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2024-10-21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共11篇)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篇1

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准备工作

一.注意事项及人员分工:

1.活动时间:2011年4月9日 13:00(活动为期3—4个小时)

2.全体参加培训人员必须着运动鞋、运动套装。

3.活动之前将条幅挂到活动场地(信宣部负责,赵珊配合)。条幅小样如下:

4.研会全体男生于12:30在原辽工大幼儿园门口集合取道具,主要有48个椅子(陈小玮负责)。

5.其他受训人员于12:50在校体育场北面双杠处集合(办公室负责研会人员签到,主席团负责党支部和创新中心的接待工作)。

6.办公室负责给老师带水(共三位老师)。由于本着节约活动经费的原则,请研会各成员自备水。

7.培训期间所有受训人员不得中途离场,不得接打电话等影响培训的行为。

8.通知党支部和创新中心活动细则(刘立立负责)。

9.培训分三组,由培训老师进行自由分组,希望每组的研会成员积极配合老师工作。

10.活动期间由信宣部出一人负责照相。

二.活动结束之后的相关事宜:

1.各研会成员活动之后将活动道具搬回原辽工大幼儿园(陈小玮负责)。

2.活动之后收条幅(赵珊负责)

3.活动之后场地卫生打扫(全体研会成员)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学院心育部2011年4月6日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篇2

1.认知训练

考虑到中小学羽毛球运动员年龄分布区间在10~16 岁左右, 由于还处于生长发育期, 其接受外部的信息还主要是以视觉刺激为主, 而认知训练的方式大多是通过语言来进行, 所以这种方法需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教师应尽量去关注这一年龄阶段羽毛球运动员的兴趣, 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加上口头的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去生动有趣地讲解羽毛球的一些战术理论与指导思想, 进而激发其对羽毛球这项运动的兴趣, 并让其产生正确的训练动机。

2.念动训练

就是通过念想在头脑中形成该技术动作的表象, 并通过大脑的想象去连贯地完成某一个技术动作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但考虑到羽毛球运动员的年龄状况, 这一阶段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同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使其对于自身情绪的掌控不是很理想, 在运用这种手段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时间的掌控, 尽量做到时间短、数量刺激多的原则, 让他们高效地完成一项项技术动作的念想。

3.意志训练

教练员运用语言的激励让这些羽毛球运动员去明白他们为何来这里训练, 并通过长期的强化让他们自觉地形成对于胜利的渴望, 从而培养他们那种勇于担当、不怕困难挫折、坚持不懈的优秀意志品质。而落实到具体的训练当中就有一种叫做“方向”训练的手段, 这种手段就是逼迫运动员去面对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比如有些运动员喜欢背对着灯光打球, 不喜欢迎着强光打球, 那么在训练当中教练员就可以刻意地安排运动员面对强光反复练习, 长此以往去适应这种情况, 以后遇到强光的情况也就能从容应对, 又如在运动员非常疲劳需要休息的时候再对其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让其不断突破身体的极限去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 反正就是安排各种不寻常的情况让这些运动员在不断地训练中去适应, 磨砺他们的意志, 去克服场上一切对于自身不利的情况。

4.放松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时常会发生由于紧张而发挥不佳的情况, 许多实证告诉我们, 优异的运动成绩的产生和临场时运动员的身心协调有着密切联系, 对于这些羽毛球运动员, 由于年龄较小, 接触的人相对比较单一, 一般就只有教练员和运动员, 在比赛时容易受到陌生人的影响产生紧张情绪, 因此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要教这些运动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运用放松训练法去调节。在运用以上几种具体的调控方法时, 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应该注意这几种方法运用的先后顺序以及懂得在特定合适的时间段内选择合适的调控方法。

5.模拟心理训练

在训练中, 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 尽可能创造与实战相接近的环境, 运用各种模拟训练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实战能力, 尤其是临近比赛时的训练, 还应适当安排一些公开性的比赛, 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运动员对比赛情境的适应性, 在头脑中建立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 以便使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发挥。同时还可以针对场上的一些突发情况采取相应的模拟心理训练, 比如可以模拟大比分落后、观众的呼声太大、场地太硬等场上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

二、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每个运动员都有着与其他个体不同的性格、气质、能力、文化背景等, 这就要求教练员要善于观察、了解每个运动员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让每个运动员达到心理训练的预期效果。而纵观国内外赛前心理焦虑的调控, 基本都是套用临床心理治疗手法, 少有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自行设计的调控方法。同时这些方法都没有结合运动员自身的气质类型, 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于调控方法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如让胆汁质类型的人去接受渐进式放松疗法, 有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因为渐进式疗法需要的是平静平和的心态, 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 而胆汁质的人脾气急躁, 很难长时间、有耐心去完成一件重复枯燥的事情。

又如, 在模拟心理训练当中, 没有提出不同的气质类型的运动员需要进行不同情境的心理模拟训练, 对于黏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运动员而言, 他们本身的自信心不足, 在针对他们的模拟训练当中就应该安排那种大比分落后而且对手的实力又非常出众的情境, 让其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培养抗挫的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品质;而对于胆汁类型的运动员可以创设比赛对手较为顽强, 迟迟不能赢下比赛的情境, 让其在不断训练中培养耐心以及顽强拼搏的品质。总之, 赛前心理焦虑的调节是基于运动员的不同气质类型而言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练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手段与方法来调控焦虑, 从而能够让运动员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准。

由于考虑到心理训练的对象是10~16 岁的青少年,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接受外部的信息还是以第一信号系统为主, 所以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切忌运用太过于书面以及专业的术语, 最好是运用身体力行的形式外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以训练, 这样的话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篇3

1.认知训练

考虑到中小学羽毛球运动员年龄分布区间在10~16岁左右,由于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其接受外部的信息还主要是以视觉刺激为主,而认知训练的方式大多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所以这种方法需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教师应尽量去关注这一年龄阶段羽毛球运动员的兴趣,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加上口头的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去生动有趣地讲解羽毛球的一些战术理论与指导思想,进而激发其对羽毛球这项运动的兴趣,并让其产生正确的训练动机。

2.念动训练

就是通过念想在头脑中形成该技术动作的表象,并通过大脑的想象去连贯地完成某一个技术动作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但考虑到羽毛球运动员的年龄状况,这一阶段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同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其对于自身情绪的掌控不是很理想,在运用这种手段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时间的掌控,尽量做到时间短、数量刺激多的原则,让他们高效地完成一项项技术动作的念想。

3.意志训练

教练员运用语言的激励让这些羽毛球运动员去明白他们为何来这里训练,并通过长期的强化让他们自觉地形成对于胜利的渴望,从而培养他们那种勇于担当、不怕困难挫折、坚持不懈的优秀意志品质。而落实到具体的训练当中就有一种叫做“方向”训练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逼迫运动员去面对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有些运动员喜欢背对着灯光打球,不喜欢迎着强光打球,那么在训练当中教练员就可以刻意地安排运动员面对强光反复练习,长此以往去适应这种情况,以后遇到强光的情况也就能从容应对,又如在运动员非常疲劳需要休息的时候再对其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让其不断突破身体的极限去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反正就是安排各种不寻常的情况让这些运动员在不断地训练中去适应,磨砺他们的意志,去克服场上一切对于自身不利的情况。

4.放松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时常会发生由于紧张而发挥不佳的情况,许多实证告诉我们,优异的运动成绩的产生和临场时运动员的身心协调有着密切联系,对于这些羽毛球运动员,由于年龄较小,接触的人相对比较单一,一般就只有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比赛时容易受到陌生人的影响产生紧张情绪,因此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要教这些运动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运用放松训练法去调节。在运用以上几种具体的调控方法时,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应该注意这几种方法运用的先后顺序以及懂得在特定合适的时间段内选择合适的调控方法。

5.模拟心理训练

在训练中,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尽可能创造与实战相接近的环境,运用各种模拟训练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尤其是临近比赛时的训练,还应适当安排一些公开性的比赛,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运动员对比赛情境的适应性,在头脑中建立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发挥。同时还可以针对场上的一些突发情况采取相应的模拟心理训练,比如可以模拟大比分落后、观众的呼声太大、场地太硬等场上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

二、学生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运动员都有着与其他个体不同的性格、气质、能力、文化背景等,这就要求教练员要善于观察、了解每个运动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让每个运动员达到心理训练的预期效果。而纵观国内外赛前心理焦虑的调控,基本都是套用临床心理治疗手法,少有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自行设计的调控方法。同时这些方法都没有结合运动员自身的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于调控方法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如让胆汁质类型的人去接受渐进式放松疗法,有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为渐进式疗法需要的是平静平和的心态,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而胆汁质的人脾气急躁,很难长时间、有耐心去完成一件重复枯燥的事情。

又如,在模拟心理训练当中,没有提出不同的气质类型的运动员需要进行不同情境的心理模拟训练,对于黏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运动员而言,他们本身的自信心不足,在针对他们的模拟训练当中就应该安排那种大比分落后而且对手的实力又非常出众的情境,让其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培养抗挫的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品质;而对于胆汁类型的运动员可以创设比赛对手较为顽强,迟迟不能赢下比赛的情境,让其在不断训练中培养耐心以及顽强拼搏的品质。总之,赛前心理焦虑的调节是基于运动员的不同气质类型而言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练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手段与方法来调控焦虑,从而能够让运动员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准。

由于考虑到心理训练的对象是10~16岁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接受外部的信息还是以第一信号系统为主,所以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切忌运用太过于书面以及专业的术语,最好是运用身体力行的形式外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以训练,这样的话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杨济中.培养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3(4).

小学生注意力训练测试一 篇4

训练方法:家长将下列每个数字读一遍,孩子在听完之后凭记忆写下听到的数字。例如:家长读:68715 孩子听完之后在纸上写:687*********04257835698

2听字训练

训练方法:家长读下列短文,孩子认真听,当听到一个“会”字就用笔在纸上打一个“√”,家长读完后统计“会”字的个数,直到孩子

记录的个数与短文中“会”的个数相同为止。

5月1日上午,妈妈带我去科技馆看“智能机器人科普展”。在这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有会识别色彩的、会爬墙的、会跳舞的、会倒开水的、会盖章的机器人,还有会弹琴的、会避开障碍物的以及会打球的机器人。还有一个机器人特别能干------会卖饮料,我还在它那里买了一罐可乐呢!

我很想知道,这些机器人怎么这么聪明呢?它们还会说话呢!它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妈妈说:“我应该从小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长大也能制造出机器人”。我想我一定要朝着这一理想努力学习,长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篇5

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心理素质的水平。在小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各种素质的发展,便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班主任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学生心理世界,使培养具有针对性

班主任不但要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更要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个体心理因素。事实上,班主任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学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而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各异,这就要求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做好细致的育人工作。例如:对那些自尊心强的学生,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对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则要增强其自信心;对那些好胜自负的学生可以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使其认识到自己应怎样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班主任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发展水平,才能够使个性各异的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丰富师生情感生活,使培养具有民主性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班主任往往是一种威严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小学生很少会想到与班主任进行交往,尤其是情感的交流。班主任只有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与学生间的情感生活,增强民主意识,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向他所认可的良师益友开启心灵之窗。事实上,班主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感情交流,是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丰富师生之间的情感,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促膝谈心,也可以用文字交流情感,还可以借助于文体活动、家访活动来沟通。作为一个班主任,更要有民主意识,自己做错了什么,要敢于对孩子道歉。这不仅不会破坏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相反会使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塑造出一个更完美的形象。

三、创造优良心理环境,使培养具有自主性

我们常把一个班集体比做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班主任便是“家长”。作为“家长”,班主任必须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天使,纯真可爱,顽皮活泼。他们需要一个既轻松又愉快的心理环境。班主任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用一颗爱心、一片真情为孩子支撑起一块没有风雨的天空,为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篇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结合我市几年来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有效地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根据小学教学内在机制和小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来构筑和优化育人环境。

一、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必然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班主任,同时又是中队辅导员,每日每时把握着学生的思想脉搏,也同样经常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以班主任为主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成为一种“三合一”的教育、从而构建成为一种结合课程教学的渗透,结合斑级日常工作和活动,结合全面和个别育人教育的交互,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操作系统。

这种操作系统所体现的主要功效有:

1.融入班集体建设

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引导全体学生,以形成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来发展学生个性心理:这种共同的奋斗目标,旨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凝聚,提升优良的道德情操,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因为良好的班集体建设,能美化集体生活,能振奋全体学生,能使集体像熔炉一样,对全班每个学生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2.丰富班级活动

有活动,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有发展。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活动,既是班级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又使辅导质量得到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活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而且这是一种比较自然、比较完美的践行和发展。

3.发展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和相互交往的主要空间,充分利用这个空间,积极营造和发展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发挥十分重要的陶冶、濡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班级文化的发展要充分张扬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4.优化班级管理

优化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着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通过班级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就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尽可能少地约束人、限制人和压抑人。优化班级管理要在实施民主管理中发展民主意识;要在自我管理中发展学生自主;要在情意管理中发展学生情意;要在有形管理中发展无形管理。

5.构建班级教育合力

班级不是封闭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质都是在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内外校内外,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全社

会都来关心教育”,都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班主任构建整合一致的班级教育合力进行心理辅导,有赖于班主任自身的智慧和技巧。

6.建设良好班风

班风是一个班级稳定的、整体的、特色的集体风气。班风需要靠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为基础的思想、品德、作风来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来形成。而一经形成,可以对班级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较为积极、稳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激活的。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时空,唤发出一种蓬蓬勃勃的力量。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校园文化的阵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物化工程。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首先要打造基础性工程。这种基础性工程,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原有的一些设施,也可以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活动阵地,如:

1.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园落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

2.随着学校的园林化发展步伐,不断创建出“开心园”、“舒心廊”、“交心亭”、“谈心室”等等。

3.在校园内形成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网站);—心语导播(红领巾广播、红领巾小电视台、校园网)——心语小屋(心理辅导室、心理测量室)。

在这些阵地的建设中,“开心园”、“心语小屋”等要真正具有“快乐小屋”的功能,让希望获得心理帮助的学生从中感悟愉悦,体验愉悦,释放烦恼,消除烦恼;从中获得欢乐的自助、互助和他助。“心理热线”要不断延伸、畅通,成为“宽带网”,它由师生双方或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建起连心的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家长来校、师生通信、电话、上网联络、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的局部性和个别性心理教育与沟通。“心理热线”较偏重于保守秘密、尊重隐私、尊重人格。也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让“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种“主体性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新颖的丰富的“校园文化”,就要充分让学生畅心地生活在这一文化天地之中。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活动。

1.心理教育活动课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在班主任组织下,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的活动。活动课可以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科技文体活动课等活动课时进行,也可以利用周会、晨会进行,有条件的可以纳入校本课程建设。根据需要可以安排在室内外、校内外进行。活动课体现主体性、实践性、系统性、组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游戏、讨论、辨析、观察、演讲、表演、小品、训练、检测等方式方法,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活动课有明确的目标,有精心的准备,有确定的内容,有具体的步骤,有恰当的技巧。心理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班级实际、发展趋向、防范要求等作认真细致的处理。

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少心理活动课,相比较它参加人数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活动时间一般利用课外、晚间或双休日进行。场地选择也十分自由,包括在师生家中。活动的主题也较为集中,参与的对象则较为专一,如班主任或按班级、团队干部,或单亲家庭学生,或贫困生,或存有某向类心理困扰的学生,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心语沙龙更重于心灵沟通,情感体验,更重于加深理解,求取共识。

3.心育小报

心育小报可以是小学生自办的“手抄报”,班级中可以有一份或多份,也可以在班级墙报、黑板报中开辟出专栏。心育小报由学生自编自办,旨在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内心世界,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班级心育小报可以“走出”班级,与其他班级交流,与学校的广播、小电视台相结合,充实校园媒体、校园文化内容。作为“心育小报”的“双胞胎”,还可办出“心理画报”和“心理漫画”,借助美术表现、欣赏的功能,提高心育效应。

4.心育雏鹰行动

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心育雏鹰行动是在此基础上,侧重在小学生中开展如品德践行,社会实践、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相互学习中,心心相印,共同进步。

5.心理小剧

心理小剧包括心理儿童剧、心理小品、心理故事会、心理训练操等等。心理小剧的素材来自学生,心理小剧的写、编、演、看、评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发挥支持、帮助、辅导、组织等作用。同时,还可以或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活动,或由教师演学生看。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成更具寓“教”于乐的作用。

6.“心语日记”

结合小学生写日记、周记,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周记)。“心语日记”有学生心理宣泄和排解,有心理认知和感悟;是能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能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能成为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班主班老师通过浏览学生“心语日记”(以学生主动愿意提供为前提),能搭通学生的“脉搏”,开展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7.“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班主任主动向学生作心理冲击。班主任的“心语赠言”可出现在学生的作业练习本的改评批语中;可出现在“学生素质报告单”的操行评语里;可出现在“家校联系卡”内;也可以是老师专门设置的“心语赠言”卡(由老师自制成的卡更佳)。“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学生表扬获奖时、困难受挫折时、心烦苦恼时、学生生日、毕业升学时等等。要选准火候,把握温度;要击中要害,引发震动。“心语赠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能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在心灵深处迸发出璀璨的火花,成为学生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批评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安全 篇7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即生理和心理机能都在逐渐走向成熟,如何让学生守住自己的心理防线,不受外界的干扰,进而健康成长?学校教育责任重大,教师的批评教育要“审时度势”。

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犯错误。为此,常常想尽各种办法避免学生犯错误,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会立即采取自认为各种有效的措施批评教育学生,杜绝学生再次犯错误。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呢?他们更容易犯错误,而且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即使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十分到位,也不可能杜绝学生犯错误。学生也正是在这不断犯错误、校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学生犯了错误都是要批评教育的,那么批评如何才能既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又能达到教育之目的?

第一,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正确区分批评的轻重缓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明察秋毫,善于换位思考,不断用自省的目光审视自己,审视学生,进行心灵深处的反思:我是否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我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威胁到学生的心理安全?批评失当我该怎样弥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既能认识到错误又能改正错误呢?

要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之疗效,就要确切诊断病情。心理承受力比较差的易于“伤心”的学生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1.性格内向、思想偏激,有的还胆小怕事、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他们缺乏与师长和同学朋友的交流沟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对此类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因为他们受了委屈也不讲,在心里要琢磨好长一段时间,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这些学生又往往具有很大的潜在爆发力,如果批评方法得当,这种爆发力就可变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就可能是一种破坏力。

2.心胸狭隘,对老师或同学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理解。这样的学生一旦遭到比较尖锐、严厉的批评就感到是被拒绝、受冷落或者是受到嫉恨、歧视,甚至是受到威胁,感到危险和焦虑。他们表现为自我过敏,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对此类学生,教师要注意进行批评的意义和作用的教育,使他们感到批评就是对他们负责,就是爱护和喜欢他们;理解批评就是被人喜欢、被人接受;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大家庭的温暖和热情,就是一种归属感,就是对他人的信任、宽容和友好等。

3.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这类学生以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者居多。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目中无人,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他们常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当别人有困难时,自己意识不到要帮助别人,甚至是意识到了也不愿伸手援助,有的还暗自得意,等着看别人的笑话。此种类型的学生,常常是目光短浅,缺乏远大的理想。如果批评不当,就会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种种矛盾,矛盾恶化之后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对此类学生,要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前途的教育。

4.缺乏同情心。同情是由真实或想像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可是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缺少这种同情心,他们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只讲“钱”,不讲“情”,只关心“分”,不关心“人”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家里,不懂得与父母相亲相爱,不懂得全家人相互关心和帮助;在学校,不懂得热爱、尊敬老师和同学,不懂得关心体贴他人;在社会,不懂得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不懂得社会需要仁爱之心……对此类学生,要注意培养“荣辱观”,培养对人的情感的感受力和对同伴的友谊,让他们经常去体会帮助人的快乐,引导学生的爱心沿着正确方向逐步得到升华。

5.沉浸于某种不良状态而不能自拔或违法乱纪。沉浸于早恋、网络等不良状态而不能自拔者;具有小偷小摸、吸毒等违法乱纪倾向者。轻者说,或分散精力、影响学业;或感情冲动、种下苦果;或涣散意志、影响风气。重者说,一旦失恋或违法乱纪行为败露,罪恶、羞怯、失落、惆怅感就交错产生、伴随左右,就具有明显的自我谴责倾向,以致于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些问题的出现,离不开社会、学校及家庭因素,更离不开心理及思想因素。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应从心理、思想入手,做好预防和疏导;加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理想和前途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第二,要明确教育批评之所以对学生心理安全构成威胁的根源。

1.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体制,是构成学生心理安全威胁的头号大敌。重显性外在的学习成绩,而不够重视素质教育以及内在隐性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等。在安全中只重视外在的发生现象,常常采取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堵”的惩戒、威慑等批评教育方式来处理校园安全事故。仅仅追求“严”字当头,把学生“管住”并不出事,在“防”上下的功夫就很少等。另外,在现实情况下的教育资源短缺而采取的大班额教学,使教师难于进行个体的“心”的管理;家庭教育比较落后,除了提供物质支持就是盲目的质问成绩,忙于生计疏于与孩子进行“心”的交流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就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孤独感,甚至出现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受关注程度降低和在新集体中的心理定位的偏差,进而出现心理安全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是教育者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安全问题还不够,还要从根本上改革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把束缚中的孩子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快乐地接受教育。

2.封建家长式教育。师长的教育不讲究民主,用自己的思想和一整套清规戒律去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习惯于用讽刺、挖苦、奚落、呵斥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强行矫正学生思想行为。这种批评教育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形成紧张与压抑的感觉,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和言行的变异,严重的还会造成不良人格和各种心理疾病。

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心理安全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隐性课程。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进而威胁学生的心理安全。虽然“师道尊严”的影响今天仍然存在,但是,实现师生平等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必须要打破师生尊卑的樊篱,找到一条平等对话的渠道:在教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点理解和尊重、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和沟通、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和民主……如果说学生怕你,那就证明你不是一位完全称职的教师。因为学生只有与教师和谐相处,没有顾虑,感到心理安全,才能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打开创造的闸门。为此,教师只有从心理上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无局限性,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就不要威信,只不过这种威信要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即学生对教师的管理决策、专业知识、为人处事等“德”和“才”的信服度,而不是封建家长式教育。和谐民主才能保证安全。

第三,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谅解和宽容犯错误的学生,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了这几点,才不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犯错误的学生,才不会使学生感到犯了错误后恐惧、害怕,才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通过批评教育传递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宽容,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和自强,促使他们积极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乱批,要选择适当场合,把握最佳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实施批评策略:如先充分表扬,再适度批评,寓批评于鼓励之中;旁敲侧击,寓批评于幽默之中;行为暗示,寓批评于无声之中;帮助矫正,寓批评于宽容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批评于和风细雨之中;促膝谈心,寓批评于友善交流之中等。不仅如此,教师在实施批评策略时还应特别注意:批评要掌握事实、有的放矢、留有余地、刚柔相济、迂回启发等。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篇8

【关键词】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方法

提起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有人自然想到了机械训练、过度训练、重复训练,而我们要探究的乃是实现有效训练甚至高效训练的方法与策略,甚至让我联想到现在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准确地说,语言文字训练,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是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进行,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的过程等。

而真正的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使学生具备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尤其是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才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师意识要提升

语文教材既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恰如其分的用词、灵活多变的句式、生动感人的描述、巧妙的构思……这些都是足以构成学生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独具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

从语文教学角度讲,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读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词组,通过理解、记忆和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学中通过教材中典型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并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运用。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定位要准确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细读课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课文。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斟词酌句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

要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必须建立“新课标对该年段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文的教学目标→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有明确、适度的训练目标,使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训练目标万万不能越位。所谓“越位”,就是指语言训练超出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这样不仅使训练如过眼云烟,流于形式,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

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阅读感受等,都可以成为语言运用的训练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琴菲.小学语文的新课标解读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验与认知训练1 篇9

1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周潇潇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如何应对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木知木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在着心理危机。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着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如何应对:

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

4、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

二、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良好的人际关

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 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如何看待“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向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心理辅导的过程;心理咨询鼓励人们自救自助,帮助人们战胜痛苦、度过难关,乐观地对待人生。心理咨询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社会越发达,人们的文明程度越高,心理咨询事业就越发达。人们要在激烈的工作、学习、生存竞争中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不同程度的紧张。朋友,如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就抛弃一切顾虑、勇敢地向心理医生咨询吧,相信心理咨询中心的门对你永远是真诚敞开的。

四、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有哪些?如何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

1、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焦虑会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和身体状况。被焦虑所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为不灵活、动作不敏捷、身体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的焦虑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摧垮一个人。

克服方法:应增强自信,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办法的,这样可减轻焦虑;应磨炼意志,不怕困难,无谓地或过分地担忧正是焦虑的实质;应开阔胸襟,不计较得失,也不杞人忧天:应当机立断,积极行动,因为犹豫徘徊会增加焦虑。

2、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抑郁就像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人人都曾体验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为时短暂,时过境迁,很快会消失。但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导致抑郁症。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克服方法:要避免抑郁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就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调整认知方式,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多注意事物的光明面;扩大人际交往,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如果抑郁情绪较严重,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冷漠:冷漠是一种对人对事冷淡、漠不关心的消极情绪体验。正处在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一切都不关心:对学习漠然置之,听课昏昏欲睡,对成绩好坏满不在乎,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无情,对环境无动于衷。日本心理学家把具有这种冷漠状态的大学生称之为“三无”学生,即无情感、无关心、无气力。

克服方法:首先,积极转变观念并采取行动是很关键的。人际关系是相互的,要获得别人的友情,就不能对人冷漠,若不伸出自己的手,又怎能握住对方的手?洁身自好、顾影自怜是

在为自己设置陷阱。其次,人与人之间需要感情的交流,尤其是性格内向、情感含蓄的大学生更应主动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实现相互沟通;克服观望、等待或被动态度,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积极地投身于各项活动,从中去获得热情、乐趣和自身价值。再次,明白生活中虽然有假恶丑,但毕竟人间处处有真情,不应遭遇几次挫折和不幸就一叶障目、失去信心,如俄国诗人普希金说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4、易怒:大学生正处在热情高涨、激情澎湃的青年时期,有时候激情似乎难以控制。容易发怒,便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一件不顺心的事,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拔拳相向,铸成大错。盛怒过后,却莫不后悔不迭。正如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所言“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克服方法:为了有效地控制发怒,以下方法会对大学生有所帮助:明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凡事多想想别人,多想想后果。宽容。只有宽以待人才能真正帮助教育他人,才能赢得友谊。自制。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就曾经劝告那些易怒的人,在发怒之前,先将舌头在口内转10圈,用以加强自制。转移。当感到自己难以控制愤怒时,采用转移注意力或转移环境的办法是明智的。

5、嫉妒:嫉妒是大学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绪。容易引起大学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外表、成绩、能力、物质条件、恋人、运气等等。虽说嫉妒是人类一种通性,但那些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较一般人更重。

克服方法:首先,要学会进行正确的比较,每个人都既有长处,亦有短处,关键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其次,要化消极的嫉妒为积极的进取,“你行我也行”,奋发努力,缩小差距。再次,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培根就曾经说过:“嫉妒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6、压抑:大学时期是情感最丰富强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压力和冲突的时期。情绪的压抑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得到尽情倾诉。近年来大学中流行的“郁闷”情绪即是压抑的表现。这种感觉有些是由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而有些则是自己也不知道的,只觉得自己有一种不满、烦恼、空虚、寂寞、孤独、苦闷、疑惑的感觉。

克服方法:做适量的运动,参加集体活动,广泛交友,注重交际关系,寻找宣泄合理的宣誓方式。

五、应该如何科学地理解“健康”的概念?

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公布的章程中阐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可见它既包括生理方面的无疾病,而且包括了心理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状态。据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十点具体标志,即:

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二、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五、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六、体重适当,身体称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九、头发有光泽,少头屑;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篇10

4.1平时常用心理训练方法

4.1.1感、知觉的训练。通过对墙进行传、垫、扣等熟悉球性的练习,传、垫不同重量、弧度、距离球等本体感觉练习,目标性传、垫、扣、发的方位感练习,促进“人与球”和“人与网”在空中合理位置的“空中感觉”练习等进行限制性或诱导性练习等。

4.1.2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上。教练员平时注重加强场外的干扰,让运动员反复地对某个动作进行练习,还可以采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的内容来调节运动员的注意能力;运动员可结合日常基本技术动作训练在脑中回忆动作形象,使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动作形象上,稳定在单个或连续动作上。

4.1.3心理演练。使运动员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在脑中运用动作技术练习时形成的准确动作表象,选用简单而明确的术语进行暗示,在想象中完成动作。

4.1.4培养意志品质的训练。教练员在训练中,根据运动员的承受能力,不断地变换增加训练的难度,并通过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等,要求运动员按要求完成。在运动员疲劳的状态下,可采用改变负荷大小、练习难度、要求的高低和环境的改变等方式来鼓励运动员坚持到底,完成任务。这样既保持了运动员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又培养了运动员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4.1.5设置情境目标的训练。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运动员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运动员的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4.2临赛前心理调节训练的方法

4.2.1确立比赛动机。可采用激励、诱导、命令、表扬和惩罚等教育方法来改变训练环境和条件,客观分析可能取胜的原因,利用训练任务的有效刺激、利用传媒的宣传和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来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

4.2.2赛区心理适应训练。这是促进运动员与比赛环境之间保持心理协调的心理训练方法。包括适应场地设备的训练、适应食、宿生活的训练、适应观众的训练、适应裁判的训练、适应比赛气氛的训练等。

4.2.3模拟训练。这是通过了解比赛双方的情况和运用模拟训练等帮助运动员做好参赛心理准备的训练方法。例如,预先了解对方情况及各种与竞赛有关的资料,做好心理上准备;并模拟训练,用语言、音像资料等因素来描绘比赛情景,亦可采用模拟对手特点的实景模拟对抗训练。

4.3赛中心理调控的方法

4.3.1自我暗示。运动员在赛时出现情绪不稳定时,教练员通过语言来提示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和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达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的目的,使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不断地建立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比赛之中。运动员也可充分利用第二信号系统的知识,以意念为主的反向活动来调整、控制机体的神经、生理变化到适宜的程度。用它来激励自己,放松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坚定自信、奋力拼搏。

4.3.2集中注意力。当运动员在赛时遇到诸如观众、对手、裁判或同伴等劣性刺激时,立即找出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对象,排除所有外界刺激,运用深呼吸和使肌肉紧张起来的方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完成的比赛中。

4.3.3教练员的榜样作用。教练员应在比赛中做到镇定自若,处世不惊,真正成为运动员的“主心骨”。比赛的关键时刻,也是运动员最容易极度紧张的时候。此时运动员总会向教练员投来探寻和求助的目光。教练员会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动作表情向运动员传递教练员的思想。或者一个鼓励性的语言、表情,亦会使运动员信心倍增。而一个无可奈何的摇头,哪怕只是一晃而过,亦会使运动员感到大势已去。因此,教练员应有效地利用暂停、局间休息和换人等途径,根据临场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充分发挥语言指导的调控作用。

4.3.4抗干扰训练法。大学生运动员的自制能力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场外的叫喊声,嘈杂声,对方的加油声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动作发挥,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用语言来不断反复地提醒运动员排除干扰投入比赛。

4.3.5骄傲心理预防法。随着训练成绩的迅速提高,自信心的增强,过高估计自己的可能性会不断的扩展。盲目自信、目中无人等毛病可能会出现,适当地加以开导还是非常必要的。让运动员明白只有虚心好学才能不断地开阔眼界、排除狭隘的自私欲望。但教练员切不可随意伤害运动员的上进心、自尊与自信。

5 结语

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水平与其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性格密切相关:如诚实守信、虚心好学、沉着冷静、机智灵活、果断自信、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等优秀品质,在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动性,促成比赛的胜利。而这些优秀品质,不是想要就能立等可取的东西,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得到的,必须在专项训练时花大力气来培养,并最终使之渗透到运动员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梁红秀,许衍菊.浅析高校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医学与社会,,(11).

[2]王金云.大学生心理训练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08.

学生注意力心理训练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创新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中获取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引导者,而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变为教师思维的奴隶。

1.参与形式多样化。低年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好动、好玩,如果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两手放平坐直,一动不动地听讲,显然不适合他们的年龄和生理特点。而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得活,而且记得牢。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并没有根据教材提供的范例,在记数器上拨珠,学生跟着数,看着数。而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认识活动。在学生初步学会一千一千地数之后,让学生以百为单位,去数一数全班同学学具盒中小棒的根数,若干张稿纸的格数,估计一下班级黑板报的字数,若干页《童话故事》的字数、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等等。在进行以上的数数过程中,让学生用计数器上不同数位的算珠来表示数出的数,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建立数位的概念,为下面的读写数做好了准备。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他们的感知和体验,而且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认识角度多样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十分丰富的,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周围常见的事物,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物体形状、大小和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感受和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和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例如:选出4个小朋友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组正方体积木,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猜一猜某幅图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在想象、绘制、比较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尝到了探究的乐趣。

3.解决策略多样化。人的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能力差异较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同一个指令,那么会致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肯定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思维

1.创设良好的开端,引发兴趣。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为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心理铺垫。如果开场白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比如:我在上课时,为使学生能专心听讲,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我要求学生跟着我说,“我是老师”“小华是学生”。“我是谁”误导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导说明专心听讲的必要性。

2.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以语言的艺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4.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比如:我在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和学生一起利用透明胶片制作教具,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其计算法则。

三、注意引导、调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石嘴山市2010年1-12月份疫苗管理小结下一篇:商品拍摄与美化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