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餐饮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4-07-04

县餐饮业发展现状与思考(精选8篇)

县餐饮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篇1

通海县餐饮业发展情况汇报

通海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9日)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通海县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亲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多年来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调研工作的安排,下面,我就我县餐饮业发展情况简报汇报如下:

餐饮业是服务业中的一个传统行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通海县通过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弘扬美食文化、实施大众化餐饮等,推动了全县餐饮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饮消费日趋大众化,消费品位和服务层次不断提高,全县餐饮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增长较快,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大亮点,在县域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餐饮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收入大幅增长。近年来,我县餐饮网点快速增加,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目前,全县有餐饮 — 1 —

网点632家,其中餐饮企业6家;个体户626户。从业人员4128人,2010年1-10月,全县餐饮业实现销售2.2亿元,同增22.82%。

(二)经营形式多样化,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特色餐饮、快餐等各类餐饮迅速发展,由过去的单一竞争向全方位、多角度竞争转变。目前,通海县既有通印大酒店、熙苑宾馆等较高档的酒楼,又有清真特色风味餐馆,还有快餐、休闲餐饮等,餐饮市场丰富多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三)大众消费成为餐饮消费主旋律。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个人餐饮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加上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大众消费逐步成为餐饮消费的主流。家庭、个人消费持续增长,成为餐饮的主要卖点,节假日消费、休闲消费更成了餐饮市场的亮点。

(四)餐饮环境和服务水平整体提高。通海县各餐饮业主为了更好的吸引顾客,适应人们消费需求,大力改善餐饮环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改变了全县餐饮业的形象,提升了全县餐饮业的整体水平,使餐饮业朝着科学、文明、健康、安全、快速的方向发展。通印大酒店在经营结构和经营管理上下足功夫,加强员工的各种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酒店职工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促进县域经济的作用明显增大。餐饮业的兴旺对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扩大消费需求有直接的拉动作用,推

动了居民休闲消费、社交消费、喜庆消费和旅游消费。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餐饮业已成为全县扩大再就业的重要渠道。2009年,餐饮业零售额为29400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923万元的27%,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此外,餐饮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了生产、流通和其他服务业的相互发展。

(六)餐饮产品结构不断调优。目前,不同水平、不同档次的餐饮企业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市场竞争格局,面对这种竞争局面,通海县餐饮企业树立以大众消费为宗旨的思想,积极调整餐饮产品结构,强化特色经营、品牌经营、服务个性经营,宾馆餐饮突出精品战略,休闲餐饮适应假日消费和休闲消费的需要,各种快餐适应大众生活快节奏需要,各种风格、各式风味应有尽有,进一步推动了全县餐饮业发展。通印大酒店作为全县比较豪华酒店,菜色品种以滇菜、川菜为主,为适应各种风格口味的消费者,还花重金请来多名厨师,制作粤菜等特色品牌菜,适应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

二、餐饮业增势强劲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年均14.33%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正从温饱朝着小康生活目标迈进。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62元。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

有力支撑了我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餐饮业。近几年随着我县旅游的逐步发展,五年来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6.7万人次,年均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11.2亿元,年均增长6%。促进了我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三)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外出就餐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生活习惯,餐饮场所成为社会交流活动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兴起的名目繁多的各种庆宴、假日聚餐等纷纷走出家庭进入宾馆饭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膳食方式发生了改变,更加讲究口味、营养、方便、快捷及休闲。各饭店已经成为普通市民和外来人口的聚会场所,特别是节假日,各类餐饮店更是生意火爆。

三、餐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餐饮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行业整体实力不强,多数企业“小、散、弱”,抗风险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关门、转让、倒闭现象时有发生。全县营业收入在20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40人以上的餐饮业企业只有2家,只占餐饮企业的比重为33%。一是市场不够规范,市场秩序、信誉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还很突出,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企业发展的软件投入和基础条件不够,许多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原材料供应不规范,厨师管理缺失,厨房作业没有标

准,物流配送网点不足。三是经验型的管理,传统式的经营管理,仍然是主要的运作模式。其原因除了经营理念的差距外,主要是缺乏人才,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和职业高级技术人员。

(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且招工困难。目前我县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多数是低文化层次群体,其中以初中、高中文化的居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少。另一方面,由于餐饮业劳动强度较大,薪酬相对较低,福利保障较差,而年龄和外表要求较高,因此出现很多企业招服务员难和服务员跳槽频繁的现象,职工队伍稳定性差。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致使餐饮企业不能及时跟上餐饮市场的发展步伐,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理念,制约了企业的扩张与经营水平的提升。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一是所推菜式克隆现象严重,什么菜式热销,随后都跟着上。很多饭店,80%左右的菜品是雷同的,缺乏创新能力。二是餐厅布置和装饰风格大同小异,服务措施相差无几,缺乏特色。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一)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餐饮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餐饮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窗口行业,餐饮业的发展,将有力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县服务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培植地方财源、提升地方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县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加快餐饮业发展的责任感,切实覆行好管理职责。

(二)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首先,要抓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通过培训、教育、使用等途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特别是勤奋灵活的创业者、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厨师和服务队伍。其次,要抓好以餐饮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包括抓品种、抓质量、抓服务、抓环境、抓信息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广泛深入和富有成效的创新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高企业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规范餐饮市场管理。一方面餐饮企业要制定出适应现代消费趋势、诚实守信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餐饮业管理的办法,在政策上加以引导,使其健康发展,同时坚决杜绝有关职能部门对餐饮企业的乱收费现象。

(三)餐饮企业要体现特色经营和品牌战略。各餐饮业无论是在菜点的品种、质量、服务水平,还是用餐环境上都要充分体现饮食文化和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形象,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取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四)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创新并选择先进的经营方式和业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全县餐饮业要改变传统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特色快餐和快餐送餐,推动行业品牌化和规模化进程。

县餐饮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篇2

1 张家川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共辖3镇12乡, 269个村委会, 总人口31.97万人, 其中回族20.69万人, 占张家川总人口的69%, 生产清真牛羊肉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工艺技术传统, 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具备伊斯兰教的文化基础。

1.1 充分利用地形与气候优势, 大力发展优质草产业

发展牛羊肉产业的首要基础是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011.4m, 正常年景年降雨量约600mm, 远高于甘肃省平均386.6mm的降水量。年平均气温7℃左右, 低于甘肃省平均气温 (9.2℃) , 无霜期163天, 这些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发展草畜产业。

该县拥有草地1298万hm2, 占甘肃全省草地面积的22%, 全县草地资源年生物总贮量约215亿kg, 其中可食干草总贮量约185.6亿kg, 草地类型多, 植物基因库丰富, 适合肉牛、肉羊的养殖。

张家川县域内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 因此在平安铁古梁———张良高帽梁, 刘堡李山梁、渠子陈阳梁、连五梁、梁山梁等梁峁沟壑地带, 利用土地面积较大, 坡耕地、小块地较多等特点, 引导群众广泛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 力争全县紫花苜蓿目标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同时, 积极引导推动全县建成紫花苜蓿生产示范村30个, 种草专业村20个, 种草重点户1万户, 优质紫花苜蓿种子扩繁基地2万亩, 使优质草产品生产能力达到了5万吨。许多牛羊繁殖基地都建在牧草产业带, 为发展牛羊肉产业奠定了基础。

1.2 牛羊饲养量稳步增长,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良好的自然资源、丰富的草场资源、适应当地环境的畜种资源、善于经营的牧民等, 推动了县域牛羊肉生产总量的稳步增长。止2007年年底, 该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89.7万头 (只) , 其中牛饲养量达11.87万头, 羊饲养量达12.65万只, 分别占天水市牛饲养量和羊饲养量的31%和近30%, 在陇东南16县区中, 牛羊饲养量居于前列 (见表1) 。畜牧业人均纯收入472.2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3%, 畜产品总产量达到7048.04吨。

资料来源: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牧局资料、统计局资料 (2005-2008) 整理

调查显示, 该县以转变畜牧生产方式, 提高畜牧业综合能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良种引进、冻配改良和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 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畜牧产业, 建设“陇东南畜牧大县”。止2008年, 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0540户, 已建成各类家庭养殖场45个, 养殖小区26个, 养殖专业村45个, 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8家, 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 为全县的畜牧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张川镇南川村的千头牛养殖小区建成仅两年, 就育肥出栏牛3780头, 获纯收入151.2万元, 养牛户户均收入1.2万元, 规模养殖效益初步显现。

1.3 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初, 张家川就积极进行牛羊品种改良, 利用西门塔尔、秦川牛、利木赞、夏洛来、皮尔蒙特牛、小尾寒羊等优良品种冷冻精液和种畜改良本地土种黄牛、绵羊。止2008年, 已建立起黄牛良种冻精人工授精配种点10个, 年冻精配种1500头, 年繁活良种牛1000余头, 良种羊只2000余只, 牛羊良种化程度由80年代初的不到2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成年牛平均个体重由不足350kg增加到500~700kg, 提高了41%。尤其西门塔尔杂交牛改良效果明显, 已适宜本地气候和饲料条件, 其市场销售价高出其他牛20%以上, 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户增加收入l5%左右。同时, 张家川县域境内空气清新、光水能源充足、环境污染小, 是建设绿色牛羊肉生产基地的理想场所, 也是牛羊肉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

1.4 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品牌, 开拓产品市场

政府在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品牌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将伊味思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畜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在新、优、特上下功夫, 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和适销对路的“伊味思”牌清真软包装系列熟肉制品, 形成清香牛肉、五香牛肉、休闲牛肉, 麻辣牛蹄筋、香酥鸡、腊羊肉、香辣羊脖等多个品种, 味道鲜美,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产品销往天水、兰州、新疆、陕西、北京、上海, 天津等省市, 并逐渐在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打开市场, 销量逐年增长, 该企业已成为甘肃乃至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清真牛羊肉加工基地 (见表2) 。

资料来源: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牧局资料、统计局资料 (2005-2008) 整理

1.5 牛羊肉产业已形成整体发展态势

自2007年以来, 政府多方筹集资金, 兴建张家川县工业园区, 吸引清真伊味思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入住, 围绕清真牛羊肉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延伸产业链条, 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体系。生产基地建设已形成以张家川镇上磨村良种羊系列场和种鸡场基地;以张家川镇南川村、刘家村, 木河乡下庞村等为代表的养牛基地都已形成规模。在屠宰方面, 除以伊味思清真食品厂、张川镇伊民清真屠宰厂、龙山镇清真牛羊肉定点屠宰厂为代表的16户定点屠宰加工企业外, 全县有1000多户牛羊肉屠宰加工销售户踊跃加盟, 为清真牛羊肉的加工销售提供了平台。另外, 全县15个乡镇中的6个乡镇有牛羊交易市场, 交易规模逐渐增大, 这都表明全县牛羊肉产业已形成整体发展态势。

2 张家川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优质牛羊肉生产技术系统尚未建立, 品种改良更新迟缓

张家川县是滩羊主产区, 长期以来滩羊体格小, 产肉率低, 成年羊平均体重只有13kg,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kg。近年来, 开始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对滩羊和小尾寒羊进行杂交改良, 但目前引进的国外肉用种羊仅有1200多只, 改良羊仅20多万只, 种源不足, 改良步伐缓慢。肉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肉牛良种化率不到40%, 利木赞、西门塔尔等国外优质肉牛改良覆盖面较低, 肉牛平均体重128.8kg,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1kg, 但由于优质牛羊肉生产技术系统尚未完全建立, 滩羊品种改良更新迟缓, 出现了基因污染, 品种退化的现象。

同时, 在畜牧养殖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牛羊生产技术标准, 养殖户对优质、无公害养殖没有明确的认识, 专业技术部门难以对牛羊活畜进行质量检验和标准核定, 也难以对个体养殖户进行规范化要求和技术指导。

2.2 屠宰加工设施落后, 缺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县域内许多清真牛羊肉加工厂存在设施陈旧、设施不完善, 根本谈不上精加工、深加工。牛羊屠宰点分散, 分割车间缺少低温环境, 冷藏车间普遍设计面积过小, 生产用冷热水供给设施不完善、设计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譬如, 近年来, 由于冷却肉综合了生鲜肉和冷冻肉的优点, 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呈上升态势。但张家川清真牛羊肉生产企业仍以鲜肉和冷冻肉为主, 尚不具备生产冷却肉的条件, 产品缺少竞争优势。

2.3 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价值链短, 创利能力低

张家川清真牛羊肉产品多是初级产品, 牛羊肉加工局限于肉体分割、切片、腌制。既缺乏知名品牌, 又缺乏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的牛羊肉产品, 市场竞争力弱。由于企业规模较小, 生产能力相对不足, 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困扰, 研发能力弱,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牛羊屠宰后除产肉以外, 还会有许多副产品, 是生物制药、化妆品、保健品以及食品企业的主要原料。这些副产品经过进一步精深加工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可以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但许多企业将牛羊血、骨头、内脏等副产品或低价卖掉, 或当随意扔掉, 不仅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 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而且污染了环境, 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2.4 清真牛羊肉的品牌尚未培育起来,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传统的牛羊肉加工主要以屠宰为主, 属初级加工, 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低, 市场价格起不来, 必然无法形成品牌效应。缺乏优势品牌、名牌产品的清真牛羊肉, 就无法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致使假冒产品、劣质产品充斥市场, 既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也损害了清真牛羊肉的良好声誉。因此, 研究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和具有防伪包装功能的技术, 以保护清真牛羊肉的名牌优势, 进而立足国内外市场已成为清真牛羊肉生产企业紧迫的任务。

2.5 产业、企业发展资金不足

金融市场化趋利本能与脆质性涉农产业的矛盾, 导致农业龙头企业在获得金融资源分配的博弈中处于天然弱势地位, 不能得到及时、足额的资金支持。肉类产品经营是资金密集度较高的行业, 一般情况下, 收购一吨羊肉需要流动资金1.3万元, 如果再进行深加工, 成品肉每吨占用资金约2万元左右。按库存中转量为600t计算, 平均日需占用流动资金1000万元。我国的好几家较大的加工企业, 屠宰设施, 加工设备, 冷藏设备均是全国一流的, 但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流动资金, 生产始终不能正常运营。张家川清真牛羊肉生产企业同样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 目前全县还有4个山区没有建成牛羊定点屠宰厂, 还有近一半的集体养殖规模没有建设定点屠宰厂, 更无从谈起品种改良、设备更新、技术升级、聘请高水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另外, 肉类企业的产品, 特别是生鲜分割冻肉产品没有可遵循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造成目前冻肉行业比较混乱, 质量不稳定, 难以进行市场监督, 小型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发展过快、过多, 出现了争夺原料 (活畜) 致使原料价格相继抬高, 而产品销售价格却难以上涨的情况, 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

3 清真牛羊肉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

3.1 树立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意识和思路, 提升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

从张家川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的态势看, 目前企业和农户、企业和基地、企业和政府的利益联结机制已基本构建起来, 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意识到壮大龙头企业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性, 但贯穿从原料 (优质草料、优质牛羊) 到生产加工 (设备、设施、工艺) 到销售 (形成品牌、扩大销路) 各个环节的科技制约问题, 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 必须树立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意识和思路。

在原料供应环节, 必须通过科技支撑, 形成天然、无公害优质牧草;通过良种引进、繁育、养殖, 优化牛羊种群, 提高产肉性能, 增加胴体质量和瘦肉率, 改善产品品质, 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已基本实现舍饲养殖的基础上, 提高科技饲养管理水平, 提高肉牛肉羊出栏率和商品率。

在加工生产环节, 应整合加工企业, 取缔管理和生产水平低下的家庭作坊式屠宰加工企业, 扶持生产装备好、符合国际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企业。严格按照国际、国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 以肉类加工为重点, 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 以开发方便卫生的肉制品为基础, 提升产品质量。要按照国家肉类安全卫士标准, 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肉类加工厂, 使肉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从初加工产品向精加工和深加工方向发展, 并积极探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逐步形成在全国, 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品牌。

3.2 培育有影响力的清真牛羊肉品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

有影响力的品牌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保证, 也是提升产品产地品牌形象和企业经营水平的基本要求。因此, 创立一个好的品牌, 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 是特色农牧业、特色农牧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核心, 政府要引导、企业要注重产品品牌的培育。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化要求, 落实在产、加、销各 (下转14页) (上接6页) 环节, 争创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一旦形成品牌要抓品牌营销, 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创造绿色牛羊肉食品知名效应, 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3 积极筹措产业、企业发展资金,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我国现有成长起步阶段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数万家, 发展资金需求强烈, 但当前全国范围内该类企业总体资金满足率处于60%以下的较低水平。目前, 企业的融资渠道无非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 (约占60%以上) 、民间融资 (约占20%左右) , 或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 (比重很小) 。即便在传统信贷融资方式中, 短、中、长期的结构也不合理, 短期贷款审批成功率在50%以下, 影响了受时间季节左右的企业收购、加工和销售各环节, 甚至造成较大损失。

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进行金融制度创新, 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构筑“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链条, 建立“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新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 修订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准入制度, 降低评级、授信标准, 提高授信额度, 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对于龙头企业而言, 也要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营效益, 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自我融资能力, 提高直接融资的本领, 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还可以组建企业财务公司, 积极参与货币市场业务, 以较小的成本募集发展资金。

同时,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切实兑现税收减免政策, 建立政府担保基金或保险基金, 服务本区域内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设立龙头企业产业化投资基金, 以资本市场为纽带, 以农业产业化政策为引导, 实行股权融资及资本运作, 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解决龙头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

摘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真牛羊肉产业已形成规模, 但产品科技含量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受资金约束大、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亟需解决, 基于调查资料, 张家川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应树立科技推动的思路, 拓宽融资渠道, 培育特色品牌, 做大龙头企业, 提升清真牛羊肉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意见[J].张家川畜牧, 2003 (, 1) .

[2]张云霞、刘郭华.清真牛羊肉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学研究, 2008, 3.

旗县广播的发展与思考 篇3

一.旗县级广播的发展现状和原因

旗县级广播直接面对的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村牧区人民群众,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主流文化,为基层百姓提供信息服务和文艺娱乐的重任。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所属旗县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体制不清、生存空间被压缩、事业难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部分旗县级广播电台已陷入保生存、难发展的尴尬境地。总体上有三种局面: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主要为转播节目,自办节目很少,节目不成体系;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自办节目,以转播中央台、自治区台新闻为主要内容;最后一种有频率、有编制,但没有节目播出,广播基本瘫痪,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

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重电视、轻广播

主观上,地方主管在思想上对广播不够重视,内蒙古自治区的旗县尽管不能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但广播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媒体,基础设施部分很多地区是有能力建设的。从设备的情况看,当地电视台一台普通摄像机的价格就可以买一台1000瓦的调频发射机。从资金、编制上看,电视也要明显优于广播。

2.人才匮乏,无法启动

客观上,目前旗县广播在职人员老化,大多不具备广播专业技术能力,旗县的客观条件、发展空间都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至于目前多数旗县电台连基本满足日常播出条件的采编播队伍都难以组建起来,使得当地广播电台形同虚设。

3.接收终端普及率低,广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频道的增加,收音机逐渐淡出基层百姓的视线,收音机作为一种最低廉的信息接收工具,普及率的降低并不是经济原因,关键是当地能接收到的节目内容有限,广播频率太少所造成的,相比大中城市平均能收到10个以上调频广播来讲,地域比较分散的旗县和农牧区可接受的节目实在有限,这就造成了老百姓对广播的依赖度降低。

4.“村村通”工程没有解决节目内容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开展村村通工程建设,许多旗县都建立了中央台和省级台的无线覆盖,但农牧区听众主动收听的积极性仍不能提高,主要原因是节目内容不能贴近当地的生产生活,发展当地的广播才是提高群众收听广播的重要途径。

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发展旗县广播的途径是:

1.提高认识,把旗县广播提到民生工程的高度

“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为“三农”服务这个问题上,宣传文化工作不但不能缺位,而且应当有所作为,要让农牧民也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广播是一种运作成本低、接受成本低的大众主流媒体,相比有线电视、报纸来看,广播是基层百姓最适合的免费信息接收途径,广播的时效性、伴随性、互动性、传播广等特点,更适合在旗县和农村牧区推广普及,是真正的民生工程。

2.发挥地缘优势,面向“三农三牧”

旗县广播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宣传中,可以发挥地缘性优势。县级广播因熟知当地情况,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解读政策,化解矛盾,传播科技知识,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这种宣传内容的针对性,有利于当地党委、政府更好地指导工作,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农牧民投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积极性。

3.实行优势互补,走联合办台之路

随着宣传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正在走出低谷,许多电台以各种形式,突破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在这之中,台台合作有之,跨媒体合作也有不少,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甚至是多方位的合作为广播的未来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旗县电台受设备、技术、人才、办台经验等条件所限,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显然比较艰难,如果借助上级台的力量,走联合办台之路,必将在较短的时间内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2009年1月1日,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与托克托县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联合开办的“云中之声广播”在托克托县开播,并派驻管理人员和全台主持人轮班主持节目。

“云中之声” 根据托县的特点和听众的需求,开办了《云中服务台》、《云中致富路》、《午间随身听》、《云中书场》、《高考直通车》《云中大戏台》等节目,以新闻资讯、信息服务、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以主持人直播、听众参与互动、提供实用信息为特色,体现广播的时效性、参与互动性、服务性、伴随性和娱乐休闲等特色。“云中之声” 开播一年多来,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托克托县两会特别报道”、“春节大联播”、“红红火火闹元宵”、《盛世中国,红歌飞扬》、“两个文明”现场会、高考期间“爱心送考”等专题策划和公益活动,及时的新闻、实用的信息、丰富的娱乐节目,以及直播互动的播出形式,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也吸引了周边旗县的听众,收听率和广告创收稳步提高。

旗县广播电台只要采取灵活多变、喜闻乐听的播出形式,出精品、创名牌,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县发展蚕桑生产的调查与思考 篇4

___县地处___省最南端,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自1984年引进杂交桑种植以来,该县蚕桑生产已初步成为具有___特色的种养、加

工与生产技术服务相配套的一项优势产业。

一、基本情况

该县以种植杂交桑为主,现有桑园面积650公顷,蚕农2911户,年饲养蚕种1.1万张,年产鲜茧680吨,产值1050万元。全县设有6个蚕茧收购站,1个缫丝加工企业,年加工干茧330吨以上,年产白厂丝100吨以上,生产规模位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二。该县具有发展蚕桑生产的良好条件。一是气候条件。该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雨热同期,作物生长期长。年平均气温18.6℃—18.9℃,降雨量1695mm,无霜期287天。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和“昼暖夜凉”的山区小气候特点,桑树发芽早,生长快,叶质好。一年之中养蚕季节长达7个月(4月上旬—10月下旬),养蚕12批次。如果种植杂交桑,可当年种桑,当年采桑养蚕。特别是饲养二化性高丝量品种,生产的蚕茧茧质好、茧丝长,可缫制3A级以上的白厂丝。二是土地资源。该县有缓坡、斜坡、河滩坝土630公顷,耕地7324公顷。山区土地大部分是花岗岩发育而形成的红壤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气性好,土壤有机质积累快,腐值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属中偏高,种植杂交桑叶片大、叶色绿、富光泽、叶质好。三是劳力资源。该县现有农业户3.2万户,农业人口12.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7.5,其中农业劳动力为6.5万人。四是技术基础。该县种桑养蚕已有20多年历史,蚕桑发展最高峰时期种桑养蚕农户曾达到5987户。目前,全县还拥有一批种桑养蚕能手和一支技术服务网络队伍。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户种植规模普遍较小且分散,零星种植多,大户少。目前,全县10亩以上种桑养蚕大户只有8户,5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桑园只有2处。

(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接受和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品种的意识和能力较低。据调查,在蚕农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占65,初中文化水平的占30。全县普遍使用竹花蔟,推广使用方格蔟、楼梯蔟等技术进程较慢。

(三)生产场所限制。蚕桑生产要求具备一定的房屋或大棚等生产场所,使有些农户因房屋紧张或生产场所环境较差而放弃发展蚕桑生产。

(四)蚕茧收购秩序较乱。1994年以来,茧丝绸市场行情波动较大,蚕茧价格时起时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农的积极性。

三、对策思考

(一)加强示范带动。在县内建立一批蚕桑示范基地、蚕桑专业村、养蚕专业大户,使农民看有基地,学有样板。可以选择陂头镇的周布村、岐山村,龙下乡的河田村、川凹村等15个村为重点村,通过辐射带动,逐步向其它村组发展。

(二)搞活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在产业链中龙头企业是蚕桑产业化体系的核心,是蚕农进入市场的载体。一些龙头企业要通过大力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盘活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开拓蚕桑茧丝及副产品市场,走高、精、深加工发展路子。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稳步推动蚕桑生产的发展。

(三)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一级、健全乡一级、拓展村一级、延伸组一级”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蚕桑专家和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蚕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县聘乡用、工资专户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

(四)促进科技推广。建立健全蚕桑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第一线技术力量,加强蚕桑技术培训,实行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科学化、养蚕技术规范化、消毒防病制度化,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推广大棚养蚕、省力化养蚕、楼梯蔟上蔟等技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生产场所限制等矛盾,提高经济效益。

(五)强化领导作用。加强领导是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加强蚕桑工程领导机构力量,实行县乡领导、单位挂点扶持蚕桑基地制度,把蚕桑产业的发展列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对养蚕建房用地、苗木供应等给予适当扶持。通过宣传栏、宣传单、墙报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发展蚕桑生产。加强蚕种统一供应管理和蚕茧市场管理,维护蚕桑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县餐饮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篇5

——关于**县发展黄茶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北纬29°,湘东北、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县,正处在茶学专家公认的北纬30℃左右的优质茶产业带上。**县属山区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海拔158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座,连云山、幕阜山和福寿山。县域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茂密、境内雨量充沛,潮湿多雾,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利于营养物质积累,采摘的茶叶芽头粗壮、叶片肥厚、持嫩性强,是发展茶叶种植的理想区域。作为岳阳乃至湖南省的茶叶重点产区,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丰富,茶叶品种优良,茶叶历来是我县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一、产业概况

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发展茶产业,成为了全国茶叶生产百强县、全国首批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省十大良种茶基地大县、省人民政府2013年新确定的全省33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目前,我县共有茶叶种植面积___8.3万___亩(其中黄茶种植面积_______亩),茶叶总产量_5800吨(其中黄茶产量_____吨),总产值5.6亿元。共有茶叶生茶企业11_家,其中知名茶企有湖南省九狮寨高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相悦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知名黄茶品牌有“相悦”、“连云金针”等。在5月份举行的2018年全国黄茶斗茶大赛暨岳阳茶叶博览会组委会上,参赛的**茶企共获得5个特别金奖,3个金奖,2个银奖。

二、发展现状

2009年以来,**县将茶叶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打造,编入县产业发展规划。**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设立茶叶办,把发展茶叶种植加工与扶贫开发、移民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积极响应省茶叶协会、市茶叶办黄茶发展战略,2017年**县供销联社组织成立了**县茶叶协会黄茶产业办,并由安定供销合作社牵头,联合我县产茶大镇安定镇范围内的9家有实力、有一定影响力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了**县安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下,以发展黄茶为突破口,积极培植龙头企业,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值效益不断提升,黄茶产业得以稳步发展。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积极探索推广黄茶种植新模式,重点推广良种、有机栽培、机械采摘、茶叶保鲜、生态茶园建设等新技术;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茶产业,创新生产加工工艺,不断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形成**黄茶产业特色。

三、存在问题

当前,加快黄茶产业发展也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加以推动解决。

1、部分茶叶基地老化,基地管理粗放,茶叶单产低,急需改造。

2、茶农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茶叶专业合作社虽多,但管理混乱,茶农入社意识淡漠、积极性不高、规模较小、组织机构力量弱、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不完善。家庭化的生产还占很大比重,不便于统一技术服务,影响了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

3、采茶工人成本增加,制约黄茶的产量。雇一个采茶工每天费用约_____元,每市斤茶叶鲜叶的价格低于_____元,不雇人采茶又导致很多茶叶鲜叶来不及采,茶企收入减少。

4、黄茶产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县级财政难以将大量资金直接投入,只能给予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较少,实力不足,投入资金也有限,黄茶产业化发展缺乏高效、有力措施。

四、发展建议

作为为农服务的主力军,供销社在进一步探讨如何全面提升我县黄茶产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提出粗浅的几点建议:

1、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潜力。一是加强“三品”认证,提高茶叶品质;二是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叶单产;三是做好良种繁育和推广;四是对现有加工设施进行清洁化改造。

2、加强品牌保护,规范经营秩序。一是加强品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二是规范商标使用行为,打造产业整体形象;三是鼓励申请使用证明商标,进一步扩大商标覆盖面和受益面;四是健全高标准维权机制,加大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五是加强部门协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绩效。

3、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每年重点扶持2-3家龙头企业,除政策性扶持之外,另给予奖励补助和其他实质性补助等。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4、推介茶叶文化,加大外宣力度。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茶叶历史渊源、品质特点和独特风味。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茶事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健全国内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市场销售空间。

5、结合旅游特色,打造茶旅文化。利用**近年兴起的漂流热、夏季高山旅游热,强力打造福寿山、连云山旅游茶园观光带,促进茶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重点打造福寿山森林公园、吉星、白水库区旅游茶园观光带和沱龙峡漂流、连云山漂流、纯溪小镇休闲旅游茶园这两条观光带。延伸茶产业链条,研发茶疗、茶饮、茶枕等茶产品。挖掘民俗茶饮食,打造茶镇小院,推出茶叶特色菜和茶食品。

6、普查基础数据,持续做优产业。核实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产值、“三品”认证面积、茶企及茶叶专业合作社数量等茶产业基础数据,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加快**黄茶产业发展,建设茶叶生产大县,是构建生态农业体系的需要,是推动“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职能部门与各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广大茶农齐心协力,开拓创新,**茶产业定能大放光彩!

**县供销合作联社

县餐饮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篇6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越来越高, 安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其彰显特色资源优势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远景逐渐成为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优势

作为全国农业大县,@@县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1、农业发达,产业开发能力强。@@县现有耕地340万亩,养殖水面10万亩,可供生产食用菌的山林用地40万亩,可供养殖的草原用地19万亩,全县现形成规模产业经济链条4个,产业化经济开发能力占全县积极总量的95%以上。

2、物种丰富,农副产品种类多。2010年,@@县耕地年产农产品玉米147.49万吨,大豆12.52万吨,水稻19.97万吨,县域水域可养殖商品鱼3000万尾,可养殖牛30万头、羊6万只、鹅250万只、鸡500万只、生猪100万头以上。

3、发展迅速,产地认证比例高。@@县340万亩耕地中,绿色食品认证11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8万亩,养殖水面认证10万亩,草原用地认证19万亩,山林用地认

证40万亩,全县产地认证达100%,直接认证产品达18类,35个品种。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近年来,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方向指引下,@@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主要特点是:

1、产业链条稳固,龙头企业作用明显。调查显示:@@县现已形成稳固的水稻加工、水产品生产销售、生猪生产加工、大豆玉米加工五大产业链,链内拥有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基地面积占产地的70%以上,其中兴隆金锣集团年可加工生猪百万头,链接农户达3万户,户均增收4000元,在拉动@@县生猪生产平稳增长、产业效益不断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经营模式合理,产业经济良性发展。@@县现已初步形成养殖—种植—加工—养殖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县内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积极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同购销关系,农户按订单养殖与生产,企业按订单制定生产计划。这种新型合作经营模式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也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发展理念科学,品牌战略效益凸显。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注重打造企业品牌文化,通过政府、企业、媒体的三方联动,不断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商品的市场认知度。调查显示,现@@县金川油厂、新力米业、八旗油坊、天奥食品等多家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在县内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了25%以上,品牌发展战略效益逐步凸显。

三、@@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开发能力、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

1、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滞后。目前,@@县申报、续报的绿色食品产品中,直接以某某牌豆油、某某牌大米的“原字号”面目申报居多,精深加工、精包装产品过少,大部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缺乏深加工的技术实力,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去研发更新换代产品,很难跳出传统农业加工的圈子,使得绿色食品加工的增值率、综合利用效益较低,长期以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问题还有待突破。

2、企业地域布局不合理。@@县现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地域布局仍存在选址盲目、布局分散、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部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仍然在两个独立领域内分开运行,食品加工企业与分散的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品的连续开发上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协调,造成产前、产中、产后脱节问题。

3、资金缺乏限制产业发展。调查中,多数中小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反映贷款困难、缺少生产发展资金。一方面,@@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企业贷款抵押物不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导致企业无力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另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减少,一些企业只好转投其它盈利项目,这极大限制了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出的建议

针对@@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建立高标准的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多品种、多技术、单体式组合式实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对不同品种、不同技术的生产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出最佳品种技术和最优生产方案,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

2、充分发挥农协作用。农技协会以中介身份出现,以市场自律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其在开拓市场、组织购销、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协调企业与农户的生产利益分配关系,从利益上稳定企业+农户+产地的经济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形成。

3、扩大绿色认证规模。进一步增加绿色食品的认证数

量,通过认证品种的增加、生产面积的扩大、品质规格的提升、安全可靠性的保证,全面提高官方认证产品的市场份额,加快带动安全优质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走商标带认证、认证促品牌、品牌带动效益的认证发展之路。

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创新发展思考 篇7

新疆的特色餐饮广为人知,具有很高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但在产业化方面仍显不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新疆特色餐饮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各种便利贸易,为往来客商、行旅服务的设施必不可少,住宿餐饮业的国际化、产业化更是不可或缺。在这一时空条件下,新疆特色餐饮业的发展既要立足本地市场、站稳脚跟,又要“东进”,拓展东部市场,还要“西出”,开发欧亚市场。

在全球化时代,新疆特色餐饮业竞争优势的生成,在发展理念上有一个从“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转型。“餐饮业的现代化是指餐饮业在现代观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等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新疆特色餐饮业的发展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烹饪工艺和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生产加工的工业化、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并达致新疆特色餐饮业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进程中,一是要鼓励创新,这是增强新疆特色餐饮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二是要适度引导,这是新疆特色餐饮业在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起飞阶段的助推器。

知识产权是鼓励创新和引导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餐饮企业拥有的注册商标、专利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版权等知识产权是其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知识产权权利的集合是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特色经营、特许经营的保障。餐饮服务作为一种体验性商品,要求餐饮企业具有独特与不可模仿地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创造及运营自己的品牌,以求保持竞争优势。

新疆传统特色餐饮有文化、民俗、口碑等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品牌少、缺乏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以及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不足。新疆特色餐饮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观念与管理制度。在新疆特色餐饮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增强餐饮企业的知识产权主体意识,发挥知识产权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新疆特色餐饮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支撑

新疆特色餐饮业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民生、民心产业。创新驱动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需要发挥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

第一,制定实施新疆特色餐饮行业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引导和推动新疆特色餐饮企业运用各类知识产权工具,加强专利保护推动技术创新,培育知名商标,提升产品附加值。制定并实施新疆特色餐饮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引导新疆特色餐饮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激发新疆特色餐饮产业集群和中小特色餐饮企业的创新活力。

第二,商标设计和注册。新疆特色餐饮企业不应忽视商标设计和注册工作的重要性。“品牌是实现差异化战略,形成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忠诚度的基础,准确的品牌定位,鲜明的品牌形象,清晰的品牌战略是餐饮产业扩张的前提,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这是新疆特色餐饮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韩国泡菜在韩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被塑造为韩国餐饮的主品牌得到全力推广。韩国泡菜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有效地促进了韩国泡菜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营销,为泡菜产业化发展和进军世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效申请专利。从餐饮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在餐饮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改进加工设备和工艺、优化外观设计、研发新式菜品等等都需要科技手段助力。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智力成果,这就需要用专利权这个护栏把这些创造性智力成果保护起来。当然,餐饮企业在选择是否申请专利时也应保持审慎。理论上看,烹饪方法、食品及其配方是能够申请专利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就是适当的保护手段。这类申请较难满足《专利法》关于新颖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要求,最终获得批准的可能性低。而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权利人一旦提出专利申请,就要公开相关配方和制作方法,如果不能最终取得专利权,则既不能获得专利权利保护,又因已经公开而不能通过商业秘密获得保护。

第四,重视商业秘密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做了规定。专利权与商业秘密的主体和客体有一定的交叉。权利人在研发出新的技术方案后,既可以通过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权;也可以通过保密而取得实际上的专有权。因此,权利人可以选择专利的保护途径,也可以选择商业秘密的保护途径。对于餐饮企业,菜品、调料、配方和加工方法最适合的保护工具就是商业秘密;另一方面,商业秘密一旦被非法披露会导致企业失去竞争优势,给权利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餐饮企业应当重视对自身商业秘密的管控。当前,员工泄密、竞争对手窃取等商业秘密侵权现象比较突出,且权利人维权成本高昂。因此,餐饮企业要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等的规定,构建餐饮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管控体系。

第五,振兴和培植新疆的老字号餐饮企业。老字号餐饮企业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老字号餐饮企业所承载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是新疆特色餐饮文化的重要载体。新疆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应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保护工作。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餐饮企业的重要资源,是培育企业品牌、创造附加值、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驱动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基本构想

为促进新疆特色餐饮产业的发展,应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品牌的塑造和运营。品牌创造及营运已成为制约我国餐饮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品牌塑造问题是制约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的瓶颈。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应当依托区域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支持餐饮企业丰富商标文化内涵,提升和延伸商标品牌价值。

我们既要重视塑造新疆餐饮企业的单个品牌,也要重视塑造新疆特色餐饮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和品牌营销活动的复合体,体现区域产品属性、服务和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甚至独一性。达到产品、产业与该区域名称混合同一,使产业符号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区别开来的效应”。新疆特色餐饮的区域品牌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餐饮企业来共同创造、使用和保护。塑造新疆特色餐饮区域品牌,一方面有利于新疆特色餐饮业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能把众多新疆本地中小微特色餐饮企业聚拢在新疆特色餐饮的旗帜下,形成新疆特色餐饮业的集群作战能力。

(二)餐饮文化的提炼与传播。商标标识、视觉符号等是品牌浮在水面上的部分,而藏在水面下的则是品牌的价值观、智慧和文化。服饰、饮食是浮在文化表面却又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我们传播或者了解一个文化,往往就是从这个文化的服饰、饮食等等象征之物开始的。受东西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新疆独具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餐饮文化是一种珍贵的人文资源,在器、形、艺、俗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促进新疆特色餐饮业的发展一定要充分挖掘和传承地域、民族餐饮文化。

(三)新疆特色餐饮业、农牧业的联合发展。特色餐饮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以及带动服务业、旅游业和农牧业的发展。新疆特色餐饮的一个主要特点就在于选用新疆地产的特色食材,如牛羊肉及其制品、面粉、瓜果、大米等。新疆特色餐饮之“特色”总是与对新疆地产特色食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因此,应当把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促进餐饮业与农、林、牧、渔、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综上,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应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作用,运用知识产权工具来鼓励和保护创新,实现新疆服务业、农牧业、旅游业的产业升级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俊.中国餐饮业的现代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杨柳.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84.

玉龙县核桃产业发展思考 篇8

摘 要 主要阐述玉龙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力度,搞好母本示范园,资金扶持,创品种,强化市场营销等措施,以期促进玉龙县核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核桃产业;技术培训;品牌;玉龙县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66

1 发展现状

云南省是我国核桃种植面积大省和产量大省,云南核桃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玉龙县境内野生核桃面积还保留着3 600 hm2,玉龙县山区多,大部分地区受金沙江影响,适合核桃生长。从2008年实施核桃产业以来,到2016年,核桃种植面积达4万hm2,县政府以主柱产业来抓,力争实现上亿元产值。主要品种有当地老品种,云新系列,漾濞核桃等。目前大部分已进入初果期,近3 000 hm2进入盛果期,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经济效益不明显。

2 有利条件

2.1 市场前景广阔

核桃仁富含脂肪,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既可滋补健身又有防病治病效果,具有广泛的用途,核桃仁可制成食品,可鲜食,也可添加到其他食品中,还可加工成油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认识到核桃食用和药用价值,对核桃需求量越来越多。核桃还有很多优点。

2.2 群众积极性高

玉龙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但一开始只是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零星种植,在江边河谷地段,一棵收入上千元不计其数,有一部分一株树甚至收入达6 000~10 000元,其经济效益已被老百姓认可,广大人民群众称之为“致富树”“上学树”“养老树”。现政府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投入资金,大力发展核桃,将核桃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来抓[1]。从每667 m2补助30元提升到100元,连续补助4 a,种植时每株补助10元,极大地带动了农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全县山区、半山区掀起种植核桃的热潮。

2.3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核桃树个头高大,枝叶繁茂,根系发达,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金沙江流域山区、半山区一旦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后,可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流失,对防范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有一定作用。核桃仁精深加工空间很大,可以加工成核桃粉、核桃小食品、核桃油,或制作核桃壳艺术品,核桃木纹理美观,质地坚韧,是制作高档家具的首选。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于技术人员不够,林果站人员往往只能到村一级,无法深入到组,导致有些农户没有按照技术规范种植,再加上每株种植补助10元,大部分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有些667 m2密度达20株以上,村干部、组长也没组织规划栽培用地,有些农民把自家的田全部种植了核桃,在核桃没有形成经济效益前,无法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有些人会把树砍掉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有些人干脆外出打工,如再不加强技术扶持,这个产业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2 品种混乱

没有母本核桃示范园支撑,无法对引进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示范,造成了有些品种不适应,最明显的是冻害严重,有些嫁接苗六七年以后结出的是铁核桃,有些桃仁不饱满等,造成无法估量经济损失。

3.3 重栽轻管现象突出

大多数群众只顾眼前利益,种植玉米、大豆等高秆作物,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技术人员没有深入田间指导农民,有些农民还存在核桃树不用修剪的老观念,大部优质核桃从种植后就没有修剪过,没有施肥,造成树体过高,树型紊乱,通风透光差,结果部位外移,光秃严重,树势老化,造成低产,桃仁不饱满,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低。

3.4 土壤管理

一是核桃园耕作需进行深耕压绿或投入有机肥已提早幼树结果和大树丰产的有效措施。深耕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春季核桃萌芽前进行,夏秋季节在雨后进行更好,并结合施肥和将杂草埋入土内提供营养。深耕应从定植穴处逐年向外进行耕作,深度以60~80 cm为宜,但必须防止损伤直径1 cm以上的粗根。核桃树幼苗生长较慢,行间土地可间作豆科作物或绿肥。成年果园每年4-9月用除草剂除草2~3次,于秋冬中耕1次。二是核桃喜湿润,耐涝,抗旱力弱,给核桃树灌水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长期间若土壤干旱缺水,则从果率低,果皮厚,种仁发育不饱满;施肥后如不灌水,也不能充分发挥肥效。因此,在开花、果实迅速增大、施肥后以及冬旱等各个时期,都应适时给核桃树灌水。

3.5 整型修剪

一是修剪时间。冬季核桃树休眠期间,核桃有伤流现象,不宜进行修剪;修剪的最佳时期以秋季最适宜,利于伤口在当年内便早愈合。幼树无果,可提前从8月下旬开始修剪,成年树在采果后的10月前后,叶片尚未变黄之前进行修剪为宜。二是幼树整型。核桃树干性强,顶端优势特别明显,顶芽发育比侧芽充实肥大,树冠层性明显,结合此特性,以采用主干疏层形为宜,且修整极易。其修型方法为:干高50~80 cm(若当年幼苗不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够高,可待苗木生长1 a后再做修整型),定植当年不作任何修剪以免造成损伤,只将主干扶直,并保护好顶芽(若顶芽损坏,可选一个壮芽代替),待春季发芽后,顶芽将向上直立生长,将其作为中心干,顶芽下部的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的5~6个芽将萌发侧枝(其余芽不能萌发),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的3~4个侧枝为第1层主枝,将其作新梢全部抹去。第2年按同样的方法培育第2层主枝,第2层保留2~3个主枝(与第1层相距60~80 cm),

第3年选第3层主枝,保留1~2个主枝,与第2层相距50~70 cm。1~4 a主枝不用修剪,可自然分生侧枝,扩大树冠。一般3~4 a成形,成形时树高3~5m左右。

三是结果树修剪。核桃进入结果盛期后树冠仍在继续扩大,随结果部位不断增加,容易出现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保证核桃达到高产稳产是这一时期修剪的主要任务。因此,在修剪上应经常注意培养良好的枝组,利用好辅养枝和徒长枝,及时处理背后枝与下垂枝。从结果初期开始,就应有计划地培养强健的结果枝组,不断增加结果部位。防止树冠内膛空虚和结果部位外移。进入盛果期后,更应加强枝组的培养和复壮。培养枝组可采用“先放后缩”和“去背后枝,留斜生枝与背上枝”的修剪方法。徒长枝在结果初期一般不留,以免扰乱树型,在盛果期可改造为枝组。要及时控制背上枝,以免影响骨干枝和结果母枝。下垂枝多不充实,结果能力差,徒耗养分,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 发展建议

4.1 加大技术培训,服务力度

一是在不同海拔建立母本示范园,通过品种示范、试验、挑选出适宜该海拔的优良品种,对不适宜的品种及时改良,通过建立示范园,带动周边的核桃种植户提高种植管理水平;二是组织科技人员,特别是依靠园艺部门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核桃种植管理技术,让农户少走弯路,尽早致富;三是政府加大对科技扶持力度;每个乡镇要抓好1~2个示范村,每个村要树立1~2个示范户,对按照技术规范管理的农户可以用适当的资金鼓励,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户提高技术水平;四是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可发展养殖,如养鸡鸭、养羊等。

4.2 打造品牌,强化市场营销

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参与产业中,培育一家高起点,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兴办加工厂,积极开发产品专利权,积极开展绿色核桃产品生产认证,注册工作,创立丽江核桃品牌。依托丽江旅游市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网络,商品交易会,推介会把丽江核桃品种宣传出去。

參考文献

[1]王秀娟,李志先.薄皮核桃密植丰产园栽培管理技术[J].山西果树,2011,13(5):26-27.

上一篇:房地产楼盘营销力策划模式浅析经济学论文下一篇:难忘的一个人范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