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记

2024-07-01

读日记(通用14篇)

读日记 篇1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过去的时候也不会因为浪费时间而感到悔恨,在临死的时候他会说:“我的一生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雷锋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只活了二十几年,可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活得多么充实,多么高尚,多么光彩呀!那些只为了自己而活在这世界上的人,显得多么渺小,多么可怜,活得多么没有意义呀!想到这里,回忆一下过去的十二年里,我才发现我也浪费了多少美好的时光呀,比如我在一次次的玩耍中错过了课外阅读的大好时光,如果我用这些时间去读书习字,去学习各种兴趣小组……天啊!那我应该多学多少知识呀,但是现在想这些还有什么用呢?那些时间已化为乌有,成了我童年的遗憾了!

读了《雷锋日记》我深深地知道了时间的宝贵。《雷锋日记》不愧为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读日记 篇2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病症的患者, 整篇文章都是由他的意识的碎片组成。无论走到哪儿他都心怀恐惧, 深感自己处于“被吃”的危机中。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 对于他而言都是为吃他做准备, 他把生活中能看到的一切和记忆中留有深刻印象的一切, 通通都和“吃人”这一行为联系了起来。他独自住在一间黑漆漆的屋子里, 被人看守着, 一天只给两顿饭。“狂人”在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很少, 于是他就不得不在过去的记忆里来寻找联想, 而且按照一个患迫害狂的病人的思路, 把这一切现象都联系起来, 周围的环境总是以其张牙舞爪的面目出现在他面前, 压迫着他, 吞噬着他, 这是极为符合“迫害狂”的病理现象的。与《狂人日记》相同, 《尘埃落定》也选取了一个非常态人——傻子二少爷来叙述故事的, 作者试图用主人公的心灵史来表现那个时代那个民族那个制度的衰落史。“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兼主人公, 一生下来就是个傻子, “一个月坚决不笑, 两个月任何人都不能使我的双眼对任何呼唤作出反应, ”十三岁才拥有记忆, 成人后每天早上醒来, “常常迷失自己”, 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 日子过得迷迷糊糊, 对别人的话也似懂非懂, 十足的一个傻子形象。另一方面, 不可思议的好运气屡屡降临到“我”头上:不知道什么是女人, 却娶了最美的女人;不知道怎么打仗, 却可以不战而胜;不知道怎么管理领地, 却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贸易市场, 不知道怎么当土司, 却击败了哥哥, 成为“土司的土司”, 甚至还创造了让丢掉舌头的翁波意西开口说话的奇迹。这一切的一切, 都是由“傻子”的思维串联起来, “我们读到的主人公的思想不是由叙述人讲述出来的完整的、一切符合逻辑和规律的, 脉络清楚的故事, 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结构框架和客观视角中的人和事, 而是一组组‘主观镜头’, 一段段思想的碎片, 神秘的奇思异想, 梦与潜意识” (2) 用独特的视角和意识的碎片去结构全篇, 是鲁迅和阿来的创造, 在这种叙述背景下, 历史和现实被作者打磨成一串看似散乱的珠子, 其间用主人公的思维想象完美得串联起来。

两部小说里, 作者塑造的狂人和傻子形象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环境背景, 但都充当了他们那个时代的“预言家”。《狂人日记》中, “我”不仅时时担心被别人吃, 同时也在反思自己:“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不仅警告大哥之流:“你们立刻改了, 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还要向世人呼吁:“救救孩子……”。这些话看似荒诞不已, 实则字字珠玑, 他超越了同代人的思维局限, 直达真理的彼岸。“狂人”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预言, 是有理可循的。照作品所提供的细节, 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 读过历史, 做过策论, 不只知道“易子而食”、“食肉寝皮”这些文句、盘古开天辟地和易牙献子这些故事, 而且还有关于《本草纲目》和海乙那 (鬣狗) 的知识。更重要的, “狂人”还曾经在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踹了一脚”, 他还清楚地记得徐锡麟的牺牲, 这就说明在发狂以前他是一个革命者, 并曾用当时的进步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于现实中看到、听到、感到的一切事, 他不停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 而且寻根究底, 查书本, 追溯历史, 有一股不弄明白誓不罢休的精神, 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彻底的反思。他的研究范围从街上行人的“目光”到“赵家的狗”, 从街上的小孩到大哥, 从历史的记载到现实的所见所闻, 终于发现了家族制度的本质原来就是“吃人”。阿来笔下的傻子是麦琪土司家的二少爷, 居于社会的最高阶层, 管理着头人、百姓、科巴, 圈养着大批的奴隶, 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土司太太曾经摸着他的脑袋, 对他说:“儿子呀, 你要记住, 你可以把他们当马骑, 当狗打, 就是不能把他们当人看。”土司也经常指着家奴的孩子向他炫耀:“瞧瞧吧, 他们都是你的牲口。”但即使这样, 也不能阻止他亲近这些所谓的“牲口”。在与索郎泽郎、小尔依的朝夕相处中, 傻子二少爷不仅收获了友情, 还近距离地接触到了下层人民, 了解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所以当大少爷用子弹来对付饥饿的难民时, 他用炒熟的麦子来款待他们, 虽然在客观上为麦琪土司的领地招来了更多的奴隶, 但却在主观上保全了他们的性命, 这种仁慈, 在那个时代是不多见的。二少爷仿佛天生是个预言家, 连他自己都说:“是的, 上天叫我看见, 叫我听见, 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鲁迅与阿来为“狂人”和“傻子”设定的预言家的身份, 揭示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整个社会的懵懂混沌状态, 能够认清事实、看见未来的, 只能是正常人眼中的“狂人”和“傻子”。

《狂人日记》和《尘埃落定》虽处于不同的时代, 却上演了同样一幕亲情沦丧、人伦扭曲的丑剧, 它们都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对民族的一种自觉承担, 但两者手法上还有着一定的区别:《狂人日记》是理性的、冷峻的, 有着明确的自省意味, 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指敌人的心脏, 带着决绝而幽怨的色彩, 暴露了一段历史的荒谬;而《尘埃落定》是感性的、诗意的, 有着浓郁的抒情意味, 像一朵温柔的小花沁入人的心脾, 携着温婉而哀伤的气息, 见证了一种制度的衰亡。

摘要:每个时代都有着勇于探索的丰富心灵, 鲁迅如此, 阿来也是如此。1918年5月, 《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开启了文学语言改革的新时代, 时隔八十年, 《尘埃落定》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新颖的表达方式、浓厚的地域风情, 再一次紧紧抓住读者的视线。

关键词:狂人,傻子

参考文献

①《小说的艺术》M.王峻岩译, 作家出版社, 1998年

读《狂人日记》有感 篇3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实在太令人毛骨悚然了。”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害,人吃人的恐怖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二字。“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

现在看来,“狂人”其实说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性逐渐觉醒的国民。文章最后说:“救救孩子。”多么微弱、悲壮又无奈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蚀的思想和头脑,到你们就停止吧,让封建社会的假仁义、假道德侵害到你们这一代就停止吧,别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还像你们一样。

生存的意义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后酿造一幕幕悲剧!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狂人日记》让我明白了不要墨守成规,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我们应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的新规则。

读雷锋日记有感 篇4

读《雷锋日记二则》有感

读了《雷锋日记二则》这篇文章,我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教育和启发。日记的第二则里写道: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善不善于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要有刻苦学习的态度;二是学习要有钉子般的精神。雷锋自己就做到了这两点。他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善于挤,善于钻,利用业余时间去看书、学习,做了许多为人民服务的好事,而我呢?虽然成绩还可以,在班里前十名以内,但是跟雷锋相比,实在是差远了。就说今年寒假吧!那时,我心血来潮,决定买本钢笔字帖,利用暑假这一段时间把钢笔字练好,因为我的钢笔字潦草的让人头疼!开始,我果然定下心来认真地摹对着字帖练写了两天,到了第三天,就按耐不住,再说了,手也练得酸溜溜的,枯乏无味。便安慰自己:“没事,先练练再说。”到了第二天,我又故伎重演,“别担心,以后重写,反正时间多的是。”直到现在,我的钢笔字丁点儿进步都没有,字仍然潦潦草草。自己有时看见都头疼。《雷锋日记二则》让我知道了我所缺少的正是雷锋这种“钉子”精神,雷锋日记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在我的心坎上,它激励我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大学毕业要做一个像雷锋一样对祖国有用的人!

读《雷锋日记》后感 篇5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过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自己生活的岗位

每当我们提起雷锋,就会想到这样一段话,想起他的无私奉献,想起他用自己短暂的23个春秋铸造了生命的辉煌,更像其他的日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人生的意义做出全新的诠释!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到:一个革命者,当他一进入革命的行列中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为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是个主义者是啊!身为六(1)班的学生,就必须要从自身做起,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就像孔子的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约束他人。接着就要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一个人的美并非在于她的外貌,而是在于她发自内心的纯洁与邪恶。最后还有具备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

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我认为一个革命者活着就要把毕身精力和生死交与党。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事实确实如此,有的人死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而有的人死后,却名垂千古,深深影响着世人。

虽然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用像雷锋那样经历磨练。但是他那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以及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应该成为去奥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读完《雷锋日记》,就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让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吧!

读《雷锋日记》有感 篇6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雷锋的故事》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从文中知道雷锋叔叔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名孤儿,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雷锋叔叔经过不断努力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尽管雷锋叔叔的一生是这样的短暂,但是他做了无数件好事,帮助过很多很多的人,却从不留下姓名。就像他在日记里写到: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叔叔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雷锋叔叔虽然刚活了22岁就离开的我们,可他带给我们的却是无限的回忆,雷锋叔叔以短暂的生命为人民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如:援灾区捐款献爱心,帮战友补被子,协助炊事班洗白菜,在列车上为别人服务,为丢了车票的妇女买票,帮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找儿子,冒雨送带着两个孩子的大娘回家„„他做的好事从不留名。所以人间流传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有人说他是“傻子”可他说:“我要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我甘心做这样的‘傻子’。”雷锋叔叔关心别人的好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把雷锋的精神用在实际行动上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雷锋叔叔吃苦耐劳,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想想雷锋叔叔在那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依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再看看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着美食,可我们中的很多同学学习不专心、不努力、成绩一蹋糊涂。我们还要学习他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献出自己的爱心。

读日记 篇7

一、教师———助学生阅读一臂之力

1.“兴所乏, 师致之”。学生阅读兴趣的缺乏, 与老师息息相关。若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为老师首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老师举手投足间都会给孩子传递丰富的信息;他诙谐幽默的语言、丰富凝练的介绍、滔滔不绝的讲解, 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并使其为之折服。学生开始留意, 为什么老师的知识会如此渊博?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原因, 原来, 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一个老师, 当他拥有一桶水的时候, 他的学生得到的或许只是一桶水;但如果他学无止境, 拥有海洋般的学识, 那他的学生看到的也是广阔的人生天地, 也会向他所敬佩的老师看齐, 从而使学生渴望阅读!

2.“兴所至, 师推之”。学生阅读兴趣的获得, 需要老师推波助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 才能真正爱上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45万字, 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兴趣, 这是很难完成的。在小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 教师应适时施教, 不断诱发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 可以介绍学生去翻阅《安徒生童话选》, 告诉学生那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在教学《三顾茅庐》后, 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 学生在求知欲和兴趣的推动下, 纷纷要求借书阅读, 甚至直接购书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3.“兴所持, 师助之”。若要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 扎根在心里, 仍然需要老师助力一把。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如开展“朗诵比赛”、“故事演讲比赛”、“成语接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学生都看完《三国演义》后, 可以开一场读书交流会, 一起评评“曹操”、议议“孔明”;交流会后, 许多学生会再一次品读《三国演义》, 阅读的兴趣再一次被激起。我们还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布置, 建立图书角, 丰富班级藏书量;悬挂名言警句,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耳濡目染的作用不可小觑。以此, 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如星星之火, 足以燎原。

二、方法———使学生阅读事半功倍

老师再怎么言传身教, 再怎么激发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 那到头来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保证。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阅读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1.积累多, 众山小。背诵是小学生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 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的阅读积累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第一学段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要求扩展阅读面。在课外阅读指导中, 教师会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但毕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最适宜于自己的背诵方法只有自己知晓。因此, 学生形成一套自己背诵的方法, 在平时的阅读中进行有效的积累, 无疑是提升自己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一剂良方。学生读得多、背得多了, 阅读能力也就与日俱增。

2.理脉络, 悟真理。每读一本书, 学生都应该弄清书中故事的来龙去脉, 不能半途而废, 或者是走马观花地读一下, 这样即使翻阅书千万也无益。“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弟子规》的这句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通过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后, 还需分步阅读, 边看边想书中所说的人物、情节, 与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相近的地方, 思考并从中领悟到一定道理。如果通过读书, 能悟出一定道理, 哪怕阅读一本书只懂得一点道理, 那也是收获。因此, 在学生看完一本书后, 可以让他们写下读书感悟, 将自己的真实感想写下来, 悟出一点人生道理, 能与文本产生一些共鸣, 那就能更深入理解文本了。此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当年, 毛主席就习惯一边看书一边作批注, 从中获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读通透, 学写法。一本好书是百看不厌的, 书不在于读得多, 而在于读得透。如果学生能够将一本好书翻来覆去地读熟读透, 正确领会书中字、词、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深入理解并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方法等, 那么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在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写景抒情等写法, 在积累习作方法的时候, 进一步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当然每个作者的表达方式不同、写作手法不同, 在会读透的前提下多涉猎各位名家的作品,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绝对是有益的。有了这些阅读方法, 就能让学生轻松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意义十分深刻的话:“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因此, 从小让学生养成快乐阅读的习惯, 具有轻松阅读的能力, 就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沉淀, 灵魂得到洗礼, 阅读能力获得提升。

摘要: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 更离不开学生自身良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让学生渴望读;通过教师的兴趣激发, 让学生快乐读;通过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 让他们能够轻松读,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得到了提升。

读《启功日记》的联想 篇8

(“文革”中)我们这些人当然没有资格去搞大串联。但在那风起云涌的时代绝不能闲待着,闲待着本身就是罪。那时萧璋先生是被“挂起来”的系主任,但他不是党员,而他一直积极要求入党,时时争取表现的机会。在他的争取下,我们这几个半老的“牛鬼蛇神”和准“牛鬼蛇神”也得到了一个参加革命运动的机会——到北京郊区去宣传毛泽东思想。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这无疑是恩赐和荣誉。于是我和陆宗达、叶苍岑、葛信益、萧璋等人自告奋勇,每人花了30元(不要忘了,那时我每月才有30元),各买了一大桶红油漆,到周口店的周口村去刷革命标语,因为那时时兴到处刷标语。我们白天写标语,晚上就住在农民家里,睡在土炕上。越写到后来,天气越冷,冻得手脚都打不了弯儿,真体会到什么叫‘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了。但心里还觉得挺带劲儿的……一大桶红油漆用得罄光。要不为了过年,还要继续战斗下去。

启功这一时期的日记中,有几处记载了我的祖父陆宗达。这几处记载引起我的一些联想,颇有趣。

《下乡日记》:

“1966.12.14,星3,上午阴下午晴,十一月初三日……下午下地劳动,我与陆在第二小队铲土装筐,盖玉米秸积肥……晚睡长炕,五人并排。”

“1966.12.25,星日,十四日,晴寒……大家对萧、陆提出意见,对陆是评其生活习气,对萧谈及接受意见态度。晚学报纸社论等。”

看到大家批评祖父的生活习气,我不禁莞尔。以我与祖父相处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猜也能猜出来,肯定是“好吃”和“懒做”一类。祖父好吃,这一点也不错。如他们这次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灵魂归来日之前,祖母让还是小学生的我给祖父写了封信,很简单,就问回来那天想吃什么。祖父也回得简单,就想吃“天福斋的丸子、炉肉、大肚儿熬白菜”。祖母于是打发我头天到天福斋买了这些东西,又做好了等着。祖父回来后,将一锅白菜吃得罄光,但对那些丸子、炉肉、大肚儿则不理会,称之为“佐料”。自然,这些“佐料”就统统流进了我那个偏喜吃肉的胃。由此,多年以来,祖父总指责我长了一个“低水平的胃”。我却想,在美食面前,改造灵魂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懒做”,祖父自己承认,他说:“我从小被老太太(我的曾祖母)娇生惯养,油瓶倒了都不带扶的,一辈子当甩手大掌柜。”懒做是不如勤快好,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祖父也洗衣做饭归掇屋子,不知学问还能做出多少来,也不知当时那些高高在上喊着:“知识分子要接受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要手上起老茧,脚上踩牛屎”的人,他们究竟做了多少。所以我特别欣赏张中行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的话,“我这人總跟不上形势。一怕苦二怕死。想起伟人的教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暗生惭愧”。上边儿又曾教导,人人都要肩能挑担手能提篮,又有一阵儿把在城里没工作的人往农村赶,美其名曰:“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我有个舅爷曾很公开地说:“我是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就要在城里吃闲饭。”虽为此挨了斗,还吃了一阵子“牢饭”,但我一直很敬佩他。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各有其职,各司其业,理所当然。上位者偏要这样说,自然有深意在焉。所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下乡日记》又记:

“1966.12.26,星1,十五日,晴寒 上午劳动……下午继续生活会,大家给萧提,我给陆提对青年说话太随便的毛病。”

祖父爱和青年谈话,对此我深有体会。在这点上,他和那些埋首青灯黄卷的传统学人有很大不同。他几乎和所有人都能聊到一块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和我那些知青朋友们聊天时的情景。和我同时下乡的知青,都是小学毕业六年级文化,基本上可以说没什么文化。但每次他们来家里找我,只要祖父没客人,他都会主动过来和我们一块儿聊天儿。所谈天南海北,什么马路新闻、小道消息、市井人情、轶闻趣事乃至如何养花种树、品茶吸烟,欣赏美味佳肴、家具桌椅。总而言之,海阔天空,上天入地,有时还会借题发挥,联系几个《说文解字》里的字,使大家啧啧称奇。令大家感动的是,每次来人,祖父都会拿出他的好烟好茶让大家品尝,并以得到大家的称许而高兴。以至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和朋友们聊起祖父,朋友们仍是一片深深的怀念之情。

祖父说话随便,毫无防人之心。有什么说什么,怎么想怎么说,所以平易近人。“四清”时,他住在一位老贫农家,不久两人就无话不说。有一回老贫农对祖父说:“老陆,你知道我这辈子什么时候最苦?三年灾害!三年那会儿什么都没得吃,还不许出村儿,出村儿就抓,就在家里饿着等死。我对不起我老伴儿,我藏起一个小窝头儿,没给她吃,把她饿死了。我这闺女趴在人家泔水桶上找吃的,我瞧着太惨,给扔河里了,又让人给救了上来,才活到了今儿,有十六了。”他和祖父都好喝酒,但“四清”工作队有纪律,不准喝酒,但祖父实在想喝。于是趁有天晚上村里放电影,他们商量好称病不去,两人打了酒,喝了个痛快。可麻烦也来了,同屋还住着几个工作队的人,祖父满嘴酒气怎么办?老贫农给出了个主意,戴个大口罩装睡觉。有人问,他就说祖父感冒怕传染别人。祖父照此办理。多年后,有当年一块儿的人对我说,“那晚上我们进屋后都偷着乐,一屋子酒气,陆先生还戴个大口罩在那儿躺着,欲盖弥彰!不过大家都装没看见,我们都非常尊敬先生。”

我知道,启功批评祖父说话太随便,是善意的提醒。在那个自上而下有意造成人人自危告密成风的环境里,祖父这种没有防范之心随随便便的人,弄不好就要吃大亏。实际上启功对此是赞许祖父的。几十年后,启功在纪念祖父九十冥寿的会上发言说:“对陆老我有几方面的认识,人最坦率,平易近人,有什么说什么。说错了什么,也乐于承认。这是人品,还有学品……”

《启功日记》中也记载了一些他个人有趣的事。如:

“1966.12.30,星5,十九日,薄阴,有时晴,寒轻……下午学习,默写《纪念白求恩》,我未背熟,算分是负94分,即错194字。”

又如:

“1967.1.1,星期日,丙午年十一月廿一日……夜大风,晨晴。我补默写《纪念白求恩》,得79分。”

看到这儿,我当即将《纪念白求恩》找来,仔细算了全文字数,连题目标点在内,共1058字。若略去标点,也就900多字。900多字,启功错了194个,可谓惊人,也可知那时人的无可奈何和迫不得已。

再如这条:

“1967.1.4,廿四日,晴和暖。今日初能背诵老三篇中《为人民服务》。”

读至此处,宛如昨日再现。所谓昨日,即大背《老三篇》、《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最高指示》的昨日。但随着“文革”的结束,这“背功”也就成了“无用功”,白白耽误了一代又一代多少人。想当年,我们78级新生刚入校时,77级老生对我们说,虽然我们早入校半年,但这半年就学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真亏!我们暗喜,太好了。他们说亏,是因为他们自觉没学到知识;我们高兴,是不用学他们学过的“知识”了。

几则《启功日记》,引起我联想无穷。读日记,最亲切,尤其是那些只给自己看的日记。它们不同于那些藏于名山传之后人的日记。在这些只留给自己的日记中,时代的变幻、家庭的动荡、朋友的离聚和思绪的翻涌,都会得到真实的反映,值得人们阅读、沉思和借鉴。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

(本文编辑 李晓敏)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9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你能相信这是出于以为13岁女孩之手的文字么?如果是现在当然不相信,但请把时间调到二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既忧郁又向上的文字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吧。

这就是安妮?弗兰克,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是的,安妮在她的日记里倾诉这一切:对母亲的不满,对父亲的敬佩,对彼得的爱意,对胜利的希望。有消极也有积极,有恐惧也有欢乐。日记里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安妮。常有人说小孩子怎么会有消极的一面,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常有人将自己的文章写的很假,并没有"我笔写我心”.而安妮的日记将一个少女的烦恼都实话说了出来,这让我不禁又许多共鸣之处,即使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年代里.

本书大致讲了安妮一家为了逃避德国人把犹太人送往集中营的惨剧,逃到了她父亲公司楼顶的密室里,在那里度过了2年多的时间.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凡达一家和一位牙医.在那个密室里,白天不能说话因为下面是在工作的德国人,而且始终不能拉窗帘.晚上只能靠听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情况.炮声不断,随时都可能被德军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却在日记里仍表现出对战胜的希望,这是我所敬佩的!

同时安妮在日记里阐述着自己对彼得的爱意,这是每个少女都会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达夫妇的儿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安妮受不了母亲的封建思想是就会去找彼得获得思想上的宽慰.

在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可怕的,因为日记搁笔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发现送往集中营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里受了多少的虐待……总之从她在密室的日记中也大可看出战争的残忍.从此我比从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恶的希特勒,那个连一只老鼠死了都会掉眼泪的人竟对自己对犹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感觉的人也配在这世界上存活过吗?如果当初隆美尔暗杀死了希特勒,那么百姓的苦难也会提前收尾!

“密室里一阵强烈的骚动,大家苦盼已久、谈了又谈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话的解放,真的变成现实了吗?今年,1944年,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我们还不知道。不过,希望已经在我们心中复活了,这股希望给了我们新的勇气,使我们再一次坚强起来。我们必须勇敢地忍受这所有的恐惧、穷困和苦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保持镇静和坚定。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紧牙关不叫苦。”这是安妮日记里的一小篇,让我看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对困难那样,再坏的事情,再不安的过程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安妮弗兰克,她给了我充满信心活下去的动力,给了我阳光,给了我少女的共鸣!

松江一中

读女生日记有感 篇10

本书以日记的方法写出了六年级冉冬阳微妙的心理变化,想长大而害怕长大的心理。《女生日记》里的主人公冉冬阳是一个善解人意,情感丰富的小学六年级的女生,书中说的是冉冬阳小学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冉冬阳不是很漂亮,也不是很聪明才聪明,但人人都喜欢她,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这是为什么么呢?因为她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女孩子。同学马加父母双双出了车祸,她主动去照顾马加不满一周岁的弟弟小马达。因为此事还放弃了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去海南旅游。梅小雅的父母离了婚,她妈妈也下了岗,生活非常困难。冉冬阳竟想到号召同学捐款。资助梅小雅妈妈开杂货店,使梅小雅能够继续上学。冉冬阳还是个孝顺的女儿,她十二岁生日的时候。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是就是妈妈的受难日,于是自己千辛万苦买来十二朵粉红色的康乃馨送给妈妈。

由冉冬阳想想我自己,虽然也会帮助同学,可每次都得做完自己的事情之后,虽然我也会帮妈妈,爸爸做家务,可是有时也会推脱,特别的就是生日,总是习惯性的向妈妈爸爸索要礼物,还请好朋友庆祝,爸爸妈妈为我们烧满一桌菜,现在想一想真不应该,我们是开心了,高兴了,可是爸爸妈妈呢?多累呀!

谢谢杨红樱阿姨的《女生日记》,它为我树立了学习榜样,冉冬阳我要向你学习!

读日记 篇11

米哈伊尔·普里什文(1873—1954)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其作品向千万人揭示出俄罗斯大自然精美绝伦、光华熠熠的诗的世界,他被盛誉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伟大的牧神”等。其作品集优美朴素的生态思想、美好的宇宙自然情怀、东方美学趣味于一体。

“燕子姐姐引你读普里什文系列日记”是燕子姐姐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从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系列作品中精心挑选出精华文章与片段,撰写了关于阅读普里什文作品的系列感受,同时还写了自己对大自然的个性体验,以及对小朋友的温馨贴士等内容。

“燕子姐姐系列日记”意在引导小读者开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精神之旅,把关注热爱自然当作一种时尚追求,并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提升对诗意生活的自觉追求,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然,燕子姐姐不舍不弃地要引导孩子阅读普里什文,更源于作者燕子在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性存在:对普里什文所深入思考的“自然与人”问题的关注和对亲近自然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的冀望。

这是一本温馨的关于自然、读书、观察、思考的书,文笔轻松休闲,如同清风一扫你的疲惫,给你的精神来一杯清新绿茶。

总之,传播优秀文化,共享自然情怀,是燕子姐姐最美好的心愿。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天气晴

燕子姐姐很多年前就喜欢一个叫普里什文的人,这次呢,算是久别重逢,和老朋友又重逢在一起啦!

在这个冬天的午后阳光里,燕子姐姐重新认真捧读他的《大自然的日历》《林中水滴》等书。

这年末的几个月,将是一段美好愉悦的阅读时光,当然,更重要的是,燕子姐姐要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了。

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的奥廖尔省叶列茨县索罗维约夫斯克乡赫鲁晓沃村。那正是旧历正月23日,正当大地上阳光开始明丽,各种皮毛兽纷纷成婚的时候。

普里什文11岁时进了一所技术学校学农业,后来去德国读完了莱比锡大学的哲学系农业专业,29岁回到俄国后,当了农艺师,又当了实验站的研究员。

小朋友们,有人说,普里什文是“一个按照心愿、本着内心世界生活的人”,这话引发了我的好奇,我要知道他做了些什么。原来,有一天,他抛弃了职业上的前程,身无分文,背一支廉价猎枪,徒步去了北方,去记录民间故事和言语去了。

小朋友,简单了解了这些,燕子姐姐发现自己也有旅行的想法啦!那我们就随普里什文开启一次大自然的精神之旅吧!我们的阅读开始啦!

【普里什文作品精选片段】

第一滴水

春天是从光的增强开始的。这时候,民间都说熊在窝里翻身了。

俄罗斯中部的正月是:灰鸦迎春欢唱,家雀争吵打架,狗焦躁发情,乌鸦初次交尾。

二月是:向阳屋檐上落下第一滴冰水,大青鸟纵情高歌,家雀筑巢,啄木鸟初次发出击鼓般的声音。

正月、二月、三月开头,这都是光的春天。

是的,那是幸福的,因为能先在城里遇上光的初春,然后又能踏上大地,迎来水、青草、森林的春天,也许还有人的春天。

当多雪的冬天过去,光的春天蔚为奇观时,人人放眼大地,心情激动,无不想着今年春天会是什么光景——每年迎来的春天,都不像上一年,一年的春天,从不和另一年的春天全然相同。

是的,新的春天从不像旧的春天,所以生活就如此美好——心情激动,期待着今年会有什么新的景象。

【燕子姐姐的点评】

小朋友们,春天到来的时候,会有很多喜气的征兆:各种稀奇可爱的小动物们出来活动啦,屋檐上第一滴冰水轻轻滴落下来,亮晶晶,泛着神奇的光泽;风儿把柳条摇醒啦,摇啊摇,摇出了鹅黄色的小芽芽。

小朋友,当多雪的冬天过去,你是不是也会心情激动,无比盼望春天快快来到,好脱去厚重的棉衣,尽情到田野里玩耍呢?春悄悄让大地松软,让春草生芽,孩子们怎会无动于衷!

普里什文说:“每年迎来的春天,都不像上一年,一年的春天,从不和另一年的春天全然相同。”

小朋友,“全然不同”哦!到时候我们要一起去仔细观察;小朋友们,正因为新的春天从不像旧的春天,所以,生活是如此美好!

让燕子姐姐和你们一起来期待。

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姐姐好像有了无穷的活力。

【关键词】春天

小朋友们,你一定写过关于“春天”的作文。

春天,写什么呢?你可以写春天的花、草、树木、雨、风、田野等等。

但是,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草、树木、风、雨。而要写出属于春天的花草树木,就要抓住春天花草树木的特征来写。春天的特色是: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小朋友要在心里把春天与秋天进行区分,紧扣春天的特色来写。

朱自清的《春》就是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晴朗

光辉灿烂的夏天夜晚,天气还不错,平静无风。

天空尽头远不是万里无云,不过看上去却预示着晴好。

在露出蓝天的地方,那蓝色柔和而澄澈,云层又高又稀薄。

西边天空也显得温暖,没有饱含雨意的云朵,相反,云朵看上去就仿佛点亮着一团火在熊熊燃烧,透过蓝色缝隙,映出一片金红。

树叶在夕照里轻轻颤动,一层淡薄的水汽在空中飘过。

促织最喜欢夏天的炎热,一个劲儿叫。

nlc202309081450

【普里什文作品精选片段】

开花的草

像田野上的黑麦一样,草地上的禾本科植物也都开花了,当昆虫微微摇动那小小植物的时候,花粉就像金色的云一样把它笼罩。所有的草都开花,就连车前草也不例外——车前草算什么草呀,也浑身挂满了白白的珠串。

拳参,肺草,各种各样的小穗,状如小纽扣似的东西,小球果,它们都被细茎托住,频向我们致意。随着人间岁月流逝,它们也不知道逝去了多少,但是看来依然是同样的拳参和小穗,同样的老朋友。你们好啊,你们好啊,亲爱的!

【燕子姐姐的点评】

“你们好啊,你们好啊,亲爱的!”读到这里,燕子姐姐哽咽了。

这里写的是草地上最不起眼的那些禾本科植物,就是平时田野上最常见的那些小小草类。它们都要开花,连车前草也不例外。有的像小穗、小纽扣、小球果。小朋友,你可曾留心观赏过它们?燕子姐姐见到过,但没有那么高高兴兴欣赏过它们,也没有惊叹过那么多样的形状。

不过,这个春天,燕子姐姐有了明显进步,经常到山野里走走。下次上山去,你们猜到了,燕子一定会留心关注小穗、小纽扣、小球果。

我要流泪的地方在这里:“随着人间岁月的流逝,它们也不知道逝去了多少,但是看来依然是同样的拳参和小穗,同样的老朋友。你们好啊,你们好啊,亲爱的!”读到这里,我禁不住要拥抱住普里什文,拥抱住他,说:“你不要老去,不要走,我们都是好朋友!”

燕子姐姐真的泪流满面了。

小朋友们,我们永远热爱着普里什文。

【关键词】情感

小朋友,写作的内在动因应该是情感冲动,用我手写我心,不要盲从虚假的作文套路。

在写作过程中,你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最可贵,也是最易打动读者的。

普里什文看到年年一样的野果,如同见到了同样的老朋友,所以他禁不住写出心中的感情:“你们好啊,你们好啊,亲爱的!”

而你漫步山野,看到可爱漂亮的野果,或许你会情不自禁地喜爱它,那你就写出喜爱的感情来。

一篇好的文章,词句华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在于真实情感,不必要讲大道理,也不是必须写出深奥哲理,能抒发个人的真情就是好的文章。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也就是说,你要敢于倾诉心底的意愿,敢于正视个人的苦衷,敢于喊出自己爱与恨的声音。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晴朗

夏季的夜晚,燕子姐姐偶尔也会去鲁山上纳凉。

躺在温热的石板上,仰面朝天,看星星。四周是参差的树影,用极重极深的黑色画出它们浓密的树叶。

一株高大梧桐,在月光下徐徐舒展枝叶,淡雅清香。星空中,月光下,仙姿摇曳,美不胜收。

淡泊的清风轻轻拂过,耳畔有昆虫的喃喃絮语。

远处的山峦变成了一幅巨大的黑色剪影。

夜空清澈、辽远、静谧,宽大的银河横贯天空,密密麻麻亿万兆的星星,就在我的上空展现着无限的神秘,燕子姐姐眼中的一切仿佛虚幻梦境。

【普里什文作品精选片段】

幼芽发光的晚上

幼芽正在开放,像巧克力的颜色,拖着绿色的小尾巴,而在每个绿色的小嘴上挂着一大颗亮晶晶的水珠。

你摘下一个幼芽,用手指揉碎,可以闻到一股经久不散的白桦、白杨的树脂香味,或是稠李的惹人回忆往昔的特殊香味:你会想起,从前常常爬到树上去采那乌亮乌亮的果实,一把一把地送进嘴里连核吃下去,那样的吃法,除了痛快之外,不知怎的从未有过一点儿不适的感觉。

【燕子姐姐的点评】

巧克力的颜色,绿色的小尾巴,绿色的小嘴……都是幼小的,可爱的,新生命的美好。

小朋友们,你的记忆里,可曾有植物难忘的味道?

普里什文细腻的文笔,让人回想童年那些隐约存在的、带香味的记忆。

在长达五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普里什文坚持将“自然”作为自己作品唯一的主人公。将自己对生命、对宇宙世界深沉的思考融入到对大自然的描写中。

普里什文有很深的“道路情结”“远方情结”,常年在自然中行走,他是个不断追求理想的人。文学之路将他的理想和生活统一起来。

【关键词】味道

小朋友,观察事物,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的。

事物有形状,有颜色,也会有味道,有质感,这些,往往需要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去全面地观察和认识。

例如,要写白桦树,需要观察描写树干、树叶等的形状、颜色;需要触摸树干的质感,才能知道是光滑或粗糙;还需要闻一闻树叶的味道等。这样,才能对一棵白桦树有个大体的了解。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炎热

今天,是“立秋”节气,燕子姐姐几天前就期待“立秋”这一天,一立秋,整个天地、空气、水、光线,都不一样了,风儿忽然转了风向,空气变得清澈干爽。

各种植物进入极盛期,忙于由浆变成粉、由稚嫩变得坚硬。等中秋登场了,秋天才算完全登场,五谷大地才正式上演它丰收的盛典。

上午,我特意看向北方的天空,啊,高远的北方,一片海波似的晴空,有一缕缕云纱,疏疏地掠过。

蓝天下,大白杨高高昂立,它头顶就是晴空。绿与蓝,搭配在一起,颜色那么和谐。

傍晚,鲁山上有的地方燥热,有的地方凉风习习。半个月亮静静挂在高空,七点半了,才有三四颗星星聚拢在月亮周围。整个天空呈现淡远的蓝。

夜晚,几千种昆虫积极练习大合唱。

立秋这天,是何等盛大的典礼,让所有的植物和会唱歌的动物,加入了秋的大合唱。

【普里什文作品精选片段】

大地的眼睛

且说我脚边的湖吧,也正是这样:在民间传说中,湖就是大地的眼睛。这一点,我是早已知道的:大地的眼睛要比万物更早地逝去,更早地感到日光的消失,在森林中刚刚展开争夺落日余晖的奇景的时候,在有些树木的梢头燃起了熊熊的火焰,宛如树木本身放光的时候,湖水却似死了一般,就像一座埋着冷鱼的坟墓。

雨,使得庄稼汉苦恼万分。雨燕早已飞走了。泥燕群集在田野上。天气已经冷过两回。椴树自根到梢完全发黄。马铃薯也变黑了。遍地铺满了亚麻。鹬鸟已经出现。夜晚变长了……

【燕子姐姐的点评】

小朋友们,在这个凉爽的早晨,燕子姐姐兴致勃勃地来和你分享普里什文的世界。

普里什文写过一个很漂亮的句子:“在这百花飘香的夜里,令人难以入眠,大地母亲的眼睛一宿未合。”大地上的每一个湖,都是大地母亲的美丽眼睛。

秋天有自己的季节特点,开始由繁荣极盛走向衰落和萧条。小朋友们读一读这些诗句感受一下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大地的眼睛随季节呈现不同的情态,秋季以后的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凭小朋友们的想象力,一定可以理解的。

【关键词】比喻

小朋友,“湖就是大地的眼睛”这是一个多么形象、贴切的比喻句。

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

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例如: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王彦平,笔名王谢堂前的燕子,毕业于鲁东大学中文系,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作协理事。2014年起从事散文创作,目前已在《昆嵛》《当代散文》《胶东文学》《青海湖》等文学刊物发表《高密东北乡印记》《做一个简静的女子》《唐山硼》《最爱秋夜听虫鸣》《小咸鱼》《遥想陶渊明》《一个女人的看海故事》《雨中情怀》《阅尽世微,不忘初心》《对着四月天的大地和云彩》等散文几十篇。

读日记 篇12

一、在学习中诵读品味, 让语文更有语文味

1. 诵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无意识“不自觉”的掌握变成有意识“自觉”的学习。教师劳累不已得咬文嚼字, 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 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这样得不偿失, 还不如让学生多朗读更务实。即使是一些老师精心构思安排、师生交流热烈、活动热闹的公开课, 是否缺了那么点语文味?

其实中国古代教学很重视朗读, 蒙学“三百千”、“四书五经”、文学理论、诸子百家、史书传记、只是读背, 反反复复, 颠来倒去, 滚瓜烂熟。这种教学注重语感的培养, 不管是文学修为、为人处世、世间道理, 统统都靠读背获得。

2. 赏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倒筐地说的, 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 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没有说出来,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 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 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 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教学、课堂书本只是一种渠道, 一种促进手段, 生活才最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空间。重视学生的感受注重情境的创设。反复朗读, 语感会在无意识间通过语音、字形表现语意, 同时又在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唤醒”学生。在学习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中, 朗读时必不可少的, 更要引导学生注意去体验感受形象。不仅要知道各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更要多给学生时间去感受:闭上眼睛去聆听去联想想象。“你去过海边吗?你印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优美的音乐中细细回味。在分析“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中问问同学:“你作文中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个词:甜滋滋?”不必点出“通感”这个对初中生难度较大的修辞, 而是让学生自己把生活中的感受调动起来, 加以引申, 做实做细。同学们切切实实的感受有了深刻的体会。

语感更多的是对语言形式的对错敏感, 而言语内容上的深入理解就必须靠具有专业知识、加上理性思考过程的头脑来判断了———要想再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言语带来的深层含义, 就必须依靠思维获得, 语感的理解终究是带有局限性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 不思考, 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 不学习, 就会更糊涂, 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课程改革以来, 重素质教育, 似乎把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淡化了。但字词、语法、逻辑等基础知识如同参天大树的根本, 怎么能忽视?浩瀚大海也需要冰川溪流的汇聚。理性分析为深入地整体地理解一篇文章的旨趣所必需, 解疑、析难、归纳、总结等在教学中多则无益, 但是必不可少的。仔细玩味作品中词语的妙用、音调的协调、句式句型的奇妙变换,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 不断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语感。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3. 品读。

以课内的实例和理论指导课外阅读的积累, 滴水穿石, 有效广泛的阅读培养语感。但很多同学反映, 爱看课外书, 可是看课外书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有些文章不是看上一遍两遍就能有所得的。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阅读, 才能逐渐积累语感。

4. 写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现,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读后留点时间给学生回味, 而且要把转瞬即逝的语感固定下来, 巩固和积累。或者小组讨论, 或者写作生化, 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

二、在生活中感受, 让生活更加美好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性质相比有种特殊性, 这就是它与人类语言的密不可分。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单靠翻查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积聚的越多, 了解越见深刻”。读《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 有一位学生感同身受 (处在离异家庭的她平时内向沉默) , 在老师的启发中泪流满面, 引起强烈共鸣。涉世不深, 还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学生读来, 不可能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只有她, 能够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更多的同学则只知道索取爱, 不知道付出。如果多给学生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自己身边的无处不在的广博的大地之爱, 我想读完这篇课文, 很多同学都能打开心房, 在人生的道路上战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关爱他人, 勇敢地走下去。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13

啥?我放下了手中的书,向着那个方向看去。“哇!妈妈,你对我太好了!”只见我的眼前出现了黄澄澄、水灵灵的一盘柠檬,搞得我口水直流,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块就吃。

顿时间,一股甜甜的汁水便流入我的口中。“甜!真甜!”我兴奋的又抓起了一块狠狠地咬了下去。刹那,刺骨般的酸味遍布我的全身。天哪!酸过头了!

“不吃不吃了!”我摆了摆手,拿起书又看了起来。

“这怎么能行!亏你还看这本书!”妈妈见我不吃,不高兴起来。

这本书怎么了?我不禁疑惑,看了看封面《安妮的日记》这几个大字闪现在了我的眼前。

立刻,我明白了妈妈的意思。是啊,我回忆起了这个小说的内容:在以前,德国的犹太人曾遭到过血腥的捕杀。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受到了一些人的保护躲进了一个暗房,那个家庭就是安妮的家庭。安妮在里面过着昏暗的生活,但她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

安妮在如此的生活情况下依然不放弃,而我呢,只是因为一个较酸的的柠檬而放弃了全部。柠檬的甜好比我现在的生活,酸又好比以后将要遭受的挫折。我只遭受了一个“挫折”却放弃了全部,那我以后将怎么生活?

读雷锋日记有感 篇14

雷锋,多么熟悉的名字!

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学习他的刻苦,学习他的善良,学习他的一切的一切。雷锋”这位解放军的普通战士,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全国人民的好榜样,他身上的魅力不仅是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当我读起《雷锋日记》的时候,我是满怀欣喜,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里到底写了些什么?但我读完以后,我当时的心情却是异常的沉重。那里面记载着雷锋每天助人为乐的故事,虽然事小,但这每一件事都滋润着我的心田。

《雷锋日记》中对雷锋光辉短暂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描述,让我很感动。

雷锋的童年是辛酸的,他的家人相继去逝,只剩他一人孤苦伶仃。雷锋叔叔的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坚持认真学习,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日记的第二则写道:“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和工作时要有刻苦的态度和“钉子”精神。雷锋自己就做到这两点。他在工作很繁忙的情况下,善于挤、善于钻,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看书,做了许多为人民服务的好事。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了想自己的表现。

雷锋精神,是一种莫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与孔子的教育理念相符合。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时常在我耳边响起。在三月学雷锋月里,我们身边涌现出许多“活雷锋”,看到这情景,我又拿起了那本看了无数遍《雷锋日记》。这本书虽然已经看了很多次,但是每次看,我都深有感触,泪流满面。雷锋出生在1940年简家村的一个冬天里,他一生从事革命事业,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人民,他曾经在日记里写着: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锋叔叔是多么伟大啊,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了,可他的螺丝钉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者你生活的岗位位上?……”这是出现在雷锋叔叔日记中的一段,从这里,我知道了雷锋叔叔是那么的尽职尽责,他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可是他却做到了自己的本分。坚守着自己生活的岗位,他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光荣的,有价值的,是比泰山还重的,我们难道不是也应该学习雷锋叔叔,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吗?

雷锋叔叔艰苦朴素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他那穿破了的衣服,补好了再穿,在军队里,其他日常用品他也少领,自己够用就行了。与雷锋叔叔相比,我们实在惭愧,衣服划破了一个小洞,丢掉;鞋子旧了,马上换掉;书本脏了,把他扔掉;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都不懂珍惜,从来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没想过这些生活都是革命者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这种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格外珍惜才对啊!

雷锋叔叔那默默奉献、忘我劳动、 尽职守、艰苦奋斗、生活简朴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放光芒!我记得雷锋叔叔又这样的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残酷无情。

我最佩服雷锋的还是他那种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精神。这天雷锋和几个同伴在打球,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雷锋和同伴们一起打完了球,脸上的汗像雨一样流,嗓子都冒烟了。这时,他们看到有卖汽水的,他的同伴们二话不说便跑去买了几瓶。雷锋却说:“汽水不解渴,还不如喝凉白开呢!”看到这儿,我觉得雷锋真小气,连1角5分钱的汽水都舍不得买。可他一听说哪里有水灾、旱灾,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钱捐出。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质呀!他自己舍不得买一瓶1角5分的汽水,却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捐给灾区人民,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不由得升起了敬佩之情。

雷锋同志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是从共产主义这个角度为出发点的。无论在什么岗位,雷锋总是这样说,这样做:“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朴实的话语充分反映了一个革命战士一切服从党安排,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的共产主义崇高品质。最能表现他这种精神的是发生在新兵分配工作时的一件事:雷锋正要随部队前往运输连,部队指导员命令他先去部队临时组织的演出队表演节目,这样可以加深军民鱼水情。雷锋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来到演出队。但是因为雷锋有一口浓重的湖南腔,怕影响演出效果,他主动请求担任演出队的后勤工作,把节目让给其他人。读到这里,我被雷锋这种以大局为重,心甘情愿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

雷锋的精神至今能带给我为人的力量和方向。他虽然年纪轻轻就因功而逝,可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一代一代地流传百世.在平时的学习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想起雷锋,咬紧牙关挺过去,不向困难低头.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习雷锋的勤俭节约,让这些钱发挥最大的作用,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与我们共享人间的快乐,人间的温馨。今日的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更为开阔的空间,然而,我们曾经火热的心灵却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亲情冷了,同居一楼,邻里相见不相识;友谊馊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证!尽管在我们的身边,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更多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所学习。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以雷锋为榜样,造福人类,永远为人民服务!

上一篇:校园简介:理想的选择 成才的摇篮下一篇:带着感情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