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共15篇)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 篇1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电路:《电路》邱关源 主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阎石 主编 2005年12月 第4版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 篇2
一、关于“大一统”的解释
《春秋·隐公元年》开篇写到“元年, 春, 王正月”。对此, 《公羊传》的解释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就是课文中所说“以大一统思想解释《春秋》”, 这也是人们认为“大一统”思想正式提出的标志。
《公羊传》认为《春秋》中“元年”的意思是指君主即位之年;“春”的意思是一年之始。那公羊先生是如何论证“王正月”体现了“大一统”之义的呢?《公羊传》认为, “王正月”之“王”, 是指周文王;将“正月”系于“王”, 是为了表明采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采用周文王历法纪年, 自然就包含着对周文王和周朝天子的尊崇;诸侯用周正、尊崇周天子, 当然是一种拥护天下一统的举动。
董仲舒在《三代改制质文》一文中解释“大一统”曰:“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 制礼乐, 一统于天下, 所以明易姓非继人, 通以己受之于天也。”这里可以看出董仲舒与《公羊传》不同, 认为“王”不是指周文王, 而是受命新王。因此, 大一统不是一统于周天子, 而是一统于新王。这说明不受命 (天命) 而王的王者统治不合法。王者受命而王后其政治秩序就具有了合法性。这样受命新王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等新政治秩序的建立是为了对天命进行报答, 能够一统于天 (得到天的认可) , 从而证明新建立的政治秩序的合法性非来自于人, 而是来自于天 (“所以明易姓非继人, 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这样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精髓“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思想便应孕而生。因此,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所要解决的是政治秩序合法化基础的问题, 其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一个神圣、纯正、本体的天来规范实际的政治秩序, 使实际的政治秩序获得一个合理的存在基础, 从而赋予实际的政治秩序以合法的权威性, 达到以天之仁德而不是以暴力来稳定社会的目的。汉武帝也正是因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大一统思想, 为其削藩、改制、加强中央集权提供合法的依据, 接受并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二、“大一统”思想的由来
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 统一现象时有发生, 但从未有过中国似的大一统。这与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传统密不可分。
从自然环境看, 中国的中原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 这里东有大海, 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 南有南海和热带高温区, 北有西伯利亚高寒区, 因此中原地区自然成为亚洲东部的地理中心。与此同时, 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们, 在数千年间能够创造出领先世界的农耕文明与文化, 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层出不穷, 从而进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 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从政治制度来看, 中国自西周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将天下与国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中国人有着很深的祖先崇拜、认祖归根的情结, 而且古老的记忆都能够追溯到同一个祖先, 因此这种情结特别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更是由来已久。自春秋开始, 周文疲敝, 政治秩序混乱。混乱既久, 人心思定, 故当时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 所谓“礼征乐伐自天子出”。老子主张以“一”为本,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 。“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孟子讲“定于一”, 荀子讲“一天下”, 墨子讲“尚同”, 法家更是公开主张用武力建立统一的政治秩序。
中国的文字有着非常稳定的信息传输性能 (几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认得) , 从伏羲画卦、仓颉造字, 到秦始皇书同文,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文字的统一和度量衡的统一。相传早在秦始皇之前, 黄帝时代就进行过统一文字的工作, 帝舜时代就进行过统一度量衡的工作。中国人始终使用象形文字符号体系, 而且能够超越语音进行信息交流, 并极大地促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对比之下, 与中国面积相当的欧洲, 由于采用拼音文字, 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 从而也就难以产生认同感, 至今仍然未能完成大一统事业。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误区 篇3
当下,国内正在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但是在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碰到以下三个先天形成或者后天接受的思想误区。要使科学发展观得以落实,需要深入分析这些思想误区。只有在思想上清楚了,才能真正产生自觉的科学发展观行动。
误区之一是在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可以持续地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一认识支配下的政策行动,是强调要提高生活质量,就需要持续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虽然在最初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的,但是到了一定的临界点以后,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开始降低甚至消失,所谓边际收益递减。如果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增长,用联合国倡导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表示生活质量,那么大致可以看到超过人均1万美元,人类发展的上升状况就开始趋缓甚至停滞前行了。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在接近临界点左右时,从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逐渐转移到更多地促进社会发展,比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只有这样,才可能使生活质量持续地得以提高。
误区之二是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经济增长的效率改进,可以自然地降低资源环境压力。按照这样的认识所采取的政策行动,是强调如果要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只要通过技术与管理持续地改进效率就行了。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尽管经济增长的效率可以有惊人的改进,但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而不是减少。这是因为反弹效应使得技术上与管理上的效率改进,被增长的人口和消费所抵消了。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行动,是按照环境供给能力来决定经济增长,实现从效率导向的发展政策,过渡到规模控制的发展政策的变革。
误区之三是在政府支出与福利提高的关系上,许多人简单地认为,政府公共支出的加大可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政策思路就是认为要提高福利,就需要持续地提高政府支出,因而有加大政府税收的潜在动力。但是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支出(投资与消费),对于福利的贡献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也存在一个门槛。这个门槛的数值是在公共支出占GDP的30%左右,其中政府购买服务的比重要求高于政府投资,超过这个临界点,政府支出不会带来福利的增加。实证研究还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在固定资产上的大量投资,对于福利提高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无效的。而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消费,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则可以持续地带来福利增长。因此,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行动,是政府支出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重。
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篇4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平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采取“赎买”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能包括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严格区别开来。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从实践上看,它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力量,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上看,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
四、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从六个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做了界定。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他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五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六是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汇报人:xiexiebang
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篇5
但是,管理学并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一切管理问题的现存的或标准的答案。管理的对象是社会组织中的人,社会现象复杂多变,许多因素难以定量,因而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在预测基础上的决策和计划很难做到精确。这也是历史上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有褒有贬的原因之一。
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当今的“冲突管理观点”认为冲突时组织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冲突管理实际上是门艺术,优秀的管理者会谨慎地选择想处理的冲突、自习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文、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妥善的选择处理方法,使人心汇聚、奋发向上,并有旺盛的生命力。
思想汇报格式:如何理解党的纲领 篇6
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它标志着一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度。恩格斯说,一个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1页)党用这面旗帜把全党团结在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上,同时用这面旗帜号召群众,集合队伍,组成千百万群众的浩荡大军。而人们也通过这面旗帜来了解党,认识党,决定对党的态度。
从广义上讲,党的纲领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现阶段以及最终奋斗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说,党的纲领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党*,这是始终不变的。最低纲领则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不同而有所不同。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也可以称为运动的最近目的和最高目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纲领。
党的纲领是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科学而集中的概括,它始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党*的社会制度。共产党*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是社会主义经过不断发展而最终必然到达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党*作为最高纲领,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然而,实现共产党*毕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党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该阶段具体实际和要求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实施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条件。也可以这样说,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是党为之奋斗到底的最高目标与革命或建设不同阶段所追求的近期目标的关系,是共产党*远大理想与坚持实现这个远大理想的具体行动步骤的关系。不可能有离开最高纲领的所谓最低纲领,也不可能有离开最低纲领的所谓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正确把握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党完成崇高历史使命的一个基本的和必然的要求。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理解 篇7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研究
社会主义是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托马斯·莫尔岁编写的一部著作中所提出的理论,但因为当时欧洲还处于封建社会,之后有时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盛行,所以这个社会主义理论,就变作的空想的形式。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西部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当动力被重新的整合,即细化分工,以此刺进个领域商品的生产速度和质量,加上海上新航路的拓展,和因为海运的发展而发现的新大陆,令欧洲的的市场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而是扩展成了世界性质的市场,所以以资本主义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全面的形成。这种资本主义的形式,虽然提高了当时欧洲的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提高了部分人的生活质量,但处于下层工人、平民的生活水平相对的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而原本的贫困者,则变得更加贫苦,即资本主义中的“剥削”一词,准确的描述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上层人与下层工人的关系。以客观的角度来说,虽然其中可能存在个别情况,但当时的总体社会现象,因为资本主义体制,而导致了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因此当时的无产阶级,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情况,而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当时的社会主义仍然是空想社会主义,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空想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科学的、确切可实行的方法来改变工人阶级的生活。有的工人视工业机械为造成自己生活困苦的根源之一,从而用破坏机械的行为来替代驱除资本主义的方式。
到了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然后对空想社会主义内容中的不足和错误的理念进行改进并加以吸收,最后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令其拥有可实行的实际意义,而不再是满足于生活困苦的人民的幻想。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分析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科学二字,是为了区别与空想社会主义,表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时,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部分人仍然在用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幻想”理念,用不符合实际的不可实现的观念来欺骗人民,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通过科学认知,来对社会关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行阐述、分析。在现代社会,其一线工人、劳动者,相对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力,工资是偏低的。比如:房地产行业,最大的获利者并不是工地的工人,但他们确是整个工程中付出劳动力最多的,出现这种原因的是其工作内容较简单,属于专业技术较低的工作,这就造成了工地的工作很多人都可以做,也就大大降低了劳动价值,而中国的人口又较多,更加的让其劳动价值变低。但工地工人的确切劳动价值,即工人应当获得的合理的利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应当解决的问题。空想社会主义,只付出的承诺,没有合理的科学的依据,忽略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就算解决了工人阶级的生活问题,但同时却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可以理解为不成熟的理论,也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理论,实践能力过于单一化和脆弱化,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解决手段,就好比彩色的气泡一般,看起来很美,但轻轻一捅就会破灭。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阐述了资本主义中因为私有制和垄断的情况,而出现的剥削劳动者合理利益的行为,然后提出可实行的社会公有制,由社会合理分配其共有的资产和利润,但其中最大的问题则是“社会”由何种形式存在和运行。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其意义在于适应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未来发展的存在着一种科学预见性,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其中包括社会发展中上级对下级的劳动剥削,因贫富差距而出现的歧视和差别对待,资产的合理分配及应用方式。在这其中,还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让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得以充分发挥它的效用。如: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多劳多得。但政府机构或国企,存在应付式的工作态度,一些人员因为只想拿工资混日子,导致没有进取心,造成工作质量较低的现象,只有在上级领导亲自下命令的时候,才会去认真对待某一时刻的工作,但时间一长,又会恢复原样。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令其工作技能减退,新知识也不能及时的学习,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意义,可以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最后参考得出的结果,来合理的分配工作,令不同的人员拥有符合个人标准的职位和工作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不断改革使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减少因为贫富差距造成的阶级矛盾和权利的不可理分配以及不合理的使用情况。在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消除专制制度所产生的弊端,如:个人因素导致的公私混淆(即以权谋私、以结党营私等行为),其中的实践,则可以解释为社会在未来的发展情况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稳定性。
结语
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性,令人们意识到社会主义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即:过于片面的强调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忽略了国家当前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反之也是如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是针对社会主义与中国相结合出现的问题,来反对照搬社会主义那美好而脆弱的理念,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是根据需求关系,来利用科学社会主义解决“发展需求”所出现的问题,科学理解则是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摘要: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是让社会主义摆脱空想和理论,进入实践的重要步骤,是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为目标的研究和分析所得出的理论与真实情况的合理结果。通过对以前的社会主义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互结合而进行综合思考,以现代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为基础,与时俱进为中心,以社会主义的要义为实际方法,来促进中国在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科学理解,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帅.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存在问题[J].华章,2014(16).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 篇8
摘 要:此内容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设置在学习了概率统计思想和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反证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意在强调本节课既是一节旧知推新知的应用课,又是一节解决“生活中常见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的重要工具课,堪称“精华课”。但是在教学环境中,发现学生仅会模仿套用公示,而根本不理解其真正内涵,缺少“正难则反”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旧知推新知的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内涵;工具课;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11-01
“正难则反”的数学思想在解决高中数学的问题中经常使用,如“反证法”证明不等式成立,求解复杂的补集问题,解决复杂的对立事件的概率等.对于这一基本方法学生使用的时候仍是被动的,因此本节课应该深入体现这一思想的神奇效应.与此同时,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以致用”应贯穿每一节数学课.针对这节课我有以下设计
一、成功的创设情境
万事开头难.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和兴趣,学生感兴趣了,注意力就集中了,课堂效率不言而喻.
如下情境:江苏卫视播出的《最强大脑》节目深受高中生的喜爱,为了调查为了调查喜爱看这个节目是否与性别有关,调查人员随机抽查了某校高一年级1000名学生,其中480名男生中有360名喜爱观看这个节目,520名女生中有180名喜爱观看该节目.
提出问题:你能说出本情境中所包含的两个分类变量吗?你能说出“喜爱观看《最强大脑》节目与学生性别是否有关吗?”
二、重探究,重理解
对于非数学钻研人员而言,高中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局限,本节课内容却是广泛解决“实际问题中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的重要工具课,唯有学生亲自深入经历探究过程,才能彻底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唯有彻底理解,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本节课关键在于以实际生活中热门话题为情境引出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重视运用“正难则反”的思想方法深入探究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三、师生合作,共探新知
1、学生独立探究“判定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的方法:本环节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合理方案(频率比较法、等高条形图法),在肯定学生提出的方法的同时,对其方法加以完善与评析;合理质疑(思考:以上方法是否会受样本数据采集不合理或样本容量大小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引入笛卡尔的话是为学生探究独立性检验的思想提供方向;
2、引导学生探究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利用概率统计思想)带着上述疑问,引导学生使用并学会使用“正难则反”的思想方法,借助反证法的思考模式,将问题转化为两个分类变量独立,利用事件相互独立的概率知识,由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出在H0成立的条件下有ad ≈ bc ,即两个分类变量没有关系的前提条件是ad ≈ bc ;通过质疑(思考:那么衡量│ad -bc│的大小关系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呢),进而应用概率统计学知识介绍K2的由来,通过质疑(思考:K2越小越好,那么如何来判定它的大小呢)为引出临界表做铺垫;
3、引出临界值表,举例加以解读本环节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而是将卡方临界值表提到前面来讲解,利用概率知识解读临界值表中数据的含义,(以k0=6.635为例,就是说在H0成立的条件下,计算出随机变量K2的观测值大于或等于6.635的概率约为0.01,即H0发生的概率约为0.01,即在犯错误概率不超过0.01的前提下说明两者有关有,即有99%的把握说明两个分类变量有关),这样改变后不仅能使学生了解随机变量K2的作用,还能深刻体会“H0发生为小概率事件”,以便区分于反证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4、新知归纳(此过程知识归纳均由学生讨论总结完成,教师加以修正及补充)检验学生对独立性检验思想的理解程度,提升其独立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达标演练,链接高考。例1、在某医院,因患心脏病而住院的665名男性病人中,有214人秃顶,而另外772名不是应为患心脏病而住院的男性病人中有175人秃顶.
问题:(1)试分别用列联表、等高条形图、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判断秃顶与患心脏病是否有关系;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 篇9
一、继承关系主要表现在:
1、理论基础相同
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们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
毛泽东思想中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成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一条红线。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指导思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3、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确定“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邓小平高度重视坚持群众路线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群众路线特别重要,而“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创立邓小平理论过程中,自觉地坚持了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邓小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判断政治生活是非的六条标准可以看作是四项基本原则内容的最早表述。
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概括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尽管六条标准和四项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但二者
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无论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最重要的两条。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上,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都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二、发展关系表现在: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是对思想路线作了科学完善的表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地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二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认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而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三是包含着坚持与创新的统一。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使改革开放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小平从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精辟的阐述,是对毛泽东思想重大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毛泽东曾主张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仍然要发展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并要求重视价值规律。邓小平以非常的理论勇气提出社会主义也要发展市场经济,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对毛泽东关于商品经济生产理论的重大发展。
4、对外关系理论
毛泽东很重视发展对外关系,但由于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际封锁、遏制的政策,使得我国无法同这些国家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从整体上到“文革”结束,中国仍然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对外开放,发展自己,明确提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长期坚持不能动摇,我国的对外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对毛泽东的对外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
5、祖国统一问题
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篇10
毛泽东是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毛泽东使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
人无完人,毛泽东同任何人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在正确评价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时,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评他的错误,但必须要实事求是,要摆正位置,不能以偏代全,要肯定的是毛泽东的功绩是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的,不能把所有的错误责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
毛泽东和他的思想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承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不矛盾。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 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林业;思想政治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分析
1.利益分散化
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下。开始呈现多样性的中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整个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逐渐分化形成。矛盾更加微观化的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时也更加复杂化和难以调和化,但随著政府职能逐渐改变,现代政府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正在转变有限的市场分配基础,政府宏观调控的微观经济中来平衡各种利益的手段越来越进一步进入到其中。
2.思维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前,集体主义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潮,但是对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力发展,西方的各种思潮开始涌入我国,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同时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年轻人,造成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系开始动摇。虽然思维的多元化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进,但是在另一方面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严重损害了传统价值中一些有用的东西,特别是年轻人受到的冲击更大,影响了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3.对象个性化
国家机关,企业干部和职工群众改革开放前都属于国家干部和工人,根据单位安排他们的迁移,档案,户口,工作,是没有更多的自主权。铁饭碗和终身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被取消了,人们不需要终身制的单位。人才的流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剧,由单位向社会化个体已逐渐改变,工人群众性的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个性被包裹和抑郁多年的也逐步舒展和释放。因此,过去多人合唱,老实听话的局面被打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坚持改革创新的思想,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科学发展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科学发展观进行思想政治的指导,就是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和核心。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团队干部的创新能力,在思想和思维模式上进行彻底地改造,用新的理念进行全副武装,只有不断地更新现有的知识含量才能完成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然后才能在工作效率上有所提升,而且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林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建设了一支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队伍。
2.要加强思维方式的创新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复杂,内容设计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且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交集,因此要求干部要善于思考,应用现代的辩证思维方法在宏观上进行整体把握和理解归纳,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知,并且系统为科学的方法论,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3.加强工作方式的创新建设。
对于工作方式的创新,首先要摒弃传统的、老套的工作方法,当然是去除糟粕,留其精华,然后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新的工作模式,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的改进,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表现出特有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要牢记,社会是一个大染坊,融合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和政治学说,可以从它们当中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方式的创新。
三、新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以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加强主流意识教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为核心内容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计划、分步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能力,通过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民的大局意识。
2.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为前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单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是政治工作的干部,是一线的指挥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是政治工作干部的自身素质。在第十七届大会报告中胡总书记指出尤其是组工干部,要求全体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新时期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政工干部自身素质:
(1)加强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强化理论武装的紧迫感和思想意识的转化。
(2)组建令耳目一新的模型,端正工作气氛,加强思想作风修养。团结,廉洁自律,建立扎实的工作团队和良好的形象。
(3)开拓创新,加强业务能力素质,做好表率。提高自身的能力,探索规律务的工作中总是体现着亲情服务。总之,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的全方位的服务网络,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离退休人员的各种需求也能更好的做好社会管理服务。
(4)保存数据库,掌握退休人员的信息和健康状况。
(5)积极发展优秀骨干,培养自治组织能力。离退休人员到达社区实行社会管理服务后,要积极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离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是社区管理人员为退休人员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社区活动场所的相关状况,需要通过街道、社区共建单位的赞助,以及辖区内企业无偿提供等多种方式来共同解决退休人员的活动场地问题。
四、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务必要遵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发展为理念,以科学为依据,积极加强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开展,既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同时为我国的社会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 篇12
一、对“实验教学”的狭义理解
谈到了“实验教学”, 人们很容易想到各式各样的玻璃仪器和花花绿绿的实验药品。是的,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 实验有着重要作用, 是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重视化学实验, 做好化学实验, 创新化学实验, 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中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二、对“实验教学”内涵的全面理解
1.表示探究活动, 即常说的化学实验, 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这也是人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广泛理解。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探究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表示化学实验史, 培养学生理解化学家的创新历程, 继承科学精神。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于前人的实验成果。在化学实验史中, 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3.表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实验精神, 善于在实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问题。认识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方法有很多:调查、推理、演绎、计算、实验等等。任何探究活动都和实验的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实验活动离不开实验方法论的支持。
4.表示实验事实。通过对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学习, 学生能近距离获得实验的意义, 明确实验对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很多化学理论都来自于前人的实验。对实验事实的学习和继承, 我们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缩短了研究时间。拉瓦锡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否定了“燃素说”。
三、全面认识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全面认识化学实验教学, 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实验教学的内容, 并做到主次分明;有助于老师从化学学科理念的角度去传授化学, 而不是单单为了应试。教师从技能、方法、史例以及科学的实验精神入手, 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全面发展, 使他们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
四、如何推进化学实验教学的全面深入进行
1.加强以探究活动为目的的化学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 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由此看出, 实验教学的深入推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的使用教材,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重视家庭小实验, 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展探究性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2.重视化学史对学生科学精神的熏陶作用
化学教材提供了比较多的化学史料、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古人提倡“以史为鉴”, “以史明理”。在化学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 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 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培养学生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 能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一个成功的实验, 离不开严谨的科学态度, 正确的操作方法, 合理的实验步骤。
4.从经典的实验中获得启发, 推动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崇尚求真务实, 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史, 使学生从科学家身上能够学习到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学生治学观甚至人生观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稀有气体时, 我们介绍了氩的发现:英国科学家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每升重1.2572g, 而从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2g, 微小的差异引起了雷利的注意, 后来他与雷姆赛合作, 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再如, 法国人巴拉尔23岁时发现了单质溴。在此之前, 有人将一瓶液体送给化学大使李比希, 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 但他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 就贸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 当他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后, 才认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 促进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之, 推进实验教学的全面发展是化学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充分地利用教材, 挖掘化学实验教学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和品质是每一个一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谈到实验教学,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动手实验。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化学实验教学的内涵, 让化学实验教学真正做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内涵,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广洲, 陆真.化学教学论实验.科学出版社, 2011.
论科学理解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 篇13
时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在与科学说明的关系中辨明科学理解的.内涵与意义,通过对于科学活动的过程描述而阐明科学理解在科学中的地位,使科学具有反思维度.从而提出了解决科学与人文之冲突的可能途径,那就是自然态度下的科学理解,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与人文具有了可融通之处.
作 者:高靖生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B0 关键词:科学理解 科学活动 自然态度 反思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 篇14
①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可能更恰当。
②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故而是难以复制的。中医的.精妙正是体现在对看似相同的病症的不同处置方法上,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共使用98个不同的处方。
③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且让我们回到现代科学的定义,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④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了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科学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⑤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寨。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选自第1期《国学》,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7.中医与西医在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哪些不同点?请结合第②段加以概括。(6分)
18.请联系全文,分析如今中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6.(6分)①首先(第①段),提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攻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或“伪科学”这一中心。(1分)②然后(第②③④段),通过中西医的比较,(1分)阐述中医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或“伪科学”,(1分)并揭示出中医支持者不自信的原因,进一步证明中心。(1分)③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推出结论: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应该用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2分)
17.(6分)①中医学习方法是口传心授,西医是实验;②中医依据民族传统认识理解人体,西医依据解剖实证。③中医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化方式处理。(每点2分)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期科学发展观 篇1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可持续,全面协调
2008年9月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 从今年9月开始, 用一年半左右时间, 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要将这个新的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人的头脑并真正落到实处, 须对其内涵和价值有广泛的认同和深刻的理解。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 同时又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它既是一种价值观, 又是一种思维方式。所以,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实践性的剖析, 深化对新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可以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从而深刻认识它在新时期突出的实践意义。
1 科学发展就是改革开放
首先,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发展的, 而不是封闭的、保守的, 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恩格斯曾经指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邓小平也多次强调, “改革是一场革命”, “要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3]改革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是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一般性的调整、细枝末节的修补, 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对经济的改革, “就国内政策而言, 最重大的有两条, 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 一条经济上进行改革, 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4]
再次, 改革开放是党执政兴国的基本路线。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根本的一条, 在于坚持改革开放。目前, 我国面临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任务还很重, 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建立起来, 但还不完善, 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无论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还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都要求深化改革开放。
最后,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化改革开放, 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就要认真总结30来的改革经验, 掌握改革的规律性, 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认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畅通民主渠道,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尤其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让群众日益充分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权益。
2 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深入洞察我国国情, 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 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精神相一致的科学发展观, 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可持续发展起源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担忧, 虽然保护自然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从根本上说仍是人的问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互为目的手段的作用过程中, 使人类得到发展, 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 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所以, “自然问题”的出现源于“人的问题”, “自然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的问题”。《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可见, 关注人、满足人的需要, 而且不只是当代人的需要, 还包括后代人的需要, 是可持续发展观始终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其次,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最高境界。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对自身发展目标理性化的选择, 体现着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发展趋向, 它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宽广的视野把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经济、人类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 从一个新的视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第一, 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的主体从经济社会转到了人, 强调以人为本, 是“为人”的发展。因此要求人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权利, 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存、发展权利。第二, 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入到道德领域, 明确人类对自然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 主张人类生存发展权力要与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权力相统一。因此要求人类要善待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 不应为人自身的利益而损害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第三, 可持续发展将公平原则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 把道德和责任关系从可直接接触交往的人群推广到不直接交往的全球和隔代, 即在代内要消除强者对弱者、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在生态资源上掠夺所形成的不平等, 倡导各国、各地区之间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代际之间, 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浪费人类共享资源, 不能牺牲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3 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 我们的考核指标、我们的政绩观, 都没有真正体现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往往一说到发展, 就是简单地看经济数量的增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变成“以GDP为中心”, 因而在国家考核指标和官员的升迁奖罚中, “以GDP论英雄”, 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事业发展的指标, 容易引发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质上“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首先, 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新构建。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高度重视社会各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和相辅相成, 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质与量的统一。它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缺少任何一个因素, 社会大系统均不可能长期有序发展。过去对发展作片面的理解, 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中心, 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 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 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事实证明, 没有教育、文化、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发展, 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牺牲上述诸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高速发展, 将使社会陷入无序和危机我们必须走出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 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多重关系, 确立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平等、文化繁荣、生态平衡等多元的、综合的指标系统, 确保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 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今世界,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取得经济绩效, 则会丧失其执政的物质基础。同样, 如果仅仅将其执政基础维系在单纯的经济绩效和片面的经济增长上, 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人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就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目标。所以, 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一定要立足全局、注重统筹兼顾, 既要强调发展布局的“五个统筹”, 又要注重在发展进程中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
第三, 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 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 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一切无从谈起, 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因此, 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也是其驾驭执政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 又要善于统观全局, 精心谋划, 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 做到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 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EB/OL].新华网, 2008-09-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93.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8.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16.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如何备课08-22
如何做到科学决策08-29
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09-13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程11-01
如何科学管理时间06-27
如何科学填报平行志愿07-02
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07-26
科学课如何有效提问07-04
种公猪应如何科学饲养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