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篇1
夜幕降临 华灯高照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银光闪闪 光彩夺目 绚丽多彩 焕然一新 从天而降 太阳高照 群山环绕 风光秀丽 树木茂盛 湖水碧绿 名胜古迹 隐隐预约 点点灯光 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阳光灿烂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黑白相间 筋疲力尽 绚丽多彩 川流不息 风光秀丽 千方百计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同心协力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战无不胜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博采众长 多多益善 贪小失大 舍本逐末 小题大做 勤学好问 好学不倦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日新月异 举世无双 遵纪守法 自我欣赏 无能为力 言行不一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风送暖、万象更新、鸟语花香、春雨如油、春暖花开 迫不及待 与众不同 满面笑容 刻苦钻研 深浅 贵贱 贫富 老少 轻重 古今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篇2
一、有效导入, 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数学课堂更要做注意导入的有效性, 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课堂的导入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导入方式。比如, 在进行“植树问题”教学的时候, 我用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双手, 五指并拢不要留有缝隙, 然后努力张开, 看谁的手指张开的宽度最大。”学生都很奇怪我为什么会要求他们做这个动作, 马上就来了兴趣。然后我适时地将问题引到“间隔”上来, 顺其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二、恰当要求, 把握目标
目标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只有订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才能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来完成所设定的目标。如果数学教学失去了目标的引导, 等于是失去了方向, 自然就会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 出现教学失误。教学参考书中对“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说明并制定了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事例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并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数学思维和已知的数学知识来分析解题的策略,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排列组合”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买彩票的实际生活入手。买彩票是学生都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 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彩票迷。因此教师给学生出示几个数字3、2、6、8、7。然后透漏给学生一个信息:中奖的号码就是从这5 个数字当中选出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请学生猜猜这个两位数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提问, 学生开始猜测23、62、78、82……这时教师可以再给学生一些线索, 比如十位上的数是7。那么会有多少种组合呢?最后出示一个结果。然后让学生想想这5 个数字能够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呢?“数学广角”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 激发自己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突出学生主体, 培养应用意识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作为一个推动者和引导者, 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数学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反复地思考, 不断地验证, 不断地积累, 最后使问题变得清晰明朗, 从而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应用数学思想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 在教学“植树问题”的时候, 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 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间隔, 这样给后面的植树问题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然后让学生将事先带来的牙签和棉签摆在桌上, 按照一个棉签、两个牙签的规律进行摆放, 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并观察这些牙签和棉签之间的关系。接着提问:第一个棉签和第五个棉签之间有多少个牙签呢?学生通过数数知道了答案, 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到第9 个棉签呢?20 个棉签呢?由于桌子上已经摆不下那么多棉签、牙签了, 学生便开始动手在纸上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
“数学广角——推理” 教学纪实 篇3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能得出合理结论。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简单推理
师:同学们,你们好。虽然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但是觉得你们非常聪明可爱。你们想和老师成为朋友吗?那先来猜猜老师姓什么?
生:姓张。
生:姓王。
生:姓李。
师:同学们猜什么的都有,老师到底姓什么呢?请听老师的提示:这里有两个姓氏,其中一个就是我的姓。(课件:刘,赵。)
生:姓刘。
生:姓赵。
师:我到底姓什么,你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都是猜的。
师:请听老师的第二个提示,我不姓赵。这次确定吗?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老师不姓赵,只能姓刘了。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你叫什么名字?我们是朋友了,送你一张朋友卡。那你们应该称呼我为刘老师,你们都认识我了,我也想认识认识同学们,你是—(生答。)你是—(生答。)一会儿上课时你们好好表现,让老师认识更多的同学,让我们成为好朋友。刚才同学们根据条件猜出老师姓什么,这是一种简单的推理。这也是这节数学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提示课题,明确推理
师:刚才,对于猜老师的姓氏,你想说点什么?
生:根据老师给的条件才能猜出来。
师:对,这就说明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知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板书推理。生齐读。)
三、螺旋递进,深入推理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例1。)
师:有趣的推理就要开始了,同学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仔细读一读这道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三人各拿一本。
生:我知道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小红拿的是语文书。
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三个人每人拿一本不同的书。
师:刚才我们读题后找到了已知条件和数学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小丽和小刚各拿的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答题纸上,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预设1:连线法。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把小红和语文书连上线;小丽没拿数学书,她肯定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连上线;小刚拿的是数学书,连上线。这种方法叫做连线法。
(指导:你在连线时找到的关键信息是——好,先把小红和语文书连上线。用红笔描一下。)
师:谁跟他的方法一样,你也来讲一讲。
预设2: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又说没拿数学书,她拿的肯定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
师: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没拿数学书,也就是把数学书排除了。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这种方法叫做排除法。(板书:排除法。)
预设3:表格法。
师:为什么同学们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
生:小红拿的是语文书,最方便找。
师:小红拿的是语文书,不但是已知条件,还是最关键的数学信息。我们在推理的时候,往往从最关键的信息开始。我们只有抓住关键的信息,层层分析,才能最终推导出结论。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道题时,找到了几种方法?
生:三种方法,分别是连线法、排除法和表格法。
师:找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大家来看看,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生:我最喜欢连线法,因为连线法很简单。
生:我最喜欢表格法,因为只打对号就行。
生:我也喜欢连线法,因为连线法方便。
师:是呀,连线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更直观。现在就请你用最喜欢的方法,把你的思考过程讲给同桌听一听。
三、拓展实践,趣味推理
师:大家说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要用推理知识来解决问题了,瞧,有三只可爱的小狗来找我们了。(课件出示。)
1.找名字。
(出示题,学生读题。)
师:你找到数学信息和问题了吗?这道题关键的信息是什么?为什么它是关键信息?把你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答题卡上,开始!
师:(生汇报。)你们跟他做的一样吗?是从哪一条信息入手的?(课件出示。)
师小结:我们推理时不但要有方法,还要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找主人。
师:你们想知道,这三只可爱的小狗的主人是谁吗?(读题。)找到关键信息了吗?你能确定是谁吗?对吗?同学们推理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准确了。
3.找房间。
师:(老师读题。)小狗们又遇到难题了。
…………
四、走进生活,运用推理
师:同学们,推理知识有趣儿吗?我们还可以自己设计有趣儿的推理游戏呢!大家请看,谁来读一读游戏规则。
五、全课总结,延伸推理
师:今天我们玩了好多猜一猜的游戏,这些是简单的推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复杂的推理。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利用推理解决更多的问题。
反思:
“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数学的特色板块,其内容新颖、与生活联系密切,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教与学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我把这一节课定位为有趣的活动课,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猜测、判断、推理,得出结论。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他们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使他们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我在这节课中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玩中学,在玩中思。整堂课学生参与愿望强,学得有味又有效。学生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关注起点,感悟数学
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这节课逻辑性的推理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像猜老师姓什么的游戏,二年级的学生都经历过。在学生的知识经验里,他们已经储备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我正是了解到学生已有经验,思维起点,在课中优化这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入课堂。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在数学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数学、研究抽象的数学,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关注活动,体验数学
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层次性的学习活动。猜图书——帮小狗找主人——帮小狗找房间这几个学习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教师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体验简单推理的全过程。学生学会了简单推理时常用的方法,获得了对简单推理初步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本领,就可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关注表达,理清思维
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思维深度也不够。因此,不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求过高,更不能要求学生用严格的推理方式进行阐述。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有条理地阐述推理过程,把握好教学的“度”。只要学生能像教材中的学生那样,能表达清楚即可。在学生表达不畅的地方,我及时加以辅助,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借助口头语言表达自己推理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推理的含义。
四、关注 “设计”,深化思维
用推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创设游戏、表演,是对推理知识的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这节课中涉及到的三种推理方法,并不是三种平行的没有交叉的数学方法。严格地说,不论是连线法,还是列表法,都要借助排除法进行综合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之所以把排除法单列出来,主要是受到学生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只要突出全面有序的思维这个重点目标即可。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阳明小学)
《数学广角—推理》数学教学反思 篇4
1.通过我对教材的认真学习和虚心请教,本节课我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做了如下安排:
(1)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而教学教学重难点则是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2、设身处地 分析学情
教师如果只关注自己如何教,不关注学生如何学那是不可能上好一节课的。因此在学习分析完教材内容后,关注学生的学就因从现在开始。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刚刚又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争强好胜,求知欲高,但这帮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想整节课都能让孩子跟着教学节奏,兴趣盎然参与学习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心情愉快是学生顺利认知的心理基础,而愉快的心理因素往往是由情境引发的,如愉快的数学游戏、动态的教学图片、生动的数学故事、欢乐的数学比赛、形象的电教演示等。为学生创造两好的学习精神环境。
3、抓住本质 定教法、学法
李老师常和我们新老师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因为需要学”。道理等同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思考更多不应再是怎样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上课的教师除了对教材、学生清醒的认识、分析外。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法、学法,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度量的。
本节课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直观猜想、有序思考、简单推理、验证结果的过程,因此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法、实验法。学法则主要采用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4、实践建构 精啄语言
《简单的推理》一课是李老师实践过不下5次的课,因此在教学准备这一块我的资料是很齐全的,整节课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贝贝、乐乐、欢欢”三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为主线,创设了“猜兄弟关系”、“猜花”、“猜球”、“猜数”、“脑筋急转弯”等一系列含有数学问题联起来的情景。以实现从书本情景到实际生活情景的过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过程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10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的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激发求知欲。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光头强是哪部动画片的主角?(一起说)熊出没里还有谁?(一起说)(熊大熊二)看来咱们班的孩子都是熊出没的忠实粉丝呢,今天这节课,它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好不好?咦,他们哪,还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呢,咱们同学猜对了才能把他们请出来。大家猜猜看,1号2号谁是熊大,谁是熊二?请你猜猜看,它们俩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见面,看到你们意见不统一,1号有话说注意听(俺不是熊二)这下能确定吗?来,谁说?(1号是熊大2号是熊二)说说你是怎么猜的?(他不是熊二,就是熊大)嗯,你的表述中有个词用的特别好(板书不是就是)。孩子们,猜对了没有呢?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好不好。
孩子们真棒!把掌声送给最棒的自己吧。
同学们,在刚才我们猜的过程中,不能凭感觉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知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乐园里就叫推理,板书(推理)这节课老师非常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畅游五彩缤纷的数学乐园。可是要想进入数学乐园没那么容易,还得需要密码呢,同学们能猜出来吗?像这样没有根据是很难猜出来的,那接下来老师会送给你们一个法宝,仔细听,认真看(密码是由6、8组成的两位数,个位不是8)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筋简单推理,能猜出吗?耶!数学乐园的大门为我们敞开了。你们真聪明,真了不起!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任务是难不倒我们的!
二、探索新知
师: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些什么?(有哪三本书?哪三个人?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下面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中的“各拿”是什么意思?)
生:三本书是:?三个人是:?要我们求:?(分析的很透彻!)
师:到底他们三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呢?猜猜看,先不要急于说出你的答案老师希望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练习本上,(可以写一写,连一连)再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好,开始!(教师巡视)边阅读边思考的是推理的好方法。
我们不仅要想明白最关键的是要把你想明白的说出来。好,孩子们完成了吗?谁愿意给老师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分析的很透彻,声音很洪亮)老师为你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骄傲。老师还想听听更精彩的表述,谁还愿意试试?(讲话很有条理,表达的很清楚,我很喜欢)看来大家都采用的都是文字诉述法,师:我们还有什么更直观、简洁的方法呢?师:你说 …你说…(介绍连线法)
这两种推理方法不一样,但是思维过程都是一样,都是先从确定谁开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总结推理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要先读懂题目,看看问你什么,找关键句子,板书(先确定再排除)
三、应用提升。
师:咱班同学最聪明,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森林运动会上,光头强,熊大熊二进行了一场跑步比赛,熊大比光头强慢,熊二是最慢的,它们三的名次你知道吗?
请同学们先思考找关键,接下来老师找三个孩子扮演它们,谁愿意扮演熊大,(你和熊大一样可爱)。好,你来,熊二,谁来,好,1.2.3.请你们分别站在你们的名次下面。接下来,老师考考你们,你扮演的谁?你为什么站在这?还有你?同意吗?好,谢谢你们三个人,请回。
师:接下来,敢不敢继续接受挑战?找图形。先确定圆形,孩子们不仅有个聪明的头脑,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四、总结
好了,孩子们这节课老师和你们相处的很愉快,通过今天的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看来孩子们的收获真不少呢,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了推理大门,基于咱们的表现,智慧老人给咱班孩子颁发了奖状呢,一起来读读,把最热烈的掌声再次的送给自己吧。好了同学们,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老师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遇到难题,都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推理解决更多的难题。
反思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简单的推理只是个开始,学生在生活中,数学问题中已经无形的接触了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而这节课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叙述推理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推理的趣味性,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重点,做到
1、本节课用学生喜欢的、擅长的猜密码引入。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是充满了兴趣。通过猜密码的游戏,由开始没有任何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因为所给提示不同,所猜得结果也不一样。调动起学生猜的兴趣和激情,初步感知推理的意义。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于语言的表述,教师引导他们借助连线法、表格法来推理,简化了推理的过程。
3、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想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简单推理的能力。简单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的时候,让学生多说,完整的说。然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推理的过程。
4、练习形式多样化。通过设计形式生动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层次分明,有坡度、有新意,充分体现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广角推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09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体验推理的过程,理解推理的含义。
2.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使学生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热身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袋子(黄色袋子和白色袋子),每个袋子里都装有一顶帽子,请你猜猜看老师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
请几位同学猜。
师:刚才小朋友猜的各种答案都有,让我给你们第一个提示信息:老师的两个袋子里一个袋子里装的是蓝色帽子,另一个袋子里装的是红色帽子。现在你们能确定吗?
还有谁愿意猜?还有不同的吗?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指名猜)
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提示:黄袋子里装的不是红色帽子,现在你能一次猜中吗?(全班一起说出结果)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学生说结果时师从袋子里拿出帽子进行验证)
追问:开始怎么就猜不出来,现在怎么能猜出来呢?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看来猜的时候可不能漫无目的地乱猜,而要根据所给的信息条件来猜。游戏先玩到这,我们准备上课了,李老师希望大家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有信心做到吗?好,带上你的自信和老师一起出发吧,上课。
一、激趣引入。
师:老师有个脑筋急转弯题,大家敢挑战吗?
小刚的妈妈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大宝,老二叫二宝,老三叫什么?
学生说想法后老师用PPT出示答案。
过渡:看来啊“小刚的妈妈有三个孩子”这句话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像咱们刚才这样依照提供的信息
进行有根据的思考,最后推出结论的过程就叫推理。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生活中的推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师:告诉咱们一个好消息,小刚和他的同学也来到我们的课堂,一起来看一看。(PPT播放例题动画。)
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追问:这里的信息说三人各拿一本
是什么意思?能一人拿两本书吗?能不
能一本也不拿?
师:也就是说,必须每人拿一本书,而且只能拿一本。
2.根据信息,思考推理。
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请听小组合作要求。
3.汇报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用文字描述推理的过程。
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并说出是从哪一句开始想的。
像你这样用文字来描述推理的过程,这是推理的一种办法。(板书:文字)
预设方法二:连线法。
过渡:三个人三本书,怎样才能看出每人拿的是什么书呢?让人一眼能看明白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展示一生连线方法,并请该生上讲台介绍方法,学生边介绍老师边板书。
师:像这样子,我们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板贴)。可以怎样进行连线呢?先看哪一句数学信息?也就是说先确定谁拿什么书?接着看谁?
追问: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小丽说:“不是数学书”就是品德与生活呢?不是还有语文书吗?
学生:因为语文书已经给小红拿走了,把语文书去掉,所以小丽说不是数学书,就是品德与生活书了。
师:你表达得真清楚,掌声送给他。在数学上,我们把去掉叫排除。
小结:连线这个方法真好,让人一目了然。连线也可以帮我们思考(板书:连线)
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老师的方法:PPT演示连线方法。
4.课件动态介绍第三种方法:列表法。
师:小刚为大家也带来一种方法,请看。
课件动态演示列表方法:先画了一个表
格出来,然后把小红、小丽、小刚的名字写在表格里(PPT把名字飞到表格里),再把数学信息语文书、数学书、品德与生活也写在表格里,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信息作记号了。比如说,我们先确定的是?那我就可以在小红对应语文书这一格里作个记号……
师: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它为列表。(板贴)
5.方法对比。
师:连线的方法还有小刚的列表法和我们刚才写的文字那么多的方式相比,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6.小结。
师:不管是文字的方法、还是连线、列表法,我们都是先确定谁拿的什么书?(小红说的话闪动两次)为什么啊?
小结:由小红的话就可以直接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这是最关键的条件。(课件出示)在推理当中能确定的先确定(板贴: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好的先排除掉(板贴排除),把语文书先排除掉,这样的推理问题就变成两个人选两本书的更简单问题了,所以在推理的时候首先要寻找最关键的条件,这样可以使我们接下来的推理更简单。推理的方法可以文字法,也可以用连线、列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想。
7.温馨提示。
小刚为我们带来了他的温馨小提示,请一起读一读。
三、应用提升。
1.做一做第一题:在书上完成。
师:三个小朋友家里的小狗也来了,欢欢、乐乐、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乐乐比欢欢重,笑
笑是最轻的,你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吗?请同学们在书上P109完成。
要求:把先确定的最关键的条件用直线画出来,并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全班汇报:
三条信息当中,哪一条最关键呢?也就是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最先确定谁?你还圈出
了哪些关键词语?乐乐比欢欢重,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猜图形。
师:三个平面图形也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它们与我们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课件出示题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课件画出关键条件。)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交流要求:
猜猜看三个图形各是什么颜色?
小组交流,老师深入到小组巡视。
各小组汇报情况。
师:三个图形中,最先确定的是什么颜色的图形?为什么?剩下的两个图形呢?(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预设一:红色是三角形,蓝色是长方形。预设二:红色是长方形,蓝色是三角形。
预设三:不能确定,缺少一个信息。
师:我们现在能不能确定?需要再给大家一个信息,才吧?三角形和长方形迫不及待地想与你们见面,听到你们不确定,蓝色图形有话说(PPT播放录音:我不是三角形。)
现在大家能猜出来了吗?我们
一起来口答:红色是(三角形),绿
色是(圆形),蓝色是(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推 理
能确定的先确定
对“数学广角”教学的冷静思考 篇7
一、“数学广角”各册内容的编排与意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探索用给定的数字卡片可以摆多少个两位数的活动, 猜一猜小朋友手里分别拿着什么书、什么花的游戏。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上衣裤子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用给定的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足球比赛一共要踢多少场球。
这两册的内容蕴涵了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这些思想与方法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用画图表示语文和数学小组的人数以及重复的人数, 体现了集合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开始学习数学, 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还安排了等量代换例子, 如一个西瓜几千克?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体现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它也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
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如:烙饼时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按怎样的顺序卸货使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等, 都渗透了简单的运筹思想。在这里, 只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佳的方案, 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 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佳方案。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植树问题。让学生初步会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教材117页例1渗透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遇到问题合理猜测——举例验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过程, 构建数学模型。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认识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编学号等简单的数字编码的知识。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事例, 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不仅能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巧妙思路, 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此题多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对比, 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抽屉原理”, 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 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 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是用“有余数除法”这一形式表示出来的。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 体现了数学证明, 这也让学生初步经历了“数学证明”的过程。教学不必过于追求“说理”的严密性, 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
二、“数学广角”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内容都是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直观形式, 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所以, 数学广角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 因为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
(1) 不是直接地“告诉”。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贪图省事、方便, 把方法直接地讲解给学生听, 让学生不经过思考、探索就获得答案。这样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的答案, 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就会一知半解的, 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 有的教师教学“找次品”时, 就直接告诉学生“先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 而且要尽可能地平均分。3个称一次, 9个称2次, 27个称3次……”。这种避开活动过程“从繁就简”的做法, 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 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
(2) 不可拔高教学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 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 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教师认为“越深入挖掘教材思维训练的层次就越高”, 正由于这个误导, 许多“数学广角”课堂就上成了“奥数训练课”。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搭配问题”中, 引导学生抽象出“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并加以比较。这样, 将“组合”和“排列”的概念提炼出来, 这是不可取的。
(3) 不可只面向优等生。
由于数学广角是思维含量比较高的数学课, 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思维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处理好面向全体参与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 不可过于追求生活原型。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但在“数学广角”教学中过度追求生活化会导致“数学味”淡化, 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数学广角”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数学广角的内容很丰富, 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数学广角”与应用题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应用题虽然也注重联系实际, 但主要是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 呈现的大多是答案唯一的问题, 往往缺乏开放性;传统的应用题也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主要是解答书本上的问题;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的解题过程很大程度上成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方法—运用解题的模式进行解答”的过程。而“数学广角”教学强调体验和抽象的过程, 呈现的问题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和记忆, 而是需要积极思考, 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想、抽象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在提高数学思维水平的同时, 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
2.“数学广角”与奥数的关系
尽管“数学广角”中有许多内容原本是奥数的内容, 如“抽屉原理”“找次品”“找规律”等, 但数学广角和奥数又是不同的。奥数教育实质上是精英教育, 是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的拔高教育;而“数学广角”面向的却是全体学生, 是大众教育。奥数难度偏大, 数学广角难度偏小。奥数注重的是思维训练, 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 进行题型套路教学;而“数学广角”注重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经历、体验、感受中,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开发智力, 提高数学素养。
3.“数学广角”与数学思考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样, “数学广角”教学也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当然, 这四个目标的分量不会是一样的, 显然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思维含量较高。因此, 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 特别是对于数学思考应达到怎样的层次, 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准确的判断, 既不能过低, 也不能过高。
4.“数学广角”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重叠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韦恩图的各部分意义,会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师:小明说他家有两个爸爸还有两个儿子,可他又说他家只有3个男人。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吗?
师:看来这个家里面有一个人很特殊,他有两个身份,他就是……他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一、情境引入,活动体验
1.抢椅子游戏。
师:同学们课下都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也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抢椅子。老师这里已经准备好了两把椅子,那我就叫两个同学来参加游戏吧!
(生质疑,这样的比赛没有意思。)
师:对于老师的安排,你想发表什么意见吗?
师:哦,看来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板书:一一对应。)
师:看起来要想让游戏有意思,必须怎么办?
(生提出人数应多于椅子数。)
师:你是希望减少椅子还是增加人数呢?
2.摸球游戏。
师:老师请你们4位上来,但是你们当中只能选出一位参加抢椅子的比赛,摸球决定吧!这里面有4个球,谁摸到红色球,谁参加抢椅子吧!
(继续抢椅子游戏。)
…………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师:我觉得不应该只对冠军表示感谢,刚才做游戏的几位同学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对他们所有人表示感谢呀!
师: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有3人,玩摸球游戏的有4人,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这7位同学给大家带来欢乐!请这7名同学起立。
(生质疑:只有6人,产生师生对抗。师板书:4+3。)
1.呼拉圈的解释。
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老师有办法。拿出呼拉圈,我们用它来解决这个难题。
A.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请把名字贴到黑板上,然后钻到圈里。
B.参加摸球游戏的同学,请把名字贴到黑板上,然后钻到圈里。
(出现冲突,有的同学从第一个圈里又跑到第二个圈里,但第一个圈又把他套进来。)
(老师指着呼啦圈数人数,走到两圈交叉的地方。)
老师再数,再次追问,他为什么跑到这个地方?明确,他既参加了抢椅子游戏,又参加了摸球游戏。
(师生共同将呼啦圈固定在黑板上。)
2.贴名字的技巧。
师:请参加游戏的同学像站在圈里一样,把你的名字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教师将圈上标明:抢椅子 摸球。)
师:有一位同学拿着两个名字,怎么办?
生:将两个名字重叠起来。(揭示课题:重叠问题。)
师:老师把刚才我们的活动用一段文字记录了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参加游戏,有4人参加摸球游戏,有3人参加抢椅子游戏,有1人既参加摸球又参加抢椅子游戏。
师:瞧,我们的活动中满是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个最简单的数学问题吗?(出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游戏?)
(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列出4+3-1的算式。)
追问4,3,1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减去1。把1用彩笔标出,提示学生注意,这就是这节课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师指着图介绍,很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研究物体重叠问题的时候发明了这个图,从此以后,人们计算重叠问题的时候就方便了很多,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图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
师:这个图你看得懂吗?红圈里表示的是什么,蓝圈呢?
师:左边我描出的月牙形图中表示的是什么,右边的呢?
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很好的词语。(板书:只。)
师: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能不能也用一个巧妙的词来说呢?(板书:既。)
师: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各部分的含义,谁能列式来计算参加游戏的一共有多少人?
(3+1+2。)
三、问题解决,运用新知
1.书中例题。
师:出示表格,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既然同学们发现了其中有3名同学重复出现了,那么如果请你用图示表示出题目中的信息,你会选择哪个图呢?为什么选择这个图?
(學生独立制图。)
师:你能求出参加统计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吗?还可以怎么做?
2.动物问题。
师:这些动物有的会飞,有的会游,有的既会飞又会游。你能将它们填在图中正确的位置吗?
师: 如果有一种动物是11号,而它在图中的位置是这里,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既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师:看来在韦恩图的内部和外部都可以表示信息,真有意思!
3.判断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师:他们之间有重复吗?怎样求总人数?
师:三(3)班有女生25人,男生27人。他们中眼睛近视的有8人,不近视的有44人。
师:三(3)班有6名同学参加语文竞赛,有4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参加语文与数学竞赛的共有多少人?
四、总结提升,反思拓展
师:重叠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看屏幕。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满意吗?
师:本节课对自己表现满意的人( )人,对老师满意的有( )人,既对自己满意又对老师满意的有( )人,对自己和老师都不满意的有( )人,全班共有( )人。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风华小学)
(此文为“哈尔滨市第九届而立杯课堂教学大赛”中一节特等奖教学课例。)
编辑/魏继军
二年级下数学广角推理教案 篇9
洒洲小学 二年级 王建瑞 2018年4月
学习活动目标:
1.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掌握多个事物的简单推理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以及推理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的良好习惯。学习活动重、难点:
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掌握多个事物的简单推理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以及推理能力。学习活动准备:
课件。学习活动流程:
一、情景导入
元旦节晚会上,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了一个精彩的魔术——变彩球大家一起欣赏。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魔术师左手碗里拿的是什么求吗?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你就能变成小侦探了,去发现一些比尔发现不了的东西。
二、导学
活动一:观察主题图
活动任务:讨论“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呈现出来,全班齐读。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等。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全班共同意见。
【总结:根据题意我们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信息。】 活动二:尝试解答
活动任务:讨论“小刚和小丽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全班齐读。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刚和小丽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等。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全班共同意见。
【总结:根据题意我们发现小刚拿的是数学书,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
活动三:总结方法
活动任务:讨论“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全班齐读。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等。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全班共同意见。
【总结:1.推理时可以借助连线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2.在对多个事物进行简单推理时,一般先根据题意确定最直接的答案,再利用排除法确定其他答案。】 活动四:巩固练习
活动任务:讨论“它们的名字应该写在哪条横线上?”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三呈现出来,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他们的名字应该写在哪条横线上?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好小组讨论的结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等。5.梳理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分享的情况进行梳理提升,形成全班共同意见。
【总结:解决推理问题时必须熟练的运用推理法和连线法。】
三、导结 完成课本109页做一做第二题。头脑风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推理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篇10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加之二年级的孩子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所以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了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猜想环节,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至爱,学生一做起游戏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这节课中,我设计猜轻重、猜图形以及价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述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设游戏、表演,是对推理知识的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五、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数学广角教学的教学过程不能弱化 篇11
数学广角认知过程实效性数学广角是小学数学版教材中的特色板块,它不同于传统的应用教学,其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操作性较强,知识与技能紧密相连,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都是学生容易接受且熟悉的生活问题。因此,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有时弱化了它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不对的。
一、学生的认知过程应循序渐进
对小学生而言,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掌握到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只有老师的适当辅导,认真对待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学生才会对知识进行感悟、积累、反思、运用。
例如,数学教材第十册中《找次品》教学时,老师不能因为书中有表格,而知道了答案,采用简单“告诉”的方法,这种避开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教师可先出示3瓶缺了药片的药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教师也可发放药瓶让学生亲自掂一掂、数一数、称一称,教师既不做任何提示,也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的测量方案,教师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学生再汇报“找次品”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出哪个方法更快捷,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天平测量而不用砝码的方法找到次品的方法及规律,再此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强化了技能培养,然后再出示例题,师生合作探究意识强,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最后再巩固练习,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由浅入深,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对于稍复杂的数学广角问题,学生往往一筹莫展,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弱化,直接告诉其方法,那样学生只能机械地利用公式计算而失去了对事物规律的判断能力。
例如,教科书第八册中的“植树问题”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将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每边放4个旗子,然后向学生抛出问题——最外围会放几个呢?可以让学生抢答后再分组动手试验,也可以选几名学生亲自到讲台前站一站,来验证同学们刚才的猜测,然后师生共同数一数再做汇报,最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4×4-4=12或4+3+3+2=12或4×2+2+2=12
教师适时表扬同学的同时,增加外围棋子或外围同学的个数,每边放5个,放6个也可,做游戏代替放棋子完成这一问题的教学。并不断让学生练习巩固,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如果图形不是四边形,而是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此类问题该怎样做,然后师生共同探索,由浅入深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化归思想,建模构想。
三、注重直观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约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教师教学数学广角时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体验知识的形式与掌握。
例如,教学教材第五册中“排列组合”问题时,三个队两两比赛要赛几场?教师教学时可以找三名同学到前面直观演示两两握手要握几次,从而学生能举一反三,使复杂的问题用直观操作法使问题简单化了,从而使学生更简单快捷地理解了问题。
四、数学广角教学注重实效性
数学广角的教学,本来就是全体学生参予的教学过程,意图是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思维训练的同时,逐步形成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因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它需要教师更多的有计划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观察、研究、尝试,教师在教学中重在活动中对学生思想方法的培养,因此,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教师对数学广角的教学更不能淡化,更应注重教学实效性,通过完善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提高数学思维的同时,体会到更多的数学思想。
根据上述对数学广角的认识,特制定了数学广角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吃透教材。數学广角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点前就应该认真备课,了解各个学段对数学广角的要求。例如,在第一学段中,本部分数学以“操作实践”为主,这一部分知识比较零散,学生认识,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们的观察操作,归纳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段的“建模”版块中教师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思考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2.目标明确,恰当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是最终目标,数学广角也不能脱离这一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拔高要求,脱离轨道,也不能降低要求,敷衍了事。因此,在数学广角教学中要恰当要求,力求学生学有所依,学有信心。
3.教学过程切忌眼花缭乱。因为“数学广角”在教材中是一独立板块,它不受其它板块影响,因此有不少教师把它列为观摩课,在其教学过程中“作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了学生,学生也积极配合了教师,使整个课堂热热闹闹,这不但使听课者眼花缭乱,就连占有主体地位的学生也是一脸茫然,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忙得很累,学生做的并不轻松。因此,就有人提出,数学广角教学应该弱化,但此弱化也只限于那些意义很小的花点子,其实教学过程应稳中求胜,强弱适度最好。
4.教材处理不要过于简单。在数学广角这一教学过程中,有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遇到简单的教材内容,应怎样设计呢?其实道理显而意见,教学过程一样不能被弱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也并不是简单机械化,用简单化的狭隘眼光处理教学内容实有不妥。即使是简单化的知识,也需学生做好充分的认知。例如,对统筹问题的教学,教师认为知识很简单,只要学生平时养成节约时间的习惯,就能完好地做好统筹问题。实则不然,现在的孩子对于做家务,优化时间概念很模糊,教师如不做具体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五、夯实基础,优化教学过程
每一个数学广角的教学都离不开以前学习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更好地完成这一版块地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要扎实,而且教师也要能贯穿知识,并用以前的知识学习现有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学生可利用加脚法、砍脚法、列表法解决问题,教师在肯定这些方法的同时还可以提示用方程法来解答,也就是假设法。在教学中,温习统计知识、等量关系等一系列数学知识,从而“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温习旧知识,进而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反思06-28
二年级下数学广角推理07-06
《数学广角》数学教学反思01-03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8-13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301-16
数学广角烙饼教学设计10-22
《数学广角——沏茶问题》教学反思05-15
二年级数学广角 教学反思12-01
《数学广角—搭配(一)》教学设计11-03
六年级数学下数学广角教案教学设计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