cm以上者,均有明显的包括大脑额叶功能,注意力及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操作功能的下降。主观记忆损害在白质疏松者比不伴有白质疏松者更显著。白质异常是皮质功能损害的基础,轻微的注意力下降以及控制能力及思维速度较差等,可能是额叶或皮质下功能受损后最敏感的表现,是因为白质疏松引起各皮质间的分离,加之皮质区血流灌注率减低的结果。
二,危险因素
一般认为VD的危险因素与卒中的危险因素相同,但这多是理论上的推测。尽管目前对这些因素做了不少系统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意见。除年龄因素外,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流行病学依据可证明这些因素是VD的危险因素。
1,人口因素。与其它老年痴呆性疾病一样,VD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成倍增加。对这种相关性,各个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说明年龄是VD危险因素中比较确定的因素。
2,动脉硬化。具有较多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较易发生VD。己表明包括高血压、吸烟、酗酒、心肌梗死、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是卒中的危险因素,而卒中可导致VD。
3,脑白质疏松。多数研究报道,脑白质疏松是衰老过程的部分表现,它不仅使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也是卒中后痴呆的一个危险因素。
4,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研究发现,高血压与脑室扩大,脑萎缩及白质损害呈显著的正相关,但低血压也可引起白质深部长的穿通动脉灌注不足导致白质损害。一般认为,中年时期高血压与老年认知功能损害有关,而与患者当时有无高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无关。
5,基因因素。基因因素与卒中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基因因素与VD的关系也不十分清楚。只有很少VD病人发病与纯粹的基因因素有关,多数VD病人为基因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VD的诊断与治疗
VD可由不同原因引起,其病理改变也不相同。目前研究的热点多为缺血性脑损害引起的VD。早期研究注重寻找脑组织梗死量对引起痴呆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脑梗死体积大于50ml者易引起痴呆。但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病变部位是脑梗死后能否引起痴呆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优势半球丘脑,角回及双侧脑梗死,额叶深部梗死及左半球梗死容易发生VD。目前一些尸检资料或神经影像学证据都表明脑梗死组织体积、数目和部位是确定VD的重要因素。随着神经病理学的研究进展,更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脑白质和灰质深部小血管病是引起VD的重要原因。
目前尚缺乏对血管性痴呆公认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病学会曾在1979年对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提出过4条诊断标准,以后为了提高诊断血管性痴呆的科学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又制定了診断肯定、很可能确诊、可能确诊的新标准。国内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尚无一致意见,但大致都具备以下条件:临床上必须有痴呆的症状;必须同时有患脑血管病的足够证据;二者必须相互关联。所以,VD的诊断首先应确诊患者有痴呆,并排除其它器质性脑病引起的痴呆,如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目前,痴呆的诊断多采用美国精神病协会于1994年修订的DSM-IV以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和Hachinski缺血量表来进行诊断和评分。其次,脑血管病的诊断,除应具备诊断脑血管病的条件外,并应有神经放射影像学的证实。后者很重要,可以帮助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并能帮助明确痴呆与脑血管病的相互关系,故很有价值。最后,痴呆必须与脑血管病直接有关,系指痴呆必须是在脑血管病发生后三个月内发生者,可以突然发生,逐渐进展或阶梯式进展。
目前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不应该仅依靠多发性脑梗塞灶或脑室旁白质病变就诊断为VD,认为诊断过宽;也有作者认为VD未必一定有梗塞,慢性进行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可有痴呆,因而认为诊断不足。鉴于目前VD与AD在神经病理、基因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有时不论在临床诊断上,还是在病理或尸体解剖上,二者都难以鉴别。许多发生在脑血管病后的痴呆,以目前的检测方法与手段,都很难正确判断为那一类型的痴呆。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疗脑血管病或至少预防脑血管病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是改善脑功能。治疗脑血管病临床可选用抗凝、溶栓、扩容、扩张血管等药物;改善脑功能的常用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抗自由基药物及增智药物等。
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语言训练和肢体功能训练,均应有计划进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肯定会有所改善,甚至可望痊愈。总之,比起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预后要相对好些,只要病情不太严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长期坚持,大部分病人均可望好转。
参考文献: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篇12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
血管性痴呆 (VD) 是指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VD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 (AD) ,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人口中致精神和躯体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V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VD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下降, 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VD是目前老年期痴呆中可预防和有希望治疗的痴呆之一, 因此进一步来研究VD的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危险因素
VD的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遗传、引起卒中的危险因素[2]。一般认为VD的危险因素与所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同, 包括高/低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卒中等。
1.1 高/低血压
脑血流与病理学检查证明了高血压会引起脑血流改变和脑萎缩, 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 致使神经元丢失而发生痴呆。低血压致长期低灌注, 使脑长期缺血损害, 全脑供血供氧不足, 导致痴呆早发。
1.2 糖尿病
来自瑞典和加拿大的以人群为基础的大规模纵向研究显示, 糖尿病可独立于其他血管病危险因素导致VD的发生, 但与AD的发生无关[3]。糖尿病所致的大血管病变及腔隙性梗死与皮层下血管病引起缺血性病变, 是皮质性痴呆、皮质下性痴呆发病的原因。
1.3 高脂血症
研究表明, 载脂蛋白E (Apo E) 可能与VD有关, VD患者的Apo E4增多情况与AD患者相似[4]。由于Apo E4可升高血浆中胆固醇水平而加速动脉硬化, 从而使VD的危险性增高。低密度脂蛋白 (LDL) 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 降低与VD的发生有关[5]。
1.4 小的脑血管病变
皮层下缺血性痴呆 (SIVD) 由小血管病变引起。这些小血管病变形成小动脉梗死和腔隙状态, 或使髓质小动脉严重狭窄和灌注不足而形成白质广泛的不完全梗死[6]。SIVD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具有相对同质的病理生理及临床特征, 是VD的最常见亚型[7]。
1.5 年龄
VD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8]。大多数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又可致血管狭窄, 促使脑组织处于低灌注状态, 同时脑的自身调节、细胞的新陈代谢、血脑屏障及自主神经功能等方面的老化等, 成为VD发病的独立因素之一。
1.6 教育水平
低教育水平是痴呆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9] , 教育过程增加了脑血流量, 同时, 也增加了神经活动所需的氧和葡萄糖, 降低了细胞对外毒素的敏感性, 并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可有效地防止自由基等所致的神经细胞的损伤, 从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降低了痴呆的发病率。
1.7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与VD的关系尚在研究当中。与胆固醇代谢有关的基因, 如载脂蛋白E (Apo E) 基因和对氧磷酶1 (PON1) 基因, Apo E与血脂代谢关系密切, Apo E4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水平升高,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促进VD的发生。Baum等[10]的研究证实, Apo E4等位基因会增高VD风险;PON1是与ApoA紧密结合并固定于高密度脂蛋白 (HDL) 颗粒上的一种抗氧化酶, 可防止LDL氧化, 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有研究显示, VD患者血清PON1活性显著降低, 表明PON1可能是VD的潜在标志物[11]。还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 基因、纤维蛋白原 (Fg) 基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 基因等相关性基因与VD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2 病理类型
国内著名学者田金洲[12]在其《血管性痴呆》的论著中将其分为6型: (1)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 (MID) ; (2) 单发性梗死性痴呆; (3) 小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 (4) 低灌注性痴呆; (5) 出血性痴呆; (6) 其他机制引起的痴呆。近年来, 有些学者提出了血管性认知障碍 (VCI) 的概念, 并且把VD的分型化为VCI的一种。
3 发病机制
到目前为止, V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VD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 尤其是基因技术的进步, 逐渐从神经生化、分子免疫、遗传基因等可能方面更加深入地认识VD的发病机制。
3.1 神经生化机制
3.1.1 神经递质的变化
在脑缺血中胆碱能结构容易受损, 例如前脑基底部胆碱能核团由于高血压导致的穿通动脉损伤而受累。海马CA1区神经元对缺血性损伤易感, 在不合并AD的血管性痴呆中海马萎缩很常见[13]。这些部位的损伤可导致皮质、海马及大细胞基底核细胞萎缩, 胆碱能传导通路受损, 从而引起胆碱能缺陷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14]。在啮齿动物模型中 (如自发性高血压卒中倾向大鼠) 新皮层、海马和脑脊液中包括乙酰胆碱在内的胆碱能标记物显著减少。可见, 血管性痴呆的记忆功能障碍与中枢胆碱能递质的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3.1.2 兴奋性氨基酸 (EAA) 的毒性作用
中枢神经递质EAA, 突触后膜受体可分为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 NMDA受体调节Ca2+内流, 非NMDA受体调节Na+及Cl-内流。脑缺血后, ATP水平迅速下降, 导致谷氨酸逆向转运增强, 含量急剧升高, 脑细胞内因过量的谷氨酸受体激活, 继发钙超载、导致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使线粒体和DNA损伤, 引起细胞肿胀、神经元死亡。
3.2 细胞和分子机制
3.2.1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MMPs是一组锌/钙依赖的蛋白酶家族, 主要由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合成, 是细胞外基质重建及修复的最主要酶类, 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MMPs由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合成分泌。MMPs可能会导致细胞外基质破坏, 神经功能损伤和死亡。在MMPs家族中的MMP-3参与细胞外基质代谢、血管壁的合成及降解, 在VD患者中发现MMP-3水平增高。Andrea等[15]人研究MMP基因多态性与AD和VD的关系, 研究发现, MMP-1 2G2G, MMP-1 1G2G, MMP-3 5A5A, MMP-9 TT基因型与VD有显著且独立相关性。
3.2.2 一氧化氮 (NO)
N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信使和递质样作用, 调节脑血流, 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但是, 脑内NO的过量释放对其周围神经元又有毒性作用。脑缺血的各个阶段, NO产生均有增加, 其可能机制是激活了细胞内局部nNOS, 产生过多NO与过氧化物反应生成过硝酸盐, 造成蛋白质、核酸、脂质膜损伤, 从而具有神经毒性。
3.3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在急性脑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起主要作用, 炎性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如IL-1β、IL-2、IL-6、IL-8、IL-10、TNF-α等, 并且引起连锁反应, 同时与再灌注损伤有关。脑缺血和再灌注时, 内皮细胞、神经元等在局部被激活, 通过释放两种关键的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触发炎症反应。Wada-Isoe等[16]的研究认为, 脑脊液 (CSF) IL-6可能是VD的生物学标志物。
3.4 遗传机制
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17]。目前研究发现, Apo E、notch3、Cystatin C基因、芳香硫酸酯酶假性缺陷 (ASA-PD) 基因、ICAM-1中的K469E基因及pon2等基因自身的突变以及与其他因素相互协同作用, 可能是VD发生的分子机制。其中, 在目前研究最多的是Apo E基因, Apo E遗传基因具有多态性:ε2、ε3、ε4三种主要的等位基因分别编码E2、E3、E4三种异构体。Deborah等[18]检测高龄老年人Apo E基因与痴呆或VD的关系时发现, Apo E4多见于AD (22%) 、VD (26%) , 而少见于无痴呆组 (7%) , 且E4/E4和E4/E3型较E3/E3型血浆胆固醇水平要高。VD患者的Apo E4增多情况与AD患者相似, 且由于Apo E4可升高血浆中胆固醇水平而加速动脉硬化, 因此Apo E4是VD的一个潜在的致病基因[19]。
手臂毛细血管如何治疗 篇13
增加皮肤的屏障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修复调整皮肤的正常厚度、恢复表皮功能,提高皮肤抵抗外界各类刺激的能力,改善皮肤的敏感状态,常用药物有效成分有洋甘菊,山金车花,常春藤,仙人掌等。
修复毛细血管:主要通过一下三种方式实现:
保护毛细血管完整性:避免搜索损伤皮肤毛细血管的外界刺激、避免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从而保护毛细血管不受损害,保障毛细血管内皮机基底膜的完整性。
修护损伤的毛细血管:主要通过抵抗妨碍修复破裂毛细血管的因素,改善毛细血管的收缩扩张功能、改善面部毛细血管的微循环三个途径来实现。
缓解毛细血管的刺激:这有助于减轻症状和减轻毛细血管扩张的程度。通过减轻炎症从而减少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从而减轻红血丝的程度。具有有效修复红血丝作用的成分有金缕梅、七叶树、假叶树、洋甘菊等。
增强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活力:增强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活力,可以增强皮肤的支撑力,防治毛细血管表浅,从而防止红血丝在面部现象。在修复红血丝的植物原料中,葡萄籽中所含的葡萄多酚(黄酮、单宁、儿茶素、前花色素)除了增强血管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之外,同时还有增强皮肤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活力的作用。
防治红血丝的功能性植物及其活性成分 大体分为黄酮、皂苷、鞣酸三大类:
(1)植物黄酮:植物黄酮可以提高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等作用。此类有黄芪和枳实
(2)皂苷:具有抗炎症渗出、增加静脉张力、改善微循环作用、维持静脉血管壁的正常结构作用。常用的有七叶树和假叶树
(3)鞣酸:有效的止血剂、可以增强血管及抗发炎功能,还具有抑菌、镇痛、抗炎、抗氧化及减轻紫外线照射引起的自由基损伤综合防护作用。常用的有金缕梅等。
红血丝与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直接有关,风吹、日晒、高温刺激,伤及颜面经络,导致血脉扩张而发病;或有淤血阻滞经络,血脉运行不畅,淤血阻滞肌肤,使血脉扩张;血液循环不好,导致体内的毒素难以排出体外,也会形成红血丝。血液循环的良好与否与身体缺乏维他命和微量元素也有直接关系,这些物质的缺乏也会直接导致毛细血管壁缺乏弹性,造成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