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哲学思考

2024-07-02

幸福的哲学思考(精选12篇)

幸福的哲学思考 篇1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人生的价值, 可用两个词来代表, 一是幸福, 二是优秀。优秀, 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 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 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的享受, 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 在他们自己看来真的幸福吗?曾经到几个学校听课, 交流的时候走的较晚, 辛勤付出的教师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还在办公室或者教室里为那几个学习成绩薄弱的孩子补习着;有的教师为了准备明天的课仍然在办公室里挑灯斟酌着;有的教师为了更多地去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将孩子们的作业情况一一记录在案, 等待明天的一对一辅导……让我, 这个做教师的都深深敬佩。但敬佩之余, 我也同样看到了做教师的疲惫, 那疲惫不是写在脸上的, 也不是隐藏在白发间, 那疲惫是老师身体里和幸福不相称的倦怠, 那疲惫是老师心灵中和幸福不同行的、操不完的心和对学生放不下的挂念……

一、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教师的劳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创造, 是一种良心, 是一种由爱激发的奉献, 更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心灵丰富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对于被称为“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来说, 也许名誉和地位不足以让他们幸福, 幸福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以身作则这种表率的外在影响, 有精神的追求, 从而让自己的内心丰盈, 使自己的幸福有相当的道德水准和德性因素。亚里士多德说, “幸福即是某一种德性”, 包尔先生也曾说:“对于意志完全由德性支配的人来说, 有德性的行为始终是最大的幸福和喜悦, 即使它并不带来外在的幸福, 即使它反给他的肉体带来磨难”, 我想在这样的表述中, 做教师的我们一定找到了幸福的源泉, 即使我们的身体是疲惫的, 但丰富的内心便是幸福绽放的笑脸。

二、学习力是幸福培植的沃土

周国平曾在《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的序言中说:“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接受的, 比如阅读、欣赏艺术作品等;另一类是给予的, 就是工作。正是在工作中, 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积极实现, 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最高意义。”这给我们深刻的启发, 教师的幸福是可以自己去创造的。

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 我们绝大多数人, 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我相信, 只要教师坚持不断地学习, 提升自身的素养, 无论社会如果发达, 都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一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其实这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经验已经不能成为教育现在学生的核心法宝了, 教师更需要与时俱进。教师的学习力才会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 只有教师游刃有余了, 才会体验到教育中的幸福。很多教师之所以感觉到做教师“累的苦不堪言”, 力不从心, 要通过不停的补差来提升学生的成绩, 可还是没有真正趙学生的认知系统。智慧的教师不仅希望学生的鉢知识, 輜基本技能和施而且更魏会学《1®知识、分_识、选择知识、利用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 如腳市不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 是很难适应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发展时代,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会有滞后的感觉。于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必须明确地意识到提升自身的学习力是开启自己教育幸福的一把钥匙。请牢记智慧比知识重要, 过程比结果重要, 方法比本领重要, 知识的更新是幵启智慧的手段, 过程是结果的动^延伸, 教师要有勇气走在学习的前列, 提升自己的教育本领和智慧, 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智慧。三、博大的心胸是幸福的气场教师的幸福我认为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教师主体的一种教育生存状态。只要心中有追求、有目标、有理想, 心态不一样了, 所呈现出的外在自然不同。心胸博大了便可装下全世界0那时辛苦已经不再是辛苦了, 而是一种麟的膽5困难也不再是困难了, 而是一种精神的磨炼J挫折更不再是挫折了, 而是一种前行的动力……教育是爱的艺术, 而尊重是爱的营养。睿智的爱, 需M�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尊重学生的权利, 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施教, 站在学生的需求去考虑问题, 理解他们的追求’感受学生青春的喜悦’这些都需·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 这已经不仅是教师的一种修养, 更是—种职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上最浩瀚的是的大海, 比大海更浩瀚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博大的心胸可以容纳大海和蓝天, 自然也可以容纳学生成长的-切割®,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 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信, 幸福场便从教师的手中传递, 教师便是幸福场的核心, 更是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此时我灘异常简单, 合书思索’教师的幸福简单的可以概括成一句话:用心激活学生成长便是最生态、最朴实也是最高境界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郑杰斌主编.教师幸福之路的思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幸福的哲学思考 篇2

在《幸福的哲学》中,周老师不止一次地谈到了阅读在精神追求方面的重要的作用。不管你是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只要追求智慧、情感、道德,并以此来追求高层次的幸福的话,你必须先要阅读。因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先哲们通过书籍这一载体传下来的,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在谈到阅读时,周老师对国民的阅读表现得很忧虑,他认为当前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惊人,并且好多人的阅读都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可是网络的阅读中能有真正的精品吗?无怪乎是些平庸的书籍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当一个人的空间被这些东西占有了的时候,只能出现“看着热闹、看后无聊”的精神疲软状态,根本对人的精神品质起不到积极影响的作用。到底读哪些书为好呢?周老师说只有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有真正具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他绝对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历程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

在《幸福的哲学》中,周老师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及了写日记的好处。写日记是跟自己的灵魂交流的最好的方式。当一个人的灵魂独处的时候,它需要调整、反思与和谐,而写日记恰恰能补充这一点。用文字跟灵魂交流的时候不同于也优于其它任何一种方式。因为在用文字剖析自己的过程中,情感会被再一次激发,良知会被再一次唤醒,灵魂会被再一次审视。这个时候,人追求善良、高贵的本性就会自然地被文字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在平日里做事的时候,日记中的那个高贵的灵魂就会出来监督我们,促使我们更好地去凭良知做事。

不完美的幸福哲学 篇3

成长中孩子的身上,都深深地打着家长对于完美的追求烙印,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课,放假了还要天天学琴、画画,想一想缔造一个完美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这是一个造梦的时代,当我们的完美追求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到处肆虐的时候,郝完美横空出世对你说:“我不是完美小孩,从小就不是!你也可以不是,因为我是郝完美,我只做郝完美,你也可以只做自己!”

“只做自己,不要完美!”在很多年前就被当作人性自由的一种道德被提及和重视,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在成长中慢慢被生活所累,渐渐地这种呼喊变成了口号,口号渐弱,声响渐远……难得幾米笔下的郝完美重拾了对于完美的重视,用孩童的心灵表白和生活表现来诠释对于完美的态度,不论你接受与否,这些平淡的真实都给当下崇尚经济速度的社会带来了一抹鲜亮,这种最能展现人类真实心灵状态的东西,才是最值得回味的故事。

郝完美只是一个不完美的代言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书中不完美的状况,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追求完美的心态和状态没有错,只是如果以完美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来追逐就容易被完美所累,得不偿失!过犹不及,维纳斯雕像的传世之美在于她的被折断的双臂,天才都不是完美的产物,郝完美在她的世界用行动告诉我们,她是多么的幸福啊!

不完美有时候是种烦恼,但是绝对完美跟真实的人性和人格是无法相融的,每一个在世界存在过的生灵,造物主都给了他一个合理的角色,在人类社会那些伟大的人也只是相对完美,不是绝对的完美,这就是哲学中事实的最佳表现。小孩可以像郝完美一样不完美,大人也可以像这些伟人一样不完美,我们一起来看看郝完美都准备了哪些不是完美但是伟大的人跟我们一起分享:达·芬奇、伽利略、莫扎特、贝多芬、安徒生、林肯、狄更斯、南丁格尔、福泽谕吉、莫奈、爱迪生、高第、居里夫人、莱特兄弟、邓肯、海伦·凯勒、卓别林、释圣严……

创建“幸福学校”的思考和实践 篇4

教育的宗旨就是“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 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教育就是要教育出有理想的人, 创造出幸福的社会。所以, 要实现教育的理想, 作为学校决策者的校长要有理想的一颗痴心、一片痴情和一份痴迷。笔者心中的“幸福学校”是一所能让教职员工感到自己很重要、让孩子充分享受学习快乐、让家长感到放心的学校。

1. 让每个员工感到自己很重要。

首先, 要让每个员工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校长必须带头营造氛围, 打造和谐幸福的环境。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 让全体教职工凝聚在一起, 形成一种向心力, 使广大教师在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 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意识。教师从内心来说愿意参与学校管理, 而且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能力贡献出来, 校长就要创造条件让教职员工融入到学校集体中, 参与管理。教师参与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让教师能畅所欲言, 讲的话能让领导听到, 并被充分采纳。自然而然, 教师就逐渐有了参与管理的意识和激情。

2. 让每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 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孩子来说, 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 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让每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是符合当前教育形势, 更是适合“幸福学校”的一个理念。充满快乐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浓厚的兴趣, 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充满快乐的课堂将充满着创造的活力;充满快乐的课堂将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扎实、宽广的平台。当然, 在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一些平台, 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期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开始。

3. 让每个家长庆幸自己的选择。

只有让家长们亲身感受到我们的教师是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 是对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和关注的, 家长们才会认同教师、认同学校;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学习是扎实而有效的。只有让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能随时了解, 并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学习是扎实有效的, 那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夸奖学校、夸奖教师。只有让家长感受到来自于孩子真实的内心表达, 实实在在的快乐学习, 那他们才会庆幸自己做出的明智选择。

二、打造“幸福学校”的策略

一所每年只招一年级的成长型学校, 一所处于周围名校包围下的新生学校, 要打造成能吸引家长、吸引孩子入学的学校, 固然有多种选择可做, 但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真诚”:用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去做好学校中的每一项工作, 用实实在在的说法去做好与每一名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工作, 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去赢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和认同。

1. 以“实在、到位”为目标, 抓好教育质量。

新学校开学的第一次会议, 我们给学校工作的定位就是“实在、到位”, 在工作中特别强调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各教研组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 切实组织好常规教研。每学期安排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常规检查, 坚持每月一次集体备课, 重点研究教材、教法、练习设计等, 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教研组内教师经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后认真评议, 就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达到以老带新, 以能带新, 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使学生扎实学习, 学校安排了各年级学习能力过关活动, 如一年级拼音过关, 二年级写字过关, 三年级查字典过关, 各年级口算、计算过关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每周一次的提高辅导;对于学困生, 及时进行补缺漏, 并及时进行记录。

2. 以“成长工程”为关键, 提升教师素质。

作为一所新学校, 师资的整合和培养绝对是最为头痛的一件大事。学校每年要增加10名左右的教师, 其中又有一半左右是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新师范生, 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师资格局, 我们在管理时主要采用了工程化培养模式。学校推出了“成长工程”, 主要包括三个方案:第一是师徒结对培训方案, 面向教龄3年内的青年教师, 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尽快站稳讲台, 熟悉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情况;二是新秀培训方案, 面向教龄3—8年的青年骨干教师, 培训目的是涌现一批教坛新秀, 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三是骨干教师培训, 面向教坛新秀和高级教师, 培训的目的是使这批已经有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些培训方案中, 学校又安排开展了师徒结对、网络教研、课堂教学问题诊断、教师讲坛等校本教研活动, 如“师徒结对工作”。导师从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试卷编制、论文撰写等几个方面对徒弟进行辅导。

3. 以“国际象棋、羽毛球”为龙头, 发展学生个性。

学校所依托的社区东湖花园是市内一个高档住宅小区, 这里的家长培养孩子的教育理念很是超前。根据学校每年家访后的不完全数据统计, 大约有30%以上的家长在谈到孩子学习时, 更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的培养。针对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觉得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造就富有鲜明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为此, 学校坚持做好学生的个性选修活动。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重点推出了以“国际象棋、羽毛球”为龙头项目, “书法”、“陶艺”、“轮滑”、“舞蹈”、“跆拳道”、“声乐”、“小主持人”、“中国象棋”、“美术”等十余个项目为辅助的个性培养项目体系, 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4. 以“精致、漂亮”为宗旨, 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办学品位、学生品性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我校的校园面积不大, 为此, 我们确定了以“精致、漂亮”为主攻目标, 处处以“精致”为唯一评判标准。精致的草坪文化、精致的墙面文化、精致的操场文化等等。两年来, 围绕“精致、漂亮”毫不动摇, 已被领导、家长及社会各界来访人士所公认。

5. 以“真诚、理解”为基础, 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联系是最有效的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 做好了家校联系工作, 就可以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创办以来, 高度重视家校联系工作, 设立了学校、班级二级的家长委员会, 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监督学校事务, 沟通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为学校更好地发展提供帮助。另外, 学校还组建了家长义工团;借助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学校构建了电子信息平台;创办了“家校互联”主题网站等, 形成了学校、家庭和谐统一的全方位教育网络, 让孩子和家长首先感受到幸福。

6. 以“服务、安全”为主调, 做好后勤服务。

对一所新学校来说, 后勤工作的开展是否科学、高效、有序显得格外关键和重要。我们以“服务、安全”为主调, 树立高度服务意识, 一切以服务好教学第一线为唯一评判, 使学校的后勤工作, 无论是校舍安全工作、安全监控工作、食堂工作等都取得了预设的工作效果。如食堂工作, 采用“五常法”管理模式, 精心打造,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 成为了市、区卫生局及监督所领导口中啧啧称赞的模板, 被评为浙江省卫生厅食堂量化分级“A级”。

三、追寻“幸福学校”的困惑

目前, 这所成长型的学校已招到了三年级。办学五个学期来, 生源不足的困境已彻底解决, 知名度不够的影响也渐渐消除, 家长的口碑越来越好, 社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成效是我们事先所未曾预料到的。但在学校逐渐步入正确的、迅速发展的轨道时, 我们也被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困扰。

1. 办学规模的担忧。

我校是一所小区配套小学, 原先的设计就是为入住的业主服务的。但现实的问题是学校不单单是承担小区内孩子的入学, 还要承担周围几个小区孩子的入学。对这所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面积都不充裕的学校来说, 如何保持好合适的办学规模将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无法保持合适的规模, 那学校提出的办学目标就很有可能无法达到。

2. 教师整合的痛苦。

我校是一所成长型的学校, 成长型的学校就意味着师资每年都得增加, 而且是十名左右。如何让新教师能在第一时间熟知学校的办学理念, 熟悉学校教学管理的运作模式, 稔知学校校本仪式的基本套路, 就成为了管理者心头的巨石。若做不好教师整合工作, 那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 教学成效的体现。

教育工作的成效本身就具有滞后性, 再加上我校在招生上的特殊性, 很多教学工作的成效无法及时地显现。如何让学校的各项工作能更有效地凸显出来, 赢得领导、家长、社会的认同和认可, 是今后这几年中学校管理者该关注的重要议题。

幸福的哲学读后感 篇5

《幸福的哲学》是一本周国平先生根据自己的讲座自行整理的讲稿。在文中有很多当时的与大学生的现场互动,很有针对性,我想周老师的讲座对当时即将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学生肯定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然对这些学子有了一份艳慕之情。他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否能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价值观。也就是说想明白生命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乐,周老师觉得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不用很多物质,很多钱。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现在每每听到家人身体不适时,就觉得很紧张,也时常听到有人为了事业过于劳累等等,当然我们很敬佩这样的工作者,但又觉得有些许的遗憾,更有甚者,不顾自己的身体,纸醉金迷,更是不该了。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

经历过许多种快乐的人,到最后会意识到真正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周国平先生说了他人生中两段最快乐的时光。一个是他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碍于时代和他自身的年龄问题,他就只是单纯的欣赏。在大学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称这段时期是青春期的阅读,没有目的,只是一种饥渴,一种想要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人生谈恋爱的冲动。他形容翻开一本书时的感觉为艳遇!“艳遇”这两个字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偌大的校园里总想着能与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梦想,是少女的情怀,忐忑而不安,青涩而美好。周国平先生说艳遇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得到刺激与满足时的惊喜。这种感觉,每一个深夜阅读过的人应该都有过的,在你没去过的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感觉,都可称之为艳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乐的时光是初为人父时。他说,当女儿降临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通过这个小小的婴孩,他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小生命让他的生活回到一种动物的最纯粹原始的状态。他喜欢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等一起琐碎的事情。他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戏称自己是大奶瓶。他以为男性不能怀孕,孕育生命,喂奶,实在是遗憾!让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对女人的珍爱。在他的孩子会说话之后,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孩子的秘书,记录孩子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说,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想在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宝。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不舍得让孩子的妙语就这样白白流逝。多么细腻的父亲,我也已为人母,与孩子的朝夕相处,陪伴着她的成长,有过无奈,有过不耐烦,但正如周老师所言更多的是惊喜,是快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现在很多的大家给我们关于孩子的生命启迪,如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

《目送》,更有尹健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都是异曲同工的让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快乐。

周国平老师要求我们若要获得幸福也要学会阅读与写作,阅读能养心,能养生,还要加上养颜。一个人读不读书,你从他的面容就能看出。一个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东西,他有气质,读不读书气质就是不一样,从表情、神态、风度都会显示出来的。许多老学者老得非常美,让你惊叹人老了还可以这样光彩照人。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更是能够感同身受,每每听课之时,钦慕那些渊博之士,在他们背后的故事就是有着读书的情结,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阅读可以惠及子女。作为一名家长,如果你通过阅读拥有活泼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心灵生活,一定会给子女非常好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形成了家庭里的一种精神氛围。

幸福真的是一门哲学,它启迪的东西实在太多,关于生命的,人生的,教育的,文化的等等,社会生活都与之相关,但幸福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的困难,只是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是自己一直处于迷惘中,而无法定义自己的幸福。感知幸福,乐观生活,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的哲学思考 篇6

关键词:幸福城市;幸福文化;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34-02

当前,“幸福”一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网络热词和时代强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对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心。盘点2012年,“幸福”悄然成为我国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广东省编制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开了全国的先河,武汉市又出台了国内首个幸福城市专项规划。我们发现,建设幸福城市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就是要扎扎实实创造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使人民群众政治上有优越感、经济上有成就感、生活上有归属感、保障上有安全感、精神上有愉悦感。那么,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条件有哪些?必由之路在哪里?根本保证是什么?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研究。

一、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条件

建设幸福城市,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在全社会培育科学健康的“幸福文化”,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提升群众幸福感,需要幸福文化来支撑。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主流文化,什么是幸福文化。通过幸福文化的建设,告诉身处不同阶层、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幸福的生活才是有质量的生活,人人都需要幸福,人人都有权利和能力得到幸福。笔者认为幸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让人们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共享幸福。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大大增加幸福文化的成分,提高幸福文化的影响力,把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将群众的幸福作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大力宣传幸福、用健康的观念引导群众、营造幸福的社会氛围,鼓励群众追求幸福,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幸福文化,让它深入人心。全社会应以培育幸福文化为核心,以振兴幸福产业为主导,以增强群众和家庭幸福感为目标,以确立幸福管理理念和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为支撑,建立幸福文化体系。

二、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提高群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要科学推进幸福城市工作,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自觉将其纳入幸福指数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和谐社会建设评价体系,纳入文明创建评价指标体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来说,要在实践中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建设幸福城市,要鼓励和引导群众胸怀远大理想,立足平凡岗位,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建设幸福城市的滚滚浪潮中。建设幸福城市,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公民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诚信公信建设。目前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各类主要新闻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等要发挥好“喉舌”作用,褒扬道德模范,曝光不道德行为,引导整个社会从善如流。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新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舆论攻势,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二)进一步做好文化工作,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作用

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标志,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重视发挥大众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提高文化产品品位与提高群众文化鉴赏水平的统一,既要大力支持精品文化,也要鼓励和发展能够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享受的大众文化,让人民在娱乐和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谐幸福城市的价值认同。

(三)进一步抓好重点群体,努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养成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引导青少年深刻把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保持精神追求和精神力量,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青少年深刻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爱人民的朴素感情。同时要注重家校联合,避免出现青少年道德教育“5+2=0”的尴尬局面。

三、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根本保证。建设幸福城市,首先要求政府能为民众幸福创造条件。但仅有政府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创建幸福社区、幸福村镇、幸福家庭、幸福人生。

(一)幸福社区

幸福城市与幸福社区紧密相连,建设幸福城市绝不能忽视社区的作用,只有社区生活日趋幸福,建设幸福城市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行社区居民幸福感问卷调查。建设幸福社区,首先要问一问居民哪里幸福,哪里满意,哪里不幸福,哪里不满意。既然是为了社区居民幸福,首先得尊重居民的意愿,不能把政府或专家学者认为的幸福强加于人。将问卷结果汇总归纳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影响幸福感的原因,对症下药。

第二,成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问卷调查结束后,对总结出来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每个社区都有不少有爱心、有能力的人,特别是退休人员,他们希望为社区做点事,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人的重要作用,成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比如,成立幸福加油站,解决问卷调查中影响幸福感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幸福加油站设一个联络组,负责联系管理处、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等,反映小区居民的意见,改善生活环境。成立幸福护理站,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人与人的良好关系是快乐、幸福的源泉。因此,幸福护理站主要是接听居民电话和接待来访,对自认为不幸福的居民进行疏导,甚至可以联系专家来社区举办专题讲座。成立幸福互助站,光有幸福加油站和幸福护理站还不够,还要充分调动居民的力量进行互助。小区居民中有各种专业人士,比如律师、教师、医生,有各种专长,比如弹琴、外语、厨艺,可以动员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向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帮助。小区居民也有各种困难,比如老人、小孩需要临时性的照看等。幸福互助站可以向各家各户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提供帮助的、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可填写。然后,由互助站向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帮助,对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登记,记录服务的时间、成效。他们若有需求,可优先获得帮助。年终公布志愿者名单,对服务时间长与服务优秀者进行表彰。这样,就可以利用小区居民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提高幸福感。

(二)幸福村镇

建设幸福城市,是一项惠及一个城市全体城乡居民的伟业,市区有市区的幸福生活,农村同样有农村的快乐日子。幸福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市区居民的幸福感提高,还包括村镇农民的幸福感提高,决不能出现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民置于幸福城市建设的真空地带。要在农村开展幸福村镇建设活动,切实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政府应“多管齐下”,以“培训带动就业”,制定发布相关优惠政策。其次,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培养村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再次,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最后,保证教育均等化,切实提高村民素质。

(三)幸福家庭

笔者认为健康是家庭幸福的基准条件,文明是家庭幸福的道德追求,致富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奉献是家庭幸福的价值体现。政府一方面要解决一些贫穷落后家庭在生产、生育、养老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另一方面要在全市城乡开展幸福家庭评比活动,评建结合,以评促建。

(四)幸福人生

幸福社区也好,幸福村镇也罢,最终都要落脚到提升群众幸福感,享受幸福人生这一目标。建设幸福城市可以推出诸如“打造幸福精彩人生·助推幸福城市建设”等品牌活动,整合资源、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宣传、统一行动,开展诸如“幸福人生·健康行”、“幸福人生·文明行”、“幸福人生·助学行”、“幸福人生·济困行”等系列活动,力戒走过场,务求实效。

建设幸福城市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只要城市的管理者统筹兼顾、尽力而为,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就能形成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良好局面。只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幸福城市的建成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凌.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社会”[N].扬子晚报,2011-03-04.

[2]姜宏波.人的幸福指数评价及实现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⑴.

[3]沈小平.提升幸福指数比GDP更重要[J].党政论坛,2010,(5).

幸福的哲学思考 篇7

实践证明, 一个没有幸福感, 没有积极向上心态的教师, 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身心健康, 而且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积极心态的阳光学生。只有具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才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 才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满腔热情地关爱学生。

一、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主要成因

1.教师心理期待与现实处境的差距。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育具有周期长、效益不明显等特点, 教师这个职业的劳动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由于长期辛苦工作而看不到效果, 这样就容易产生对职业兴趣的丧失, 教师就很难体会到成就感与幸福感。农村教师看不到城市学校那样众多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 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图书馆和阅览室, 看不到丰富多样的活动器材和标准体育场, 他们切身体会到自己工作、生活环境艰苦而工作难度又相对较大, 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理想而又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廉价时, 这一切不能不让他们有心理落差, 感到担忧、失望,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着教师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幸福感。

2.教师职业要求与权益待遇的差距。

教师的职业要求把教师的专业化定位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上。专业化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活动, 而不是一种按照既定模式的机械操作, 这种职业要求给教师带来高强度的压力与挑战。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农村教师必将承载更重、更沉的负载。

3.学校刚性管理与情感需求的差距。

公办农村学校的发展活力相对不足, 师资队伍老化, 结构性缺编的问题长期存在, 但一直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并且有加重的趋势。学校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追求升学率, 保证学额数。这已成为学校校长、老师的共同行动。对此, 学校制定了详尽的量化管理细则, 而这些细则往往“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几点思考

追求师生共同幸福是学校教育生活的目标,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让教师幸福应当是教育的重要议题。我们可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来探讨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幸福感的方法与对策。

1.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感观, 要懂得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教师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行业的特殊性, 因为它不同于其它行业。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会影响到学生终生的生活和幸福。所以,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要提升人格魅力。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职业最高的境界,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 首先要具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使命感, 拥有自己的职业理想, 始终保持一个平和、愉快的工作心境。不能面对和接受现实的教师, 就会失去对幸福的感受力, 是很难有幸福感的, 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自我境界, 塑造好自身的人格。其次, 要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总是充满信心, 虚心向他人学习, 对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认真执行目标的决心和毅力, 对教育中的突发事件能沉着冷静地妥善处理。再次, 要具备持久的职业动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需要时间的磨练, 有的教师愈挫愈坚, 在困境中求进步, 在艰难中勇于前行, 对自己的工作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和不懈的追求。二要提高专业水平。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职业是一个幸福伟大的职业, 又是一个强调专业能力的职业。只有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教学技艺, 在工作中做到驾轻就熟, 从容攻克一个个教学难题, 及时准确为学生答疑解惑, 才能使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感、教学的胜任感、探究的新鲜感、成功的愉悦感”, 从而体会到幸福。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是教师的幸福之源。三要增强幸福能力。心理学家认为, 幸福是一种感受。对于教师而言, 不同的幸福能力会有不同的幸福感受, 这取决于教师对幸福的认知水平和体验能力的高低。它可以通过学习、历练并掌握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来获得, 树立以创造为幸福、以学生的进步为幸福、以学校的荣誉为幸福、以自己的奉献和发展为幸福。在幸福中寻找教育的真理, 在幸福中感受成长的快感, 在幸福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此, 教师生活中的幸福必将会越来越多, 老师的心也将会愈加宁静而充实。

2.学校应努力让教师成为学校的“第一”。

国家督学、当代教育名师李希贵用他自己的实践证明:当教师成为“第一”, 很多我们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种种问题都很容易迎刃而解;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 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认为, 教师是否具有幸福感应该成为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与校长工作的核心理念应是生命和幸福,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的幸福;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教师的幸福感受, 致力于“给教师幸福的权利”, 让教师感到满足和满意。因此,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努力做到:一要唤醒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队伍是一支素质较高、专业化程度强的群体, 他们一般不缺理想的追求, 往往是因为长期的劳累、机械的重复, 有的老师将理想的火花暂时藏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需要。学校管理者可去开发具有激励作用的创意, 如举办“教师成果展”、“我的学校是我家”、“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联谊、评选活动, 让校园充满激励和温暖, 使每位教师都感到自己人生价值和理想实现的可能。让教师在自己的追求中, 不断地进行创造, 增强自己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不断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并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中, 尽享职业的幸福。二要改善教师的生活状况。一些学校, 管理者最感到自豪的地方往往是有多少高楼大厦, 添加了多少硬件设备等等, 可学校为教师生活的改善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却往往轻描淡写。农村小学教师因为特殊的区域特点、环境条件, 决定了他们工作时间长、任务重 (农村孩子问题多, 父母不懂教育或在外打工的多) 、收入低 (除了工资几乎没有其他收入) 、工作生活环境差。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开源节流, 不仅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硬待遇, 还可增加教师培训、外出学习等方面的软待遇。学校也要适时组织开展文化、健身、娱乐等活动, 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 增强教师工作的乐趣, 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 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让教师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三要尊重教师追求幸福的需要。学校管理应服务于教师的合理需要, 人性中最大的需要是追求幸福, 尊重人性就是尊重教师追求幸福的需要。首先,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并善于沟通。有一句话说得好, 了解了就理解了, 理解了就接受了。学校管理者既要注意加强自身与教师的人际沟通, 也要注意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沟通, 积极创造有效沟通的机会。一般来说, 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间的疏远、猜疑以及矛盾等, 大都是因为缺乏对话和沟通造成的。作为学校管理者, 要关注到这些问题, 积极为教师创造对话和沟通的机会, 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来解决, 及时消除意见和矛盾。学校管理者要主动积极地与教师多联系、多谈心、多沟通, 坦诚地征求意见, 说明情况, 以达到相互理解, 进而达到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目的。其次要尊重教师, 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在管理中应努力做到四个一点一多”:柔一点, 多一些春风化雨;文一点, 多一些生命关注;粗一点, 多一些个性张扬;活一点, 多一些宽容。真诚地欣赏每一位教师, 不吝啬对任何一位教师的鼓励与赞美, 乐于为教师的成功喝彩, 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在校园生活中是有尊严的, 让每位教师感受到学校因他的成长而骄傲, 让教师感到在校园里心灵的自由、理想的放飞和奋斗的快乐。

3.社会应理解乡村教育并提高经费的投入。

教育中, “以人为本”是一个核心概念。而这个“人”中, 最重要的又是那些弱势群体。所以, 在解决好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同时, 也需要我们带着感情, 肩负责任,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乡村教育特事特办, 让乡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让乡村小学教师更有幸福感。所以, 在国家社会的层面应努力做到: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充足的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 农村地方财力的捉襟见肘和中央教育投入的有限, 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修订案) 》, 从不同角度完善了相应的制度规范, 如:为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 确立的“三个增长”原则, 政府和地方若能各司其责, 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 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 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将大为改观, 他们也会享受与城市教师、学生一样的幸福阳光。二要确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主要是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学术地位、职称地位来实现。保证《义务教育法 (修订案) 》中明确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地区补助津贴”等规定的按时兑现, 呼吁适当降低农村教师中高级职称、骨干教师评定的条件, 提高他们评优、评先的比例, 对长期坚持在农村任教的优秀教师要多予鼓励, 大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三要寄予教师合理的社会期望。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人才的巨大重任, 社会对教师也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问题是如果把教师视为“神”, 以为教师无所不能, 一旦教师的努力与社会的期望不能合拍的时候, 对教师的责难便开始了。问卷调查显示, 教师的工作压力有10.3%来自社会期望。社会的宽容和支持是教师成长的有利环境, 合理的社会期望可以降低教师的社会压力, 因此, 社会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衡量教师的劳动成果, 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要引导社会公众建立合理的期望, 多关注教师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形成社会对教师良好的信任感, 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这样, 教师便会多一份和谐幸福!

以儿童哲学启迪学生的幸福人生 篇8

一、理解儿童哲学, 统一思想认识

引导教师对哲学再体会。学校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教师从中国革命近代史的发展来感悟哲学的魅力,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到文革时期的极端主义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 到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 经过一番回顾、交谈, 教师们再一次体会到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 人们必须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与社会的发展。

引导教师对儿童哲学“初学习”。教师对哲学是熟悉的, 但对儿童哲学却是陌生的。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和自主培训等途径, 带领全校教师学习“儿童哲学”, 了解其内涵。通过学习, 教师们了解到:美国学者李普曼是儿童哲学的创始人, 196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儿童哲理小说《哈里的发现》, 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哲理小说标志儿童哲学的诞生。李普曼把儿童哲学定义为“一种运用到教育中、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熟练的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学生的哲学。”儿童哲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充分开掘儿童好奇的天性, 培养儿童发现、辨析、判断、创造能力的学问, 重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训练, 初步掌握批判性思考与反思性思考的基本方法, 培养儿童逻辑与认知能力。

引导教师对儿童哲学“再理解”。在了解儿童哲学内涵的基础上, 学校党支部在学校网站发出讨论话题, 教师交流儿童哲学与教育引领学生幸福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们对学校提出的“儿童哲学”这门课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并对本班级、本学科如何贯彻“儿童哲学”课程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学习与交流, 教师们统一了思想认识, 也夯实了儿童哲学的理论基础, 为校内的实践探索做好了铺垫。

二、实践儿童哲学, 探索操作过程

首先, 做好学习儿童哲学氛围的创设。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渲染儿童哲学, 在教学楼的走廊, 悬挂人生经典小故事哲理名言及由此而引发的启迪, 每个班级的墙壁文化中也设置了儿童哲学专栏。二是学校购买了大量的有关人生哲理性的书籍, 广泛地向全校师生推荐有关书目, 并全天开放学校图书馆。三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儿童哲学专栏, 设置儿童哲学简介、儿童哲学故事、儿童哲学教案和儿童哲学讨论区, 全校师生可在网上浏览并留言互动。四是将儿童哲学与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学生的读书活动相结合。党支部牵头利用每周三下午组织赏析人生哲理故事或开展时政沙龙、师生哲理故事征文比赛, 在师生中间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其次, 做好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按照李普曼的建议, 儿童哲学课每周上两次, 每次一小时。每堂课要阅读一段李普曼的哲学小说, 由学生们提出问题, 选出一个主题进行集体讨论, 教师还可以根据讨论计划提出问题以便拓展讨论的范围, 或者通过准备性的练习发现特定的主题进行哲学讨论。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 我校在探索儿童哲学的教学进程中做了一些调整。我校根据校情确定每周五下午第七节作为儿童哲学校本课程时间, 为学生们进行思维碰撞、畅谈人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儿童哲学课的课程内容由教师自行开发, 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 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哲学理念, 涉及哲学的思考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将这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一、二年级) , 主要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 鼓励学生在听、讲故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二阶段 (三、四年级) , 在讲故事、编故事的基础上, 让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 并进行解答、释疑;第三阶段 (五、六年级) 以生活故事、时事故事为主, 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能够辩证、客观地分析、评价。刚开始, 教师上的校本课程上得像思品课或主题班队会对探究的话题, 缺少一定的哲理性。逐渐地, 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是幸福?明星们幸福吗?爱的真谛是什么?做个诚实的人难不难?成熟与年龄有关吗?在儿童哲学课堂上,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追问、表达不同的观点、思考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互动的, 学生们畅所欲言, 在提问、思考、感悟中提升了文化素养, 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再次, 深化课程实施尝试编写校本课程教材。2005年开始在全校推广儿童哲学课, 但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我们无法将李普曼教授编制的“哲学小说”作为教材引人课堂, 当时也没有国内的同类教材可以借鉴。于是,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 开始尝试编写《儿童哲学》校本教材。

第一步, 明确儿童哲学课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尊重儿童, 引导孩子们成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第二步, 设立儿童哲学教材年段目标: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第三步, 确定儿童哲学教材故事的选用原则:贴近儿童生活, 具有阅读性和哲理性。第四步,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设计教材的样例。依据学生年级特点与目标, 按不同的主题, 为六个年级的学生精选了100个哲学小故事。每个年级中分为三至四个主题篇, 在主题篇之下有三至五则小故事, 每个故事后附有“启示”, “启示”用简洁的语言为学生进行哲理提示, “启示”后接有“思考”, “思考”则是结合故事让学生展开思维, 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辨。在多次研讨和修订的基础上, 初步形成了《启迪幸福人生的100个小故事——建设小学生必读哲理故事》一书。

三、感悟儿童哲学, 启迪幸福人生

儿童哲学一直作为我校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载体, 通过辩证地对待一些哲理小故事和社会时事等, 让孩子们更加懂事和成熟, 从而加强学校的人文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随着近年对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入, 学生的变化日趋显著。

一是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是非观念, 并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例如通过对《生命与尊严》的学习, 孩子的变化颇为明显。孩子们就《生命与尊严》这个小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生命和尊严, 到底哪个更重要?接着, 学生们又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感想, 他们纷纷表示“要尊重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同学”、“要给学习不好的同学以尊严”等。“以前老师讲一百遍的道理, 学生们都‘这边听那边扔’;而现在仅仅通过一次儿童哲学的教育, 他们就对尊严的理解都很深刻, 学生中间互帮互助的气氛也因此蔚然成风。”班主任王老师高兴地说。

二是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创造能力在提高, 学生思维敏锐, 头脑灵活。无论在儿童哲学课上, 还是在其他学科课堂, 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 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例如, 他们在阅读小故事《羚羊和狮子的家教》中自悟到“要想成功就要比别人更快”就是个例证。同时, 孩子们的变化在研究性学习中更是得以充分显现。每年学校都要组织研究性学习汇报, 各班结合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众多、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特点自订地域研究主题。例如, 五年一班就结合班级学生来源设计研究了“我爱家乡的黄梅戏”这一主题。孩子们自主分组做计划, 组内进行讨论、研究、调查, 通过收集资料, 对黄梅戏的历史、发展、角色和代表作等内容进行研究, 并跟班级来自安徽的同学学唱黄梅戏, 最后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的灵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是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享受学习的幸福。孩子们在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 就像《画一片绿叶》告诉我们的:不放弃希望, 有梦想就有未来。孩子们在哲学思想的熏陶下爱上读书, 在书香的浸润下, 一些学业基础薄弱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在慢慢变为儒雅少年。在学校的书香文化节上孩子们展示着学习儿童哲学的感悟;慷慨激昂的演讲展示他们清晰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富有逻辑的论证;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滕毓旭、满涛面对面, 娓娓道来对童话的理解。学生们在收获着阅读的习惯, 体味着学习的快乐。

幸福的哲学思考 篇9

一、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

究竟什么是幸福?从哲学角度思考, 所谓幸福,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满足。在这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是客观的,而满足感即幸福感则是主观的。幸福是客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和主观的满足感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幸福教育?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一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的教育。幸福教育是一种目的论, 它不仅要让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而且更要让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追求终生幸福。因此,幸福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目的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即让人们最大限度地既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是辩证统一的。

幸福对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在幸福教育的视野中,关注人的幸福对教育同样有着多重意义。更进一步说, 幸福教育不仅是一种以幸福为导向的人性教育,更是一种以幸福为导向的生命教育。那么学生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是学校创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和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等途径让学生感知幸福。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涵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多方面发展和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我们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等素质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2.个性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指出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难以实现。在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苏霍林斯基很早就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

3.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才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 - 语言智力和逻辑 - 数理智力外,还有视觉 - 空间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 - 运动智力、人际 - 交往智力、自知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以及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学校教育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差异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那么, 学校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并且是有效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构想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 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辩证地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遵循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

2.整体构建,分部实施的原则

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系统工作中的重要补充,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基础上学校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将成熟的经验逐渐推广,未成熟的或者是有待论证的局部实验。在有所需的基础上,充分地整合与扩大学校现有资源优势,以追求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校本课程项目的开发

基于幸福教育哲学思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构想,是通过以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积极地去探索与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逐步形成彰显学校特色化办学。幸福教育就是着力打造“幸福课堂”。“幸福课堂”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共享快乐,感受成功、 感受幸福。

1.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感知中华深厚文化底蕴的能力以及品鉴传统文化的魅力。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不仅能丰富生活、陶冶情感、塑造性格、修心养性、培养创造能力等,还能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

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与价值观,营造了学校文化氛围,培养了师生健康的情趣爱好,丰富了师生的文化修养,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还能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

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初步构建有:经典诵读、古诗品鉴、节日文化、 儒家文化、生肖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剪纸、风筝、泥塑(面塑)、中国结、 灯谜、太极、武术、毽球、书法、国画、篆刻、折扇、服饰(旗袍)、书画鉴赏、陶瓷鉴赏、民乐欣赏、京剧、中医保健、民族礼仪、中华美德弟子规(英语)等。

2.幸福教育课程

基于幸福教育的理想下,树立校本课程的意识,以幸福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幸福教育课程建设为目标,切实落实幸福教育系列的课程。幸福教育课程系列既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又要关心师生当下的幸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课程内容初步构建有:积极心理学、感恩教育、歌唱发声、校园环境文化、励志影视欣赏等。

3.生命教育课程

在学校教育和引导学生要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格自尊与自由。应该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个性与自由,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初步构建有:紧急救护、灾害自救、嗓音的应用与保健食品安全等。

(三)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的教学。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采用分工合作、分类组合的方式,依靠本校教师动手和外聘专家指导的原则,有效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结合本校的传统和部分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编写系列校本教材。编写应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时安排等。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顺利进行,不仅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学校必须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1.对课程纲要的评价

对课程纲要的评价要素包括: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哲学相符合;课程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和价值性;课程的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合理与有效。

2.课程实施评价

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同时结合听课、 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资料、方案等。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核,对学生评价主要通过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选修课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并将学生成绩放入档案。

四、结论与建议

1.总结

幸福教育是有意识地以科学、艺术与体育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培养学生获得与感受幸福的能力,从而成就高品位人才,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幸福教育哲学思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构想,不仅突出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化,更是彰显出学校办学的特色化,提升学校知名度与影响力。

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特色化,需从多个方面研究,如:在哲学角度下思考幸福教育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性教育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开发校本课程;从校本课程设置的原则、校本课程项目的开发、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及对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构想。

2.建议

打造磐安幸福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夯实幸福教育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 既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待, 也是教育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没有教育的均衡, 就没有教育的幸福。近几年, 我们采取了强腰 (选点突破) 、活血 (均衡师资) 和升级 (布局优化) 三大策略实施教育均衡发展。

(一) “强腰”, 即扩大优质教育中间层

我们选取了大盘小学、新渥初中、盘山初中、双峰小学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但教育发展相对困难的薄弱学校为实践试点, 通过城区学校直派校长、教师, 试点学校上挂教师锻炼, 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办法, 在师资、经费、硬件等多方面予以扶持, 培育并扩大乡镇教育优质中间层, 激活农村教育的生命力。

(二) “活血”, 重点实施三大举措

“活血”, 重点在于“活”教师之“血”, 主要是建立教师均衡发展的支持系统, 包括输血、换血和造血的三大举措。

怎么输血?我们通过培训给全体教师输入新鲜血液。坚持“全员提升、骨干扶持”的原则, 对全县教育系统人员实现全覆盖培训, 教师自主选课后实际参训率为100%。专项培训有新教师上岗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学校管理骨干培训、局管后备干部培训、局机关工作人员服务基层培训、中小学校长读书班等。培训需要经费支持, 我们保证县财政投入教师工资总额的3%用于教师培训, 其中70%下拨给学校, 学校日常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师培训。

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培训的方法。对此, 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机制:新教师岗前培训, 除了邀请名师名家进行专题讲座外, 我们还进行封闭式军训;聘用到乡镇学校任教的新教师, 先在城区学校上挂锻炼1年, 熟悉业务后再到农村学校任教;每个新教师都要结对一个优秀教师拜师学艺;等等。

怎么“换血”?我们对乡镇学校的师资结构进行了“系统重组”, 采取了城区学校干部下乡任职和城乡教师全职下派上挂两大行动。“换血”明显改善了乡镇学校的师资结构, 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

怎么“造血”?我们分全面造血与重点造血两个部分。全面造血表现在全县所有中小学全面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扎实创新教研科研机制, 全面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师招考录用机制等。重点造血主要是组建以“一所学校, 两个校区, 统一管理, 统一评价”为主要特征的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 实行资源特别是师资的共享。

(三) “升级”, 主要优化学校布局

我们将投资近6个亿, 新建磐安县文溪小学、玉山台地初中、新城区初中、职教中心, 改扩建磐安二中、深泽小学等, 通过小规模学校的撤并、萎缩学校的自然消亡、落后学校改办教学点等方式, 集中力量办好人口集聚地学校,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抓住幸福教育的关键:教师专业成长

幸福的教师应该是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三个方面都获得成长的教师。很多时候, 一些学校往往重视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成长而忽视了其职业道德, 即精神层面的成长。而事实是, 如果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 那教师群体将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的群体。正是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这几年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师德师风建设, 让我们的教师在精神上得到滋养, 在灵魂上得到升华。

(一) 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在某种程度上, 更需要教育的恰恰是我们的教师。为了给全县教师充实智慧背囊, 我们已经连续四年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从最初的制度设计, 到激励全体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万名家长评学校、万名学生评教师、千名教师评课堂的“三评活动”, 我们在教师劳动纪律、专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制度性约束和激励机制。人的发展需要内源性动力。对此, 我们在教师内驱力策动上开展激发工作激情、增进同事友情、演绎师生亲情为主要内容的“三情教育”。古语云:“志之所趋, 无远勿届, 穷山复海, 不能限也;志之所向, 无坚不摧。”这足以说明人的理想信念支撑人的作用。所以, 我们又在全系统开展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以增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实践表明, 教师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 收获着各自的幸福。

(二) 开设“局长推荐”专栏

为建立与广大教师心灵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 2011年5月起, 我们在磐安教育网开辟了“局长推荐”专栏, 至今已推荐文稿60多篇, 点击量近5万。一方面, 我将自己撰写或阅读的一些文章、图片 (包括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等) 刊发出来与大家交流, 如《读书快乐, 快乐读书》《教师成长从不抱怨开始》《杜郎口, 到底在改什么》等;另一方面, 推荐全县广大教职员工写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如《我对磐安教育的几点思考》等。《浙江教育报》副主编杨志刚称赞说:“这在全省绝无仅有, 是提升师资素质的一个好举措。”

(三) 弘扬草根教师美德

民间的才是最真的, 草根的才是主流的。县教育局派出采访组寻访草根教师的优秀典型, 汇编成《一片冰心在玉壶———磐安县优秀教育工作者风采录之一》;为了荟萃普通教职工的心灵感悟, 我们开展了教职工美文征集活动, 共收到征文1000多篇, 选编成《文溪心语》;在《磐安报》开辟了每周一期的教育专版, 报道全县的教育动态, 刊发普通教师的文章;编印《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事迹报道汇编》, 供全县广大教职员工学习;评选“美丽教师 (职工) ”, 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巡回报告, 弘扬草根美德。

(四) 设立“校长论坛”平台

炼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是支撑教育大厦的柱石。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有什么样的校长, 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思想理念也要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提升, 为此, 我们开设了“校长论坛”, 每年在校长培训班中为校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 并把校长论坛的优秀文稿汇编成集。

三、追求幸福教育的目标:学生健康快乐

学生的幸福便是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便是教育的幸福、学校的幸福。所以, 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 感受教育的幸福, 这应该是我们幸福教育追求的真正目标。

(一) 改善办学条件, 让学生在校园里幸福地生活

我县是山区县, 大部分学生是住校生。所以,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学校和家基本就是同一个概念。如何把学校营造出家的温馨, 让学生在学校中愉快地生活, 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改水、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三改”, 校舍维修改造, “校安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等专项工程的实施, 大幅度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也大大缩短了城乡学校的硬件差距, 甚至乡镇学校的部分指标已经超过城区。我们先后免除了义务教育段学生杂费、书费和农村学校住宿费, 在全省率先推行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 并将受惠面扩大到全体住校生和中餐生中。另外, 营造寝室文化, 建设书香校园, 积极推行体艺2+1, 让学生的校园文体生活充满乐趣。

(二) 规范办学行为, 让学生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

为规范办学行为, 确保“轻负高质”的各项要求和相关制度落到实处, 我们成立了“轻负高质”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根据我县实际, 我们建立了教学规范督查通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轻负高质”表彰制度等。我们在各种场合大张旗鼓地宣传“轻负高质”工作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进一步树立校长是“轻负高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在每学年初, 教育局与各中小学签订《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各校建立“减负”监督平台, 设立相应的举报、投诉电话, 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教育局督查小组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 对全县的“轻负高质”情况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督查, 并把督查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 我县的学生节假日无违规补课, 多数人不用参加各类补习班、强化班、奥数班等, 能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个性特长爱好, 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追逐着自己的幸福梦想。

(三) 建设品质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

品质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是求真扬善的课堂, 是理趣相生的课堂。我们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 学科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评比推广, 家长进课堂, 学生评满意课堂、满意教师等活动, 促使每一位教师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

校长应该是品质课堂的领头羊, 为了把校长“逼”进课堂, 我们一方面将校长上课与绩效工资挂钩, 另一方面组织了校长优质课比赛。参加比赛的虞彩虹副校长说:“走进课堂, 亲近教学, 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体验并实践课改精神, 为学生点燃一把创新思维之火, 校长们感受到的应该是一种回归本真的快乐!而站在课改教学的第一线, 与教师共同体味付出与收获, 这既是榜样示范, 也是无声引领。”陈正洪副校长写道:“在赛课中, 我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问题, 看着学生热烈深入的讨论, 我心里突然感觉到自私其实是一种心理贫穷, 与教师、学生合作交流是分享快乐, 互惠互利, 互赠玫瑰, 大家手中都有余香。”在校长的引领下, 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深泽初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展示习惯、课后温习习惯、全面复习习惯”四种习惯, 做到“预习内容明明白白, 教学过程清清楚楚, 课堂效果实实在在”;安文初中在教学模式上, 学校只给思想“先学后教, 多学多教, 教是为了不教”, 只给时间分配模式———3 (提前候课) 、5 (连续讲课控制) 、15 (展示环节控制) 、5 (学生整理) 、15 (训练检测) ;仁川初中开展“五佳学生” (发言最佳、预习最佳、当堂训练完成最佳、交流合作最佳、最佳小组长) 评比, 初步摸索出了“目标展示、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交流展示、释疑点拨、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 品质课堂的建设, 很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促使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挖掘人文的教学内容, 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采用鼓励的评价方式,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还能给学生带来了美妙的艺术享受。

(四) 活跃课外生活,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内外文、体、艺和综合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 为推进课改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 开展“体艺2+1”活动

下发了《磐安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段学校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的通知》, 各校制定了实施方案, 确保“体艺2+1”项目活动时间, 学生课外活动做到时间、地点 (场地) 、内容 (项目) 、学生、指导教师的“五落实”, 学生100%参与课外活动;举办两年一届的学校艺术节, 学生艺术素养明显提高, 每年参加省、市艺术节, 都有节目获得一、二等奖, 在以往历届“兰亭杯”书法大赛中, 金华赛区一等奖获奖人数中我县均占四分之一左右。

2. 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

每年举办一届未成年人读书节, 各校也开展一年一届的校园读书节, 着重人文环境、书香氛围的营造, 着力教师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以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目前, 全县已有7所学校被评为书香校园。

3. 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

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 旨在“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建设好具有磐安特色的教育强县。目前全县已有4所学校被命名为“磐安县特色学校”, 7所学校被确认为县特色项目学校。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5年底, 每所中小学至少有县级以上认定的一项体育和一项艺术特色项目。

4.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教育局每年举办科技节和科技创新大赛, 成立了“磐安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协会”, 在青少年科技制作类比赛、中小学生信息技术作品制作现场比赛等系列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不胜枚举。其中, 安文初中“FLL机器人工程挑战”在2013年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 并在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第二届中国国际学生信息科技创意大赛中获得了全国第八名的好成绩。

关于学生幸福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学生 幸福 路径

“幸福是人们感受到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①幸福是人们发展的精神追求,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是社会进步的价值旨归。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背景中,人们对“幸福”有着各自的理解。但是,就幸福的本质而言,它是人们的主观感受,是人们的愿望得以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幸福既包含公共福祉,也包含个人幸福;既包含物质幸福,也包含精神幸福;既包含现阶段的幸福,也包含未来的幸福。

一、幸福具备三大特点

1.幸福具有主观性

幸福是人们当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所拥有的愉悦体验。虽然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受,但是,其本质仍然是主观的。而且,这种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它与人们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它因人们感受的强度和数量而变化。这决定了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从学习层面,还是生活层面,获取的心理满足都使其拥有幸福感。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每天经历的事情不同,导致其幸福感有很大差异。

2.幸福具有层次性

幸福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证明,幸福的层次性是由需求的层次性造成的。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带来较低层次的幸福,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带来较高层次的幸福。个体的幸福感会因文化层次和道德水平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因自身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表现为不同层次的幸福感。学生的被关注程度、被理解程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其幸福感。

3.幸福具有持久性

人们的幸福感与其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人们的需求具有延展性。这意味着人们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需求。这些需求获得满足的过程意味着人们不断获得幸福。莱布尼茨曾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幸福感是一种稳定、持续的感受。它会持续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心理的成熟、价值观的树立均在这一时期完成。幸福感的获得对于高中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而这种幸福感不仅影响学生的高中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其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获取幸福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②教育的理想,在于使学生成为幸福的人。因此,教师应精心营造学生幸福。而学生幸福的营造不仅仅局限于外部环境,更应注重内在价值的挖掘。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种路径。

1.一份关爱

陶行知先生曾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③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嘘寒问暖,更不是虚情假意。这份爱来自心底,发自肺腑。关爱学生要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行动上服务于学生。尊重是关爱之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唤醒学生的进取精神。尊重让爱更加流畅,让情谊更加丰盈。理解是关爱之核心。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幅不完美的画卷。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理解学生,才能为学生开出一剂良药,才能解决学生的困难。这样才能增进师生的友谊,拉近师生的关系。信任是关爱的保证。信任即相信,也即敢于托付。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对于后进生,更要以信任之心待之。对于班干部的任用,也要坚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使其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成长。

2.两种幸福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央视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人们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阐释。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流在学生的进步中,教师的幸福融在学生浓浓的爱意中。把手轻轻放在心口,每位教师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都有着许多的酸甜苦辣和美丽回忆。是学生成就了老师。学生让每位教师幸福着自己的幸福。被关爱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能够深深体会到教师的爱。这将是他们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经典台词:“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梦想需要坚持,而坚持也是一种幸福。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需要坚持。只有这种涓涓不断的爱,才能构建完美的师生关系,才能促成每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一份关爱,两种幸福。

3.三股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合力。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对于教师而言,对于学生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校的表现。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必须全方位了解孩子。这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及时沟通。教师与家长的双向交流才能促进孩子的快速成长。这也有利于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更密切地交流。尤其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很强,有时与家长发生冲突,有些话不想和家长谈起。教师若能及时了解情况,与学生谈心,便能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促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这也能大大增强师生之间的情谊。

4.四种角色

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扮演好本职的角色,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道德水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成为学生的模范和榜样,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长久的友谊。其次,教师要扮演学生好朋友的角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向学生多打听,与学生多巧谈,和学生多亲近。热情、真诚地与学生打交道,成为学生的挚友。第三,教师要扮演好伯乐的角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朵绽放的花。每一位学生都有最美丽的闪光点。我们的学生画画惟妙惟肖、跳舞跃动炫妙、主持头头是道……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才长处,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最完美地绽放。第四,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教师是学生课堂的导演,要精心设计出层次清晰、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课堂,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一堂课都很精彩。教师也是学生生活的导演。教师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领学生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注释】

① 徐冰. 如何获得幸福[J]. 才智,2013(15).

② 苏霍姆林斯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③ 张自萍. 今天,我们怎样爱学生[J]. 新课程学习,2013(6).

幸福的哲学思考 篇12

一、新课改呼唤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的“输入式”、“导入式”、“填鸭式”等教学法在当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 已经失去了课堂本身的意义。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改呼唤下的课堂, 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深学生内心体验, 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感染力, 焕发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活力。因此, 探讨和推广思想品德课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势在必行。

二、关于构建初中思想品德幸福课堂的策略

本着构建“幸福课堂”的目标,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和直接操作者,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通过建构以“合作学习”为教学方式、以“快乐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流程的“幸福课”的范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 合作学习是幸福的开始

学习的最高的效率是让孩子动脑、动手、动嘴。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就使学生在教学的单位时间里快乐参与, 积极探索, 使教学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 无论是从语言信息提取的迅速性还是保持的持久性上, 合作学习都比传统的老师讲授要高明得多。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 只有摆正这两者的关系, 才能使我们走上“幸福课堂”。所以有人说, 合作学习的开展, 是学生幸福学习的开始。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幸福源泉

教学生活化, 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 在教学中, 通过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 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 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校园、走向社会。比如, 指导学生收看“两会”报道, 做到基本理论联系实际, 专注时事热点, 把“八荣八耻”这个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作为判断的准则, 随时规范自身言行, 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 运用所学的基本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学习联系实践, 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这是我们所向往的。

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幸福的基础

课程的核心和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修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质量。首先转变教学观念, 在对课程标准、本册教材和学生学习、分析、吃透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班级情况, 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 进行高效教学, 让思想品德课充满幸福感。其次, 精心备课, 建立“快乐学习”预案。要明确达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把教学内容分解成数个“快乐学习”的片段, 注重设计过程和方法。最后, 认真落实预期案, 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后反思。“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 必须是“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人, 正己方可化人。品行端正的思想品德教师,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是学生的人生楷模。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 调动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门窗。”初中思想品德课, 是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终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获得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只有学生把增长才干当做一种幸福的体验, 教师把教书育人视为一种快乐的责任, 才能在幸福与快乐的彼此互动中, 不断推动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因此, 新时代的思想品德教师, 必须努力营造幸福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体验幸福的过程中, 规范思想和行为, 升华人格, 提升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使学生成为能给他人、国家和社会传递幸福的一代新人。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参考文献

[1]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随班就读下一篇:数据库分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