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解说词

2024-10-02

洛带古镇解说词(通用5篇)

洛带古镇解说词 篇1

游洛带古镇作文

今年国庆节长假,我来到了位于成都东面的龙泉驿洛带古镇,那是一个古色古香,具有厚重文化色彩的小镇。国庆节长假,小镇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我们最先来到了洛带古镇最著名的广场――五凤楼广场,那儿游人如织,有得在抬花轿,有得在买特色小吃,还有的再唱歌跳舞,我仿佛已经走进了一副美丽的画卷。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往前走,耳畔是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肩旁是摩肩接踵的人群,脚下是潺潺的流水,让人如痴如醉。

古镇的大街小巷也都挤满了人,有的是远道而来的游客,有的`是本地人,还有的是在街上叫卖小吃的人,大家说说笑笑的。正当我沉浸在这充满江南韵味的气氛中时,忽然听到了“咚咚咚咚咚咚……”粗犷的锣鼓声,它仿佛把我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塞北,循声望去,一只张牙舞爪的长龙向我们舞来,大家都抬起了头注目着,尽情地欣赏。

即使下雨也挡不住游客们热情的心。下午,天空中飘来了蒙蒙细雨,大家还是挤着、笑着,只是想方设法避雨,却没有一个想离开古镇回家。不知不觉,天暗了下来,我们也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古镇。

洛带古镇,我喜欢你,你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你的,有机会我一定来重游故地!

指导教师 吴雪娟

洛带古镇解说词 篇2

1 洛带古镇概况

洛带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北部, 龙泉山南麓, 西连西河镇, 南接龙泉同安街办, 东邻万兴乡, 北与黄土镇、洪安镇接壤。相传汉朝成街, 名“万景街”,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 更名为“万福街”, 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玉带落入八角井更名为“落带” (后演变为“洛带”) 。明清以来, 特别是清初“湖广填四川”, 这里成为外省特别是客家人移民的主要入籍地, 客家人不断集聚, 其人数占到总人口的86%, 他们至今保留说客家话的传统, 客家民居、习俗在历史的发展中完整保存, 成为中国有名的客家古镇, 被誉为“世界的洛带, 永远的客家”。洛带古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2 洛带古镇保护及改造前现状分析

2.1 古镇空间形态

洛带古镇空间格局保存完好, 街巷格局采用“一街七巷”的古镇格局和传统街巷空间结构, “一街”指洛带古街, 由“上街、下街”组成;“七巷”指米市巷 (又称马槽堰巷) 、糠市巷、槐树巷、江西馆巷、北巷子、凤仪巷、柴市巷。古街巷总长2 577 m, 其中最长的洛带古街呈东西走向, 街道平均宽度6 m~8 m, 长约1 000 m, 高宽比在1∶1~1∶1.5左右, 尺度宜人。最短的柴巷子, 宽2 m, 长70 m。街道空间有收有放, 最窄处有2 m的小巷, 最宽处有10 m的大道, 在相对宽敞的地方形成小型开敞空间。由于古镇坐落于丘陵地势的山地上, 建筑依山体地势逐步呈阶梯状修建, 整体空间很好地结合地形、蜿蜒多变、自由灵活, 建筑风格统一、错落有致, 随街巷的转折和挑檐的遮蔽形成有趣的街巷空间。

2.2 古镇建筑风格

洛带古镇以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为主, 除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外, 还保存了大量各级文保单位。

2.2.1 传统民居

洛带古镇传统民居主要为半开敞式的单体民居建筑, 采用“街—店—宅— (田) ”的空间格局。山墙连山墙沿老街一字排开, 基本采用前店后宅的布局形式, 店面直接面向街道, 为使店面、住宅互不干扰, 有的民居开设单独通道, 以便住户进出。住宅后面往往是一个小型院落, 作为家务劳动和休息场所, 有些家庭是以围墙与其他人家相隔, 有的屋后还有一些菜园。

建筑高度为普通单层民居4 m~5 m高、单层带阁楼民居5 m~6 m、双层民居7 m~8 m。屋顶多为悬山式屋顶, 少部分采用歇山式, 上有青瓦, 檐口处理为略上翘的形式, 采用穿斗式木结构, 以密柱加枋连成排架。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 有部分青砖构筑物, 墙体装成木板墙或夹泥抹灰。

2.2.2 会馆建筑

洛带古镇中的“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和川北会馆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总体布局多为复四合院式, 建筑呈中轴对称排列, 建筑风格在采用中国传统会馆建筑风格之上, 又有其独特性, 如:广东会馆的风火墙设计, 使其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江西会馆在中后殿的天井内伸出小戏台, 构思独特, 使环境空间布局完美, 为四川客家会馆独有。而川北会馆则融入了川北民居风格。

2.2.3 文保建筑

除上述“四大会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外, 洛带另有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四川客家文物博物馆和巫氏大夫第。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燃灯寺、客家公园、桃花寺大殿和八角古井。

2.3 洛带古镇改造前存在问题分析

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洛带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洛带古镇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代风貌建筑甚至侵蚀了历史文化街区。在古镇核心区边缘, 越来越多的现代风貌建筑取代了传统风貌民居, 严重影响了古镇整体风貌。不同建造年代、建筑质量、建筑风貌的建筑群混杂在一起, 降低了古镇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2) 洛带古镇建筑多为清末民初修建的传统建筑, 古建、民居众多, 年代久远, 建筑质量普遍较差, 房屋大多数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建筑甚至已经成为危房, 亟待整治。3) 洛带古镇街道人车混行, 杂乱无章, 古镇周边道路系统混乱, 道路的功能和等级不明确, 交通组织严重不畅。4) 洛带古镇的各类配套设施、市政设施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街道上电线杆、广告牌杂乱林立, 严重影响了古镇的整体风貌, 与现代生活、发展旅游不适应。5) 洛带古镇商业业态单一、档次低端, 由于历史原因, 存在某些单位、企业长期占用文物古迹用地, 用作商店或仓库等, 对文物古迹造成极大危害。

3 洛带古镇的保护、改造及建设

3.1 总体思路

当地政府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方针和“长远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 科学指导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在2005年, 委托北京大学陈可石教授编制了《洛带古镇核心区城市规划设计》, 同时, 委托知名专家对古镇核心区编制《洛带古镇街区保护维修设计方案》, 对古街区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同时对洛带城镇规划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整治。

3.2 对古街区进行保护性原貌修缮工作

1) 对造型和格局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 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建筑原貌。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加固, 修复脱落墙面, 酌情挖补、墩接、更换损坏的木构件, 充分尊重其历史原貌。原则上保留原石板地面, 仅对磨损、塌陷较严重的石板进行更换, 铲除原街沿水泥砂浆地面, 恢复石板地面。2) 对具有历史价值, 但已遭到破坏或已成危房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按原貌复建。如下街的山门、各巷子口的栅子门、牌坊、五凤楼、七巷子栅子门、康熙移民昭、广东会馆临街照壁、江西会馆临街照壁、碉楼、巫家祠堂、郑家祠、巫氏大夫第、字库塔等。3) 对近期的新建建筑, 凡与古镇风格不协调的, 按要求进行改造, 与古镇风貌统一。如:改平屋顶为斜坡小青瓦屋顶或半坡屋顶, 屋面形制以歇山、硬山、悬山相结合等。

3.3 建立古街区步行系统

在洛带古镇古街区建立步行网络系统, 将古镇保护区确定为纯步行区域, 除观光使用的人力三轮车外, 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驶入, 体现以人为本和功能结构的统一, 给游客提供宜人且具亲和力的空间氛围, 自由闲适的步行空间为古镇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生活观光环境。

3.4 加大古镇保护力度, 拆迁不协调企业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规定, 禁止在该区域内建企业, 由于近代古镇发展的众多原因, 街区内存在如农机厂、酱油厂和鞭炮厂等严重破坏古镇风貌和安全的企业, 严重影响了古镇的保护和利用。当地政府列出专项资金搬迁了部分不适宜在古镇的生产企业, 这部分建设用地严格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和《洛带古镇街区保护维修方案》, 修复了古街上、下广场和中街广场, 让古街周围环境与街区风貌相协调。

3.5 新建仿古建筑, 引入文化产业项目

古镇保护并非一味保护旧建筑, 不允许修建新建筑, 而是要在保持古镇的传统风貌、保护传统建筑及格局的前提下, 围绕一定的文化主题, 合理进行规划设计。

3.5.1 在核心保护区复建或新建仿古建筑

近年该镇复建或新建了包括以四方塔及龙文化广场、五凤楼及凤文化广场、中街广场、字库塔、甑子场栅子门等为代表的仿古建筑, 这些新建建筑构成了洛带古镇现有空间格局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及景观节点, 与传统的“四大会馆”一起, 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3.5.2 在建设控制区引入多业态近现代优秀建筑

在《洛带古镇保护规划》的建设控制区引入了多个文化产业项目, 作为核心保护区的补位, 丰富了洛带古镇的形态和业态, 这些新街区及新建建筑的风格和体量从高度、色彩、立面等方面都与核心区相协调, 同时注重整体景观环境及植被的打造, 改善核心区绿地不足的缺陷。以博客小镇、艺术粮仓、中国艺库项目为代表的近现代优秀建筑, 虽不属于历史建筑, 但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 同时, 其文化产业的特性也为当地引入了多元化的业态。

4 洛带古镇保护及改造的评价及建议

4.1 古镇风貌改造初见成效

近八年来, 洛带古镇通过保护、改造、建设, 古镇风貌得到显著改观, 古镇保护卓有成效,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 在保护范围内, 当地政府加强了对古镇违法建筑的巡查管理, 有效控制了破坏古镇风貌的违法行为发生。

4.2 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有待优化

过去八年中, 洛带古镇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但周边现代化建设也对古镇产生了一定影响, 古镇保护规划只提出了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及风貌整治, 忽略了对保护区周边的建设提出指引, 实际上八角井街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但是现状周边环境却相对较差, 两侧已基本无历史风貌可循, 80%以上的建筑都是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 极大的影响了古镇的整体风貌。古镇周边一些优秀仿古建筑的出现, 促进了洛带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因此, 应合理确定保护区整体建筑风格, 进一步引导保护区周边建设, 引进有利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文化项目, 使古镇保护能够与开发建设相互促进。

4.3 古镇商业业态档次有待提升

洛带古镇古街区两侧商业业态均为小商业、小卖部, 业态规模简单, 消费水平较低, 商业渗透力弱, 主要集中在主街上, 目前形成规模、较具名气的只有“伤心凉粉”一家, 其他商业大多没有特色, 与周边古镇雷同。古街上旅游服务设施基本没有配备, 多数游客都是花上两三个小时游览完整个古镇当天返回, 洛带古镇留给游客的印象只有“一条老街”, 古镇目前还未具备吸引及承接游客住宿的条件。目前这种现状, 有望在周边引进的项目中得以解决, 但关键还是项目本身对于商业业态的定位及引导, 不能局限于建筑本身, 更应该结合洛带古镇的特征引进、开发更多商业品牌, 吸引更多游客, 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5 结语

洛带古镇通过保护、改造及建设, 在延续古镇风貌, 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古镇发展至今, 还是存在一定不足, 未来古镇发展还应考虑对核心保护区周边开发建设的引导, 以及在古镇业态提档升级方面进行努力。

摘要:从洛带古镇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入手, 分析了该古镇在进行保护、改造及建设前后的基本情况, 评价了其效果及存在的不足, 并从古镇风貌改造、保护、开发建设、提升商业业态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意见。

关键词:古镇,规划,保护,改造,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可石, 王波, 焦杰.城市设计与古镇复兴——成都洛带古镇整体设计和建设工程简述[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2]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龙泉驿区洛带镇人民政府.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古镇保护规划[Z].2005.

洛带古镇“客家王国” 篇3

这个座落在成都龙泉山中段、三峨山麓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它便名为“万景街”。后来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兴市,改名为 “甑子场”, 后又更名为现在的“洛带”。之所以叫这么个奇怪的名字,是源自一个传说:话说古镇池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一日,蜀太子阿斗来到该处,忽见一条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鱼杆飞出井来。阿斗抓鱼,连人带鱼跌入池塘,慌乱中腰带掉入井底,回头找老翁算账。仅见老翁坐位处留一白绸帕上书“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后人遂改甑子场为“落带”,后取谐音为“洛带”。但一些地理文献却记载着另外一种说法,说镇旁有一“洛水”环绕,形如玉带,加上场镇老街蜿延一公里,状如玉带自天飘落,故为“洛带”。

众所周知,中国的56个民族里是没有“客家族”的。他们只是汉族中的一个民系,起源于北宋末年,彼时中原衰乱,赣南成为避乱者理想的栖身之地,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通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广泛扩散到福建、广西、广东、湖南、四川、台湾等省区。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然后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分别从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又有大批移民入川,使洛带成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移民点,形成了巴蜀客家的集居地。发展到今天,在这里的客家人口约30万,是四川省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客家王国”。

从客家被称之为“客”,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历史移民的产物,“处处为客处处家,日久他乡即故乡”是客家人最好的写照。迁徙、侨居、再迁徙、再侨居,客家人在离乱、天灾、战火交迫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坚忍卓绝、不折不挠的民族性格。因而,血脉中富有迁徙传统的客家人,拥有了“东方犹太人”的美称。

现在洛带镇上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他们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让我感觉郁闷的是,我们已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客家人却能够听懂我们的语言,这大概就是客家人的生存本能,除了保持本身的独特性外,还对周遭环境有着十分敏锐的触角,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强,学习语言和当地人打交道,和当地人通商,是他们让古镇经济繁荣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他们始终也不会忘记自己是谁,不会丢掉自己的语言。客家人有个说法,“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这里连小孩子都掌握着三种语言,在家里必须说客家话,到学校里说普通话,在和四川人交流的时候又要讲四川话。也许正是这种对客家方言的完整保留和对客家习俗的执着传承精神,客家文化才深深置根在了洛带这个蜀中古镇的土壤里。

古镇老街以上下街、北巷子、风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柴市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等一街七巷为代表,这一街七巷结构科学合理,只要把主街山门和七条巷子栅子门一关,就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防御体系。同时古镇又以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还有博物馆、客家公园为其古建筑之翘楚,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的客家民居。这里的客家博物馆、客家方言、民俗和生活方式,让洛带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广东会馆则当之无愧地成了这第一镇的魂了,它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顺着街道下坡,一眼就能看见广东会馆那颇有气势的门廊,它又名“南华宫”,清乾隆11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气势恢宏,馆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在它巨大的城墙下留影,顿觉做为个人的渺小,客家人的商业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因为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是无法修筑这气势恢宏的巨大建筑的。

于乾隆11年由湖广籍移民捐资而建的湖广会馆,乾隆18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筹资兴建的江西会馆均体现了各地特色,建筑布局严谨,安排合理、构思巧妙,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因而经常被影视界选为拍片场所。200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这里挂牌成立“四川客家博物馆”,该馆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客家博物馆。深谙经商之道的客家人虽然远没有晋商、徽商的辉煌格局,但他们在有限的天地里,已经做出了最好的成绩,前者虽然宏大,却也悲凉,客家人虽然天地局限,却也因此享受到了真正的人生幸福。

据史书记载,湖广人段征于明崇祯八年躲避战乱迁到了洛带,直隶人孙国涣于明崇祯十年躲避战乱迁到了洛带,山西客商赵汾隆率家眷一百五十余口于清乾隆十七年迁到了洛带,镇江籍官员刘兆廷于清嘉庆六年谪官迁于洛带……大量的外地游子都把自己的家眷安放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里,为的是什么?正是这看似平淡却不平淡的幸福感啊。

客家公园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的幸福感的集中体现,公园是民国时期由地方士坤和群众集资修建的。园内有最具特色和价值的 “女茶社”是客家妇女休闲、品茶、聊天之所,不纳男宾。其间一幅“尘世嚣嚣到厌烦时来暂歇,茶烟细细得清闲处且偷安”的楹联,正是当年客家妇女拥有与男性同等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见证。

没错,要求平等与独立,才是客家人文的精髓,却没有明目张胆的习惯,他们只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主张,还有他们的缅怀。洛带仿佛成了一个守望他们理想的地方,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他们对每个路人都深情地凝望,那是一种渴望被了解与认同的凝望。与此同时,他们又自豪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中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作出贡献的客家人,诸如彭家珍、朱德、郭沫若等一连串熟悉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四川洛带古镇的导游词 篇4

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 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1950年,简阳成立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洛带江西会馆。1955年,洛带区为简阳第十四区,辖10个乡。1976年,洛带区所辖的十个公社划归龙泉,同时撤区建镇至今。

洛带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名排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清朝时更名为甄子场,后复原名并沿用至今,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洛带古镇解说词 篇5

××古镇始建于唐高祖八年,原称沂阳市,因唐末倪亚平定一方而得名。古镇贴水而建,全长1830米,风光旖旎,古镇依旧,仍保留着朴素的风气

。积厚流光的××河,过往的都是邻里乡亲,摆渡的船工从不收费,只在年尾任凭各家各户送些柴米油盐,工具不在若干好多,主要的是那一份乡亲乡情,那一份真诚的心。

曲弯曲勉强折的泸溪河畔吊挂着栉邻交织的吊脚楼,半边临水半边着陆。泸溪河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排公顺流而下,一路山高水险,只有到了这片坦荡的水面,才能歇脚于此。每隔23米就有一上下的码埠,千百年来青石板上碾出了岁月的深沟,记实着古镇的积厚流光。进入××镇,脚下是青一色的鹅卵石年夜街,及早市的独轮车慢慢悠悠地推出了一片安好。吊脚楼临街的一面几乎是全木质结构的店肆门联,风雨剥蚀,岁月沧桑,明示着古镇古老悠长的历史。吊脚楼有三层:中层临街,都是敝开的厅堂,上层是窄小的搁楼,屋后还有一个下层直达河干,堂屋后是厨房和卧室,仅有一扇天窗采光,阴晦淡暗,不知储藏着若干好多悠深的故事。走在支支呀呀的过道上,你能感应感染到扑面而来的潮气,古老概略就就是这种味道吧。每家吊楼的背后都是清亮的泸溪河,恰是那河水优柔的流动,才富于吊脚楼一派朝气,一片安好。

吊脚楼住的是平平易近苍生家,都是世代文秘杂烩网相传简单古老的手工作坊,在能用竹制工具的情形下,他们甘愿不用铁器,也许竹器更切近真实、切近小镇的糊口。现在这样的作坊只剩下6家,以建造竹椅为生,天天一再着普通俗通的过程,可他们却是那么安祥而安然安祥。

春雨蒙蒙,水珠串串,××古镇沉浸在舒适、协调的空蒙之中。坐在吊脚内不美观景,远山近水,牧牛田园,活脱脱一幅水墨丹青。喝上一碗××水豆腐,尝一尝泸溪鱼和天师板粟烧土鸡,再听一听天师府山中宰相的由来,说一说《水浒传》108将冲出××宫的故事,那才真正体味到××古镇的文化内在。

天师府原名真仙不美观,座落在古镇中心,始建于宋崇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因身世贫寒曾请张天师叫天问卦,换来了君教神授的福命,奠基了改日后的地位。故洪武元年,朱元璋赐白金15镒重建天师府。天师府占地54000平方米,是明代的建筑遗物,年夜门一对抱柱盈联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法。

天师府内古木参天,祥云朵朵,一看就知道是祖字辈的老树了,少说也有600岁以上。然而老当益壮,依然翠绿,最老的要数牝牡罗汉松了,年夜者为雄小者为雌,传说是南宋赵构之母所栽,时过千年,模拟仍是树叶丰硕,气昂不凡,颇有几分道家仙风意骨的持重和潇洒。最奇的是私第院的老樟树,枯萎多年竞又起死回生,半生不逐半生绿,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蒙发着新芽。整个院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情形清幽。

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太平无为境界,是以天师府内多植奇混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道教园林在我国为数不少,其中绝年夜年夜都属宫不美观园林,像天师府这种道教翘楚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它是我国道教建筑中最年夜最古的一处,也是我国现存封建社会“两年夜府第”之一。它仍是体味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是写了近2000年而且还在继续写的一部道本文来历教史籍。

古街北面的建筑年夜多为平易近清气概,砖木结构,遗留有良多封砖天窗,雕龙画栋,高高的马头墙,别致的门厅,都是为天师后人建造的留候第,每届天师只有一人继存,其它的张氏子孙就只能住在留候第了。

现在,青石庭院下住着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若是你想知道留候第里一共有若干好多户人家,只要数一数门厅过道上的饭 桌就年夜白了,巨匠合用一个厨房,一口水井,虽然有些

拥挤,却也亲善相处,从无吵嘴,这也许就是古镇太平的遗风吧。旧日的后花园酿成了养鸡场,宅院鸡鸣,古韵依旧,通俗中蕴含着历史的沧桑。

××古街的东端还有留候家庙,鹅卵石铺设的八封图,喻意着天师与张良的渊源。与天师府对比,留候家庙少了一种恢宏的气焰,却多了一片安好的祥和。

古街西端遗留有天源德药栈,外面是坚贞的石墙,唯有屋顶开天窗,全封锁的结构是为防匪盗,名目分歧的天窗,恢弘敞亮,保证了充沛的光线,详尽考究的木雕门饰显示了古镇曾有的商业发家。

上一篇:艺考生高考分怎么算下一篇:向老师认错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