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的论文

2024-05-25

教务管理的论文(精选8篇)

教务管理的论文 篇1

有关教务管理的论文

有关教务管理的论文

浅析教务管理系统的谈论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使用至今,使大量的业务信息数据化,虽然基本满足了新的教学模式的业务需求,但由于数据量过大,导致隐含的规律无法被发掘,从而不能应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学校的工作。本文结合教学管理具体要求,通过设计适合教学管理决策需求的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建立了完备、正确、无冗余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模型,为后期进行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为高校全面进行数据仓库建设、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据仓库模型;数据仓库;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

引言 教学管理是计划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保证高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务管理系统是为了方便教学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开发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设计这些系统时,通常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其设计为几个子系统,包括培养计划子系统、排课子系统、成绩子系统、学籍子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都包含若干个关系表,这些关系表中记录着各种属性信息。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系统给予的权限对学生在校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录入、修改、审核、发布、查询、打印、统计、汇总等功能。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

以培养计划和排课两个工作环节之间的联系为例。04 年以前,在排课前向各开课学院下达教学任务的过程是这样的:学院教学秘书根据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将各个专业所上课程摘录下来,然后将不同专业所上的相同课程进行汇总,再将所有课程按开课学院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将任务书按开课学院下到有关学院。由于存在着学生和任课教师不在同一学院的情况,因此,各学院之间还需要相互频繁地交换任务书。现在这一切,随着培养计划系统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由教务处统一按学院生成任务书,并下达到学院,并且所生的计划数据,可以供排课系统直接使用,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人工地建立每学期需要安排的课程和上课的班级数据。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使用至今,使大量的业务信息数据化,基本满足了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教务管理系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正常运行近十年,学生选课数据达到近30 万条记录,成绩历史数据达到近200 万条记录,交费数据达到近10 万条记录,教师课堂工作量达到近5 万条记录,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只是对它们进行一下查询、更新操作,并没有完全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没有去挖掘大量数据中所隐含的规律,从而应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学校的工作。因此,如何借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为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支持服务,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相关理论国内外发展状况数据仓库目前大多应用于商业或战略目的,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应用暂时不多,且由于国内外教育培养方式的差别,国外关于教育管理单方面的数据仓库的研究及设计的并不是很多,更多是集中于学校整体教育评估的研究。综合国内外情况,目前关于数据仓库理论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教务数据仓库的应用开发研究;年,Nikolaos Dimokas 等人在一文中,通过对希腊第二大综合性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的教育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确定学校建立数据仓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需求分析,确定所需要的数据维度和粒度级别,选择星型模型,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建立数据仓库并进行联机分析处理,结合Microsoft SharePoint 和Excel 创建基于web 用户界面的OLAP 应用程序,为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有利的依据。

(2)基于教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年,王长娥在《数据挖掘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针对数据挖掘聚类算法k平均分区算法和层次凝聚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算法(NP 算法),通过对潍坊学院的成人教育数据进行挖掘,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3)针对教务数据仓库的数据预处理算法研究;年,曹薇在《教务数据仓库中数据清理方法的研究》一文中,从属性清理和记录清理两方面对数据清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如何用贝叶斯分类方法来修补缺失值, 通过对原有方法的组合和改进,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检测相似重复记录的方法,减小了时间复杂度且提高了精度。

相关理论数据仓库数据库系统作为数据管理手段,从它的诞生开始,就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这些数据库中已经保存了大量的日常业务数据。传统的业务系统一般是直接建立在这种事务处理环境上的。数据库技术一直力图使自己能胜任从事务处理、批处理到分析处理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目前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上,直接使用事务处理环境来支持决策是行不通的。近年来,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尝试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再加工,形成一个综合的、面向分析的环境,以更好地支持决策分析,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简称DW)正是为了构建这种新的分析处理环境而出现的一种数据存储和组织技术。数据仓库弥补了原有数据库的缺点,将原来以单一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环境发展为一种新环境:体系化环境。数据仓库的建立并不是要取代数据库,它要建立在一个较全面和完善的信息应用基础上,用于支持高层决策分析,而事务处理数据库在企业的信息环境中承担的是日常操作性的任务。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数据在进入数据仓库系统之前的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来自关系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或者文件系统等多个外部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抽取、清理、转化和综合,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等质量指标,对其中的噪音数据、空值等进行处理,最后存入数据仓库[1]。数据预处理与数据仓库系统的关系数据预处理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2]:

(1)异构平台下的数据透明性(2)数据准确性与实时性的平衡(4)成本与维护性联机分析处理(OLAP)联机分析处理,英文名称为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简写为OLAP。

联机分析处理具有灵活的分析功能、直观的数据操作和分析结果可视化表示等突出优点,从而使用户对基于大量复杂数据的分析变得轻松而高效,以利于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它可用于证实人们提出的复杂的假设,其结果是以图形或者表格的形式来表示的对信息的总结。它并不将异常信息标记出来,是一种知识证实的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1)在传统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清理,消除噪声和不一致,整合存放在不同数据库和文件中的数据。

(2)设计合理的系统模型,提取相关数据,采用适合的数据预处理算法,建立完备、正确、无冗余的教务数据仓库。

(3)基于所建立的数据仓库,结合教务具体应用需求,开发OLAP 应用。

(4)设计交互性良好的用户界面,将分析结果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示技术表示出来。

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组合数据清理技术以往常用的清理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数据背景采用如平均、分类、聚类、预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真实值进行估计,但比较通用的算法目前还没有。1969 年,J.M.Bates 和首次提出了组合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以来,组合预测的理论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从组合预测思想的出发,给出了数据清理的组合模型。该模型的思想是:

对于同一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用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为了有效的利用各种模型的优点,回避其缺点,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只要选好权重便可以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实践证明,任何一个独立模型,哪怕是效果不佳的模型,只要它含有独立的系统信息,当与一个较好的方法进行组合后同样可以改善结果精度,增强模型的可靠性。本课题使用遗传算法确定各种单一算法的估计结果的最优权,然后加权平均,得到一种相对通用的算法。实验表明,这种组合算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比使用单一算法要精确。

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学校教务数据主要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大量的数据和数据模型,都是反映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计划,已开发的数据库系统基本上是面向事务处理的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随着学校对决策信息需求的日益广泛、复杂和迫切,这些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1)原有数据库系统是面向OLTP 而不是面向OLAP 的;(2)原有数据库系统难以适应各类对象数据粒度的不同要求;在数据仓库中,系统体系结构是关键[3]。要成功地实施数据仓库,首先要拟订适合高校特点的数据仓库系统框架,一个真正实用、有效、灵活的数据仓库系统体系结构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正积极对数据仓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展开研究,例如,美国大学的ADMS 系统[4],Colorado 大学的H2O 系统[5]和Stanford 大学的WHIPS 计划等。在对教务系统进行深入调研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教务管理自身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集中式数据仓库(即中央教务数据仓库)、分布式数据集市(即部门学院级数据仓库) 和个人级数据仓库相结合的、适合教务管理的`数据仓库体系结构下面就图中各个部分予以简要说明:

(1)信息源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即数据仓库的数据源。它可以是异种或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数据文件、学校内部数据、市场调查报告或其它各种文档数据等。在本课题中,数据主要来自两种数据源:关系数据库(Interbase 和SQL Server2000)、文件系统(早期数据)。

(2)提取器提取器(Extractor)又称为包装器/监视器(Wrapper/Monitor)。它主要负责如下工作:

数据格式转换监视标明时间戳(3)集成器集成器(Integrator)主要负责将数据按数据仓库的各种规则(如一致的命名转换、一致的编码结构、一致的数据物理属性等)将数据正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由于信息源众多,数据集成是数据仓库建设中最关键和最复杂的一步,它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数据过滤数据汇总数据合并(4)元数据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是数据仓库的管理性数据,在数据仓库的设计、运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数据仓库的核心。它描述了数据仓库的数据和环境,用于存储数据模型和定义数据结构、转换规则、仓库结构、控制信息等。

(5)中央数据仓库中央数据仓库的目标是进行决策支持,它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时变的数据集合,它面向主题组织数据,每个主题对应一个客观分析领域,它可以为辅助决策分析集成多个部门、不同系统的大量数据。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对数据库的不同处理深度的要求,数据仓库中的多重粒度是必不可少的,其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组织结构分为四个级别,即早期细节级、当前细节级、轻度综合级和高度综合级四级粒度,如图3 所示。当前细节级保存来自集成器的当前细节数据,为单位当年的详细数据;早期细节级保存历史详细数据,一般保存5-8 年的历史数据。详细数据经进一步汇总,以综合的数据进入轻度综合级和高度综合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时间控制机制将当前细节级的老化数据转入早期细节(即转为历史数据)。

(6)数据集市与个人级数据仓库中央数据仓库使数据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始的操作数据转化为适合分析的导出性数据。随着数据的不断载入,中央数据仓库将越来越庞大,若所有的决策分析工作都完全基于中央数据仓库,性能将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建立数据集市(部门级数据仓库)以及个人级数据仓库,形成一个分层的数据仓库环境,校级、院系级和高级管理(个人)级数据仓库浑然一体,以适应学校不同层次分析的需要,并与原有的操作型环境形成一个四层的体系化环境数据集市(Data Marts)是一种更小、更集中的院系级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仓库的四个基本特征,它是按照某一特定的决策支持需求而组织起来的、针对特定主题的数据仓库。图4 的四层体系化环境可以很好地与学校的各个院系组织结构对应起来。例如,对于所有学校的总体成绩在教务处进行宏观管理,对于各个院系的成绩在院系级进行分析。高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战略决策,需要进行复杂的分析加工,个人级数据仓库面向这一层。

针对学校各个院系对数据访问的局部性,有必要为访问数据仓库十分频繁的关键业务部门建立自己的数据集市,以便节约开销,提高响应速度;对于一般通用业务的分析决策应用,建立一个通用的数据集市,并且建立一个学校高层管理人员使用的个人级数据仓库,以支持学校的宏观战略决策。这样,既可以提高解决分析效率,又便于对中央数据仓库进行有效的维护。

结束语本文基于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对数据仓库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在详细研究数据仓库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实施策略及应用技术等相关知识后,结合教学管理具体要求,寻找适合教学管理决策需求的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设计建立完备、正确、无冗余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模型,为以后进行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为高校全面进行数据仓库建设、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高校信息管理和数据利用的能力,并且加强了高层教学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高校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教务管理的论文 篇2

作为学院的一线教育管理工作者, 我深刻的体会到我在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难度, 这种困境和难度不仅仅体现在教务工作中, 也体现在学生工作中。其困境在于我们现在的工作陷入一个怪圈, 我们的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工作于琐碎事务中, 特别是我们的学工部门, 往往面对着学生层出不穷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辅导员和教务员时常要准备回答学生的“为什么”和“怎么办”, 他们就成了学生的管家婆, 越是事无巨细越是不能周全, 事情像滚雪球一样的越来越多,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针对专二学生的成长特点, 教务和学生工作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工作理念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 这是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点。

而目前, 高校的部门与部门之间, 条线与条线之间, 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 在关乎学生人才培养及重要制度制订等大问题上缺乏沟通与交流, 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各唱各的戏, 发放的通知在时间上和安排上有诸多冲突, 广大学生和老师们会觉得无所适从, 长此以往, 非但降低了指令的执行度, 还使两部遭受严肃性和公正力的挑战。

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是两个独立的职能部门, 平时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法也不尽相同, 学工处每两周有一次学工例会, 参加的是各系的学工办主任和学工处各科室成员, 而系部的领导及系部秘书并没有参与进来, 学工处也只是单独的谈到学工条线的问题, 多半是对学生管理上的一些事宜做出工作安排及总结, 没有涉及到教务管理方面的事情, 如果平时出现突发状况, 才会临时与教务部门联系解决事宜, 这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开展, 也有碍于工作水平的提高, 而教务部门每两周有一次教务例会, 参加的是各系的主任及教务处各科室成员, 而系部的学工办主任和辅导员并没有参与进来, 会议上涉及到关于学生管理的诸多细节, 往往会后不能被及时传达执行, 而教务部门的工作带有强烈的阶段性特点, 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工作内容, 讲究时效性, 往往会给学工部门、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虽然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协作机制, 在一些重要的活动和工作中, 双方责任人会坐下来共同商讨相关事宜, 但在平时, 如有交流, 也是观摩性大于参与性, 礼节性大于操作性。例如:高校的不少学生都对家长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情况, 而这种情况在我们专二类高校中特别明显, 学生隐瞒在校的真实情况, 旷课、夜不归宿、成绩多门亮起红灯等情况均不告知家长, 且留下的电话均无法联系到家长,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表现, 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应携起手来, 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学生重大情况及时联系通报家长, 建立警示墙, 以警示书的形式书面通知警示学生, 警示他们已到了留级、处分退学等危险边缘, 提示家长其子女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 已到了黄牌警告的程度, 警示教育是挽救学生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对降低退学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只有增强两部指令的协调性, 加强沟通, 做到指令耦合, 才能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教务处、学工处针对各项具体事务均有着详细的办事流程, 例如:教务处的学籍异动办理流程、重修报名工作流程、英语等级考试报名流程、学生疑义成绩复核工作流程等等, 学工处的入伍学生学费补偿工作流程、低保学生学费减免工作流程等等, 相关工作的主体都是学生, 而又牵扯到两部门的精诚合作, 因此办事流程的实时更新, 手续如何操作等方面的相互学习是迫切需要的, 只有高度的默契配合, 才能把学生从繁琐的办理手续中解放出来, 达到一定的办事效率。

此外, 针对琐碎事务的日常处理, 教务处及学工处可以建立开放日, 并张贴公示, 在固定的工作日, 接待来访学生, 共同为学生解决学业、生活上的困惑,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平时两部门也要加强沟通, 及时反馈学生日常反映的集中问题, 对问题予以思考及讨论, 最终形成可行性方案。

因此, 教务处和学工处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并将两者加以结合, 综合运用, 相互借鉴和学习, 教务工作邀请学工部门提意见, 学生工作邀请教务部门来参与, 两部门应致力于加强信息的收集, 做到信息共享, 资源整合, 只能这样, 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做到协同合作, 功能互补, 搭建一个教务与学工良好沟通的平台, 保障学生安心学习, 顺利成长!

正所谓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需管理, 我始终相信, 只要实现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完善结合, 才能使我们的辅导员和教务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享受轻松高效的工作状态。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快车道发展期, 由英才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 而高校的传统两条线管理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虽然在管理中归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 但不能被视作相互孤立, 因此, 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进行改革和突破, 构建多元化立体管理结构, 使两者在管理工作能融为一体, 形体合力, 从而使两处的管理工作得到延伸与发展。

关键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结合,思考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谈高校教务管理的创新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 创新

1 高校教务管理的现状

1.1 教务管理创新氛围不浓厚 高校教务管理的创新,并不是学校教务管理成员单方面的创新行为,是通过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的创新,来引导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的管理创新行为。因此,气氛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教务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1]。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学校存在着满于现状、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等问题,管理者缺乏管理创新的欲望,这对学校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弊端,更不可能有着浓厚的创新气氛,一个学校没有一个活力的有效的创新机构,致使这样的学校在创新活动中也不可能进行下去,教务管理的创新更是没有思路可言。

1.2 管理观念陈旧 学校教务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学校的管理行为。不同的教务管理理念也会产生不同的管理行为,当然,在各种管理行为的影响下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现今的很多学校的教务管理观念依旧没有创新,使用传统的管理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2]。

1.3 管理方法滞后 科学合理的教务管理方法,能有效的促进学校的教务管理。传统的管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目标管理方法、思想教育管理方法、行政管理方法等,上述几种方法各自都有自己的优点,是管理方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现今的教务管理中,又开辟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方法和学术管理方法等[3]。教务管理是每个高校管理中的骨干,所以,教务管理需要不断的更新。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在教务管理方法上仍然处于滞后的情况。

1.4 教学管理设备陈旧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的引入到各个高校使用。教务管理的创新是离不开新科技设备的,而现今有很多的高校的一些老套的设备仍在继续使用,导致办公条件较差,严重的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4]。

1.5 教务管理队伍薄弱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对教务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数所高校教务管理团队分析,有部分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更有较大一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就直接上岗接受任务,头脑过于僵直,只知道按照文件、指示和经验来办事,没有创新精神,还有一部分是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后上岗的,但是,这些管理人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欠缺开拓创新的意识[5]。根据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分析,教务管理工作是责任较重、压力颇大、工作繁杂的工作,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担任教务管理一职,这也是导致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不稳定的因素。还有就是教务管理的工作基本上是整天都需要忙于繁杂的事务,很难有时间对自身的业务水平进行提升,这也就间接的造成了大多的教务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存在着问题。

2 高校教务管理创新的方法分析

2.1 更新教务管理观念

2.1.1 利用期望理论作为教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利用期望理论做为高校教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更有助于增加工作人员创新理论的启示。期望理论模式可以说是期望几率和目标价值的总和,其主要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增加目标完成的可能性,直接提升了教务管理目标本身的价值,间接的增加了教务管理目标可以实现的期望的几率。高校教务管理使用期望理论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让教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摆正自身的态度,对事实有着良好的处理态度,并且要注重管理流程,在教务管理下分析、调整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使其形成有机的整合体,纵使教务管理的目标的实施一直处在一个良好的循环结构,也要进一步完善、创新高校教务管理的目标,提高有效的保证率。

2.1.2 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高校教务管理的好坏与每位工作人员的心态有着直接的联系。心态是在外界的环境影响下而变化的,教务管理应抛弃传统的限制、强制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务观念。处处为员工着想,在教务管理中制定激励的机制,如: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管理人员自身的潜力,使其全部投入到教务管理的创新中,并且,实施领导行为的机制,使其逐渐的变成一种管理的模式,建立有活力、有生机、重效益等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务管理人员对自身技术,对自身潜力的挖掘[6]。

2.2 加强教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教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高校来说,要积极的创造条件。比如:可以出资让一些教务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和深造,由教务管理部门领导带领教务管理人员去参观一些知名院校的教务管理,并且,学习国内外先进院校的教务管理经验,借鉴这些知名院校的教务管理理论等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院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国内外的知名院校教务管理的专家和学者到本院校开展管理技术讲座,院校还应积极的鼓励和发展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之间吸取工作的经验,进而制定自己学校独特的教务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等。打造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有技术、有个性、有创新的管理团队,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务管理的水平。

2.3 教务管理设备的更新 软硬件资源是高校教务管理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就要增加教务管理基础设备的投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电子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对于任何的行业都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硬件设施,计算机信息储存量、传输率等都是非常强大的,更方便于教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及时的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信息,并且使用人单位能更好的了解即将毕业学生的各个相关的信息,以及每位毕业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的传输把自己推销出去,快速的传递到需要人才的用人单位。

2.4 做好教务管理的评价工作 评价可以及时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着的错误,评价可以让一个人快速的进步,评价可以让一个人能了解到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积极的开展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评价,分析错误,了解正确的思路,创新崭新的模式,这都是评价可以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评价,更能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有组织、有计划推进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中的评价、指导、和检查的工作,根据该高校教务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让管理人员认清现今自己的不足,再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找出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突出性、共性等问题,切合实际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2.5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基本服务意识,在高校教务管理的服务中要做到优质服务、精心服务、衷心服务、忠诚服务等。教务管理的工作很繁杂、很累,但是,在这样一个条件下会影响到教务管理员工的心态,在这里就需要教务管理人员要积极的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认真积极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要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对待自身的工作,随时都保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并且,在管理工作中不断的提取精华,精益求精,充分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在高校的教务管理的工作中,经常会解决一些教务上的问题,这需要每个教务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的口头表达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和获取信息处理的能力。教务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高校教务管理的创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实际的教务管理中,管理者需要全面的了解在教务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辉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筑民办高校科学管理模式[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2]严洁.浅谈新形式下高校教务管理者的素质[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11(01).

[3]余婉娜.高校教务人本管理刍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7).

[4]傅学丽.对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

[5]丛晓杰,安湘岚.对优化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浅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教务管理的论文 篇4

学校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区别而言,首先它们是管理学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到人本管理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是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思想增强的具体表现,是以物质财富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这是区别之一。

第二个区别是管理的人性假设不同。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的主要管理手段)是以“经济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而人本管理则是以“社会人”假设为管理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只看到人性的消极、自私的一面,而“社会人”假设则注重人性积极的方面。学校中的制度管理也是一样,尤其是私立学校,怎样给教师确立人性假设,或者说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理念,是科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的主要区别。如果学校管理中只注重强调制度管理,不重视人的合理需求和平等意识,那就如“科学管理”一样,是以物质管理为中心,管理者只注重办学效益和经济收入,把教师当成工具使用。而人本管理则是人为管理的核心,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点区别是人本管理的处延大于制度管理。现代的制度管理能体现人本管理的一些内容,但不能体现人本管理的全部。比如人际关系和感情投入,无法完全体现在制度管理之中。

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它统帅制约着制度管理。也就是说不同的管理理念有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的管理理念,有着不同的制度管理。比如同样是人事管理,“经济人”假设人事管理则主要是计算工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进人、管人、出人。而人本管理的人事管理,则要考虑个人兴趣、爱好、适应性和个人的发展,并视其为学校的财富,充满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制度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人本管理下的制度管理更注重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注重管理的教育职能。

在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应以制度管理为主,人文管理为辅,两者长短互补、相辅相成。制度管理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是一种“刚性管理”,必须建立权变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它必须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果把人本管理称为“柔性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才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制度管理严肃认真,赏罚分明,足以立威,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北京大学,还是北大附中,他们都有比较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每当他们介绍自己的管理经验时,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他们的制度管理,这就是制度管理为什么在七种管理手段中名列第一的原因。然而它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没有权变理论与之相适应,制度管理就会走向死胡同。特别是人本管理理念和人的情感,制度管理是无法涵盖的;管理者的作风格,制度管理也是无法涵盖的,而这些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弥补和完善制度管理之不足的重要调剂。所以制度管理必须以人本管理为前提,而人本管理则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人本管理注重感情投入,它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它是完成管理目标和逆境中克服挫折、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管理中所说的“恩威相济”,就是指现代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和谐统一的管理。人本管理是管理者施“恩”的过程;制度管理被看做是立威的过程。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则是“恩威相济”的成功的管理模式之一。

制度管理中应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精神,人本管理中则坚持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制度管理是法律、法规结合本学校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是国家法制精神的体现,而人本管理则是合理的人性与人情的体现。二者在学校管理中应当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教务管理的论文 篇5

摘要:教务管理工作是开放教育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支撑电大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目前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在多系统数据对接、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在教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完善教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务管理;问题

目前,终身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渐形成,而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正是为构建全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务管理作为学生学习的保障。因此,进而加强教务管理水平乃是开放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教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系统模块众多,数据对接问题多发。开放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管理系统的支持,现在常用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招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考务管理系统。招生系统主要负责新生录入、教学点申报、入学资格审核等工作;教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课程和专业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毕业管理等工作;考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考试计划的发布,网考的具体实施、阅卷分配等工作。多平台的优点是可以分模块管理,耦合度低,有利于系统升级和优化,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数据对接的问题也渐渐地暴露了出来,比如同一个教学点在招生管理系统中与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机构代码不一致,考务管理系统中学生考试的部分成绩不能直接导入教务管理系统,需要四舍五入才能录入教务管理系统等,类似的问题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2.教务管理系统打证数据审核功能不完善。省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省校平台的照片链接功能,将打证数据整理好后上报总部。总部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央平台处理省校当学期上报的打证数据时,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未能通过打证数据审批的情况,教务管理系统不能反馈打证数据审批不通过的学生名单和具体原因,需要省校老师通过比对上报名单和总部反馈名单,筛选出具体人数以及名单,并逐个查明具体原因。此外打证数据一般也是分为多批次上报,批次的具体数量是需要根据毕业审核的实际批次来进行的,一般毕业审核的初期首批次会先进行开放教育专升本学生的毕业审核工作,剩余批次是正常报读开放本科和专科的学生。因此多批次筛选打证数据不通过名单时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造成遗漏个别打证数据的问题。3.没有单独面向学生的管理平台,学生不能直接了解自身学习的总体情况。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分为五级:中央平台、省校平台、分校平台、教学点平台、学生平台,现在前四级处于正常使用中,由各级电大的教务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学生平台截至目前未能正常投入使用。学生想要查询自身的选课情况、学籍信息情况、成绩信息,一般都需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向班主任咨询,再由班主任进入教务管理系统查询统计后告知学生。对于学生,没有一个完善的查询平台提供基础的学习支持服务,甚至会出现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时,才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错误,再向学校申请更换毕业证的`情况。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到自身学习情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电子档案还未建立起来。教务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大模块——考务管理工作与学籍管理工作。尤其是开放教育学籍有效期8年,时间跨度大,课程注册、免修免考、学籍异动、报名考试、成绩修改、毕业审核、学位申报等情况每个学期都不少,按照规定需要一直保存学生的资料档案,并且上述业务的规定也都在变化,因此导致每个学期要求存档材料都不是完全一样的。目前教务存档材料主要分为电子材料和纸质材料两类,现阶段电子档案的管理制度还未建立起来,没有明确的电子材料存档要求。工作人员会根据个人习惯保存电子材料,这样常常会出现存档随意、资料不完整的情况,而纸质档案则每个学期都会按照要求制作成固定格式的档案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但是在纸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来材料不齐全、缺少签字盖章等问题。

二、完善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对策

1.针对多系统数据对接提出建议。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系统研发部门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的时候,需要统筹规划,考虑多系统平台数据对接的问题,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及时改进和优化,做好系统版本升级的准备,将多系统平台数据对接的问题逐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解决方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进行系统平台的升级改造,收集一线系统管理人员的意见,统计汇总后将需要对接的数据格式统一,这种方式牵扯的部门较广,需要一个部门带头并由多方合作完成。线下在系统数据对接时,由相关部门明确对接的关系,出一个详细的对应手册或制度文件,防止由个人行为导致的对接数据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情况。对于后续未投入使用的平台,希望各个职能部门负起责任,在进行系统测试时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反馈,帮助研发部门进行系统的完善。2.针对打证数据审核提出建议。首先希望教务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功能改进,省校进行打证数据上报总部的时候,教务管理系统中央平台能够显示出打证数据上报不成功的原因,并且将显示不成功原因的文件反馈于省校学籍管理人员,就像总部进行毕业审核的情况一样,毕业审核完成后总部向省级电大反馈毕业审核不通过名单,这样通过反馈文件能让学籍管理人员直观地看出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将未通过的学生数据多次上报进行印证数据是否合格,减少往复的打证数据上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教学点、分校、省校每一级的学籍管理人员都需要对打证数据的人数与通过毕业审核的学生进行核对,确保人数一致,同时教学点需要明确上报的照片要求,做好初步的核对工作,防止漏报、少报。3.针对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提出建议。首先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所部署的服务器是在省级电大,因此省级电大对于数据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的使用权,完全可以依据自身力量,组织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技术人员,借助数据库的数据研发出另外一套为学生服务的查询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面向全省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唯一的身份证号码或者学号即可查询到其需要信息,如选课情况、毕业审核情况、学位审核情况、历次成绩、各类考试通知书、考场安排情况等。第二是对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平台进行维护分析,确定是否能够启用学生平台。实验学院就是利用现有技术资源进行专业查询、成绩查询等系统的研发,并且现在已经上线并投入使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量。4.针对档案管理提出建议。首先要出台规范电子建档制度文件,明确电子建档总体要求以及具体格式,所有纸质材料上报的同时都需要进行对应电子材料的上报,进行信息化建档,提高学籍档案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充分体现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的开放教育特点和优势。其次纸质材料与电子材料二者均属档案材料,在加强电子材料建档的同时,纸质材料也需更加规范,相关老师要有责任心,平时注重材料积累,材料存档后再进行上报或者下发,待接收材料的老师要督促相关人员进行材料的下发,保证按时拿到材料及时归档,不要等到最后需要建立档案时以缺材料为由未能按要求完成档案的整理。

三、总结

随着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愈加重要,从细节上优化教务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且教务管理已经成为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以及提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从教务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然而办法是否成熟可行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教务管理必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苏菲.电大“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7-9.

教务管理的论文 篇6

水库管理单位对水库设施的管理、观测、检测、维修养护、启闭机及机电设备的操作必须遵照部颁SL60-93《土石坝安全监测规程》、SL75—94《水闸技术管理规程》、和《水库工程管理通则》(SLJ702-81)、《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SL210-98)、《水库调度规程》、《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和《水利水电工程防汛技术管理规程》等标准和规程执行。根据水利部部颁的标准和规程对水库管理单位制定以下操作规程。

第一、水库工程设施安全管理

水库工程及其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危害水库工程安全的活动:

1、侵占和损毁主坝、副坝、溢洪道、输水洞(管)、电站及输变电设施、涵闸等工程设施;

2、移动或破坏观测设施、测量标志,水文、交通、通信、输变电等设施设备;

3、在坝体、溢洪道、输水设施上兴建房屋、修筑码头、开挖水渠、堆放物料、开展集市活动等;

4、在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爆破、钻探、采石、开矿、打井、取土、挖砂、挖坑道、埋坟等;

5、在水库内筑坝拦汊,分割水面,或者填占水库,缩小库容。

第二、水库检查

一、水库检查工作

水库检查,可分为经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

(一)正常检查:水库管理单位应对建筑物各部门、闸门及启闭机械、动力设备、通讯设施、水流形态和库区岸坡等进行正常的检查观测,高水位期应加密检查观测。由专职人员负责进行,并做好检查记录。

(二)定期检查:每年汛前、汛后,用水期前后,冰冻较严重地区在冰冻期,应对水库工程及各项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由管理单位负责人组织领导,对水库工程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定期检查应结合观测工作及有关分析资料进行。

(三)特别检查:当发生特大洪水、强烈地震、工程非常运用及发生重大事故等情况时,管理单位负责人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检查,必要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会同检查。

当水库工程在不同运用情况或遭受外界因素严重影响时,如初次蓄水、高水位、大风浪、暴雨、排泄较大流量、水位骤涨骤落、冰凌、温度骤变、地震及近处大爆破等情况发生时,对工程薄弱部位、重要部位、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要特别注意进行检查和观察,如发现严重问题,威胁工程安全,应昼夜监视,并在及时上报的同时,组织力量采取应急排险措施。

二、对水库坝体建筑物、放水洞、溢洪道的检查

(一)对土工建筑物的检查和观察中,应注意坝身有无裂缝、塌坑、滑坡及隆起现象 ;有无害虫及害兽活动;迎水坡有无风浪冲刷;背水坡有无散浸及集中渗漏;坝头岸坡有无绕渗;坝址有无流土管涌迹象;减压工程和排水导渗设施有无堵塞、破坏、失效以及铺盖的防渗性是否良好等。

(二)对混凝土建筑物和圬工建筑物的检查和观察中,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和容易 发生的问题,注意有无裂缝、渗漏、剥蚀、冲刷、磨损、气蚀及脱碱等现象,伸缩缝止水有无损坏、填充物有无流失;坝墩及基座岩体是否稳固;廊道是否漏水;灌浆帷幕有无损坏迹象,反滤排水设备的渗水有无骤增骤减及浑浊现象;塔架有无倾斜;坝头岸坡及坝址有无集中渗漏等。

(三)对圬工坝,还应检查块石有无松动、塌坍及局部变形等;粘土防渗结构有无裂缝及穿孔的可疑迹象;沥青混凝土护坡有无裂缝、隆起、水泡及蠕变等现象。

(四)水流形态的检查,主要应注意进口段水流是否平顺,闸门 堰后水流形态是否正常,跃后水流是否平稳,有无不正常流态和冲刷淤积现象。拦污栅、拦鱼设施、漂浮物有否壅水或堵塞现象。

(五)检查水库附属工程、动力、照明、交通、通讯、安全防护、避雷设备和观测设备等是否完好。

三、对水库金属结构、闸门的检查及维修养护

(一)对金属结构的检查,应结合构件部位受外界因素影响条件,注意结构有无变形、裂纹、锈蚀、气蚀、油漆剥落、磨损、振动以及焊缝裂、铆钉或螺栓松动等现象。

(二)为了保证水库引水、供水、泄水设施正常发挥作用,应定期对闸门、启闭机设备执行经常检查、维护,定期检修相结合的原则,使闸门、启闭机各部件 的养护维修达到下列要求:动力保证、转动良好、润滑正常、制动可靠、操作灵活、指示准确、连接紧密、结构牢固、门体端正、启闭自如、支承坚固、埋件耐久、止水不漏、清洁无锈。

(三)要经常检查清理闸门附近水上漂物和闸门上附着的水生物,腹板槽积水及杂草污物,避免闸门腐蚀,保持闸门清洁美观,运行灵活。

(四)每年汛前汛后检查清理一次槽内的石块、杂物。避免闸门启闭时有卡阻现象发生。

(五)每年汛前、汛后检查清理一次门叶是否变形、杆件是否弯曲、支承转动是否灵活。各部位铆钉、螺栓、销钉有无松动、脱落及腐蚀等现象,保证闸门端正。

(六)每年汛前、汛后检查清理一次闸门止水设备,闸门全闭时止水的漏水量不超过规范允许的标准值,否则更换新止水。对钢结构的平板闸门,每隔10-15年要更换止水。每隔10-15年要对钢门金属结构进行一次防腐处理。以保证闸门的设计强度和钢度,保证面板与梁系的完整。

四、对水库启闭机检查及维修养护

(一)每年汛前检查一次钢丝绳,并重新涂刷钢丝绳油脂。在检查时注意钢丝绳是否有断丝,钢丝绳卡是否牢固,当钢丝绳每单位截面断丝超过七根时应更换新钢丝绳。更换新钢丝绳后,需要重新核定闸门开度仪的零点。

(二)要经常检查定滑轮与滑轮组,轴上润滑油槽是否通顺,润滑油是否凝固与充实,滑轮间与轮槽内是否有细沙石和杂物。

(三)每年汛前检查一次启闭机变速箱内润滑油是否变质,有无铁锈等。箱体是否漏油,使变速箱内润滑油保持正常的油位。

(四)启闭机制动抱闸每年汛前要校对一次间隙,其间隙不能过紧或过松,注意制动瓦的磨损程度,保持固定制动瓦螺钉帽的深度,使制动抱闸灵活可靠。

(五)对启闭机各部位轴瓦间隙变化情况每年汛前要检查一次,润滑油是否充足,保持润滑良好。

(六)对开敞式齿轮每年汛前要检查一次齿合情况,齿面有无铁锈、细沙等,清洗后涂上新润滑油。齿轮罩固定要牢固。

(七)经常检查手摇启闭装置,离合转换齿轮拨动是否灵活可靠,手摇启闭要保持灵活自如。

(八)经常检查启闭机螺栓是否牢固可靠,有无松动现象。

(九)对启闭机整体金属构件套进行除锈处理;每隔两三年涂刷防锈漆和不同颜色面漆一次。使其保持美观清洁。

(十)闸门启闭机设备进行大修的,由主管闸门技术人员按规范要求做出检修设计任务书,并组织施工队伍进行维修工作。

五、对水库机电设备的检查及维修养护

(一)经常检查电动机轴、中间轴、抱闸轮轴是否同心,联轴节螺栓有无松动,运转时有无振动和别劲现象。

(二)经常检查启闭机的操作控制设备。

(1)电动机是启闭机的动力装置。电动机操作控制设备如闸刀、磁力开关、补偿器等电器设备应经常保持清洁,触电良好,接线头连接可靠。电机的稳压、过载保护装置必须有效。

(2)经常注意检查闸门高度显示器,确保使其处于准确可靠的工作状态。

(3)熔断器中的保险丝在运用中熔坏时,严禁用其它金属丝代替保险丝。

(4)经常检查电流表、电压表的显示状态,保证指示准确。

(三)汛前应对闸门供电系统进行检查维护,特别对备用电源要进行全面检修和试车,保证备用电源正常运行适用。

第三、水库工程的观测

一、水库工程的观测

按照规范规程要求水库在运行管理中应建立观测制度,按制度对水库运行过程中大坝及其它建筑物的工情进行观测,并对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对工程作出全面分析。

1、水库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测次时间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的观测。各种相互联系的观测项目,应配合进行。

2、掌握特征测值和有代表性的测值,研究工程运用情况是否正常,了解工程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的变化情况。

3、保证观测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对观测成果应及时进行整理分析,绘制图表,并做好观测资料的整编工作。如发现观测对象的变化不符合一般变化规律或有突变现象时,应进行复测,并根据复测结果,分析原因,进行检查,研究处理。

二、水库观测的项目有:

(一)土坝和土石混合坝的沉陷、位移、浸润线、渗流量。

坝基有承压水的还应观测坝基及坝趾附近的渗水压力。有绕坝渗流的,应观测绕渗。有廊道的,应观测内部裂缝、渗水量、腐蚀物析出等情况。

(二)混凝土坝和污工坝的沉陷、位移、伸缩缝、扬压力(轻型坝免测)、渗流量和混凝土温度。

(三)泄水和输水建筑物的沉陷、位移、扬压力、水流形态,上、下游河床变形。

三、大型水库和位置重要的中型水库结合具体情况,必要时增测以下有关项目:

(一)土坝和土石混合坝的固结、裂缝、绕渗、导渗减压、渗水透明度、渗水化学分析、孔隙水压力(水中填土及水坠坝为必须观测项目)、地震、水温、波浪、冰凌。

(二)混凝土坝和圬工坝的裂缝、绕渗、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渗水化学分析、振动、地震、水温。

(三)溢洪道泄水建筑物的裂缝、伸缩缝、绕渗、土应力、振动、脉动压力、气蚀、堰面压力、冰凌。

(四)输水建筑物的裂缝、伸缩缝、外水压力、钢筋应力、水流形态、振动、负压、进气量、气蚀、上下游河床变形。

(五)库区淤积、异重流、水质污染及库岸滑坍等。

四、水库工程地质、结构、施工情况及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观测项目可结合具体情况酌予调整,并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五、建筑物的观测时间应根据水库运用情况而定,要求观测到运用过程各测点形态变化和工作情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施工阶段和运用初期,库水位较高,泄流量较大和尚未掌握建筑物变化规律的情况下,观测间隔时间应较短;管理运用时期较久,处于长期运用的库水位及泄流量的情况下,建筑物变化情况已经基本稳定并掌握建筑物的变化规律后,观测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在特殊情况下,如地震或发现不正常现象等,应增加测次测点,必要时并增加观测项目。对分析观测资料有相互关联的观测项目,必须同时进行观测。凡调整

测次、测点、观测项目均应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六、不同建筑物和不同观测项目,必须遵守有关的精度要求,所有观测误差都不允许大于观测时该测点的绝对变量或有关规定。

七、当水库工程扩建加固或改建时,应利用原有观测设备继续进行观测。增添新的观测设备后,新、旧观测设备应同时观测一个时期,求得新、旧观测设备观测成果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

八、所有检查都要认真进行,详细记载。发现问题,应暂时保持现场,迅速研究处理。如情况严重,应采取紧急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且应作出书面报告。

第四、水库建筑物的维修养护

(一)养护修理应本着“经常养护,随时维修,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进行。一般可分为经常性的养护维修、岁修、大修和抢修。

1、经常性的养护维修是根据经常检查发现的问题而进行日常的保养维护和局部修补,保持工程完整。

2、根据汛后全面检查所发现的工程问题,编制岁修计划,报批后进行岁修。

3、当工程发生较大损坏,修复工作量大,技术性较复杂时,水库管理单位亦可报请上级主管部门邀请设计、科研及施工等单位共同研究制订专门的修复计划,报批后进行大修。

4、当工程发生事故,危及工程安全时,水库管理单位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应急抢修(抢险),并同时上报主管部门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二)无论是经常性的养护维修,还是岁修、大修或抢修,均以恢复或局部改善原有结构为原则;如需扩建、改建时,应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按基建程序报批后进行。

(三)水库管理单位对土、石、混凝土建筑物,金属结构、闸门启闭设备、机电动力设备、通讯、照明、集控装置、备用电源及其它附属设备等,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养护工作并定期检修,以保持工程完整、设备完好。

一、土坝(包括堆石坝)的养护修理

(一)在坝面上不得种植树木、农作物、放牧、铲草皮以及搬动护坡和导渗设施的沙石材料等。

(二)在坝顶、坝坡、戗台上不得大量堆放物料、坝面不得作为航运过坝转运码头,不得利用坝顶、坝坡、坝脚作输水渠道。

(三)在坝上或坝的上、下游影响工程安全的范围内,不得任意挖坑、建鱼池、打井或进行其它对工程有害的活动。

(四)维护坝顶、坝坡、防浪墙的完整;保护各种观测设施的完好;排水沟要经常清淤,保持畅通;防止雨水对坝面的浸蚀和冲刷;维护坝体滤水设施和坝后减压设施的正常运用。

(五)处理坝坡渗漏、坝端接触渗漏、绕坝渗流以及透水坝基的不正常渗漏,常用的处理办法是上游堵截渗漏,下游用滤料导渗。对岩石坝基漏水的可以采用帷幕灌浆方法处理。

(六)处理坝体裂缝,应根据不同情况,分析裂缝原因,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对表面干缩裂缝和冰冻裂缝,一般可做封闭处理;其他裂缝多用开挖回填夯实和灌浆等措施处理,但对滑坡 裂缝不宜采用灌浆办法。

(七)对坝体的滑坡处理,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部位、大小、坝型、严重程度及水库内水位高低等,进行具体分析,采取适当措施。

对均质土坝或粘土心墙坝的滑坡,一般可采用透水性较大的砂石料压住坝脚或采取其他措施,使滑坡体稳定,将裂缝处理好后,再填筑夯实,并适当放缓边坡或在坡脚加筑戗台。

对已蓄水的粘土斜墙坝的滑坡,可向水中大量抛土,增加坝坡稳定和防渗能力;待库水位降低后,再将松散的滑坡体清除,重新回填夯实。

(八)在坝的下游坡脚,要做好排水反滤、导渗设施,以排除坝体内多余水分。

(九)堆石坝的堆石体发生局部下陷时,应及时填补。

二、混凝土坝和圬工坝的养护修理

(一)保持坝面完整,局部如果有缺陷、松动及磨损,须及时修补。

(二)坝体出现裂缝、渗漏或异常位移时,应查明原因,分析研究其性质及危害程度,采取外部填补加固、灌浆、锚固等一种或多种措施处理。

(三)坝基透水性增大或扬压力增高,影响安全时,要及时采取截渗、延长渗径或加强排水等措施。

三、输水洞(包括涵管)及溢洪道(包括泄洪闸)的养护及维修

(一)输水洞出现分缝渗漏、内外力所引起的各种裂缝时,常用洞内修补、补强、衬砌、套管及灌浆等措施进行处理。

(二)溢洪道进口、陡坡、消力池以及挑流设施应保持整洁,如有石块和竹木等杂物,必须清除;溢流期间必须注意打捞上游的漂浮物,严禁木排及船只等靠近溢洪道口。

(三)溢洪道或其他泄水建筑物,如果有陡坡开裂、侧墙砌石和消能设施损坏时,有条件的应立即停止过水进行抢修,且应使用速凝、快硬粘结材料。

(四)输水洞在纵断面突变处、高流速区以及压力管道闸(阀)门因振动出现气蚀破坏时,必须及时用抗气蚀性能较好的材料进行填补加固。并尽可能改善和消除产生气蚀原因。

(五)溢洪道挑流消能如引起两岸崩塌或冲刷坑恶化危及挑流鼻坎安全时,要及时予以保护。条件允许时可调整泄量减轻冲刷。

(六)溢洪道、输水洞的闸(阀)门,必须及时作防锈、防老化的养护,遇有因撞击、振动、结构变形等造成损坏时,应及时修补加固;闸门支铰、门轮和启闭设备,必须定期清洗、加油、换油,进行养护;部件及闸门止水损坏要及时更换。启闭机的电器部分尤须注意做好防潮和防雷等安全措施。

(七)严寒地区,要防止冰冻压力对水工建筑物的破坏。对大坝护 坡、输水洞、进水塔、溢洪道闸门及其附属的水工结构均应采取破冰措施。选用的方法,要因地制宜,简易可行。

(八)水库蓄水后,要注意库岸有无危及水库安全的大体积滑坡体,如发现这种迹象时,应进行监测和处理,必要时应报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研究处理。

(九)溢洪道两侧、输水洞进口有松动土石方或陡坡有坍塌或滑动危险时,应进行清除、削坡、设挡墙或锚固阻滑等措施。

第五、水库闸门启闭机、电气设备操作

一、对水库闸门启闭机、电气设备操作要求

(一)闸门启闭设备,必须做到电动和手摇两用;要有备用电源。

(二)为提高闸门启闭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机械、电气设备及闸门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达到设备安全运转,同时提高操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水库管理单位应制定闸门启闭机械、电气设备的操作规程。

(三)对闸门启闭机、电气设备,除平时作好检查、保养和维修工作外,还应在启闭前,进行下述部件的检查和维护:

(1)机械部分。运转部分如动、定滑轮组,变速器、联轴节和轴承润滑情况是否良好,钢丝绳是否在规定位置,制动器、离合器是否灵活可靠。

(2)电气系统。供电容量是否满足要求,电压与相序是否符合,电器接地是否牢靠,熔断器开关、继电保护、带电接点压力表,制动器电磁铁和信号装置等接线是否正常。在维修电气设备时,必须拉下总电源开关,并挂上“正在维修,请勿合闸”的告知牌,避免发生电击伤人的事故。

(3)检查尾渠河道是否有人,做出警报以免误伤他人。

(4)经过启闭前的准备工作,操作人员确认启闭机、电气设备等部件均正常,且无人逗留在各危险区域附近时,方可开动启闭机。

(四)启、闭输水洞工作闸门的操作步骤:

(1)将控制柜内总闸闭合送电。

(2)将所要启闭工作闸门的分闸闭合。

(3)在闸门开度仪上设置运行上限、下限及实际闸门开度,经检查设置的上述参数无误后,按下运行按钮。

(4)待闸门运动到预定位置时停止,拉开分闸、关闭总电闸,切断电源,一次操作完成。

(5)在一般情况下,启闭装置处于带电启闭状态下,一旦出现断电情况,并且需要立即启闭闸门时,先将所有电源切断,然后把手摇离合器推到手摇状态,并固定好,用手摇装置启闭闸门,启闭后,将手摇装置撤回到原来的状态。

二、对水库闸门启闭机、电气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

(一)闸门启闭机、电气设备的操作人员要经常学习机械、电气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应参加启闭机的安装、试运转、检修和维护工作,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熟悉启闭机的构造和整个系统的机械性能,了解电气设备对启闭机的控制原理。

(二)闸门启闭造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保证闸门在良好的状态中安全、可靠、灵活的启闭。一旦接到上级下达的启闭闸门的命令后,要迅速向操作人员下达任务,并通知下游有关单位和水文站,做好水文测验和相关的准备工作。

(三)启闭机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思想集中,严肃认真,在统一指挥下,动作协调,时刻注意开度指示器及各种仪表所指示的位置是否正常和稳定。

(四)闸门启动时,应注意电磁铁吸合情况和电器原件触头有无冒花现象,如机械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机。操作人员须离开机房时应拉开分闸和总闸,切断电源。

(五)闸门启闭完毕后,应校核闸门开度,并将操作人员、启闭依据、启闭时间、闸门开度、次序、操作过程,电压、电流、水流情况,启闭前后的上、下游水位变化,建筑物、闸门、启闭机有无不良现象及处理情况等详细记载,妥为保管,以便日后研究分析之用。

(六)在泄水期间,值班人员应注意观察通气孔工作情况,闸门的震动情况,闸门是否自动下降,上、下游水位变化及水流形态。

(七)水库放、泄水建筑物闸门启闭,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调度运用计划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进行,不得接受任何其他部门或个人有关启闭闸门的指令。在水库泄洪期间,管理单位要与下游保持联系,须加大下泄流量时,要提前通知下游,做好防洪抢险准备工作。

(八)闸门启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下达通知,由专职人员按操作规程进行启闭。

第六、水库调度

一、水库调度基本原则

(1)水库调度运用的原则是:在保证水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规划设计的开发目标和兴利主次关系,结合库区迁安和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实际情况,本着局部服从整体、兴利服从防洪的原则调度。在具体运用中,整体要照顾局部、防洪要兼顾兴利,统一领导,全面安排,把灾害降低到最小范围,将效益扩大到最大限度。

(2)水库安全管理实行年检制度。年检和整改不合格的必须空库停运。

(3)水库调度运用要依据经审查批准的流域规划、水库设计、竣工验收等文件及有关协议。水库设计中规定的调度运用原则及指标不得任意改变,情况发生变化需改变时,要进行重新论证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4)水库调度要在服从防洪总体安排保证水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协调防洪、兴利及各用水部门的关系,充分发挥水库防洪、蓄水兴利的最大综合效益。

(5)水库管理单位应根据水库规划设计等有关文件、资料,掌握水库所在流域及有关区域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社会经济、河道防洪工程系统及其保护对象、综合利用各部门用水要求等基本情况,为水库调度运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6)水库管理单位对调度工作实行法人负责制,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具体情况,组织编制本水库的调度运用计划方案,按照调度管理权限报有水行政主官部门审定。影响范围跨县(市、区)的重要水库,应报上一级防汛抗旱部门审定。由梯级水库群共同负担下游防洪和兴利任务的,由流域管理机构主持制定联合调度运用方案,并负责指挥水库群的实时调度。水库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批准的调度运用计划方案进行水库的调度运用。

(7)水库调度运用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研究优化调度方案,依靠科学进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二、水库调度运用指标和基本资料

(1)水库调度运用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上级批准或有关协议文件确定的校核洪水位、设计洪水位、防洪高水位、汛期限制水位、正常蓄水位、综合利用的下限水位、死水位、库区土地征用及移民迁安高程、下游防洪系统的安全标准、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量、农牧业供水量、水电厂保证出力等。新建成的水库,如在工程验收时规定有初期运用要求的,应根据工程状况逐年或分阶段明确规定上述运用指标,经水库主管部门审定后使用。

(2)基本资料是水库调度运用的基础,必须可靠。水库管理单

位应将水库的基本资料汇编成册,并根据资料的积累和变化情况及时予以补充和修正。

(3)因工程情况或设计洪水、径流量、库容、泄洪能力、下游河道安全泄流量等基本数据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改变水库设计调度运用指标时,水库管理单位提出要求,由水库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在核实和修正基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程、规范复核修改运用指标,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使用。

三、水库兴利(用水)调度

(一)水库兴利调度的任务是:依据规划设计确定的开发目标,合理调配水量,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二)兴利调度的原则:

1.在制订运用计划方案时,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然后既保重点任务又尽可能兼顾其他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水资源。

2.在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基础上核定各用水部门供水量,贯彻“一水多用”的原则,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3.兴利调度方式,要根据水库调节性能和兴利各部门用水特点拟定。

4.库内引水,要纳入水库水量的统一分配和统一调度。

(三)编制兴利调度计划运用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当年(期、月)来水预测。

2.协调有关部门对水库供水的要求。

3.拟定各时段水库控制运用指标。

4.根据上述条件,制订年(期、月)具体供水计划。

(四)在兴利方面,以城市工业及生活供水为主的水库,应在保证供水前提下,合理安排其他用水。对有特别重要供水任务的水库,应预留一部分备用水量,以备连续特枯年份使用。

(五)在兴利方面,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等任务的水库,在编制兴利调度计划运用方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合理调整灌溉用水方式,减低供水高峰。

2.充分利用灌区内的蓄水工程,在非灌溉期或非用水高峰时由水库提前放水充蓄;在用水高峰时,灌区内的蓄水工程可与水库共同供给灌区用水。

3.结合灌溉供水,尽量兼顾发电的要求。

(六)在兴利方面,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任务的水库,在编制兴利调度计划运用方案时,应按设计中的规定,协调好发电与其他用水部门间的关系。

(七)在实施调度中,应根据当时的库水位和前期来水情况,参照调度图和水文气象预报,调整调度计划运用方案。合理安排水库蓄、供水,确定最佳消落深度,充分发挥水头效益,降低水耗。非汛期或水库蓄水阶段,要确定最低下泄流量,以满足下游生态用水需求。

当遇到特殊干旱年,水库水位已落于限制供水区时,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核减供水量,重新调整各用水部门的用水量,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执行。

四、水库防洪调度

(一)水库防洪调度的任务是:根据规划设计确定或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水库安全标准和下游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防洪调度方式及各防洪特征水位对入库洪水进行调蓄,保障大坝和下游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应力求保大坝安全并尽量减轻下游的洪水灾害。

(二)防洪调度的原则:

1.在保证大坝安全的前提下,按下游防洪需要对洪水进行调蓄;

2.水库与下游河道堤防等防洪体系联合运用,充分发挥水库的调洪作用;

3.防洪调度方式的判别条件简明易行,在实时调度中对各种可能影响泄洪的因素要有足够的估计;

4.汛期限制水位以上的防洪库容调度运用,应按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的调度权限,实行分级调度。

(三)编制防洪调度运用计划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复核洪水资料,确定大坝度汛标准;

2.核定(或明确)各防洪特征水位;

3.制定实时防洪调度运用方式及判别条件;

4.制定防御超标准洪水的非常措施及其使用条件,重要水库要绘制垮坝淹没范围图,即“洪水风险图”;

5.编制快速调洪辅助图表;

6.明确实施水库防洪调度计划的组织措施和调度权限。

(四)水库在汛期应依据工程防洪能力和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采取分级控制泄洪的防洪调度方式。水库控泄级别,按下游排涝、保护农田、保障城镇及交通干线安全等不同防护要求划分,依据其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河道主槽、堤防的行洪能力,确定各级的安全标准、安全泄量。同时,还要明确规定遇到超过下游防洪标准的洪水后,水库转为保坝为主加大泄流的判别条件。

(五)入库洪水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水库,实行分期防洪调度。如原规划设计未考虑的,可由管理单位会同设计单位共同编制分期防洪调度方案,经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批后实施。

(六)分期洪水时段划分,要依据气象成因和雨情、水情的季节变化规律确定,时段划分不宜过短,两期衔接处要设过渡期,使水库水位逐步抬高;分期设计洪水,要按设计洪水的有关规定和方法计算;分期限制水位的制定,应依据计算的分期设计洪水(主汛期应采用按全年最大取样的设计洪水),按照不降低工程安全标准、承担下游的防洪标准和库区安全标准的原则,及相应的泄流方式,进行调洪计算确定。

(七)大型水库和重要中型水库,必须依据经审定的洪水预报方案进行洪水预报调度。预报调度形式可视水库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采用预泄、补偿调节、错峰调度等方式,并在实施时留有适当余地,以策安全。

(八)当遇到超过水库设计标准的洪水时,要及时向下游报警并尽可能采取紧急抢护措施,力争保主坝和重要副坝的安全。需要采取非常泄洪措施的,要预先慎重拟定启用非常泄洪措施的条件,制定下游居民转移方案,按审批权限经批准后实施。

(九)在入库洪峰已过且已出现了最高库水位后的水库水位消落阶段,应在不影响土坝坝坡稳定和下游河道堤防安全的前提下,安排水库下泄流量,尽快腾库,在下次洪水到来前使库水位回降到汛限水位。

(十)具有防洪兴利重叠库容的水库,应根据设计确定的收水时间,安排汛末蓄水。在实施中,可根据当时的天气形势预报和得、失净效益分析提出收水意见,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调整收水时间,及时蓄水。

五、水文观测与预报

(一)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库,应根据水文预报及水库调度的需要布设水文站网,建立入库、出库站。水库所设测站的观测与报汛,均应按照国家有关水文测验规范及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进行。

水文测站设定以后,应长期稳定,但当流域水文情势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在调整重要水文站时,要与有关部门协商,必须使水文观测资料前、后衔接。

(二)为保证水库正常调度运用,水库管理单位应充分利用各种通信设施,必要时设立专用通信手段,以保证水文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同时要做到与上、下游防汛指挥部门及有关单位通信联系畅通无阻。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应建立自动测报和预报系统,以提高水库的调度水平。

(三)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库必须开展水文预报工作。各水库编制的水文预报方案须报有关防汛抗旱指挥部审定。已使用的预报方案,应根据实测资料积累情况,进行修改或补充。实时水文预报,应按照规定发送有关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有关单位,并根据水情、雨情的变化,及时发出修正预报。

六、调度管理及工作制度

(一)水库调度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每年汛前与水库管理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二)大型及重要中、小型水库,应当根据工程设计、现状和流域防洪方案,按照“兴利服从防洪,下游河道行洪服从水库安全”的原则,编制本水库调度运用规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本水库承担的任务,调度运用的原则和要求;

2.主要运用指标;

3.防洪调度规则;

4.兴利调度规则及绘制调度图;

5.水文情报与预报规定;

6.水库调度工作的规章制度。

(三)水库管理单位依照本水库的调度运用规程,于每年汛前编报水库渡汛方案,包括年、供水期、月(视具体需要而定)兴利调度运用计划和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管理权限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度汛方案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由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部批准实施,并抄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查。

(四)重要大型水库,应编制水库调度月报上报防汛抗旱指挥部。其内容有:

1.水库以上流域水文实况;

2.水库调度运用过程及特征值;

3.下月的水库调度计划和要求。

(五)水库管理单位应建立调度值班制度,并配备专职调度人员,负责处理日常的兴利调度事宜。汛期值班人员应做到:

1.及时收集水文气象情报,进行洪水预报,提出调度意见。

2.密切注意水库安全以及上、下游防洪抢险情况,当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向防汛负责人和有关领导汇报。

3.当水库泄洪或改变运用方式以及工程发生异常情况危及大坝和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情况时,把情况和上级主管领导的决定,及时向有关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和有关单位联系传达。

4.做好值班调度记录,严格履行交接班手续。对重要的调度命令和上级指示进行录音或文字传真。

5.严格遵守防汛抗旱纪律,服从有关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调度指挥。

(六)水库管理单位要建立水库调度运用技术档案制度,水文数据、水文气象预报成果、调度方案的计算成果、调度决策和效益、水库运用数据等,要按规定及时整理归档。

(七)水库调度工作应当每年进行总结,总结报告应报有调度权限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总结的内容应包括:对当年来水情况(雨情、水情等)的分析;水文气象预报成果及其误差评定;水库防洪、兴利调度,合理性分析;综合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经验教训及今后的改进意见。

(八)建立防汛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对水库调度实行实时监控指挥。

第七、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写提纲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一、流域概况

二、水库概况

第二部分

水文分析

一、洪水形成于特点

二、历史洪水

三、设计洪水

第三部分

水库防洪调度原则

一、防洪标准

二、防洪调度方案

三、保护范围

第四部分

防洪与抢先措施

一、工程措施

二、非工程措施

三、组织保障措施

四、防洪抢险措施

五、人员转移安置

第八、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编写提纲 前 言

1.1 预案编制目的 1.2 预案编制依据

1.3 预案适用范围

1.4 预案编制原则

1.5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水库大坝概况

2.1 流域和社会经济概况 2.2 工程和水文概况

2.3 水情和工情监测系统概况

2.4 历次病险症状及处置情况

2.4.1 发生过的危及大坝安全的工程病险及处理

2.4.2 发生过的大洪水事件以及应对措施

2.4.3 历史地震及地质灾害情况

突发事件分析

3.1 工程安全现状分析

3.2 可能突发事件分析

3.3 突发事件的可能后果分析

3.3.1 突发溃坝事件后果分析

3.3.2 突发水污染等事件后果分析

3.4 可能突发事件排序

应急组织体系

4.1 应急组织体系框图

4.2 政

4.3 水行政主管部门

4.4 水库主管部门或业主

4.5 水库管理单位

4.6 应急指挥机构

4.7 专家组

4.8 抢险队伍

4.9 洪水淹没区地方人民政府与驻地工矿企业单位

预案运行机制

5.1 预测与预警

5.1.1 突发事件预测系统

5.1.2 突发事件预警系统

5.2 预案启动

5.2.1 预案启动条件

5.2.2 预案启动程序

5.3 应急处置

5.3.1 险情报告、通报

5.3.2 应急调度

5.3.3 应急抢险

5.3.4 应急监测和巡查

5.3.5 人员应急转移

5.3.6 临时安置

5.4 应急结束 5.5 善后处理

5.6 调查与评估

5.7 信息发布

5.7.1 信息发布原则

5.7.2 信息发布授权

5.7.3 信息发布形式

应急保障

6.1 应急队伍

6.2 应急费用

6.3 应急物资

6.4 紧急救援

6.5 基本生活、医疗及防疫

6.6 交通运输

6.7 治安维护

6.8 通信 宣传、培训与演练(习)

7.1 宣 传

7.2 培 训

7.3 演 练(习)

附表附图

(1)水库及其下游重要防洪工程和重要保护目标位置图

(2)水库枢纽平面布置图

(3)大坝典型纵、横断面图、主要建筑物剖面图

(4)水库工程特性表

(5)水位、泄量、下游河段安全泄量、相应洪水频率和水位图表

(6)淹没风险图

(7)险情记录与报告表

(8)应急保障物资储备情况及发布图表

(9)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框图表

(10)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队伍通讯联络图

(11)应急保障系统结构关系框图

教务管理的论文 篇7

关键词:标杆管理理论,高职教务管理,应用思路

一、 标杆管理理论的解读

(一) 含义

标杆管理 (benchmarking) , 是通过在组织内外选择最佳实践方式作为标杆, 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学习、改造和引用这种最佳实践方式, 从而使组织功能得到最优化的管理理论。 西方管理学界将其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标杆管理方法的本质特点是能够展示现代企业组织积极提升并追求竞争优势的特性, 已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 如我国的联想集团通过标杆管理理论的应用取得巨大成功。 因此, 标杆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二) 标杆管理三要素

1.标杆管理实施者, 即发起和实施标杆管理的组织。

2.标杆伙伴, 也称标杆对象, 即定为 “标杆”被学习借鉴的组织, 是任何乐于通过与标准管理实施者进行信息和资料交换, 而开展合作的内外部组织或单位。

3.标杆管理项目, 也称标杆管理内容, 即存在不足, 通过标杆管理向他人学习借鉴以谋求提高的领域。

(三) 标杆管理的三个层次

1.战略层, 是将本企业的战略和对照企业的战略进行比较, 找出成功战略中的关键因素。

2.管理层, 涉及分析企业的支撑功能, 具体指人才培养与管理、市场营销策划、资金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3.操作层, 主要集中在比较具体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 重点是功能分析, 一般与竞争性成本和竞争性差异有关。

(四) 标杆管理的一般流程

1.确定内容并组建标杆学习团队。

2.选择目标, 通常情况下, 竞争对手和行业领先企业是进行标杆学习的首选对象。

3.收集分析数据, 包括本企业的情况和标杆目标企业的情况, 数据应重点针对企业的运营过程和活动, 而不仅仅是针对结果。

4.制订行动计划, 找到差距后进一步要做的是确定缩短差距的行动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措施。

5. 实施计划并跟踪结果, 定期衡量并及时提出修改措施。

二、高职教务管理中应用标杆管理的意义

(一) “标杆管理理论”是高职教务管理部门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改善的有效工具

运用“标杆管理理论”可以评价自己与其他高校教务处相比所处的位置, 从而对本部门做出客观评价;同时通过对比标杆对象, 可以调整本部门的评价标准, 使评价标准更客观、科学。 评价旨在促进本部门管理的改革, 运用标杆管理法可以及时发现教务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将优于本部门的管理实践引进来, 促进自身发展。

(二) 标杆管理的实施过程有助于建立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网络

我省高职院校教务系统长期“各自为政”, 同行之间极度缺乏沟通。 标杆学习者一般为了解决教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或是为了提高教务管理效率、提升教务服务的水平, 唯有通过不断地沟通学习才能达到提高的目的。 可见标杆管理的实施者与其标杆伙伴之间能够建立足够全面的合作关系, 有助于加深彼此的交流和沟通, 构建起十分有价值的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

(三) 标杆管理有助于激发教务管理的创新

标杆管理方法是一种系统化学习, 绝非毫无框架的简单模仿, 而标杆管理工作的落实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创新和超越的过程。 标杆实施者组织的发展与标杆伙伴的发展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标杆管理理论倡导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引进学习并不断在管理和操作层面进行再造甚至创造, 以此推动自身发展, 最终超越标杆组织。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其发展要求创新和超越, “标杆管理方法”是高职院校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方式, 对于学校形成学习型氛围意义重大。

三、 高职教务管理中应用标杆管理的思路

标杆管理在高校教务系统中的实践应用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各院校教务管理部门沟通交流活动甚少, 难以形成常规化的合作集团。 因此, 在高职教务管理部门推行这种新型管理方法应形成“自上而下”的实施办法, 即由高职院校管理层牵头推动, 由教务管理部门主管领导组织具体实施。具体思路如下。

(一) 对标杆管理的目标项目进行优选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之一, 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选择好标杆管理的目标项目十分重要。 教务管理过程涉及方方面面庞杂的事务, 理论上讲都可以纳入标杆目标项目, 但从实际效果角度考虑, 进行适当的优化选择是必要的。 可优先选择教务运行相关的项目进行量化, 譬如排课管理办法、考试中心搭建、成绩管理、毕业生服务等。

(二) 组建高职教务标杆管理合作联盟

标杆管理主体对标杆对象的目标信息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是实施标杆管理的前提条件, 没有与目标伙伴的沟通合作, 标杆主体后续的数据收集、制订策略计划和组织实施将成为空谈。 因此, 组建高校教务系统标杆管理联盟, 在参与标杆管理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之间创建一个客观真实的信息共享平台是不可或缺的。 联盟内部各个组织可能同时具备标杆主体和标杆目标两个角色, 所以构建合作联盟信息共享平台是可行并有效的。

(三) 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估和反馈网络

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离不开对绩效结果的评估和反馈, 要实现标杆管理的目标前提是能够收集到客观、及时的绩效评估数据和反馈信息。 因此, 高职教务管理部门应强化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建设, 在联盟信息共享平台上及时发布并反馈标杆学习项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联盟内其他组织都可以对比参照并借鉴学习, 最终使各教务管理部门达到一种持续的优化和提升。

四、高职教务管理中应用标杆管理的步骤

高职教务管理应用标杆管理的步骤和企业标杆管理的一般流程类似, 主要包括组织团队、制订目标计划、数据分析、行动实施、评估反馈等五个阶段, 实际应用中标杆主体可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下面以教学运行管理实践为例, 说明标杆管理应用的基本步骤, 仅供参考。

(一) 根据自身实际确立标杆项目

首先, 教务运行管理可选择信息化、二级排课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等作为标杆项目。 其次, 寻找并确立参照标杆, 可寻找国家级重点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作为标杆。 最后, 针对所需学习的项目, 重点跟踪和关注。

(二) 收集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

运用现场访问、对应岗位员工互动交流、会场演示和资料分析等方式, 收集标杆对象在日常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或工作方式、心得体会、成功经验等相关信息, 分别加以分析梳理, 提炼出对本部门开展工作具有指导性的工作特色、亮点, 组成标杆学习库。

(三) 有针对性地制定达标的改进方案

这一步旨在将收集的有价值信息转换成可以为本部门实现的方式方法和解决途径。 可从标杆库中选择合适的标杆, 对照标杆的成功经验, 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足及其原因, 最后提出适合本部门的具体目标和评估指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四) 严格高效地组织实施

通过数据分析和计划方案的制定阶段, 实际上已经为标杆管理积累了足够的动力, 组织实施计划方案是对前期工作的检验。 要做到严格高效, 关键是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反馈和调整机制, 对本部门的实施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 要齐心协力克服改进过程中的困难, 激发对做好高职教务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五) 及时评估、调整和创新

高职教务管理部门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 其发展是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要在教务运行管理过程中不断寻找存在的问题, 进行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对于改进方案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应给予及时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重新调整方案内容, 并及时付诸实践。 此外, 在完成对标杆对象学习的同时, 本部门还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标杆管理过程中有所创新, 超过标杆, 最终通过创新和共享使其他实行标杆管理的教务管理部门得以收益。

参考文献

[1]谢万杰.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03) .

[2]徐进.高校教务信息化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 (10) .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篇8

关键词: 电大教务管理 科学精神 教学应用

电大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称,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广播、文字教材、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开放性大学,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成员或从业人员提供“本科、专科”高等教育的机会,突出特点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全社会成员都成为受教育的对象;教学资源丰富;以学为主替代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由于电大的开放性特点,其教务管理工作相对来说复杂程度较高,教务管理工作的状态反应学校的整体教学状态,需要相应的先进理念、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约束教务管理工作者,提高其工作效率。

一、科学精神概述

所谓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信念、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讲就是在科学活动当中由科学性质决定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同时也是科学知识当中体现的思想或理念。一方面科学精神约束着科研工作者的行为,是科研工作者在科学领域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科学精神逐渐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有坚持力的精神,其内涵就在于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执著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理性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求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科学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怀疑精神及批评精神等。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从这句话及商务的分析可推断科学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改革创新的精神;是文明进步的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在实践中不仅要有科学的观念还要有敢于坚持这一观念。

从上述分析来看,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就是要坚持科学精神的指导,求真务实、以科学的方法革新电大教务管理工作。

二、科学精神在电大教务管理中的必要性

电大教务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及管理的相关原则,教务管理的水平直接代表电大的教学水平。教务管理与教学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教务管理是保证顺利执行教学计划,确保正常教学持续,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这要求教务管理工作者具备适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武装自身,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育创新推动教育改革,支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推动电大教育创新升级的突破口。

在信息大爆炸、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化、社会知识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电大教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利用集中优势,坚持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结合电大的特点及科学精神的内涵必须将科学精神应用到电大教务管理之中,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促进电大教务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电大教学管理工作效益。

三、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科学精神在电大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关键是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务管理工作理念中,并以该理念为指导,推动教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序化及科学化。

(一)教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结合电大的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办公自动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及办事效率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同时办公自动化建设也是学校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及表现,特别是建立起专用宽带网,CRTVU(教务管理软件)及OA系统的应用,在招生管理、注册、选课、考核、成绩、毕业审核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务管理部门是学校重要的职能部门,其教务管理工作面对广大的教师、学生和大量的复杂信息,因此必须在管理手段上下工夫,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二)教务管理工作的程序化

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日常性工作,具有稳定性、周期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重复性,这些特征决定了可以将日常教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些内容做程序化处理。至少每个学期、学年的教务管理当中比较常规的工作内容是基本雷同的,所以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将学年或者学期作为主线,将各级电大教学点(市级、县级、行业等)划分为管理模块进行分目标、分层次的管理。

(三)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H.A.Simon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指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论断对教务管理来说有着指导作用。教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可以说就是决策,决策制定的科学化,要求相应的科学决策制定机制必须健全,而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定机制又需要完善的决策体系,在下一级则需要质量监控、反馈系统及决策系统等。

以浙江电大为例,其科学化的教务管理决策,基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质量监控系统由教务指导、教务督导、学科建设、考试、教材等委员会及质量监控小组组成。主要针对人才培养当中的导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考核等环节制定观测点及封闭点,同时对导学、资源、考核、学习支持服务等质量问题进行监控。

从反馈体系看,根据质量监控系统的定时或不定时的跟踪数据,以问卷调查(针对学生或企业)听课抽课结果等手段得出与教务、教学管理有关的汇总信息,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校长、副校长教务处组成决策层,通过质量监控系统收集信息由反馈系统输入决策系统,作为决策依据,决策层根据这些信息确定任务、目标实施方案或计划,并根据实际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反馈给教务管理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开放性的广播电视大学,因其特殊性决定了针对电大的教务管理工作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因此,必须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务管理工作当中,作为指导理念展开教务管理工作,这是十分必要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所以电大教务管理中应用科学精神,关键是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促进电大教务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电大教学管理工作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初琪.浅析远程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服务意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7:98-100+121.

[2]吴三湘,方程.论电大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企业家天地,2013,09:70-71.

上一篇:政教主任就职讲话稿下一篇:审议法院工作报告发言