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

2024-08-02

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共8篇)

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 篇1

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

一、什么叫区角游戏? • 区角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 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 定的教育环境即区域,让幼儿通过主动 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 面发展。

二、设置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 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 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 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 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

• 例如,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 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

• 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 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

• 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 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 的有计划地构造。

• 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 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 杂的大型结构物。

• 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 • 这是不可取的•(三)整体化原则(可变化原则)

• 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求 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幼儿多元智力的开发和个 性的发展。

• 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 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

• 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 力和想像力的发展。

• 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 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 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 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

三、常见的活动区角及功能

科学发 语言区 美工区 角色游戏区 生活区 建构区 音乐表演区 益智区 现区

(一)生活区的教育作用 1.学习运用五官,发展感知觉。

2.训练小肌肉,手眼协调,手指动作灵活。

3.训练思维能力和了解事物之间相互的关系。

4.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的兴趣。

5.培养专心、坚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区活动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生活区内可以安排的活动有:

(1)手指配合的活动。如给娃娃喂食物、穿珠、系纽扣、编塑料 管、小物体的镶嵌活动、玩具的拼插等。这种配合较为简单的 活动适合小班和中班上学期幼儿进行。

(2)手指、手掌、手腕配合的活动。如拧螺丝、开瓶盖、系扣绳 子、系解蝴蝶结、系纽扣、系鞋带、绣花、编织、用筷子夹物 品、翻绳、使用锤子钉钉子等。这种配合活动动作较为精细,有一定的难度,适合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幼儿进行。

2.材料的提供 根据安排的具体活动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

生活区的材料要分类摆放,便于幼儿使用、收拾、整理。

材料的投放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 复杂,由操作需要时间短到需要时间长。

3.场地的设置

生活区应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等较安静的区角相邻。

(一)语言图书阅读区的教育作用

1.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 好态度和习惯。

2.培养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在看、听、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的感受、进行的模仿、学习和欣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 力。

4.学习运用语言表达个人情感、需求、意愿和观点。

5.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了解。

(二)语言图书阅读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在此区角内以图书阅读为主,配有一些语言游戏,如接龙 拼图,拼贴讲述,连词句,编故事,讨论谈话等。

2.材料的提供 图书阅读活动则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数量充足的图书,可以提供的图书种类有:

①故事书。

②杂志、画报。如《幼儿智力世界》、《小朋友》、《小 青蛙报》等等。

③知识书。如《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热带鱼图片大 全》、《看图识字》、《交通工具大全》等等。

④自制图书

3.场地的设置

语言图书阅读区应该是所有区角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 充足的光线。因此,适合靠窗而设,远离音乐表演区、角色 游戏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

在语言图书阅读区地上可以铺上漂亮、柔软的泡沫垫,在桌上铺上美丽的花布等,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服的阅 读环境。

(一)角色游戏区的教育作用 1.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适当 的行为方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2.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 助、合作等。

3.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4.发展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 反映现实。

5.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 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二)角色游戏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 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 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 馆等。小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游戏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的 角色游戏区的主题则更加的丰富多样。

2.材料的提供(1)娃娃家。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娃娃用品,如 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梳子、毛巾等;家用电器,如 电视机、电冰箱、钟表、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碗、铲、勺、碟、壶、杯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 品、水果等。

(2)医院。主要材料有白大褂、医生帽、护

士帽、处方单、病 历本、听诊器、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

(3)超市。主要材料有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收银机,钱 币等。

(4)银行。各种面值的钱币(卡片)、取款单、存折等。

3.场地的设置 “娃娃家”是一个长设的区角,因此它的位置应相对固定。

其他的角色游戏区角则应设在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地方。

(一)音乐表演游戏区的教育作用 1.学习用动作来表现音乐,按照音乐的内容、节拍进行有趣 的游戏情节,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2.在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辨别声音高低、强弱、快慢变化的能力,以及倾听、跟从节奏指令的能力。

3.发展动作,使动作准确、优美、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4.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对周围事物养成正确 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5.培养幼儿活泼乐观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以利于幼儿 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审美力、创造力的发展。

6.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促使幼儿协调助于培养幼儿 的集体观念。

(二)音乐表演游戏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音乐表演游戏区活动丰富多样,可以设计舞蹈表演、音乐 游戏、打击乐演奏、幼儿扮演角色的故事表演、操作玩具表演 角色的桌面故事表演、用木偶和皮影进行表演的木偶戏和皮影 戏等。

音乐表演游戏区应选择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符合幼儿 生活经验、容易为幼儿理解又适于他们表演的音乐、文学作品。

音乐作品要节奏明确,曲调优美。文学作品情节应生动活泼,角色的性格应鲜明,有特征。角色语言较简短。

2.材料的提供 音乐表演游戏区首先要有一个给幼儿表演的舞台。舞台可以 用布、屏风或彩色纸条来表现和装饰,不需要投入太大的人力物 力。

音乐表演游戏区的基本材料包括:

(1)录音机。录音机的电源要远离表演场地,一定要在幼儿摸不 到的地方,最好是用干电池。

(2)录音磁带。可以录儿歌、歌曲、音乐、故事等,并根据磁带 所录的内容贴上标记,便于幼儿使用和整理。还可以提供一些空 白磁带,把幼儿自己的歌声、演奏、朗诵录进去。

(3)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木鱼、锣、鼓等。

(4)服饰。少数民族服装、小动物的服装等;动物、植物、人物 的头饰、面具、手环、头环、彩带、项链等。

(5)道具。纱巾、扇子、木偶、皮影等。

3.场地的设置 音乐表演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的活 动场地。场地的布局要合理,观众坐在哪里和演员在哪里表 演,都要有一个明显的分隔标记。

(一)美工区活动的内容 在美工区内可以进行平面造型,如绘画(彩笔画、水彩、水 墨画手指画、刷画、拓印画等)、自然材料(沙、树叶、蛋壳等)的剪贴、撕贴等;立体造型,如捏泥、和面团、纸、粘土等; 自然材料造型,如豆画、石画等;废旧材料制作,如纸盒、易 拉罐、纸杯等;以及结合节日活动制作装饰物,如彩环、灯笼 等。

小、中、大班的幼儿在观察力、表现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方面,以及使用工具和材料的能力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 此,在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提供工具、材料时必须注意幼儿的年 龄特点和实际能力。

(二)材料的提供

各种纸、彩笔、颜料、剪刀、胶水、橡皮泥等是美工区必 备的材料,但不是惟一的材料。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美工的材料也是广泛而繁多的,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收 集、准备、提供,务求充实、充分。

三、场地的设置

美工区是一个以操作为主的区角,需要设置在有充足光线 的地方。另外美工活动中常常用水,因此也应接近水源,便于 幼儿在活动中使用。

美工区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区角,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相 邻。

(一)建构区的教育作用 1.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学习建构技法。

2.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

3.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 的创造力、想像力。

4.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游戏。

5.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建构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建构区可以建构高楼大厦、立交桥、公园等。还可结合基 本技能确定搭建内容。

建构区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和角色游戏设计。

建构区还可以和角色游戏区、音乐表演区相结合。

2、材料的提供 在小班,适合提供体积中等,颜色鲜艳,份量较轻,以三 角形、长方形、圆形等为主的形状简单的空心积木。中班则可 以丰富积木的种类、形状,增加积木的重量。到了大班,木制 的本色实心积木就可以成为积木区的主角了。它的形状可以达 到三十余种,数量可以达到一百多块,能充分的满足大班幼儿 构造的需求。

根据幼儿的需要,建构区还应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人物 模型、动物模型、房屋高楼模型、花草树木模型、交通工具模 型、信号灯、指示牌、家庭用品等。

建构区的积木应分类摆放,必要时还可以贴上标签,以便 于幼儿使用、收拾和整理。小班的积木可以按形状、质地、颜 色分类摆放;中班的积木可以按照形状大小、高矮排序摆放; 大班则可以按形状分合形式进行摆放。

3、场地的设置

建构区的场地应较宽敞、平整。因为建构区的活动是具有 一定的连续性的,也许上午没有搭完的东西下午还要继续搭。

所以,积木区应靠墙设在一个固定的角落。一方面,给幼儿提 供可以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来回走动破坏搭 建的物品。

(一)科学发现区的教育作用

1.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的现象,发展观察力。

2.活跃思维,培养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3.提供尝试、探究和实验的机会,实地操作,认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形成概念。

(二)科学发现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科学发现区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感官的活动。如摸不同质地的物品,闻不同的气味,尝不 同的食物,分辨相似的声音等。

(2)声的活动。

如声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不同的声音等。

(3)光的活动。如镜子的反光,万花筒,哈哈镜等。

(4)电的活动。如连接简单的电路,拆装手电筒等。

(5)磁的活动。如探索哪些物体可以磁化,利用磁铁的特性制 造指南针,各种磁铁游戏等。

(6)力的活动。如“跷跷板”、“天平”的活动,物体滚动的 实验等。

(7)水的活动和空气的活动等。

二、材料的提供 科学发现区的材料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提供,注 意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三、场地的设置 科学发现区适于设置在光线充足、接近水源的地方。

(一)益智区的教育作用 1.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调动了幼儿充 分运用五官进行观察比较,感受物体形状,识别物体颜色,比 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等方面的欲 望。

2.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像力、创造 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3.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到 发展。

4.在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以及细心和 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益智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及材料(1)数学的内容。有计数、计算、分类、排序、等分、测量等。

材料:计算器、排序板、分类盒、计数卡、式题、尺、笔等 等。

(2)构图造型。有图形片构图,形体拼折构图,皮筋、回形针 拼图等。材料:七巧板、几何拼图、皮筋构图等等(3)棋类和扑克牌等。材料:斗兽棋、飞行棋、跳棋、象棋、围棋扑克牌等 2、场地的设置 应选择相对安静的地方,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美工 区相邻。

还孩子游戏的权利,让孩子做游 戏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的自 主性游戏中健康、富有个性的成长!

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 篇2

一、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再现和积累生活经验

区角游戏活动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幼儿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就能创造出怎样的游戏情境。区角游戏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因此, 在指导区角游戏活动时,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帮助他们丰富游戏素材。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幼儿再现和积累生活经验。教师是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和引领者。当发现孩子的一些游戏活动时, 要及时捕捉, 并利用利用图片、录像等将相关生活场景进行再现。让幼儿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 分享经验、丰富游戏。使有不同生活经历的孩子, 都能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 获得发展。如在开展“大卖场”游戏时, 可以预先将卖场中的物品摆放、人们的买卖活动以及收银员、理货员、促销员的工作录制下来, 让幼儿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感知。还有一些游戏活动场景, 如服装厂、染印车间等, 虽然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东西孩子们都很熟悉, 也很适合成为孩子的游戏内容, 但是幼儿平时生活中很难参观到现场的制作过程。还有一些地方考虑到健康和安全因素, 不太适合幼儿前往, 如加油站等, 这也可以通过资料片的播放, 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虽然有的孩子已经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但是没有通过集中、有预设问题提示的观察, 还不能马上在游戏中再现出来。通过录像资料的呈现, 可节省过多的回忆交流、现场参观的时间。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交流后, 再开展游戏活动, 可以大大提升效率, 使幼儿在游戏场景的自主创设。在游戏互动中有更直观的经验可供模仿, 有效地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素材。

二、用收集和利用材料的方式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

皮亚杰说过“儿童认知发展要在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幼儿的活动需要环境的支持。在开放的游戏环境中, 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增进智慧、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在创设游戏环境时, 要用收集充足的游戏材料和对材料有效利用的手段来进一步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

1. 把收集材料作为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前奏曲。

充足的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操作的有效保证, 能使孩子在游戏中自主选择、大胆创意, 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及在游戏中的发展。那充足的游戏材料从哪里来?靠老师单方面的收集是有限的, 要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 实现家园共同参与游戏的前期准备工作。当发现收集来的材料不够理想时, 可根据季节特征、课程进行和孩子们的兴趣等因素, 巧妙地加以引导, 逐步丰富。如, 我们在开展大卖场游戏时, 经过前期的经验分享, 孩子对游戏已有了初步的构想。于是发动孩子收集大卖场里的“货物”, 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与日俱增。我们除了对孩子收集来的商品大加赞赏, 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外, 还要关注材料的数量、品种、实用性、安全性等因素。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 使材料更具价值。收集材料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幼儿创设游戏环境的积极性, 还能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构想, 进一步提升游戏经验。丰富的材料配备也是开放性游戏活动成为可能。

2. 把对材料的有效利用作为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主旋律。

当材料收集到一定丰富程度时, 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利用材料, 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我认为要做到精、巧、新。首先, 我们要引导孩子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筛选, 使游戏材料更“精”。这么多的游戏材料, 肯定不是每一样都适合的。于是让孩子在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自主选择, 进一步完善游戏环境。例如, 我们在开展“娃娃家”游戏时, 孩子想要为娃娃过生日, 于是就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蛋糕”, 有上下分体组装的蛋糕盒, 有泡沫做的大号蛋糕盒, 还有小号的折叠式蛋糕纸盒……在这么多蛋糕盒中, 让孩子边游戏边自主选择。在一次次尝试中, 孩子们发现上下分体组装的蛋糕盒, 虽然很漂亮, 但是不便于携带。泡沫的太大, 小桌子上摆放不方便。小号的小巧玲珑便于携带, 非常适合游戏。这样做给了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和自主的游戏氛围, 使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是拓展开放性游戏环境的有效形式。其次, 要使品种繁多的游戏材料“巧”而不乱。孩子们对于新收集来的材料充满好奇, 往往会全神贯注地摆弄, 而使原来就很杂的材料更加凌乱。我们要引导孩子利用已有的材料巧妙分类和布局。建立一定的规则, 便于自主地整理取放, 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如孩子们喜欢的大卖场游戏, 当发现“营业员”对大堆流动快速的“货物”束手无策时, 教师可以及时介入:为孩子提供开放性的货柜, 引导幼儿设计分类标识, 引导幼儿分工合作。让幼儿在合理的规则指导下, 共创有序的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三、用问题的解决和情节的发展推进和丰富区域内容

丰富的区域游戏内容不是靠老师预设出来的, 而是教师通过在游戏中观察幼儿与材料、与同伴的互动情况, 在新出现问题的互动解决和情节的发展中不断推进和丰富起来的。

1. 当游戏出现“新问题”时要在游戏材料、介入方式、时间、空间、及知识点等方面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在幼儿游戏时, 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悉能力, 及时去接孩子抛出的球。但是, 教师不能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应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 以适当的方式去接, 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巧妙地介入游戏, 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达到不断丰富区域游戏内容的目的。

2. 要把游戏结束后的讲评环节, 作为用问题的解决和情节的发展推进和丰富区域内容的有效契机。

在这一环节中, 要组织幼儿围绕游戏中的突出问题集中展开讨论,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在分享交流中解决问题、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例如:在过端午节时, 娃娃家里需要粽子→去超市买 (买不到) →让加工厂做 (没材料) →共同收集材料。“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制香袋、赛龙舟→制作→提供多种材料→布局游戏空间……—系列区域游戏内容, 顿时丰富了起来。于是, 在交流中把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展现了出来, 能让孩子展开积极的讨论。使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区角游戏, 在孩子们的智慧碰撞中, 不但想出了许多新的玩法, 还为下一次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共同建构游戏内容。

区角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生活经验是区角游戏的“源”, 材料是区角环境的“泉”, 教师的策略性指导是游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是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关键因素。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有效“建构”, 需要在教师耐心观察、用心聆听幼儿游戏中的言语中, 在与幼儿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及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不断优化。

摘要:区角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区角游戏中, 孩子们除了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实践经验、拓展知识外, 还能获得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力求为幼儿创设开放的游戏空间和自主的游戏氛围。如何为幼儿建构丰富多姿的区角游戏呢?可以说:生活经验是区角游戏的“源”, 材料是区角环境的“泉”, 教师的策略性指导是游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游戏中耐心观察、用心聆听幼儿, 在与幼儿共创开放性游戏环境及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不断优化。

幼儿园区角游戏的“遗憾” 篇3

《儿童权利公约》第31 条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和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以及自由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真实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游戏各区角的设置不仅是幼儿各方面智能发展的需要,同时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入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是幼儿教育发展的重大进步。但是不难发现,在幼儿园区角游戏中,各区角的设置、活动材料的投放以及游戏规则几乎是以幼儿园教师的意志为指导。这种情况不仅归因于幼儿园班级空间、人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整体社会文化的影响的个体主观控制。

著名的社会学家乔治·里兹(George Ritzer)认为,社会的麦当劳化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合理化进程,而这种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均是针对商家或者称为有权者而言的。对于消费者或弱势地位的人来说达到的效果是相反的,甚至是人际关系冷淡的、情感需求空虚的。乔治·里兹批判这种做法违背了人道,缺乏人性,但是“麦当劳模式的成功表明,许多人倾向于喜欢一个不会出现意外的世界。”(《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特征的研究》)这种模式不会轻易消亡,甚至在不断扩张。麦当劳化是从社会的一个小部分开始的,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管理模式,并且开始往社会更细小的部落渗透,就连幼儿园的区角游戏也没有幸免,从设置到实施都体现了教师为自己寻找的方便和高效。

1. 游戏区角的设置限制了儿童的选择权

由于园舍空间的有限性及区角建构的难易程度,每个班级只能设置有限的几个游戏区角,比如“娃娃家”“超市”“建构区”“阅读区”“手工区”“蛋糕房”“小舞台”等。像“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手工区”这样的区角基本上不需要教师进行个人的创造工作,区角中的工具要么是用现成的商业玩具,要么就是利用平常课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因此建构起来比较容易。而“超市”“小舞台”“医院”之类的区角则需要教师进行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手工制作一些区角的用具,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游戏区角的用具的内容及放置的方向基本上都由教师决定,需要幼儿帮忙的主要是带来一些日常生活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如果让幼儿帮忙制作,会比较费时费力,所以大多教师选择亲自动手,提高效率。

游戏区角如果设置得多的话,教师每天都会更换游戏区角的开放,而这种更换是单方面的,如果和幼儿商量的话则会引来不同的意见和争端。若游戏区角设置少则会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幼儿选择会减少,从而减少了向老师要求玩别的游戏区角的请求。游戏工具的有限性为教师整理玩具提供了方便,但也限制了幼儿自己的选择。

2. 区角游戏的规则是教师控制的重要手段

就如文章开头所呈现的案例一样,幼儿园区角游戏总是充斥着各种规则的限制,从游戏的选择,到游戏中使用各种工具的规定,以及各种游戏区角的容量,这些方面均体现了教师对游戏大局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对儿童的控制来实现的。在一份三个国家幼儿园教育的比较研究报告中,作者描述了美国幼儿园一天中区角游戏的一幕,一个小孩想进入“建构区”堆积木,但是被教师阻止了,“建构区”规定只能容纳三个孩子,因此这个幼儿被老师带出了“建构区”。当研究者向教师了解原因时,教师解释说:“因为我们观察过,如果我们不在特定区限制人数,我们可能会有麻烦。”(《幼儿教育与文化——三个国家的幼教实况比较研究》)这种麻烦是所有幼儿老师都不愿意面对的,比如幼儿之间会产生口角上的冲突甚至是肢体上的摩擦,处理这样的状况会给老师带来时间和精力上很大的挑战。

因此,在属于幼儿的游戏时间中,老师订立的规则是为了使整个局面维持在一个可预测的状态,不容易出现太多意料不到的矛盾,从而防止陷入失控的游戏情境。区角游戏中规则的设定,不仅能控制游戏当时的场景,还能为冲突寻找说教的理由和解决的办法,减轻了老师为处理矛盾而形成的心理负担。所以规则的制定是老师把握游戏全局,控制幼儿不良行为,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的重要手段,达到了一箭多雕的效果。

3. 区角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是一种预防性行为

在幼儿游戏和活动中,教师是否应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都成了幼儿教育关注的热点,当然最折中的观点认为教师应该在合适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幼儿的游戏,教师介入的目的则是作为一个帮助者促进幼儿各方面自然发展,为幼儿的创造性提供帮助和支持。而要做到恰到好处的介入是十分难以把握的,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经验中反思和锻炼才能实现。

幼儿的区角游戏更多的是一种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和对角色的体验,很多的区角会出现相互之间的联结,而且整个游戏场景就像是一个生活环境的缩影,只有一些锻炼认知技能方面的区角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操作上的帮助。而有限的教师要关注到整个区角游戏的大局,教师往往倾向于选择保持游戏情境和谐的介入,因此介入也就转向了控制游戏格局稳定的含义。比如教师发现两个幼儿之间发生了争吵,为了防止发生大的肢体冲突,教师会预测可能产生的结果,因此介入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有可能会是两个家庭的麻烦。另外,当某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违反了游戏规则,可能会给整个游戏环境带来不和谐或造成游戏的中断等,教师的介入也是为了事情具可控性。就如文章之前提到的案例中,扮演“顾客”的幼儿将超市中的很多东西都放入了自己的篮子中,这就将导致别的幼儿无法到超市购物,从而造成“超市”区角游戏的中止,甚至带来幼儿和其他“顾客”之间的冲突,因此,教师对这件事情的介入更多的是为了维持游戏顺利进行,从而摒弃不和谐因素,减少自己对教学之外的事情的处理时间。

“麦当劳化”的管理方式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方式能让整个局面中的各个方面都井井有条,充满了秩序性,规则的限制也确实能避免很多意外的出现。幼儿园本身的条件限制促使其在区角游戏中存在并且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游戏作为儿童的权利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尊重,应该给予儿童在游戏中的更多的自由。为了让区角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起到更好的作用,我们需要适当改变过于计算的社会文化心态。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篇4

一、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

第二十一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二十五条: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概念阐释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三、开展区角活动的意义

1、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活动、自发地学习;

2、增进幼儿、师生交流,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3、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能力;

5、增强幼儿的表现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四、常见的活动区角及功能

1、生活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生活模仿性操作与练习,发展孩子编、系、扣、穿、夹等基本生活操作能力(投放材料见图)。

2、语言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图书、图片、头饰、手偶等的观察、操作、拼摆等讲述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投放材料见图)。

3、美工区:主要功能是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投放材料见图“快乐涂鸦天地”)

4、科学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科学小游戏及数学操作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数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等能力(投放材料见图)。

5、建构区:主要功能是利用积木、酸奶盒、易拉罐、纸盒、玉米瓤等进行的建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投放材料见图)。

6、角色游戏区:

(1)涵义: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主要有:开心娃娃家、小小美发屋、娃娃超市、小药店、快乐小吃吧等。

(2)主要功能:是通过模仿各种社会活动,有助于幼儿学习各种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7、益智区:主要功能是通过棋类活动、拼图活动等益智类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8、音乐表演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类表演活动,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及音乐表现能力,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等。

五、区角内容的设置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区角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年龄特征。

例: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社会性区角在设置上也应注意针对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

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2、根据幼儿兴趣点设置区角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兴趣及性格方面各有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如有的区域男孩喜欢,有的区域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区,有的则喜欢美工区,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也在不断的转移。因此,我们在设置区域时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区域。

3、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无论是什么游戏活动,孩子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可以借助设置自由、开放的区域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将日常未完成的教学内容、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巩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经验。

例:数学区、语言区、美工区等区域活动便可以结合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来设置。

六、区角游戏环境的开发与创设

在区角游戏环境的开发与创设过程中,可因地制宜地利用园内楼道、走廊、过道、楼梯角落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立体空间,设置公共游戏区,打造富有童趣的、充满教育的、立体的、丰富的园内环境。

同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各班级可创设具有开放性、操作性、多变性、实用性的活动区角环境,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探索、表现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

(一)游戏材料的投放

区角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注重自然资源、废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自然资源:花、草、落叶、树枝、稻草、果实、种子泥巴,还有各类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等丰富活动的材料,都可以运用在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等区域中。

(2)废旧资源:泡沫、各种纸板、废旧装饰纸、易拉罐等等,例如大班的“北京麻辣烫”,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有泡沫、海绵、废旧纸箱、废旧装饰纸、刷漆的漆桶等,设计制作了汤锅、冰箱、炸串类、座椅等不同的物种,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

2、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且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材料应是圆滑的、柔软的、无尖角的。

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选择彩纸、丝带、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和艺术加工,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

3、注重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4、注重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活动区角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学主题目标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5、注重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材料的层次性: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材料的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例:图书区。

七、区角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具体指导的方法:

1、活动空间的设置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附:图片)

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角可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数学操作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社会性角色区角一般可以相对固定,如小医院、百货商店等,可相对固定在教室或室外某一区域。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充分利用走廊、墙壁等展示与游戏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孩子的美术作品、操作游戏材料等等,增进孩子们与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

2、活动区规则的制定

在活动区设置好后,可以通过和孩子共同商讨、共同制定区角活动规则。规则一但形成就要严格要求幼儿遵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附:图片)

3、区角活动的一般组织过程

(1)区角介绍。

(2)幼儿自主选区。

(3)幼儿自主游戏,教师个别指导。

(4)游戏评价。

(5)收拾与整理。

4、游戏指导

(1)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

区角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因此在区角活动中,当孩子们真正开始游戏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尊重幼儿,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自由交换游戏内容,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了解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要信任幼儿、耐心等待,要学会以多种角色出现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与指导,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探索、尝试、发现、交流和分享,使幼儿在自我学习、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下培养能力获得经验。教师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做好观察记录,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5、游戏评价

以鼓励为主,实施开放式评价。

(1)幼儿自我评价

让孩子们围绕介绍今天玩了什么游戏、最喜欢什么游戏来讲评,让幼儿积极参与自我讲评,在同伴的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游戏过程,增强讲述能力,增进自信心。如教师引导孩子讲述:“你玩了什么游戏?你是怎样玩的?”

(2)整体评价。教师在观察、反思整个区角活动情况基础上,可有目的地让操作过程中有创意、表现突出的孩子来讲解“自己是怎样玩?”或“她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在相互学习、互相展示、补充讲述中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方法、结果来促进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6、活动后的整理

为了材料的取用方便,同时也为了养成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孩子们按照区规的要求整理收拾材料。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区角活动正是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幼儿园应通过观摩、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家长不断地学习感悟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树立广义的课程观,把开展区角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角活动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重教学轻游戏活动的倾向,不断提升区角游戏活动效益,为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做出不懈地探索和努力。

幼儿园区角活动方案 篇5

《动物的家在哪里》

二、主题背景

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幼儿与动物更是有着不解之缘。中班幼儿已有了对动物的认知基础,并表现出对动物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们经常在讨论“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小动物的家在哪里?”、“蜜蜂的`家是怎样造的?”、“蜘蛛宝宝住在蜘蛛网上么?”一串串的问号,吸引着幼儿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奇妙的动物世界如此令幼儿着迷,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导着幼儿去探索、发现“动物的家在哪里”。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区域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方式为主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使幼儿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我们创设了《动物的家在哪里》主题区域活动。根据主题内容,我们开设了美工区、科学发现区、建构区来进行活动。

三、主题活动总目标

1、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了解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丰富对“动物的家在哪里”的认识。

2、通过操作、探究、制作等多种活动,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愿意和动物做朋友,懂得爱护动物和动物的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家。

四、家园联系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观看“动物的家”的图书、图片及影像资料。家长还可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寻找鸟巢、蜂巢、蜘蛛网等动物奇妙的家,和幼儿一起探讨怎样保护动物的家园。

2、家长可和幼儿一起用拼插玩具进行盖房子的活动,感受亲子活动的愉悦。

五、主题环境创设

1、收集关于动物居住环境的图书、图片、音像等。布置“动物的家园”主题板。

2、将幼儿开展的“给小鸟做窝”“给小动物盖房子”“海底世界”等活动过程进行拍照,布置在活动区。

六、主题区域活动创设

(一)美工区

活动内容

手工活动《给小鸟做窝》,绘画活动《有趣的小蜗牛》、《能干的蜘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插接、剪贴、泥工、绘画等不同形式大胆探索、表现小鸟的窝及蜗牛、蜘蛛的形象。

2、尝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愿意和动物做朋友,懂得爱护动物及动物的家。

材料准备

1、知识准备

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鸟窝的特征及蜗牛、蜘蛛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

2、物质准备

图片: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图片、草地背景图、“蜘蛛结网忙”背景图、蜗牛、蜘蛛图片

材料:彩色卡纸、纸盒及半成品、旧报纸、树枝、“大树”

工具:橡皮泥、剪刀、彩笔、油画棒、胶棒、图画纸、勾线笔

活动玩法

1、仔细观察鸟巢、蜘蛛、蜗牛图片,了解其特征。

2、选择喜欢的活动和材料,如需合作,进行协商,做好分工。

3、利用选择的材料,大胆想象,进行探索、操作活动。

4、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表现,必要时进行适时适度的协助与指导。

5、作品展示。

相互讲述自己的作品,并把做好的鸟窝放在“大树上”,蜗牛和蜘蛛粘贴在相应的背景图上,懂得生活中关心爱护小动物,能够保护动物的家园。

活动规则

1、合理使用材料,懂谦让,不争抢。

2、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注意安全。

3、安静活动,协商时不影响他人。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 篇6

内容提要: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而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区角活动呢?这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区角活动

有效指导

全面发展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重:

一、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地域性及幼儿园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要让活动区具有本班特色,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要让幼儿自主的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活动区内。在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角活动,并且逐步把集体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和伙伴之间一同探索、一同学习,从而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区中幼儿活动的情况,发现幼儿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区角活动,喜欢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春天伊始,丫丫把家里的小盆栽带到了幼儿园,要和小伙伴们分享。“小花开的真漂亮啊”“你看,你看,这片叶子刚刚开出来,昨天晚上还没有呢”“它怎么样才能长高呢?是不是多浇点水啊?”看着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我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节“有趣的植物”让孩子提高课件了解到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课余时间在班级的里一角,开设了“植物园”主题区角活动。请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幼儿园里,孩子们一起观察、记录植物的生产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活动区里,张贴了植物的图片,文字,及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花朵。这个区域小朋友特别喜欢,有的早上一来到幼儿园就迫不急待的去植物园观察自己的植物了;有的孩子每天都注意给小花小草浇水,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幼儿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提供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好玩的活动区材料

教师在创设合理的活动区后,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要理解活动的目标后在活动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比如:在“科学角”,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科学知识形象的玩具或者具体事物,最重要的是要给幼儿提供有趣的能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材料,像:多棱镜、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数学区”教师就可以多投放一些多变几何体、可操作性强的,矿泉水瓶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还可以给幼儿投放一些蒙氏数学操作学具,100以内的串珠、可以让幼儿分分合合,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百以内数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凡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幼儿适时适宜的指导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游戏是非常投入的,因此,教师耐心的观察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及时地加以调整。在观察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大多数幼儿喜欢什么区的游戏、喜欢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材料幼儿最为喜欢等等),游戏中哪些情况需要老师介入等等。

怎么样才能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来引导幼儿呢?例如,在教师创设了主题性区角《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有关联的图片(小朋友和好伙伴、鸟和大树、手套和手、雨伞和雨鞋、茶壶和茶杯、袜子和鞋子等)的图片。当教师把这些操作材料与相关资料、图片投入到活动区中时,幼儿马上产生了兴趣,但是他们只是拿着单张的图片玩弄,却没有想到要把这些图片配对起来。这时,教师就拿了一张手的图片问:“小鸟和谁是好朋友啊?”帅帅忙着找出了大树的图片,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幼儿围拢过来!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内容来引导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是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主导作用。

四、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客观、宽松的评价 由教师组织的评价活动可以有很多种,评价的时机也有所区别。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

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的做好纪录和反思尤其重要。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另外,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和调整的记录才能体现观察和指导的价值,帮助教师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浅议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性评价 篇7

关键词:区角活动,环境创设,教师指导,幼儿发展

区角活动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将整体的活动范围划分成小的活动区域,并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投放学习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伙伴,从而促进幼儿的有效的学习和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对区角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的话,就会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散漫,没有目的和系统,从而把有效的学习时间变成无效的玩耍和打闹。所以有必要对区角活动进行有效性评价,笔者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实际观察情况,结合自身的体验,提出从教师、环境创设以及幼儿发展三个方面评价幼儿园区角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一、对幼儿教师的评价

1. 教师是否能够适时地介入、鼓励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和思考。

区角活动,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自由活动、自由游戏,幼儿可以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均可自由选择,充分自主地活动。所以对教师来说,如何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该能够尊重幼儿的愿望,支持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激发他们进行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用“瑞吉欧教育理念”里面一句话,“教师应该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给予回应”。那么在区角活动里面,更重要的就是教师如何去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何时做出回应。这就要求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和以往工作经验,有效判断孩子什么情况下需要帮助,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回应,在既不改变任务难度的情况下,帮助孩子达成目标,获得成就感。所以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作用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脚手架”,来不断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更高一层的目标与发展。其次,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学习进程。材料丰富、新奇多样的区角,自然对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孩子可以在区角里乐此不疲地活动。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让孩子自我探索,随心所欲地玩耍。相反,教师的任务更重了,她不仅仅只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在区角活动里教师更应是一位观察者和指导者,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状况和所遇到的问题,适时地给予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区角活动中所做的工作更多了,不仅要观察,还要写观察记录,对孩子进行有效和必要的指导。再次,教师应该能够促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儿童伙伴的作用是教师、家长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替代的。他们的地位平等,有着共同的经验背景和语言,他们之间不存在交流的困难和障碍,而教师只能从成人的角度去对幼儿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分析。那么在区角活动中,伙伴的角色地位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了。因为在区角活动中,由于空间有限,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规定每个区角里的人数,一般都在2~3个人,或者3~4人左右,那么在这个人数当中,伙伴之间的交流就会容易和频繁,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样一个教育契机,来增进儿童伙伴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但是由于区角的玩具和空间有限,儿童难免会因为抢玩具和空间引起冲突,所以教师应该防止和避免儿童之间的同伴冲突。

2. 教师是否能够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区角规则。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说的自由是在有规则下的自由,只有在有规则下的自由,才是真正有秩序合理的自由。所以在区角活动中,就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和幼儿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在幼儿选择区角的时候,就应该要求幼儿自选和教师指定相结合,以免幼儿偏区,喜欢哪个区,就仅仅只是在一个区角里面活动。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同伴模仿能力特别强,当一个孩子选择进一个大家比较喜欢的区角的时候,其他孩子可能就会“跟风”,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班级成员进入该区进行活动。所以,在进入区角的时候,教师在尊重幼儿个体兴趣时,也要顾及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幼儿的需要。对区角里的人数有所规定。因为区角的空间有限,只能容纳2~3幼儿在一个区角内进行活动。那么教师在幼儿选择进入区角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实行插卡进入,看到人数满了以后自行换一个区角进行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也可以在无形当中学习到相应的数学尝试。在区角活动结束之后,制定相应的整理规则,让幼儿主动收拾区角里的工具和玩具。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从哪里拿就放到哪里去。也可以让幼儿进行协商,共同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最主要的是:区角活动之后教师的总结评价工作。教师应该对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讲解和评价,可以选择让幼儿自我讲评和教师评价两种方式。幼儿自我讲评就是每一次活动之后,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参观学习一下别的区角里的活动成果,让孩子们自己讲讲都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成果和作品,有什么不会的地方,这样做一是让孩子学会关注别人的劳动成果,二是让幼儿自己获得一种成就感,有积极性和热情投入到下次的区角活动中。教师评价是对整个区角活动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对于个别表现突出的孩子进行表扬,提出优点和不足,有利于下次区角活动的开展。

3. 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是否具有针对性。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的定位应该是信息的导航者、兴趣的激发者、愿望的支持者、关系的协调者。所以,教师在区角中对幼儿进行指导时,必然要求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在2000年出版的《幼教绿皮书》(Development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中指出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个别差异的关注不够,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并配合孩子的差异调整教育方式。近年来,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智力以及个别差异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变化。孩子们的差异有两种:个体之间的发展状况的差异和个体内部独特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气质、性格、学习品质都不尽相同,所有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兴趣和需要,也都有自己发展不足的地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区角活动的指导中,真正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符合每一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在区角活动中,幼儿以个别化的学习为主,教师需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二、对区角中环境创设的评价

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向内协调主体的动作;通过反省抽象形成逻辑数理化经验;其二是向外组织外部世界,以产生认知的内容,即形成物理经验。向内和向外活动,构成同时的双向建构。那么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儿童在区角活动中的学习过程的话,就务必要求教师在区角中准备丰富的、可操作性的、具有挑战性的材料,以供幼儿进行操作和建构。首先,区角的划分是否符合教室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满足孩子的需求。一般而言,区角都有美术区、益智区、阅读区、建构区、表演区、娃娃家、生活区等,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地分配这些活动区域,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一些原则,例如动静的分离、区域大小的搭配等。其次,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求材料的投放要有:目的性,也就是要求当前材料的投放要符合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特点;层次性,相同内容,不同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材料层次是不同的;自然性,区角活动中的材料要尽量真实,贴近儿童的生活,最好能用儿童熟悉的事物,废旧物品的利用当然最好,虽然儿童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但是材料也要具备可以想象的条件;丰富性,不同区角内的活动材料应该多样,不仅要求数量够用,也应该花样新奇,同一区角内的材料投放也应该种类齐全。

三、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一是幼儿是否能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是区角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区角活动则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判断有效的区角活动是否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还要看幼儿是否在区角活动中是积极主动建构的个体。因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来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玩到什么时候,可以通过幼儿在区角活动的表现以及他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来判断幼儿是否在区角活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了体验,建构了知识。二是幼儿的学习是否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我们知道,我们中国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曲折,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又到整合课程、活动课程,最近又比较流行主题课程,现在又提出的区角学习,又有学者提出主题课程和区角活动的整合。那么我们比较我们所经历的一次次课程改革,不难发现,每一次都有进步,但又恰恰不完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对以前而言,无论是身体特征还是心理特点,我们对幼儿都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了解,已经认识到儿童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选择必须要尊重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发现活动课程、主题课程以及我们现在所谈的区角活动,都是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的。但是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难免就会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的可持续性有所忽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学习是同化、顺应的过程,那么这就需要知识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如果仅仅只是依照儿童的需要则会造成幼儿学习的不持久、知识的不连贯。此外,在区角活动中的学习,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它并不要求儿童在一次区角活动就可以实现所有的教育目标,而是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适宜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适宜性教育”。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儿童学习的总体目标,及时地、不断地调整具体活动的目标,以使区角中活动的设计、材料的投放都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总之,区角活动丰富多样,幼儿对区角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较高,如何利用幼儿的这种热情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追求的。那么就区角活动而言,对它的评价,应该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不是“一锤子定音”的事。在活动中对教师、幼儿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价,从而才能促进区角活动积极有效持续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琼.对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的再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2]王梅香.区角活动的改善和指导[J].教学与管理,2002,(9).

[3]邹蓉蓉.浅析区角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J].基础教育,2005,(4).

[4]张丽萍.区角活动的指导与评价[J].幼教园地,2005,(7).

[5]叶颖.区角活动促进幼儿与环境互动的策略探析[J].教育导刊,2003,(8).

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19-02

区角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是他们发挥自主性、形成社会交往能力和获取知识经验的必要途径,然而,教师经常会受“隐性指导”的影响,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深度。那么,区角游戏中如何提问,才能达到既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情绪,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和提高兴趣,又能起到支持幼儿不断探索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

一、尊重个体,遵循幼儿发展的轨迹提问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我们的教学活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技巧。同样的,区角游戏虽是幼儿个体的行为,但是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经验积累又不足,这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探究。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有的放矢地设计提问,帮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较凸显,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和暗示,对问题会用简单的词来回应,更突出的表现是思维反应后置,对事物都是先做后想,或者做的过程中得到旁人的提问或暗示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在做什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对小班幼儿这样提问:“你是娃娃家的爸爸吗?”;“你带着娃娃准备去买菜还是逛超市?”;“你是为你的娃娃做面条吗?”。这样的选择式提问和判断式提问目的指向清晰,有助于帮助小班幼儿明确自己的行为目标,对他们的游戏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中班幼儿游戏活动水平明显提高,喜欢操作性强的游戏,在活动中能有自己的想法,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在成人的鼓励下能坚持完成一段时间较长的游戏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反诘式提问来帮助幼儿认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如“你不觉得做服务员应该笑眯眯地为顾客服务吗?”“你觉得服务员应该要坚持服务到商店关门吗?”“你不觉得今天做的汽车很棒吗?”“你觉得今天的打扮像不像大厨师?”……这些反问既能提醒幼儿随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又给幼儿一个鼓励和方向,让他们能坚持完成后面的活动。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强,爱学、好问,求知欲强,动作灵活度及控制能力增强,已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隐蔽的因果关系,因此教师提问应多用开放式提问。如“医生和护士你更想当哪一个?为什么要选择当医生?”“为什么宝宝在不停地哭?看看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去看病,请你帮帮忙,我应该怎么做呢?”这种开放式提问有助于大班幼儿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更容易在游戏情境中和同伴互动,从而可以反复总结经验,并获得提升。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理解问题的指向,自然而然地接收教师发出的信号和暗示,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起到推动和拨正的作用。

二、重点突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发问

恰当的提问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有目的、有预设的连续发问更能引发幼儿不断调动大脑细胞,积极思考和探寻问题的答案,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和角度。教师在提问时应先考虑自己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一次中班的角色游戏中,笔者看到一个小男孩推着一辆娃娃车,车里坐着一个“宝宝”。就中班幼儿而言,男孩愿意带“宝宝”的不多见,扮演爸爸妈妈对他们来说,是培养责任感的一次好机会。于是笔者摸摸“宝宝”的脸:“呵呵,这个宝宝真可爱,是谁家的呀?”男孩马上来到笔者跟前说:“是我的宝宝。”“哦,你真的是他爸爸吗?”男孩马上点点头,脸上充满着自豪,随即他还拉了一下娃娃车的篷布。看到这样的细节,笔者觉得该给他提下一个问题了:“呵,真了不起哦,爸爸一个人能带宝宝上街,你真是个细心能干的爸爸。你现在准备带他去哪?”“我要带他去银行取钱,还要上美食街买东西吃。”这样一问一答,让我们的互动就像大街上偶遇闲聊一样自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肯定,心中更坚定了做爸爸的信念。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在笔者的引导下,他的游戏方向越来越明确了。他一直带着“宝宝”到“银行”门前跟着队伍排队。这时,笔者意识到,在角色扮演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很重要,于是笔者又问:“一个人带宝宝上银行要排队又要取钱,很不方便的哦。宝宝的妈妈哪去了?”听到这个问题,他马上意识到需要一个合作的伙伴一起游戏。他四处张望后说:“卢老师,你可以当我宝宝的妈妈吗?”这时孩子已经知道要求助他人,寻求合作了,这就是孩子的潜能。只要我们善于提问,问题就会成为“梯子”和“桥梁”,将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向深入,帮他们越过一道道的“高坡”和“鸿沟”,能力的提升就在于此时了。

三、灵活变通,利用当下游戏情境提问

游戏中幼儿往往自得其乐,不喜欢被打扰,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符合当时游戏情境,灵活地跟着幼儿情绪来发问,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游戏情境下的提问应注意三点:

第一,提问要具有角色性。一次笔者在巡班观察小班幼儿玩美食店游戏,园长看到两名小厨师在“炒菜”,于是她走到孩子们身边问:“你们在做什么菜啊?”一个女孩回头看了一眼,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地方你不能进来的。”因为是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已经能领悟她的意思。园长立刻转换自己的角色口吻:“哦,对不起,我不知道这里是厨房,外人不能进。我想点菜,不知道你们这里有什么好吃的?”这时,孩子才回答刚才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要有角色意识才能与游戏中的幼儿互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先摆正自己的角色,支持、合作的背后才能有引导的衍生。

第二,提问要带有游戏角色的口吻。教师的引导来自提问,提问是要符合当下情境。如教师想检测幼儿是否能熟练掌握“柜员机”的使用方法,就必须用游戏角色的口吻给幼儿提问题:“我想取钱去买东西,可是我不会用柜员机,怎么办呢?你能帮帮我吗?”;“是不是先按这个密码?”;“按了密码以后又怎么做呢?”这种看似“无能”的求助,会助长幼儿好为人师的心理,从不同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随之就能和教师一起共同游戏了。

第三,提问时要察言观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他们的情绪和态度,在玩得很专注的时候不宜提问,因为此时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正在专心探究和操作手中的材料,提问会打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因此,游戏中,要给幼儿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当幼儿情绪出现烦躁和焦虑时,教师适时引导、帮助他们疏泄掉不良的情绪,直至精神饱满地完成整个游戏。

四、见缝插针,及时抓住时机抛出问题

幼儿的游戏是动态的过程,教师的预设只是活动前的一些准备,永远都无法预计活动当中会突发什么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反应能力。如在搭建动物园活动中,孩子们要使用的材料与教师所准备的不完全符合。这时教师必须抓住机会,提出一个激发幼儿思考和创新的问题:“哎呀,这个纸盒不能用来盖屋顶,那我们一起想想还能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的?大家一起去找找?看看谁找到的材料能造屋顶?”这种探究式的问题既能让幼儿摆脱困难,又能让他们尝试和发现其他材料的特质和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再如,前面提到的中班角色游戏中扮演“爸爸”的男孩,在后面的游戏中又出现了角色意识不强的现象:他带着“宝宝”取到钱就去美食店买“包子”,买了包子转身就忘了“宝宝”,自顾自地去找座位。这时笔者叫起来:“哎呦,这是谁家的宝宝呀?宝宝的爸爸妈妈哪去啦?宝宝在大声哭了呐!”他听了才想起自己是“爸爸”,马上跑过来说:“是我的宝宝。”说着就把宝宝抱在手上,刚要坐下拿起“包子”吃。笔者又提醒:“哟,瞧你抱宝宝的样子,真像一个好爸爸,可是你抱了她还是哇哇哭啊,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宝宝也饿了?”听笔者这么一说,他立刻把“包子”放到“宝宝”嘴边,喂起“宝宝”来。这种见缝插针的方式,虽然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教学过程,但是能让孩子在没有痕迹的状态下得到了教师的指导,更好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的扮演,也学到了照顾宝宝的基本常识。这体现了现在所提倡的“教无痕,学有迹”的教育理念。

五、平等对话,创设良好的问题互动氛围

我们经常说要给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大胆说的语言氛围,而让幼儿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孩子在游戏中不一定能主动提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幼儿提问的时间和场合。如在游戏小结环节中,教师与幼儿分享和交流了游戏的体会后,应该把提问的话语权交个孩子们。可以是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同伴答的方式,让幼儿了解游戏过程中没能了解到的其他游戏材料及玩法。如“今天你玩了什么游戏”“好玩吗”“你一共玩了几次呢”等,都是幼儿经常问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形成一种良好的问题互动氛围,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综上所述,提问不仅能启迪幼儿的思维,更是磨砺教师的教育技巧,激发教师不断追随幼儿成长的脚步,不断挑战自我,把提问的艺术运用得游刃有余。

上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整改报告下一篇:垃圾分类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