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帮扶措施

2024-09-28

孤儿帮扶措施(共10篇)

孤儿帮扶措施 篇1

龙岗中心学校帮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孤儿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实践育人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孤儿工作,关注孤儿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孤儿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孤儿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孤儿工作档案,找到影响孤儿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孤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孤儿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孤儿档案,使孤儿建档率达100%;

2、关爱孤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孤儿,促进孤儿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㈠ 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首先成立关爱孤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孤儿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孤儿领导小组,加强对孤儿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组 长:张秀文(校长)

副组长:徐福习

组员:孙卉王芳李子莹

2、建立孤儿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孤儿的情况,建立每个孤儿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多个监护人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孤儿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监护人的 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孤儿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孤儿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孤儿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孤儿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监护人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孤儿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孤儿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孤儿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孤儿制度

在孤儿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孤儿谈心,随时掌握孤儿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孤儿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经常与孤儿互相交流、沟通,掌握孤儿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孤

儿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孤儿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孤儿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孤儿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孤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孤儿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孤儿,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队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孤儿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孤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孤儿,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孤儿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孤儿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寄宿制的建设与管理

抓好孤儿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孤儿能够安心、舒心,让监护人放心。让孤儿得到较好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孤儿的特殊情况,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孤儿的资助工作

学校、班级要对孤儿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除了免收孤儿杂费、书本费,免住宿费等。学校还积极与社会联系,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社会妈妈、社会爸爸”等形式,为孤儿提供帮助,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不断总结,促进“关爱”工作深入高效开展。

学校要不断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以利于今后更深入、更高效地开展“关爱”工作。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讨论并制定学校关爱孤儿工作计划。

2.开展学生谈心活动。

3、感恩教育

十月份:

1、孤儿信息更新

2、成立学校关爱孤儿领导专班。

十一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2.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孤儿亲情电话。

十二月份:

1、召开一次孤儿监护人会议。

2.继续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孤儿帮扶措施 篇2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定义,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死于艾滋病的15岁以下的儿童称为艾滋孤儿。据估计,全世界年龄不超过18岁的孩子由于艾滋病而成为孤儿人数已达到1500000,而大约有1200000个孤儿是来自非洲。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艾滋病在成人之间感染速度非常快,死亡率持续上升,这导致数百万孩子的父母因艾滋病而死亡。到2010年,非洲将会有1 570 000个孤儿。在非洲有些国家的孤儿人数超过500 000,有些国家,艾滋孤儿数量超过其国家孤儿总人数的一半。

从表1中我们看到,非洲国家有大量的艾滋孤儿,因艾滋病而成为孤儿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成为孤儿的比例。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艾滋病的传染,很多孩子不会成为孤儿。从表2中我们看到,因艾滋病而成为孤儿的比例是相当高的比例。这些现象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2 非洲艾滋孤儿面临的困境

2.1 情感的挫伤

在艾滋孤儿父母尚在时,孤儿便开始承受多种负面影响,经常被忽视,特别是情感上的忽视。最后,这些孤儿还得承受父母死亡的打击。父母的死亡,迫使他们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环境,而这种新的环境,往往没有或者很少有人给予支持和帮助,还有可能受到剥削和虐待。在乌干达农村进行的调查显示,很多艾滋孤儿经历着强烈的心理痛苦。和其他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焦虑、沮丧、易怒。12%的艾滋孤儿没有了生存的欲望,如果再强迫孤儿与他们的兄妹分离,这种心理问题会变得更为严重。据统计,赞比亚56%的孤儿不能和他们的兄妹一起生活。

2.2 家庭影响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失去父母的艾滋孤儿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比如房屋、食物、衣服、健康和教育问题。孤儿进入新的大家庭多是以女性为主的家庭,这种大家庭仅仅靠少数人的收入来维持生活。由于家庭收入太少,迫使艾滋孤儿成为家庭财政收入的来源,他们不得不到街道工作、求乞、寻找食物。因为艾滋病是通过性来传播的,大多数孤儿在父母一方死亡后,不能不再次经历另外一个亲人的死亡。大多数艾滋孤儿在失去一个父亲或母亲后,将会继续和尚生存的亲人一起生活,从此时开始他们不得不承担家务、并照顾兄弟姐妹和生命垂危的父亲或母亲。由于艾滋病的影响,很多传统模式的家庭结构不复存在,传统家庭安全网络也同时被打破。家庭和社会几乎没有能力照顾他们自己,更不要说去照顾孤儿。有些国家一半人口感染了HIV,从25岁左右感染上艾滋病,到了35岁左右死亡,遗留下大量的孤儿,由祖父母、叔父来抚养。治疗艾滋病医疗费用和葬礼费用的支出及劳动力的丧失更加深了家庭和社会的贫困,形成了恶性循环。

2.3 教育问题

艾滋孤儿经常会错过学校的注册日,他们有的终止学业或者在学校表现很差。学费和学校制服费成为孤儿上学的屏障,很多孤儿家庭支付不起这些费用。对于大多数艾滋孤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尚存活的父母,除了承担大量家务,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妹、生命垂危的父母。很多孩子在父母尚存活时,就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肯尼亚的调查显示,父母感染HIV病毒的孩子入学率明显比其他父母健康的孩子要低。同时,在学校外,艾滋孤儿也错失了很多学习生存技能和实践知识的机会,而这些本来是应该由他们的父母传授给他们的,没有这些知识和基础教育为保障,这些孩子长大后,将很容易面临社会、经济的问题和健康问题。

2.4 社会的耻辱感

由于受艾滋病牵连,艾滋孤儿在他们的父母尚存活期,便开始经历社会种种歧视和孤立。这种伤痛会由于羞耻、耻辱和被拒绝而加深。一旦父母死亡,这些孩子还会被剥夺接受父母遗产的权力。因为父母是艾滋病患者,这些孩子常常被认为是HIV病毒携带者,将会面临被歧视和失去前程的威胁,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享有应有的健康保障。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由于被怀疑是感染HIV病毒,既使是患了普通的疾病也无法接受正常的治疗。

3 解决孤儿困境的措施

3.1 呼吁国际组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艾滋孤儿救助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很多国家多是处于贫困状态,政府几乎没有财政实力来帮助这些艾滋孤儿,所以争取到发达国家的国际缓助,成立一些正式或非正式艾滋孤儿救助基金组织,是解决其财政困境的最好办法。有了这些财政支持,当地政府方能更好地采取各种措施去解决艾滋孤儿的困境。

3.2 加强艾滋病的预防,传播艾滋病知识

加强艾滋病的预防,传播艾滋病知识,可以预防防止艾滋病的蔓延,同时也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减少艾滋孤儿的方法。在非洲的艾滋病多是通过性传播,普及艾滋病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可以直接减少人们感染艾滋病毒的机率; 加强艾滋病的预防,传播艾滋病知识,还可以减少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孤儿的歧视,使艾滋病患者和艾滋孤儿得到更多社会的关爱。

3.3 完善艾滋孤儿抚养方式

非政府组织早期便已经意识到艾滋孤儿的危机,并着手建立孤儿院,来收养艾滋孤儿;但是由于建立孤儿院成本较高,致使这个问题搁置。很多专家认为,孤儿院不是收养孤儿最好的地方,他们更多支持通过大家庭、助养和领养的方式来抚养孤儿,这样的情况下,孤儿无需面对与孤儿同胞分离的再次创伤。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调查显示:在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成长状况明显优于其他抚养形式下的孩子。因此,在政府和社会的物质支持下,通过大家庭照顾孤儿的方式成为解决非洲艾滋孤儿的抚养问题首选方式。

3.4 普及教育

学校在改善艾滋孤儿前景和保障孤儿未来前程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接受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增加艾滋孤儿的自信,找到好工作,保障经济独立等等。教育除了改善孤儿贫困状况外,还可以使孤儿更好地理解HIV病毒和艾滋病,并减少他们被感染HIV病毒的机率。学校还可以给予艾滋孤儿教育之外的受益,比如:情感支持。但不幸的是,当大家庭不能支付所有孩子的教育费用时,艾滋孤儿是被拒于教育大门之外的首选对象。减免艾滋孤儿的学费是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艾滋孤儿接受教育的问题。

3.5 权利保护

出台相应艾滋孤儿权力保障法。艾滋孤儿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而不应是社会的牺牲品,应该给与他们更多的期望和尊严。很多部门已开始着手出台相应法律来保障艾滋孤儿权力。如:获得父母遗产继承权的权利,保障他们的土地不被剥夺。艾滋孤儿父母死亡后,亲戚会霸占原本属于孤儿父母的土地;同样在其他方面,艾滋孤儿也遭遇到严重地剥削。这在非洲是常见的现象。所以,出台相关的法律对保障艾滋孤儿权力显得尤其重要。

3.6 情感的保护

由于艾滋病的传染,数百万的孩子丧失了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在随后几年内,他们将会面临失去另一个亲人,保护和照顾这些艾滋孤儿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以下是一段调查资料:我妹妹只有六岁,我们没有父母了,我需要水管来洗澡、洗衣服和鞋子;我和妹妹更希望晚上睡觉的时候有可人以搂着我们入睡。对于艾滋孤儿,物质上需求,比如:营养、健康保障,显得是最迫切的,但艾滋孤儿情感的需求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对于艾滋孤儿来说,父母病危和死亡,是艾滋孤儿面临的最主要的伤痛,而这伤痛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所以关注艾滋孤儿早期的成长,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特别是心理支持,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艾滋孤儿问题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不允许忽视和必须关注、迫切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国家开始行动去救助这些非洲艾滋孤儿,但相比于艾滋孤儿人数增加速度,这些支持回应显得不同步;在今后几年内,必须增加对这些需求的回应,无论从财力资源和责任义务承担上都需要同步增加。我们不能放弃这些孩子,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如果社会中存在大量不能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和长大无法承担基本工作的成人,他们必然本能地反对这个社会。如果一个国家的下一代是在没有自尊而易遭受到剥削和疾病攻击的环境下成长,这个国家必然是没有希望的。

目前,中国也存在大量的艾滋孤儿,撒哈拉以南非洲艾滋孤儿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http://www.un.org/ecosocdev/geninfo/afrec/vol15no3/153child.htm

[2]http://www.afrikids.net/

[3]http://www.avert.org/aidsorphans.htm

[4]Blomhoff S,Seim S,Friis S.Can predition of violence among psychiatryinpatients be improved[J]?Hosp Common Psychiatry,1990,41:771~775

[5]汤建萍,杨于嘉.关注儿童艾滋病和艾滋孤儿[J].医学与哲学,2004;9(280),59~60

[6]吕新辉,毕振强,傅继华,钱跃升.审阅非洲艾滋孤儿现状及对我国的警示[J].中国艾滋性病,2007,13(1),84~86

事实孤儿心理问题及帮扶对策分析 篇3

一、引言

“南京两女童饿死”“最悲伤作文”“毕节四兄妹自杀”等事件已引起公众对于事实孤儿生活和心理困境的关注。事实孤儿指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孤儿。他们多数父母一方失踪、死亡、患有精神病、正在服刑或重残等,另一方未行监护照料义务1年以上,或是非婚生、遭遗弃后无人收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有58万以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孤儿。事实孤儿的境遇与孤儿相似,但因为他们不符合孤儿父母双亡的条件,所以不能较好享受到国家孤儿福利救助政策。

近年来,一些省市也拓展了孤儿救助的范围,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将事实孤儿纳入救助体系。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的捐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实孤儿的经济和生活困难。然而事实孤儿群体所需的不仅仅是经济帮助,还应该包括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本文拟结合相关研究就事实孤儿心理健康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帮扶对策。

二、事实孤儿的心理问题分析

社会和家庭提供给事实孤儿的心理关爱不足,同时大多数事实孤儿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容易因遭受家庭创伤、缺少父母关爱与支持、生活困顿、缺少监管、受其他孩子歧视等,导致学业、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评价、安全感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学业相对比较薄弱

事实孤儿面临着生计无着落、生活无人照料、失学等多种困难。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监管和引导,事实孤儿大多数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业方面努力程度不够,学业成绩也较差,因此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也较难获得。事实孤儿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缺乏,学业倦怠和拖延现象突显,厌学情绪较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事实孤儿往往容易担心学业无法继续。有的事实孤儿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家庭困难而选择辍学打工。一部分事实孤儿在学业上表现为得过且过的心理,学习上满足于“过得去”,或者停步不前。因在学习上得不到满足,有的孩子还可能经常逃学和旷课,部分事实孤儿还可能沾染恶习,导致一些品行或违法之事发生。

(二)情感较为脆弱

某项调查显示,造成事实孤儿的原因中,父亲死亡,母亲改嫁或离家出走的,占调查数字的91%。父母的缺位,尤其是母亲的离开,老人的埋怨情绪对事实孤儿情感的影响较大。事实孤儿负性情绪相对较多,情绪低落,有的孩子会产生愤恨或委屈的情绪,生活中容易悲观和自责。一部分事实孤儿情绪稳定性差,容易觉得生活无望因而暴躁,有时候会觉得活着没意思。

(三)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事实孤儿因为亲子关系的缺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上先天不足。在人际交往上,他们容易害羞多疑,对与外人交流比较警惕,不大主动与人交往,喜欢独处。部分事实孤儿性格较为内向孤僻,更不容易交到朋友,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抚慰。多数事实孤儿表现出不善言谈甚至缄默不语的情况,存在明显的自闭和自卑倾向。有的事实孤儿在福利院集中抚养,个体可能不愿寻求社会支持,有寄人篱下的孤独之感。事实孤儿往往较不愿主动融入集体,与周围同学交流较少,与师长也很难进行感情交流。

(四)自我评价偏差

事实孤儿在过重的心理压力和生活下,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差。事实孤儿大都有被别人欺辱、被周围小伙伴瞧不起的体验,对于一些孩子的歧视,他们内心愤怒不安,有时也会有失落感。自卑心理和自我认同过低在事实孤儿中较为常见。有些事实孤儿会感觉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有些事实孤儿因多方的关怀而产生逆反心理,觉得别人是可怜自己。甚至部分事实孤儿可能会过度的无助失望,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五)安全感缺乏

因家庭的不完整、经济生活的困难,事实孤儿普遍安全感缺乏。因此,他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易紧张不安,常常感觉到恐惧,在受到伤害时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当面临一些外界他人对自我的否定时,个体容易不自觉担心被抛弃。有的孩子担心父母重病去世,也会感到不安焦虑。有些孩子生活在高风险寄养家庭,比如寄养家庭养父母偏大、重病去世等,寄养关系可能中断,导致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三、事实孤儿的心理帮扶对策

事实孤儿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构筑一定的社会保障支持系统,家庭及学校营造融洽的心理成长氛围,不断提升事实孤儿自身心理素质。

(一)完善事实孤儿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事实孤儿生活在缺失家庭中,如果没有来自政府和社会方面的关注,将有造成一些社会悲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在帮扶事实孤儿中的主体责任,将事实孤儿全面纳入国家孤儿救助福利系统。很多政府和社会救助仅仅是从经济和生活救助出发,这是一种片面或短视的救助方式。“事实孤儿”需要社会提供生活及学习所需的费用,其心理问题更需社会及政府的帮扶。政府还应该逐步加强排查,完善事实孤儿信息库,建立健全事实孤儿保障体系,尽可帮助更多的事实孤儿解决生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还应该多加强事实孤儿福利机构建设,逐步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和帮助,给予心理关怀。社会要积极营造关爱事实孤儿的良好氛围,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鼓励专业人员采取志愿求助等方式开展心理辅导,使事实孤儿得到有效的成长关怀。

(二)充分发挥学校对事实孤儿的心理帮扶作用

事实孤儿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时间和空间都在学校。学校教育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受教育渠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校应承担更多教育职责,多关注他们,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在学校教育中,可充分发挥学校、班主任及全体同学的作用,对家庭贫困的事实孤儿给予经济救助,对知识薄弱的儿童进行学习帮扶,对情感缺失的孤儿给予情感关怀,让他们获得集体的关爱。学校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对有事实孤儿的班级,要落实专门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自觉地摆脱学业、情感、人际、自我、安全感等方面的问题。在各种集体活动组织过程中也多为事实孤儿安排适当的角色,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找到自身价值。班主任在与事实孤儿问题学生沟通时要保持耐心,多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涯发展的目标。

(三)完善事实孤儿心理成长助养机制

对于“事实孤儿”最好的、有效的救助途径是实施“家庭助养”制。为失去监护人的孤儿寻找合适的家庭,在新的家庭中抚养教育,给孤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暖的家。在农村还可以充分发挥亲属、家族以及邻里等的作用,为事实孤儿营造互帮互爱的良好生活氛围,让他们能自主融入社会,健康成长。有些经济条件较好,事实孤儿较为集中的地方,还可以成立儿童之家,实行事实孤儿集中抚养,协助解决学生的经济和生活困难,增加孩子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要多组织关心事实孤儿成长的志愿活动,呼吁更多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专家积极关注、努力解决事实孤儿在心理、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事实孤儿健康成长。

(四)提升事实孤儿自身心理素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事实孤儿开展心理帮扶时更应该不断增强其自身心理健康素质。要鼓励孩子意识到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主要在于自身的努力。帮助事实孤儿树立自信心,辩证客观地看待家庭、自身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业上认真学习,主动提升自身生涯发展能力,胜任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上更加积极主动与周围同学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接受救助时,要学会感恩并坦然面对,不过多增加心理压力,客观评价自己。

四、总结

对事实孤儿的心理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解决。在帮扶中需要结合事实孤儿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评价及安全感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具体成因,积极探索提升事实孤儿心理健康素养的途径。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龙岩,364000)

孤儿帮扶措施 篇4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决定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帮扶家庭困难学生活动,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帮扶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组织全校党员教师、行政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研组长与家庭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教育、管理,树立起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为他们营造健康、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二、活动主体、对象

活动主体为全校党员教师、行政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研组长,活动对象为在校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名教师结对帮扶一名学生。

三、启动时间 2013年9月启动。

四、帮扶内容

根据我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对帮扶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1、学习辅导。教师要具体分析帮扶对象学习情况,制定帮扶计划,明确阶段效果,加强学业辅导,帮助解决学习上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2、生活帮助。教师要对帮扶对象多问一声,多带一把,指导合理安排生活,加强营养,提高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心理疏导。教师要经常与帮扶对象谈心,随时掌握思想动态,及时矫治不良心理,培养健康人格。

4、情感关怀。教师要对帮扶对象定期家访,当好“代理家长”,用心呵护,经常组织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亲情温暖。

五、具体要求

1、认真组织,结对帮扶。全校党员教师、行政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研组长至少确定一名家庭困难学生结对帮扶,要深入帮扶学生家中,认真开展帮扶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主动解决实际困难。帮扶措施要切实可行,注重实效。

2、认真建立好帮扶学生档案。

3、家校联动,强化沟通。教师要与帮扶对象家庭建立良好帮扶关系,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正确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优化家庭教育行为。通过书信、网络和通讯等多途径加强与帮扶对象家长联系,进行真诚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师生齐动员,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让人人献出一点爱。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少点吃喝穿,省下零花钱”入手,实施爱心捐助活动。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网、橱窗、校园之声等多种媒体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关爱学生活动宣传,营造良好活动氛围,在全校形成关爱家庭困难学生、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和谐友爱环境。

帮扶措施doc 篇5

教师“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措施

帮扶人:陈婷

帮扶对象:六年级留守儿童陶建明

一、留守儿童家庭情况

该同学户籍属于黔西县水西街道办事处凉井村二组,由于家庭收入低,其父母亲都外出在贵阳四方河做小生意。现与其姐(陶群就读于六中八年级)妹(陶建丽,就读于凉新小学二年级)一起居住在爷爷奶奶家。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平时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较差。由于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在学习方面管理不到位,学习成绩较差。针对这一现状,我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二、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经常与其谈心,开导她理解父母暂时的离开,自己要照顾好自己。

3、定期或不定期家访,讲述安全常识,预防意外伤害

4、要求其父母经常打电话关心她,提醒安全及生活问题,保证其生活费用。

5、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6、因为这孩子性格胆小,在班上找一个各方面较优秀女同学和她结成学习上的好伙伴,鼓励她在学习上不敢问老师的多向同学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7、时时观察其动态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让其树立信心,努力学习。

8、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动员班上同学团结帮助她,让她体会到学校、班级的温暖。

帮扶企业主要措施 篇6

一、切实鼓励创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列入年度区科技重点项目的单位,凡当年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的,优先推荐、列入市、区级专利工作重点单位,并给予相应的专利资助奖励,用创新的理论引导人、用创新的事迹感染人、用创新的成果鼓舞人,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造、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成果转化。对进入研发、孵化、转化,进而产业化链条的项目,凡如期完成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显著的,在申报市级以上政府奖励时予以重点推荐,在申报区级政府奖励时予以重点倾斜。

三、坚持资金支持。在组织申报国家和市等各级各类计划项目中,对科技重点项目承担单位予以优先推荐。凡今年获得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项目,我区均给予相应的资金匹配。

四、落实政策扶植。落实市科委赋予区科委“加强所在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的初审工作”的职责,对确属符合新技术产业政策的项目单位,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切实服务,履行审查程序,直接申报市科委审批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搞好融资服务。科技主管部门做为企业融资的后盾,重点在科技发展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政府引导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与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平台紧密结合,争取更多更快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和完善市场资源配置,为项目承担单位推荐有资质、有信誉、有业绩的中介机构,提供科技咨询、专利代理、财务审计、信用评估等服务。举办有关培训,提高管理者和专技人员素质。组织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类展示、交流、推介等活动,提高知名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七、开展技术协作。根据企业需求,协调大学院所、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智力、人才支持,组织开展技术协作,搞好联合攻关,抢占制高点,确保科技研发的顺利进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

八、营造发展环境。努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协调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切实为企业搞好执法、环境等方面的服务。

九、创新工作模式。鼓励企业做优、做强,以“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营销在区内,生产、加工在区外)的模式,并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协调落实企业发展空间等相关需求。

十、尊重爱护人才。积极参与、组织推荐科技人员参加拔尖人才、创新人物的评选,营造人才自由、全面发展的宽松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

十一、做好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结合市科委等四部门拟定、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天津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做好天津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的发动、征集等工作,争取南开区更多的项目通过认定,获得自主创新产品称号,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十二、对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利用媒体、网络、会展等多种方式对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推介,扩大企业知名度。

孤儿帮扶措施 篇7

一、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大学生范围的界定

单亲是指单独与子女生活的一方父母,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未成年子女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组成的家庭。

提到单亲家庭, 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离婚率呈逐年上升之势, 其中2007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09.8万对, 比2006年增加18.5万对, 增长9.7%;2008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26.9万对, 比2007年增加17.1万对, 增长8.1%, 可以说,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单就离婚这一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就比较可观。

事实上, 除丧偶、离异外, 还存在着其他造成单亲家庭的情况, 如家庭不和睦、父母分居、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父母一方去世、临时组合的“双亲”家庭、甚至未婚先孕生子的家庭等等, 我们把它称作“准单亲家庭”, 这类家庭在高职院校也存在一定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 在高职院校中, 大约25-30%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特殊群体,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单亲家庭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3%, 有的班级中, 单亲家庭学生比例竟高达21.7%。

不完整的家庭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也引发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今天, 关注家庭特殊学生, 研究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帮扶对策, 对于完善学生人格、提高辅导员管理水平、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及行为状况分析

从高职院校这几年的招生情况也能够看出, 单亲家庭和“准单亲家庭”有明显的增加。这些家庭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 他们在思想、学习、情感、人格甚至健康等方面都有别于双亲家庭的学生, 有心理问题发生率高、问题成因复杂的特点, 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他们往往存在思想困惑、学习困难、生活困窘、心理困扰、就业困境等问题。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 思想上存在困惑。有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困境, 在同学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 在学校他们不愿谈论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有的同学甚至有意隐瞒自己单亲家庭学生的身份, 即便有机会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 也是在同学们面前总是装作自己有幸福的家庭。他们把真实情况隐藏于内心, 这种压抑一旦持久, 就会产生焦虑不安, 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 他们讨厌父母争吵, 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 (或母) , 或站在父母之中的一方, 憎恨另一方。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表现的越来越不合群。

第二, 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单亲家庭的学生对失去父或母十分痛苦, 很长时间不能自拔, 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 (母) 的不负责任, 心灵受到极大伤害, 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非常欢乐, 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于是表现出情绪失常、紧张、恐惧、焦虑等。这些问题的不到解决, 势必会影响到这类学生的身心发展, 导致感知力、注意力下降, 进而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学习怕苦怕累, 得过且过, 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第三, 生活上的存在困窘。有研究表明, 单亲家庭中, 由于家庭破裂, 家经济状况发生变化, 经济比原来相对要贫困, 有的父母因离异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互相推诿, 使单亲家庭子女居无定所, 不得不在两头来回奔波, 寄人篱下, 缺乏安全感, 不仅如此, 而且往往生活拮据, 有的大学生难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 连交学费都很困难。有的学生感觉自己来自特殊家庭, 比别人矮了许多, 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 各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差。

第四, 心理上存在困扰。有调查表明, 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 上课经常走神的前者比后者5.9%;觉得自己很不幸的前者比后者高9.8%;单亲家庭学生44.8%的孩子曾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比正常家庭学生高出10.8%。对于反抗攻击特点比较突出的和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人数, 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 分别高4%和16%。这些惊人的数目充分反映出单亲家庭学生存在不良心理是非常突出的。

第五, 就业上存在困境。有些高职院校的单亲学生即便是能顺利完成学业走入社会, 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卑、保守, 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没有信心, 不敢大胆完成某些事情, 是一些单亲学生的通常表现。由于内向自卑、多疑嫉妒、胆小孤僻等原因, 于是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 消极地面对就业。有的学生过分的依赖单亲的父亲或母亲一方, 甚至变成“啃老族”。

三、高职院校单亲学生问题的帮扶措施

通过对高职院校单亲学生心理及行为状况分析, 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建立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单亲家庭的支持体系, 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不仅是家庭、社会的问题, 更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本身也应当全方位的开展, 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 通过做好单亲家庭家长的工作进行帮扶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也应承担起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职责。单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爱抚有度, 宽严并举。笔者认为, 目前单亲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家长自身因为家庭的变故等原因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偏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做好单亲学生家长的帮扶工作。一方面, 帮助单亲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可否认,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存在于双亲家庭中, 也可以存在于单亲家庭和“准单亲家庭”中。单亲及单亲子女这个角色并无好坏之分, 是一种正常的身份。这一理念有助于单亲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 认同自我身份, 有稳定的自我确立感。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应把单亲学生家长作为重点沟通对象, 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零距离接触, 面对面交流, 不仅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的表现, 还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心理动态等, 深入了解了单亲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倾向性、普遍性问题, 引导单亲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健康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

2. 通过改善单亲学生教育环境进行帮扶

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与家庭教育相比, 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 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 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 方法灵活。解决单亲学生的“五困”问题, 必须重视学校的教育和帮扶功能。

第一,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单亲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开展教育活动, 引导单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教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 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 倾听学生的心声, 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另外, 要改变专业任课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灌输, 不关注学生思想动向的做法, 真正实现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二, 要解决单亲学生生活上、心理上、就业上的困境, 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为本, 完善“奖助贷勤补”政策, 开通“绿色通道”, 使每一个单亲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并能完成学业, 对单亲贫困生在生活上、就业机会上给予照顾。同时, 良好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施展才能的社会实践等, 都能对单亲家庭学生学习习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礼仪交往习惯的养成有所帮助, 逐步矫正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日常行为、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 建立一支素质高、事业心强、善管理, 有奉献精神合良好职业道德精神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是加强和改进单亲家庭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要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 培养造就一批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一定的哲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能够把握形势与政策, 具有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应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 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 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 通过同学间的朋辈辅导进行帮扶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但是, 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有限, 而学生对心理服务的需求量大, 心理咨询教师所能接触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同时, 也存在越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越是不进行心理咨询的现象, 因此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对被动。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填补了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不足, 是对专业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与同学生活、学习在一起, 朋辈之间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 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心理需求。这种空间距离的接近、交往的频繁、心理的接近性等因素为他们在心理方面相互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有必要培训学生作为朋辈辅导员, 去帮助单亲家庭中存在学业、生活及心理问题的学生。

4. 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进行帮扶

单亲家庭学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讲, 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也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因此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能单纯的靠学校完成, 也不能单纯的靠社区组织完成。首先,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社区联合, 建立制定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 不仅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就业, 而且扶助其家长实现顺利就业;第二,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院校专业优势, 帮助社区开展针对单亲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第三,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社区的文化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第四, 高职院校与社区组织共同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 排除世俗偏见, 为单亲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整合学校、社区两方面的资源优势, 在经济上为单亲学生提供帮助, 在政策上保证倾斜, 不仅能为单亲家庭的和谐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而且能为单亲大学生创造优异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发展。

摘要:随着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 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的表现, 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单亲大学生健康成长, 增强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单亲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 对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提出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党员帮扶措施 篇8

一、帮扶内容

为使帮扶对象得到全方位、全程式帮扶,要求党支部每月至少与帮扶对象交流一次,了解其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内容如下:

1、关心思想进步:加强对帮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关心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心理状况,激励他们艰苦奋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3、关心学习进步: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其提高学习成绩。

4、关心生活状况:关注帮扶对象的生活,经常询问、主动发现其存在的生活困难。通过多种方式让其感受组织的关怀。如,积极协助联系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帮扶对象刻苦学习,争取奖学金、助学金等。

5、关注个人发展:鼓励帮扶对象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帮扶对象

由党总支、党支部同所联系的学院共同商议确定帮扶对象。可联系1--2名学生或学生小组。

三、帮扶目标与要求

为确保“一对一”帮扶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切实取得实效,各党支部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和措施,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现况,达到帮扶预期效果。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1、保证帮扶对象的课堂出勤率好。

2、针对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辅助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3、做好帮扶对象的思想工作,端正其学习态度,在平时生活中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4、做好帮扶对象的谈心记录工作。

后进生帮扶措施 篇9

-------护国中心小学 董书婷

后进生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切忌眉毛胡子一起抓,应该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和条件,改进教学方法。

一、用行之有效的“习惯表扬”转化后进生

实验证明,一部分后进生主要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必须从帮助其形成理想的学习习惯的观点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良习惯,要采取减法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明确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师生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转变计划。通过将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不良习惯逐一列举,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帮助下,教育后进生每天克服一点坏毛病。在监督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经常鼓励学生,适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自信。同时在此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让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迁就学生,可以采取奖励与惩罚并用的原则来教育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如果学生的某一毛病已经改掉,就从计划表中删除,如此长时间坚持,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

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怎样面向全体学生,让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得到较好的思维训练和知识发展呢?这就需要做到“顾此又顾彼”,不能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为此,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科学地备课。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教育对象不能分得太细,至少要考虑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好,反应快的学生;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将其学习目标定在“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备课,上课时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2)教学内容难易得当。教学的内容安排要求难易恰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顾及成绩差的学生。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先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后进生补充或者回答,两者都给予鼓励。对于相对简单的练习,例如认识生字,进行组词等,可以让后进生多回答,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形式多样化。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创设情景教学,经常变化教学形式,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时时刻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激发后进生的参与兴趣。只有这样,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发言积极。

三、用科学的学习技能指导后进生。

基于后进生在学习中的障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知识性的传授,要更注重其学习技能的训练,“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穿插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应掌握、运用、巩固的学习方法,及时检查、反馈,逐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效率。

四、用不同的座位形式吸引后进生。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采取“插秧式”的座位,最大限度维持教学纪律,引导全体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老师的讲授中。在组织讨论交流时可以采取“小组围坐”的形式,这样比较方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通过优后进生搭配学习,减少后进生学习的困难。在进行研讨活动时,可以采取“圆圈式”的座位,学生围坐成一个圆,老师在中间,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消除后进生的孤独感,培养安全感和参与感,有利于后进生的学习。进行智力竞赛时,可以采取“马蹄式”的做法,这能体现老师的威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座位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

一直以来,老师在授完课后,布置的作业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给后进生带来了做作业的压迫感和畏惧感。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作业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题型,布置难度各异的题目,其中最优化的题目应有“跳之可获”的成功效果。对于后进生的作业,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程度,逐步缩小与优生的差距。教师切忌用增加作业负担,课外大量补习以及严厉的斥责等方法对待后进生。我们常常看见教师每天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作业,改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却不是很好,有些后进生甚至成了“ 老油条”,平时不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总是依赖老师“开小灶”。所以,教师关键是要进行“作业会诊”,帮助后进生找到作业出问题的原因,帮助其弥补知识上和技能上的缺陷,鼓励其独立有效地完成作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

六、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考核后进生。

简单的提倡少考,甚至不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后进生的产生,即使在小学阶段很少进行考试,到了初中、高中,他们依然要面临各种考试。关键是改革考试的形式,不能简单地用一份试卷来测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优势,创设多种形式的测试考评。

总之,对待后进生,教师一定要从心理上正视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严格要求,通过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技能、方法,不断鼓励,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并时刻做好后进生问题的教育预防工作,从而使后进生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后进生帮扶措施

-------护国中心小学 董书婷

脱贫户帮扶措施方案 篇10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目标,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对全县建档立卡已脱贫人口和非建档立卡边缘人口,建立健全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脱贫防贫长效机制,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多措并举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一旦出现返贫和新致贫,及时纳入建档立卡,享受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实施精准帮扶。

(二)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主要采取开发式帮扶措施,支持发展产业、转移就业,通过劳动增收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守望相助,形成防止返贫致贫的工作合力。

(四)坚持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处理好外部帮扶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勤劳致富导向,注重培养贫困群众和监测对象艰苦奋斗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监测方法

(一) 监测对象

以家庭为单位,包括建档立卡脱贫监测户和收入略高于贫困户的非建档立卡边缘户。

(二)监测对象识别标准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年度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以20xx年6000元为参考)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影响基本生活的家庭,按程序纳入监测范围并实施帮扶。其中,重点关注大病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困难老人等特殊群体。监测对象规模一般以全县建档立卡人口的5%左右为参考。

(三)监测对象纳入途径

防贫监测以县级为主体组织开展,一般采取农户申报、乡村干部走访排查、行业部门信息筛查等途径,经村干部评议、村内公示、乡级审核公示后,由县级扶贫部门组织车管、不动产、人社、行政审批等部门综合审查确定监测对象,建立监测和帮扶台账,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监测对象纳入采取以下3种途径:

1、农户申报。农户认为符合防贫监测条件的,自愿向村委会提交《监测对象申请书》;农户自己申请有困难或未提出申请,村民小组认为其符合防贫监测条件的,可代为申报。经入户核实并与相关部门信息比对后,符合条件的履行评议审核程序。

2、乡村干部走访排查。以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为主体,结合入户帮扶走访,对确认的识别对象,对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进行核查。排查发现需要实施监测和帮扶的对象,履行评议审核程序。

3、部门筛查预警。扶贫、民政、教育、卫生健康、医疗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人社、应急管理、残联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加强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及时筛查,定期通报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家庭的预警信息。反馈乡村入户核查,乡镇、村组织专人,根据部门筛查预警信息开展核查,经核查符合条件的履行评议审核程序。

4、大数据预警。依托灵寿县精准脱贫防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扶贫、民政、教育、卫健、医保、住建、水利、保险等单位数据,建立灵寿县精准脱贫防贫大数据中心,适时监控贫困户、边缘户生活状况,实现动态管理、动态预警。乡镇、村组织专人,根据预警信息开展核查,经核查符合条件的履行评议审核程序。

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得识别为防贫监测对象:

1、家庭成员中有在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且有稳定工资收入的;

2、家庭成员中有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

3、家庭成员中有在城镇购买商品房、门市房等的(不含因灾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和拆迁建房);

4、家庭成员中拥有小轿车(含面包车)、工程机械、大型农机具的;

5、家庭成员中有作为企业法人或股东在工商部门注册有企业且有年审记录的,或长期雇用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6、家庭成员中有高费择校读书、在高费私立学校读书或自费出国留学的。”对识别中特殊情况,由村民代表会议依据识别标准、程序和相关政策进行评议,评议通过后予以公示,无异议的,可按程序识别为监测对象。

(四)监测对象纳入程序

1、村评议公示。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无驻村工作队的由乡镇包村干部,下同)评议提出全村监测对象初选名单;并逐户调查核实;核实无误后,初选名单在村内公示5天,无异议的,报乡(镇)政府。

2、乡审核公示。乡镇政府组织乡镇干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组成验收组,按各村上报的监测对象初选名单逐户审核验收。审核验收通过的由乡镇政府提出监测对象审核名单,在各行政村公示5天,无异议的报县扶贫部门。

3、县级扶贫部门确定。组织车管、不动产、行政审批、人社等相关部门对乡镇上报的名单进行综合审查。审定通过后,由县级扶贫部门组织录入建档立卡系统。监测对象的纳入实行“一事一议”,随时发现随时纳入,建立监测和帮扶台账,实施帮扶措施,并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开放时及时录入相关信息。自农户申报或排查、筛查发现起,至县级扶贫部门审定,一般不超过20个工作日。各乡镇要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和监测对象识别纳入程序。对原有监测对象按以上标准和程序重新识别纳入。

(五)监测对象管理

纳入监测范围后,动态监测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等基本情况及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象中边缘户一旦出现致贫,应及时履行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纳入建档立卡,享受相关扶贫政策,实施精准帮扶,确保20xx年如期脱贫,确保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1、建档立卡脱贫监测户由原帮扶责任人负责,非建档立卡边缘户由乡镇统筹安排,每户须明确一名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和联系服务管理。

2、帮扶责任人通过走访联系监测对象,对其家庭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完善登记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监测对象收入登记台账,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字准。

3、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以户为单位,明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开展防贫监测户月收入登记工作。由帮扶责任人每月月底进行入户调查,同群众一起算账,按月登记签字,年度汇总,确保数字真实、群众认可。

(六)监测对象标注

返贫致贫因素消除且收入持续稳定超过1年的,按照“怎么进怎么出原则”,通过村干部评议、村内公示、乡级审核、县级确定程序,可不再实施防贫监测和帮扶救助。经监测对象户认可后,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标注。

四、帮扶措施

对所有监测对象均开展帮扶。逐户分析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和劳动能力情况,优先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和扶智扶志措施提高监测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充分发挥行业部门职能,多方发力开展防贫帮扶。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形成稳定长效帮扶机制。

(一)产业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县级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对农户申请的扶贫小额信贷予以贴息,鼓励其发展生产;支持其参加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动员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带动监测对象发展生产;用好资产收益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带动监测对象参与生产经营;对因市场因素、自然灾害等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加大农资供应力度,组织开展产销对接,切实解决生产发展和产品积压等难题。(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二)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支持其参加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劳务扶贫协作、扶贫车间建设等帮助其转移就业;通过扶贫公益岗位安置就业;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优先引导监测对象参与农村项目建设,提高就业收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强校企对接,对监测对象中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职业技能免费订单培训,促进就业增收。对其中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优先组织返岗和外出务工,优先安排各类公益岗位和本地就业岗位,保障就地就近就业。(责任单位:县就业服务中心、县教育局、县发改局)

(三)综合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对其中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低保补差标准可上浮一档或按最高档次发放。鼓励有针对性地对监测对象开展集中供养。适度简化监测对象临时救助程序,提高临时救助额度。对其中患大病、重病的监测对象,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和医疗救助后,合规自付费用较高、影响基本生活的,统筹采取防贫保险、临时救助、社会捐助、社会救助等措施,确保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有保障。(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医保局、县卫健局、县扶贫办)

(四)教育专项救助。监测对象当年在我省参加高考并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具有河北省户籍的大学新生,一次性救助-3000元。在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优先安排防贫监测对象,福彩助学项目优先支持高考成绩优异的防贫监测对象。对防返贫监测对象就读我省普通高中、省内公办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按规定继续享受“三免一助”政策。对防致贫监测对象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可贷款8000元,研究生可贷款12000元。同时,可按规定政策享受国家助学金。确保所有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五)防贫保险。聚焦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由县财政出资设立防贫保险金,为全县10%左右的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购买保险,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病、因灾等赔付启动线,实行阶梯性保险救助,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责任单位:县扶贫办)

(六)社会基金救助。对监测对象中按规定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措施后基本生活依然困难,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的家庭,发挥社会救助基金作用统筹开展救助。用足用好各项帮扶政策措施,切实形成帮扶救助的常态长效机制,防止出现防贫保险“一保了之”、特困救助“一救了之”等问题。(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七)扶志扶智。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推广“爱心超市”“星级评比”“农民夜校”“脱贫攻坚讲习所”等做法,发挥村规民约和乡村红白理事会、孝老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倡导婚俗新风,推行厚养薄葬,规劝陈规陋习,惩治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八)其他帮扶。引导社会组织将人才、项目、资金资源向监测对象倾斜,动员组织各类社工机构、志愿服务团队、社会爱心人士开展防贫志愿服务。对带动监测对象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致富带头人,以及参与防贫帮扶救助的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信贷支持、行政事业费用减免等政策。(责任单位: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国税局、县人行)

五、组织保障

(一)压实主体责任。防贫工作由县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统筹协调推进,各乡镇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负责做好防贫监测对象的调查核实、信息录入、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等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及时与乡镇沟通筛查预警,对监测对象开展帮扶救助等工作。相关部门定期向灵寿县精准扶贫防贫大数据平台上传本部门相关更新数据;各乡镇每月20日向县扶贫办上报防贫监测月报,确保底数清、信息准。

(二)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县扶贫办牵头统筹,相关行业部门协调推进,每季召开不少于1次联席会议,协调推进预警信息数据共享救助帮扶等措施。同时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经办。

(三)坚持程序标准。防贫监测和帮扶要从实际出发,防止搞形式、走过场,防止扩大范围、吊高胃口、引发攀比,既不留死角,也不“养懒汉”。

(四)减轻基层负担。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用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灵寿县精准扶贫防贫大数据平台、重点任务清单和各部门台账资料,依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现有成果,加强监测对象家庭信息、收入状况等信息共享,不另起炉灶,减少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上一篇: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下一篇:梦,中国梦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