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第120号令

2024-08-08

江苏省政府第120号令(精选4篇)

江苏省政府第120号令 篇1

江苏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憗为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憙 第二条憗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各类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所有职工,以及企业退休人员。

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聘用的帮工应当按照本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第四条憗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本省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确定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水平;

(二)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征集;

(四)行政管理与保险基金管理分开,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分设。

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制订政策、规划,加强监督、指导。管理社会保险基金一律由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负责。

第五条 职工享有参加养老保险、并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权利。企业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履行缴费的义务。职工有权向企业和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查询其养老保险的有关情况,企业和经办机构应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六条憗省、市、县劳动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养老保险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各级经办机构负责征缴养老保险费和支付养老金、管理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工作。

第七条 省、市、县分别设立由政府代表、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和退休人员代表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 会,实施对社会保险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和基金管理工作的监督。

第二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

第八条憗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企业和职工的养老保险手续。

企业发生分立、合并、撤销、破产或者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应当在30日内向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养老保险变更手续。

第九条 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向当地经办机构直接缴纳,或者由经办机构委托的企业开户银行代为扣缴的方法缴纳;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代为扣缴。征集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经办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

第十条 各市、县(市)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拟订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方案,经市(设区的市,下同)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有条件的市应当统一当地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全省逐步做到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

第十一条 职工的工资收入为缴费工资。企业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比例,以全部职工缴费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职工按照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随着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原则上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逐步提高到8%。并按照第十条的规定,对企业缴纳比例作适当调整,逐步减轻企业的负担。

企业按照规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税前列支;个人按照规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十二条 职工工资收入超过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缴费工资最低不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职工工资收入无法确定的,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按照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确定。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在企业应付工资结余中列支;没有结余的,按照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一个半月的平均工资额度,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第十四条 国家提倡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可以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第十五条 各级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社会保障号码,为职工建立终身不变的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同时核发《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并为职工建立养老保险档案。

第十六条 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包括:

(一)本规定实施后,职工本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本规定实施后,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职工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划转计入个人帐户的部分;

(三)前两项个人帐户储存额的利息。

前款

(一)、(二)项合计为职工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12%,并保持不变。

第十七条憗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按照基本养老保险利率计息。基本养老保险利率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城乡居民一年期居民定期存款利率,并参考全省上一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确定。由省劳动行政部门每年5月1日公布。

各级经办机构,每年应当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的储存额结息一次,并向职工本人出示个人帐户 储存清单。

第十八条 职工流动,其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档案关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转移手续。

第十九条 职工因各种原因停止工作或者失业而间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其中断缴费前后的缴费年限累积计算,个人帐户储存额不间断计息。

第四章 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憗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达到国家、省规定的退休年龄的;

(二)企业和本人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

(三)缴费年限满10年的(含参加养老保险前的连续工龄)。

第二十一条 符合本规定第二十条条件的退休人员,从办理退休手续之次月起,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一)社会性养老金以本人退休时本省和其所在市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数为基数,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按25%计发;缴费年限满10年不满15年的,按20%计发;

(二)个人帐户养老金按照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 帐户的累计储存额除以120按月计发;

(三)本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以其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推算出1995年前全部工作年限的储存额,再除以120按月计发。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实施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按照第二十一条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各市可适当增发调节金。增发调节金后基本养老金不得超过原办法计发水平的120%;低于原办法计发水平的予以补足。原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基数,以劳动行政部门确认的1994年职工本人的标准工资为准。

第二十三条 职工到达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按照缴费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2个月当地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养老金和其个人帐户中的全部储存额,一次付清,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职工未达到退休年龄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缴费年限满10年以上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按月发给生活费。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工伤保险待遇的有关规定办理,低于本规定基本养老金水平的,予以补足。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实施后,职工获得劳动模范等称号时,由奖励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者由企业为其办理补充养老保险,退休时不另外提高基本养老金计发标准。本规定实施前获得劳动模范等称号退休时仍保持其荣誉的,仍保留原国家和省规定的养老保险优惠待遇。

从事高空、井下、高温、低温、有毒、有害工作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职工,仍可按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执行,退休时按照本规定计发基本养老金。

憙 第二十六条 基本养老金的最低标准,由省劳动行政部门根据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不定期公布。退休人员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最低标准的,予以补足。

第二十七条 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按照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和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进行正常调整,每年7月1日由省劳动行政部门公布。工资负增长时不作调整。

第二十八条憗职工退休时凭《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和有关证明,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退休手续,换领《职工退休养老证》,由经办机构或者其委托的单位按月支付养老金。

第二十九条憗职工和退休人员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死亡后,由其亲属凭死亡证明书和其他证明材料,向经 办机构申请领取丧葬费、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

第三十条 职工在退休前或者退休后死亡的,个人帐户中个人缴纳部分的储存额或者余额发给其指定的受益人或者法定继承人。

第五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下列来源:

(一)企业和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收入;

(四)依照本规定收取的滞纳金。

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生困难时,由同级财政给予支持。

第三十二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

(一)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所支付的基本养老金;

(二)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所支付的一次性养老金、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和发放的生活费;

(三)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九条所支付的有关费用;

(四)按照本规定第三十条所支付的储存额或者余 额;

(五)支付给本规定实施前退(离)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六)各级经办机构的管理服务费。

第三十三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调控。各地当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结余,全额转入积累基金。积累基金的80%暂存放在当地,20%上解省集中管理。

基本养老保险积累基金主要用于退休高峰或者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需要支付的基本养老金。

需要支付积累基金前,当地人民政府必须报省劳动、政行政部门审核后,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除留足两个月支付的费用外,一般按80%用于购买由国家发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特种定向债券;存银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所得收益和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全部并入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及其增值所得,免征税费。

第三十五条 各级经办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审计等管理制度。每年编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预决算,按时编制和报送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和统计报表。憙 第三十六条 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支付、增值和营运,应当接受劳动、财政、审计和金融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七条 各级经办机构根据同级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要求,定期汇报本规定的实施情况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等工作。

省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有权对各市、县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管理和营运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各级经办机构所需管理服务经费,按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征缴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具体比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从严控制的原则,由省劳动行政部门提出,财政行政部门审核,报省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批准。

经办机构的管理服务费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不计征税费。

第三十九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改变其性质和用途,不得拖欠、挪用或者侵占。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憗企业和职工应当按照规定期限缴纳基本 养老保险费。企业逾期未缴的,劳动行政部门除责令其限期缴纳外,按日加收应缴额2‰的滞纳金。企业缴纳的滞纳金在自有资金中列支。

憙 第四十一条憗企业违反本规定,未为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手续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的处罚;对挪用、截留基本养老金的,除追缴其非法所得外,可以并处非法所得1至2倍的罚款;按照管理权限,追究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经办机构或者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九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追回挪用资金,追缴非法所得;按照管理权限,对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退休人员及其亲属虚领、冒领养老保险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追回非法所得,可以并处非法所得金额1至2倍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票据。

第四十五条 职工和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憙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第四十七条憗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不包括本数。

第四十八条 企业离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照国家和省的现行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对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特困企业,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在规定期限内,可以缓缴养老保险费。

第五十条 省劳动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和实施办法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憙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政府第120号令 篇2

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1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江苏省行政区域内可能产生或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本省煤矿建设项目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的建设项目除外,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可能产生或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是指可能产生或者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

本办法所称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臵、构(建)筑物等的总称。

第三条 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前期必须自行判定或者聘请专家判定该建设项目是否可能产生或者存在职业病危害。

可能产生或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职业卫生“三同时”)。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

第四条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根据风险程度分为职业病危害一般、职业病危害较重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个等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的综合判定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和省安监局有关调整或者补充规定执行。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监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实行审批制度,并根据风险程度依法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实行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具备条件的,可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与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合并进行。

第六条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实行分级负责制。

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安监局)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 “三同时”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委托或者授权的建设项目;

(二)江苏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且总投资额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含5亿)的建设项目。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省安监局负责的以外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职责权限由设区的市安监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划分,并将职责权限划分情况报省安监局备案。

不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和职责分工,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由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安监部门负责。

上一级安监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其负责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委托或者授权给下一级安监部门实施,受委托或者授权的部门不得再另行委托或者授权。

建设单位应当依照上述职责分工,向负责审批的安监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的申请。

第七条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按照下列规定分类进行:

(一)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自行评审后实行备案;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实行自行评审;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自行竣工验收后实行备案。

(二)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自行评审后实行备案;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实行自行评审;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自行评审、预验收和专家竣工现场验收后,实行合法性审查。

(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经自行评审、专家技术性审查后,实行合法性审核;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经自行评审、专家技术性审查后,实行合法性审查;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自行评审、预验收和专家竣工现场验收后,实行合法性审查。

第八条 按照“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的原则,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和审批工作遵循下列规则:

(一)可能产生或者存在职业病危害并依法需要进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建设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实行自行组织评审和验收制度,然后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主动向安监部门提出相应申请、提交相关申请材料、作出相应的法律责任承诺。

(二)属于备案事项的,安监部门只实行形式审查。

(三)属于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事项的,安监部门实行组织专家技术性审查和竣工现场验收制度,专家技术性审查通过后由安监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核、审查。

(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技术性审查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现场验收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给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条件的事业单位、协会、学会、专业机构等单位(以下统称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但必须符合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规定。受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对组织工作负责。

(五)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自行组织评审和验收时应当按照《江苏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评审工作规则》(以下简称《自行组织评审工作规则》)的相关要求进行,专家评审和验收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安监部门或者受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组织技术性审查和竣工现场验收时实行专家组组长负责制,并按照《江苏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技术性审查工作规则》(以下简称《技术性审查工作规则》)的相关要求进行,技术性审查和竣工现场验收专家费用由安监部门承担。

第九条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并结合建设项目主要生产工艺、拟采用的原辅材料、产品以及拟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判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判定结果负责。

安监部门在有关工作过程中发现或者参与该建设项目的其他人员对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判定提出疑义的,负责审批的安监部门应当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重新对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程度作出判定。

第十条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工作需要,各级安监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专家库(以下简称专家库)。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自行组织评审和验收以及安监部门或者受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在组织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技术性审查和竣工现场验收时,应当按照规定从专家库中选取、聘请专家参与有关工作。

专家库专家应当熟悉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实践经验,具有职业卫生、卫生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通风工程、工程防护等相关专业技术背景,具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和良好职业道德,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所参与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评审、技术性审查和验收提出意见,并对该意见负责。

专家参与评审、技术性审查和验收实行回避制度。建设单位、评价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参加建设单位有关工作的专家,不得参与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评审、3 技术性审查和验收等相关工作。同一个建设项目,参与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评审和验收工作的专家,不得再次参与安监部门或者受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组织的技术性审查和竣工现场验收工作。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和实施异地专家参与技术性审查制度。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应当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受建设单位委托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应当本着对建设单位、建设项目负责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开展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涉及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对建设项目的分类,按照下列规定编制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

(一)A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或者包含放射防护评价内容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

(二)B类和C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编制包含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关评价内容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但评价内容中涉及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必须委托具有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检测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第二章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第十三条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按照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等标准规范以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必须按照《自行组织评审工作规则》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自行组织评审。

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熟悉该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邀请本行业内专家和专家库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评审。专家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人,其中专家库专家不得少于2人。评审必须出具专家评审个人意 4 见和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要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照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修改完善,提请专家组组长进行确认后,形成建设单位组织评审情况报告,作出相关法律责任承诺。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评审、修改完善后,按照本办法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向安监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备案或者审核的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备案或者审核申请书;

(二)有关部门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文件,不需要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提交工商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复制件);

(三)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证明(影印件);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五)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评审时的专家评审个人意见、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和专家组组长确认意见;

(六)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评审情况报告;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六条 安监部门收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备案或者审核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性进行核对,并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相关部门申请;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并即时出具受理的书面凭证;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告知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按照要求全部补正的,自收到申请材料或者全部补正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并出具受理的书面凭证。

第十七条 对已经受理的职业病危害一般或者较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备案申请,安监部门应当对申请文件、资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应当当场或者及时予以备案,最长不得超过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并向申请人出具备案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安监部门在出具的备案通知书中要书面告知申请人,该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并编制设计专篇。

第十八条 对已经受理的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申请,安监部门或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成专家组,依据《技术性审查工作规则》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以及有关技术资料进行技术性审查。参与技术性审查的专家从专家库中选取,人数不得少于3人。技术性审查必须出具专家审查个人意见和专家组审查综合意见。

技术性审查未通过的,安监部门应当责令建设单位修改或者重新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重新按照本办法要求自行组织评审,并重新提出审核申请。

技术性审查通过的,安监部门应当要求建设单位根据技术性审查出具的专家组审查综合意见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完成后,由建设单位提请专家组组长进行确认,专家组组长根据修改情况出具确认意见。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技术性审查、修改确认结束后,安监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对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提交的申请文件、资料以及由本部门组织或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组形成的技术性审查、确认意见等一并进行合法性审核,形成合法性审核意见后经集体讨论,作出是否通过审核的决定。

审核通过的,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审核不通过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因情况复杂,20个工作日不能作出批复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安监部门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的批复中要书面告知申请人,该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并编制设计专篇,向安监部门申请设计审查。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经安监部门备案或者批复后,建设项目的选址、生产规模、总体布局、主要生产工艺或者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等发生重大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对变更内容重新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重新提出备案或者审核的申请。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未提交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或者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未经安监部门备案同意或者审核通过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

第三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

第二十一条 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与主体工程相适应的行业及专业设计资质单位或者委托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并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工作需要,建设单位可以聘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参与或者协助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保证设计专篇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提出的对策措施得到采用、职业病防护设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具备条件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可以与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合并编制。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等标准规范以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必须按照《自行组织评审工作规则》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自行组织评审。

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熟悉该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邀请本行业内专家和专家库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进行评审。职业病危害一般或者较重的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人,其中专家库专家不得少于2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5人,其中专家库专家不得少于3人。评审必须出具专家评审个人意见和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要求设计单位按照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进行修改完善,提请专家组组长进行确认后,形成建设单位组织评审情况报告,作出相关法律责任承诺。

第二十三条 职业病危害一般或者较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经自行组织评审后修改完善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有关评审意见及组织评审情况报告等应当作为文件、资料在职业病防护设施申请竣工备案或者竣工验收时一并提交。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评审、修改完善后,按照本办法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向安监部门提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的批复文件(复制件);

(三)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文件,不需要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提交工商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复制件);

(四)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设计单位的资质证明(影印件);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六)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评审时的专家评审个人意见、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和专家组组长确认意见;

(七)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评审情况报告;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二十四条 安监部门收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性进行核对,按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至

(四)7 项规定分别处理。

第二十五条 对已经受理的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安监部门或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成专家组,依据《技术性审查工作规则》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以及有关技术资料进行技术性审查。参加技术性审查的专家从专家库中选取,人数不得少于5人。技术性审查必须出具专家审查个人意见和专家组审查综合意见。

技术性审查未通过的,安监部门应当责令建设单位修改或者重新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重新按照本办法要求自行组织评审,并重新提出审查申请。

技术性审查通过的,安监部门应当要求建设单位根据技术性审查出具的专家组审查综合意见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进行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完成后,由建设单位提请专家组组长进行确认,专家组组长根据修改情况出具确认意见。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技术性审查、修改确认结束后,安监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对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提交的申请文件、资料以及由本部门组织或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组形成的技术性审查、确认意见等一并进行合法性审查,形成合法性审查意见后经集体讨论,作出是否通过审查的决定。

审查通过的,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审查不通过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因情况复杂,20个工作日不能作出批复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六条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经审查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审查通过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组织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或者审查未通过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施工。

第二十七条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经审查同意后,出现下列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变更的内容,重新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并在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重新提出设计审查的申请:

(一)建设项目的建设地址发生重大变更的;

(二)建设项目的生产规模发生重大变更的;

(三)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发生重大变更的;

(四)建设项目的主要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更的;

(五)建设项目所使用的主要原辅材料、所生产的产品发生重大变更的;

(六)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发生重大变更的;

(七)建设项目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发生重大变更的;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需要重新编制设计专篇的情形。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二十八条 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相应资质并与该建设项目有关要求相符合的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负责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和工程监理,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进行。

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签订的施工或者工程监理合同中应当明确施工期间的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要求,并在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施工期间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和有关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施工单位作为企业责任主体单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加强施工期间的职业卫生管理,建立并完善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施工期间现场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以及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等工作。

工程监理单位及其监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工程实施监理,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工程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第二十九条 建设项目完工后,根据规定需要在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进行试运行的,其配套建设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试运行时间应当不少于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日,有关部门另有规定或者特殊要求的行业除外。

第三十条 需要进行试运行的,建设单位应当在试运行期间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编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不需要进行试运行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于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日起90日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编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按照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等标准规范以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必须按照《自行组织评审工作规则》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自行组织评审,同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自行组织竣工验收或者预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熟悉该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邀请本行业内专家和专家库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评审、验收。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人,9 其中专家库专家不得少于2人;职业病危害较重或者严重的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5人,其中专家库专家不得少于3人。评审、验收必须出具专家评审、验收个人意见和专家组评审、验收综合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专家组验收综合意见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整改,同时要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照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将整改和修改情况提请专家组组长进行确认后,形成建设单位组织评审和验收情况报告,作出相关法律责任承诺。

第三十二条 对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评审、验收和修改、整改完成后30日内,按照本办法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向安监部门提出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的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备案通知书(复制件);

(三)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文件,不需要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提交工商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复制件);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五)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评审时的专家评审个人意见、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和专家组组长确认意见;

(六)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评审情况报告;

(七)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证明(影印件);

(八)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九)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时的专家评审、验收个人意见和专家组评审、验收综合意见以及专家组组长确认意见;

(十)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情况报告;

(十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三十三条 对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评审、验收和修改、整改完成后30日内,按照本办法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向安监部门提出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备案通知书(复制件);

(三)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文件,不需要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提交工商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复制件);

(四)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五)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评审时的专家评审个人意见、专家组评审综合意见和专家组组长确认意见;

(六)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评审情况报告;

(七)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证明(影印件);

(八)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证明(影印件);

(九)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十)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和职业病防护设施预验收时的专家评审、验收个人意见和专家组审查、验收综合意见以及专家组组长确认意见;

(十一)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职业病防护设施预验收情况报告;

(十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三十四条 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评审、验收和修改、整改完成后30日内,按照本办法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向安监部门提出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文件,不需要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建设项目提交工商预先核准通知书或者营业执照(复制件);

(三)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批复文件(复制件);

(四)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证明(影印件);

(五)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证明(影印件);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七)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和职业病防护设施预验收时的专家评审、验收个人意见和专家组评审、验收综合意见以及专家组组长确认意见;

(八)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职业病防护设施预验收情况报告;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三十五条 安监部门收到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或者竣工验收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性进行核对,按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至

(四)项规定分别处理。

第三十六条 对已经受理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申请,安监部门应当对申请文件、资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当场或者及时予以备案,最长不得超过 11 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并向申请人出具备案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七条 对已经受理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安监部门或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成专家组,依据《技术性审查工作规则》并根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和有关技术资料,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竣工现场验收。参与竣工现场验收的专家从专家库中选取,人数不得少于5人。竣工现场验收必须出具专家验收个人意见和专家组验收综合意见。

竣工现场验收未通过的,安监部门应当责令建设单位修改或者重新编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整改或者重新施工,重新按照本办法要求自行组织评审、预验收,并重新提出竣工验收的申请。

竣工现场验收通过的,安监部门应当要求建设单位根据竣工现场验收时专家组验收综合意见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要求建设单位根据竣工现场验收时专家组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修改完善。现场整改和报告修改完善完成后,由建设单位提请专家组组长进行确认,专家组组长根据整改、修改情况出具确认意见。

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现场验收、整改确认结束后,安监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对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三、三十四条规定提交的申请文件、资料以及由本部门组织或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组形成的竣工现场验收、确认意见等一并进行合法性审查,形成合法性审查意见后经集体讨论,作出是否通过竣工验收的决定。

竣工验收通过的,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竣工验收未通过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因情况复杂,20个工作日不能作出批复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八条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配套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分期与建设项目同步进行验收。

第三十九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未经安监部门竣工备案同意或者竣工验收通过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省、市、县(市、区)安监部门分别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安监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职业卫生“三同时”评审、验收情况的抽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的主体责任。

安监部门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的职业卫生“三同时”评审、验收活 12 动。

第四十一条 安监部门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照本办法和有关行政许可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进行组织技术性审查和审批。

安监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在组织专家组进行技术性审查和竣工现场验收时,应当针对建设项目的特点选择参与审查的专家,并严格遵守审查程序、保证审查质量。安监部门或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的人员不得作为专家组成员。

安监部门工作人员在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批及监督管理工作中,不得索取或者收受建设单位、评价单位和设计单位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非法利益。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的规定给予审查通过的,或者发现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和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第四十二条 安监部门应当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加强职业卫生“三同时”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发现建设单位存在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承担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设计单位在相关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出具虚假评价报告或者设计专篇等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 安监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档案管理和统计制度。市、县(市、区)安监部门应当分别于每年1月底前和7月底前,分别将本行政区域内上一和本上半年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批和监督管理情况报上一级安监部门。

第四十五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满足安监部门关于职业病危害评价信息网络直报的要求。

第四十六条 建设单位向安监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的申请时,安监部门发现建设项目未完全按照规定进行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视情形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罚。

(一)建设项目在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时,发现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补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补做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必须按照本办法要求自行组织评审但不再进行审核。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自行组织评审的有关材料作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资料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的批复文件不再作为必要申请材料。

(二)建设项目在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或者验收时,发现未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补做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补做的职业病防 13 护设施设计专篇必须按照本办法要求自行组织评审但不再进行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和自行组织评审的有关材料作为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或者验收的资料提交,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批复文件不再作为必要申请材料。

第四十七条 安监部门在监督检查中或者受理举报时发现建设项目未完全按照规定进行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视建设项目所处阶段,责令建设单位或者用人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罚。

(一)对处于建设项目设计阶段,但尚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责令建设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并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提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备案或者审核的申请。

(二)对建设项目未施工或者处于施工初期,但尚未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责令建设单位补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并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提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申请。补做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必须按照本办法要求自行组织评审但不再进行备案或者审核。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自行组织评审的有关材料作为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竣工备案或者验收的资料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备案通知书或者审核的批复文件不再作为必要申请材料。

(三)对建设项目施工基本完成或者处于试运行期间,但尚未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责令建设单位补做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或者竣工验收。补做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必须按照本办法要求自行组织评审但不再进行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和自行组织评审的有关材料作为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或者验收的资料提交,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批复文件不再作为必要申请材料。

(四)对已经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检查用人单位是否存在不符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情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同时责令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和现状评价,并按现状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所在地安监部门。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过程中的专家技术性审查和竣工现场验收,以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修改完善评价报告、设计单位修改完善设计专篇、建设单位整改、专家组组长确认等时间不计算在行政审批期限内。

第四十九条 申请材料的一般要求:

(一)申请内容应当完整、清楚,不得涂改,不得缺项,同一项目的填写应当前后一致。

(二)申请材料一般应当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并按规定要求、顺序装订。提交纸质材料的同时,应当以光盘刻录的形式提交与纸质材料完全一致的电子版材料。

(三)所有申请材料原件应当加盖申请单位公章;所有评价报告或者设计专篇应当加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或者设计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印章或者由本人亲笔签名,报告或者专篇编制人员必须由本人亲笔签名,不得使用电子签名;所有评审、技术性审查和验收意见以及会议签到表必须由本人亲笔签名;所有复制件应当清晰并与原件完全一致,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申请材料除注明外,均为原件。

第五十条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申请书、备案通知书等相关文书式样以及《自行组织评审工作规则》、《技术性审查工作规则》等相关规定,由省安监局制定并另行颁布,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执行。

江苏省政府第120号令 篇3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统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实施监管监察,适用本规定。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所报告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第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十三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五条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规定的要求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向下属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应当加强对重点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必要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非法和违法行为及其责任者。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现属于其他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移送有管辖权的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第二十一条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其被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前,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提请原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把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纳入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中加以治理,落实相应责任。

第二十三条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第二十四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季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逐级报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每半年将本行政区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三)未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六)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第二十七条承担检测检验、安全评价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证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可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的资质。

第二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九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自

2008年2月1日起 施行。

第17号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3月2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局长 骆琳

二○○九年四月一日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管理遵循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业、本领域内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辖区内本行业、本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五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七)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六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同级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制定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按照针对情况的不同,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组织编制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第九条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第十条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十二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应当经常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

第三章 应急预案的评审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涉及相关部门职能或者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应当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第十四条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单位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第十五条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应急预案涉及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评审人员与所评审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组织体系的科学性、响应程序的操作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备案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中央管理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分别抄送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中涉及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未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备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确定。

煤矿企业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外,还应当抄报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二十条生产经营单位申请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二)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

(三)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第二十一条受理备案登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并说明理由。

对于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已经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登记的,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可以不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仅提供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二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指导、督促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建立应急预案备案登记建档制度。

第五章 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二十三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第二十四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

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当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有明显的标志。

第二十五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第二十七条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二十八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总结应当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总结应当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九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预案演练、机构变化等情况适时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

第三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一)生产经营单位因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

(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三)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五)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六)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要求修订的;

(七)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第三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第三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三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四条对于在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导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制定。

第三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江苏省政府第120号令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证券期货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加强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促进证券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及信息安全保障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监督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实行“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安全优先、保障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

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的责任主体应当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行业相关技术管理规定、技术规则、技术指引和技术标准,开展信息安全工作,保护投资者交易安全和数据安全,并对本机构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承担责任。

前款所称责任主体,包括承担证券期货市场公共职能的机构、承担证券期货行业信息技术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的机构等证券期货市场核心机构及其下属机构(以下简称核心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服务机构等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以下简称经营机构)。

第五条

开展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银证、银期、银基转账和结算业务,基金托管和销售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相关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六条

为证券期货业提供软硬件产品或者技术服务的供应商(以下简称供应商),应当保证所提供的软硬件产品或者技术服务符合国家及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管理规定、技术规则、技术指引和技术标准。

第七条

中国证监会支持、协助国家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依法对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按照授权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八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与国家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安全协调机制,与国家有关专业安全机构和标准化组织建立信息安全合作机制。

第九条

证券、期货、证券投资基金等行业协会(以下简称证券期货行业协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会员的信息安全工作实行自律管理。

第十条

核心机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市场相关主体关联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进行督促、指导。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十一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具有合格的基础设施。机房、电力、空调、消防、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符合行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设置合理的网络结构,划分安全区域,各安全区域之间应当进行有效隔离,并具有防范、监控和阻断来自内外部网络攻击破坏的能力。

第十三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符合业务要求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应当具有合理的架构,足够的性能、容量、可靠性、扩展性和安全性,能够支持业务的运行和发展。

第十四条

核心机构应当对交易、行情、开户、结算、风控、通信等重要信息系统具有自主开发能力,拥有执行程序和源代码并安全可靠存放,在重要信息系统上线前对执行程序和源代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测试。

第十五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具有防范木马、病毒等恶意代码的能力,防止恶意代码对信息系统造成破坏,防止信息泄露或者被篡改。

第十六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治理架构,明确信息技术决策、管理、执行和内部监督的权责机制。

第十七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第十八条

核心机构应当制定本机构与市场相关主体信息系 统安全互联的技术规则,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核心机构依法督促市场相关主体执行技术规则。

第十九条

核心机构应当提供多种互为备份的远程接入方式,保证市场相关主体安全接入,并对市场相关主体的远程接入进行监控与管理。

第三章

持续保障要求

第二十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保障充足、稳定的信息技术经费投入,配备足够的信息技术人员。

第二十一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根据行业规划和本机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发展规划,满足业务发展和信息安全管理的需要。

第二十二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开展信息系统新建、升级、变更、换代等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和测试。

第二十三条

核心机构交易、行情、开户、结算、通信等重要信息系统上线或者进行重大升级变更时,应当组织市场相关主体进行联网测试,并按规定进行报告。

第二十四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规范开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十五条

核心机构应当指导市场相关主体正确运行维护与本机构互联的系统和通信设施。

第二十六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数据备份设施,并按照规定在同城和异地保存备份数据。

第二十七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重要信息系统的故障备份设施和灾难备份设施,保证业务活动连续。

第二十八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中国证监会指定的证券期货业数据中心报送数据。报送的数据必须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证券期货业数据中心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开展行业数据的集中保存工作,确保数据的安全、完整、可靠。

第二十九条

核心机构负责建设和运营行业信息技术公共基础设施。

第三十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保障投资者信息安全。

第三十一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检测、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发现风险隐患应当及时处置,并按照规定进行报告。

第三十二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处置突发信息安全事件,尽快恢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按照规定进行报告,不得迟报、漏报、瞒报。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内部调查、责任追究和采取整改措施,并配合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与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发生信息安全事件相关的软硬件产品或者技术服务供应商,应当配合相关调查工作。

第三十三条

核心机构应当每年组织市场相关主体进行一次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并于实施前15个工作日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第三十四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第三十五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安全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四章

产品及服务采购要求

第三十六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定期对供应商的资质、专业经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解和评估。

第三十七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在采购软硬件产品或者技术服务时,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和保密协议,并在合同和保密协议中明确约定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权利和义务。

涉及证券期货交易、行情、开户、结算等软件产品或者技术服务的采购合同,应当约定供应商须接受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信息安全延伸检查。

第三十八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采购的软硬件产品或者技术服务应当满足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的要求。软硬件产品或者技 术服务不符合要求,影响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持续经营的,中国证监会有权要求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予以改进或者更换。

第五章

行业自律

第三十九条

证券期货行业协会应当制定信息技术指引,督促、引导会员执行国家和行业信息安全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第四十条

证券期货行业协会应当引导行业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信息技术人员执业素质。

第四十一条

证券期货行业协会应当引导鼓励行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创新,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组织开展科技奖励,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第四十二条

证券期货行业协会应当引导供应商规范参与行业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工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促进供应商与市场相关主体共同发展。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中国证监会建立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中国证监会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工作 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相关业务监管部门依照职责范围对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的信息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派出机构根据授权对辖区内经营机构的信息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中国证监会依法组织制定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

第四十五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职责范围,对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进行信息安全检查或者委托国家、行业有关专业安全机构进行安全检查。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配合检查。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改正前可以暂停或者限制其部分或者全部证券期货经营业务活动。

第四十六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要求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提供信息安全相关资料。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相关资料。第四十七条

中国证监会组织制定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督促、指导行业开展信息安全应急工作。

第四十八条

中国证监会有权对核心机构、经营机构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对于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或者影响证券期货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的信息安全事件,中国证监会依法对相关单位采取监督管理措施或者行政处罚。

第四十九条

中国证监会对发现的系统漏洞、安全隐患、产 品缺陷进行全行业通报。

第五十条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可以视情节,依法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公开谴责、责令定期报告、责令处分有关人员、撤销任职资格、暂停或者限制证券期货经营业务活动等措施;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罚款。

第七章

上一篇:高考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经典人生语录摘录9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