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品思考

2024-07-23

哲学小品思考(通用12篇)

哲学小品思考 篇1

古阿斯指环

恩格斯得带了古阿斯指环,随即他隐身了。开始几个小时,他到处闲逛,测试自己的隐形能力。一个他偶尔咳嗽一声,发现他也消声了。一旦习惯于隐形生活,他就想着下一步可以做什么。让他感到羞愧的是,第一时间在脑海里显现的,并非只是美味佳肴,比如,他可以去女人浴室或者更衣室晃悠,他也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头点东西,他还可以绊倒那写西装笔挺却对着手机大声嚷嚷的讨厌鬼。

但他想抵制住这些低俗的诱惑,他想做些好事,然而他发现这方面的机会没那么明显。对于利用隐形能力去干那不那么有益的事情的诱惑,他到底还能忍多久呢?只要有一秒钟的软弱,所有的努力就都毁了,他将可能是这样:偷窥裸体女人或偷钱。他有必要继续忍下去吗? 我们可以把古阿斯指环看作道德素质的检验器。想象我们也有这样一个指环,如果我们是诚实的,就可能暴露我们是多么令人失望地易于堕落。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事实上是堕落的。

或许这能让我们去同情恶魔。例如,官干了坏事,就会招到百姓的谴责。但是,我们没有想象,如果自己拥有滔天权利,拥有无尽的放纵的机会,阿谀奉承的马屁又乐意迎合我们的每一个怪念头。我们真的能确定,我们在此情况下不会使自己蒙羞。

这个问题,问别人和问自己得到的答案会不同。

你就纠结一回

马克斯非常饿,因为他做了一个决定:做每一个决定必须是理性的。而他的尴尬就是:食物吃完了,他的家处于能获得食物(唯一)的东西两个菜场正中间。因而他没有任何理由去任何方向,你能否帮帮他?

说了很多,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被语言欺骗。

这话绕啊绕啊,心里就敬畏了,就觉得是很深刻的理论。且,语言本身表达的不完善与语言定义的问题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误会。

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马克做了40年的素食主义者,虽然一度想念肉食,但他原则总能战胜欲望。而他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吃肉了。

一周前,他碰到了一头经基因改造过的猪,能讲话,更重要的是他想被人吃掉。对马克一述衷肠,马克觉得不吃他就是不尊重他。

你的选择呢:

没有赢家

士兵瑞恩要做一件很不好的事,他被下令先强奸并杀死一个女囚徒,而这只是因为种族原因被抓来的无辜的平民。无疑,这是极不正义的罪行。

但他却没有二选。如果执行命令,尚可让受害者不必承受更多不必要的折磨。他知道,如果违令,他自己将被处决,而这个囚犯还会被侵犯并杀害,可能还会更残忍。所以他只能选择最优解。但他的内心很不平静。

把伤害降到最低似乎是道德上完美的事了,假如有人为他如此辩护,站后法庭会原谅他吗?

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是如此苍白,但也说得过去,毕竟道德是后天产生的。

光钎传送

电子传送机通过分子扫描你的大脑和身体,毁灭她们,然后把信息传到火星,再将你的身体在火星上重组。虽然火星上这人外貌感觉和思想都与在地球上被催眠并穿越时空的那个人是一样的,但却不可否认一个事实:你被谋杀了,然后被一个克隆人替代了。

体验者认为这是荒谬的,因为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死了,而在被分解的瞬间,又不可否认被谋杀的事实。

我们的存在依赖什么?

虚拟出轨

结婚20年,夫妻变成左右手。因为当迪克了解虚拟出轨公司,他兴奋了。因为他还爱自己的妻子,又不愿背负现实出轨的道德谴责。而这个公司应他所需,提哦那个虚拟性爱服务。这并非网友一夜情,而是在虚拟环境下让你和你的理想型共处。它让你感到是如此真实。而实际上,却是电刺激大脑形成的。它拥有出轨的快乐,却不是真的不忠,迪克还有什么理由抵抗他的诱惑吗?

可能在现实中,这样的思想跳板就有,似是而非中让你撤下道德高强和心理防线。来吧,找个跳板!

哲学小品思考 篇2

一、关于临习画作的挑选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临摹教学中为了能够清楚地看到宋代作品,通常会选择清晰的印刷品,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长期看到原作,所以印刷品的选择至关重要。书籍市场上提供了很多临本,虽然现代的印刷术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是大部分临本的印刷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色偏和画面细腻程度达不到要求。有的印刷品色偏严重,学生甚至无法辨认画面的色彩及线条。所以在临本的选择上尽量选用高仿真印刷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作品的尺寸、色彩以及线条的细节。

另一点是白描临稿的选择,市面上的一些宋画的白描临稿质量也是参差不齐,部分书籍的白描线条质量非常差,对于我们教学来说造成很多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拿着高仿的宋画来对临线条,而那些市面上印刷品可放在宣纸下面起一个定位作用。线条的转折变化等细节,还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宋画中习得。

二、白描在工笔画学习中的重要角色

白描是工笔画学习的基础。在宋画临习阶段前期,教师应多着手示范白描的临习,详细讲解花卉、鸟类的结构以及不同质感线条的表现。对于初学的学生,教学的细节决定了学生整体的学习进度,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在临习宋代花鸟画时对工笔画的定位还不是很明确,很多学生先前接受的都是西化的教学体系,接触中国画作品较少。所以学生对中国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认识,作品临摹过程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阅读作品。在临习宋画时,学生对线条的组织穿插、粗细变化、质感表现,教师都应悉心指导。教师需提供优秀的白描临稿,和较差的白描临稿作对比,让学生进行辨识。线条决定了一幅临习作品的好坏,很多学生甚至去临摹那些质量较差的白描作品,线条浮躁、粗糙。基本骨架都没有建立起来,其后的设色教学便很难进行。

宋画临习和白描课程可以穿插进行,根据学生对线条的掌握程度,大概3周左右学生对白描勾线临习基本掌握了,便可进行宋画临习教学。临习过程中也要适当地让学生临习一些白描作品,这样学生对白描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体会会更加深刻,对今后的写生创作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形成正确的工笔画认识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设色运用、分染及其他技巧的概述

宋代小品画的画面非常小,大部分的小品画作品的尺寸都在30厘米左右。虽然是小画面,但是宋画恰到好处的经营布局使得小小的画面展示出广阔空间。宋代绘画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流传于世,色彩也是我们临习教学的重点。

分染、罩染、统染这些基本的技法教师需在课堂示范,包括控制两支笔的水分,水色、墨色分染,石色、水色平涂,等等。与油画水彩等西洋画法不同,薄涂多次是工笔画色彩厚重艳丽的关键。工笔画中的薄中见厚是通过多次的渲染实现的。教师的示范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观察,学生对工笔画色彩的认识才会更深刻。很多学生在初次临摹时很容易急于求成,分染出的颜色会很浮躁,教师需及时纠正。

为了更好地复原原作的精美细丽,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要求学生使用传统的石色和水色颜料,因为大部分锡管制的颜料质量较差,尤其是白色、花青和赭石色。学生在临习刷底色时,锡管制的颜料会与墨色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沉淀。而姜思序堂生产的花青膏和赭石膏相对来说细腻很多。用于底色涂刷以及分染设色较适宜。

宋画作品中有很多画面使用到了白色,比如《果熟来禽图》等等。尤其是白色的花朵,学生在初次临摹过程中由于对白的性质不是十分了解,白色不是经过三矾九染,两到三遍便分染完成,所以很容易就将白色画得比较火气,色彩浮在画面上。在临摹宋画 作品时,有些学生会选择锡管制的白色,由于锡管制的白色质量不能保证,有的锡管制的颜料由于放置时间过久,胶与色粉脱离,颜料在加水之后会产生大量沉淀,很难染匀。尤其是在染一些小的花瓣时,染不匀的情况更加明显。而传统的蛤粉相对来说干湿变化太大难以控制。所以也不提倡在分染较小的花朵时使用。在这里推荐学生使用日本的“吉祥”中的白色,“吉祥白”相对来说细腻很多,胶的含量也适合,但是相对蛤粉的覆盖力较差,底色平涂较适合。在白色的叶片分染时可适当加入锌白提亮画面。

金金 / 榴枝黄鸟(临摹) 白描画稿 2014年

金金 / 榴枝黄鸟(临摹) 分染 2014年

宋画作品保存了上千年,绢的颜色由于常年的氧化形成了较深的颜色,它是时间的印记。时间赋予了宋画更多的美感,我们临习宋画也要将这时间的印记复制出来,底色的涂刷要尽可能接近原作,由于印刷的偏差,有些书籍的色彩会和原作相差很多,所以临稿的选择变得十分重要,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高仿的和印刷接近原作的书籍作为教学范本,这样的色彩才不会相差太大。在底色设色时,有意思的是有很多学生都会去调和出底色的色彩一遍刷在纸上。这样做的话颜色都浮在纸上,生硬晦涩成为必然。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淡墨平涂多次,当纸上的墨色接近底色后再用花青、藤黄、朱膘等调出接近的色调继续薄涂多次,这样刷出的底色才能沉稳、耐看。

四、宋画临摹对于工笔画教学的意义

宋画临摹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的重要途径,是工笔花鸟画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临摹,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差别,就是认识理解不同和操作的不定因素所产生的差别,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单纯用文字阐述整个过程必然琐碎和间接,通常教师的现场操作更具有说服力。绘画艺术的操作性、技巧性是不可少的,只有在真正的临摹、绘画过程中才能积累经验和技法,这些经验和技法是真正绘画创作的基础。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作品,即使是你有再好的构想、诗意和灵感也是徒劳。

宋画在整个绘画历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学习工笔画的过程中,建议学生多参考宋代的画评,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要能够理解绘画其中的含义,体会画中的神韵,同时也要阅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历史,在历史中感受当时形成这种绘画艺术高潮的条件和当时文人的精神,才能从个人气质和文学背景出发去临摹和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过于强调技法和操作,也只能是保留笔墨于纸上,没有气韵的作品只能算工艺品。

摘要:宋画临摹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的重要途径,是工笔花鸟画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教学范本的选择,花鸟白描中常见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设色中的底色、白色的使用、渲染等相关问题都是教学的重点,本文针对这些细节做了详细的描述。

关于园林小品景观设计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园林小品;景观设计;原则;要素

城市园林中,园林小品主要起到装饰、供休息、展示、照明、园林管理的作用,是一类小型建筑设施[1]。小品具有造型别致、体量小巧的特点,内部没有空间[2]。园林小品不仅能够丰富园趣、美化环境、供游人休息、方便游人公共活动,还能赋予城市景观空间丰富的意义及内涵,对提高城市景观品味具有现实意义。园林小品的景观设计原则、具体设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园林小品的景观设计原则

设计师在对园林小品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地域性、经济性、整体性、以人为本及自然性五点原则。

1.1 地域性

为了更好的展现本地区的地域风情及人文风情,在对小品布局、位置选择时应当遵循地域性原则,促使园林小品满足当地的人文风情及自然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地域原有风貌。

1.2 经济性

设计师应当在保证设计效果和功能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地降低成本投入。土地资源、物力、财力及人力应当合理利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丰富设计效果,保证小品达到预期的功能效果,以此实现景观设计、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和谐。

1.3 整体性

设计小品时应当兼顾园林空间的整体性及协调性,做到得景随形、涉门成趣,不破坏整体园林空间的原有风貌,将小品融于园林整体空间中,实现园林空间整体的多样性、丰富性。

1.4 以人为本

小品虽然是一类装饰性较强的建筑设施,但不同类型的小品起到的作用不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全面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为主,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美观性及艺术性。

1.5 自然性

自然美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自然化的表达园林小品蕴含的内涵美及形式美,是形成生态化自然景观的重要基础。设计师必须全面考虑园林小品的物理特性、自然环境及生态感应,形成具有自然美的园林小品。

2 园林小品的具体景观设计

园林小品按照不同的功能作用可分为供休息类、展示类、装饰类、服务类、照明类五种。(1)供休息类包括园林空间中的凳、遮阳伞、靠背园椅、桌凳,设计时可以坚持经济性及整体性的设计原则,使用混凝土、自然块石等作为树墩式桌、树墩式椅等,利用地下通气孔、花坛边缘及花台边缘矮墙作凳、椅等,或者在大树根基处围绕作凳椅,既起到纳凉作用,还满足休息功能。凳椅设计时应当全面考虑游人休息的基本尺度。(2)展示类包括园林空间中的各种导游原板、布告板、说明牌、指路标牌等。(3)装饰类包括园林空间中的各种饰瓶、花体、香炉、景窗和水缸等。(4)服务类包括园林空间中的时钟塔、饮水泉、花坛边缘装饰及洗手池等。设计此类小品时,应当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考虑小品艺术性和美观性。(5)照明类包括园林空间中的灯具。设计师在设计灯具小品时,应当力求精巧,充分起到点缀作用,避免失去分寸、喧宾夺主。在较为集散、大型的广场中,为了起到照明作用,宜选择巨型灯具。在林荫曲径、较小庭院中,应选择体型较小的园灯,并保证造型精致。花台处、喷泉处的灯具应按照花台和喷泉的具体大小及周围空间大小合理选择。

园林小品按照不同的设计构思可分为故事性、预示性及文艺性。故事性小品主要指雕塑,包括传奇故事雕塑、历史故事雕塑、寓言雕塑等,传奇故事雕塑如天津“司马光砸缸”、寓言雕塑如武汉东湖“瞎子摸象”等。此类小品主要起到欣赏性和教育性的作用,游人既可以欣赏艺术,也可以从欣赏中受到某种启发。预示性小品主要指设置在入口处的雕塑或其他小品,如在学府入口处设置学者姿态雕塑,游人由此便可知道该景观空间的具体内容和性质。文艺性小品主要指含有艺术、文学、诗词、书法等的雕塑或石材,使游人在游玩中接受文化熏陶及艺术熏陶,以此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及艺术内涵。

预示性小品应当设置在游园、公园入口处,以此表达园内主题。园内小品适宜设置在园林焦点处和中心处。园林焦点处和中心处是指园林空间中最吸引游人的地方,通常是设计师确定。设置小品时应当综合考虑该园林空间的整体风格及特点,全面考虑园林空间的整体气氛,合理确定园林小品的色彩、性质、体形及外在形象等,促使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与周围气氛相协调。

两条道路的T型交汇处应当适当的设置小品,不仅起到向游人预示转弯的作用,还能带给游人前方仍然有景的感觉。小品的色彩、性质、体形及外在形象等應按照该道路的人流量多少、道路的宽窄及周围的具体环境合理确定。道路转弯的地方可以适当的设置小品,起到点缀景色的作用,例如设置一块奇石、一个雕塑等,可以选择花草搭配在小品周围,增加该空间环境的美好景色。

结束语:

完整的城市园林景观由植物、建筑、小品和山水共同组成,园林小品在园林景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园林小品作为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城市园林中各个空间相互组织起来,从而起到构图、联系空间及分隔空间的作用[3]。园林中的地坪、桌凳、灯具等借助构思较为独特的小品设计更加精致化及艺术化,形成别具情趣、新颖独特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园林小品进行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该小品起到的具体作用,合理选择小品布局及位置,根据周围环境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精而合宜、巧而得体的进行设计。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从园林小品的景观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两方面对园林小品设计进行研究,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施锐达,雷英春.园林小品在居住区环境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7(15):47-48.

[2]李凤香,刘志蕾,冯森鹏.浅谈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3,16(12):56-57.

[3]张居波,梁伊任.造就绚丽多彩的园林小品绿地灯光环境——浅论园林小品绿地灯光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2012,16(17):81-82.

作者简介:

价值哲学的思考 篇4

关于价值哲学的思考

价值哲学在整个哲学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主导和核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学派有不同的价值哲学.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谦和仁爱又引入竞争机制,张扬个性又互相尊重,才能超越创新.

作 者:徐泉 XU Quan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系,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合肥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00219(4)分类号:B018关键词:

创新的哲学思考 篇5

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活力和竞争能力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在哲学的角度上,从创新的.本原与动力出发,分析创新本质,并提出创新原理与原则、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作 者:孙雷红 薛辛光  作者单位:孙雷红(温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温州,325015)

薛辛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理论探讨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B022.2 关键词:创新   哲学   创新的原理   方法   创新的本质  

追星现象的哲学思考 篇6

学号:

班级:

联系电话:

“追星”现象的哲学思考

“追星”现象的哲学思考

我在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追星:(fans)拼音:zhuī xīng

支持一位值得追随的人。

这样讲来很多人都是“追星族”。比如很多人都支持马克思而且显然马克思是被普遍认为“值得追随”的,起码在公共场合我没有听到过反对的声音,所以姑且将马克思算作“星”一颗。这样想来我们的马哲老师也是追星族了吧,老师是支持马克思的(这是不能随便否认的)。我们都是追星族,都追马克思,我们全家都追马克思。

有很多人支持并觉得毛主席值得追随,他们有很红很专的名字“五毛党”,这个会让部分人跳脚的名字告诉我们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毛主席不值得追随的,这个问题不是我要讨论的,我也不敢讨论。我拿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例只是为了辩证的讨论一下“值得追随”这个命题。

既然伟大领袖毛主席值不值得追随都有这么大的争议就更不用提其他的“星”了,闪闪红星都有偶尔被乌云遮罩的时候,那些“明星”就更不用讨论了,所谓“德艺双馨”不是那么好实现的,尤其是在这个急功近利虚华浮躁的年代,哪个明星不炒作,哪个明星不矫情?在这个丑闻层出不穷的娱乐时代我们看明星看的是什么?不就图个乐,不要指望你能看到什么深度,有深度的是混不下去的,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课还说做片要面对市场呢,小小动画片都得迎合,靠观众吃饭的大活人更得如此。当然明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慈善晚会带动很多人的关注,我们在这里不讨论作秀成分,但说影响力却是我们小老百姓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一个明星人品过硬我们当然可以支持,明星的责任是宣扬“真、善、美”嘛,不然为什么这么多明星去整容,不就为了个“美”。一个明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他的价值就实现了,当然他要是能再既真又善那就更好了,不过“真”要建筑在“善”上,不然你个人猥琐不堪还一定要以真面目示人让大家怎么接受得了呢,毕竟我们是冲着得到享受而来的嘛。像芙蓉姐姐、凤姐这类活宝级人物还是很让人头疼的,不过很多人都表示她们也不是“真”,只是炒作而已,听到这样的消息我老怀欣慰,能主动炒作说明这些生物还是有智商的,大家互相娱乐嘛。

为什么“追星”这个话题一再被提起呢?

第一是因为浪费时间,大家都知道青少年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他们要用这个时间努力学习知识,但是“追星”的青少年把时间浪费在了收集偶像资料,参加粉丝活动上,即使不去参加活动也要花费时间在收看偶像出演的电视节目听偶像演唱的歌曲上,严重影响了学习。

第二是因为浪费金钱,先不说偶像演唱会的门票是多少,单是平时的正版磁带、影碟、歌碟、海报、写真等等一系列购买下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即使青少年支付得起,使用的也是父母的血汗钱,或许父母很有钱不在乎这点消费,不过追星族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挣钱有多辛苦。所以第二点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追星族懂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懂不懂得体谅父母的问题,你连爱着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你爱那不相关不知道你是哪颗葱的人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第三是因为“盲目”,我们成年人都知道凡事不要太较真,但是少年儿童不知道,他们觉得自己支持的人是值得追随的就不顾一切的支持,听到别人说偶像不好就破口大骂,负面消息一概当做恶意丑化,没办法,我们从小见到的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哪能忍受嫦娥也要抠鼻屎的事实。说到“追星”的疯狂,世博会期间的踩踏事件让人记忆犹新,那么多“粉丝”为了见到偶像互相推挤踩踏侮辱工作人员演出了一场闹剧,之后向自己的偶像道歉说自己对偶像很没礼貌,道歉是好事,如果能也向被伤害的工作人员道歉就更好了,毕竟偶像们并没有被伤害。这件事情在世界杯开始之前一直是热门话题,因为偶像团体发布虚假消息造成了现场混乱,事后粉丝反向偶像道歉却并不对真正受到伤害的工作人员道歉,着实很让广大网民恼火,之后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灭“脑残”“圣战”。其实所谓圣战也是对“追星”问题的一次有力探讨,战士一致认为“追星”追到是非不分危及他人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粉丝却认为自己被无理取闹。其实平时粉丝怎么闹都无所谓,逼着老父跳江也要见偶像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她伤害的是自己老爹愿打愿挨的别人也管不着,这次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动静是因为伤害到了别人也伤害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面子。

昨天观摩了一下午的“快乐女声”,这个平民选秀节目很火,看着台下疯狂的粉丝虽然早有耳闻也还是觉得惊讶不已,喊着整齐的口号一会儿尖叫一会儿又痛哭流涕的着实像是走火入魔,更奇的是粉丝队伍中居然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好在湖南台向来和谐,努力塑造选手积极努力乐于助人的形象,每个选手都懂事顾家尊敬父母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不管其中水分有多少,起码给粉丝带来的都是正面引导,几个主持人也是努力的煽情带动让人感动的和谐气氛,几个评审也是和和乐乐关爱选手,大众评审都是来自各大门户网站各大公司各大知名杂志,每次投票前都要一一的报上单位名称,投票时还要“我代表XX网站的网友投XX一票”,除去每个视频下方粉丝互骂的壮观留言还是很和谐欢乐的。

最近最声势浩大的“追星”行动非世界杯莫属,学校为了照顾世界杯的粉丝们延迟了熄灯时间,让很多不爱足球的同学也间接受益,可以看自己喜欢的韩剧、美剧、日剧、小说、漫画、动画片也有喜欢学习的可以看书、画画、做题。足球真是一项疯狂运动,听到对面男生楼持续的欢呼骂娘声的焦虑在想到自己抽风的时候也影响过别人也就释然了。昨天下午看到足球场上冒雨踢球的傻帽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说来惭愧,平时看有关足球的消息也不过是哪个球星又离婚了,哪个球星又受伤,哪个球星私生活糜烂,哪个球星夫妻恩爱喜得贵子,打开体育新闻眼花缭乱抓不住重点。看到球迷朋友因为世界杯激情燃烧真是羡慕不已,这样追星多有益身心健康啊,如果淋了雨也不生病就更好了。

其实追星现象的哲学思考这个题目高中时候作文就写过,那个时候根正苗红的大小道理一堆,现在忽然让我重新讨论这个问题觉得实在是无从说起,前阵子还有个很火的漫画美少女夏达,我没看过她的漫画,据说在国内是一线日本某漫画杂志也在连载她的漫画,不过她出名不是因为漫画好,而是长的好——可爱的娃娃、脸吹弹可破的肌肤、直直的长发、齐齐的刘海、声音娇娇柔柔、笑起来甜美可爱,我看了都觉得心神荡漾如沐春风更别提广大宅男朋友了,这是一次从梦想到现实的突破,相比之下各种或清纯或火辣的女明星就逊色很多,“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这是娱乐圈的明星这么都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夏达说了,不喜欢大家到处贴她的照片,希望大家更喜欢她的漫画,自己很不愿意在人前露脸的,我那时候也觉得大家都太肤浅了嘛,看小姑娘美就都喜欢,不管看没看过漫画的都喜欢,完全不尊重美女的才华和劳动嘛。不过你说你希望大家不要总是关注你的美丽那你现在三不五时的出来露脸到底是为呀为哪般?难道你不露脸喜欢你漫画的就会不再看了吗?29岁的美少女夏达同学,我知道大家不管是卖艺还是卖身的都想通过宣传提高知名度,也知道大家被赞美被喜欢会很开心就会忍不住到处展现魅力,只是你就不要那么谦虚了嘛,谦虚过度总会让人觉得有那么点点虚,就会不那么讨人喜欢了。

其实对“追星”现象的讨论由来已久能经久不衰必有其道理,正是老生常谈、常谈常新,却也万变不离其宗难以有所突破。

所谓存在即合理“追星族”的存在不能片面的评论好坏,总有很多追星族在明星身上得到鼓励得到正确引导,也总有追星族为了明星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谁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光,只要把握好尺度不影响别人就没有任何人该被指责,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指责。当然,不影响别人包括不影响心情,父母有时候不理解追星的热情可以觉得他们古板不予理会,但是如果追星行为伤害了父母的感情让父母焦虑就是错误行为了。偶像见到这样的“粉丝“会伤心的。

哲学小品思考 篇7

《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是他的第四部音乐哲学系列著作, 彼得﹒基维在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且因出于分析哲学传统, 作者在看待和讨论问题时的明确、逻辑与细致特别值得我们借鉴与参照。书中对任一概念、术语和范畴的界定均极为精确, 对于理清思路、推进思考十分有效。全书的中心命题是针对“纯音乐” (也即没有标题内容的纯器乐作品) 的感知、聆听和理解, 不仅批判性地考察了诸多前人的理论观点, 而且提出了诸多有趣的观点和新思路。特别如, 音乐中的“模仿”问题;聆听和理解纯音乐时, 关于音乐中解读“再现性” (海伦的方式) 内容或在情感上与音乐上形成共振等相关问题做了非常内行和精准的分析。

整本书中, 作者并没有向我们作出概念性的解释, 即什么是纯音乐。他说, “我们应该如何给纯音乐“下定义”?如果我们聪明的话, 就根本不会尝试着去定义它;因为我们很可能会定义过宽或过窄, 而且还会引起其他的哲学难题。”或许可以理解为:有智慧的认识轻易不会给人们答案的。但是, 通常意义上为了我们今天的论述, 如果可以的话, 我们是把没有标题内容的纯器乐作品称为纯音乐。

二、用哲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文章当中的第四章《海伦的方式》, 其实是向我们提出了纯音乐体验的一种模式即再现模式——再现性地聆听和欣赏 (虽然在学术上人们对这种观点存在不同的看法) 。因此, 我就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认识。

纯音乐体验, 即使是在最浅的“无意识”的音乐鉴赏层面, 音乐都是为耳朵所设的感知和认知对象, 对他的理解要借助某种描述或其他方面, 无论这个方面对于意识是多么模糊并且是多么模糊地呈现于意识中。音乐愉悦是从聆听和想象到的某种事物中获得愉悦。用当代精神分析哲学的方法来讲, 音乐是一种意识的“意向性”对象。

意向性的理解音乐的最为明显的方式就是, 把它理解为再现性的艺术。对音乐的再现性问题, 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是因为在他们看来, 再现的本质上应当是充满了内容, 而纯音乐是纯粹的, 无内容的;再现一定是对某物的再现。但是, 要值得注意的是, 再现并不是音乐的最终目的。

1 8世纪, 在音乐最初被看成是美的艺术的一部分的时候, 是因为它可以模仿—这个原则将所有的艺术连结在一起而成为一种工作:真实反映自然。比如绘画艺术, 1 8世纪末期大卫的一幅名画《马拉之死》, 真实反映了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马拉遇害的事件,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 可以说绘画艺术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那么, 音乐模仿的是什么呢?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 使得人们对此提出了异议。其实, 我看来, 音乐中的模仿, 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模仿, 当然更是对人类情感态度倾向的表达, 但是她终究还是为了通过用音乐特有的方式进行传达引起人们的情绪的波动变化, 唤醒人们的情感经验, 从而使人产生情感体验。

例如标题音乐,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 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 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 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 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 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

还有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乐》,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 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 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 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 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 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 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 激昂有力, 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 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 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 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 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 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 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 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庞大的尾声, 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 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再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以精湛的对位技巧赋予复调音乐无限的魅力”——这是我们首先会说到的, 但是, 作为纯音乐的典型代表而产生的效果也经常被解释称为源于它的自身再现性特征, 这样该如何解释呢?答案一定是, 在明显为非再现性这样的浅层表面下, 有一个更深层的再现性层面, 这很好的解释了我们从听到的纯音乐因素中获得了愉悦。其实, 所有的音乐, 当然包括纯音乐在内所具有的相同的音乐要素——和声、节奏、对位、旋律。

由此可以说, 所有这些我们讨论过的音乐, 都有一个深层的再现性层面, 那就是表现——表现人们的情感, 激起人们的经验情感, 从而使人的情感和音乐产生共鸣, 完成情感体验的全过程。

三、小结

《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启发性对我很有帮助, 彼得·基维的这种冷静、扎实而理性的学术风格对我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他让我意识到思考问题不能从片面的观点入手, 要辩证的动态的看待问题, 对我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我挖掘、构造和改造我的思考模式, 规范思维方式, 养成高效的思维习惯进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彼得﹒.基维 (PeterKivy) 是美国当代哲学家, 鲁特格尔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自1980年始, 他先后写作并出版了五部系列音乐哲学著作, 对音乐与表现、音乐与再现、音乐与戏剧、音乐与体验、音乐与表演之论题展开深入的哲学运思。本文就是对这本书《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usic Alone: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urely Musical Experience, Cornell Uni.Pr., 1990]的中译本的个人读后感和思考。

关键词:纯音乐,音乐体验,海伦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2]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张钱.《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行商的哲学思考 篇8

【摘要】用来评价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发展前景的智商、情商的概念和测试量表为大家所熟悉,近年有专家从心理学脑科学的角度提出行商概念,认为智商、情商外,还应有行商才能建立完整的心理评价体系,提出行商反映行为习惯、技术素养、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行商 哲学 思考

【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技术教育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F820;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9-02

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期,心理学家分别提出了智商、情商的概念和测试量表,并用智商和情商来评价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发展前景。但吴祖仁教授等在《行商概念的科学背景及其意义》一文中从心理学和脑科学两个方面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行商,该文章认为,为了全面地评价人的心理品质,在对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心理品质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也应当对行为领域的心理品质给出相应的评价,因为这是建立完整的心理评价体系的需要。

1.“关系存在”使人的行商成为可能

1.1人的能力和素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有向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求知求解的天性,外部的自然和社会对人有极大的诱惑力,人自身的内部世界同样深邃奥妙,人正是在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求解过程中,形成和建立了人与世界的物质和精神关系。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人的关系世界也是多方面的。单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让人眼花缭乱。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个复杂多维的关系系统之中,而人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也人的社会关系不断变化和拓展的过程。法国管理学家格兰库纳斯曾提出一个计算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公式,人际关系=n(2n-1+n-1),(其中n指一个群体的人数),按照此公式计算,5个人的群体有100种关系,10个人的群体就会达到5210种关系。可见人的社会关系有多么复杂。无论人与世界的关系多么复杂,人总是处在中心位置,世界其实是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人是关系之网的网结”。

1.2能力素质关系决定和主动选择的辩证统一

人的能力和素质不是由社会关系被动决定,不是像爱尔维修所说的“人是环境之子”,也不是像华生所说的“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将他们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富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 的机械决定,而是会像“出于污泥而不染”那样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的结果,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认知、遴选和铸造着自己的本性,并不断实现着对本我的革新和超越。“孟母三迁”则说明人可以选择甚至改变社会环境,以利于人的成长。

1.3能力素质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变化

人的能力和素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所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不仅复杂多维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物,人会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就像天真活泼的闰土三十年后变得只会“磕头”和“摇头”,“豆腐西施”却成了刻薄贪婪的“圆规”,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荀子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正因为人是“能群”的关系存在物,就弥补了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而且这种群体之间的联系比起个体之间或者其他动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广泛。这种紧密、广泛社会联系和相互作用使人由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能够秉承社会文化,掌握生存技能,从事社会实践,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因此,人的“关系存在”使表征人的实践能力的“行商”的形成成为可能。

2.“对象化”活动使人的行商成为现实

人“是从事活动的”,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人的各种关系都是通过活动来展开和实现的,离开活动则无法认识人、理解人和说明人。因此马克思强调的,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关于人的科学都应该是探究人的关系和活动,特别要探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人的活动的实践科学。

实践只是对象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类本质和一般本质”, 是人的特有存在方式。实践——这一人的最基本活动,其本质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展开和表现形式,是主体——活动的人和客体——活动的对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马克思指出:“环境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不是在人的自然天性,也不在人的超验意识,而是在于基于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人作用于对象,在对象上烙下人的文化印记,并在被改变的对象世界中实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又从对象世界中获得知识、信息和能量,从而丰富、充实和发展人自身,强化自己的本质。

3.“超越性”使人的行商得以拓展

人是现实的存在物,又是超现实的存在物。人即是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有限生命存在,又是超越有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追求无限和永恒的超越性存在;人立足于形而下,却追求着形而上。超越性是人的本性的特有逻辑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的超越“形而下”,追求着“形而上”的过程。因此,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指出:“人,只有人倘使他是人本身的话能够自己作为生物超越自己”,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人是生命超越本身的祈祷,人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生成的X。

人工生命的哲学思考 篇9

我们介绍了人工生命的发展概况,讨论了这一领域的基本理论以及对它们的哲学反思,指出了人工生命哲学的`意义,着重讨论了关于生命本质、虚拟生物、进化以及数字生命的哲学问题.

作 者:游俊 任晓明 作者单位:游俊(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任晓明(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逻辑对象的哲学思考 篇10

关于逻辑对象的哲学思考

逻辑因变项的出现而发生,逻辑是研究变项间关系的学问.变项间的关系是客观事物特定关系的反映,面向人类普通思维的逻辑必须尊重变项间关系的客观性.但是,现代逻辑沿袭并过分渲染了斯多葛学派的真假理念,以所谓“真值抽象”理论割裂、改变了变项间的天然关系,使逻辑研究的`对象演变为人工设计、创造而成的思维形态,从而使逻辑理论失去了对普通思维的普遍适用性.

作 者:孙培福  作者单位: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政法论丛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年,卷(期): “”(3) 分类号:B81-05 关键词:变项间关系   研究对象   真值抽象  

思考人生的大哲学 篇11

我们还是先听两段动物们的亲子对话吧:

“世界为谁存在?”熊宝宝问熊妈妈。

“呃,看看你的四周,”妈妈回答,“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又深又黑的洞穴,为你遮风避雨,那么多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溪流,鱼儿在悠游,每一座森林,不管多么辽阔,你永远也不会迷路走错。世界为你存在!”

“世界为谁存在?”鲸鱼宝宝问妈妈。

“呃,看看你的四周,”妈妈轻声地回答,“这个世界有那么广阔深邃的海洋,让你自由地旅行,数不尽的鱼儿,为你开道前进,茂盛的水草,闪亮的波光和海潮的声音,都在清楚地对你说——世界为你存在!”

同样的问题,狮子宝宝问了狮子爸爸,河马宝宝问了河马妈妈,雪兔宝宝问了雪兔爸爸,它们都得到了一样的答案:世界为你存在!

一个小男孩也跟爸爸提出相同的问题,当然,他得到的答案也是相同的——世界为你存在!

是的,世界为每一个生灵存在,包括我们人类,每一个生灵都是世界的主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会知道自己的生命多么宝贵。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要享受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同时,尽自己所能回馈世界,世界也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美好。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一个自信而自主的人吧,记住——世界为你存在!

(《世界为谁存在》,【英】汤姆·波尔/文 【澳大利亚】罗伯·英潘/图 刘清彦/译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出版)

“使用发明”的哲学思考 篇12

一技术发明“使用逻辑”的人类学根据

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劳动实践体系中最具创造性的活动无疑是生产工具的制作。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建构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人工物制品成为人类社会有别于自然界的重要体现。人工物制品中又以技术类人工物制品为核心,技术人工物起源于对人体器官的模仿。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工具源于对人手的模仿。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劳动的产物”,它还是人们进行技术发明的模板和制造工具的器官。技术哲学家卡普(Kapp E.)这样描述到“大量的精神创造物突然从手、臂和牙齿中涌现出来。弯曲的手指变成了一只钩子,手的凹陷成为一只碗;人们从刀、矛、桨、铲、耙、犁和锹等,看到了臂、手和手指的各种各样的姿势,很显然,它们适合于打猎、捕鱼,从事园艺以及耕作”[3]9。卡普将人的手、手臂和手指视为技术发明最原初的模板,这些仿造手、手臂和手指的发明物是与人的生产活动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它们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与卡普同时期的马克思提出“人体器官延长论”的技术发明论断。18世纪中叶以来蒸汽机在社会生产各领域得到普遍使用,它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链接到一起,整个社会生产体系如同“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由此看来,技术人工物的发明导源于它的使用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对手、手臂等人体器官的有意识模仿。在人类文明的发端处,技术发明依附于技术的“使用逻辑”,即在使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

二“使用发明”中的“转用发明”与“用途发明”

技术人工物在使用过程中突显出一些问题。比如,某技术人工物使用领域的扩大或其主要功能的转换。事实上,技术人工物的结构或功能在使用领域中的扩大、转换和他用本身也是一类技术发明,可将该技术发明类别称之为“使用发明”。依照“使用发明”所包含的发明途径,可厘定出“转用发明”和“用途发明”两种发明形式(如图1所示)。所谓“转用发明”(Invention by Diversion),是指“将某一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转用到其他技术领域中的发明”。而所谓的“用途发明”(For-ness[4]4是指将已知产品用于新的目的。

从发明幅度的判断标准来审视“转用发明”和“用途发明”。“转用发明”本身涉及“转用”的幅度等问题,即“转用发明”的创造性评判依赖于,转用技术领域的远近、转用的难易程度、转用所带来的实际效益等。一方面,“如果转用是在类似的或者相近的技术领域之间进行的,并且未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这种‘转用发明’不具备创造性”[5]178。比如,将圆珠笔的结构转用到中性笔的结构上,这种“转用发明”不具备创造性。另一方面,如果转用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或克服了不同于原技术领域中的困难,则该“转用发明”具备创造性。比如,“一项潜艇副翼的发明,借鉴了飞机中的技术手段,将飞机的主翼用于潜艇,使潜艇在起副翼作用的可动板作用下产生升浮力或沉降力,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潜艇的升降性能。由于将空中技术运用到水中需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且该发明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所以该发明具备创造性”[5]179。“用途发明”在专利审查指南中被称为“已知产品的新用途发明”,它是指“将已知产品用于新的目的的发明”,“用途发明”的创造性判断往往基于“新用途与现有用途技术领域的远近、新用途所带来的技术效果等”。例如,“将作为润滑油的已知组合物在同一技术领域中用作切削剂”,由于新用途基于已知材料的已知性质,所以这种“用途发明”不具备创造性。再比如,“将作为木材杀菌剂的五氯酚制剂用作除草剂而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5]179该“用途发明”具有显著的进步,所以该“用途发明”具备创造性。不论是“转用发明”还是“用途发明”,都是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发明类型。

技术人工物的原始功能来源于对人自身器官功能的模仿,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也来源于被模仿的器官。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结构上,技术发明都与人紧密关联在一起。如果将技术类比为数学中的复数,那么技术就由技术人工物的实部和人的意向性的虚部构成。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人体器官还是技术人工物,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都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而是多结构对多功能的集合关系。只不过这种多结构对多功能的关系中有主要的对应关系,即核心功能对核心结构。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潜意识)模仿都直接与人的意向性关联在一起,从技术发明演化的逻辑看,技术发明的关键在于人类意向性这个“虚部”的赋予。这也是“使用发明”的人类学根据,技术人工物自诞生之日起,就隐藏了特定的结构与潜在的功能,这种结构或功能的他用就是“使用发明”的展开。技术人工物结构或功能的他用又是如何实现的,这与发明主体的意向性有直接的关联。

三“使用发明”的意向性逻辑

从现代技术发明模式来看,主流观点认为技术发明是工匠技艺经验长期累积或社会长期发展形塑的必然结果。例如,“美国奥格本学派倡导的发明社会学,就反对技术发明的英雄理论,推崇技术发明的组合累积模式,强调发明的过程化,突出技术发明的社会性。”[2]65-71无独有偶,荷兰学者比克(Bijker W.)和美国学者平齐(Pinch T.)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技术人工物的社会建构论,指出技术人工物是由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建构的。“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由三个解释阶段组成:其一,显示技术人工物的解释灵活性,以表明人工物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其二,描绘人工物的稳定性机制;其三,描述技术人工物的内涵与广泛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联系。”[6]22质言之,技术发明是技术要素累积或社会要素建构的结果,这种累积与建构和发明群体与使用群体的意向性密切相关。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是从发明的外部动力来分析发明过程,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要素是社会群体意向性(需求)转化的表征。因此,社会诸要素是从发明的外部来影响技术发明,而发明者群体意向性是从主体的内部认知过程的角度来影响技术发明。作为发明类型的一种,“使用发明”也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在此处将不做过多阐述。本文从主体意向性这个角度分析“使用发明”问题,技术人工物“使用发明”的出现取决于主体在设计、研发和使用上的意向性。

依据技术人工物的发明和使用可划分出发明群体和使用群体。单就发明群体而言,可将发明划分为个体发明和群体发明两类发明主体。从技术使用的角度来讲,使用群体的意向性更大意义上是通过功能需求体现出来的,而发明者群体更多是通过改造或设计技术人工物结构来实现的。在“使用发明”的展开过程中,个体意向性和群体意向性在其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群体意向性的合力,以社会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渐进。而与之相对应的个体意向性,要么是以天才发明家的形式出场,要么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去。从整个发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个体发明在技术发明过程中有引领时代的重要意义。

以造纸术的发明为例。[7]168由此可见,早期的纸虽然不是为了满足书写、绘画等功用而产生,但它必定有别的用途。姑且将纸的最初用途视为填充物,这种以保暖为目的的纸来源于底层贫穷民众的日常生产,他们将丝麻下脚料、破旧丝麻布、渔网等捣碎进而提取丝絮来生产填充物。捣碎丝麻的混合物上层是丝絮,底层是薄片,起初不论是薄片还是丝絮都被用作填充物。后来偶然发现薄片还能用来书写、绘画,这种偶然的他用是纸用途的一个转换,当然这类功用转换的时间是漫长的。仔细来分析,纸作为技术人工物,它的功能转换是如何实现的。最初作为填充物用途的纸,物理形态呈现为“漂絮”“练丝”“麻絮”和“麻渣薄片”,其中麻渣薄片有足够的韧度,可以用于书写和绘画。“工匠从日常生活所需,将丝加工技术转移到麻加工过程中来,从而实现了丝麻工艺的结合,发明了造纸技术。”[7]168从造纸术发明的演变过程来看,它经过非书写、非绘画的用途,也就是说起初的纸是用来满足人的其他需求。类同造纸术的这类技术发明是一种技术体系的发明,它是工匠“潜意向性”的改进,蔡伦作为造纸技术的践行者和改造者,最终在前人的基础上制造出能广泛使用的纸。这种意向性一方面呈现为类意向性,即数代工匠人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集合(Ic=I1+I2+……+In);另一方面,呈现为个人的创造性闪念。从发明的演进逻辑来看,重大发明的出现往往是基于一定意向性集合Ic之上个体发明家创造性闪念的结果。人的社会需求和个体自身需求是技术意向性的直接来源。

四基于“结构-功能”的方法审视“使用发明”

从前面技术哲学经典作家的表述来看,技术人工物起源于对人自身的模仿,它是人的镜像。不论是马克思的“器官延长”说,还是卡普的“器官投影”论,以对人手这个器官的模仿为例,依据结构-功能分析,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本身的构成部分固定,但手的灵活性使得手可实现不同的样式结构,进而能够实现诸多功能,这种人手意义上的结构-功能关系应该是技术人工物两重性问题最原初的来源。

荷兰学者,克洛斯(Kroes P.)和梅耶斯(Meijers A.)在世纪之交提出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问题。[8]在近十余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推理中,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结构-意向性问题成为时下技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非等价对称性,成为技术哲学研究者苦恼的问题,而恰恰是这种单一结构实现多功能,多结构实现单一功能的不对称关系,使得“使用发明”成为技术发明的重要问题之一。一般来讲,技术人工物拥有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而这种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实现技术人工物的多种功能。当然,特定技术人工物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以实现单一功能为主。例如,从罗盘的发展史来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指示方向,而指示方向的罗盘进一步可用于风水测算和航海。罗盘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用于风水测算。罗盘固有的结构与罗盘测算风水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称的。从风水罗盘到航海罗盘的改进本身就是一种“用途发明”,这类发明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罗盘技术的初次发明。

从结构-功能的对称到非对称的转换是“使用发明”的始端,也是促使“使用发明”问题凸显的内因。从人手结构-功能的不对称到当下最前沿的科技产品结构-功能的不对称性,都隐藏着“使用发明”问题。

不论是“转用发明”还是“用途发明”,它们都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紧密关联在一起。“转用发明”在更大意义上是将已有结构引入其他发明中来,其逻辑演变为:从结构到功能;而“用途发明”则更多是将现有技术人工物的次级功能的主导化,其逻辑演进为:从功能到结构。总的说来,以“转用发明”“用途发明”为主体的“使用发明”展现出的存在样式是由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协同引导的结果。

五“结构-功能-意向性”三维关系中的“使用发明”

技术人工物结构的设计和技术人工物功能的预置都与意向性密切关联在一起。不论是普遍意义上的发明还是本文提及的“使用发明”,都直接受发明者的意向性的影响。

传统发明语境中,技术发明导源于人的意向性的累积,技术发明者依据累积的意向性对技术人工物结构的改变来实现赋予原技术人工物新功能或新技术人工物的发明。在“使用发明”语境中,技术发明可以由主体意向性的转变直接引起,比如,一卡通被用作书签。技术发明还可通过技术功能的主次变换来直接实现,比如,罗盘的由测算风水转向航海导向。技术发明也可通过人工物结构的偶然变化实现发明,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 J.)偶然踢翻纺纱机,改变了纱锭的放置方向(由横置改为竖置)。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使用发明”直接与人工物结构、功能以及主体的意向性关联在一起。“使用发明”逻辑是由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和主体(发明者和使用者)的意向性共同构筑。

六技术“使用发明”模式

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发明模式和发明过程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国内学者刘青峰、金观涛将古代重大技术发明的模式描述为:“①产品满足一定的需求结构:有缺陷的或特殊需求结构满足方式是新技术发明的潜在动力;②社会结构变化使需求结构变化造成满足方式的不适应;③重大技术发明必须植根于传统技术中,依赖于中介产品的出现;④中介产品在传统产品示范作用下找到新用途;⑤旧技术遇到不可克服危机时,提供了新技术取而代之的时机。”[7]169本文论及的“使用发明问题”内置于这五个阶段,它是产品结构或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用途他用。学者柯礼文将技术发明过程划分为:心智模型、发明者的研究战略和机械表述三个阶段。[6]23心智模型对发明者来讲是动力源泉,它是在发明者心中运转的;研究战略则是发明者通向目标的研究路线;机械表述则是发明者依据心智模型和研究路线来建构物质模型。美国发明社会学之父奥格本(Ogburn W.F.)将发明过程归结为:设想→平面图或模型→设计→改进→销售→市场化→大规模生产。[2]69[9]3-14从这种发明过程的表述来看,奥格本将发明视为技术人工物社会化的过程。英国工程师、发明家、技术史学家德克斯(Dircks H.)将发明发生模式描述为:科学因素、经济竞争因素和发明家的精神与天赋相互作用,它主要经历理论提出、实验和发明实现三个阶段。[10]57[13]52也就是说,德克斯将发明划分为:理论上、实验上和实践上三个发明阶段。理论阶段是先导,实验阶段是测试与反馈,实践阶段是制造、使用与反馈。另外,技术史学家休斯运用技术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发明过程。

依据前人对发明模式和发明逻辑的阐述,“使用发明”的出场方式可界定为:社会需求变化,次级功能主导化;偶然它用,发现技术人工物的新功能;将技术人工物作为重要部件,嵌入更大技术系统中实现技术变革。这些出场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技术革新、技术转移与技术变革。由此“使用发明”的逻辑,可概述为(如图3所示):主体(发明家和使用者)在实践中操作(发明或使用)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功能的他用与发现或技术人工物结构的他用与嵌入。通过结构转移的嵌入或功能他用的方式,使“新”技术人工物得以出现,它往往与人们的社会需求相契合,按照新功能或新结构有目的地改造原技术人工物或重新设计,进而实现以新功能或新结构为主导的新技术人工物,最后进行商业化使用。

另外,在国外有“再发明”(Re-invention)的提法。例如,罗格斯(Rogers E.)将再发明定义为:“用户在采用或实施(技术人工物)过程中对一项发明的改变或修改。”[11]41从再发明的定义来看,它是在使用过程中对技术人工物做出的修改或改变。因此,此种意义上的再发明问题也是属于本文所谈及的“使用发明”。

七小结

技术哲学家德绍尔(Dessauer F.)认为“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所有的一切,即使不能归结为发明,至少也是从根本上包含于其中”[12]459。国内学者吴红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发明的历史”[14]112。因此,对技术形而上学的思考必然包含发明哲学向度。本文通过分析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二重性的非对称性,提出“使用发明”的概念。所谓“使用发明”,它是技术人工物的“他用”,即技术人工物“结构”或“功能”在使用领域中的扩大、转换或他用,它包括“转用发明”和“用途发明”等发明形式。从根本上讲,“使用发明”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和人的意向性直接关联在一起,“转用发明”是技术人工物结构的他用,而“用途发明”是技术人工物功能的他用。本文论及的“使用发明”,它既是技术发明本身的延续,又是一类技术发明演化的新图景。

在中国专利审查指南中“转用发明”“用途发明”等“使用发明”的概念日渐明晰化,其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讲,“使用发明”本身是一类更为重要的发明。马克思指出的预示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虽然从发明的始源国角度讲,它们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结晶,但从“使用发明”意义上讲,不论是三大发明(现代意义上的三大发明)的结构还是三大发明的用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意义上的三大发明又不属于中国,这也是直接导致中国没有率先迈入现代社会的原因之一。

摘要:技术人工物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致使潜在的“使用发明”问题出场。“使用发明”是技术人工物的结构或功能在使用领域中的扩大、转换或他用,是技术发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转用发明”和“用途发明”等发明形式。“使用发明”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和人的意向性直接关联在一起,“转用发明”是技术人工物结构的他用,而“用途发明”是技术人工物功能的他用。从发明的逻辑看,“使用发明”既是技术发明本身的延续,又是一类技术发明演化的新图景。

上一篇: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下一篇:《表内除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