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

2024-07-10

建“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建“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品质,反映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自觉。在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市委适时提出了在全面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格局中,逐步把建设成为全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生态旅游胜地和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率领下,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创业拼搏,全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呈现出喜人态势。与此同时,我市顺势而上,提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市在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上还要下哪些功夫?本文重点就建设“诚信”作一个初浅的探讨,我们认为,建设“诚信”,我市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才能为的发展提供动力,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保障。

一、“诚信”的现实基础

自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召开以来,我市以“满意在”为载体,带动了全市的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等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涌现出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精神文明建设典型。

建设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因而,加快构建“诚信”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构建“诚信”的几个重点环节

当前,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社会信用制度”的要求,为我市积极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早日建成全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提供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笔者认为,构建并逐步完善我市的“诚信”体系,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强化政府信用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即充分发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带头和主导作用。重点要强化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信用。每一位干部都必须时刻坚持“三个代表”,牢记“两个务必”,加强政德修养,改进作风建设,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加强党政机关的诚信建设,以诚信办事、诚信服务取信于民。要继续深入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不断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执政为民的良好作风为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作出表率。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重大事项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诚意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多办好事实事。对于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承诺的事项,要坚决做到,不打折扣。对直接服务群众的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要推广公示制、首问负责制等工作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节,要把明确权限、强化监督作为诚信建设的重点,认真解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执法不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要依靠政府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设“诚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不同的部门。只有政府通过领导协调和依法行政的手段,才能带动和促进各个部门协调一致、互相配合。与此同时,政府要及时的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来保障社会信用建设。

2.加强商务诚信建设,构建商务诚信体系。企业是市场经济信用活动的主体,企业信用素质提高,全社会的信用秩序才能发生根本好转。关于企业信用建设,首先要有统一的、综合的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相关信用信息的分级、交叉式查询,针对信用信息潜在客户分布广、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提供各种信用信息的增值服务;其次,要逐步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和评价系统: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原理和评价手段,同时根据我市企业经营能力和经营行为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类型,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包括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系统和内部管理体系等。

要加强生产和流通等经济领域的诚信建设,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生产企业要把诚信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严格生产标准,完备生产条件,确保产品质量上。流通领域要在继续改进服务态度、完善售后服务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和明码实价的问题。要继续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放心一条街”和“放心店”活动,不断增加示范街、示范店的数量,同时把活动向批发市场、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延伸,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大力推进依法诚信纳税,坚决打击偷逃骗税违法行为。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针对影响恶劣、危害严重的制假售假的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和重点案件,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大整治力度,促进问题解决。

3.筹划信用征信建设,夯实社会信用基础。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工作部署和“整规‘十五’计划”的要求,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坚持宣传教育与法规制度相结合,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快我市公共信用体系和企业(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中介机构及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信用征信、评价、担保、调查咨询服务机构,逐步健全政府监管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加强各监管部门对各自监管对象的信用分类管理,逐步健全社会信用失信惩戒与守信激励机制。

建“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2

团建在医院日常工作中的作用

1.有利于为创建和谐医院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良好的思想环境能激人向上, 催人奋进, 而良好的思想环境是凭着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日积月累创造出来的。在年轻人居多的医院坚持不懈地进行医院团建工作, 用团组织的影响力去渗透于各位年轻的医生护士, 有利于使他们更容易跟随党的步伐, 为自己的各项本职工作探明正确的方向, 从而为构建和谐医院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2.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以及成员的团结意识

团员青年无疑是医院医护人员的主力军, 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个性”“随性”的出现。团建工作是以团员青年为对象的, 因此对其“个性”、“随性”都有着敏锐的注意力。

3.能有效加强团组织建设进而带动医院团队建设

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团工作的基础, 也是医院团建的重点之一。医院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团组织是医院党委党总支即上级团委各项工作的传达与实践引导者, 另一方面它又是年轻员工工作及思想的反馈者, 它将“上”与“下”有机结合, 协调医院各级人员有效工作, 最终实现建立高效工作团队的目标, 为医院的各项工作提供长期持久的保证。

医院团建的具体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共青团的制度, 有力促进团建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 各方面都面临着崭新的形势, 党的工作也趋向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 团建工作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想实现团建工作的稳定发展, 强化制度建设首当其冲。具体来说, 相关领导人员应当在党委党总支的领导下, 坚持从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切实加强本院团组织的各项制度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诸如《工作职责》、《组织活动制度》、《推优荐优制度》等制度, 以便在基础制度方面能够保证团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团组织还应当严格遵循党的各项正确政策,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商量、决策重大问题, 以保证团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夯实基础治理, 狠抓医院团组织建设

(1) 加强团支部建设。医院团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离不开基层支部的支撑, 因此党组织应当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的原则, 尽最大努力将资源整合向基层团支部倾斜。

(2) 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领导干部是团队的主心骨, 因此加强团组织建设首先必须完成团干部队伍建设。医院团委应当自始至终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 从每次的换届选举伊始入手, 按照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 并随时淘汰不称职、不合适的干部人选。

(3) 开展主题教育及示范教育。团组织建设要讲究时机, “主题教育日”就是医院团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契机。医院团委应当结合每年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等有纪念意义的节日, 针对性地开展增强团员各项意识的诸如“面对英烈, 我想说……”、“高举团旗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 这能够不断增强团员的归属感和组织性, 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此外, 示范教育也是团建工作必不可少的促进方式之一, 行业精英典型及本单位优秀团员的事例介绍也会为团建添砖加瓦, 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青年文明窗口”的争创, 就是本单位内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有效形式, 它通过系统学习、实践观摩, 提升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实践, 更好地带领各集体向“治病救人”这个医务最高目标前进。

3.加强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代表的宣传建设

网络高科技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宣传平台, 医院团建也不能忽视这一高效宣传手段。医院团委应当注重完善网络、博客、微博及短信平台等, 建立实时更新、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 如向外界传递青年医生的医术探讨、医德规范等动态, 向内部成员尤其是年轻团员介绍相关科室的最新医学进展等。尤为关键的是, 团组织成员应当轮流值班直接参与网络平台的维护与管理, 以便达到“人人参与、人人用心”的目的, 使团的工作与医德医术结合的更紧密, 内容更丰富, 更有特色。

此外, 医院团委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方式, 及时把握青年医护人员的思想动态, 找准团支部及团员存在的突出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团员长期受教育机制, 促进团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 用团的工作凝聚医护人员, 用团的工作推动医院工作新局面的形成, 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可以考虑从建立健全共青团的制度, 有力促进团建工作;夯实基础治理, 狠抓医院团组织建设;加强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代表的宣传建设等方面着力, 从而提升团建工作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80、90后加入医院团队, 使医院团委的作用变得比以前更加突出。坚持医院团建工作, 有利于为创建和谐医院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有利于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以及成员的团结意识, 有利于有效加强团组织建设进而带动医院团队建设。基于医院团建工作的重要性, 可以从建立健全共青团的制度, 有力促进团建工作;夯实基础治理, 狠抓医院团组织建设;加强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代表的宣传建设等方面着力, 提升团建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医院,团建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晶.关于医院团委工作的几点思考[J].医学信息, 2011 (9) .

关于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 诚信问题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诚实信用不仅是社会交往的伦理原则之一,还是经济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建构现代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伦理基石。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社会诚信的形成和进化

在一般意义上,社会诚信作为一种普遍的以信赖、信托和承诺、践诺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现象,其形成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它具备了两个基础和四个条件,它们的共同参与使社会诚信由可能变为现实,由潜在态变为显化态,处于进化过程之中。

首先,社会诚信的形成有其自然基础。观察发现,凡群居性高等动物,对自己的同类都有一种本能的相互趋近和相互肯定的倾向,在相近和类比的意义上,我们也可将此称为动物的“诚信”。尤其是在类属相同血缘关系相近的动物个体之间,这种“诚信”关系表现特别明显。如在猩猩、大象、狼、狗等动物群体中,母兽面临外来危险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幼兽和幼兽紧紧依恋母兽的行为,都不能不使我们肯定动物界确有“诚信”存在。正是这种“诚信”关系的存在,才使它们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胜出,在进化的历史链条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是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尽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获得了许多为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特质,但也仍然在许多方面与动物界保持着一致或联系。遗传机制的强制性迫使高级机体在一切方面包含着低级机体的要素和特质,因此,上述这种动物的类诚信因素也就必然构成人类诚信的自然基础或生物学起点。

其次,人类社会化机制及其日益强化是社会诚信形成的社会基础。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社会的本质在于实践性。人类社会实践过程的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导致人与人间的协作配合或社会联系的强化。从原始人对狩猎对象的追捕合围,到现代人进行高自动化机械系统的流水作业,无不如此。而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协作,当然少不了彼此间的利益认同、关系认同、命运认同等基本条件,它们的综合表现就是彼此的信任、信赖、信托、信用态度和趋向,就是彼此相互承诺和践诺的诚信关系的确立。如果原始人在狩猎对象转瞬即逝的那一刻,现代人在流水线上眼看配件就要从手边滑过的那一刻,还要对其他人能否有合作的诚意进行猜测的话,社会生产就根本无法进行,人类社会也根本不能存在。人类社会的这种强制性社会化机制是诚信存在的社会基础。它与自然基础相结合,使社会诚信由可能的潜在的形态转化为显化的现实形态。

再次,在以上两个基础上,社会诚信的现实形成,还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主客体根本利益的相近或一致。任何诚信都是建立在主客体根本利益相近或一致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客体才有可能认同主体的心、言、行是真诚的,也才能把自己现实的和未来的权益依靠并托付给主体,并且允许主体去进行信用活动。试想,在根本利益势不两立的社会群体、社会集团或国家之间,怎么能谈得上真正的诚信关系呢?就像中国人民对于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所谓“好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完全相信和信赖的。第二,主体的大量诚信事实对客体的长期的反复刺激。主客体间的诚信关系,就其发生初期,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怀疑、观望、思忖过程,但其一旦形成之后,其大部分时间,将以一种习惯性态势存在,在这段时间内,它将把大部分理性的怀疑因素排除在外了。其必须的条件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诚信事实的反复刺激。第三,主体的诚信事实对客体的刺激强度足够大。主体真诚可信的言行必然会对客体产生刺激,引起其相信、信赖、信托心理趋向的产生。而且前者的刺激强度与后者的反映强度成正比。在主体诚信事实出现的数量及频率一定的情况下,其强度越大,客体所产生的“信”的心理趋向的强度就越大。试想,当一个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一个政党,不惜以自己成员的生命,去维护他人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后者怎么会怀疑他们的诚信品格?随之而来的诚信关系又怎能不会产生并维持呢?

二、诚信丧失所带来的危害:

诚信丧失所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

第一,诚信缺失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危害了社会经济发展。诚信理念的缺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在社会诚信度高、信息沟通坦诚有效的情况下,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搜索成本、谈判成本,以及监管成本都会比较低。诚信水平较低,交易过程中契约的有效性时刻面临挑战,为应付失信可能性的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更快捷更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得不到发展,就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制约企业发展。诚信度降低使银行“惜贷”,企业发展必需资金得不到保障。企业的信誉本身就是无形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个企业不守诚信规范,损害的是自身的竞争力,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二,诚信缺失使企业风险向银行转移,加大了金融风险。信用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目前不少企业的恶意欠债、逃废债务行为,使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集中到银行,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银行为减小风险,尽量不向诚信状况不明的企业贷款,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二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贷款后形成了大量难以收回的呆账、坏账,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这两种后果都会加剧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诚信缺失加剧了社会道德风险,助长社会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在社会生活中,不守诚信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负面诱导作用。当一种失信行为未受到应有惩罚反而获利时,就会起到负面的示范效应,将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冲击,同时也会加剧社会分配不公,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诚信伦理的缺失带来的社会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决不能掉以轻心。

第四,诚信缺失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政府宏观决策,阻碍了市场化进程。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失信行为,使市场秩序受到极大干扰。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如何,与这个国家的诚信度直接相关,只有诚信作为一種经济资本最大程度上参与经济运行,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才可能建立、健全。诚信的缺失,将减缓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诚信的缺失,还将影响政府宏观决策的有效性。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是宏观决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数字虚假、信息失真,轻则削弱政府政策的应有效果,重则可能误国误民。

第五,诚信缺失有损于我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一个国家的整体诚信状况是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我国社会存在的种种诚信缺失问题,加大了吸引外资的成本,加大了企业和产品参加国际竞争的成本。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和产品要想在全球化浪潮中赢得挑战,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遵守诚信的理念和规则。否则,不仅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将会丧失竞争力,还会影响我国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国际形象。

三、加强诚信建设的对策

重建诚信理念。提高社会的诚信程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个公民、企业、政府以及执法机关共同努力。从治标上说,当务之急,要结合正在进行的清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欺诈拐骗的违法乱纪行为,遏制失信的势头。从治本上说,要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经济伦理,弘扬诚信理念。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诚信理念的舆论氛围。教育是根本。要真正树立诚信的道德规范,必须切实按照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方针,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要通过广泛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和理论研究,认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要建立起一整套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体系,既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积淀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既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权益;既要提倡竞争意识,遵循效率原则,又要发扬协作精神;既要肯定和允许追求个人和局部利益,又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全局利益,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商业道德评价标准。

第二,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规范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要加快诚信制度的相关立法和修订,积极推进包括金融信贷、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机构执业规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使不守信的市场主体无机可乘,为信用资本的有序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同时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守信的企业得到可靠的保护,失信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第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诚信的确立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要切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进企业治理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要坚决克服和纠正一切地方和部门受利益驱动而实施的保护主义,彻底打破条块界限,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为不同主体的市场行为创造充分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要按照國际惯例,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第四,尽快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发展资信评估行业。市场经济伦理的建立,必须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就要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这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以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体系上的经验,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管理体系。要通过大力发展我国的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以及规范的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经济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4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丁耀民

一、宁波区域创新的创始条件

1、区位条件: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宁绍平原的东端。北临钱塘江、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上虞、嵊县、新昌,南濒三门湾,陆域南接台州市的三门、天台两县接壤,东与舟山市(舟山群岛)隔海相望,由于宁波市沿海地区的区域位置条件,决定了宁波区域特色是开放性、外向性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2、资源条件:沿海资源,境内海岸线总长830公里,岛礁面积256.3平方公里;山资源,西有仙霞岭山脉东脉,天台山和四明山;平原资源,境内东北部和中部系宁绍平原冲积平原,低山丘陵间有小块河谷平原;水资源,境内主要水系甬江为省内七大水系之一;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人均土地面积低于浙江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宁波人均土地只有2.6亩,相当于浙江省的73.6%和全国23%。由于宁波区域在历史上“地少人多”,决定了外出经商的人较多。根据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要素,但宁波区域创新的特点,不是通过资源性扩张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区域经济增长。

3、政策因素:宁波区域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政策因素不一致,但主要归纳为两种发展形式: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的体制内供给型强制性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和以自发经济组织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宁波区域创新一方面与国家实施的优惠政策有关。从1984年4月宁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宁波为计划单列市,享受相当于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88年宁波被批准为“全国较大的市”,有了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权力,1993年宁波又被列入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4年,中央又明确宁波市为副省级城市,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而地方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使经济制度得以变迁,从旧体制向新体制演进。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乡镇企业比较发达,而不少乡镇集体企业实际上是带红帽子个私经济,同市、县、乡政府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有关,特别是鄞县、慈溪、余姚等北三县的县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

4、文化因素:宁波是我国开埠较早的城市,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在宋代设有市舶使,又是近代沿海城市开放口岸,传统的经商意识浓郁,虽然在清初曾受“海禁”,但开放性。浙东文化成为近代宁波帮产生的思想基础之一。受浙东学派的“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宁波帮的工商文化思想对宁波区域经济甚至对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工商业的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外宁波帮继承和深化了近代宁波帮的经营思想传统,又积极反哺家乡的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宁波现代港城文明则是宁波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一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宁波文化以浙东文化为主线,与宁波商帮文化和海洋文化相融合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以现代港城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宁波区域文化,也决定了宁波区域创新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性。浙东区域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统称为文化的东西即非正式制度安排,也是宁波区域的制度创新的重要的内容,宁波区域的经商传统使宁波人更容易接受 1

市场经济,政府一但放松管制,其释放的能量是巨大。

5、经济结构:国有、集体、个私、外资混合经济结构,从宁波市1999年所有制结构结构来看,国有经济占22.1%,集体经济占19.8%,个私经济占34.8%,外资经济占14.2%。乡镇企业作为沿海江浙地区发展的增长点,成为宁波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持,在全市工业产值上五分天下有其四,而宁波的经济总量中60%是县域经济的份额,其中乡镇企业是功不可没的。宁波区域的个私经济在全国很有名气,2001年在总产值、销售额、出口交货值上宁波在浙江省11个地市占5 个第一位,而且在对外招商引资发展也比较快,已经占到了浙江省的25.3%。国有经济通过有进有退,使国有资本从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集中,1998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企业数减少了319家,减幅达53%,但总资产却增长了92.3%。

6、产权结构:宁波是较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城市,呈现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70年代末,宁波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开始兴起,通过80年代的发展,个私经济基础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给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1996 年开始宁波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使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从1998年开始宁波对县区一级的国有集体进行改制。到2001年底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宁波区域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企业向股份制为主的多种实现形式转变;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强;三是各种所有制结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弥补、共生共荣。

二、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对策

1、制度创新

(1)政府体制创新:一是政府政策行为创新。继续推行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共生共荣的生存政策,使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共同享受均等的国民待遇,削减审批事项,降低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的门槛。政企分开(政府职能与企业的职能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国有资本管理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中介组织从政府和事业单位分离出来,把政府的部分服务职能移交给中介组织来承担);建立政策运作工具体系,有效地运作和落实政策。特别是把政策实施作为运行政策进行服务的过程,建立政策研制、解释、传递、辅导、执行的工作班子和政策操作技术人员,培育一批政策服务技术官员。二是政府法律行为创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和竞争都要在科学严谨的法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利用宁波较大城市的地方法规的立法权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建立行政法律监督体系,使之符合国际惯例。三是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信息化和“电子政府”,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与WTO规则市场开放原则接轨,进行政府上网,办公自动化,进行行政理念现代化;进行政务公开,根据法律文件规定贯彻政府透明度和公开性原则,公开政府重大决策,公开重要法规规章,公开行政行为的标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使宁波地方政府成为“阳光下”的政府;决策科学化,充分利用“外脑”的参谋作用,为行政首长科学决策服务,减少决策失误和“拍脑袋”工程,通过民主化进行科学决策。四是政府廉洁形象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从官本位向人本位转化,从政府管理的强制性命令政策向依法办事转化,从体制上消除“权力寻租”的源头,首先要制约行政权力,使政府的权力从市场中退出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一把手”的制约和分权。

(2)企业体制创新。首先是市场机制的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

结构步伐,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权改革进一步完善,建立有效的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规则,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统一市场,切实规范市场秩序;其次是民营企业机制再创新,利用宁波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加入WTO的机会,对民营经济体制进行再创新。通过家族型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使民营企业能自主创新、规模扩张和直接融资;通过专业集贸市场向现代市场发展,使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网络化和品牌化;通过低层次的专业化产业区向科技品牌型的新型产业组织发展,使区域特色经济或块状经济进一步形成,将会给民营中小企业转化为新一轮的体制压力和动力。

(3)金融体制创新。金融创新首先要进行金融观念的一场变革,对金融风险度、金融服务成本、金融资产进行观念上创新,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其次对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宁波区域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在金融的体系上形成了以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体系,外资金融机构登陆宁波,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通过金融体系创新形成科研、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技术转让及产业化的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工具的创新,是宁波金融创新的重点。

(4)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仅仅局限于城镇,广大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其中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从公有制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和自由职业扩展,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仅仅是大病统筹,职工的门诊医疗保障也仅仅局限于机关事业单位,直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也是宁波区域现阶段政府的最主要工作。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同时与 WTO规则的市场开放原则不相适应,要争取建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就业机制来切实解决失业问题。迎接数年后WTO真正的挑战。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同时,发展现代金融、咨询、旅游和软件媒体等高技术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减少磨擦性失业,同时切实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迎接世贸组织的挑战。

2、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入股、期股、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办法,引进适用性人才、培养本地人才、留住外地高素质人才,把企业塑造成真正的创新系统的主体,同时分配制度的创新是激励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人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最能激励人的积极性的是体制、机制和分配制度的创新,而其中以分配制度的创新是现阶段最直接的创新方式。通过科技产业化,建立起金融、税收、分红、报酬等政策杠杆体系及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体系。由于企业内部缺乏,而大量的科技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运行机制是技术创新的真正目的。宁波区域的高新科技术园区作为技术的孵化器所起的创新作用还不够明显。此外,商业化目标、商品化生产,是当代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专利技术、专用技术和技术贸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生产能力。

3、管理创新

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理区和旅游服务区进行服务和管理创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上要利用与市场接轨的新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创新;在新城区的管理上把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委托授权进行市场化运作;在旅游服务区管理上,重点发展山、海、水、文化的优势,创建四个不同特色的风景带,以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区为中心包括四明山

脉在内的名山风景带、正在创建国家级风景区的东钱湖包括天童寺、阿育王寺景区的佛教旅游风景带和正在策划 “江南第一古城”的慈城镇为中心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保国寺、上林湖文化旅游风景带及以象山海滨风景区为中心包括周边沿海的海洋旅游风景带。

4、知识创新

建“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5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溧阳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仍然刻不容缓。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新情况层出不穷的今天,它已不是一个

简单的健康概念或生活水平问题,而成为一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地区稳定的战略问题。

形势所迫。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溧阳市已于2008 年步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还包括社会现代化、市民现代化等方面,其中包含了人均预期寿命、万人拥有医生数等硬性指标。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其意义已超出医学的传统范畴,成了考量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顺应群众期待的现实呼唤。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快捷、方便、安全、实惠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四是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传染病流行态势十分严峻,其中不少传染病以突发、爆发流行的形式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慢性病已经成为百姓健康的主要威胁。原有公共卫生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现状所求。溧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组织管理、硬件配套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要求完善设施、强化功能,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把公共卫生等同 1

于医疗卫生,对其长期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在预防”的理念不牢;配合协调不够。二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女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偏少,特别是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卫生防病与监督机构发展滞后。三是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与布局不尽合理。

职责所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的内涵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将公共卫生工作明确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这表明,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延长期望寿命,而实质是公共政策,核心是政府责任,需要由政府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颁布公共卫生法律。因此,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人民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责任明确、反应灵敏、运作协调、高效权威”的要求,调整

充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把镇一级行政区纳入成员单位,健全覆盖城乡、组织严密、反应及时、处置果断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强化政令畅通、保障有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处理联动机制,确保人员、设备、车辆和物资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卫生局作为主管单位,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总抓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明确市疾控中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管理和日常处理责任单位。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根据防范得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的总要求,不断深化细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疫情突发时的启动和处置程序,确保临阵不乱、有序实施。经常分析研究公共卫生体系运转情况,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快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加大市、镇、村三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力度,形成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级医院为骨架,镇卫生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全面进行技术设备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设备和现场监测设备等的配套升级,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针对当前传染病突发、频发的严峻形势,按照现代传染病控制策略和建设标准,加快筹建高标准、高配置的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全市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任务。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快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方便和满足广大农民一般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需求,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和村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方面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彻底消除农村疾病预防保健网络的盲区,解决疾病防控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重视加强对村卫生服务站和人群密集地如学校、工厂医务室的管理,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纳入市卫生局正常管理轨道。

三是加快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充实各医疗机构“120”急救力量和设施,提高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进一步发挥其紧急救援的主力军作用。组

建技术诊断专家指导组和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应急救治队伍,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定期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并分设若干专业应急工作组,以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医疗机构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依托市人民医院,组建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实现对急救设施和人员的科学、合理、快速调度。根据区域分布范围,选择条件较好的镇卫生院建立急救分站,构筑市、镇两级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控制及时、救治有序的医疗紧急救治网,实施急救工作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用足用好急救资源,缩小急救半径,确保意外伤害、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四是加快健全监测预警报告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报告系统,实现市、镇两级相关部门

和各类医疗机构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村卫生服务站延伸,完善群防群控网络,增强快速反应、快速控制能力。重点推进数字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平时为全市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作为应急指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并依托该平台,建立信息报告专用网。落实网上直报、日报、零报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信息直报,切实提高数据报告质量,缩短疫情报告时间,杜绝缓报漏报现象,确保在第一时间实现预测预报。市卫生局负责对各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收集、汇总和分析,作出正确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经市政府同意,市卫生局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布疫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和群众情绪,避免引发社会恐慌或波动。

五是加快健全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以市卫生监督所为主体、以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卫生监督执

法工作,依法强化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与控制,力求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和技术手段,增强应急反应和日常监督执法能力。进一步拓宽执法领域,切实抓好源头监控。健全公共卫生执法监督责任制,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依法治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探索卫生综合执法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强卫生监督分所力量,在镇卫生院派驻卫生执法监督人员,探索卫生监督工作垂直管理模式。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强化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义务,实现从理念上强化、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

全、力量上加强,牢固确立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中的主导地位,责无旁贷担负起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关心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若干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抓好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估体系,把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共

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按照“政事分开”原则,重点强化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高效联动的公共卫生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必须充分认清公共卫生姓“公”的特质,坚持公共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应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在内的重要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提高全市财政支出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提高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标准,健全公共卫生事业费与财政支出同步甚至更快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卫生经费足额到位。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突出“两倾斜一保证”,即向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急救系统倾斜,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倾斜,保证公共卫生系统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坚决杜绝以搞创收来维持日常开支。加快卫生系统内部改革,把政府卫生工作的职能和重点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逐步形成公共

卫生服务以政府投入为主、临床医疗以市场为主的卫生医疗新格局。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同时积极争取贷款项目和国家补贴投入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发展格局。

保障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重点抓好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现场处置、卫生监督、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完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把好人员准入关。着重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对乡村医生、校医、厂医的技术辅导,着力构建自己的“专家库”和“学科权威”。在市疾控中心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应急处理队伍的培训任务。以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扩大分配自主权,充分调动卫生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人才

流动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引导市级医院的业务骨干向社区流动,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建立人才支援交流使用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资

源的对口合作,重点开展卫生下乡等活动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加强镇防疫专职人员的管理,把镇防疫专职人员纳入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任务考核,为使基础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人才保证。

建“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6

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中心张世平吴家平

重庆市九龙坡区大力推进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基于当前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式与转变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课程育人的要求,从加强教什么内容的研究与实践上而提出的新工作。此项工作对于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九龙坡区教委与教师进修学院,在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基础上,拟发了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与实施方案,这对于完成此项工作,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的组织,学校更好地参与实施等,都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提高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全面”二字,主要有三层含意:一是各中小学校都要在原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课程育人的科学性、系统性、个性化与校本化,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否则,在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就是认识不到位,行动跟不上。二是各中小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全员参与,要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各方面问题,要有系统思考、系统组织,系统解决课程建设问题的总体构想与总体的操作管理意见。三是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围绕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要一切从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素质教育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上出发,如现在对于人的素质的科学认识,有核心素质、基础素质、综合素质、学科素质、特长素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由此,课程的划分也就可以根据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划分成为不同的课程。再有就是“推进”二字,也有三层含意:一是推进是一个行政推动、教研带动、学校行动的整体活动过程,是“教研、科研、培训、信息、评价”五架马车齐驱动,“课程、课堂、课题”三课统整,课程资源优化的过程。二是推进就是深化,要深化“品质课堂”建设,要深化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改革,要深化教师的素质教育,要深化学校的管理改革,要加快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等等。三是推进就是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推进是一个不断地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各学科的教研、各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都要有一种研究与实践,有一个不断修改与完善的思想准备。

二、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有科学的设计

国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等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更应在课程育人内容、结构、操作与评价上有科学的设计,之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强调要有总体的框架图,要有实施的方案,要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就是要求各学校从总体设计或顶层设计上,比较科学地形成对于课程体系的认识,有课程体系建设相关活动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与人财物优势,加快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区教委与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可以说是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模版,是一种顶层设计。()比如说进修学院的实施方案,明显操作性强,有八个方面的具体操作内容: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多样化的课程体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呈现“品质课堂”的高质量与高品位;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结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分步完达成的目标是2个月完成框架图、五个月完成实施方案、一年达成基本课程体系,三年形成系统,五年具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区教师进修学院成立研究中心,提供指导与管理服务,学校建立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小组;推进工作上,要从学习、培训、调研、交流、研讨、总结评比、宣传报道、制度建设、试点推进等各个方面入手;课程体系建设要发挥教研人员的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教研员蹲点各学校指导与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解决好组织领导、研究能力、研究经费、评价管理四个方面的保障问题;学校在各个方面要加大对于课程体系建设的投入与培训力度,要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烈意识;学校校长是否具备改革的领导力、研究力、开发力、执行力、评价力,是校长是否适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的素质要求。

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在科学原理与方法基础上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要有教育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改革的坚实基础。许多改革的成功,就是因为比较好的运用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如生本教育改革,就是因为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比较注重人的内在潜能激发,强调学生的主动,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如成功教育,也是因为结合了人的成就需要,结合了人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了人的正面评价等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原理与方法,我认为有五个方面:一是发展性原理,也就是深化改革同样是发展的要求,发展才是学校办学最为重要的要求,没有课程体系建设,也就很难说学校在发展;二是结构性原理,课程体系是有结构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育人的科学建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细化;三是资源整合的原理,优化系统与整体推进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快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四是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与平台;五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基于学校,利于学校,助推发展学校和打造特色的必然选择。

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长期来有一种说法是从科学开始的地方去研究科学,借用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就是要从课程开始的地方去建构课程。我个人认为,课程开始的地方有三个:一是生活是课程的源泉,现在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生活目标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课程建设要有生活的变化呈现,要从学生的生活上去建构课程;二是社会实践,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劳动方式的改变,都可以说是课程育人内容的新挑战,课程随时代而变,就是要有新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的教育,所以课程要从社会实践需要上去建构;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与改革发展的关键点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创新点,学校课程更要从创新点上去建构。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诚信,道德教育,教育体制

诚信, 概言之即诚实和信用。它作为公民道德规范, 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不论哪个时代, 哪个国家, 哪个社会, 什么阶层的人, 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 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 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古人云:“言而有信, 君子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子曰“人而无信, 未知其可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然诺, 守信义的道德传统, 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但是近年来, 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 一致认为诚信危机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作为一个在高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深感责任重大, 有必要作一些认真思考。

在我国, 大学生历来被视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军, 是青年中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然而, 曾几何时, 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 常见的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虚假化、学术做假、考试作弊、求职作假、随意违约、助学贷款赖账等方面。其中尤以考试作弊和助学贷款赖账最为普遍, 而作业抄袭似乎已经普及的算不上是什么“不诚信”了。每当某位认真的老师抓住了某个考试作弊的学生, 面对严肃的校纪校规处分, 这些学生都会痛心疾首, 后悔不己。问及为什么要如此, “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理由不外乎是“想考个好分数”、“怕过不了关”。然而, 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据笔者的同事告知:有个一年级的班级参加金工实习, 按照规定每个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一把榔头。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后, 指导老师发现全班交上来的30多个榔头中有20多把榔头是生锈的, 显然不是新制作的。在老师的教育下, 20多位同学都承认, 这些榔头是从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处借来的, 然后交给老师交差, 混1个学分。我们曾经反复强调要强化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要安排给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 可他们就这样随意地放弃了这个机会, 而且还选择了不诚信的手段蒙骗老师, 真让笔者感到寒心和悲哀。

“人无信而不立”, 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但是众多大学生集体“不诚信”的情况比比皆是。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全班的大部分学生“作了假”。笔者曾经在学生党员中作过一个调查。按理大学生中的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应该更高一些。然而, 从“诚信”问题具体到对“考试作弊”问题的认识上, 似乎也没显出什么区别。许多学生党员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 甚至还认为“考试作弊”是“可以理解的”, “是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弊端造成的”。

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诚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 而应从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中去分析问题, 寻找原因。

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从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国家,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尤其在当今社会中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风气不断滋长, 投机取巧有时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 诚实守信却往往吃亏遭殃。甚至在少数地方, 不守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当谎言和虚伪比诚实守信具有更大生存优势时, 有的人就经不住诱惑了。大学校园也非净土,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时刻在侵蚀着大学生。这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社会历史原因。

应试教育的积弊:我们的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一样, 至今仍然循着应试教育的轨迹前进, 往往忽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评判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志是考试成绩的几个阿拉伯数字;在分数和利益面前, “诚信”变得脆弱并廉价, 于是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作弊。

从众心理使然:《中国青年》提出了要关注“大学里的潜规则”问题, 源自于一个见诸媒体的新闻:黑龙江省一大学300名大学生为使考试成绩“及格”, 由学生王某出面, 每人收取50元, 送给“自然辩证法”的授课老师于某, 以便其在评卷时给予关照。结果, 所有送钱的学生成绩均获得通过。文章说:“300名学生如此大规模地向自己的授课教师行贿, 在中国教育史上, 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与学生之间似乎已达成了某种默契”。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众心理使然的例子。从众心理会使人产生非理性思维, 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 从而出现集体的越轨行为。校园里的作弊风气, 代人签到, 弄虚作假等等很多非诚信的行为就是通过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模仿、感染而产生的。

诚信是思想观念认识的过程, 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 需要培养, 更需要教育, 因此, 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努力抓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1.在教书育人中加强诚信教育

教书育人, 是教师工作之本。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 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也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 就是要把诚实守信作为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特质。有人建议在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笔者认为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可以在诚信教育中起很重要的主导作用。除了用良好的形象取信于学生,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学生外, 还要时时宣传和教育学生要说实话, 办实事, 不欺人, 不做作, 不掩饰, 遵守诺言, 使学生至始自终受到诚信思想的熏陶, 从而牢固树立诚信品格。笔者在美国的一所大学访问期间, 见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他每次任课的第一次测验试卷的第一项题目总是一个有关道德教育的5个选择判断题, 占总分数的5%。该题目和标准答案均在该老师的课程主页上公开挂着, 内容如下:

A) 你可以与你的同学讨论你的家庭作业。选择|T|F|

答案:True. (因为我说过可以)

B) 如果你被判定为学术品德不诚实, 你的该门课程将只能得到“F” 。选择|T|F

答案:False. (你只能得“XF”, 即意味着你的学术道德缺失)

C) 你可以从本课程网页上下载辅助教学文件, 稍作修改后用于家庭作业中并上交老师。选择|T|F

答案:True. (该网页只要是你从全班同学都可以公平得到、你认为适合使用的, 但你必须每次都要给出网页来源。换言之, 如果你不是从本课程网页, 而是通过其它渠道得到的资源, 并把它作为你的作业交上来是不许可的。因为这对其他得不到相同信息的同学是不公平的。)

D) 如果你看到有不诚信的事件存在, 你应该报告“学生诚信委员会”。选择|T|F

答案:True. (因为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而不仅仅是监考老师的责任)

E) 你的监考老师判定你是否有欺诈行为。选择|T|F

答案:False. (你是否清白由你的同学组成的“学生诚信委员会”判定)

有的美国教授在考试前要求每个学生抄写一段有关诚信的誓言, 签上自己的姓名后交上去。这些做法的目的, 一是在临考前再一次提醒和教育学生要做诚实守信的人, 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接受过诚信教育的“痕迹”留下来, 以备万一学生作弊后受处罚要打官司时用作证据。

2.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奖惩机制

要将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和规则约束结合起来,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因此, 还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和制度约束。不论是谁, 如果按所规定的诚信意识去行动时, 都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情绪体验, 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感。笔者在美国看到街道两旁的泊车位前都安装了无人值守的收费机器, 按照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 由车主事先投币付费。大多数车主往往总要自觉的比自己估计停留的时间稍多交一些。我问美国朋友, 这里并没有人看管, 为何要这样认真?即使回来稍稍晚一点也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朋友说, 万一给巡查人员发现你的车超过了预付费的时间, 一张罚单可就远远超过了你事先预付的这些小钱了, 所以宁愿稍多交一点, 以便可更从容的回来取车, 也不愿因小失大。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诚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制度约束而逐渐养成的。如果我们能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奖惩机制, 能真正做到决不让投机钻营者得逞, 也决不让老实人吃亏。那么, 诚信约束外在规则的“他律”就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律”, 成为学生主体的自觉行为。

诚信教育是全世界的事, 是全民族的事。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但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干预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发生, 于国于民、于校于生来说, 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只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

参考文献

[1]黄晓宾.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江西师大报.

[2]校园信用危机反诘社会责任.新闻周报, 2004-4-20.

建“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 公路建养部门 机械设备 租赁

当前我国公路施工的等级标准不断地提升,特别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施工规模和数量的提升,对于施工租赁的设备的要求就更高。我国公路建养部门现有的机械设备不论是在数量上或者是在规格上都远远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建设需求,同时许多部门的设备还存在着“带病作业”的问题,机械设备的老化严重地拖滞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因此,广泛联社社会资源,从社会机构租赁所需的机械设备则成为了当前我国公路施工机械设备调配的主流。然而当前的公路施工机械租赁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的不利不仅影响了设备本身的养护,更造成了资金上的浪费。因此,当前,作为公路建养部门,必须要加强机械设备租赁的管理与研究,从而提高设备作业的使用效率,更好地联合广泛的社会资源,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1. 当前我国公路机械设备租赁与管理的现状

首先,我国公路建设所应用的机械设备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特别是在大型设备的购置上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当前我国用于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更新的资金严重不足,一度导致了工程所需设备的短缺;第二,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以及维修的水平相对较低,相关的检测手段少有人掌握,接受正规训练的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对于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只能依靠厂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第三,从事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以及操作人员的待遇较低,经济上无法满足,因此无法留住真正的人才,导致了大量的临时工“临危受命”,在不具备相关资格和能力的情况下盲目上任,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出现了滑坡;第四,机械设备管理不力,所租赁设备与自有设备使用混乱,存在“谁买谁用,谁用谁管”现象;第五,建养部门的领导对机械设备租赁的管理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存在重占有、轻效益的错误观念。对所租赁的设备不能够及时地保养,由于不是企业自有设备,对于设备出现的问题和恶化,无人负责,也并不珍惜重视,严重地影响到了租赁市场的和谐;最后,所租赁的机械设备缺少健全的档案收录,设备的使用者和管理者无法把握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埋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2. 公路建养部门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作用

机械设备的租赁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改变了以往对设备始终无偿占有的局面,这种有偿占有的模式使得设备资源得到了充分地运用,由于租赁设备通常都按照时间计算费用,因此占用的时间越长,那么所需要付出的费用就越大,因此各单位均会在最短的实践内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有效地降低租赁费用的支出。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作业成本,避免了机构的重叠。特别是因为所租赁的机械设备均由出租方负责维修和养护,这也为施工队减少了工作量,免除了后顾之忧,避免了精力的分散,更无须再在维护方面投入资金,也同样缩减了生产成本。所租赁设备通常都有租赁公司专业挑选,避免了企业选购设备的盲目性,极大地规避了投资风险,有效地节省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另外,机械设备的租赁还能够促进单位设备的快速更新,可以更好地配合新技术的实施。使从业人员和相关领导均能将精力放在工程质量的提高上来,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加强公路建养部门机械设备租赁管理的具体措施

3.1促进机械设备租赁管理的制度化

要做到机械设备租赁管理的制度化,施工企业必须要从头抓起,使租赁的合同更加规范无漏洞,并将制度化贯穿于设备的使用、养护维修、人员培训等作业的全程。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并且行之有效地的规章制度,保障所租赁设备能够符合相关的管理要求,只有不断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有据可循,保障操作方向的科学性,才能确保租赁机械设备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才能形成租赁市场的良性竞争,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3.2实现机械设备租赁服务的多样化

因为不同的工程对施工的要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各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尽管相关的规范以及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必须要重视让服务更好地满足作业需求。认真地从实际作业中找出问题,查找现场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认真听取一线员工的想法,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缩减设备挑选的时间,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施工需求,促进机械设备租赁企业服务的多样化,从而保障施工企业与租赁企业的双赢。

3.3坚持机械设备租赁经营实体化

施工企业首先务必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举例来说,要成立租赁公司并将其运作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以机械设备为固定资产,注重设备的保值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尝试采取联营或者是租赁业连锁经营的模式促进租赁行实体的发展。促使设备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管理理念,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地调动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逐步促进设备租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以及标准化。

3.4提高机械设备租赁的专业化水平

较强的专业性是机械设备租赁工作的一大特点,因此在选择租赁公司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考察对方的专业化水平,并要求机械设备的操作、技术以及管理人员均要具备较高的沟通协调以及高度的专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对租赁机械设备主要危险源的预测和控制,从方方面面努力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将机械事故的发生几率最小化。并以租赁机械设备为对象定期进行维修保养,使租赁机械设备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不但可以确保租赁机械设备在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也可以有效地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

3.5在机械设备租赁工作中融入人性化因素

人是租赁和使用机械设备的主体,做好了人的工作才能够有助于租赁设备的管理。做好人的管理、培训和使用是做好机械设备租赁工作的基本前提。机械设备租赁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做到人性化,积极开展教育和培训,保障考核的科学性,加强岗位技能的锻炼,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水平,使机械设备的租赁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同时,对机械设备租赁的各级人员,要更加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情况,要尽量地帮助职员解决后顾之忧。保障各级工作人员都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机械设备租赁工作中来,不仅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凝聚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公路建养部门机械设备租赁的管理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国的机械租赁市场已经日趋完善,并且市场可以说发展潜力巨大,充分、合理地应用所租赁的设备则能够缩短工期、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然而我国的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变性,因此,我们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善于查找自身的不足,积极地做好经验的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市场,才能为社会和群众建设出高质量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张远民,浅析公路施工机械设各租赁[J].科技信息,2007.1.

上一篇:《歌手当打之年》观有感下一篇:316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