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负高质教育局经验

2024-10-26

轻负高质教育局经验(精选7篇)

轻负高质教育局经验 篇1

实施“轻负高质”教学活动经验小结

我读了《孙维刚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这本书后,深深的陷入了思考当中……

孙维刚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真正地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和实施,应当是,通过知识的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知识是需要的,但我们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睿智,是面对陌生的科技难题,敢于直面善于攻克的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并且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总结发现各种科学的思考规律呢?能力和智力素质,是必须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得到并发展的。这里有三层意思

1、智力素质是最高层次的,它是指人的思维方式和水平或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吧,具备了它,在任何困难或课题面前,将能恣意驰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它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往不胜。

2、能力的提高,智力素质的发展,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教师,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影响学生;在学生,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得到的。

3、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素质,但这个教学,不是自然主义随便怎样做都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周密思考,精心

安排自觉地为实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素质”这个目的服务。

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头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开展教学工作。

一、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多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它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3、在教学过程中,濡染学生使之养成“联想总是油然而生”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中着重向哲理观点升华

华罗庚先生和中学生谈学习方法时,曾讲,一本书读第一遍时,应当由薄到厚,这个“厚”,是因为写了眉批,甚至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书里,所以厚了。从实质上看,是纵横联系,丰富了理解;以后又读第二遍、第三遍……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提炼抽象,领会其关键,其核心、其本质,后来是那么深刻、那么精辟的一个见解,或几条思想,这样一来,书读到后来,不就是越来越薄了吗?

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从“由薄到厚”到“由厚到薄”。第二次的“薄” 就是升华到哲理观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渗透“运动的观点”“广义

对称的观点”,“矛盾统一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一般到特殊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要造就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教师前面,向教师、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每个公式、每个定理、每道例题老师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完成。由于历经险阻,熟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才能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

老师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老师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点语引句,但不是提示。不要提示!因为提示是把练习跳高的学生托过横杆去,学生此刻需要的是,纠正错误动作和发展弹跳力,这样上课,比老师自己潇洒一言堂下来,要难出许多,但学生的收获和长进,却要大的多。

四、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进行实验,授课采用提出自学提纲或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提纲,再进行自学,研究讨论学习,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分析,教师归纳画龙点睛总结出一些结论。知识复习课,一般都是让学生看书复习,自己用网络结构形式整理知识,之后再对各类知识理解运用方面编题目进行巩固

提高练习。有些可以采用类比思想学习的新知识,采用让学生类比提出研究问题,例如:学习一次函数是在正比例函数基础上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主要研究定义、性质、图像以及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问题,一次函数同样也要研究这些问题。等边三角形是在等腰三角形基础上来研究的,同样类似等腰三角形也是研究定义、性质、判定以及性质,判定的运用等知识。另外在分析问题、解题时注重题后反思、归纳典型题的解题技巧方法,注重类比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的运用,解一题,就解决一类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就得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步骤及解决这类问题应注意的事项、易出现的错误问题,见树木更见森林。

总之我的教学体会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把更多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现象,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造就学生一个强大的数学头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品尝到研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今后将继续探索研究下去,为培养更多国家有用之才而努力

轻负高质教育局经验 篇2

一、数学实质的把握

在平时的课堂中, 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听, 机械训练多, 师生交流只是简单地回答是与否, 没有思维的碰撞, 很少触及到数学的实质。在教学《证明的再认识》一课时, 教师举例教室中电视柜的支撑物为三角形状的铁架后, 提问:你们认为是用到了三角形的什么特性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大家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样的师生交流在数学课堂中很常见, 也会让许多教师满意, 但若有人提出:用三根木条做成的三角形架子, 竖起后让A点居于最高处, 如果在A处放一重物, 大家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此三角架会散架”, 同学也会较快回答, 这并不需要太多的数学思考, 若此时教师追问:“此时三角形有稳定性吗?”这下同学们全都被镇住了, 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开始活跃。

这里的实质是生活中人们对稳定性的理解和教材中对稳定性的规定有一定区别, 即课本数学与生活数学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新课程倡导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但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后, 课本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的区别作为教师还是应心中有数, 否则在处理教学问题时会因为心中不清而道不明, 不能让学生满意地得到答案。其关键之处还在于教师是否能把握住数学的实质, 抛开现象抓住本质。教师若没有足够的数学思考, 不了解这个问题中的数学实质, 就不能回答出第二个问题, 更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听懂, 但课后学生独立做题却不会或者经常出错, 教师还需要占用其他时间进行辅导、巩固。教学效率低下, 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备课不充分, 没有意识到通过大量的投入时间到备课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 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所以, 教师要注重备课的质量进而提高上课的效率。

新授课:1.讲透核心知识点, 关注全体学生;上课不用讲得很难, 也不用讲得太花哨, 但绝对应该讲得清楚、明了。

2.强调课课过关、单元过关、章节过关。备课时考虑到了作业, 学生的完成情况会好许多, 经认真批改后还有一些典型错误, 或课堂讲解或个别辅导, 争取每天过关。

复习课:变式拓展, 适当提高。每个班级内总有一些数学优秀生, 而每一个学生也都需要有一些机会在数学上进行提高, 复习课是进行拓展提高的最佳时机。这时, 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 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在这里变式拓展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学片段】利用函数图象巩固复习一次函数的知识。

教师:借助函数图象能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 下面我们就利用函数图象巩固复习一次函数的知识。

已知:y= (m-1) x-2m+8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 试求出m的值。

变式1:已知:y= (m-1) x-2m+8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 其图象过一、三、四象限, 求解析式中m的取值范围。

变式2:已知:y= (m-1) x-2m+8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 且1<m<4, 试确定函数图象过哪几个象限。

变式3:已知:y= (m-1) x-2m+8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 且m<1, 此时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变式4:已知:y= (m-1) x-2m+8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 你能通过添加适当的条件, 求出它的解析式吗?

本题从一次函数的定义出发, 不断变式, 从图象条件到文字条件、性质条件, 再到开放条件。由易到难、逐步变化、层层推进。作为教者, 不需要你讲解太多, 更需要你穿针引线, 就能有效地达到复习的最佳目的。

三、教学尺度的均衡

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数学双基的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以上这些理念, 从长远看其实是人的优秀素质, 但需要时间来支撑, 并不能在某一节课中得到许多的提高。而函数思想, 数学建模等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也不能忽视, 可这又是与人的心理成熟程度有紧密的关系, 它是需要一个螺旋上升的掌握过程。

然而在现实的考试评价制度下, 学生期望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于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还是:高密度的边讲边练, 小步、多练、快进的教学节奏。中国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都致力于用启发式改造讲授法, 到20世纪90年代, 用高密度的边讲边问取代教师一讲到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 也兴起“小步、多练、快进”的教学节奏。新课改之后师生互动更多样化了, 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普遍展开, 但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并没有遭到削弱。近几年听课、看课例, 教师基本上都是“边讲边问”的, 也基本都是“小步、多练、快进”的, 这其实是一种均衡, 需要老师去较好地把握。

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3

“轻负担、高质量”是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稳步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近年来,我校积极倡导“减负高质”的教育理念,并在语文学科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规划晨读,有质量地完成“读”

晨读,是一项常规的学习活动,它的特点是:早、长、累。我校的晨读时间为7:30,时长30分钟。一直以来,我校的晨读内容是读课本中所有学过的篇章,由课代表在讲台前指定课文,全班齐读。因形式、内容的过于单一,学生反映枯燥、乏味,教师的参与度也低。为此,语文教研组对现有的晨读方式及内容进行了改革。

首先,关注学生兴趣,变换晨读形式。晨读形式扩展为听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出声”的良好效果。例如:长篇现代文,先播放音频资料,学生听读(10分钟);教师选择精彩片段,学生自由读(5分钟);学生朗读表演,朗读与点评相结合,可以是个人朗读,也可以是小组集体朗读(15分钟)。

其次,根据教学需要,丰富晨读内容。晨读一周2次,晨读内容不重复。如:体裁方面,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交错安排;选材方面,课内课外均有涉猎。同时,对于课外文言文,为让学生在多读的情况下提高自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朗读的基础上还要稍加解释分析,简单疏通释疑。

再次,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晨读品质。我们尝试在晨读伊始,播放著名朗读表演家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比如,在教学《雷电颂》一文时,运用此方法就解決了课文朗读带及辅助教学的视频占用课堂时间的问题。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利用好晨读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二、集体备课,有效率地完成“教”

“轻负高质”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狠抓集体备课,以丰富备课内涵,提升备课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备教学活动,共享教学资源。我校的集体备课分两种形式:一是以年级为单位的年级组集体备课,每周固定时间地点开展活动,以提出设想、分享资源、解决困惑、统一认识、分配任务为主要内容;二是由全组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的中心组集体备课,每两周一次,通过听课评课,反思教学,达成共识。

第二,备学生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两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明确提出每周学生活动的方案,包括作文活动、阅读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等。

集体备课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省时高效,缩小了教师之间的差异,利于教师的共同成长。

三、优化作业,有针对地完成“学”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的家庭作业,是“轻负高质”的重要环节。在此,我们提出了几点设想并正付诸实施。

一是分层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生分为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如:“积累小组”主要在于加强语言的积累,加强诵读过程;“阅读小组”主要在于训练阅读的速度,提高文意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的能力;“习作小组”主要在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等。分组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调动兴趣,培养能力,促进发展。

二是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靠打疲劳战,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来达成。为此我们确立了学生每天语文作业量的底线:初中学生家庭书写作业不超过30分钟。

三是及时批改作业。我们认为有梯度、有活力、有反馈的作业才是对学生的科学关注和人文关怀,教师亲自批改作业,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状态及进度。为此,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语文作业批改及反馈制度。

我校语文学科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实践探索,让师生受益颇多。我们希望在其他学科推而广之,让全校师生都徜徉在“轻负高质”的大教育海洋之中。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 刘 珊

轻负高质教学案例 篇4

《月相》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第五节内容,在这一整章内容中,有四节内容为选学内容,使得《月相》这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难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在前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于地球、太阳、月球的基础知识,《月相》这一节便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且在生活中,学生对于月球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在教学前让学生观察几天,并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古诗或歌曲中出现的月相课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一节的热情,因此,本节课的引入方法未古诗与歌曲的引入,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分组实验、合作与交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知识点有很好得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古诗等内容的引入,使学生了解月相,感知一个月中圆缺形态的变化,学习运用月相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月相的分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并能对此推断出月相产生的原因

3、通过认识月球的运动,学生能对大自然产生好奇感和想要去了解大自然的欲望,并消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分为三步,分别为引入、模拟实验及总结与习题巩固

1、引入

(1)、歌曲引入: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被改编为歌曲,听这首歌曲,着重提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歌词,提问学生这句古诗的意思,学生经过提前观察晚上的月亮,都能够说出:月球在一个月内会有变化,看上去有时亮得多,有时候亮得少,引出月球的月相变化。

(2)、林肯故事引入:林肯年轻时是律师,一次罪犯在提供证词时是这样说的:10月18日晚上11时1刻,我站在一个草堆后面,亲眼看到被告在草堆西边30米处的大树旁作案,因为月光正照在被告脸上,所以我看清了作案人的面目。林肯律师从座位上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对着证人质询:“你能肯定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吗?”福尔逊回答:“完全可以肯定。”听了这句话后,林肯转身对着听众,提高嗓音说:“此案纯属诬告!证词是编造的。”接着,林肯说出一番道理,结果,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福尔逊因作伪证,却成了阶下囚。

教师陈述:“想要知道林肯说了什么使得案件明了,学完今天的知识后,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激发学生潜在心理,调动起学习本节课知识的热情,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模拟实验

(1)、首先展示图片,让学生看清楚在一个月内,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有一个大概得了解,为接下来的模拟实验并话题打下基础,让学生能有这样的知识建构,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2)、介绍实验过程:

1、以黑板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

2、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涂黑面为光照面。以你自己作为地球。

3、手举乒乓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画在书P108图3-32空心球中。

(3)、老师演示实验:统一把太阳光当做是从学生右手边射过来的平行光,逆时针方向转动也就是朝左手边转,并且因为太阳光的方向是不变的,乒乓球亮得一面是始终朝向太阳的,在自己身体转动的同时,乒乓球的方向也要发生改变,亮得一面永远朝向太阳,第一个月相图是从脸朝着太阳光的方向开始。

(4)、模拟实验:四人小组,每组一个乒乓球,四人分别做实验,并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把一个月内的月相的变化画出来,总共画出8个不同的月相。

3、总结与习题拓展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空白的月相图,请得出结论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将月相图画出来(经过充分得实验讲解,四人一小组的模拟实验,集结了四个人的智慧,学生参与很踊跃)。

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把月相图画对,老师进行点评,并且利用Flash将月相变化更为直观得表现,有不懂得学生的也能看明白,然后将每一种月相的名称呈现出来,然后看着月相图,请学生来讲一讲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出了这样几条:

1、上弦月和下弦月、两个凸月、峨眉月和残月的形状是相似的,但是亮的方向不同。

2、从新月开始到满月,亮的部位越来越多,而从

满月到新月,则是亮的部位越来越少。

3、月亮变化的不是形状,而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形态变化

(2)、通过实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月相产生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月球在绕着地球自转,也看到了在转的过程中,自己看到的现象有所不同,因此都能回答出是由于月球的转动,但这不是最终的结果,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提出是由于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的变化,此时,老师提出关键词“相对位置”。

然后以玻璃为例,问,“如果月球像玻璃或者是电灯一样,还有这样的月相变化吗?”学生根据想象,都能得出产生月相的第二个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3)、阐述每个月相发生的日期,以农历为记,从新月再到新月,分别为初

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再到初一,一个周期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提问:“为什么新月只有一天,而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有两天?”

在前面提到过月相周期为29.53天,因此学生能够想象出是由于这个周期的原因,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老师提示,在农历中,一个月有几天,学生回答:“29天或者是30天”,经过提示,学生有些明白,并有学生能总结出原因。

对于上弦月和下弦月亮得部分和出现的时期,请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都能说出亮得部分相反和在每个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出现,得出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林肯到底说了哪些话吗?”(呼应前面的引入部分,前后相接,具有整体性)

当一回福尔摩斯:一嫌疑犯,被证人指证在农历初八晚上12点在草垛东侧往西看,清清楚楚看见疑犯的脸。你如何推测? 学生回答:“上弦月晚12点,月已落山,或正悬于西方近地平线,由东往西看正是对光,而犯人背光,不可能看清。”(4)、习题延伸

说出下列各月相的名称(多所学知识再次巩固)

分别判断下列诗句指的是什么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堂从总体来说,层次分明,能较好的将内容体现出来,且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而不是老师直接教授学习,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引入分析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引入的歌曲是在上课前1分钟放的,并没有耽误后面主课内容的呈现,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轻松当中直接转移到课堂中。且引课方式较为新颖,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领略到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2)引用的林肯的故事,由于林肯当过美国总统,且在历史中也接触到过,所以学生对这个人物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初一这个年纪,对任何的事情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当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并要学生寻找原因时,学生表达出了跃跃欲试和极大地热情。

(3)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育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不足之处:引课内容还是偏多,占用的时间过多,为了引课充分而有所拖沓。

2、模拟实验分析

(1)在做实验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对怎么样画月相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仔细地讲解实验过程,这样的准备让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做演示实验,使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来,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月相图。(2)小组讨论也是有弊端的,比如出现小组讨论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组优生搞“一言堂”,其它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只“作”不“合”,也不能挖掘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的潜能,达不到差异互补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辅导。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讨论,而是应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鼓励每个组的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人都要自己画图、自己做、自己总结出原因。在本节课中,这一点上充分重视,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小组讨论中出现的弊端。(3)模拟实验后,没有直接教授给学生月相的成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原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4)解释林肯和众人说的话,与引入相呼应,使得课堂更加的完整,并能进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自己做一回福尔摩斯。(5)不足:虽然小组实验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教师给予的思考时间过少,由于时间原因,在探究月相图的呈现以及月相的成因时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且在评价时语言过于单一,没有让学生有回答对问题的兴奋感与自豪感。

3、总结与习题拓展分析

引入时是以词作为引入,习题拓展则是以古诗作为结束,学生的兴趣浓厚,并能积极参与进来,从天到尾保持较高地热情。【总结】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轻负高质 篇5

一、设计蕴涵趣味的巩固性作业,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如教学“数的整除”后,用这个单元的知识把某学生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趣味题。例如一个学生的家庭电话号码为7位数,每个数字依次是: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一位数中最大的合数();最小的自然数();2与3的最小公倍数();5的最大约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2的最小倍数();最小的合数()。学生根据给定条件,猜出了号码,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使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学生,“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不但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也促使学生在“乐”中求知。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这样学生既充分运用了本单元的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知识,又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了本单元的有关概念,充分展示了学生作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二、设计自主选择的分层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教师要给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a.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7米,宽5米,面积是多少?b.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周长3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c.学校要在操场上用24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坛,有几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样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都有所获,不同程度地享受成功的体验。

三、设计贴近现实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面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如在教学“千克,克,吨”后,改变以往给学生布置大量单位换算题目的模式,鼓励学生回家以后到生活中去搜集生活物品的质量大小,并提出自己的发现。由于是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发现,学生兴趣盎然。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作业。我的调查:一袋大米10千克,一个鸡蛋重50克,一个西瓜重5千克,一辆卡车载重量10吨,我的体重30千克„„我的发现:平时一些比较小的物体,如鸡蛋、硬币、纽扣等都是用“克”做单位;一些较大的物体如一袋大米,一个西瓜等都是用“千克”做单位;一些很大的物体,如卡车载重量、大象的体重等都用“吨”做单位。当然,把作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任其发展。要想既能彰显作业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又能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教师必须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做好方法指导工作,做好总结反馈工作。通过设计实践性的作业,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也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为家庭作业转型、作业改革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

轻负高质教育局经验 篇6

2010年始,我们学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吃透新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主张每个班级建立起学习小组以供任课教师上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学生主动地学,互动地学,积极地学。和一位教育家提出的“真正的高效学习是自己学习”的观点不谋而合。在高中政治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的“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

我在平时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学生学的主动学的轻松为课堂要求,以质量为教学之本追求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为教学要求,践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教学实践和方法总结。

一?p把你的课堂变成学生翘首等待学生喜爱的课堂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再根据“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使各小组的组成基本是一致的,这样组成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小组都成了全班的缩影。组建好小组后就应让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例如表:

此外,还要对各小组的组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二)教师要精心安排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思路,要精心设计符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灵活、开放,也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有适当难度。教学的实践证明,政治课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合作,即使让学生探究了,也探究不出的什么东西的课程最好不要让学生合作探究。

下列是我在高二哲学生活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中所设计的教学情境:

情境 1: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他在欣赏竹林风光吗?抑或是有其他隐情?都不是。他是在苦思哲学道理。书上说:“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竹子是客观事物,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就是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看看“格物”能不能“致知”。一直到病倒,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总结出了一个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情境 2:余姚、慈溪、宁波这些地方平时很喜欢吃螃蟹,但是人们不知以前人们不知道吃螃蟹的故事。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知道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必定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值得佩服的,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情境 3: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不断扩大对外市场。当时,人们疯狂地追求货币和黄金,他们想去通商和殖民掠夺。同时,人们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也掌握了许多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发展各国商品经济、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情境 4:公元前 4世纪,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种观点在近两千年里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当时,要是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只说一句话:“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问者便不敢再生怀疑。而伽利略却与众不同,凡事,不但喜欢多想一想,还要试一试。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

(三)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课内合作,可捕捉以下几个时机:

1.在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中。此时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交流自学所得,并互相释疑解难。

例如,面对汶川大地震党和政府积极应对,说明了我国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国家中分别是什么样的角色?从合作互动中学习,深刻而领悟性强。

2.在学生迷惑、混沌时。自学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难点已经把握,此时,可通过综合梳理,并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教学目标设计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新的合作。

3.在出现分歧、矛盾处。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能简单仲裁,交给答案,而应抓住矛盾,引导争辩,让学生在争辩中合作,在合作中理解。

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实中的客观现象有时候看起来是矛盾,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和书本知识有时候也会呈现出矛盾,这时候是小组合作讨论的良机。例如情境4:伽利略的试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让学生来说明得出:权威、专家的说法不一定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4.在需要协作、繁忙时。在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忙、需要协作时开展合作学习。

(四)关键在于实施积极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要达到“轻负高质”的关键在于实施积极合作学习法,要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积极合作教学法。这些学习方法的实施使得学生不得不被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感知知识,掌握知识。

方法一:两个人的力量

概述:这一活动用于促进合作性学习,强化合作的重要性与益处――即两个人的智慧总是胜过一个人的。并且有利于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减轻学业负担。

步骤:

1.向学生提出一个或多个要求反思和思考的问题。比如下面这样的问题:

(1)政府是什么?

(2)我国政府有什么职能?世界上其他国家有这样的职能吗?

(3)我国政府为老百姓做事是不是越多越好?

(4)你对余姚市政府的工作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需要政府帮助你解决的问题?

(6)余姚市政府下面有哪些部门?

2.要求学生独立回答问题。(要求在课上单独回答,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课后的负担)

3.在所有学生都写完他们的回答之后,让他们两两结对,并互相分享回答。

4.让每一对学生根据两个人先前的回答作改进,为每个问题都形成一个新的回答。

5.在所有结对学生都写好新答案之后,与班级中其他对子的答案做比较。

(注意:在实际使用中,教师要做好调控;为了节省时间,让某些结对学生回答某些问题比较好,而不是让每对学生都回答全部问题。)

方法二:团队测验

概述:这一团队技术有助于让学生觉得他们正在以一种有趣的、无威胁性的方式学习,并且可以激活整个课堂,提高课堂高效高质。

步骤:

1.选择一个可以分三部分介绍的主题。例如我把《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一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讲10分钟;第二部分团队测验;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2.把学生分成三个团队(即三个大组)。

3.教师解释第一部分内容,即我来讲解《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一课知识要点,重点难点。

4.让团队A(第一大组)准备一份简答测验,准备时间应该不超过5分钟。团队B和C用这段时间温习他们的笔记。

5.团队A提问团队B的一个成员,如果后者回答不出来,那么轮到团队C来回答。相应的团队B就不能加分了。

6.团队A用准备好的下一个问题考团队C的一个成员,其他过程重复。

7.当测验结束,你可以进入课程的下一个环节:这时指定团队B也测验制定者。

8.在团队测验结束后进入课程的第三个阶段:课堂总结。

这个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查找知识,主动去学习,主动去与同学合作,在这个活动中把知识掌握和理解透彻;这个活动部增加学生课外的负担,课堂高效而有质量。

方法三:互补教学

概述:这种方法是对教学步调的真正改变。它能让在学习同一材料时有过不同经历的学生相互比较笔记,在这一比较过程中学习进步。

步骤:

1.将全班的学习小组分成两个大类。我所带的班级有9个学习小组,我把它分成4人一组合5人一组的两组。

2.课前给4人组进行课文的重难点培训,帮助他们课前去准备有效的预习课文。

3.课前给5人组进行材料类归纳,布置预习。如在《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课程中,准备了余姚市政府的相关资料,并且强调了重难点的材料,并作适当的讲解说明。

4.在课堂上由各自的学习小组长完成来讲授知识(4人组类学习小组长)和老师布置的材料内容(5人组学习小组长)。

5.接下来,反转学习经历。给那些听过讲课的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而给阅读过材料的学生讲课。

6.两组学生相互配对,相互重述所学的内容。

这一学习法的关键,要事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调控好类别,让两个组别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比较牢固和深入。

二、总结复习要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容易记忆

现在复习资料丰富种类齐全,知识体系全面周到,但是我认为这些资料中的知识总结再好再全都不是自己的,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自己亲自动手根据书本编写知识体系。自己编写的知识体系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与上课基本保持一致,并对上课的不足进行补充。这样编写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学起来轻松,巩固起来容易。

三、不搞题海战术,精题练习精确掌握知识

我们都知道文科类的知识类型有别于理科类的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巩固训练知识时有别于理科类的程序性知识的训练。陈述性知识并非靠多做多练来巩固,题海战术不适合政治教学也有违“轻负高质高效”的要求。

我对课后的练习要求精题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平时教学复习中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步:

(一)教师做到海选试题。只要留心各类试题多如牛毛,我的做法是把“步步高”总复习光盘资料拷贝到电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试题库,每次考试练习就到试题库中找。

(二)试题库中的试题找出来后,教师先做一遍,看是否符合教材要求,是否符合你的上课要求,是否符合你的学生要求(如是符合重点班的学生还是符合普通班的学生)。

(三)检测及检测后点评分析。这里讲评方法可以采取:直接讲授讲解法、学生订正自我更正法、难题重点题小组讨论法、重新解题法。

(四)在总复习期间把先前做过的试卷中错误率高的试题再编入试卷,再次检测。这样不需要大量做题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实现“轻负高质高效”教学。

行走在“轻负高质”的路上 篇7

【关键词】轻负担 高质量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9-01

“轻负高质”是当今一个屡见不鲜的话题,也是优质教育的永恒追求。“轻负”,即学生所接受的科学的学习任务;“高质”,即学生所享受的有效的学习收获。所以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探索这种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教学模式。在此,笔者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自己以往教学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实现轻负高质的英语阅读教学。

(一)创设有效的英语阅读课堂

刚参加工作时,笔者总是习惯于把课本当作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备阅读课时,往往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和参考书进行,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或者说高估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结果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对于有些学生是不适合的,或者说是没有必要的。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因为课堂涵盖的内容过多过细,所以使得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体会。这种课堂最终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促使阅读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如果把一篇阅读材料当作学生的食粮,那么,文章材料应该算作他们的主食。但要保证一个人的健康,除了主食之外,还需要一定量的副食或零食。有时候,零食的确能够吊起人们的胃口,但零食也要补充的恰到好处才行。针对上述提到的“Anne?蒺s Best Friend”一课的导入部分,笔者反思后进行了如下修改: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并由此提出两个问题:1) Why do you need friends, too? List some reasons why friends are important to you. 2)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将其作为导入部分。通过以上问题的设问,启发学生对“友谊”和“朋友”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指导学生把描述朋友品质的相关词(如honest,friendly, open?鄄minded, generous, mean, impatient, lazy等)进行归类。这样的导入部分的设计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其顺利地进入课文学习。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笔者发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主食”,减轻负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一些加工材料的手段,如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人教版NSEC Module1 Unit2的阅读文章“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

在具体教学时,以填空题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该项任务。在完成这张表格之后,学生就能基本理清课文脉络,提取具体信息、组织信息、整理信息,并能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布置适量的英语阅读作业

阅读教学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布置阅读作业这一环节也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做到作业的“轻负高质”,笔者在布置作业之前把教材配套的作业或自编的作业亲自做一遍,然后根据做题后对质量和数量的感受进行筛选,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具体做法如下: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为了不让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具体明确了预习的任务或作业。以模块3 Unit1 Festivals 的reading为例,课文中介绍了很多世界各地的节日,针对许多同学不熟悉外国节日的现象,我在课前就挑选了两篇小短文:Christmas和Thanksgiving Day,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任务:

1. Can you tell us more about Christmas and Thanksgiving Day?

2. Can you tell us how the Chinese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 Make some lists on your role cards.再以模块6 Unit3 A healthy life 的reading为例,这是一篇James的爷爷写给 James 的信。学生对这种文体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所以给他们设计了5个问题为预习作业。这样的作业内容表面上看多了一个环节,实则为接下来的阅读课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与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基础。此外,要求学生在做周报和同步练习上的阅读理解题目时,要在文章中标出所选答案的出处,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囫囵吞枣”,只“阅读”,不求“甚解”的现象。这样让学生有所负担,但也不会负担太重。

当然,要真正的实现轻负高质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以上两点是笔者就自己在失败的经验总结上做出的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做更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上一篇:个人研修计划初中政治下一篇:中科大悼念方老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